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进出口贸易论文

进出口贸易论文

时间:2023-01-17 17:0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出口贸易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出口贸易论文

第1篇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正面来说,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增强,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使国内消费者受益,同时,也可以降低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中国企业国外投资能力。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这意味中国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另外,出口企业还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

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汇兑损失。企业从签订合同到合同真正履行需要几天甚至一月时间,买方按合同付价,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外贸出口企业结汇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汇兑损失,影响企业盈利。以纺织业为例,我国纺织品出口基本上是用结算方式,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使该行业出口企业普遍遇到很大困难,企业的利润空间基本上消失。

(2)对于国内采购企业,人民币升值导致成本上升,国际上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3)出口成交难度加大且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较大的情况,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成交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多数出口加工企业交货期一般在3-5个月,企业计价时要考虑到几个月以后的汇率水平,多数企业用6.6-6.7的水平计算,由于产品多数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且没有定价权,客户往往不能接受美元报价进行提价,订单因而转向越南等其他国家。

据南昌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江西省进出口总值达62.2亿美元,同比增长55.3%。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前提下,江西省对外贸易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得益于进口的大幅增长和多晶硅等少数出口产品的迅猛增长。

虽然2008年上半年的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但主要是由少数出口产品带动的,在此次调研中,多数出口企业目前处于艰难境地,处于困难的企业整体出现以下几大特点:

①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损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其出口利润空间小,人民币升值以后,其经营、生存压力较高附加值产品更大,有些甚至将无法继续出口。以纺织业为例,2007年三分之一的纺织企业利润率有6%-10%,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9%,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到4.49%,使得很多企业面临的是做多亏多的境地。

相对而言,高附加值的产品,由于其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且有一定的定价权,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消化。

②原材料国内采购,出口采用美元结算的企业影响较大。

调研中,一家名为广盛电子的企业称,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影响很大,他们采用的模式是内购外销,也就是原材料国内采购,产品国外销售,2008年以来,仅汇兑损失就高达800万,而公司的年净利润也仅800万,汇兑损失完全挤占利润空间。相对而言,储科电子采取的是原材料进口,产品外销的模式,该公司工作人员称几乎感觉不到人民币升值压力。

2江西省进出口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企业避险意识和能力较差

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观念较为淡薄。在此次调研的众多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没有采取任何经济手段规避或管理汇率风险,仅仅把汇率风险归于政策性因素,仅有一家公司利用外汇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

2.2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相对滞后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还不具备承担外汇风险的能力,放开人民币汇率,未知的风险和冲击可能给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很大压力。

2.3产品附加值低

产品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导致企业没有定价权,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人民币升值挤压利润空间,产品涨价又不被顾客接受,所受冲击比较大。

3对策建议

(1)原材料与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综合计算,由于原材料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了20%-30%,成为推动企业成本上升的第一因素。

(2)国内外贸政策的变化。近几年来,由于国际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国内被迫调整了外贸的出口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就是对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工业的出口予以限制,给企业制造了很大的成本。尤其是对纺织鞋帽、珠宝首饰、皮革、加工、饲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冲击较大,这些企业又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3)央行实施货币从紧政策影响。央行严格限制贷款规模,进一步加剧了出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从产品需求弹性的角度分析,人民币有限升值对出口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不会对出口产生严重打击。出口企业的艰难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政策制定方面也需考虑到上述几大因素。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应对策略的选择比较重要,政府积极地对外贸企业应进行该方面的引导。

①外贸企业应该高度关注外汇市场,采用金融手段积极规避外汇风险。

要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的主动避险意识,并引导企业加大该方面专业知识和人才的引进,使企业掌握汇率避险方法、工具,进行主动避险。

②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同时扩大内销,双管齐下。

长期以来,江西的三大出口市场分别是欧盟、美国、中国香港。今年上半年则发生巨大变化,排名前三位的为欧盟、美国、东盟,出口额分别为6.8亿美元、3.8亿美元、3.5亿美元,东盟跃升为江西省第三大出口市场。这一现象也表明,在人民币升值的环境下,为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存在出口市场转换的趋势,这种转移也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对江西省外贸的影响。同时,大多数出口企业在此刻都在积极地拓展国内市场,保存利润空间。

③优化产品出口结构。

外贸企业提高应对能力的根本措施是优化产品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走高质量、品牌化之路,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确保我国外贸企业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在适当的时候,我国外贸企业更要大胆的走出去,减轻国内货币升值带来的冲击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结汇多元化。

外贸企业应该从自身效益出发,在出口结汇时,不要单盯美元一种外币。根据出口地区不同,经与外商协商,选择其它在国际市场流通且汇率稳定可靠的币种作为结汇外币,如欧元、日元、英镑等。

从政府角度来说,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自身情况,鼓励全省各进出口企业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改变过去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格局,大力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对高附加值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②鼓励原材料海外采购。人民币升值使原材料海外采购具有优势,由于进口关税,运输成本等导致众多企业对原材料海外采购望而却步,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可以对外贸企业进行一定的进出口运费补贴等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宗卿.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温州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8,(8).

[2]唐立楠.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J].消费导刊,2008,(5).

[3]李源.我国外贸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8,(6).

[4]周勤.人民币升值对江苏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职业教育.

第2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0.7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73.91亿美元,年均增长31.2%,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4.2个百分点。尽管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在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迅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9年的499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0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可见,浙江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为了衡量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在国内,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实证研究尤其是具体到某一省份的实证研究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时间较短,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少,占GDP和进出口的比重都不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尚不显著。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会进一步凸现,研究这一经济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迄今为止,虽然对各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为数众多,但众多的理论分析所得出的代表性结论只有二个:一是以芒德尔为代表的相互替代关系理论(Mundell,1957);二是以小岛清(1987)为代表的相互补充关系理论。芒德尔于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芒德尔认为,由于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常常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有效地避开贸易壁垒,成为对外贸易的替代物,从而也就出现了“贸易替代型对外直接投资”。而小岛清的互补模型则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小岛清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生产函数不同的条件下,一国对另一国的直接投资可以扩大对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改变双方的比较优劣势的态势,从而直接创造了对外贸易。无论是芒德尔的替代模型,还是小岛清的互补模型,都是从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这既有统计数据残缺不全的限制,也有统计方法与工具上的瓶颈。

从总体上看,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对外贸易之间的互补性要大于替代性,为数不少的经验统计显示,贸易与直接投资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Lipsey、Ramstetter和Blomstrom(2000)依据日本、美国、瑞士的统计数据,研究了这些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同行业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显示的是正面的积极影响。Markuson(1983)和Svensson(1984)对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它们之间表现为替代性还是互补性,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如果两者是合作的,那么,贸易和投资表现为互补关系,如果两者是非合作的,那么,贸易和投资表现为替代关系。以上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分析,而对于有其自身特点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Agarwal(1986)对印度进行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上述结论的差异表明,在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替代或互补关系,且这些研究大多数是针对发达国家,对于处在转型经济的中国来说意义甚微。由于国内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甚少,而具体到某一省份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更鲜有人为之,本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浙江省的历年统计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短期均衡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由于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加之统计数据并不完善,样本仅设定在1989-2005年之间。本文选取浙江年鉴和200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对外直接投资额(CFDI)衡量对外直接投资量,以外商直接投资(FFDI)衡量外商对浙江省直接投资量,以出口额(EX)、进口额(IM)来衡量对外贸易。蔡锐和刘泉(2004)认为,FFDI在中国发挥作用时,中国的吸收能力存在时滞问题,同理,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也可能存在时滞问题。所以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到上一年度为止累计的浙江省内外向对外直接投资值总和(ACFDI、AFFDI)。同时浙江省经济增长较快,其影响不容忽视,于是引入变量“浙江省生产总值指数(GDP)”来度量浙江省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才能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对序列采用ADF检验,其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LnGDP、LnCFDI、lnACFDI分别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表明这些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即零阶单整。LnEX和LnI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其差分后的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两个变量是一阶差分平稳的,即一阶单整。同理可知,LnAFFDI差分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该变量也是一阶单整。对LnFFDI进行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平稳性检验,即二阶单整。

综上所述,序列lnEX、lnIM、lnCFDI、lnACFDI、lnFFDI、lnAFFDI、lnGDP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依据协整理论,对于通过平稳性检验且为同阶单整序列来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文献均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拉动作用,着重分析两者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到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有长期均衡关系而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没有长期稳定关系(张如庆,2005)。其研究的重点只放在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上,低估甚至忽视了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贸易的滞后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为避免忽视进口的作用,首先单独分析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滞后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滞后因素与出口、进口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lnEXt=a0+a1lnCFDIt+a2lnACFDIt+a3lnFFDIt+a4lnAFFDIt+a5lnGDPt+ε1t(1)

lnIMt=b0+b1lnCFDIt+b2lnACFDIt+b3lnFFDIt+b4lnAFFDIt+b5lnGDPt+ε2t(2)

综合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依据DW值与t值,运用向后回归法进一步筛选可以被替代的变量,删除t值不显著变量,同时消除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

对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解释变量)与出口额、进口额(被解释变量)做OLS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其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回归方程(1)表示LnEX与LnCFDI、LnFFDI、LnAFFDI、LnGDP之间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2)表示LnIM与LnCFDI、LnAFFDI、LnGDP之间的线性关系。根据表3与表4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的作用较显著,模型拟合优度较高,且不存在序列相关与异方差。模型估计式(1)、(2)的残差序列为平稳性,变量lnEX、lnIM与lnCFDI、lnFFDI、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由回归方程(1)可知,CFDI每增长1%,EX将增长0.0709%;FFDI每增长1%,EX将增长2.5622%;AFFDI每增长1%,EX将减少0.312821%;GDP每增长1%,EX将增长2.2407%。原因在于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CFDI)起步较晚,相对于外商直接投资(FFDI)来说总量较少,所以对出口的贡献程度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来得明显,但由回归结果可知,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正向影响,而从长期来看却对浙江省出口贸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与一般看法和直接统计结果相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赚取垄断利润的动机越来越明显,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替代作用将逐步显现。

由回归方程(2)可知,CFDI每增长1%,IM将增长0.054923%;AFFDI每增长1%,IM将减少0.241292%;GDP每增长1%,IM将增长2.333%。同理,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CFDI)对进口的贡献程度也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来得明显,但由回归方程可知,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导致了进口的增长,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中为了获得自然资源、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投资对浙江省进口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符合浙江省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原材料稀少的实情,从而带动了浙江省进口贸易的发展;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进口贸易产生负面的影响,说明更多的外商在浙江省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需要进口的原料更多地来自本土,从国外的进口减少了。(四)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Model)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成为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均衡的现象,必然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误差修正模型将短期的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

由协整检验可以知道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浙江省生产总指数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惟一的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各模型分别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lnEXt=0.027ΔlnCFDIt+0.099ΔlnFFDIt-0.346ΔlnAFFDIt+2.412ΔlnGDPt-1.062ECMt-1

t:(0.839666)(1.154311)(-2.395444)(5.941397)(-3.837613)(3)

lnIMt=0.042ΔlnCFDIt-0.313ΔlnAFFDIt+2.425ΔlnGDPt-1.115ECMt-1

t:(1.332574)(-2.847501)(6.042488)(-3.679680)(4)

在误差修正模型(3)中,协整关系对EX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超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t-1)时,则误差修正作用降低了当期EX(弹性系数为-1.062),EX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而且误差修正模型ECM项对应t值较高,说明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短期比较稳定。

在误差修正模型(4)中,协整关系对IM的增长也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IM超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t-1)时,修正作用也降低了当期IM(弹性系数为-1.115)。IM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稳定性,这体现着短期内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的稳定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额CFDI、外商直接投资额FFDI、生产总指数GDP与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口增长、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长期关系看,CFDI、FFDI、GDP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究其原因,在浙江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若干年内,对外直接投资在浙江省已经逐渐转型,从追求人力资源优势的生产型投资逐步转向追求市场的市场型投资。这样的转变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是十分明显的,无疑明显影响到了浙江省出口的增长规模。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能产生出口引致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出口的增加。

从前文实证分析来看,CFDI、FFDI、GDP与进口贸易之间也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对进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母国原材料的进口(邱立成,1999)。浙江省经济实力虽位于全国前列,但资源极其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许多重要的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几乎完全依赖外省或是从国外进口。因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在国外获取自然资源、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它们对进口贸易无疑有强劲的促进作用。其次,随着浙江省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已经或者将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所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为规避贸易壁垒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能缓和双边经济关系,化解贸易(张如庆,2005),从而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纵观全局,现阶段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与贸易额相比,比重还很小,2005年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为1∶0.00158(注:根据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相关指标计算得出。),而世界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为1∶0.5634(注:根据2004年《世界数据报告》相关指标计算得出。)。表明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从短期关系看,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CFDI与出口贸易短期均衡关系显著。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其中CFDI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存在着一个由短期向长期均衡调整的机制,且t值显著,证明了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母国出口贸易(邱立成,1999)。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限制到鼓励的发展历程(齐晓华,2004)。由于其规模太小,对进出口的影响还不及外商直接投资FFDI来得大。但据权威研究报告预测(王亚平,2004),“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扩大。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强省也首当其冲,必然大幅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随着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进一步增大,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将逐渐增强。

本文实证表明,浙江省CFDI与进口贸易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显著,CFDI与进口贸易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个由短期向长期均衡调整的机制。相比之下,CFDI对进口贸易的短期调整作用更强。

从浙江省当前贸易战略出发,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充分重视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对能产生进出口贸易互补、创造效应的对外直接投资给予各种政策优惠,从而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往政府有关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大多涉及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而并不直接制定与贸易有关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我们必须跳出这种思维模式,直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使浙江省企业步入国际化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产业结构。

对企业界而言,加入WT0后,国内市场上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只是固守本地市场而放弃进入国际市场,那么其国内市场份额势必逐渐被吞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浙江省企业必须增强国际竞争意识,积极“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拓宽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投资促进贸易,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蔡锐,刘泉.2004.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8).

齐晓华.2004.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现状与趋势分析[J].投资研究(3).

邱立成.1999.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J].南开经济研究(6).

小岛清.1987.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437-442.

王亚平.2004.“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趋势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49).

张如庆.200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3).

AGARWALJP.1986.Thirdworldmultionalsandbalanceofpaymentseffectsonhomecountries:acasestudyofIndia[M]//KHUSHIMK.MultinationalsfromtheSowth.London:Maemillan.

MUNDELLRA.1957.Internationaltradeandfactormobil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6):321-335.

MARKUSONJR,JAMESRM.1983.Factormovementsandcommoditytradeascomplement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4:341-356.

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进出口贸易

引言

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出其不意地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汇率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实现汇改以来已一年整,人民币汇率弹性循序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2006年7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创新高,达人民币7.9732元兑1美元。与2005年7月汇改前相比,人民币升值了约3.66%。金融市场这一新的变化,无疑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压力的原因是一个与国际间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相糅合的问题。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主要依据在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巨额外汇储备等。

2003年,中国经济在扩大内需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带动下,经济保持年增8.2%的强劲势头。一般来说,若一国能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则会支持本国的货币稳定升值。另一方面,我国近10年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顺差,目前已成为排在日本之后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的国家,这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国家都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以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的绝对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持续攀高,至2005年9月底,己达到769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汇储备国。虽然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国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在长期内影响着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使得人民币面临着长期持续的升值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根据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情况,我国曾多次调整人民币汇率。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和整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国外要价合理让步和对我发展整体有利为前提,我国政府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包括美国、日本、香港、欧盟、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0.2%,并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人民币升值是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标志,这是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采取的改革措施,其宏观意义不言而喻。这种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将产生多种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调节机制传导的,而影响这一机制传递效果的因素很多。在我国,由于加工贸易多是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后在我国进行生产然后再出口,因此进口的原材料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也是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导致的。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基础产业的迅速发展,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将更多地由国内厂家生产,汇率的调整也将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扩展效果。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表现为:当生产出口商品使用本国原材料时,本币国内价值贬值的情况下,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仍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商品的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是否上涨及上涨幅度的大小,由本币国内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币价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币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的幅度共同决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于后者,则不影响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只会较少地减少商品出口。而当生产原材料来自海外时,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与进口原材料在出口商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高低成反比,比重越大,则汇率升值减少出口的作用效果越小;反之,效果就越大。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第一,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伴随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贸易条件近年来正在不断恶化。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2003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4.7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9.7,贸易条件指数为95.4%,低于上年的98.8%。这就是说,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在下降,即我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换回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国民福利向外流失。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学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等制成品进口比重大幅攀升。近年来,大部分初级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美元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993—2000年,中国进口价格总指数上升了19%,其中制成品上升20%,初级产品上升16%。同时,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进口需求的上升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原材料、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进一步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

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价格的降低,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同时由于进口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复出口。故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最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这样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源,增加国民福利,总体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二,人民币升值可以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很不合理,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出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暂,增值不高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且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要从国外进口,加工收益近80%属于外国产值的转移。一方面是企业加工作业深度差,企业深加工链条短,进口原抖和部件大最侵占增加值的份额;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出现无自主产权和技术空心化局面。

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制造业中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管理不善地挤出去,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增强竞争力。让那些富于创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强者变得更强,并且能减少无效率的企业在海外的相互恶性竞争,另外还能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国际品牌都是在本国货币升值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因为本国货币的持续升值让它们面临“优胜劣汰”的压力,从而不断激励企业创新、再创新。最终走向世界知名品牌之路。可见,人民币升值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贸易结构调整并激发其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我国出口产品所遭受的反倾销诉讼。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凭着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根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61、62和63类)207.79亿美元,占同类商品总进口额的26.01%;鞋类制品(64类)金额为127.21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70.94%;箱包制品(42类)金额为62.59亿美元,占同类总进口额的71.66%;家具制品(94类)金额为170.55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45.79%;玩具和游戏用品(95类)金额为191.41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78.24%。在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也是大致如此。

HS编码商品类别金额(单位:亿美元)占同类进口商品比率%

42皮革制品;旅行箱包;动物肠线制品22.2250.68

61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83.1284.98

62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91.3280.09

64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24.9369.31

94家具;寝具等;灯具;活动房28.2149.39

95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38.8878.78

表12005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及构成(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

面对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必然会加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近几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受到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通过人民币升值,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缓解国外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压力,同时适当削减外汇留成、出口补贴、贸易信贷等方面的出口扶持政策也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另外,人民币升值也可以提高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消除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扭曲,有利于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平衡发展。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第一,实际有效汇率的进一步上升会削弱出口。考察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是看实际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衡量实际汇率变化主要是看汇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变化的相对速度,当汇率贬值速度超过通货膨胀速度则实际汇率下降,反之,则实际汇率上升。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先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后逐渐趋于平稳,所以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在一定范围内小幅波动。自1990年到2003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虽然贬值近40个基点,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却升值3.59%,使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然而,因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所带来的贸易下降效应被影响更大的国外收入增长效应给抵消掉了,所以,我国几个主要贸易伙伴容易将本国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联系起来。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的条件下,如果对人民币进行升值操作,则会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而实际有效汇率又是决定一国多边贸易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我国现有的贸易顺差。

第二,影响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我国,而他们生产的产品除在中国国内销售外,很大一部分份额都用来出口。20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在中国总出口额中的比重保持了较快增长,2001年已超过总出口额的50%。人民币汇率的升高意味着外商对华投资成本的增加,受此影响,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影响对我国“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三资企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载体,在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不同的负面作用。

三、发展我国出口贸易的对策

(一)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财政对策

第一,调整出口退税率,减少对高能耗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补贴。我国目前平均出口退税率高达15%,但财政却又无力支付,可考虑合理利用外汇储备加快拖欠款的偿还,以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减轻国家财政支出压力。税率下调的结果会使我国的出口增长放慢,经常项目余额减少,从而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外税率的调整也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是降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像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大型中资跨国公司的全球资金调拨以及银行持有更多的海外资产等应逐步放宽,扩大国内企业和居民用汇的权利等。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对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准备金要求,从而降低银行支付给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利率;鼓励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并放宽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务管制。

第三,降低人民币存款利率或提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应下调到使人民币的收益率低于其他国家货币如美元的收益率,从而有助于避免大量“热钱”流入我国,降低人民币来自资本项目盈余的升值压力;提高贷款利率会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会引起出口增长放慢,降低人民币来自经常项目盈余的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对于投机性的热钱要严格监控坚决杜绝,以维护我国汇率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4篇

(一)二元经济结构重庆直辖以来,经济水平得到迅猛发展,人均GDP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5616元涨到了2010年的27596元,第一产业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5.9%下降到2010年的8.6%,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却从2000年的42.4%上升到2010年的55%,第三产业从2000年的41.7%下降到2010年的36.4%。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8.6:55:36.4,呈“二、三、一”格局。

(二)区域不均衡地区的不均衡发展严重阻碍了重庆市经济的整体发展,重庆市提出构建“一圈两翼”区域新格局,“一圈”加速领跑,“两翼”全力助推。目前,“一小时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占了全市生产总值的77.68%,“两翼”仅占22.32%;在第二、第三产业上,“一圈”第二产业产值分别是东北翼、东南翼的5.41倍和16.47倍,第三产业产值分别是东北翼、东南翼的5.2倍和16.4倍。

(三)产业发展矛盾重庆第一产业由于地理因素,很难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耕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率低,成本高;第二产业历来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对其依赖度高,而产业设备技术更新慢,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第三产业起步晚、底子薄,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已有的产品存在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二、重庆市对外贸易的现状

重庆近年来对外贸易成效显著。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8.6亿美元,同比增长48.7%;其中出口2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9%;进口17.7亿美元,同比增长74.9%。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24.26亿美元,同比增长61.1%;其中出口74.89亿美元,增长75.0%。进出口总额在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列第4位,全国第23位。重庆市对外贸易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大幅增长。民营企业1998—2008年累计实现出口96.04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出口的38.8%,年均增长104.5%。外资企业累计实现出口16.84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出口的11.6%,年均增长24.1%。在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比重提高到了55.4%,超过国有企业出口比重29个百分点,成为重庆市出口的主体。进口以外资企业为主体,据统计,直辖15年间,外资企业进口份额保持在7成左右,累计实现进口11191亿美元,占全市累计进口的63.0%,年均增长13.3%;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进口43.87亿美元,占全市累计进口的39.8%,年均增长0.5%;民营企业在1998年后逐渐发展,累计实现进口3.49亿美元,年均增长117.4%。目前,以力帆集团、隆鑫集团、银翔摩托、宗申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出口的骨干企业,其出口总额居重庆市出口企业前五位,成为重庆最具活力的出口主体。

三、重庆市对外贸易中看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发展思路不清晰,应明确产业发展方式重庆市在过去的重点支柱产业和将来的重点支柱产业这两点的转换方式上思路尚不清晰。这主要表现在进出口贸易中,传统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浅升级之后仍然占据进出口量的较高比重,但实际其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软件业、航空航天、生物等行业的进出口总量较低,甚至接近零,发展速度相当缓慢。针对重庆现状,一方面对于适合发展第一产业的地区,要积极发展“一乡一产品、一县一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对于适合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地区,积极革新,采用现代设施和先进技术的配套设施,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市政府建立健全法规,营造好的自由贸易氛围。在市场上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金融机构也要配合政府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及时满足企业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等。

(二)产业发展失衡,积极调整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呈非均衡状态。其重工业即第二产业在全市工业产值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主要是依靠汽车、摩托车行业出口打天下。2011年重庆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30.09亿美元,但问题是进出口结构却极不平衡。产业结构决定对外贸易结构,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随着农民工的转移持续下降,出口额度一直不高,第三产业如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资格等行业项目非常弱小,几乎是零出口,发展相当缓慢。

(三)产业结构升级过慢,大力促进产业升级重庆的对外贸易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例较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例如出口的汽摩机电品等一般贸易商品占整个对外贸易中的70%以上,绝大多数都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制成品。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亟待开拓。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和新兴科技业,引进外来先进技术,自主创新科研,让其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外贸依存度

0引言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进出口贸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较为经典的理论是“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够使世界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使贸易各方都能够直接受益,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发展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

经济学家诺克斯(R.Nurkse)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他认为,19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方面,各国按照比较成本法则进行国际贸易,通过专业化分工,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产量。通过交换各国获得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这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对外贸易产生间接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动态转换效应,带动了国民经济全面增长。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四个主要部分,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对外贸易。一国的出口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一国的进口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凯恩斯主义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认为,20世纪30年代存在大量的失业,传统理论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条件已不复存在,而且忽视了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调节过程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贸易顺差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而贸易逆差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失业。因此,他们赞成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当贸易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生产、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而且国民收入的增量将是贸易顺差额的若干倍。一国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越大。

近年来,镇江的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迈上新平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四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出口总额36.87亿美元,增长38.5%;进口总额26.18亿美元,增长23.9%。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1421亿元,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出口总额42.5亿美元,增长15.4%;进口总额32.1亿美元,增长22.6%。如今镇江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外贸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对外贸易作为促进镇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器,究竟对镇江经济增长发挥多大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1样本选择的基本考虑以及各项变量的确定

由于2007年、2008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1999年到2006年镇江市对外贸易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外贸易分为两个方面,全部的数据都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资料源于历年《镇江市统计年鉴》,进口和出口的数值都按相应年份的平均汇率进行了换算,单位为亿元。文中所有的计量分析,均使用Eviews3.1计量软件及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表1列出了各项相关数据。

表1镇江GDP和对外贸易有关指标单位:(亿元)

年份

GDP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出口总额

进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

1999

416.5149

41.5067

34.6177

76.1244

0.0996524

0.0831128

2000

454.6

66.3975

54.5454

120.9429

0.146057

0.1199855

2001

505.15

58.6102

61.7248

120.335

0.1160253

0.122191

2002

561.19

89.9767

83.6539

173.6306

0.160332

0.1490652

2003

641.05

114.3277

106.6706

220.9983

0.1783444

0.1663998

2004

781.16

162.2871

125.6953

287.9824

0.2077514

0.1609085

2005

833.5

157.3378

165.7303

323.0681

0.1887676

0.1988366

2006

1025.31

168.3944

212.2411

380.6355

第6篇

关键词 CFA CEMAC WAEMU 经济增长

一、前言

非洲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很小,但最近几十年来,这一比例有了新的趋势。最近几年,贸易份额比例小幅度上升。在这一时期,非洲的工业制成品和食品的出口也有所下降,而矿物质和其他农产品的出口增长,不仅反映了其工业化和外向型农业生产,也反映出其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尤其是矿泉资源和石油出口。

原材料的需求和供给不断上升和国际贸易开放的情况,似乎能消除与经济增长、非工业化以及国际价格波动有关的缺陷。因此,这些新的变化对SSA(撒哈拉以南非洲),尤其是对两个区域CEMAC和WAEMU(中非和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具有新的贸易机会和增加进出口贸易的来源。

实际上,非洲的进出口贸易不像几十年前那样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的需求,或者20世纪80年代时所遭遇的债务危机。随着亚洲的崛起,尤其是中国作为非洲的重要贸易伙伴,SSA的贸易一体化降低了非洲国家(SSA)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例如,从2000年到2008年之间,非洲与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份额从74%下降到61%(UNCTAD,20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中非和西非(CEMAC and WAEMU)联盟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本论文的目标是要用OLS+稳健法比较中非和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之间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余的工作分为:在第二节中,我们将介绍这两个经济地区的一些特点(共同点和差异点)。第三节将要回顾一下前人工作的重要文献。第四节将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第五节将总结并给出本论文的结论。

二、中非和西非经济货币联盟的历史和经济状况

(一)历史

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缩写CEMAC)非经济与货币联盟(WAEMU)是两个不同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组织。两个联盟(MAC和WAEMU)是该法郎区域的成员,法郎区域有15个国家成员。②

作为以前的货币地区和货币合作机制,非洲法郎(CFAF)包括科摩罗法郎货币未受影响。CEMAC包括6个国家(喀麦隆、中非共和国(缩写CAR)、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该地区拥有4780万人口,该组织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合作,促进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如资本流动性和人力的流动性。

此外,该条约的其他目标为:协调成员国家的经济政策,监测成员国(包括金融与货币政策)的经济收敛(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部门政策,逐步创建同一市场。CEMAC成员国家在区域内使用同一货币,但是,CFAF又与CEMAC和WAEMU的区域不同,它们使用的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缩写CFAF)也成为非洲法郎,有不同的代码,该区域货币的代码是(XAF)。CEMAC的条约国家于1994年被批准,但是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早期成立于1919年的殖民时期非洲赤道法语联盟(AEF)。③

(二)经济货币联盟经济状况

正如克鲁格(KRUEGER 1980年)所表示,对传统策略出口贸易导向的国家,一般都经历了快速增长的传统出口产品,但非传统出口产品也快速大幅度增长。为了确认KRUEGER的结论,可以看出两个地区国家经济的主要部门对GDP的份额,其经济的一级部门的份额都远远高于第二级部门。亚洲的崛起和亚洲国家对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对非洲国家的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70~1979年间到2000~2008年间,SSA(撒哈拉以南非洲)与东南亚成员国家(ASEAN)还有中国、韩国和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从6%增加到12%,在同一时期,非洲与发达国家的出口总额量从69%下降到61%。再加上投资的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例如,从1990~1999年间与2000~2011年间,在整个非洲的投资率(包括资本形成和外商直接投资)已经从17.7%上升到18.7%。WAEMU和CEMAC的成员国家的投资总额增加了。

关于通货膨胀,这两个地区在整个非洲(SSA)的通胀平均水平相当低。2008年CEMAC的通货膨胀率到5%,而WAEMU的通货膨胀利率达到7%。虽然这个水平比其他非洲国家(SSA)的平均水平还低,但是两个水平已超过两个联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④虽然在平均水平的情况下,CEMAC与WAEMU的通胀与其他SSA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比起来相当低,但是两个联盟的有些成员国家里的通货膨胀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三、实证分析

(一)分析法

本论文将从理论上解释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将使用数据做出实践研究。本论文使用两个地区(CEMAC和WAEMU)做出一个比较的实践研究。上面我们讨论了理论上,投资、经济开放度(作为全球化的指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之我们也给出几个实践研究的结果。本论文主要利用面板数据和OLS+稳健法,研究从1970年到2014年CEMAC和WAEMU的成员国。

(二)数据的来源

本论文的变量包括汇率(ER)USD/CFAF美元对非洲法郎GFCF(固定资本形成总和)FDI(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开放度(OPEN),出口(EXPORT),通货膨胀(为国内生产总值紧缩指数),净官方发展援助(NODA),农业产品增加值占(AGRIVAL)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数据库)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

(三)研究定界

本文着重研究SSA的两个地区:中非和西非经货联盟(CEMAC和WAEMU)。以前研究SSA(撒哈拉以南非洲)没有考虑到两个地区的一些相似性和差异,本论文想补充以前的研究。除了使用共同货币之外两个地区的宏观政策,其是货币政策的收敛水平似乎一样(法国银行报告)。所以本论文在WAEMU的模型中(模型I)进入了农业产品占GDP的比例的变量。

(四)模型的设计

由于本论文的目标是研究CEMAC和WAEMU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利用下面两个模型。CEMAC和WAEMU模型的差异在于农产品的变量。因为有些CEMAC国家的出口石油占DP的数据很少,甚至有的没有,所以在模型当中没有加上其变量。

四、模型的介绍

考虑CEMAC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时,模型没有加入农业产品占GDP份额,因为CEMAC似乎出口石油或者矿泉资源。有些CEMAC国家的石油出口是从1998年和2000年开始的,如赤道几内亚和乍得。其中,只有中非共和国(CAR 为(CENTRAL AFRICAN REPUBLIC)缩写)不出口石油。因此,此模型没有区分石油出口产品的种类所占GDP的比例。为了研究WAEMU影响GDP的决定因素,在第I个模型中再加上一个变量,也就是说农业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于CEMAC中农业产品占GDP的比例很少,甚至有的没有数据,所以在第II个模型当中我们忽略了这个变量。

一模型是这样设计的:

LnYit=β0+βiLn(Xit)+?t (i=1 …6) (1)

其中,Ln=自然对数,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i=国家,?t=误差项,Xi=为解释变量。

关于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WAEMU)的模型:模型I。其模型是这样考虑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β8LAGRIVAL+?t (2)

其中,LGFCF是资本形成总和占GDP比例的对数,LFDI是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的对数,LEXPORT是出口占GDP比例的对数,LOPEN是贸易开放度(贸易总和占GDP比例乘以100的对数),LER是汇率的对数,USD/CFAF是美元/非洲法郎的对数,LINF是通货膨胀的对数(国内生产总值紧缩),LNODA是净官方发展援助占GDP比例的对数,LAGRIVAL是农业产品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对数,所有的变量都是用自然对数的。

我们使用OLS回归+稳健法,因为它会处理自相关和异方差的相关问题。陈强(2015年)和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年)。

关于中非经济与共同体(CEMAC)的模型:模型II。其模型是这样设计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t (3)

其中的变量与第一个模型的变量一样,但是不包括LAGRIVAL这个变量。

(五)结果分析与和讨论

第二个模型(CEMAC)的拟合优度R2等于86.99%,第一个模型(WAEMU)的拟合优度R2等于66.1%,两个模型都没有问题。因为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超过50%,这意味着两个样本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都超过了50%。两个模型的F检验也是一致的,F检验在1%的水平下都是显著的(F的概率=0,Prob>F=0.0000)。这表明两个模型的线性关系也成立,但是所有的变量都不是显著的。模型I和II当中有几个变量t检验的P值在1%、5%或者10%的水平下是不显著的。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Between(R2-Between表明共同效应(common effect))大于R2-within(R2-within表个体效应(individual effect))。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之间没有个体效应的问题,证明了模型的齐性(Homogeneity of the models)。

五、结论

本论文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利,而且其变量对于两个经济与货币联盟来说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也发现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是WAEMU(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经济活动重要的决定因素,但是对于CEMAC(中非经济与货币联盟)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两个区域内固定资本形成虽然对经济有利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一致的。两区域应该努力通过环境与政策优化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而且为了提高和优化固定资本的作用,也要努力优化经济政策。

净官方发展援助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而且在两个区域内结论是一致的。这个情况让我们考虑到经济结构和政府结构的绩效。该援助的目标应该是结束世界的极端贫困,增加储蓄和投资,以及提高发展国家的生活水平。因为援助对高级绩效的经济机构和政府更为有效,所以无论是在中非或者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国家(CEMAC 和WAEMU),都应该提高其机构的绩效,这样的话会优化援助的作用。

注释:①CEMAC: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WAEMU: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

②法郎区域包括15个国家。贝宁,布基纳法索,赤道几内亚,赤道比绍,多哥,刚果(布),加蓬,喀麦隆,科摩罗,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乍得,中非共和国。

③想多了解该组织可以查看cemac.int。

④CEMAC(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与WAEMU(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两个联盟有共同的通胀的最高水平,也叫收敛水平。这个水平是3%。

(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简介:PANDOU LONDHAT KRISHNA BARBE OSIRIS(中文名字:欧瑞),刚果(布)人,女,研究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 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Abdoul’ Ganiou Mijiyawa.Africa’s Recent Economic Growth:What Arethe Contributing Factors?[J] .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13,25(3):289-302.

[3] Adeyemi A.Ogundipe,Paul Ojeaga,Oluwatomisin M.Ogundipe. Is AidReally Dead?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J]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14,4(10).

[4] Banque De France.1994, ,2014.Annual report franc zone[Z] .

[5] ?EN,Ali,?ENTURK,Mehmet,OZKAN GOKCEN,Ducan,Engin,External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anel dataAnalysis[J] . Marmara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14:15-28.

[6] Hector Sala,Pedro Triv?n.Openness,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J] .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4,23(2):257C289.

[7] Henok Arega Asfaw.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ub-SaharanAfrica:A Panel Data Approach[J] . American Journal of Trade andPolicy,2015,2(1).

第7篇

论文摘要:对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中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对相关文献按照总体和区际分类的角度的进行评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总体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关于人民币币值汇率波动对我国总体贸易影响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纵观这些成果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正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不大。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正面影响

魏巍贤早在1997年发表于《统计研究》的《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一文对此有比较详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最终笔者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大与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此这意味着两方面内容,一是我国以促进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汇率政策是长期有效的,改革以来的汇率贬值确实起到促进出口长期增长的作用;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尽人意,长期的出口增长过分依赖于汇率的贬值。临时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内也百弱f起出口总量的变化使之脱离它与有效汇率的均衡关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一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根据1973—2001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与魏巍贤相类似的方法.即用单方程协整分析检验调整后的实际汇率ARER、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协整关系。加之EG两法估计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笔者还证实了实际汇率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该类文献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原因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事实与该理论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

郑恺2006年发表于《财贸经济》的一文《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根据有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对外贸易通常有3个变量。第一是外国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对于外国商品的贸易条件,第三是货币比价即汇率大小。由此,为了度量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必须控制以上3个变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统计数据,笔者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来代替GNI或GDP数据,此外由于我国不存在进出口价格的完整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可以利用实际汇率进行替代。在构造实证模型时,笔者将波动率作为外生变量,在存在协整的情况下,相应采用VAR的扩展VEC模型来估计估计短期内波动率对贸易波动的影响。其构造的模型为:

其中,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为不同的行业,IPF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大小,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自然对数值,v表示实际汇率的波动率,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贸易变化的长期趋势。J表示变量滞后阶数。

笔者运用了以上VAR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决不平稳数据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一些行业受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李建伟、余明2003年在《世界经济》发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围总体贸易有负而影响”这-fq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与郑恺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伟、余明两位学者运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十日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他们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

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影响不大

曹阳、李剑武于2006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首先用AK—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两步法,进行了协整分析,从而对“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

强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经济研究》发表《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一文.笔者通过对我国1990—2001年各种价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首先分别构建了出口方程以及进口方程,根据1990—2001年的样本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文献分别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影响不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区际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刘巍、郭友群2003在《国际经贸探索》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与广东省进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笔者运用广东省1987-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人民币牌价汇率变动1个单位,广东省的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O.15亿美元.人民币牌价变动1%,广东省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29%。这个结论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广东省出口的增长。得出同样结论的有关研究文献是戴世宏2006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贸易收支的影响》一文,笔者采用ADF检验,对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进口额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进口方面,人民币贬值对上海市进口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两篇文献主要是基于实际汇率与进出口量的关系分析,而陈志昂2001年发表于《商业经济与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则是分别考虑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在泰米姆·贝佑米估计的贸易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以汇率和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浙江出口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对浙江出口负相关,但汇率弹性较低。

所以,结合以上文献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各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的不同结果符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和“世界加工厂”逐渐形成的事实,并且市场规模的出口效应大都分布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与经验判断一致。

第8篇

本文以县域城市寿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区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变动、SWOT分析法、数据回归检验等方式检验区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区际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得出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寿光;区际贸易;产业结构

1 寿光市区际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1.1 寿光市区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国际分工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外贸范围为,优化贸易结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1年寿光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6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14.4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7.2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12.7倍、17.6倍、8.2倍。在国内贸易方面,2011年寿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第二产业产值分别为149.6亿美元,280.6亿美元,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3倍和6.7倍。

1.2 寿光市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寿光市经济水平、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农业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逐步发展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并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占次要地位。截止到201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累及542.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28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9.6亿元,进出口贸易额为21.6亿美元,相比2000年分别上涨了4.67倍、5.89倍、5.03倍、17.12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3.4:51.7:34.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3 寿光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0年至2011年这12年间寿光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寿光市产业结构并没有遵循产业结构“三二一”的发展规律,产业结构的“超前化”现象非常严重。根据现有的数据,可将我市产业结构归结为“二三一”。

2 寿光市区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的选取

我们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货物总额作为衡量我国区际贸易的主要指标,来论证区际贸易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之所以选取第二产业是因为它不仅能较好地体现出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以及变动方向,而且第二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对GDP的拉动和贡献都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突出性。

2.2 寿光市区际贸易和产业结构间的回归分析

我们以寿光市第二产业产值为因变量(Y),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贸易额和货运周转量为自变量(X1、X2 、X3),回归结果如表1:

回归方程为:

Y=-11.55645+1.622035*X1+2.856328*X2-16.5439*X3

F-statistic=176.9265 PF=0.000

由回归方程可知,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一个单位时,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1.6个单位;进出口贸易额增加一个单位时,第二产值增加2.86个单位。

由回归结果可知,修正后决定系数为97.96%接近1,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高;F-统计量的伴随概率为0.000

以上各指标均通过了检验,说明寿光市区际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促进关系。

3 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3.1 结论

根据寿光市县域贸易级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结合本论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大力开展国内区际贸易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还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3.2 对策建议

第一,坚持工业立市的方针。以政府的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强工业。发展和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实现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方针。

第二,继续深化国内区际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科技兴农为指导,以信息化为纽带,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第三,以产业创新为主,进一步强化服务业。优化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门槛,实施重点开发,大力发展服务业。

【参考文献】

[1]Arthur,W R.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2]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5-245

[3]焦军普.试论国内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利益的关系[J].经济经纬,2005(4),26-29

第9篇

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领域的两大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问题分别作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并不多,其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其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对浙江省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与相关性分析,从而估计和预测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于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相关综述;第二章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按“升级内涵”、“动力机制”、“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顺序展开;第三章具体对浙江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针对性的建议;最后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主要观点和结论做精炼概括

本文的结论为:对外贸易可以通过进出口总额的变动以及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的优化对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浙江省

 

ABSTRACT

This article does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the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comprehend the result of foreign trade effect the economic,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trade and understand the in-depth 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However,the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infrequenc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yet perfe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view and sum up th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Zhejiang  Province,and do the research in specific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relevant analysis,Thus estimates and forecas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as follow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sis background section, meaning,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reviews the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second chapter :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ccording to "upgrade content", "power system",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the order of writing. The third chapters concrete summarize and analysis the Zhejiang's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le,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grasped in Zhejiang's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whole. The forth chapter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develop the foreign trade and promote the industry structure for Zhejiang province. Last chapter is concluding remarks, it summarized the main ideas and conclusion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import and export have a certain role in accelerate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gross and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of goods.

KEYWORDS:foreign trade、upgrading industry structure,  Zhejiang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论文选题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2

四、研究内容和结构 2

第二节 文献综述 3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 3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4

第二章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6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6

一、产业结构升级及其相关概念的说明 6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6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6

第二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7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一)——信息化 7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二)——技术创新 8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9

一、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9

二、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与条件 10

第三章.浙江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12

第一节 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12

一、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 12

第二节 浙江产业结构演变 13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13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4

第三节 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5

第四节 对外贸易与浙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 16

一、模型设置的依据 16

二、变量和数据 16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6

第四章 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分析 21

第一节 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1

一、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三大产业发展 21

第二节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1

一、加快技术进步,改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1

二、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2

第三节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2

一、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2

第五章 结束语 24

参考文献 25

致  谢 2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生产要素突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大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加速,各国的产业结构也进行着相应地调整。在这种调整中,对外贸易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和产业转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自80年代外贸体制的改革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大。但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上,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并且贸易结构中比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进行价格竞争。

就浙江省而言,经济发展更是快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对外贸易也迅速发 展。改革开放以来,但同时,产业结构轻型化特征明显,轻化工业占的比重依然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在对外贸易结构中,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大的比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研究意义

近年来,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问题分别作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对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途径及机制,分析浙江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为有关部门促进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和推动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的结果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首先,对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外贸易在提升产业结构方面的影响,使政府部门更加了解和重视对外贸易在优化产业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

其次,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中国当前开放条件下提升产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最后,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论将给中国尤其是为浙江地区的产业政策制订者提供大量的数据及研究成果,为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修正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分析基础上的以实证为依据的应用性对策研究。研究以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为主要出发点,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说明。

通过对浙江的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的运用,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揭示出其内在的经济运行规律。同时本文还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各家的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结构

本文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我国改革开放及入世后为分析背景,综合运用对外贸易新增长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相关理论作为支撑,探讨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浙江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进而根据所得结论,以促进浙江的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以优化浙江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第二章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按“升级内涵”、“动力机制”、“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顺序展开;第三章具体对浙江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对浙江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得到把握;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针对性的建议;最后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主要观点和结论做精炼概括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

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索洛(1956)认为各国之间开展对外贸易可以是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在贸易伙伴国内迅速积累,从而可以使对外贸易的总产出提高,经济加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外由于知识的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开展对外贸易可以获得相应的外部效应,即可以节约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避免许多重复劳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日本学者赤松要提出了产业雁形发展形态说,这是在有关产业转移研究上较早形成的理论。他以日本棉纺织工业发展过程的分析为基础,从工业落后国的角度论述了某一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出了所谓“雁行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而且对外开放的国家,某一产业.可以通过吸收国外资本和技术而获得发展,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口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第二阶段是国内生产阶段,随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先进技术与低工资结合的本国产业就会应运而生,并使规模不断扩大。低成本优势使国内产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从而进入第三阶段,即出口阶段。赤松要认为不同的国家在上业化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就会形成不同的发展层次,从国际分工角度看也表现为一种雁形模式。这一理论也可用来解释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落后国家对国外具有先进技术的资本品的引进,通过自身的消化和吸收,并与自身的低廉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势必带动这一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雁行发展形态论为产业结构的转变方式提供了新的解释。

洪银兴(2001)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国际贸易,就会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在既有的比较优势格局下,长此以往将导致其经济贫困化增强,最后落入比较优势陷阱,陷入恶性循环,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产生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要走出比较优势陷阱的困境,必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赵应宗(1996)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工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由人才来掌握,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办教育又需要一定的投资。这样,教育、科技、经济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循环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循环关系,构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

吴进红(2006)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于是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王晴(2007)认为,我国目前的产业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并且这种优势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中国人口众多,还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向工业部门转移,下岗和失业的职工需要再就业等,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把技术学习、组织能力等因素作为影响产业结构的内部深层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保持自己的 成本比较优势的同时,加速技术比较优势转变,进一步缩小国际差距。推动技术性产业的发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技术进步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甚至创造新的产业,在某些领域集中经济和科技资源,开展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培育未来的产业领先优势。

在分析和决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制方面,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杨治(1985)借鉴西方产业结构及其组织理论,认为一定的产业结构状况是同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于结构变动,特别依赖于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王述英(1999)认为对产业结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收入需求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国际贸易。还有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创新能力、外商投资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综合以上理论可见,发展对外贸易不能仅依靠本国的比较优势,例如我国就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我国虽然进出口总额常年增加,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了科学技术的竞争,所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归根结底,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必然要落到技术进步上,利用对外贸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就要将目光落在高薪技术产业的进出口,以此来带动整个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对于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钱纳里等人(1995)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进程与贸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通过对日本、以色列、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制造业等加工部门的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很明显,规模较小的经济实体尤为突出。

余剑和谷克鉴(2005)利用HOV模型与计量模型,得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导致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贸易结构的变化能够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

吴进红(2006)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建立回归模型,论证了江苏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强影响。

夏刊与王国顺(2000)通过开放条件下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湖南省的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证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些理论及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和深刻,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在总体上,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发展的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某一角度进行研究,始终未能全面地分析出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而且多以国家为单位的研究,研究浙江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将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及对外贸易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并运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对浙江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实证,从而深刻认识对外贸易对提升产业结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一.产业结构升级及其相关概念的说明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配置的比例关系。它既是过去经济发展的结构又是新的经济周期或发展阶段的起点。各国之所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保证市场供求平衡;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保持优势。

(二)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生产率全面提高为目标,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通过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促使产业结构质态的根本改进和整体水平的进升。一是指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即在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三是产业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高,包括:产值结构高级化、资产结构高级化、技术结构高级化、劳动力结构高级化。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般是,在总产出中制造业比重趋于上升,初级产业比重趋于下降:制造业产出中重型制造业比重趋于上升轻型制造业比重趋于下降。资源则按配置效应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继而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其中生产率提高快的产业发展潜力就大,反之则发展减缓。因此,产业结构演变升级的轨迹应是沿着提高生产率方向不断推进的。就此而言,集约增长方式就是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地区内产业结构的演变,应兼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的升级,二者协调发展。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开放经济下,一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受市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影响,也受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的影响。

(一)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市政府对一定时期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预测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同时规定各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现实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策略的一种,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成长。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场机制的缺陷或不足的补充。产业政策作用于产业结构,就其政策内容而言,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主要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在产业结构层次,主要是协调产业结构,例如主导产业选择、战略产业培养等;在微观层次上,主要是调整产业组织,指导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等。

(二) 社会需求结构

需求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社会需求结构变化调节产业结构变动,它不仅影响各个产业的发展规模,也支配产业发展的先后顺序。某产品的需求量及其变动趋势,将决定该产品生存、地位和发展前景。

(三)自然资源状况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般国家在发展产业时,往往注意发挥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本国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相关的产业。一国(地区) 的拥有自然资源的状况,甚至地理位置通常是产业结构成长的基础或出发点。

(四)国际贸易

在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会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等条件的制约,还会受到来自产业国际分工格局和竞争态势的制 约。其产业升级就应当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产业的国际化来有效地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改善国内各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时,还通过贸易促进专业化和市场竞争,提升各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际贸易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一)——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条件,产业结构升级应以信息化来推动。

从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与信息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结构的中心也开始想信息化靠拢,出现了新的工作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与商务方式。信息化对各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类型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知识、信息密集型

在信息化时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诸多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主要地位,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结构的劳动力结构也向着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产业不仅成为主导产业,而且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与技术化,全面改善了工业产业,使其不断优化升级。

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复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制造业各个部门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分工体系。

(三) 信息通信技术使得产业结果的主体——企业,实现了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化。使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的员工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二)——技术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它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之一。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科技创新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分工,而社会分工及其深化又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无论经济史角度看,还是从各国发展的状况看,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以科技创新出现的知识、信息越来越重要,知识、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

(三)科技创新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力的各要素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生产力的每一要素都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而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基础。

(四)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诸多影响中,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以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增长是较为重要的方面。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一.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一国还应从一定的战略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从而推动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外贸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一国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扩大一国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生产要素的积累,尤其是资本积累。对外贸易是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出口国的外汇储备,而出口国再通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本国不具有比较的优势的产品及服务,使由出口吸收而来的外汇储备转化为一国的实际生产力,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本的积累,并对国内产业的发展起到传导作用,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对于一国而言,出口商品的规模扩大,分三次产业的产品进出口总额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这样国内各产业部门就实现了初步的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积累同样还要通过投资来实现最终的增值过程。同时通过进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可以推进一国的产业技术的进步,这样使得产业发展有了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之后在一国内部,由于资本和技术进步的支撑,可以促使国内产业部门的产品技术和工艺流程得到发展和进步,使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工艺的进步得以实现,最终实现国内原有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尤其是中间商品贸易比重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对外贸易诞生之日起,发达国家便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出口工业制成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而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或农产品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发展中国家内部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受阻。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产品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分化,部分国家(地区)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化,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上升为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往来,其他包括中间产品和资本产品的贸易往来也日趋频繁。两国之间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化就直接导致二者之间产业结构的依存关系的不断更替变迁。若两国贸易商品主要以最终产品为主,则两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就是一种间接依存的关联关系,两国的相互影响作用不是十分显著;若以中间产品为主要贸易商品,则两国的产业结构联系就更为密切,是一种直接的依存关系,即两国之间产业结构的联系更为紧密,一国发生变动,对伙伴国的影响更加巨大。由目前的贸易发展趋势来看,国家之间商品结构更注重中间商品的贸易,所以国家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尤其是具有直接依存关系的贸易国之间,通过产业关联进而影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服务贸易以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软 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力量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创新。通过调整对外贸易的结构,特别是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国技术进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及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技术的更新就显的尤为重要,进口了国外的技术可以使进口国节省更多的研发资金以及节约更多的研发时间,将这些资源利用到其他方面,促进一国经济更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对进口产品、技术的研究,实现模仿和创新,激发一些有长远发展规划的出口企业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推动该行业技术的进步,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实现区域技术进步。此外,进口贸易可以通过需求信号刺激供给技能发挥作用,推动新产业的滋生和成长。随着一国进出口商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商品类型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促进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国内产业结构软化。

二.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与条件

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直接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实现技术水平的跳跃式发展。

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工艺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新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区域产品生产率的飞跃;进口研发所需要的资料、人才以及设备,可以增强企业甚至整个区域内的研发能力,提高整个区域的内部创新能力,使区域经济发展更有活力。不论进口哪方面的技术、设备,都需要外汇的支持,所以,都需要对外贸易为技术进步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提供可用的进口能力。

(二)通过对外贸易发挥其先导作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引领投资方向,导入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外贸往来,促进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外商到华投资,仍然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必然要不断更新自己企业的工艺、技术以及机器设备,通过这些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无形中嫁接给了企业的生产者,即国内的合作伙伴,间接的促进了合作国技术的进步,推动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部门和外贸部门的重视,通过服务的对外交流和交换,可以使国与国之间在服务业比如商业服务、旅游业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传播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推动一国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东道国内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产业结构上升到更高的级别。

  总之,在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进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外贸的先导作用及对产业升级的引导功能,针对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和贸易发展战略,改善该区域内部的投资结构和方向,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软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第三章.浙江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一.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外贸企业经营活力;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改变了单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靠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结合自身专业市场的优势和丰富的企业家资源,浙江对外贸易的活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见图3.1。

 

图3.1 1986-2006年浙江省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当年价格。

从图3.1可见,1986年到2006年浙江省进出口总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外贸进出口总值由12.92亿美元增至1391.47亿美元,年均增长26.36%;其中出口值从10.91亿美元到1008.94亿美元,年均增长25.40%;进口值从2.02亿美元到382.53亿美元,年均增长29.99%。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30.76%(2000-2006),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6.99%。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也相应提高。本文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计算时将进出口值按当时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值。具体情况见图3.2。

 

图3.2 1986-2006年浙江进出口依存度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当年价格。

由图3.2可见,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从1986年的8.9%上升到2006年的70.46%,年均提升幅度达到3.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86年的7.5%上升到2006年的 51.09%,年均提升幅度达到2.2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从1986年的1。39%上升到2006年的19.37%,年均提升幅度达到0.9个百分点。进出口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表明浙江经济与国.际联系不断地加深,也说明了浙江经济是一个外向型的开放经济,受外贸影响巨大,因此,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须考虑外部影响,使其内外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节 浙江产业结构演变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例关系。目前,浙江省己经形成各产业部门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以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轨迹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表现为在国内生升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与世界各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基本一致。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演变为“二、三、一”。具体见图3.3。

 

图3.3 1986-2006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当年价格。

从图3.3可见,1987年,浙江省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1986年到2006年,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7.1:46:26.9调整为5.9:54:4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2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3.2个百分点。这种结构变化,也说明了浙江省已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变,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浙江省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表现在:农业比重持续下降,渔业比重稳定上升,林业牧业比较稳定。1986年到2006年,农业比重下 降了7个百分点,而渔业比重上升了16.3个百分点。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轻工业的比重逐步缓慢下降,而重工业比重则慢慢的上升。2003年以前浙江省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但2003年以后,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2006年全省重工业产值达到16372.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2%。90年代以来,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有较大的提高,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而且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其中技术含量少、密集度低的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地位不断下降,而知识技术含量高、密集度高的新兴服务业不断上升,同时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素质的社会服务业和科教文卫产业的地位逐步上升,与传统行业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整个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三节 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通过以上两节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首先,随着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其进出口总额逐年提升,并且带动了省内相关产品的生产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的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的比重进一步进行了调整,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惊人,保证了其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稳定在五成,而以旅游业等服务行业为典型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浙江省三大产业的比重有了明显的变化,朝着更高级别的方向稳步迈进。

其次,随着进出口贸易的稳步发展,使得浙江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向城市或民营企业中的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得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也更加合理,这些都对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第三,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的增加对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的拉动和贡献作用不容忽视,已经越来越成为进出口贸易增加的支柱产业,成为进出口贸易额增加的强劲动力并对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四,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带动全省外汇收入的增加,并且对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也可以通过技术的交换,达到促进全省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必然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那么,下面我们就以浙江省的具体情况为例,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并加以分析。

第四节 对外贸易与浙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

一、模型设置的依据

我国著名学者杨全发(1999)在钱纳里一般半对数回归方程X=C+C1+In y+C2(In y) 2¬ +C3In N+C4(In N)2+C5F+C6T(3.1)的基础上,略去时间变量,用进出口贸易额和分类商品进出口代替净外资本流入,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贸易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如下方程:

In(Y1 S)=C10+C11In y+C12(In y)¬¬¬¬¬¬2¬+C13In N     (3.2)

In(Y2 S)=C20+C21In y+C22 In N +C23(In N)2  (3.3)

In(Y3 S)=C30+C31In y+C32(In y)¬¬¬¬¬¬2¬+C33In N     (3.4)

本文在钱纳里的一般半对数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参照杨全发建立模型的方法,以分类商品进出口贸易值代替净外资本流入,来研究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建立各次产业比重与人均收入、总人口的关系模型,分别为: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μ1             (3.5)

In(Y2 S)=C20+C21In y+C22 In N +C23(In N)2 +μ2                           (3.6)

In(Y3 S)=C30+C31In y+C32(In y)¬¬¬¬¬¬2¬+C33In N+C23(In N)2  +μ3  (3.7)

其中,YS、Y2S和Y3S分别表示第一、二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比重,y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N表示年底总人数(百万人)

二、变量和数据

变量为浙江省三次产业实际生产总值比重、浙江省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浙江省人口总数,以及浙江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初级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具体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相关Eviews分析结果图表主要参考自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研究。

在下文分析中以Y1S、Y2S和Y3S分别表示浙江省第一、二和三次产业实际生产总值比重,y表示浙江省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N表示浙江省年底总人口数,ME表示工业制成品的出口,PE表示初级产品的出口,MIM表示工业制成品的进口,PIM表示初级产品的进口。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下文就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上文回归方程(3.5)(3.6)(3.7),在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值和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值,进行回归。

(一)研究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一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回归方程是在方程(3.5)的基础上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初级产品出口值,工业制成品进口值和初级产品进口值。具体回归方程如下: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ME+μ11            (4.8)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PE+μ12             (4.9)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MIM+μ13          (4.10)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PIM+μ14           (4.11)

表3.1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一产业比重变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由Eviews3.1计算所得。表中第一行为被解释变量。括号内数字是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表示t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示t检验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示t检验通 过10%的显著性检验。

由表3.1的计算结果可知,第一产业比重的收入系数均为负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比重的人口弹性系数为负数,这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下降速度会减缓,因为In(N)2为正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产业劳动力有向其他产业流出的趋势。

从出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初级产品出口的系数均为负数,且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工业制成品出口系数为负,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引起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增长,吸引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向该部门转移,也在另外一方面说明了第一产业资源流出。而初级产品出口系数为负,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增长,没有对第一产业比重起到带动作用,这可能反映了第一产业中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联系不深,产业链较短。

从进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进口系数为正,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提高了第一产业的比重,说明工业制成品进口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扩散等途径对第一产业起到了改善投入结构和提升技术水平的作用,从而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进口系数为负,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初级产品进口阻碍了第一产业比重的提高,说明初级产品进口结构与第一产业的产品结构相似,因而挤占省内初级产品市场,加剧市场竞争。

(二)研究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回归方程是在方程(3.6)的基础上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初级产品出口值,工业制成品进口值和初级产品进口值。

表3.2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从结果可知,第二产业比重的收入弹性系数均为正数,表明第二产业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也表明人们的消费需求向工业品转移。人口系数为正,这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但提高速度会减缓,因为In(N)2为负数,这说明从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产业。

从出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系数为负,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阻碍了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因此,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没有起到直接的带动作用。初级产品出口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初级产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不深。

从进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进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当然,本文的分析着眼于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并不是说,工业制成品出口阻碍了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就表示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对第二产业发展不利,实践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通过吸收劳力,吸引资本和技术等途径,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关系,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特别是机械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不能对第二产业的投入结构和技术进步起到很强的改善和提高作用,同时也表明第二产业没有充分利用进口机械设备,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与浙江省第二产业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相关。初级产品进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关系,说明初级产品的进口可能主要不是作为第二产业投入品,因而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三)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回归方程是在方程 (3.7)的基础上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初级产品出口值,工业制成品进口值和初级产品进口值。

表3.3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由计算结果可知,第三产业比重的收入弹性系数为正,表明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发生转变,增加了对服务性产品的需求。第三产业比重的人口弹性系数为负,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阻碍了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这说明从浙江省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主要转向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收主要还是外来人员。

从出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系数为正,且通过l%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说明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出口通过产业关联等途径对相关配套的服务业产生强劲的带动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出口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进一步佐证了上文分析的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不深,产业链较短的情况。

从进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进口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三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关系,这可能与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三大传统支柱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有关,说明第三产业对进口依赖性不强。初级产品进口系数为正,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初级产品进口能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说明浙江省的初级产品进口可能主要是用于消费,也有可能是由于需要大量的运输,因此通过产业关联促进了相关配套服务的发展,这也与上文初级产品进口可能不是作为第二产业投入品的推断是一致的.

分类商品出口和进口对产业结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从出口方面来说,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和第二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而初级产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没有相关关系。从进口方面来说,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二、三产业比重没有相关关系;初级产品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没有系。

 

第四章 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三大产业发展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推动浙江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所以应在浙江范围内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保持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要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通过出口贸易额的增加进一步诱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其中,尤其是要大力调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这样才可以带动全省以制造业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及带动全省第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推 动产业结构升级。除此之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作用。而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十分欠缺,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浙江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虽然目前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作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机械化及其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也对产业结果的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故而通过大力推动对外贸易总额的提升,继续推进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以此带动和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进步,从而使产业结构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升级。

第二节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快技术进步,改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不变的真理。当今国际竞争优势仍然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体现。而且通过之前的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对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的拉动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故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进出口贸易是今后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方向。要继续贯彻落实科技兴国、科技兴贸的战略方针,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将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来带动和引导开发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将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科研成果和国际信息、技术向传统产品中的渗透,提高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由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进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对进出口总额的拉动率和贡献率。归根结底,通过技术进步,来带动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近几年来,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机电产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然比重过小。并且其单位产品的利润以及资本和技术的密集程度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而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应积极寻求各种途径,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通过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带动对外贸易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同时通过对外劳务输出和服务输出,推动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进步,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更替。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从而更好的发挥外贸对于产业结构变迁的带动作用,促进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做出了以下定义: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其中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等,与之相对应的服务贸易就包括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引进与转让、教育(海外招生与留学)、信息服务贸易、金融产品贸易、物流服务贸易(比如外贸上的国际货代)等等,可见服务贸易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当前,浙江省的服务贸易发展在很多领域仍是空白,并且仅以对外劳务输出为例也可以看出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国际一般水平相距甚远,所以浙江省在服务贸易领域上的劣势很明显,但换个角度来说,浙江省服务贸易在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上是非常巨大的,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特点,利用浙江省的区域优势以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有利条件,进一步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样就可以通过服务贸易的进步来推进省内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总之,通过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可以看出,要充分发挥出对外贸易对三大产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为主,大力推进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使得浙江省的经济能够的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五章 结束语

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现把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的序列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其中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协调发展,己进入重化工阶段,而且工业结构正逐步以纺织服装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以电气、机械、电子、化学为主体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其内部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新兴服务业稳步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其中,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进出口依存度的提高,都表明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其中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大量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进口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各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扩大。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J.Yeats,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Advantage:Prospect,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1

[2]Foreign Trad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past performance and future Challenges,Asian Development Review,Volume 15

[3] Alain Lesag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Volume 7, Numbers 3-4 / 2007.12

[4]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商务印书馆,1986

[5]李磊,中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0.(5)

[6]刘勇敏.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以浙江为例的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管理世界,2001.(2)

[8]唐志红,基于全球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开放与互动[J],经济经纬,2004.(3)

[9]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

2004.(5)

[10]王晴,印度软件业崛起原因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7.(3)

[11]王述英,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1)

[12]吴进红,对外贸易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05.(4)

[13]吴进红,对外贸易与浙江产业结构升级[J],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6.(3)

[14]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新华出版社,1999

[15]赵应宗,试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要素[J],国际经贸探索,1996.(4)

[16]张淑玲,卢婵君,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9)

[17]周英章,蒋振声,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

报,2002.(3)

[18]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9]余剑,谷克鉴,开放条件下的要素供给优势转化与产业贸易结构变革[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20]苑涛,从产业内贸易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竟争优势[J],社会科学辑刊,2004.(4)

[21]王艳、杨忠直,产业结构与策略性贸易政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

[22]王丽华,俞金国,江苏产业结构演化及机制分析[J],江苏商论,2005.(6)

[23]潘爱民,国服务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6.(2)

[24]潘清,国际服务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5.

(4)

[25]焦继文、李冻菊,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判标准[J],经济经纬,2004.(4)

致  谢

时光茬蒋,四年的大学生涯匆匆而过。在这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刻,不禁感慨万千,回首刚进浙大时的兴奋和惶恐,深知学业的艰难和父母师长的殷殷期望,因而惟有竭尽努力,不断前进。此刻却有些平静,心里有些沉甸,离别已进入倒计时;有些遗憾,学无止境,此刻正刚起步,却嘎然而止;更有些期盼,望学有所成回报父母和社会。

第10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 FDI对外贸易结构调整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

发展对外贸易,是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FDI流入与外贸总额持续增长。例如,1992年,苏州实际利用FDI为8.36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13.43亿美元;同期,外贸总额分别为10.35亿美元和21405.89亿美元,增幅很大。FDI与外贸发展是否存在相关性?现有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相关性存在不确定性。本文以苏州为例,分析1992年~2005年FDI与外贸的关系,探究苏州地区FDI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献综述

FDI对外贸发展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替代论和互补论。替代论的代表是罗伯特·蒙代尔,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理论基础上, 提出贸易障碍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或者直接投资。蒙代尔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的生产要素的绝对和相对量完全一致。资源实现了最合理的利用和最大限度的福利,并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动的原因。如果满足要素均等化及两国有相同生产函数的条件,贸易与资本的流动有完全替代的关系。而且资本流动越自由,替代国际贸易的作用就越大。

以蒙代尔等为代表的关于FDI对国际贸易的替论有效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个国家之间发生的直接投资。 对蒙代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提出挑战的是小岛清的互补论。小岛清认为,生产要素流动虽然减少了商品的稀缺性,从而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机会;但另外一方面,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挖掘出来。

由此可见,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促进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由于统计数据不全或统计方法的缺陷,蒙代尔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及小岛清的互补模型,都是从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实证研究来看,支持互补性关系、替代性关系及关系存在多样性的研究都已出现,并各有自己的论据,国内学者也对中国引进外资和推动出口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分析。

例如,杨全发(1999)通过对广东利用外资与出口增长的实证研究,认为广东总的出口贸易和一般出口贸易与外资的关系并不显著;施敏颖(2001)则认为,FDI与我国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对进口的贡献大于对出口的贡献;谢冰(2000)依据1980年~1997年问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FDI对我国出口的增长作用显著。 二、实证分析 1.苏州地区FDI与对外贸易总量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数据采用了苏州市1992年~2005年间进出口与FDI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在这14年间,苏州进出口总额与FDI呈快速增长。例如,进出口总额由从1992年的10.3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05.8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45.9%。FDI由从1992年的8.3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13.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2.2%。

1992年~2005年苏州进出口总额及FDI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1992年~2005年苏州市统计年鉴。 为了进一步讨论FDI对苏州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拟采用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建立FDI对进出口贸易的乘数效应模型。分别以进出口总额、进口额与出口额为因变量,以当年FDI与累计FDI(累计FDI是指滞后一年的FDI余额)为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于考虑到FDI存量也会对当年的进出口总额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也将其设为自变量。模型如下: Yt=b0+b1CFDIt-1+b2FDIt+ut (1) Mt=d0+d1CFDIt-1+d2FDIt+vt (2) Xt=f0+f1CFDIt-1+ f2FDIt+wt (3) 其中,Yt、Mt、Xt、分别代表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CFDIt-1代表第t-1年末的FDI存量,FDIt代表第t年的FDI数额,b0,b1,b2,d0,d1,d2,f0,f1,f2为待定参数,ut,vt,wt为随机误差项。对该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出回归方程为: Yt=-229.105+0.03 CFDIt-1+13.51 FDIt (1) Mt=-116.203+0.008 CFDIt-1+6.728 FDIt(2) Xt=-112.035+0.027 CFDIt-1+6.757 FDIt(3) 方程(1)中,R2=0.98,F=284>F(2,11),变量FDIt的t值为t0=7.56>t0.025(11); 方程(2)中,R2=0.98,F=352>F(2,11),变量FDIt的t值为t0=8.46 > t0.025(11); 方程(3)中,R2=0.98,F=222>F(2,11),变量FDIt的t值为t0=6.63>t0.025(11)。

上述三个方程的拟合度和显著性都非常高,回归方程能够很好的解释FDI与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之间的关系。所以Yt,Mt,Xt与FDIt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根据上述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当年FDI每增加1亿美元,苏州的对外贸易总量可增加13.5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可增加6.728亿美元,出口额可增加6.757亿美元。FDI对苏州的对外贸易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乘数效应非常大。 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苏州出口的贡献。衡量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贸易贡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考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情况。因此笔者引入两个衡量指标。一个是外资企业出口额在苏州出口额中占的比重;另一个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苏州出口的贡献度。贡献度(用P表示)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量(用FXM表示)占苏州出口增量(用XM表示)的比重,即:P=FXM/XM。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 1992年~2005年苏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统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1992年~2005年苏州市统计年鉴。

苏州每年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始终很高,平均达到77.6%。显然,苏州的出口依赖于外资企业的出口。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苏州总出口保持着正的贡献度,特别是在1995年,P值高达457.3%,表明当年苏州对外出口完全是由外资企业出口拉动的。所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增长是苏州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源泉。

三、FDI在促进苏州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FDI对苏州对外贸易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随着FDI的不断投入,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

1.外商投资在产业间的分布不均。第二产业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2005年,在苏州吸收外资中三次产业分别占0.14%、93.47%、6.39%。2006年1-3月份,苏州市利用外资中,三次产业分别占0.35%、88.77%、10.87%。虽然今年第一季度情况有所缓和,但总体来看,第一、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很不乐观。三次产业的不协调发展,势必导致苏州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最终将延缓苏州的工业化进程。

2.苏州对外贸易对FDI依赖过大。从模型中可以发现,FDI对苏州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这个结论还能这样理解:苏州的对外贸易对FDI的依赖性也很强。苏州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过分地依赖对外贸易量的增长,这种情况已持续了好几年,FDI对外贸的这种促进作用进而可以传递到对苏州经济的影响。一旦苏州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消失,FDI的减少将会以乘数效应对苏州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 3.对外贸易中出口过度依赖进口。从模型中还发现,FDI每增加1亿美元,进口额增加6.728亿美元,出口额增加6.757亿美元,两者几乎相等。这是由于苏州的对外贸易形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过度依赖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因此出口的增长实际上主要取决于进口的规模。进口主要不是为了满足产业结构优化、技术的进步,而是为了维持出口数量的扩张。外商投资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在出口商品的价格构 成中,主要是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的高昂成本,苏州仅仅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这样的格局使得苏州虽然在对外贸易的规模上不断扩大,但对苏州当地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社会福利并非有利。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FDI对苏州对外贸易具有强大促进作用的现状,苏州目前仍应该不断吸引FDI,从而带动对外贸易及经济的发展。

但在吸引FDI时应该改变原有的格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投资结构,改善贸易结构。当前苏州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在于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企业只是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而要创收更多的外汇,就只有大量进口和大量出口。要改变这种情况,苏州在吸引外商投资时就必须同时注意“量”和“质”,对进入苏州的外商投资企业要逐步提高进入标准(主要是技术含量门槛),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苏州。并逐步优化外资在三产业中的比重,尤其是增加在第三产业上的投资。

第12篇

将一个国家出口额和进口额看作随机变量,利用中心极限定理,出口额和进口额取若干和,服从正态分布,进而推出样本方差比值服从F分布及拒绝域和接受域。选取主要国家1981—2013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指出出口均衡波动小于进口均衡波动,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大小与国家发达程度无关。另外,各国样本方差具有“边界性质”,即各国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位于其商品样本方差比值和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之间。

关键词:

国际贸易;均衡波动;概率统计模型;进口;出口

经济学均衡包括交点均衡、驻点均衡和相切均衡。局部均衡都为交点均衡,一般均衡都为相切均衡。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一般均衡,所以国际贸易均衡大多数为相切均衡。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1-8]的核心是“均衡”研究,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国际贸易纯理论可以称为“国际贸易均衡理论”。Nishimura(2014)对国际贸易一般均衡进行了动态研究[9]。我国对均衡理论的研究也非常丰富,例如:何穗和江胶宁(1993)运用数理经济学对无限维商品空间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进行了数理推理[10]。于立新和王栋(2012)从经济结构角度探究中国内外失衡,提出应该采取结构调控政策[11]。袁辉、宁凯、许晓军(2008)运用相对价格线对里昂惕夫之谜进行了理论解释[12]。许晓军、袁辉和宁凯(2014)运用机会成本递减原理对比较优势势力和规模经济势力的均衡关系进行了探讨[13]。许晓军(2014)提出了贸易曲面概念,建立了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均衡模型[14]。许晓军和袁辉(2012)运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弹性阐述了里昂惕夫之谜的弹性解释,提出了里昂惕夫之谜偏离HO定理程度的偏离度概念,丰富了比较优势理论内容[15]。袁辉、宁凯(2011)运用Falvey模型,提出了HO第三均衡定理[16]。许晓军、袁辉和宁凯(2014)在DavidRicardo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边界的概念[17]。另外,有些论文从概率模型角度来探讨国际贸易理论[18-19]。谷克鉴(2012)运用分布函数方法研究了比较优势理论[20]。然而,目前尚无运用概率统计理论研究国际贸易均衡波动的文献。

一、国际贸易均衡波动概率统计模型

1基本假设

(1)一个国家每年出口额为x1,x2,…,xn;进口额为y1,y2,…,yn。

(2)出口额x1,x2,…,xn为随机变量,独立同分布;进口额y1,y2,…,yn为随机变量,独立同分布。

(3)将出口额取若干和,表示为因为x1,x2,…,xn独立同分布,所以X1,X2,…,Xm也独立同分布。假设x1,x2,…,xn的均值为μrx,均方差为σrx,rx=1,2,…,n。(4)将进口额取若干和,表示为因为y1,y2,…,yn独立同分布,所以Y1,Y2,…,Ym也独立同分布。假设y1,y2,…,yn的均值为μry,均方差为σry,ry=1,2,…,n。

(5)由中心极限定理,有(6)由中心极限定理,有(7)Xh服从N(μX,σ2X),Yh服从N(μY,σ2Y);h=1,2,…,m。(8)X1,X2,…,Xm样本方差为S2X;Y1,Y2,…,Ym样本方差为S2Y。2模型内容根据基本假设可以知道X1,X2,…,Xm来自正态总体,即Xh服从N(μX,σ2X),h=1,2,…,m。Y1,Y2,…,Ym也来自正态总体,即Yh服从N(μY,σ2Y),h=1,2,…,m。μX、μY、σ2X和σ2Y均未知。考虑出口与进口波动大小问题,需要检验假设,即因为S2X是σ2X的无偏估计量,S2Y是σ2Y的无偏估计量,所以当H0为真时,E(S2X)=σ2X≤σ2Y=E(S2Y);当H1为真时,E(S2X)=σ2X>σ2Y=E(S2Y)。即当H1为真时,观测值S2X/S2Y有偏大趋势。所以,当H0为真却拒绝H0的概率P{当H0为真拒绝H0}=Pσ2X≤σ2Y{S2X/S2Y≥λ}。因为当H0为真时,

二、模型实证运用

马歇尔供给和需求模型,可以将一个国家每年的进口和出口看作均衡进口和均衡出口。随机选取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韩国等世界主要国家1981—2013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对国际贸易均衡波动概率统计模型进行简单检验。取n=33,m=3,对各国商品、服务和进出口总额进行检验。商品进出口样本值见表1,服务进出口样本值见表2,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样本值见表3。 由表4可以看出,从各个国家的商品样本方差比值、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与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来看,所有样本国家,即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韩国的样本方差比值S2X/S2Y都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10、005、0025、001和0005所对应的Fαnm-1,nm()-1值。所以,各个样本国家都接受原假设H0,拒绝备择假设H1。由于方差可以用来衡量波动大小,运用原假设H0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出口均衡波动小于进口均衡波动。也可以说,出口一般比进口平稳。另外,可以将各国样本方差比值绘制成图形,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非常接近,但是各国服务样本方差比值波动比较明显。同时,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与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各国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位于其商品样本方差比值和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之间。这个特征可以称为各国样本方差的“边界性质”。也可以将样本国家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的差额绘制成图,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中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韩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的差额大于零;南非、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接近于零;美国、英国、法国和印度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的差额小于零。这样,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大小与国家发达程度无关。

三、结论

一个国家每年出口额和进口额可以看作随机变量。取出口额和进口额若干和,利用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知道出口额和进口额若干和服从正态分布。考虑出口与进口波动大小问题和假设H0和假设H1,进而推出样本方差比值服从F分布,能够计算出拒绝域S2X/S2Y≥Fαnm-1,nm()-1。随机选取主要国家1981—2013年进出口贸易数据,计算商品、服务和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S2X/S2Y,对国际贸易均衡波动概率统计模型进行简单检验。结论认为,各国进出口总额样本方差比值位于其商品样本方差比值和服务样本方差比值之间,具有“边界性质”。出口均衡波动小于进口均衡波动,出口一般比进口更加平稳。各国商品样本方差比值与服务样本方差比值大小与国家发达程度无关。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何穗,江胶宁.无限维商品空间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J].经济数学,1993(1):62-69.

[11]于立新,王栋.我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与宏观调控[J].宏观经济研究,2012(5):10-17.

[12]袁辉,宁凯,许晓军.基于相对价格线的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2):26-31.

[13]许晓军,袁辉,宁凯.基于比较优势及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万能公式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34.

[14]许晓军.基于贸易曲面的国际贸易均衡模型与贸易政策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6):12-18.

[15]许晓军,袁辉.里昂惕夫之谜的弹性解释及其测度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8):48-59.

[16]袁辉,宁凯.基于Falvey模型的HO第三定理及其政策意义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3):47-58.

[17]许晓军,袁辉,宁凯.比较优势边界与国际贸易政策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4):331-336.

[18]谭晶荣,童晓乐.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4):90-100.

[19]张兵.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5(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