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体育科技;科技人员;科技保障;科技成果

中图分类号:G812.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7-3612(2009)04-0004-04

A Study on Modernization of 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DONG Yuhua, LIU X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Sports values greatly in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lso repres ents an important index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In constr 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eijing, the national capital, makes the modernizat 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e of its indispensible goals, and the Oly mpics provide a timely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propel this modernizing process.Hence,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modernization of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Delphiapplication and interviews. Apart from the index system, the study also describe s the situation of the 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ac curate database and proposes relative devel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 technician pe rsonne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ecurit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 nt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 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体育既是国民经济与社 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构 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在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也必然包括体育科技现代化的内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一次提出“科技奥运”的理念,这不仅使奥运会绽放出科技的光彩,而 且也必将极大地推动北京体育科技的发展,深化科技在体育产业、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 校体育中的普及与影响。为此,在《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中设有《体育科技专项规划》 ,为北京市体育科技发展设定了总体目标。值此宝贵的历史契机,研究首都体育科技发展的 现状水平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特尔非法、个别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为获取本研究相关的数据信息,本研究访问了国家相关机构的官方网站;为获得研究的理论 支持,本研究还查阅了各类专著、学术论文等。文献内容涵盖了科技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化 研究、体育学研究等多学科、多领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制定体育科技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中,采用了特尔非法。在总课题组的指导和组织下, 本子课题共进行了3轮座谈,每轮座谈共计14位学者。座谈主要围绕着各项指标的操作性指 标的确定和内涵,进行了广泛的论证。

根据研究需要,部分数据无法从官方网站上获取,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个别访谈的方法,对相 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当面访谈和电话访谈。访谈对象主要为具有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资格 的部分高校以及在京部分体育科研机构。

2 结果与讨论

2.1 首都体育科技的发展现状

2.1.1 体育科技人员

2.1.1.1 专职体育科技人员调查显示,2004-2006年间,北京市专职体育科技人员数分别为1 011人、1 148人、1 262人 。其中,专门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数分别为213人、238人、256人,占北京市科技人员总数的 比 重分别为0.53%、0.38%、0.40%,占北京市文化、体育、娱乐领域科技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51.33%、52.89%、53.67%;体育院校(系)专任教师数分别为798人、910人、1 0 06人,占北京市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8%、1.9%、2.0%。

统计分析显示,每10万从业人员中体育科技人员的单位数分别为20.11、22.71、24.56人, 逐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1.45%、7.5%,3年来平均每年每10万从业人员中专职体育科技人员 的总数为22.46人(表1、表2)。

2.1.1.2 体育专业在读研究生数量表3、表4显示,2004-2006年间,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总数(含硕、博)分别为1 646、2 19 6、2 407,占北京市在校研究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14%、1.33%、1.35%。每10万人口在 校研究生数分别为10.94、1430、14.04,逐年同比增长分别为30.71%、-1.82%,3年 来平均每年每10万人口中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数为13.09人。

在被调查学校中,北京大学是从200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体育专业研究生,此外,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也相继从2007年开始具备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资格。可见,在 京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在校学生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也表征了首都体育科技潜在人力 资源较为充足。

2.1.2 体育科技保障

2.1.2.1 SR&D占体育总投入的比例2004-2006年间,北京市SR%D经费支出情况分别为400万元、300万元、1 000万元,占当年北 京市体育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0.59%、0.36%、0.97%。年均值为0.64%。投入比重很低, 是制约首都体育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表5)。

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体科所。体育总投入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7》 “文体广播事业支出”的数据估算而出。

2.1.2.2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仅为1所,即国家运动医学研究所所拥有 的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部批准。

2.1.2.3 体育科研机构数量截至2006年,在京体育科研机构数为17个,其中隶属于高校的研究中心(或基地)为13所, 独立的省级以上机构数为4所。后者中,隶属于中央单位的为3所,隶属于北京市的为1所。 独立的省级以上机构数占全国同等级别体育科研机构(35所[4])总数的比重为11.43%。可见,在拥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的数量上,北京与同类地区相比,居于前列。

2.1.3 体育科技成果

2.1.3.1 每年国家级科研奖项统计显示,2004-2006年间,体育科研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情况不容乐观。除2005年获得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当年获奖比例为0.57%)、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占当年获奖比例为0.5 0%)之外,其它均为空白。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为4项,年均值为1.33项(表6)。

注: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科技部官方网站以及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此外,国家教学成果奖因 每两年评奖一次,本课题统计年内仅逢一次评奖,因此调查结果中只有2005年的数据。

2.1.3.2 每年被国际期刊收录论文数量根据调查统计,2004-2006年间,北京市体育科研论文被国际期刊收录的情况为累计2 8篇(含摘要),其中被SCI收录24篇,被EI收录4篇,年均值为9.33篇。据《中国科技统计 数据(2006)》显示,我国2004和2005年全国科技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论文总数为213,46 5篇(国家科技统计数据默认的三大国家检索系统为SCI、EI、ISTP,后者与体育科学无接轨 ,故忽略不计),体育科技论文仅占其0.01%,产出量较为微弱。

2.1.3.3 国家级体育科研项目立项数调查显示,2004-2006年间,北京市体育科研立项的情况分别是69项、145项、208项,逐年 同比增长分别为52.41%、30.29%,年均值为14067项。体育科研立项中,国家体育总局 的 立项课题占全部立项数的比例分别为79.71%、87.59%、95.67%。可见,大部分体育科研 项目来自于国家体育总局。

在全部科研立项中,获得国家级体育科研项目的立项数分别为7项、12项、8项,占全部立项 数的比例分别为1014%、8.28%、3.85%。这一结果显示,首都体育科研缺乏高端项目, 缺少与其它学科的科研竞争力(表7)。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科委、国家体 育总局等机构的官方网站。

2.1.3.4 体育专利授权数量2004-2006年间,北京市体育专利授权共计48项,年均值为16项。按年度计,则分别为22项 、17项、9项,占当年北京市专利授权总体情况的比重分别为0.24%,0.16%,0.08%,其 所占比重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表8,表9)。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专利信息网。以下各表同。

2.2 首都体育科学发展现状综述 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可见,借助于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契机,北京市已经加大了对体育 科技的投入力度,北京市体育科研队伍也呈现了逐步扩充的良好态势,科技成果逐年上升。 与国内同类地区比较,北京市的体育科技发展处于较领先的地位。但总体来说,在北京市区 域现代化进程中,首都体育科技发展仍呈现较为滞后的状态(表10)。

2.2.1 体育科技队伍的规模有所扩大,但整体能力尚需提高虽然北京市相对于同类地区,已经拥有较为充足的体育科研人员,在校研究生的数量规模也 逐年增长,但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的薄弱,却反映了体育科研队伍整体能力的问题。如高水平 的体育科技成果数量较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现象严重;每年能在国际体育学术刊物上发表 的论文不多,而能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或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几乎凤毛麟 角;在国家级的科研奖项和科研立项上,表现出了较为弱势的研究力量;所授权的体育专利 在众多授权专利项目中比重微弱,等等。这些充分显示了目前北京市体育科技队伍的创新能 力与自主产生体育科技知识的能力不强。

2.2.2 体育科技投入逐年增长,但仍相对滞后体育科技作为我国科技的一部分,资金投入不足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纵向比较看,北 京市体育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较快,但从横向比较看,经费投入的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发 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科技资源国际流动市场化的今天,充足的资金是吸引体育科 技知识和人力的重要条件,是开展国际体育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础。长期科技经费投入的相对 不足,造成北京市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2.2.3 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问题是我国体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目前科技体制中条块 割据的现象造成科技单位各自为政,限制了体育科技系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体育资源 无法实现共享。因此,系统内部的科技资源整合能力较弱,难以形成整体的合力。现有体制 还限制了体育科技系统与外界发生的联系,社会的科技资源难以介入体育科技活动,影响到 体育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2.2.4 体育科技服务体系尚待完善调查发现,北京市目前的体育科技研发经费仍以政府财政划拨为主,科技成果的产出途径也 多限于科研机构与高校,而科技研发与企业的合作相对薄弱。由于受限于当前的科技管理体 制,科技立项的途径多以政府为主,有偿性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种状况不仅阻碍 了体育科技与体育实践的紧密结合,阻碍了体育科技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合作,也使得体 育科技自身的造血功能低下,体育科技与体育产业之间难以实现顺利接轨,也必然影响到体 育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2.3 首都体育科技发展的对策

2.3.1 全面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部门分割的状况已影响了我国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在一定程度 上制约了体育科技的发展。因此,我国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另一个任务是整合体育科技资源 ,解决科技力量分散的问题。在目前我国体育科技资源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只有根据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需求,合理整合资源,才能使我们在全球体育科技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此外,还应将体育科技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中予以理解和把握,使体 育科技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多学科、面向体育运动实践,以取得多方面的支持 。

2.3.2 积极进行国际间体育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体育科技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首先应从加强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做起,采取派出去 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保持体育科技交流渠道畅通。其次, 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光盘检索、图书报刊等等资源,广泛地收集体育科技信息,并尽 快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科技资源,迅速在国内推广应用。此外,还应加强与国外科技研发项目 的合作,以此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科技成果,同时又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体育科技人 员的研发能力,对促进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2.3.3 培养、挖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21世纪的体育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 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也是培养体育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北京市体育类研究生 的培养规模急剧扩大,但培养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因此,目前要特别重视提 高体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立足于培养高起点、高标准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外向型 人才。为此,体育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 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为我国体育科技顺应现代化发展需求输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的优秀科技人才。

2.3.4 加强科技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尽快建立完善的体育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进一步加强体育信息化工作 ,加大体育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力度,加强先进的电子科技成果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 ;加强体育科技服务,加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发挥体育科研机构与重点 实验室的作用,加强科技出版工作,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力度等等。

2.3.5 抢占世界体育科技发展制高点,提高首都体育科技国际竞争力 加强体育科学技术的前瞻性研究,积极引进现代高科技研究成果,在世界体育科学 前沿领域 占据发言权,在国际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要制定有效措施,鼓 励北京市体育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在积极申请国内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同时,努力扩大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提高在SCI等国际检索机构的文献收录比例, 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 周威,熊国庆.现代科技对中国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2):16-18 .

[2] 王会寨.卢石.SCI与中国体育科学研究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 74-475.

[3] 张忠秋,刘文,等.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山东体育 学院学报,2002(2):3-10.

[4] 陈俊钦,黄汉升,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J],中国体育科技,2005(1):7-10.

[5] 关朝阳,马红棒.科技全球化与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的思路[J].辽宁体育科技,2005(6 ):3-4.

[6] 吴凤起,孙新荣.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4):17-20,30.

[7] 彭杰.论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的评价尺度[J].安徽体育科技,2003(2):1-3.

[8] 张继忠.体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1(3):66-68.

[9] 何培森,丛湖平.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5(4):21- 24,43.

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农科类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发展,从教学的几个环节,提出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想法,提出建议,以促进农科类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农科类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

大学物理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它包含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各专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今后从事各种工作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因此,它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1]。

在农科类各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初步的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的素质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更高、更全面,这对我们的大学物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目前以农科类大学物理教学为例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物理教材的内容中,以经典物理为主,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内容各自独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统一的物理系统。教学内容大部分标题与中学类似,学生看到目录后学习热情和兴趣锐减。

(2)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比例极不平衡,经典物理部分占物理教学内容的80%以上,而且基本上都是20世纪以前的成果,没有站在近代物理学发展的高度,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的教学内容。同时近代物理的内容非常少,特别是没有反映20世纪后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飞速发展的现代物理思想,使学生对近代物理知识知之甚少,与现代物理严重脱节,因此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教学手段落后,虽说现在有些老师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总体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还远远不够,未能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对教学手段的改进也期待着进一步探索。

二、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想法

(1)从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出发,对农科类各专业采取不同侧重点的教学,现在所用的教材,或是适合我们的短学时,又无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或是对农科类相关教学内容不足,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注重各部分知识的联系,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为主导,完整而系统的讲述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同时,教研室可以准备组织力量编写一本少学时且适合农科类各专业学习用的大学物理教学参考书,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把物理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2)添加近代物理内容,介绍当今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如量子理论、相对论的时空观等,启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把近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前沿课题的内容融入教材中,补充一些物理学与相关专业的交叉或补充的前沿的新发展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动向。

(3)对经典物理部分进行处理,精选与现代科技、现代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的内容,删去陈旧部分,避免和中学物理的内容重复,将经典物理延伸至近代物理,增添新意。

(4)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纳入教材。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向交叉学科发展。因此,针对农科类各专业,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增加农业应用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专业进行因材施教。

三、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想法

(1)注重应用,弱化计算。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是以物理理论和计算公式为主,要求学生会解题,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则一掠而过。其实,学生对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不适应,导致对解题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做题为目的,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而是要着重应用方面的教学,适当进行习题练习,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媒体电子课件中,加入动画、演示实验、图示说明和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模型等,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对学生动态认识和掌握物理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2]。

(3)在考试方面,可改变现在的考试模式,采用多种考试方法结合。一方面闭卷笔试,采用试题库考试,另一方面,采取书写小论文、新想法等方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所以大学物理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学生通过大学物理实验,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实验素质。根据物理实验室开放实验的实践经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观看和操作实验,从中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奥秘。

第3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目标;方式;社会化认知

一、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的全面转型

长期以来,人们把“科学”看成是这样一种追求:用数学和力学模型描绘一幅与人无关的、可推理的宇宙蓝图,相信只要理智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完成哲学本体论设定的任务,使认识与存在达到一致。然而并非因为这个任务已经完成,而是由于一些别的原因,“科学”又变成了另外一种追求:人造物质系统的可控程度,以及可控规范的密集度(比如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时理智向前迈进的方向不是哲学理想而是经济的繁荣。科技人员不是按照学科和兴趣组合,而是按照产品类型集结在一起,按照产品生产的流程分布并协作。他们的工作使劳动生产率成百上千倍地提高,再通过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使工作成果成为最有效的垄断手段。

当意识到今天的科学较之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时,我们可能会想到,人类曾经走过这样一条路:路上丰碑林立,记录着一个个思想者以个体为主体,对世界进行精神性、审美性的探索,记录着他们的历程和贡献,不仅是居里夫人或伦琴,他们之前的麦克斯韦和牛顿、更前面的开普勒和伽利略、古代的阿基米德和欧几里德,都构成了其别耀眼的丰碑,使得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久远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同样以科学为名,人类现在可能走在了一条新开辟出来的路上,这条路不是一条独立的可辨认的路,而是与工商业文明之路、国家利益和国民经济体系之路交织在一起,吸引人们目光的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太空飞行、巡航导弹等庞大的、非个人所能为的、不再以“纯粹理性”的进步为首要目标的现代科技活动,这些活动的结果迅速扩散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的速度以及它所显示的物质上的繁荣,比正在进行这些活动的人耀眼得多。这些人以千军万马的形式存在,以至于人们已经不习惯按个体主体的形式辨认他们。在现代科技活动中,要认知的首先不是抽象的对象,而是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即如何使现有文化中的东西成为创造力,如何运筹出可行的目标,如何动员和利用资源,如何通过集体协作来完成大型社会事业等社会化认知的内容。

近年来在一些发发国家之间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规模更大的科技研发国际合作,这是以国家科技为基础,而且将会构成更大的社会化认知系统。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了国民经济和国家实力的一部分,科技活动的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现代科技活动目标和方式的社会化

现代科技活动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波普尔的“科学始于问题”之说,对于现代科学来说需要重新界定。经典科学的问题大部分是理论结构自身提出的,比如早期电磁学中的“以太”,就一直是一个科学问题,后来成了迈克尔逊和莫雷的科学问题,也成了爱因斯坦的科学问题。但经典科学的辉煌时代毕竟已经过去。对于二战以来的美国来说,它的科学问题是要比希特勒早造出原子弹,是要在阿拉伯人掀起的石油冲击中过关并且控制未来的局势,是要登上月球以打破苏联在太空方面的优势,是要整合国内现有资源优势以实现并推广信息化等等。就是说,“科学始于问题”这一命题是有意义的,但“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际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实恩格斯对科技的论述更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认知特征。现代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指向社会事务的,也就是说,社会需要推动了现代科技的产生和发展。

对于现代科技事业来说,发展的目标首先是对优势领域和需求领域的确定,在二战前,美国的“数理化天地生”通通落后于欧洲,如果按这个情况去制定发展计划,那真是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赶超欧洲几乎是天方夜谭。所以对美国来说,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不在学科之中,而在经济结构之中。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实际需要上来看20世纪初的美国科学,就会看到美国的科学不是落后,而是有特色。于是形成了按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决策出来的科研布局,形成了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和自动化生产等优势领域,并通过经济全球化将其布置为全世界的需求领域。科学活动或以工业和民用产品为先导,或以政治军事为先导。总之,现代科学活动主要不是提出命题形式的、关于宇宙蓝图的猜想和假说,而是社会需要和与政治经济相关的人为目标。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所指的情况也从科学哲学里反映出来。迷恋于找到一个具有逻辑简单性的关于宇宙的解释,毕竟只是种种科学活动中的一种。现在的许多科学活动从目标上说都不是科学家个人的研究方案,而是国家科技和产业科技的项目。针对的不是宇宙蓝图的缺陷,而是社会生活和社会集团的实际需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其说是遵循科学发现的逻辑,还不如说是遵循国民经济学和国家利益的逻辑。

现代科技活动的方式是进行集体协作。随着现代科技事业被嵌入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体系,随着科学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如何发展科学的问题,也从如何思考、如何实验、如何捕捉灵感与机遇等微观方案变成了如何制定目标和计划、如何动员资源、如何分解任务、如何动态调整等宏观方案。

从现代科技的性质出发,可以看出现代科技活动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社会系统而非个体思考者进行着科技活动的社会化认知。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和认知学说是针对个体、针对个体思维模式的,而当代科学发展的状况要求重视一种与集体协作和社会实践关系更直接的认知理论。传统的关于科学研究和科学认知的学说是在牛顿式的科学活动基础上提出来的。经典科学追求的是一种“真理的形式”,认知学说和方法论随之成为真理背后的真理。然而确定的形式总是容易在抽象的过程中变得超越和绝对,现代社会化的科学技术活动却是纠缠于纷繁的社会事务之中。

现代科技活动的主体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体和政府主体。现代科技活动的主要任务不是从认识论里派生出来,而是从国家、社会、企业的需要中运筹出来的。就这种生产力活动意义上的科学而言,就更不可能由科学家个人决定并承担一种真理游戏的自动演变和积累。它就必须有一个服务于社会和生产的目标,目标需要在一个人力物力资源系统内被层层分解,直到分解为可操作目标。在目标的制定、分解和最终的承担中,就不可能只出现单一的认知者,而必须有一个复合的、多重的认知集体。比如,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政府拨款200多亿美元,大约有20000多家美国企业得到过材料或零件的订单,120多所大学参与了各种子项目的研究,政府直接雇佣的科学家有1200多名,直接雇佣的员工总数在最多时超过400000人[1]

所以科学社会化认知不单是对单纯对象进行认知,而是由各种认知者,包括人和组织机构,对整个科学事业进行认知。现代科技事业的首要问题是谁来掌握科学的认知模式。单独叫科学家去掌握显然是不够的,管理者出于对活动目的的特殊关系和责任,以及对资源的调配能力,就必须作为集体主体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也包含了种类和层级各异的组织机构,比如政府、大学、社会、企业、科研机构等构成的协同网络,甚至包含了宣传、消费、对手竞争等因素。

政府作为现代科技集体主体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管理、资助和鼓励,而是在整个活动中按具体情况参与、主持、实施,或与其他社会组织协作。这一方面是现代科技活动需要如此,另一方面是只有这样政府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从需要上看,首先是一个协同体系需要主导者,而政府的责任地位和信息地位决定它是这一主导者。第二是现代科技活动许多都是资源涉及面广、风险高而周期不短的。有些事情只有政府才能做到。如今政府更要成为这类事业的设计者和实施的主持者,不能只是等待着科学家们多做实验多写论文。即使是科学家们个个敬业努力,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的现代科技来说,科学家也不能单独决定他要做什么。由此可以看清现代科技的性质,以及现代科技活动的主体以社会化的集体协作方式进行认知的特征。

三、现代科技社会化认知的原因分析

科学作为人的文化产品,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生于特定文化,长于特定文化,它的生长环境必定赋予其特定的目的和手段,至少是影响着它的方向或倾向性,使之带上所处文化的烙印。现代科技之所以不同于经典科学,其重要原因是它们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不一样。经典科学生长于哲学的土壤之中,其目标和方法是从特定的哲学那里继承而来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数学和公理化体系表述一个客观意义上的宇宙基本结构。这其实是metaphysics一词所指,表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传统和认知传统。在这种传统中,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于哲学观的科学观,就像费希在《新科学》的序中所说的那样:追求真理或共相的科学就是哲学[2]这种科学观直接引导和支配了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科学家们的工作,和后来爱因斯坦的工作。而现代科技则生长于国民经济学的土壤之中。现代科技主要是从国民经济活动中而非哲学中接受它的目的和任务。19世纪以来,科学发展与工业进步日益紧密。航空航天、材料、信息、能源和环境等产业性领域与从哲学分类得出的天文、生物、地理、化学等领域相比,前者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比后者清晰。科学事业的许多成就不再是从“科学家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3]这个由古典哲学确立起来的决心中得来,而是来自工业生产对科学提出的各种要求。

从古希腊式的追求终极原理的角度来把握科学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变成了从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可操作性和效率的角度来理解和展开科学活动,这种社会文化的变化决定了科学性质的变化。在现代工业社会里,科学的“理性”的一面是被人们从“效率”的角度而非任何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加以确认的。由科学的性质和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变化来得很快,科学的样子毕竟不能是古希腊哲人画好的样子,而必须是工业需要它是的那个样子。科学真正脱离哲学的过程是它与工业结合的过程。

二战以后,科学成为国家事业,与古代和近代的认识活动相比,科学活动的目的和方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美国人并不在乎欧洲人的理性主义,而是完全从更现实的实用主义出发去做事情。所以为宇宙画像的“纯科学”变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业科学,科学家从自由知识分子变成了雇员,知识从统一和谐变成了爆炸,科学发展的主要资源从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变成了整个社会系统。经典型科学家还在继续研究大统一、宇宙学、基本粒子、非线性动力学、超弦理论的同时,以国家政府为主的现代型科学主体在考虑垄断电气业、制造原子弹和电子计算机、搞能源代替计划、登月和信息高速公路。当欧洲学者瞧着现代数学的庞杂感到不舒服、一心要使全部数学公理化的时候,美国人搞出一堆更加庞杂但是有用的数学,还有说是数学又不像数学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总的来说,现代科学活动的目的和科学认知方式,主要不是从近代欧洲式的科学哪里沿袭而来,而是从现代文化目标和现代文化资源中运筹出来的。

参考文献:

[1]Dennis J Mcintosh.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A].Alert H.Teich,etc,ed. A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USA[C],Longman,1986.

第4篇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对科技创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涉及到从观念、方法、价值等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性的,亦可能是消极的、阻碍性的。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进行科技创新,或对科技创新进行理解与评价,既是不可能亦是毫无意义的。本文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影响。本文所指“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精神形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还近代以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伦”这一核心展开的。即“重人伦”这一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伦”的思想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而言只有积极影响,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可在“重人伦”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当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各领域、各层级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完成。创新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创新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是与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人观察到自然运行的规律,又将它作为激励人们的准则,即表现出“重人伦”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重人伦”思想是与当代科技创新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当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各种灾害日益引起人类的注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在本质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所倡导“重人伦”的思想同样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重人伦”思想实际上是当代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

第四,教育功能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教化作用,这亦反映了传统文化“重人伦”的一面。科技创新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科学知识或强大的工具,还在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而传统文化历来将伦理道德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在于扩展人类的视野,提高人类认识能力,即开化人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教化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始终将开化、解放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亦包含这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虽然这些因素看似繁杂,但是仔细审视之下便会发现“政治本位”思想始终隐藏在这些因素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因素与“政治本位”思想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传统文化中重官轻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而科技创新在在古代曾被认为是“奇技巧”。上述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容易导致将科技创新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从而或有人根本不屑于从事科技创新事业,或有人将科技创新事业作为“做官”的进身之阶,无论如何,上述思想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是危害极大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一条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亦即指导规范古代官员言行的金科玉律),对于处理人伦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科技创新总是一种对原有传统的反思、批判的行为。科技创新内在地具有冒险,激进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与科技创新的精神相背离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亦是“政治本位”思想的延伸。中国传统上一贯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关系。在奉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环境里,科技创新主体日益滋生崇拜权威的思想,进而导致创新主体个人个性和创造性的泯灭。同时它还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进取。

三、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就“为何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而言,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首先文化总是变动不居的。虽然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与历史时期,保持着宏观的稳定形态,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以及微观层次上,都可以观察到文化总是处于流变之中。而科技创新又受到文化的根本性影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本身的历史性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始终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创新主体规定者科技创新事业。锁业科学认识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总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因素。譬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等等。但同时亦包含着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如政治本位,遵循守旧等方面。因此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科技创新之要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文化实现自我否定、不断演进、辨证发展的体现。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与文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的构建性力量,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知识或能够让人类移山填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既包括科技本身的系统化样式,还包括相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即组织和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下,17世纪英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技术发生兴趣。但是对科技感兴趣只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条件之一。而近代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标志就是以格雷山姆学院为代表的新型大学的诞生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英国皇家学会的诞生,其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官方认可的科技创新组织。这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一个有共同目标并遵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在法国,科技创新的体制化进一步确立了,其标志便是法国科学院的建立。在19世纪,科技创新体制化在德国最终完成,其标志是1826年于吉森大学建立的现代化学实验室。从上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大学的出现、科学学会的建立以及实验室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基本表现。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组织也越来越丰富。

科技创新机制的制度维度指的是相应的科技政策与法规。这其中又包括课题申请机制,评议机制,奖励机制等等。各国通过科技政策与法规实现着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引导,激励着本国的科技创新。

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产品以低质、仿冒闻名。而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的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当时德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成立了国立研究所。因此帝国物理研究所(PTR),德国威廉皇室学会(KWG)等各类研究所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德国政府缺乏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的情况下,一批银行家、科学家等则成立相应的基金会。而现在,遍及德国的各类基金会已经成为资助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第三,现行的匿名评议制度,其雏形亦是在德国形成。近年来,德国通过产权制度、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以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在科技奖励方面,德国洪堡基金会与联邦科研部联合设立的两项科研奖——沃尔夫冈-保尔奖和索菲亚-克瓦雷夫斯卡奖以高额的奖金吸引着国内外的科技创新主体来到德国,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有次可见,科技创新机制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再次,改革应试教育,倡导创新思维,提供有利于现代科技创新的良好教育基础。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810年,威廉-洪堡等人倡导建立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倡导教学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结合,且这一理念很快成为欧洲新型大学共同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就是从柏林大学开始的。可见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研究,生产知识。另一方面,从上面的例子同样可以看到,大学的另外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因此大学还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

在当代,应试教育已然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基于知识的教育是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相背离的。当代科技呈现出的一个基本态势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这一态势亦解释了当下知识爆炸的现象。在当代一个人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的知识都所有掌握。因此,倡导科技创新就必然要求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

对应试教育的改革,首先在于改变教育观念,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转向实际上标识的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向。在英文中,导师被称为“consultant”或“instructor”,前者还有“咨询师”之意,而后者则还有“指导者”之意。这表明,在西方高等教育中,教师不再以“教授者”的身份高高自上,而倾向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身份转变,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权威。它鼓励人们提出“异见”,挑战权威,而科技技术史的发展也表明许多科技创新就来自于这些“异见”,无论这些“异见”在最初提出之时有多么幼稚或离经叛道。由此可见,倡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实质上是倡导创新思维,倡导创新思维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生 培养 创新能力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好科学发展道路;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自主创新,也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创新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为主要目标。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我国教师总体现状来讲,他们作为创新指导者的能力偏弱,还不大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相应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鼓励、支持,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能不断获得新思想,同时也才能有“团队精神”。目前我国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学校教育又忽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这是很令人堪忧的。

此外,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点很多,但是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辉煌成就,却未能发展成现代自然科学。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力普及科学和科学方法。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要性急,因为现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个世纪,大规模地进行还不到50年,要把单一的文化底蕴多元化,这点时间不够长。

三、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

思维是大胆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和幻想。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记忆能力有待开发和挖掘。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探究过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学习的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忽视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也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学生更加缺少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教师更应该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养成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此外,在教学中应介绍和再现前人是如何探究和发明创造的,让学生体验和分享前人的失败和成功的甜酸苦辣,从而学习前人的探究方法和经验,借古鉴今,更好地开拓创新。

四、开设创新课程,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开设创新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为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我们可以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科技报告会,出版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课题调研,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第6篇

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会思考会创造的人。”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重视科学启蒙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二、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这样使学生爆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科学的课堂就要像一个磁场一样,把学生的心牢牢的吸引住,让他们掉进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一个的圈套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更为重要的科学素养。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常常是只重结论,不重过程,总是教师领着学生做,然后说出实验结果“灌输式”模式。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如我在教学《蚯蚓》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想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有的学生说喜欢水,有的学生说不喜欢阳光等。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分组进行实验,有的小组用大纸盒一头放潮湿的土,一头放干土,在旁边在用玻璃片放上水,看蚯蚓向哪个方向爬。还有的同学把蚯蚓放在明.暗不同的同一纸盒内,观察的行动。又如《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蒸发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我先让学生猜想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有的说与占地方大小有关,根据同学们的这些猜想,我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有的小组在培养皿中滴入两滴水,一个加热,一个不加热。有的小组把5毫升的水泼在地上,一会就干了,而在烧杯中的还没见少。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与和作学习的精神.

四、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展现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创新能力的平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才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使之不断升华。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周六兴趣活动时间和课余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开展科技活动。以课外兴趣小组为基础,进行初步的创新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在周六兴趣活动时间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为学生提供器材和场所,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利用三休日给学生布置家庭条件许可的小实验,比如“鸡蛋沉浮实验”“人的脚长与身高关系的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等。再结合教材,指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科技资料、现代科技发展信息,拓宽知识面,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验竞赛。比如,我们成功的组织了“水火箭”竞赛,学生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材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80-01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对教学内容现代化有许多尝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现代化理解偏向,有的老师没有处理好知识的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关系等问题,从而未能完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师对物理学的现代进展认识不够;教学中对现代物理观念、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认识的不足等。以下笔者拟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思考

(一)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就是指要将现代物理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告诉学生。一般认为,现代物理指的是从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以来物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先后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伯、薛定谔、玻恩等多人的努力下,创立了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经过近半个世纪原子物理、核物理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人类掌握了核能的奥秘,人类社会进入了“原子时代”。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用一种新观点来推导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今天,激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尖端科学研究、工业、医学、通讯、军事、艺术、教育、计算和日常生活。

(二)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基础物理学在高新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它对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物理学的发展对现代科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物理学发展了原子能、电子、激光、计算机等实业部门。物理学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有:基因工程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全面进入认识和改造以人类自己为代表的生命世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商用核电站的建成,开辟了人类开发和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开始越出地球的限制,跨入向太空进军的新时期。物理学的发展还促进了自然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等众多交叉学科。

二、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价值

(一)现代物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现代物理知识能够展现物理的内在美,因为物理规律本身的简单、和谐和统一就是对于自然美的充分展现。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实现了天和地的统一,电磁场理论的建立使电、磁、光得以统一,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发现则说明自然整个运动的统一。通过对现代物理知识发展及应用的介绍,可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学科,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现代物理教学内容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问题意识,激发探索热情。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在教学中适当讲一些现代物理学的新事物,让学生多听一些,多见一些尚未形成定论、尚未研究清楚的东西,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热情。在讲“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及“磁现象和磁场”这两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在电学中正负电荷都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将磁铁分割多少次都是磁南极和磁北极同时存在。那么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启发同学们大胆猜测,自然界中有没有磁单极子存在呢?然后老师可以告诉同学们,在1931年,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就大胆预言,在微观世界里存在着只有一个磁极的粒子―――磁单极子,按照这种理论,电和磁的相似性将会更加完美,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磁单极子。

(三)现代物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建立现代物理思想和观念。科学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总是以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的突破为先导,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在创造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观念起了主要作用”。中学生由于知识所限,许多现代物理知识无法接受,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受现代科学思想、观念。但是中学物理教材中经典物理理论过多、现代知识过少,只是体现直观的、经验的科学思想和实验的、逻辑的科学思想。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熏陶,头脑中就会牢固树立经典物理观,以后很难建立起现代物理的思想和观念。

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实施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有生产技术中的物理问题,日之所见,耳之所闻,都可以成为我们中学物理教材编写和教师感性知识的来源。在实际教学中,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资源可以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近感,从而喜欢上物理;选择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今后的选择奠定基础;而通过切实可行的探究和体验,则有利于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物理教学一定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物理学的进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8篇

【英文摘要】ThenewinnovationofChineseteachingisbeingundertaken,inwhichteachersplaytherolesoftheirownwithwidelydifferentperformances.Someofthemsticktotheoldconceptjustbynewmethod,someofthemareconfusedandothersareactiveinexploring.Basedontheinvestigation,theanalysisoftherelevantmaterialsandthereadingofmanytheories,IthinkthefactorswhichaffectthechangeofChineseteacher''''srolearemainlyrootedinthepressurefromthesociety,whichcanbeconcludedasthecurrentsituationofChineseelementeducation,thenegativeeffectofon-jobtraining,instabilityofChineseteacher''''spositionforjobchoosingandtheincorrectengagementmotivation.Thepaperanalysesthecausesoftheabovefactorsanditsrepresentationinteaching,combiningtheadvancedtheoryoftheteachinginnovationandtherulesofChineseteaching,tostudythekeypointsandrulesaboutthechangeofChineseteachers''''rolesinteachingandtofindouttheexecutablecontentsofthechangeiatheinnovationinhopeofspeedinguptheexecutionstepofthenewcourse,rapidlyimprovingChineseteachers''''cultivationandseekingfortheapproachtoachievethebestdevelopmentforChineseteachers.

【中文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毕业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4

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角色转换的要求4-8

(一)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4-6

1.课程内容新4-5

2.结构特点新5

3.学习方式新5

4.评价体制新5-6

(二)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6-8

1.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6-7

2.明确应扮演的角色7-8

二、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困窘的表现及原因8-10

(一)语文教师角色转换困窘的表现8

(二)语文教师角色转换困窘的原因8-10

1.客观原因8-9

(1)应试教育的现状影响了教师角色的转换8-9

(2)在职培训的某些负效能影响了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9

2.主观原因9-10

(1)择业立场不稳定的影响9

(2)从业动机消沉的影响9-10

三、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进行角色转换10-19

(一)客观方面10-13

1.转变观念,建立促进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评价体系10-12

2.重视培训,为语文教师角色转换创造条件12-13

精品源自高考备战(二)主观方面13-19

1.主动添加催化剂——形成专业发展意识13-14

2.把握航向之帆——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14-16

3.练就担当新角色的基本功——具有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16-17

4.努力吃透剧本——掌握教材17

5.积极揣摩观众——了解学生17-18

6.掌握表演技能——熟悉教学设计18

7.攀登职业高峰——培养科研精神18-19

四、结束语19

英文摘要19-20

注释20-21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 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对教学内容现代化有许多尝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现代化理解偏向,有的老师没有处理好知识的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关系等问题,从而未能完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师对物理学的现代进展认识不够;教学中对现代物理观念、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认识的不足等。以下笔者拟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思考

1.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就是指要将现代物理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告诉学生。一般认为,现代物理指的是从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以来物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先后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伯、薛定谔、玻恩等多人的努力下,创立了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经过近半个世纪原子物理、核物理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人类掌握了核能的奥秘,人类社会进入了“原子时代”。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用一种新观点来推导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今天,激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尖端科学研究、工业、医学、通讯、军事、艺术、教育、计算和日常生活。

2.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基础物理学在高新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它对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物理学的发展对现代科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物理学发展了原子能、电子、激光、计算机等实业部门。物理学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有:基因工程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全面进入认识和改造以人类自己为代表的生命世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商用核电站的建成,开辟了人类开发和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开始越出地球的限制,跨入向太空进军的新时期。物理学的发展还促进了自然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等众多交叉学科。

二、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价值

1.现代物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现代物理知识能够展现物理的内在美,因为物理规律本身的简单、和谐和统一就是对于自然美的充分展现。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实现了天和地的统一,电磁场理论的建立使电、磁、光得以统一,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发现则说明自然整个运动的统一。通过对现代物理知识发展及应用的介绍,可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学科,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现代物理教学内容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问题意识,激发探索热情。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在教学中适当讲一些现代物理学的新事物,让学生多听一些,多见一些尚未形成定论、尚未研究清楚的东西,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热情。在讲“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及“磁现象和磁场”这两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在电学中正负电荷都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将磁铁分割多少次都是磁南极和磁北极同时存在。那么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启发同学们大胆猜测,自然界中有没有磁单极子存在呢?然后老师可以告诉同学们,在1931年,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就大胆预言,在微观世界里存在着只有一个磁极的粒子―――磁单极子,按照这种理论,电和磁的相似性将会更加完美,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磁单极子。

3.现代物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建立现代物理思想和观念。科学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总是以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的突破为先导,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在创造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观念起了主要作用”。中学生由于知识所限,许多现代物理知识无法接受,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受现代科学思想、观念。但是中学物理教材中经典物理理论过多、现代知识过少,只是体现直观的、经验的科学思想和实验的、逻辑的科学思想。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熏陶,头脑中就会牢固树立经典物理观,以后很难建立起现代物理的思想和观念。

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实施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有生产技术中的物理问题,日之所见,耳之所闻,都可以成为我们中学物理教材编写和教师感性知识的来源。在实际教学中,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资源可以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近感,从而喜欢上物理;选择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今后的选择奠定基础;而通过切实可行的探究和体验,则有利于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物理教学一定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物理学的进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中物理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延续,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想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必须要把物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尽可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相关理论有心里体验。从而能够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改为契机,努力打造物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改革;实践; 科学素质; 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微观的机理性研究离不开数学,宏观的决策也离不开数学,人们已逐渐习惯了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客观的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架起各门科学与数学的桥梁,正是数学建模!大学生是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工矿企业和政府机关管理人员,理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素质,数学建模教育也就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经和有效途径。

一、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模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载体,而且能充分考验学生的洞察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等。学生们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的塑造,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和训练,应对大学生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1,2]。

1.将实际问题抽象和简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反复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已有哪些条件?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与数学的哪些概念可能有关联?通过阅读题目,仔细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客观正确地理解问题,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进行必要的合理假设,然后根据自己已掌握或通过查阅而及时了解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对其运用数学手段处理的研究结果做出通俗合理的解释,使读者较为容易地理解自己的思想。

2. 数学方法和思想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数学向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领域的渗透,一些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应运而生,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和这些学科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数学建模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应用,如通过药物浓度在人体内的变化以分析药物的疗效;数值模拟设计新飞机的机翼;预报与决策方法对产品质量指标的预报、气象预报、经济增长预报、经济收益最大的价格决策、费用最小的维修决策;控制与优化方法用于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零件设计的参数优化;规划与管理模型用于生产计划、运输网络规划、排队策略、物资管理等[3]。这些都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求学生有博览群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的知识扩展。例如,讲授微积分学课程的教师,不能仅仅介绍数学符号的运算,在讲到微分、级数等内容时应让学生知道它可用来做近似计算等。

3. 观察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面对的建模问题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和模式的问题,只能依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摄取有用的思想和方法,从貌似不同的问题中窥视出其本质的东西,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形象;同时要具有把握问题内在本质的能力,即洞察力。例如,当你遇见诸如速度、变化率、衰减、增长、边际、弹性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了导数和微分?进而可建立一个微分方程模型来分析运动的机理?当你遇见诸如使什么最大(极大或尽可能大)、最小(极小或尽可能小)、最佳、最省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要建立一个目标函数呢?进而去建立一个优化决策的数学模型?

4. 熟练使用计算技术手段。即运用计算机编程解决模型的数值解。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教材所提供的问题只是为了熟悉掌握一些编程的命令和语句,计算机编程能力相对较差。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各种命令和语言编写程序的机会,学生针对教师所精选出的不同模型编写出许多较大的程序,并通过运用程序求出模型问题的数值解,使学生编程能力和解模能力大大提高,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5.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学生仅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建模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通过集中的培训和讲授,可补充一些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实际做一些建模题目,给学生布置一些没有学过的数学内容和没有接触过的建模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尝试完成在网站上搜索他们感兴趣或认为比较重要的建模题目,以此提高其自我评价意识、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6. 交流和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竞赛是集体项目,现代的科技开发也越来越需要多人多方面的合作。应在平时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使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从不同观点的讨论中综合出最优的方案。这种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需要的。

7.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学生在参加数学建模学习之前,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弱,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对如何写摘要、提取关键词、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不少学生初次写出的建模论文根本无法阅读。教师应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地改,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和稳定地发挥。

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念,才会有明确的行动方案和实效。我校的数学建模工作起步于1994年,通过数学建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开辟了现在的良好局面。

1.好的政策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数学建模教改成功的保障。在我校的数学学科中有一批稳定而热情的数学建模教师队伍。他们团结、协作,从过去的三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人,并有主教练负责。学校出台了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具有相当吸引力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建立了校级数学建模实验室,指导学生成立了全校的数学建模协会,为数学建模工作在本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直接反映,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

起步时期的建模教学内容,是以数学相关知识介绍为主。大致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和一些简单的建模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数学建模的特点、分类和作用。内容较为平淡,其收效不大,当学生遇到真正的数学建模问题时,就难以下手解决,学与用存在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不理想。

在数学建模教练小组的努力下,成功申报了一个省级教改项目“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首先,组织编写了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资料,并作为该课程使用教材,这也有利于让该课程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接轨;其次,教材依据数学建模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数据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微分方程、方差分析、聚类和分类、图论、综合评价、预测方法、满意度评价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等,并有机地结合相关的一些典型建模案例的分析和求解。这样,使教材变得生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开展数学建模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加强实践环节。

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数学建模竞赛的模式进行专题教学和训练,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按照全国大学生参赛办法,将三个学生组成一个队,以队为单位和教师一起参与经常性的讨论,讨论地点放在数学建模实验室。(2)免费开放数学建模实验室,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建模训练。(3)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介绍数学建模方法,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反复学习和查阅。(4)精选训练题目,按竞赛要求,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论文。(5)对完成较好的论文,让学生自己讲解所完成题目的思想、方法,提出解题中的优点和不足,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6)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所写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通过这种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无论是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方面,还是在论文写作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4.数学建模课程的考评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由于数学建模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该课程考评方面,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由老师提供若干论文题目。

这些题目尽可能没有现存的论文。(2)学生事先组好队,依据所学专业的性质,每队完成2~3篇论文。(3)为尽可能避免相互抄袭,每个题目最多不超过5个队做,如果出现雷同,则返工重做。(4)根据教师制定的评分标准,按质量高低给分,并对每篇论文写出评语,指出论文中的优缺点。(5)期末不再进行考试,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由几次论文质量决定,每次论文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权重基本相同。

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努力探索,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6年以来共获得了国家一、二等奖13队,省级奖45项,平均获奖率达86%。

参考文献:

[1] 李凝. 数学建模竞赛缘何受大学生青睐[N]. 科学日报. 2007-01-18.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宗旨在于弘扬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成功的体现,是成功推动新课改后教学的表现,是学生提高其教学素养的途径,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变得非常重要。但是,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意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简单来说,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并不意味是是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全面性提高,是学生学习意识、学习积极性的升华。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明确其观念,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学理念。

例如,教师在进行《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作为活动和学生一起探讨。在这段文字中,为什么作者要细致性的描述父亲为孩子买橘子的样子,其目的在于什么?那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在生活中这样细致性的观察过你的父亲?在生活中,你的父亲为你做过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和你的父亲说吗?这样,通过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意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整体上完善其教学效果,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重视生成和构成,提出了教学改革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化因材施教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度认可,并付诸于实践当中。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很多教师确实实施了自主性学习,但是并没有把握好其度,使自主性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理念下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效果相差甚远。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下乱哄哄的尴尬现象,貌似课堂讨论的激烈、但实际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在认真思考问题,其余学生则本着一种浑水摸鱼、起哄、有意思的想法在进行所谓的讨论。因此,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是正确的,但是其应该在遵守规律的同时,强化自主性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读书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教学中,为什么父亲并没有直接性的爬到悬崖上将孩子从悬崖上弄下来,而是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会了孩子如何将大危险化解成为小危险?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发言,并且教师以随机的方式抽取学生。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讨论和学习的时间,同时还让每个学生都在这场讨论中发挥了自身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科课堂的认识。

三、提倡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的提出和使用对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理念有积极影响,被广大教师采用。但是,从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很多教师在实施了合作学习之后,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在学生还没有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和意识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就此,笔者认为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应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

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先让学生每个组进行阅读文章,然后将文章中一些优美的句子标记出来。通过小组代表说出认为优美的句子,将所有小组都认可的句子选出来。同时,让每个小组都对这些句子进行反复阅读,后推敲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重视了每位同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必然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影响。

四、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我国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很多教育机构都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很多初中学校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代替了传统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导致了教学一味机械化,教学速度过快、学生学习意识淡薄的现象,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笔者认为,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体现,但是应该合理的利用,发挥其优势改变其劣势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羚羊飞度》这篇文章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和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能让学生生动的看到羚羊飞度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力,加强文字的震撼,从而感知到老羚羊为小羚羊牺牲的精神。同时,更通过图片教导学生,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结语:

本论文基于新课改的基础上,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改善其问题提出了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合作学习,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这四大建议。以期能从总体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笔者认为教学在不断的改革,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的进行教学的研究,不断的更新其教学理念和策略,在实践中完善其自身知识的掌握,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禹保国,李廷华.初中语文教学应关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J].宁夏教育科研,2011.(04).

第12篇

STS(Science科学 、Technology技术、 Society社会的词头缩略语)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它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应当主动与科学发展、技术革新、社会发展与需求紧密结合,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十分必要,将物理知识与STS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价值,突出实验、实践及其应用,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懂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STS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及其教学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和创新意义,它是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探索和研究。

一、物理教学中STS教育内容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由于STS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所以教学中STS教育结合点的选取及其教育内容的筛选是实施STS教育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设计STS教育内容。

1、科学性原则:所选择的STS教育内容应该与物理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且相适应,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做到深广度适当。

2、时效性原则:所选取的STS教育内容应能够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及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并且材料内容要适时更新。

3、综合性原则:所选取的STS教育内容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4、因地制宜原则:所选取的STS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及所处的社区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合理设计STS教育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STS教育内容:

1、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如超导体的获得及应用;现代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集成电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光、激光全息摄影、防伪技术等等。这样使物理课具有时代气息。

2、与工业、农业、医学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低温的获得及在医学上的应用;为什么要把许多电站联成电力网,以及核电站、火力电站及水电站的各自特点等。这样使学生形成“成本--效益”观念。

3、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宽带及数字电视;制冷设备;安全用电;改造家庭炉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日常家用电路的改进与设计等。这样使学生用物理知识服务身边生活。

4、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如了解家里和附近居民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到附近的工厂、农村、社区调查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电磁波对人体的健康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这样既使学生增长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中学物理教学实施STS教育的途径

由于STS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社会等多个方面,这就决定了STS教育组织形式必须多样化,必须冲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都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我们根据我市资源特色设计了一些切合实际的STS教育内容,下面示例介绍实施STS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有机渗透

即教师认真分析研究各章节的知识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找出渗透点,合理组织渗透内容,设计渗透方法和途径。如教材中许多章节开头提出的问题、课文中穿插的问题和实例,大多都是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甚至是社会热点问题,希望学生对这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有所了解。例如: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中,根据教材内容可用一幅大照片向学生展示:车水马龙的车辆是城市的主要噪声源之一。这个素材与目前我们的生活环保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对材料的学习,我们适时引入STS课题《了解我市交通工具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利弊》,要求学生课外了解后将此课题带到班上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新途径,使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我们人类不断地走向文明。而在学习《摩擦和惯性》时,我们可以将上述课题进一步设计为《调查我市哪些交通工具发生事故最频繁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让学生了解、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成因并学会避免交通事故。在学习了《电阻》后,又可渗透当今世界先进的交通工具——利用超导体制成的磁悬浮列车,并介绍中国高速磁悬浮列车技术引进和发展计划及上海磁悬浮列车试行成功等。在学习了《万有引力和动量》后,可从我国古代的火箭讲到国外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再到我国的“神州5号”载人飞船等等。在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和科技应用的新成就,激发了学生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中,又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这些内容,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立志将来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的高尚品德。转贴于

(二)开展STS活动

将学生课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STS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实施STS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活动。一是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测量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万花筒、潜望镜、潜水艇、橡皮筋测力计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测定炉子的效率,安装照明电路,鉴别家里的黄金首饰,学会拆散和组装自己的自行车并了解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等。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的机会,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多项能力。

2、开展增长学生见识、扩大学生视野的科技讲座。例如,请我市交通大队民警到学校举办“交通事故原因及安全知识”讲座;利用学校所在厂矿的优势,我们请来九九九厂工程师作了“电子元件与现代集成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专题报告;请来五二三厂工程师作了“电话机、小灵通及手机等通讯工具各自特点及发展情况” 等讲座。

3、开展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竞赛活动。如举办“生活用电知识竞赛”、“惯性与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等。

4、开展以培养学生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活动。如我们利用课中的疑问、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办物理STS小报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并将他们的小论文在班报、校报上刊登、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达到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5、灵活应用现代媒体等宣传工具进行STS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环境建设活动。如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如“科技博览”、“科技与生活”等;通过设立橱窗、报廊、雕塑、挂像,建立科技角、天文台、气象台、植物园等校内科技设施,营造浓重的科技气息,使学生身在校园犹如生活在科技的海洋中,并让学生亲自参加、体验科技环境建设活动,充分利用科技环境感染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STS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社会功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去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几年来,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构建了以下几种社会实践系列。

1、“电”系列。如组织学生参观我市青塘火力发电厂,了解火力发电的原理、电能的输送原理等;替自家所在的社区收几次电费并分析电能浪费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与改进方案;调查社区用电安全隐患及提出预防措施等。

2、“环保”系列。环境污染与保护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让学生调查了我市瓷厂窑炉所用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价格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调查瓷厂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并研究其回收的价值;参观华意电冰箱厂和华意无氟压缩机厂,了解电冰箱的制冷原理后,进一步探究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走访市交通部门,调查我市各种交通工具的废气和噪声给城市及居民带来的污染,并提出控制的合理化建议。

3、“电子通信”系列。利用本校优势,组织了学生参观所在社区工厂——九九九厂电子元器件如滤波器、电容器等生产线,了解了小小电子元器件精湛的制作过程和它们在电视、卫星及高端产品上的应用;参观五二三通信设备厂,走访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调查我市BP机、电话机、小灵通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各自特点;调查宽带网络对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探究网吧给中学生带来了什么。

三、实施STS教育的作用

(一)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一是拓宽了物理教学内容,使物理教学能紧跟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形式,彻底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二)实施STS教育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如有的学生自行设计、改进自家的炉灶,以提高热效率、节约燃料;有的学生为家庭制定出科学的节电措施;有的学生能亲自动手修理自己的自行车;有的学生通过STS教育和参加社会调查,查出我市交通肇事以及噪声和空气污染的“罪魁”是我市的“拐的”和“摩的”后,就联名向有关管理部门建议:我市应取消“拐的”和限制“摩的”,后来市政府肯定了学生的建议,采取了一定措施,这样减少了交通事故,优化了我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