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学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被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特别关注建筑的“环境”属性,它强调利用一切可行措施来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局限于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是一种更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与接受的概念。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绿色设计观念在建筑学领域的体现,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要求的同时,优先考虑建筑物的环境属性,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二是设计时所考虑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建筑的前期策划、设计概念形成、建造施工、建筑物使用直至建筑物报废后对废弃物的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环节。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设计的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等。它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建筑设计实践课的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去探索高校建筑学专业基于绿色建筑思潮下的教学调整和应对策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实践类课程。作为生产实践类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了解不同类型建筑自身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类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处理各种流线的关系,学习建筑体型处理技巧和方案设计的表现方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调,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之中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绿色设计的技术与手段。
2.1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建筑应选址在远离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的地方,并应考虑使城市在现有的区域以内沿着已有的运输线路集中发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过多功能建筑的开发和保持开发密度来减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状态。为了达到节地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旧建筑改造、城镇废弃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镇中修建绿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在开阔地带栽种密集的防护林以保护城市边缘不受不利气候条件的侵蚀。因此,在制定设计任务书的时候,指导教师就应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根据不同课程设计题目的训练目标,合理地选择基地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包括所有场地、场所、场景的特征。规划布局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指导学生从分析气候条件出发,将规划设计与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采暖地区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减少热损失;使炎热地区建筑夏季最大限度减少得热和利用自然条件防热。在平面布局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构图与形式,指导教师应提醒他们综合考虑建筑布局、建筑朝向与间距、建筑采光与通风等因素。
2.2平面设计与形体组合
建筑平面形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通过墙壁、屋顶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减少建筑结构的热量损失。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组合应充分体现当地气候特点,炎热地区建筑平面宜舒展开敞以利于加大通风量;采暖地区平面应集中布置,以减少外墙面积有利于节约采暖能耗。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的丰富感,可能会处理很多凹凸进退转折分割的体形,造成建筑外墙表面积增加,建筑传热耗热量增大。这一过程中,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造型与节能之间的关系,既要兼顾造型的美观与创意,又要考虑建筑的节能需求。设计中建筑的进深不要太大,必要时增设天井,并利用天井来促进以烟囱效应为基础的自然通风。栽种植物来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气候。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园、绿化带等元素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载了一定的技术功能。
2.3立面设计与材料的选用
在立面与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常因缺乏对窗地比、建筑遮阳、外门窗节能等概念的理解,为了追求建筑的纯净感、轻盈感、通透感,过度地选择玻璃幕墙作为外墙材料。指导教师应给他们补充这些相关方面的材料与构造知识,有助于他们利用开窗形式、幕墙形式、遮阳构件等技术手段,找到进行立面和造型设计的有效方法。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外墙保温层、外墙材料构造方式等因素可能会对立面造型带来的影响。
2.4材料与能源
虽然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最后图纸深度通常只要求达到方案深度,但老师亦可在设计过程之中,指导学生综合考虑材料与能源的选择。因为材料与能源选择一定程度要也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与造型。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清洁的太阳能和风能。不论结构材料或表皮装饰材料,应选用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选用能够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庆地区常见的砾石、条石、鹅卵石等进行立面设计的创作与探索。
3结语
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 建筑节能 创新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68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ystem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Based on Energy Sav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 Qiaoxia, HAN Yu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On the problem of civil engineering focu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thesis teaching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is the core of teaching from the curriculum theor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method to explore innovative talents i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oriented culture. Eventually forming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teaching mode.
Keywords building architecture;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nnovation; teaching reform
1 改革的目的及际意义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从业人员人数已为各行业之首。然而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员所占比例较低,同时具有高等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员比例也较低,如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1%。在这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1%。随着我国建设事业大规模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急需与之相应的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问题是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相当一部分(约占30%~40%)。因此,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基于此,我国相应的制定了一些建筑节能规范,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建筑节能规范,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相对还是比较滞后,节能技术及建筑节能效果等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高,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建筑护能耗是同等气候的发达国家的2~3倍。另一方面,墙体改革步伐较慢,虽然墙体改革以提出有10余年,新型墙材的产量的比例有一定提高,如从不足5%提高到22%,粘土实心砖还在生产使用。为了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立法、技术、管理等措施外,应加强从业人员建筑节能发面的教育。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与工程师的摇篮,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应加强未来建筑科学技术人员的建筑节能意识潜能和技能培养。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与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节能有关的知识或技能训练相对较少。例如:在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没有对有关建筑节能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实验;在建筑材料课程中,有关节能材料及新型墙体材料的知识相对较少;在建筑材料实验安排中,保温材料保温性能实验;建筑设备中缺乏对有关对雨水的收集及利用等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在建筑施工中,未对建筑节能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介绍;在房屋建筑学中,建筑的总体规划设计、单体建筑的体型系数,朝向,等都影响着建筑节能,但在课程教学中很少涉及。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应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将建筑节能知识有机的融合于各门专业课程中。
近年来,“参与科学研究”已成为我国研究型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本科生科研已在更多高校普及,如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下简称 “大创”),被认为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①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工科学院,学生在历年的大创项目中有一定的优秀成果出现,但暴露出的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学生虽有一些科学创新的积极性,但不知如何“下手”,如何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成为我们应解决的问题。
图1 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模式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同时基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今社会对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论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为核心,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如图1)。强调建筑节能导向作用,是为了抓住房屋建筑学教学中主要内容于热点问题――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
2 目前国内房屋建筑学改革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较多的研究,如王英姿等提出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创立了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课程大纲以及借助团队协作项目设计等形式强化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②张亮等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探讨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更新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内容丰富的备课资料库方面的教学改革。③此外,也同样重视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考核方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转换学习模式等方面,力求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高巍等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活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④齐岳等在在分析了目前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将 BIM技术引入到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并提出了BIM技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新模式。⑤黄海燕等为服务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手段立体化及教学实践环节多层次化等内容进行了探讨。⑥
国内学者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郭卉等提出科研参与频次和科研参与强度是大W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参与科研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尤其是创造性人格的发展。⑦王锋锋等提出通过搭建校内创新创业研究平台、建设师生创新创业科技团队、完善创新创业制度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⑧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较多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但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切入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的较少,本研究提出以建筑业的热点问题和前言领域――建筑节能为切入点,该论文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让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让本科生的创新灵感来源有踪可依。
3 改革的内容
(1)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改革。项目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原则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建筑节能的内容,使建筑节能与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起来。在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中增加建筑节能效果评价内容。
(2)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房屋建筑学中有部分认知实习课,在其中增加建筑节能认知实习内容: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单体建筑节能设计调查,保温材料及节能施工技术认知,增加保温材料抗渗试验以及墙体热传导系数测定等试验。
(3) 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新材料及其施工方法的研究,新型组合结构的研究等,将会带来土木工程应用技术发生更新更快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当今科技热点问题,并将其科研成果引入到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中去。
4 实施办法
(1)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改革。增加建筑节能的内容,让建筑节能与原有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增加规划节能设计和单体建筑节能设计,在墙体及屋面构造设计中增加自保温材料内容;在课程的最后增加建筑节能专题讲座,引入被动式、主动式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等概念,以典型的案例讲解绿色建筑的构造做法。在教学大纲及教案设计中增加建筑节能设计内容。
在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中引导考虑节能设计,同时对自己所做设计进行建筑节能效果评价。编制建筑节能设计指导书。
(2)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房屋建筑学中有部分认知实习课,在其中增加建筑节能认知实习内容:形成:保温材料生产厂等单位认识节能材料到施工现场认知节能施工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增加保温材料抗渗试验以及墙体热传导系数测定等试验。
对已有建筑设计的节能现状进行调查,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单体建筑节能设计及节能材料应用情况等,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以建筑节能为主的认知实习报告。
(3)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筑节能为现为建筑领域的前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设及建筑节能的部分,引入一些建筑节能设计和构造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到当地调查传统民居建筑,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节能设计及构造,引导学生将这些建筑节能设计及构造有效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根据当地资源,启发学生研制保温建筑材料。
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学生分组讨论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认识,要求学生针对当地的气候及资源特点,提出自己对建筑节能设计、构造及建筑节能材料研发的一些观点。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以节能材料开发及节能构造设计为主,并培养学生开发和应用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中难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竞赛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 结论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基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今社会对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论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为核心,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让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让本科生的创新灵感来源有踪可依,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所学知识与所从事工作的对接。
*通讯作者:韩越
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635)
注释
①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② 王英姿,熊光晶,康全礼.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大纲及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5-158.
③ 张亮.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340-343.
④ 高巍,何爱琴.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才智,2012(20):322.
⑤ 齐岳,张俊华,赵文军.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⑥ 黄海燕.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S1):157-160.
关键词:建筑学;地域性;特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35-02
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巨大的建设规模。为了适应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院校也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十几所,发展到目前的200多所,人才培养数量成倍增长。20世纪末,经过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国高校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相对于二十多所部属院校来说,两百余所省属院校占了开设建筑学专业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成为建筑学专业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黑龙江省设置建筑学专业的省属院校有9所。2005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成立,作为我国严寒地区的地方所属院校,其办学目标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着力培养地方高素质人才。而中国的建筑行业在经历了粗放式增长之后,正朝着集约式增长转变,这种发展趋势对建筑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地域性特色教育研究与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筑学专业实施地域性特色教育的必要性
(一)突出办学特点
截止到2012年,新办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占到拥有建筑学专业院校总数的60%以上,其中省属院校居多,而全国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的院校却仅有48所[1]。这些省属院校同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资金雄厚、名声在外的“老牌”建筑院校相比,缺少丰厚的专业基础和优势条件,因此必须通过横向对比,根据自身既定的内在条件和区位特点,分析找出自己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确定其专业发展战略,并使其与地域环境有机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就业竞争力、有特色、专业素质高的建筑学毕业生。另外,省属院校的建筑学毕业生在工作选择上往往存在就业地集中化的趋势,即生源来源于周边地区,学生择业时体现出恋乡情结而就地择业。即使部分学生毕业时选择了北上广等大城市,但由于相对的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大,几年后也会出现人才逃离大都市的现象。因此,地方所属院校应针对地域性,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地域特色,培养适合本区域发展所需的人才,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和心理等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因此建筑学专业不仅仅研究如何设计一栋建筑,同时作为前提条件需要考虑建筑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交通以及人文特点,即地域性特点,否则建筑设计的作品既经不起推敲,也满足不了使用人群的需求。为了避免学生课程设计的“纸上谈兵”,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参观实习及实地调研等活动,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平台和实践机会。这些实践课程的设置,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职业教育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专业,其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不能仅仅依赖学院式教育,必须使专业教育走向社会,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专业与行业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建筑学职业教育。目前,为了适应日后工作需要,社会上的设计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对建筑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训练的任务。但这种二次教育延长了建筑师的成熟期,造成了设计机构的资源浪费,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因此对于所有建筑院校来说都应未雨绸缪,适时调整建筑教育的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需要紧密联系,真正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优秀、全面、合格的职业建筑师。地方所属院校尤其要根据其地域特色,把职业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出本地区真正所需的建筑学人才[2]。
二、建筑学专业地域性特色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适时调整专业定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自2005年成立起,一直致力于探索省属院校地域特色职业建筑师教育,以2010年第一批本科毕业生――05级建筑学为例,全年级70人就业率达到100%,其中考上硕士研究生13人(其中1人在美国就读),32%分配至哈尔滨各大建筑设计院,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以及哈尔滨方舟设计院等,其余的毕业生选择了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特大城市。2011年在总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建筑学系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整,增加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建筑师职业教育法规、建筑师创业指南等课程,使地域性教育更清晰、更明确,同时结合哈尔滨理工大学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校方针,建筑学系制定了“立足龙江寒地特色,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结合地域特点,不断拓展研究领域,面向全国发展”的专业定位。
(二)加强教学实践课程
哈尔滨理工大学位于寒地城市哈尔滨,每年招生计划中黑龙江学生占到50%左右,建筑学专业学制为五年,学生对哈尔滨的地域特征感受较深,参观实习、写生实习等也大多立足于本市,方便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在课程设置中针对寒冷地区区域性特点,着重强调寒地建筑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Ⅰ、建筑构造Ⅱ、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和生态建筑概论等课程(见图1),引导学生思考适合寒地城市的建筑设计策略。
图1涉及寒地建筑设计的特色课程及框架
在课程设置中,设计题目强调以“真题”为主,选择严寒地区的城市与乡村生产实践项目,在真实地段和模拟现实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贴近实战演练,激发学生设计热情,并学习执行当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做”中学,在课程设计中实现了创造性的学习[3]。在第四学期进行建筑工地和设计院的认识学习,建筑工地实地实习使学生了解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以及各部分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避免盲目学习,设计院认识学习带领学生参观知名度较高的设计院,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体验式教育和必修、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了解社会职业环境,探索个人职业方向。在第十学期毕业设计,通过寒地城市的综合性建筑设计,不仅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同时使设计达到施工图深度,并考虑建筑节能设计,突出寒冷地区建筑的设计策略,使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明确职业选择方向,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三)贯穿职业教育理念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职业建筑教育贯穿建筑学教育的全过程。为此学校建立了“职业建筑师指导制”,在低年级,每个班级配备一名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辅导员”,高年级实施“导师制”,从而由浅入深地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能享受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和分层递进式的职业导航服务,让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另外,我们聘请一些大型设计院的有经验的执业建筑师、工程师来讲课,因为他们了解建筑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教给学生最实用,最直接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望”,能够在了解真实地域特点下来解决设计问题。
(四)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热情、改善师生关系。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核心,改变原来学生痛苦被动接受,教师艰难辛苦填鸭的局面,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愉快传道解惑。
在辅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时,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教师设计思想主导一切的局面,强调学生个性设计,尊重学生设计思想;大学生目前面临的是日新月异而又无法预知的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建筑材料更新换代迅速,教师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知识,因此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教”为核心转变为以“学”为核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教师传统的传授、指导,转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请教师做参谋,通过各种渠道自主学习,并自我设计与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居于首位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建筑教育来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尤其对广大的地方所属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突出为地方服务、为企业服务,如何利用区位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是一个新课题和新方向,它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去研究探索、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2011―2012年度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结果[J].建筑学报,2012,(7).
[2]孙伟斌,路郑冉.城市设计课程中应用型人才教育实践[C]//2010建筑教育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3]孙伟斌.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建筑学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C]//2012建筑教育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
收稿日期:2013-09-05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讨会、专业教育评估研讨会资料汇编. 国务院学位办编印,1992.
[2]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1).
[3]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欧洲教育考察团. 欧洲建筑教育考察思索[J]. 建筑学报, 2000(6).
[论文关键词]建筑构成 建筑学 教学改革 实践
[论文摘 要]建筑构成是建筑学(包括城市规划等二级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教改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误区,从教学目的、教学方式、考核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相关探讨。
建筑构成是建筑学(包括城市规划等二级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启发独创性、扩展造型构思、培养造型感觉,以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建筑解析能力,提高其建筑鉴赏水平,使其了解建筑平面布局、色彩组成以及空间组合的基本规律,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程为广西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课程,现就该课程课改实践经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
1 明确学习目的
1.1 学生常见学习误区及成因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得当,对于今后学生在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构成艺术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础理论体系,源于20世纪初俄国的构成主义和德国的包豪斯,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内容;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至今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在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中也沿用了其经典内容。
而传统的构成教学内容是具有普适性的,因此在建筑构成教学当中分清楚艺术类教学与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将构成方法视为纯艺术的修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对习题内容理解有所偏差、作业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例如学生常常进行图案化的平面设计、具象化的立体构成设计,复制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原形,具象地表达自然界中的鸟兽虫鱼等。这些正是与做建筑设计所需要的抽象、理性思维所背离的。
1.2 明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建筑设计强调构型的本质规律及其所产生的视觉美的感受和一定空间感受的构成,如柱廊带来的光影视觉效果及其对空间的围合感、限定感。因此,教学伊始应务必使学生明确,建筑是具有实用性、功能性的物质实体,建筑学专业学习的是建筑构成,有别于一般艺术院校或者工业设计院校所学习的艺术构成。
2 多样化教学方式,活跃学习氛围
建筑构成的教学常见于讲授、练习两大组成部分。讲授若是教师单方地灌输,练习若是学生单方的摸索,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讲授与练习做多样化的改进,关键在于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教授部分可采取课堂讲授与户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到城市中去观察、发现建筑的美好与欠缺,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其次,练习部分的部分作业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前进入建筑(规划)设计的团队角色;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集团队之力完成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己之力难以达成的成果要求。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制定多可能性考核方式,从各方面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积极性。最后,讲评是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任何一次作业都应该抓紧进行评讲、指出作品的优缺点,让学生及时改进。
3 根据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
回顾建筑构成的教学历程,可以看到,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模块设置是否得当,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能力提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1 强调专业知识。结合建筑解析
教学过程中,任何模块的设置均要紧扣“建筑”本身,如课程入门时可设计课堂小练习:用五分钟时间观察、想象目前周边的、平时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事物,用最简单的图形符号抽象表达在图纸上,再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所描绘的事物。该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可以分解成为简单的基本形,而基本形又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又如“点、线、面”的分析是最基本的构成方法,则可结合此部分内容进行课后习题模块的设计。
3.2 增加二维向三维过度内容。衔接教学板块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两大内容基本上是在二维的层面上展开的,教学进入第三个板块——立体构成的时候,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实体与空间的关系,因此,笔者建议重视面材切折的教学模块。面材切折是二维到三维的过渡训练,面材切折构成与平面构成相比,有多角度、多面的、各异的形态表现,让学生通过各种切折纸张的尝试体会从二维设计图纸到三维空间的变化。要提醒学生的是面材切折不是剪纸和雕花艺术,要联系建筑与规划设计去设计与构思;其次,作品元素的繁复和简洁不是优劣的评定要素,而是要通过整体构图表现空间感,要注意空间的营造。 3.3 草图绘制与模型制作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空间想象与平面表达能力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的一门基础造型课,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在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它的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的协调并用,根据不同的视觉形态元素、成型材料、构造方式和造型法则,展开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与探讨,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建筑设计是将构思体现于图纸上,进而付诸于建筑实体的施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欠缺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必须借助物质实体才能领会其中的空间关系,于是进行立体构成设计的时候常陷入一种混沌、空想、“等待灵感”、有想法但是表达不清的学习瓶颈。因此,在立体构成教学板块中,必须强调构思草图的绘制,增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并通过平面绘制表达的能力。
4 结语
教学改革是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今后的建筑构成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学(包括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专业发展环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更好地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威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27(10):169-171,
[2]邓巧明,方小山一次立体构成教学的总结与反思[J]华中建筑,2008,26(9):244-246
[3]卢一沙,李晓西城市滨水地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8):51-52
2010年6—9月,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考察浙江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对外校办学经验、评估经验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同时在“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与课程建设”四个方面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横向比较,提出基本问题与建设建议如下。
一、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建设建议
1、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招生数量
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为30人以上,满足评估标准。
2、增加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教师数量
按目前的招生规模来计,建筑学专业需要引进10名专业教师,城市规划专业学要引进7专业教师,建议2010年达到1:12左右。
3、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
评估前应达到“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本系(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的评估要求,并需增加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师。
4、扩大职称成果认定范畴
(1)认可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获奖作品,提高其科研级别,划入职称成果认定范畴;(2)增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期刊种类。
5、增加教学管理用房
根据生均10平方米的评估要求和其它高校平均水平,我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需教学管理用房的建筑总面积6880m2。现有设计教室、办公室总建筑2400m2,需增加面积4280m2,必须增加以下用房,并满足相应的面积:
(1)教学用房(使用面积2400m2建筑面积3500m2)
①专业教室20间,按每间容纳30人,每间80m2左右,使用面积1600m2建筑面积XXm2。
②多媒体教室二间90~100m2/间
③计算机教室一间150m2/间(现有学院机房70m2/间)
④评图室一间90~100m2/间
⑤报告厅300m2
⑥师生展览厅200m2
(2)办公管理用房(使用面积290m2建筑面积450m2)
①教学与行政办公室250m2
②接待室40~50m2
6、相对独立并集中教学管理用房
(1)方案一:在我校屏峰校区设置独立的建筑系馆,将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室与办公区、实验室集中布置,或分设2处,总建筑面积满足6880平方米即可。
(2)方案二:将邵科馆2、3、4楼设置为建筑系的办公与实验用房集中布置,改建成必要的评图室、展览室等必要用房,将学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楼9、10层统一设置,这不仅是评估需要,更是符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增加学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之必须。
(3)方案三:在新教大楼内7、8、9、10集中设置学生教室及与学生相关密切的模型室、评图室、展室等必要用房,办公室保持现状不变,在建工学院6楼增设实验室。
(4)方案四:将建工学院目前所在的文荟楼北侧增加一排房间用作必要用房的建设,办公维持现状,将20个学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楼8、9、10层统一设置。
(5)方案五:在尚德园四楼集中设置办公区、部分实验室和必要用房,将20间学生教师和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实验室集中设置在新教大楼8、9、10三层。
(6)方案六:将子良楼a区整块作为建筑系集中、独立设置教师、办公室、必要用房、实验室的独立区域。
二、实验室建设建议
1、建设建筑材料与构造实验室
此实验室建设计划已经得到批准,但是由于构造实验室相当于一个基本建设项目,根据现在建筑以及装修材料和费用的增加,原有预算计划偏少,尚需增加模型以及构造节点施工费用约10万元左右。并尽快确定建设场地,需要建筑面积约150平米。
2、新建视觉艺术实验室(或称为建筑摄影实验室)
成立建筑摄影实验室,将原来归属学院实验中心的建筑摄影器材划归该实验室。目前急需购置的设备有:数码相机35台,数码摄像机2台、闪光灯、滤镜、遮光罩、照片打印机以及三脚架等,大约需要投入资金30万元。场地面积需要60平方米。
3、新建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实验室
根据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继续建设城市信息技术实验室,可以考虑与计算机cad实验室一起建设,增加cad实验室面积和有关城市信息的软件设备,如arcgis、mapinfo、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cps城市规划软件、ppsv规划总图设计软件、hy_sz市政管线设计软件、光栅拼图软件rvcad、建筑与城市专业信息库等,总计需要投入45万元。
4、建设独立的建筑cad实验室
根据建筑数字教学的要求以及建筑虚拟技术的发展,需要建设独立的cad实验室以及购置相关的软件。拟购置台式电脑45台,服务器1台、大型绘图仪、彩喷仪、扫描仪等设备以及正版cad软件、空间彩绘大师、渲染器等软件,需要试验场地约150平米,需资金投入100万元。
6、对建筑物理实验室增加投入和场地面积
建筑物理实验室共分为建筑声学、建筑热工和建筑光学三个部分,各部分需要独立的实验室以安放试验设备,因此需要增加建筑面积,将三个实验室分别设置,同时按照建筑声学的要求需要有专门的混响、隔声以及消声室,这只能在新校区的建设中进行考虑,但是目前需要至少三个独立实验室,需要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另需购置天然采光实验用人工天穹、亮度计、驻波管、wbgt、室外气象测试仪等设备,约需资金35万元。
7、建筑模型试验室。
建筑模型试验室尚需增加设备:无绳充电式电钻、数控激光切割机、便携式铣机、大号电刨、高速木工带锯机、大方打磨机、砂带机、22升工业吸尘器、工作台、铣机部件工作台、砂带机部件、折叠式组合工作站机架、组合工作台、锯机、多功能工作台、便携式圆锯、万能线锯机、精雕转轴、钉枪、日豹气泵、切纸机、胶装机等,共计需要投入35万元。面积。。。。。。
8、合计
实验室建设需总资金投入255万元,需空间面积560平方米。
三、图书资料建设建议
1、设立建筑图书分馆或建筑规划专业资料室
面积不小于250平方米,阅览座位不少于60个。最好设置于建筑系馆内,若无建筑系馆,应与专业教室相对集中布置。
2、补充校馆藏图书、建筑图书分馆或建筑规划专业资料室藏书
近一年半内,使建筑规划专业书籍总量从目前的2.0512万册,提高到2.4万册,生均纸质专业图书达到40册。需新增纸质专业图书0.35万册,其中外文书籍1500册。以每册200元计,需资金投入70万元。
3、扩订专业外文期刊种类
从09年起,使建筑规划专业外文期刊种类达到15种,需新增外文期刊5种。需资金投入3万元。
4、调整专业中文期刊订刊目录
从09年起,使建筑规划专业中文核心订全。
5、增购现行建筑法规文件资料及工程设计参考资料
近一年半内,增购现行新的建筑法规文件资料40种,120册,以每册40元计,需资金投入4800元。购买工程设计参考资料80套(册),需资金投入2万元。
6、购买及制作教学幻灯片、音像资料和教学模型
需购买教学录像片20部,需资金投入5000元;购买及制作教学实例光盘50张,需资金投入4000元;购买教学模型5个,需资金投入5万。
7、建筑图书分馆或建筑规划专业资料室装修
装修费用按每平方米800元计(含家具),需20万元。
8、合计
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需总资金投入101.4万元,需空间面积250平方米。
四、科研与课程建设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缩小学科差距
建筑学科争取列入校“重点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列入校“重点扶持学科”。呼吁学校、学院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学科研面积、实验设备和教学经费。对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作品的认可,与国内建筑老八校接轨,确定为一定的科研级别。
2、增加“精品课程”倾斜力度
增加“精品课程”倾斜力度,评估前争取省级精品课程1门,确保建筑学科校级精品课程1门、城市规划学科校级精品课程1门。
3、增加“优秀课程”倾斜力度
增加“优秀课程”倾斜力度,评估前确保建筑学科“校级优秀课程”2-3门、城市规划学科“校级优秀课程”2门。
4、增加“教改项目”倾斜力度
增加“教改项目”倾斜力度,评估前确保建筑学科“校级教改项目”增加3-4门、城市规划学科“校级教改项目”增加2-3门。
5、增加专业学术交流机会
评估前,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会15次左右,次均费用约1万元,共15万元。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累计30次以上,次均费用约0.5万元,共15万元。
6、建立教师学历提高与进修学习制度
建立教师学历提高与进修学习制度,评估前应达到10次以上,次均补贴0.2万元,共2万元。
7、加强教改论文扶持力度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向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的教改论文倾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实践教学;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20世纪50年代,经过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调整,国家仅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工学院等8所院校设立了建筑学专业。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提高我国的建筑教育质量,我国开始对建筑学专业进行专业评估。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制度,为中国建筑师参与国际项目的设计竞争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各校都力求结合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教学传统,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特色塑造。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个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教育、动手能力为一体的具有其特殊性的一类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简单地讲,就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有人将他们概括为“就是培养社会急需的,懂专业,懂技术,会运用,上岗即能发挥作用,愿意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是黑龙江省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2009年10月,确定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院校。试点实施以来,试点院校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探索紧密联系社会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课题组于2013年对黑龙江省拥有建筑学专业的5所高校28名教师进行了一项关于“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这5所学校分别是哈尔滨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 、哈尔滨华德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调查内容包括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设置情况,如课时、学分、形式、考核、管理等。以及建筑学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态度、认知和期望等。筛选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特殊性,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问卷由18个问题组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院校情况及其对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态度进行了设问。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学校、个人年龄段、职称、学历。
2、被调查者所在学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管理办法。
3、被调查者对于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理解。
4、被调查者所在学校对于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包括采取何种形式,其学分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的实施情况。
1.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特点
1.1师资队伍年轻化,硕士学历比例较高。
根据调查情况来看,黑龙江省的这6所应用型本科的师资队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师队伍普遍年轻,35岁以下教师占60%以上。
第二、硕士学位占较高比例,相对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博士学位还较少。
第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数偏少,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还有一些是具有设计院或公司经历的双师型人才,增加了建筑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多样化构成。
1.2实践教学形式多样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主要指实践教学内容、形式、评价标准体现多样性、综合性,避免了形式的单一性和一刀切做法。从调查情况来看,在形式多样化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按组织者分,由任课教师组织的为40%,由院系统一组织的为50%,由学生自行安排的为10%;
第二、按地点分,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寒暑假学生放假自行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属于校外实践,其余所有教师和院系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归为校内实践;
第三、按考核方式划分,分为调研报告、实结等多种方式。
1.3实践教学影响因素多
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涉及到的不仅有人,如教师、学生,还有经费、实践基地、实践、学生数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因素。
从管理者的校方来说,教师对学校是否重视建筑学实践教学评价上,应用型本科院校高于一般本科院校。从组织者的教师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总体是到位的,认为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占98%,而其中超过80%的人选择“非常有必要”。
2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
2.1.1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是指师资队伍中各不同年龄教师数量的构成情况。它的合理与否反映了该师资队伍的活力、发展后劲及梯队建设的基本状况。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出现两头重现象,一是年轻教师比例过大,一是聘请的退休专家比例过高。
2.1.2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博士学位缺乏,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够厚实,缺乏实践和生活的积累及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深切领悟,往往在讲授的同时不自觉的影响了传播效果。
2.1.3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缺乏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年龄层次在 40-55 岁之间能够担当教学与科研重任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2.2实习过程与教学要求不匹配
在以往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也会在教学环节中安排必要的设计实践内容,包括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建筑工程现场和到建筑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实习等。由于现场参观的时间通常比较短,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有限,常常不能与学校的教学要求相配合,学生对于建筑设计与实际工程的关系的认知深度和教学的综合性都很有限,而且偏于感性。学生到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实习时,往往不能参与设计的全过程,多数处在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系统性不强,这些都会影响到实习的效果。
2.3实践教学基地分散
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2.3.1缺乏体质、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目前的校企合作,都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或个人或工作上的接触,双方自己争取来的,是自发。这种关系没有任何的国家政策的保障,缺乏相应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从整体上看,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合作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
2.3.2不对等性
学校要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务必要将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切实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专业专门人才,可企业还是以利益和效益为主,其运行机制决定他们不能白做无用功,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这种情形下,往往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于企业,目前学校的普遍做法也是主动到对口、有实力的企业去谈合作。一方是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权的院校,一方是有主动权没有积极性的企业,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在这对矛盾中,却很难达到对等和均衡,必然导致校企合作的根基不稳。
2.3.3脆弱性
由于合作双方的不对等,合作关系很难长久保持。对于学校,即使跟企业的合作已经很稳定,也有可能一夕之间因企业更换领导或效益原因,合作破灭;对于企业,学生素质无法保证,学生安全问题更为突出。这种靠感情和人脉关系促成的合作是很脆弱的,是经不起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的,甚至会因感情的转移、人脉关系的中断而终止。这些问题导致校企合作的关系十分脆弱,缺乏稳定性,难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3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3.1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学校办学特色需求的专业领军人才、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加快引进紧缺人才的速度,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提高专职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优化“双师结构”,建设一支满足学校办学特色需求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管理队伍为重点,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内部分配和薪酬激励制度。
3.2实现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实效性是核心
3.2.1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体做法是: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水平评估要求,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如增设建筑节能等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增设文化学、心理学、科技论文写作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2是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中知识传授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和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和因需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3.2.3是改革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知识经济产生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改变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以学生自主运用信息等手段,主动学习为主。多媒体方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和效果的有效手段。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3.3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基础
改变过去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教育环节相对薄弱的现象。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新世纪,能力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之一,是当今能力社会建设中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拓宽专业业务范围,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创造条件,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通过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拓宽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加强了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完善紧密联系社会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扩大社会合作,开放办学。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进一步密切与社会各界尤其与所服务面向的行业和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联系,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广泛获取行业、企业等社会多方面资源支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4结论
通过对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完善紧密联系社会机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各展所长,共同发展,产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抚英,金秋野.国内高校建筑教育发展现状探析[J].华中建筑, 2009(7): 235-237.
[2]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203
[3]钱翠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两课”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 2007 -02 -17.
[5]萧毅强.德国现代建筑教育发展的借鉴[J].南方建筑,2001(4):73-75
摘要: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四年级实行的是建筑设计工作室制度。即有若干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一个有资历和教学经验的导师,带着大概10个左右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一个建筑设计方向。工作室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每个导师都各有所长,学生都有了解,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室学习,老师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所长和研究成果教授给学生。但是也有不足一面,就是导师的研究课题的方向都是老师自己独立制定的,没有建筑设计公司的建筑师的参与,所以课题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不足;同时教导的学生大多研究方面能力很强,实战经验不足,不太适应社会对建筑设计师的要求,对于学生就业不利。本文主要是讲,建筑学工作室如何与建筑设计公司的建筑师相配合,一起完成工作室的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如何做到共赢。
关键词:建筑学教育工作室制度、三线城市的建筑设计水平、日照分析、建筑学教学改革、住宅小区规划
如今建筑作品设计水平岑次不齐,以三线城市―邯郸为例,好多建筑设计水平,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设计水平非常差。
建筑设计水平差具体的表现:1、外型设计老套;2、建筑材料,特别是墙漆或墙砖质量非常差,造成墙砖脱落以及墙漆变色变旧十分严重;3、规划布局单调,一味地增加容积率,造成高密度的城市森林,给人感觉很压抑等。
当然我并不是所有的建筑作品都不好,比如美的城、赵都新城等作品就很不错。当然好的作品屈指可数,但整体水平还是很差。
只所以会造成设计水平差,建筑作品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
第一:设计时间要求苛刻,甲方对设计单位规定的出图时间十分不合理,造成设计师想完成高水平的作品,但是由于时间苛刻而无法完成。比如: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个设计师介绍说,他在邢台做了一个项目―一个大型的商场,甲方要求的设计周期是三天时间,要求完成的设计成果包括建筑平立剖、建筑效果图,因为要留出完成效果图的时间,所以实际的设计周期不到两天。这个设计周期是荒谬的,但是在三线城市的现实工作中,这种情况很普遍。
第二:设计单位方案中心的问题,在三线城市中,比如:邯郸的很多建筑设计单位没有自己的方案中心,一般都是一些学土木工程的设计师在做设计,所以建筑设计专业能力不足。还有一些设计单位,虽然有自己的方案创意中心,但是创意中心的建筑设计师由于时间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建筑方案的平立剖一般都做不到扩初程度,就交给施工图设计部建筑施工图负责人,大多是施工部门看着简单的平面图和效果图画在绘制扩初图。由于他们参考的效果图图片和平面图的尺寸比较模糊,又缺乏与建筑师的有效沟通。这个过程失去了建筑设计师的控制,导致尺度和比例出现变差,最终的实际效果和方案相去甚远。
第三:很多三线城市的建筑设计单位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作为建筑设计师没有时间经常性地出去和其他设计师交流学习,和和机会参观一些比较有名的设计作品。导致建筑师的眼界不如甲方,严重与市场脱节,与社会脱节,与潮流脱节。设计的作品古板,所有的设计元素都来自图集和规范。
第四:建筑师的素养和责任问题。在三线城市的一些建筑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建筑效果图的表现效果,去迎合甲方或者规划部门。却很少去考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外装的具体做法,以及造价问题。导致的结果是,效果图虽然很漂亮,最后因为这个工程当地做不了,或者造价过高而放弃设计要求的做法,转而退而求其次,用一种更加便宜,更加便于施工的方法。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做效果图时,都是石材效果很漂亮;施工时已经变成劣质墙漆。结果是效果图很漂亮,但只是一幅漂亮的图画,与实际项目毫无关系。
矛盾的突出点总结一下就是:1、任务量的时间要求太苛刻;2、缺乏对建筑材料及建构做法的研究;3、缺少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的机会;4、建筑师对扩初图失去控制。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我有过深切的感受,也做过很多改进的尝试,后来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以后,我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建筑学四年级工作室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工作室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建筑设计公司有效地改进工作。虽然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对于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来有效地改进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实践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建筑学院要提倡并支持工作室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应该与建筑设计公司所遇到的突出问题相关联。利用建筑学院的专业的师资团队和图书资料以及大量的专业的学生资源。利用学院教学单元来完成对建筑设计公司遇到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大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建筑设计公司的一个智力支持。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设计公司的建筑师参与建筑教学的题目设置,并且参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工作,以及最终成果的评判工作。为学院的建筑教学提供新鲜的血液,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研究跟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同时建筑学院将最终的师生的研究成果与建筑设计公司共享,作为建筑设计公司的成果。最终实现共赢。
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提议方案:首先,建筑学院各个工作室与建筑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探讨现今的建筑现象和建筑设计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定一系列的研究课题:比如户型产品的定位,地下车库设计的经济性,建筑墙身材料的选型、住宅小区的容积率与住宅产品类型的关系,日照分析的技巧与特点、节能分析等等。
接着,每个工作室根据工作的特点和指导老师的擅长,确定一个特定的研究专题。以任务书的形式将特定的专题放到工作室的一个教学单元当中。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建筑设计公司的建筑设计实践,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项目作为研究的主体。有了具体的项目为依托,导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带着问题重新去做这些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去做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将每个研究课题分解成若干小的问题去研究;以及通过对类似的成功的建筑产品的剖析,得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工作室的作业要求的成果是一系列课题相关的论文以及子课题的论文、满足要求的建筑作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建议定期从建筑设计公司请一些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建筑师来工作室与建筑系的师生进行经验交流。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设计研究的方向,以及和工作室导师一起评价和指导学生的论文和作品。
最终,将教学的研究成果反馈给建筑设计公司,建筑师采用这些研究成果,并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去检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建筑师的实践过程中会得到很多一线人员的意见反馈,包括开发商、前期策划、规划部门以及销售人员。得到最终的意见和建议,建筑师可以直接反馈给工作室的导师,导师可以综合考虑这些意见,结合之前的任务书,编写新的任务书,在新的教学单元中,带着新的问题去研究。这样的反复调整,使建筑设计的研究成果更加完善。除此之外,导师可以以研究课题的方式,进一步发展相对成熟研究成果和建筑作品,将其抽象变成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建筑设计公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按照要求进行选择,因为每一种产品都经过研究和实践的检验,所以一定不会差的,同时又满足了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建筑方案工作周期苛刻的要求。
建筑学院的工作室的课程具体怎么安排,如何思考问题,制定教学计划,最终结果对建筑设计公司和建筑学的学生的意义到底有什么。我以住宅小区设计中“日照分析””作为研究课题为例,做一个课程单元实践的介绍。
首先是研究课题的确定,绝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公司都是在做民用建筑设计,其中住宅区设计又是做的最多的。如今在国家节地政策的要求下,住宅区的容积率一般在3.0~3.5之间;在一些商业综合开发地块,容积率甚至控制在4.5~6.0之间。高容积率的开发产品都是高层,高层建筑的间距要求有两个最重要的依据,分别是日照分析结果和消防间距。总而言之,日照分析在住宅区规划设计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会做日照分析,更合理地规划建筑平面,使建筑方案既能满足甲方对容积率的要求,又能满足当地对大寒日满窗日照的要求是很困难又是很重要的,所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在三线城市,开发商对于提高住宅产品的米价格缺乏信心,一味地追求容积率,认为容积率越大,盖的面积越多,自然利润越大。换句话说,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容积率的满足,也是开发商利益的保证。掌握日照分析的技巧合理布置平面和采取一些其他的提高容积率的办法,是满足容积率的最重要的手段。
首先,导师和建筑师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效地提高容积率的方法。比如:加大单元楼的进深、提高每个单元楼的面积、控制单元楼的面宽、适当安排东西向住宅以及北侧的住宅基座位置设置成商业或者车库以此提高窗台高度等。
接着,导师和建筑师需要去找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日照测算的方法重新规划布局。特别地,需要找几个地形形状不同的地块来给学生去做。让学生实际操作,去感受不同的地块形状,对于满足容积率难度是不一样的。天津市华汇建筑设计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比如长方形的地块(南北长或者东西长)容积率比较容易满足,相比较方形地块容积率不容易满足。当然地块的周边坏境不同,满足容积率要求的难度也不同。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北侧是水域或者是条比较宽的市政道路,因为不用考虑对北侧建筑的影响,北侧的住宅建筑的高度可以灵活控制,所以相对比较容易满足容积率的要求。相反北侧如果是住宅小区的话,就要考虑对北侧住宅的影响,所以难度就加大了。如果周围都是民房的话,不仅要考虑对北侧的影响,还要考虑对东西方向的住宅的影响,所以难度就更大一些。
再者,导师需要教导学生,日照分析并不是概念性的计算,而是系统性的计算。计算日照需要考虑很多具体情况,首先日照分析要考虑汇总场地的标高,如果高差比较大坡地和平地的测算结果相差是很大的。再者日照分析要考虑住宅建筑屋顶的形式,以及室内外高差。如果建筑是平顶的话,要考虑女儿墙的高度和其他遮挡构件的高度,如果建筑是坡屋顶的话,要考虑屋顶高度以及坡顶线的位置和坡度等因素)。再次日照分析要考虑周边的情况,如果周边是已建好的建筑或者已经规划好了建筑布局和高度,需要考虑已有建筑的遮挡和对已有建筑物的日照影响;如果周边尚未规划,需要根据当地的规划条例的要求(比如邯郸市规划条例日照分析的设计对称法则),模拟新地块的规划。同时考虑模拟建筑物的遮挡和对模拟建筑物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果北侧尚未规划,要依据当地规划局的规划条例,保证北侧住宅区在满足规划退线后的区域的日照,在规划建筑物遮挡后达到应该有的小时以上(比如邯郸市区满足2小时以上,县区3小时以上)。
黄山学院建筑学专业始建于2004年,依托浙江大学,挂靠数学系,成功申报了建筑学专业,并于2004年9月招生39名,始建时只有两名专任教师。2008年10月独立挂牌建筑系,2012年2月改名为建筑工程学院,现有在册教职人员41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专职教师19人,专职实验员1人,外聘教师13人。现有建筑学(五年制,现每年招生60人)、土木工程(四年制,现每年招生100人)、城市规划(四年制,现每年招生60人)、工程造价(2013年开始招生)四个专业,在校学生数760人,16个教学班。设建筑学、土木工程与城市规划三个教研室、一个实验中心和实训部,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创办以来,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科技期刊上共发表教科研论文20余篇,承担各级各类教研、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黄山市及周边地区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百余项。毕业生就业率100%,就业对口率96%。大多数毕业生在黄山市和安徽省,以及长三角就业,少数在华北和华南各省市。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能尽快胜任设计单位工作,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二、建设中的问题与经验
学院从创办之初的1个专业到现在的4个专业,从两名教师到现在的41人,学生数从39人到现在的760人,已初具规模。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培养为目标,以徽派建筑为特色教育,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实现自身发展。
(一)争取一切力量黄山学院地处皖南,为了促进皖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学校决定创办建筑学专业,从零开始,在无基础、无师资、无场地的三无条件下,创办了建筑学专业。没有基础,向兄弟院校求助,依托浙江大学,引入他们的理念和师资,成功创办了建筑学专业;没有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一名,引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士一名。与此同时,聘请黄山市建筑界的老专家和工程师来学院兼职授课,以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没有场地,就多次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为建筑学专业提供专业教室和专业绘图桌,为建筑设计课每班配备两名教师。我们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学校的领导下,上下团结一心,积极寻求学校、政府、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促使专业建设更加完备,更具规模。
(二)定位切合实际首先,创办建筑学专业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如前所述,老八校、新八校以及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的院校,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地方办学成为中国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学校地处皖南徽州,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创办建筑学专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其次,结合地区情况和建筑学专业性质,紧紧抓住建筑学专业应用型这一核心特征,强调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并贯穿建筑学5年教学始终。该理念与学校近年提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目标相统一,并走在了学校各专业建设的前列。再次,控制招生规模。清华、同济、东南、天大,在拥有雄厚师资的前提下,招生规模一般控制在60人左右。最初,学院建筑学专业招生人数始终保持在30人左右,从2010年开始,扩招至60人。较小的招生规模尤其在专业建设初期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是合理稳妥的做法。最后,专业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来说,地方高校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高校与地方开展互动,也有利于专业建设取得地方支持,从而取得可持续发展。
(三)师资最为重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专业的发展,师资最为重要,一方面是数量,一方面是层次。师资建设关系到学科建设、学生培养质量、科研实力,最终影响专业建设和发展。对于建筑学新办专业,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层次来说都极为欠缺。为此,也切不可盲目引进教师,可通过社会招聘兼职教师的办法缓解燃眉之急。引进专业理论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作为专业带头人极为重要,带头人不仅保证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运转,还将推动专业顺利向前发展。从数量来说,可按照本科评估师生比1∶20或建筑学专业评估1∶8~1∶12的目标进行建设,充实教师队伍。从层次来说,以硕士为主,博士为辅;以副教授讲师助教为主,教授为辅;以中青年为主,老教师为辅,新进教师要重点考察其本科是否为建筑学专业。要把建筑学专业办好,需要花大力气提升师资建设。对引进和在职教师,不仅要从待遇、科研、职称晋升上给予倾斜,还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修,参加专业实践,取得专业执业资格,提升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
(四)抓住教学根本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取决于教学体系的合理和稳定。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教学文件的制定,这些文件不仅要符合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内容,还要尽可能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专业建设初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通过广泛调研,横向比较,聘请专家等一系列措施来构建教学体系。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引入其他院校的成功做法以推动专业建设。无论是哪种情况,在以后的建设中,需要针对实际运行情况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使之逐步完善趋于合理、稳定。建筑学专业教学应坚持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这也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理论够用即可,重在实践应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应用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完成设计生产任务;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一二年级主要完成建筑概论、美术、画法几何、建筑初步、建筑力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入门、识图、绘图和初步设计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主要完成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建筑理论素养以及多种建筑类型的设计等专业实践能力;五年级主要安排半年毕业实习,半年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到实习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的锻炼,并以实际项目完成毕业设计。此外,在一至五年级还安排了一系列集中性实践环节,如美术写生、城市认知、古建测绘、设计竞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五)坚持特色发展每个地区和学校的情况都不同,寻求特色,挖掘内涵是保证专业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取得优势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黄山学院徽派建筑特色鲜明,学校以此构建了以徽派建筑文化为特色内容的课程体系,计划循序渐进地将徽派建筑文化系统地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科学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适当增加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模块,将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系统地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分步设置徽派建筑概论(或徽派建筑解析)、徽州明清建筑、徽州村落、徽州风水、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等课程。学院建筑学专业采取的模块化、选择性、分层教学模式以培养特色人才,提高了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贡献度。
三、结语
关键词 南加州大学;教学;职业生涯;衔接;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90-04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是加州及美国西海岸最古老的私立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型名校之一。长期以来,南加州大学的毕业生受到美国企业界的广泛认可,这与其重视教学与学生职业生涯衔接是分不开的。
一、课程设置的衔接
南加州大学的课程设置十分细致,在学校层面为每个学生构筑了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完整课程体系。
基础课教学虽然不像专业课那样与学生的工作技能直接相关,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人类共同的知识经验、养成良好的价值与道德观以及训练基本的做人做事能力。这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南加州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开发出了一整套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当代文明相关的课程,涵盖了科学、艺术、宗教、哲学以及伦理等,使学生全面领悟当代人类文明的成果[1]。同时,南加州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常常让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有关阅读、书写、表达,特别是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学校基础课在该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比高达50%以上。基础课成绩较差将会影响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其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2]。这促使学生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将来走上职场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专业课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南加州大学非常关注专业课的教学,并设置了合理的专业课教学框架。学校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在所处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南加州大学选修课程的选择范围非常宽泛和丰富,有多达十几门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在提供众多的选择时,学校的选课也并非毫无章法,而是坚持要求与课程模块挂钩[3]。以建筑学院为例,校方规定第5和第7学期的选修课程只能从建筑职业训练或建筑历史模块中选取,建筑学专业的选修课规定其中1门必须从城市与景观中选择,2门必须从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与实践等课程中选择。选修课还可以在学校的其他院系甚至外校选择,充分体现了美国教育文化中灵活、自由的特征。
专业基础课则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事实上,南加州大学在设置课程时深刻贯彻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理念,将专业基础课紧紧围绕专业课进行设置。如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课,与学生的建筑设计学习紧密联系,美术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绘制建筑效果图也有很大帮助,学校在一、二年级也安排了一定的美术课学时,同时在课程中尽可能多地安排建筑表现画给学生训练。由此可见,南加州大学为学生构筑了一个贯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框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储备了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南加州大学的课程还有着相当的动态性、即时性与灵活性。每个学期各个学院都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培养方案与课程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一定的程序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在研究生阶段,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各个学院还提供不同的教学计划。如建筑学院根据学生的教育背景将学生分为三类: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建筑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及没有建筑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学生,对这三类学生的课程与学分要求也各不相同。非建筑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将要求其在有资格进入专业学位课程的第1学期补修建筑学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免修许多基本课程。而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其课程可以从第3学期开始,从而减少到两年半的课程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安排,南加州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紧密联系起来。
此外,美国对执业资格非常重视,如果不能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将受到很大限制。美国很多执业资格要求往往是学校相应的专业通过其专业评估,而专业评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课程设置[4]。因此,南加州大学在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尽可能满足相关专业评估的要求,使得专业评估能够顺利通过。
二、教学过程的衔接
完善的课程设置仅仅是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职场的一个前提条件。要使学生将来能够胜任他们的本职工作,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心指导。理论课方面,教师布置了大量的阅读任务,开学时任课教师会列出一张书单,每次上课前学生通常需要完成数百页的阅读量,学生的桌面往往放置着许多著作。除了阅读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完成相当数量的论文。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
在实践课程上,教师更是严格要求,布置的作业量非常大,且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必须放弃很多休息时间来完成作业。笔者在南加州大学调研期间,经常看到学生废寝忘食地做课程设计。这种做法也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职场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非常认真细致。如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时手把手教,从方案构思、草图阶段、成果表达等各个环节都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商学院教师在指导金融专业学生制作股市分析图时,指导过程非常细致、认真,从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到个股的历史走势与近段时间表现,都要求学生做出详细深入的分析报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互动,甚至会指导学生开设模拟账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证券市场。
三、聘请职场人士任教
南加州大学除了专职教师以外,还聘请了相当数量的职场人士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教师都有着丰富的职场经验,可以给学生很多未来就业指导,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他们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做的工作。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就聘请了很多建筑师来学校担任设计教师,他们非常了解当今美国建筑界的业主需要怎样的作品。学生跟着这些建筑师学习,就可以做出更符合未来业主需要的作品。这些建筑师还对学生开放他们的事务所,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更多实习机会,而且学生去事务所实习,可以提前了解工作流程,适应职场的工作节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学校教授的设计工作室作为一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机构,对补充学习经费与教师收入有很大的帮助,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在工作室里,学生得以参与真实的设计项目,对学生设计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而聘请校外的建筑师来校任教为学生到工作室实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南加州大学商学院也聘请了许多银行家和证券分析师来学校兼职任教。美国的金融业十分发达,这些银行家与证券分析师非常熟悉美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与特点,商学院的学生跟他们学习可以获得很多关于美国金融行业的信息。这些银行家与证券分析师也给学生提供去投资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美国金融行业的运作模式,同时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华尔街的生存哲学。金融市场往往瞬息万变,学生如果能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到金融市场的残酷性,对他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除了聘请兼职教师以外,南加州大学还请职场人士来学校开展一些讲座。这些人有建筑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以及银行家,很多都是行业的佼佼者。学生可以在这些讲座中得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如行业的最新信息、未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使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些讲座不仅仅对学生学习有帮助,教师也可以在讲座中得到一定启发,得以完善其教育教学方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南加州大学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其在教学中重视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衔接是该校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借鉴南加州大学的成功实例,我国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生存能力。
(一)完善相应的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优秀职业素养的前提条件。与美国相同,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也是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还不够完善,存在基础课偏少的情况。但不管是什么专业,都会涉及到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应该在基础课中引入更多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同时,应更加合理地处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衔接,让专业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在专业课程安排上也应更加合理,尽可能多地安排与实践相关的课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为与国际接轨,我国许多行业也实行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一制度也对相关专业的文凭提出了评估要求。因此,高校在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授课方法以及师资配比等方面应尽量满足相关评估机构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尽早通过相应的专业评估,为学生将来的执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现状,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不够努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情况已发生变化,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与教师应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同时,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严禁迟交作业或者敷衍,这样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时尽量与实际内容相结合,强调课程设计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检验专业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上具有更宽阔的知识背景和更强的实践能力。
(三)邀请校外优秀人才来校任教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尽可能多地聘请兼职教师,使学生通过课堂就与职场的成功人士接触。此外,还可以邀请社会上的职业经理人、建筑师、会计师等来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的运行模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赴美国、加拿大通识教育考察团.美国、加拿大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3(3):44-46.
[2]Osmo Kivinen, Juha Hedman, P?ivi Kaipainen. From Elite University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Expansi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Returns to University Education[J].Acta Sociologica,2007(9):231-247.
[3]David D. Marsh, Myron H. Dembo. Rethinking School Leadership Programs: The USC Ed.D. Program in Perspective[J].The Education Doctorate,2009(1):69-85.
[4]王彤,唐卫民.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系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112-114.
收稿日期:2014-06-15
作者简介:胡忆南(1984- ),男,浙江安吉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汪永平(1948- ),男,安徽芜湖人,南京工
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Enlightenments of Cohesion of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 Teaching and Students’Career
HU Yi-nan,WANG Yong-p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nanjing Jiangsu 210009,China)
关键词:大学英语 ESP EGP 建筑学 90后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83-02
中国教育部在2004年1月的时候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试行期为3年。随后在2007年7月的时候进一步修订了试行版,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作为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授内容主要分为通用外语和专业外语两部分[1]。
1 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通用外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专业外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其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授的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英语知识,包括基本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日常生活必备用语等。而专业外语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与EGP最明显的区别是学习者学习目标较明确,教授的英语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教学目的是在国家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更偏重以学习者未来发展需求而设定的。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对于ESP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英语教学领域至关重要的部分。目前针对这一现象主要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是以文秋芳代表的“互补派”,强调EGP与ESP两者需要共同促进发展[2];另一个观点则是蔡基刚提倡的“替换派”,强调英语的工具性作用[3]。从建筑学专业领域的角度来看,笔者更倾向于文秋芳博士的意见,即EGP与ESP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为建筑设计学科是一门结合工程技术和艺术创作于一体的学科,学科自身具有与时俱进且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国际性,但是同时作为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再加上专业自身设计课程作业负担过重,往往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起,尤其是不如大学学习生活之后,会出现英语水平止步不前甚至严重下滑的情况。所以针对这一情况,EGP和ESP的有效衔接可以很好地维持乃至提高学生既有的英语水平,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国际视野,利于未来学生职业发展。未来的国际市场需要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懂外语、懂国际惯例、懂金融法律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4]。
2 建筑学专业外语的第一课堂
2.1 授课内容
一般ESP课程分为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职业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 Purpose)和专业英语(EDP:English for Discipline Purpose)三部分组成。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EAP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研究该专业相关外文书刊的能力,还要帮助他们通过浏览外文网站了解建筑学在世界上的发展动态,以确保学生与世界建筑学保持一种接轨的状态。建筑学历届的普利策奖得主多为外国人,相关成果的发表信息主要是以英文为主,所以为学生提供语言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EOP主要针对目前国际事务所大批量涌入中国,国际市场空前开放,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广阔的就业选择空间,如何用英文与团队进行沟通以及项目汇报等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建立建筑学专业外语课程大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两部分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任务安排,相应的考核办法也必须做出调整。EDP主要是传授专业领域相关的词汇为主,主要是对EAP和EOP教学部分进行前期的基础铺垫作用。EDP可以结合EAP的教学部分,宜采用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反馈,属于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题目进行研究。而EOP的教学部分主要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用英语小组交流并且进行方案汇报,模拟评标现场等手段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课堂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符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5]。
2.2 授课群体
“90后”作为一个新的受教育群体,成长背景和时代环境都与“70后”,“80后”不同,针对这一群体自身特点,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有一定的调整。“90后”个性张扬,缺乏团队忠诚感,价值观比较现实,喜欢“凭直觉”“看心情”做事情,早熟且敏感。而作为设计领域的学生,个性特点更是被放大了。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到“被认同,被尊重,甚至是被需要”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90后对网络依赖性大,信息储备量大质差,学习动机功利性强,反对传统提倡民主,说的必做的多等特点[6],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要做到几点,首先是信息更新及时:信息的时代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那么面对海量的信息,首先要做的是要保证教师自我储备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就是要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学校所关心话题重新拟定任务内容,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尽可能避免学生以“为了毕业”或者“凑学分”等目的进入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出来设计课堂内容。最后就是加强师生沟通:到点上课下课走人的大学授课时代早就过去了,虽然大学阶段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90后的学生群里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民主问题十分在意的90后,在尊重老师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对方的尊重,所以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适度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通过社交软件让学生对自身建立一种依赖信任感也是当下隐性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2.3 授课方法
新一代的课堂特点是“PPT+手机拍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几乎都脱离的“写字”这一过程,针对这样的课堂特点,如何让学生的手机只用来拍照而不是一边玩游戏或是发短信一边拍照,就成了一个让老师十分头痛的问题。笔者建议在EDP和EAP的教学部分,教师可以将PPT内容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听讲和理解,把记忆和查找的部分放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而EOP的部分可以用项目案例完全代替讲义,让学生彻底放下手机从而答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3 建筑学专业外语的第二课堂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自2011年出现以来,引起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这种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课程给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Coursera,ed X和Udacity等MOOC平台中。同样,建筑学专业外语应该学会利用这种第三方平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与外界接触,打开自己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4 结语
随着未来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发展,建筑学ESP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机遇,新的授课群体以及新的媒体技术的变革都将给建筑学ESP课程的发展带来无穷的机遇与挑战。该文先是介绍了英语教育背景,然后针对ESP和EGP的区分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接着针对建筑专业第一课堂的特点,授课内容,授课群体和授课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最后提出和第二课堂的结合,以求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好学习环境。以此文章,希望能为建筑学专业外语课程的发展前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执政: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21-22.
[3] 蔡基刚.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31-32.
[4] 超群.建筑企业跨国经营进程中国际化人才战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54.
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且要具有可完成性,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均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在课题的安排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专业教研室作为组织、管理、指导毕业设计的功能单位,在第期10~11周组织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由院系成立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题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题选题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二、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
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
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四、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