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光电子学论文

光电子学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光电子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光电子学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s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四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重庆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5868

国内刊号:50-1092/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T101 化工进展

T532 化工科技

T146 化工设备与管道

T007 化工学报

T009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D604 化学分析计量

T025 化学工程

T567 化学工程师

T076 化学工业与工程

T501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D506 化学进展

D011 化学试剂

D018 化学通报

D030 化学学报

D501 化学研究

D037 化学研究与应用

T931 化学与黏合

T553 化学与生物工程

Z017 环境保护科学

Z005 环境工程

Z021 环境工程学报

D024 环境化学

Z554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Z506 环境科技

Z004 环境科学

Z003 环境科学学报

Z002 环境科学研究

* Z521 环境科学与管理

Z025 环境科学与技术

H049 环境昆虫学报

Z035 环境卫生工程

Z019 环境污染与防治

Z031 环境与健康杂志

G882 环境与职业医学

G656 环球中医药

M631 黄金

Y040 火箭推进

N005 火力与指挥控制

N007 火炸药学报

X011 机车电传动

N069 机床与液压

N672 机电工程

R099 机电一体化

S004 机器人

N040 机械传动

M004 机械工程材料

N051 机械工程学报

N050 机械科学与技术

N057 机械强度

N047 机械设计

N054 机械设计与研究

N028 机械设计与制造

N053 机械与电子

N682 机械制造

N51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H245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R025 激光技术

F045 激光生物学报

第3篇

参考文献

[1]梁瑞冰,孙琪真,沃江海,刘德明.微纳尺度光纤布拉格光栅折射率传感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1(10)

[2]钱银博.基于SOA的长距离无源光网络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赵攀,隋成华,叶必卿.微纳光纤构建M-Z干涉光路进行液体折射率变化测量[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03)

[4]李宇航,童利民.微纳光纤马赫-泽德干涉仪[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02)

[5]刘盛春.基于拍频解调技术的光纤激光传感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1

[6]高学强,杨日杰.潜艇辐射噪声声源级经验公式修正[J].声学与电子工程.2007(03)

[7]胡家艳,江山.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应力补偿及温度增敏封装[J].光电子·激光.2006(03)

[8]牛嗣亮.光纤法布里-珀罗水听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9]曹锋.新一代周界防入侵软件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0]唐天国,朱以文,蔡德所,刘浩吾,蔡元奇.光纤岩层滑动传感监测原理及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02)

[11]詹亚歌,蔡海文,耿建新,瞿荣辉,向世清,王向朝.铝槽封装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增敏特性研究[J].光子学报.2004(08)

[12]孙运强.激光内通道传输的气体热效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13]刘浩吾,吴永红,丁睿,文利.光纤应变传感检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试验[J].光电子·激光.2003(05)

[14]邓磊.OFDM技术在无源光网络及光无线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5]胡家雄,伏同先.21世纪常规潜艇声隐身技术发展动态[J].舰船科学技术.2001(04)

[16]ZuyuanHe,QingwenLiu,TomochikaTokunaga.Ultrahighresolutionfiber-opticquasi-staticstrainsensorsforgeophysicalresearch[J].PhotonicSensors.2013(4)

[17]YiJiang,WenhuiDing.Recentdevelopmentsinfiberopticspectralwhite-lightinterferometry[J].PhotonicSensors.2011(1)

[18]AnSun,YuliyaSemenova,GeraldFarrell.Anovelhighlysensitiveopticalfibermicrophonebasedonsinglemode-multimode-singlemodestructure[J].Microw.Opt.Technol.Lett..2010(2)

参考文献

[1]孙运强.激光内通道传输的气体热效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2]赵兴涛.掺镱、亚波长空芯及新型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杨春勇.GMPLS智能光网络中波长路由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4]许荣荣.光纤环形腔光谱技术与传感应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5]张磊.基于光子晶体光纤非线性效应的超宽带可调谐光源[D].清华大学2014

[6]王超.基于高频等离子体法制备掺镱微结构光纤及其特性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

[7]林桢.新型大模场直径弯曲不敏感单模及少模光纤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8]苏伟.新型光子准晶光纤及石英基光纤的微观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9]许艳.基秒光频梳的绝对距离测量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钱新伟.PCVD单模光纤高速拉丝工艺与光纤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1]刘国华.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2]常宇光.光纤射频传输(ROF)接入系统及无线局域网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3]张雅婷.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传感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4]张小龙.同轴电缆接入网信道建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5]张传浩.电信级以太无源光网络接入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6]吴广生.无源光网络与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7]江国舟.10Gbps以太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8]张利.以太无源光网络安全性与增强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9]冯亭.MOPA光纤激光系统放大级增益光纤特性与高质量种子源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0].EPON和WLAN融合网络架构下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1]孙琪真.分布式光纤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2]孙运强.Ⅰ钳式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反应研究Ⅱ有机氟化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刘钰旻.纳米功能材料在能量转换与储存器件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

[2]曾谦.声表面波技术在微流控芯片中的集成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3]彭露,朱红伟,杨旻,国世上.微沟道内两相流速比对液滴形成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10(09)

[4]郭志霄.微液滴和海藻酸凝胶颗粒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5]全祖赐.环境友好型多功能氧化物薄膜的微结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0

[6]彭涛.功能电极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4

[7]黄妞.光阳极修饰和二氧化钛形貌调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

[8]国世上.电子辐照铁电共聚物P(VDF-TrFE)及超声传感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

[9]韩宏伟.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0]何荣祥.纳米功能材料器件及其在流体和细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1]周聪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电极材料和寄生电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12]胡浩.碳材料对电极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1

[13]李伟平.铁电共聚物P(VDF-TrFE)的性能和换能器的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04

[14]蓝才红,蒋炳炎,刘瑶,陈闻.聚合物微流控芯片键合微通道变形仿真研究[J].塑料工业.2009(05)

第4篇

关键词:光电信息;教学实践;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37-02

一、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光电信息技术是光学工程、激光、光电检测、光电子学、信息光学、信号处理、电子学、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强调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引领学生的创新倾向是培养光电人才的关键。以设计为导向的实践环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而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989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回归工程”新观念,很快就得到了包括世界大学的普遍认同。回归工程主要指将普通工科高校的一切工作回到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与国外大学相比,目前我国工程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存在诸多缺陷,突出表现在学生工程训练不足、学生学习被动等方面,对实践课程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欠缺,而且普遍缺乏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因此,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学科前瞻性的创造型人才,以设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在国内的专业课程教学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之后,已有多所大学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举措。就深圳大学而言,近两年来我校和学院每年均有大量经费投入,每年均有创新项目和各类设计项目立项,给一部分学生创造了进一步参与训练的机会,这对于本科生较早进入研究和设计领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关于光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

光电信息技术是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技术,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目前开设内容以工程光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光电检测、成像与显示技术等课程作为核心点构成光电信息工程的专业知识体系。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在思想上和发展方向上,正处于一个转变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独立的生活和学习,急需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确立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按照他们所接触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不同,学生的关注点和发展方向开始出现向多方向分化的趋势。而通常专业教学计划中大学二、三年级仍然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为主,这些课程是最佳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石。但是,这些课程一时还不能够体现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知识的特色。为了在这一转型时期使学生把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好,尽快明确专业技术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对光电信息技术有基本的认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指导学生今后在专业上的发展,我们结合课程教学适时开展以设计为导向的光电信息技术科研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技术的特点,建立对工程和科技的认知,了解专业领域研究的一些技术手段,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和研究体会,让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实际的创新过程,实现科研成果尽早进课堂。通过以设计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使同学们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创新思维,活跃学习氛围,增加学习兴趣,启发和发现学生的非常规思维,萌发创新的念头。为了适应本科生的能力和认知程度,把科研项目中一些与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联系提取出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如果学生能够提出一些合理方案和新想法,都可以作为创新的思路加以培养,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专业课学习。由于本项目参与的学生年级低,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实践的过程和基本素质要求,其次体现在对设计、实验方法的指导。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多指方向、办法,少给答案,让学生主动进行多方面的学习,积极思考,综合分析。

三、以设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实践教学中,围绕超快光电信号的探测分析为主题,以QUANTELYAG皮秒激光器为信号源,选取学生熟悉的CCD摄像机图像信息技术为背景,通过讲解、实验、制作、科技写作和展示等五个需要学生动脑思维,动手制作的教学环节,从思想、兴趣和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鼓励学生认真学好第一阶段的课程,掌握必要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所要了解和研究的光电信息探测分析技术专题。学生独立完成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一步就是选题,这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专业常识,并要掌握一定的实际工作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自身的智力和能力。

2.相关文献检索和综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检索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和补充与选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了解在所选题目领域中的科技动态及发展现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应能学习到文献检索方法、归纳判断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方案对比、论证和确定。学生首先要清楚光电检测方案的基本思想,提出几个检测备选方案,然后通过对比,对选题的可行性、可实现性以及选题的实际意义进行论述。学生经过在学习中讨论,能够增长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在选定题目后,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经过分类、甄别、遴选查阅检索与光电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提出一些自己的研究设想。

4.设计、计算及仿真。在本环节中,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和讲授,对光电探测器件的各种参数进行必要的计算或仿真,将设计方案落实到实际可用的具体成果。

5.实验。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理论模拟和实验,但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依据实验框图、光路图和软件流程图,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系列的原始试验和原理演示验证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学习知识点,发现问题,记录工作的过程和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从而得出具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微纳光纤环谐振器;归零、非归零;转换;设计

1.引言

微纳光纤环谐振器的研究在传感和原子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关于全光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还很少见,文章首先介绍了全光码型转换的技术背景,然后分析光子器件从归归零码至非归归零码的转换的可能性,并分析与之相关的研究,为拓展其理论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2.全光码转化的技术背景研究分析

在时域光场强度在每个比特时隙都要回到零至归零码,而在比特时隙内光场强度始终保持在“1”位,即高电平。归零码具有低占空比和较低的平均功率,可以通过在相邻比特时隙内提高通信容量,可以容忍链路中的非线性,适合应用在光时分复用技术中。而非归零码具有较小的光谱宽度,在对光谱效率要求高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中较为常用。

在现有的光通信网络中包括骨干网、接入网和城域网,骨干网可以实现相隔遥远的城际之间的高速大容量通信,采用的是归零码的OTDM技术;而城域网规模小、传输的距离短,可采用非归零码的DWDM技术。而在城域网和骨干网之间的接口处,需要进行归零码与非归零码的转换,如图1所示,而论文研究的背景正是基于此。最早的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在1996年就已经开展,当时已经实现了归零码到非归零码转换的1Gb/s的速率。而到了2008年,意大利的G.Contestabile等研究者利用SOA实现了40Gb/s的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随着码流的速率不断提高,其转换的信道数也在增加。

图1 骨干网与城域网的光通信网络

3.基于微纳光纤环谐振器归零到非归零码转换的原理分析

3.1 归零码和非归零码的产生极其频谱特性分析

归零码和非归零码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种OKK码,归零码与非归零码都有成熟的生成方法,通常产生的方法有三种:EAM、DML和MZM。EAM是利用电吸收调制器进行调节,外加电压可以改变其PIN异质节的禁带宽度,改变器件吸收边界波长,控制光载波的通断。EAM的驱动电压值为2v,产生占空比很小的光脉冲,但是EAM典型的动态消光比小于10dB,限制了其使用。DML是对激光器进行直接调制,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电信号加载在光载波的方法,DML的实现成本低,体积小,易集成,但在工作时会有色散引起信号畸变的情况。

MZM是利用马赫-曾德调制器进行的,基于干涉原理,在马赫-曾德干涉的基础上,利用材料的Pocket光电效应,可以改变其内部光场的相位,通过加在马赫-曾德上下两臂的电压V1和V2,得到可变的相位差,输出光场发生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对输入的光场进行调制。非归零码的产生只需要一个MZM,归零码的产生直接由电的归零码脉冲直接加在MZM上进行调制,也可以在光非归零码的基础上,再经过另一个正弦射频信号驱动的MZM进行脉冲切割而得到。

对比归零码和非归零码的频谱,除了频谱宽度不同之外,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归零码在比特速率的n倍频率处的线状谱很强,但非归零码没有此类的现象。要实现归零码向非归零码的转换,可以对归零码的光谱进行滤波,使其光谱近似与非归零码的光谱形状。

3.2 微纳光纤环的滤波特性对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的影响

基于微纳光纤环谐振器,可以实现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微纳光纤环谐振器具有滤波特性,使周期性的波谷对准归零码光谱载波两边的边带,这些边带会被消除,然后用OBF对光谱进行瘦身,使光谱的形状接近于非归零码的光谱。从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装换的原理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

归零码经过MRR和OBF的转换,在得到非归零码的波形时,由于滤波的操作,会有一部分能量的损失,所以得到的非归零码的功率要小于最初的归零码。而经过研究发现,占空比较大的归零码经过MRR后的波形更加接近于非归零码,但无论归零码占空比的大小,都可以经过该方案得到非归零码。随着MRR的消光比的减小,非归零码信号的品质因子下降非常缓慢,当消光比小于5dB时,才有比较明显的衰竭趋势。当MRR的精细度较小时,非归零码的品质因子随着MRR精细度的减小而下降。但当MRR的精细度较大时,即使其逐渐增加,非归零码的品质因子增加的会逐渐缓慢,并趋于饱和,因而只是增加MRR的精细度作用非常小。

3.3 基于微纳光纤的归零码到非归零码型转换的实验研究

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可以通过MRR和QBF装置来实现,首先产生归零码,产生的归零码经过光纤放大器和可调谐衰减器的控制之后,在经过装换进入MRR的光场偏振态。进入MRR的光场的偏振态,不会改变其透射谱的形状,谐振凹陷也不会发生漂移,可以发现归零码经过MRR并不会产生偏振。经过试验的结果证明,利用微纳光纤可以实现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并可以针对不同的信号速率进行调谐。通过实验证实了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切实可行,并且可以针对不同速率具有可调谐性,与多数的研究相比,在本研究中,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是由无源的操作进行的,不会造成噪声和码型效应,并且对输入功率、偏振态和输入光的波长等均不敏感,具有更高的品质因子。该方案可以根据输入的归零码型号的比特速率,进行MRR的调节,完成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码型转换。

本研究模拟了利用微纳光环谐振器进行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分析了其中的消光比、精细度和失谐量对非归零码信号的质量的影响,论证了从归零码到非归零码转换的可行性,并得到高质量的信号。

4.结束语

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转换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非归零码到归零码的转换已有较成熟的研究,但关于与之相反的归零码到非归零码的研究还不是非常充分,研究上的共识也不足。文章限于笔者的学术研究水平,某些论述的深度具有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如不同速率的归零码信号的转换的影响等,需要继续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惠战强.全光归零(RZ)到非归零(NRZ)码型转换技术研究进展[J].激光与红外,2011-05-20.

第6篇

关键词: 五棱镜; 波前检测; 大口径光学波面; 模拟仿真; 曲线拟合

中图分类号: TH 74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7.02.010

文章编号: 1005-5630(2017)02-0053-05

引 言

大口径平面镜以及大口径光学波面的检测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光学制造与应用领域,大口径光学元器件的制造误差、光学系统安装误差以及所处环境等因素都对镜面形状和波面准直状态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光学系统成像质量降低。因此,开展对大口径光学系统波前检测新方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干涉仪在检测大口径光学系统或者光学元件时,往往需要一块与被测件口径相同或者比被测件口径更大的标准镜面或者标准波面,但这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条件下的工作需要。所以一般大口径光学系统在检测时都会使用子孔径拼接技术。本文使用的五棱镜扫描法就是一种特殊的子孔径扫描法,五棱镜扫描法是利用了五棱镜具有对光线的完全90°转向的特性,将准直过程中的纵向对准变为横向对准,以此提高准直精度,该方法使用设备简单,仅需要一个光学质量高的五棱镜及运动误差小的电动平移导轨[1],并且检测精度高。

1 检测原理

五棱镜扫描法是对大口径光学元件加工质量和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进行检测时常用的光学检测法,其主要元件五棱镜具有使出射光线垂直转向的特性[2]。五棱镜扫描法是通过对被测波面划分区域和逐步扫描以测得大口径光学波面,通过计算实测数据得到大口径光学系统出射波面在法线方向上的微小变化,从而对大口径波前质量进行判断和检测。

如图1所示,将一个光学质量较好通光口径适当的五棱镜固定在一个直线度较高的导轨上,使被测波面被运动的五棱镜划分成有限个子波面,利用成像透镜汇聚子波面得到光斑,分别计算出各个子波面的光斑质心坐标位置,并且计算出每一个子波前几何中心坐标,就可以计算出质心的偏移量,通过质心偏移可以计算出各个子波面相对于标准波面的平均斜率,这些斜率值就是待测波面在子波面范围内的一阶导数值,再通过一重积分,就可求得待测波面的一维数据[1]。经过多次二维方向上的测量,可以检测得到被测波面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特性曲线,再经过积分曲线拟合,可求得被测波面。

同理可知,使用相同的步骤对Y方向进行测量,通过计算可以求得Y方向上一阶导数,这时利用波面的二维数据就可以拟合出原始出射波面。通过多次采样计算求出各采样点二维方向的质心偏移,可得到各个子孔径的平均波前斜率,再根据平均波前斜率数据进行波前重构,就可计算拟合出整个孔径的波前相位分布,利用波前相位数据就可以复原波面[3]。

2 仿真模拟检测实验

本文通过泽尼克多项式前36项仿真拟合口径为513 mm的光学波面A,并将其作为本实验的实验对象,利用仿真五棱镜扫描系统对实验波面进行仿真检测,使用算法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拟合重构原始波面,并计算出实验结果拟合的波面存在的误差值,误差值由波前评价参数峰谷值(PV值)表示。泽尼克多项式在单位圆的内部连续区域是正交的,而通常使用幂级数展开式的形式来描述光学系统的像差,泽尼克多项式和光学检测中观测到的像差多项式的形式是一致的,所以在理想条件下可以使用泽尼克多项式对光学波面进行仿真拟合。

用泽尼克多项式前36项并利用算法拟合出的被测波面A如图(2)所示,波面含多种像差。仿真实验中五棱镜口径设定为5 mm,透镜焦距设定为500 mm,将仿真实验过程设定为理想条件,即光束在运动过程中不存在环境影以及实验误差,使仿真实验精度达到最高。

仿真实验步骤如下:

(1) 将原始波面输入五棱镜扫描系统,由五棱镜分割为n个子波面,利用成像公式对子波面每束光线进行光线追迹,根据子波面上光线的汇聚情况分析子波面携带的原波面信息并存储在矩阵中,根据五棱镜扫描法原理对光斑信息矩阵进行计算,得到各个子波面的斜率。

(2) 将五棱镜扫描系统输出的离散点进行曲线拟合,根据重构算法的不同、测量数据的性质和要求重构的波前相位,本实验中子孔径排列方法都按照正方形方式排列,对子波面斜率进行计算得到实验波面在扫描方向上的一维特性曲线集,经过多次计算后得到整个波面的二维波面特征曲线。图3为被测波面第100个子波面在经过透镜汇聚后光线汇聚分布图,图4为被测波面在第100个子波面范围内的斜率分布。

(3) 利用二维特征曲线拟合出三维波面,即对由离散点拟合的波前二维特性曲线进行三维波面拟合。拟合的三维波面图如图5所示。

3 误差分析

由于五棱镜扫描法是通过使用五棱镜对被测光学波面进行扫描,在五棱镜的运动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导轨的直线性误差产生X、Y、Z三个方向上的旋转[4-5],使CCD靶面所在的平面与透镜的焦平面存在偏差,从而造成离焦误差。另外,五棱镜本身的加工误差、像质以及五棱镜的通光口径尺寸都会对五棱镜扫描法的检测精度造成影响。

图6为被测波面与实验拟合结果之间的误差曲线图,由图可见,在五棱镜扫描过程中,由于被测波面本身为圆域,五棱镜分割的子波面为正方形,所以模拟误差主要集中在边缘部分,平均误差为0.002λ。

原始波面PV值为1.395 4λ,经过五棱镜扫描系统后拟合波面PV值为1.327 7λ,可以发现,在理想条件下,即不存在任何实验误差的情况下,五棱镜扫描法能进行高精度检测。

4 结 论

五棱镜扫描法不需要参考标准波面,该方法不仅检测过程简单、经济、省时,而且还能保证检测精度高,可以实现对大口径光学系统的检测。

本文仅在理想环境中对五棱镜扫描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并未考虑大气以及实验过程中带入的环境误差。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对此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丽娜.基于五棱镜扫描法的大口径光学准直系统出射波前的检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2] 常山,曹益平,陈永权.五角棱镜的光束转向误差对波前测量的影响[J].应用光学,2006,27(3):186191.

[3] 武旭华,陈磊.五棱镜扫描法检测干涉仪准直系统波前质量[C]∥第十一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青岛:中国光学学会,2006.

第7篇

[关键词]科研团队多方向科研单方向科研

[作者简介]王伟锋(1975-),男,河南宝丰人,平顶山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光电子学及物理教学;周本东(1967-),男,河南信阳人,平顶山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教授(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现代教育技术。(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40-01

一、科学研究与科研团队

科学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思路或理念对某一事物、现象或观点等进行研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所谓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的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并且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科研团队的发展一般需要经历组建、磨合、成熟和衰退等阶段。随着知识多元化、边缘化趋势的加强和更新周期的缩短,科研团队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主要载体。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科研成果复杂度、难度加大,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即使是同一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也要求相互配合工作,需要掌握各类知识和技能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和探讨,于是单凭某个科研人员独立完成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更多的是依靠科研团队的合作。

二、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

1.实际工作要求科研团队及其成员科研方向的多向性。上述按所属院系、处室结成的科研团队,一般也是为了完成相应的科研项目、课题而组建的。

科研项目、课题的来源大致有上级部门指定承担与自选两种,而自选课题则是根据单位现有研究条件与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选定的,即部分科学研究是围绕科研团队及其成员自己的工作展开的,包括教学研究在内。因此,工作环境对科研工作的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要不断面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对象,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对象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进而在某些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因此就会出现研究方向的发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日益增加,科研工作可供研究的课题也越来越多,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都需要多学科的横向协作。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必须要由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成员组成,才能出色地完成其所承担的研究任务。

结合日常的教学工作开展相关研究也是如此。平顶山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来自不同的相关专业,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学,他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与教学开展相关研究。比如,承担成人教育授课任务的教师,为了改善目前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成本问题而开展了对网络与远程教育方面的研究;擅长电器原理与维修的教师参与了工矿企业中电气设备的设计与改进项目。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科研团队及团队中成员的日常科研方向呈现多向性发展趋势。

2.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及成员个人专业发展要求科研方向的单向性。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去工作需要的科学研究之外,自己感兴趣而又希望有所收获的研究方向是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个方向可能是与目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关的,也可能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无形中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会增加,甚至全身心投入进去。

当然,科研团队中每位成员还有为了个人原有研究方向的发展而不得不进行的研究工作。既然是为了个人原有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很明确,因此成员就会挑选自己最擅长,相对个人而言最容易做的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在其他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会相应减少。

例如,我中心有位教师发表了多篇关于透镜中心偏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基于其原有研究方向而独立开展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坚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其在做硕士论文时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掌握了该领域相关知识并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团队中每位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背景与研究方向,成员个人的研究方向呈专业性单方向发展。

在高等院校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师隶属于每个院系或研究室、研究所,就一个由行政部门组成的科研团队整体来说,上级主管部门会根据其工作性质、任务的主要特点,安排专业相近的成员组成团队。这样组成的科研团队则应承担与其主要科研条件、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科研任务,整个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总体上也应该是专业的、单方向性的。譬如,我们现代教育 技术中心主要承担的就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相关方向设计、开发、管理与运用方面的研究。

三、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工作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从前面的阐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实际工作要求个人及科研团队的科研方向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而个人的专业发展要求及科研团队的性质任务却要求科研方向呈专业的单向性发展趋势,这样看来二者是对立的关系。

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虽然二者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看似是对立的,但是在个人与团队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方面却是统一的关系。首先,团队成员无论从事哪个方面的科学研究都能提高个人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实力;其次,如果进行过多方向性科研工作,那么对于个人而言还能够提高个人的科研适应能力,如遇工作单位变化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立即融入新的科研团队,迅速开展有助于本职工作的科研工作;最后,如果团队成员进行过多方向性科研工作,个人的科研敏锐意识将会增强,有助于个人及团队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新的可以开展研究的领域。

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科研适应能力和科研敏锐性意识的全方位训练和加强可以快速提高个人在某方面的科研成绩,并且会加速科学研究工作进度;单方向性科学研究能够使人迅速掌握科研工作的整个环节,而这种能力的具备又为我们从事其他方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四、高校科研团队中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的有机结合

很显然,任何一个高校科研团队整体是由每一个团队成员组成的,成员与整体之间是一种典型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个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应该鼓励团队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各自开展多方向的深入研究工作,团队中每位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越呈现多样性,越是精深,整个团队的总体科研实力就越会相应增强,从而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性质、任务的限制,任何一个高校科研团队也要有其特定的比较专业的研究方向。在这种意义上说,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应显示出单向性,这种单向性也是整体科研团队区别与其他团队的优势所在。为了突出其单向性,团队的管理机构不仅要在团队新成员进入时控制成员的专业结构,还应在已有成员进修学习时限定其专业方向,使其与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相一致。这不仅是团队的需要,也是团队成员个人业务发展的需要。

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每个科研团队的实际工作环境要求我们从事的科研工作方向可能呈现为多方向性,成员个人的兴趣及专业发展发展有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方向呈现单方向性。团队的科研多方向性也是由每位成员的单方向科研组成的。鼓励并提高每位成员的单方向科研能力,能总体提高整个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使整个团队既能承担与其任务性质相适应的相关领域的多种研究工作,也能在某个具体的领域作出更加精深的专业性研究。合理地协调二者的关系对建设一支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培养团队成员的科研素质,提高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