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科技论文

工程管理科技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管理科技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

第2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Abstract】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project management special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construction.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The course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该课程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可行性研究与评价、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项目管理支持系统,以及组织级项目管理等内容。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而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本门课程与众多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使得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困难重重。比如费用管理一章内容,与《工程经济学》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交叉;时间管理一章内容,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交叉。因此,课程内容如何设计,才能既有效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又能够涵盖所有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进行一定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的设计。

另外,由于本门课程属于管理类课程,文字性内容较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枯燥乏味,授课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再者,随着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必须紧扣时代特点,响应国家政策,了解行业需求,掌握科技发展。沿用固有的知识、照本宣科,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学生步入工作后也会感到迷茫。为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将国家政策、行业需求,以及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工程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实践,用实践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2.1 课程内容设计问题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与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交叉问题,必须站在专业建设的较多,召集各门课程授课教师,进行集体讨论。从专业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到授课计划,进行统一制定和科学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详细规划每门课程要讲授的内容,以及先导课程及后续课程设置问题,科学划各门课程的授课先后顺序,保证各门课程讲授过程中所需要的合理铺垫,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使整个专业建设具有连续性,保证知识的融会贯通。

2.2 教学设计问题

授课中的枯燥乏味,是很多教师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难题,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如何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往的教学研究已经提出了众多的授课手段及方法,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点,更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一,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众多,应通过科学的设计,将这些经典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第二,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的作用。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对具体知识点的应用案例。因此,科学合理的引入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必将使学生清晰了解所学知识点的具体应用,以及应用后能够得到的结论。

2.3 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问题

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一是以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为基础、依托注册资格考试,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习题库建设研究与实践。在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应注意收集经典的科研成果,使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并用最新的科研理论提高课程授课效果。随着国家对执业资格的重视,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注册执业资格考试每年都在进行,这为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考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行业实践中,对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需求,以及具体知识的应用方法。因此,依托注册资格考试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习题库建设,能够更好的贴近工程管理专业实际需求,并且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产生更深的理解,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反转课堂”等众多新的理念,为相关课程习题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本文总结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与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交叉问题,提出了系统科学的设计各门课程授课各环节的解决方案;针对授课中的枯燥乏味问题,强调了案例教学及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的作用;针对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问题,提出了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以及依托注册资格考试,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习题库建设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的科学实施,必将有效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建坤,成虎.对工程管理专业地位和学科体系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7:5-7.

第3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特点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重要分支学科“工程项目管理”,1982年引进到我国,1988年在全国进行应用试点,1993年正式推广,至今已经10多年了。在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全国工程界的努力实践下,形成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四大特点:

1、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改革相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新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与工程建设的目的相一致,是以工程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为归宿的管理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集中管理为中心的计划管理方式。这一改革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我国工程建设的生产力。

2、工程项目管理与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是围绕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展开的,即形成合格的项目法人(买方),承包单位(卖方)和监理单位(中介方)。这三者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这个中心联系在一起的,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四大主要内容: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四项制度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的。

3、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三个一”,即一门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一个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体系、一大批典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成功案例。这“三个一”是我国继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坚实基础。

4、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学术活动活跃。在大学里已经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说明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项目管理人才。在继续教育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的教材有:全国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全国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全国工商管理建筑业培训《工程项目管理》教材等等。已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学习的达一百多万人(含学习工程建设监理知识者)。全国从事项目管理研究的学术团体有“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统筹管理分会”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学术研究的专家、教授是一支很大的队伍。每年发表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学术论文、科研成果都很多。另外,我国与香港、台湾和国外工程界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很频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要业务内容的“注册建造师”制度,正在酝酿建立。

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方向为了发展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迎接21世纪我国工程建设新的,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建筑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把我国的建筑市场培育发展得更加完善,使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必须科学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应有以下六个方面:

1、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规范化的目的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方向,促进发展。规范化以后,可以形成合力,实施料学管理,强化管理绩效。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已经受建设部委托,立项制定《施工项目管理规程》。从2000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的《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也是服务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建设工程施工会同(示范文本)》等,都是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的文件。我们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按法规、规程、规范和标准办事。

2、在思想上要有创新观念。创新观念就是敢于创造、敢于改革、敢于做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我国对“施工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是超过外国人的;我国制定的《胆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是外国没有的;只有具备创新观念,才能把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为国际领先水平,而不是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跑。

3、坚持使用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目标管理方法”,即“MBO”方法。它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即工程项目管理以实现目标为宗旨而开展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责任明确化的活动。目标管理方法要求进行“目标控制”,即控制投资(成本)、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控制投资(成本)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核算方法。各建设行为主体都应有自己的投资控制目标,建设项目总投资控制总目标由项目法人以已被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为最高限额进行控制。控制进度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工程网络计划”方法。控制质量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它的本质是“三全”、“一多帐”,即“全员、全企业和全过程的管理”、“管理方法多样化”。ISO质量体系标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不是控制方法。投资(成本)、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每个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之间都有最佳结合点,不可能三者都优,更不能偏废某个目标而片面强调另一个目标,应做到综合优化,以满意为原则。

4。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必须实现计算机化,或信息化。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强关联性,管理业务又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计算,有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使用TQC方法、网络计划方法和核算方法,要运用计算机就要进行两项建设:一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以软件建设为重);二是人的文化素质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软件,作到资源共享、操作简便、速度快、可优化、效果好。现在两项建设的差距都很大,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真正用好网络计划,必须实现网络计划应用的全过程计算机化,且有待于企业整体管理素质的知识化。工程项目管理是高科技应用的广泛领域。

第4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 教学评估 实践教学 改革

一、引言

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国家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将会使得中国的高校获得新一轮的全面发展。评估不是改革,但是它却能促进改革,甚至成为当前促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校投入的最重要保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这才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改革,对高校自治、学术自由等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代替了原来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着力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势必会成为促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体系

(一)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评估程序

1.申请条件

⑴申请单位须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

⑵申请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或在国家教育部备案。

⑶申请学校从申请日起往前推算必须有连续五届或五届以上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

⑷符合评估委员会受理评估的基本要求。

⑸申请学校必须在提交申请报告的同时交纳申请与审核手续费。

2.申请时间

申请评估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申请学校应在当年7月10日前向评估委员会递交申请报告一式五份。

3.申请报告

申请学校向评估委员会递交申请报告,对报告内所列内容应进行说明并提供资料。申请报告内容:

⑴学校概况和申请评估专业所在院系简史和现状;

⑵申请评估专业的创办和发展过程,办学实绩;

⑶师资状况及在册教师简表;

⑷教学条件和设施(教学用房、实验室,教学资料和设备器材等);

⑸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等)和教学管理状况;

⑹教学经费。

4.申请审核与受理

⑴评估委员会收到学校申请报告后,应在9月1日前完成审核工作,经审核认为报告情况切合实际、基本具备评估条件的,向申请学校发出受理通知,通知申请学校开展自评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递交自评报告;

⑵对申请报告中需要补充说明或进一步提供有关资料,或需要派员到校实地审核情况的,申请学校有义务予以密切配合;

⑶经评估委员会审议认为尚不具备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的申请报告,评估委员会将把不予受理通知申请院校(口头或书面)。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2-1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三、适应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评估体系的实践教学改革

纵观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体系,从教学条件到教育过程、教学质量,各评估指标的考核都涉及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观测。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日益增多,合同关系越来越复杂,工程管理的难度也渐渐变大。而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环境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实际工程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有:

1.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拥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约200多所,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开设课时不到总课时的20%,有的院校甚至不足10%。而我国目前大多院校只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而且实习环节有不少流于形式,造成了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和社会需求脱节。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系统性不强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边缘性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涵盖范围较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突出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而传统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一方面,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足,如项目管理、项目评估、工程造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施工等这类课程及课程设计学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师只能在较短的课时内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无法进行大量的综合性的模拟训练,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各实践环节安排各自独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实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日益重视对工程管理专业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全面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4.实验室和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分为技术类、管理类和综合类。技术类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岩土工程等一些相关技术类基础课程实验构成。这些可以依托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完成。但工程技术集成展示、招投标模拟、工程项目管理模拟等管理类和综合类实验教学,需要在专业实验室完成。目前,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缺少完善的实验室,实验教学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另外,多数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部分企业虽接收学生实习,但没有把学生分配到实际工程中去参与工作,学生每天去工地只是走马观花,动手的机会较少。

除了上述几方面问题以外,目前还存在建立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制度等方面问题,这些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适应于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1.修订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在修订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时,应适当调整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重视工程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地方和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设立工程管理模拟训练、工程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对工程管理专业进行“3+1”培养方式试点研究(即: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对部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试点培养)。

2.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尤其是实践课程设置上应参照国家当前实行的建设类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规定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口的专业岗位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为学生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从实践应用及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先进的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其中包括项目管理软件、图形算量软件、钢筋抽样软件、清单计价软件、电子标书制作系统等。这些软件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和全过程造价管理,也可应用于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在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时,可增设软件培训类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3.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为了改善目前相对单一、落后的实践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在多媒体动画教学、现场案例教学和趣味性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

⑴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广采用多媒体教学。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课件,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细致,并配以图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⑵建立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网站,把教学课件、工程案例、练习题以及其他相关实践教学资料发到的网站上,为实践教学开辟另外一条有效渠道,同时也可以为校企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教学互动的交流平台。

⑶注重引入案例教学法,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系统观念。一些课程,如施工技术,若仅凭课堂上讲授施工工艺,学生很难有直观、深刻的印象,若采用播放施工录像或将施工工艺制作成配有音乐、动画的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针对一些管理类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应在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引入讨论教学、发散思维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可以增设招投标模拟实训环节,在课程理论内容完成之后,进行实体工程情景模拟,完全模拟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从招标公告到最后中标通知书为止的完整过程。

4.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与企业单位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建立基于企业的学习环境,切实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增强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和环境的感性认识,体会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验课堂与一线现场教学等主要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知识的过程,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

加快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程,建立以CAI中心为依托的工程管理实训中心,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保证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5,优化师资结构、增强教师实践经验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普遍缺少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往往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为改善目前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建立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可以委派专门的教师到建筑业企业学习、实践,今后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软件教学和实训教学等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建筑行业的专家、高级工程师到校授课或举办讲座、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参与人才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

另外,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也是促进实践教学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实,改革目标得以实现,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尤为重要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具体途径。为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求,以评促建,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质量,可以结合目前工程管理抓也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改革创新,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2-53)

[参考文献]

[1]孙虹,刘红,程S.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29~130

[2]熊黎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9,(4):50~50.

[3]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146~148.

[4]王如心.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 2011,(4):43- 45.

第5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国家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施工整体质量水平以及施工安全性,必须要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其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将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建筑工程优化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工程管理;重要性;优化措施

社会的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进程。随着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若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由于建筑施工工程量大、工期长以及施工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对此,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建筑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1分析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

1.1分析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重要性

相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才是企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进行成本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我们国家建筑行业整体施工现状上看,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成本”的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出现资金浪费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建筑企业相关人员在进行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成本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降低由于人为因素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1.2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不仅与建筑企业的信誉度有着直接的关联性,而且也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筑行业的质量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内容,举例来说,建筑工程施工前规划与设计方案质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以及建筑工程竣工后验收阶段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等。从目前我们国家建筑施工工程企业管理现状上看,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在施工前期的规划与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后期的工程验收阶段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建筑质量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对建筑施工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

1.3分析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企业相关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对安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建筑施工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过度的重视,往往忽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因此导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频发安全事故性问题。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建筑施工企业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安全管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为了能够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性问题,建筑企业必须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度。

2分析建筑工程优化措施

2.1加强对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建筑施工质量的优劣绝大多数取决于建筑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若想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必须要建筑施工材料进行着手。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首先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挑选具有资质的供应商,其次,全面评估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规格,最后,选择与建筑工程施工相符的施工材料。同时,施工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过程中,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再次审核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除此之外,对现场施工设备的管理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与建筑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也会与现场施工的按完全性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关人员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其能够在正常的状态下稳定运行,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由专业人士进行机械操作,确保施工工序合理以及规范性,从而增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现场施工安全性。

2.2加强施工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有效措施

在进行建筑工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即施工过程中能源消耗、人工薪资以及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支出。由于成本管理所涉及的环节相对比较到,在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对建筑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确保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购买成本,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施工人员薪资管理。由于建筑工程的工程量相对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人员需求量相对比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员费用支出。在进行人员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益以及施工质量,对施工工人必须要实行必要的考核制度,提高施工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避免由于施工失误问题而影响施工进度。第三,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损耗问题。由于建筑施工工程工期相对比较长,能源消耗量相对比较大,因此,在进行材料的领用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详细的登记管理,严格把控能源使用情况,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3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在进行建筑施工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安全隐患性问题进行有效的识别。通常情况下,对物以及对人的管理上的问题是出现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能够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科学的进行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操作,降低出现安全事故问题的机率;第二,加强对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按照施工规范性标准进行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摆放工作;第三,对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性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不仅能够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

3结语

综合所述,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若想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水平,建筑企业必须要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对施工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建筑施工整体管理水平,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工程事故问题发生的机率,促进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玉峰,张艳伟.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与创新方法阐述[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

[2]孙国洪.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7).

[3]岑永权.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成效的途径与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14).

[4]陈洋.浅谈建筑工程管理若干问题及控制措施[A].“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102-103.

第6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重要性;创新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o execute the management connot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on, discussed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strategy,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so as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mportance; innovation strategy

中国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工程项目是建筑工程企业展示其形象的窗口,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在未来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不断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根本之策。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内涵及创新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可概括为:自建筑工程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使建筑工程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系统管理。质量、工期、成本的最优化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永恒追求的三大目标,这三者之间既矛盾又统一,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很难同时满足,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最好的质量和一定的工期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值。

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符合时展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如何构建能够适应建筑市场发展需要,创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新项目管理模式,是当前建筑工程企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建筑工程企业只有在不断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策,才能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的创新,也是大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不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正常开展,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摒弃其中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方面,才能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

再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适应了建筑市场发展要求。建筑市场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了适应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最后,大力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是适应当前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如何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与生产实践当中,对建筑工程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项目管理的精华纳入到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当中,切实提升建筑项目管理水平。

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原则

2.1 顺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不可逆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应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不同,其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各异,二者之问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即生产力三要素加以高效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生产力的潜力。实现生产力三要素的有效结合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2.2 与建筑市场的发展相一致

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市场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应该适应建筑市场动态发展变化的要求,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建筑市场的角度,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将项目延伸至市场,即由市场获得项目,进而在市场中实施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广义上来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有助于项目的市场延伸,从而有助于在深度上更好地组织项目建设,处理好建筑企业与建筑工程项目之间的关系,强化市场适应能力。

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是打造企业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出真正适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策略,进而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水平。

3.1 项目管理理念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理念创新的实现,需要企业职工的大力配合,群策群力,才能加快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步伐。施工企业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大力开展多角度、宽层次的形势与任务方面的教育,帮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树立市场理念、科学管理理念与人本理念。市场理念是指加强市场导向管理理念。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后还是由施工企业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占有率来决定的。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员工与施工项目部门是没有办法超越市场范围,只有不断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并尊重市场运行规律,不断加以创新,才能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取得显著成效,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次,科学管理理念。项目管理对象是由很多种元素构成的错综复杂系统,这就要求项目管理应从整个系统出发,使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大力研究与处理好系统内部的各元素、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还有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之间的关系。最后,人本理念。项目管理从本质上来看,是对人的管理。人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处在重要地位。建筑工程项目的计划、协调、控制等都需要靠人来完成。人在思想上真正实现现代化,才会充分发掘其内部的潜力,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促进企业项目管理不断发展。

3.2 项目管理责任制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一般情况是规模大,并且工程分项施工多,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难度是很大,在工程主体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精简生产关系,减少施工管理的层次,将原先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式管理方式,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多个方面的管理要素,根据不同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的侧重点,但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基本责任制与项目成本核算等方面始终在项目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实际落实情况,将决定项目管理的成败。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在企业授权范围内,处理好建筑施工工程内部的多方关系,切实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能够协调有序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与服务机制等多项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得以落实,开展灵活多样的组织体系,来进一步实现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控制与落实,确保工程项目目标能得以实现。

3.3 人员管理层面创新

在建筑施工项目确立人本管理理念之下,还应该加强建筑工程人员管理层面的创新。人员管理层面创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首先,确定项目组织目标。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加以分解,并构建层次化目标责任系统,在企业内部全部员工积极开展责任目标考核,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整个系统中所承担的任务,这是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得以构建的重要基础。其次,应采取相关措施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相关的组织协调能力。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人员除应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该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有助于确保工程项目参与者对整个项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达成一定共识,这有助于各个方面的人员能相互了解,构建并保持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工作氛围,利于有效化解矛盾,达成一致目标,提升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效率。最后,加强法制教育。许多重大事故是由于法制理念淡薄引发的,这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等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其根源在于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知法犯法; 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4 造价控制层面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还应注重造价控制层面的创新。首先,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造价管理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建立包括项目负责人、法人、基层员工等三个层面内的造价控制系统,并且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施工项目法人在决策中处在核心地位。项目管理负责人一般是负责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经济核算与工程款回收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基层施工队伍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建立完善的三位一体的造价管理系统,能有效确保整个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其次,强化企业目标成本方面的管理。建筑施工项目中企业产品成本目标的确认是和产品价格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企业目标成本的制定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测算。应根据作业层面的直接成本费、项目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等不同层次的费用进行测评,之后再按照各个项目造价来确定企业目标相关成本,计算出市场实际可以接受的相关成本指示。

总之,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不断进取的动力。建筑施工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采取项目管理理念创新、项目管理责任制度创新、人员管理层面创新等创新策略,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框架不断得以完善,切实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今后建筑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晓红 .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之探析 [J]. 现代管理科学,2008 ( 6) .

第7篇

【关键字】市政给水工程;现状分析;质量管理与控制

1 引言

市政给水系统是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供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政给水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还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因此对市政给水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市政给水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合我国的给水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

2 市政给水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给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存在的缺陷

市政给水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为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授权单位,有些施工单位不按规定执行基本的建设程序,也不执行相关的规定制度,业主未及时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手续,这样就给市政给水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

2.2 给水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环节薄弱

目前不少给水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再分包工程在质量管理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的控制上较薄弱。有些给水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资质,质保体系不健全,在施工过程中不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擅自变更设计,使得给水工程的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继而影响了整个城市的供水。

2.3 给水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的质量意识不强

许多负责市政给水工程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质量意识比较低,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一味去追求“最新”、“最好”、“最快”等目标。故而在施工过程中仅仅关心项目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了给水工程的质量水平,从而无法为城市居民提供满意的给水条件,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4 给水工程项目监督管理缺位

监理人员在给水工程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市政给水项目中,部分施工企业借以种种理由拒绝接受监理的监督,或者监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对施工单位要求不严,任由施工人员盲目施工,造成了市政给水工程的监督与管理上的缺位。

3 实现有效的市政给水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市政给水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避免由于质量缺陷而造成使用上的隐患,甚至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3.1 强化给水施工单位与人员的质量意识

提高市政给水工程的质量,首先企业要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企业文化,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和贯标,把质量控制贯穿各个环节,建立质量管理部门。第二要在工作中提高员工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认识,自觉接受质量管理,要做好施工基层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根据这些人员的特点进行对症下药。由于一线施工人员一般为农民工,文化程度低,质量意识不强,因此更应该加强对他们质量意识的教育指导工作,深化他们的质量意识,并针对具体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掌握正确的施工方法。第三施工企业在管理上要将施工质量与效益挂勾,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并运用反面教材敲响质量警钟。

3.2 规范给水工程施工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

规范给水工程施工单位的市场行为,主要是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对于施工单位的管理和监督,除了从法律层面上加大立法机关的立法与执法力度之外,还应对其市场行为进行约束。对施工质量不好的企业在行业内进行通报,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重视投标单位已建工程的质量情况,将“重质量、守信誉”的单位推荐出来承担建设任务。

3.3 给水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精心勘察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设计施工图的质量直接关系施工质量,因此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做到认真,负责。设计团队应该进行充分交流,根据具体的环境等条件编制并绘制出详细而合适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最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或专家打分法进行最终方法的确定。这样的操作,可以确保设计工程的安全、有效,降低潜在风险。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对提高施工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4 加强现场管理,重视各环节控制

总承包单位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对项目施工质量负总责,对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中一切与质量密切相关的环节进行严密有效的监控。总承包单位统一协调指挥各施工单位施工质量,各施工单位在同一时期内在各自承担的施工区域内完成施工任务。另外在市政给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要进行跟踪巡视检查,并邀请施工单位的质检员、监理单位一同参与工程的管理与质量的控制,如果发现问题应立即指出,并立即要求各个施工部门进行整改。如在给水系统中发现质量问题,应当对造成损坏的部位进行科学论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

3.5 落实质量责任度

要想真正的提高给水工程质量还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给水工程不论大小,项目业主方必须指派项目负责人对质量进行管理,对工程质量负领导监督责任,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的头上,杜绝职责不清、工作不到位、考核不严、处罚不准确等现象的发生,如果在工程验收或者使用过程中出了质量问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最终达到提高给水工程质量的目的。

3.6 发挥质监机构作用,做好政府质监工作

政府质监机构应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对于市政给水工程施工方案必须进行严格审查,对关系质量的重要环节要进行控制,保证其符合现行给排水施工规范的要求。同时质监机构要注重提高质检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格质检程序,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争取将政府质检工作做到客观公正。

3.7 强化监理职能

在市政给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当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理单位应对给水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监管能力。另外监理单位还需要依靠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与优秀的监理人员结合起来,增强监理单位的质量监管实力。在监管过程中,监理单位应着眼于工程的工期进展和质量,采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控制工程进度,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协调施工过程中各个单位的相互关系,提高给水工程的质量。

4 结束语

市政给水管网一旦投入使用将长期不间断运行,其质量和安全是否可靠,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综合效益。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市政给水工程的质量,形成质量隐患,而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消除质量隐患的重要方法,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市政给水工程的参建各方应树立质量意识,多方面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体系,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最终提高市政给水工程施工质量,为城市供水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聂志安. 市政排水管道施工质量控制[ J ] . 科技创新导报.2008 .(23 ).

[2]张云波.加强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对策[J].才智.2008.(17).

[3]马晓颖,等.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7).

[4]王启麟. 基于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对策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9.(02).

第8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 technology constantly updated with perfect,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constantly get popular, this makes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effect.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的得到普及,这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建筑企业管理者不断的意识到效率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重要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效的企业管理与科学的企业管理不断的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在这样的环境推动下,建筑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一款适合于建筑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非常重要,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筑企业的综合管理和信息实时共享,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本文详细阐述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况、国内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概况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PMIS)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项目管理通常包括人事档案、工资报表、财务信息、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大量信息和各种图表等等,这些材料通常规模较大、数据繁多、更新较快。传统的项目管理大都是通过人工来完成的,工作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现错误,这给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项目运行信息的管理分析,为项目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的工具。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从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材料控制和文件控制、费用估算与费用控制等管理,同时动弹管理和控制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工作人员从传统的人工工作中解脱出来,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实现企业各种信息和数据的处理。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3.1 国外应用现状

计算机技术在国外应用的较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最初也是由国外专家开发设计出来的,可以说国外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项目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已得到很大的强化,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在发达国家的应用较为普遍、发展也比较完善。随着网络的普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3.2 国内应用现状

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远远不如国外,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我国企业中计算机已经相当普及,在10多年前就有许多施工企业已筹建了独立的机房、计算机中心,设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由最初的引入、到独立开发设计、再到创新研究,可以说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缺乏高层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信息不能共享,使得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效果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带来的投资效益也没有完全实现。总之,我国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水平和国外的项目管理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3.3 影响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原因

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使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实际的应用情况却不乐观,影响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工作过程中的随意性,不按照程序使用软件,使得先进的控制方法、计划方法和程序不能正常应用,难以显示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和高效性。

(2) 人的水平问题。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人为前提的,员工的观念、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模式的选择。项目信息管理工作落实的好坏,和项目经理对该工作的重视及理解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因为信息管理不仅需要有设备投入,还需要有人员及机构的保证。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在设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时,考虑到传统的项目管理内容,主要设计了合同管理模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程管理模块、进度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文件档案管理模块这几个功能模块。

(1)合同管理根据合同类别划分为:业主合同、内部承包合同、联合经营项目承包合同、分包合同、采购合同和租赁合同等。业务管理过程覆盖合同评审、合同签订、合同交底、合同变更、合同违约索赔、合同结算记录、合同支付记录和合同反索赔等。

(2)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成本预测与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等。本文的成本管理系统方案通过成本计划编制系统、成本核算系统、工程收支系统和成本收入动态分析系统4个子系统来完成成本管理主要内容。

工程管理的内容包括:合同段管理、承包商管理、设计方管理和监理管理。

(4)进度管理的内容包括: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

(5)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质量数据、质量标准和工程事故。

(6)文件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记录文件资料并打印存档。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

使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使企业活动更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长远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工作效率。标准化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真正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自动化、规范化,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传统的项目管理经常出现由于信息不能及时沟通,造成资源浪费或者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通过使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事业务流程与核心业务模块得意整合,实现了工作分发、进度汇报和各种数据的共享,每个用户均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相关信息,随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获得需要的数据。

(3)提供实时的施工信息,有利于管理者进行正确的决策。系统可以虚拟施工现场的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地统计各种数据。使得企业高层人员得意及时掌握信息并且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

(4)提升管理水平。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结论

管理信息系统是将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决策理论、心理学、人工智能学等理论成果形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以及信息应用的学科。建筑企业管理者不断的意识到效率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重要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效的企业管理与科学的企业管理不断的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强有力的竞争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使用,使得企业可以快速的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快速做出正确决策,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本文详细阐述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况、国内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阳.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内江科技,2010,(07).

[2] 郭亚兵.道路项目管理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0.

[3] 王俊,李全兵.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分析[J].人民长江,2009,40(10):74-76.

第9篇

【关键词】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招投标;过渡期;建设发展;企业管理

1 引言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2011.10.16日实现联合试运转,2012年3月28日一期工程将实现试生产,二期工程何时开工、是在一期工程结束后立即施工,还是运营一段时间后再开工,笔者不得而知。而先前成立的工程部、项目管理部将发挥不了先前在建设期的作用,他们的职责相应的该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笔者将在本篇中做部分的研究与探讨。

1.1 项目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中央提出调整经济发展式的号召下,全国各大煤矿纷纷开始战略转移,淮北矿业集团适应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在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煤炭主业、适度巩固发展非煤产业”的方针指导下度011rh 2005年开始对定远盐化项目开始立项,随后中盐东兴盐矿股份公司、马鞍山钢铁集团、安徽建设投资发展公司、中国成达工程公司(原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四家国有大型企业纷纷响应决定成立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厂址经多次考查论证最后选择在定远县炉桥镇。2008年12月21日项目开始奠基。2009年3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

1.2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大型盐化工项目是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是振兴皖北发展“一号工程”――“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整体规划分两期建成年产100万吨聚氯乙烯,140万吨电石、76万吨烧碱、250万吨电石渣制水泥装置,以及自备热电站、采输卤、石灰石矿山、铁路专用线等配套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将建设年产46万吨聚氯乙烯、56万吨电石、30万吨离子膜烧碱、115万吨电石渣水泥、60万吨真空制盐装置,以及2×300MW热电站、采输卤、石灰石矿山、铁路专用线、总变电站和供电外线等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氯碱工业实现由东向西的战略转移。一期工程将于2011年8月18实现投料试车。

2 建设期项目管理部、工程部的职能

建设期项目管理部、工程部技术部宣告成立。项目管理部的职能是:具体采用WBS项目管理工具对节点采用项目分解结构、一步步实施最终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工程部主要的职能设置是对监理咨询公司、EPC总承包单位、承包单位、施工单位的管理;与设计院的协调与沟通。对地方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协调;对各项目部提供技术支持与智力服务,必要时可进入工地现场办公。

2.1 对施工单位的管理 。EPC总承包单位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三方面,这种总承包方式在国外相当盛行,而且已经普便推广,EPC总承包模式的取费方式与先勘察、再设计、后施工的取费方式不同,当然会增加造价。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单位下称施工单位的管理。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在华塑公司2×300MW热电站工程中采用,而电石装置、氯碱装置、公辅均只采用EPC总承包+工程监理模式。水泥装置与石灰石矿山装置采用普通DB承包模式。总承包单位负有管理责任,而且是直接责任者。总包单位往往是设计单位,他们主要负责重要设备的订货采购以及相关的设计、他们不具备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资质。对施工单位的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工期特别紧张的时期,施工单位野蛮施工、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材料、不按建设程序施工等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他们的管理相对比较薄弱,而监理单位有时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现象.华塑公司工程部对施工单位管理主要是从专业技术领域内对施工单位进行管理,随着工程建设的向前推进,华塑公司土建质量问题相继出现,冬季施工时,出现混凝土板受冻现象;柱根部施工缝处理不到位,柱漏筋、孔洞现象,已经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华塑公司工程部从专业的领域内着手、对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进行重点控制,重大分部工程的验收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验收、主体结构工程验收、竣工验收必须通过华塑公司工程部参与,其他分部工程验收可视情况而定。

3 华塑公司工程管理部门与各大项目部的横向联系

3.1 各大业主项目部在建设期作为业主方参与对华塑公司各子项工程的建设,除了EPC外所有大宗设备的采购、工程建设与安装的招标投标、与设计院、施工图的审查机构的招标与投标,并在具体施工阶段做为合同约定的甲方代表行使甲方的权力。各大项目部绝大多数都是生产运营期的骨干,所学专业与工程建设完全不相符,而华塑公司工程部技术部大多数人员参与过中型或特大型工程的建设。华塑公司工程部主要是给项目部提供技术支持。总结有以下几项内容:

3.1.1 负责解决项目部的技术难题,审定各种施工方案特别在采用顺标(所谓顺标指的事在招标情况下,工程量规模较小的工程顺延给已经中标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为各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并在方案的审批中为业主项目经理部提供技术支持。

3.1.2 参与项目部施工图内审,组织施工图会审;虽说施工图由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但是在施工图具体实施时,特别是在民用建筑、道桥、水渠上施工图内审,可以为项目部节省不少的资金.重大的工业建筑经过工程部门的审查也可以为项目部节省不少的资金,例如在华塑公司南水渠挡土墙施工时,原设计为重力式挡土墙,后经过断面优化后采用护坡形式为华塑公司节省约三百万元,

3.1.3 负责组织对施工单位的共性问题、专项难点技术、重大技术问题、强制性条文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

4 工程部与地方政府部门的交流沟通

4.1 工程部在建设期主要与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与政府部门地方质量监督站的交流、沟通、在实验室设置、工作程序等各方面报监等。华塑公司已经得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批文,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已经经过周密的布署,批文拿到手后就可以免去做建设许可证的麻烦。

5 与集团公司、股东单位的纵向联系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注册资金 15亿元。其中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占58%的股份,建设期全华塑公司上下及在公司主体还没有形成之前及公司前身为盐化筹备处主要管技人员为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所属员工组成,公司最早的发起人为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与集团公司的联系和股东单位的联系很重要,华塑公司的发展在短期内仍然离不开集团公司和股东单位的支持,特别是在资金上和项目的立项上,二期工程的开工、技改与扩建、员工福利待遇上都需要与集团公司和股东保持密切的联系。

6 结语

总地来讲,目前国内大型企业都面临过这种职能过渡的情况,有的大企业会成立自己的监理公司,有的从事物业管理科,有的成基本建设处、房地产开发商会选择继续寻找开发用地、通过对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工程部岗位职能在过渡时期的分析与探讨,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参考文献:

[1]吴成福 宫福满 科技论文写作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1.7

[2]毛龙泉 沈北安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手册 2002.1

第10篇

1、发达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特征

1.1 积极有效的强制性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

(1)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业主、建筑师、总承包商、设计或施工等专业承包商、建筑产品制造商、质量检查公司等,均须向担保与保险公司进行强制性投保。担保与保险的内容包括新建、改建或维护工程的结构失效,以及建筑所在场地的破坏。从项目立项开始缺陷保证期止,按合同分别由责任负责方承担担保与保险责任。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担保与保险,为保证建设工程全寿命期质量的实现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1].

(2)实行浮动担保与保险费率制,承包商担保与保险费率根据建筑物的风险程度、承包商的声誉、质量检查的深度等综合加以考虑,在法国一般要负担相当于工程总造价 1.5%~4%的保险费[2],由于担保与保险费率的确定考虑了承包商的声誉和业绩,为了得到优惠的担保与保险费率,承包商必须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声誉、积累良好的业绩,从而促进了质量监督管理保证的良性发展。

(3)强制性担保与保险制度加强了各方主体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的能动性。通过实行强制性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担保与保险公司将在施工阶段积极协助监督承包商进行全质量控制,以期保证工程质量不出问题,担保与保险公司就可以不承担或少承担维修费用等。承包商为了提高企业信誉,争取担保与保险费率的优惠,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想方设法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平,这是承包商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生存、寻求发展的战略选择。

(4)成熟完善的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为建设工程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效的社会保障。美国等有层次分明、专业分工细致的工程担保与保险组织体系:活跃在担保市场的担保与保险公司是市场的主体,各自承担着相互有机的不同的市场角色;各类发达的担保与保险协会服务于担保与保险公司,加强行业自律,沟通担保与保险公司和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与担保和保险业相关的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作为其外部组织,以及社会舆论监督机构。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的健全与发育完善,为工程担保与保险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和社会环境。

(5)公正严格的政府监管是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培育和发展的保证。发达国家政府一般设有专门机构对工程担保与保险公司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注册认可,并对已注册的公司和个人进行年度评审,向全社会公示评审情况,促使从业公司与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承保能力。高水平的工程担保与保险行业,增强了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监督保证能力。

1.2 发达的工程咨询业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

(1)严格规范的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资格认证构成咨询业有效服务于工程质量管理的前提。政府以法律法规来规范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从事工程建设管理的行为,建立完善的资质评定和审核制度,鼓励工程咨询业的从业组织和人员,以高效的工作、高质量的管理效应谋求自身发展[3].专业人士的介入,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社会化,保证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2)严格行业自律,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社会信誉,提高工程管理的服务质量。咨询行业的自律约束机制对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做出了贡献。专业人士组织和专业人士的管理,宏观上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微观上依赖行业协会的工作条例、职业道德标准的监督控制。行业协会自律制度,有利于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从业组织市场竞争能力,对于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规范专业人士工作行为,提高工效率,为建设工程质量有效实现提供了专业化社会服务。

(3)公平、公正、竞争和有序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咨询业的发展,为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监督提供了优质服务。统一、开放和竞争的建筑市场,咨询业高额的经济待遇和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加剧了咨询业的竞争,一是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工程咨询执业资格。二是高效的工作和敬业精神赢得社会声誉,接受政府和业主的委托。竞争激发了咨询业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咨询业的自身发展,提高了建设工程管理水平,为建设工程质量社会化监督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咨询业多极化的深化发展,为建设工程质量持续改善创造了社会保障条件。咨询业的市场化,非常适应各层次投资主体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呈现以下 4 个特点[3]:一是工程咨询单位的组织具有民营化、专业化和小规模化的特点。二是重点扶持、保护大中型工程咨询公司。三是专业协会趋于向管理科学化、经济实体化和组织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四是专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基本做到以建筑业每个专业领域为基点。

1.3 高效的政府服务职能

(1)政府服务成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核心职能,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为建筑业发展而服务是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促进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政府不是站在企业的对立面,不是领导机构,而是服务机构,无论是建筑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国内建筑市场的管理,还是国外建筑市场的开拓,无不体现出政府的服务职能。二是政府的作用为建立有效、公平的建筑市场,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促进建筑生产活动的安全和健康。对建筑业参与者的管理是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市场调节、行业自律、专业组织辅助管理来实现的,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约束企业和各方主体的行为,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政府依法实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有效发挥服务职能的关键。发达国家重视建筑立法,建筑业的法规建设和完善工作是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职能机构的核心工作,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可遵循,涵盖了包括政府监督管理行为在内的所有参与建设者,责任明确,条款具体,为严格执法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是政府高效地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

(3)开拓国际市场是政府建筑业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责,把提高本国的建筑业竞争能力、开拓国际市场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际合作方面主要作法:

一是统一规范。规范统一是建筑市场统一的基础,各国积极参与统一标准建设,努力推进 ISO 组织,尽力消除进入国际市场。

二是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促进教育体制的融合和专业人士资格的互认,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法律支持。共同体范围内享受国民待遇,开展公开招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建立共同市场,为本国企业扫清了政治、经济障碍。

三是宣传和学习别国和地区的法规。政府组织专业人士组织和专业人士研究国外法规,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为本国企业提供咨询,为本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服务。

(4)信息化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透明度、更好地服务于建筑业提供了重要手段。全球化交通的形成、全球性市场的开拓和全球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发达国家积极促进建筑行业信息化的进程,尽最大可能为本国建筑行业各个层次提供国际、国内必要的信息网络服务,努力通过政府管理信息化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进而带动和促进全行业的信息化的进程,以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增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1.4 系统强化的行业教育培训

(1)教育和科研是提高行业水平、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都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建筑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从事教育和培训计划、方针的制定,专业资格审定,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欧美注重高等院校在建筑业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日本把企业自身的科研力量看作是行业技术进步的主力军。同时,政府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遗余力地为科研成果转换努力服务。科技进步已成为发达国家建筑业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2)注重专业人士培训,对专业人士的技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既是懂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立依法处理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能力。健全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3)注重基础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对建筑业人员培训和技术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包括了建筑业的各个工种,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持证上岗,以人员的素质保证工程质量。

(4)注重学习型企业的塑造,加大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以知识更新促进科技进步,推动行业发展。发达国家把对人员的再培训作为建筑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在职人员制定有多种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通过岗位再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使企业以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高等学校教育对于建筑业发展实践的响应性是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体现。高等学校教育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时进行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改变学习计划,以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积极参与建筑业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工作,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从事高层次技术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专业教育保证,形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才需求的不竭源泉。

2、加强和完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建议

(1)转变角色,恢复执法地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监督[4].转变角色就是要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的转变:由授权执法向委托执法转变;由实体质量的环环把关向随机抽查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向采用科学仪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的权威性监督转变;由直接审验工程质量等级向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向全面、全过程监督转变。改变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行政职能,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以经济和法律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所有参与者实施执法监督。通过角色转变使政府监督构机恢复执法地位,承担监督责任,依法对所有参与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实施公正、威慑的执法监督,使各建设主体依法承担起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的有效落实,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2)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保障能力,实现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经验,加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咨询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进一步规范建设监理行为,实施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有效地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强制性担保和保险制度,培育有效的建设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并加强对市场主体要素的监督管理,推动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和监理咨询市场的规范有效运转,充分发挥工程担保、保险和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社会保障作用,全方位挖掘各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智能潜力,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同时,加速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进程。

(3)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三大体系,保证建设市场良性运作,提高建设工程整体质量。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参与、受众多因素影响、涵盖建设工程决策、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建设、使用维护全过程的复杂系统,从根本上治理建设工程质量差的问题,就必须树立系统工程的观点,对其进行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治理,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三大体系,即各建设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建设监理与工程保险在内的社会监督保证体系,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系。以规范建设主体质量保证体系为重点,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生产能力;以社会监督保证体系为突破口,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以政府监督管理体系为驱动力,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建设市场的高效运转。改善建设市场要素,增强建设工程质量转化能力,保证建设工程整体质量[5]。

(4)改善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段和方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效能。随着科技进步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必须增加建设工程质量的科学技术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对其实施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得以改善。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必须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监督方法的科学化,不断创新和改进检测设备和仪器,以有效地适应建筑技术发展的需要,保证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督管理技术装备能力和监管效率,推动全行业信息化和建筑科学技术进步。

(5)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和经济性都很强的知识型管理工作,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全面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监督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技术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了解建设工程经济知识,具有发现质量问题、鉴别质量问题和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有不断进取的求学欲望,定期参加培训,努力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建筑技术进步的要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和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把知识丰富、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吸引到监督管理工作岗位上来,调动专业人员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创性地工作,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保证监督工作质量,全面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持续发展。

3、结束语我国建筑业正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加入 WTO 建筑业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整体发展,是深化改革、寻求跨越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创性地实践,为我国建筑业的振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汉丁。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 24-29, 179-180 .

[2] 胡建文。 香港工程建设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若干特点[J]. 建筑经济, 1998(9) : 28-31.

[3] 徐友全。 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咨询[J]. 建筑经济, 1999(10) : 22-25.

[4] 刘应宗, 郭汉丁, 孟俊娜。 我国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转变[J]. 建筑经济, 2002(2) :17-19.

第11篇

关键词: 食品特色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1.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现在国内设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过控”专业)本科专业的高校110所,建有“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点的高校30余所,设立博士点的高校14所[1]。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控”专业的前身为食品机械专业,是我国最早开始食品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1958年即开始食品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为我国食品、轻工机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在行业内享有很高声誉。现如今,“过控”专业依托江南大学在轻工、食品行业的整体优势,结合新形势下食品、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发展要求,在加强专业基础的同时,构建有轻化工特色的“过控”教学体系,确定食品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过控”专业与国计民生戚戚相关,行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重头专业[2]。我校本专业是以过程装备设计和制造为主体、过程原理和控制技术应用为两翼的学科交叉型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过程原理与计算、传热与传质、装备控制技术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在机械、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制冷、环保和机械产品质量技术及安全监督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为了实现我校“过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需站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对“过控”专业人才具备的素质及培养有以下方面要求:

(1)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高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创业能力[2]。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过控”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善于洞悉“过控”行业的商业机会,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开创和管理企业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2)加强重视实践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培训。实践性环节训练对“过控”专业人才来说,是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3]。我们应注重实践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训练,加大实践环节的训练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计划合理化、形式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训练等环节。同时,建立开放性的实验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切实强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3)将其他课程加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相互渗透,形成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让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吸收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让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此发现本专业领域与其他领域结合而带来的商机。

基于我校“过控”专业的特色就是以食品机械为前身,在食品、轻工机械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国内甚至国际认可,因此,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理念引入“过控”专业人才培养中,必将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此外,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2013年建成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系国内第一个系统从事食品装备相关技术的跨学科创新研究的省级研究基地,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包装装备、食品无损检测装备、食品包装装备智能化和食品装备设计制造过程数字化进行应用基础和创新性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平台,同时为我校此专业人才建设增添了浓重的食品色彩,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控”专业两者的培养理念相互融合势在必行,将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一条特色鲜明的光明大道。

3.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应用理论科学及工程知识研究食品的理化、生化特性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一经兴起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体系[4]。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随着食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出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5]。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分析研究热点,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江南大学以国家特色专业等优势教学资源为载体,以“国家发酵工程技术中心”等强大工程实践体系和国内本领域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雄厚科研平台为依托,在“培养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采取名师引领、知识优化、课程建设、创新实践、科教互动、平台构筑、环境熏陶和机制改革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和积极管理的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该培养模式得到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业内一流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与评价[6]。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及管理机制在兄弟院校中被广泛交流和应用。

4.食品科学培养理念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相结合方式

(1)名师引领,牵手行业精英,课堂与课外双管齐下。

《食品工程设计概论》、《食品加工装备原理与设计》、《食品工业成套装备应用技术》、《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课程的开设,是食品科学培养理念和“过控”专业相结合的最好桥梁,对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深通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过程控制、成套装备技术、机械设计与控制等专业知识背景,还兼备食品科学、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饮料等食品加工工艺专业基础。本学院经过长期发展建设,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为首、年轻博士讲师为辅的优秀教师团队,这些优秀教师直接参与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亲自教授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为食品特色的“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最直接的保障。

与此同时,学院广邀食品机械类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走近本科生[7]。或直接进入本科生课堂为学生分享企业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以自身形象为本科生树立明确的奋斗榜样。或本科生在进行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期,直接将本科生交予企业进行管理,将学生整个学习与生活都在企业,融入企业,毕业后可直接参加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使“过控”专业学生更早接触企业文化,可以依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深化专业知识面,还可以更好地让高校教育得到更新,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

(2)课程实践、科研试验到创新大赛,层层递进。

“过控”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主要靠教师落实。当代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是传道授课解惑,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是肩负学科学术研究的重担。因此,授课内容的推陈出新往往要靠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前沿动态融入课堂中。如我们在讲授油脂产品加工课程时,先介绍油脂加工中机械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各自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然后介绍目前市场上地沟油泛滥引起的社会危害等问题,进而引出小型家用榨油机的出现及在市场上的风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目前一款畅销家用榨油机为例,分析优缺点,指出其核心技术并提出存在缺陷的改良方案,或者相似榨油机新产品的设计方案?在学生展开思维想象的同时,加以适当引导并及时给予理论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设计实例分析中,学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尝试提出创新式解决方案并加以论证。

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产品雏形中可以找出相关科学研究的价值,并以此为契机,让本科生组建小团体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中。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将本科生的创新产品进行设计、建模、加工、调试、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完善,最终加工生产出全新产品。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新产品的成功研发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后期市场推广更可以带来商机和客观的经济效益。以最终研发成功的新产品为基础,参加学校、江苏省甚至全国性的相关创新创意大赛,参赛过程本身就是本科生难能可贵的学习磨炼机会和经验,收获的奖项和荣誉更是年轻人日后参加工作时需要的创新思维风暴的基础和源泉。

(3)不同专业相同理念,交流促进合作,共同进步。

客观上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控”专业分属不同学院,但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将两者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一方面,“过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食品科学知识体系。与“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过控”专业的知识体系。食品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工业化生产,这个转化过程必须有机械设备及过程控制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过控”专业之间人才的相互交流合作,定期组织食品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之间举办座谈会、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创新创意比赛等活动,教授之间的科研合作、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必然产生“双赢”局面,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综合性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5.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在“过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是在我校轻工特色的基础上实施进行的,是完全符合“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可以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强烈需求。只有这样具备食品科学特色的“过控”专业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特色鲜明、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慢来,张琴,周志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28):122-123.

[2]来永斌,陈秀,周毅钧,伍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3):133-134.

[3]刘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2):57-62.

[4]杨涛,李艳,梁安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4-16.

[5]朱威.食品科学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93-95.

[6]戴月波,饶志明,张光生.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江南大学食品发酵类专业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4):41-44.

第12篇

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密切相关,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以及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会计环境对簿记及会计的影响是直接的,就簿记及会计的职能或曰功能作用而言,它伴随着的、的、文化的,以及经济体制等环境要素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会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会计的功能作用,限定了人们对簿记及会计功能作用的认识,进而也限定了人们对它的评价,限定了它在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工作中的实际地位。因此,会计的基本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变化既取决于会计所处环境的变化,也取决于人们的思想水平。人们只有在认真分析与研究会计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某一历史时期簿记或会计的职能作出正确评价,进而也才能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会计定义作出科学的结论。正因如此,在研究会计职能与揭示会计本质时便不能仅仅把“会计”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或者一种纯技术性的工作来对待,而应当从总体上对它加以考察,把它看作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在一定会计部门组织之下与在一定会计法制支配之下的会计工作,以及这种工作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技巧、会计方法相协调所形成的一体化关系的集合体。这是研究会计职能与定义问题的一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出发点。据此,我们分别考察历史上有关会计职能的几种不同认识。

(一)核算工具论

在人类会计发展的早期阶段,会计环境中的经济发展要素成为人们认识“簿记”职能的主要依据,它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人们的“簿记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这一历史时期又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经济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自给自足,而非积累价值、故在此阶段经济关系较为简单:这时作为国家仅需要通过簿记核算其财政收支状况及其结果,为考察“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服务;而民间商业与手也只需要通过单式簿记核算其收支。以便在收支相抵中求得收大于支这一所企望的结果。古代数学家正是从记帐、算帐、报帐、用帐与服务相结合的角度,作出了“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结论。这一定义仅仅表现了簿记的核算职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方面均未涉及到会计的监督职能,所以它所体现出来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核算工具论”思想,是人们最早关于单式簿记本质的认识。

(二)管理工具论

随着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复式簿记在早期的业、商业等行业的中渐自成长起来,并最终在核算中取代了单式簿记的地位。这时,人们对簿记职能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问世,改写了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它标志着由古代会计进入近代会计发展。16世纪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世界进入到资本主义统治时代。而从18世纪60-8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及至到19世纪这场由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类又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在此几百年间,一则,学者们通过复式簿记在公司经济管理中所显示出来的功能作用,将家计与公司簿记分离开来,并使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自此得以独立;二则。在市场经济体制支配下的各类股份公司逐步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此时,在权益成为管理所关注目标的同时,人们已进一步认识到簿记对于公司管理的作用;三则,由于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协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在公司内部管理中,逐步把加强成本核算作为加强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正是由于成本核算问题而引发,使学者们不仅明确认识到簿记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而且成本问题也逐步成为人们由簿记思想认识阶段向会计思想认识阶段演进之导因,进而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会计界完成由簿记发展阶段向会计发展阶段转变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此外,由于会计师事业的兴起及其社会性功能作用的展现,也相关地向社会显示了簿记工作在社会经济及公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人类的会计思想与理论由“核算工具论”转变为“管理工具论”。使“管理工具论”成为在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占支配地位的思想与理论。

把簿记看作管理的工具,认为它是为公司经营管理工作服务的观点,最初可以从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一书中看到。他认为簿记是商业经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在管理资产及所有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商人欲求经营之顺利便离不开复式簿记。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学者克朗赫尔穆(F.W.Cronhelm)在《簿记新法》一书中曾作出这样的结论:“簿记,乃是通过记录财产,随时反映所有者的资本全部价值及其组成部分的技法。”这里尽管作者依旧看中簿记之技法,并仅仅强调簿记的反映作用,然而,他却明确指出簿记与体现所有者权益相关联,从这方面已体现出簿记的管理功能。此后,又有美国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福斯特(B.F.Foster)在《复式簿记解说》一书中所作的类似结论:“簿记,乃是反映全体价值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价值方法,是记录财产的技术。”这类观点对其后出现的“技术()论”有着直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工具论”这一在复式薄记时代占支配地位的簿记思想,其影响极为深远,在20世纪现代会计发展中,西方会计界关于会计定义的几种主要派别,与其均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其在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中的影响更为深刻。那里的教科书中明确写道:“核算是一种工具。”“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统一体系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的工具。”50年代,这一理论被引入我国,成为直至70年代在我国占支配地位的一种思想及理论。究其原因,“管理工具论”之所以在上述国度复兴,其根源在于这些国家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会计实体是国家而非独立核算的,故在客观上,无论政府会计还是企业会计均是实行计划管理的工具。

(三)技术论与信息系统论

历经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一百多年旷日持久的探索与在渐进的历史过程中进行革新,如前文述及,终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完成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转变——由簿记时代进入会计时代。到20世纪30—40年代,世界又进入到以新技术革命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时代,从40年代开始,“三大”(即大科学、大工程、大企业)发展态势的出现,从此“使科学研究和生产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始了科学社会化、技术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社会化,以及生产社会化的新阶段。”信息化经济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这一背景变化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决策论”影响之下,以及在经济管理界酝酿、设计与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会计界产生了旨在揭示新历史时期会计本质的“两论”——技术论与信息系统论。现就“两论”出台的情形及其内容分述如下:

1、会计技术论

对“会计技术(Art)论”,我国不少学者将“Art”译为艺术,并依此将这一学派称为“会计艺术论”学派。从本质上考察,会计不能列入艺术之列,只能讲它在帐目、汇总帐目、求取平衡,以及表现在会计报表中对各科目的组合方面显示出具有一定“艺术”形态的技巧或技艺。因此,部分学者将“Art”译为“技术”为妥。194l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所属会计名词委员会的《会计名词公报》第1号《复查与提要》(RevieW andResume)指出:“会计是一种技术(Art),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其后该委员会又于1953年了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ARRs)重申会计是一种技术。可见技术论仅强调会计的反映职能,并据此强调它的服务性作用,认为会计工作重点在于分析或说明财务成果。正如前文中所讲,现代“技术论”与历史上的“簿记技术论”在思想与理论上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又结合现代技术的应用扩展与充实了新的内容,最终在对会计本质问题揭示上自成一派。在80年代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中亦明确写道:“会计是分析和说明经济数据的技术(Art)。”同期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第三卷中也写道:“会计是记录、分类和汇总企业交易与说明其成果的技术(Art)。”刘炳炎教授曾指出:把会计仅仅看作是纯技术的工作是一种偏见,因为在一些美国人当中只承认纯理科学和自然科学,从而把会计只作为一种技术。从性质上考察,“会计技术论”是以往“管理工具论”思想的变态,它依旧把会计的本质认定为管理的工具,仅以反映的职能作用为管理服务,在思想和理论上并没有质的变化。《美国百科全书》在阐述前文所引会计定义的同时,又作出这样的具体解释:“在企业,会计贯穿于每一活动之中,并且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而提供服务。”这便足以说明“会计技术论”学派在思想上与立论方面的本质所在。

2、会计信息系统论

为阐明“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成因,首先必须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导因,这将使我们明显地看到以往对这一学派的研究存在的片面性。

“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产生,大体上受三方面的影响。首先是计算机应用之启示。最初,在部分公司中计算机部门“相当于会计部门的一个延伸机构,它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工薪帐单、财务报表和总帐。”其后,人们便渐自“把计算机看作公司严密管理资产的一种信息工具。”这种电子计算机实践对“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其次,是公司管理部门与管者、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的直接影响。现代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促使科技工作者与管理工作者考虑到实现管理过程中的人机结合问题,其中必然涉及到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取得中的人机结合问题。正如美国商用机器公司的特德。加维伊所讲:“为了管理复杂事件的需要,我们强调建立一种信息系统计划,它也是企业计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这计划中公司会计部门被吸收参与这一工作,从而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产生还受到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1950年4至6月英国会计管理考察团赴美国对五十多家大中型企业和哈佛等著名大学,以及几个主要会计团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于当年10月写出了《管理会计》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管理会计是以帮助管理当局制订政策和控制日常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式来提供信息服务的。”1965年1月,英国还将1931年创立的《成本会计师》期刊改名《管理会计》;著名会计学者莱昂德。R.艾米曾在刊物上指出:“向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并指导其行动,至少同外部报告同样重要,而且,这个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日益重要。”他还强调指出:在当时“为决策提供信息方面是会计师最薄弱的环节,但从战略上说,这是最重要的任务。管理会计着重阐述会计人员必须向管理当局提供有助于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可见,从管理会计角度所提出的会计信息问题对于引发“会计信息系统论”学说具有何等重要之影响。

上述表明,“会计信息系统论”的缘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历史导因。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在研究中不致于曲解它的本意,才能从会计本质内容的内在规定性方面洞察这一论断的历史局限性。

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关于会计信息方面的论述较之上述英国考察团所写报告要晚几年,他在1953年才指出:“会计是一种特殊门类的信息服务。”又讲:“会计的显著目的在于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某种有意义的信息。”1966年在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中指出:“从本质上讲,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既是一个经营实体一般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又是信息概念范畴中的一部分。”这一提法在70年代己为相当一部分学者所认同,并为大多数会计工作者所接受。1970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1957年由AIA改为此名)也改变了它在40年代“会计的性质是技术”的提法,而在公报中指出:“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它的职能是提供有关经济事项的定量信息。该信息主要是财务性质的,而且是对经济决策有用的。”这份公报强调信息服务,并在信息服务与经济决策之间建立了必然之关系。至70年代,由美国学者西德尼。戴维森(SidnyDavidson)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在序言中指出:“会计是个信息系统——一种用来将一个企业或其他实体的有意义经济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这种观点历经80—90年代,已成为在世界会计界占主要地位的一种论说,其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

从总的方面考察,“会计信息系统论”较之“管理工具论”、“技术论”的进步在于:一则,它迎合了时代潮流,引入“信息系统”这一科学概念,从人机结合方面突出了会计反映这一功能性作用;二则,它明确并强调了财务会计信息对于公司经营决策的有用性与必要性,并从服务方面突出了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作用;此外,这一学派从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方面来认定会计方法改革的方位,使现代会计方法体系与电子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必须指出,从根本上讲“会计信息系统论”所强调的依旧是会计的反映职能,所肯定的也依旧是会计的服务性功能作用,即使在确定财务会计信息与决策的关系方面也依旧是从被动方面认定的,而未能体现会计的能动作用,所以,说到底它与“技术论”一样均未跳出“管理工具论”的圈子,仅仅体现为对以往“管理工具论”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在阐明“会计是一种特殊门类的信息服务”这一基本观点的同时,又直言不讳地把现代会计说成是由过去简单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工具“,这一事实便是反映”会计信息系统论“依然囿于”管理工具论“圈子之内的最典型的例证。

纵观以上从古至今人们对会计职能认识的演进史,以及人们在认定会计职能的同时对会计本质问题的揭示,使人不得不作出这样一个惊人的结论:在众多会计名家及著名会计团体的笔下,会计从来都未曾摆脱过作为“工具”的命运,无论会计环境发生着多么重大的变化,会计都始终被看作是纯粹服务性的工作,是处于被动状态的行为,从始至终处于作为“工具”的这个社会位置之上。面对这一令人深思,甚至被人熟视无睹的奇怪现象,使人不能不产生一系列的思索:产生这一怪异现象的根本性原因究竟何在造成这一怪诞现象体现在人们思想认识与理论研究方面的误差究竟又出自何处在会计界是否有一部分人一直处在一种自惭形秽的状态之中,还是生在山中无甲子,不知世上己千年这些正是下文将试图探索的问题。

二、经济管理学家眼中的会计“庐山真面目”

检索大量有关经济管理的,可以同样惊人的发现,那些著名的经济管理学家们从来就不从“工具”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他们的观点甚至完全与一些会计学家相背离,以其所论、所云相较量,会计界中“工具论”者便陡然显得黯然失色。

美国著名学者克劳德。小乔治(ClaudeS.George)在评述考古发现的史前“帐单”时指出:在五千年以前的苏美尔人文化中所发现的世界上某些最早的书面文件,是管理控制实践的证明。同时,他认为那些祭司向所谓的“神”提交的财物保管帐目其本身便是“一种管理控制实践。”据此他还断定当时苏美尔人已认识到“进行管理控制的必要。”在这方面他与英国著名史前考古学家柴尔德(V.G.Childe)所作结论相同,而柴尔德又进一步强调那些史前“帐单”所体现出来的意义还表现为人类知识上的一次革命,而制作“帐单”的人本身便处在管理的位置之上,他们为“管理日益增长的收入的任务……必须设计出更好的办法来。”在经济管理学划期中,经济学家们把第一阶段古代史(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600年)划期的首要标志确定为“通过薄记来掌握和计量个别的社会关系。”并明确指出:对于经济管理学来说必须充分评价复式簿记的意义。他们认为:复式簿记与帕乔利关于复式簿记的著作“把商人的私人家政(计)与商人的经济管理分离开来,依据复式簿记使商人的经营管理独立起来。资本主义企业就是这个进程的结果。”由此可见,经济管理学家与考古学家们一开始便从管理的方位上来评价原始计量记录法与单式簿记,并对复式簿记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高度评价。事实上,他们已把簿记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

19世纪下半叶,在人类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由簿记向会计转化的前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版)中,以高瞻远瞩之伟大气魄对“簿记”之重要性、本质及其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论断:“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簿记就越是必要。”马克思是把会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这个历史动因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分析并作出这一科学论断的。一方面,表明社会经济越是向更高阶段发展,生产与市场的关联关系越是紧密,公司内外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越是复杂,会计的地位与作用便越是显得重要;另一方面,则表明会计具有“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之职能,既反映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将客观经济现象如实显示出来,并作出相应的结论,而又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发挥控制性功能作用。可见,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与”管理工具论“毫无相涉之处。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一些跨世纪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又可以进一步看出他们对会计社会地位与工作地位更切实、更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指出:“一个合理的资本主义企业,就是一个附有资本会计制度的企业,也就是根据现代薄记和结算方法来确定它的收益能力的一个机构。”他还指出:“资本主义存在最起码的先决条件,就是把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作为一切供应日常需要的大工业的标准。韦伯讲的”现代簿记“即现代会计。他既强调簿记的技术,又强调规定技术操作的标准——会计制度,既说明簿记在确定企业收益中的作用,但又指出这种作用并非仅仅是技术的、服务性的,而是具有重要管理意义的。显然,这是一种公正的评价,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观点。

与韦伯同时代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不仅明确把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区别开来,而且相关联地确定了它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法约尔认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由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与管理活动六大部分有机组合而成,而其中的管理活动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大要素。他还指出:财务活动的基本目标在于资本的筹措与应用,而会计除具有核算功能之外,还直接与管理相关,诸如会计组织、制度,以及成本控制等,它既体现了经营与管理之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在公司经营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及会计与其他活动结合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司的管理行为之一。而这一点却正好在一些会计学者眼里出现了视觉上的误差。

与以上两位学者齐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Taylor),被誉为“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这位跨世纪的优秀人物在现代公司管理中确立了:“现代成本制度”。并在这一制度中充分体现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与实行“预算控制”的精神,以及具体进行计量、考核的基本方法。泰罗不仅从工程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方位观察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在实践中认定了进行“预算控制”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他将会计纳入公司的管理活动,并开辟了由财务会计扩展到管理会计的通道。在泰罗之后,又有很多工程师在“管理会计”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1937年出版的由美国管理学家卢瑟。古利克(Luther Gulick)与英国管理学权威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fUrwick)合编的《管理科学论文集》,将自法约尔以来的有关管理职能方面的论说加以系统化,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大职能,在论及“预算”职能时,他们认为,在这一职能中应包括财务计划与会计控制等重要内容,并将会计纳入整个管理活动之中,从管理的角度认定了会计的职能。

最后,本文还要提到的是德国经济学家古藤伯格(E.Guten berg)在《管理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于财务与会计地位之认定与作用之评价。古氏之作分为三论,第三卷为《财务论》(1969年版)。论说中把筹资、投资、生产、成本、销售、会计等关键性管理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财务与会计,尤其是成本控制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他的理论对其后财务与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此等等,经济管理学家们笔下的会计,在经济世界里显示出一种重要管理能动力,无论它在理论上的位置,还是在实践中的位置都始终与经济管理关联在一起。无论是从那荒远时代去探索会计的历史起点,还是在当今信息经济发展时代考察现代会计的状况及其发展态势,他们都把会计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确认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管理的发展始终相辅而行的关系,并且随着经济之演进使会计与管理渐自融为一体。可谓识得“庐山真面目”。相比之下,为何在会计职能作用认识与会计本质揭示方面,经济管理学家与一些会计学家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为何在研究结论方面存在天壤之别在此,试从以下几方面考究其原因: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86年,美国科学管理的先躯亨利。汤(HenryTowne)发表了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著名论文,作者指出经济管理与工程管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他认为工程师具有的知识应当扩大到经济管理范围。这一思想认识影响了包括泰罗在内的许多工程师,促使他们把工程技术问题与企业管理问题,乃至会计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这既是20世纪初工程师们得以在“管理会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能站在全面管理的高度来观察会计,并最终确定会计在公司的管理工作中完全可以发挥能动作用的重要原因。然而,会计学者与会计工作者则往往局限于会计范围之内来认识会计、研究会计与评价会计。这样,他们更多地看到的或体验到的是会计的服务性作用,从服务方面所认识到的则只是会计的反映职能,从而忽视了会计在公司管理中的能动作用。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能站在会计与经济管理、科技管理的结合点上居高临下的看待公司管理中的会计问题,自然也不能从全局上来确定会计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同时,至现代社会,在文理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相互长入之际,他们中的一些人知识面日益狭窄,观察会计问题的视野已处于近视状态,也就依然沿着传统之路走下去,大体上是就会计而研究会计,以致最终导致不识现代会计“庐山真面目”之结果。

(二)单纯从“会计”词意上或将“会计”作为一种纯技术工作,来认识、研究会计基本职能与揭示会计本质上的失误。

会计是具有一定知识结构与职业道德素质人的工作,尤其是进入近代社会后,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在智能方面有着更高要求的管理者的工作。从本质上讲,会计人员本身便是管理者,他们所从事的是管理者的工作。同时,无论在企业中还是在政府部门,会计管理者又归属于一定会计组织部门,并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他们工作的依据与行使管理权之保障。他们的会计思想受着经济环境、科技环境,以及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历、资历与理论、技能又决定着他们的管理能力及其在管理组织中的地位。以上便是考察、研究会计职能,揭示会计本质的依据或出发点。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把“会计”作为一个名词或一项技术工作来看待,便必然在结论上产生误差。经济管理学家们之所以能识其“庐山真面目”,其重要原因便在于他们总是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从会计工作与会计组织部门、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巧与手段相结合的一体化方位上来认识会计;而会计学者们却总是从会计的核算技术与服务性作用方面,或是从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方面,或是从“会计”词意方面来认识与评价会计,由此便在结论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种体现在所作结论方面的差异,是全面看问题与片面看问题的区别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后者只看到了现象,而前者看到了本质。

(三)经济管理学家从会计与科学管理关系的一致性方面看到了会计的特殊性;而会计界的不少人只从形式上看到了会计的技术特性。

从前文所引史实中可见,经济管理学家们从会计的反映职能方面看到了作为技术的会计,而同时又从控制或管理职能方面看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会计。会计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体,至现代社会及至未来,作为科学的属性方面,它融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日益显示出作为一门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的特征,而作为技术它又将历史上形成的方法、技术本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为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同时,它又在理论上包容了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等管理理论,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相关理论,使它又将具有综合性科学的特征。那些会计学者们却一直是从会计的反映职能方面确认其技术性,然后仅仅从技术性方面看到其服务作用,最终在服务方面走到尽头,在终点的地方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工具”之结论。

1980年,学家史蒂夫。洛尔(Steve Lohr)发出感叹:“会计过去从本没有受人尊敬的形象。”过去的一些同行与他有着一样感觉,在电影、戏剧及不少小说里所见有关会计的人物大都是些不幸的形象。这种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与近年来中国人对会计的看法已大不相称。然而,记忆犹新、阴影犹在,“会计工具论”依然在全世界泛滥成灾,洛尔之哀叹正是他的那些同行们造成的。可以讲,正是这支庞大队伍里的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有损自己的形象,降低了本职业的威望。当今,在会计环境这面巨大的镜子面前,该是我们认清自己形象的时候了。

我们认为,用任何方式表现出来的“工具论”都是不能成立的,“会计工具论”应当在世界上退出舞台。同时,应当看到,只有消除“工具论”在世界上所造成的不良,方能为现代会计正名,方能为现代计奔向二十一世纪从思想上、理论上扫除障碍。

三、会计本质与职能在中国的

世界会计界在会计职能研究与定义的阐述方面,有其杰出代表者。如英国的劳伦斯。狄克西(Lawrence Dieksee)、弗朗西斯。皮克斯利(F.W.Pixley)等人在完成由簿记向会计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并在会计理论建设的最初阶段作出了突出贡献。也许由于他们通常是站在公共会计师的位置上来审视会计,并且由于他们对与会计存在血缘关系的审计有着精深研究的缘故,所以他们一开始对会计地位的评价便是客观公正的。正如迈克尔。查特菲尔德(Michael Chatfield)指出的:狄克西、皮克斯利等对现代会计思想的影响远比现在活着的任何人都大,他们正是在由会计实践发展到会计理论之时出现的人物,并且把握住了未来的会计师建立公认会计准则的历史时机。此外,在德国也可看到一些与狄克西等同的、齐名的会计学家,如雪尔(J.F.Schar)、伯利纳(M.Berliner)、霍格利(Fridrich,他们在会计学建设,明确会计在管理中的地位方面做出了同样突出的贡献。

从揭示人类会计思想演进方面来考察会计中的问题,查特菲尔德指出:“古代世界所遇到记帐、控制和检查之类的问题,在许多方面与现代有共同之处。……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调查受托者的诚实性和可靠性的需要,使内部控制成为所有古代簿记制度的主要特征。”这是从史学的研究方位考察会计问题所作的结论。

在中国,70年代末期以来,会计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与对会计本质的揭示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中国学者即使在引进诸如会计信息系统论之类的理论时,也是从再认识、再研究的角度出发的,并且在研究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是值得加以肯定的。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在中国的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自80年代引入中国,并经过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论断,从而克服了以往研究中的片面性,使这一论说得到发展。其基本贡献在于:

第一,从管理的角度阐明了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如葛家澍教授等人所下定义:“会计是旨在提高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第二,在通过对会计所下定义揭示会计本质的同时,又相关联地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与“控制”两大基本职能。葛家澍教授等人认为会计“在企业和各单位范围内,主要用于处理价值运动所形成的数据并产生与此有关的信息,起反映职能,上述数据与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又能起监督、预测、规划和评价等控制职能。会计的上述两项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事实上这一论断已将“会计信息系统论”同“管理工具论”、“技术论”区别开来。

第三,从宏观经济调控与宏观经济控制总体系研究方面相关联地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及其作用问题。如裘宗舜教授等人指出:“现代会计是一个财务、成本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却是“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经济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它与宏观经济决策密切相关。由此,便改变了以往将会计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公司方面的观点,从而将其作用扩大到公司以外,并最终与“国民经济总控制系统”建立起必然的关系。这是很值得肯定的进步。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历史贡献

1912年,围绕“管理经济学”的建立,德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论战,其结果宣告了持传统技术观的私家经济学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管理经济学的建立。从导致这一转变的理论建设原因方面讲,人们不仅认为当归功于德国经济学家“施马连巴赫(E.Schmalenbach)在动态资产负债表论、成本核算论、公司(财务)论等方面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而且应归功于在簿记、会计、财务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这些进展是“管理经济学”得以建立的重要依据。此后,日本学者铃木英寿又进一步研究了“管理经济学”的历史划期,在他划分的六个历史发展阶段中,与簿记、会计发展相关联者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簿记理论时期”(1900年前后);第二阶段“资产负债表理论、成本理论、核算制时期(1920年前后)”。因此,成本理论、财务理论、核算制,以及有关企业经营成果形成方面的理论最终便“成为管理经济学的一个主要领域。”如果再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管理会计”的命名,并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的产生,便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围绕会计与管理的关系问题,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及部分会计学家们的认识开始出现趋同之处。至4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管理经济学研究方面开始由经济实证转入理论化时期,这时企业财务不仅成为这一领域里的研究重点,而且通常把财务与会计问题联系在一起认定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受管理经济学理论的影响,50年代在美国产生了“管理经济会计学派”(Managerial Economics and Accounting),其基本理论明确地揭示了会计与管理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就中国出现的“会计管理活动论”学派而言,无论该学派是否在立论方面受到国外相关学派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我们都认为该学派从实质上揭示了会计与管理的关系,其理论的立足点是正确的。

1979年12月,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学者们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1981年2月,在财政部印发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纪要》中最早使用了“会计管理”名称。1982年8月,杨纪琬、阎达五教授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论“会计管理”》的文章,正式提出“会计这一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这一论断,并指出:“会计的职能总是通过会计工作者从事的多种形式的管理活动实现的。他们提倡在中国使用”会计管理“概念。1983年2月,阎达五教授撰文指出:”会计管理的是价值运动,会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和控制。1983年6月,成圣树教授等撰文指出: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有组织,具有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基本观点反映了对“会计工具论”的否定,它是我国进行会计改革以来,体现在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这是因为:其一,这个学派认定了现代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它在国家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会计改革的思想基础;其二,这个学派把对会计本质的揭示与对现代会计基本职能的认定结合起来加以表述,明确了会计的反映与监督(控制)职能;其三,这个学派明确了会计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能动的,从而从根本上与“工具论”、“技术论”区别开来;此外,他们认为会计的本质性含义与职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强调对会计的认识与研究应破除“终极论”的观点。

(三)会计控制系统论

杨时展教授指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这一定义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揭示了现代会计的本质。首先,定义阐明了会计基本目标在于认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一内在的,并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其次,又在确认受托责任目标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会计是个控制系统这一关键性问题,使人明确地认识到受托责任这一目标与会计控制系统的结合,便是现代会计内涵中显示其本质的问题,而现代会计的主导性职能是控制;此外,又明确了受托责任与决策的关系。应当注意,以上三个方面所揭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概念上的,而且是从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程序上体现出来的。杨时展教授在会计本质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方向,在会计基本理论建设上将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可见,中国十多年来的会计改革,在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革新中已见显著成效,它产生了已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就会计本质问题研究而言,它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体现了中国会计发展对于世界的贡献。

四、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

在第一个问题的阐述中,笔者强调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决定着会计职能变化这一基本观点,并表明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会计的内涵与外延两方面都同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直接影响到会计的本质性内容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着一代会计学者的思想,使他们在新的思想支配之下就会计的定义作出新的结论。在现代会计发展阶段,当如何认定会计的基本职能,明确会计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应当如何从定义上科学地揭示现代会计的本质,这是本文在最后一部分中所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会计历史演进中管与算的关系

在史前时代便可发现,原始人所作的刻画符号,一开始便与管理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即使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画图也“并不是一种神秘的‘冲动’的表现。……也不是专门的寻求那种乐趣,而实是为的一个严肃的经济目的。”尽管人们在这个阶段对生产关心的程度不同,然而,事实却表明,人们一开始所进行的计量与记录便出自对经济进行管理的动机。进入文明社会后,在经济发展阶段,单式簿记的体系逐步构建起来,它体现了官厅会计的历史贡献。除簿记方法之外,为贯彻“量人为出”之制,统治者组建了财计组织,颁行了财计制度,最终形成了簿记组织、簿记制度与簿记方法相结合的簿记工作格局。故在此阶段,人们所关注的或认识到的只是簿记的核算职能,认为簿记是为维护国家财政收支服务的工具。然而,这时客观上与簿记核算职能并存的还有簿记的监督职能,簿记工作还起着监督国家财政收支实现的作用,只不过在此期间,簿记的核算职能处于主导地位而已。

由单式簿记阶段演进至复式簿记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货币经济萌芽、演进密切相关。正如韦伯所指出的:当“合理商业终于在整个经济生活范围内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一个领域,在这领域内便首先出现了数量的。他还认为:”在贸易由群体进行时,为了清算帐目就必须有精确的簿记。“而在单式簿记时代的簿记错误很多,即使从最近的由”佛罗伦萨留传下来的那些用文字记数的演算,竟错误到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的程度。“所以,韦伯把复式簿记称之为”真正的簿记“,是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考察簿记与资本主义性质商业的关系时,韦伯认为:”簿记(复式簿记)是在贸易组合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早期出现的一批家族性质的公司里,由于公司簿记与家计混为一体,故这类公司的帐目最初是”一笔糊涂帐“。直到帕乔利的《簿记论》问世后,这种情形才大为改观,家计与公司簿记逐步严格划分开来,理论与实务统一起来,簿记在公司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突出起来,人们开始认识到管与算结合的意义,进而认识到薄记的反映职能与监督职能同等重要。经历产业革命,在20世纪进入信息经济发展时代后,人们在管算结合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又逐步认识到在管理与核算之间,算是基础,是手段;管则是目的,管处于主导地位。

总起来考察,在会计发展史上,自从有了会计的算,同时便有了会计的管。会计的管不可以脱离会计的算,而会计的算又始终是围绕会计的管理目标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既不存在脱离管理而独立存在的算,也不存在脱离核算而独立存在的管。由会计环境的变化及人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相对而言,在古代社会里,通常认为簿记以算为主,以管为辅;至近代社会,人们将管与算并重对待,提倡管算结合;而进入现代社会发展阶段之后,人们又逐渐从会计对于管理的能动作用方面认识到,在会计的基本职能方面,当以管理作为主导方面,而核算仅起辅作用了。

(二)论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控制

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会计的发展不仅与管理发展的历史动因相同,而且它们在发展中又是同步的。人们也是从揭示管理的实质出发对管理下定义,一般认为经济管理是针对人力和资源的结合,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所包含的内容,与会计存在的意义至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这一定义明确了会计控制的对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并对会计控制提出了要求,要求会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参与对一个经济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另一方面,管理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又集中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自然这也是会计控制所追求实现的目标。从总体上讲,以上两方面包含着某一单位的经营管理向会计工作者所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即要求作为管理人员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承担他的岗位责任——受托会计责任。

当簿记还作为一种附带工作之时,其会计责任体现于整个经济责任之中,尚未成为一种专职责任。当会计专职出现乃至会计组织部门产生后,便出现了受托责任;井在官方形成了受托责任制度,在民间则出现了体现受托责任的“人簿记”。至近代,当股份公司从家族公司形态中摆脱出来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科学意义的受托责任才得以明确、普遍地体现出来。泰罗强调公司中的“岗位责任”,而法约尔则把责任与权力统一起来,他指出:“对责任的畏惧,恰如对权力的喜爱”,而有其权便当负其责。韦伯则把责任、权力体现在组织部门建设之中,从组织上明确了包括会计部门在内的作为一个管理组织的责任。至现代会计发展阶段,正如杨时展教授所指出的:“受托责伍‘已成为现代会计控制中的核心问题了,在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中,人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现代会计的目标在于认定管理中的受托责任,现代会计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履行受托责任。在市场经济下,认定经营者的责权利,维护所有者权益,以及实行科学、严格的会计控制,是履行受托责任的集中体现。

正是从现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出发,从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出发,以及从市场经济下会计所担负的重大经济责任出发,笔者认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归纳为反映和控制,而为了达到反映与控制的目的,现代会计在发展中逐步构建了它的两大工作系统,即会计的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

1.会计的反映职能与系统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遵照公认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正确地、全面地、及时地、系统地将一个会计实体单位所发生的财务会计事项表现出来,并通过科学的分类方法,将不同性质的会计事项分门别类的、集中的表现出来,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本质之目的;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具体体现为两个基本工作阶段:一是信息确认阶段,通过这个过程进行信息筛选,去伪存真,将虚伪假冒及失准的信息揭示出来,清除出去,为整个优化信息的过程奠定基础,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决策提供有用的、能确保决策正确无误的信息。二是核算工作阶段,核算过程包括制证、计量、记录、归类、组合、测试、编表等环节,这个过程体现为对若干会计方法的具体,诸如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标准、设置帐簿,会计科目在分类中的应用,以及在编报前应用平衡公式进行测试等。可见,以往把会计的反映职能与会计核算等同起来对待有失片面,应当注意,在会计信息系统工作过程中,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应当把财务会计信息确认放在重要位置上。

在信息经济发展时代,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最终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理所当然地将财务会计系统包括其中。把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与财务会计方法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又自然而然成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除上述环节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还应包括信息储存与信息输出两个环节。这样,便把确认、核算、信息应用三个阶段结合起来,而后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既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实现了人机结合,而又使所取得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可分解、可传递、可交换,以及可供管理者、决策者选择使用的信息。由此,通过这个系统便可达到行使会计反映职能之目的。

现代会计的反映职能是现代会计工作的基础,它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又是会计部门参与决策的依据;它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又服务于投资者,以及与企业工作相关的财税、金融及审计部门;此外,财务会计信息的另外一个突出作用是为会计部门的会计控制工作服务的。故可以看到,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理解会计的服务作用,这种服务作用也决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的。此外,应当明确,无论从人机结合的角度,还是仅仅从会计工作者在信息确认环节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考察,都可以看到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会计的控制职能与系统

就现代会计的反映与控制两大职能的关联关系而言,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作用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

追溯历史,人类会计控制思想的产生与从会计控制方面认定会计的职能,起始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阶段。其主要历史原因,是在此期间社会生产由家庭手向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具体表现集中在“成本控制”思想、方法及其理论的萌芽方面。1436年在威尼斯建成了为制造兵舰服务的造船厂,史称威尼斯兵工厂。该厂成立之初便采用了复式簿记、到15世纪中叶就已经有了“早期形式的成本会计。”在16世纪,该厂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由于它开始采用控制与分权管理的办法,在工厂生产控制中已形成了由人事管理、部件标准化管理,以及“会计控制”、“存货控制”与“成本控制”组合而成的基本内容。从成本控制方面讲,当时已经把成本范围界定为“固定费用、可变费用和非常费用”三种,其控制细致程度已达到对于进入和离开造船厂的每件财物都要进行详细记录的地步。

历经产业革命阵痛之后,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会计控制”成为“工厂制度”建立的一大支柱,这时工程师与管理者都认识到“动力传动的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但也提高了对资本的要求和资本成本。”他们还认识到必须通过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本来控制资本成本。“这样,到18世纪与成本控制问题乃至整个会计控制问题相关联,人们开始把财务控制作为管理的一个重点,正如小乔治所讲:在英国的那些工厂主心目中”财务是他们的王国。“正是从财务控制出发,人们充分认识到”新的簿记制度在控制方面的价值。“同时,在18世纪,人们也已认识到预算在经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进入19世纪后,英国博尔顿—瓦特父子公司索霍铸造厂便在管理中”制定生产标准、编制生产计划、部件标准化、成本控制应用、成本会计……“,其中以计划与成本控制作为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后,成本控制也在美国制造业中播下了种子,并出现了由管者惠特尼所制定的”成本会计制度。“至19世纪末,人们在经济控制中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建立管理控制组织,实现科学的组织控制方面。20世纪初在美国企业中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在大中型企业中出现了由”会计控制长“(Controller)主持的会计组织部门及由”财务控制长“(Treasurer)主持的财务组织部门,从而这种组织格局又将计划(预算)控制、成本控制、会计制度控制等内容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了会计控制的实质性内容。进入市场经济中的信息经济发展时代后,人们便在研究”管理控制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与电子计算机结合方面考虑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问题,其中尤其是着重研究解决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问题;而另一方面在相应考虑”会计控制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考虑到现代会计的这两大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处理问题。美国学者安托尼(Anthony)把公司中的控制划分为”业务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控制“三种,其中又将会计控制纳入管理控制之列。同时,以上三种不同的控制,需要三种相应的不同信息,其中进行会计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自然来自于会计信息系统。这方面我国学者也有同样的认识,并且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在涉及会计信息系统为会计控制提供信息依据方面,会计学者莫德姆。拉曼(Mawdudm Rahman)与莫里斯。海拉第(Maurice Halladay)明确指出:”会计信息的支持确定了企业中会计控制所能达到的范围:当企业需要控制系统,并明确所进行的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后,他们便要在会计信息系统上投资。“

由此可见,人们对会计控制职能的认识取决于会计环境变化中的四大要素:一是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二是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三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的革新;四是现代会计文化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与会计的结合应用等。事实表明,由以往“反映—监督”(或核算、监督)职能向“反映—控制”职能的演变是客观环境变化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在现代会计发展阶段,会计通过两大并存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显示其职能作用,通过前者体现其反映职能,而通过后者行使其控制职能。反映是实行控制的基础,控制则是现代会计的目的或“落脚点”,故在两者之间会计控制职能处于主导地位,它体现着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性进步,显示着现代会计的本质。以下围绕现代会计控制职能方面的问题,试作进一步分析:

(1)会计控制职能的涵义

首先,应当明确的问题是现代会计控制的对象与目标。从控制对象方面讲,它表现为对一个法定的会计实体进行控制。如果这个实体是指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由于这种企业是由处于经营管理系统中的若干岗位或环节组合而成的,因此,为行使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控制权力,并履行其受托责任,便自然而然要按这一专职岗位设置会计组织部门,由其具体组织会计控制工作。这样便把会计的岗位职责与权力统一在一起。从现代会计控制工作所立定的管理目标方面讲,它集中体现为这个会计实体的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并且是这个实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里,如果再把会计控制的对象与所确定的管理目标统一起来加以认识,便可作出这样的结论:现代会计组织部门为实现其既定控制目标,以法制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一定科学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与现代化手段,充分履行自己的受托责任与行使管理权力,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与财务活动过程遵循经济活动规律及其经济活动规范运行,这一工作过程及体现在这一工作过程之中的能动管理作用便是“会计控制”。

其次,从现代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方面考察,它应当包括以下六个基本方面:一是财务会计控制与管理会计控制;二是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参与经济决策;三是会计部门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进行控制,诸如在执行财务计划中体现出来的计划控制,以及进行成本控制等;四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即通过对优化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控制,防止信息失真;五是就现代会计而言,已由侧重利用内部信息施行控制转向从管理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市场信息、信息,以及来自外部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控制。同时,现代管理会计亦由以往固守传统的财务成本控制转向作业成本控制;六是现代会计控制还应包括内部审计控制等内容。

再次,现代会计控制的基本依据与指导思想。现代会计控制所持依据已超出财务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的范围,它实行控制的依据已扩展到现代经济控制理论方面,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等。围绕经营管理与决策问题,在充分发挥会计控制作用中还应当明确:“有效的控制必须是科学的系统的控制:系统的控制必须是把握优化信息的控制;优化的信息必须通过科学的系统方法取得。”同时,现代会计控制的指导思想又应是实行全面控制,即这种控制应在时空关系上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把事前、事中与事后结合在一起;同时,应把微观、中观与宏观控制结合在一起。

(2)现代会计控制系统的构成

现代会计控制系统包括经营循环控制与决策过程控制两个分支系统,这两个系统与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合,便成为处于自动控制状态,并与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科学的控制系统;经营循环控制系统包括市场、计划、过程控制、成本、库存、价格、行销、内部审计八个控制部分,其中过程控制又包括设计、采购、投入、产出、质量、储存、计价、运输、销售及盈亏等环节。而决策过程控制则围绕参与决策和本部门自身的决策进行,由以下九个运行环节构成,即预测、分析、决策。计划、建制、审核、检查、监督及追踪决策等。

以上两大分支系统不仅体现了全面而系统的控制,而且突出了成本控制这个核心;不仅从参与决策方面体现了会计的能动作用,而且突出了现代会计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能动作用;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作为控制起点,以计划作为指导的“市场第一、计划第二”的思想,而且体现了对全作业过程的控制。同时,从决策过程控制这个系统的建立中可见,会计的监督作用当涵容于会计控制之中,它只是实行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不能在对现代会计职能的表述中,以监督取代控制,把会计控制职能局限在监视、考察与督促方面。倘若如此概括现代会计的职能,便会在现代会计本质揭示方面出现片面性,并影响到一系列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

当然,在会计控制系统建设方面,还远远不如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其中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3.关于揭示现代会计本质的定义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把问题集中在以下这个重要观点之上:进入现代会计发展阶段后,现代会计在其工作的组织运行过程中,显示出两大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职能,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加以体现的;一是控制职能,是通过会计控制系统加以体现的。这两大工作系统都体现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前所述,在这两大职能中,前者起控制基础作用,后者起主导性控制作用,后者是现代会计工作的落脚点;在两大系统中,前者不仅通过技术性功能作用为企业的决策者及企业内外部的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还直接为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控制工作服务,而后者则通过充分利用前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并最终在经营决策方面体现现代会计的地位与作用。事实上,体现于现代会计两大职能、两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已涵容于上述内容之中,如经济效益目标揭示问题,货币计量手段应用问题、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一定程序的优化问题、资金运动问题,以及受托责任关系问题等等。故依我之见,在揭示现代会计本质,为现代会计下定义时,便勿需在内容中一一加以表述。基于此,试对现代会计定义作如下概括:

现代会计一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协同性运作,实现对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

笔者认为作为会计的定义,它既须体现会计的对象、职能、目标、意义、地位、作用,还须描述会计控制的范围。会计定义便是这些内容的抽象性概括,它集中说明会计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些与揭示会计本质相关的问题。因此,在上述定义中强调了六点:一是强调了会计管理者这个工作的主体;二是突出了两大系统进行协同运作所显示的功能性作用,在其中涵容了现代会计的反映与控制职能;三是反复强调了会计控制的主导性功能作用,并强调了系统控制;四是将对象与目标结合在一起,明确对市场经济中产权关系及价值运动进行控制,这样,从控制范围方面讲,既包括了宏观经济部分,又包括了微观经济部分;既涉及到企业或公司这个市场经济的细胞,又包容了市场经济构成中的各个部分,诸如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务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这样也就克服了以往表现在会计控制对象方面的局限性。同时,产权关系与价值运动是一个内容十分深广的概念,它包括了经营者、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及经济责任关系,涵容了个别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性问题,进而提示性地将经济效益问题表现出来。从广义方面讲,它可泛指企业内部经济关系与企业同社会的经济关系,从总体上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统一在市场经济这个客观环境之中,将国家所有者、企业所有者、外商所有者及个人所有者的关系统一在市场经济这个客观环境之中;五是将意义、地位、作用结合在一起,将其概括为会计是“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关于社会性意义从第四点可见,如将这种意义具体化,便可以得出现代会计是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经济阶段)管理基础这一结论,自然,这一结论便体现出现代会计的地位与作用。当然,这样来概括现代会计的定义,揭示其本质,是否合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