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校长论文

小学校长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校长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校长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校长是受党和国家委托,领导和管理学校,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负责人,是一所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这充分说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高素质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的灵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校长专业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称《刚要》]要求“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长重任在肩,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培养,提升他们的办学本领应该是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其培训模式作肤浅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基本现状调查。

某县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抽样调查,从全县24个乡镇抽取了13个乡镇,共30所中小学作为样本,基本情况如下:1.学历层次较高,绝对高于教师队伍学历,但多为后续学历。中小学校长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1.6%,专科学历占15.6%,中专学历仅占2.8%,但绝大部分是中师生通过进修和二次进修而取得的;2.职称层次较高,中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占69%,中级职称的占31%,没有初级职称;小学,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占93.8%,中级职称的占6.2%;3.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30-40岁占26.5%,40-50岁占56.7%,50岁以上占16.8%,女校长比例不到10%;4.大多数校长参加岗位培训,具备任职任职资格,具有一线教学经历和中层干部管理经历,对新理论、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育管理论文,但职前准备不够充分,缺乏管理知识深度。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要求

在《刚要》中,“校长”这个词共出现过20次,对校长的素质和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①,“那就是校长要成为教育家”,“不仅理论研究要有成果,更要是个教育实践家”,实现教育家办学,要求校长首先“应当是政治家”,“还应当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校长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出名师,育英才”②。因此可见校长的行政性在淡化,长官化在消减,不再是纯粹的法定代表人,更不是“大当家”,而是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才。农村中小学校长目前是校长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刚要》的要求自然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追求,是适应当地教育且引领当地教育发展的专家。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策略。《刚要》要求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是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由于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教师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训练,因此,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要抓好培训工作,培训模式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除《纲要》的“校长轮岗交流”“ 海外研修培训”等模式外,目前较为实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镇为主,县级联动长效培训模式。由于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分散,要经常性开展全县大规模集中培训,这很不现实,因此可以以镇(或将全县划分为几个片区)为单位开展经常性培训,县教育主管部门督查。

(二)镇县分层培训模式。县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培训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理论素质、专业化要求,以专家讲座、外出进修等形式,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乡镇重点培训镇域管理、特色发展等。

(三)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模式 ③。目前,教师缺编严重,教学管理人员更是紧缺,农村中学校长都承担一定量的上课任务,走出校门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校长在学校(或家)里进行的一种培训与学习。主要摘要之间的矛盾,培训时间不受限制,培训的方式灵活,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方式提升校长素养,是校长终生学习很好的模式。

(四)专题式培训模式 校长最关注的是什么?④调研全国第一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95名校长“校长最关注的问题”,在回答“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压力”时:教师队伍问题居第一,占35.1%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是安全问题,占30.8%,第三是办学经费和校园硬件建设,占15.7%,第四是升学率,占12%。这些观点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说明校长在这些方面渴求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面对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95%的校长希望有高人指点,最好是“药到病除”,农村中小学校长除上述“四个关注”外,校长知识深度更是最大的短板,因此,应该进行这些专题培训,让他们立即走出困境。

(五)个性化培训模式。《纲要》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要办出特色,校长就必须进行个性化培训,即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特色,对校长进行特色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六)分层分岗的培训模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校长年龄结构、知识素养、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层,比如中学小学、年龄老少、任职长短、学校规模大小等进行分层培训,便于相互间有共同的话题等。

参考文献: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②《中小学校长》2010.12孙宵兵.《<教育规划刚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12期《促进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

④《中小学校长》2010.11樊平军《校长关注的四大问题》。

第2篇

根据我校的培训实践,结合了解到的其他学校的情况,远程培训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培训的实效。

1.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远程培训内容十分丰富,视野十分开阔,编排比较科学,系统性强,某些理念富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对中小学校长丰富知识、更新观念、敏锐思想、坚定信念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培训内容存在着“三多三少”,具体来说,就是理论探讨多、规律方法多、共性问题多,而紧密联系日常管理事务的少、指导工作实践简便易行的少、直面学校复杂管理现状的少,看上去头头是道,用起来无从下手。

2.形式上:重呈现轻交流。远程培训形式比较灵活,操作也比较简便,同时也设置有互动环节,的确为中小学校长的学习提供便利。但一些学校网络设备配置较低,网速较慢,有时甚至根本上不去网,有网络不通畅、视频打不开等现象,影响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上也难以得到保证。单向呈现的东西多,交流互动的机会少,互动功能发挥非常有限,甚至脱离学员的思想实际,一些现实的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3.管理上:重结果轻过程。远程培训往往宣传动员很重视,实施方案很详细,开头搞得很热闹,但常常是虎头蛇尾,监督管理跟不上。由于网上分散学习,没有固定时间限制,且中小学校长具体事务较多,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致使有的学习是挂空网、挣学时,有的学习是找人代学,有的作业是下载复制的,有的人论文是拼凑粘贴的,整个过程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4.考核上:重过关轻实效。远程培训的考核往往是只看学习时间的多少、上交作业的次数,论文的质量也很难严格把关,部分人思想上不重视,时间上没保证,有应付过关心态,真正仔细研读的少,深入思考的少,学以致用的少。

二、远程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简析

任何培训都不是万能的,都存在自己的不足之处。上述问题的出现,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本身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培训往往存在滞后性,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设置与工作实践、具体实际可能有脱节现象。

2.组织管理方面。由于调查研究不深入,组织管理不细致,实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制度要求的多,规范落实的少;安排布置的多,督促检查的少。

3.学员个人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思维方式、性格气质等原因,参训人员对培训认识不一,部分人存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反思意识较差,有消极应付思想。

三、远程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远程培训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从思想、管理、检查、机制等方面入手,做到“三个加强一个完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远程培训工作是发挥远程培训的时空优势,化解工学矛盾,提高校长管理能力,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培训机构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务必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抓细,抓实,抓好。中小学校长也要从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个人专业成长的高度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紧迫感,珍惜学习机会,排除事务干扰,潜心学习研讨。

2.分工协作,加强管理。远程培训要整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力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共同负责,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切实明确各涉培部门的职责和要求,坚持做到分工细致,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和要求。同时加强调查和研究,做好意见或建议的收集与反馈,切实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强化考核,加强督查。对远程培训实施情况可实行三级考核。第一级学员考核:全体参训学员的考核与学员评优、评聘、晋级挂钩,学员届时完不成学习任务,未取得远程培训证书,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并予以通报;第二级学校考核,学校参训学员如有未完成学习任务,未取得远程培训证书的,校长在本年度教育系统组织的评优评先活动中不得评为先进个人,不得评为骨干校长,不得晋升职称,并予以通报;第三级组织机构考核,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工作纳入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专项督导,对培训组织不力、管理散漫、效果较差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取消主要责任人评先评优资格,并予以通报。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

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第4篇

论文摘要:为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满意度与其工作压力的关系,构建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回归方程,提出相应提高中小学校长工作满意度的对策,特进行了这项研究。方法是以河北省滦平县195名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应用“工作满意度量表”和“工作压力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团体施测。研究结论:(1)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2)工作压力各因子中的工作负荷、社会因素、考试升学、人际关系、学生这五个因素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的客观条件及职业成就等职业要素的一种心理感受和态度。有关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一般观念认为,工作压力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变量,工作压力的增加将导致工作满意度的下降。中小学校长承担着学校的领导责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它还制约着其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校长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状况的定量研究,来了解中小学校长这一群体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希望能对提高中小学校长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中小学校整体发展的工作绩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利用随机取样法选取河北省滦平县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长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男性128人,女性67人;40岁以下29人,40~50岁之间142人,50岁以上24人;重点学校校长89人,普通学校校长106人。 

(二)方法 

采用团体测试方式,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0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92%,有效率78%。调查工具:(1)工作满意度量表:这一量表由warr,Cook,&Wall(1979年)提出,一共包括15个项目测量综合的工作满意度。该量表有两个分量表,分别测量工作内在的满意度(7个项目)和外在的满意度(8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式7点量表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工作满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对该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Alpha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73、0.827,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2)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由许延礼(2003年)编制,共有52个项目,包含8个维度:领导与管理、工作负荷、考试与升学、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身心、社会、职业发展与晋升。采用李可特式四点量表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工作压力越大。在本研究中对该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Alpha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02、0.796,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的相关分析发现,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各因子得分都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

(二)不同压力感受组的工作满意度差异分析 

以被试感受到的总体压力水平得分把被试分为低压力组(<78分)和高压力组(≥78分),然后对两组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高压力组的被试工作满意度得分显著低于低压力组,说明高压力感受下被试更容易存在对工作不满意的态度,见表2。 

(三)工作压力各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作用 

以工作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工作压力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见表3),从表3可知工作压力的8个因素作为预测变量预测工作满意度时,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共有5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589,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347,亦即表中的5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心理继康34.9%的变异量。 

就个别变量的解释来看,以“工作负荷”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5.9%,其余依次为“社会因素”、“考试升学”层面,其解释量分别为5.1%、1.6%,这三个变量的联合预测能力达33.3%。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 

工作满意度=一0.148×工作负荷一0.215×社会因素+0.308×考试升学一0.16l×人际关系一0.107×学生

三、讨论 

探究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原因,很多专家指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有关。本研究对校长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就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本研究结果显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并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对不同压力组的工作满意度水平的比较说明:高压力组被试的工作满意度水平要明显低于压力感受较小的被试;因此可以说,工作压力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工作压力是影响校长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2)通过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发现,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其中,与工作满意度关系最密切的是工作负荷、社会因素、考试升学、人际关系、学生因素。这说明,校长本身所承载的过重的工作负荷和较高的社会期望,尤其是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水平高低的标准仍就把升学率作为重要的指标,这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行动中,无疑给校长门增加了更多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感觉到身心疲惫,满意度降低。 

(3)需要指出的是,具体的压力事件和不良心理反应之间并不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对个体而言,某一个压力事件是否会产生或产生哪些不良的心理影响,除了取决于该事件的大小以外,还与个体对该事件的认知、因应方式及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这说明教师自身的心理防卫能力对其工作满意度也有重要影响。 

(4)应该看到:工作压力过大,由此导致校长的工作满意度降低仅是其产生的后果之一,它还会使校长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不但会对他们自身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影响校长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也非常复杂,减轻校长的工作压力只是维护和提高校长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中小学校长的工作满意度和其感受到的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感受高压力组的校长工作满意度较低,并且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社会因素、考试升学、人际关系、学生等五因素对工作满意度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二)建议 

工作满意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而工作压力又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方面,因此提高工作满意度,需要从减轻压力人手。压力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压力产生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压力强度。耶克斯一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工作绩效会随着应激的状态和工作的难度而发生变化”。“只有当人们处于最适合压力状态时,其潜能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减轻校长的压力可以从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自身两个层面来探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1)真正使校长责权匹配。校长负责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是由于长期的中央集权和计划体制使得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不敢或不愿轻易放权,校长负责制只是一种形式,校长通常感到责大于权,有责无权。于是在学校管理中常造成政令不通,校长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协调各种关系,给校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因此,教育部门应给予校长与其责任相当的权力和自主权,保证他们工作的顺利开展,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 

(2)建立以人为本发展性校长评价制度。发展性校长评价制度是一种面向未来,以促进校长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它没有将评价制度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其目的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校长个人业务能力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同时,制定全面科学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并且在具体评价时行为与标准要一致,这样校长才能解除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实施素质教育。 

第二、校长自身层面 

(1)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心理弹性。12,理弹性指人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现象,其作用机制的产生是利用个体的力量和环境资源,打破消极的负性连锁反应,使个体更有能力面对挫折和逆境。任何人的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与困难,校长也不例外,而较高的心理弹性,则可以使得校长在面临不利处境时,能有更多的心理资源去应对,从而增大他们对不同工作压力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农村,教师,教学改革

 

随着农村学龄儿童的减少,各地的小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合流,中心小学的校长面临的是辖区各校的规模不大,但覆盖面积广的工作环境。但在中心校的内部管理上不像城区学校那样分管领导专一化,这就需要我们跟上改革的步伐。

1.深入课堂

作为农村小学校长要深入到教学管理中,最有效的捷径就是走进课堂。带上听课本,亲切地走进课堂,用管理者的眼光去听课,透过课堂现象挖掘背后潜藏的教学管理的问题,逐步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提供第一手真实的依据。

1.1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学校管理制度问题

校长听课可以不像教研员那样去深层次地分析教学现象和规律,但在透过课堂教学现象中,一定可以发现学校哪些教学管理制度是合理的,哪些管理制度还有待去完善。例如,校长不打招呼走进了课堂,你可以更真实地发现哪些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哪些教师渗透了课改,还有谁没有做到这些?这些没有做到的教师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实行新一轮课改前后,村级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有了哪些变化,变化大不大?凡这些,只有在听课之后,校长才能有所思考,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才有可能进一步完善。

1.2从课堂教学中寻求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所学校在外界看来没有特色和明确的办学方向,那这所学校不会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校长自燃也不是成功的校长。因此,校长日常所要思考的就是在抓好教学的前提下,如何体现学校的特色。尤其在是农村学校,要让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等得到别人的认可,更是困难重重。。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提供给校长的思索空间更大,关键是校长如何在听课中去发现。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教师在后进生中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为此,在本校教师中提出了“在心灵上运作教育”这一思想,并拟定作为本校的一个办学理念来重点研究和实践。

1.3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必定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将来可以走向成功的教师,也必定是在课堂上磨练出来的。校长要发现这些即将走上成功的教师,也只有走进教师的课堂。同时,也只有在课堂上,校长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个性特点,从而有效地根据教师的特色调整工作岗位,从而达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才能更有效地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

2研究业务

农村小学校长由于年龄、学历、资历等各方面的原因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教学管理上难度相对加大。多年来,人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小心探索。

2.1做一个懂行的校长

要管理好教学工作,逐步提高辖区各校教学质量,校长必须做一个懂行的校长。小学校长必须参加新课程标准的通研培训,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方方面面都要想到、做到,虽然辛苦,但一个不懂教学业务的校长很难是管好一所学校。小学校长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习,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和新课程改革以及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分析本校特点的基础上,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2带头教研,带动教风

校本教研自90年代末提出到现在,经过艰难的历程,逐步为更多的人所认同。校本教研对学校教学管理及提高教学质量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更多的校长所重视。为此,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的水平,是检阅教师队伍的关键,也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

校本教研在我们贾悦镇的农村小学,还刚刚起步。校长带好头,亲自动手搞教研,就会带动你的学校整体教风的好转!当教师们还在为教研如何才能入门大伤脑筋时,作为校长已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和指导教师们如何就一个教学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和行动研究。教师们自然会茅塞顿开!从而便会尝试,从而静下心来搞自己喜欢的小课题研究。学校的教学管理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3关注教师

3.1力争在管理上做到因人而异

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都应该与本校本地相适应的。因此,校长要真正深入到教学管理中来,就必须和广大教师一起,共同研讨出适合本校教师的办学思想。如果教师理解不了你的办学理念,那你的办学思想就只有等到了太空中去实现。

3.2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在管理中,单靠制度管理是不全面的,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协同全员管理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管理。为此,校长要多接触教师,在闲谈中讨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或许,一个新的研究难题就在这闲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也只有这样,在你和老师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校长才会被教师们从心灵深处所认可。从此,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也才会被教师们所随同。校长所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去为教师搞教学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大胆地让教师们去研究,去实践。

4立足发展

4.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

农村小学的校长不能故步自封,做井底之蛙,而要立足发展。在教学管理中一切都要为创建名校而做好准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当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后,就要构思六年的教育计划。根据学生和教师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而从横向看,形成一个系统的竞争激励机制;在全市内,自己学校与兄弟学校的差距在哪里,有多大的差距,做校长的要清楚,要思考。

4.2加大宣传,走向外界

当今时代,甘醇的美酒到处有。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落后。因此,校长要考虑跟外界多交流,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加大宣传,走向外界。当你在将自己管理方面的成绩向外界宣传时,你也会在做更进一步的改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总之,教学管理是学校的工作重心。农村小学的校长只要敢想敢做,抓住重点,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第6篇

关键词:管理改革;重要性;管理策略

一、学校管理改革的必然性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带动学校管理方面的改革,而且学校管理改革要走在课程改革的前面。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又适应农村学校实际的管理体系,是摆在我们农村小学校长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学校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较为复杂的工作,因而其具体的管理工作也面临诸多困难。一些负责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总欲在辖区内从宏观到微观做统一要求、统一管理,这是不科学的。教育工作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它虽有规律可循,然而教育思想应因人而异,教育之法也大有殊异。因施教者与受教者之不同而有别,各地各校也有自身的特点,教育的规律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的、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单纯从一方面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必须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因此,要不断探索科学管理的新经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办特色学校校长管理的重要性

办学最终是为了培养人才,学校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因此衡量学校发展的最终标准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离开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学生个体接受各种教育的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从教育角度来看,它不仅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校长担任着学校管理者队伍中的重要角色。要做好学校管理,我认为应该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要抓好基础教育,创学校特色。要想将农村小学校办成特色学校,与校长的管理策略与方法密不可分。

三、农村特色小学校长的管理策略

作为一校之长,就要驾驭好全局,并能从繁杂的事务圈中“超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校长能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也要讲究管理策略。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结合起来,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结合起来,同时校内资源管理与校外资源管理也要有效结合。由此,才能摸索出一条创建小学学校特色的管理新路。

1.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结合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运用结合起来。小学校长开展学校管理工作是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并运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信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到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对于人仅用制度、计划、监督来管理,尽管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但对人的本质特征却忽视了,也就是人的个性及人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能够张扬个性,发挥出主体性。

2.恩威并施

从小学发展的情况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应该运用“施恩”和“施威”两种策略。换而言之就是“德治”和“法治”。在学校,师生作为被管理者,他们不仅要工作、学习,还要生活得幸福、美好。“施恩”应该从满足师生的生活开始。人有许多需要,如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要得到满足,除了得到外界的一些帮助外,还要靠校长的施与,这就是所谓的“施恩”。受“恩”者在接受校长的“施恩”后,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出于报“恩”的心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受“恩”的人愈多,校长的吸引力就愈大,威信也就越高。因此,校长要经常给予师生所缺乏的需要的满足。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小学所有师生要靠有权威的人去进行组织和管理,校长“施威”是成功地进行组织和管理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施威”能让校长的声望、信誉、凛然正气所形成的一种管理风格成功地表现出来,显示出管理者的严肃性与坚定性,这样就可以严肃学校纪律。

3.实施科研兴校,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将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决策者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决策者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因此要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从根本上帮助教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这是首要的职责。目前,很多小学每周都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提高教育思想,这对教师是极为有利的。其次,建立学校校长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决策者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决策者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4.明确分工,做到各尽其责

第7篇

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简介

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地处县城东郊,是一所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等学历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学校。是省教院合格校外教学点、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合格教学点。

中心始建于1975年3月,原名“竹溪抗大”。1977年更名为“竹溪师范”,校址先后辗转于龙王垭、青山、三合等地。1983年经省教委批准更名为“竹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迁于现址。1992年“竹溪县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在该校成立。1996年设立“竹溪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2005年秋,县政府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县教育技术装备站等三家机构予以整合,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正式成立。

中心现占地20亩,建筑面积12399.6平方米。能同时承担800人以上的教师培训任务。现有教师专、本科学历函授学员338人、电大函授学员157人。

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6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2人,89%的教师具有讲师及高级讲师职称。中心参与省课题研究5项,承担市级科研课题2项,教师年发表或获奖论文数十篇。

中心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微机室4个,高档微机90台。拥有电子电工实验室、理工实验室、语音室、琴房、美术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多个专用室,建有教学专用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网,实现了现代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中心“崇尚卓越,追求一流”,立足多功能,实行大服务。近年来,对全县3000多中小学教师和近200名中小学校长普遍轮训2次以上。全县新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覆盖面均达到100%,骨干教师培训100%,教育技术初级培训100%,新课程岗前培训、受训率均达到100%,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高学历比例也大为提高。特别是在第一轮继教工程中,全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率达到100%,创造性的工作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赞誉。其先进做法在一定范围得以推广,中心先后荣获市“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省“‘九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先进单位”等殊荣。

目前,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正以良好的社会形象、富有特色的管理机制、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稳步向前发展。

二00五年十二月

第8篇

现将我校有关人员参加xx年全国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管理国家级远程专题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工作完成情况

此次培训我市共有2校长(学校校长xx,专管安全的副校长xx)、1名教师(学校安全管理员xx)参加远程研修,分别完成了注册学习、提交作业、提交论文论文等学习程序和学习任务,3人已结业。

二、培训情况

1、领导重视,组织严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非常珍惜这次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高层专家讲座的机会。此次培训是全面贯彻国务院及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全面提高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各级校长、园长校园安全管理素质和工作水平,我单位单位严格按要求组织人员参加培训。

2、严格纪律,按时培训。我校参加培训人员能够严格组织纪律,按时上网参加培训。

3、进展顺利,效果良好。培训人员都能珍惜学习机会,潜下心来学习,按时提交作业。经过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参加培训人员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在理念更新、视野开阔、理论提升和实践经验丰富等方面,都很有收获。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安全意识、安全管理管理策略等,在与专家的碰撞中生成了一种新的动力和激情。

4. 针对实际,在培训后及时开展研讨,扩大学习成果。学习结束后,所有参培人员结合学习情况,针对本校管理实际,以年级组为单位再次授课,并开展研讨,在研讨基础上,要求每一位教师均要撰写反思报告或学校安全管理新思路、新设想,并于9月份上传到学校教师网校教育研修网的教师论坛栏目中,届时,学校将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安全主题研讨或论坛活动。

第9篇

一、做法与成效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方式。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培训拥有充分的自,提高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组织、开展、参与校本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是实施校本培训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举办校本培训专题研修班。我们先后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及校本培训组织管理者围绕《校本培训的理念与方案设计》、《校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评价》等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培训;其次,提供校本培训学习材料。我们为全县中小学校推荐了《校本培训实施指南》(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张祖春主编)一书,做为各校组织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编印《校本培训知识问答》,围绕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我们经常在中小学校长会议、教务主任会议及参与各校教研活动等活动中,积极宣讲校本培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研讨,许多中小学校长及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校本培训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

校本培训工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实效。为避免出现“轰轰烈烈搞培训、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确保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局,在认真总结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中小学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宁德市校本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县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该《通知》遵循“加强领导、上下互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校本培训的目标和意义、组织与领导、实施与管理、条件与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知》指出:“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各校要将培训内容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培训方案须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通知》进一步明确:各中小学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各校要根据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校本培训工作,中学以校为主,各乡镇小学以中心校为主体开展此项工作”,要求各中小学校长要结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训的思路和构想,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培训中导向和引领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县中小学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网络。

3、立足校情,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来针对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等仍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为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围绕这一重点,许多学校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把握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如牙城中心小学以“重读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为培训主要内容;三沙中心小学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培训主题;县一小以“教师角色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为培训主题;海岛中心小学以“复式教学如何体现课堂新理念”为培训专题。总体上看,我县各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内容大多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在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4、创新模式,研训一体,促进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先进的培训理念,只有外化为具体的培训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实处。实践经验表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才能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为此,我们在校本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中,积极尝试以活动为载体,以校际交流为媒介,以实践反思为突破口,以竞赛评优为动力,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推动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如沙江中心小学通过开展“朝阳工程”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溪南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课改三星”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改热情;水门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自我研读”活动,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定期举办校际协作交流研讨活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课堂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展示各校风采,提高培训效益,扩大培训成果。由于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本身的特点不同,各校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也表现得不尽相同。如许多学校广泛采用的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堂观摩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专题讲座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题引领的校本培训形式。随着我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的校本培训形式的尝试。2007年初我们受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委托,承办市校本培训现场研讨会,分别在三沙中心小学、十八中开展基于课例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训的尝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受到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关注过程,讲求实效,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校本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性强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我们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在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体召集人,明确承办部门。我县各中小学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教务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管理机构,初步建立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霞浦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建立了校本培训申报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估制度等。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一些学校还制定和完善了专题讲座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师徒结对和名师帮带制度、骨干教师示范制度等等,这些既为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培训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

6、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考试评价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学实践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从而使许多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这使得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成为必须,同时也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角色转变及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引领示范、参与合作、评价指导、服务推广、沟通互联等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训试点校,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四所层次不同、特色各异的中小学作为市级校本培训试点校,通过试点校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其次,通过组织研讨会、深入中小学巡回辅导、帮助分析诊断校情、指导制订计划等方式为中小学提供帮助指导。第三,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研讨等,努力做到培训资源共享,培训优势互补。

二、问题与困惑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虽然从整体上看,校本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接受和重视,但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等情况仍较普遍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可以忽略或不必开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把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写入了学校的工作目标,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计划,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抓而不实、流于形式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这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一些教师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没能把参加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对校本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是搞形式,是增加负担,因而对培训存在抵触情绪,参加培训学习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内容单一,形式泛化

虽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校本培训,但究竟什么是校本培训、怎样培训、培训什么,许多学校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对校本培训的理性思考。一些学校把校本培训的简单理解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经验介绍、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因此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内容陈旧、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现为:第一、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一些学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过多考虑学校的工作安排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却忽视了教师的培训需求,缺少针对性、层次性,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在保证通识培训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需要方面。有些学校前后年度的培训计划几乎完全不同,毫无联系,缺少连续性。第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过于集中和单一化,注重理论观念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科知识的拓展培训。学校在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时存在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的随意性,难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学习需要和个体成长需要。第三、培训形式泛化。有的学校用常规教研代替校本培训,认为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适时开展课堂观摩、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等便是校本培训,培训缺乏层次性、互动性,形式单一,培训低效。常常是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同时听一个报告、一个讲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陈旧落后的培训方式,低劣的培训手段,常常造成教师被动的接受培训,自我培训动力不足,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的效果。

4、资源不足,管理滞后

目前,我县的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无法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培训设施落后,培训资源缺乏,专业指导不力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就我县校本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看,许多学校反映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上资料、设施和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如培训师资问题的解决,如果一味外聘势必受到学校财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一味的校内开发则一所学校中的名师毕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现“近亲繁殖”、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经费短缺,研训分离

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分工协作机制的缺乏,人为造成了研训分离。目前就我县来说,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学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来说,仍分设小学教研室与培训处。其次,在师训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深入中小学指导推动校本培训,以及提高研训人员专业素质等工作动力何来,能持续多久。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需要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良好的培训环境,没有一定经费投入是难以运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训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培训的经费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况是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组织培训活动。

三、认识与感受

1、实施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是关键

要使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认识是关键,必须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中小学校长应在校本培训工作中,努力成为学习研讨的积极参与者、专业引领上的平等研究者、财力支持上的主动服务者。应从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校本培训工作。要充分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处理好校本培训工作中近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规范和自由等方面的关系。

2、实施校本培训,形成氛围是前提

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的特点,能否形成有利教师研讨、交流、对话的工作氛围;能否给教师提供民主、开放、自由的空间,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显示个性的舞台,是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校本培训才能生机勃勃地持续开展起来。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了宽松、参与、互动、整体推进的培训环境,搭建专家、校长、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校长应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与教师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机制与教师一道攻克难关;校长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激励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良好个性发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为教师的成功和成长创造机会。要着力于建设注重学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积极在学校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建立学习工作一体化机制,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让教师在交流与合作、沟通与对话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实施校本培训,关注课堂是重点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时空场所,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舞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以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的校本培训,应以关注课堂,分析课堂,优化课堂为重点。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必经的过程,因此,校本培训不仅不应回避问题,而且应主动地回到每一个教师的课堂中去寻找问题,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从而加以总结、提升,以此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只有当教师的培训回归到真实的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才能吸引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所以,校本培训必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聚焦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贴近课程改革实际,选择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将教师在教育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作为培训的起点,以问题得以解决作为培训的归宿,引导中小学教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保障

校本培训的针对性、自主性的特征,对校本培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一套校本培训的计划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以及学时登记制度,是校本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确保中小学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应将学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评估检查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校本培训开展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设立专项资金解决校本培训经费的不足。各学校在年终考评时应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职、晋级挂钩。

5、实施校本培训,专业引领是支撑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但要开展好校本培训,仅仅依靠各个中小学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来组织校本培训,培训工作常常会陷入低层次、低效率、低格局的状态。实践表明,专业研究人员的介入是校本培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校本培训就会处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所以说校本培训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取得可持续地发展,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重要支撑。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通过确定校本培训试点校,实行教研员挂校指导,推动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第二、深入研究校本培训的规律、特点以及操作层面的问题,积极开发培训资源,定期深入基层学校,为基层学校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有计划地培训辅导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个逐级负责、纵向贯通、横向辐射、协调高效的立体的培训网络格局。

第10篇

论文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普遍不强,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制度的制约以及校长自身的素养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二是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三是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课程领导意识、课程领导知识、课程领导能力、课程领导作为的统一体,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就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问题及原因作一剖析,并提出若干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策略。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不足 

 

1.课程领导意识淡薄。一些校长主观上认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是保障学校平安无“事”,或亮出领导认可的“特色”,很少关注国家课程的执行与落实,很少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有一些校长错误地认为学校课程由专门科室、一线教师具体落实,校长无需“插上一足”。这都反映了校长课程责任意识、领导意识的淡薄。 

2.课程领导知识欠缺。许多中、小学校长缺乏课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素养,其课程领导力更是捉襟见肘[1]。同时,校长培训中,与课程领导相关的内容比较少,进一步造成校长知识结构中的这块“短板”。 

3.课程领导作为失当。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校长往往以事务繁忙为借口,渐渐远离了教学,远离了课堂,只忙于指挥,不善于指导。还有一些校长把课程领导当作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4.课程领导能力不足。笔者调查发现,校长课程领导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执行力上。例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有些校长对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导致执行时失真、失当、失误;有些校长则完全按上级的“指令”办事,缺乏必要的课程落实能力,校本课程创新开发能力尤为欠缺。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原因剖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校长感慨:“新课改提倡校长走进课堂,其实有些勉为其难!现实的客观环境不容我们静下心来钻研教学。学校每年必须参与或接待的各种评估、考核、考察、会议等,对校长、对学校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 

k.d.peterson曾在研究中发现,小学校长花在课程问题上的平均时间不足7%[2]。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李朝辉、马云鹏二位学者作出了如下解释:一是从社会角度看,校长被定位为行政领导,导致校长往往忽视自己在课程领导上应担当的专业角色。二是学校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如人力、物力、财力的匿乏,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沟通的矛盾等,使校长难以厘清自己的角色与任务。三是社会、学校、家长对校长的要求过高,使得校长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应付日常事务而不能问及课程领导。 

2.教育制度的制约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校长是无所谓真正的课程领导的:校长无需作出什么改变,其工作主要是执行上级颁布的课程政策、课程方案。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什么话题的访谈,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应试”是出现频率较多的词语。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校长们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3.校长自身的原因 

课程领导是一项专业工作。校长要扮演好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但是,当前一些校长旧有的课程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有些校长知识狭窄,课程视野狭隘,无法超越传统去思考和行动;还有一些校长课程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的、难以确定的未知领域,往往力不从心、束手无策。总之,校长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成了校长课程领导难以达成的重要原因。 

笔者还发现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长们的心理极其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存在着对现实的焦虑与不安。有些校长认为改革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其进行不能预测结果的改革还不如维持现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长课程领导的提升和发挥。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1.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 

(1)课程观:促进课程品质的提升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校长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削减课程的预设品性,把已有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使课程与师生的教学情景产生积极互动,使课程的价值更加丰富化[3]。

(2)教师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没有智慧和能力进行课程决策和开发的,他们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4]。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也才能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3)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5]。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首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乃至全面发展,是校长课程领导理念的重要内容。 

2.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 

(1)建立民主、合作、交流的课程领导机制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后,学校课程管理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又要协调、优化和整合三类课程。因此,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学校课程管理模式首先要求学校课程管理信息沟通顺畅,校长要努力建立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其次,要求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建立有利于全体教师主动参与的机制;最后,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2)建立有利于学校课程领导的评价体系 

学校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此,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努力构建新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评价,以进一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指标的做法,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第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调控实施质量和把握发展方向,因此,要认真分析课程执行的情况以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规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不断完善课程的机制。 

3.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1)规划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本校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前景设想。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需要校长在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的观点,经过反复讨论、真诚沟通而达成共识。一般将学校发展愿景规划设计为长远发展规划和短期实施方案,通过教代会制定x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学校发展愿景应成为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去团结人、激励人、引领人、成就人。学校课程设置其实是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具体步骤。 

(2)推动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是最能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容之一。学校必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包括:①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及教研组长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与协调。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成员主要由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以及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咨询,以保证校本教材的学术性。③校本课程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等,其职责是让师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直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 

(3)变革学校文化组织 

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就催生了学校文化的变革。新课程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撑,同时也创造着学校文化。“不同学校文化会对事情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选择。如果说学校文化似暮鼓晨钟,天天撞击在学校成员的心中,那么学校课程领导者就要做那个充满激情、持之以恒的敲钟人。”特别是当前要解决新课程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就必须重建学校文化。学校不仅要追求升学率,更要注重和谐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也要造就教师;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更要进行研究;学生不只是接受知识、服从于教育,还要受到尊重,享受幸福感。学校的目标定位正确了,新型文化创生了,校长课程领导也会一帆风顺,新课程改革就能一路风景。 

 

参考文献: 

[1]余进利.校长课程领导:角色、困境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2]许占权,孙颖.课程领导及其实践意义分析[j].教学与课程研究.2006(11). 

[3]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第11篇

【关键词】系统;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73―05

一 前言

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有些学校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了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常抓不懈,但是很多教师培训后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校长既不会在意教师在培训得到了什么,也不会鼓励教师把学到的东西用于课堂。还有些学校虽然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条件,但是校长并不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平时这些信息化硬件设备都处于精心保护状态,只有在公开教学、外人参观或领导视察时才让露脸。有些学校校长很重视教育信息化,投入很多财力、人力,但是效果不大。上述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从校长角度主要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问题,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与学校校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或技术领导力与课程领导力等已经逐步成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与评价对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显得越来越重要,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涉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问题,本文围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展开论述。

二 国内外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

1 信息化领导力的定义

关于信息化领导力,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肖玉敏[1]指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可以从信息化相关的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四个方面来理解。

刘向永[2]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容易满足,校长能否找出学校技术项目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校长能否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能否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心理障碍问题等。

台湾地区的张奕华博士归纳出信息化领导力的五项内涵: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科技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A)[3]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按照“领导能力与愿景”、“教与学”、“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支持、管理与运作”、“评价与评估”以及“社会、法制与道德问题”六个方面,对信息化领导力进行明确规定。

英国“学校领导力国立学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NCSL)[4]指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三方面:愿景、应用和评估;其中,“愿景”包括领导者应该具有进行规划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并让所有成员理解规划的重要性;“应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持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等;“评估”包括对资源的审查,对建设情况的评价以及应用情况的监督等。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者)》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进行了规定。

本文所论述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应用的能力,具体包括校长的信息化意识与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学校信息化规划的制订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能力。

2 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指标

国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是有关教育信息化理念与政策的落实情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特别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开发有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能够将此纳入到校长评估指标体系中。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

杨蓉、王陆[5]在其论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中提出,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具体包括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能力、信息化应用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教育中对人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文化的建设能力、校长的内在信息素养五个方面。

吴景松[6]在其论文“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概说”中将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分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其中4个一级指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王佑镁[7]在其论文“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中,从校长的信息意识、信息态度、信息规划、信息能力、信息评价、信息知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化领导力八个维度,提出了校长信息素养结构模型及其构成指标。

综合分析已有的关于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了校长自身信息素养的评价,也涉及到信息化规划、应用领导、文化建设等能力,但是缺乏一种相对比较系统地分析。

三 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教育信息化

1 系统与系统论

贝塔朗菲[8]把一般系统概念定义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论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性质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具有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9]。

2 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

国内有不少专家对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中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10]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强调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11]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他们都十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的校长,在关注国交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更多的思考自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可以从系统的视角来思考与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框架如图1所示。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来思考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这将有助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

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核心环节是信息化应用,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环节的是基础因素层,基础因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三个方面,这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实践的三个基本因素。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因素层外面是学校信息化的保障要素层,保障要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学校信息化规范与标准以及学校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等。

四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

1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结构,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应该关注信息化具体应用,同时要做好学校信息化系统三个基础因素的建设工作。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应该着眼于学校信息化系统中的四个方面应用与三个基础因素,通过学校信息化规划、管理、评价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因此,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应该是对校长的教育信息化保障要素层中各个因素的实施能力进行评价,保障要素层中每一个因素涉及基础因素层的三个因素和应用层中的四种具体应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如图2所示。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具体表现为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与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是基础,其他三个方面的领导能力涉及学校信息化的四种具体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与三个基础因素(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

2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关注维度

(1) “学校信息化基础因素”维度

关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

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和物质条件。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是指建立能使教师和学生广泛受益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环境,并持续地运行维护和更新。学校校长在开展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中,要考虑今后能便于开展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与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关注“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

与信息化硬件设施相比较,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学校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育信息载体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管理信息数据为实施现代学校管理而建立的以教育者、教育对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数据库资源。学校教学资源包括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等,教学资源应该符合元数据规范,以教学主题为主线,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和组织策略进行重组与综合,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中应用提供支持。

关注“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

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对学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科教师、技术人员等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学生成长中的应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促进教学改革。为此,校长必须重视对教师、技术人员等进行信息技术用于教育的相关培训,并针对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即时性需求提供持续性支持。

(2) “学校信息化应用”维度

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其目的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校长在推进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要关注课程整合的实施、课程整合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和数字化教与学的平台。

关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培训与教学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作为常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延伸,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研修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问题为核心,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关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之根本,校长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校长具体应该关注如何创设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多样性学习提供硬件设施,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资源;校长应该关注如何创造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的信息化教育体系,支持学生开展跨时空的信息化自主学习,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作用,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学校管理信息化”

学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学校管理职能,帮助学校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学校各项工作状态,监测、调控、评价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并且为学校领导提供有助于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校长要思考如何把信息技术具体应用于教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人事管理、图书管理等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对于每一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校管理,注重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先进性、实效性等。

五 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内容

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不能只评价校长的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也不只是评价校长撰写学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和计划的能力,而是针对前面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应该关注的维度,评价校长对这些学校信息化具体内容的决策、管理、服务、评价的具体行为能力。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

(1) 信息化意识

只有学校校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才能实现有效性[12]。对于学校校长来说,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意味着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要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有主动接受信息化培训和学习的意识;三是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把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确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2) 信息技术能力

校长本人也许并不是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但是需要一定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对信息技术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帮助他在学校管理中提高工作效率之外,帮助他理解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与问题,帮助他来理解、分析、评价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为师生员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供政策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结合学校特点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确立发展方向和提供政策支持。

2 学校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

学校信息化规划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依据,校长应该从总体上思考与把握学校信息化规划。校长应该首先学会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提出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具体应该包括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推进四大方面,特别要强调与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应用。

校长在决策与规划学校信息化工作时,需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愿景(战略方向和前景)是什么?信息技术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学校如何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信息化的管理,包括政策、制度等?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建设如何合理投入经费?

3 学校信息化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需要信息化管理。作为学校最高领导者,校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是保障学校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校长的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引导能力

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校长的引导作用对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校长需要多方面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校长创设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具体是指校长应该要创设教师和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通过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的评比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与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 信息化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能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推进需要制度来保障,在学校内校长需要制定或监督制定信息化相关的制度,注重发挥制度的长效优势。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信息化应用的各种制度,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使用与网络安全保障的各种制度,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各种制度。通过制度来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制度来规范与保障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推进。

(3) 信息化道德和法规的引导能力

信息化在学校的应用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校长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对信息道德准则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使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信息道德观和健康心态。

4 学校信息化的评价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件财力、人力、物力投入都相当大的工作,学校校长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需要对经费投入的效益进行关注,需要对教育信息化各系统要素和整体效益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评估。校长的教育信息化评价能力包括能使用多种方法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评价具体包括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进行评价,对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评价。

六 结束语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涉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的各个要素,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视角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应该关注学校信息化的四种应用与三个基本因素,应该从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校长的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四个方面对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进行评价。具体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玉敏.决策 管理 服务 评价――理解校长的技术领导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1):7-8.

[2] 刘向永.校长的技术领导力:内涵与结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1):9-11.

[3]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EB/OL].

[4] 吴全会.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6):76-78.

[5] 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47-48.

[6] 吴景松.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概说[J].校长参考,2007,(8):8-10.

[7] 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11):12-16.

[8]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9] 黄光明,廖飒.系统论在高职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5):23-24.

[10]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11] 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第12篇

教育路上的思想者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当教育者不再思考,我们的教学便会缺失个性,缺乏判断,缺少智慧。而当这一切通过课堂转接到学生身上时,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将无法估量。思考,对于一位师者而言,应该是不可或缺的素质与能力。我思故我在。

如此僻静的农村,教育思想来自何方?“听专家讲座,看名校治学,观外面风景,合治校良策。”袁伟东用他的勤奋和智慧给出了极具个性化的答案。袁伟东深知,落后的观念一直是山村教育的沉疴。为此,他力主建设学习型校园,用全新的观念武装师生的思想。在徜徉书海的日子里,学校师生发生着种种可喜的变化。每周写读书心得,每月写教学论文,每课时写教后附记,成为学校教师的自觉行为。读书,不仅影响着山区农村的灵魂工程师,也日益影响着勤奋好学的莘莘学子,山里娃也开始敢向各大报刊杂志投稿,发表作品数十篇,并陆续在全国的征文比赛中获奖。

做一个思想者,他一步步把老师的思维打开,构建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教研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培训和研讨,让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注入。学校校本培训经验得以在全县推广。每学期,他都亲自给教师们开讲座,亲自为教师修改论文,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与教师们交流、碰撞。学校课题研究开创了山区学校的先河,科研成果显著,现仍主持“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三个子课题的研究,其中《创建书香校园》已经结题并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组”评比一等奖。“如果单纯看成绩,或许我们可以骄傲一阵子,但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育的追求是没有极限的,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的新思路,以百倍的热情面对未来的工作。”袁伟东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山村教育的先行者对教育理想孜孜不懈的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山区教育的新希望。

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对于中国的教育而言,批评往往多过批判,思绪总是多过思考。当许多的所谓专家学者在各种教育研讨上唾沫横飞口若悬河的时候,其实不难发现,真正撑住中国教育改革最艰难困境的是那些农村一线的教师和校长。如果没有他们对教育改革的坚持、对教育事业忠心的坚定、对农村清贫的坚守,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是理想的教育,都将是无根之木。

1997年,赤光镇的教育跌入了低谷,教育管理混乱,再加上各学校校园破旧,危房遍布,教学设备短缺,全镇教职工情绪普遍低落,群众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种种质疑。这时,袁伟东被组织上任命为赤光镇教育办公室主任。30开外的袁伟东临危受命,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心做好带头人,彻底改变赤光镇的教育局面。

他从任教办主任始,就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改善赤光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但是,由于当时全镇80%的校舍仍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砖瓦房,年久失修已经成了不同程度的危房。面对现状,他没有彷徨,没有怯懦,而是抖擞精神迎难而进。主动积极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深入各村委和学校调查研究。根据上级部署,结合镇情校情,他以超前的意识领悟到:对破破烂烂的校舍,与其修修补补在危房半危房上“升级”,不如发动群众,一次性推倒重来,更上一层楼。于是1999年春,他主持镇教办支委会议,做出对全镇中、小学危楼“一律按钢筋水泥结构改建,形成统一楼房的格局”的决策。他亲自勘查,亲自主持制定各校改危方案,绘出规划图,亲自动员集资投劳,组织工程上马,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面对经费短缺的困境,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想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是广泛对干部群众宣传;二是争取上级支持;三是力争社会上有识之土鼎力相助。他首先深入瑶坑村发动干部群众集资,又与该村有识之士骆东华先生商讨集资办学事宜,得到他的鼎力支持,骆东华带头捐资25万元,兴建一幢三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学大楼、校门、围墙。从而在全镇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真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激起了全镇人民“改薄”的强烈愿望。

在袁伟东的努力下,该镇的“改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共投入“改薄”资金125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15000多万平方米。镇属16所学校建起了教学大楼、学生宿舍,使全镇80%的学校实现了楼房化。从而使该镇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学校告别了破破烂烂的历史,从而也实现了从圩镇到乡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的喜人景象。

袁伟东来自教学第一线。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体会,并且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有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的他,深知教学研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他在要求学校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还不断加大教研的力度。他要求每位教师定期撰写教学论文,各学校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还鼓励有能力的学校开展教学专题研究。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总结和推广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他把中心小学定为全镇的教研基地,每学期承担6节以上全镇性的教研公开课,并定期举行不同专题的素质教育交流会。为了检查全镇各校的教研情况,有效地提高全镇教师的业务能力,他每学年都要组织一次全镇性的教学大赛。并且,他还加强了对校长、教导主任的培训,并有步骤地举行了校长教导主任教学大赛。从而使该镇教研成风,有力地促进了该镇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教育的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