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费预算管理论文

经费预算管理论文

时间:2023-03-27 16:40:07

经费预算管理论文

第1篇

(一)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计划与预算资源

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计划并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研发项目作为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经营活动自然也需要高度重视这个阶段的工作,这要求企业研发部门对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具备较强的市场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制定研发活动的方向、投入、消耗等具体内容和工作计划。在这个环节中,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研发项目计划需要根据管理需求和相关规定进行上报,由研发管理部门严格审核和逐一把关。例如,企业管理层下达研发项目计划任务后,业务需求部门要向研发部门上报研发需求计划,研发部门要及时反馈研发需求计划,确保研发项目的需求计划经过严格审查,符合并适应研发任务的目标和需求。企业要成立规范的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研发部门上报的研发项目计划及项目预算的审核工作,对研发计划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研发计划的投资与产出是否高效合理、研发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研发成果是否促进企业的技术提升和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逐一分析与探讨,确保研发计划的实用价值。企业管理层对研发计划进行宏观上的审核,主要针对研发计划中难以确定的事项、研发计划的方向与企业发展战略是否匹配、研发计划资源配置与消耗是否合理、研发成果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等等。

(二)选择分解项目的实施团队

研发项目的实施计划和资源预算经过层层审核最终确定后,就需要为分解项目选择合适的实施团队了,优秀的实施团队才能更好地保证研发项目的实施效果,实现研发计划向研发成果的成功转换。大多企业的研发计划都是为了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已有产品的升级以及生产技术的革新,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和专业要求,因此,一般都是依托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进行的,主要的产生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由研发项目申报人员进行项目实施。这种团队产生方式是在项目申报阶段就已经形成的,节省了团队组建的时间,此外,这种自发产生的实施团队在申报阶段已经有了足够的磨合和默契,对研发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相关的实施工作也比较熟悉,有利于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这样的实施团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实施人员容易局限在申报阶段的认识和研究范围内,难以在实施过程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也容易出现部分人员浑水摸鱼、研究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第二,以内部竞标的方式组建实施团队。这样产生方式与自发式产生截然不同,它通过内部竞标的方式产生研发项目实施的总负责人,然后由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的实施团队。这个产生过程与项目申报团队相脱离,有效地引入了竞争机制,选择出了一批积极负责、有思想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组成的团队更具开拓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在研发项目实施中取得新的突破。当然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项目实施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成员间的磨合,而且团队成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项目进行熟悉,这些都会对项目的整体实施进展造成影响。第三,结合以上两种方式。由于以上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因此通过将其进行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形成兼具两者优势、更符合企业实际的实施团队组建方式。同时,在团队的组建中充分考虑研发项目不同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团队成员。

(三)建立项目分解结构并下达预算

研发项目分解结构的创建和预算的下达对研发项目的具体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项目实施前的重要工作,可以合理有效地实现研发经费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为研发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创建研发项目分解结构需要立足于整体项目进行考虑,必须由项目负责人根据时间进度、研究内容重点等因素完成具体项目结构分解,然后由企业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具体操作与下达。项目预算的分解下达方式则比较灵活,既可以自上而下进行层层分解,也可以自下而上将分解预算汇总,无论哪种方法其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都必须控制在企业研发项目的总预算范围内,且必须严格按照分解项目的重要性控制分解预算。

(四)预算实施与后期管理

以上提到的项目准备工作和项目结构分解及预算分解的下达可以同步进行,当这些工作完成后,研发项目就要进入实施阶段了。实施阶段的预算管理需要将具体的成本根据之前建立好的分解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与管理,针对研究内容及市场动态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结合预算超支和预算调减的具体情况,对总体预算和结构预算的调整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流程进行,在确保研发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五)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研发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实施负责人员需要对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提交给研发管理人员,由研发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处理,同时将相关资料归档并关闭研发项目,这样研发项目的结题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当研发项目结题以后,企业应该组建专家鉴定团队对研发成果及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审核与鉴定,真正意义上完成研发项目的结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应用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完善,从而得到清晰明确、全面客观的评价资料。

二、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结合模式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

1.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应坚持民主预算的原则,划清公共财政与市场的界限。预算资金的安排应符合经济社会对社会管理及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需要,国有资产的配置规模也需与事业发展规模和公共服务(管理)的工作量相适应。坚持民主预算原则,有助于划清市场与公共财政的界限,形成公众直接参与预算编审、执行、监督的有效机制,让公众在决定公共财政资源投向范围、力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公共财政资源配置须坚持效率原则。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具有效率,公共服务(产品)能通过市场购买的尽量通过市场进行竞争购买,不能通过市场竞争购买的公共服务,也须坚持效率原则。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效率,努力做到一定质、量的服务成本最低。一般来说,同质、量的公共服务成本越低,则资源利用效率越高。通过预算管理降低公共服务中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通过资产管理来降低资产使用成本,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做到公共服务综合成本最低。

3.公共服务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单位公共服务量需要有确定的资产使用和资金预算标准,也就是单位公共服务的工作成本(预算资金成本和资产使用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同一类型的公共服务的成本要统一,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成本可以有所不同。

(二)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总体思路

在目前财政管理制度下,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财政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思路主要有:完善和建立有关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设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流程,以及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设立机构等。

1.需要完善和建立的制度基础。第一,预算管理标准(与单位性质及工作量相关的人员经费标准、公用经费标准)。第二,资产管理标准(与公共服务工作量相关的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实物费用定额标准或资产运行维护费用标准、资产折旧标准、资产使用效率标准)。第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收付实现制会计相比,权责发生制会计的主要特点有:资产计提折旧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人力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管理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以及服务(产品)与成本配比等。第四,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激励约束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超标配置的单位,不安排新的资产购置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不安排运行维护费用、资产折旧费用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单位又不愿意上缴和调剂的,按标准扣减基本支出经费预算;资产折旧上缴国家预算;资产不达标配置的单位,优先安排新的资产配置预算;单位资产配制不达标,又不想购置和调剂的,优先安排资产租赁费用预算,未使用租赁费用但完成工作任务的,将租赁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单位节约的资产维护费用、资产消耗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按资产效率标准对国有资产用于经营的部分计算收益纳入单位收入管理预算。

2.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理想化模式应是标准化、无差别模式,具有能根据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的类别不同、各个具体单位之间的工作内容不同进行调整的特点。例如,行政单位特点是行使国家公权利,基本属于公共财政领域;事业单位的特点是类型众多,有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中,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类型众多,财政补助比例不同,公益的内容和比重不同。该理论模式能应用于行政单位也能应用于事业单位。

3.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流程。 设计工作流程时,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预算管理机构,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做,怎样与资产管理机构相配合;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怎样设置,怎样与预算管理机构相配合;审计监督机构,审计机构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等。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构建分析

本文主要以事业单位为标准设计资产及预算管理理论模式,行政单位可作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理论模式包含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基本工作总量(基本支出总额度)、测算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经费比例、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等五个环节。

(一)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

标准化的事业单位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一是职能纯粹,仅提供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二是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可以数量化,可以用类似于反映商品价值属性的一般人类劳动那样的计量单位衡量,消除不同单位在行业、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量的可比性。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其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其所需资产的购置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其运行费用也纳入预算由财政拨付,其资产处置收益也纳入预算,作为财政收入。

(二)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支持额度(Q×S1×QF×SF)

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S1,Standard1)。即标准化事业单位的基本工作量(标准化工作量)需要的基本支出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于标准化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质量是无差别的(不考虑业务的不同,不考虑内容的不同),因而可根据标准化的工作量,测算完成某单位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数额。如100单位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基本支出经费15万元。基本工作量的经费定额标准S1,理论上可用完成该工作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来测算,现实选择可以采用人均经费定额标准来代替,并根据物价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单位职能所包含的标准化工作量的数量Q(Quantity)。某一事业单位的工作量折算成的标准化工作量。理论上应根据该单位工作的内容和规模进行测算,现实选择可以用单位的人员编制数来代替,假定人员编制是与工作量基本相匹配的,人员编制多,则工作量大,人员编制少,则基本工作量小。在现实工作中,可根据编制部门确定的工作职能、机构编制人员数额和人均经费定额来测算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数额。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调整系数(QF,Quantity Factor),主要用来处理人员编制数量与现实工作量的差异。如现有的编制是50人,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量需要的工作量需80人才能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那么该系数就是1.6;也可以用单位机构编制确定时的工作量与当前预算年度的工作量来计算;表示财政经费的增减比例、综合人员变化来确定。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调整系数(SF,Standard Factor)。主要考虑单位编制比较稳定,标准化工作量增加容易,减少难,通过系数来反映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变化。根据实际设定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动系数SF(系数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公共服务职能需要逐步弱化的小于1,需要加强和强化的大于1,如基础教育需加强,则系数大于1)。

(三)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

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Percent)。即现有公共服务业务占该单位全部业务的比例=公共服务或公共管理工作量/该单位现有全部工作量×100%。这是该模型下,新型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确定了该比例就可以准确定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现实工作中,可以用财政补助收入/全部事业收入的比重来测算P,并根据职能的变化、工作量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该比例可以准确定位准公共事业单位的性质,做到量化,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四)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

明确现有人员编制数Q;明确人员编制基本支出定额S1;确定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BG(Basic Grant)=人员和日常公用经费补助=Q×S1×P×QF×SF。

(五)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额

包含如下项目:

人员编制数Q;人均资产配置定额S2;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标准的资产配置额1AL(Asset Limit)= Q×S2×P×QF×SF;资产运行维护费用定额S3;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Asset Operation Expenditure)=S3×AL,如果单位的资产实际配置情况高于限额内的资产配置值,鼓励单位上交超配资产,统一调剂使用,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率;对于不上缴超配资产或者无法分割上交的。从预算资金上给予扣减处罚;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资产配置不达标,需要配置资产增加基本支出预算的;新增资产购置费用(B),资产配置不到标,需要配置资产从项目支出购置的;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不到标,不采取购置和调配的,需增加基本支出市场租赁费用的单位经费补助;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对超标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部分;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对单位对外投资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经费部分;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资产配置标准所应计提折旧金额与单位实际资产配置所应计提折旧金额的差值。单位实际资产配置与标准一致,F为零;超标,F为负数,需要上缴折旧资金;低于配置标准,F为正数,作为对单位少配资产的行为鼓励。对于超年限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年度资产预算,资产配置预算(AG,Asset Grant)=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 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流程分析

具体事业单位的全部财政补助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经费=行政事业类项目+基建项目+其他财政项目;单位财政补助金额=基本支出经费+项目支出经费+资产配置预算。

部门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基本支出主要包括人员、公用经费支出和资产配置支出、资产运维支出。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本文中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流程是一个较理想化流程,涉及的方面非常复杂,现实中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选准突破口,分步实施。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吴红卫.国内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及借鉴.青海社会科学,2008(1)

2.财政部教科文司赴法国公共管理考案团.法国政府公共资产管理考察报告.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8(2)

第3篇

文献综述

(一)信息不对称:委托理论认为,当委托人与人拥有的关于某一事项的信息数量不一样时,拥有更多信息的人较之委托人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上述理论体现在公司的预算管理之中就是由于下级员工拥有更多上级没有的与预算相关的信息,从而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利用自自身的信息优势,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松弛的预算。Christensen(1982);Young(1985)和Kren(2000)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在公司实行预算管理时,下属可能会通过说假话或者其他途径来隐瞒部分或所有的内部信息,不让上司知悉公司的具体情况,从而造成预算松弛情况的出现。而国内学者张朝宓(2004)指出信息对称对预算松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影响非常明显。郑石桥和王建军(2008)也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

(二)薪酬方案:20世纪70年代Schiff&Lewin的研究表明,预算松弛的出现是由于预算责任人非常知晓他们获得的薪资会随着预算的降低而增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预算责任人才会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故意降低目标的实现难度,引起预算松弛问题。Hopwood(1972)提出如果用预算标准评价预算执行者的经营业绩或者管理业绩,这将会导致预算机制的功能发生紊乱。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马良勇(2002)的研究表明,利益诱使了预算松弛的产生,因为当预算执行者的绩效评价标准是有其自己制定的,预算执行者就有可能通过减小预算的目标,增加他们当期所实现的业绩,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薪酬。

(三)预算编制机制:公司进行预算管理时会形成相应的预算编制机制,企业编制预算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共同参与,预算编制机制并不仅指编制预算,预算的执行与反馈也对公司的预算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的关系研究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Schiff&Lewin(1968)年通过研究发现经理人会故意利用预算参与导致预算松弛,这对提高生产能力有消极影响,降低企业的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预算编制中经理人的参与并不会增加预算松弛发生的概率。Ons(i1973)指出,预算参与使得经理人相信没有必要将预算当成可利用的会计工具去制造预算松弛,而且预算参与还对减少预算松弛起了重要作用。Murray(1990)通过研究甚至指出,经理人参与编制预算不但不会引起预算松弛问题而且会激励他们难度更高的任务目标。国内学者林峰(2004)研究表明参与预算可能会导致预算松弛问题产生,给出的解释是虽然中下层的管理人员通过编制预算使自己拥有了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在此过程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仍会利用参与预算的机会增加预算松弛。上述文献对企业预算松弛问题的研究均未考虑不同的产权制度,在我国不同产权制度下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有较大差别,国有企业问题明显高于民营企业,而企业的预算通常是由各级管理者编制的,管理者可能会出于自利心理的考虑为了增加自身的在职消费或许会影响预算的编制。因此,本文拟分析在不同产权制度下高管在职消费对预算松弛的影响。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根据产权制度的不同,我国企业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控股的企业,相反,控股股东不是国家的企业就是非国有企业。由于控股股东的不同,两种类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企业中管理层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我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一般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获得的货币薪酬较低,股权激励机制也不成熟,这就使得在职消费成为了管理层薪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额很可能已远超过货币薪酬。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薪酬采取的是企业自报、国资委审核备案的方式。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管理层很可能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来影响薪酬。而通过编制松弛的预算增加公司运营所需的费用,使得管理者个人可以尽享其行使职务所发生的在职消费。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家族企业,其控股股东同时也是公司的管理者。因此,企业经营获得的利润属于股东也就是属于管理者的,管理者就不需要寻求其他手段获得额外的薪酬。在职消费消耗了公司的资源的同时也就减少了身为管理者的股东的当期收益,所以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会比较理性的对待在职消费,也就不需要通过制造松弛的预算来增加自身的在职消费。所以,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在编制预算时会使用更加符合实际的预算,而不会出于自利心理的考虑而刻意编制松弛的预算。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国有企业由于管理层更容易获得在职消费;假设2: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成正相关;假设3: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严重

(二)样本选择:本文选取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公司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CSMAR)提供的相关公司的财务与公司治理方面的数据,并且参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样本公司的行业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实证分析部分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10.0。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于本文所使用的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均通过Winsorize,剔除了0%-0.5%和99.5%-100%之间的极端值样本,同时,也剔除了一些数据缺失的样本。最后共得到335个样本数据。

(三)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以往关于预算松弛的研究多使用利科特量表来计量。但调查问卷的回复率并不能控制,一般情况下回复率较低,而且公司管理层填写问卷时也未必会按照真实想法或行为来填写。所以,使用上市公司已披露的客观数据来衡量公司的预算松弛更客观。本文使用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预计净利润增长率与当期实际净利润增长率的差额,差额越大说明公司的预算松弛问题越严重。管理层在职消费,本文使用管理费用率衡量公司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情况。我国管理费用是指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组织和管理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费用。企业高管人员在职期间的工资以及其他的一些在职消费一般都计入其中(陈冬华等,2005)。一般情况下,管理费用率越高就说明公司高管人员发生的在职消费就越高。公司产权情况,本文通过翻阅上市公司资料查看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性质来确定公司的产权情况。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对公司的预算松弛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规模大的企业管理更规范,预算编制制度更完善,所以预算松弛程度可能相对较低。变量定义见表(1,表略)。根据上述变量选择,本文使用以下三个模型来分析检验企业性质、管理层在职消费与公司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模型一:GUANLI=β0+β1STATE+β2SIZE+β3蒡IND+β4蒡YEAR+ζ模型二:YUSONG=β0+β1GUANLI+β2SIZE+β3蒡IND+β4蒡YEAR+ζ模型三:YUSONG=β0+β1STATE+β2SIZE+β3蒡IND+β4蒡YEAR+ζ#p#分页标题#e#

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从表(2,表略)中可以看出,各个公司之间的预算松弛问题有些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行业不同、管理机制不同各企业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我国公司的管理费用率较低,而且公司之间的差别不大,这可能是由于管理费用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净利润,而且作为上市公司若管理费用过高将会被要求出具相关的说明,另外从税收筹划方面考虑,税法对公司每年可税前抵扣的业务招待费用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各上市公司每年管理费用的支出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

(二)组间分析:表(3,表略)为不同性质企业管理费用率的均值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管理费用率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层一般是由政府委派,所有者缺位,多级形成的环节比较长,导致管理层在企业中处于强势地位,从而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现象,管理层拥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在职消费。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三)回归分析:本文用于回归的数据仅有2010年,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于本文所使用的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均通过Winsorize,剔除了0%-0.5%和99.5%-100%之间的极端值样本,而且也剔除了一些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上述筛选后,最后得到335个观测值。本文对国有企业与管理费用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表(4,表略)所示。表(4,表略)中显示解释变量STATE的系数为0.4981,表明其与被解释变量管理费用率之间正相关,并且是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即当企业的性质是国有企业时,管理层在职消费数更大。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由于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较大,而且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者的薪酬采取的是企业自报、国资委审核备案的方式。因此,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可能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增加其可获得的福利,这些福利通常被称为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为进一步验证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的关系,将各项因素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5,表略)所示。解释变量管理费用率的回归系数为1.0819,表明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之间正相关,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管理费用率越高,预算松弛程度越大。这与前文假设一致,管理层在职消费情况愈严重,公司的预算松弛程度愈大。当管理层有机会享受在职消费时,会采用夸大预算的手段来增加其工作福利,这些福利可以是薪酬福利也可以是添加豪华的办公用品等其他福利。综上所述,模型一表明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其管理层享受在职消费的机会更多;模型二表明更多的在职消费使得公司预算松弛问题越大。根据以上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大体认为在国有企业管理层拥有更多机会享受在职消费的这一前提下,由于在职消费与公司预算松弛问题成显著正相关,所以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比非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加严重。但这一结论只是通过上述实证结果推导出来的,还需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以得到准确的结果。表(6,表略)显示的是企业性质与公司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被解释变量上市公司性质的系数为0.9787,与公司预算松弛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大。这一结果与本文的假设一致。从表中看出公司规模越大,预算松弛问题越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当公司规模较大时,管理层被授予了更多的权力,这时管理层通过编制松弛的预算来增加其在职消费的机会也就更多,另外,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普遍大于非国有企业,也就是说公司规模越大,其属于国有企业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国有企业更容易出现预算松弛问题,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可能造成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出现预算松弛的问题。

结论与建议

第4篇

关键词:绩效预算 高校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90-02

绩效预算管理体系是通过效率、效益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目标管理、部门日常预算、专项预算和绩效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科学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部门业绩和项目成果的财务管理模式。绩效预算管理是未来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方向。对此,本文围绕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机制,探析相关问题的解答。

一、高校实施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受计划经济时代狭义预算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预算,就是很多财务报表和数字指标。认为预算管理就是编制财务预算,预算编制就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各院系及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对预算管理的认识狭隘,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收支不断扩大,资金来源也多元化,各部门多渠道创收的收入和相应支出并没有全部纳入预算,许多高校预算中不能准确计算或估算项目资金,造成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差额悬殊。实践中的预算编制不合理,导致了学校财务管理的被动局面,使得预算失去了其严肃性和有效性。

2.高效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1)体现了财务预算的约束机制。绩效预算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按照企业化经营模式进行预算编制,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人员”“职能”“经费”的预算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财务预算的约束机制。

(2)体现了高校二级管理的需要。高校二级管理关键是各学院的事、责、利的统一与平衡,也是全面实现学校战略目标和合理分配学校教育资源的统一与平衡,更是各学院及业务部门财务需求与财务供给的统一与平衡。通过引入绩效指标,可以强化责任意识,调动学院积极性,建立学院经费与工作目标挂钩,经费预算执行随工作绩效浮动,工作成果与绩效拨款挂钩的良性循环机制。绩效预算实际上把预算的执行权还给了各学院和业务部门,在确立了部门的业绩指标和预算指标后,各学院和业务部门可以在这些指标的前提下,自行调整实现业绩指标的技术路线,控制预算规模,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极大地调动预算单位的积极性。

二、目前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资金紧张与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现。近几年,随着财政收支分配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学校预算已细分为各学院的日常预算和专项预算两大块。

1.各院系及业务部门的日常预算。日常预算由各院系及业务部门自行编制,报财务处审核后,统一上报校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后在此基础上汇总编制全校总预算。但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等没有完全达到精细化的要求,编制出的预算可执行性差。部门预算的编制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甚少,而且财务人员又不能全面了解业务工作,编制出的项目预算存在论证不充分、调研不深入、会计核算与预算执行相脱离等情况。

2.专项预算。专项预算是指具有特定用途项目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专项资金是为扶持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教研课改、重点实验室建设、教学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在高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专项资金成为学校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专项预算在高校总预算中比重逐年提高。尽管专项预算从项目立项、安排、执行、反馈等过程中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但实际操作中还有如下问题:支出随意性较大,执行过程中调整预算、偏离预算、甚至背离预算的情况屡屡发生;突击花钱现象时有发生,担心未使用的专项资金被收回,购置大量性能指标不符的设备和仪器,资金浪费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重复浪费严重;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构想

(一)基于高校绩效的各学院和业务部门的日常预算管理模式

1.构建高校绩效部门预算模式的目的。就是要立足于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实现绩效与预算相结合,提高预算的约束力,给予部门实现目标足够的财力支持,确保学校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2.院系及业务部门日常绩效预算的编制。部门日常绩效预算对目标管理的具体落实、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估具有较强控制力。学校成立以学院或学科为单位,围绕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社会绩效指标,设计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绩效参照指标。如人才培养方面的师生比、教师占全部教职工的比重、本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博士生人数和外国留学生人数;教学绩效方面的重点课程比、精品课程比、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科研绩效方面的重点学科的科研经费金额,SCI、EI、ISIP的论文数量,获得国家级奖励数量,专任教师人均承担课题数,科研收入等;管理绩效方面的生均行政人员数,资本性支出,能耗支出;队伍建设绩效方面的工程科学院院士人数,长江特聘教授人数、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资助人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人数,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人数等;社会绩效方面的学生就业率,优秀毕业生率等;根据以上绩效指标与对学院各部门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出具书面报告,作为预算编制、考核的依据。

3.院系及业务部门绩效预算结果的评价考核。高校成立由各学院及主要业务部门(如教学、人事、财务、科研、设备等)组成的绩效评价预算中心,通过对各部门日常绩效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反馈,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预算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资金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挂钩,确保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基于绩效评价的专项预算管理模式

绩效评价在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缺少这一环节,就意味着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1.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意义。目前,高校预算执行控制单一,专项经费管理能力弱,专项预算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实施,财务部门对专项管理很多时候是放任自流,重预算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其他部门也是为预算而预算,使预算应有的作用被消弱,导致专项资金困难与浪费并存。专项经费绩效预算的目的就是确保每一个专项预算项目在其准备、阐述、执行、评估、审计各个阶段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强调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过程考评和成本分析,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的质量和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保证专项预算管理的进度,控制专项预算管理的成本。

2.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及比重分配。基本建设经费0.8、大型基建经费1.1、重点科研(211、973计划、863计划)经费1.4、重点实验室经费1.2、重点学科建设0.9、精品课程建设0.8、后勤维修专项1.2、大型资产购置1.3。

3.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标准。高校专项绩效预算评价标准包括:投入,强调财政支出经费产生的经济性,比如:经费来源、经费支出、预算实施等;效率,强调高校的服务效率、服务供给、服务表现,比如:、出版著作、研究报告、科研成果等;成果,强调高校所提出产生的实际效果,比如:设备采购、设备的利用率、设备的完好率、任务的完成预期成效等;潜力,强调专项经费支出对高校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

4.专项经费绩效的考评方法。随着绩效考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理论界提出了许多考评方法。目前,国外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普遍采用的方法有: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计分法(BSC),关键绩效指标(KPI)和层次分析法(AHP),我们采用沃尔比重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技术在于:正确选择评价指标、科学分配指标比重;合理确定标准比率,并对个别指标的异常影响规定调整原则。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标准比率的确定直接相关。标准比率的确定选择同类高校相对优秀的绩效标准。同时,在奖励标准和惩罚标准之间留下足够的空间,或者分不同档次设计奖励或惩罚标准。

四、结束语

本文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部门日常预算和专项经费预算两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实施绩效预算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构想。由于学院及业务部门之间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等方面存在差距,各指标信息的预测或采集带有不缺定性或主观性,会计核算与预算的不一致性,且难以拿出统一的各项指标评价标准,这些都会影响绩效预算的准确性。实际开展绩效预算工作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预算绩效目标的确定和分解问题,还需要广大财会理论与实际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岗,吴勋.国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现状与启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王明秀,孙海波.高等学校预算绩效评价及对策与措施研究.科技与管理,2005(4)

3.李雪飞.美国高校财政管理改革新方法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4.梁晓宇.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评.管理纵横,2011(3)

5.孙黎明.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的探索.新会计,2010(12)

6.黄桂新,黄坚.关于高校推行绩效预算的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1(2)

7.姜红.高校绩效预算的评价方法及实施方案刍议.经济师,2011(2)

8.张建涛.高等学校推行绩效预算初探.经济论坛,2011(1)

第5篇

【关键词】 预算; 资金; 分离; 制度

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是改革现行资金逐级预拨、经费各自收付的方式,将下级单位支付的资金交由上级机关财务部门集中统管并集中收付的一项新模式。其目的是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编制科学的开支计划,依托银行网络和现代支付手段,转变资金支付方式。2008年开始,军队在试点单位开展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试点改革,探索建立经费预算与资金支付相分离制度。从试点单位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对加强部队财经监督、降低资金使用风险有明显成效,但也有许多做法不适应改革的要求,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的理论依据

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是对军队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创新,是基于对部队预算与资金管理现状的实证分析,并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精髓及其具体理论为依据而提出的。

(一)分权制衡理论

分权制衡理论认为,管理不仅仅是组织结构既定前提下的方法技术问题,而更应该是参与到组织结构设计中的权力配置问题。预算管理作为管理方法中的一种,也不例外。预算权力的配置,就是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与调整和审计等权力在管理机构或部门间的分配,其目的是形成一种分权结构,形成相互制衡与协调的运行机制,最终实现预算目标。

我军近年来的预算管理改革,侧重于方法技术层面的改进,进一步提高效率的空间已经不大。建立部队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就是要从预算分权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推进预算管理改革。从组织体系来看,预算机构通常包括目标确定机构、编制机构、审批机构和执行机构。其中,执行机构既包括根据批准的预算进行经费拨款和办理结算、报销的经费收付机构,也包括获得经费拨款后完成各项建设与管理任务的经费使用机构。经费收付机构与经费使用机构相分离可以起到互相制约与监督的作用。建立部队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的制度后,预算编制与执行仍为师以下部队,但资金收付将从现在的师以下部队财务部门,改由统管单位的资金收付中心负责,从而实现了经费收付机构与使用机构的分离。对基层预算单位而言,预算执行的监督由过去的同级监督或内部监督,改变为将来的上级监督或外部监督。这种来自上级和外部的监督,责任更明确,地位更独立,监控更有效,将以预算为依据、以资金控制为手段,力求向前牵引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向后推动预算贯彻落实,解决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的顽症。

(二)委托理论

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方指具有信息劣势的一方,反之,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则称为方。委托理论认为,由于委托方和方的信息不对称,方会有“败德行为”与“逆向选择”现象。为此,委托方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委托—环节,缩短委托—链条,二是要加强对方的“激励约束”,以求降低成本与风险。军队是多层级组织,上级部队与下级部队的管理信息是不对称的,因而上级与下级也可视作委托方与方。建立部队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后,师以下部队资金收付将由统管单位的资金收付中心统一办理,这是减少委托环节、缩短委托链条、加强对方监管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各预算单位在银行多头开户,减少资金拨付层次与环节,从而可以有效防范因利益取向不同而带来的资金挪用、贪污、舞弊等风险问题,并通过减少资金分散存储、沉淀、在途时间而降低财务运行成本,取得资金效益。

(三)分工理论

分工是指个人或组织专门从事性质、范围相对固定的一类工作,从而减少管理活动的种类,使工作简单化,减少人们的学习时间,较快地达到熟练水平,促进效率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监管难度大等各种原因,军队财务习惯于封闭式管理,各级部队无论级别高低、规模大小,预算决策、预算执行与预算资金监管等都是自成一体,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难以获得分工的好处。随着信息通讯技术、资金结算与支付工具与技术等的发展,网络传输等信息技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预算资金收付信息可以随时传达到各个角落,使得军队财务管理内部进一步的分工成为可能。实施部队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将按“建制”或“区域”建立统管单位,统管单位尤其是“区域”型统管单位,将把分散于多个师以下部队的预算资金收付、监管工作集中起来,这不仅强化了预算与资金的外部监管,而且可以获得分工管理带来的各种好处。

二、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军队财经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各级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坚持科学理财理念,注重规范运行秩序,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先后实施了资金集中支付、物资集中采购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等财经管理制度改革,较好地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

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改革不是独立提出的,它是在资金集中支付等财经制度改革基础上开展的,它同其他财经制度改革一脉相承、相互衔接,共同发挥作用。2005年,在军队师以下单位完成了资金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任务,撤消了各单位零散账户和生活服务中心账户,统一归并到同级财务部门单一账户,实行分户核算,提高了经费保障效益。2006年,在军队师以下单位完成了物资集中采购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在明确集中采购经费范围的基础上,部分单位成立了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中心,严格按照集中采购目录,实施物资、工程、服务集中采购,集中支付提高了军事经济效益。2007年,在师以下单位完成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树立钱物并重理念,确立资产配置标准,杜绝无预算、超标准购置资产,实现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了预算经费使用效益。

2008年,总部提出探索建立师以下单位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管理制度,在全军师以下单位进行改革试点,较好地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在试点单位上,经各军区、军兵种推荐,综合考虑部队战备任务和试点的代表性,从每个军区、军兵种各选择1个作战部队、1个其他部队,全军共20个师以下单位参加试点,涵盖了陆军旅、团,海军岸勤部,空军场站,二炮导弹旅,以及院校、预备役师、军分区、仓库、医院等单位类型。在试点经费范围上,本着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集中采购、基本建设和其他大额开支,以及未编设专职财务人员单位的各项经费,由上级直接支付,其经费分配和使用权不变。同时从部队实际出发,将工资、津贴、退役费等生活费,差旅、水电等部队日常开支,伙食费、给养器材费等基层掌管经费,授权师以下单位本级支付。试点单位财务部门要与上级财务部门定期对账,及时清理核对直接支付资金、授权支付资金拨款、集中交存资金收支情况,确保账账相符、账证相符。

(二)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试点情况

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管理制度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对现代财经管理规律的探索实践。从试点单位情况来看,尽管这项改革是在人们的惯性阻力下拉开帷幕,但实践结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强化了军队财务管理创新理念,推动了部队财务管理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二是强化了对经费的集中控制,对规范部队财经秩序,促进军队廉政建设、建立节约型后勤十分重要;三是充分发挥经费的整合优势,在师以下单位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支付,购买的商品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军费使用效益总体提高。通过调查,试点单位大都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落实方案。严格按照上级下发的文件指示要求,紧密结合单位财经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落实方案,要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分工,有内容、有方法、有步骤,有要求、有时限、有措施。同时,要严格遵循改革试点工作原则,进一步细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规范改革试点运行机制,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明确试点经费范围。在试点经费范围内,本着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集中采购、基本建设和其他大额开支,由上一级财务部门以银行转账的方式直接支付。同时,从单位实际出发,将工资、津贴、退役费等生话费,复转人员保险基金和住房资金结算,差旅、水电和特支费等部队日常开支,伙食费、公杂费、给养器材费和俱乐部活动费等基层掌握经费,授权基层本级以现金方式支付。

三是细化年度预算安排。按照预算经费管理规定,基层团级经费使用单位要根据上年度结转经费数额和本年度经费收入情况,针对目前各项经费开支进度,立足财力可能,搞好下半年度事业任务筹划和经费预算支出测算,认真做好分项预算编制工作。财务股对各经费使用单位编制的分项预算进行审核、报批。在细化编制年度预算时,预留的机动费不得低于本单位机动费标准的30%;经费使用单位编制分项预算安排时,要严格按照经费管控比例开支(如上半年安排开支40%,下半年50%,结余10%),做到留有余地,用于预算执行中上级临时增加的任务和难以预见的其他特殊开支。同时,重点要对直接支出项目进行分类细化到具体品名、数量、标准(单价)和金额,有利于经费使用单位编制《经费开支计划表》。

四是规范资金支付程序。上级财务部门直接支付资金,是改革试点探索的主要内容,支付程序可概括为:年初编报年度预算—每月编报经费开支计划—按经济活动提交支付申请。具体到每项资金的支付,下级经费使用单位要根据年度预算、月份经费开支计划和实际需求,编制《支付申请单》,并附相关凭据,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后上报。上级财务部门审核支付申请所列项目是否符合年度顶算、月份经费开支计划和有关规定,审核无误后及时办理支付手续,并将支付情况及时告知申请单位。授权下级单位财务部门支付资金仍按现行规定办理。同时对纳入上级财务部门直接支付范围的经费,因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由下级单位填制《紧急支付申请单》,申请学院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

五是建立健全配套措施。建立了登记统计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对改革试点业务工作量、保障效益等方面进行登记统计;建立了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加强资金收付环节的审核,寓监督于供应保障之中,增强经费使用透明度,防止超预算、无计划开支问题发生;建立了试点改革评估制度。做到及时上报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对改革试点工作作出实事求是、科学客观的评估,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改革对权力结构影响分析

(一)经费收支的透明化限制了预算单位自由裁量权

经费预算与资金支付相分离制度设定了上级直接支付和授权本级支付两种方式。授权本级支付经费主要实行标准管理和定额管理,如人员经费、公务事业费等。上级直接支付主要是专项经费,如集中采购、基本建设经费等。而上级财务部门通过标准制度和直接支付对下级单位的支出管理形成了严格的约束,基层单位和部门的自由裁量权缩小。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后,下级单位资金收付活动都要经过上级单位财务支付机构,预算外经费、历年经费结余等家底经费也要交存上级财务结算部门,使得这些资金受到严格监控,制约了下级单位随意支出的倾向。这项制度不仅解决了预算经费支出问题,还使上级财务支付机构掌握了预算外经费和家底经费的收支情况,使下级单位的经费收支透明化,从源头上控制了下级单位各项经费支出活动,强化了财务监督,收缩了下级单位的财权。

(二)外部控制制约了各单位非正式预算权力

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则将资金收付权归并到上一级财务部门,脱离了支出单位的控制范围,制约了下级单位领导的随意支出等非正式预算权力。随着预算权力结构的改变以及新的预算程序与规则的实行,这种不受预算过程约束而进行的政策决策行为得到规范。

(三)上下级单位预算权力结构需要新的平衡

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后,师以下单位的大项资金支付权统收于上级财务单一账户,资金支付和调配的随意性受到了限制,上下级的预算权力发生了潜在的变化,下级单位有动力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在预算改革运行过程中上下级单位之间的权限与职能最终如何确定下来,形成制度均衡,主要取决于上级单位财务支付机构在预算编制阶段的审查和资金支付环节审核中的细致程度,在资金收付权收归上级财务支付机构后,其审查行为直接影响到下级单位的预算行为模式。另外,对于预算外收入较多,家底经费充实的单位,下级单位更有逃避监管、扩大支出的利益驱动,如果预算中没有作出这样的支出安排,上级财务支付机构要审查到什么程度,这也是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四、做好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

当前,应积极克服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总部试点方案,结合各单位实际,建立适用可行的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的管理制度体系,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下一步,应逐一针对问题合理调整工作方法,使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工作深入开展。

(一)准确编制年度预算和月份开支计划

实行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对经费预算和月份开支计划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细化、及时的经费预算是实施这项制度的基础。一是树立“预算就是法”的思想。严格按照预算支付资金,要将单位党委和军政主官的权力置于预算之下,促使预算单位按预算用款、按计划办事,减少预算调整的随意性,将过去从理论、口头上的软约束转变为实际可行的硬约束。二是细化月份开支计划。预算单位应根据年度经费预算编制“月份经费开支计划”,明确上级直接支付和授权本级支付的内容与金额,这是资金支付的依据。三是增加年度预算调整次数。现行《预算经费管理规定》中对预算调整的要求是在当年9月30日前一次性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预算很难完全与客观事实一致,实行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后,预算单位的资金收支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监管,一年调整一次预算难以达到预算与实际相符,会阻碍事业任务的完成。因此,应将预算调整改为每年两次,即当年3月30日前和9月30日前各一次。四是要早编预算。实行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后,资金收支机构是完全根据预算收付经费。因此当年预算的编报、审核、批准应在前一年年底完成,以确保当年经费收支工作按预算有计划地进行。

(二)明确划分上、下级的管理责任

推行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改革以后,由于下级单位直接支付资金统一由上级单位财务部门存储和支付,部队财务管理职责和利益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因此,对上、下级单位财务部门各自的管理职责作进一步明确。下级单位交上级存储的资金,因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均不变,上级单位要确保下级单位资金安全,不得占有、挪用下级单位存储资金,下级单位资金存储所产生的利息收入,也应归属于下级单位。对于下级单位活期存款利息收入,由于计算程序复杂,难度较大,上级单位在解决下级单位实际困难时应予以充分考虑。下级单位资金由上级单位直接支付相应增加了上级财务部门审核和支付工作量。因此,上级部门应调整充实人员力量,集中办理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具体业务,以适应工作相对集中的需要。下级单位在资金申请支付时要打提前量,便于上级及时审核和支付资金,提高资金支付的时效性。

(三)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办理资金支付

必须严格按照支付范围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由上级单位直接支付的资金,包括纳入集中采购目录、达到规定限额,由上级和本级组织集中采购的物资、服务开支、公务费、事业费、教育训练费,以及其他经费中的集中采购开支;基本建设费,包括上级安排、本级自筹以及其他来源渠道用于工程建设的经费(零星开支除外);其他大额开支;未编设专职财务人员单位的各项经费。授权试点单位支付的资金,包括生活费中按标准计发给个人的工资、津贴、退役费等,以及基层掌管的经费;通过银行特约委托收款方式缴纳的单位水、电、暖、燃气等开支;差旅费、特支费等日常开支;基本建设费中不能通过银行转账结算的零星开支。下级单位集中交存上级财务部门的资金,包括地方政府直接拨给的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安排的预算外收入;纳入年度预算安排的历年经费结余等家底经费。以上三类经费,上级财务部门应严格划清经费范围,按照规定要求,认真清理归集。下级单位财务部门该上交的经费及时上交,授权本级支付的经费要强化管理,上级直接代支的经费要及时申请支付,确保经费不断供、不漏供,保障及时有效。在支付经费时,要克服和纠正将应由上级直接支付的经费开支在本级支付,或将授权本级支付的经费开支向上级申请直接支付等两种倾向。

(四)协调好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资金支付方式的改革,由单一支付方式变为上级直接支付和授权单位支付两种方式,资金支付时涉及各级的权利。因此,处理好各级利益关系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系到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改革的成败。一方面,上下级财务部门之间要多沟通、多协调,共同抓好资金支付工作,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保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下级单位财务部门要做好宣传解释,争取单位领导的支持,取得事业部门的充分理解,严格按照资金支付规定,搞好资金保障。

(五)加快部队信息化建设步伐

建立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必须加强上下级单位以及军队和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而要加强信息沟通则必须进一步提高军队财务信息化水平,从技术上保证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地方银行体系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联行电子网络系统,近几年,军队也在逐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但总体而言信息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基层部队财务部门,无论是局域网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都比较低。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工作,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因此,军队应大力开发与银行资金收付系统数据兼容的资金收付管理软件,以实现军队资金收付与银行划拨的同步性,减少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同时加强军队财务管理软件的升级改造工作,完善信息导出、电子对账等相关功能,使其适应建立分离制度后财务业务扩大的需要。军队下级财务部门应搭建与上级财务部门的网络专线,上级财务部门应搭建与地方银行的网络专线,实现军队与银行间的横向联网、军队上下级间的纵向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数据网络传送,从而建立起军队内部、军队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六)认真做好决算编报工作

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改革,使下级单位和上级单位经济关系更加紧密、资金往来更加频繁,要严格按照编报决算进行账务处理。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改革中,下级单位的决算,从编制到上报程序和要求,应该说没有更多的变化,相应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决算的审核和下达也没有更多的变化。因此,下级单位要按照统一的决算编报要求、统一的编报规程编制决算,确保决算标准准确,核对关系正确,客观真实地反映单位经费开支情况。要适时核对会计账目,发现问题要查清原因,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科研经费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13-03

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高校科研经费破亿的就有227所大学,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基本都采用内部控制的方法,但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所以如何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就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Z高校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实践发展为研究对象,描述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的现状,找出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

Z高校是一所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的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师范类省属高校,学校现有18个学院,普通本专科专业52个,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特色重点工程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近年来,随着Z高校的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对其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展开讨论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科研经费内控管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总体描述

(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组织管理

Z高校为了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结合本校使用科研项目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在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上,Z高校具体可分为纵向的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的由学校对外开展科研活动所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和学校匹配的科研项目经费,对此Z高校采取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的方式,科研项目的申报、执行、结题过程由科研处、计财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其具体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见下图)。

(二)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为了强化预算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应在财务处和科研处人员的共同指导下,按照项目实际使用需求,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原则上对纵向科研项目预算在批复后不予调整,确实需要调整的按照科研项目管理规定程序进行调整;对横向的科研项目预算可以按合同或约定进行调整。

(三)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

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环节,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5 000元(含5 000元)以下,由项目负责人签字;5 000元至2万元(含2万元),除项目负责人签字外,还需科研处负责人审核签字;2万元以上经费,除需上述签字外,还必须经分管校领导签字后才能办理报账手续。所有拨出校外的科研项目经费、平台建设经费等,都必须由校长签字后才能到计财处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四)科研经费的核算监督管理

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过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核后签字盖章,由科研处将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报送审计处审计,但该规定只是强调需要审计的科研项目,并没有强调每个科研项目都需要审计,对于利用科研经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后续处置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环境建设薄弱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内控意识和实施内控的自觉性,所以要健全高校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从Z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人员内控意识还非常薄弱,比如科研项目人员存在科研经费只归自己自由支配的普遍观念,校领导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结果,为了积极鼓励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有意放松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导致部分科研经费出现违规使用的现象;相关教职人员的缺乏专业性,比如财会人员对财务制度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实际报销过程中的掌握尺度不同,出现同一项科研经费报销口径不一的情况,审计人员由于专业性限制,在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很难及时弥补漏洞。另外,Z高校目前缺乏一套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在相关信息筹集、处理和传递程序上的缺失,导致各部门之间与科研人员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畅、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脱节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其中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需要财务处和科研处的指导,按实际需要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但是真正编制项目预算时,一般只有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参加,由于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编制预算仅凭主观经验估算,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这种情况下财务处难以介入预算编制,所以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不是特别了解,通常只是按照科研处的项目预算报告简单地审核预算总数,所以根本谈不上对科研经费支出的预算管理控制,只是起到了基本的财务审核职能;科研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仅起到名义上的科研项目管理和保管合同的作用,在对项目预算的编制控制上起的作用很小,最终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与执行偏离。

(三)科研经费内控监督、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科研经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内部监督控制不严、责任不清晰,造成Z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失控。从实际来看,Z高校的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设备处对科研项目管理各自为政,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缺乏长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很难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监督控制中发挥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比如科研处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考核监督机制不到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过于宽松;财务处在科研经费票据报销过程中,认为只要签字符合规定、票据真实并且不超过预算就可以报销,由于缺乏专业性,财务人员不会对项目经费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控制;审计处审计工作的被动性较强,加之缺乏专业科研人员,往往出现审计走过场现象,即使临时抽调专业人员参与审计,也因为缺乏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实时监控,很难使审计监督在整个项目期间过程中发挥作用,科研经费支出漏洞不能被及时发现,加之Z高校没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的问责制,审计结论往往流于形式。此外,Z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对科研经费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回收做出明文规定,也没有针对科研所取得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无形资产进行登记的规定,导致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对资产的实时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所以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流失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四)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缺乏

长期以来,Z高校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部门普遍缺乏风险评估的观念,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与风险管理机制,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包含成本核算、绩效评价在内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因此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科研经费风险。

三、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策略

由于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12年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才为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笔者针对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内部控制的环境、预算管理、监督与信息沟通、内控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内控优化建议。

(一)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环境

要改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环境,提高Z高校教职工的内制意识和实施的自觉性。首先,要坚持贯彻科研项目经费问责管理机制,使教职工正确认识并履行自己的管理工作职责;其次,为了保证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实施,必须配备与岗位相适应的教职人员,并不断加强岗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确保教职人员能满足内控工作的动态需求。同时,为了有效降低科研经费信息沟通的成本,Z高校应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共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信息包括项目申报、预算的编制与审核、项目立项、经费使用、资产入库、经费决算、项目结题、成本核算、绩效评价等方面内容。

(二)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实施,涉及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部门,Z高校应该从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接到课题组预算申请以后,组织委员会相关专业人员对课题组预算申请进行讨论,重点讨论项目预算的开支范围、标准等,最后将修正意见集中,反馈给课题组对预算进行修改,直到符合预算要求。

(三)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与信息沟通机制

Z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意识,审计工作不能走过场,而是要加大科研经费的审计范围和力度,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应该覆盖在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科研经费结算和使用效益这三个阶段,即对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要进行全过程的审计,而且审计处在工作中要联合纪检部门,一旦发现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向纪检部门报告,形成审计与纪检的双重监督机制;要利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长效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信息平台,不仅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协作,还可以将学校纪检等其他部门整合到信息平台上,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同时,将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纳入学校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从资产的申请购置到结题后的回收,都要严格遵循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并接受审计、纪委的全程监督。

(四)优化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

Z高校管理者要强化风险意识,建立一体化的内控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并保证预警渠道的畅通,及时预防科研腐败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对绩效评价等级优秀的项目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绩效评价等级差的要进行重点关注,及时督促其提出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

[2] 赵保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2-134.

[3] 孙小瞻.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15,(5).

[4] 赵双琴.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王化成,佟岩.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30.

[6] 张义.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7,(3).

[7] 王漪,李扬.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4,(2).

[8]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J].中国内部审计,2014,(3).

第7篇

【关键词】社科类;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一、科研经费管理沿革介绍

自1985年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经过了计划经济下的摸索阶段、新经济体制下的初步建立阶段、以及管理更实际化的健全完善阶段,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增长,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呈现出原则、规则导向特征。科研经费涉及发改委、科技部、中组部、科学院、教育部、基金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交通部等一系列部委和事业单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经过了制度逐步健全规范的阶段,虽然科学研究的管理部门众多,但科研经费资金来源多为财政拨款,因此财政部门具体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自1985年以来,各归管部门形成了多达42项项目管理政策,但在支出范围、预算调整等具体管理方面,却各不相同,加之高校具有自身的科研经费管理细则,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具体收支管理中,引发了较大问题,接下来将对社科类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二、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调整权限不明确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科研项目管理内容存在先天差异,这是由于财务管理主体和科研经费执行主体分离。由于我国预算实行由下至上、层层以支出功能、经济分类汇总的形式,主管部门基于经济分类汇总数据上报全国人大,必然涵盖同一科研各阶段相同内容的支出。而具体的项目研究人员,关注阶段性的项目研究内容,预算通常基于研究进度编制,各研究阶段可能涵盖相同的经济科目。在《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发11号文”)出台后,明确要求下放预算调整权限。但截止2016年5月,各级归管部门中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文将预算调整权限大部分下放高校。其余类型项目则未见最新规定出台。预算编制的复杂性、预算执行中各级制度规定的不相衔接之处,给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带来了难度,抑制了科研经费管理的积极性。

(二)竞争性经费分配条块化,预算拨款绩效不明确

我国财政性科研经费的预算来源仍然是全国人大、国务院、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四级的预算管理体制,在具体的项目层面,各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分配,但长期以来,由于各主管部门行业特征不一,缺乏共同的科研资源分配平台,缺乏统筹规划,存在交叉重复拨款的现象。而经费拨付之后只抓预算、决算而过程管理缺乏,财政性资金支出的绩效缺乏专业机构进行梳理,预算拨款绩效不明确,无法形成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导致次年竞争性经费分配的不合理。

(三)科研经费管理学科特征不明显,智力支出价值未充分体现

2013-2015年,差旅、会议、培训、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等具体经费管理办法集中出台,科研经费支出更为规范化。但基于票据、合同的科研经费支出规则,在部分社科类研究中仍然存在不相适应之处。如课题预算的“材料费”为项目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日常办公用品原则上不支持。但社科类研究不开展材料实验,最常见材料消耗为纸张、笔墨、打印机耗材等,与材料费本身存在不契合之处。除日常消耗外,社科类研究最大的消耗为项目成员的立论、测试、分析、论文、撰写成文过程,时间耗费体现在人力资本价值而非实物支出中,尚在起步阶段的大部分科研经费管理,未明确体现智力支出价值。

三、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发挥依托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科研经费管理依托于四级的科研经费预算分配体制,要提高基于科学研究计划与主管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的契合性,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财政管理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依托管理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对老师们的科研预算编制形成指导,固化形成各类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材料。同时,落实预算调整权限部分下放,使依托单位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支出约束的积极性,基层管理人员具有判断力和主动性。

(二)发挥基于绩效考核的科研经费拨款制度

单一的绩效考核体系,通常包括发表文章数量、级别,项目申报时对研究领域的限定,使得科学研究接近命题式作文,不利于鼓励创新和基础前瞻性研究。因此,建议主管部门形成关注挑战性、整合性、创造性、国际性的具体绩效指标,对财政性科研经费形成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同时,建议形成跨部门统筹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如日本的竞争性科研经费拨款采用了跨主管部门的研发管理系统,避免了不同主管部门对于同一研究领域资金的交叉重复安排,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体现社科项目特点,重视智力成果作用

由于社科类项目生产体现在学术交流、办公消耗、人力成本等方面。高校财务工作中,应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主管部门的管理导向符合,在预算申报阶段将支出具体化,获取科研经费人力支出的政策支持。如国社科外译项目对于翻译费、文本改写费的规定,在预算申报阶段给了项目负责人合理的预算裁量权。这是为数不多的人员经费占比较大科研项目之一,符合译作研究规律,极大地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燕萍,吴绍棠,郜斐,张海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变迁、评介与走向[J].科学学研究,2009,(10)

[2]夏欢欢,钟秉林.论日本竞争性经费配置机制对我国创新科研管理的启示 [J].高校教育管理,2016,(5)

[3]罗习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与对策 [J].求知导刊,2016,(3)

[4]王宇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控制对策 [J].王宇利,2016,(4).

第8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目标利润;预算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影响,油田企业效益下滑的压力空前加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转型与革新,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油田企业也不例外。在此双重背景下,为提高油田企业的效益,以油田区块为基本对象,建立起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及启示

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模式主要是对目标利润导向下的预算管理和以区块为基础的油藏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国外油田企业对经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变革是同步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国外油田企业开始应用油藏经营管理理论。国内对油藏经营管理的引进则是近十几年才开始的,国内学者石启新等(2001)根据油藏经营管理理论,提出应将油田企业管理的立足点下沉到区块,将生产管理与成本、效益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油田开采难度的日益加大,效益对油田企业来说变得愈加重要,研究者们对油田区块效益的重视逐步加强。

三、目标利润导向下油田区块投入产出分析

(一)油田区块产出分析。根据油田区块的开发规律,油田区块的产量一般分为老井自然产量、新井产量以及措施产量,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例进行预测,其过程如下:

(二)油田区块投入情况分析。油田区块的成本投入主要由区块操作成本、折旧、期间费用以及投资三部分组成。

1、区块操作成本分析。根据成本性态分析,区块的操作成本主要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构成:

区块操作成本=区块变动成本+区块固定成本=区块吨油变动操作成本×区块产量+区块固定操作成本

区块操作成本中固定操作成本和变动操作成本。其中区块固定操作成本基本保持不变;区块产量可根据产出分析得到;所以对区块操作成本的分析主要是对区块的吨油变动操作成本进行分析和预测。

2、期间费用分析。相比其它行业,油田企业的初期投入较大,因此折旧等期间费用在成本中占比重较大,同样运用灰色预测以及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油田区块的折旧等期间费用进行分析,其方法同产量分析类似。

3、投资分析。根据油藏经营管理理论,油田区块的投资根据油藏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且与区块产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灰色预测对区块吨油投资额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油田区块的总投资额:

总投资额=吨油投资额×区块产量

(三)油田区块效益分析。根据油田区块油气生产成本的构成,区块效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产量:主要包括老井自然产量、措施产量和新井产量三部分,可根据产出分析得到。2、收入=产量×油价。3、区块操作成本=区块变动成本+区块固定成本=区块吨油变动操作成本×区块产量+固定操作成本。4、营业税金及附加=资源税+石油特别收益金+其他税金及附加。5、区块贡献毛益=收入―区块操作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6、期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各项费用。7、利润=营业利润―期间费用―勘探费用等其它费用。8、吨油利润=利润÷产量

四、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目标利润导向下油田区块预算管理的事前编制

1、利润预算的编制。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区块预算管理模式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对区块的总利润、总产量按照结构产量的标准在不同单元进行分配,并核算各个单元的利润、成本、产量情况,分别形成目标利润、目标成本以及目标产量。

2、产量及工作量预算的编制。将区块的产量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标准在不同单元进行分配。

工作量预算主要包括实物工作量预算和业务工作量预算,首先根据不同的作业,按照产量预算的结果,确定实物工作量指标,并对区块的实物工作量指标进行统计,得出相应的实物工作量预算;而业务工作量预算则主要结合区块的地质特点,产量、生产工艺特点等,通过技术测定进行相应的业务工作量预算的编制。

3、成本预算的编制。区块成本的预算首先要对各项费用要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费用要素,采取适当的预算编制方法。

(1)生产性成本预算编制。对于生产性成本,是区块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费用要素主要分为材料费、燃料费、人工成本、电费、水费以及其他费用等。生产性成本费用受产量和作业工作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应在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预算的编制。确定区块各单元的作业,根据成本动因分析编制各个作业的成本,并进行汇总核算。

(2)非生产性成本预算编制。非生产性成本主要指折旧、摊销、分摊费用以及期间费用等,其中折旧、摊销由于每年变化不大,可以参照往前期间的数据,通过一定的分析修正,进行预算的编制。

(二)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的事中管理。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的事中管理主要是对区块预算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是对预算的动态的监控过程。事中管理通过以月、季度为单位对预算的分析调整,形成连续、动态的预算执行模式,从而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和生产的合理性。

(三)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的事后分析。油田区块的事后分析主要是对区块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以利润为主要指标分析各区块的预算的执行情况,找出高效与低效区块,针对性地分析其高效或低效的原因,找出生产过程中的产出不足与投入冗余,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意见。

五、结论

本文将目标利润与区块预算管理相结合,构建了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模式,改变了油田企业传统的以量定产的生产方式,减少了低油价下产量、成本、效益之间的矛盾,为油田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保障,同时提升了区块生命周期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焦熠堂.试论油气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9

第9篇

摘 要 论文从全预算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来探讨部队如何实现科学理财。

关键词 部队财务 科学理财

财务保障是部队建设的物质基础,必须自觉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下筹划军费保障,坚持统筹兼顾,紧紧围绕效益做文章,牢牢抓住科学理财这个关键环节,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用科学的制度、方法和手段来配置和运用财力资源,促进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部队全预算管理,实现部队财力的统一配置

(一)强化预算意识,加强预算审查

部队各项建设所需的经费都是通过预算来实施保障的,因此,部队理财应紧紧抓住预算不放,利用预算这一工具来实现理财的目标。按预算理财必须做到:一是要强化预算意识。在理财工作中实行预算管理,这既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项管理制度。任何单位和部门的任何经费都要纳入预算管理,部队的经费管理也是这样。部队理财要树立较强的预算观念,重视预算的作用,做到事前按预算约束、事中按预算执行、事后按预算考评,使预算在部队理财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加强对预算的审查。对编制好的预算,各级党委除了要按照“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细化预算”等新预算制度的一般要求进行审查外,还应重点审查党委意图是否在预算中得到体现,党委决定要办的主要大事是否在预算中有充足的经费安排;党委的专项财力如特支费、机动费等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留有余地;党委的机动财力如历年经费结余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超过规定的基数。要确保编制的预算既有充分的保障力又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二)细化预算科目,规范预算编制内容

通过加强预算内容的编制,来加强经费支出的有效控制,最终达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现行的预算科目虽然是依照经费的性质、用途和部门划分,但是科目包含的开支范围太大,内容太笼统,不便于经费的集中管理。预算编制要在相当细化的基础上才能满足集中理财的要求,这也是严格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基础。另外,年度预算经法定程序确定以后,不应随意变动,要变动必须经过法定审批程序;年度预算必须编报到目,月份计划要编制具体开支项目。

(三)严格预算执行,实施预算分析

严格预算执行,按预算审批经费。部队各单位经费的审批,必须在年度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特殊情况超出计划数所须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各经费申请单位负责人对申请项目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负责,按规定权限审定签发经费申请的领导必须检查所处理业务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并对其合理性、完整性及用款进度负责。要做到按预算签字,不批准超预算的事项和不合规的开支,确保各项经费在预算范围内按规定开支。预算分析是预算管理的后期工作,是对预算的实施过程进行的总结与评价,包括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的比较、相关因素的分析、相应的文字说明和合理的建议等。年终决算报告出来后,财务部门应对各大项目的实际经费支出与预算支出相比较,看哪些项目节支了,哪些项目超支了,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说明哪些属于合理超预算支出,哪些属于非合理超预算支出,对非合理超支应有哪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二、健全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理财控制

监督和控制是实现部队理财控制的重要措施,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还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一)强化财务部门内部控制

建立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客观要求,是确保经费使用合法、合理、合规,查错防弊、提高效率的根本措施。财务部门要以分工配合、业务分管、岗位轮换为原则,从加强财经法规的学习,深化职业道德;严格落实经费审批权限,严密执行审批程序;积极贯彻岗位轮换制,科学落实分工负责制;严格执行现金管理规定,确保银行卡和现金结算业务的安全进行;全面强化银行结算管理,提高资金结算效率;严密规范定期存款手续,控制定期存款的办理;加强财务档案管理,健全各项安全保密措施;严格落实票据管理规定,妥善保管和使用军队票据;有力实施内部监督检查,实行主管会计负责制等九个方面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工作的健康运行。

(二)建立使用权、采购权、支付权相分离的集中采购制度

各业务部门负责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或采购计划,但不直接参与具体采购事务;采购部门主要负责采购预算的汇总,对采购项目进行市场调查,组织招标和采购工作,确定合法的供应商和服务提供者,但无权支付货款;财务部门归口管理采购资金支付工作,组织采购预算的汇总审核,采购合同草案和相关文件中有关经费条款的审查,统一办理采购资金支付与结算,实施全程监督。采购部门负责财务部门凭采购单位的验收结算单和采购合同支付货款或审批资金使用计划和预算,形成需求部门、采购部门、支付部门相互制约机制。

(三)坚持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

坚持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原则,必须坚持事前和事中为主。事前监督,主要审查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看是否符合年度预算,是否符合领导审批权限,是否符合借款、报销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备案合同规定等,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拒付。事中监督,主要审查收益人的合法性和所提供发票、银行账户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与采购计划是否一致,防止套取、诈骗事件的发生。事后监督,主要审查经费使用部门的合规性与效益性。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经费;预算;编制

中图分类号:F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083-04

为发挥区域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带动效果和提高区域创新产出效率,应从其源头出发,通过科学预算管理来实现。科技经费预算是保障科技经费有效使用的前提条件,目前关于科技经费预算的研究多从科研单位视角分析其预算机制、预算组织权限、预算存在问题等,而对政府部门科技经费预算方法研究较少,各区域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缺乏决策依据、预算不尽合理、科技经费利用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也一直存在。为了提升区域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当在总结与提炼相关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费预算管理方法基础上,明晰科技经费预算应当遵循的原则、依据、方法和经费预算中如何保障意见征集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等。只有明晰上述内容,才能更好地开展区域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优化工作。

区域财政科技经费就是指区域政府部门(重点指中国省级行政区,其他县级行政区可做参考)用以支持科技活动的相关资金,财政科技经费通常也被称为财政科技拨款,区域财政科技经费基本与国家一致,主要包含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以及科技专项费用等,对其预算进行管理就是使经费投入更加科学、产出效果更加优化。

一、先进国家与地区的经费预算管理

(一)美国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美国主要的科技经费有三种形式,不同形式的科技经费分配方法下具有不同的科技预算方法。

1.竞争性优势经费预算是根据政府部门提供提出的各种发展规划,并对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提出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和重点资助项目情况,政府部门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所需资源的情况,为规划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经费支持。这种经费预算是政府部门根据提出战略目标的情况提供的对应匹配的经费。不同的科研单位在国家提出具体战略目标要求的背景下,提出有效的、具体的、自主的、能够完成战略目标任务的有关项目设计方法,科研单位则根据内部各个项目的可行性、预期完成情况以及科研单位与项目以及政府战略目标的匹配性、设计方案的先进性与完整性等进行综合的项目评判,在众多项目中进行优先性排序并确定评估项目结果。政府部门并不参与项目的评价,科研单位自身组织评价活动,选择出自身认为最为有效的项目,因为科研院所在该方面具有长期研究优势,能够把握领域发展前沿与动态,能够掌握自身的资源与能力,选择合适并与国家战略规划匹配的项目。政府部门则对科研院所自身选择的最优项目进行经费资助,提供相关资源,这种资助反映了科研机构必须对达成政府所设定的目标负责,同时科研工作的完成是基于契约而不是拨款。

2同行评议的经费预算是政府部门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项目的内容、科学性、重要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分析项目对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贡献与功能,据此作为其分配经费的依据。项目申请者需要根据项目的内容、所需的材料、仪器设备以及劳务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财务预算。评审人员需要对内容与经费的匹配性和合理性等进行综合判定,通过引入专家评议提升了项目申请者对经费预算的重视程度与科学程度,避免经费直接拨付科研院所产生内部预算失真与低效利用现象的出现。

3.经济一财务模型的预算方法主要是根据项目的经济收益情况、成本情况或者基于投入一产出,成本一收益等进行了系列评估与分析得出项目预算额度。这种方法受到项目不确定性的影响,难以对项目未来的经济预期产生精确的判断,因此,应用受到限制,但是作为一种预算方法,可以综合其他预算方法共同使用,提供辅参考。

(二)日本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1.运营费交付金的经费预算。该类经费拨付通常是对具有独立行政法人资质的部门开展的。政府部门要向法人机构提出3-5年内达到的中期目标,包含经费申请额度、支出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独立行政法人代表将根据政府提出的目标以及具体要求,拟定3-5年的中期计划并编制业务经费预算,政府部门根据法人机构提供的经费预算编制报告以及具体的规划内容等进行评估,通过评审后将拨付经费给予支持。

2.竞争性经费的分配方式(类似项目类的经费分配)。对于竞争性研发项目经费的分配,除大规模项目和特殊重点项目由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评价专门调查会进行评审外,日本各主管省厅对本部门的经费分配都建立了制度化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将科技经费委托给专门的独立行政法人单位管理。行政法人单位根据自身的职责与任务,组织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专家,主动设计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项目申报指南,并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申报项目的集中评选。项目的评选与论证结果需要向外界公布,在接受公众与国民监督与检查的同时,需要将项目评审立项清单与结果提交政府负责与管理部门以及资源调配部门,在提交的项目结论中需要将公示后大众意见纳入进去,以便在评价时充分反映社会意见。

(三)上海市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上海市的科技经费预算通过“科研计划项目预算评估子系统”开展项目经费预算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并进一步结合会议评议,确定经费分配情况。项目申请单位在开展项目预算计划前需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培训,提高项目预算经费填写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评估机构对各个项目的经费预算情况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将进入专家评审环节,有财务专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共同开展论证与评估,最终确定项目经费分配情况。上海的经费预算重点在提高预算申笥肷蠛吮憬菪浴⑾钅可瓯ㄕ咴に憧蒲性与正确定以及专家组构成合理性、评审过程公正性与全面性等方面进行努力,以提升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有效性。

整体而言,应当根据国家、区域战略目标进行适当的经费预算,并引入同行评议等方式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但是对于如何确定预算额度以及具体预算方法等,还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方法

(一)预算编制原则

1.系统性原则。科技经费预算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为了提升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与引导效果,设计应按照系统工程开发思想,全面考虑配置系统目标、功能、结构和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以及系统外部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

2.集成性原则。由于科技经费预算体系构建不仅需要应用系统工程、科技计划、战略管理、综合评价等相关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而且需要掌握科技经费配置有关规律、管理知识和经验等,因此,理论设计必须有效集成有关理论研究成果、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筛选、提炼、加工、整合和再创新,赋予理论新的思想与内涵。

3.动态性原则。科技经费预算体系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与发展之中,设计的理论不仅要适应配置系统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且应根据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与丰富理论的思想c内涵。

4.指导性原则。科技经费预算体系理论思想设计应结合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其理论思想和方法应具有切实操作性,符合配置系统结构与功演化规律,可为区域科技计划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预算编制依据

为了保障预算的科学性,应当首先明晰预算依据。偏离目标,在科学的预算方法也是徒劳。因此,为选择客观、准确的依据,需首先确定科技经费预算的服务对象与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科技经费通过直接支持、间接引导,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纳更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活动主体按照政府部门的意愿投入研发资金、时间精力以及研发力量等,以实现政府的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科技经费预算最终还是服务于政府科技部门的,是为实现政府科技战略目标而开展的,因此,科技经费预算的首要依据就是政府制定的科技创新战略目标,通常体现为区域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年度科技计划与指南等。通过对各种规划与战略的研究,明确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当前尚未完成的战略任务,在预算中对其进行重点支持。区域科技发展现状与区域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作为反映科技创新基础与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科技经费预算时应当重点考察的内容。因此,需将区域科技发展的过去――当前一未来三个维度情况,作为科技经费预算方案的编制依据,即不仅考虑战略目标,还需要考虑过去的基础,当前的研究状态等,综合未来目标进行经费预算。

(三)科技经费预算的方法

1.增量法就是根据历年获得科技经费数量的增长率预测下一年度未发生重大变故情况下的经费预算额度,可采用的计算方法有指数平滑法、移动平均法等,计算过程相对简单。

2.百分比法就是根据各个地区历年获得科技经费预算额度占科技经费预算总额的比例,预测下一年度科技经费分配比例。当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管理部门获得下一年度科技经费总额时,只需根据预测得到的各地区经费分配比例进行配置即可,省去了再次调整的麻烦。该计算方法仅是以各地区所占百分比为依据,其他预测过程与增量法相似。采用百分比法确定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仍然存在问题,这种分配方式容易打破地区经费调整规律,如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地区,研发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与进行中,经费应当逐年递增,按照增量法,下一年度的经费仍需增加,以通过追加经费实现该地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与深入发展。然而,按照百分法,当下年度的经费预算总量减少或者增幅较小时,该地区分配到的经费百分比虽然适度,但获得的经费数量可能减少或改变原有增长势态、变得异常缓慢,这样不仅会延误地区技术创新与发展时机,影响快速成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导致经费的低效率使用。

3.多因素法就是在综合考虑影响政府科技经费投入额度因及确定其对科技经费分配额度产生影响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显著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变动情况,预测下一年度各地区应当分得的科技经费数量。影响因素通常包含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创新水平提升情况以及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三个维度。一般通过科技投入与产出反映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如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支出以及产出的高新技术产值、拥有发明专利数与发表科技论文数等。同时,采用这些指标的增长率反映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情况,采用投入与产出效率反映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重要性可通过主成分分析中方差贡献率等定量方法确定,也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等定性方法确定。通过多因素法确定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思路,对于指标体系设计方法(鱼骨图、价值树、关键绩效指标等)、权重确定方法以及综合得分评价方法等的选择与设计不再开展系统研究。各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政府科技经费的地区配置结构。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的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客观性,更加符合地区科技创新的实际要求。

总结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具体参照标准、优点与缺点,如表1所示。

因为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可结合百分比法、多因素法与增量法,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应当分配的预算额度,进而编制政府科技经费预算方案,如确定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分配额度以及承担单位的性质等。

(四)预算方案意见征集

依据过去历年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与部门等获得的科技经费分配额度等历史资料,当前各部门提供的经费预算方案以及规划、计划、指南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引导,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组合,由科技经费预算编制部门对下一年度的科技经费内部分配开展预算,经过多轮调整编制初步的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部门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后,组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的业务专家与行政管理人员,政府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科研院所、企业集团、高校、行业协会等非政府部门有关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开展全面的意见征集活动,提升科技经费预算合理性。征集对象选择情况如下。

1.科技管理部门内部各业务处室。第一,各业务处室对本领域科技发展与未来规划情况掌握比较全面,可为预算提供更为客观与详尽的意见。第二,在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各业务处室参与预算征集也可尽量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高各业务处室的满意度与工作积极性。第三,各个业务处室之间也可借此机会更加深人了解其他处室的科技工作与战略任务,促进各处室协同发展的同时,提升经费使用效率。

2.财务、审计部门以及投融资机构。在论证实现项目任务目标所需经费合理性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参与意见征集,了解财政科技经费重点支持产业技术领域,掌握项目的动态前沿,为后续投资、担保等业务在科技创新活动领域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3.其他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科技经费预算中与本部门相关的内容,提出是否存在重复支持、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利于避免科技经费重复使用的问题,也可为各部门之间的后续有效协作提供保障。

4.非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参与意见征集的对象主要有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其提供建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技术人员主要是对自身领域内技术研发项目所需经费额度以及经费购买技术资料与设备等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要求、完成项目任务等提出建议,保证领域技术研发经费预算可以满足项目要求。管理人员主要针对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编制思路以及预算战略性与分配比例均衡性等提供有效意见,提升预算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经过上述科学论证可以得到科学的、符合各方目标要求的,满足不同结构均衡发展的经费预算结果。

第11篇

【关键词】 科研经费; 规范管理; 机制; 对策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衡量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国家的科研基地,承担的科研项目迅猛递增,科研经费占学校经费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管好用好科研经费,不断提高使用效益,是保障与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分类及本文的研究对象

高校科研经费按项目性质不同,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

纵向科研经费指承担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计划安排的科研项目,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拨付的财政性科学研究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指受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项目,由企事业单位支付的合同性经费。校内科研经费指高校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自行设立研究方向,利用自有资金安排的研究经费。

考虑到横向科研经费有科技服务合同的强制性约束,校内科研经费量小面窄,内部监管方便有效,本文重点讨论更具严肃性和深远影响力的财政投入的纵向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2006年我国颁布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科技支出的投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的中央财政投入达1 521亿元,各地方财政的投入在2009年总和已经超过中央的直接投入,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25.5%;“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2%,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最大受益者,用好经费,多出成果,既是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管理层及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科研经费量作为高校评价体系中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已经被广泛接受,各高校为实现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增长,普遍制定了积极而宽松的鼓励政策支持科研工作。基本管理格局为:由一名副校长主抓科研工作,负责学校年度科研经费目标任务的分解与落实;科技部门负责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及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为鼓励多拿项目,项目负责人拥有较大的管理自,有关项目申报、团队组建、支出需求、结项验收等均由项目负责人具体实施;在经费审批方面设有额度权限,日常经费支出由项目负责人直接审批,超出限额的大额支出报经科技、财务部门负责人及分管副校长审批。

宽松的管理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科研领域不断扩展,科研经费急速增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但经费使用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为:科研人员对经费的权属关系认识不清,将其“半私有化”;成本意识淡化,法律意识淡薄,假票据或真票假业务套取资金,假委托转移资金,决算随意调整;科研设备采购不规范等等。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近年来,各类媒体对科研经费使用乱象的报道频频,科技人员涉嫌侵占科研经费的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形成热议。这种状况不仅扭曲了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弱化了科学研究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更可怕的是会不断蚕食神圣的科研精神。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使经费管理缺少环境

目前的管理机制虽然显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实施过程缺少衔接,管理脱节,形成“三权分立”,主要表现为:科技部门只负责项目管理,更多地关注立项、结项和成果申报,对经费使用的过程监管没有兴趣;财务部门虽负责经费管理,但对项目的申报、预算、研发需求等参与甚少,对经费使用的必要性、相关性等无法进行职业判断,财务管理形同虚设;科研人员普遍认为项目是自己争取来的,学校收取管理费后不应再有过多制约,竭力主导整个研发过程和经费审批,独立行使经费支配权,基本游离于科技与财务部门的管理过程之外。而高校领导层为考虑学校排名,对科研经费总量的追求甚至高于对科研成果和财经纪律的追求,对科技、财务部门更多地强调服务职能,如此管理环境下,财务部门很难实施有效的过程监管,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得不到保证。

(二)预算编制不精细,使经费管理缺少依据

高校申报的科研项目能否获批,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高校在编制年度事业经费总预算时无法将科研经费收支纳入总预算进行统一管理,科研经费预算自成一体,在项目获批且经费下达时,财务部门才能从项目申报书中获悉。而立项申请时的经费预算编制大多直接由项目负责人完成,基本上是凭经验估算或简单按比例模糊申报,没有明细而科学的定性分析。主管部门下达预算时也往往是在原申报数基础上进行简单调减,导致预算缺项、漏项情况普遍存在,实际支出时与预算偏差较大,无法发挥预算的统领作用,造成了支出的随意性,失去了预算控制的刚性约束。

(三)重结项轻审计,使经费管理缺少责任

科学的项目结题验收应该包括对科研成果的论证和对资金使用合法性的评价两大部分。但目前科技主管部门验收时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分量,所召开的“项目验收会”、“成果论证鉴定会”主要以邀请本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科研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等进行评定,少有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有些项目虽然已引入审计程序,开展了“绩效评价”,但审计机构投入的人力、精力十分有限,对被审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主要以课题负责人提供的决算书等会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预决算有较大偏差时往往提请课题负责人进行账表调整或加以简单的情况说明。如此简化的审计过程很难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很少被提及并写入审计报告,相关责任追究更是鲜有提及。实际上主管部门对审计结论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更多的是走程序,很少听到某个项目因验收审计有异议而不被验收结项,使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弱化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和问责制度也一定程度弱化了高校科研工作者对经费管理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强化经费管理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科学管理科研经费,事关国家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是崇敬科研精神的佐证,也是高校提高社会声誉、学术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科研经费不应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洼地”,更不能成为科研工作者的“自留地”。依法科学管理经费,杜绝科研腐败,强化科研精神,才是保证高校科研工作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首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管理层应弱化科研经费总量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的指挥棒效应,应将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作为首选考量指标,不应“”式地追求经费量的飙升,避免因片面追求经费数量而放松经费管理,为科研经费管理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其次,高校应加大对科研制度的宣传力度,并注重对科研领域违规事件的反面训诫,让广大科研人员深刻认识到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违规的严重后果,强化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为经费管理营造良好的自我约束环境。

高校财务人员也应不断加强职业技能学习,强化责任意识,坚持会计职业操守,勇于与经费管理中的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将科研经费使用中的不规范行为拒之门外。

(二)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将监管落到实处

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应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评价机制,强化对成果鉴定与绩效评价的“双重评价”,既要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又要高效益地使用经费,把对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价与违规问责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从上层制度建设上对经费管理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高校自身应重新梳理内部管理制度,坚持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细化管理环节,在保证科研人员进行自主科学研究的同时,适度弱化其对经费的独立支配权。项目的实施方案、工作进度、支出需求、预算编制、预期成果等均应由科技、财务部门全程参与,共同制定,不断强化科技、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同时,引入内部审计强化对项目经费的评价,加大对违规使用经费的整治力度,真正将学校的科研经费与教育事业经费纳入同一标准管理,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监管制度和环环相扣的管理流程,确保合法、高效地使用科研经费。

(三)探索经费预算的动态监管体系,强化预算的统领作用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创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特性要求科研预算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进行动态调整。所以,项目立项评审时的预算审核应留存调整空间。预算执行中,在课题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主管部门应适度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避免冗长的审批程序,让高校承担起预算调整的管理责任,允许高校在一定比例内自主审核调整预算。高校要加强过程控制,与课题负责人共同提出合法充分的预算调整意见,在校内报批后实施。动态的科研预算管理将会使预算的统领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既能为课题组的科学研究解除支出需求的后顾之忧,也能为财务部门的支出监管提供有力的依据,并能保持预、决算的口径一致,为决算审计和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四)强化决算审计效能,用审计结论支撑项目结项验收

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只有审计过程到位、方法有效、措施得力、经费使用过程的不规范行为不被掩盖,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才更客观全面、具有效力,对经费使用的过程追溯功能和违规的责任追究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对被审单位才有约束力。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审计功能,首先要加强对中介机构审计过程的考核,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次,应将审计结论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对审计报告提出的不合规情况责令项目单位立即整改,否则不予验收,对严重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高校管理层也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将项目结项前的内审工作常态化,提前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自觉维护学校声誉,保护科研人员,用合规的审计结论支撑科研项目结项验收工作。

总之,科学管理科研经费需要上级科技主管部门、高校管理层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以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为纲,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经费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全方位地保证课题负责人合理申报项目,规范使用科研经费,专注科学研究,提升成果水平,确保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科学技术进步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的报告[R].2011.

[2] 姚瑞红.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6).

[3] 郭静.科研经费黑洞吞噬科研精神[N].齐鲁晚报,2012-07-31.

第12篇

【关键字】赢得值法,项目进度,项目成本,集成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其费用和进度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如果降低费用,资源投入会减少,相应的进度也会受影响;如果赶进度,或项目持续时间过长,又可能使费用上升。因此在进行项目的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时,还要考虑到费用与进度的协调控制,设法使这两个控制指标达到最优。赢得值法以预算和费用来衡量项目的进度,是一项进行费用、进度综合控制的技术,是项目管理员评估项目执行绩效的有力工具。

二.赢得值法的基本原理

1.赢得值法的概念

赢得值法(Earned Value Management,EVM)是以完成工作预算的赢得值为基础,用三个基本值量测项目的费用和进度,反映项目进展状况的项目管理整体技术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和计算已完工作的预算费用与实际费用和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得到有关计划实施的费用和进度偏差、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预测项目完工时的估算,从而达到判断项目费用、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

2.赢得值法的三个基本参数

(一)已完工作预算费用

简称BCWP(Budgeted Cost of work Performed)定义为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费用,简称赢得值EV(Earned Value)。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执行效果进行检查时,已完成的工作量按预算标准结算的费用。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已完成工作量×预算单价。它主要反映该项目任务按合同计划实施的进展状况。这个参数具有反映费用和进度执行效果的双重特性,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完成了多少工作量?

(二)计划工作预算费用

简称BCWS(Budgeted Cost of work Scheduled)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执行效果进行检查时,在指定时间内按计划规定应当完成任务的预算费用。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计划工作量×预算单价。它是项目进度执行效果的参数,反映按进度计划应完成的工作量,不表明按进度计划的实际费用消耗量,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到该日期原来计划费用是多少?

(三)已完工作实际费用

简称ACWP(Actual Cost of Work Performed)定义为已完成工作量的实际消耗费用。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已完成工作量×实际单价。它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执行效果进行检查时,在指定时间内已完成任务(包括已全部完成和部分完成的各单项任务)所实际花费的费用,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花费了多少费用?

3.由三个基本参数导出的四个评价指标

(一)费用偏差(Cost Variance,CV)是指在某个检查点上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与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之同的差值,即CV=BCWP―ACWP。当CV0时,表明项目运行节支;当CV=0时,表明项目运行符合预算费用。

(二)进度偏差(Schedule Variance,SV)是指在某个检查点上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与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的差值,即SV=BCWP―BCWS。当SV0时,表明进度提前;当SV=0时,表明符合进度计划。

(三)费用绩效指数(Cost Performance Index,CPl)是指项目赢得值与实际费用值的比值,即CPI=BCWP/ACWP。当CPIl时,表明节约,实际费用低于预算费用;当CPI=1时,表明实际费用等于预算费用。

(四)进度绩效指数(Schedule Performed Index,SPI)是指项目赢得值与计划值的比值,即SPI=BCWP/BCWS。当SPI1时,表明进度提前,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快;当SPI=1时,表明实际进度等于计划进度。

三.用赢得值法对项目完成进行估算

为了将实际开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必须对项目将来的开支作必要的预测。完工估算(Esti―mate At Complete,EAC)是根据项目过去的实际开支而估算项目完成时的费用,是截止到某一时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总和再加上所有确认的剩余工作的估算成本。因此,预测EAC的通用公式可以表述为:EAC=ACWP+到完成时的估算。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预测EAC,本文列举以下两种:

1.教学推算的EAC

这种预测EAC的方法是,不管过去已有的项目或工作效率如何,其剩余下的工作都将以完美的绩效完成,即以CPI值为“1”的状态完成。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完工估算=完工预算(BAC)一已完工作预算成本+已完工作实际成本(其中BAC即完成时的预算,等于原来的总预算费用,在项目完成时它与BCWS相同),即EAC=BAC―BCWP+ACWP。

2.CPI推算的EAC

这种预测EAC的方法假设剩余工作量将按照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工作量的效率去进行。这种方法是为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EAC方法。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完工估算=完工预算(BAC)/费用绩效指数,即EAC=BAC/CPI。

四.赢得值法在费用与进度集中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为了说明赢得值法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特列举下例。

某承包商承担一项1万m2的缸砖面层施工任务,预算总费用49.985万元,计划20周完成,工作进行到19周,结合进度计划对前18周检查,发现某些工作项目实际已完工作量及实际单价与计划完成工作量及预算单价有偏差,具体见表1。

表一工作量表

1.在分析各工作施工进展的基础上,用赢得值法对项目进行分析,计算出项目前18周各项工作的三个基本参数数据见表2。

表二 项目前18周各项工作的三个基本参数数据

第18周计划工作预算费用、已完工作预算费用、已完工作实际费用三个基本参数计算,以缸砖面砂浆结合项目为例: BCWS=计划工作量×预算单价=10 000×25.20=252 000元;BCWP=已完成工程量×预算单价=8 000×25. 20=201 600元;ACWP=已完成工程量×实际单价=8 000×27.50=220 000元。由表2可以得到项目前18周三个基本参数分别为BCWP=499 850元; BCWP=396 800元;ACWP=424 700元。

2.由以上的三个基本参数可以得到如下四个指标分别为:

CV=BCWP-ACWP=396800-424700=-27900元;

SV=BCWP-BCWS=396800-499850=-103050元;

CPI=BCWP/ACWP=396800/424700=0.934;

SPI=BCWP/BCWS=396800/499850=0.794。

由指标数值可以看出: CV为负值,表明项目执行费用已经超出预算27 900元;SV为负值,表明已落后于计划进度。CPI和SPI两个比例都小于1,说明该项目目前处于不利状态:完成该项目的费用绩效指数和进度绩效指数分别为93%和79%,即该项目投入了1元的钱仅获得0. 93元的收益;如果说现在应该完成项目全部工作量,但目前只完成79%,所以要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3.根据上述数据对该项目进行完工估算

1)教学推算法:BAC=49.985万元,BCWP=39.68万元,ACWP=42.47万元

根据公式EAC=BAC-BCWP+ACWP得出其完工估算为:52.775万元。该承包商承担的缸砖面层施工任务预算总费用为49.985万元。根据此方法可知最后该工程完工后其实际预算总费用超出计划2.79万元。

2)CPI推算法:BAC=49.985万元,CPI=0.934

根据公式EAC=BAC/CPI得出其完工估算为:53.517万元。该承包商承担的缸砖面层施工任务预算总费用为49.985万元。根据此方法可知最后该工程完工后其实际预算总费用超出计划3.532万元。

比较上述两种方法,可知CPI推算法得出的完工估算比教学推算法得出的结果要多出0.742万元。这是因为教学推算法是在理想状态,即后续工作以完美绩效完成的;而CPI推算法是以当前为止已完成工作量的效率去进行估算。与教学推算法相比,CPI推算法更贴近工程实际。

4.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经过赢得值法分析,得出项目的费用超支,进度滞后,如不改变实施过程,不加强费用、进度控制,任务就不能完成,并且最后完工实际费用还会超出原预算。工程上,费用超支、进度滞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技术的、经济的、组织的、合同的等各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其综合原因。例如物价上涨,设计变更,工作效率低,管理失误,局部返工,工人培训不充分,材料消耗增加,合同审查不细等,都可能导致工程实际费用超支、进度滞后。在工程中,如何平衡费用与进度,加强两者的协调控制,使这两个控制指标达到最优化,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五.结束语

工程项目进度、成本集成控制的“赢得值法”是一种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它立足于成本与进度的同步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公认的一种成本-进度监控的有效手段。它把工程中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以费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工程项目管理员更能直观的了解项目进度情况,进而了解进度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管理工程项目。本文研究的结果为“赢得值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实现进度与成本的同步控制,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红梅 赢得值法在工程施工费用与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0年13期

[2]梁木 赢得值法在机电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5期

[3]刘春杰 田京 "赢得值"法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论文] 《集团经济研究》 PKU -2005年22期

[4]惠国鹏 向勇宋 雷勇 赢得值法在又道沟隧道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赤子》 -2012年2期

[5]魏永齐 冯海军 浅谈赢得值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