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怎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 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的差异及优势互补
学 号
院、 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 xxxx
职称/学历 本科
2011年09月22日
填 表 说 明
1、指导教师意见由指导教师填写;
2、开题小组意见由开题指导小组负责人填写;
3、其余由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填写.
4、此表供学院参考使用,各学院可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的学术规范作适当调整.
论文(设计)题目 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的差异及优势互补 学科分类(二级) 790.37
题目来源(a.教师拟题;b.学生自拟;c.教师科研课题;d.其他) c
本选题的依据:
1)说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2)简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见解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1、研究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算化会计逐步的将代替传统手工会计,而手工会计的发展历史悠久,有着较为成熟的思路与规范,而电算化会计则有许多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搞清楚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优势,差异,达到优势互补.
2、应用价值:
网络经济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会计在网络经济时代面临着更加巨大的责任,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与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尖锐矛盾.那么如何使电算化会计更好的运用,并逐步代替传统会计,使得会计事业发展得更加简洁,完善,快速,那就是会计的电算化.
主要内容:
一、传统会计
(一) 传统会计的含义
(二) 当前传统会计的发展
1、发展速度慢
2、发展范围广
3、发展潜力小
二、电算化会计
(一) 电算化快的的含义
(二) 电算化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及影响
(三) 电算化会计的未来发展
三、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四、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优缺点对比
五,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优势互补
主要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收集法、分析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实际操作法
研究进度计划:
2011.10.01到2011.11.05 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11.11.06到2011.11.06开题报告答辩
2011.11.06到2011.12.30完成初稿
2012.01.01到2012.02完成修改初稿
2012.02到2012.03完成初稿
2012.03到2012.04定稿
2012.04到2012.05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资料:
[1] 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于庆华.审计学与审计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炎培.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永祥.从“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附1:《教师职业道德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原因及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J].礼仪与文明,2002(1):51-55.
[2]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37-40.
[3]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杨春茂.论新时期中小学师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25-27.
[5]石文明.新时期的教师修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3(1):89-92.
附2:《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与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2002.“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会计之友.(1)
[2]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2003.会计职业道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于书林.2002.论会计人员道德观.现代会计.(1)
[4]殷国滨.2002.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现代会计.(2)
[5]财政部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
附3:《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健.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D].内蒙古大学,2013.
[2]申慧英.关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
1.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的选题、方法与理论:趋势与国际比较(2002-2006)
2.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
3.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研究的趋势和展望:选题、方法和理论
4.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5.关于会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讨论——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综述
6.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的调查
7.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8.重庆市第一位攻读会计学博士学位的薛云奎同志获得博士学位
9.会计学博士汤云为通过论文答辩
10.潜心治学结硕果 修身勤政展才华——记重庆三峡学院院长、会计学教授孙芳城博士
11.一个会计学博士的脚印——访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汤云为教授
12.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13.学而有恒 寒梅咏春——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学女博士任咏恒
14.会计博士生培养与会计理论研究
15.我国培养出首位会计学洋博士
16.中国公司财务由谁来管?管什么?——访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教授汤谷良博士
17.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系领导教授博士风采
18. 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
19.锐意进取 硕果累累——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博士生导师张为国教授
20.从两篇“百优”论文多维透视我国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1.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曲晓辉教授
22.中美会计学博士生培养比较研究
23.近5年我国会计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4.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25.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6.论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
27.会计学专业教学理念的探讨
28.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
29.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0.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启示
31.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2.会计学实验课程创新的探讨
33.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34.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35.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36.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
37.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9.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40.从会计学总体层面探讨会计学的发展
41.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42.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差距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43.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
44.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45.会计学的伦理诉求:方法论视角
46.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47.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48.论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9.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
50.论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兼谈会计学科的发展
51.会计学专业学术梯度建设的策略研究
52.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53.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54.“价值”是会计学的逻辑起点
55.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挑战与应对
56.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探索
57.会计学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对的问题研究
58.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59.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学院《会计学》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
60.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优化
61.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以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62.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63.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64.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65.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
66.关于法学与会计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兼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67.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考——基于国家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导向
68.案例教学在会计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69.结构化研讨方式在MBA《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70.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71.税制改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73.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74.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75.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探讨——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比较
76.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77.高校“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问题、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的取证
78.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
79.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80.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81.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的缺陷与对策研究
82.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研究
83.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未来展望
84.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与构想——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85.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6.论会计市场对会计学发展的影响
87.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88.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89.我国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优化问题
90.会计发展的和谐:建立广义会计学的探索
91.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三本院校为例
92.基于多媒体辅助的会计学情境教学法设计
93.《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探讨
94.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会计学专业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以苏州理工学院为例
96.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会计学属性
97.MBA会计学课程建设探讨
98.论会计学两大部类
99.MBA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六大矛盾分析
100.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畴界定的思考
101.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与财务知识模块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襄樊经济学院的实践
102.产权会计学论纲
103.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04.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
105.中外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6.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107.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为例
10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109.潘序伦会计学教材特点初探
110.基于ERP平台的会计学实验设计
111.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
112.论会计学的职业特色及高职会计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113.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
114.强化会计学应用性教学的思考
115.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116.《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证研究
117.会计学本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118.会计学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19.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120.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的“点、线、面”教学法
121.美国会计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布里奇波特大学与铜陵学院的对比
122.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探讨
123.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现状、目标与质量控制
124.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方法研究
125.独立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课双语教学情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文致谢一:
经过一年的时间,虽然自知能力有限,我仍然全力以赴完成这篇论文。伴随着这篇硕士论文的结束,三年的硕士生活也即将步入尾声了,回想20xx年刚刚步入校园的那天,仿佛只是昨日,回想这三年的点点滴滴,真的有太多的不舍与留恋。在会计学院这个大集体里,26个同学如一家人般的相处,时刻给予我温暖和感动,严谨开放的学风、齐力向上的学术氛围让我受益匪浅;生活中互帮互助、相互关怀的同窗情节令我记忆犹新。
在这个大家庭中生活了三年,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许多见识,学习到了如何更好的与人交流。特别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马莉教授为人和蔼可亲,知识渊博,教学上始终秉承科学严谨的端正态度,私下相处中又如朋友般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老师虽然平时事务繁忙,对我们却从来都是循循善诱,耳提面命,三年来她始终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事无巨细。这篇论文凝聚着老师太多的心血,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再到一遍一遍的改正写作,老师指导着我的每一步写作进度,恩师的教诲我将永远牢记心间,无论将来的我身在何处,都将用一生来感激您。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研究生班主任宋茹老师和蔡杨老师。她们事事从学生角度出发,真心真意为我们服务了三年,再次感谢她们。以及在研究生生涯中教授过我们的各位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生活里老师们时刻关心我们的思想动态,每每语重心长;课堂上老师们才思敏捷,旁征博引,令我们由衷佩服。还有我们寝室的付思思、李佳和田晖三位真挚好友,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让我受益终生。
最后真诚的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你们踏实的生活态度教会了我要认真对待每一天,让我正直又快乐的成长着,能做您们的女儿,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母亲,在这里我想对您说,是您的坚持让我有了一个完整快乐的童年,是您的自强让我享受了生命的珍贵与美好,您放心,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上进,不辜负您的期望。
论文致谢二:
行文至此,感慨万千。感谢命运之神让我与南开结缘,五年来陆续往返两岸的博士求学生涯历历在目,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激。博士论文的创作绝非辛苦两个字可涵盖的,期间的自我挣扎、犹豫、肯定与自我推翻,好在一路走来有太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使得今天可将这份拙作呈现与世人。
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梁琪教授和郝项超副教授,在其启发与引导下完成博士学业确实是人生一大幸事。在两位恩师热情指导与鼓励与支持下,我才有勇气和毅力完成这篇博士论文的写作。两位恩师深厚的的学理修养及渊伯的学识,与其独到的见解与视角,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驾跃问题的方式,无不对于见树不见林的我有深刻的影响,令我终身难以忘怀。在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提纲的拟定,直到论文的撰写,审读,修改两位先生都倾注了大量心写血。
其次,要感谢大陆学者同胞王嚷及宋琴,透过网络的联系也都不吝的给与指导,深感两岸学术交流下同胞的热情与包容。展现了学术无疆界,真理永流传的新视界。还要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的协助,几次的讨论会共同激荡出不同的思考逻辑,梳理我原本杂乱的思路。师兄弟姐妹相互扶持,使远在他乡的我顿时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薛超师兄的一句:“自己人,不用客气”,更令我动容久久无法忘怀。一湾悠悠的海峡相隔,同胞之情却如此之近,这是我博士求学生涯中另一面向的收获,也会一直放在心上的。
爱人、亲人、长官及背后默默关怀与支持则是我不敢懈急的动力,这份感情与责任已非感谢二字所能涵纳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美好的回忆总是在分离开始,这里写下致谢,是为了记忆这段美好的时光,更是为了祝福每位曾经给予我关心、鼓励和帮助的人们未来一生健康,平安喜乐。
论文致谢三:
细雨绵绵的午后,我坐在安静的图书馆中,伴随着键盘一声声的敲打,两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回首往昔岁月,感慨万千。此时,我首先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和丽芬老师,可以说,我的论文处处都凝结着和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从我的论文选题、开题、撰写、到论文的定稿,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离不开和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和老师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谦虚平和,与她的每一次谈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在撰写论文的日子里,每每遇到难题,经过我冥思苦想还是无法解决的,与和老师进行探讨,她的几句话却能让我茅塞顿开!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和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做学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事的方式,我将带着这些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努力,不断锤炼自己、超越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同样地,我也十分感谢会计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
从论文开题到最终定稿,学院领导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在开题答辩和预答辩过程中,杨国莉教授、毕艳杰教授、孙克新教授、刘敬芝教授和郭颖教授,他们对我的论文撰写框架和写作思路都给出了十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关键性的启发,还有我的辅导员宋茹老师和蔡杨老师,他们在我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样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另外,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两年的时间里,无论是有关学术的正式交流还是生活中的非正式交流,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之前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此刻,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我们一起上课、一起打球、一起组织比赛的身影。感谢他们的陪伴使我这两年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温暖的港湾,还为我准备了随时远航的帆船。在校两年里,我倍加珍惜能够再次重返的机会,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无论是分析问题能力还是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时我的心内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同龄人大多已经成家立业,在校园的读书的甚少,而我的家人却始终支持着我念完硕士的梦想。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我将用自己所学,努力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绝不辜负家人对我的殷切期望!
论文致谢四:
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还记得匆匆那年初到河北经贸大学时候的欣喜和激动。在这里的三年,充满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当然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现在想想都是必然的过程。三年的时间,听起来感觉很长,但真正融入这里的学习和生活,又感觉很短暂。在我的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很多人。
首先,我要感谢我最敬爱的导师——郭立田老师。在我读研的三年中,郭老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平时的生活中都特别照顾我,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循循善诱并且很慈爱,给予我很多关怀。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都是做人的道理,是令我受用终身的。在我写作论文的过程中,老师给了我很多悉心的指导,从一开始老师就叫我多关注中国会计学会评选出的优秀论文,这样我才受到了启发,确定了论文题目。在之后的论文修改过程中,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并且每次修改我都会大受裨益,从而扩展思路。老师的谆谆教诲,我都会铭记在心,作为信条来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在此向郭老师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各位老师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提出的宝贵的意见,感谢杨淑君老师教导我只有努力,才能活得更从容;感谢李桂荣老师在我最需要工作经验的时候帮我找到了实习机会;感谢王砚书老师使我懂得了原来学习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各位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真的万分感谢。
其次,我也非常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磨砺意志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三年,是你们给我平日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同时也感谢你们让我收获到最珍贵的友谊。
再次,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父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也给我最大的动力。感谢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是你们辛辛苦苦才能让我有读研的机会,是你们的爱鼓励着我,让我乐观自信变坚强。我一定会继续坚持并努力,尽早回报你们的恩情,你们的健康平安是我最大的心愿。
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论文审阅与答辩的各位专家与老师,谢谢你们!
论文致谢五:
研究生生活转眼就要接近尾声了,回首这三年的时光,我不仅学会了很多知识,还成熟了许多。我感谢这三年来老师们对我知识的传授、同学们对我友爱的表达,我感谢这段时间所有的经历对我的磨练,使我能自信而坚强地面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首先,在这里,我必须要感谢我的导师杨俊峰教授,感谢她在学习及生活中给与我的指引与帮助。杨老师学识渊博,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对我的论文要求也很严格,从开题、初稿形成到一遍一遍的修改与完善,杨老师都给与了非常认真与细心的指导,我非常敬佩杨老师严谨务实的研究精神与诲人不倦的优良美德;在生活学习中难免有困惑的时候,听杨老师讲话真的会有茅塞顿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这就是智者向我传授的人生哲学,值得我细细体会。
论文关键词:不同目标导致的差异―浅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所要达到(实现)的境地或标准。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财务会计目标分成两个流派:受托责任派与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派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它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现象,相应的财务报表应以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决策有用派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它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方与受托方不是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相应的财务报表的重心是企业未来现金流动的金额、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
税务会计的目标则是向信息使用者即各级税务机关、企业的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等提供有关信息,以便使他们进行税款征收、监督与检查、经营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相关会计活动。税务会计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高层目标。基本目标是遵守或不违反税法,即实现税收遵从(正确计税、纳税、退税等),从而降低遵从成本、实现涉税零风险。高层目标是向税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进行税务决策、实现最大涉税利益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一)核算对象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即与计税有关的资金活动。
(二)核算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税法。
(三)核算原则不同
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使报表公允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对收益和费用进行合理的估计;而税法则主要是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为了保障税收收入,便于保管,一般不允许企业估计收益和费用。此外,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更重视可以预见的事项,而财务会计则可以有所不同,在特定时候,财务会计可以考虑币值不稳的因素,如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通过会计计价方法的选择,寻求能够较为合理的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计量模式。
(四)计算损益程序不同
税收法规中包括了修正一般收益概念的社会福利、公共政策和权益条款,强调应税所得与会计所得的不同。各国所得税税法都明确规定法定收入项目、税法允许扣除项目及金额的确认原则和方法。企业按税法规定确定两者金额后,其差额即为应纳税所得额。税务会计以此为法定依据,但在实际计算时,是在“会计所得”的基础上调整为应税所得。当财务会计的核算结果与税务会计不一致时,财务会计的核算应服从于税务会计的核算,使之符合税法的要求。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
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目标差异,造成二者蕴含的会计信息和信息使用者也有差异,显然,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自身利益的驱使就要求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做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取向。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税法、税制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复杂,为适应纳税人需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成为必然。
(一)体制改革要求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相分离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只有在两者分立的基础上才能得以保障。因为在传统体制下,会计制度中的某些规定呆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遵循税法的要求,由于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同时遵循税法的规定,使得在企业费用等问题上经常出现所谓的“合理不合法”的会计事项,有时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另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销售方式的增加,企业销售业务的核算应有更大的灵活性,而在财务、税务会计合一的会计制度中,税法对销售确认的时间、销售额实现等内容的会计处理具有严格的要求,使得企业会计核算缺乏应有的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因此,只有二者分离才能既保证税法的公平和刚性又保证财务会计能更好地体现会计、财务管理的职能免费论文下载。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
税法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而财务会计体现的是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因为其是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进行核算的毕业论文怎么写,主要是满足微观企业投资者的需要。鉴于我国多元投资主体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状,要使会计核算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必须分离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三)政府和出资人取得收益的行为差异要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出资人愈益表现为多元化,非政府出资者的比重愈益提高,这时政府税收与出资人(非政府出资者)投资收益的对立就愈益明显。
(四)国有企业改革要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会使企业的经营和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灵活性。这必然要求税法予以严格约束,才能使各种税金的计算缴纳得以正确、及时的完成。对此,只能承认财务准则和税法的差异,走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路。
(五)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要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
税制改革使中国的税收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税收调节体系。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下,稳定税基、规范缴纳行为、优化税收收人水平的要求和各项复杂的计税工作,不可能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一一体现。因而,作为纳税义务人,不论其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和经济范围,都需要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以适应依法、合理、准确纳税的需要。
(六)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要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越来越多,其投资额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在国外投资业务也越来越多,为了符合税收的国际惯例,改善投资环境,防止国际避税,维护我国经济权益和企业利益,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的现实意义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和税务部门的监督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税务方面的经济信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可以向国家税收征管机关及时准确提供企业纳税情况,使税务部门全面、准确地反映和监督企业依法纳税情况。
(二)有利于企业合理进行纳税筹划及国家税制的完善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使得税务会计独立出来,可以促进广大会计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对税收法规的熟练掌握,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有效的筹划,尽量使企业的实际税负最小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政府则要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税务机关在税务实践中针对发现的漏洞和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国家税制不断完善。
(三)有利于保证税法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某些规定的不一致性,很难做到财务会计和有关税收的处理结果严格符合税法的规定,从而影响税收征管工作。二者分离后,税务会计可以专门研究如何保证纳税活动按照税法来进行、如何处理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关系,从而有条件保障税法的严肃性。
(四)有利于会计准则向国际惯例靠拢和财务会计的规范化
财务会计须符合公认准则要求,以真实的反映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要求不能受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的税法制约,不能随税法的变动而变动,但是又不能不按税法的要求来计算和缴纳税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使二者相分离,这样我国的财务人员才有可能不受税法的制约,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而真正的按照事实、公允的要求提供会计信息。
(五)有利于丰富会计理论和方法,完善会计学科体系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可以使税务会计逐渐形成关于纳税活动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同时也可以使财务会计逐渐走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旧模式,从而逐渐形成相对独立和健全、稳定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学科体系。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我国正全面贯彻实行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的税制,此时更应该正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差异。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经验,将我国的税务会计早日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税务会计模式,使两者各自服务于自身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盖地.税务与税收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7-18.
学术不端行为在期刊投稿中层出不穷。教育部2009 年《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列举有七种应予严肃处理的行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2012 年12 月28 日)归纳为三类: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并给出了基本的界定原则和标准(刊“CNKI 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的相关政策法规)。
分析《新会计》2013 年来稿,抄袭和一稿多投的情况最为普遍。文字重合率在20% 以上的占了全部来稿的33.87%,其中重合率超过50% 的接近全部来稿十分之一,系统提示为整体剽窃的达54 篇,还有24 篇被提示为剽窃观点;上述都已剔除了与法规文件的重合。属于一稿多投的竟占了全部来稿的22.79%,其中的24% 还兼有较高的重合率。来稿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其实还有许多情况,就我所接触,以下十类应引起重视。
一诫抄袭剽窃。尊重原创,反对抄袭、剽窃是写作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剽窃他人观点的做法,以及为反重查出来而作文字“技术处理”的改写,则隐蔽性更大,但其中大部分无法躲过系统的智能检测;难以查出的还有剽窃别人的图或表来用。
二诫一稿多投。有的作者期望一稿多投可提高文章的中稿率。殊不知,即使投稿采取邮箱密送各杂志,也徒劳无益。
由于绝大多数社科期刊使用同一个检测系统(SMLC)而信息相通,因而还是会被发现。一稿多投一旦得逞,其结果就是重复刊登。重复刊登不仅影响期刊之声誉,而且杂志的载文量将被扣除,从而影响相关评刊指标。杂志社之所以采取多方措施抵制一稿多投,就是这个道理。《新会计》的措施之一是发“拟用稿通知”给作者,待作者回复确认后才决定入编。
三诫心怀叵测。有的作者对“拟用稿通知”仅回复了“谢谢”二字,或虽回复确认“没有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但实际却可能藏有玄机,因为有的事后发现已在他处刊登,《新会计》倒成了文章的重复登载者,岂不冤枉!有可能就是回复时,其他杂志还来不及刊登出来。还有些作者迟迟不回复“拟用稿通知”邮件,甚至我们再(多)次重发通知仍不予理睬,原来他是在等待另一本杂志的刊登消息。对于这类故意隐瞒一稿多投而未被发现却不幸刊登的,《新会计》只得将该作者列入(在一段时间内)不再予以审稿的“黑名单”。如果查到原来已经发表了,势必就得更换文章和调整版面,这就给编辑发排定版带来了许多麻烦。因此,建议作者要及时回复“拟用稿通知”,而且最好应作出“从未投稿他刊”的承诺。
四诫找人。在百度网上搜索文章的网站铺天盖地,有的不仅堂而皇之冠以“专业”之名,甚至还明码标价办理推荐杂志包发表。可是,我们有时还是能够识别出来的。因为这类来稿往往或在概念、名词上反复解释做文章,或者是内容泛泛而谈,既不专业更无创新,然而检测却总会通过,而且附录作者信息的排序也雷同。最近跨越湖北、河南两省的高考替考事件被曝光,“”替考能力都经事先测评,还配备有仿真指纹膜,组织作弊颇为“专业”,受到严厉谴责。找人与找人替考之欺瞒和恶劣如同一辙,令人唾弃。
五诫先挂网上。投稿前不宜先挂网上(包括论坛),否则有可能导致被退稿,《新会计》2013 年度就有15 篇之多。一些国外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都规定不应把论文结果事先透露给新闻媒体(引自2009 年6 月9 日中国青年报)。先挂网上,有的是为了看看反响或征求网友的意见,以便参考修改。由于网络也是文章发表的一种媒体,网上一挂就意味着内容已经公布了。对此,尚未引起有些作者的重视。
六诫署名不实。有的作者为了引起编辑关注,未经导师认可便与导师合署为作者。《新会计》对于此类来稿,总想方设法查到导师的邮箱,然后将“拟用稿通知”也同时抄告导师。我们曾遇到过很负责任的几位导师,他们回复我们,已批评了他/ 她的学生并撤销合署,甚至建议不要采用这篇投稿。因为导师清楚,论文的署名首先是种责任,如果没有具体指导论文写作,也未对论文有实质上的贡献,就不该添上自己的名字。此外,有的论文由多名作者共同署名。为避免发生因排名先后与对论文贡献大小不相符的矛盾,我们都将“拟用稿通知”同时都发给所有作者,并附上将来文章刊出的作者排序。因此建议,凡合署发表的投稿,希望将所有作者的邮箱都列出来,以方便日后联系。还有投稿后又来要求添加作者的情况,如果仅仅是想带上他/ 她“乘船”的,那就是种不严肃的行为了。
七诫摆花架子。一般来说,注有标引的参考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不过,著录的参考文献一定要与论文密切相关。有篇来稿文后的参考文献字数几乎与正文相当。经审稿发现,其参考文献的绝大部分却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他可能是将人家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不作分析地照单全抄了。其实你想,与你文章内容不太相干的这些文献对你论文会有何贡献,你肯定未必逐篇去读过吧(特别是外文参考文献)?为了证明你对所引的文字已经仔细核对过原文了,建议作者的参考文献除了要列出登载原著的杂志名称和期、卷以外,最好再补上原句所在的页数,这也是为了方便他人核对的需要。有人来稿大段抄用他人文字,过度引用就成了他人观点的文字拼凑了。还有的文章重复引用一些相似的内容却无针对性的评述,这就令人怀疑似乎是为了扩充文章的字数了。我认为,引文应与论文具有逻辑关系,引用要以必要为原则,一般只需点到为止,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八诫马虎草率。有的来稿中的参考文献,在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却查不到;原来作者不是将文章题目漏了字,就是将原著者的姓名写错了,或者是刊登的信息有误,想必是作者凭记忆写就的,没作认真核对。我们怎么会发现的呢?因为,编辑除检查参考文献与论文内容有无关联外,还要逐条核对并纠正错漏和标识谬误。编辑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不亚于对文章内容的审改。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录参考文献是项极为严肃的事, 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不甚了解。此外,来稿中常用词语错字漏字颇多,读不通的,也并非个别。有的作者仓促投稿,自己都没有仔细审核和修改,于是反复来邮件纠正错误。写作毕竟是件艰苦而细致的创作劳动,应该认真仔细,严肃投稿。
九诫重复发表。有的作者将自己以前的学位论文拿来投稿;有的论文大幅度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而未作出说明,由此发生极高比例的文字重合。如果引用自己已发表的文章,篇幅过大,又未补充新的观点,也属于重复发表。当然相关的界定标准还有待探讨。
会计理论论文2100字(一):探究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论文
摘要:如今,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企业为了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创新了管理模式。其中财务会计作为提高企业财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就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学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关系
会计工作是企业在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更是财务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我国当前会计体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在实際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员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所以在实际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理论与实际不能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一、清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想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就要认识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还要具有坚实的应用能力,清楚会计实务在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实施的依据,所以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要具备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出会计实务的价值。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要想有效地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会计人员就要分析会计理论中的基本内容,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此外,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会计理论,服务会计实务,创新性思维,从而不断提高会计理论的实用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在社会中的创新和改革。
但是,在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没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不能清楚的认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发现,我国国有单位会计人员约7300万人,大专以上的仅有20%,会计师以上专业资格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仅占9%,这些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低,严重影响了会计事业的促进,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完善我国经济体系提供了保障。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措施
(一)结合时展,创新会计理论内容
在会计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产权会对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带了一定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跟上时展的潮流,就要对会计理论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会计实务发展情况,创新和完善会计理论内容,提高检查财务报表的效率,进而不断促进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相互融合。
此外,企业还要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拓会计理论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会计理论的功能性,促进会计实务。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完善财务体系,需积极变革会计部门工作,创新会计理论内容,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从而提高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没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也没有认识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防止经济问题的出现,就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严格检查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制定内容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功效。
此外,在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管理,减少财务方面出现造假现状,让财务管理体系在实际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会计人员还要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验,从而加强对财务资金的合理管理。
(三)充分发挥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提高会计人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要想让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就要采取措施让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工作发挥作用,更好的服务会计实务,将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化,然后落实和运用到会计实务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可以有效避免理论资源浪费。此外,还可以通过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会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判断理论研究的准确性,然后对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从而为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企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就要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认识到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的作用,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体系。
会计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会计理论与会计现实中的偏差研究论文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下,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企业的发展也逐渐加快。在企业发展经营中,会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财务管理工作,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存在。会计实际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会计理论的支撑,而会计理论的实践也需要会计实践工作来呈现。但是在会计的现实情况中,会计理论和现实中的会计工作存在偏差,影响到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分析会计理论和会计现实之间的联系,总结存在的偏差,提出会计理论和现实的发展措施具有一定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现实的联系
会计理论和会计现实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其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会计理论和会计现实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会计理论在会计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引导性作用,对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经过整体市场经济发展之下的先进生产经验应用,可以获得有效的发展方案策略实施理论,并且还可以提升会计理论知识水平。会计理论是会计现实工作实施的条件和基础,为了可以保障会计现实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一些企业会使用会计理论来评价与考核会计实务的工作;其二会计理论引导会计现实工作,在最近几年中,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出现了很多多元化项目,会计工作所创造的成绩也体现在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方面。对于刚刚接触到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说,无法便捷性掌握会计工作的实际工作事项,因此要有会计专业理论的指引,通过理论引导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加有效的完成会计实务;其三会计理论为会计现实工作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会计理论也会随着发展和提升。会计理论的发展一直都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且要处在社会发展的前端。因此,在会计工作存在问题时,会计理论可以对实际问题做全方位的分析。经过对实际情况和问题发生做全面的概括,对于会计工作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极强的引导作用,并且也为会计现实性工作发展指出了方向,从而控制了会计现实工作中没有目标而盲目开展工作的行為和现象出现。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现实中的偏差
在财政相关的法规中,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营利,会计人员是可以根据财政相关法规做合理评估性质进行账务处理的,理论上把这种行为称之为职业判断。但是在税收上的法规是不允许这种职业判断行为出现的,税收主要是经过核算获得精准的会计信息,若是存在会计估算,其结果则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到税收工作的落实。比如在财务法规之中,对规定资产使用年限并没有实际规定,因此会计人员能够经过合理判断预估。但是在税收法中,对规定资产有最低使用年限的限制,以限制职业判断。因为税收中实际规定是以核算内容为主要的,若是职业判断存在,则让企业运用此职能来扩大企业折旧费用,从而抵扣企业所得税。
(一)理论差异
会计理论上与会计现实产生差异主要是源自于财政和税法这两种法规上的差异,两者之间很大部分内容都一样和协调,但是部分内容的差异还是会让会计人员在工作时陷入两难境地,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很多差异,而这是因为这种差异,让会计工作的实践标准有所降低。在现实工作中,两个法规差异并不是同时适用的,有时候还会有偏高会计法规和准则的现象。在现实工作之中,也经常会出现会计准则为了税收法规“让路”的现象出现。
(二)现实差异
除开理论上的差异之外,导致会计理论和现实工作存在差异的还有现实方面的因素。尽管理论已经逐渐完善,但是在现实工作之中,企业管理方式不规范或是不到位,或是企业的管理模式无法跟上理论发展脚步,这样也会出现偏差。比如在对低值易耗品做五五摊销的时候,低值易耗品运用报废摊销50%,在领用时摊销50%,在这种模式之下摊销产品可以更加合理的控制成本。然而在现实情况中,企业会计人员在做低值易耗品领用时的摊销工作,但是报废时会让使用部门或是人员直接处理。而会计人员在编辑使用报告的时候,却因为无法及时获得摊销情况,进而迟迟无法处理报废所需摊销价值,这就是因为企业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衔接理论而形成偏差的原因。
三、会计理论和现实发展的措施
(一)与产权经济一同发展,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创新
企业在经营发展之中,会计工作有效实施和企业产权制度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国家产权改革对会计准则的修订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会计理论要更加深入研究,扩展其覆盖度,这样有利于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开展。为了能够划分清楚产权关系的界限,保障企业的产权,产权会计需立足于会计理论,把产权意识与会计理论有效总额合在一起,给予产权会计知识理论更新的内容,加强对产权会计理论知识的引导性,从而确定产权会计理论在会计现实工作中的理论指导范畴。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正在脱离传统计划经济的限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知识经济体系。目前,很多企业会计计量与明确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计量与确认的工作存在难题,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物质资源静态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都需要有效解决。在面对经济要素时,人们可以经过构成便捷的发明性知识,构成关键的知识组成部分。经过逐渐加强人本管理意识,让企业在经营发展之中逐渐成熟,把中心从以往的物资资源依赖转变成为现在的物质、知识的双重依赖。经过企业资源的重新组建,提升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人力资源是流动性极强的资源,其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极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还可能为企业形成严重经济损失,对于人力资源转移与流动性问题,企业商业信息等关键的虚拟资产也有转移的可能性。
(二)综合信息时代特征,创新会计报告形式
各种不同的财务管理方式、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都是企业会计份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之下,我国的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影响对会计责权划分工作、会计假定范围与历史本线准绳基础等形成了动摇。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之下,建设及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与领域之中,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始使用电子商务系统,网路上的虚拟企业信息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局势中,会计的现实管理工作面临了更多问题,为企业的发展、责权划分以及生产运作等带去了更多挑战。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现实工作要想有效结合,消除其中存在的差异,就需要结合信息时代的要求,要满足社会时展需要,在面对逐渐出现的新事物时发挥出会计理论的实际作用。企业对外提供呈现企业在一个时间段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等,这些内容就是会计报告。以往的会计报告主要提供的时企业在会计结算阶段中的不同数据信息,财务报表是经过数据信息的方式来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而在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之下,会计报告形成也需要紧跟时代变化而进行变化。当前会计信息使用者要随时获得财务报告,迅速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和资金流量,以此来对分析企业的经济情况。要适应这个变化,会计报告要逐渐转变成为实时报告,以此便于企业部门的管理,提升企业各个部门数据信息中有价值信息的选择性,从而提升数据信息传输效率,在会计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满足企业数据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加强企业调研,以会计现实促使理论发展
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运用和验证。会计理论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实施的支撑性基础,在各个企业发展经营中都有广泛使用。在现实情况之中,会计理论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还未能够完整的开展和落实,但是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与相关资料,对于理论体系的發展而言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所以,在会计理论发展和优化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探索和研究,并且要客观记录好管理会计的实施情况,然后在会计理论于企业中运行的缺点来所深入的研究,明确理论会计发展方向和侧重点,用现实实践工作来检验和证实理论的发展,用实践工作来促使理论的优化,从而让会计理论和现实工作可以有效衔接,为企业的管理工作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以会计核算为基本前提,创新会计目标
在社会的发展之下,互联网的普及也逐渐扩大。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会计理论要和现实工作有效结合,需要企业重新确定会计目标。网络会计系统能够及时呈现各种会计数据信息,并且实现对信息会计使用这查询了解会计信息的可能。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财会人员要在掌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之后,为其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并且要经过对先进通信技术的使用,做好双方之间的交流。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会计目标就不再限制在提供决策信息中,还需要考虑到受托责任信息。而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就是会计基本假设,这是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关键处理。在互联网时代之中,部分企业组织和经营模式一本都是呈现外在虚拟化的状态,这样会导致会计主体可变性和不稳定性。所以会计人员需要做好会计主体的延展工作。会计持续经营假设,是以一个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据并制定目标开展下去,并且可预见未来不会有破产。互联网背景下持续经营假设被定义成为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组织,在成立到实现目标是一个存续期间。会计分期假设,是针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主要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互联网背景之下会计系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实施查询,实现了其对会计信息的掌握,提升了会计信息保真性。所以,互联网环境下实施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互联网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局限,可以经过网上银行、虚拟货币等形式来开展交易行为,这些交易行为大大丰富了货币的计量方式。所以,企业和财会人员需要优化计量方式,扩大会计报告信息容量,以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层面的思考( 一) 就业指导教育应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 突出师范特色, 着力于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养。在教育岗位的竞争中, 有些师范生赢不了非师范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师范生的师范特色不强。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育 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
【本页关键词】会计期刊征稿 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
【正文】
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层面的思考( 一) 就业指导教育应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 突出师范特色, 着力于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养。在教育岗位的竞争中, 有些师范生赢不了非师范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师范生的师范特色不强。1. 加强“三字一话”技能训练。近来许多师范院校都放松了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字如其人, 如果一个未来的教师连字都写得乱七八糟, 谈何为人师表? 用人单位又怎么会要这样的毕业生呢? 另外, 也不应忽视作为国语的普通话训练, 虽然现在的师范生都要通过国家的普通话等级考试, 但是, 纯粹只为考试过关而不为自身素质提高者也不在少数。由于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多流向中小学, 师范生普通话水平在就业竞争中就显得更为重要, 学校应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同时还应提供普通话朗读技巧等相关培训。2. 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师范生对于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就相应地被列入用人单位的要求中, 师范院校不仅要开设多媒体技术的课程, 更应在平时让学生多使用多实践。但是, 也应让学生不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 以免离开了课件就不能上课。教学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一块还在于,训练学生自主备课、走向讲台并且大方自如讲课的能力。另外, 学校还可以创造条件, 提供学生教态、教师礼仪等方面的指导。3. 加强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修养。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师范生毕业后走向讲台, 并且很快适应岗位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所必需的。所有的师范生都被要求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 但很多时候, 学生们抱着的却是拿了这两门课的学分就行的心态, 因此,学校要从心态和教学上同时抓好学生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二) 专业课程中应渗透就业指导教育。师范生毕业后走向教育岗位, 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学校的专业课程大多与以后的教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因此, 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应渗透与教育实践的联系, 即就业教育的内容。如院系可以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去见习, 看看常态的课堂是怎样的, 与一线的老师进行交流, 访谈中小学生。另外, 专业课的教师应把中小学的动态以及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及时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现在的中小学是怎样的情况, 以便为日后的就业作好准备。( 三) 就业指导教育应充分利用好学长制。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中心、院系领导、专业老师虽然可以给学生提供全面权威的就业指导, 但是, 作为学生的同龄人的学兄学姐更容易也更多地与学生接触, 他们在就业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许多学校都实行了学长制。应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 学兄学姐尚未毕业时, 可以给学生在择业观等方面进行指导,毕业后更可以提供就业信息等等。( 四) 就业指导教育还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可谓学生大学毕业前的最后真枪实弹的练兵,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 先给学生实习指导, 然后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实践, 积累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不应只有阳春白雪, 更要有柴米油盐,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就业指导教育, 让师范生们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胜。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3.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关键词: 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实践案例
依据课程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审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为相关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届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为笔者开展基于《审计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提供保障。鉴于《审计学》教材涵盖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设置,结合《审计学》课程教学特点,笔者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相关章节的教学实践,即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案例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构造特定情境, 向学生提出待研究范围,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讨的问题;(2)设计研究过程,它是研究型教学中一项基本任务,借助目标分析掌握学生对给定研究主题能够做什么,以及达到何种程度;(3)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即在上述研究完成后,要求学生以课堂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 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冲突等, 并作深入细致地思考。
2、《审计学》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
《审计学》课程开篇几章,理论性较强,仅只依靠教师讲授一种方式,难免会使学生有《审计学》课内容枯燥之感,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对《审计学》课程第三章审计规范体系这章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主题的设计思路如下:
2.1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审计规范体系的构成;
2.2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具体安排各环节应完成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包括小组内分工、制定计划、搜集信息、形成结论、撰写报告、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研究成果――我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和美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对比;
2.3提供支持服务。介绍本章需要的学习材料, 包括硬软件技术、文字材料、网络资源及其他资源。
2.4确定评价的指导思想,设计和制定评价表。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规范、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 以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教师预期的教学设计目的。
此外,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论文需要学生花一定时间去阅读和查询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 再把自己的想法结合所查的资料写成论文。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二、《审计学》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1、实践型教学的界定
对于实践型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的生活化、情景化及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两次大飞跃,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审计学》课程设置应将本学科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实践性人才。
2、《审计学》课程实践型教学实践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课堂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2.1构建课堂实践环境。课堂实践环境应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仿照实际的工作环境、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及实践材料。会计实验室应具备电算会计应具备的软硬件环境,以及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物资环境。
2.2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在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 可以扫描大量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 比较真实地再现审计实务过程,这就既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 同时又满足了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在安排学生观看了演示资料之后,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练。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重视审计程序,重视实践环节。模拟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模拟编写审计计划、审计报告,模拟会计报表审计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三、《审计学》课程的案例型教学模式
1、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教师准备案例。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材配套的审计案例录像带,使得案例教学更加栩栩如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2)学生准备案例。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然后进行分析,还应进一步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做分析笔记;(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先请一位同学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4)分析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析,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以总结,加深理解。
2、《审计学》课程案例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
总之, 发展学生的审计实务技能、增加他们的审计实践经验, 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这是对传统审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校会计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117
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也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现状,成本会计论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些教学体会。认为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措施,才能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成本会计成本核算教学
《成本会计》课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一样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达到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事成本会计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我县职教事业发展较快,财会教师数量众多,县职教中心经常举办教研会,在与其他教师的探讨时发现成本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狭窄。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老师倾向于详细讲述成本核算内容而对成本管理的内容则讲述很少,使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感受最深的是成本计算和核算,对成本会计缺乏整体、完整的感觉。教学方法简单。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学的需要。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受条件限制,仍就使用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而成本会计课涉及的表格很多,不可能将所有成本表格一一在黑板上板书进行讲解,教师只能一味地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某些数据在各表格中的关系,不但学生听起来乏味,教师有时也会有厌烦情绪。教学能力不足。成本会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缺乏真实的感受,不能灵活运用相应的案例,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不佳。针对上述现状,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1重视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是否有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在第一课教学中,我们可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如引入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学习“成本会计”(即成本会计的目标、作用)?什么是成本会计(即成本会计的内涵、本质)?怎样做好成本会计工作(即成本会计的步骤、方法)?换句话说,“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就是“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同时说明全书的内容就是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此时还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以某一单位的成本资料为例展示其操作结果,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2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转变观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可先由学习小组一起合作讨论,重要、难懂的内容再由老师点拨评价。如:在讲解主要产品成本报表时,可先由学生根据课本的说明试着填写一张报表,再由学生提出存在问题。这样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还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为独自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引导,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
3讲透讲活理论,打下扎实基础总体上来讲,在《成本会计》课中计算和习题占了大部分比例,但在教学中不能因此偏废了对理论的讲解。因为通过例题可以教给学生怎样做,而通过理论的讲解能够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把理论讲清楚了,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第二章中,“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实际上暗含了成本会计核算程序的线索,把这一理论讲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成本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能够在头脑中对成本计算的步骤形成一个清楚地认识和系统地把握,为学习后面章节作了极好的铺垫。
4教学形式多样,提高教学效果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和企业的生产工艺联系非常密切,但是大多数同学对这些生产工艺知之甚少,案例分析和实地参观可以适当弥补。在《成本会计》课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做法目前尚不普遍。将典型案例引入教学,把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运用案例教学关键在于选取适当的案例,如在讲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原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当地众所周知的一家大中型企业为例,也可由学生搜集自己所了解的企业,由师生共同创造案例。这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可在教学初期安排8个课时去当地发展前景较好的一、两个企业进行参观,熟悉生产流程。参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对学习很有好处。在参观完之后就进入了正式讲述阶段,可以通过多媒体和案例教学方式,同时采用被参观企业的资料和实例进行讲述,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成本会计课程练习量较大,需掌握的计算方面的知识点较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充分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习题练习。如课堂自我测试、课后作业和模拟实务操作等形式。这三种形式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可以互相配合,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课堂自我测试即在每次课结束之前,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本堂课讲授的重点内容以自测题的形式让学生做一下,自我测试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内容。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掌握教材内容所依靠的最主要手段,通过课后作业,可以使学生全面地复习所学内容。通过模拟实务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使学生熟悉成本核算业务的发生环节及其相关的原始证明,培养学生确认和计量各种成本、费用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理论教学难以真实展现各种费用项目的发生环节及其相关原始证明的不足。当然,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成本会计论文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比较浅显的认识,在日后的教学服务过程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设计
一、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教学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效、有序的毕业设计能够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为其顺利走向职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直以来,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多赢”。近年来,湖南省开始对全省范围内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抽查,作为评估该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如若毕业设计抽查不合格,教育厅将不予发放该学生的毕业证,这是继专业技能抽查后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设置的又一门槛。自实施抽查至今,各高职院校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该项指标不仅仅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大检查,更是对全省各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大考验。
二、毕业设计现状
1.概念模糊。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到底应该怎么做?与传统的毕业论文究竟有何区别?这可能是让众多教师和学生心存迷惑的问题。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如何设计一个与选题相关的方案都无法脱离论文的写作框架。因此,教师看到的毕业设计最终都是“企业概况—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设计解决方案—结论”的模式。对于这种毕业设计的模式,有人说可以,有人说这是论文,不是毕业设计,但问及毕业设计是什么模式时,却又没有标准答案。2.缺乏前期调研,抄袭现象严重。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大多是安排在第五学期,并要求在第五学期末完成所有毕业设计任务,第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因此,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并未统一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前期的实地调研,在此之前也未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课程,导致学生无法获取必需的第一手资料,不能自主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无法进行毕业设计的创新。3.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毕业设计之前,学生已完成了计算机考级,理当具备了一定的文档编排基础。但在现实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Word文档排版,从字体、行间距、段前段后的设置,到页眉页脚、自动生成目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因素
1.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相关规定是在省厅文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制订,且都是从宏观方面进行约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比如毕业设计作品与毕业论文的区别没有清晰的界定,对文章复制率也均无明确的规定。2.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本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第六个学期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在企业实习的经历,也没有对选题单位进行过实地调研,仅仅根据选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乃至拼凑式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无法创新。3.实践机会少。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加之学生人数较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企业实习的机会,平时实训都是在学校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虽然是仿真程度很高的模拟实训,但也只是停留在账务处理阶段。在毕业设计选题后,对于没有任何会计岗位实习经历的学生而言,指导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方案(提纲)前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但收效甚微。
(二)学生因素
1.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造成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十分被动,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本无法按要求完成任务。2.能力水平有限。近年来,高职院校大规模的单独招生,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加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自主性不强,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基本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所讲所授,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当毕业设计如期而至时,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毫无头绪,只能求助于网络和各种书籍,导致整个毕业设计作品里找不到任何创新之处。
(三)教师因素
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重,学生人数多,基本所有的专业教师都会参与到毕业设计的指导中来,其中不乏本身知识能力水平有限的教师。这些教师本身科研能力不高,实践操作能力低下,自然也就无法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作品。再加上专业教师本身教学任务重,教学改革和科研压力大,导致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了。
四、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性检验。因此,无论是教学安排、组织实施,还是考核评价,都应该有严格、可行、详细的规定。1.制订有效的实施与考核细则。认真贯彻执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有效的毕业设计总体方案与实施步骤,出整的毕业设计考核细则,分别从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分解任务,提出要求,进行约束。汇总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有争议性问题,并进行统一地规范,如毕业设计格式问题、方案类作品与论文的区别等,让教师和学生有章可循。2.安排毕业设计专题讲座或毕业设计指导课程。毕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养成阅读学术性期刊的习惯。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之前,可以安排几次专题讲座或专门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了解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掌握材料的收集方法及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解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改变选题方式。改变以往完全由专业教师给定选题的现状,采用给定与自定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在教师给定的选题范围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选择,也可以由学生结合实践和当前会计行业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自行拟定题目,再由学校统一为其分配相应的指导教师。这样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有利于毕业设计的完成。4.调整课程教学时间。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完成,第六学期为企业顶岗实习。如果是这种安排,就有必要将选题提前到大二的第二学期结束前进行,让学生带题利用暑假时间到企业调研,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实践,才能让学生收集到更多有用的第一手资料,为第五学期开学后在校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后续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确实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要求提交盖有相关单位公章的暑期实习报告。另外,还可以采用在第五学期结束前选题,让学生接收各项任务,知晓所有流程,利用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但此时指导教师更多地只能是远程指导。5.完善导师制度。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均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这样既能让校内指导教师及时帮助学生理清写作头绪,保证方向正确,梳理知识结构,在理论上给予更多地指导,也能让校外(企业)指导教师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彭光细.湖南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的中存在的问题初探[J].企业导报,2016,(11):57-58.
[2]赵砚.高职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J].商业教学,2013,(11):191-192.
【一家之言】
中国历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现在的流行趋势则是“仕而优则学”,官员读博已成常态。前段时间,清华大学“论文博士”事件引发网民热议。议论的焦点,一是官员如此轻松地拿到博士学位是否应该?二是何谓“论文博士”?不需要上课,仅仅完成论文答辩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是否合理?
我首先要说的是,论文博士本身并非子虚乌有。事实上,笔者的博士生导师就是论文博士。他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已是教授职称,学术上已经很成熟,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读一个完整的博士,以论文博士这个途径拿学位,是最便当的办法。不过便当不等于马虎,他的博士论文不仅顺利通过了答辩,还多次获奖,是他学术生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为那些错过了读博的最好时机却又具备博士水准的学者,提供一个获得学位的渠道,正是论文博士制度设立的初衷。
不过,事情一旦涉及到官员,就变得复杂起来。官员要晋升,拥有博士学位是个优势条件,所以官员也想读博。但是大家心里明白,一个志在仕途的官员果真抽出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回学校读书,绝对是赔本买卖。如果他正常读博,多半只能每年抽空来学校待上几天,见见导师,办办手续,要么,就以论文博士的方式拿学位。我们当然可以质疑他们用功不够,问题是,学术研究毕竟不是官员的正业,博士学位虽可为他增添光环,却不能保证他仕途畅达,或者换种说法,他是否能够做个好官,与博士学位并没有直接关联。所以官员读博一定是希望多快好省,就像老百姓去考驾照,大部分人都是闻“过”则喜,只有那些打算以驾驶为业的人才会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个每天在校苦读的博士生,看到别人那么轻松地拿学位,自然心生愤懑,因为博士学位是对他多年求学生涯的最高肯定,他不愿意看到这种肯定像玩具似的送人。
然而站在读博官员的立场上,也会觉得委屈:我们又没来同你们抢学术饭碗,何必这么较真呢?的确,即便官员真的是博士的最大群体,也不会影响以学术为业者的生存,何况,官员读博还给学校带来了不少实惠,怎么说也该算作是双赢的事。
但是我相信,以上这番道理不仅很难说服像清华大学王博士这样的读书人,也很难说服一般老百姓,因为它有两个致命的漏洞:一则,它无法为没有博士水准而拿到博士学位这件事情辩护;二则,它无法为学术机构与行政权力之间的交易辩护。
我们对官员学术研究水平的期待自然与对全日制博士生的期待不同,但是博士学位本身的标准是一致的,想要拿同样的学位,就要达到同样的水准,在这件事情上打折扣,不管有多少“理由”,都无法获得真正有力的辩护。这是最简单不过的正义。我们可以降低门槛,使大部分人都获得博士学位,就像今天大部分人都能在短时间内拿到驾照一样;但是如果希望维持高标准,就必须尊重这一标准,否则博士制度的合法性、学术研究的权威性都无从谈起。也有很多全日制的博士生达不到博士学位的要求,但是导师念及学生就业困难,不愿苛责,让他们蒙混过关,这种情况一样影响到博士学位的权威性,但是它毕竟没有从制度上默认标准应该因人而异。不管维护教育公正的难度有多大,也不能用某种含糊的制度使不公正合法化。尤其这里还有一个权力与学术的交易问题。以中国的国情,一旦政府放任官员去大学捞学位,基本上不会空手而归。然而,送学位给官员绝非无伤大雅甚至双赢之举,于政府而言这是隐性的腐败,于学校而言则是自甘堕落。
今天我们时时听到大学“去行政化”的呼声,但是“去行政化”不是简单的事情,只要大学仍然热衷于通过行政权力获取教育资源,“去行政化”就不可能真正成功。大学行政化的最大恶果,是大学失去独立于行政权力的精神立场。我这里并非要在官员和学者之间分出高下,两者所需要的是对彼此的理解与尊重,而非一边交易,一边又相互鄙视,否则我们的政治文化和学术文化都将遭到破坏。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让官员有博士学位呢?有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不就够了吗?与此相似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大学招聘教师,不管应聘者是否已经博士毕业,第一学历必须是“985”或者“211”学校,难道仅凭本科出身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素质,这岂不是新的“血统论”?解释这些做法的理由是有的,消极的理由是为选择人才增加一些可操作的条款,积极的理由是希望通过这些机械的规定,最终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后者我相信是很多政府部门鼓励官员读博的初衷。
学术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我们不妨问,那些来攻读博士学位的官员,为什么连课都可以不上,却仍然被要求参加论文答辩,哪怕答辩的过程敷衍塞责?原因就在于,论文答辩所体现的正是学术文化的真谛:让学生独立、自由地运用理性去求真,而让那些作为知识的守护者的权威,对此求真的过程与成果进行判断。博士学位不等于驾驶证、英语四、六级证、会计师证等等,它不是代表你掌握了某种到处适用的技能,而是代表你曾到达学术文化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你对自己研究领域的了解远超过一般人,没有人可以根据外在的指标简单地裁判你(这使得很多学界外的人误以为学术“怎么都行”),哪怕是来自权威的评价,也必须以深入体认你求取真知的独特路径为前提。
个别官员敷衍塞责地获得博士学位不是大问题,政府选拔官员时将博士学位简单地作为“加分项目”则令人忧虑,因为那不是尊重知识,而是意味着学术文化被误解和降格。我个人愿意看到更多的官员放下身份,回到学校接受“再教育”,而我更大的期望是,他们应该明白自己所为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