时间:2022-03-18 02:5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剧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截止到2015年1月12日,《武媚娘传奇》的官方微博粉丝数量达到17万,平均每条转发量达176.25,评论量188.33点赞数658.46,在粉丝留下的评论里,因剧情的发展而又有所差异。从前40集的播出内容来看,粉丝的评价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开播期,从12月21日开播以来到28日停播,网友对《武媚娘传奇》的评论主要是对于大尺度的着装。该片中女演员多次出现露胸的镜头,招致了部分网友的反感,有网友表示“胸都露成那样,没法和家人一起看,尴尬!”。关于这个话题,网友意见出现分歧。同时,有些观众对电视剧内容的评价偏低,认为缺乏紧凑感,难比《甄嬛传》等经典宫廷剧。第二个阶段是1月1号到1月6号。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武媚娘传奇》于12月28号以后被广电总局突然叫停。关于原因各方猜测不一,但从重播以后的变化来看,可能因为前段时间坊间出现的剧中女性演员胸部太过暴露有关。但这种修改显然让很多网友失望,有网友嘲笑道,重播后的《武媚娘传奇》只是大头贴了,以前精美的画面和场景大多被删减,画面单一,更多特写和远景,很不符合电视的镜头语言的表达逻辑。网友“威士忌香的kiss”讽刺道“看大头贴娘娘传奇”。这样的评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网友在官方微博下的评论充斥着各种不满,言辞十分尖锐。直到1月6号,情绪开始平息,大家逐渐适应或妥协了删减后的剧情,不满评论逐渐减少,更多网友的关注点重新聚集到剧情本身。1月6号到12号,是网友回归剧情讨论本身的阶段。
二、对微博上网友评论变化的原因简析
(一)微博平台开放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高门槛要求,微博可谓是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传播中心的愿望。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不同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言论。第一个阶段:认为画面太暴露的观众开始发声指责,认为其合理的观众选择沉默或少数发声。第二个阶段:在进行了删减和处理,重新播出的《武媚娘传奇》少了大量的暴露镜头。前段时间抱怨的网民消停了,却引起了其他网民的不满,越来越多不满和讽刺的声音出现在微博评论中。第三阶段,重播几天后,网友开始妥协,焦点重新回到了剧情本身。这三个阶段的粉丝评论的变化能够在官方微博的评论中清晰呈现,而这正是源于微博平台的开放性。
(二)审片尺度缺乏严格标准
停播事件的发生与广电总局审片的尺度缺乏明确性不无关系。停播前与停播后剪辑过的画面质量差别甚大,在裁掉“胸”的同时,大量精美的布景和服饰都已消失,对于一部已经制作完成的作品来说,无异于自残。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的电影、电视剧拍摄规范和执行标准,审查尺度的模糊性让创作者难以把握,很多已经拍摄的影片在后期审查中却通不过。
(三)受众的差异性
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条信息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种差异性在全媒体时代更加的细化和具体。每个网民可以在微博下方的评论下精确看到其他人的评论,没有把关,没有整合,可以点赞,也可以反驳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说,微博让受众在个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微博上关于武媚娘这部戏的评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粉丝的不满情绪一直出现在微博的评论里,在重播之后达到沸点,很多网友表示不愿再花时间观看此片。按照这种结论,《武媚娘传奇》的收视率也应该受到影响,因为不同的观众表现了不同的期待,其中可能出现核心观众的更迭,但最终结果怎么样呢?
三、《武媚娘传奇》的收视率解析
从开播以来,《武媚娘传奇》在省级卫视上的表现可谓是独领,即使停播后再重新登录,热度依然不减。据相关网站统计,2014年12月21日省级卫视黄金剧场电视剧排行中,《武媚娘传奇》收视率2.280%,市场份额6.05%,远高于山东卫视的《满仓进城》,雄踞第一。直到28日停播前,武媚娘传奇最高收视率是25号创下的2.678%市场份额7.38%,蝉联第一,新年开始,《武媚娘传奇》重新开始播出,让观众等待了几天的武媚娘依然表现强劲,在1月1日的省级卫视排名中再次登顶,收视率为2.579%,市场份额6.94%。截止到2015年1月13日,该剧的收视表现一直领跑其他卫视同时段的电视剧。从收视率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在晚间市场的超高人气,只要有播出,就是晚间黄金剧场的收视冠军,似乎整改并没影响收视率的稳定。
四、原因浅析
综合《武媚娘传奇》删减前后的收视率变化,我们发现它的收视率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一直雄踞同时段电视剧收视榜的冠军。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微博与收视率不对等的反应呢?首先,我们可以从统计中发现,即使《武媚娘传奇》它的粉丝量达到十七万之多,但真正在每条微博中都关注,转发,评论,点赞的粉丝平均下来不过几百人,这在粉丝总量中占到的比例相当小。这表明,即使微博上的评论,也并不代表绝大多数网友的观点,仅仅是一小部分网友的个人看法。从大的方面说,即使微博这十七万的粉丝全部参加了评论,对于全国其他的从未关注官方微博,但收看了电视剧的人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小的比例。最后,从官方微博评论上随机抽出100名粉丝,点开他们的个人资料,你会惊讶地发现73%均是90后的年轻网友,这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同时也能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年龄结构特点,由于微博粉丝的年龄结构相对集中性,也不能代表其他年龄层次的电视观众的意见。其次,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因素包括影片质量、前期宣传、明星阵容、播出平台、播出时段、竞争对手等很多因素,一部电视剧在收视率、点击量上获得的成功,至少说明了在很多地方都做到了同行的前列,并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而微博官方账号上的网民的评论仅能代表部分观众的想法,用他们的观点评论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也不能决定电视剧的收视率。
五、结论
一、晋商影视剧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应用
第一,以城市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意象符号,为影视剧铺排空间背景。符号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影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声、光、色、影以及画面的转换、镜头的组接等元素来传播信息。一座城市富有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可以直接作为意象符号来传递信息,因此影视剧中频频出现的景观可以使观众勾勒出对城市外貌的大体印象,极易成为城市的标识。成排高挂的红灯笼、古朴厚重的灰砖墙、层层叠叠的斗拱飞檐、深邃幽长的甬道巷落,这就是著名的祁县乔家大院。《晋昌源票号》《乔家大院》让观众了解的不仅是山西各大票号的沉浮、晋商“汇通天下”的人生宏愿,更记住了乔家大院这座气势宏伟、威严高大的宅院,这一“中国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罕见明珠”,无疑使得山西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而令世人瞩目。《驼道》《龙票》《白银谷》等剧虽然不刻意宣传城市,城市形象却无形中以影视剧的成功而生动。一代代家族的跌宕历史,一个个晋商的传奇故事,在经历了几世繁华几世落寞之后,“晋商”再次走入公众的视野。第二,以多元文化主题凸显城市形象。一座真正有魅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必然是一座能承载得起多种文化、包容万象的城市。山西省在树立“文化强省”目标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挖煤到“挖文化”,通过影视剧中的多元文化主题来打造“文化山西”。山西太行山区、吕梁山区曾经是时期华北地区抗日的战略支点,曾出过、左权等抗日名将和许多无名的抗日英雄,于是就有了《吕梁英雄传》《上党战役》《八路军》等表现山西人民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红色题材影视剧,山西革命老区的形象深入人心。山西又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史书上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传说中的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尝百草、黄帝战蚩尤、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五千年文化传承在这里生生不息,从未间断!于是就有了《晋文公传奇》《杨家将》等表现前仆后继、忠心报国伟大精神的历史影视剧,厚重的沧桑感尽现人间。独一无二的晋商文化作为区域性的商业文化,更是悠久的三晋历史文化中最辉煌的篇章,一部部优秀晋商题材剧把人们对晋商的关注推向了新的。山西大学教授、山西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刘建生认为,当年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让山西的大院走上银幕,《乔家大院》《走西口》则令大院里的晋商名扬四海。《乔家大院》中“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创新理念,“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商之道,以商济世、以商救国的恢弘气度;《走西口》中从家族振兴到民族昌盛,从家园兴衰到国家兴亡,苍凉豪迈的片头无字吼声中,透过西口那扇古老而深邃的窗口,掀开了一段血泪咏唱而就的岁月章回和厚重历史。《驼道》《龙票《》白银帝国《》杀虎口》等在描绘出义薄云天、天有多大心就有多大的精神风貌,使更多人认识山西、了解山西、仰慕晋商精神的同时,愈发提升了山西人的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二、晋商影视剧对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
晋商影视剧对山西本土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证明影视传播的社会功能不容小觑。首先,提升城市形象知名度,增强城市文化内涵。作为现代科技和多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一部影视剧的创作,不仅执行着阐释主题、讲述故事的功能,它的拍摄、剪辑、合成,特别是景物选取和场景再现都体现着制作者的情感愿望和美学追求。一组组镜头下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神秘奇特的人文景观、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种种略去了城市喧嚣和瑕疵的闲适大院生活,极大地美化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文化内涵。乔家大院宏伟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乔致庸兴修的悬山顶露明柱结构的主楼,让观众们对这些宏伟壮观的名门宅院充满了向往。闻名于世的晋商宅院不仅有规模宏大的房屋建筑群,更主要的是因为其建筑的砖雕、木刻、彩绘的精湛技艺以及所体现的深刻寓意。这些通过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令观众恨不得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白银帝国》的工艺极为考究,拍摄时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影片中所用道具大多从平遥当地收藏家手中“借”用而来,可谓货真价实。《走西口》中与狼群搏斗的特效做了一年零八个月,再次提高了观众对于CG技术和拍摄用光等方面的审视水平及要求。今天人们对山西气宇轩昂、排场紧固的乔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的津津乐道,不得不归功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白银谷》《走西口》中“大院文化”及“大院意象群”的展示。其次,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一座缺少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是没有感召力和竞争力的。当今,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传媒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肩负着传播优势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任。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键就在于以文“化”人、以文“化”城,要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文化品牌。晋商文化蕴晋商之美、凝民族之魂,作为山西的特色文化所传扬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集群发展的团体意识、以德治企的管理策略、义利诚信的经营理念、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远远超越了地域性,化入了每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吹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田,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山西大打“晋商剧”之牌,以培育地方文化软实力、昭显城市发展硬道理,不仅抢占了城市发展制高点,而且使得“晋商文化”漂洋过海,誉满全球。《白银帝国》中的康三爷时刻把百姓福祉放在心上,用九窖的银子惠及万民,履行着“大义参天,至诚至信”的票规。《乔家大院》里乔致庸倾家荡产,为十万饥民开设粥场。朝廷出兵北伐,借银助军。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乔致庸更是不顾众人反对,为朝廷捐银逃难。当利益与责任发生冲突时,康三爷与乔致庸“先义后利”的选择在维护五百余年的晋商王国的尊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引爆了全国“晋商文化”的火热。再次,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晋商剧的热播直接引爆了乔家大院乃至整个晋商大院的旅游市场,独具地域特色的祁县乔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灵石王家大院等纷纷成为全国旅游的重点。从此山西这一老牌的旅游地也紧跟时代步伐,“大院旅游”搭上了影视旅游的快车。祁县乔家大院仅2006年3月份接待游客3.8万人次,门票收入同期增长了近三倍!“五一”黄金周更是人群攒动,迎来了该地历史上的旅游高峰。(3)乔家大院地处祁县乔家堡村正中,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明清街巷、渠家大院、九沟风景区等景点形成了一日游格局。大院之火也拉动了周边景区诸如平遥古城、绵山等地的旅游发展,甚至整个晋中市都从中受益匪浅。旅游景点为影视剧增添了亮点,影视剧也为旅游景点提高了知名度,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实现了双赢。影视业还拉动了餐饮业的迅速发展:刀削面、拉面、河捞面、抿豆面、揪片儿、剔尖儿、拨鱼儿、猫耳朵、莜面拷栳栳等各式面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人们体验着《走西口》里山西人吸面大似雷声、吃面从不咬断的豪放吃法,感受到吃到嘴里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最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晋商剧首先激活了人们对晋商文化的崇尚与缅怀,“仁义”“诚信”的晋商精神再度从人们心中唤起。挖掘晋商文化的同时,山西的大院文化得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与熟知。无论是祁县乔家、祁县渠家、灵石王家、太谷曹家还是榆次常家庄园,这些正偏结构、上高下低的深宅大院,继承弘扬着尊卑有序的传统以及儒商的博爱仁义、中庸之道,体现着中国固有的道德和礼俗文化。与影视剧相关的报刊书籍、CD、影视插曲、文化宣传活动更是数不胜数。近年来,一系列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更是把山西推上了世界大舞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华夏文明看山西”活动、“云冈国际旅游节”、“关公国际文化节”、“太原国际面食节”、“吕梁红枣节”、“晋商社火节”等有声有色、如火如荼,进一步夯实了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4)社会因有文化更加和谐,经济因有文化更具活力,城市因有文化更富魅力。山西正展开转型跨越的腾飞翅膀,以晋商影视剧发展为载体,以晋商精神走向世界文化大市场为目标,不断输出优秀文化产品,全面实现“从两手挖煤——一手挖煤一手挖文化”的战略转变。
三、关于影视剧传播城市形象的几点思考
城市形象的传播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影视作为最生动立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将多种富含审美意蕴的传播符号完美融合在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中,于无声处胜有声、于无形处胜有形,发挥了强大优势效应,全面而深刻地践行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推动经济、教育观众、传承文化、提供娱乐。那么,影视剧如何进一步挖掘城市形象精神内涵、充分地发挥其传播功效呢?
1.要积极主动地调动大众传媒宣传与城市形象相契合的影视剧。《白银帝国》作为我国第一部反映晋商文化的电影巨制,是晋商文化从电视剧走向电影的开山之作,刚刚完成制作就在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可见晋商题材值得肯定。该片除了依靠剧组辗转全国四省13县市的46个场景进行拍摄、奔波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后期制作以及由郭富城、张铁林这样的巨星担纲主演来吸引票房之外,对于山西人来说,影片的“山西缘”更是让人觉得亲近。首先影片是晋商题材;其次,该片改编自小说《白银谷》,其作者成一是山西籍作家;再次,影片的导演姚树华和投资方郭台铭的祖籍都是山西。这种“自己人”的接近性,使得《白银帝国》成了山西人必看的影片。这部晋商题材电影尤其得到了整个山西省的高度重视:《白银帝国》于9月1日作为“2009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的开幕献礼,隆重上映。就在活动开幕的前一天下午,太原影都还安排了《白银帝国》的观摩会,之后针对影片的上映,举办了一场与导演姚树华及主创人员的对话专题活动。如此大力的宣传之下,《白银帝国》在山西省内各大影城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拉动了山西影视业的发展。电视剧《走西口》尚未上映前,山西省委宣传部借鉴《乔家大院》热播带来的一系列成功,意识到把影视剧转化为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由山西卫视联合央视开展了大力度的宣传活动,开办相关论坛、博客、网站,策划一些专题访问;再结合传统的报纸、杂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宣传手段进行集中式宣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为《走西口》的热播预热造势。
2.影视剧应尽量以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展现城市精神风貌,构建城市形象。影视剧的镜头不应仅仅聚焦在高楼林立、华美绚丽的大都市,而应该把镜头伸向当地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尤其是以小人物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来展示一座城市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真正地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气息,过于修饰和美化,只会适得其反。《乔家大院》的导演胡玫在成功驾驭了《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帝王戏后,一向以大制作见长的她却表示《乔家大院》力求在精神理念上做大,但在真正拍摄时又要尽力将“乔家”做小、做细,通过细节来生动再现晋商的传奇故事,在秉承以往创作风格的同时又“治大国若烹小鲜”,力求有所突破、创新,打造山西版《大宅门》。
3.要认识到著名旅游景点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标志性作用,重视影视剧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借势影视营销”之法已由“无心插柳”“互相借势”发展到“主动联姻”阶段。这方面,山西起步也不算太晚。在晋中,在榆次区龙湖大街和新建北路交界地带建起了一座“晋商文化公园”,其中包括晋商会馆、晋商一条街等,公园建筑主要以反映晋商辉煌时期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现阶段,无论是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还是尝试把影视剧应用于城市形象的传播仍都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领域,处于探索前进阶段。山西的影视产业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说可能还不够发达,但这些已有的优秀影视作品的确为山西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坚信,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传播理念的日臻成熟,这一模式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春天。
作者:杨云
【关键词】韩国影视剧;剧名翻译;类型;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H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92-3.5
中国和韩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源远流长,如很久以前两国就开始了佛经的翻译和传播活动。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断绝的中韩文化交流再次开始。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韩国的影视剧、歌曲等大众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形成了“韩流”,很好地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对中国观众而言,韩国影视剧中出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对于间接体现韩国的社会、文化样态或语言行动样态等实用价值很大。不过,韩国影视剧取得的成功,除了影视剧本身的内容与文化价值以外,翻译特别是影视剧名的翻译至关重要。目前虽然有很多关于韩国影视作品翻译的介绍和研究,但与影视剧的内容本身相比,对于影视剧名翻译的研究远远不够。有些影视剧名虽然很短,但是也能反映对方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面貌,同时蕴含着作者的意图,所以要考虑每个单词的色彩,绝不能忽视影视剧题目翻译过程中的细节。
关于影视剧名的翻译研究,特别是韩国影视剧名的翻译研究,到目前为止几乎是空白的。本论文试图比较分析涌入到中国的韩国影视剧名的翻译类型,研究翻译中出现的中韩两国文化特征。本论文中的影视剧名均选自省略和省略两个网站,都是2001年至2010年中富有影响力的韩国影视剧。
韩国有一句谚语叫“”①,也就是说影视剧名是影视剧能不能接近观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影视制作方要在把握时代潮流和观众的要求后慎重决定影视剧名。同时,剧名也是了解影视剧内容的决定性关键词,因此要考虑与内容的连贯性。所以确定一部影视剧的剧名时要对上述要素予以充分考虑,对影视剧名的翻译也要有同样的要求。有位作家说过,“不翻译的题目接近于忽视观众的语言暴力”,就是说翻译时要注意标点符号,甚至空格也包含作者的意图,一个都不能忽视。中国和韩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要想容纳彼此的文化,必须对彼此的文化有正确的了解。翻译者为了使剧名成为“第二合适的衣服”,就要在剧名的翻译中充分考虑两国的文化背景和特征,结合这些做出最佳的选择。
韩国影视剧名除了单词,有时还以句子甚至文章等形式出现。本论文把韩国影视剧名分为固有语②型、汉字语③型、外来语④型、混合语型等四种类型,并对这四种类型韩国影视剧名在翻译中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式进行了分析。
一、翻译类型
(一)固有语型
固有语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单词,而且适合表现韩国的文化,还可以很好地体现韩国的民族的感情和灵敏度。
表1固有语型影视题目及中文翻译
从上表中固有语型剧名可以看出,这些单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固有语型剧名多用于呈现韩国传统情感的影视剧。韩国影视题目中固有型题目按照形态结构可以分为单词结构和文章结构两种。固有型文章结构剧名可以把剧名中的不足,用观众熟悉的固有语来补充。
(二)汉字语型
汉字词一般指韩国汉字音发音的单词,本论文是为了传达剧名的特别意义而用汉字,也包含没有用汉字标记的汉字语。
表2汉字语型影视题目及中文翻译
汉字语型剧名一般没有直接体现影视剧的意义,大多都要经过仔细分析才能了解其中之意。因此汉字语型剧名更多使用在重视作品内涵和意义的影视作品中。汉字语型剧名的形态结构大多是单词结构,这可能是由于汉字语的特征而出现的现象。
(三)外来语型
外来语是从外国传入后同化成韩国语言的单词。本论文在广义的概念下把从外国引进的语言都统称为外来语。外来语补充了韩语词汇的不足点,对接受外国文化有着肯定的作用,而且也反映了潮流。
表3外来语型影视题目及中文翻译
虽然是外来语型剧名,但也有反映韩国情感的作品。外来语型剧名可使用单词结构、句子结构、文章结构三种形态结构。外来语型题目与汉字语型题目相比,表现出韩国对外来语意识的开放。
(四)混合语型
混合语是固有语、汉字语、外来语结合的形式。在韩国影视剧名的翻译过程中,可以看出混合语型剧名是由固有语、汉字语、外来语混合而出现的。
表4混合语型影视题目及中文翻译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混合语剧名形态结构最大的特点是句子结构或文章结构比单词结构更多。混合语由几个语种结合构成,混合语结构体现出世界语言流入中韩语使用的激烈性。翻译过程中翻译类型要按照原文的功能,选择以文体为中心的直译还是以内容为中心的自由译。但是把原剧名直接搬过来,或分解翻译时,有时会产生负面效果。
二、翻译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发现,韩国影视剧名在具体的翻译中,主要采取了下述几种翻译方式。
(一)直译
直译是把原语的词典意义一个词一个词地进行对应翻译的翻译方式,主要在翻译词源或文化相似的语言时使用。下列情况可以当作是直译:第一,人名或者地名像固有名词一样使用外来语时;第二,说明简化的题目或相反情况时;第三,把中文读成韩文式发音时。
直译在固有语型中占62%,汉字语型中占86%,外来语型中占53%,混合语型中占62%。直译在四个语种类型中所占比率最高。汉字语型占的比率最高,是因为它本身是汉字词,所以直译更有助于中国观众理解原语。
1.直译后成为出色的影视剧名
(1)――早安总统
这部电影剧名是外来语剧名,原剧名就把英语单词写成韩国的读音。用中文翻译时没有音译成英语或中文,而是直译成中文,使观众更容易知道影视剧名的意思,起到了更进一步接近观众的作用。
(2)――秘密
(3)――畅销书
2.直译后没有充分体现原题目意义的翻译剧名
(1)――豪杰春香
因为这部电视剧在中国热播,所以这个剧名也让几乎每个看过这部韩剧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有点可惜的是,春香是韩国很有名的民间故事的主人公,这部电视剧也是以这位主人公为背景拍摄的现代版春香。但是从剧名中看不出有历史背景。所以教韩国语时提到春香,学生想到的就是电视剧里面的豪杰春香,而不会想到是民间故事里的春香。
(2)――不汗党
(3)――洪吉童的后裔
(二)意译
意译是不受限于原文的形式,使观众容易理解原文的内容和意图而详解的翻译方式。下列情况可以当作是意译:第一,代替固有语翻译成同样含义的中文时;第二,和原剧名意思一样,但文章中出现倒装或词性变化时;第三,直译中为了补充原剧名的意义,而增加新词语或修饰语时。意译是一种可以有效地传达文化差异的方法。所以为了做好意译,要熟知原剧名的背景和影视剧的内容。意译在固有语型中占23%,汉字语型中占6%,外来语型中占3%,混合语型中占18%。
1.意译后成为出色的影视剧名
(1)――做得好做得妙
这里出现了两个终结语尾。“”表示感叹,“”表示陈述。在翻译成中文时巧妙地翻译成“好”和“妙”字,不仅生动地表现出电视剧的内容,而且有效地吸引了观众。
(2)――铃铛西红柿
(3――我的小小新娘
2.意译后没有充分体现原剧名意义的翻译剧名
(1)――出云之月
如果只看翻译后的剧名,我们会觉得翻译得很好,也足够吸引观众。但翻译者却忽视了题目中韩文字母的玄机。韩文字母并不是现代文字,而是古韩文。所以从剧名中就能看出是古装剧,可惜翻译后就缺少了这种妙趣。
(2)――太极旗飘扬
(3)――每天夜晚
因此即使是翻译一个很短的剧名也要充分了解剧中国家和地区的方言或者地域特色,这样才能在翻译剧名时体会剧名提供的妙趣。
(三)音译
音译是把原剧名发音照搬的翻译方式。下列情况当作是音译:第一,把没有意义的中文写成韩语发音,或者相反的情况时;第二,把外来语剧名翻译成外语字母或外语发音时。音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省去翻译家的苦恼和辛苦的最方便的翻译方法。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翻译时外来语照搬才是上策”。音译在固有语型、汉字型、混合语型中都没有出现,只在外来语型中占了25%。
(1)――IRIS
(2)――Triple
(3)――pasta
这种音译在影视剧名中出现,是想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和神秘感。所以光看剧名就分不清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影视剧,导致观众产生迷惑感。但和韩国影视剧名相比,翻译成中文的剧名几乎都没有音译,而是直接用中文直译或意译出来了。这可以看出中国对中文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即使是一个很短的题目,在翻译时也要每个人都能够认可,体现原剧名的意义和内容。
(四)改译
改译是以和原剧名完全不一样的形式进行再创造的方式。将原剧名的一部分改成其他单词时当做是改译。这种改译是当直译和意译都达不到效果时,按照观众的胃口起和原剧名不一样的新剧名。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追求题目的新颖而做出模棱两可的翻译,或者使翻译后的剧名脱离影视剧原作品。所以要在充分考虑原著和原剧名的意义的基础上,再翻译成合乎观众嗜好和情感的剧名。
1.改译后成为出色的影视剧名
(1)――蓝色生死恋
这部连续剧讲述的是两个非常相爱的恋人在现实中碰到的困难和男人因深的死,而抛弃自己人生的故事,所以是一部悲剧。如果直译过来就是《秋天的童话》。如果这样翻译,观众在没看电视剧的情况下,就容易以为这部影片描写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在韩国“秋天”象征凄凉、孤独以及对人的思念和彷徨。译者在翻译时将其改译成了“蓝色”。“蓝色”在中国象征着悲伤。所以可以说这个改译很好地体现了连续剧的内容。
(2)――我的野蛮女友
(3)――人狗奇缘
2.改译后没有充分体现原题目意义的影视剧名
(1)――我的野蛮老师
《我的野蛮老师》在中国播出后,可以说对“韩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之后不管是什么题目只要是相似的题材,都改译成“我的野蛮××”,这部电影的题目直译过来是“同岁的课外辅导”。改译后的题目和直译的题目相比几乎没有相似点,也没有反映出同岁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2)――野蛮师姐
(3)――我的特工女友
影视剧名大部分是由文章中的简洁语言组成,但单词包含的意义和分量比单词数大,所以虽然短也不能忽视。李在浩说过:“就像即使得到世界,却丢失灵魂没有任何意义一样,翻译完书,却译错题目,就等于丢失了书的灵魂。”⑤这句话强调了小说题目翻译的重要性。翻译影视剧名也一样,翻译后的影视剧名如果没有充分体现出原影视剧名带有的意义和意图或者起了完全出乎意料的影视剧名,就等于丢失了影视剧的灵魂。所以改译时要对原影视剧名的意义、影视内容考虑周全再翻译。
翻译韩国影视剧的剧名时,采取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对应的方式进行翻译的直译和照搬原音发音的音译或省略原影视剧名一部分的翻译方式比较常见。不过,由于影视剧的剧名翻译的重要性经常被忽略,因此改译和意译出现得也比较多,因为当直译或音译不能充分体现意思时,可以在原剧名的基础上增加说明性的语句或翻译成全新的剧名,这样可以减少直译和音译中出现的不自然或含糊的情况。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剧涌入中国,观众对影视剧翻译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虽然内容很重要,但是装下内容的“碗”也重要。即使为了产生神秘感和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而进行翻译,如果缺少与内容连贯的翻译就谈不上是正确的翻译。为了成功地进行翻译,要充分掌握影视剧原剧名的内容的连贯性,再选择直译、意译还是改译才是翻译者最可取的态度。总之,秉着对观众和影视作品本身负责的态度,我们需要继续对影视剧名翻译中的语言选择和翻译技巧进行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Names and natures do often agree.实至名归。
②(固有语)是除了汉字语和外来语之外的固有的单词。
③(汉字语):韩国语词汇分类之一,指韩国汉字音发音的单词。
④(外来语)是从国外引进后,同化成本国语言的单词。
⑤:《》,:,2005年版,第64页。
【参考文献】
[1][M].,2001.
[2][M].,2002.
[3][M].,2005.
[4][M].,2005.
[5]2[M].
,2005.
[6]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7]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香港理工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编.话语与译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影视作品 旅游业 拍摄地 促进
一、前言
成功的影视作品可以在人们的观赏过程中展现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因为这些美丽的景色和特色的风土人情带给她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进而吸引她们到旅游目的地去观光旅游。最近的几年,很多的优秀电影、电视作品掀起了到影视目的地旅游的风潮。
本文主要是以北京怀柔影视基地为例,对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相关结论,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指出发展思路和方向。希望本文能够给旅游企业、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做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思路、方法、手段上的指导和参考,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影视旅游的概念
在西方,影视旅游被称为电影旅游(film tourism)。学者对影视旅游的定义为:由于旅游目的地出现在银屏、影带和银幕上而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从旅游者角度来说,是指旅游者耗费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神,经过对影视拍摄的场地、环境、过程以及由影视引申出来的旅游资源的旅游、体验,来满足本人求新、求知、求奇等心理需求的旅游阅历。
三、北京市怀柔区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总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共建有16个摄影棚,其中有面积居世界第一的5000平方米摄影棚。该摄影棚将近12层楼高,可满足特大型场景和特殊场景的需求。中影基地投入使用后,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影视制作基地,《梅兰芳》、《赤壁》《建国大业》等着名影视作品都在此拍摄制作。
与此同时,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也吸引了张纪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胡玫艺术创作中心、北京华谊兄弟娱乐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金英马文化发展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影视文化公司,可以说是包揽了影视制作环节的所有内容。
四、影视作品对怀柔区旅游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
(一)增加了旅游人数,提高了经济效益
影视城现在已经成为怀柔区的重要旅游景区,已成为怀柔最为独特的影视文化景点。飞腾影视城、中影基地、北京长青东方影视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兴建的电视创意产业园相继落户怀柔,成为怀柔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京郊怀柔借着影视文化产业打造出旅游业的新的“风向标”。
(二)影视作品能提高怀柔的城市知名度,产生良好的宣传效应
怀柔影视基地目前已经拍摄完成的影视剧有拍《大宅门》、《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历史的天空》等等,非常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家喻户晓。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了怀柔影视基地,提高了怀柔的知名度,并且随着这些影视剧的热播,人们都会想要到拍摄地去一睹剧中华美壮观的场景,对基地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怀柔影视基地,前来拍摄的众多剧组,除了能直接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旅游而增加景区门票收入外,还将间接促进餐饮、旅游纪念品、旅游交通与住宿等其它旅游要素的发展。同时,为适应影视剧拍摄需要,群众演员、道具制作、摄像器材供应等相关行业也将随之发展起来,从而在影视基地附近形成一条以主题观光、影视拍摄为主体,涵盖食、住、行、购、娱等诸多要素的庞大产业链,这对提升怀柔影视基地的旅游产业层次、可持续发展等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影视旅游的发展,不仅会增加旅游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会间接地为相关行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缓解外景地附近居民的就业压力。在怀柔影视基地,很多当地人的生活已融入了“影视圈”。据杨宋镇有关领导介绍,基地建成这十年来,直接或间接给当地和村民们带来的增收不下1000万元人民币。中影基地的建成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更是不可估量:光工作人员就是几十甚至上百人,平时一个剧组来来往往要动用群众演员200多人,此外还包括因影视剧拍摄带来的吃、住、行、娱乐等一系列第三产业的崛起。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影视作品的影响来提高怀柔影视基地的知名度,巧借影视剧的宣传之势推动国内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新兴的领域,由于时间的仓促,自身的能力和学识有限,笔者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希望今后有机会能继续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Riley, R., D. Baker and C. Van Doren. Movie Induced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4)
[2]Evans M.Plugging into TV tourism[A].British Tourist Authority/English Tourist.Board.Insights :The tourism marketing intelligence sevrice1996/97[C].London:British Tourist Authority/English Tourist Board,1997.35―38.
关键词:影视制作 数字特效 场景
中图分类号:J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228-01
1974年,当一部二维动画《饥饿者》在加拿大被制作完成之后,就开始了影视剧制作的数字特效运用,而当1977年的电影《星球大战4:新的希望》横空出世,则彻底将电脑制作数字特效推进了人们的视野,掀起了人们对特效技术运用到影视作品的探索热潮。所谓的“影视特效”指的就是在影视剧作品的拍摄制作或者是后期制作过程中,采用特殊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表现实际拍摄无法实现的场景或情节。在如今的影视剧作中,数字特效地运用越来越普遍,也被广大观众所熟知且认可。通常在表现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场面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特效技术地运用,而对于一部3D影片而言,特效技术运用是否得当,场景表现是否真实、震撼,情节衔接是否完整都是评判一部电影质优、质劣的关键因素。
1、我国影视剧作品效地运用现状
随着电脑技术地不断革新与发展,其运用的领域扩展到各行各业。在21世纪的今天,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影视剧作中数字特效的运用。虽然数字特效在我国电影中的运用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曾创下国产票房记录的《唐山大地震》就是一个成功典型。2010年,我国著名导演冯小刚斥巨资打造了这部电影,同时这也是我国的第一部Imax电影,影片效地运用随处可见,地震来临前的场面、楼房倒塌的场景、呼啸而过的飞机以及残破不堪的地面景象,这些场景生动再现了1978年唐山大地震时的惨烈景象,逼真的画面让人们心惊肉跳。当然,除了这部,还有《疯狂的石头》、《赤壁》、《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以及《英雄》等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电脑特效技术的“踪影”。总的来说,电脑特效在我国影视剧作品中的运用已经起步,并且逐渐地成熟、发展。
2、分析数字特效对影视剧作的影响
2.1 关于詹姆斯·卡梅隆导演作品的特效运用分析
2009年底,一部由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斥巨资拍摄的电影《阿凡达》如一颗深水炸弹般迅速炸开,不仅在美国国内上映常常爆棚、座无虚席,还凭借其超高的人气和票房号召力在全球内掀起了“纳威人”浪潮。2010年年初,这部国内观众期待已久的3D巨作终于在院线上映,短短一周内,就多次创下票房新高,一路领跑各部影片,并且遥遥领先。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电影《阿凡达》会收获如此巨大的反响?若只看影片本身的剧情,同样地“英雄主义”题材在美国大片中并不少见,但如此独树一帜的却不多见。就其本质,则归功于导演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技术过硬的数字特效。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用立体实拍技术与三维动画技术,将整个影片中五分之三的镜头用数字特效生成,不仅突破了数字特效在影视剧作品中的使用极限,更创造了新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其实,詹姆斯·卡梅隆导演对于数字特效运用才能早在1997年就开始显露。被奉为爱情不朽之作的《泰坦尼克号》是耗资两亿美元投拍的电影,影片的成功之处不单只是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数字特效地运用同样也让人叹为观止。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影片在拍摄时集结了近20家顶级数字特效公司共同协作,整部影片用五百多个特效镜头来表现海洋、冰山、人群以及灾难时的险象环生的场景,一时之间竟让观众分不清哪些是实景拍摄,哪些特效之作。更为奇迹的是在2012年初,詹姆斯·卡梅隆的“功力”再次让人瞠目结舌,一部用电脑特效修复、还原的《泰坦尼克号》3D版影片,在几乎相同的剧情前提下,仅仅凭借其出色的特效运用竟然吸引了我国国内乃至全球一大批观众进场观看,最终在我国取得了接近1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总收入,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奇迹”的发生。
2.2 关于罗兰·艾默里奇导演作品的特效运用分析
当然,除了詹姆斯·卡梅隆导演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之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罗兰·艾默里奇,他的作品的影响力跟詹姆斯·卡梅隆相媲美。罗兰·艾默里奇导演擅长拍摄的是灾难电影,分别在2004年和2009年上映的两部电影——《后天》和《2012》掀起人们对末日来临议论热潮。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后天》,还是在电影《2012》中,特效的运用效果惊奇的让人咋舌。《后天》中电脑特效技术直截了当地呈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疯狂报复,场面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而《2012》则集中到对洪水、龙卷风、飓风、火山、地震和海啸等这些自然灾难的特写,特效地运用密集地令人目不暇接,观众们看到影片中的场景就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看到这些灾难就在眼前发生一样:航空母舰撞毁白宫、黄石公园火山爆发、喜马拉雅山被洪水吞没,还有那令人惊叹的“诺亚方舟”,这些场景制作的就好像灾难纪录片一样,不仅混淆了人们的视觉观感,还让人感受到那种灾难到来时窒息的恐惧感。还有在他稍早以前执导的一部电影《独立日》中,庞大的天外飞船将大地笼罩在一片混沌的阴影之下,密密麻麻的外星飞船齐齐向地球展开攻击,这些场景运用电脑特效处理地天衣无缝。可以说,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作品在特效技术的运用真正做到了极致,达到了滴水不漏、尽善尽美的超高水平。
3、影视特效未来发展展望
综上所述,影视特效技术将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也将被更多、更广泛地运用。现今每年都有几十部甚至更多的3D魔幻大片被制作出来,这些有强大的特效技术支撑的影片正不断刷新着人们对电影的传统认识。但在这背后,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影视制作的核心是剧情,如果脱离了这一关键要素,那么即使特效水平如何超高标准,也难赢得好评,就如“口水横飞”的影片《无极》一样。简单地说,一部好的、成功的电影必定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情节吸引,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场面震撼和内涵深刻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源.电脑影视特技浅析[期刊论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1).
一、要学会听
学习语言的首要目的用于交流,而交流的前提是听懂对方所说,因此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韩语听力训练应该在学习入门阶段(如学习字母发音)就有意识地着手进行。韩语由于其自身的发音特点,在初学阶段,就要养成静心、耐心听的习惯,培养正确的语感,通过对听的反复刺激,使听觉对规范语音形成一种定势,从而提高辨音的能力,这一切会为以后的听力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考入国家开放大学商务韩语专业的学习者一般都是零起点,但是可以通过韩流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歌曲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大部分学习者对韩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影视剧手段在韩语听力训练中的重要性。影视剧作为一种音、像结合,并带有一定故事情节,体现一定文化背景的影音资料,其最基本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一个宏观的语境中,为我们提供多种不同的情景语境,同时又可以向我们再现主人公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过程。学习者可以将语言的学习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学习具体的语境中各种语言的搭配使用,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影视剧中出现的台词基本都是口语,因此为了利用影视剧进行韩语听力练习,应当了解口语的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般来说,口语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多地反映了说话者的主观要素,句子也都相对比较精炼简短,而且在说话过程中多借助其他要素的协助,例如停顿、表情、手势等。韩语独有的特点也多少影响着学习者的理解,比如经常省略主语,语序随意且与汉语相反等。其实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学习影视剧影中出现的口语在韩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前几个学期学到的课程,无论是基础韩语1-4还是韩语阅读写作等课程,课本中出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书面语,如果学习者只学习这些,生搬硬套,就无法进行顺畅的韩语交流。因此,以影视剧为手段进行韩语听力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影视剧中的台词是实际生活语言,是练习听力的最好素材。学习者在遇到省略主语等非语法表现形式或只用于口语表达方式的时候,就很难理解谈话的内容。因此,借助于影视剧台词这样的实际生活语言,学习者的听力能力会迅速提高。
2、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体会和感受韩国文化。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能够促进语言学习,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韩语不能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还应扩大视野,了解韩国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学者指出,只有对相对国的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才能非常流畅地用某种外语进行交流。韩国影视剧中,很自然地流露出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世界观等,因此通过观看影视剧进行语言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而且又促进了语言的学习。
3、影视剧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韩国影视剧以富于变化的情节、唯美的画面、精巧的构思,吸引了大批“哈韩族”。因此,电影消除了平面语言的枯燥无味,能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由于影视剧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学习者在提高听力的同时,也会学到一些具体生活场景使用的语言。例如,基本上在每个影视剧中都会出现打电话、吃饭、约会等生活场景,他们会把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这些场景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在听力练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学习者比较感兴趣的影视剧或者歌曲,来提高学习者对韩语听力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听韩语歌曲时,要坚持学会为止,不能光唱,要把歌词翻译过来,理解歌曲中蕴藏的丰富感情。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过于难或者过于简单的内容都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学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乐趣。因此,要做到学习要求和目的难易适中,即在学习者能力范围之内设置相应的听力任务。语言是存在于某种文化背景下的,影视剧、歌曲等作为语言与文化的结合体,在韩语听力练习中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方式虽然更适用于具有一定韩语基础的学习者,但是至少通过上述手段可以把学习者引入到韩语的语言环境,为以后的韩语听说学习打下基础。
二、要学会说
在学会听的基础上学会说是“韩语听说”课程的主要一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缺一不可,尤其语言是要拿来实际运用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声音的方式,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从而会提高听力水平和能力。同时,通过听力水平的提高,也能进一步纠正语音、语调,从而提高口语水平。诵读有助于增强语感,我们在谈话和阅读中,有时可以凭直觉在一瞬间就可以察觉某句话听起来别扭,某个句子听起来欠通顺,而一时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种最初的感觉就是“语感”。语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习者可以不加思索地脱口而说,随心所欲地落笔成章;可以一下子就辨别出语句的错误和文章的优劣;凭借语感,还能听上句知下句,读上文知下文,预感到下面会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语感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对于学习韩语来说,由于语言环境的局限性,语感的形成自然要困难的多。诵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合起来,就可以大大增强读物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所以说,声情并茂的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学会说韩语,首先与韩语诵读训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诵读的内容包括报刊杂志、韩语书籍等,其内容越丰富、时尚越好,因为这些既能反映韩国最新的实时动态,也包含着韩国文化以及众多领域的知识内容。通过诵读可以体验、感受学习韩语的乐趣,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韩语诵读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韩语诵读可以与语音训练同时进行。由于汉语和韩语语音系统不尽相同,其母语的发音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韩语学习中来,影响学习者建立正确的韩语语感,造成语音障碍。韩语的辅音系统没有汉语的清浊音之分,分为松音,紧音,送气音。因汉语的音韵系统里没有这三个对立音,对学习者辨音造成难度。另外,韩语的每个辅音和元音都有自己的音值。但是在语流中有些音素往往会受到前面或后面音素的影响,发生音变现象。韩语音韵体系里的连音现象、紧音现象、同化现象、腭化现象都是口语发音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在初级阶段韩语诵读必须与语音训练同步进行。
2、语法知识的掌握应与韩语诵读同时进行。韩语是粘着语,汉语是孤立语。所以在语法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韩语的语法关系依靠附着在语干后面的附加形态一助词和语尾表现出来,而且助词和语尾不但数量繁多,语法功能多样,意义相近的也多。因此,韩语诵读中进行适当的语法练习是必要的。
3、要注意韩语诵读材料的选取。诵读时应选取优美的、琅琅上口的诵读材料,由浅入深、由易而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诵读能力。
4、韩语诵读时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压力。韩语诵读要限时快速,而且朗读、背诵规定时间和数量,先稍快,再加快,再特快,并要快而不乱,快而不错,使记忆信息迅速输入大脑,获得强烈印象,达到记忆的目的。韩语诵读时应加强韩国文化学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因此学习语言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导入,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根据语境理解诵读内容。此外,在诵读练习的基础上,要大胆地说出来,不要怕出错,能够说出来就已经为学习语言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三、运用远程网络教学资源、工具及手段
1、远程网络开放教学资源的运用
商务韩语专业网络开放教学资源严格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的各项标准、要求及适合自学者自主学习的需求去完成,考虑韩语零起点初学者学习外语的特点,开发了点读软件,使外语学习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模式中能够得到实现。“韩语听说”的远程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有双向视频讲座、教学论坛活动、录像教材、教学辅导等。(1)双向视频辅导讲座双向视频辅导讲座进行课程学习导读、知识结构整理、考试说明与指导进行讲解。通过网络面对面辅导学习者,并针对学习者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等进行现场解答,为学习者排忧解难。(2)教学论坛活动教学论坛活动是通过教学平台,教师和学习者进行互动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论坛活动进行实时性教学活动和非实时性教学活动。通过实时性教学活动学习者可以和教师进行实时性互动,也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通过非实时性活动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寻找有关韩语资料,多方面地丰富自身的韩语水平。“韩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论坛活动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和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平台中进行。(3)录像教材录像教材以文字教材为依托,根据章节进行系统的讲解,为学习者提供课堂授课影像资料。学习者利用电视录像直观性的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应教学内容。“韩语听说”课程的录像教材共有54讲,学习者通过点播对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4)CD录音CD录音,配合文字教材中的范文、情景对话、词汇等,提供相关的录音内容,弥补、提供文字教材所不能提供的听力资源。“韩语听说”课程已对教材配CD录音光盘,共学习者进行听力练习。
2、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工具和手段的运用
“韩语听说”的网络学习工具及手段主要有点读软件、网络视音频聊天工具、专业网页资料等。
(1)点读软件
国家开放大学商务韩语专业教学团队为了适应开放教育远程教学的特点,开发了“韩语听说”等课程的点读软件。点读软件,集知识的总体性与独立性于一体,实现知识的超市化,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根据主题进行整理、分类,并进行多层次的知识拓展,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点读软件弥补了开放教育远程教学教师与学习者分离的问题,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
(2)网络视音频聊天工具
语言环境是学习韩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缺乏韩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利用QQ、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视音频聊天工具,组织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定期和不定期的网上韩语语音聊天,就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韩语交流,营造韩语学习环境,促进韩语听说能力的共同提高。
(3)商务韩语专业网页资料
商务韩语专业网页里上传了韩国文化、韩剧欣赏、韩国观光等内容和韩语学术论文,以加深学习者对韩国的了解,为学习韩语提供帮助。另外,专业网页是为了拓展韩语知识、拓展学习韩语平台建立的商务韩语网站,在网站上设置了“课程导航”、“韩语视听”、“韩国文化”、“韩国观光”、“韩剧欣赏”、“韩国留学”、“韩语角”。并对“韩语讲座”、“韩语词典”、“韩语在线翻译”、“驻华韩国文化园”、“韩国在线”进行了友情链接。专业网页,使学习者及时了解最领先的韩语学习资源,接触各种学习韩语的机会,为进一步学习韩语提供便利条件。
(4)积极策划和促进小组学习
在远程学习中,小组学习室以辅导、讨论会、协作任务或项目等形式开展,可能是面对面的,也可能通过音频、视频或计算机会议系统的方式进行。例如,鼓励学习者并帮助学习者结成韩语学习小组,就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韩语交流,形成韩语会话的氛围,相互鼓励,相互影响,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韩语朗读比赛、韩语演讲会、韩歌演唱会等多种活动,使学习者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增强学习韩语的兴趣和爱好。
四、要培养自主学习韩语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意味着获得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资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学习韩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畅通的交流,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作为特长来学之以用,因此必须加强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
1、平时多接触韩语书籍,可以大声朗读,增强语感。但是不用一一去查字典,理解原文意思就可以。这样可以不中断读书,不会消灭他们的读书兴趣,连贯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一些单词和语法的大概意思。
2、要自主掌握单词和语法、背课文,课外也要把韩语生活化,主动营造韩语语言环境,对象可以是教师和学习者以及会讲韩语的任何人。通过上述理解、掌握、运用、归纳、记忆,再理解、再掌握、再运用、再归纳、再记忆这样反复循环,使学习者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3、要尝试用韩语写一些句子或者一小段文章。可以尝试着用韩语写日记或者养成用韩语记录一些事情的习惯。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6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41-02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睡眠;娱乐;学生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夜晚课余活动占很大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为了解地处广州市中心地带、港澳台和华侨学生占50%以上的高校学生夜晚课余活动情况,以便学校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笔者于2006年10月至11月对广州某高校1 419名在校生的夜晚课余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市某高校1 419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12名,女生807名;内招生622名,外招生(港澳台学生、华侨生和其他留学生)797名。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到班级教室或宿舍发放问卷,要求当场填写并立即收回。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夜晚课余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和消费金额,活动内容包括休息、学习、娱乐和人际交往4个方面。共发出1 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419份,有效率为94.6%。
原始数据用SPSS 11.5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夜晚睡眠情况 被调查大学生夜晚平均睡眠时间为(7.5±1.4)h。25%的大学生0:00以前睡觉,25%的大学生1:00以后睡觉,50%的大学生在0:00-1:00之间睡觉;早上25%的大学生7:00以前起床,25%的大学生9:00以后起床,50%的大学生在7:00-9:00之间起床。
非医药专业和医药专业学生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7.8±1.5)h和(7.2±1.2)h;不同年级学生中,五年级学生夜晚平均睡眠时间最短。见表1。
此外,该校每晚平均有11.4%的大学生通宵不睡。表现为星期一通宵率(6.2%)最低,星期三通宵率(15.3%)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10)。
2.2 大学生夜晚课余活动内容 该校大学生夜晚除睡觉外,参与最多的前5项课余活动依次是上网、自习、用餐、与同学或朋友聊天以及看影视剧,活动地点主要在宿舍。23:00~1:00有40.7%的大学生在上网,16.0%的学生在自习,11.0%的学生在看影视剧,10.2%的学生聊天,8.0%的学生玩计算机游戏;1:00以后仍有7.9%和3.2%的大学生在上网和看影视剧。
进一步分析显示,23:00以后高年级(三~五年级)学生上网率比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高,外招生上网率比内招生高,见表2,3。
3 讨论
被调查大学生夜晚平均睡眠时间为7.5 h,基本达到了人体所需。但25%的大学生1:00以后才睡觉,25%9:00以后才起床,这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不利于身心健康。低年级学生由于课程相对轻松,23:00以后上网率也较低,因此其夜晚平均睡眠时间稍长。另外,每晚平均有11.4%的大学生通宵上网和看影视剧等,特别是有较多人将星期三晚上当作一周的中期放松时间,通宵率较高。
网络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技术,可以供大学生娱乐,也能辅助其学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网、看影视剧和玩计算机游戏是该校大学生夜晚主要的娱乐活动。女生喜欢上网聊天,男生喜欢玩计算机游戏。调查还显示,23:00以后高年级学生上网率明显高于低年级,这与谭三勤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高年级学生适应了大学环境和学习方式,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有关,而且高年级学生也经常需要在网络上查询资料帮助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由于目前国内就业形式严峻,内招生在专业学习方面更努力;外招生压力相对较小,空闲时间较多,他们也经常利用网络与家人联系,所以外招生上网率较高。该校地处广州市区繁华地段,学校周围环境复杂,所以部分学生选择晚上在宿舍看影视剧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安全方便且花费不多。
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经常因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经济困难等感到烦恼[2],更迫切需要与别人沟通交流,所以部分学生晚上喜欢与同学或朋友聊天,帮助舒缓压力,同时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针对大学生夜晚课余活动情况,建议学校有效引导,促使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要合理安排时间,规律作息,特别是大学生通宵玩乐的现象比较普遍[3-4],必须予以禁止,以保证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过度上网容易造成网络成瘾,出现视力减退、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甚至患上“信息焦虑综合征”[5],多人联机玩游戏可诱发癫痫发作[6],这些都需要引起学生和师长的注意,指导大学生适量上网,正确使用网络。
另外,调查还显示,该校只有8.2%的学生在晚上参加体育锻炼,可见目前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多以静态为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与其他相关研究一致[7-8]。晚上相对空闲,应倡导大学生多锻炼身体,可提高睡眠质量[9],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致谢: 暨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2级陈文兴、蒋晶、刘方以、张凯翔、林浩霆5位同学参加了部分调研工作,谨致谢意!)
4 参考文献
[1] 谭三勤,李增庆,曾腊初,等.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0-21.
[2] 吴雅文.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的多视角研究. 肇庆学院学报,2004,25(4):55-58.
[3] 李广宇,张宝荣,张会来,等.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体育学刊,2003,10(5):30-32.
[4] 胡利人,孔丹莉,陈观进,等.某医学院学生健康危害行为描述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20-21.
[5] 刘琪,张平,李瑞普,等.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5):18-19.
[6] Chuang YC.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induced seizures:A neglected health problem in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 Behav,2006,9(4):451-456.
[7] 朱海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健康教育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10):215-218.
[8] 李江,吴宝利.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与身体素质状况调查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8(1):53-55.
[摘要]影视翻译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以美剧为主的海外影视剧在国内网络的“隐秘”传播已经有几年的历史,字幕组及其受众正在或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传播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虽至今未引起学术上的重视,但它引发畴思考也是多元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此现象的描述和分析,特别是字幕组这种结构的内部模式的观察,揭示其对于传统媒介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影视翻译理论所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传播。影视翻译。字幕组
电影电视在其产生至今的短短一个多世纪里,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宽带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应用,视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电影,电视网络媒体逐渐呈现出赶上甚至超过传统纸质媒体的趋向。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这些媒体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而另一方面,比起历史较悠久的文学翻译,影视翻译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的数量以及该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总体上相对较少。正如钱绍昌教授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反映在大学里有关课程之开放、学术刊物上有关论文之发表、学术团体中有关组织之建设等方面。均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
目前我国的影视翻译的主要阵地依然还在电影及电视剧,以专业的机构为主,主要集中在制片厂和电视台。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所谓的‘译制片’的时期。以重新配音为主的译制片,在我国的文化生活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译制片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周期长、成本高、演员单一等问题。在译制片时期,人们甚至会认为乔榛、童自荣就是外国腔。但是,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与国外的文化产品之间的时间差越来越短。一些好莱坞影片出于市场的考虑,甚至将首映放在了中国。此时,译制片的一些弱点就暴露无遗。作为艺术品的译制片不复存在,为了赶时间而制作的译制片粗糙简陋,令人惨不忍睹。新浪网曾举行过一次关于海外影视收视习惯调查,数据表明,在参与调查者中,高达69%的人偏向于观看带字幕的原版片。在该次调查中,对于观看国外电影途径一栏,有61%以上人次选择了网络下载。其次分别是光盘(58.8%)、电影频道(38.9%),而选择电影院的仅占20.8%。无独有偶,下面的数据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某国内知名影视翻译论坛的注册用户总数达到一百二十七万七千余人次,且还在不断增加中。一个热门剧的观看人次可以达到千万以上,这还仅仅只是直接通过网络下载的次数统计,不包括视频网站的在线点播。这是一串令任何电视台、影视导演都难于等闲视之的数据,它表明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开始逐渐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接受习惯。而对于网络上影视作品的主要传播者――影视论坛的观察和研究却至今未进入研究机构和学者的视野。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后记中说。对于1890年的艺术史家和批评家来说,“即使有天底下最大的热情,他也不可能知道当时正在创造历史的是凡・高、塞尚和高更,与其说问题在于我们的批评家能不能欣赏那三个人的作品,倒不如说问题在于他能不能知道有那么三个人”。目前我们无法得知,依托网络和论坛“隐秘”传播的那些影视剧带给我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但是,毋庸讳言,这种传播模式正在改变很多人的习惯、思维、乃至生活。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其所编辑的《理解信息的未来一互联网及其他》中所指出的,网络的。开放性”是指它“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不同传播方式的界限变得不再分明的时代。以往的以传播者为核心的,单向度的传播体系正在遭受瓦解。网络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无限的虚拟空间,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信息传递受瓢的人为和技术制约亦相对减少。在中国目前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美国最新的连续剧,中间的时间差可能只有几个小时而已,而观众选择的方式就是网络下载,通过BT、电驴、Ftp等p2p软件。美剧在中国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是。这个时代媒体剧变的迹象”(《三联生活周刊》,2006),它标示了互联网传播在对传统纸质媒体产生影响后,开始了对影视媒体的影响。以在中国有广泛影响的美剧《疯狂主妇》为例,2005年12月央视8套花重金引进开播,结果收视率惨遭滑铁卢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在于两方面:一是央视的播出时间比国内最早推出该剧的字幕组――伊甸园――整整晚了一年时间,二是在经过两三年的网络熏陶,国内的美剧爱好者们早已习惯了未经删减和剪辑的原版配字幕的观看模式。一般字幕组的运作模式包括了片源录制、翻译、字幕上传、压制和等几个环节。先由字幕组的海外成员录制当天在本地播放的剧目,并上传至FTP(有些甚至连同原文字幕一并录下), 国内的自愿报名参与的翻译在出片后下载片源,分工合作。热门剧一般一人150~200句,或者独立完成翻译完成后,交由专人校对,校对人员一般由字幕组的资深人员担任,翻译、校对完成后,由专人将字幕上传至射手网(国内著名的专业字幕网站)。由专门的人进行压制,将字幕与片源组合在一起,以RMVB、AVI等格式,由人员将剧集在网盘,P2P共享中心,供网友下载。在以上的环节中,我们不难发现字慕组事实上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分工明确的一个社会团体,虽然其中的人员会有变动。但是基本的结构是稳定的。同时,尽管字幕组所有的工作都是无偿的、非盈利性的,但是国内几个著名的字幕组(例如伊甸园、YYeTs、风软等等)之间依然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他们之间竞争的一大因素就是字幕的时间,谁先谁就取得该剧的主动权。因此,热播剧目往往会要求在一天、甚至数小时之内就翻译出来。
以美剧为主的字幕组及其受众正在或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传播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仅就翻译层面而言,至少可以激发我们如下方面的思考:
首先,翻译规范的问题。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德拉巴斯蒂塔从符号学角度将“影视”界定为通过视觉和音响传达多码意义的符号。Shuttleworth和Cowie将字幕翻译界定为“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 (李和庆,2005)。这两个定义表明了影视翻译与文学翻译最大的区别在于,语言不再作为注意力的主体存在。因此,在影视翻译的过程中,规范主要指的是形式的规范,即字幕不能影响观赏的注意力。字幕的高度、长度、字体、行数、颜色等等都是需要研究和规范化的。
其次。翻译的质量问题。传统的文学翻译讲求“信、雅、达”,这点在网络化的影视翻译中被彻底颠覆了。没有出版商、发行商等等的监督和审核,字幕组的影视翻译行为基本上属于个体行为,质量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尽管每个字幕组都设有校对,但是,首先校对本身的身份可疑,其次校对缺乏相应的标准,只能审对基本的语言,而无法进行更深的修饰。
再次,翻译的个人风格问题。作为个体行为的网络影视翻译,不可避免会打上翻译者个人的深刻烙印。翻译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游戏化的痕迹随处可见。
海外影视剧在网络的传播还远称不上是主流,其受众也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等年轻人当中。从上文的简单介绍中不难看出,网络中的自发性的、民间性的影视翻译在规范性,合法性、传播渠道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容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国内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研究、教育将会产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影响,这种现象辄待学理的梳理和恰切的引导,以维护健康和谐的媒体生态环境。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植入式广告在广告传播拟态环境构建当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其积极的方面值得我们去利用和挖掘,但对其在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也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广告传播形式近年来备受广告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其产生于传统媒体广告的原有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且随着消费者的分化而产生的广告效果严重稀释的背景之下。一个粗略且保守的调查数字表明,要获得二十年前的同样传播效果,今天的企业要支付高达8倍的代价。、工植入式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广告的目的隐藏于它所融入的媒介内容之中,让受众在接收各种媒介内容的同时也接收了广告所传达的信息。因此,由于植入式广告传播形式的隐蔽性和所依附内容的感染力,容易比传统的媒体广告投放模式产生更好的广告效果。
广告传播产生的社会效果之一就是为大众营造了一个消费的拟态环境,这种拟态环境的形成是广告传播对于大众传播媒介产生的社会影响效果的延续和在广告传播领域的表现。广告传播中拟态环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大众在消费行为中对于广告信息所形成的某种程度上的依赖;另一方面,是由于广告信息本身的非全面性、虚拟性等。
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每一个产品或品牌,在其广告和营销传播中都以营造良好的产品、品牌消费的拟态环境为其终极目的,无论从具体的单个广告作品创意的意境营造上来讲,还是从该产品或品牌信息传播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果上,这种拟态环境的营造有利于使消费者产生较好的产品、品牌综合印象,以及通过良好的社会影响效果使公众产生或加深对产品或品牌的好感,由此产生相应的购买行为。而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则是由众多因素所决定的,广告传播的形式以及广告传播手段应用的恰当与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与传统的媒体广告相比,植入式广告因其自身的众多特点,在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营造中更有其优势。
一、植入式广告的拟态效果呈现
1、凭借其植入的媒介内容所营造的意境来传达产品或品牌的相关信息。这在植入式广告中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如影视剧中与情节相融的产品植入。这类植入式广告往往是与剧情有着较密切的结合,通过整个影视剧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及所营造的引入入胜的情节,巧妙地将产品和情节契合的部分加以自然的融合,让观众在欣赏和深入情节的同时,将产品的相关信息自然地留在记忆中,并配合剧情所创造的各种感受使观众产生联想。这种形式的植入式广告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与影视剧本身有着很深的联系,是入们将通过影视剧作品所获得的感受自然而主动地赋予在特定情节中出现的产品,这与传统媒体广告传播形式中广告创作者先创造出一种拟态环境,再等待受众的接收和记忆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传播的效果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类拟态环境的创造往往是与情节相关的联想,使产品本身并不突出的特点被赋予很多新的意义或意境,观众在融入剧情并接收产品所传达的相关信息的同时,也将这种由剧情所创造出来的与产品相关的拟态环境印入脑海,并进而认知为该产品在现实环境中的所具备的效用或在同类品牌中的特殊定位。如在台湾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中,几位主要角色使用的手机都是诺基亚,在部分剧情中,影片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展示了该品牌手机在当时的一项新功能,即来电可显示对方照片,这一功能与该剧的浪漫、时尚的总基调极为契合,于是对于该剧的主要观众群体产生了很好示范和诱导作用。同时,由于该剧中的几位男主入公都出身豪门,因此,影片中产品的使用为该品牌树立了较高的品牌定位,受众很容易受影片情节的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影响将该品牌认知为手机产品中的高端品牌,进而影响他们在现实购买行为中的品牌认知和选择。
2、植入式广告的重点在于诉诸入的感性,激发受众的感性诉求并使其得到满足,并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引导受众主动寻求或接收广告信息,因此,它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相对而言更加稳定和持久。这一优势最突出地体现在角色扮演类的植入式广告、场景植入的植入式广告,以及为产品量身定做的影视剧或综艺节目等形式的植入式广告中。这类植入式广告属于深度潜入型,对于制作者来说难度和挑战也相对更大一些如《海尔好兄弟》就是用海尔的吉祥物做主演,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以动画片的形式,以低龄观众为主要目标对象,在其心目中根植下对海尔品牌的亲切感和广泛认同。
在部分影视剧作品中所采用的场景植入的方式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则更为直接,对受众的影响也更为深刻和长久。如影片《魔界3》在全球公映以后,片中重要的场景地新西兰的美丽、充满魔幻般的景色使观众为之着迷,随后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西兰旅游热。影片中所拍摄和通过特技效果处理的景色对观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结合影片本身的影响,成功地对观众进行了旅游目的地的推广影片放映后的客流量直线上升,直到现在新西兰旅游依然是全球观光客最热门的选择之一。
这类植入式广告的成功运作,为产品或品牌的推广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受众的影响则更为深刻和长久,因此,在产品消费拟态环境的营造上比起传统媒体的直接诉求形式更为有效,优势也更为明显。
应该说广告本身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就是一种预设的真实、虚拟的真实,而植入式广告所呈现和营造的拟态环境则更能体现出广告传播的这一特点,它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更加仿真,更容易让受众认知其为真实环境的再现,也更容易激发受众的感性诉求,变被动地、不情愿地广告信息接收方式为主动地、积极地接收和寻求广告产品信息,因此,大大提升了广告传播的效果
二、植入式广告拟态环境建构中的问题
1、植入式广告的形式太过粗陋.广告印迹过于明显。使用植入式广告进行产品诉求,应注意把握好“隐”的原则,在形式上努力做到与媒介内容融为一体,既不着痕迹,又能让受众印象深刻,并产生对产品或品牌的联想。如在综艺类节目和脱n秀等节目的制作中,植入式广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很多广告产品的植入却差强入意。如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中,主持入在节目刚开始常常会提到“七喜”这个品牌,并将七喜的广告语作为节目中的语言—“有创意才有新意”,“一入买单,不如七入分摊”等等,甚至节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七喜小子的图片。这种植入方式广告的形式太过明显,缺少与产品本身时尚感的深入联系,也违背了植入式广告的最基本原则“隐”,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反感在当下受众已经开始对植入式广告产生警惕的情况下,这类形式的极易引起受众的抵制,其形式和效果和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别无二致,很难产生广告投资者所期望的产品或品牌联想,不利于对该产品或品牌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建构
2、植入点的选择不恰当,缺乏对产品或品牌的特性的考虑而简单植入在选择植入式广告的投放形式时,首先要对广告产品和要植入的媒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如果二者确实存在契合点才可以考虑投放,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招致受众的反感,或者使受众产生对产品或品牌的负面印象。如影片《天下无贼》中,刘德华和刘若英主演的两贼从一高档小区偷了一辆宝马车,车主是由傅彪扮演的一个没什么文化、粗俗的爆发户,两入将车开出小区时对门口的保安说,不要以为开好车的就一定是好入,这句话已经成了对宝马的经典嘲笑。这样的植入广告也容易在观众心月中形成印象,构建该品牌的拟态传播效果,只是这种形象与品牌所期望的恐怕相去甚远
3、植入数量过多,造成产品或品牌广告效果的稀释。这在当下的影视剧植入式广告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并非所有的产品或品牌都适宜做植入式的投放,很多企业在选择植入对象的时候往往是跟风,只要是大片、名导或知名度较高的综艺、脱口秀节目就投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产品的植入淹没在媒介内容和众多品牌之中,尤其是对于那些知名度不是很高的产品来讲更是如此观众连留下印象的机会都没有,就更不用说要产生品牌联想,形成产品或品牌的拟态环境了。在影片《非诚勿扰》中有一半以上的产品淹没在影片之中,这些品牌大多不知名,在片中也是一个镜头而过,因此很难引起受众的注意,即使注意了也很难形成记忆,广告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对于广告投资商来说,对这一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任何形式的广告都不是万能的,植入式广告在营造拟态环境中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三、植入式广告拟态环境评述
对于广告传播来说,营造良好的拟态环境是其终极目的,这是其影响消费者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植入式广告在建构广告传播中的拟态环境时的作用则更为突出。因为是“植入”,因此所选择的植入体本身对受众产生的吸引力就是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其与传统媒体广告模式相比较的优势所在
植入体的选择对于广告投资者来说尤为重要,植入式广告所依附的内容媒介应该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媒体上的各种栏月,都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如果说传统的媒体广告只是一级广告传播的话,那么植入式广告就是二级广告传播,即在媒体这一级的基础上,从媒体所提供的内容中以特定的形式展示产品或品牌。因此,植入式广告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是依附于媒介本身和媒介内容传播后所形成的拟态环境,由此而产生的品牌联想也与媒介本身和所植入的内容有着直接地、深刻地联系,它所影响受众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利用了入们“爱屋及乌”的心理,甚至入们对于产品或品牌的很多认知是他们在接收媒介内容后主动而自愿地赋予产品或品牌的。通过媒介内容中对于特定情境的营造—浪漫的、抑或是时尚的等等,将观者将产品或品牌与这种情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满足观者的某种心理需求,进而促使其产生广告投资者所期望的品牌认知。
我们为何青睐“艺考”
3月15日,北京电影学院在网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专业方向考试合格考生榜单。作为最受关注的艺考学校,这所学校的专业考试每年都会成为艺术考试的焦点。今年更是出现了1.8万人报考的“盛况”。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了艺考的灼热程度。据了解,近年来,高等艺术专业考试持续升温,艺术专业招考比例超过了百里挑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考艺?这当中,有确实具有艺术天赋从小热爱并决心从事艺术行业的,也有文化成绩平平以至于临时抱佛脚把艺术考试作为大学敲门砖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准备参加艺考的学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考前临时“改行”学艺,把艺考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在一些高考声乐、器乐、表演、绘画辅导班中,以前没有任何表演、音乐、美术基础,只是为了参加艺考而突击学习的人很多。
随着艺考队伍的不断壮大,艺考之路已越走越窄。由于竞争激烈,艺术专业录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报考者有1.8万人,只录取450人,远低于一般文、理科专业的录取率。全国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每年呈30%以上的比例增长,而录取率仅百分之一左右,这就注定了大部分学生当“陪考”的命运。艺考从“高考捷径”变成了另一座“独木桥”。
【素材分析】
就在人们感叹高考大军一天天萎缩的同时,这高考大军的一个分支——“艺考”部队却在日益发展壮大。这支壮大的队伍可分为两类:一是愿意投身艺术的,一是以此为高考敲门砖的。其实即便真正“热爱艺术”,也要分清是愿意为艺术而献身,还是被艺术界的一些“明星”获得的名和利所引诱。倘是后者,这艺考终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敲门砖”而已。参加艺考者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艺考工具化、功利化。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断送在了工具化、功利化上。工具化、功利化的艺考不是对艺术的向往而是对艺术的亵渎。
【速用片断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艺考热持续高温,艺考的虚火越烧越旺,这引起了教育界和艺术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担忧。因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其动力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想借此先跨进大学的门槛,为将来挣得一个饭碗。
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艺术教育的普及本是件好事,但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培训班的推波助澜却使艺术教育应试化倾向愈来愈明显。其实,艺考本是为了发现具有艺术天赋或能力的人加以培养,不是为了造就大批的“艺考者”。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公共场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易选择艺考,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当投入与得到不成比例或悬殊太大时,家长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样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断2】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着一夜成名的传奇,期待那些发生在普通草根、邻家男孩女孩身上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奇迹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绎,这样的明星梦让他们“奋不顾身”。不少业内人士每年总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的捷径,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明星们其实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们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为了名利而来,艺术之路就一定行之不远。那些没有艺术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要报考艺术院校,因为艺术本身是很纯粹的东西。没有一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纵然进得了艺术院校的大门,也难以叩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速用片断3】论据充足
“艺考热”谁最得益?那些培训机构和带教老师。大凡有过艺考经历的人都知道:艺考之路是用金钱铺就的,无论对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为了提高专业课的成绩,许多家长除了让孩子在学校正常学习外,还不惜血本让他们利用一切节假日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或接受“名师”辅导。因此,每到节假日,在汽车站、火车站或飞机场,只要稍加注意,都能看到他们外出学习的身影。正因为如此,也催火了艺考辅导培训行业。艺考专业课辅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但都普遍费用不菲,一般每小时数百元至上千元,更不要说还有那些昂贵的乐器和绘画材料。只要走上艺考这条路,花费绝不是几万的事,所以说“艺术之路金钱铺就”毫不夸张。难怪有人说:艺考除了少数成功的考生外,最大的赢家是一些培训机构和带教老师。
【素材示例2】
当翻拍经典成为习惯
近年来,翻拍经典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茶馆》等一批传统名著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一些红色经典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洪湖赤卫队》《江姐》《山间铃响马帮来》也纷纷“推陈出新”。一时间,经典翻拍剧几乎占据了荧屏的大半江山。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似乎,中国的电视剧近两年“没什么新鲜玩意儿”,只讲昨天的故事。
表面上看,经典剧有群众基础,有品牌效应,投资不会少,收视不会差。所以影视公司跑马圈地,纷纷傍上各类经典剧。可每一部翻拍剧无一例外都会引起大量争议。观众不满,觉得导演乱改经典。经典翻拍完,观众开始拍砖了。导演委屈,觉得观众鸡蛋里挑骨头。制片方说,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口味不该停滞在20年前,应该与时俱进。观众却强调,不是我们陈腐怀旧,是你们做出来的东西太差了,让我们不得不怀念当初的经典。
影视剧只是文化产业中的一类商品,片商要做的就是尽力规避风险,寻求最高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商们一窝蜂傍上经典剧也无可厚非。但是影视剧又不只是商品,它还是一种文化产品,在商品之外还应具有文化的灵魂。少了这灵魂,文化便没有人“闻”了。
【素材分析】
经典可以翻拍,因为一部文艺作品完全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那些经典的影视作品也完全可以进行艺术再创作,推陈出新。翻拍经典必须创新,但这种创新应当有一条底线——即对原著的尊重。为了提升影视剧的收视率而刻意添加低级庸俗的枝节,甚至对名著进行曲解乃至篡改实在是对名著的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一种戏弄。这样的翻拍,只能让观众误解了原著,客观上造成了对经典名著的歪曲,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本着尊重原著的态度,而不是惟收视率是务,应当成为翻拍名著的影视编导们恪守的准则。
【速用片断1】材料新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电影资深研究专家黄会林认为,名著改编始终是需要的,正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被不断重排一样,它是一个时代艺术传承和创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重拍或改编必须遵守一些准则,尤其不要去歪曲和篡改。“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有规则和道理的,如《西游记》本身虽然也是对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某种创造性演绎,但它的细节早就经过读者和时间的千锤百炼,它是符合逻辑也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标准的。”
黄会林说,在改编名著或翻拍经典的同时,尤其要对搞笑、消解、歪曲、混搭等所谓现代元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名著一定要强调“尊重”,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创作者只有心怀敬畏,才可能铸造经典。翻拍经典,切勿把经典“拍翻”。
【速用片断2】材料丰富
当年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拍得很好,剧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已被定格成一种经典,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翻拍剧脱离原著,故事情节夸张、雷人,让人很难接受。经典作品的高度包括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线索、想象力和叙事方式,经典名著已深入一代人的心中,它们是永远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经典不可复制。很多翻拍的名著好像仅仅是在娱乐观众,吸引眼球。譬如一些翻拍的名著中,感情戏以及女性服饰、造型,看了直让人摇头惊呼“少儿不宜”。剧中人物对白也越来越现代,翻拍剧还让林黛玉“裸死”,让曹操、周瑜玩起“三角恋”,让孙悟空爱上唐僧……原著已经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观众是云里雾里——“经典”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速用片断3】见解新颖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经典。而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就是真正的经典,我们呼唤真正原创经典的出现。文艺工作者不应该满足于甚至沉湎于所谓的翻拍、重拍,而应该不断地去创作、去创新,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创作出真正的经典。尽管经典不断被翻拍,但是,经典已经不是以往的经典了,经典离我们其实很遥远。我们的剧作人员应该有勇气去创作经典,不断将经典奉献给观众,而不是在寻找中重复炒作。时代需要经典,观众需要经典。
经典应该是一种能够唤起受众记忆、引起受众讨论、激发受众想象、承载受众争鸣、让人感受到振奋和励志、最终得到力量和精神愉悦的作品。现实生活中题材很多,文艺创作完全可以从现实出发,不断创新,推出新的经典。
【佳作示例】
文章亮点:语言生动,文句有表现力
等 待
■王北辰
等待,绵长细软的时光才禁得住的字眼,青骢马舴艋舟才载得动浮得起的年华,在新世纪的钟声里悄然间灰飞烟灭。匆匆的步履、赶早抢先的喧嚣已将它挤兑得无处容身。
倘若张爱玲那一声“出名要趁早”早上数千年喊出,姜子牙在渭水上钓到的只怕会是一汪清水。如今风头正劲的蒋方舟同学可谓是得了张女士的真传。
7岁出书,15岁加入地方作协,18岁高考,清华降60分录取。战果辉煌,步步抢先。蒋妈妈传授的育女心经是“时不我待,不求最好,但求最早”。的确如此,纵观蒋同学的成长经历,果真如搭乘了神舟八号,极速成长,一飞冲天。等待,似乎成了弱者的专利,早被争强好胜的人们弃置在了一边。可谁关注过,蒋方舟极速成长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迷惘,盛名之下又有怎样的重负,孤独成长中又有怎样的寂寞与彷徨?一味地趁早抢先从不停歇,即便是一个成年人尚且倍感煎熬,对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又该是怎样的苦痛?
可是很少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社会对天才儿童的特殊重视驱使着一批又一批的父母将自己的子女推进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我家孩子一岁就能说话,你家孩子三岁就识得百字,他家孩子才五岁就能写作……放眼神州,各种胎教课堂、婴幼儿早教辅导、各类儿童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早已没人有耐心等待孩子自然成长!家长们浮躁的心中早已抛却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一门心思地揠苗助长。他们将孩子一个个送进各类培训中心,以为是在为让孩子跑得更快助上一臂之力。殊不知,没有了游戏的童年是多么的苍白,没有了伙伴的时光是多么的孤寂,没有了撒娇、没有了童趣的孩提时代是多么凄凉……纵使赢在了起跑线,输掉的是永远无法找回的幸福的童年时光!试问:一个童年不完整的人如何去感受幸福,而一个没有幸福感的人又如何成为国家的栋梁?
成长不是一杯速溶咖啡,而是一壶余韵悠长的碧螺春。急不可耐地大口灌下,只会觉得苦涩无比甚至会烫伤舌头。唯有安心地等待,在茶香氤氲中细品,才能品尝出这杯清茶的百般韵味。
论文摘要:韩国影视在儒家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现代化以及商业化的过程中成为重要媒质。中国是泱泱文化大国在社会的转型期传统文化却被慢慢湮没。社会文化淡漠。价值取向模糊。分析比较韩国的文化视点和文化价值总结发展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韩流来袭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沧桑巨变中,“韩流”汹涌而来。“韩流”的产生绝不是平地风云,唯有在文化多元共处的框架中,谋求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才是比较理想的文化互动模式。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后的多元文化结构,是韩国近代历史中文化领域发展的极大成就,这种文化结构也成就了韩国的影视产业。
韩剧中有着浓厚的温情和鲜明的儒家道德,恰如其分地填补了国内目前的道德空白。韩国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又经济发达,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先进,世界韩国研究者有一个共识:“儒教传统是韩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儒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和“学而优则仕”的为学之道,在韩国深入人心。并演化为注重教育的传统。剧中所体现的儒教传统,那种森严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
二、韩国影视的文化视点
人性亲和力。韩剧为什么如此有生命力,不仅因为东亚文化的同质同源,还在于韩剧的叙事技巧揭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体现了全人类的善世思想。每部韩剧都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核心。无论是青春偶像剧如《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浪漫满屋》等,还是日常生活剧如《爱情是什么》、《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抑或是历史剧如《明成皇后》、《商道》等,都有一个情节曲折、细腻精致、打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中通常蕴涵着这样一些主题:亲情、爱情、友情、信义、利益、误解、宽容,情和义、恩和怨被绵密而富于技巧性地编织到日常化的真实生活场景里,既令观众感到无比亲切,又常常被其中蕴涵的戏剧元素所打动。无论故事如何发展,韩剧总有一个情节核心如影随形,紧紧扣合,这是吸引观众看下去,并被打动的核心要素。因此。很多韩剧即使长达几十上百集,观众仍是忠心耿耿、不离不弃,伴随剧情始终。比如多数韩国影视剧是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用细腻而朴素的手法再现韩国民众的精神风貌。无论轻松诙谐还是感伤忧郁,都真实而亲切。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的感觉,仿佛剧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自己的身边。
文化亲和力。韩剧在题材类型上显现出多样化,而且在内容上也很注重伦理道德的力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形式看。有历史剧、现代剧;从主题看,有历史题材的励志剧《大长今》、《海神》、《茶母》,也有现实题材的励志剧《明朗少女成功记》、《汉城奇缘》。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不畏艰难、不计名利、不怕打击,历尽曲折终有所成。伦理剧《黄手帕》,反映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真善美、恕道、孝道和人格救赎,《商道》旧瓶装新酒反映现代商业精神和义利之争;肥皂喜剧《爱情是什么》、《我的嫂嫂十九岁》、《我的名字叫金三顺》、《校园卧底》、《黑道千金要结婚》、《爱在哈佛》、《家族荣誉》等幽默诙谐,主人公的生活情感费尽周折而结局却皆大欢喜;爱情剧《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雏菊》,感情执著坚如磐石,悲彩凝重,让人为之扼腕悲泣,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凄楚之绝美。
韩剧的文化构图从基本的生活细节铺开。以家庭为点、社会为面,辐射到各个行业、各个社会阶层,人物的情感丰富和文化的立体呈现。伦理和道德的社会约束,舆论的强大作用,再加上美丽的自然景观、寓情于景的叙事手法、悠扬哀婉的主题曲等,在一种不动声色的客观性的描述中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灵状态,在银幕荧屏上实现新写实小说的个人化书写。韩剧中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物心理的准确客观的把握。细腻细致的描摹非常深入人心。尤其深得同样面临事业和家庭等各种关系困扰的中青年女性的共鸣。工作中的竞争、同事的远近亲疏、利益分配。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无论是和谐还是纷争。都有因东方文化的含蓄而有着为情义、得失难以启齿的心理较量。韩剧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感情专一,执著于理想与家庭,遇到困难隐忍坚强。一方面负有传统的家庭责任,另一方面也富有现代社会的事业女性特有的进取精神与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演员表演真实投入,感情真挚,画面干净,色彩浓淡相宜。虽然韩剧冗长繁琐,但还是在中国大陆有很高的收视率、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很富有感染力。
三、当代韩国影视的立足点
韩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在文化层面上也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韩国人认为人的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伦理道德水平。韩国人所信奉的共同道德就是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年来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人进行了反思,认为西方文化道德在其鼎盛期过后,已明显暴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如“拜金主义”使人钱迷心窍,不择手段;“个人主义”涣散集体,瓦解民心;人情淡薄漠视亲情,分裂家庭。有害社会。于是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主张不仅要挖掘发扬传统儒家文化道德的精髓,而且要大力发展以儒家文化道德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抵制欧美颓废文化道德对传统儒家文化道德的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仅在2002年韩国就向文化产业提供资金5000亿韩元,约合4,5亿美元。同时,韩国又于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随后又陆续对原有的《演出法》、《唱片录像及游戏制品法》进行了修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发展空间。
四、当代韩国影视的文化价值
韩剧在我们国内的流行主要是东亚文化圈共存的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不仅韩剧,新加坡和日本的影视剧也都同样在国内深受欢迎。这种文化的同质性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当代文化形态及价值观念的转型期,国人的思想迷失和对传统宁静和谐文化精神的渴望。尤其是韩剧,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更为纯净、雅致、唯美。优美的画面,无论朴实还是华丽都很生动,传神的对白,悠扬动人的音乐,准确细腻的表演,细致深刻的心理刻画,东方文化特有的仁义、礼孝、含蓄、内敛,切近而遥远的熟悉,感动着世纪之交的中国在沧桑巨变中渴望亲情和谐生活的芸芸众生。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在细节中。”用曲折的剧情吸引人。用唯美的画面迷倒入,用婉约的音乐打动人,在文化共通中营造亲和氛围,在文化差异中展示独特风情,韩剧就是通过对其中一个个细节的精妙把握,完成了对中国观众的一次又一次征服。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生活剧,当代韩国影视在电影电视剧题材选题和内容情节中面向生活与现实的个人化形态上,都体现出厚重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文化策略与文化战略方式是文化市场化运作的独特显现。韩剧注重在触手可及的家庭生活细节中,充分挖掘通俗琐事的表意潜力,在细致入微的家庭生活流程中客观呈现、主观营造厚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并借以倡导真善美,使人物的精神得到逐步的阐发和张扬。可以将韩剧的文化价值概括为: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倡导现代观念而又尊重传统、看重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呼唤现代人的沟通理解。
论文摘要 电视剧《上门女婿》的热播受到许多观众的好评,也引起了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多方面关注与多角度评析。对该剧的研究有从社会学角度剖析的,也有从影视语言本体探究的。从另一个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对该剧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审美效应作以解读,可以拓展学术研究的层面,使观众从该剧中进一步得到美的陶冶和感染,提高其从影片中获取
电视剧《上门女婿》(原名《黄河九十九道弯》)将黄河作为主线,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黄河流域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在由贫困走向致富的时代变革中,生活、观念、心灵、情感以及命运的变迁。谱写了以“上门女婿”马四辈为代表的黄河儿女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向往富裕生活的一曲新歌。全剧围绕男主人公马四辈和两个女人高枝枝与冷洁之间的婚姻纠葛以及女主角高枝枝和另外两个男人陈斌、李双银之间的情感变故,讲述了这位上门女婿在其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曲折的生存经历与爱恨情仇。下面我们试从美学的角度对该剧作以解读。
一、《上门女婿》的社会美解读
“审美存在是审美客体或审美属性系统存在。是指那些人化了的具有审美属性的客体系统存在,是人类社会、自然等领域中,具有审美属性的客体系统的总和。”电视剧《上门女婿》,从“社会美”这一审美存在的形式看,无论是演员的服装设计还是房屋、农具等道具的选择,都体现出了农村这一特殊环境中“生活美”的纯朴与敦厚。而剧中对马四辈个人品格的刻画,又使“人性美”成为该剧吸引观众的必不可少的亮点。
1、生活美分析
社会美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所体现的审美存在的总称,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产品与结果的审美价值形式,社会美又分为生活美、人性美等形式。电视剧《上门女婿》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质朴、有序与闲淡无不表现了生活的规律,体现出生活美的内涵。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经济上的灾难主要是由农村粮食的短缺与相关土地政策引起的。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的《上门女婿》里的那一帮人也必然逃脱不了时代的灾难,他们的“目的需要”无非是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让自己多分点粮食。而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而又“可怜”的目的,使孩子能够出生在集体分粮日之前,郭大海的前妻丑花才从麦草垛上一跃而下,最终丑花实现了她和丈夫的那个所谓的“目的”,而她失去的却是因难产而告终的宝贵生命。目的需要、情感欲求、道德理性、认知理性,这些标志着“生活美”的因子,也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里被分成物质与精神两派,而支撑生命的最基础的物质层面,在此时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生活所需的精神层面。这就是《上门女婿》对所谓“生活美”的阐释,而这种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悲惨的。当镜头触及到丑花一家这个小小的社会个体的时候,“生活美”因丑花的悲剧而蒙上了一层让人辛酸的面纱。但是,当我们想到了人类历史永不停歇的进步与发展这一层面时,《上门女婿》里的那些为历史发展而辛勤劳动着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场景,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纯朴、厚重与诚实的“生活美”。这种生活美更具体的却是体现在了剧中服装的设计与故事环境选取上。那粗朴的农家小院,那打着褶皱的土旧风格的服饰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简约、粗朴的个性,又把此时此刻的“生活美”演绎的不悲不吭。
2、人性美分析
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而所谓“人性美”就是指人这个结构体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在社会美的分类中,人性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和集中体现,而在人性美的形体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的这三个层面中,心灵美又是“人性美”的一种升华了的表现。而心灵美,在《上门女婿》中尤其让马四辈诠释的淋漓尽致。与高枝枝刚结婚时,马四辈就已经知道高怀了别人的孩子,面对这一残忍的现实马四辈选择的是包容与接受:当高枝枝与养蜂人私奔后,马四辈没有将内心的愤怒与羞愧发泄在自己的岳母和孩子身上,这位黄河的后辈将自己所有的感触都深深的隐藏了起来,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果树的种植上,最终也为自己赢得了“苹果大王”的美誉,并最先成了桃花村少有的“万元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更让马四辈安慰的是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马四辈在高枝枝与人私奔后又做爹,又做娘,又做儿子。还要照顾生病的岳母,他的这种心灵是伟大的,更是崇高的。到这里,马四辈这一艺术形象的心灵美被演员张丰毅诠释的真切而又感人至深,可以说达到了戏剧矛盾;中突的极点。也因此,剧中的马四辈真正超越了个人狭隘的欲求。走向了无私、伟大而自由的境界。《上门女婿》里马四辈的“人性美”被演绎到如此境界,究其原因,是与演员张丰毅精湛的表演技巧分布开的。张丰毅的影视艺术表演创作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影片《塞外夺宝》中荆天雷这艺术形象的出现,正式标志着张丰毅首部成熟电影作品的现世。继而,在以后的几年里。张丰毅在银幕上成功演绎了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他所创造的作品比较重要的有:《骆驼祥子》、《城南旧事》、《鸽子迷奇遇》、《商界》、《龙年警官》、《曼荼萝》、《青春无悔》、《霸王别姬》、《荆柯刺秦王》等等。而正是在这些作品中,他所表现的一个个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最终也将张丰毅的个人形象深深的植根在了观众的心目中。正如在电视剧《上门女婿》中所表现的那样,在电影表演艺术的创作中。张丰毅在其所演的每部影片中都将一个个艺术形象塑造的饱满、真切而又个性十足,把握住了艺术形象塑造的精髓。一直想饰演一次纯正的农民形象的张丰毅,在张晓春导演的本剧中恰到好处的满足了自己的这一愿望。
二、《上门女婿》的自然美解读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是自然界的审美存在。从“自然美”这一审美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看,《上门女婿》以“黄河”这一万人景仰与敬畏的自然景观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更在精神境界上为该剧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黄河的博大。源于其永不停歇的奔涌:而黄河的崇高。却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气吞万里的气势《上门女婿》以黄河这一自然景观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不但使黄河成为每次剧情升华的一个标志点,而黄河本身的开阔、雄壮与力量之感,也都让观众们领略到了一种自然的崇高、壮阔的“自然美”。同时,黄河的博襟与有容乃大的品格,也熏陶与感染着以马四辈为代表的黄河儿女们,正是这种精神让马四辈勇敢地承担起了生活给予他的所有困难。
《上门女婿》采用大全景,摄录满银幕的黄河景象,这让此时的画面显得庄严而沉默。自然景物是影视剧中应用较多,也是十分自由的影视画面构成因素。它们虽很少承担实在的叙事任务,却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灵活地表达情绪状态、内心体验,传递出丰富的意义。每当马四辈身遇困难而又不想或不便和别人提及的时候,只能面对黄河,独自一人领略“把酒问黄河”的孤寂了。而此时,观众从屏幕上看到大篇幅黄河局部的全景描述,不禁感叹,马四辈的哀愁也正如这广袤的黄河滩,什么时候才有个头,何时才会触及其边缘呢!黄河景观的“自然美”,此时此刻又被观众赋予了一种饱含同情与哀怨的审美情绪,这便使得“自然美”,不再美的那么简约与单调。因此,黄河在剧中大篇幅屏幕形象的构造,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影视剧情组成部分《上门女婿》的画面构成经过这样的处理,使自然风景由被动的陪体转变为人物心灵的主动塑造者,从而触动了观众难以抑制的激情并引发其深沉的思考。
三、《上门女婿》的审美效应解读
电视艺术是集音乐、美术、戏剧等多门艺术形态于一身的综合艺术。采传统艺术百家的优点为其所用。“电视文艺充分发挥电视视听手段的魅力,调动声、光、色、画等多种视听元素,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将戏剧的情节性、曲艺的诙谐性、诗歌的抒情性、杂技的惊险性等等,加以筛选、组合、运用,构成独特的电视文艺形态。”通过电视节目,观众可以享受到音乐的优美、绘画的绚丽与戏剧矛盾冲突的张力,使自己的审美经验得到一定的培养与强化。表现在外部,便是审美需要与审美欲求的迫切、审美理解与审美领悟的提升以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情感的宣泄。当审美经验被慢慢培养起来之后,随着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观众的审美境界也必然会达到一种超乎功力的层次。这整个的过程便是电视剧带给观众的“美”的效应。电视剧《上门女婿》便将这一“美”的效力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了“生活美”的真谛,感受到了“人性美”的崇高,同时又将黄河这一自然景观所表现出的“自然美”的魅力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使观众一次又一次的被各种形式的审美存在所感动着、熏陶着。这一过程落实到人们的精神境界上,便是审美的经验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境界的塑造。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1、审美经验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上门女婿》主要塑造了两个极端的艺术形象:一个是集男人的所有美德于一身的马四辈,另一个是集中了女人所有缺点的高枝枝。高枝枝这个反面典型,爱慕虚荣,一心向往城市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发了婚前怀孕、婚后私奔、私生女不幸遇难、最终腰部严重受伤而坐上了轮椅等这样一些故事。从高枝枝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我们理解了人性丑的一面,带着对高枝枝这一艺术形象的唾弃与厌恶,观众的审美经验也开始慢慢对此种行为予以排斥。相反,在高枝枝作出如此种种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之后,马四辈内心深处依然爱着这个让自己又恨又怜的女人。还担负起本该这个女人该尽的所有义务。马四辈这一艺术形象被庞一川编剧美化的实在太完美了,完美的几乎让所有的观众深深记住并爱上了这一艺术形象。当《上门女婿》上映结束后,带着对马四辈这一艺术形象的无限眷恋与回味,观众的审美经验被建立起来了,那就是马四辈的人性美是值得肯定的,而高枝枝的人性丑亦当是被绝对否定的。因此,当观众们认识到自己的审美需要在那里,审美欲望与需求是什么的时候,这也就标志着他们的审美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了。
2、审美境界的塑造与提高
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必然会经过感知、想象、理解与认知这些关键的步骤,这一步骤也是审美境界得以塑造与提高的必然选择。电视剧的影像叙事是技术、叙事与表意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是保证影像质量的基础,叙事则是影像的基本功能,而表意则是影像追求的最高层面。优秀的影像作品往往不仅仅满足于完成基本叙事,总试图在叙事之外表达某些更加深刻的话语和思想,这也正是众多影视创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上门女婿》中广阔、雄壮的黄河景观固然会使观众倍感舒畅,但祭奠黄河这一看似简单而又略带封建迷信意味的形式,其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却是观众应该认识到并仔细体味的。这种隐藏在电视画面内部的哲理,就是对黄河宽容、博大与充满无限力量的敬重。同时,也是对如马四辈一样继承了黄河优秀品格的一代人的肯定。从对影视画面的感性认识到对其故事情节的理性剖析,从对看似简单与愚昧的表面现象的感悟到最终体味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便是观众的审美境界的塑造与提高。这种审美境界的实现,最终会促成个人审美修养的提高与审美个性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