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预防论文

中医预防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预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预防论文

第1篇

我校留学生生源主要以亚洲和周边国家、地区为主,欧美非等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有所增长[2-3]。留学生来华后都会学习汉语课程,故我校留学生教育以汉语为授课语言。中医药留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培养模式,其汉语水平差异很大。在汉语水平较好的班级授课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较多。在汉语水平较差的班级,授课过程中存在语言障碍。在汉语水平较差的班级,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是教材、幻灯,以阅读为主,以听和记笔记为辅。学生通过阅读,很多知识可能不易于理解,但由于语言障碍的存在,向老师问问题也较少;还有不看教材的学生,上课以听为主,会增加其学习难度。由于语言交流不畅的原因,师生的磨合适应期明显延长,教学前期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影响留学生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4]。

2教学模式不同

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与各国留学生其所接受教育模式不同。现在国内本科教学中在逐步开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因为语言障碍的存在,并未在留学生中开展或开展较少。在汉语水平较高的班级授课,很多学生喜欢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但在汉语水平较差的班级,提出问题和讨论较少。

3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改进办法

3.1加强中医药留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教师在第一次课,预防医学绪论的讲解中,通过案例讨论等,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特点,与其他课程的不同。非预防医学专业学习预防医学这门课程是实现医学教育目的的需要,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疾病谱和死亡谱改变的需要[5];还是医学生向WHO五星级医生[6]标准培养的需要,即未来医生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健康的倡导者、卫生服务管理者。在刚刚接触这门学科时,使留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共同促进中医药留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

3.2加强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

留学生在还未通过HSK5水平考试的情况下,就学习专业课程,有很大的难度。故应在留学生来华前期,先过语言关,再学习专业课程,否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留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其英语水平也各异,采用英语授课更加增加语言障碍。或者按照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英语水平等分班,来最大限度减少语言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不便。若进行英语授课,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学校需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参加国外知名高校语言、教学培训或者访问学者的机会,鼓励有留学经历及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多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

3.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在本科教学中应用成熟的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留学生教学中。在教师备课时,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课前准备。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课堂中教师要多借助手势、表情以加强沟通,课间及课余可以多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课后可以采用QQ、电子邮件等方式进一步与留学生进行交流,搭建师生互动平台[7]。

3.4积极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

青年教师刚刚毕业不久,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工作后所涉猎的知识与学生相近,思维方式与学生相近,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较好。尽管在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相对沟通起来要容易,通过接触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我们能得到授课质量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法,使课堂讲授更具有针对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4小结

第2篇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承办,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共同协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定于2017年10月13―15日在重庆市召开。本届风湿病学术年会以“继承、创新、发展、务实”为主旨,着重于“加强学科交叉与创新,推动学科交流与发展”,提高风湿病疑难病症及合并症诊疗水平。本次会议将进行优秀论文评选及颁奖活动,欢迎踊跃投稿。

1、征文内容 ①名医、名师诊治风湿病及疑难合并症的经验总结;②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③风湿病相关系统损害的诊治经验及基础与临床研究;④风湿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⑤中医传统疗法在风湿病合并症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⑥草药或民间疗法对风湿相关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研究;⑦风湿病及其系统损害的流行病学研究;⑧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

2、征文要求 ①根据学会委员职责相关条例,要求委员和青年委员必须投稿。②论文具有原创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未曾公开发表,无侵害他人著作权。③论文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和通讯地址、邮编;中文摘要(300~50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包括姓名、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英文投稿亦可,形式同上,字体为Times New Roman。④论文格式要求: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居中,其他文字均用宋体五号字;关键词中间用“;”隔开;如有英文题目或摘要,用Times New Roman字w,小四号。⑤稿件一律采用电子投稿,文责自负。经学术委员会评选为大会交流论文后,将另行通知进一步制作并提交PPT演示文稿。⑥截稿日期:2017年8月6日。

3、投稿方式 请以附件形式将电子版Word文稿发送至电子信箱,邮件标题命名为“征文-题目-作者姓名”(在电子文稿中请详细写明作者姓名、职称、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手机号码、电子信箱)。

4、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宏潇 母小真 焦 娟 联系电话:010-88001425 15910748269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线阁5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邮编100053

第3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ebei Medical Colleg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保定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490X

国内刊号:13-1393/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4篇

1 诊断

鉴于功血的定义,功血的诊断是一个排除性诊断。需要排除的情况或疾病有妊娠相关出血,生殖器官肿瘤、感染,内科血液系统及肝肾重要脏器疾病,甲状腺疾病,生殖系统发育畸形,外源性激素及异物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等,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可确诊,围绝经期功血临床上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别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甚至大量出血。有时先有数周或数月停经,然后阴道流血、血量通常较多;也可一开始即为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少淋漓不净;也有一开始表现为正常月经的周期性出血。出血期间一般无腹痛或其他不适,出血量多或时间长时常继发贫血,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根据出血时间的特点,可将异常子宫出血分为:1、月经过多:周期规则,但经期延长(>7天)或经量过多(>80ml);2、经量过多:周期规则,经期正常,但经量过多;3、子宫不规则出血:周期不规则,经期可延长而经量不太多。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以排除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病变。辅助检查以诊刮、子宫内膜活检活组织检查、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测定、妊娠试验、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粘液结晶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血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血凝功能测定。

2 治疗 包括止血及止血后治疗

2.1 一般性治疗止血 贫血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严重贫血需输血,流血时间长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出血期间应加强营养,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分休息。

2.2 药物治疗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

常用的内分泌药物止血方法有3种: 孕激素内膜脱落法、 雌激素内膜生长法及内膜萎缩法。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贫血及全身情况而定。前者用于贫血较轻的病例, 后二者用于贫血严重需立即止血者。

2.2.1 孕激素内膜脱落止血法 无排卵性功血的病理基础是缺乏孕激素, 因此用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转为分泌期, 停药后发生撤退性出血, 如同一次排卵月经。当陈旧的内膜脱落完全, 新的内膜覆盖了创面, 出血便会停止。常用黄体酮20mg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5天。为预防撤退出血过多, 在用黄体酮的同时, 可合用丙酸酮每次25-50mg。也可用其他孕激素如: 安宫黄体酮8mg/d,连用7-10d。炔诺酮 (妇康片)5mg/d,连用7-10d。甲地孕酮 (妇宁片)8mg/d,连用7-10d。停药后多在1-3d内发生撤退性内膜脱落出血, 有时出血量较多, 一般持续7-10d, 若出血多可辅用其他止血剂。

用孕激素内膜脱落止血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这样一次撤退出血可使血Hb下降20-30g/L,故此种方法只适合用于贫血不严重的患者, 特别是那种长期淋漓不止但出血量并不多的病例。对严重贫血者不宜用。

(2)一定告知患者, 停药后会发生撤退出血, 出血量有时会多于月经量, 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3)撤退出血一般持续7-10d, 若超过上述时间仍不能止血, 应进一步排除其他出血原因。必要时应进行阴道检查或诊刮除外器质性病变。

(4)此法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妇女, 包括青春期、 生育期和围绝经期。

2.2.2 雌激素内膜生长止血法 该止血方法的原理是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生长, 修复创面从而能较迅速止血。主要用于青春期功血, 一般不用于围绝经期功血。

2.2.3 内膜萎缩法 此法的止血原理为大剂量的合成孕激素或雌、 孕激素制剂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抑制卵巢分泌雌激素, 内源雌激素的降低使子宫内膜萎缩达到出血迅速减少或停止

2.2.3.1 合成孕激素制剂: 常用的药物有: 炔诺酮 (妇康) : 2.5-5mg/d,连用7-10d, 醋酸甲地孕酮4-8mg/d, 安宫黄体酮10-30mg/d。一般用药后1-3d血止或明显减少。血止后可逐渐减量维持。连续用21d左右,在此期间积极纠正贫血。待血Hb回升接近正常后,可停药出现撤退性出血。

2.2.3.2 雌、 孕激素制剂: 任何剂型的口服避孕药制剂均可。每日2-3片, 通常在用药1-3d血止或明显减少。血止1周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片, 维持21d左右, 在此期间积极纠正贫血。待血Hb回升接近正常, 可停药撤退性出血。

应用内膜萎缩法止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血多且贫血严重的病例, 血红蛋白低于60-70g/L。急须迅速止血又不适合刮宫者。2)用于任何年龄的妇女, 包括青春期、 生育期和围绝经期无排卵功血的止血。3)用合成孕激素制剂时若有突破性出血可配伍小剂量雌激素, 如结合雌激素0.625mg/d或戊酸雌二醇1mg/d。

2.2.4一般止血治疗

2.2.4.1 止血敏 能增强血小板功能及毛细血管抗力。0.25-0.5g肌注, 每日1-2次, 或静脉滴注,每日5-10g。

2.2.4.2 止血芳酸或止血环酸:300mg静脉滴注,每日2-3次。

2.2.4.3 维生素C:3g/L, 静脉滴注。

2.2.4.4 安络血 2.5-5.0mg口服,每日3次;或10-20mg肌注,每日2-3次。

2.2.4.5 立止血为一种凝血酶制剂,每次1U,可肌注或静脉注射,每日1次, 每次1-2支。

2.3 止血后治疗

2.3.1 止血后治疗 主要包括调整周期和减少出血。调整周期的方案有周期性孕激素撤退、 诱导排卵或口服避孕药,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愿望分别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2.3.2调整周期

2.3.2.1 周期性孕激素撤退法每次月经的第15天开始用安宫黄体酮6-8mg/d, 共用10-12d, 停药后有规律的撤退出血。此种方案可用于没有生育要求的任何年龄无排卵功血患者。只要月经周期没有恢复正常, 此法可一直应用,无明确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还可减少因长期缺乏孕激素导致的子宫内膜增生或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2.3.2.2诱导排卵 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积极诱导排卵。围绝经期功血不采用。

2.3.2.3 口服避孕药 每日1-2片,对于无生育要求又有高雄激素表现者。

2.4 减少出血

对出血量多的患者, 在仔细排除了器质性原因或血液疾病后, 可使用以下药物减少出血。

2.4.1 加大孕激素剂量和延长孕激素用药时间: 如安宫黄体酮5mg/d,每月可用20-22d。

2.4.2 达那唑:200mg/d。应注意皮疹、 肝脏受损及男性化等副反应。

2.4.3 口服避孕药:围绝经期功血一般不用。

2.4.4 释放孕激素的宫内避孕环及GnRH-a:围绝经功血均不适用。

2.4.5棉酚、 米非司酮及中药等: 棉酚萎缩子宫内膜的作用较强。每日20mg, 2个月后改为每周2次, 每次20mg。治疗期间应同时补充缓释钾每日3片 (每片500mg, 以防止出现低血钾。国内也有应用米非司酮减少子宫出血的经验, 每日10-25mg, 连续应用3个月或酌情。固冲汤加减、上药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禁饮酒,注意休息。

参考文献

[1]王振国;吕秋兰;朱虹 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血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2002(10)

[2]韩字研;纪灵芝;黄秀玲 应用雌激素或孕激素为主治疗青春期功血的止血效果比较[期刊论文]-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2(04)

[3]Beaumont H;Augood C;Duckitt K Danazol for heavy menstrual bleeding 2002(02)

[4]Miller L;Notter KM Menstrual reduction with extended use of combination oral contraceptivepill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外文期刊] 2001(05)

[5]Davis A;Godwin A;Lippman J Triphasic norgestimate-ethinyl estradiol for treating dysfunctionaluterine bleeding[外文期刊] 2000(06)

[6]乐杰主编,第七版妇产科学。

引证文献

[1]王海艳.王海侠.赵晓荣 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3).

[2]易爱英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68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1(11).

[3]邱静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治[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 2010(2).

[4]沈荣叶.段春梅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及护理[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1).

[5] [1] 陈淑音.固冲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1例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9):71.

[6]冯秀敏 米非司酮治疗68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4).

[7]张惠兰 米非司酮治疗68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10).

[8]黄晓桃.罗彩娥.杨雅琴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春期功血106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 2010(15).

[9]赵丽媛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观察30例[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0(31).

[10]程保萍 米非司酮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应用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26).

[11]张燕.唐宏伟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4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 2010(15).

[12]袁桃芬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10).

[13]李馥媛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0(10).

[14]陈慧梅 米非司酮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6).

[15]李耀红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6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 2009(35).

[16]李丽华.吴丹霞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6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 2009(33).

[17]曾庆芳 补肾疏肝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6).

[18]李坦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09(14).

[19]刘康利.魏贵霞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 2009(9)20.郭瑞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17).

[21]谷守娟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30例[期刊论文]-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22]刘静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8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6).

[23]林奕.雷丽.孙文洁 性激素药物治疗134例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09(9).

[24]邢卫香 复方单相口服避孕药治疗青春期功血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基层医学论坛 2009(26).

[25]崔焱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8(12).

第5篇

英文名称:Studies of Trace Elements and Health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贵州省贵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5320

国内刊号:52-1081/R

邮发代号:66-5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6篇

由于中医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我 们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因素;提 高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造就适应新世纪 中医药发展需要的一流人才,而且这样的影响对学 生应该是终身受益的。医学史教育作为中医学整体 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医学 史作为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和纽带,能将医 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连接起来。 对于扩大医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人文知识有重要 作用。

而教学活动是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双方、内在和 外在条件,提高中国医学史的教学质量,需要这些因 素的密切配合。为此,上海中医药大学为挖掘中国 医学史课程人文内涵,实施相应的策略,从设计思 想、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课程设计思想

医学史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 习和研究的兴趣,增进对医学发展历史的了解,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 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专 业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正确 的思维方式、基本能力的合格人才。而这就要求中 国医学史的教学要解决其他课程所未涉及的重要内 容。要揭示中医学术体系及特点的形成过程的原 因,介绍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所包 涵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让学生在学 习中深刻了解到中医学是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 相承的,跨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 教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现有教学模 式进行了改革。

1.1推行自主讨论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 教学中大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式教学 模式。在实践中学生通过查阅、访谈、实地参观、调 研、小组讨论等形式,研究相关热点和感兴趣的人文 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进一步强 化,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能力、获 取信息等多种综合能力,效果显著。

1.2增设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适应、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 服务,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素养和 人文社会实践经历的、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此外,还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博物馆 的教育功能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使博物馆更好地为 社会服务,为教育服务,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服务。 同时在为社区建设服务中,提高了我校在社区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

2 改革措施

2.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系列课程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拓展知识面,改变中国医学史原先单一的课程,我们 先后分化开设了《中国医学史》、《中国药学史》和《西 方医学史简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系列 课程模块。

(1) 核心模块:以中国医学史为主线,针对一年 级专业学生,以医学历史为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 质(如哲学、历史学以及医德等)的教育。

(2) 拓展模块^①率先增设中国药学史教学模 块,补充完善医学史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了解药学 专门史的内容,提高学习的系统性。②以西方医学 史简介为切入,让中医学生在提高中医人文素养的 同时,还能了解西方的医学历史和文化,使学生能了 解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中西医学关系。

(3) 人文实践模块:充分利用学校所属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和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结合学生自 身专业特点,独立增设与医学史教学内容关联的人 文实践教学模块。以通过有目标的实践体验,提高 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深入体验史学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 人本精神,为以后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

2. 2以博物馆实物为依托提高学生历史感性认识

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场 所,同时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 直观教学的环境。[1 ]以具体的文物史料、标本来再现 历史,使医史教学更加直观具体,真实生动,使医史 课程变得更加有说服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进入医史综合馆时“中医药千年回响”铜浮雕, 表示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走向未来。如北 宋铜串铃是中国古代民问医生行医的工具,民问医 生也被称为“铃医”。在介绍专业知识同时,还可穿 插串铃的典故——“虎撑”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 在介绍宋针灸铜人复制品时可以和清乾隆御制针灸 小铜人串讲,回顾针灸发展的历史以及针灸铜人的 历史渊源。又如“预防为主”是中医学一个基本观 点,数千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该馆就收藏有 各个历史阶段造型别致的预防器械。如在博物馆内 陈列着多种薰香器,有汉代的鎏金铜熏炉,明代室内 大型烟熏消毒器。尤其难得的是明代烟熏消毒被褥 用器,是古代预防保健的文物,熏香可以避秽杀菌, 防病治病,还可提神醒脑,愉悦身心。现代实验证 明,熏香气体可抑制细菌,还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还有晋代瓷唾盂,清代灭蚊铜灯等预防器械,可以加 深学生对古人预防思想的理解。在讨论唐代医学教 育时,除论述唐代太医署教育模式外,还涉及到师 承、家传、自学、私塾等历代中医教育殊而有效 的方法和手段,对目前中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有一 定的认识和启迪。展馆中还陈列了老子、庄子、孔子 的画像和理论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 医的渗透和影响,同时还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哲 学。通过青铜酒器可以介绍中国的酒文化。

在每一次的博物馆教学中,都使学生认识到这 些历史遗存的文物,是先贤们从事医疗活动的见证, 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使学 生们深切感受医学发展的脉搏,了解中医药学从起 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探索古代医家成功 的秘诀,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2.3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注重学生参与,强调自 主学习和自我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 中心、以黑板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的“三中 心”教学模式。[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 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 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由“要我学”逐渐 转变为“我要学”。起到了同学所归纳的“中国医学 史课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更有着它特殊作用”,也反 映了教师和同学的共识。课堂教改形式发生的这种 极大变化,真正体现了教改的含义,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增加 了课程的趣味度。

中国医学史在近几年的课堂教改中采取以教师 重点讲解,参观医史博物馆,并结合博物馆和医学史 内容,进行讨论。专题讨论内容由学生自我选择,然 后分组准备,集体讨论;并通过观看医史教学录像, 以及闭、开卷考试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学 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和课 程的趣味性。

在这个基础上,还借助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文 物优势,采取以博物馆实物为研究对象为学生自主 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和资料。该博物馆收藏 有民国以来各种期刊杂志,以及书籍1万多册,可供 查阅,有电脑可以上网。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查阅 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 设计,自我提高,互相切磋,然后到讲台上畅所欲言。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加 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 可使学生了解文物、文史各方面的知识。

2.4深入社区实践加强素质教育

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是在中医药专业学生早 期教学环节中,利用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在教 师指导下有目标的学生自我实践体验,引入人文社 会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 实践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践教学相结合,充 分利用网络以及社区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

社区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重要的实践基地。 针对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与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作用日益突 出的趋势,我们率先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开设中医药 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块,利用中医药社区 教学基地资源,在教师指导下,引入人文社会学理论 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中医 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 中结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教师授课 和指导,学生自主选题,利用一定时间考察和研究社 区内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走出课堂,用人文社会的 视角深入社会,观察社会,运用所学,切入社会一定 层面,独立分析研究问题,归纳认识,积累社会实践 经验,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对探索高校和社 区资源共享互补、共谋发展有积极意义,对提升并扩 大高校在社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树立品牌 高校形象有积极意义。

通过这样的人文社会实践,使学生充分体悟到 学好专业知识同时,还需提高自身的各种文化知识, 加强人文素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中医 药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5 依托校史资源了解海派名医的成材经历

我们以“海上传名方,沪滨育大医”为主题,开设 了《上海地区学术流派特色研究》等教学内容,让学 生通过参观、访谈、调研、交流讨论等环节,自主整理 相关医家的医德风尚、社会责任、学术思想、治疗特 色和有名的方药,撰写相关学习心得。领略海派名 医成材的轨迹、中医药在国家卫生战略中的地位和 社区人群中的影响力,加深对海派中医特色形成规 律的理解,[4]并尝试解读社会历史环境与中医药发 展的相关性,深刻地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为 今后中医药职业生涯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史馆发挥了解海派名医的 作用,因其既是学校发展史,也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和成长史。博物馆三层校史陈列馆于2004年12月 成立,陈列校史图片、实物700多件。通过参观“杏 林绿叶、五十春秋;创业岁月、辛勤耕耘;非常时期、 风雨历程;走进春天、改革发展;弘扬中医、与时俱 进”等展版,以及解读学校的校训、校标、校歌,浏览 校门变迁、杏苑耆英、春华秋实、群贤剪影、励精图 治、播扬国粹等等图片和展品,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新 中国第一批创办的、创建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 学成为我国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一个重要基地的 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浏览我国中医药教育正式纳 入现代高等教育轨道的历史。同时领略了海派名医 成材的轨迹,并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海派中 医特色的了解,深刻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以后进入临床 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实践中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历史 学、中医文献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和社会学领域的 研究进展,将传统医学史教学内容与现代研究进行 有机整合,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2.6 依托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研究与 传播中心的优势拓宽学生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中医专家的学术思 想、研究方法、临床经验,医史文献学科和中医药文 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还组织专家进行哲学、历史学、博 物馆学等方面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 医学特色与成就以及与古代文化的关系;同时,加强 科学研究,充分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拓展知 识面。

2.7 重视教学实践基地——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SHANGHAI MUSEUM OF TCM)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 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三部分组成, 于2004年12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为6413平方米, 陈列展出面积约4000平方米,年开放日超过300天。 博物馆弘扬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 知识,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 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 影。[5 ]博物馆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 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高校及浦东新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雅致、新颖、大气,向世人展示 中医药文化的风采。

其中的医史博物馆成立于1938年7月,是中国 最早建立和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史专业博物 馆,馆藏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医药文物14 000多 件,《黄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古今医籍 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其中不少是20 世纪20、0年代稀见中医药刊物。医史馆分综合馆 和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药方剂、中医文化、中医科 教5个专题馆,展示的实物史料反映五千年来中医 药学发展的重要史实和主要成就,在中医史教学、普 及中医科学知识、促进中外医学交流等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中药标本陈列馆有近50年历史,现为上海市教 委重点学科点,是中药学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与展 示、开展中药科普宣传教育的平台,是收集、制作、鉴 定、保存各类中药标本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机构。 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3000多件,介绍中药形态、 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陈列麝香、野山人参、冬 虫夏草等名贵珍稀标本,有150多种动植物中药液 浸标本,传统精制中药饮片,名特优新中成药,名贵 中药腊叶标本。还有一个科普活动室,学生可以与 中药“互动”,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

占地16亩的“百草园杏林苑”于2006年6月 23曰建成开园,将景观、科普和教学融为一体,与中 药标本陈列馆相辅相成,对公众免费开放。“百草园 杏林苑”是学校中医中药教学与研究的资源和社 会科普教育的资源,在积极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 作服务的同时,也全方位为社会的科普教育活动 服务。

2.8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医学史课程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以充满 知性、个性、创造性和富有幽默的教学方法,将几千 年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经典具体内容的理解 与诠释,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完成对 精深博大的中医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再内化,并注 重加强学生探究与发现能力、疾病诊疗意识和思维 方法的培养和提高。这就对教师本身素养和知识结 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 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1) 进行学历培养和短期进修,提高教师的学 历。目前教研室中青年教师皆已获得硕博士学位, 同时还加强教师的短期培训,并选送教师参加全国 医史文献培训班,以及赴综合性大学访学进修。

(2) 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坚持青年教师 听课制度,要求做好听课笔记,并坚持集体备课。参 与全国、上海市和学校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3)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学术会议。通 过不断“走出去”,一方面能开拓教师视野,使青年教 师充分了解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同时能够促进自身 的教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4)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积极鼓 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名师传承研究工程项目。名师与 传承人定期学术交流,每周有临床专家门诊,要在名 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发表高质量的学术 论文,申报课题,撰写专著。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下, 迅速提高教师的中医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

(5) 积极参与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 研究与传播中心的平台建设工作。进行科学研究, 积极鼓励负责申报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提高中医 医史文献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在科研探索和创新 中提高学术素养,使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以科 研促进教学。

(6) 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要求中青年 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全面参与科研和教学研究项 目,使其迅速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2.9 建设立体化的系列教材

随着教研室教学力量的加强,教材建设也取得 了新成果。主编、副主编《中国医学史》、《中药学 史》、《针灸推拿史》、《中医方药学史》、《中外医学史 纲要》等教材,以及《中国医学通史图谱卷》、《中医 护理学历史与中医护理学临床应用》等书籍和中医 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国医学史》(任副主编)。另外, 还有《中华医学文物图集》、《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 粹》被用于人文实践课程——海派中医特色。这些 专科史教材和著作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在通史学习之外,可以进一步了解某医学专科发 展的进程和历史,点面结合。[3一4]

教研室和博物馆还制作了《中国医学史》教学电 影,《中国医学史》、《中国针灸史》幻灯片。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宣传片、医学名家动漫、煎膏制作等影片。 使教学过程更具动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大大 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史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和 探索中医学的欲望。

2.10改革考核方式

学习方法的转变要求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机 制,于是我们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注 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 力的考核。 实行笔试与撰写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模 式,使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某些问题,比 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3达到的效果

3.1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通过以上的改革措施,使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 学生挑选的问题进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还可促使 同学从图书馆查阅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然后到讲 台上畅所欲言。比纯粹的背书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且很难遗忘。也为以后中医专业课的学习打下 基础。

3.2通过观看医史录像和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实体 加深了对整个医学发展过程的了解

通过观看医史录像和参观博物馆,使学生能够 走出书本,对整个医学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 如当参观的学生惊异于乾隆御制针灸小铜人时,教 师可以从清吴谦等编撰《医宗金鉴》说起,回顾宋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高武《针灸节 要》《针灸聚英、等,前后串讲,温故知新。说明铜人 对针灸学发展的意义,使学生体会更加深刻。课后 学生对印象深刻的文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详 细地了解与探究,撰写有关医史文物的论文。

第7篇

为促进、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我国科学家们广泛开展相关的医学研究。他们孜孜以求,不懈探索和创新,以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实践,研究神经相关疾病的中西医防治新途径。

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正是这样一个致力于将鲜明的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生物医药研究元素创新结合,致力于打造中西医兼备的神经疾病研究机构。在唐宗湘教授、黄熙教授、王福顺教授、贡岳松教授、朱静教授、闫丽萍研究员等中西医专家的参与和引领下,实验室着眼于建立起中医药研究的创新平台(包括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3-5年的努力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以提高未来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中医药对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国际竞争力。

志同道合 逐梦神经疾病科研创新

科研和实验室的灵魂在于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之所以不断前行,正是因为集聚了一群学有所长、志同道合的科研逐梦者。

作为实验室主任,唐宗湘教授有着深厚的科研积淀。他是近五年来多项美国NIH基金、HHMI基金和其他一些美国基金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引进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后,是江苏省首届特聘教授,也是江苏省创新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A类,并获得多项国家自然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资助。

2011年,唐宗湘教授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后只身回国,希望带着自己半生的医学研究积累,为中国医学贡献一份力量,并开启了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创业”征程。

和唐宗湘教授一起前行的,还有一群有相同志向,在各自细分领域有着相当影响力的专家。他们中西互补,哿ν心,朝着创建一流的中西医兼备的神经疾病研究机构而携手并进。

其中,方向带头人黄熙教授,是一位主任医师,也是一位中西医结合专家,具有很强的中医和西医背景,获国自8项,发表百余篇论文含中医SCI论文35篇,他引近千篇次。2001与2011年,黄熙教授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分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总后科技银星(2002)和首届湖南省医学领军人才,是一位实力派的科研专家。

王福顺教授,2002年获得中山大学博士W位后,先后在美国新泽西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罗彻斯特大学助理教授,2012年全职回国,受聘江苏省特聘教授,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星形胶质细胞对大脑功能的调节研究。在这期间,有许多成果发表在国际上十分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包括在影响因子很高的 Cell Stem Cell,和Nature Medicine。

贡岳松教授,也有着丰富的科研积淀,先后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历任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美国Drexe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和南京中医药大学 Research Scientist、首席研究员或教授等职务,主要研究老年性神经疾病及中医药防治。

团队最年轻的朱静教授,大学毕业后就留学美国,先后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和接受博士后训练,2015年受聘江苏省特聘教授后加入该团队。主要研究领域: 神经疾病药物、新型轮烷药物载体。近年来在从事研究领域的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8篇以及获得专利6项。

闫丽萍研究员是一位从事针灸镇痛的一位专家,长期站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的研究方向为“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中枢敏化的机制研究”,并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

唐宗湘教授表示,正是聚集了这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才能将生物医药的新技术和中医院的理论实践不断融合创新,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并朝着当初设立的目标前行。

攻坚克难 探寻神经疾病的中医药防治途径

在神经学领域,一系列关于痛和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学科研工作者。专攻“痛痒”难题的唐宗湘教授,在美国期间就已经开始疼痛和瘙痒形成的机制研究了,并取得了系列开创性成果,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重要期刊(如:Cell, Nature Neuroscience等)发表了几十篇研究论文。

回国后,唐宗湘教授便开始组建团队,带领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依旧选择挑战疼痛和瘙痒顽症,并以中医药防治为研究目标,充分利用实验室不同学科背景专家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展开了将现代“疼痛”和“痒”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传统中医药镇痛和止痒的研究工作,用以阐释中医药镇痛和止痒的机制。

围绕“疼痛”和“痒”研究的内容,唐宗湘从不同侧面开展“疼痛”和“痒”产生的细胞分子机制、中医药镇痛止痒研究。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科学研究的目标。在一系列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唐宗湘教授已经开始寻找与疼痛和瘙痒密切相关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他花了大量时间熟悉中医药在镇痛和止痒中的作用,并出版了相关的著作。他希望在中医药镇痛止痒方面能够找到较好的方法和途径,在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顺势而为,利用好中医药的宝库,为疼痛和瘙痒患者寻找新的福音。

黄熙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肝藏象相关疾病、中医脑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中药药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对抑郁共病肝郁证的脑平滑肌轴机理展开了研究。他先后提出证明证治药动学假说,首次阐明代表方剂疗效的药效成分,首次提出/验证疏肝-抗抑郁促动力假说与应激-脑肠轴紊乱的脑肠共享调节分子。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相关疾病。实验室王福顺教授的研究正是以抑郁症的中医药个体化治疗作为切入点,运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揭示中医药治疗情志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并进行临床药物开发。另外,他还一直致力于星形胶质细胞对大脑功能的调节研究,目前主要对中医情志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探究神经体液因素改变-情绪-疾病的关系,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揭示七情致病的内在科学原理,为情绪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神经退行性病变一般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神经性疾病,在该领域的研究上,有着广泛的国外深造经历的贡岳松教授最有发言权。他曾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致力于中医药和现代生物医学防治老化相关神经退性疾病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筛出中药单体衍生物Berbamine E6作为Calmodulin选择性抑制剂,现与经典的工具药W-7齐名,并应用于如《Nature Medicine》等顶尖的研究论文中,并被Nature Medicine 等著名杂志所引用。他还曾率先研究骨质疏松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关系,以及采用人参皂苷进行防治的研究,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老年痴呆症在特定的时间是可以预防和逆转,为老年痴呆症的R床诊断,药物筛选及免疫治疗,早期防治开拓了新的方向,同时改变了几十种类淀粉样蛋白质疾病的研究。目前,贡岳松教授正在中医精气神理论指导下,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防治和中医药转化应用研究。

在开发新方法和药物的过程中,对神经疾病药物、新型轮烷药物载体有着深入研究的朱静教授有着很大优势。另外,对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中枢敏化的机制有着深入研究的闫丽萍研究员,也将为痛觉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她的相关研究指出,神经病理性痛是最为难治的疼痛,电针干预在临床上运用颇多,相应的基础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其机制,以寻找新的针刺镇痛有效靶点及物质基础,丰富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基础理论,为针灸临床干预治疗神经病理性痛提供实验依据。

学有所长又“殊途同归”,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的所有专家们,聚集在这里,让科研合力得到了迸发,为了打造中西医兼备的神经疾病研究机构,他们无畏艰险,执着前行。

结 语

第8篇

1过程性考核应用的理论依据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将过程性考核应用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理论依据。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新的教学范式,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构建的是一个与培养职业能力紧密相关的行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项目教学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脑、心、手进行学习[3],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4]。

2预防医学过程性考核改革的探索

预防医学课程基础理论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应在注重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新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2.1过程性考核方案笔者将过程性考核方案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占总分的30%。包括出勤率(10%),平时作业(10%),课堂讨论、回答问题(10%)。第二部分为项目考核,占总分的40%。包括项目任务明确(10%)、资讯信息(10%)、团队协作能力(5%)、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分析及论文撰写(15%)。该部分每个学习项目为1个小节,每小节进行1次考核,考核标准与项目学习标准一致,项目学习标准与临床预防服务对接。第三部分为知识和技能考核,占总分的30%。依据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以必需、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采用闭卷笔试和实习报告方式完成。最后考评结果以字母等级制表示,A(90~100),B(80~89),C(70~79),D(60~69),E(<60分)。整个考核的组织形式、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及考核成员多元化。平时考核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项目学习考核由学生个人评价(20%)、同学互评(20%)、任课教师评价(60%)构成。

2.2过程性考核方案的实施(1)重视对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考查。每门专业课的基本知识点是掌握和熟悉该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本次改革考核方式继承原有考核方式的优点,对学生该方面的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查。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笔者在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中,通过期中测试的方式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核,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预防医学是应用性学科,动手能力关系到能否将设想方案付诸实施,因此将传统考核方法中对实习考核的部分也予以保留。(2)引入项目课题设计能力和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考核。在过程性考核体系中,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授课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找到自己关注的健康问题,自助选题立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和研究,最后撰写论文。通过对学生的项目课题设计方案和专业论文评定成绩测定学生的相关素质。此项改进充分应用了预防医学中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更好地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3)引入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考核。随着前沿学科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国内国际间技术交流的有效载体和平台获得了空前发展。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教育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网络上有大量的医学信息存在,同时网络把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和老师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从网络获得众多的指导建议。新的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撰写专业论文时充分利用网络医学资源,将自己课题所关注健康问题的最新进展能够在所写的论文中得以体现,并将搜索整理、归纳分析网络医学信息的能力引入考核体系,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的意识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这个过程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收获价值是“一卷式”考核不能体现的。

3结论

课程结束时,笔者对121位学生就预防医学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过程性考核不过分追求考核目标的标准化、考核方法的规范化及考核的精确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能力。实施过程性考核时,学生把精力更多放在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全程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

4讨论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通过上述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和理解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课外积极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设计项目课题,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通过应用使所学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都有了较大的改观,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拓展。尤其重要的是学生逐步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技巧,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考核评价最后的成绩采用字母等级制,强调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在平时的要求细化,而最终的评分粗线条,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感觉到太大的压力而更多的是兴趣,一旦带着兴趣去学习就成为主动性学习而不是被动学。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该考核体系很好地体现了考核的过程化和综合化,全面地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福青,高凤兰,刘红敏,等.关于医学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3):107-109

[2]单松波,史洪波,沈莉,等.过程性考核在《制药设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176

[3]韩秋菊,祝立娣.行动导向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71-72

第9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Medical Edition)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1484

国内刊号:13-1361/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10篇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和“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这种静有助于神气的潜降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使人的元气在不知不觉中耗散消亡。

静以养神的方法,过去的医家讲了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对于名利要少思少虑,要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气功、意守、调息、静思,这些都有利于神气的内守。

起居有序也是静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神乃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前提。

淡泊名利

人的一生,转瞬即逝。人活着是为了奉献,而不是为了名利。人生几十年,地位、金钱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我在老家当过小学教员、中医教师。到了北京,讲课口音重,学生听不懂,怎么办?我就埋头做研究,把一本王冰注的《黄帝内经》翻烂了,还自学生物学、物理学,并自制图表。虽然清苦寂寞,却乐在其中。

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名与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明辨是非,保持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

生活俭朴

我白幼不喜欢大鱼大肉,而习惯于朴素、简单、有序。

《黄帝内经》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里说的是食物要杂,不要挑三拣四。凡能供人营养健康的食物,都要吃一点。但不是依次排列,而应以谷薯、蔬菜为主,肉类次之。《黄帝内经》之“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说,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容易生疮和疔。我一日三餐,不偏食,不多食,不过辛温,不过寒凉。

一个人的事业是最主要的,事业成功了,心情舒畅,脾胃的消化功能也会正常运转,即使吃点肉,也会很好地消化。总之,物质生活不要要求太高,有营养的东西都要吃一点,身体就会健康,就不会被饮食不当所困扰。

修德长寿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在《中庸》中又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一个人长寿与否与品德有密切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古代圣人“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我的一生都是从事中医教学与研究,是治病救人和培养人才的工作,来不得一点敷衍和轻率。

我今年八旬有余,仍然坚持出诊看病,确实有点累,但看到病人的痛苦,我的累就没有了。对于带教青年学子,我更是乐此不疲。对于研究生的论文,我从不敷衍,逐字逐句地修改,绝不能误人子弟。

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非常重视人的整体平衡。整体平衡是指人与自然界的平衡,机体的内外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保持这种平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包括顺四时、调饮食、戒、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

第11篇

从事中医临床医疗40余年,沪上名医丁甘仁先生再传弟子,历任徐汇区大华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吴泾医院中医科主任,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编入《全国疑难杂症名人辞典》。对各类慢性病症颇有研究。

擅长治疗:慢性胃肠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慢性气管炎、肿瘤等疑难杂症。

专家门诊时间:周五上午(瑞金二路156号)

鼻炎是常见的耳鼻喉疾病,在冬季发病率很高。主要与天气寒冷、抵抗力下降、空调房与户外温差大,以及环境污染有关。不要以为鼻炎是小毛病,很多患者因为忽视病情,导致炎症感染,会引发鼻息肉、萎缩性鼻炎等各种疾病。治疗鼻炎没有马上见效的药物,必须坚持治疗与自我调理,才能防止鼻炎在冬季的侵扰。

专家咨询台

Q:鼻炎和感冒很容易混淆,每次鼻炎发作时,我都以为是感冒,吃了药也不见好。治疗鼻炎有什么特效药吗?

A:鼻炎治疗没有特效药,中医上讲肺开窍于鼻,患者长期肺虚、脾虚,是导致鼻炎发病的重要原因。鼻炎和感冒有很多相同的症状,一般鼻炎发作表现为流涕、头胀、头痛。而感冒除了流涕外,还表现为怕冷、发热、咳嗽、喉咙痛。如果鼻炎刚发作时不注意,就会进一步诱发感冒。

治疗鼻炎,我们要区分实症与虚症。实症一般表现为发病短、急性感染症状严重。可服用清肝保脑丸、龙胆泻肝丸、藿香正气水缓解症状。虚症主要是慢性症状,用药长期不见效。此时我们需要补肺气、健脾胃,增强抵抗力,可服用玉屏风散丸调理身体。慢性鼻炎后期还会出现淤血症状,可服用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如丹参、当归、赤芍等。

Q:每到冬季就怕鼻炎复发,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前预防、保健的吗?

A:知道自己有鼻炎困扰的读者,可以每天做些简单的保健按摩来有效预防鼻炎。向大家推荐几个穴位,如:迎香穴、鼻通穴、风池穴、合谷穴。大家除了平时多按这些穴位外,还可以在每天早晚洗脸时,在冷水里加一小勺白醋,用毛巾浸泡挤干后,擦拭这些穴位。抵抗力差的读者还可以多按足三里穴、大椎穴、关元穴,女性可以多按三阴交。

专家提示:很多人退休后喜欢上网玩电脑,其实颈椎病也会引起鼻炎。平时要多做扩胸运动等放松肩膀的运动。

小锦囊:

如何自我调理鼻炎

藿香、佩兰泡水,边喝边吸茶水散发的香气,可以起到芳香开窍、通清气、降浊气的作用。

苍耳草长期煎水喝,适合慢性鼻炎患者。但儿童不宜服用。

体质虚、肺脾差的患者用黄芪、太子参泡水喝,可增强抵抗力。

第12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的社会需求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很不协调,改变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现状,加速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需要,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行业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国中医药资源,主动适应市场对中医药护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未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下大力抓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到2002年底,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3所、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所、中等医药学校48所。呈现“二多一少”现象,即使本科院校多、中职学校多、高职院校少。随着高校的扩招,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医疗、中药研究与开发以及中医管理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充提高,但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中医护理、中药制药工艺、中药种植栽培、康复保健等人才奇缺。因此,有必要加速高职教育发展,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医药高职教育要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中医药行业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和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技术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劳动服务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护专门人才。

二、对高素质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中药产业雷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据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 807种,是世界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产业拥有资源、劳动力、价格及知识产权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部分西药企业转产中成药,中药产业面临整体力量加强的极好发展契机。我国现有1 059家中成药制药企业,31家领先中药企业的产值就占行业产值的26%,中小企业有1 018家,占96%%。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高达75.8%。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特别缺乏高级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新增劳动力还没有经过中高等专业教育或培养。可以预见,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中药行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不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势必制约整个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现有在职人员也急需接受在职继续教育,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实用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规模经营的的需要,中药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也需要专门技术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这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于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和边远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转贴于

2,农村及城镇社区对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蓄求旺盛长期以来,中医药以其疗效肯定、费用低廉、毒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我国是农业大国,经过多年建设,农村医疗机构网络粗具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在全国80多万个行政村中,约10%的村无医疗点;全国农村医生和卫生员100万人,每千人拥有医卫人员1.15人。据全国30个贫困县的调查,92%的患者在村医疗点和乡医疗点就诊,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普遍存在。然而农村中医药人员现状更令人担优,数量偏少、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等职称分别只占15%左右。因此,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医疗实际的应用性中医药人才,显的十分紧迫。随着城市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医疗作为城市医疗体系的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统计显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医疗同样需要中西医并重,而且需要的是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有别的全科医生,这些医务人员必须能中能西、懂医懂药、能医能护、能防能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深人居民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培养这种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理论知识适度的具有高等技术应用特点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正是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3.中医药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也雷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1世纪,我国将全面进人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时间的相对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休闲将成为一种时尚,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康复保健医疗作为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体,其市场将迅速扩大。近10年来,我国康复保健机构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其从业人员的80%没有接受过医学专业教育,对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药康复保健人才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大。

三、积极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药教育在层次上要加强面向农村和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类型结构上,逐步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2002年底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41 336人,其中高职高专9 464人占23%;中专学校在校生51 260人。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在农村迫切需要大专学历以上医护人才。因此发展能医能药、能防能护、下得去、留的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势在必行。从中医药教育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中等医药教育资源,发展中医药高职教育,多种途径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1.调整院校结构选择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校改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是举办高职班;同时鼓励、支持中医药大学与中医药学校合并或联合办学,成立校(院)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集高等中医药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