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四位一体 教学结构 思想政治

一、建立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第2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德才兼备

1. 建立新型的思政课教育体制

作为政治课教师,我们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制,这种体制的具体内容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具体做法是:

(1)制订思想政治(品德)课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知行统一的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3)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政治(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第3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现状;实效性;对策

一、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

1.德育环境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虽然一直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所谓的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口头形式,而缺少具体的实施和落实。所以这种以智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得德育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不仅如此,在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不严格,往往忽视了对自己品德修养的提高。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学好语、数、外等课程,那么就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并不关心。甚至有的教师缺少起码的责任心,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严格。因此,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要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然是困难重重。

2.德育方法

当前的小学的德育方法也十分单一,学校和教师把注意力只集中在课堂的德育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应该知道什么样的道理。一遍一遍灌输式的说教使得德育教育显得十分脆弱。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一般形成的是,学生在学校很遵守纪律,但是出了校门却又问题多多。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大量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出门打工而缺少看管。在学生的成长时期,家长却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关怀,这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给予正面的教育,让学生感受真、善、美的事物,然而家庭生活和社会状况却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当学生走出校园之后,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状,便会手足无措。强大的社会现实会对他们的思想品德造成剧烈的冲击。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5+2=0”的情况了。

3.德育内容

就当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来看,成人化是其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往往偏重于化的教育,而对儿童文化却有些漠视。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要找到儿童文化和化的一个平衡点,使两者有效衔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制定适宜的德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育教育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不致于对他们造成伤害。另外,在小学德育教育内容中还有一个明显缺点,那就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脱节了。对于脱离实际的德育教育内容,学生们往往并没有兴趣,这就使得相关的德育教育收效甚微,甚至是没有效果。除了上述德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稳定性、内容不全面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提高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提高教师素质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国,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思想素质、品德修养的高低,可以说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对于德育教学工作,光靠班主任或者是思想品德教师是不够的。它应该是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应高承担的责任,全体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那么不论是何种学科,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中发掘出德育因素,德育教育就会更加普遍,更加有效。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从自我做起,加强自我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那么德育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

2.改善德育环境

环境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学校和家庭不能忽视的工作。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搭建一个健康的德育平台。在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社会的积极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德育网。学校可以开展家长会或者社会开展相关的社区服务活动等,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创造更好地环境。

3.优化德育内容

对于德育内容的设置,学校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实际,以小学生熟知的人物做为榜样,选取一些适宜的、典型的事件。所以,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相关教师专家等要对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作详细的调查,以便及时地改进相关内容,使其更加适合用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4.改革德育方法

上文说过,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口头灌输的传统模式,取得的德育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改革德育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得德育方法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使得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更加的有效。学校或者班集体可以通过制作黑板报等相关形式来进行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目的为前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比如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等等,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育人事业,它是长期而艰巨的。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身心发育、思想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各个学校有必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地位,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彬.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8(33).

[2]邱训娟.师德与德育实效性[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48.

第4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顺利完成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提升,是当前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发展,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面向儿童开设的兼具社会学内容和心理学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它目前主要开设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也相对薄弱。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学生更需要良好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一、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

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点是“道德教育”,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是围绕这个核心教学点展开的,多样化、开放化、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三个最主要的特征。

(一)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具有丰富庞杂、无所不包的多样化特征。它把儿童视角中的生活百态容纳其中,既涉及政治经济,也包括地理、历史、自然。它从劳动的美丽,讲到道德的绚丽,从社会的多彩,讲到科学的魅力,旨在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帮助儿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学会与自然的共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就像一个专门为儿童准备的万花筒,里面拥有许多的秘密和神奇,只要学生和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进行探索和发现,就一定可以找到珍宝,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下,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需要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把多样化的课程进行井然有序地分类,营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开放化的课程理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轨迹紧密结合的课程,它的课程大纲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是无论课程大纲怎么变化,它与社会同行、与时代同步的开放性课程理念一直都没有改变。而这种开放化的课程理念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学生要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以更好的姿态开始社会生活,融入时代潮流。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拓宽自己的教学眼界,吸收更多更新更前沿的教学信息,来帮助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生活化的课程要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浅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起优秀的思想品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其深层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建立起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感悟,为将来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生活化的课程要求倾向明显,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贯穿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始终。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活化的课程要求,在日常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课程实践的要点,为学生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上的实践经验,完成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际的有效衔接。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知道多样化、开放化、生活化是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显示出的三个最主要的特征。相关的教学工作者也需要针对这门课程的这三个主要特征,来开展和落实自己的教学工作,以达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笔者将从思、行、悟三个方面来具体地分析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勤思考――建立正确课程认知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执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来说,从自己出发,积极地学习和领悟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科学内涵,是其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首先,学校要帮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建立起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正确认识,改变以往以考试和升学为主要教学目的的错误教育观念,积极地宣导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观和德行教育观,把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优质思想品德,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进行落实和考核,对以往语数外等主课老师占据思品课程时间进行教学的不良习气,进行整顿。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改内容的培训,帮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课标的内容,并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抽查考试的方式,来督促相关的教学工作者用端正的学习态度来对待新课改的培训,保障培训的质量,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通过培训和学习能够有所收获。

(二)多行动――尝试多样教学手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对新课改下课程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对新课改内容的教学实践,这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踏出新课程实践教学的脚步,才能让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行动是成功的原动力。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积极地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还不够成熟,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拓展多样化的教育身份,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和好朋友。主动关心和爱护祖国的花朵,在拉近师生间距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对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有效沟通进行学习。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还要加强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学习,学会利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了以往利用课本插图、讲故事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和拓展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以“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消防车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声音来讨论听到的是什么,然后在学生讨论之后展示正确的答案,让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善感悟――总结反思提高能力

当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对课程教学进行不同的努力和尝试之后,一定不能忘记总结和反思,这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第三步。因为事物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都是无法判断出优劣的,只有经过真正的实践之后,才能知道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方式是无用的。而只有经由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这些实践经验才能百炼成钢,转换为真实的能力。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建立起制作教案、前期备课、后期反馈、教案修改等环节的动态连接。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积极地展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考,把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撰写学科论文的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同时通过的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接受更多人的检验,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三个不同的讨论活动:面对火灾时,我们怎么办?面对拥挤时,我们怎么办?事故发生时,我们怎么办?同时对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和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整体把握课程的节奏和走向,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地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结语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朝着“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新时代教育理念靠近。不同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成效。笔者相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相关的教学机构和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积极地求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一定会得到切实提高,美丽的德育之花也一定会迎风盛开。

[参 考 文 献]

[1]吴慧琼.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6(13).

[2]张建宏.浅析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品社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6(12).

[3]赵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有效培养[J].教师,2016(10).

[4]杨兴志.试论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J].新课程(上),2016(3).

第5篇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思想品德课创新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我们应该从理论层次与教学实践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是指在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应具有哪些特点?这是值得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

1.微型探索。基于课堂的有限时空,学生有限的知识积累、经历体验及心智不成熟状态,在课堂研究性学习中,贵在指导学生掌握“探究三步骤”:①是什么?明确发现、描述问题;②为什么?探究问题的成因;③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必须做到:①尽量缩小探索的范围,让学生明确方向易于收集、查阅资料,迅速进入问题实质;②注意探索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均能只要“伸伸手”,就能摘到“桃”;只要“跳一跳”,就能摘更大“桃”;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潜能,激发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体验快乐。著名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的理念,把中国足球队带进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世界杯赛场。教学也应从兴趣、好奇心入手,快乐学习。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乌申斯基)借助古诗词、照片、图片、漫画、歌曲、猜谜、录像、新闻、文艺作品片段、影视故事、绝对挑战、名家访谈等手段,通过“亮点”、“热点”、“焦点”、“新鲜点”、“疑问点”等外在刺激,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育好奇心;通过让思想政治学科展示生活之美,探寻人生的鬼斧神工的伟力之源,让学生爱思想政治,达到愿学、爱学、乐学;通过教师导学的特定现实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设计,同时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进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卢梭)

3.遵循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宁可是‘人’,没有‘才’,可以少干坏事。”教育名家吕型伟先生这段发人深省的言论,精辟地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然后,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宏愿!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课堂实践创新

1.注重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增强感召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点和长处,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教师对所教的思想品德课还要有满腔的热情,这样才能保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2.转变教学角色,让学生有自由驾驭教材的权力。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间“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成知识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要关注学生真实需要,多与学生开展对话。不要老是给学生呈现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要教给学生信息找寻能力,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增长创新的兴致。通过巧“导”,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地位解放出来,把驾驭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转贴于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品质所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问题意识。首先,要允许批评、允许怀疑、允许争论。因为批判是创新的要条件,怀疑是创新的前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发现问题和质疑的态度十分重要。其次,要给学生以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思维和自我表现,可以让学生去开拓思路,去观察分析,去探寻新的方法,让学生去概括、去检验、去突破。

创新教育呼唤德育创新,尤其是德育方法的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德育创新”的着眼点在于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为此,我们也要以创新精神来对待今天的德育。

第6篇

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定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对我很有帮助,我本身也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努力自己能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没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这一年来,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我们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因此学生也有其特殊性,小学生与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我兼顾小学初中两门完全不同的功课,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就要注意区别对待了。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即对社会开始有所接触,这个时候的学生很容易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很多坏习惯也有很多好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是好是坏跟教师的言传身授有很大的关系。

而这个时候老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的学习对象,因此,我尽量的在中学生面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管在课堂里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而面对小学生时则有所不同,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用心与他们沟通,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而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一截,所以工作以来,我仍然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因此,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不仅参加新教师培训,农村教师提升工程,还考取了英语本科深造的机会。

尽管刚刚走上岗位,工作中的活动与任务让我颇感压力,但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我便争取出来小学英语相关的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技术。在如今的时代环境里,一个人的知识犹如一粒浮尘,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必须不断的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年里,我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自感收获很多。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在下一年里,还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当了快一年的教师了,虽然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在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小学英语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学校九年级的体育课任务,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尽管九年级的体育中考任务非常沉重,但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仍然是我的工作中心。

我经常思考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学习教学设计,以及组织与我们农村学校相符合的教学活动。我也明白自身的学识不代表教学的好坏,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

第7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贴于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第8篇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面向广大中小学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教育类国家级学术刊物。旨在推广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推动科教事业发展。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634,国内刊号:CN21-1526/G4。本刊为月刊。

期刊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期刊源、龙源数据期刊网收录期刊。

征稿对象:

全国教科研工作者、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科研院所、科技教育人员、科教领域管理人员、各大院校的在读博士生、研究生及社会各界关心科教工作的人士。

稿件范围: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备课、课程、课评、课后辅导;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研究;课程内外、学校内外教育延伸;教材、教法研究,课改实验探索;教学、教研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学生和学校管理,教育论文、成果交流等

主要栏目:

教育综合研究;语文教与学;数学教与学;英语教与学;政史地教与学;物化生教与学;音体美教与学

办刊宗旨: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办刊宗旨深入研究、预测、报道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教育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教创新事业的发展。

社会点评: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取得了国家级刊物中的领导地位;成为知识领域书刊的权威代表;本刊为科学教育工作贡献卓著!

征稿要求:

1、论文应具有较高的质量,学术观点有新意、有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引证的材料要准确,论证方法力求新颖,结构严谨,文字流畅。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不多于20个汉字。

3、电子稿件必须采用Word格式随邮件的附件发送,题目下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并须注明:摘要、关键词。

4、论文字数按每版2200字内,两版不超过4400字制作,依次类推。做到字迹清晰、工整,标点符号用法规范。要注意区分字母大、小写,不潦草。图表清晰、准确。上下角标标示要清楚、准确。

5、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

6、稿件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与否概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7、本刊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如不同意修改,请投稿时注明。

联系方式:

邮箱:

第9篇

(临城镇学区东街小学 河北 临城 054300)

传承国学精华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源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就没有了民族的灵魂,就会失去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技艺的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科学态度和世界观、人生观。

2012年我校被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批准为“践承国学精华、创新育人模式”研究实验项目首批实验学校,从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经典诗文为切入点,让学生直面经典,诵读诗文,让这些积淀着民族智慧、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含着优美意象的经典诗文熏染孩子们的心灵,以达到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行灵气的目的。

1. 建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让精华育人“潜移默化” (1)我校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研究和探讨不同年级开展“国学精华”的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目标和方式。

(2)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研究和探讨“国学精华”内容与语文、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等学科教材的切合点和教育方式,促进语文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3)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 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着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的原则,努力彰显学校特色。校园墙壁、教室外墙精选名家名作、名言警句,每学期更换一次;操场边的宣传栏,展出学生的优秀诗文作品,每两个月一期;而每班教室内部的布置,都有各具特色的读书口号、书香飘溢的图书角、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彰显个性的作品展示台、诗意飞扬的诗文学习栏。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处处看到的都是优美的篇章、睿智的文字,形式上图文并茂,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浸润诗意,每一缕空气都浸润书香。

(4)把经典诵读融入养成教育之中 让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如各班级在制定班规班法的过程中,发动学生研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文,精选其中符合现代要求的内容,编入班规班法中,进一步细化了规范标准,使学生深刻感受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与和谐。

2. 树立明星效应,营造成长氛围 国学精华教育活动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全校开展争当与评选“诵读国学践行十德优秀少年”活动,树立身边的榜样,营造优秀少年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此活动以争当为基础,以评选为机制,把经典诵读与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以国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校本课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选经典学习内容;把宣传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树立先进典型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突出对国学精华的学习、理解和践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把重点放在青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扬上来,培育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道德素养的一代新人。

3. 家校携手,引导学生共践雅言雅行 (1)教师与教师携手。众所周知,教师的素养决定了教学的成效。要提高教师素养,专家培训只能偶尔为之,业余自学必不可少,但多种因素决定了其效果差强人意。于是,我校根据“教学相长”原则,让老师与老师之间携起手来,互相学习。开展国学教学竞赛、教学能手评选、经验交流、论文撰写、国学创新论坛等一系列教师活动,促进国学与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学校与家庭携手。家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督促孩子读诗背典,仅凭内在的责任意识恐难久担此任,还需外人助其一力。有鉴于此,我校开展了“亲子读书”活动,每学期评比一次,把他们的事迹和照片被粘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他们中的代表会在诵读节上作经验介绍。每当这时,他们是大家瞩目的焦点,心中的自豪无以言表。

全校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独生子女作为我国政策形成的群体,许多学生在合作态度、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等方面都有一些缺失。学生亲身参与国学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的过程。在小学开展国学传统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优秀少年的需要,更是培养振兴中华优秀人才的奠基工程。

第10篇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目前0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家庭溺爱导致学生的受挫能力比较差,什么事情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是非的明辨比较差,对待事物的态度比较偏激。小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会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正式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体系。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2.1 青春期问题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及慢慢步入青春期,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贸,对于外在美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自己比较胖、不如其他女孩漂亮,自己不如别人高,穿的不如别人好诸如此类问题都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此时很容易很散学生的注意力。 

2.2 不当的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原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小学时期,学生的人生觀、价值观正式形成的好时期,小学生对于对错的分辨能力偏低,家长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3 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每当遇到苦难的问题就会退缩。 

三、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3.1 设置适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设置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平台,可以在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雨平台里的教师进行沟通。设置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合理交流的平台。接触学生心中疑惑。想要保证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可以健康的发展。 

3.2 将品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时刻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品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适当的对学生赞扬或批评,适当的采用榜样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小学生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层长。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做好学生的榜样。 

3.3 在学科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引导者,班主任对于日常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在此同时,班主任应该和任课教师进行互通交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小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校级校风是心理健康工作的前提。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中班主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对于特殊学生采取有效地心理指导 

在小学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学校中,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学生,当面对特殊学生出现的错误时,不应该直接批评学生,需要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再教育学生。 

结论: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面对全体同学,面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的问题。所以,在心里健康教育问题上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总之,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社会进步的栋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靳丽华.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34(20):113-115. 

[2].裴春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基于马鞍山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师范大学,2012. 

第11篇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指出:青年一代正在跨入一个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随着世界的飞速变化,教育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以知识为核心”向“以创造为核心”转变,“以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确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观念,迎着新世纪的曙光,站在时代的潮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21世纪教育的振兴奉献青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的。

一、讲解

通过对教材中名言警句的讲解,让学生懂得意思,学会知识,并悟出学习方法,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还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当讲到这个内容的时候,在普通班授课时我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解释“跬步”“不积”“江海”“锲而”“朽木”“镂”的意思各是什么;第二步:解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各是什么;第三步:解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是什么;第四步:把荀子的四句名言连起来再做解释,让学生把它抄好,然后自己默默复述。通过反复进行,直至多数学生能够解释,这样这一内容才算结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开展教学,如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只需做到第一步和第三步就可以了。

在解释名言警句的时候,我会经常穿插一些故事。例如,讲到贝多芬的名言“在不利与艰苦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的时候,我就向学生们介绍贝多芬的事迹:德国伟大作曲家贝多芬一生遭遇了数不清的磨难。贫困,几乎逼迫他行乞;失恋,简直使他绝望;双耳失聪,对他的打击更加沉重,他痛苦地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愿与外人见面。然而种种不幸、挫折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进取精神。他最终发出了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坚强呼声,创作出《第九交响曲》等经典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经过我对课文名言警句的多次解释,学生普遍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再遇到名言警句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完成,从结果来看,他们完成得很好。这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添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使学生越来越喜欢上政治课,对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二、朗读

讲课接近结束时,我会让学生们朗读名言警句,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读的时候,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知道字的读音,这时,我把拼音注在黑板上,让他们把它标注在自己的课本上,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读,只要遇到不会读的字就举手。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他们识字难的问题,最后进行全班齐读。这一方式,让学生们感到这不仅是一门有趣的思想品德课,也是一门艺术课,他们能从中学到很多的语文知识。例如,巴尔扎克有句名言:“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学生们在读这句名言时非常用情,很多学生在读完之后都不由得思考:苦难到底是什么?通过思考、讨论,他们深受启发,纷纷表态说:苦难是人生一笔财富!

三、摘录

让学生摘录名言这一步并不难。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做了。只要老师要求,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只要让他们坚持下去,形成习惯,日积月累就会获益匪浅。

四、引用

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引用名言警句,把名言警句用到论述题和小论文中做论点和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很多学生怕做论述题和写政治小论文、作文。当他们拿到题目的时候,总是不知如何下笔。考试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的论述题和政治小论文部分都是空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何在?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是他们缺乏知识的积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们在做论述题和写政治小论文时有话可说,即把所学的知识用在实践中,我要求学生们每个人准备一个小本子,把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记下来,并弄懂它的意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针对作业“如何克服困难”学生们会这样阐述:做每一件事,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想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努力克服困难,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做学生既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又把名言警句用到了作业题中。又如,针对作业:“怎样培养良好的情趣,保持乐观的心态?”学生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的胸怀是宽广的”。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做到不因点滴成功而沾沾自喜,不为区区小事而烦恼。一个人只有把目标放在远大的事业上,才会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度量。再如,讲解积累的重要性,学生们就会列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句子。

第12篇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题研究;精心设计;用心实验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73-03

开展学生评价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课程改革急需改进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的学生评价不但可以发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对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品德科学生评价能够深入、持续和有效地开展,近两年来我们参与了省级课题“《品德与社会》评价工具设计与应用的研究”的实验。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多次邀请专家到校开设有关学生评价的专题讲座,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让大家对品德与社会科学生评价目的意义和方法途径以及量表的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总结出不少学生评价的经验论文,并发表或获奖,承办了各级别品德科学生评价研讨活动,得到了省、市、县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在学生评价流程、学生评价量表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设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费了许多精力,经过反复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学生评价流程图

有了这样一个流程图,老师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确学生评价的过程,通过这一个流程的实施与应用,就能够实现新课程学生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功能。实现多主体的参与和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突出了品德与社会侧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真正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实现: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标准差异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呈现形式多彩化的目标。

二、学生评价一览表

以上量表是根据学生每一节课的具体表现,让学生进行自评,课后再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进行互评,填写在小组学生评价表上,也就是表二(略),评价内容与上表基本相同,这一表格由小组长负责保管,每一节课小组集体评价后交给任课教师收集。这些原始资料、平时表现,可以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提供准确、具体和全面的信息资料。这样的评价不但能够真正达到全程、全面、多元、多样地评价学生,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

表三:

《品德与社会》学生学期成绩评定量表

这一评定量表的实施,刚开始操作时比较生疏、麻烦、费时、费力,家长也比较难以配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施之前,我们通过家长会和班队会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专门培训。具体向家长和学生说明了开展这一评价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内容,指导填写的方法,并为家长提供评价孩子常用的评语,为学生提供自评和互评的用语。这一量表不但可以清楚而全面地看出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也是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同时还可以为教师和家长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提供更好的依据。

三、学生成长记录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