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物理论文

八年级物理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物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物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八年级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很多学生在没开始学习物理的之前,对物理的认识或许是各种复杂的机械工作原理,或者是高深的宇宙天体运动,从而一开始就对物理有一种畏惧和厌恶心理。物理的确包含了上述的这些知识,但是物理学习没有学生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艰难,特别是中学物理。在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教师有必要接触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误会,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一、 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很多生活现象仅靠初中物理知识就能解释。很多物理理论都是抽象的,单从语言上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意思,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讲解知识点。例如:“光”的知识点就可以和学生探讨彩虹出现的原因、眼睛近视的原因、眼镜的原理,通过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熟悉、简单的现象对学生解释“光”的知识,无疑使抽象的知识点化为具体熟悉的生活现象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而且学生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对自尊心极强、渴望别人关注的初中生来说,这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

二、 带领学生实验实践

由于之前只是在视频中看过别人做实验,自己从来没有做过,所以通常情况下,八年级学生渴望接触实验器材,亲手做实验论证教材上的知识点,他们对做实验充满兴趣。初中物理教学任务紧张,很多教师缩减了实验实践课程,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物理的很多结论都是从实验中得到的,教师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抽象的原理,还不如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真实情况。例如: 教师在讲“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讲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学生可能完全记住这些因素,有时也会记混摩擦力大小与这些因素的关系。这样的话,教师还不如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和学生一起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由于学生有实践操作的经验,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比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效率更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也会高涨。

三、 组织学生观看与物理相关的视频

没有初中学生会拒绝上课的时候教师组织他们观看视频,特别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枯燥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很开心看一看视频。专业人员用自己的艺术手法向观众展现魅力无穷的物理知识,学生观看这类视频不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这些视频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我曾经组织我们班学生观看电影《火星救援》,这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它涉及领域比较广,其中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主要讲一位宇航员由于意外被遗落在了火星上,他经历种种困难,运用大量的物理知识(当然还包括少数化学和生物知识)拯救了自己。一个原理紧扣另外一个原理,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充分展现了物理的重要性。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所用到的物理知识比较复杂,学生要学习了高中物理才能解释一二,但是我组织学生观看这部电影,目的不是让学生通过这部电影学会天体运动、能量守恒定律,我只希望学生可以感受物理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感悟可以用自己学会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知识。

四、 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

L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学生的学习很被动。这就导致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改后,教育部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走下“神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

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学生在八年级第一次学习物理知识,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影响学生终身对物理学习的态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原理,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不同,各有各的长处,教师可以向同行交流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己的教学无限贴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第2篇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洞口流民族学校 侯泽刚)

内容摘要: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但是教材中的一部分物理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加上有的学校实验仪器不足以完成教材中的实验。为了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对部分物理实验进行改进创新。本论文就从:一、在改进实验中创新;二、在解决问题中创新;三、自制教具创新;四、培训参赛创新;五、媒体学习创新这五个方面来谈物理实验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

从素质教育到今天的智慧教育,创新要求一直贯穿其中,学科教学成为落实创新精神的载体,特别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丰富很有趣的物理实验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阵地,探讨物理实验的创新方法对物理学科教学的创新和育人创新颇有积极意义。以下就如何创新物理实验和大家交流几个方法,以期切磋学习。

一、在改进实验中创新

一些物理实验,按教材设定的方法去操作演示,往往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现象发生,弄得教师棘手尴尬,焦急冒汗,更使学生失望无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对这种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效果的实验要大胆通过改进操作方法和改换器材来创新其实验效果。

例1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电与磁第4节电动机图20.4-1所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实验”,导线ab在通电后老是不见其在支架上滑动,无法显现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结果,由于导线不动,没有能量的转换,使用的学生电源很快因电路短路而自动跳闸切换电源,使实验因断电停止或因频频开启电源而惹麻烦。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置于磁场中的导线不受力移动,可能是U型磁铁提供的磁性不强,于是考虑改进,给其充磁,或换用磁性强的废旧扬声器磁铁,也可能是电源供给导线的电流不强,于是可换用功率较大的教学电源提供较大的电流,还可能是导线和支架间摩擦力较大阻碍了导线的移动,于是可以把导线和支架打磨光滑圆润以减小摩擦阻力,甚至可把支架式的导线换成零摩擦的悬吊式导线进行改进实验,通过这些改进,实验现象创新显现,生动精彩。

例2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2节内能图13.2-5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之乙图“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减少”的实验,操作时打气筒打满气把导气管胀破或把导气管接头强行胀脱,紧插在圆底烧瓶瓶颈口里的橡胶塞就是不被挤跳出来,无法演示出瓶中气体对外做功的现象,而且还使人担心打气筒把烧瓶打爆后玻璃屑扎人的安全隐患,于是考虑改进,把瓶塞塞浅点,或在瓶塞表面抹点油以便减小塞表面与瓶颈内壁间的摩擦力,放气时气体吹弹出塞子的对外做功现象就明显了,还有更简单的改进方法,瓶塞塞紧,导气管的软管部分在打气筒给烧瓶加足够的气后用止气夹夹紧软管使其不漏气,然后脱开打气筒,把管口对准一个小玩具风车的叶片,打开止气夹,瓶中饱胀的气体就会沿导气管口把玩具风车的叶片吹得快速旋转起来,从而生动显现出气体对外界做功的现象,以此同时,瓶内出现液化的白雾,证明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从而创新表现了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的实验。

二、在解决问题中创新

在物理实验中往往会碰到一些意外的探究问题,既没有现成的教材实验模式借鉴,又要急需解决学生的探究好奇,怎么办?积极分析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创新做出实验!

例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在引导探究物体浮力大小的实验时,以在水中会下沉的铁块、铝块或石块等物块进行实验,先用测力计在空气中测出物块的重力G,再把物块吊在测力计下,缓缓把物块全部浸没入水中,这时观察出水中物块对测力计的拉力F,显然发现物块在水中的拉力F比在空气中的重力G小了,物块对测力计减小的拉力就是物块在水中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即F浮=G-F,教材把这种测量浮力的方法叫差量法。但在实验和生活中学生大都会发现,许多物体在水中不是下沉而是上浮的,比如木块,乒乓球等,这些会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同样会受到水对它们的浮力,于是学生提出了测量上浮物体浮力的要求实验。显然,再用教材的差量法根本无法测出上浮物体的浮力。怎么办?反向思考,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测量下沉物块所受浮力的方法是用测力计在水中向上拉物块,那么测量上浮物块在水中受到上浮浮力的方法就要反向用测力计把物块向下拉,但测力计在水中不好进行向下拉的操作,于是在盛水容器底部固定一个定滑轮即可变向下拉为向上拉,变水里拉为水外拉,而且由于定滑轮不省力,测力计在水外向上对上浮物体的拉力和在水里对上浮物体向下的拉力是相等的。完全浸没在水里而又会上浮的物体被拉在某个静止的位置时,其所受到向上的浮力F浮与其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测力计的拉力F之和彼此平衡,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就可求出水中上浮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为F浮=G+F,这样就创新解决了探究测量上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实验。

例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在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时,有学生突然问烧杯里的热水在降温时各部分是不是一起在相同的时间里下降相同温度的?他认为不是,因为他在生活体验喝温开水时,发现喝到杯底的水要比上面的凉些。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问题,教材实验没有,生活体验也没大在意,怎么给学生一个科学信服的交代呢?只有用实验来解决!而一般的测温实验,一个容器中的液体温度只用一根温度计来检测,而要探知一杯水降温过程中是否处处同步同值降温,这还得想点办法,于是在水的不同深浅部位分别悬置几根温度计的玻璃泡,结果发现开水在不同部位的水温下降情况不一样,在底部降得快些。这种解决问题的实验就是一种创新。

三、自制教具创新

一些物理实验没有器材,或者器材不适合使用,使实验无法演示,这时候,教师可以自制教具来对实验进行突破创新。

例1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中,教材仅给出一幅家庭电路的组成图,这幅图的电能表铝盘看不见转动,总开关无法操作闭合与断开,不理解保险盒的保险作用,用电器之间也无法显示彼此开关时互不影响的并联关系,三孔插座的接地线更无法讲解,于是按图在一块木板上用真实的家庭电路器材连接做成一个自制教具“家庭电路演示板”,教学时把该板在演示台上一站,接通电源,拉开点灯,光亮一照,学生就好奇般关注起家庭电路的组成结构来,发出盲音的电能表铝盘在转,表下四个接线孔中1、3孔接进户线,2、4孔接出表线,一目了然,稍作总结:“1、3进,2、4出”,学生以后在生活中安装电能表就有知识和技能了。把电路弄短路,很快发现保险盒里的保险丝因电流多大发热多而自动熔断从而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学生对此就能生动了解保险丝的保险原理了……一个简单的自制教具“家庭电路演示板”就是能把教材上的死图片创新搞活,使其跃然纸上,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记住物理知识,终生难忘。

例2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在介绍能量的转化时,仅用一个类似于五行学说的文字图来说明能量之间存在的种种转化关系,显然这是一种纯理论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如果做出一个“能量转化演示器”的教具:酒精灯燃烧,发出光和热,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成光能和内能,内能可以转化成光能;酒精灯火焰对烧瓶加热,瓶里的水蒸气冲转发电机的叶轮,表明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叶轮转动,发电机发出电来,表明机械能可以转化成电能;电使小灯泡发光,表明电能可以转化成光能;电去驱使玩具布谷鸟扭头开叫,表明电能可以转化成机械能。用这样的教具,必使“能量转化”的内容创新、高效、生动、有趣地展示给学生。

四、培训参赛创新

在参培参赛中,实验创新者人才济济,创新内容丰富多彩,参与其中可以广拓视野,借鉴他人,激发更多的创新智慧。

例1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海波在凝固时按实验理论应该保持温度不变,但实验中其在凝固时温度反而在升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实验,多年来没有得到创新性的解决,在一次实验操作技能培训中,讲解的老师用冷水取代原被加热的水,海波凝固放出的热被冷水吸走,这才使其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从此,困扰我的这个实验才因培训学习有了创新性的解决。

例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我的思维总跳不出一块板、三个面、测力计的实验模式,但在一次实验技能大赛中看到参赛老师自制的“摩擦力神器”时,我整个教材实验的概念被彻底颠覆革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感觉老师们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觉得只有博采众长,见多识广,才能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创新之玉。

五、媒体学习创新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41-01

初中生物课本本身就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课本的知识体系外,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就以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为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策略研究。

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在进行“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教学之前,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第一自然段梳理知识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学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上述的学习先让学生从动物分类上构建起本章知识的知识框架,进而构建知识体系。

(二)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生物概念和生物理论

生物学中有些基本概念和生物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能抓住其内涵。对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把前后学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一同考虑,能帮助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第三节两栖动物有关内容时,提问:“青蛙幼年在水中生活用什么呼吸?”大多学生认为是用肺呼吸,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已学“鱼在水中用腮呼吸”的知识,学生就可以理解“两栖动物幼年在水中用腮呼吸”的概念。

(三)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辨析和综合运用

教材各章有许多知识点,许多知识又非常相似,如本章中各种动物的特征知识点很多,代表动物也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难度很大,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两种动物时,把两者联系起来,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辨析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本章生物教学中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已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本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之前,教师先鼓励学生联系《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知识体系,自学本节内容,之后再对难点、疑点做一些剖析。这样做学生可以主动地发现陆地生活的动物和水中生活动物的共同点和区别,从而完成了知识的迁移,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各种环境中的生物”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

本章内容要突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从“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来构建了教材自身的主要的知识体系,还对其他动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构建知识体系时,学生熟悉教材自身的知识体系以至于不偏离主题。

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策略

(一)课前整体梳理

学生梳理整体知识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让学生通读教材,指导其简单梳理课本的知识体系,做到整体的把握,例如学生对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梳理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水生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及其主要特征;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知识梳理,能从整体上感知本章节知识重点和难点,在听课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能够引起自己对生物学的探索兴趣。

(二)课中引导

本章知识介绍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又彼此联系。在学习本章各节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这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学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教材简单介绍了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海豚、鲸、海豹,这些动物都是哺乳动物,教材引导学生把这部分知识与下节课学习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这样成功地为下节课哺乳动物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后小结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知识梳理,抓住本节的重点,这一章主要是学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所以,引导学生联系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知识梳理。例如某学生对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知识梳理如下:

常见的鱼类:海洋鱼类:带鱼、鲳鱼;淡水鱼类:青鱼、鲢鱼、草鱼、鳙鱼、中华鲟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鱼类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征:体表被鱼鳞,有粘液,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用腮呼吸外形呈梭形,靠鱼鳍游泳;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常见水生动物: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水螅;软体动物,如河蚌、田螺、章鱼、乌贼;甲壳动物,如虾、蟹;哺乳动物,如海豚、海象、鲸鱼;爬行动物,如龟、鳖。

【参考文献】

[1]刘强.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探索[J].学科教与学,2007,7:88-89.

第4篇

新课程改革生活实践 创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将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融合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可行性,这样做不仅充实了物理课程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优化物理课程,使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在物理课程中得到落实。同时社会教育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参与性等特点会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为此,我尝试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方式。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总结。在学生刚接触物理概念、规律、现象时,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主动探索能力常“发端于兴趣”。在知识引入时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用那些生产生活中的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兴趣性的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目的。如八年级物理刚接触光学时,教师把汽车的尾灯、前大灯展示给学生观察:从中发现尾灯的光镜是由互相垂直的小平面镜组成,而前灯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这是为什么?在天高气爽的秋夜为什么星光闪烁不定?桥在河里为什么形成倒影?而我们在平面镜里却成正立的像?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学科。自然界中的事物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都离不开物理现象,这些都是兴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发展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探索知识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从而给学生带来快乐,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不仅为今后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把学生的好奇心变为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应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形成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物理教学不应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紧密接触生活和社会。很多物理知识应用题都是生活和社会技术中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境,它把物理知识隐藏在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广泛调查搜集素材,弄清这些实际为题的理论依据。给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让学生探索小汽车的车门为什么有一个门没关好时指示灯就发光并提出警示音,并进一步提出如果要想具体知道是那一个门没关好应怎样设计,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在讲到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参观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噪声的来源并提出解决办法。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于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撰写物理知识应用论文,出版物理小报

物理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我们生活在物理世界中,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大趋势。因此,每学完一个内容,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并与物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光、力、热、电现象进行研究、探索性的学习,撰写小论文《XX知识在生活实际、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出版《生活物理小报》,在进行这两项任务之前,学生一定会进行广泛的调查,互相交流后,对所学的知识应用加以阐述。有的学生在学完《力学》后就写出近800字的论文。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农村生活,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就有很多。学生在两年的物理学习中,经4篇论文的撰写,10多次出版的物理小报的知识积累,多数学生能说出自己学的物理知识在有关的技术成果和现代化个人生活、生产建设、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在求学时代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做到教师利用教材教学生学习知识,教会学生学习,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心理一致感;压力事件;内隐态度激活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1-0043-06

1 引言

国内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高速度的发展,也带来竞争的日趋激烈。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历来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危机期”、“过渡期”,他们面对大量来自于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应激事件,如学业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与父母和同伴的冲突、疾病等,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压力事件,不仅决定事件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状况。

Lazarus在关于压力(stress)的心理模型中强调认知评价在压力过程中的作用。根据Folkman和Lazarus(1986)的观点,有两方面调节着个体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认知评价和应对。个体在压力过程中的社会信息认知加工必然涉及对压力的认知评价。对压力情境本身的评价是认知初级评价的一个成份,即个体对与情境之间关联程度以及压力事件可能存在的危害性的认识,可能是有益、威胁、挑战、损害(丧失)。如果个体认为某一特定事件带给自己伤害和损失,通常做出威胁性或损害性的评价,并伴随消极的情绪体验,如害怕、焦虑或愤怒等;相反,如果个体首先关注的是特定事件带来的挑战,即使在此情境下丧失是不可避免的,也将其看作是发展的获得或成长的一种机遇,通常会做出挑战性的和有益的评价,并伴随动机的增强和积极情绪状态的出现,如热情、激动、愉快等(Folkman,1992;McCrae,1984)。

压力对初中生而言并非单一暂时的,同样,压力对他们的影响也不会伴随事件本身的结束而消失。无数次遭遇挫折、面临失败的经验使得他们在评价压力事件时易形成消极性(威胁的、损害的)和积极性(有益的、挑战的)这两种倾向。这些倾向经过长时间很有可能内化为个体对压力事件比较稳定且相对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即态度。但初中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性提醒我们要慎待关于压力的态度以及对其进行分类这些问题。因为对压力的认识本身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同一事件或情境,在不同人看来其压力感受性的评价很可能不尽相同。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初中生社会适应性和应对压力技能的发展也会对他们关于压力的认知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伴随态度理论研究从外显态度到内隐态度再到双重态度模型的建构,研究角度也在逐步深入,经历了从直接测量到间接测量的演变。在间接测量方面,近年来被广泛提及的内隐社会认知范式为有关态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不同深度的加工任务即是间接测量的一种。它源于外显与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加工分离程序。加工分离程序最初是由Jacoby(1991)提出的,旨在对意识和无意识加工的贡献进行定量分析,其前提假设是意识与无意识操作是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在实验中,因指导语的不同,这两种操作会对测验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早期认知心理学家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研究主要是针对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越来越密切的结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个体在社会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方面也存在着意识和无意识性的两方面。

作为态度的一种类型,刻板印象的研究与态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在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刘素珍、杨治良等人(1998)曾使用加工分离的方法对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可以再分离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也证明了刻板印象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其形成受到历史、文化、内隐态度和自尊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王沛(2002)也运用加工分离的方法讨论了刻板印象与内隐推理效应。另外,王沛(2000)、邹庆宇(2006)曾用不同深度的加工任务探讨了刻板印象的自动化加工效应(或内隐加工效应)和内外群体效应以及地域刻板印象的激活程度。

第32卷第1期

陆 洋等 不同心理一致感初中生对压力的态度激活研究

心理学探新2012年

但对于压力的内隐态度,这一说法本身的存在性值得怀疑,因为对压力感受性和认知程度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适应技能发展的不同,使得初中生是否存在对压力较稳定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认识和看法尚待进一步研究的证实。这种认识上的倾向性是否存在差异也是个未知数,即初中生是较统一的存在压力具有消极性质的刻板印象,还是对压力的认知具有个体差异。因此,研究计划采用数据加工和概念加工两种不同深度的加工任务,初步考察初中生对压力情境的内隐态度激活程度,为今后关于压力深入的态度研究做准备。

此外,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更多的研究者在深入探究个体面对压力时,开始提出各种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积极心理品质。这其中,Antonovsky教授提出的心理一致感概念,更是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它是以问题解决为关注焦点的个体对生活的总体认知倾向性,这种认知倾向能综合反映个体对内外环境中的应激源、自己应付压力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知(周跃萍,马剑虹,李韬,2003;周厚余,郑全全,2006)。已有研究证实,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面对压力事件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中介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心理一致感与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且心理一致感在压力事件与抑郁之间以及压力事件和幸福感之间都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周颖,李滢,刘俊升,2010)。而也有研究表明,个体的认知评价在青少年经历的压力事件和内部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杨阿丽,2007)。由此看来,心理一致感,作为一种综合的认知倾向,与个体的认知评价具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但以往的研究中少有涉及这两种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文章还计划考察不同心理一致感水平的个体在对压力情境的认知方面的差异,结合以往相关的研究结果,即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个体对压力情境的态度越积极。预测心理一致感水平会影响个体关于压力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倾向。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的筛选

2.1.1 筛选工具

选用心理一致感的测查工具SOC-13的中译版,由国内包蕾萍和刘俊升(2005)翻译修订,并进行了一项关于1827名被试样本的调查。结果表明,SOC-13的全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76,p

该量表共13个项目,4个项目测量意义感(如“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对周围的事并不关心?”),5个项目测量可理解感(如“你自认为很了解的人却做出出乎你意料的事,这种情况是不是经常发生?”),4个项目测量可控制感(如“你是不是经常感到自己受不公平的对待?”)。项目的回答分为1~7个等级,评分标准为1~7分,其中五道题目为反向题。每个维度的记分方法为该维度项目的粗分相加,量表总分为各项目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

2.1.2 高低心理一致感水平被试的确定

考虑到被试的年龄与认知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及之后上机实验研究的年龄适宜性问题,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八年级、九年级中学生被试,共217名,年龄13~18岁。其中八年级134名,男生66名,女生68名;九年级83名,男生42名,女生41名。

采用班级集体施测SOC-13,完成后当场回收。经过如下初步筛查:去除明显应付作答的及遗漏题目较多的共6份,最终确定有效问卷211份,进入统计分析。其中八年级被试132名,男生66名,女生66名;九年级被试79名,男生39名,女生40名。被试平均年龄14.97岁。

根据研究假设心理一致感水平的高低会影响被试对压力情境的态度偏向,研究在有效的211名被试中,同时考虑性别匹配的因素,分别选取不同年级下SOC问卷总分排在最前列的25%以及排在最后面的25%的初中生进入此后的实验,共104人。其中八年级60人,男生31人,女生29人;九年级44人,男生22人,女生22人。被试平均年龄14.81岁。

表1 不同心理一致感水平被试的差异比较(M±SD)

项目高分组(n=51)低分组(n=53)tp

可理解性27.549±3.64615.830±3.70416.2540.000**

可控制性22.078±2.80013.283±2.69216.3360.000**

意义性22.588±3.02815.000±3.10712.6080.000**

心理一致感72.216±5.62344.113±6.22224.1360.000**

经过对104人(高分组51人,低分组53人)在SOC问卷上的得分进行基本描述统计,发现心理一致感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SOC问卷的各个分量表得分及总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性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上高低分组的划分条件(见表1)。

表2 被试分布

性别

心理一致感

高分组低分组总计

男生203151

女生282250

总计4853101

但由于各种原因,有3名被试流失,最终参加该实验的被试共101人。其中八年级58人,九年级43人,年龄14~17岁(14.81±0.85)。具体分布见表2。

2.2 实验设计

采用2(心理一致感水平:高vs低)×2(加工方式:数据加工vs概念加工)×3(卡片类型:积极vs消极vs中性)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心理一致感水平和加工方式为被试间变量,卡片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测验阶段卡片的虚惊率。

将筛选出的高、低心理一致感水平的两组被试分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数据加工组,另一组为概念加工组。在学习阶段两组采用不同的指导语进行控制。

2.3 实验材料

用于实验的压力事件词、积极属性词、消极属性词的确定方法如下:首先,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要求初中生对其日常感受到的压力进行概括并给出自己的评价,并结合已有的关于中学生压力状况的研究,选取提及百分率排在前十位的压力事件词语及属性词语作为计划用实验词语{10个压力事件词(如考试、成绩、家长会等)、10个积极属性词(如动力、自信、激励等)、10个消极属性词(如阻碍、失望、威胁等)};然后,选择另外一些初中生(30人)对这些压力事件词语能否代表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压力以及对属性词语能否表达其认识和评价做出评定,结果发现对这些词语代表性程度的肯定人数百分比均超过50%。

实验卡片使用PowerPoint制作。学习阶段卡片30张,其中10张为压力事件的标签分别与10个积极色彩的属性词联系在一起(即每张卡片上分别有一个编号、一个压力事件与一个属性词,下同);另外10张为压力事件的标签分别与10个消极色彩的属性词联系在一起;剩下的10张为压力事件的标签分别与10个中性词联系在一起。所有卡片顺序随机排列。

测验阶段卡片30张,卡片格式与学习阶段卡片完全一致,但卡片上标签与属性词的配对与学习阶段完全不同。

2.4 实验程序

数据加工组和概念加工组均采用集体施测的形式,整个实验分为三部分。

学习阶段:采用不同指导语,区分不同的加工方法,分别要求数据加工和概念加工组被试对30张卡片进行学习。具体区别为:数据加工组要求被试对卡片上的词语进行物理特征的加工,卡片呈现时间2 s;概念加工组要求被试对词语进行意义特征的加工,卡片呈现时间3 s。卡片采用PowerPoint幻灯片形式呈现,要求被试在答题纸上进行回答。

延迟阶段:给被试播放flas,时长约5分钟,在于阻止其复述而发生长时记忆。

测验阶段:呈现全新的30张卡片,但事先提醒被试一半的卡片曾经在学习阶段出现过,要求被试判断哪些卡片是全新的,哪些是曾经出现的。卡片同样采用PowerPoint幻灯片形式呈现,要求被试在答题纸上进行回答。

集体施测时,将三个阶段的答题纸装订后下发,使用投影仪播放实验用卡片,在被试完成所有阶段实验后统一收回答题纸。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6.0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中生对压力情境的态度存在性检验

由于在测验阶段的指导语部分给被试提示过50%的先验概率,因此先对测验阶段卡片虚惊率与0.5的随机水平进行t检验,结果见下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被试的虚惊率均与随机水平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且虚惊率均高于随机水平,表明对学习阶段中的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卡片都有记忆痕迹。

随后对被试的三个虚惊率进行两两t检验,见表4:

由表4可见,被试对于积极卡片和消极卡片的虚惊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前面t检验的结果,说明被试对不同类型卡片的虚惊率很好地反映了其对压力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倾向的激活程度。另外,对于积极卡片和中性卡片的虚惊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消极卡片和中性卡片的虚惊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从总体上看,初中生关于压力事件较为稳定的积极认识和反应倾向在他们的认知加工中起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3.2 内隐态度激活的验证

以测验阶段新卡片虚惊率为因变量对三个自变量(心理一致感水平、加工方式、卡片类型)进行多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发现卡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96)=8.51,p

图1 两种加工方式下被试的虚惊率均值比较

两种加工方式下,从各种卡片的虚惊率均值比较(图1)可看出,加工方式的差异引起了对不同类型卡片虚惊率的加工分离效应,这说明被试关于压力情境的认知倾向可能存在意识与无意识之分。

4 讨论

4.1 对压力的态度存在性验证

在研究中,测验阶段的实验材料是相对于学习阶段全新的30张卡片,而且两个阶段的压力事件词语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与压力事件词语联结的积极词语或消极词语不一样。在测验阶段,如果被试将从未见过的卡片仍然判定为之前出现过,说明他头脑中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倾向或是相对积极,或是相对消极的,就反映出他关于压力事件较为稳定的一种认识。因此,被试对测验阶段某类卡片的虚惊率就反映着他头脑中压力事件和某种类型评价间的联结程度,即态度,个体对代表自身已形成的关于压力事件的反应倾向的卡片(积极或消极)会有更高的虚惊率。实验结果说明初中生群体关于压力事件较为稳定的积极认识和反应倾向在他们的认知加工中起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4.2 关于初中生对压力态度的加工方式差异

在对加工方式如何影响初中生对不同性质压力事件的进一步分析中,实验发现数据加工比概念加工更能激活被试对压力事件的态度,即被试在数据加工方式下对积极卡片和消极卡片的虚惊率都要普遍高于概念加工方式下的虚惊率。由于实验假设数据加工因其仅是对刺激的表面特征和知觉特征的分析,故与个体内隐的无意识认知关联更密切,而概念加工是对刺激的意义信息进行分析,故与个体外显的意识加工连结更紧密。所以这一结果反映出对初中生关于压力情境的内隐态度的探测是灵敏有效的。

结果显示,概念加工方式下个体对积极卡片的虚惊率要明显高于消极卡片的虚惊率,但在数据加工方式下,个体对消极卡片的虚惊率要高于积极卡片的虚惊率。这种加工结果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重态度模型存在的合理性,即个体对同一对象可能同时存在着外显和内隐的态度,这两种态度在不同条件下被激活,影响着被试不同的反应。Pratkanis和Greenwald等人的研究发现,假如新信息适合于存在的认知系统,人们可能接受有关的新信息,即一种态度启动了一个特殊的认知系统。研究者认为可能有两种因素影响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外显和内隐评价:认知容量和动机,如果被试没有足够的认知容量和动机从记忆中提取外显态度,则更可能以内隐态度作为反应基础

(Chan & Sengupta,2010;Petty et al.,2006;Wilon,Lindsey,& Schooler,2000)。

在实验中,简单的数据加工只要求被试对刺激的表面特征进行处理,而进一步的概念加工则要求被试从语义角度对卡片上词语的联系紧密程度作出判断,由此导致在进行两种深度加工时的认知负荷是不同的,影响被试反应的因素是时间压力。如果被试最初的态度发生转变,新态度取代原有被激活的态度,则时间差异不会对被试反应有任何的影响,因为只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一种态度。如果被试构建新态度,则新态度只是超越了原有态度,并没取代原有的态度,那么在足够的时间内被试的反应会有变化。根据已有的一些实验结果,对某对象的内隐态度可以自动激活,而外显态度则需花费一定认知容量和动机从记忆中提取。因此在数据加工方式下,有限时间内(2秒),被试难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将报告他们对压力事件的内隐评价,但在概念加工充足的时间内(3秒),被试将从记忆中提取的外显态度,超越了其内隐态度,决定他们在外显测量上的反应。

4.3 关于心理一致感与对压力的认知评价

研究结果并未发现如开始时实验假设预测的那样,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个体对压力情境的态度越积极。这一结果给我们两点启发。首先,按照Lazarus等人的观点,个体对压力的认知包括对压力事件的评价以及对自身应对资源和能力的评价。而心理一致感作为个体对生活普遍的、持久的认知倾向性,可能与对和自身相关的信息更为关注。而且从它包括的三个因素可窥见一斑:1)可理解感(comprehensibility),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来自外界的应激源和生活的挑战是结构化的、可观测的、可解释的。这意味着可理解性高的人善于从内外环境中发现逻辑性,是心理一致感的认知成分。2)可控制感(manageability),指个体对应付挑战所需资源的可获得性的感知,是心理一致感的工具成分。3)意义感(meaningfulness),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生活是有意义的,对来自外界的应激和挑战是值得自己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即对生活的情感性投入,是心理一致感的动机成分(包蕾萍,刘俊升,2005)。当然这也是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研究未出现心理一致感影响初中生对压力本身的认知和反应倾向,这或许也和心理一致感的多因素构成有关。不同因素对压力评价的两方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能是种复杂的存在,这提示人们对心理一致感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其各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心理一致感较为稳定和抽象的特征使得它对于变化多样的压力情境的作用也许不再明显,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尤其是有关压力的研究中,情境性是个重要的特征,有待深入地了解和探查。

5 结论

5.1 初中生较为稳定的积极认识和反应倾向在他们关于压力的外显认知加工中起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5.2 不同加工方式的虚惊率差异表明存在着初中生对压力情境的内隐态度,且这种无意识认知较为消极。

参考文献

包蕾萍,刘俊升.(2005).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中文版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3(4),399-401.

刘素珍,杨治良,龚佃祥,等.(1998).刻板印象:是否可以再分离?心理学报,30(3):269-273.

王沛.(2000).刻板印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王沛.(2002).刻板印象与内隐推理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5(6),709-711.

杨阿丽,方晓义,涂翠平,李红菊.(2007).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5(2),127-134.

周厚余,郑全全.(2006).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一致感的潜结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2(2),104-107.

周颖,李滢,刘俊升.(2010).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压力应对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心理科学,33(2),429-432.

周跃萍,马剑虹,李韬.(2003).心理一致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6(6),1134-1135.

邹庆宇.(2006).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Chan,E.,Sengupta,J.(2010).Insincere flattery actually works:A dual attitudes perspective.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47(1),122-133.

Folkman,S.,Lazarus,R.S.,Gruen,R.J.,& DeLongis,A.(1986).Appraisal,coping,health status,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0(3),571-579.

Folkman,S.(1992).Making the case for coping.In B.N.Carpenter(Eds.),Personal coping: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pp.31-46).Westport,CT:Praeger.

Jacoby,L.L.(1991).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Separating automatic for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30,513-541.

McCrae,R.R.(1984).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coping responses:Loss,threat,and challen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4),919-928.

Petty,R.E.,Tormala,Z.L.,Brinol,P.W.,Blair,G.J.(2006).Implicit ambivalence from attitude change:An exploration of the PAST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0(1),21-41.

Wilon,T.D.,Lindsey,S.,Schooler,T.Y.(2000).A model of dual attitude.Psychological Review,107(1),101-126.

A Research on Attitude Activation toward Stressful Event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ense of Coherence

Lu Yang Sang Biao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第6篇

论文摘要:当今信息时代,新知识不断膨胀,人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从大量的知识信息中,去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学习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识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学习方法,正是适应了这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物理课程改革中去。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可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这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内容。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成为现代研究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反思,经常阅读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握新的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要信任,碰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二、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创设“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三、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四、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五、用“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而“问题”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由生活和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对于学习活动有兴趣的人,不辞劳苦和用功读书,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可见善于用优化学习活动的策略,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己。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例如,在《透镜》的教学准备阶段,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成以下几个问题,每一组问题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提前将这些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教材,学习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按问题的顺序提问学生,叫到哪一组的学生,该组学生个人或与集体一起完成教师的提问,遇到难点问题,可以集体讨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最后解答。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希望达到培养学习方法的目的,进而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地指引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物理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多种物理现象在发生。如下雨天响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之后再听到雷声?自行车轮胎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将筷子斜插入水中,从侧面看上去筷子为什么变“弯了”?台灯为什么能“调光”?将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为什么干得快?这些有趣的问题,学习了物理,你都会得到答案。实际上,不只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物理,现代高新科技,如现代通信、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纳米技术等都离不开物理。作为刚刚向物理殿堂迈进的学生,首先需要的是兴趣。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以及人们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兴趣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让我们在自己的心灵中点燃起强烈的求知火花,以浓厚的兴趣进入物理的大千世界,在学习中体验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探求知识的欢乐。

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就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对物理现象(包括实验现象)的知觉过程。如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认识了摆的等时性;奥斯特在实验中“无意”观察到电流周围小磁针的轻微偏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物理学习中的观察,包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对物理实验的观察等。如何观察呢?第一,要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是为了认识事物和发现规律,因此,不能只凭单纯的好奇看“红花热闹”;第二,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有些物理现象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区分出细微的差别;第三,观察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放过那些稍纵即逝的物理现象。对于物理实验观察还要观察实验的仪器及仪器是如何放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中发生的现象等。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不要视而不见,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的物理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三、勇于实验,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在科学探究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作为“学习方式”,要通过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提升技能。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一定要积极动手、动脑,克服不愿动手、不敢动手、怕出错、怕麻烦等心理障碍,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实践出真知。一位物理学家观察到小刀碰盘子发声后,马上回家实验,敲盘子声音连绵不断,用手一按,声音停止,但手感觉有点麻。经过反复研究后,高兴的说,发声要紧的是振动,为此,帕斯卡尔11岁写下论文《论声音》。我们的同学也应主动去实验探究。

学习物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看想想上面,还必须动手实验探究,因为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证明你的设想是否正确。《新民晚报》曾报道:“上海的信鸽从内蒙古放飞后,历经20多天,返回上海市区的鸽巢。”信鸽这种惊人的远距离辨认方向的本领,实在令人惊奇。那么信鸽究竟靠什么辨别方向呢?人们对信鸽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的原因提出了如下4种猜想:信鸽对地貌地形有极度强的记忆力;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超声波;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次声波;信鸽体内有某种磁性物质,它能借助地磁场辨别方向。人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为了验证人们的猜想,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百只训练有素的信鸽分成两组,在一组信鸽的翅膀各绑一块小磁铁,而在另一组信鸽的翅膀下各绑一块大小相同的铜块,然后把他们带到离鸽舍一定距离的地方放飞,结果绝大部分绑铜块的信鸽飞回鸽舍,而绑着磁铁的信鸽却全部飞散了。通过这处实验,科学家经过分析,得出了答案。相信同学们通过科学家的这个实验也得出结论。答案很明确。第四个猜想正确。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包括一系列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对同学们来说,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难度并不是一样的。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科学探究时要跟学习科学知识时一样,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应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随着学习的深入,再逐步经历包括所有要素的探究活动。

四、利用教材,广泛阅读

翻开每一个科学家成功的奋斗史,都会看到他们“着迷”地读书的篇章。读书,首先要认真精读课本。物理课本是经过很长时间教学实践后编写出来的,讲述的是本学科最基础的知识,里面珍藏着“科学巨人们”的智慧成果。阅读课本时,不能“一目十行”,而要按照老师的指导,非常认真地一个概念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公式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消化吸收。

要注意教材的思路,它要说明什么问题,是怎样说明的。对重点的段落和关键的内容,要特别用心细致地阅读,一字一句地理解。在物理学中要说明一个问题必须应用物理学原理、有事实的根据、用实验来验证,要注意领会。对书中的例题,不能只看它如何应用公式,还要看它是怎样分析问题的,看看自己合上课本后能否重做出来,看看自己还能不能有别的方法去做。在学完每章之后,还应把整章内容做一个小结,把内容整理成有纲目的系统内容,系统地掌握它。还要学习应用课本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现象。不要对课本不读不看,只是赶着完成作业,这样是不能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

除了精读课本外,同学们还可以广泛阅读更多的物理课外书刊。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读不懂或读得不大懂的内容。这不要紧,从阅读中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也是有益处的。这种阅读的主要意义在于开阔眼界,扩充知识面,使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在更广阔的物理世界中翱翔。

五、联系实际,留心生活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实施为契机,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真正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努力推进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考核范围:全体教职工。

三、考核领导小组和考核时间:

每一学年或每学期以教育局规定时间进行考核。本考核为一学年计分,若以月考核作相应折算。

考核领导小组:

组 长:杨在初

副 组 长:孙金和、杨永华、王席陶。

成 员: 杨子镔、许卫、程大俊、年级组长、魏玉仲、杨清华、梁安生、武斌。

四、考核分配原则

1、坚持“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绩效工资以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没有岗位绩效考核结果,就不能参与绩效工资分配发放。

2、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绩效工资考核分配的全过程公开,切实做到公平、公正。

3、坚持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五、绩效考核内容及量化计分办法

考核共计100分,其中师德10分,出勤10分、工作量30分、教育教学过程20分、教育教学业绩30分。

(一)师德(10分)。政治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端正,职业道德高尚。

1、理论学习(2分)

①积极认真参加集体(教研组学习、学校政治业务学习、校外学习)学习,主动自学自悟,记好记全学习笔记。学习期间无迟到、早退、缺席,并认真做好笔记者得满分。

②无故缺席一次扣0.2分。

③早退、迟到一次扣0.1分。

④笔记不全者视情况扣0.2分。

2、职业道德(8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达到者得满分。有如下情况者扣分或加分:

①言行违背规范,打架、污辱他人人格等现象,每次扣1分。

②有乱收费、乱订资料情况,每人次扣1分。

③因工作不当,引发家长告状,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每人次扣2分。

④学期内受党政纪处分和治安处罚者扣5分。

⑤教师穿着仪表、举止不文明者发现一次扣0.1分。诸如:穿奇装异服,穿拖鞋、背心、超短裙、短裤进教室,染指甲,在教室内吸烟,坐课桌,随地吐痰,扔杂物,说话粗野等不文明行为。

⑥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服从合理的工作安排,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师德得分为0。

⑦把学生赶出课堂,每人次扣0.1分。体罚或变相体罚(如殴打、漫骂学生等),每人次扣0.3分。留惩罚性作业,每人次扣0.1分。

⑧教师为人师表,行为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积极影响,加0.2分。

⑨不分份内份外,积极主动关心学校各项工作,完成其他临时性任务,维护学校声誉,为集体做出贡献的教师,酌情加节0.2分以上。

⑩学生测评合格率在90%以上者得1分,不合格一票扣0.01分。

(二)、出勤(10分)。忠于职守,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完成任务好。遵守工作纪律,服从工作安排,顾全大局,有责任心,愉快接受临时性工作,积极参加义务活动。

1、工作纪律(5分)

①一学年病事假在八天内不扣分。在八天以外,病假3天扣0.5分、事假1天扣0.5分、旷工1天扣3分,出勤的10分扣完为止,不计负分。不假离校以旷工计。

②本人结婚婚期7天内不扣分,产假90天内不扣分,本人的直系亲属婚丧在5天内不扣分。公派学习、公假不扣分(学历函授学习、外出培训等)。

③本学期未承担任何教育教学工作的不享受绩效补贴。a、本学期累计旷工达20个工作日、病事假累计超过3个月以上的;b、脱产学习的;c、解除聘用合同的;d、停发工资的;e、借调在教育系统之外的。

2、工作态度(5分)

①违反工作纪律,如课内时间闲谈、玩电脑游戏等,发现一次扣0.1分。

②强调个人原因,不完成学校工作,工作被动,推推动动,应付差事,每次扣1分。

③上班时擅自离岗,每次扣0.2分。

④擅自调课每次扣0.1分,上课迟到,每次扣0.1分,上课时间无故接听手机扣0.1分,中途脱堂,每次扣0.1分。

⑤全勤:按学期考核,若无事假、病假与迟到等缺勤的算全勤,加3分。

(三)教育教学工作量(30分)

1、教师课时数

(1)与教学内容有关的

①课时折算办法

a、学科教学科时数

单班语文、数学、英语=1.2,单班物理、化学=1.15,九年级单班政治、历史、四五年级英语=1.1,单班政治、历史、生物、地理=1.05,单班体育、音乐、美术、微机、小学思品、科学及地方课程=1.0,跨年级的学科只一次性另加1.0课时。

b、教学自习课时

自习课=0.8。

c、教学辅导课时数

所有学科辅导=0.6。

d、在学期进行中,因教学任务需要,临时安排接(代)课时,所接(代)课与任课若为两门主课,所接(代)课的 =1.5,所接(代)课与任课若为一个头的主课,所接(代)课的 =1.4,所接(代)课与任课若为两个头的主副课,所接(代)课的 =1.35,所接(代)课与任课若为两个头的副副课,所接(代)课的 =1.3,自习课=1.1, 学科辅导=0.9。

②教师课时数

以一周每位教师课时总量与①中权重计算出每位教师的周课时数。

(2)与授课班级内学生人数有关的

(班级人数/学校班平均人数-1)÷2+1

(3)与学段有关的

①一、二、三,=0.85

②四、五年级,=0.9

③六年级, 七、八年级,=0.95

④九年级=1.0

(4)其中(1)、(2)、(3)的相应的权重的积为教师课时总数。其中副校级另加平均工作量的2/3,主任、会计另加平均工作量的3/5,主任、出纳另加平均工作量的1/2,幼儿教师以平均工作量计入,后勤人员由考核委员会评定工作量。

2、教师工作量学年得分

教师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量÷教师学年度人均教育教学工作量×30分。

(四)教育教学过程(20分)。岗位专业知识及基本功扎实、过硬,工作中具有不断创新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现代化教学或办公手段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对学校、班级、学科工作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具有教改实践、教学评价、教研科研的能力。

1、教育教学常规工作

①不按时限制订工作计划,或虽制订但任务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具体,无创见,进度不合理,扣0.5分。

②不重视工作中的信息反馈,个人实践资料积累不及时,期末无一定价值的总结或报告,期末查无记录,扣0.5分。

③不积极参加各项教科研活动,每缺1次扣0.1分。

④认真备课,教案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超前备课,教学目标明确,有实现目标的教学过程,有教学反思和强化训练题及板书设计;有创意不照搬教师用书。由教导处对每次检查的教案评出abcd四等级,每次b等级扣0.1分,c等级扣0.2分,d等级扣0.3分。

⑤无学生平时成绩记录(建立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活动记录不齐全,经检查有一项扣0.5分。

⑥对学生要求不严,学生作业缺交严重,且书面脏乱、潦草,任课教师无改进措施,批改不合要求。由教导处对每次检查的教案评出abcd四等级,每次b等级扣0.1分,c等级扣0.2分,d等级扣0.3分。

⑦所任课堂学生纪律差,教师维持无效,以致逐渐形成乱堂,每发现一次扣0.1分。

⑧教导处等的常规检查送检不及时,每次扣0.2分,缺检每次扣0.5分。

⑨教师学期累计听课少不于15节,每少1节扣0.2分;教研活动无故缺席1次扣0.1分。

⑩监考: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期间,不离开考场,不随意走动,监考时宽严适度,学生不能出现,否则扣2分;阅卷:按要求阅卷,保质保量地批阅试卷,不能出现人为抬高得分或压低得分。否则扣2分。

2、公开课或校考评小组采用推门进课堂方式对教师听评课,一次或多次听评取平均分。由教科室学期结束时对教师的上课情况确定abcd四等级,b等扣1分,c等扣2分,d等扣4分。

(1)教学过程

①以新课标为依据,吃透课本内涵。

②课堂内容适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适宜。

③讲课思路清晰,节奏适当。

④鼓励独创的教学风格,鼓励创新思维的培养。

⑤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⑥鼓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

(2)教学方法:

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② 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生动、活泼,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

(3)教师基本功:

①衣着得体、教态自然、有亲和力。

②语言规范、标准,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能处理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问题。

④板书工整合理,规范科学。

3、未及时完成学校各处室交办工作一次扣1分。

(五)教育教学业绩(30分)。育人成效明显,学生综合学业水平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实现自我积累。

1、教育教学质量(20分)

(1)学校设立三级教学成绩质量指标。

(2)教学成绩以期末统考为考核对象,以期中考试为参考。达到一级指标积分20分(a率6分,b率6分,c率6分,全b率2分),视为教学成果显著;达到二级指标,积分18分(a率5分,b率6分,c率5分阶段,全b率2分),视为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三级指标,积分16分(a率4.5分,b率5分,c率4.5分,全b率2分),视为教学效果一般;教学成绩低于三级指标,积分10分(a率3分,b率3分,c率3分,全b率1分),视为教学效果较差。a率:一年级和二年级为总分的92%,三、四为总分的85%,五为总分的82%,六、七、八、九年级为总分的76%;b率:一年级和二年级为总分的75%,三、四、五为总分的65%,六、七、八、九年级为总分的60%;c率:一年级和二年级为总分的60%,三、四、五为总分的50%,六、七、八、九年级为总分的40%。

注:①、若教办有统一进行成绩分析或教育局对有些年级进行成绩分析时,以此数据为准进行考核。

②、若中途接班以接班的基础为基数,根据升降酌情加减分。

(3)任教两科或两科以上得分综合取平均值。

(4)凡未参加学业期末质量检测的学科,视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完成情况、活动开展等由考评委综合评定等级。a等:18分;b等:16分;c等:12分;d等:10分。

2、教育教研成果(10分)

①所教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好。由考评委定出abcd四个等级,b等计8分,c等计6分,d等计3分。

②评为优质课、说课、优秀教案、教学案例、评选的获奖论文、课件及科技作品、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获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模范班主任、等加分区、县、市、省、国家各为1、2、3、4、5分。

③班主任、教研组长工作责任心强,工作及时到位,成绩突出者加2分。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物理教学;物理课堂教学

G633.7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目标

我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应该是,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改变生生之间的互动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建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文化。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

1.教师演示型。我们可以设计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能模拟出一些用肉眼、实验或其它电教手段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模式,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素质教育真正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2.学生参与型。学生每人一台微机,可以直接调用教师课件、下载的网页或直接上网(要有很好的上网限制软件),查找所需的资料。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找所需资料,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最后再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例如,我在上人教版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的时候采用的是Powerpoint课件形式展现了速度的定义,并且用多媒体播放了各种动物的运动情况,其中猎豹运动最快,蜗牛运动最慢,并让本班的同学参与了运动,当放到这段录像时学生看到自己挺高兴,兴趣大大提高了,通过录像和我的简短的几句话很轻松地就将加速度介绍给同学们。

三、“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

在多媒体资源处理方面,物理作为一门信息技术邻近学科,物理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许多物理教师都在Internet 上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网站,并把以网页浏览的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可以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Internet 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反之,其它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CAI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物理学科资料库,形成网上物理学科联盟,实行资源共享。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Internet 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物理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因此,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如图1所示、CD、VCD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四、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笔者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如本人曾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实现网j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观察模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本人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如图2所示,我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所以我通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cn )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相。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在信息时代中占教学方式主导地位,它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2002.(8)

[3]郑春和.中学生物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第10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老师工作总结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

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育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1、教学成绩

本学期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我所教的初二8、9两个班的地理成绩一直位居全年级前列,尤其是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全乡第一。大多数同学对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很好,成绩优秀,学习兴趣浓厚。

2、教改专题完成情况

在地理教学中要___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重要的一点必须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落实本学期"激趣导学"的教改专题。

3、课堂教学状况

本学期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同时注意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如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素质发展情况

本学期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初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5、作业完成情况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况。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6、日常考核

本学期学生考核除进行单元检测外,也注重了新课标要求下的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而不是只盯在学生的成绩上。

7、教材使用分析

本学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教材内容,做到了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8、参加教研情况

本学期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一直按时参加无一次迟到早退或缺席现象。另外还常常___本年级的小组教研活动,认真进行教学研究。

二、主要经验和教训

1、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___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

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范本),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考核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物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初中地理老师工作总结(二)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二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学常规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两个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初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学生们开始重视地理学科这位新朋友。

二、教学工作情况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___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学校搞了教师公开课,我也积极的参加。在整个公开课的活动中,我学会了许多,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去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___、___,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初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本学期,我大胆尝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课件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优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事实做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范本)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地理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每位同学都怀着对世界的渴望,对自然的依恋。渴望认识这个世界,除了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之外,通过地理提高着自己的认知。地理教学也要求我们贯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求我们去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

5、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事地理事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从现在就树立起为___祖国奉献的志向。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的原则,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初中地理老师工作总结(三)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___个班的地理课教学。由于中途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___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___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学科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1、综合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分层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2、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效果的反馈,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

3、继续强化“思路-线索学习法”;继续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整体优化。

初中地理老师工作总结(四)

紧张而又繁忙毕业班教学终于结束了,在这一学期来,我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把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总结如下: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的先进性

在一年来,我认真学习___主义、___思想、___理论和“___”重要思想,思想上和行动上时刻与___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加先进行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如既往地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对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把满腔的热忱和爱心倾注到学生身上,倾注到党的教育事业上。处处、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而繁琐的教学工作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潜心教育教学,不断开拓进取

1、体育课保证质量

为了上好体育课,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为了使学生对我们的体育课有一种向往,一种期待,我用心“经营”每一节体育课:课前认真备课,在每堂课前我都要对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心里目标;在课堂上用我的爱心、细心和责任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观察指导,做到课课有进步,堂堂有提高,使学生们在进步中体验体育课的精彩和乐趣;每一次课后我和学生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写出心得与体会,增强了信心,提高了能力。

2、活动课安排条理

每周两节活动课八个班安排的内容两周一轮换条理清晰,由体委带领,体育教师巡回指导,活动课开展得有条不紊。每一次课后我们体育教师和体委都要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不仅大_大提高了体委的指导训练能力,也使学生整体体能和自我训练能力提高很快,对他们课余时间自我锻炼有很大的帮助。

3、培优课保证提高

每天下午的十分千米跑和每个周六下午的两节训练课由我亲自带领,使年级前___名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能得到保证,由于学生相对较少,对学生个别指导训练也很到位,学生的成绩逐步提高。

4、特长生训练针对性强

体育特长生应是中招的一个重点,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的进行了系统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拓宽了升学渠道,提高了升学的信心。

5、课后教师与学生及时总结分析得失,写训练日记。

课后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与再学习方式,是教师与学生成长和提高的有效手段。每一次课后我都及时总结分析,也要求学生总结分析自己的得失与体会,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有一个记录自己成长的体育日记簿,这也是我和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能及时得到教学反馈,经过一年的积累,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我的教学能力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体能与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学习方式,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很大的帮助。

6、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保证每天下午下学后课外活动时间向学生提供技术和器材帮助。

三、模范履行职责,创造辉煌业绩

在履行职责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擅离工作岗位,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把“爱学生”当作做好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平凡的岗位上,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执著,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业绩:我所带领的初四年级中招体育成绩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比历年成绩都要好;特招有很大收获,特长生石晓钦和李振胜由于篮球特长被市二高提前录取,打破了我校的特长生录取的记录,对学生升学的自信心和鼓舞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我校第___届田径运动会上我被评为优秀裁判员;我们体育组辅导的大型秧歌表演在市第__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表现优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市领导的一致称赞;我所带领教师女子排球队在市首届教职工运动会上取得了第八名;教职工广播操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并获得优秀___奖。

四、增强自蓄能力,对教育做长期投资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社会活动,更应该与时俱进,展望未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时刻要注意精神充电,不仅需要业务理论知识的更新、教育理论的更新,更需要教育技能的训练。

在这一年中,有成绩,也有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认真学___的方针政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国家的(范本)法律法规,积极参加教师培训,继续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科学教育理论,在优化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方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争取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步构建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1篇

按照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构建有效的教学过程,要注重给学生创建“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做到在向学生有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达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科知识实现同步健康成长.

2“蒸发”的教学设计

“蒸发”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时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这里,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相关实验和探索活动,试图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让学生牢固掌握“蒸发”的规律,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和生活快乐.

2.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互动]教师让学生先用棉花蘸上酒精在桌面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观察桌面上字迹的变化,并与同桌同学讨论和思考以下问题:(1)桌面上的名字很快消失了,但同时闻到了酒精的气味,你怎样看待这一变化?(2)这个变化过程中包含了哪种物态变化?(3)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得出“蒸发”的定义: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汽化现象.

设计意图:利用“写在桌面上的名字很快消失了”这一“奇怪”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构建讨论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例举类似现象,然后归纳总结得到“蒸发”的定义,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2科学探究,学会研究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分组共同进行交流讨论和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一: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学生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有哪些因素?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猜想的结果.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分类总结学生猜想的结果.猜想的结果可能有: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气压的高低等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分类的能力.

[学生探究]主要就“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三大因素对“蒸发”的影响因素展开探究(其它因素的影响留作学生课后探究),每个学习小组探究一个因素.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和完善,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探究方案.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设计方案:

[探究活动一]探究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对蒸发的影响

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只改变“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这一个因素.例如,用滴管同时在A、B两块玻璃片上分别滴上相同质量的一滴酒精,再用玻璃片C把玻璃片A上的酒精刮开(即增大酒精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记录玻璃片A和B上的酒精蒸发完需要的时间t1和t2,由t1和t2的相对大小判定“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如何影响蒸发的快慢.

[探究活动二]探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对蒸发的影响

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只改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这一个因素.例如,用棉签蘸冷水在桌面左右两边各涂上一个水圆斑,分别以大小不同的风速向两个水圆斑的表面吹风,记录两个水圆斑蒸发完需要的时间t3和t4,由蒸发时间t3和t4的相对大小判定“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如何影响蒸发的快慢.

[探究活动三]探究液体温度的高低对蒸发的影响

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只改变“液体温度的高低”这一个因素.例如,取两根相同的棉签分别放入冷水和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棉签的温度和水温相等,再用两根棉签(蘸有冷水或沸水)分别在桌面上轻轻涂两个相同的水圆斑,记录两水圆斑蒸发完需要的时间t5和t6,由蒸发时间t5和t6的相对大小判定“液体温度的高低”如何影响蒸发的快慢.

[学生活动]各个学习小组分组按照大家制定的方案进行探究,并评价本组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再派代表向全班报告本组的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重点让学生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开展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实验探究二:蒸发是否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教师活动]在探究活动三中,同学们发现冷水和沸水都能蒸发,水在其它温度下能否产生蒸发呢?请大家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四]探究水能否在不同温度下产生蒸发

一个可选的探究方案:采用酒精灯给一烧杯中的水加热,并取一棉签放在水中一起加热,使水的温度分别到达30 ℃、40 ℃、50 ℃、60 ℃、70 ℃、80 ℃时,用该棉签分别蘸水在桌面的不同位置轻轻涂水圆斑,观察各水圆斑是否发生蒸发现象.

学生分组探究在以上不同温度下的水圆斑能否产生蒸发.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结果并得出结论:液体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设计意图:构建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手脑并用的能力.

实验探究三:蒸发是否要吸热和是否具有制冷效应

[学生体验]学生在手背上擦上酒精,体验酒精蒸发过程中的感觉.

[学生观察]取两只相同的温度计,使它们的表面都处于干燥状态,用风扇同时吹这两只温度计,观察这两只相同的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发生变化?(现象:两只干燥的温度计示数都不变.)再将其中一只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蘸有酒精的小棉团,放在风扇旁边用风吹,观察该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发生变化?(现象:该温度计的示数迅速降低.)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且具有制冷效应.

设计意图:构建“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有哪些办法可以使湿衣服干得更快?(方法有:摊开,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火炉旁边烤,用“电吹风”吹等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为什么穿着被雨淋湿的衣服很容易患感冒?为什么游泳上岸后会感到比在岸上的人冷一些?在炎热的夏天,为什么常在地面上洒一些水?(原因是:蒸发要吸热,具有制冷效应.)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为了减小水果中水分的蒸发,即水果保鲜,可以采取哪些保鲜的办法?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可以采取的保鲜办法有:用塑料薄膜袋把水果装好密封,冷藏等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夏天移栽树苗时,为了提高树苗成活率,可以采用哪些办法?并说明其原因.(可采用的方法有:剪掉树叶减少蒸发面积;在树苗上盖上黑色有小孔的网状透气膜或者搭一个遮阳棚以便减弱阳光对树苗的照射;在树苗根部多浇水或者给树苗打营养液点滴等等)

设计意图: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例,构建讨论和思考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把湿衣服等快速弄干的通常做法,知道穿被雨淋湿的衣服很容易感冒的原因而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掌握水果保鲜、夏天栽树等可采取的有效做法,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亲切、有趣、有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与蒸发有关的事例或做法?请对它们进行评价,并分别对它们提供改进的思路或者更多的做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训练学生的评估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讲授]水分通过植物活体表面进行蒸发的过程称为蒸腾.蒸发蒸腾可以产生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动力,该动力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并可以到达包括植物体顶部在内的任何部位,蒸发蒸腾还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从而避免阳光灼伤叶片.也正是因为蒸发蒸腾的作用,使得人们夏季从露天走进树林会有凉爽的感觉.

设计意图:向学生展示蒸发在植物体生长过程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热爱之情,并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

[教师讲授]蒸发式冷风机又称节能环保空调,是一种集降温、换气、防尘、除味于一身的蒸发式降温换气机组.它可以给企业车间、公共场所、商业娱乐场合带来新鲜空气和降低温度,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节能和环保,它是一款无压缩机、无铜管的环保产品,主要的核心部件是蒸发式湿帘(多层波纹纤维叠合物)和一个电机,它的耗电功率只有传统空调的1/8.蒸发式冷风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水蒸发具有制冷效应”,即让水泵不断地将水流送到湿帘纸表面,室外空气通过湿帘纸吹入室内,水流在湿帘纸周围产生蒸发,水蒸发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而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从而制造出凉爽而清新的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蒸发可以制冷的规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冰箱,使家中剩余的饭菜在短期内不变质,制好后并使用,检验自制冰箱的保鲜效果,再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和实践体会写成小论文贴到“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蒸发式冷风机的工作原理和环保功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向学生展示蒸发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生课后设计和使用简单冰箱来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4归纳总结,把握重点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然后板书:

(1)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蒸发要吸热,且具有制冷效应.

第12篇

【关键字】教育游戏;学习动机;动机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55―04

一 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内部因素,是教育理论和心 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 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 动力[1]。学习动机能够使学习者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 性,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能够激励学习者以 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 持注意状态和兴趣水平。

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情感因素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 方面,主要涉及好奇心、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愉悦享受、胜 任感、成就需要等[2]。学习者在活动中感受到的乐趣越多,他 就越愿意主动参与和积极完成活动任务,其动机水平就越高。 而且,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活动往往更能激发学 习者的动机。

二 教育游戏及其激励效应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中,客观地分析了 游戏的特性。他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 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 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 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从胡伊青加对游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游戏是自觉自 愿进行的,没有外在压力的强迫,具有自愿性;游戏是在一 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游戏 就不可能进行,具有时空性;游戏伴随着紧张和愉快,具有感受性;游戏有别于日常生活,它只是对生活的一种模仿,具有模拟性;游戏的目的就在游戏本身,不在游戏之外,具 有自为性。

教育游戏是一种具有游戏特性和教育功用的电脑游戏。 它通过创设的虚拟情境,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激发学习者 的幻想、激励学习者去探索和冒险;它通过富于知识性和趣 味性的游戏内容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它通过不断升级的 挑战满足学习者自我成就的需要;它通过虚拟的交互平台, 促进有效的社会交往,实现学习者归属和认同的需要。

教育游戏能够对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和维持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Chile & Rosas(2003),Malouf(1988) 等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Chile & Rosas(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将教育游戏应 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对于课堂教 学产生积极的效果。实验选取了 1274 个来自经济贫困地区学 校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习者。选择的教育游戏主要用来发 展学习者阅读、拼写以及数学技能。实验样本分为实验组和 控制组,分别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 组在学习动机、技术迁移能力方面较之控制组有显著提高[3]。

Malouf(1988)等人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证实,教育游 戏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研究者选取了 25 名六、 七、八年级的学习者作为被试。其中一半的学习者被分配在 实验组,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否定前缀与词根的匹配学习,另 外一半的学习者被分配在控制组,使用非游戏的电脑程序来 训练同样的学业技能。在被试体验学习完成之后若干天,研究人员测试两组学习者的持续动机。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学习者较之控制组的学习者在学业技能上的持续动机更高[4]。 另外,Terrell & Rendulic(1996)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引入教育游戏,结果显示,教育游戏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内在 动机与成就[5]。Hakan Tuzun(2004)在网络教育游戏中观察 和测试学习者的动机,结果同样显示,游戏能够激发和维持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6]。

三 教育游戏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

教育游戏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优化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 件,激发学习者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本文拟从个体心理与 群体心理两个维度,探寻教育游戏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 机的影响因素,揭示游戏过程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变化。

1个体心理因素

个体心理是作为个体的人其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 映,指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所表现的相对独 立的心理。一般地,个体心理主要表现为:感知、记忆、想 象、思维、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

Malone 和 Lepper(1980,1987)对教育游戏中个体心理 动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通过测试学习者在不同版本的 教育游戏中的动机诉求,寻找电脑游戏为何如此吸引人的原 因。基于一系列的实验结论,Malone和 Lepper 提出了一套 完整的个体“内在动机”理论,分析得到激励学习者学习动 机的四个因素:挑战,好奇心,控制和幻想[7]。

挑战是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完成 的活动都不会带来挑战,具有一个适中的挑战难度的活动将 会给学习者带来最大的内在动机。具有挑战性的游戏任务, 首先具有明确的目标;其次,具有不确定的结果;而且,游 戏任务需要提供与学习者学习绩效相关的反馈。适度的挑战 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心(Malone & Lepper,1987)。

好奇心来自于两个方面:感官的好奇心和认知的好奇心[8]。 感官的好奇心指向感觉的变化,像光、声音或者其他感官刺 激的变化。感官的好奇心能够激发游戏中学习者的注意水平。 认知的好奇心是通过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产生。一般,在 学习环境中不完全的、矛盾的、不和谐的事件能够激发学习 者的认知好奇心,激励学习者的认知需求。

强大的控制感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控制感的获 得可以通过学习者对游戏环境的操纵来实现,学习者对环境 变量自主选择的程度越高,学习者获得的控制感就越强。学 习者对游戏环境变量的控制可以通过学习者自主选择游戏角 色、游戏路径、角色装备、交互方式等来实现。

幻想的环境,在游戏中可以理解为一个激发学习者产生 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物理或社会情境的环境[9]。幻想的环境可以 通过两种方式来激励学习者的内在动机。第一,满足学习者 情感的需要,幻想能够帮助学习者体验权力、成功、名誉以 及财富。第二,满足学习者认知的需要,幻想可以促使学习 者掌握类推技能、理解隐喻,在新信息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联 系(Malone & Lepper,1987)。

2群体心理因素

群体心理是指普遍在某个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并反映这个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心理状态与倾向。一般地,群体 心理主要表现为:群体气氛、凝聚力、社会助长以及仿效、 从众、竞争、协作、相容、冲突等。

马斯洛认为,人有社交的需要,包括爱、归属、接纳和 友谊。人们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接纳、关心、 友爱和同情,在感情上有所归属。同时,人还有尊重的需要, 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而这种 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自信心。

游戏之所以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它的社会性。教育 游戏通过互联网建立起虚拟的游戏学习空间,学习者在这个 空间中与其他学习者展开交流和合作,在社会活动中获得体 验。学习者在游戏中具有的社会存在感,能够有效地促使学 习者持续性地进行游戏。

Malone和 Lepper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在网络教育游戏 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群体心理因素,包括尊重、 竞争与合作[10]。Hakan Tuzun(2004)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总结出网络教育游戏中影响学习者的动机的因素,包括身份 表达,社会关系,玩,学习,成就,奖赏,幻想,独特性, 创造性,好奇,控制和所有权。同时,Hakan Tuzun 在研究中 还发现了选择对于激励学习者的重要性,据此进一步提出在 网络游戏情境中创造性、学习者的身份表达、社会关系能够 激发学习者动机[11]。

学习者在游戏环境中,有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 现的需求(陈怡安,2001)。在游戏中,学习者需要获得更多 的生命值,更多的智力、体力,得到较高的地位,获得一种 成就感,受到他人的尊重,满足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Nic Crowe 和 Simon Bradford 博士对网络游戏“Runescape” 的游戏者做了三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玩网络游戏的青 少年与各个国家的其他游戏者接触,使得他们学会了如何与 不同的人相处。Crowe 表示:“由于父母的担心,现在青少年 的活动范围很小,虚拟的环境为其中的青少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可以建立自信心和存在 感,这些东西也许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没办法做到的。” [12] 另外,一些学者在 Malone 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补 充和扩展。例如,James Belanich(2005)在对军队培训时, 总结出电脑游戏中对军人的动机产生影响的因素:挑战、现实主义、探险、控制。Garris(2002)等人认为:幻想、规则、 目的、感官刺激、挑战、神秘和控制是影响游戏者动机的六 个因素。Asgari与 Kaufman(2004)认为,交互、竞争、控 制、幻想、好奇、挑战与反馈是影响游戏者动机的主要因素。 综上,将教育游戏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因素汇总,见表 1。

四 教育游戏中的动机设计策略

教育游戏中动机设计策略的运用,能够激发学习者在游 戏过程中积极的心理体验。BECTA(BritishEducational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gency,英国教育与传播技术部) 在 2002 年结束的 CGE(the Computer Games in Education)项 目中,对教育游戏中激励学习者学习动机的设计内容进行了 分析,见表 2。

作为教育游戏的设计者,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影响学习者 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善用动机设计策略激励学习者的学习。 结合上文分析,本文提出教育游戏中的动机设计策略,如下:

1帮助策略

游戏的交互平台要能够支持学习者积极地投入游戏。在游戏空间中,系统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吸引学习者注意的 指南演示,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步熟悉系统、系统的组成部分 以及系统的特性。当学习者迷惘或不知所措时,系统能够提 供线索或反馈。系统能够提供符合学习者习惯的个性化的色 彩、声音、音乐、背景、速度和语言等的设置选择,满足学 习者的控制感。

2反馈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 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 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游戏系统提供的反馈可以是内在的,即正在执 行的游戏任务本身具有的反馈。例如,与任务中的其他人物之 间的交流反馈。也可以是外在的反馈,即完成游戏任务后获得 的奖赏或者处罚。学习者通过游戏系统提供的及时的、明确的 反馈,随时诊断、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反馈结果学习者 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并及时改正和完善, 同时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

3挑战策略

游戏要具有清晰的、难度适中的挑战。“玩游戏是为了赢或者达到某个目标……玩游戏的动机关键在于当面临挑战的 时候能获得成功。”(BECTA,2001)。美国心理学家 Yerks 和 Dodson 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 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任务难度 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 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游戏中,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完成的游戏任务都不会给学习 者带来挑战,具有适中的挑战难度的活动将会带来最大的内 部动机,满足学习者的胜任感。

4新奇策略

游戏要提供多样的、不确定的任务结局。在游戏中,学习者对游戏的情节的发展要有控制权,尤其是游戏故事的结 果,学习者需要在不断变换的结局中寻找到一种新奇。挑战 后带来的不确定的结果,更能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者对任务活动本身的兴趣。

5情境策略

游戏不仅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的情境,增强学习者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游 戏要能够提供给学习者适宜的角色。角色扮演不但代表学习 者对他人的了解,而且也表明了学习者对角色特点、角色间 的关系以及适当的角色行为方面所具有的知识(Garvey ,1979)。在游戏中,角色扮演可以带给学习者更强烈、更真实 的感受,让游戏者将自己内在抽象的感受更具体地表现出来。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者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想像自我、 控制自我。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维持着学习者在游戏中的 兴趣(Prensky,2001)。

五 结语

学习动机是促使学习者从事学业活动的动力源泉。游戏 具有的自愿性、时空性、感受性、模拟性和自为性使游戏充 满了魅力,让人乐此不疲。教育游戏的激励效应使得学习充 满了乐趣,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教育游戏中激发和维持 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选取学习者的动机 心理视角,探寻教育游戏激励学习者学习的个体与群体心理 因素,洞察游戏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心理的变化与发展,并 提出动机设计策略,为教育游戏设计中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平 衡提供借鉴。另外,教育游戏中的媒体技术因素,如技术的 流畅性,交互的多样性等等;情节叙事因素,如情节的发展, 叙事的手法等等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因此, 教育游戏的动机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这 样才能够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激励动机的学习环境,以保持学 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有效学习。这也是今后教育游戏 动机设计需要更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6:54-55.

[2] 陈志霞,吴豪.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2008, 16(1):98-105.

[3]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e P et al. 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J]. Computer and Education, 2003, 40:71-94.

[4] Malouf, D.B. 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al computer games on continuing student motivation [J].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988, 21(4):27-38.

[5] Brett Bixler. Motiv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games [EB/OL].

[6][8][9][11] Hakan Tuzun. Motivating learners in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s [D].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2004.

[7][10] Lepper, M.R&Malone, T.W.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i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A].in R.E.Snow&M.J.Farr (eds.).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Cona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es[C].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25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