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功能对等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

第1篇

Fan Co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摘要:本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通过实例证明对等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文章从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出发,探讨了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科技翻译需要遵循的原则。

Abstract: An analysi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list of several examples prove tha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 can be translated under the guidelin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is paper,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EST are discussed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功能对等 科技英语 翻译原则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EST;transl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83-01

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奈达翻译理论中,读者处于最重要的位置,翻译中要考虑的重点是译文读者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正确理解并欣赏译文。因此功能对等理论的精髓就是对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和译文读者理解译文的方式进行对比。

2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科技英语通常用来叙述客观真理,表达推理和科学上的假设, 要求表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具有以下特点。

2.1 大量使用被动句科技论文叙述的是客观事物、现象或过程,被动句更显客观。如:

A brief qualitative discussion of some basic concept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2.2 名词化特点显著名词化主要是指在科技文中广泛使用能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名词。正式文体使用名词频率比较高,科技文中更是如此。如: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is circuit id rather involved.

2.3 大量使用长句为了表述复杂概念,使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科技文中往往出现许多长句。如: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involvement of the three telecommunication operators in IPTV on CATV industry and the mutual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an analysis of the operating enterprises of the two industries was made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3D differential equation model of these operators.

2.4 大量使用句型科技文经常使用特定句型, 从而区别于其他文体。如:It is necessary for CATV industry to analyze the operations of the three telecom operators carefully.

3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指导意义

科技论文是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直接记录,内容专业,语言正规严谨,论文结构非常格式化。科技论文一般不用带有个人感彩的词句,而是以客观的风格陈述事实和揭示规律。因此,翻译中文章的语言特色该如何处理,是令译者非常头疼的问题。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科技英语翻译可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3.1 语义和表达双重对等因为科技文章内容侧重于叙事和推理,所以翻译时,译者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在语义和表达上的双重对等,使译文读者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共鸣。如:

大家对温度这一概念都很熟悉,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对温差非常敏感。当我们拿起一块冰时我们感到冷,因其温度低于手的温度。

译文:The concept of temperature is familiar to all of us. This is because our bodies a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When we pick up a piece of ice, we feel cold because its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that of our hand.

在此翻译中,英文和中文在意思和表达方面都取得了一致,达到语义和表达的双重对等。

3.2 保证语义,舍弃表达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其逻辑关系暗含在句中,英语是形合的语言,逻辑关系体现在句中。因此我们要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各自的表达习惯来翻译,必要时可以舍弃表达而保证语义的对等。如:

其次,有线电视网络行业可以从自身出发,科学地制定战略转型规划,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手段,实现自身的做强做大和跨越式发展,最大可能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其产品的独有性,使竞争对手无法与其竞争。

Secondly, by formulating the 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 plan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model, the CATV industry can, to the greatest possibility, strengthen the peculiarity of its products and improve its competitiveness. Thus, it is impossible for its rivals to compete.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使用了大量具有中文特色的口号类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词语,为了翻译需要,我们得舍弃表达的对等,达到语义的对等,使译文读者能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4结语

因为表达的严谨性、准确性和客观性,科技英语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功能对等理论非常切合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因为它把读者的反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如果读者不能够适当地对译出反应,那么不管语言有多么漂亮,这样的译文都不能被接受”。很显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秦荻辉.科技英语写作教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2篇

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中医儿科英译

1什么是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西方翻译界遵循的翻译原则之一。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Jeremy Munday在《翻译学导论》一书中曾指出现代翻译理论从5个方面探讨对等的方法和途径,即“语言学途径”、“文艺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和“翻译方法途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大师尤金・奈达从交际学途径出发,将翻译定义为“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20世纪80年代,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他认为这一概念将之前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既要求翻译的效果对等,同时也尽可能追求目的语和源语的形式对等。功能对等理论很好地体现了翻译的交际性,因此也是奈达对等理论的核心。

2奈达对等理论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概述

自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传入中国,它在中医术语的翻译,译者的素质研究以及中医文化的翻译中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南作用。

关于中医术语的翻译,姚欣等人曾基于功能对等的翻译观,就《伤寒论》的病症名进行了英译研究,从借用西医术语,增补语义和音译三个方面探讨实现对等的方法,为准确翻译病症名提供了借鉴。陈珊也从功能对等的视角下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探讨了功能对等对中医英译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关于译者素质,奈达认为不仅需要精通源语和目的语,更需要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吴建等人提出一个好的中医英语翻译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并且了解中医文化西方文化,而且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关于中医英译中的跨文化因素,李永安分析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4条翻译原则和4条翻译方法。但是关于对等理论在中医各个学科中的应用,目前的研究还较少。曲凡等人从动态对等的理论出发对中医妇科的英译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主要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包括忠实原文,借鉴西医术语,运用词素构词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各个学科走向世界必然势不可挡。因此中医各个学科的英译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仍需加强。

3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重视翻译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因此把目标读者的反应放在首位。笔者将通过具体术语翻译实例来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作用。

3.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原则―自然和准确

追求自然的原则是指译者要尽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对等的词汇。比如中医儿科术语“胎黄”就指新生儿黄疸,英语中对应的词为“neonatal jaundice”,“痄腮”译为“mumps”,“疳积”指慢性的营养不良疾病,可译为“infantile malnutrition”;中医妇科术语”女子胞“就是指子宫,因此可以直接译为“uterus”,“激经”指怀孕期间仍然会行经的表现,因此直接译为“menstruation in pregnancy”。追求自然原则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弄清楚这些中医术语的内涵,才能够去找寻翻译中自然的对等。

中医英语属于医学英语的范畴,因此也属于科技英语。对于科技英语的翻译首先要确保准确。追求准确是指译者要保证目标读者从目的语中获得的信息和源语传递的信息是对等的,因此也有不少译者提出在中医英译过程中重医轻文是有必要的。比如中医中的“心,肝,脾,肺”并不是和西医中的各个脏器一一对应的,如果直接译为“heart, liver, spleen,lung”目标读者获得的信息和源语传递的信息其实是不对等的;曾有译者把“带下医”译为”the 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这样在没有弄清源语本来含义的情况下按字面翻译无法给读者带来正确的信息,只能贻笑大方。正确的翻译是“gynecologist and obstetrician”。

3.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在以上两种翻译原则的指导下,为了实现功能对等,中医术语英译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借用现代医学术语,直译和意译,增加注释的方法。

在借用现代医学术语方面,最常见的莫过于中医的药物制剂类型的英译,中医中的“片,丸,散,糖浆”均采用了西医的术语“tablet, pill, powder, syrup”.关于直译和意译,李永安先生认为中医术语中的解剖用语,基础理论用语和一些中医疗法可采用直译。比如“艾灸”译为“moxibustion”,“正经”译为“main meridian,“奇经”译为“extra meridian”。而中医中与五行的术语以及一些复杂难懂理论术语可以通过意译来完成翻译中的对等。比如中医术语“中风”,和西医里的“stroke”是不一样的,目前公认的比较好的翻译为“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Wind”.此外,注释的方法也在中医术语翻译中有广泛应用。比如中医中的“气”,不同于英语中的“gas”,有着很丰富的含义。因此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直接用汉语拼音‘qi”表示,必要的时候添加注释加以解释。例如“胃气”的翻译可以在译文“the qi of stomach”后面添加注释“the function of stomach and intestines”,通过添加注释,目标读者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术语。

4结语

中医的特色疗法,对慢性病的整体调节以及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优势定会让全让世界接受中医儿科。汪受传先生曾说让中医走向世界。在中医国际化过程中,优秀的中医英译人才定可以大展拳脚,发挥一己之长。但是由于中医语言的特殊性,势必会给译者带来很多挑战。从以上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分析中,不难看出此翻译理论在英译中的指导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理论进行翻译实践,促进中医的对外传播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7.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5.

[3]姚欣,盛洁.功能对等视角下中医病症名英译探析[J].中医药理论研究,2012(10).

[4]陈珊.从功能对等视角看中医术语英译[D].2013.

[5]吴健,丁年青.浅谈中医英语翻译工作者的素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

[6]李永安.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6).

第3篇

论文摘要:英语习语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宗教文化,神话故事,历史,风俗观念等。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对等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意义上的对等,以及美学功能上的对等。同时,为了防止文化缺失,还应该对部分特定的文化意象加以保留,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也是国际交流的载体。英语翻译过程中,习语经常会给个译者带来障碍。习语的约定俗成的意思,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后沉淀下来的,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该国家历史,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在翻译英文文献的过程中,习语由于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其约定俗成的意思,经常会给译者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或理解错误。本文将大致探讨下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的类型,并初步探讨怎样处理这些文化信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1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的类型

由于英语习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受文化各个方 面的影响都会比较大,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大致划分,可以分为 以下几类。

1.1宗教影响

许多英语国家都是基督教盛行的国家。许多和基督教有关的短语都进人了语言并且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意思。基督教的圣经中的语言和故事对英语语言,尤其是习语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比较简单的价格例子是“thirty pieces of silver""Noah’sArk" "olive branch".

1.2希腊罗马神话

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许多习语一般都和这些神的名字故事相关。因此,这对于不熟悉这些故事的人来说会造成很大的理解障碍。比如时代杂志曾有报道“Nixon’sOdyssey to China".这就是巧妙化用了希腊神话中奥德赛的故事来指代一个充满艰辛的开创性的旅程。

1.3文学典故

经典的文学作品除了以其艺术性感染世人外,还会以其独特的人物和语言一代一代传递下来,从而丰富语言的发展。莎士比亚这一大文豪的贡献尤其巨大。他的作品给英语语言注人了许多新颖生动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下面的句子中:"All the othergreatest powers want to have their pond of flesh of Turkey".这里的pond of flesh就是化用了《威尼斯商人》里面吝音鬼夏洛克向人讨债欲置人于死地的阴险毒辣做法。

1.4历史传说

有些历史事迹或人物由于代代相传而融人了语言当中。比如短语“cross the Rubicon“指代的是凯撒大帝凯撕在公元49年,违反元老院的命令,率大军渡过卢比肯河。他在大军渡河前,下令烧掉所有的战船,说:“般子已经掷出去了。"("The die is cast"),此举使其军队士气大振,最终战胜了庞培的军队,夺取了罗马。因此这个短语用于指代采取不可逆转的行动,破釜沉舟。

随着历史的发展,近代的特定用语由于交流的加快往往能更快的融人语言,被人们接收特定的意思。比如二战时候的”D-day",原来指的是二战诺曼底登陆日,后来就也可以用来指代一个重要的计划开始执行的日子。

1.5风俗习惯

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不可避免的在习语中有所反映。第一类型与饮食有关。西方的主食是面包,因此有许多与面包有关的习语。"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 s mouth" "to 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就是典型的例子,反映了面包 在生活中的基础作用。其次,由于生活及观念上的差异,英语国 家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也会与中国的有所不同。比如,"love me,love my dog".再比如,龙(dragon)这个动物的形象在西方一般都 是残暴或者是邪恶的动物,这就与中国大相径庭了。此外,对于 常见的颜色,中西方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在英语中,"He seems quite blue today”意思是一个人心情不好。这与中文中 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显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2结合功能对等理论,探寻英语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2.1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内涵

功能对等理论即英语中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这一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奈达。他对于翻译中的对等概念做了 比较详细的阐述。他自己的学说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先后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闲两个概念。前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强调语言信息本身,后者则体现另一种译文质量,即原文信息在接受语中得以传递,以至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相同,此后为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井且避免误解,奈达又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代替动态等值提法。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概念,简单来说是指用目标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所以它并不是象有些人望文生义那样的理解,是要译文和原文完全一致。此理论强调的是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可见,对等理论的范围不仅是语言内部也还包括读者反应。

2.2英语习语翻译时必须达到的两个层次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对于英语习语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根据功能对等的内涵,所谓的对等其实并不局限于原文和译文在字面的对比,而是主要从原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和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之间来做一个对比,尽量达到一致。那么,从这种对比效果要达到一致,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意义理解方面要求,原文和译文对各自的读者传达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在翻译英语习语的过程当中,却经常会有一些陷阱。译者觉得自己在翻译正确的意思,但却有可能是望文生义。比如,英语中的”yellow pages",有人不假思索翻译成“黄色报纸”,但事实上却是指的黄页是国际通用按企业性质和产品类别编排的工商企业电话号码簿。

第二,美学价值方面的对等。比如音律方面的,有些诗句文章抑扬顿挫,读来或慷慨激昂,或韵味深长,令人陶醉。从意象上看,有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妙趣横生,塑造的形象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还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还会被激起各种情绪,或陶醉,或伤感,或痛恨,或恶心,这些都与文字的美学功能是分不开的。比如有很多节奏感很强的:"stuff today and suffer tomorrow""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Birds of a feather flew together”等等,读来朗朗上口;有些表述例如“as cool as a cucumber" "heart in one’ s mouth”则是生动形象。"Never show your face in this place again,you Judas",简单一个词,鄙夷的语气呼之欲出。这些都是英语习语美学价值的的体现。

2.3文化信息的缺失

在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英语习语翻译时,以上两方面的对等都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时候译者为了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有对等的理解和欣赏,会不得不放弃原文的一些文化意象,而用译语中熟悉的文化意象来代替,从而出现文化缺失现象。这种文化缺失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会影响对原作意境及其人物形象的把握,还会造成文化专属性传递上的偏差。在翻译时对文化意象的处理存在着几种种弊病:一是文化意象常常被略去不译:二是文化意象被译者解释、引申而遭破坏,从而使读者不能真正地了解原语文化的意象。

2.4英语习语翻译需注意的问题

在现实的翻译中,完全的对等是很难达到的,而且正如上文所说,如果一味的追求对等,还有可能牺牲文化传播的作用。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对待包含不同类型文化意象的英语习语,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在各个目标之间做一定的取舍。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部分并不具备非常特殊文化意义的习语,在翻译成目标语时可以重点考虑对等功能,也就是意义优先,让译文读者看到以后也能产生同样的意义上的理解并且能兼顾到美学上的价值,这样才能令译文的表达自然。为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又要尽力避免原社会文化因素对译文读者造成的陌生感和翻译腔。在这一类型的翻译中,比如“aflash in the pan",被翻译成为“昙花一现”,显然就非常生动,并且意思也把握的很好。还有‘`to grow like mushrooms”也可以直接使用汉语中的“象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虽然文化意象换了,但是效果几乎是没有变化的,如果一定要翻译成“象蘑菇一样冒出来”,显然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

第二,在考虑功能对等的时候,也必须要考虑到不同的语境,不能不加区分地采用目标语的文化意象。比如有人把‘`You areas pure as Psyche”翻译成“你真象西子一般无暇”,这样把中国传统的人物代人,显然是很牵强,很不自然的。

第三,对于西方文化有的文化意象,在翻译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的直接不译,或者是用其他的译语中的熟悉意象代替。这种做法有两大弊端。首先,这种文化意象通常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因此会造成一定的意义或美学价值的变动;其次,这样做完全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的文化意象,比较好的方式是直译加注释的方式。

第4篇

论文摘要:怎样实现习语翻译中含义等值的问题,是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就言语行为理论在特定语境下习语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言语行为理论在习语含义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习语翻译中言外行为功能(illocutionary function)对等的重要性,以期为习语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更具体的标准。

    习语的英汉互译一直是国内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就怎样实现习语的含义等值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讨论,提出了各种习语翻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各种方法缺乏统一的理论概括,没有给译者提供有据可依的规律性的指导。本文将从翻译的对等理论人手,以习语的言外行为功能为侧重,对言语行为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为英汉习语的互译问题提供一种理论性的指导。

    一、关于习语翻译

    习语是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理态势在本民族语言中的生动体现,对习语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准确再现往往是译文引人人胜的闪光点。习语的形成和理解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习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在文化内涵的诊释上下大功夫。但是,是不是在文化内涵得到很好的释义的情况下,就能够完全实现习语翻译的对等呢?其实不然!读者不仅置身于文化氛围这种大的语境下,而且还身处一定的交际语境(情境语境)中。对于同一习语,在不同的情境语境中,读者还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实现习语翻译的对等,还应该注意情境语境对习语含义的制约作用。译者只有同时对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做出全面地考虑,才能真正把握好习语的语境含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对等。

    二、对等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翻译语言学理论,翻译对等是西方译论中的核心问题,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等值的含义进行了定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对等是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上实现译语与原语的等值;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对等是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在译语与原语之间实现文体上的对等;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2001)从语用的角度来讲,对等是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阐释出原语的含义,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其中,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奈达从翻译的定义到如何实现等值的问题对翻译中的对等作了系统的全面地阐述,他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在翻译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奈达的对等观的核心问题是读者反应相似。他从交际的角度看待翻译,认为翻译是要为接受者服务的,只有当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基本上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译者作为第一信息接受者获取到原语的信息后,再以信息发出者的身份,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再现原语的信息。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不仅要看语言形式是否一致,更重要的是要看接受者可能产生的反应是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相一致。这里的一致实际是结合译者想象中的读者,对文本功能分析的结果,归根结底还是文本功能的对等,即语言的信息功能,祈使功能,述行功能,或表情功能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

    奈达在解决如何实现这种意义上对等的问题时,借鉴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把翻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析、转移和重组。具体地说,就是从原文的语法语义入手,在分析语法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其外延意义,得出原文的深层结构,然后传译到译语的深层结构,再上升到译语的表层结构,最后得出译文。然而,奈达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相互转换的方法更多的着重于语法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虽然他也提到了要结合外延意义,但并没有解决如何结合的问题。实际上,读者均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因此,只有在把握原语语境意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读者反应的相似,译者不可能在真空中帮助读者完成这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如何结合语境来实现翻译对等的间题上,语用翻译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见解。语用翻译是一种新的翻译模式,主要是通过两种语言的语用对比,分别分析两种语言的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前者是指,在语言学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着重强调原文的思想内容,在译语中用最自然最贴切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后者是指顺应译文读者的文化习俗,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使译文易于理解,便于读者接受。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实现语用对等的关键是把握原语的语境含义,从而将原语的语境意义准确地在译语中再现。

    然而,如何把握语境含义以实现读者反应的相似,最终实现对等翻译呢?本文试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在具体的情境语境下怎样更好地把握习语的语境意义,特别是习语的言外行为功能,从而在译文中更准确地再现其意义,达到动态对等和语用对等的目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与对等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的语义不能单单从句法或逻辑一语义的角度来看待其表述的真假,话语本身就是在完成一种言语行为,并且给言语对象带来了某种影响和后果。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话语都包含有三种言语行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及以言成事(何自然,2001)。

    对于习语含义的理解,言语行为理论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众所周知,习语有固定的搭配和约定俗成的意义,其字面意义往往与其真实的含义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其意义还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习语的三种言语行为加以区分,可以更确切地把握其含义,从而为习语的对等翻译奠定了基础。

    一般说来,在习语中,习语本身的字词结构所传达的意义(即以言指事)通常与其真实的含义相去甚远,习语真正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以言行事),以及读者对习语所产生的反应(即以言成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在对习语含义的分析过程中,着重强调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果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转换。例如,在用汉语表达时,

    (1)在科研中,我们应该提倡班门弄斧的精神,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2)在她面前,显摆你的针线活,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广告翻译,国俗语义,功能对等

 

一、引言

广告是在宏观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特定情景下的交际行为,广告翻译动态对等的观点便为广告中的文化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Nida 的对等理论(形式对等、感受对等、动态对等)侧重对文本符号和标记的研究,对广告语篇的分析,对翻译有重要价值。其中动态对等的理论从原文的功能出发研究如何在译文中实现功能的对等?语境是功能对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言、习俗、习惯、信仰等文化成份又是语境的重要内容。广告是社会性的商业行为,即带有社会文化的标记,又带有商业文化的标记。因此,广告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性、民族性和人文性。广告宣传不仅是产品信息的交流,也是文化信息的交流。做好广告翻译势必把握好该商标相应的国俗语义,达到灵活、贴切、最自然的对等。

二 、翻译的定义与国俗语义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1980)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这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包括原文的信息意义、文化意义和艺术意义。翻译不仅是语码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传递。译者的任务是将语言的信息、意义、文化成分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际效果。

Newmark(1988:48)认为,译文的交际效果决定译文的价值。翻译是否成功论文范文,要看其受众与信息的动态关系是否与原文基本一致。对动态对等翻译的理解是:1)使用目标文化的常规语言;2)尽量使受众理解到与原文受众的理解相同的意义;3)保持原文文本的动态特征,即使受众产生与原文相同的反响。Nida (1964)认为,由于原文信息产生与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的信息也应被翻译过去。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是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也就是说,语义反映在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的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词语的含义。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国俗词语或其他与文化有联系的表达方式,可以在保持话语信息的前提下改变语言的形式。国俗词语尽管蕴含着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国俗语义,但他们仍是语言单位。虽有特殊性,仍然是语义,不能否定其语义的本质特征,更不能使它与语义体系分离。翻译可以越过不同的语言差异,克服这些差异,找到等值的话语传递的最佳方案,这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是对译者自身素质的进一步要求。

探究国俗语义在翻译中的作用在于提高译者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根据译语文化来调整译文。“ 国俗语义学主张从语言中了解文化因素,而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减少母语和本族文化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 。(孔庆成,国俗语义学)我们可以不必按自己的概念来理解外语词语。我们从事翻译时也应该尽量把原语言的深层意义表达出来。翻译是与语际间的语言单位中蕴含的信息量的等值转换。因此,在翻译国俗词语的过程中,应重视词语的文化因素,即国俗语义差异的处理,以便在译入语的读者中求得与译出语相似的心理效应。在翻译中只有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文化之间的类同和差异,才能找到语言的共性。如Nike (鞋),本义为希腊胜利女神“娜姬”,“Nike”给宣传对象的感觉可能是美丽和胜利论文范文,而“耐克”给中国人的感觉是“抗磨耐穿”,更为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这是一则相当成功的广告翻译。

三、广告案例解析

Coca cola的中译名初为“古柯”,作为印地安土著居民声称的“圣草”,到了中国成了实实在在的“毒草”,最初几乎是无人问津。因为现今世界上主要的--可卡因就是从古柯叶中提取出来的。然而译名更改为“可口可乐”后,Coca cola奇妙地扭转了乾坤,“可口可乐”被大多数中国人毫无察觉地接受了。更名后的它不但带给你口感的清爽愉悦,更让你心头一亮、精神焕发。挡不住的诱惑让你情不自禁地去尝试。是“可口可乐”这个招牌吸引了你还是该饮料本身?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广告的名字吸引你驻足留意,而后再去尝试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迎合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古柯”变为“可口可乐”扭转了乾坤就说明了这一点。

法国赛诺菲集团中国分公司在成都推出的“鸦片牌”男用香水事件是外国人在中国遭遇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该品牌的发明者圣罗兰1977年到中国旅行,从中国鼻烟壶的造型得到灵感,于是创造了OPIUM的男用香水,试图利用“鸦片”的诱惑力,使中国男人使用该香水上瘾。但是圣罗兰先生忽略了中国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国情。中国人对“鸦片”二字的感觉是憎恶不是诱惑。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与耻辱,世人铭记在心。该商品的上市受到了消费者的猛烈抨击,后来被成都市工商局裁定为违反中国商品的商标法而被禁止出售。(刘儒康:1996)

前者译名的更改使 Coca cola 占领了大半饮界,后者的失败让人惋惜再三。同样的物品同样的名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了迥异的反响。语言文字背后的世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与文字的转换,跨越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换化。谈及翻译和语言,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点: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单单是交际的符号,还蕴含了更大意义上和层次上的内容。但是语言不是文化本身。谈翻译离不开文化,翻译本身是信息的语际转化过程,译者必须了解原语言和译语言的文化。仅仅掌握两种语源的语法词汇以及相应的听说读写是远远不够的,距离能合理、深入、灵活、有效、得体地表达思想还相差甚远。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使译文达到“最近的自然等值”或类似的文化功能(廖七一,文化观念与翻译)。

翻译所追求的是语言单位在话语中信息量的对应。语言单位本身的对等应服从于信息量的等值。语言体系不是文化本身,它只是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工具。用词组代替词,用词汇手段代替语法手段,相应词代替国俗词语就是很好的转换方法。只是形式的改变论文范文,信息量未变。例如“亚洲四小龙”则译为“four tigers in Asia”,“望子成龙”则译为“to hope that one’ son willbecome somebody”。译者变龙为虎,依旧达到了表达目的。我们一向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龙在华夏大地上是至尊无上的,而西方的世界里龙是可怕的怪物。又如“飞龙”(药品)的英译对应词 “flying 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有不良的文化含义,有人就将其引以为“Feilong”。 为了产生正面含义,还将其演化为“Philom”,使之接近英语诗歌里“夜莺”(philomel)。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迎合西方的文化,尽量避免文化障碍。

广告有多种表现形式,而语言是最具魔力的。在经济高度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销售催化剂已成为传播各种信息不可取少的有力工具和手段。理解、欣赏并能准确地翻译广告是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关键环节。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是翻译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把握接受者的思维和文化动向是核心。细致入微的深入了解目的语的语境,国俗语义就变得至关重要。“可口可乐”比“古柯”受欢迎,因为这一译名迎合了中国人的视觉和听觉心理。这种语言感觉是惟妙惟肖的。我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究“正名”。“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孔子亦倡 “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我们不能忍受那些自身不能引起人们任何联想的名称。与之相应的是,外国朋友也不会接受一些让人反感甚至头疼的东西。

作为一种语际意义的转换活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形式必然产生文化差异和隔膜,阻碍信息通道的畅通。做出得体、贴切的翻译势必掌握两种文化,熟稔两种思维,充分重视文化的作用。尊重一国或一民族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离翻译的目的也就贴近了一步。“历史与文化是一道流,这道流发源于人的思想,也植根于人的思想”(薛华,1997)。意义系统及表达方式的铸造并非是一日之功,它源于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思的东西依靠语言得以记载流传,并被后人理解论文范文,并不断地影响着该民族的后代,从而形成该民族独特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思想的手段。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了解和掌握国俗语义,我们会在翻译过程中少走弯路。

四、结语

翻译研究仅仅局限于翻译的技巧是不会有成果的。翻译研究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研究。翻译研究中最主要的不是考虑词语的对等,而是研究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是对等的。(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翻译应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负担起沟通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就必须使自己的思维运作及产生过程顺应于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如果说在微观上要在语言结构层面顺应语码和风格,顺应语篇结构。那么在宏观上要顺应不同的社会的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经济体制,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想要达到得体的翻译效果,找到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把原文的全部摘要的作用,应引起译者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Newmark,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Hertfordshire:Prentice Hall.

[2]Nida,E.A.1964.Toward a Science ofTranslating.Leiden:E.J.Brill.

[3]王德春国俗语义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王建华国俗语义的等值转换[M]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5]童颜,1989,国际名牌大观,pp. 21-29, 四川大学出版社.

第6篇

摘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国家间的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人员的术语能力逐渐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文章就科

>> 论翻译人员的知识储备 商贸英语翻译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及其培养 科技英语术语翻译的新特点及其应用原则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及对外事翻译人员的要求 中国手语翻译人员专业教育的开创史 翻译人员在外事交往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高职院校本地化翻译人员的培养 新时期高校外事翻译人员素养浅谈 新科技术语的翻译探究 英汉科技术语翻译的文化视角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翻译人员作用分析 揭秘电影字幕翻译人员:收入低,工作强度大 珠江―西江经济带涉外物流公司翻译人员现状调查研究 试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武术术语的翻译 浅议法律术语的翻译 试论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情报服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科技术语英汉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术语翻译 日语气象类科技文中专业术语词汇的翻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 沈莹.俄语科技术语翻译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D].2010.

[2] 王畅.俄语科技术语翻译方法及错误分析.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D].2010.

[3] 魏向清.翻译硕士(MTI)专业人才的术语能力培养与相关教材编写思考[J].翻译论坛,2014(1):24-28.

[4] 徐长瑞. 科技俄语翻译技巧与练习[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4-75.

[5] 王正.论翻译学习者的术语能力培养[J].外文研究,2014(3):82-108.

[6] 王华树,张政.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研究[J],上海翻译,2014(4):64-69.

第7篇

关键词:南方公园;俚语;字幕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12-0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外国影视作品,字幕翻译实践却缺乏相关理论指导。与口笔译不同,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原声口语浓缩的书面译文”(Nedergaard-Larsen,李运兴)。此外,字幕翻译设计范围很广,需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受众对字幕的感觉及接受度、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及处理方法、翻译理论技巧等。字幕本身还有处理好合理阅读时间和尽量表达内容的平衡。本文以纽马克等人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探索字幕翻译的文本类型,整理出其最佳策略。

二、《南》及译者简介

《南方公园》(以下简称为《南》)是一部美国著名卡通剧集,经常通过歪曲式的摹仿来讽刺和嘲弄美国文化和社会时事,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禁忌并因其中的粗口、黑色幽默和超现实幽默而著名。该剧充斥着美国流行文化,观众若没有美国当今文化的知识背景,往往无法领会到其幽默或讽刺。然而,很多人一接触就成为该片的死忠,作者认为,这应该是中文翻译自然,译者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所以才会广受好评。《南》第一季字幕由人人影视字幕组翻译。

三、俚语翻译/研究方法

在汇集资料及阅读先行研究时,发现现存的俚语相关资料非常少,俚语字幕翻译的文献更是寥寥无几;查到的少数资料的研究相对分散,没有从整体上对俚语作系统探讨。有鉴于此,本论文尽可能对俚语字幕翻译作全面的归纳整理,为其他俚语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字幕翻译工作者提供有效的俚语翻译策略。

根据纽马克的语言功能分类法,可以得知《南》剧在“抒发”“资讯”和“呼唤”功能中,偏重“呼唤”功能。而针对“呼唤”文本,纽马克建议采用“意译”, 而非“语义翻译”。因此,《南》剧的字幕翻译应以译语观众为中心,可以适度改写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或词语,甚至可改用译语中的对等词汇。同时,本文参考了Reiss和李运兴的观点,针对字幕翻译文化词语的处理,“源语与偏重会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他们为译语文化所不知或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处理这类文化词语有五种常见模式,分别是直译法,阻断法,诠释法,融合法和归化法。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归纳出俚语翻译的四大处理模式,也是本文俚语语料的分类依据,分别是直译式,源语文化不能在译语文化中找到对等语汇,即采用直译方式;诠释融合式,即将李运兴的“诠释法”和“融合法”合二为一,结合源语和译语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阻断法,即省略不译,节省字幕空间;归化式,以译语文化为主,改用译语文化代替源于文化。

四、俚语字幕翻译模式研究

在进行完《南》剧第一季俚语语料整理后,大致上认为人人字幕组的翻译版本还是将俚语处理得不错。接下来本章研究其翻译策略的运用。

根据语料整理,可以发现采用归化法的俚语数量最多,有67个,阻断法次之,继而是直译法和诠释融合法。显而易见,《南》剧第一季的字幕翻译倾向于归化法的翻译模式。首先,本文认为人人字幕组采用的翻译策略得当,尤其是”归化法”的使用。其中偶有误译和欠额翻译,以及“阻断法”的不当使用,总体上没有影响第一季的整体翻译表现。接下来参考《南》剧的翻译策略,归纳整理出俚语字幕翻译的策略。

1、弹性运用翻译策略。俚语翻译应该随机应变,不应固守特定翻译模式。《南》剧翻译者成功运用了“归化法”翻译策略,保证了译语观众的快速理解,同时忠实转述各个俚语的主要信息,但这不能说明所有的俚语字幕翻译都适用“归化法”。2、译语语汇选用宜多变,有创造力。根据俚语的最大特性“创造力”,俚语字幕翻译应相应具有创造力,富有变化,充分体现俚语的创造力特性。这就要求译者平时积累的双语文化修养来建立丰富的流行预料库。3、译者必须熟悉剧中所有角色的性格与特性,方能翻译出符合该人物风格的语汇。

五、小结

本文以《南》剧第一季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整理出俚语翻译策略,并归纳出字幕翻译的策略,将俚语字幕翻译处理模式归纳成四类。在分析俚语字母语料后,得出结论: 《南》剧第一季的字幕翻译倾向于归化法作为俚语字幕翻译的首要策略,偶用其他三种策略。

第8篇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商务英语翻译 英语信函 社交价值

一、引言

翻译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概念兴起于德国,以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1]。莱斯认为,理论上的翻译应是语篇的对等,即在表达方式、语义和交际功能等方面与原文对等,并不是简单的词句对应。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等值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莱斯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在尤金・A・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基础上突破创新,打破了传统文本中心论,让更多研究者意识到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近些年,国内学者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评介,并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开展了大量的英汉翻译研究,如:杨英明(2001)[2]详细分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实用理论基础;张美芳(2004)[3]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了编译的具体运用及其合理性。

随着当代商贸活动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信函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4],它的重要性在国际商务谈判和交流中日益突出。然而,商务英语信函的译者往往只关注到翻译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忽略了深层次的翻译指导原则,以致于在进行商务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翻译问题,如语法和结构错误、语义表达模糊、篇章衔接不连贯等,使得商务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相脱节[5]。

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中的语言、语篇、语法和词汇翻译除了应遵循专业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等基本原则之外,还应当注重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四大原则,即“目的原则、一致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6],才能更好地将英语信函中的信息表达出来,以最大化地实现商务英语翻译的社交价值。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一致、忠实和忠诚原则来探讨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二、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四原则概述

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指出,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中心,文本功能为导向的一种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主张文本翻译是综合性的翻译对等,而不是简单的词句对应。随着西方翻译史的不断发展,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提出了四大翻译指导原则,包括目的原则、一致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四大原则中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四大翻译指导原则的提出对翻译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的原则源于汉斯・费米尔的目的论。他认为译文是原文翻译在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的基础上M行的语言转化。汉斯・费米尔的目的论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心学说,认为翻译对等不是译者进行现实翻译的唯一标准,而是译文能够实现原文所传达的预期目标。1984年,汉斯・费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指出,目的原则是翻译活动中最主要的指导原则,翻译的目的性指导着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在翻译方法和策略上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如在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方法上,不同的文本翻译类别其目的不同,选择的方法也就不同,即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的最终目的。目的论的提出打破了文本中心论固有的传统模式,对当代的翻译活动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

一致原则也称为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7]。也就是译文需要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8]。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目的原则是目的论中的首要原则,其他的指导原则都需要服从于这一原则。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文本的信息转化需要在语内连贯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完整而准确地向译语接受者传达出原文本的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发挥交际功能。

忠实原则也是费米尔理论中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指译文应该具有原文所具有的功能,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忠实原则隶属于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这里的忠实可以理解为文本的功能以及语篇的对等,但不是简单的词句对应。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从综合的角度出发还原原文的内容。特别是在中西方商贸活动往来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翻译作为特殊的社交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译者及译语接受者对原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和风格的忠实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目的论下的忠实原则是相对的对等,而无法做到等值。

忠诚原则是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在对功能派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则,也称为“功能加忠诚”指导原则。功能指的是对翻译和文本类型进行划分的一种文本功能,而忠诚指的是译文和原文进行翻译转换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要求当发起方、译语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协调,寻求三方的共识[9]。克里斯汀娜・诺德是费米尔的忠实支持者,高度肯定费米尔打破传统文本中心论所提出的目的论。在费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诺德提出在进行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翻译的功能因素,并在原文所预设的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当中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是诺德提出的理想化的翻译理论,虽然此原则具有一定的功能范围上的局限性,但是这种理想化的理论在现实需求中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信函翻译遵循的原则

(一)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信函翻译首要遵循的原则。商务信函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如在外贸询盘中,发起人会直接告知对方本公司的商务贸易需求和条件,这样更加便于接受者对商务英语信函的理解。因此,注重目的明确、简洁明了是商务信函交际谈判的重中之重。在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并言简意赅地用译语传达出原文本的预期目标。如:

(1)We are interested in buying large quantities of steel screws in all sizes.We would be obliged if you would give us a quotation per kilogram C&F Liverpool,England.

可以看出,例(1)这两句话都是发起方向对方表达的具有目的性的请求。译者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应该明确重点,还原英语信函的预期目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本公司有意购买各种型号的钢螺钉,如贵公司能给予我方每公斤钢螺钉送抵英国利物浦的成本加运费的报价单,我公司将不胜感激。”应该从目的论的指导原则出发,明确重点并简洁明了地传达出信息,改译成“本公司有意购买各型号钢螺钉,欲知每公斤送抵英国利物浦的成本加运费价格,如蒙惠赐上述报价单,不胜感激”,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一致原则

一致原则是在功能翻译理论基础上,服从于目的原则的一种具有从属性质的指导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翻译过程中,一致原则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致原则也称为连贯性原则,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上下文协调一致的标准。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文本翻译过程中的一致性原则,但是这里的一致性并不是指等值的词句翻译,而是认为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词句和语篇的翻译也会不同。也就是译文中词句和段落的翻译要与英语信函的交际语境保持一致,这样才会有助于读者对商务信函的理解。例如:

(2)This offer is subject to our final confirmation.

商务翻译人员进行报盘的时候,通常会将此句译为“该报盘以我方最后确认为准/该报价须经我方最后确认”。可以看出,例(2)中的“is subject to”在商务英语信函中表示“需经过、以……为准”义,如果放在一般的语境下,它表示“受支配,从属于;有……倾向的;常遭受……”义。因此,如果译者不充分考虑交际语境的影响,使用一般语境下的词组含义对该句进行翻译,商务英语信函的内容会遭到破坏,会导致译语接受者无法接收到准确的商务信函信息,造成理解的偏差。

(三)忠实原则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应尽最大的努力还原商务文件的内容和风格。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信函自身的文体特征要求译者在进行信函翻译的同时,应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忠实于商务英语信函的内容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如果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没有遵循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那么译文就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真实目的,更无法体现商务英语信函所具有的交际功能。

例如,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当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期盼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表达:

(3)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对于商务英语信函中所具有的语气特征,译者也应该在译文中传达出同样的语气特征,这样才能如实地向接受者反映发起者的态度。对此,我们不能将此句译成“我们盼望着不久能听到你的回音”。因为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应该忠实原文并充分考虑到信函发起者对接受者尊重的态度,所以译成“我们盼望着不久能听到您的回音”。因此,译者在商务信函翻译过程中,不论是进行人称翻译还是专业术语翻译,用词准确并遵循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才能更好地传达出商务信函的情感意义[10]。

(四)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是克里斯汀娜・诺德在对功能派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则。在功能翻译理论下,忠诚原则主要是指翻译人员在发起人、译语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这三方产生文化和利益冲突时,担当调解员的职责以促成三方达成共识。例如,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当三方涉及到文化和利益冲突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实现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社交价值,译者应坚持忠诚原则,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三方的人际关系。例如:

(4)I am afraid you should compensate us by 5% of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contract.

例(4)这句话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对于西方人来说,“I am afraid”表示加强担心的程度,是想提醒对方事情的重要性。而对于译语接受者来说,特别是汉语语境中的接受者,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若将此句等值译成“我恐怕你方需要赔偿我方合同全部金额的百分之五”,会让译语接受者认为此要求具有强制性和偏激性从而无法认同,容易导致贸易往来上的冲突。因此,译者在进行商务信函翻译的过程中,应秉持克里斯汀娜・诺德的忠诚原则,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恰当地处理“I am afraid”这句插入语,将其省略不译,以保证各方关系和谐,使商务信函翻译发挥良好的社交功能。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探讨,笔者认为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一致、忠实和忠诚原则可为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商务英语信函翻译在功能翻译理论四大原则的指导下,能更好地把握和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向译语接受者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交价值,以保证商贸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以广

告翻译为例[J].商业现代化,2007,(8):9-10.

[2]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1,(6):39-42.

[3]张美芳.编译的理论与实践――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95-98.

[4]陈煊,周凝绮.跨文化交际下商务英语函电写作研究[J].吉林省

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2):121-122.

[5]张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开封教育学

院学报,2015,(3):48-50.

[6]张晓辉.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法律翻译[D].北京:对外经济贸

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D].长春:吉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9.

[8]汤玉洁.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1):159-161.

[9]李芳.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再解读[J].北方文学,2013,

(2):138-139.

[10]陆文彬.商务函电写作中的礼貌原则及其实现手段[J].大学英

第9篇

论文摘要: 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在开拓市场、刺激消费、创造企业财富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商标,作为商品的标志,其名称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从功能派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商标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翻译方法及其目的性,指出了商标翻译是一个有目的、复杂的选择过程。而目的论对商标翻译中所呈现出的各种复杂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因此本文认为在商标翻译中,应推行目的论指导下的灵活的翻译策略。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个国家的很多大公司都不遗余力地要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推向国际市场,各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愈演愈烈。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商品品质的竞争,而逐步变成了品牌的竞争。因此,商标作为商品的标志,其翻译的成败对于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能否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商标翻译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这些学者的视角大多是从语言或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从翻译理论上对商标翻译的研究不多。本文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将从功能派理论的角度分析商标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翻译方法及其目的性,具体分析商标翻译这一有目的、复杂的翻译策略选择过程。

一、商标和商标翻译

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演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商业性标志。那么,什么是商标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对商标的定义是:“商标是用来区别某一工业或商业企业或这种企业集团的商品的标志。(贺川生,1997:2)”具体来说,所谓商标,就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记。这种标记通常由文字或图形单独或组合而成。一般说来,商标在识别产品、刺激消费、提品信息等方面具有其特殊的功能。

商标翻译,作为一种应用翻译,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特点。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来衡量商标翻译的成败。因此,基于商标的功能,商标翻译应具有创造性,应顺应翻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凸显商标刺激消费的功能。

二、目的论与商标翻译方法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根据目的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的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Nord,2001:27)。同时,威米尔也指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数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商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使消费者接受并购买该产品,因此,在进行商标翻译时,必须把商标的功能、商标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论对商标翻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的“等效”和“等值”理论,为译者灵活地进行商标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灵活地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来翻译商标。

1.文化认同和音译。音译就是在不违背译入语语言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按其发音,将商标用与之语音相接近的字、词进行翻译的方法。例如:长虹(TV set)——Chang Hong,“娃哈哈”——Wahaha,“托普”软件——Top,Kodak(camera)——柯达,Dell(computer)——戴尔。

2.文化对等和直译。在中西文化对等的情况下,在译语中可以选用与源语对等的词语进行翻译。例如:Crown(automobile)——皇冠,英雄(pen)——Hero,水晶(glass)——Crystal,永久(bicycle)——Forever。

3.文化冲突和意译。意译也叫创造性翻译。在中西文化产生冲突时,它旨在保留商标原有的意义。例如:Rejoice(shampoo)——飘柔,comfort(washing detergent)——金纺,Energize(battery)——劲量。

三、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顺应

在商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很多可能对商标翻译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从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其中,文化是影响商标翻译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真正的翻译,文化间的相互转换比语言间的转换更为重要(Nida,1993:110)。为了实现商标的功能,使翻译过的商标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商标翻译一定要遵循文化顺应原则。这样,商标翻译才能达到它的目的。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Taylor,1971:33)。由于商标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商标翻译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商标的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必须符合商品目标与国家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必须考虑中西文化差异。

例如国家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Zephyr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西风之神。由于英国西临大西洋,东面是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吹来,总是温暖、和煦的。因此,英国的汽车用Zephyr(西风)作商标很容易被英国国内的消费者所接受(车丽娟、贾秀海,2007:135)。相反,在中国西风送来的不是温暖而是寒冷,西风总是和凄凉、悲伤的情感相联系。所以,若将Zephyr译为“西风”会使中国的消费者产生消极联想,而翻译成“和风”才更符合原商标的内涵和神韵。

另外,在翻译中也应照顾到读者价值观的差异。有一种法国香水的商标名为POISON。以其张扬叛逆、另类的个性迎合了众多西方女性的青睐。若把这个商标直译为“毒药”又有谁来问津呢?所以,在它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根据词的发音译成了“百爱神”,巧妙地回避了原商标的另类美,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结语

商标翻译曾经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商标翻译的重要性。

商标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多领域、多学科的实用翻译,有其自己的特点。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转换,还是文化、市场,甚至法律知识的交融。本文探讨的目的论对商标翻译中所呈现出的各种复杂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在商标翻译中,人们应以目的论为指导,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有目的地选择翻译方法,并对各种影响商标翻译的因素作出必要的调整,实现商标翻译的目的,使商标在目标市场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车丽娟,贾秀海.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第10篇

关键词:翻译;动态对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F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233-01

尤金・奈达(Eugine A・Nida,1914-)是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可以说,“它是旗帜位置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1916-)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八十年代初,王宗炎教授和刘重德教授分别把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到中国,其后二十多年,其翻译思想不断的被译介列国内。同作为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与比较。本文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关于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关于研究方法

无论是奈达还是纽马克,他们从事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即他们的研究都摆脱了评点式、印象式的传统翻译研究的束缚,本着对语言结构研究的科学态度,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奈达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他的翻译理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所指意义与内涵意义理论。同时他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理论也使人感受到有文艺理论中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影子。而纽马克坚持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因此他将格语法,文体论,话语分析以及符号学理论融入了翻译研究。

2 关于可译性

可译性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奈达和纽马克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即他们都承认语育的共性,承认可译性的存在。奈达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纽马克也认为“原文的每一层意义都可得到传译,因此。毫无疑问,任何东西都是可译的”。但是,他们也认识到可译性的限度,即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奈达认为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内容,只能牺牲形式。纽马克也提出,翻译中意义难免有走失。

3 关于翻译的性质

对于翻译性质的认识,即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奈达和纽马克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64年奈达在他的专著《翻译科学探索》中认为翻译是科学,提出:“所谓科学,主要指的是翻译的描写性,也就是说可以向描写语言一样,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地、科学地描写并使之公式化”。而在1969年奈达出版《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时。他却在卷首开宗明义地宣称;“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正的理想的翻译始终是一门艺术”。他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翻译家是天生的。同时,把原来提出的“翻译是科学”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后来到了1991年,他又发表了《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文中他又指出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他说:“我们不应试图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因为究其实质,翻译不是一门可以独立门户的学问,而是一种需要创造力的技巧,一种运用多方位洞察力处理问题的本领”。

同样・纽马克对翻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最初,他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后来在把语言进行二元划分,即把语言分为标准语言和非标准语言的基础上,他又将翻译性质阐释为翻译部分是科学,部分是技巧,部分是艺术,部分是个人品位。他认为因为标准语言如科技术语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有规律可循,这就体现了翻译是科学的一面。而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则体现了翻译是艺术和品位的性质。但与奈达不同的是,纽马克虽然认为翻译是科学,但他不承认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4 关于翻译与文本类型

奈达在指导《圣经》翻译实践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在翻译《圣经》以及类似的以信息或呼唤功能为主的原作时,强调动态对等很有道理。但不足的是,奈达试图把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扩大化,将它上升为一切翻译的准则,即认为动态对等适用于所有的文本类型。这一观点未免显得有些偏颇。所以相对于奈达的观点而言,纽马克提出的根据文本类型采取翻译方法的主张可谓是一大进步。纽马克教授认为,研究翻译不能不研究文本类型,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他把文本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等,其核心是表情达意,语言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如教科书、学术论文等,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应采用交际翻译法;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如通知、广告等,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也应采用交际翻译法。不难看出,纽马克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理论比较辩证地看待了不同文体的区别,比较切合翻译的实际,适用范围更广。但其中仍有一个明显的遗憾,即由于面铺得太开,每一种文本的译法犹如蜻蜒点水,分析得不够透彻。

5 关于翻译与意义

尽管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严格来说,两篇言语材料在意义上是不能真正对等的。用卡特福特的观点来说,原文有原文的意义,译文有译文的意义,但它们却有相同的功能,可以实现功能对等。在这个问题上,纽马克也同样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意义的走失是不可避免的。纽马克总结了意义走失的四种情况;(1)如果原文本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目标文本在意思上就必然有所走失;(2)每一种语言都自有语言、语法、词汇的基本系统和运用方式,世界上形形的事物与思想概念怎么分门别类,各种语言也不一样,(3)怎样运用语言,译者和原作者各有自己的方式,(4)译者和原作者具有不同的意义理论和价值观念。

6 关于翻译与读者

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他把翻译的侧重点放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上。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翻译原来曾把侧重点放在信息的形式上。而新的侧重点现已转移到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映上。不同的读者理解力不同,兴趣也各异。为此。奈达把译文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认为对同一原文应准备几个不同的译文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与奈达相似的是,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对译文读者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它认为译者应该根据原文使用的语言种类,确定原文读者群的特点,并据此确定译文能给予目的语读者多少注意力。他根据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把读者分为三类:专家、普通教育者和文盲。但在另一方面,纽马克批评了奈达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认为其运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他明确指出在翻译文学名著或者是重要言论时,译者首先应忠实于原文作者,其次是忠实于目的语,最后才是忠实于读者。

第11篇

关键词:广告语;多元系统;等效翻译一、引言

我国对广告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是上世界80年代中期,有关广告的语言研究在个别期刊零星可见。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对广告翻译的研究才见雏形。就研究内容而言,早期论文主要为具体广告用语译法的探讨以及汉语应以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后研究的内容就开始设计广告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广告属于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廖先生将广告翻译的原则归纳为三种:一是“效果优先”原则,二是符合译语文化原则,三是符合译语广告规范及特色。现在广告的翻译应该从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去审视、雕琢才能完成其应有的使命。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虽然是用于文学翻译的领域,它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文本本身,而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元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混合体。本文就文化,社会风俗、社会形态三个方面对广告翻译的影响进行探讨。

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会使广告的接受效果产生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金丝小枣”译成英文“Golden Silk Small Dates”就会给外商留下该枣“长着蚕丝,形体小”的印象,这就彻底改变的中文中“金丝小枣”的特质,而变成一种怪异的食品形象。若把其译为“Honey-Sweet Dates”就会给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让顾客感受到这种枣是想弥一样甜的食品,而且Honey在英语国家中可以用来形容喜欢的人或物,更增加了这个产品的可接受度。在文化这一层面上讲,翻译的障碍就是在两种语言的接受者中要产生相同的文化意象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而对中国人而言,更喜欢有诗意的押韵的句子或是四字有韵味的翻译。

1.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尔咖啡)

2.Intelligence everywhere.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摩托罗拉手机)

3.M&Ms melt in your mouth,not in your hand.(M&Ms)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M巧克力)

从上面的广告词翻译,可以看出这些产品的广告在原语中的文化意象跟译入语的文化意象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虽然在表面的结构不对等,但是它们把产品所包含的信息已经深刻地,准备地传达给中国的消费者,他们也领略到原语文化中人们对这个产品广告的相同的感受。

三、社会习俗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习俗总会影响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概括事物的方式。英汉民族文化的不同,对产品命名的审美观虽不相同,但是人们希望得到好运,驱邪避祸的心理去时息息相通。以此在翻译时必须要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否则非但不能得到接受还会让人产生抵触心理。例如:

金鸡鞋油,颜色有黑、棕、白、红、黄等。

Golden Rooster shot polish comes in black,brown,white,red and yellow。

国内的产品很多都习惯用“金”字,因为“金“在汉语里有多层意思,含义丰富。“雄鸡”在汉人眼里代表着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但是要是把这样一个积极意义的意象翻译成“Golden Cock”就犯了大忌,因为在英语里cock不仅指公鸡也是男性的生殖器的委婉语。这样的一种积极向上,准备蓄势待发的企业形象就因为这样的翻译就完全失去了自己本来的信息价值,而转变成一种低俗,不健康的广告传播。因此不注重社会习俗的研究就有可能会触及民族的禁忌,从而造成信息转播的断裂。

四、社会形态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形成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知态度都会大相径庭。在我国,我们大多强调集体主义,求同心理根深蒂固。每个人都认为别人都这么做,我也要这么做。这样的观念和态度在广告中也会有所体现。例如拉芳的广告语就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而美国人则非常崇尚个性,他们更注重自立,自信,追求个人价值跟个人梦想。因此广告语就把消费者都当成一个特别的个人,申明这个产品或服务是专门为消费者个人设计制作的。例如Gellette 公司为其Oral-B牙刷所作的广告中,便特别提出:“Ask your dentist which Oral-B brush is right for you”从上面这组广告可以看出,广告的设计者就是根据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的价值观来设计广告词,这样的广告词就很容易被大众接受。

五、结论

现在广告的翻译已经不仅仅限于语言结构上的对等,而是要综合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社会习俗、社会形态以及历史等多种因素才能准确地传达商品信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广告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传统的功能对等在语言上对广告翻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商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广告的翻译更要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来审视,考量,让广告翻译不仅达到商业目的,也能成为各个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马彩梅.国内广告翻译研究一览[J].中国科技翻译,第18卷 1期.

[2]李克兴.论广告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第25卷 第6期 2004年11月.

[3]蒋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J].经贸翻译.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术语,双语词典,翻译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积累的速度和知识总量急剧增长。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的层出不穷,导致了新术语的不断涌现,数量与日俱增,且分布极为广泛。大量的现实表明,术语在科技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科学进步等方面的影响,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作为承载科学知识载体的术语。

探讨科技术语与社会科学术语的异同十分必要,因为不同语言以及不同研究领域中产生的思想、概念和术语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而且一种思想或概念术语的不同翻译势必影响接受者的思维方式,甚至会使得该思想、概念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术语翻译得当,可省除许多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我们必须从术语形成的特点出发,找出其自身规律,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统一规范。

2. 科技术语和科学术语的产生的不同背景

为了表达明确,在双语词典中很有必要区分科技术语和科学术语。下面将从概念和背景两方面对科技术语和科学术语进行区分。

2.1 科技术语产生的背景

一般来说,随着新技术、新事物、科技革命的产生,新概念、新思想得以形成,术语得以产生。术语的一个较为常见的构成方式是将代表若干个简单概念的单词聚集在一起,使其组合成一个表示该复杂概念的新术语,如space + ship =spaceship; hyper + text =hypertext 等。另一常见的方法则恰好与上一方法相反,即将一长串表达复杂概念的单词组合依照英语构词法的规则予以简化。如“首字母缩略法”: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简化为GPR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简化为CDMA 等;又如“首字母拼写法”:Wireless ApplicationProtocol 被简化为WAP,Network InformationCenter 简化为NIC 等;还有“合成法”:teleprinter + exchange 简化为telex,information + economics 简化为infonomics 等。一般说来,科技术语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2.2 社会科学术语产生的背景

社会科学方面的术语词汇随社会的发展而丰富。社会科学方面的术语构成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普通词语专业化或术语化。普通词语一旦带有专业色彩,就具有严格的定义界限。如“dumping”源于“dump”,其本意为“倒垃圾”,在商业领域被引申为“倾销”。二是创造新词毕业论文怎么写,如“手机”“网民”“扶贫”“融资”“年薪”“听证会”等。三是借用或引进外来词语。外来词又分为外部借入和内部借入两种。外部借入的术语是指从外语中翻译而来的词语。如汉语政治术语“民主”“议会”“资产阶级”等都是外来语。内部借入既可指同种语言中普通词语术语化,也可指同种语言中吸收方言词语。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广东、香港等地经济发展迅猛,粤语方言伴随着经济浪潮大量进入普通话。普通话吸收的港台语有:传媒、斥资、个案、转型、廉政、构想、认同、按揭、整合、互动、瓶颈、峰会等。其中吸收的不少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有了同义表达的词语。另外,部分词由于语言归化的原因,其能指和所指有所改变。但也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源语的基本特征:如“音借法”:radar 译为“雷达”,EININO 译为“厄尔尼诺”等;又如“形借法”:CEO 译为“首席执行官”,WTO 译为“世界贸易组织”等。

3. 双语词典的特征

双语词典是沟通两种语言的桥梁,也是学习外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双语词典的需求也随之升涨,编纂事业也相应地蓬勃发展。直到目前,双语词典的研究已成为词典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基本理论构架业已确立,各分支的探讨和实验也方兴未艾。

双语词典中,源语言和目的语经常相互补充,前者往往通过诸如语法、词源、参照、插图等进一步的辅助信息对后者的对等词提供补充说明论文格式。这种基本呈现方式和辅助说明的结合帮助词典用户理解源语言词条的真正含义。因此,在双语词典中,,词典编纂者往往会采用源语言的这些辅助信息来更有效、更高效地解释词的意义。

由于双语词典的独特语言特征,词条的翻译往往和例证独立开来。词条的翻译被看作是“语言”,而非言语,因此遵循词义上、风格上、语用信息上、语法上的多层面对等原则。首先,汉语上不同词类的同形异义词可以被看作是同义词,放在最常使用的词类当中,必要时,可辅以其它词类的例证说明。其次,功能词应标有词类标注加以解释,同时附上解释性的或意译型的对等词。

相对于语文双语词典来说,非语文双语词典提供的语言学信息远远少于语文双语词典。翻译百科词和专科词目的原则是力求规范性和科学性,要求译名统一。而翻译的方法则多种多样,例如: 意译法、音译法、音兼意译法、词索义分析译法、音双关译法等[1]。翻译时切忌胶柱鼓瑟,编者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或整合各种翻译手段,以保证译名既真实反映源语含义,又易于理解和运用。另外,根据双语词典翻译中的特殊性,在翻译术语时,应做到:不同领域之间、语词专家与学科专家之间必须紧密协作; 对于约定俗成及旧时译名问题不能简单操作,要视具体情况处理; 不能统一的“一物多名”需保留几种译名,必要时还应附以简略说明[2]。

4. 双语词典中术语的翻译

双语词典的核心任务是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言相应的对等语[3]。需要承认的是,有严复1898年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样使用于双语词典的翻译研究。不过,这一原则太广义而难以应用于双语词典中的无数实际例子。鉴于此,本文从双语词典的视角对术语的翻译问题提出一种尝试性的研究。

黄建华等在《双语词典学导论》中归纳了双语词典的十种基本释义方式[4]: (一)等值对译法—提供语义内涵完全相等的目的语词,如:supermarket---“超级市场”;(二)对应选择法---列举各种对应变体,如: “cut-”---切,割; 斩,截; 削,剪(发);(三)译注法---译义加注释,如: Oxford shoes---牛津鞋 (一种足背系带的浅口便鞋);(四)译音法---直接音借外来词,如: copy---拷贝;(五)音义兼译法---音义自然结合,如:tittup---踢踏舞; (六)译形法---保留源语中的字母或相似字形,如: X-ray:---X射线;T-square---门-字尺; (七)同义对释法---常用中性词释有语体色彩的词,用标准语词释方言词,用现代词释古旧词,如: phono---[口], phonograph(留声机); (八)替换法---用肯定式释否定式,反之亦然,如: 倒霉---unlucky; staunch---不漏水的毕业论文怎么写,不漏气的;(九)构词释义法---说明构词法,介绍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 taken---take的过去分词; (十)描述法---当目的语中没有对应词时以描述法揭示词义,如: 何尝---used in rhetorical questions or statements toemphasize negation。

双语词典中的术语翻译除了提供词条的对等之外,还要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译名要统一[5]。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词不断涌现,原有的语词语义范围不断扩大,双语词典编纂者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地译出那些专业性强、词义固定、构成复杂、形式多样的专科及专名术语,编纂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双语语言功底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结合以上的翻译方法和术语的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术语的翻译方法。双语词典中的术语翻译最好遵循以下释义的原则:

1)意译法

意译法是与直译并列的主要译法之一。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谓之意译[6]。意译法既是翻译语文双语词典词典的主要手段也是翻译非语文双语词典的重要方式,翻译时必须透彻理解源语中该词的命名理据,力求译词名副其实,揭示其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7]。如:beeppager---呼机;terminal---终端

2)音译法

在翻译一些外来事物的词汇时,或因目的语中无对等词汇,或因译者对所译对象尚不能完全把握,或因读者对这些新事物颇感陌生,人们往往采取音译法将其译出。如:加油!--- Jiao You!音译法是国际上翻译术语的一种潮流,已有利于术语运用在国际上的统一、有利于国际交流和人类知识的共享。

3)音兼意译法

这种音、意义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采用一半是音译,一半是意译的方式,如:topology---拓扑学;motorboat---摩托艇。另外,还可以采用在音译完词条后加一些补充说明的所属词汇后缀,如:neon---霓虹灯。

4)谐音双关译法

在翻译中利用“谐音双关”修辞格,可以在读音上保留与源语相近的读音,但在词义上不拘泥于源语语义,而是不脱离一定范畴的创造性词义。实际上,很多术语词都来自于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休克---shock;威士忌---whisky;逻辑---logic。其中有些术语词由于使用的广泛性,已经没有了异族语的影子,成了本族语的一部分。

5. 结语

双语词典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工具。词典编纂者理应关注科学技术术语的翻译问题。尽管术语只占双语词典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决不能忽视。笔者在此希望以上这些术语的翻译方法能对双语词典编纂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

[2]张锦文.英汉术语翻译与双语词典编纂问题[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2年第4期.

[3]Zgusta,L. Manualof Lexicography[M]. Academic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zechoslovak,Academy ofSciences. 1971.

[4]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138-145

[5]马秉义.词典翻译原则探讨[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6年第5期:54-57

[6]方梦之.科技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8年.

[7]刘宓庆.译学大辞典[M]. 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9.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