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erp技术论文

erp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27 16:4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erp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erp技术论文

第1篇

物流企业论文写完了那么我们就要着手写物流企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了,我们在论文当中引用的论点、数据、学术研究等,这些都是要在论文末尾列出参考文献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欣赏。

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卢奇.中小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0)

[2]赵新慧.零担物流运输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01)

[3]咸大鹏.改进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

[4]颜菲.现代网络教育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9

[5]秦殿军,周立军.中小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9)

[6]蒋楠.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7]牛红霞.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08(05)

[8]董耀华,谢宏,姜文博.基于RFID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子设计应用.2007(07)

[9]彭江平,李赛娟.信息集成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的自动处理技术[J].财会月刊.2007(14)

[10]卢宏伟.第三方物流企业集成一体化信息平台体系的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05)

[11]尹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评教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12]孔令波.制造业管理型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13]杨华.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8

[14]董继睿.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8

[15]王涛,陈玉莲.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物流科技.2007(05)

[16]罗闻泉.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滕旭达.东陵供电分公司erp系统研究[D].东北大学2011

[2]乔保科.BG公司财务成本系统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1

[3]熊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D].东北大学2009

[4]王莹.武汉钢能电气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开发[D].东北大学2011

[5]艾传美.跨省域中小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2

[6]李存磊.省内范围的中小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2

[7]高艺影.拌合企业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系统建立与设计[D].东北大学2009

[8]杨秀云.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投资决策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

[9]王维国.中小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配送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D].东北大学2008

[10]王沁.富宏集团ERP-财务供应链系统方案设计研究[D].东北大学2008

[11]郭静.基于XBRL的财务报表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07

[12]赵常生.基于C/S模式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李苏剑.钢铁行业物流系统建设综述[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04)

[2]宋纪伟.中小企业销售物流模式选择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6

[3]韩影.春雨公司汽车销售物流模式改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4]王福生.天脊集团销售物流系统的分析与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李立伟.制造业销售物流精益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07

[6]许钢.宝钢销售物流管理及其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东北大学2008

[7]侍青发.浅论驰骋集团销售物流[D].内蒙古大学2007

[8]殷志宏.钢材销售物流市场主体功能定位研究[D].同济大学2008

[9]邴吉云.鞍山钢铁公司钢铁销售物流的优化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

第2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ERP integration system management based on PDM technology, which can provide better cost

control and improv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 成本控制;ERP;优势;PDM;完善

Key words: cost control;ERP;advantages;PDM;to perfect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188-02

1 成本控制的理论

成本控制是企业规划、计算和调节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和耗费,使之控制在目标成本的范围内,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的一项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过程,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最终实现更多的利润。它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过分强调事后控制和节约开支,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现在制造业的生产需要信息、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支撑,成本控制不但控制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同样重视产品设计成本、物料采购和库存成本、产品销售成本;不再单纯强调事后控制,而且要求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步有效结合;不仅强调节流,而且要求开源,全面整合企业供应链,从战略和全局方面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要实时、准确、有效实现这一过程的控制,单靠单纯财务管理软件是不能实现的,ERP系统不仅涵盖了财务管理功能,还包括项目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使成本控制也由过去的事后控制变为事前的与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的核算监控和事后的分析和考核。

2 基于ERP成本控制的理论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当今国际上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软件,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首先提出的。其内涵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为出发点,以价值增值流程的再设计为中心,强调打破传统职能部门界限,提倡组织改进、员工授权、顾客导向及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合理业务流程,以达到企业动态适应竞争加剧和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尤其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ERP在成本控制中更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学者们也在发展成本控制理论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一些规模性企业逐步采用ERP进行成本控制也证明是可行的。

3 基于ERP成本控制的优势

ERP完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系统内高度集成供应商、企业和客户整个供应链信息,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大大增强了企业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因此,ERP相对于传统管理存在很多优势。

3.1 资源实现整合 ERP系统正是整合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网络将供应商、营销网络等供应链中的各方连接在一个信息系统中,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通过供应链各企业的协作,大大提高了成本降低的空间。此外,由于ERP整合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可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协作企业。

3.2 信息集成共享 在ERP系统中,系统可以迅速的集成各种信息,使得成本控制和预测更为精确,也使得各种成本信息的传递更为及时,可以有效保证企业产品的及时生产,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创造竞争优势。

3.3 有效控制物料 企业的ERP系统,将供应链和企业的一切资源纳入计划控制范畴,涵盖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对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在产品设计阶段,企业运用ERP成本模拟功能,模拟设计方案的成果,根据综合成本最低原则,选择产品设计方案,在采购和库存方面,ERP系统中设有科学的供应商管理模块、物料采购模块,设立标准的物料清单和唯一的物料编码,可以有效及时地根据库存变化和生产需及时确定采购计划,避免了物料采购过多造成积压、采购不及时影响生产等问题。同时结合系统内的供应商管理模块,选择优秀供应商,极大地降低了采购成本,减少了库存资金的占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按照标准成本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各工艺作业是否存在消耗浪费,针对不合理的生产作业,管理人员迅速采取改进措施;产品生产下线后,财务人员核算出实际成本,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管理人员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生产打好基础。在ERP系统中还制定产品标准作业成本,企业对生产物料、工艺作业制定标准成本,系统可以自动汇总归集出产品标准成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采购和库存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工资系统等生成数据或手工录入收据,系统按照已经设定的计算程序,自动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生成各类分析报表。ERP系统通过与实际作业成本进行比较,追溯源头,分析差异原因,使成本控制更精细化、更深入化,为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提升竞争优势提供有力保证。

3.4 成本核算严密 ERP系统中对于成本核算,是以BOM和编码及工令号信息为归集标准,以实际发生数量为计算结果,使用多少,领用多少,为哪个订单领用,为哪个订单周转,为哪个订单存货,从订单一开工就开始立项归集,真正做到了谁使用,谁分摊。

3.5 成本体系完善 ERP系统并非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把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会计信息和成本控制系统。采用ERP标准成本体系,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并将差异自动结转出来,可以帮助财务主管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

3.6 适应审计需要 ERP系统软件具有充分的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的功能。在ERP财务管理软件中,初始录入凭证时有一条记录记载,在改动、删除时,并不是在原记录上变动,而是另有记录反映。这样在查询时,同一笔业务有哪些改动,什么时间改动,谁操作的,在哪项功能中变动的,均可查出。每一笔处理都留有痕迹,这就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方便。

以上可以看出ERP是比较先进的管理系统,在成本控制中占有很大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企业已不满足于单一的管理系统,在运用ERP系统系统的同时还融入其他管理技术。如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

4 PDM的成本控制系统

产品数据管理(PDM)是以软件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管理技术,它面向制造企业,是一门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

主要表现在:①通过PDM管理产品结构数据并自动生成所需的BOM清单,并为ERP等管理系统准备好前端的基础数据。②由PDM系统将零部件、BOM及工艺路线等数据传递给ERP,从而减少人工的重复录入及转换工作。③由PDM系统自动根据产品的零部件及BOM信息,结合从ERP系统中获得最新的价格信息来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汇总统计。

5 基于PDM/ERP集成平台的成本控制的完善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和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PDM/ERP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为了充分发挥PDM/ERP,实施PDM技术环境下ERP成本控制的长处和优势,规避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在实施和应用PDM/ERP成本控制过程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深化。

5.1 加强PDM与ERP系统的紧密集成 这两个系统一般都不是同一软件开发商开发,为此在实施时应该充分考虑相互的集成问题,一定要梳理基础数据,制定各自的编码规则,注意不同的规范流程,在技术层面上则要解决PDM与ERP系统的接口形式,明确两个系统集成时开发商各自要解决的问题,这两个系统只有紧密集成,才能实现优化产品数据,规范工作流程,避免信息失真,确保信息流通畅,最充分地发挥企业资源效应。

5.2 推广ERP与PDM知识的普及 企业中运用ERP与PDM系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系统的应用离不开各级人员的参与,各级人员只有通过完备的培训,才能掌握ERP与PDM技术,了解到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个人的素质。同时ERP与PDM也是一个不断升级的系统技术,各级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分析与思考才能跟得上系统的更新。

5.3 有效与供应商的沟通 ERP系统的运作效果离不开供应商的配合。因此,除了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和供应商的沟通也是完善整体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地和供应商进行平等沟通,不仅让他们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成为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借助信息化。同时,在与供应商沟通的同时,他们会传递有效的经验,提供正确、可靠的、必要、完整的原始数据信息,有利于企业正确的进行成本核算。

5.4 加强操作人员的能力 ERP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众多优秀企业的管理思想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一个规范化系统。在运用ERP系统过程中,需要对各种业务操作人员加强培训,确保录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通过系统培训,全面提升与ERP相关人员的素质素养和技能水平,规范ERP操作人员的行为,为ERP项目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5.5 数据系统及时维护更新 企业最大的不变就是变,企业市场在随客户的需要不断变化,在考虑销售的预测和计划也要及时维护更新ERP系统的原有数据,如采购提前期,材料的价格,只有把数据的质量、信息化的质量放在比较高的高度时,信息系统的应用才会达到一定深度。只有及时录更新了相关的数据之后,才会给相关的分析带来准确的结果,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5.6 原始数据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拓展应用 ERP系统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录入系统的单据,如送货单、对帐单有一定格式要求,这是一个关键核心岗位,要求录入员一定仔细、准确、及时地把数据录入系统,不能出现差错,为保证财务原始数据的正确性,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原始数据的重视程度,重点规范数据录入工作,避免数据在录入阶段出现偏差。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性,录入数据应用条码和二维码扫描。条码技术的应用真正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实现了ERP系统的单据自动生成,不仅杜绝了传统“填写纸张单据-按单人工录入ERP系统-生成ERP单据”的低效模式,同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协同PDM技术的ERP信息系统管理,仅仅是管理者需要借助的一个工具,而无法代替管理本身。但作为ERP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可借ERP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的模式,有效的综合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出ERP的作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能.基于ERP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2]韩超.基于ERP的成本控制研究——以SY集团为例[D].沈阳大学硕士论文,2011.

[3]高艳.PDM在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3篇

关键词:HSE动态管理EAM,ERP,一体化管理平台,数据融合

 

一、化工企业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企业的设备朝着系统化、自动化、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设备的构成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强大,设备的使用与管理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化工企业很早就开始围绕“设备”这一主线展开了企业资源管理工作。关键机组在线监测、离线点(巡)检、EAM、ERP、HSE、ISO9001等系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企业管理中。

二、形成一体化平台的必要性及意义

1、对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体化平台的管理对象涵盖企业的设备、厂房等硬件资源以及人力、管理、财务等软件资源及生产要素,减少职能重叠、优化组织管理结构,促使业务流程合理化。

2、对企业资源调整的重要性

如果决策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有关设备、生产、安全、人员、财务等信息,将有助于提高各级管理层的决策准确性和及时性。

3、数据高度融合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三、一体化平台的主要构成模块

(一)大机组在线监测系统------利用机械状态数据采集器,通过对机组的轴承振动、轴承壳体振动、轴位移、转速、相位及工艺量等参数进行全天24小时连续地、实时地采集/分析,使设备运行状态时刻处于受控当中。

(二)离线点检管理系统------利用检测设备,施行全过程对运行设备进行动态检查。它是一种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指导设备状态检修的一种严肃的科学管理方法。

(三)HSE----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计算机毕业论文,它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底消除各种有害事故、环境以及职业病隐患,并突出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管理体系。

(四)EAM----是一种以企业资产为主要对象,通过减少设备的故障停车率和非计划停车,缩短维修响应时间和维修作业时间,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修备件库存、降低维修成本等手段,来提高资产回报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五)ERP----将企业内部运行所需的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六)ISO9001系列质量管理体系----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这个第三认证方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

五、一体化平台的主要技术特点

1、提供在线监测、离线点巡检、EAM/ERP、HSE等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

2、支持全方位的设备信息收集方式

3、数据共享

4、及时、快速的设备异常信息传送

5、操作人员考核与管理

6、便捷的数据查看

7、远程服务

六、一体化管理平台功能示意图

在上述功能示意图中:

u数据收集部分----主要借助于企业现有的EAM/ERP、MES、SIS等系统,对现场各种设备、生产过程以及人员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利用在线监测设备、手持式点检仪,对设备的运行数据、缺陷、隐患、故障、事件等状态进行收集,实现HSE地动态管理。

u对于关键设备,采用在线监测系统进行网络化高速实时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对于其他非关键设备则采用手持式点检仪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离线点(巡)检。

u 为提高设备管理效率,该平台配备了短信平台,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将设备故障信息、设备报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传递到相关人员手中,使其快速做出处理,缩短响应时间。

u 在数据共享方面,一体化平台管理软件能与EAM/ERP接口,既可以从EAM/ERP获取设备信息(如:设备台帐、检维修信息等),也能够向EAM/ERP动态提供点(巡)检结果。

七、一体化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一)网络化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大机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网络系统的特点:

(1)采用国际先进的FDDI光纤通信系统和国际先进的以太网系统;

(2)采用数据流优化思想计算机毕业论文,在组网设计中采用了分层管理模式,优化数据路径,分散存储数据,克服了总线路径阻塞的问题;

(3)采用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设计,降低成本和易于维护;

(4)组态方式下系统功能易于扩展;

(5)采用准连续采样控制方式,克服了高速启停机整周期采样控制难点;

(6)采用知识库管理系统,克服了知识修改更新的问题。

(二)网络化设备(工艺)点巡检管理系统

系统构成:硬件:设备智能点检仪设备状态综合点检仪

软件:一体化管理平台――网络化设备(工艺)点巡检管理系统

点检系统概念:点检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一定周期、对设备规定的部位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及时加以修理调整,使设备保持其规定功能的设备管理方法。

设备点检系统的特点:

(1) 定人。设立设备操作者兼职的和专职的点检员。

(2) 定点。明确设备故障点,明确点检部位、项目和内容。

(3) 定量。对劣化倾向的定量化测定。

(4) 定周期。不同设备、不同设备故障点,给出不同点检周期。

(5) 定标准。给出每个点检部位是否正常的依据,即判断标准。

(6) 定点检计划表。点检计划表又称作业卡,指导点检员沿着规定的路线作业。

(7) 定记录。包括作业记录、异常记录、故障记录及倾向记录,都有固定的格式。

(8) 定点检业务流程。明确点检作业和点检结果的处理程序。如急需处理的问题,要通知维修人员,不急处理的问题则记录在案,留待计划检查处理。

(三)HSE、EAM、ERP数据融合模型

3.1EAM系统

系统概述:

系统以企业资产及设备维修管理为核心,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以优化企业维修资源为宗旨,提供从设备状态监测、设备工艺点巡检管理、设备检维修管理、管理等全方位的资产管理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及相关资源与活动。

系统特点:

系统以企业的资产、设备台帐为主要管理对象,将设备状态监测、在线数据采集、点(巡)检、管理等多种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形成动态数据依据;并按照计划维修、预防性维修、状态检修、缺陷管理、技术改造、故障检修和停机大修等各种维护策略,建立起以维修工单为核心的计划提交、审批执行和分析管理制度计算机毕业论文,同时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均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

3.2HSE系统

系统概述:

实现HSE的数字化管理,将HSE从庞大复杂,依靠人工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过度到全数字化动态闭环管理模式。

系统结构特点:

(1)HSE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循环和不断改进的结构,即“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的结构。 (2)由若干个要素组成。关键要素有:领导和承诺,方针和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风险评估和管理,规划,实施和监测,评审和审核等。 (3)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这些要素中,领导和承诺是核心;方针和战略目标是方向;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作为支持;规划、实施、检查、改进是循环链过程。

3.3ERP系统

系统概述:

ERP系统提供从财务会计、人力资源、资产管理、材料管理、项目管理、销售管理等全过程的管理,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系统特点:

(1)系统把企业管理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全面生产管理优化系统,各子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共享性非常好,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集成。

(2)将企业管理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把客户需求、企业生产和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供应链,并对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进行管理。由单一型生产方式向混合型生产管理发展,满足企业的多角化经营需求。

(3)系统在全公司范围内应用,并具有高度集成性。数据在各业务系统之间高度共享,所有源数据只需在某一个系统中输入一次,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八、一体化管理平台使用效果

一体化管理平台在中化工系统已有使用计算机毕业论文,并取得了良好的运用效果。其具体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u实现系统集成化应用,建立了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将现场域、控制域、信息域集成到一体化的管理平台,共享设备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等相关数据。

u以一机一档为主线,各系统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将设备文档充分融入到技术状态管理平台、监测与诊断系统、联动短信报警平台、远程监测诊断系统。

u系统融合国内外先进设备管理经验和设备专家资料信息,生成了具备化工行业设备管理特色的自动诊断数据库,可根据对应故障现象进行故障原因实时查询。

u系统将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u系统可对生产活动、产品及服务中的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进行评价,以及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通过风险管理程序来制定工作活动的实施计划、选择风险削减措施、涉及对现有操作的规划、变更的管理及制定和更新应急反应措施等。

结束语 HSE、ERP、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融为一体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趋势。在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十分方便地构建起多种企业信息应用模块。

第4篇

关键词:服装;企业;管理;PLM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6502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在纺织制造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作为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PDM与其他的单元软件(如CAD, CAPP, CAM等)一样自成体系,缺乏与其他应用系统间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即所谓的“信息孤岛”。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出产品配置引导、接口BOM、产品数据容器等技术手段,引入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不仅解决了PDM系统内部“信息孤岛”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间“信息孤岛”。

PLM是一种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战略。它实施一整套的业务解决方案,把人、过程和信息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作用于整个企业,遍历产品从概念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与产品相关的协作研发、管理、分发和使用产品定义信息。Aberdeen认为PLM是覆盖了从产品诞生到消亡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使产品数据、技术文档、工作流程、工程更改、项目管理等能够有效的进行交换、集成和共享,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信息、过程集成和协同应用。在纺机制造业中,产品开发过程的效率,对公司营业额甚至企业利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论文重点研究了实施PLM核心技术及其在纺机制造企业中的具体应用。PLM技术可实现数据多BOM间的数据映射机制,产品数据在不同应用系统间的一致性、完整性和集成性,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制造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为企业实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也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本论文分别讨论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入手,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提出了针对服装企业信息化进程各方面所工作重心。

2 企业建模

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21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的方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来指导而临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从不同方而来改善其竞争力、敏捷性。其中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企业重组、集成化的产品与过程、过程建模与工作流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及动态联盟等。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企业建模与企业模型研究的基础,它们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而出发来考察和研究,如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供应链系统等。

服装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就处理功能通常包括销售、计划、工艺(技术)、采购、库房、授权管理等模块每一模块均包含基本信息的录入、存储和基于此的信息处理基本信息录入和存储是针对各种业务的操作,强调操作的方便和数据的准确可靠,信息处理是对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最终以显示和打印报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具体地说,接单部门从客户那里接到订单后,进行新款处理和订单处理,公司时将该订单信息传送到计划部门和工艺部门计划部门做生产计划如生产能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工艺部门对该订单中包含的新款进行详细的工艺描述,并做出具体的工艺要求和工艺流程及具体的操作规范生产部门根据计划部门的生产计划和工艺部门的操作要求进行生产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和库存信息对物料进行采购此外,为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应对用户进行权限控制。

服装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采用传统的面向过程或不规范的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周期长,软件的可维护性和重用性低,系统的可扩展能力不足,且在开发过程中,将数据与功能函数分离,在功能的划分上有较大的随意性,人为地割裂了流水线中独立的过程单元,引起软件开发人员与服装专业人员之间交流困难。通过统一建模语言UML则可以快速的构建一种自适应、可扩展的服装管理系统模型,并为今后扩展其它功能子系统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3 信息集成技术

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涉及面广,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第一,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个制造业企业中往往同时使用多个厂商的产品,还有些企业自主开发的软件;第二,目前还没有一个厂商的解决方案能够涵盖企业所有的流程:第三,出于商业目的,厂商往往不愿意完全公开自身产品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的结构;第四,企业在兼并、收购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不同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因此,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孤岛,许多系统之间不能集成,造成大量的信息需要重复录入,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效力的发挥

可以说,信息孤岛己成为制约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致命问题。如果企业不能真正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化建设就很难成功。因此,制造业企业十分关注如何消除已有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等问题。

信息集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以下方面:

(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企业间信息系统的集成,如ERP与CRM和SCM及电子商务平台的集成。

(2)不同品牌的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如不同CAD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

(3)企业内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如PDM与ERP的集成,PDM与CAD,PDM与CAPP的集成、CAD与CAPP的集成、CAD与CAM系统的集成等,ERP与MES的集成、ERP与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ERP与OA的集成等。

(4)信息系统内不同模块之间的集成,如ERP系统中财务与物流模块、财务和生产管理模块的集成、生产与质量模块的集成,尤其是不同厂商提供的相关模块之间的集成。

(5)信息化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集成,如ERP与条码系统、ERP与立体自动仓库的集成,MES系统或ERP系统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集成。

目前,己经出现的信息集成方法包括基于中间数据文件的集成、基于XML技术、基于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企业信息门户的集成、基于EAI的集成等不同的方案。集成的深度包括数据的集成、信息的集成和工作流的集成等。

4 基于PLM的服装标准化技术

标准化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手工模式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帮助标准化工作的开展,PLM可弥补传统管理工作的缺陷。PLM利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实现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为企业提供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技术服务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协同工作环境。

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一直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2005年初《纺织品服装协议》取消了配额限制,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国内产业不要造成损害,不断运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WTO/TBT),因此,尤其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产品合格评定中的标准、检测成为加快融入国际供应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服装号型尺寸、色牢度、燃烧性能以及护理标签等均有应的国际标准,如ASTM D521999用于服装号型分类的人体尺寸术语,ASTM D624098、ASTM D5219、ISO 85591989、1S0 36351981,我国也有自己的标准如GB/T 16160服装尺寸标识定义和人体测量程序标准。但是,经过比较后不难发现,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标准(更多的是产品标准)由于一直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建立的体系,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体系,这种内外单项测试标准的差异,会使企业在生产同一产品出口或内销时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在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浪费严重、交货期延误等事情的发生。

WTO的成员国制定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标准趋同是全球标准化发展的趋势。而且制定标准应当做到有关标准的协调配套,并且所制定的标准应当有利于促进对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满足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采用PLM进行服装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生产各环节的标准,这不仅体现在服装材料、服装号型、服装设备及其它相关工艺参数上,而且体现在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时,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具体表现在概念的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产品和工具的标准化;企业业务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

5 结语

绝大部分服装制造企业都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由客户订单驱动(Manufacture To Order)多品种小批量设计和生产,包括从服装设计到材料采购、零部件裁切、缝制包装和销售全过程。依托PML技术,建立以BOM为中心的产品数据管理、建立工作流程管理,在产品数据库中将全部产品数据进行有序的存放,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存储功能,使得设计、工艺、分析、实验计划和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和存储全局的产品信息,开展相应的工作。

我们探讨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在服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和相关技术基础,为服装信息化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郝宵鹏. 实施PLM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在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Michael Burkett. ERP Will Never Meet All the PLM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ve Manufacturers[J].AMR Research,February 11,2003.

第5篇

论文摘要:从生产制造行业以往的状况着手,对其内部人力、物资、产品等各方面的管理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该行业对ERP系统的需求,并详细论述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ERP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各个生产制造企业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对企业内部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增强管理水平,细化任务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价格优势。但是,我们很多生产型企业仍然没有实现这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在某些方面还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在长期的企业运营过程中,诸多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譬如各个部门使用不同的系统,导致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信息分散,数据的共享就难以实现;再比如,生产制造行业免不了要制定大量的计划,诸如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如果采用人工处理,其工作效率必定不高,很可能延误生产[1]。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急需有一种能将各个部门、各种资源进行统筹的体系,ERP系统就应运而生了。

二、ERP系统在生产制造业所发挥的作用

(一)ERP系统概述。ERP即企业资源规划,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早在上世纪70~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就已经使用了ERP信息管理系统。而在我国因为计算机技术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国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八、九十年代还没有普及开来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也比较滞后,所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步伐也较发达国家晚些。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强,ERP系统的应用也随之普及开来[2]。

(二)信息化管理对生产制造企业的重要性。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内部组成较为复杂,除了包含一些基本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财务部之外,还包含多个与生产制造相关的部门,像原料采购部、生产部、生产管理部、销售部等等。因此,对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就突显出来了。在这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3]:

1.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在以往的采购模式下,普遍存在这样几种现象:比如某些新进采购员,因为对产品原材料的需求不是很了解,而导致在采购过程中随意性极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在生产管理方面。在一个生产型企业内,其产品的制造过程是由若干个组协同工作来完成的,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各个生产组的进度不一致,信息传递也不及时,就使得已完成任务的生产组空等其他组的产品,造成了资源的搁置。采用ERP系统进行管理后,可制定出一条合理的生产流程,利用系统传递信息,减少了人力传递的工作量,提高了生产线的工作效率。3.在销售管理方面。假如某家生产制造企业未采用信息化管理,销售人员不能及时地掌握产品的库存情况,当有客户要求订货或者是直接提货时,就不能准确地给予答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度。而ERP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反馈出产品的库存情况,以供销售人员查询,而且还能对客户的订单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从而对客户的供货承诺做的更好。4.在财务管理方面。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与普通的财务管理软件不同。普通软件是独立的,很难实现与其他管理模块的衔接。而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都有集成接口,它能把采购、销售等过程所产生的数据输入财务模块,并直接生成报表,几乎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出错率大大降低。 转贴于

三、ERP系统在生产型企业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ERP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它们对生产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对实现信息化管理都是持积极地态度。据调查,大型企业已实施ERP系统的占25%,正在实施的占9%,而中小型企业大多数还没有这个打算。可以看出,大型企业ERP系统的应用程度远远高于中小型企业[4]。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ERP系统的开发。在初期,企业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大多采用自行研发的方式,但是开发出来的产品却面临着难扩展、难升级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所以,我们转而投向成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较高的软件供应商,委托他们进行实施,但是,每个生产制造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都不尽相同,使得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软件供应商都不能独立完成,这就必须依靠软件管理顾问的参与,并且监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因而提高了ERP的实施成本。这也是中小型企业中仍有大多数未实施的主要原因[4]。

四、结束语

不管怎样,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ERP系统的成功运行,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我们要深入地理解ERP系统的核心思想,及时地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并予以改正,才能全方位的发挥其管理优势。

参考文献

[1]章勇,黄国青.影响ERP成功实施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孙国文.我国企业ERP项目风险研究[D].山东大学,2007

第6篇

目前,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失控问题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ERP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主流。目前,国内一方面低端会计电算化人才“人满为患”,而另一方面,企业ERP人才又极度匮乏,制约着企业ERP的应用和普及。作为向社会输送财务信息化人才的高职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对现行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培养目标转变到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上来,本文结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与珠海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的奖学金捐赠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试探讨对高职院校与软件公司签约进行财务信息化人才“订单式”培养的优势问题。

就业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纷纷成立了产学研研究中心。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展示了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相协调,从而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使用人单位和学校达到了互惠双赢。何谓“订单式”培养?它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目标是达到理想就业。财务信息化人才是当今社会每个企事业单位必备的工作人员,但不是每年都需要招聘,因此签订稳定的订单式培养计划不现实。为达到理想就业的目标,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另辟蹊径。如一般单位的财务与业务部门大多需要既懂得业务又懂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人才,根据这一特点,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与以经营财务软件为主的软件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合同,并建立以人才需求单位的名字命名的“虚拟论文格式”班,进行系统培训,建立普遍培养、重点选拔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先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几经磨炼,条件成熟后即使日后不被用友软件公司录用,也可很快转入到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其他需求方。该校与珠海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的合作经验证明,由于软件公司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全面培养,使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了不同单位的需求,也受到市场的广泛“追捧”。

一、“订单式培养”有的放矢

学校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定人才、定评估标准。一方面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避免了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操训练场地。该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很早就建立了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给予了大量的建议和指导。经过专项的、全面的财务信息化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用友公司还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学习和免费培训的机会,成为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财务信息化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财务信息化的应用即财务软件的操作上,使学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完成财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同时,使学生熟悉各项会计电算化制度。软件公司的ERP管理系统开发和社会的广泛应用,相对于“学科式”的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学计划、统一评价标准、学模式而言,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教学效果。符合人才“订购”方按需所求。

二、“订单式培养”注重岗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用友软件公司的“销售部”和“售后服务部”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因人员流动快,故每年都需要高水平的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补充,通过大二在校学生到用友公司的暑假实习反馈和带队教师对ERP人才能力的实地了解,该校重点加强了财务信息化“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校不断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特别在“用友班”的校内实践教育课上,注意在校学生的沟通能力、市场策划和开拓能力、销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在课后让学生们通过“企业管理学社”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纷繁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成为出色的ERP管理人才,根据ERP管理系统的要求,学校在专业辅修课内容上增加了物流管理基础课和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课程。“订单式培养”信息化人才更加注重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三、“订单式培养”注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要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克服社会力量办学,“学科式”人才培养的体制单一,投资渠道单一的弊病。订单教育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互动。学校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到珠海用友软件公司考察。然后,与该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用友班”教材的联合编论文格式写与背课的有关事宜的讨论。“用友班”用联编教材对照ERP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教学及实训的操作,每周用友软件公司会派专职培训教师为“用友班”的学生讲课一次,既讲专业、讲技能,又讲企业文化,讲员工素质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开放式办学之路,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利益共同体,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四、“订单式培养”毕业生信息反馈良好,促进校企进一步合作

几年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的财务信息化人才,相继走上了不同的管理岗位,社会反应良好,达到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订单教育既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使学生找到“就业之门”,校企合作,产学互动,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财务信息化人才“订单式”培养形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既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旧观念,又避免了纯技术能力观的误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实践证明,财务信息化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途径。

第7篇

【关键词】ERP信息集成系统 成本控制 制造企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就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制造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的力度加剧,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以低技术含量的制造在竞争中获胜的竞争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低成本的取胜之道依然被大部分制造企业加以研究和利用,如何节约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是每个企业都在接力思考的问题。于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滋生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ERP系统。希望利用有效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效的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ERP在企业成本管理的功能上主要体现在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的分析上。就是在成本的研发和设计环节确定好标准成本,在各个价值环节执行的过程中加以控制,将执行的情况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达到持续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一、ERP信息集成系统与制造企业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企业基于一定的科学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过程,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决策手段的基本依据和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与科技于一身,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推动现代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最大现代的节约了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企业科技含量,并在竞争中获得最大利润。

ERP系统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包括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系统和软件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全面的信息集成和分享的过程。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在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包括厂房、设备和生产线在内的企业硬件资源,以及人力、信誉、资金、组织结构和企业精神在内的企业软件资源等都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要有效的管理和分配以上资源,相互促进已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创造企业价值,创造社会财务。

而通过ERP信息集成系统的管理模式,制造企业不仅能较好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时完成各类客户的订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资源分配的调整。调整企业的资源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必须在掌握了企业的基本组织结构和发展方向,协调好各部门的意见的前提下进行资源整合,运用ERP系统,处理了企业的各种协调问题,将企业上升到一个统一的管理理念和机制下,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

二、现行制造业ERP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徐晓飞曾经在《ERP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思考》提到,“现代企业的资源管理模式大部分都是在工业化的生产环境下进行的生产和经营过程,重视交货期和进度,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料、信息按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地方。相对而言,在成本计划与控制、现场管理与控制,人员管理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相对薄弱。对于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国家的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控制、时间进度管理和人员激励管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因素。”

现代ERP管理模式,立足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将时间进度和人员管理等进行了系统化的规划和管理。在计划过程中,以实现企业的成本节约为基本目标,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进行成本目标及责任的及时考核,并推动企业管理者在运用ERP系统的现金理念和工具进行潜力挖掘,进行企业的集成经营,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成本控制是现代制造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因此深入现代制造业的ERP系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本管理不够细化。

现行的企业ERP系统中,多是采用标准的生产成本管理体系,对企业的数据和运营状况需要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并充分保障其信息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以基础粗放管理为基础的现代中国制造业难以短时间内满足以上要求,因此,带有中国式的现行ERP系统管理难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难以帮助制造企业建立相应的市场竞争优势。

第二,企业管理者的主动性不够。

在制造企业在运行ERP系统是一个规模大、动作大、难度大的过程,需要对真个企业上至管理者下至员工进行有效的整合。但是现代制造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企业最关键的因素是获得生产效益的最大化,过多的调整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结构风险较大,而且远水难解近渴,所以积极性不大。

第三,系统运行不系统

ERP系统本身是一个既有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规范机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制造企业往往会忽视目标量化,并缺乏利用有效的激励机制。“目标不量化,考核就没有标准,这是多数实施ERP系统的企业极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导致管理者在应用先进管理工具改善管理现状上,既失去了方向,又失去了压力,系统实施不了了。”

三、完善现代制造企业的ERP系统的建议

立足成本驱动的ERP系统,不仅需要有效的控制企业的成本,而且需要进行及时的考核及激励措施,在完整的成本核算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整合有效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策略探究,不断习惯成本管理,推动企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第一,建立系统化的成本管理体制

系统化的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知识资源等在内的多种企业软硬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控制。建立一个活跃的有生命的成本控制体系,需要树立全局观念,建立符合整个企业发展的系统化管理体制。系统化的成本控制体系不仅仅是企业资金成本的节约,在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数据的分析,分析当前市场实际和企业实际,进行所有资源整合,需要企业管理者及工作者齐心协力,全面控制,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第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主动性,建立激励机制

ERP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目标成本的量化考核,以及企业各个责任中心利益提升来实现整个企业的效益提升。因此,在实施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整个企业进行协调和配合,将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成本和效益挂钩。所以需要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并通过考核促进员工的相互配合。激励机制是有效的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随着企业的ERP系统不断深化,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成本降低将成为必然。

第三,推荐创新机制的不断深化

创新ERP系统在企业中的运用,是根据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的。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企业,需要将国际市场的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的内部,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将目标细化,并分解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责任到人。“各个成本中心对企业目标成本负责,为了达成目标,企业管理者及员工自觉应用ERP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进行业务改进和管理创新。”

四、结语

综上,现代化的ERP系统是基于科学和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符合制造业的节约成本的有效机制,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代市场的发展特诊,在运行ERP系统管理时需要适当的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全体成员的的协调和配合,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浩,马少辉 .基于ERP/MES的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8年15期,2008.

[2]孟凡思 .基于ERP的制造业成本管理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2009.

第8篇

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改造旧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本文从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入了大规模企业需要构建适应变化的信息化系统。

[关键词]信息孤岛EAI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信息融合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构建和使用的应用系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到大量业务处理和数据处理的企业级应用系统,例如ERP系统、CRM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另一类是提供简单功能的供单个员工使用的桌面应用系统,例如用来进行文字处理、报表制作的办公应用系统等。

二、企业信息化中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工作效率的降低和运营成本的上升。

在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如财务信息、各种计划信息等)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这样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从在技术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企业数据中存在很大的冗余、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使得企业信息化缺乏清晰的主线,造成“有一个需求建一个系统”的直接需求式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孤岛”的加剧、多种异构系统的同时运行。无论是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还是企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异构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EAI

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有了EAI,企业就可以将企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随着企业各种应用的迅速增加以及更多地把自己的业务转向电子商务,EAI方案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AI解决方案将企业内部的应用软件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的应用软件进行链接,实现数据流和业务运作的自动化,从而令业务更实时与快速。

传统的EAI并不能够满足企业最根本的需要——快速构建IT系统以支撑企业业务的发展。当今的企业级分布式IT系统都在向共享服务方向发展,企业对传统EAI的需求仅限于将已经构建但并不支持服务共享的IT系统变成能够共享服务的IT系统,但是这一过程不应以放弃与未来的新应用共享服务为代价

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四、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

SOA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提供选择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并可以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从而保护了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传统的Web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沟通问题。WEB服务技术则是要有效的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问题,促进B2B/EAI/CB2C的发展。SOA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

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例如,服务的接口和实现相独立。

五、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如何加工、联合来自众多信息源的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补充,为各种模型方法和各领域的专家服务,使其信息量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按信息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1.原始数据融合是在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层次上进行融合,在各种信息源的原始数据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信息的综合和分析。它的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信息,缺点是处理的信息量大,所需的处理时间长,实时性差。

第9篇

关键词:知识本体;Agent;协商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3-3466-02

1 知识本体在协商Agent中的应用

协商是商务贸易交往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传统的商务运作流程转变成全球化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人工协商也由Agent自动协商代替,智能协商主体(Agent)代替人工协商可极大提高协商的效率。因此,对电子商务中协商Agent的研究也就成为时下的热点。本实验室对协商Agent的研究工作始于02年张潇元提出的基于资源的多Agent协商模型。文献[1]做进一步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把协商议题拓展到价格,数量,交货时间。文献[2,4]针对基于资源的多Agent协商模型的不足,结合面向服务架构的动态,标准,开放的特定,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多Agent协商模型。该模型将协商系统中的Agent分为管理Agent和协商Agent两类,并将他们转变为松散耦合的关系。同时把原来的局限于三个议题扩展成多议题。 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商模型增强了协商Agent的开放性,但不能解决异构Agent之间的协商,其原因是,协商Agent之间只能使用一种预定义的协商通讯语言,协商协议规则和固定的一组协商目标词汇集。

由于知识本体具有知识共享,再利用与规则推理能力,故建立协商目标知识本体,协商通信语言知识本体,协商协议知识本体,使协商Agent与背景知识,协商协议,通信语言分离,通过中间市场达到知识共享。协商Agent在加入某个市场时临时动态获取定义在该市场中的知识本体,Agent利用自身的本体推理机获取并解析这些协商通信语言,协商协议,和协商对象本体等Agent交互必备的信息,从而使协商Agent变得更加的灵活,动态,适应开放环境,能随时参与任何虚拟市场中的协商活动[3]。

2 基于知识本体的协商Agent系统模型

结合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商模型,基于知识本体的多Agent协商模型的立足于以下三点:

1) 协商Agent适应开放环境的关键是协商Agent之间共享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协商通信语言,协商协议,和对协商目标的共识。知识本体可以将特定领域知识以抽象化的形式表达,透过概念与实体的分离以及逻辑公理的限制,使协商Agent与不特定的对象协商可以参照知识本体而达成共识。因此本系统模型针对某议题建立知识本体。

2) 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商系统中,资源的获取是直接从自身携带的数据库中查询获取,与企业生产脱离。而事实上协商Agent在协商过程中所用的资源,除了部分如协商经验可以从本地数据表中提取外,大部分资源数据是要从ERP动态获取的,使协商决策能基于企业生产计划。因此在本课题工作中设计了一个动态调用器,从ERP资源接口中动态获取协商决策中所需要的数据资源[5]。

3) 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商系统中,协商Agent之间的协商通讯是一种间接的方式进行的,协商Agent之间不直接对话,而是通过管理平台转发,所有的协商过程都在管理端完成,这势必增加了协商管理端的负荷,也限制了协商Agent的开放性。协商Agent之间应该能够直接展开互动,通讯过程应该能够在任何Agent之间自由展开 。

通过对原有协商模型的分析,结合面向开放环境的目标,建立如下的基于知识本体的协商Agent模型。

3 基于知识本体的协商Agent模型结构组成

协商系统模型由四部分组成,分别UDDI注册中心,协商管理端,协商Agent,ERP资源服务接口。

3.1 UDDI注册中心[6]

在协商系统中,ERP资源接口以Web Service服务方式对外提供资源查询服务,协商Agent,管理Agent都以服务的方式呈现于对方面前,协商通讯语言也以Web Service方式向Agent提供通讯服务。

3.2 协商Agent管理平台[2]

协商Agent管理平台有四个组成部分:管理Agent,面向服务架构的管理和应用通道,以及用于存储协商所需的服务、商品、议题和管理经验等信息库以及协商知识本体库。

其中协商知识本体库中包含有协商目标知识本体,协商协议本体和协商通信语言本体,是协商Agent达成共识的基础,协商Agent在管理端注册的时候从这里获取共享知识。

3.3 协商Agent

基于知识本体的协商Agent继承了面向服务架构模型的框架,是在面向服务架构基础上的扩充和改进。因此基于知识本体的协商Agent依然以Web Services的形式对外提供协商服务。但其使用的协商通讯语言,协商协议,及协商目标知识本体需要动态的获取,因此其结构与原协商Agent有较大的改动。

从结构图3中可以看出,协商Agent分为三层:

1) 管理与应用接口层:协商Agent利用Web Server中的Service Interface使用管理通道、应用管理通道实现与协商服务管理(NSMA)交互;把从用户界面提交的参数利用Web Service传递给NSMA并从管理平台接受返回的信息。

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模块):用户可使用该模块完成基本信息的录入和获取协商信息。包括:议题的初始化――输入议题的信息;提出协商请求(对协商Agent进行初始化)――输入议题相关初始化数据、提议基本信息、最大协商次数、相商有效期;获得协商结果信息――协商是否成功、协商过程相关数据(协商次数、反提议数据、协商双方的协商效益值);参与协商的用户基本信息。

2) 协商核心层:协商核心层从管理层获取协商对象,并激活本地Agent的计算,推理,学习等动作参与协商活动。

协商推理机:协商推理机响应动作分发器的指令,调用协商策略,协商经验,计算出下一个提议的参数值。

逻辑推理机:逻辑推理机是用来判断双方是否具有相同的认知,也就是协商Agent收到对方的消息时,首先将本体中的协商信息取出来,接着将协商目标知识本体加入推理机,比较双方信息中的概念是否相同或相近,确定双方能否展开协商活动。

规则推理机:为了使协商Agent更具动态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协商环境与异质协商Agent展开协商活动,我们使用本体加规则描述协商协议即协商的互动规则,规则推理机就是要从协商协议本体中推理出当前的动作从而使不同的协商Agent有一致的行动。

协商策略:协商策略是每个协商Agent内部私有处理程序。协商策略是相对复杂的运算过程,在每个回合的协商过程中,协商Agent的效益评估需要大量的计算,以提出最佳的反提议。Jennings[7]协商过程中,对于对方提出的提议如价格,数量,交货日期等,如果不能接受则要计算出自己的反提议。一般基于价格有三种让步策略:焦急型,谨慎型和贪婪型,在数学上分别对应线性,平方和立方的关系。

动作分发器:根据监视器转发的请求操作和参数,动作分发器检验操作有效性之后,按照操作内容分发具体操作,对于可以由服务管理器、内容管理器和协商管理器直接应答的操作,仅记录操作的内容,对于需要管理Agent耗费较多时间进行处理的操作,比如匹配请求,动作分发器会以后台进程/线程的方式启动目标并向其发送操作请求。

动态调用器(Dynamic Invoker):协商Agent所绑定的协商服务和有效接口是动态的,动态调用器负责解决协商Agent的寻址和接口调用问题,即根据协商实例所绑定的服务接口,建立指向该服务访问点的调用器,并对其他模块提供封装服务接口的各种调用。

3) 数据层:数据层分两部分,第一,协商Agent利用获取资源通信接口(Interface Plus)实现与外部系统(电子商务网站、ERP、CRM等)交互;第二,协商Agent与数据库交互(对资源库、协商规则库、知识库、协商结果等数据的查询并使用、修改、增加的操作)。

4) 动态调用ERP资源服务接口[5]

基于资源的多Agent协商模型,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商模型,以及目前研究的一些协商模型在资源调用时都有一个缺点,即协商所需要的数据需要人工输入,协商成功的结果信息也需要人工转入到企业内部系统,这导致了协商系统与企业内部系统的脱节。文献[6]开发一个面向服务架构的框架下协商系统与企业内部ERP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集成中心。协商Agent在这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调用这个集成中心,使协商Agent的协商策略与企业内部生产计划紧密结合。

4 实验和评价

试验中以protégé为本体编辑工具,用owl语言实现了协商通讯语言,协商协议和简单的协商内容本体的设计和实现工作。以Java简单规则语言实现了协商规则的设计,并通过了本体规则的逻辑检测,证明用本体表示协商知识的可行性。设计了XML文档转换器,使协商Agent在决策过程中能动态调用ERP资源。以本体为基础,在原有面向服务架构协商模型基础上改造了协商Agent的结构,增加了协商Agent的推理机,动作分发器,从理论上确定了协商能基于本体进行推理,并与其他协商Agent直接协商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梁茹冰.基于资源的多Agent协商模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白伟华,苏卓夫.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商Agent服务和面向服务架构协商管理平台[D].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程庆华.基于知识本体的电子商务协商Agent[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4).

[4] 白伟华.基于SOA的多边多议题协商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8(1).

[5] 冯文辉.面向服务架构的多协商系统与企业ERP集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钟阳晶.电子商务自动协商中的UDDI注册中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10篇

【论文摘要】 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逐步推进,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erp)信息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该系统的核心是在企业内部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整个供应链实现有效管理,要求通过企业各个环节的网络进行信息的及时传输,实现erp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实时控制。因此研究erp环境下的实时控制,对从传统会计控制向会计实时控制过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erp软件开发应用日益广泛,企业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传统会计,满足信息时代对会计控制的要求,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提升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质量,成为会计信息化管理研究的必然。 

 

一、erp环境下的会计实时控制理论 

 

事后算账的传统会计往往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实时”则是指追求最有效的会计信息处理,一个控制系统如果其结果能够立即作用或影响正在被控制的过程,即可被称为实时控制系统。会计实时控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财务人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分析,通过指导、调节和约束促进经营活动,以实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标。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erp)系统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的体现,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具有计划的一贯性、管理系统性、数据共享性、动态应变性、模拟预见性、物流与资金流统一性等特征。数据的采集和业务处理互相融合互相支持,形成一个信息共享、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管理板块。erp系统的核心是会计信息系统,它与生产、销售、人事、管理等子系统相互融合,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于一体,提供着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所需的大量信息。这就要求传统会计控制要适应现代化管理的改变,积极发展会计的实时控制理论。 

目前,信息处理速度的加快为没有时滞的实时控制提供了技术平台,传输网络化为现代企业集中控制提供了可能。erp系统中,通过各模块的实时传递,将整个系统集成一体,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统一,实时地提供了反应企业运用状况的货币量、实物量和时间量信息。 

 

二、会计信息系统中实时控制的内控方法 

 

(一)传统手工环境与erp环境中内部控制的区别 

首先,与传统手工环境相比,erp环境中的内部控制风险变数更大,设计内控体系时需针对各种风险制定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措施以满足需要。 

其次,较传统手工环境,erp环境下业务流与信息流同步进行,既实现了内部控制执行和信息采集合二为一的集成,也为事前预防、事中检查和事后纠正的控制整合提供了条件。 

再次,erp系统中计算机根据企业设置的控制标准在各业务控制点实施客观控制,人工主观控制大大减少,加强了企业的控制力度。 

(二)erp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的主要方法 

将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与网络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在软件中集成优化,才能进一步满足erp环境中会计实时控制的需要。 

首先,分离erp环境中的不相容职务,将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外来用户等不同的操作者设定不同的权限。对负责系统数据管理维护工作的系统管理员采用多人操作的内部牵制方式,避免其利用职权擅自更改信息,进行业务舞弊;管理员赋予操作员权限时,坚决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内控原则,避免将需要分离的职务权限授予一人,重要的岗位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权限的操作员,实行岗位轮换制相互牵制;对于外来用户,只提供查询功能。 

其次,为了解决企业管理中的监管力度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打破传统的会计流程,建立起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数据集成控制处理。企业集团总部可以实行集团信息的综合应用,在子公司内设置业务流程管理的erp,连接各子公司的部门和业务环节,将会计信息的采集下放至各业务作业中,输入系统中的会计信息也自动在各业务作业中完成加工,同一作业不同方面的会计信息快速综合化地呈现于监管之下。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报告会计信息,进行预算实时管理,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实时集中控制企业财务状况。 

再次,与传统会计不同,erp系统中的大量数据都保存在存储介质上,业务轨迹查询困难,应通过设置系统日志保留审计资料,加大内部控制。日志系统记录操作用户使用软件、调用程序、访问文件和目录的起止时间,以及对文件数据的增删改与复制的操作等,日志系统中资料增多后需有转存和备份等维护,保存完整详实的审计线索,以满足企业内部稽查和外部审计的需要。 

此外,传统内部会计控制中包括风险控制,在erp环境下,企业也要在系统中建立风险预警和识别系统,当遭遇企业风险时该系统立刻启动,实时地进行分析风险、调动资源、制定应急方案,事后进行风险总结,以达到不断提高企业风险防御和风险管理的水平。 

三、会计实时控制体系的架构 

 

企业要实现会计控制目标,除了接纳并推行会计实时控制理论、掌握实时控制方法之外,还需构建实时控制的it环境,进行会计流程的再造,综合系统地架构其会计实时控制体系。 

首先,会计实时控制的it环境通常包括网络、数据库和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网络是信息分享的平台,数据库负责数据的存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企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只有做到集团信息集成和企业间过程集成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支持实时控制,传统企业的部门间信息集成所形成的信息孤岛,根本无法满足会计实时控制的前提条件。因此,构建会计实时控制的it环境,研究满足实时控制所需的会计信息系统结构,是实现实时控制的前提。 

其次,再造erp环境下的会计流程。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力分工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信息的采集加工远离业务活动,对于业务信息的反映,会计信息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而且,会计信息属于事后核算,无法对经济活动实行实时控制,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相脱离,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再造erp环境下的会计流程可做到信息的集成性,从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输出三个方面而言,业务作业一经发生,各部门的信息子系统便加以收集,并通过网络传递到数据库中保存,当信息使用时,可通过驱动会计信息系统主动获得;erp环境下的会计数据处理强调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的整合,实现双向信息的迅速沟通;由于再造会计业务流程的互动性,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定制,业务数据处理后生成用户需要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出去,满足企业和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满足企业信息用户的需要,就必须在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为会计数据延伸和改进处理信息的质量和实效性提供可靠保证的同时,也为会计人员成为信息专家或理财专家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系统实现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自动化后,财务人员可将精力用于支持经营控制决策和支持战略决策,会计流程再造的终点也将从出具系列会计报表转变为提供支持战略决策和经营控制的实时、有效的信息。 

此外,随着现代企业对会计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控制逐步由事后控制转变为事中、事前控制,由适时控制转变为实时控制,由财务控制转变为资金运动与业务流程控制,由单一要素控制转变为作业链控制。会计实时控制可以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建立供、产、销及库存和财务的实时控制模式,也可根据企业集团之间的资金运动建立实时控制模式,以实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和资金的效能提高。 

总之,erp环境下的会计实时控制是信息化管理变革中的新型会计控制理论,它存在特有的控制特点和控制方法,并在it环境影响下,通过erp环境下会计流程的再造和会计实时控制模式的建立,协同作用各因素,综合架构起实时控制体系,争取最大化地发挥会计实时控制的作用,支持企业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3(4). 

[2] 张广,陈翔,朱朝华. 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2(10). 

第11篇

关键词:SAP工程项目,核算,项目编码,资产号,SEUT树形结构

 

1 问题提出

中国石化ERP系统采用SAP R/3实现,由于安庆分公司(以下简称企业)ERP上线时没有实施工程管理(PS,Project System)模块,不能满足企业精细化管理和国家对大型投资工程项目审计的要求。

企业提出在ERP没有实施PS模块前提下,通过客制化开发,实现工程项目按照工程、子项目、专业、费用4级进行核算和管理,专业根据管理需要可以自主扩充,核算费用分为设备购置费、主要材料费、安装工程费、建筑工程费。企业希望能够制定“设计简洁、实现容易、统计合理”方案,然后实施,项目投用能够到项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2 业务流程与方案设计

2.1 现行业务流程分析

工程费用核算主要涉及ERP系统中MRO模块(中石化将MM模块和SD模块中部分功能整合为物资管理模块,即MRO模块)和FI/CO模块。科技论文。工程项目相关业务流程如下:首先由资产会计创建1个主资产号和5个子资产号,分别归集设备购置费、主要材料费、安装工程费、建筑工程费和其他费用,然后MRO模块根据资产号创建项目编码,在编制需求计划的时候输入项目编号和资产编号,最后根据预留发货,这时候系统就产生了设备购置费、主要材料费。财务部门根据工程部门提供的数据录入安装工程费、建筑工程费。最后通过相关报表归集数据。

现行业务处理后,各项费用统计只能够根据资产号来进行,统计后只能够反映资产总费用和费用类型,无法区分该项目的子项目、专业等相关专业数据,管理过于粗放,不符合企业精细管理需求和国家相关工程审计要求。

2.2 方案设计

2.2.1 设计原则

设计投资项目多级管理核算要求预算费用不超过10万元,新的功能实现后要与SAP系统无缝对接,且对现行业务流程不可做过多修改,最终用户操作简洁方便,界面风格要和SAP系统一致。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客制化对SAP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响,必须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唯一性。

2.2.2 设计分析

企业对本项目要求是“设计简洁、实现容易、统计合理”,为了制定一个合理的项目出了方案,采用了“头脑风暴”会议,广泛的听取各个部门的相关用户对系统的构想和要求,并实际考察现行业务后,一致认为要成功顺利实现项目目标,首先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编码体系,通过自定义的编码和SAP系统相关的编码结合在一起,把整个业务串接起来,使每个业务操作都有源可塑、可追踪。

如果选择第三方平台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尽管可以采用SAP的rfc实现数据交换和系统实现,但无法实现和SAP系统的无缝集成、界面风格统一,且最终用户操作不便,部分用户有时候要跨越不同系统进行操作。在充分讨论系统目标和要求后,最终选择了SAP系统的ABAP开发语言,数据结构通过在SAP系统客制化透明表实现。

通过ABAP开发能够按照项目设计简洁、实现容易、统计合理”要求实现。并且企业ABAP开发人员技术能力能够完全胜任改项目,在投用后由企业自己ABAP人员进行完善等维护工作方便,能够及时解决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2.3 项目编码设计

项目编码设计的好坏是本方案的重点,而且设计的编码要符合业务操作人员习惯,便于理解和维护。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编码,并要考虑最终用户对编码接受和理解,这样便于系统顺利投入使用。科技论文。编码结构设计及编码长度必须要符合企业SAP系统目前相关业务。

本设计方案的核心是利用SAP系统中原有的项目编号来实现多级费用核算和统计,即对项目编号进行标准化处理来实现数据归集和分类。由于工程项目编号始终贯穿在MRO模块业务流程中,原有编码设计仅能满足物资采购业务的分类管理要求,不能满足多级管理核算的需求。规范后的项目编码采用层次码结构,使用10位编码,分别对工程、子项目、专业、费用编码标识,第1-5位为工程项目编码,前面2位为年份,后3位为项目流水号,第6-7位为子项目编码,第8-9为专业编码,第10位为费用代码。系统实现时将明细项目编码和子资产号关联,这样的编码设计在业务处理上不改变MRO和FI/CO模块现有业务流程,也不会影响资产统计和投资订单的管理与控制。项目编码结构见图1.

SAP中项目编号字段为10位字符,为了保证已启用SAP相关流程和客制化报表不受影响,在本方案中没有对项目编号进行扩展,既保证系统的稳定,也减少了本方案的工作量。

第12篇

参考文献

[1]王立兵.浅析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

[2]刘帆.基层央行计算机安全工作重在管理和防范[J].华南金融电脑,2010(04).

[3]赵永彩,王效英,宋玉长.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防范金融科技风险[J].中国金融电脑,2001(06).

[4]张学龙,周东茂,范海峰.强化计算机安全三防确保计算机安全运行[J].中国金融电脑,2001(09).

参考文献:

[1]叶陵波.探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反拨作用[J].新校园(阅读),2016,05:53.

[2]杨朋山.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反拨作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6:245-246.

[3]吴明莉.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整合[J].河南科技,2013,01:217-218.

[4]蔡万元.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J].无线互联科技,2013,11:229.

参考文献

[1]李鑫、王坤、郭勇:基于工业以太网的三网合一在数字化矿山中的应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8

[2]魏豪洲:测绘数字成果生产管理系统设计,金色年华,2011.6

[3]陈小红:企业信息资源微观优化模式创新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4]翁玉良、王炳志:企业集中管理模式下的ERP远程接入问题,商业时代,2008.7

参考文献:

[1]马忠锋.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78.

[2]孙乃旭.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4:183.

[3]黄奕炜.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