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养殖论文

畜牧养殖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养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畜牧养殖论文

第1篇

(一)养殖方式集约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养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转变,由粗放饲养向集约饲养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据统计,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下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71.60%下降到2012年的32.08%,而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10.60%增加到2012年的38.00%;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下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68.50%下降到2012年的56.24%;羊年出栏30头以下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56.60%下降到2012年的45.04%。养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迫切需要物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生产的规模效益。

(二)饲养管理自动化

适应养殖方式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单纯地依靠传统的人力饲养,很难满足精准饲喂、自动喂养、科学管理的需要。在物联牧场中,通过畜禽个体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实时传输畜禽个体生理状态数据,监测畜禽个体数据异常情况,并将数据及时反馈生产者,同时,通过对不同个体生理状态的监测,结合专家系统,对畜禽饲料进行科学配比,精细饲喂,既保证畜禽生长所需能量,又能节约生产成本,是自动化饲养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肉鸡、蛋鸡、规模养猪的自动化程度相对比较高,而肉牛、肉羊、绵羊的自动化程度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2010年我国奶牛养殖量为1258万头,产奶3600万吨,而美国奶牛养殖量仅为910万头,产奶量却高达8750万吨,是中国的2.43倍,按每头年产奶量计算,美国是中国的3.36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奶牛单产分别是中国奶牛单产的2.02和1.26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了DHI(DairyHerdImprovement)技术,实施奶牛牛群改良,而我国只是在个别地方才应用。DHI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测定奶牛个体单产数据、牛群基础资料,综合评定奶牛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是世界公认的饲养管理的科学手段。

(三)质量控制追溯化

畜禽及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涉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成为了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动物疫病、兽药残留、加工流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覆盖从“牧场到餐桌”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物联网的RFID、条形码、电子“药丸”等技术,对畜禽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实施全过程监管,对发现的问题产品进行追踪溯源,实现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可追溯,是有效防止畜禽产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在物联牧场中,畜产品物联网溯源平台已经基本完善,每一种产品都可以通过标识在物联牧场的溯源平台中查到其产地、销地,并通过溯源系统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四)疫病防治即时化

重大动物疫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猪瘟,以及其他流行性动物疫病,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民增收和人民群众健康。近年来,世界各地多次发生动物疫情失控事件,对于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及时有效地开展监测预警工作、进行动物疫病防治,是一直以来困扰畜牧业发展的难题。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运用于畜禽生产实际,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物联网技术可以感知畜禽个体及群体的生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如温度、采食量、活动量等数据,结合历史数据,及时监测畜禽个体的差异性,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进而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产生、发展和蔓延。

(五)养殖环境清洁化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现代畜牧业,通过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再生化等环节,减少畜禽生产污染物排放、控制畜禽养殖环境,以达到改善畜禽产品质量的目标,是实现畜禽清洁化生产的重要途径。畜牧业生长环境是影响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传统畜禽养殖环境很难做到精确控制,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物联网技术为畜禽生长环境的自动控制提供了条件。通过传感器采集牧场环境信息(光照、温度、湿度、CO2、H2S等),并将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GPRS、ZigBee等)传输到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将收集到的数据与标准数据库中的数据相比较,结合专家系统,科学准确地计算畜禽养殖环境信息,并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温度控制器、光照强度控制器、CO2发生器等)等对畜禽生长环境进行精确控制,为畜禽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

(六)畜禽品种良种化

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和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生产要素,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兴起的生物信息学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各方面的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揭示大量复杂的生物数据的生物学奥秘。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畜禽品种的选择、培育,是现代育种的重要方式。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监测期母畜生理变化情况和仔畜生长发育情况,对于畜禽良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以奶牛为例,期的奶牛,其活动量、步行数等都远远大于其他奶牛,通过对奶牛行为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奶牛的状况,科学预测奶牛时间,及时进行人工授精,保证奶牛产奶质量。

二、物联牧场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以农业物联网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系统“三全”理论为基础,物联牧场针对养殖环境、畜禽生产资料、劳动投入、饲养管理技术等的全要素,和畜禽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的全过程,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全系统,形成了以感知、传输和应用为主线的技术体系,研究重点和方向也日益明晰。

(一)物联牧场的相关理论

牧场是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也是包含畜牧、自然、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复杂系统。因此物联牧场必须遵循农业物联网中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系统的“三全”化发展理念,才能确保其科学持续性发展。物联牧场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牧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运用养殖环境监测传感器、生理体征监测传感器、视频信息采集传感器等设备感知饲料、水、生命体、生产器械、能源动力、运输、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互联网和智能化处理等现代技术,构建包含牧场正常运转所涉及的自然、社会、生产、人力资源等的复杂系统,实现牧场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达到牧场人、机、牧一体化,进而实现畜牧养殖的高产、优质、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目标。

(二)物联牧场的技术体系

要使物联牧场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考虑人、机、牧的综合配置与协调,实现人机牧一体化发展,才能真正发挥物联牧场的作用。其技术体系是通过感知、传输、处理、控制等现代技术,将人机牧三者相互融合,提供更透明、更智能、更泛在、更安全的一体化服务。感知技术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等气象环境类传感器技术;二氧化碳、氧气、氨气、甲烷、硫化氢等气体类传感器技术;饲料量、饮水量、运动量、产奶量、体表温度等生命本体传感器技术;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传感器技术。传输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短信通信技术、Zigbee无线传输技术、GPRS无线传输技术、3G无线通信技术(TD-SCDMA、WSCDMA、SCDMA2000)、4G通信传输技术(TD-LTE、FDD-LTE)。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处理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多信息融合处理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包括:最优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专家控制技术(即以专家知识库为基础建立控制规则和程序)、模糊控制技术、容错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

(三)物联牧场的研究重点

第2篇

降水不足,地表径流下降,农作物、牧草等因缺水而导致减产是干旱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干旱越严重浓作物和牧草等减产就越严重。农作物和牧草等对畜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牛羊等的食物来源就是农作物、牧草等。如果这些减产那饲料就会严重不足这就严重影响农业气候畜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油于牧草等的减少,饲料成本升高,奶牛产奶量减少储、鸡等对高温的不适应,死亡时常发生庄理不适现象表现明显并且产蛋量明显下降。干旱对畜牧养殖最大的影响就是因牧草、农作物等的减产而导致饲料成本的升高,并且导致牧草营养成分不全面从而严重阻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2自然灾害

因为地震,对人和动物有害的细菌、病毒等大量繁衍并且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导致动物的大量生病和死亡周此畜牧养殖受到巨大的损失。通常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

①要对死亡动物进行及时的无害化处理,家禽粪便污水及动物尸体的处理尤为重要。死亡畜禽体内带有大量的病菌河以将其深埋或焚烧。

②要在受灾地区进行大面积、全方位肖毒。地震过后,灾区连续几天降雨死亡畜禽随水流动造成水污染严重。为了消灭病原体,tn断传播途径保障人和畜禽的健康就要做好灾后消毒工作。

③要严抓动物的饲料肪止病从口入。灾区连续的降雨会导致饲料的霉变甚至产生毒性周而灾后的动物饲料一定要严格把关要选取干净、卫生合格的饲料。

并且要适当的增加营养物质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雪灾地区随着农业气候的回升,冰雪融化后容易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链球菌病等多种动物疫病的高发。因为雪灾导致停水停电所以家畜饲养条件和营养状况不佳,导致家禽抗病能力减弱并且发病率也增加。又因为随着春季变暖大量候鸟迁徙,带毒候鸟向家禽传播疫情的可能大增。同时随着河水解冻,水污染也越加严重这对水禽的饲养危害加大。农业气候洪灾过程中不少畜禽被水冲散、发病导致大量死亡。死亡的畜禽体内携带大量的致病微生物郊果无害化处理不及时汪其腐烂发臭那么病菌会随着水流、空气扩散、污染。这不仅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还容易引发人畜疫病暴发。例如耕牛吸血虫病、牛羊炭疽病、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肺疫、鸡法式囊病、球虫病等。因而要及时处理死亡的畜禽并且全方位、彻底的消毒。

3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导致冰山融化,水资源结构变化,灾害频发。全球变暖对畜牧养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导致饲料作物减产。气候变暖使春季容易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作物因为高温、干旱的双重“打压”,导致粮食作物的大幅度减产。

②家禽的生产性能下降。猪是恒温动物,因为持续的高温储的代谢功能、粮食利用率、生产能力和抗病能力都将下降。高温还对奶牛的泌乳功能产生影响使其泌乳量下降加%田0%。从而影响我国奶牛生产业的布局。另外,因为鸡的散热功能差高温同样影响其生产性能。

第3篇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经济战略

要发展畜牧业经济,其战略重点应放在哪里?根据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经济条件,并考虑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危机。一方面,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些顽症依然在,困扰着畜牧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对畜牧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出了最迫切的要求。正视现实、认清形势、充分了解我国畜牧业在新形势下寻求发展的优劣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的、可行的以及可接受的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畜牧业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新形势要求我国畜牧业发展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市场竞争,尽快提高总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我认为,应该走农牧结合的路子,逐步建立起一个有畜牧和农业的良性循环的结构模式。而要建立这种模式,非以农区作为突破口不可,即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性动物。

1 秸秆过腹转化

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经济、富民强家,对畜牧业的高度重视是我国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一项兴国战略来抓,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稳步发展,并从容应对入世挑战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消费空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畜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形成了广阔的市场,农业经济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已发展成一个畜牧业大国,更是畜牧业消费大国。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肉食品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世界的肉类消费品的不断需求提供发展基础。以廉价的农副产物(玉米秸)转化为动物性蛋白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膳食需要是必经之路。秸秆过腹转化还可以转变人畜争粮的现状,减少粮食的消耗。

2 加工销售

通过食草牛羊的养殖、深度加工出售。这是一项潜力大、见效快、有前途、划得来的开发项目。我们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不断增强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把养殖牛羊业搞上去,树立品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到利益最大化。

3 以农区作为突破口

不仅是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而且科技人才数量大。农区的交通便利,经济十分活跃,对产品流通十分有利。

发展秸秆养牛羊业,不仅是个发展顺序问题,而且是畜牧业创汇问题。总之,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是发展秸秆畜牧业经济的战略构想。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加快畜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来抓,研究发展措施,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农业、畜牧、财政、土地、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发展规模养殖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规模养殖

多年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这种经济表现形式又客观反应了我国畜牧业发展形成的规模小、形式单一、饲养管理粗放、效益低,这就要求畜牧业发展成为产业化、集约化,破解依赖行政或行业的特点,严重制约了加入WTO的重重阻力。为了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进程,并通过向广大养殖户积极宣传各级政府颁布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养殖户和相关企业老板投资创办生态健康畜禽规模养殖的积极性,积极创办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给农民树立样板。便于履行服务和相关监管监测职能工作,如帮助制定合理而科学的畜禽免疫程序,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和场地圈舍等消毒设施的规范完善,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测和对周边环境有否污染情况监管等,指导农户建立健全生态健康养殖档案等服务工作,在认真做好配套服务工作的同时,还方便惠农扶持政策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宣传。

5 养殖牛羊的经济效益

以养殖1头母牛为例,一年可产一头犊牛,犊牛经过一年的饲养出售,即可获利250kg×24元/ kg =6000元,母牛饲养一年需要一晌地的玉米秸秆400元,精饲料200 kg×2.5元/kg =500元,即投入900元;犊牛饲养一年的费用与母牛相当,也在900元左右;则饲养一头母牛一年获利在4000元左右。如果再将犊牛育肥半年,则可再获利600元。

养一只母羊,一年可产仔成活3只,每只羔羊断奶即可卖550元,3只羔羊出售1650元,饲养一只成年母羊的成本是秸秆750kg×0.2元/kg =150元,精料100 kg×2.5元/kg =250元,总支出为400元。年收入为1250元,效益十分可观。

从畜牧业发展形势看,食草牛羊的养殖数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密不可分,膳食需求量大。牛羊皮张制品需求量也十分巨大。

由此看来,牛羊肉加工、皮张加工、都是促进养殖牛羊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和进行产品流通的宽阔领域。必须搞系列开发,向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6 搞好服务

做好牛羊饲养管理、繁殖改良、防疫灭病等服务工作,提高个体牛羊的产品产量与产值。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技术咨询、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养殖户科学饲养水平不高、养殖信息不灵、畜禽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在技术推广中,探索既加快出栏又增加效益、降低成本的新途径。特别是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把良种、良料、良舍、良法有机的结合,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在秸秆加工制作,冷配改良等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服务,应该是一项脱贫致富、发展产业广阔的大项目。

第4篇

对我国草原生态工程建设中草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的效益问题进行了评级与分析,采用统计数据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以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奖补政策为切入点,对整个工程进行评级总结,提出目前草原生态工程的问题困境,以此为国家生态工程提供更好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

草食畜牧业;草原生态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通过对土地和项目实施、管护构成进行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实施生态保护,主要代表性的重点工程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治理工程。2003年,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我国开始实施以禁牧、休牧、轮牧、围栏放牧和补播为主要方式的退牧还草工程,该工程目标是历时5年将我国西部11省份的草地资源得到集中治理。2010年年末,二期工程基本结束,累计完成草地围栏建设任务0.40亿hm2,治理、退换草地0.08亿hm2,划区轮牧0.01亿hm2。2011年,我国再次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纳入实施范畴,两项政策工程开始进入合二为一的阶段,以更为完善的补贴机制将草原保护补偿制度建立起来。奖补机制预期在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推行。2003年至2014年,国家在退牧还草工程上累计投入资金2808758万元,共退牧还草6779万hm2。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资金136亿元主要用于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至今已实行12年,甘南牧区呈现较大的变化与改观,牲畜超载问题逐步改善,草畜平衡管理进入基本平衡阶段,牧民生计与以往也有不同。通过调研走访发现牧区牧户的生态意识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定居点靠近公路沿线的牧户与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牧户环保意识差距较大;牧区的教育水平受限较大;交通不便的牧户拥有较小的生计选择权多数依靠国家补助和救济生活;部分牧户对国家生态工程的持续开展没有乐观态度。本文认为,虽然国家生态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牧户生活有普遍改观,但收益与问题并存,为持久推动生态工程的实施、将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仍需较大努力。文中将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甘南地区畜牧业发展详情,分析概括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的效益与问题,以期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更为有效的政策建议。

1甘南州农牧业发展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带,总面积约4.5万hm2,州内海拔1173~4920m,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甘南州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甘南草原具有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无工农业污染、病原菌极少等独特优点。全州草原总面积为272.3万m2,草地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灌丛草甸、沼泽草甸等7类17组29个型,其中亚高山草甸是其主体和精华,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3.71%。地方优良畜种主要有甘南牦牛、藏羊(欧拉型、甘加型和乔科型)、合作猪(蕨麻猪)、河曲马、河曲藏獒等。2013年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80.69万头/只,全州出栏各类牲畜168.48万头/只,各类牲畜总增率34.02%,出栏率43.89%,商品率37.94%。肉类总产量为6.72万t、奶产量为8.69万t,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2014年,全州农作物种植面积7.19万hm2,其中粮食作物3.57万hm2、经济作物2.74万hm2、青饲料0.87万hm2,预计粮食总产9.04万t。农业界线温度呈垂直变化,种植主要分布在1200~3200m地带。种植作物主要有藏中药材、青稞、油菜、小麦、豆类、马铃薯、玉米等。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甘南全州的农业产值为67594.22万元,2011年有所下降,为55759.65万元,2012年和2013年又有所回升,农业产值在2013年达到近4年内最高,72915万元。其中,主要有谷物类产值35137万元,其余产值贡献主要来源于中药材种植,2013年约28434万元,约占全州农业产值总值的39%。甘南州整体概况是以畜牧业为主,由于大部分地区位于农牧交错带,在全州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后,牧户的种养方式有所改变,种植结构主要凸显高原特色,多数牧户种植青稞、燕麦、玉米主要用于食用与饲料。部分高寒地区只能种植青稞、油菜与燕麦。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5月是甘南州草原的休牧、轮牧时间,由于冬春季节由于气温过低,饲养牲畜的过冬饲料主要依靠牧户的种植。

2甘南册草原生态工程的效益分析

2.1草原生态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

草原生态工程主要涉及禁牧、休牧、轮牧等项目工程,对草原的载畜量、牧户的放牧时间、放牧区域等会有一定的设定,受此直接影响的必然是当地养殖情况。鉴于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放牧养殖,本文将甘南州牧户牲畜养殖的的基本情况作为衡量草原生态工程直接经济效益的因素。伴随草原生态工程的实施,甘南州草原生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载畜量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相关资料表明,牧业产值自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以来,逐年增加,2013年全州产值为206974万元,凸显了甘南州以牧业为主的特征。2013年年末牛的存栏量为1246805头,比2011年有所降低;羊类(山羊和绵羊)自2011年草原奖补政策实施以来载畜量控制良好,逐年减少。猪的养殖量近3年来有所增加。调研得知,推行退牧还草政策后,全州牧户的养殖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减少,部分牧户为提高养殖数量,自发组织养殖合作社,以便扩大养殖数量,达到规模效益。目前全州整体趋势是牧户个体养殖数量在缩减,牧业合作社、养殖合作社不断扩大,牧民对于定居点的生活较为习惯,部分藏族牧户已经开始接受外出打工等生计方式。以王格尔塘为例,当地因为处在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且是农牧交错带,种植面积较全州其他地区较多,种植业在当地发展较为迅速,尤其以秸秆回收为代表的饲料产业。另一个与地处大山深处的牧户相比,公路沿线的牧户明显具有外出打工的意愿,这也是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伴随饲养牲畜数量的减少,圈养牲畜较花费较大,为避免生活困难,牧民较为倾向的生计方式。

2.1.1甘南州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2013年年末,甘南州全州牲畜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到33.7%、42.8%、36.8%,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3.65、5.86、5.16个百分点。奶类产量8.71万t,比2010年增加了0.32万t,增长3.8%。2013年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260元,比2010年增长1571元,增长了58.4%。通过实地调研得知,全州草原奖补政策实施顺利,农牧民通过一折通可以领取全部的生态工程补贴资金,社会补助资金,财政转移支付类资金等全部通过此该种手段进行拨付。根据全州不同地区草原生态工程实施情况的不同,各地区略有区别。全州牧民的生态工程补贴项目主要包括:平衡奖励、困难补助、生产补助、牧草补助、冬春临时生活补助等,存在禁牧工程的地区,增加禁牧补贴。

2.1.2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

以牦牛藏羊专业化养殖为重点,加快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大力实施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小区、暖棚建设、退粮还草、牧草良种补贴和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专项补助等项目。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大力推行退粮还草、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和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措施,积极发展牦牛藏羊短期育肥和犏雌牛(奶牛)养殖产业,在牧区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半人工刈割草场和圈滩种草,积极发展牦牛、藏羊和犏牛繁育产业。全州畜牧养殖及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量高达60.12亿元,入社成员29055户,入社户数已达到全州农牧民总户数的26%。

2.2草原生态工程的社会效益分析

畜牧量的变化,直接关系当地牧民生活水平,乃至生计观念的改变,为了便于分析草原生态工程对甘南州农牧民生活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将农牧民的收入状况、消费水平、储蓄状况作为生态工程社会效益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结合调研实情,将农牧民的生计观念的转变、环保意识等同样作为分析的对象。2012年全州城乡居民收入比往年有所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6元,个人存款余额106.96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13.3%、25.0%、16.4%。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推行了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仍在稳步提高(表1)。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牧民对于参与社会保障较为积极。2010年全州城乡居民参加各项社会保险人数62.82万人,参保率91.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38万人,参保率95.3%。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7万人,参合率9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7906万元,增长61.3%;受益参合患者58.88万人次。2011年全州城乡居民参加各种社会保险人数58.03万人,参保率85.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53万人,参保率97.3%。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1.70万人,比2010年度增长1.0%,参合率9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1.44亿元;受益参合患者91.62万人次。2012全州城乡各项社会保险参加人数60.10万人,参保率86.6%;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52.33万人,参合率98.8%。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40元。新农合基金支出1.76亿元,参合农牧民收益85.53万人次,比2011年下降6.6%。鉴于甘南地区数据获得的不易,教育程度本文将依据调研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调研地点选取的是碌曲县的下辖3个乡,随机挑选3个行政村,共抽取牧户92户。通过调研数据得知,当地的受教育问题仍存在较大问题,在走访时,几乎每家牧户都会有1名在寺院学习的喇嘛,僧人的受教育水平要远高于户主,或者受访者。卡拉曼乡的受访者中,超过半数的牧民家庭户主未受过教育。其中,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的是双岔乡。文盲率远远低于其他2个乡(表2),可能原因在于选取的受访者较为典型。因为当地藏民居多,语言不通,在进行调研访谈时,多选取会汉语的牧户,而掌握汉语的牧户多是受过教育的。此数据也说明,当地的汉语教育仍需引导加强。掌握汉语,将对牧民的生活观念,生计方式有所改变。

2.3草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分析

目前,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紧抓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并且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实施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建设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退牧还草、草原防火站建设等重大政策和项目的有利机遇。不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努力恢复天然草原植被。草原奖补工程实施以来,甘南州共完成规范化承包草原255.91万hm2,依法划定基本草原254.43万hm2,划定禁牧草原59万hm2,划定草畜平衡区草原190.36万hm2,通过加大出栏和转为舍饲暖棚养殖等方式核减天然草原超载牲畜9.09万个羊单位,草畜平衡区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完成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围栏建设9万hm2,累计完成治虫灭鼠90万hm2,补播改良天然草原21.72万hm2,人工种草2.7万hm2,开展沙化草原治理试点562.25hm2,建成县市级草原防火站5个,草原资源固定监测站7处,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7家。2011—2014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已兑付到户,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8.5亿元,2014年度补奖资金正在准备兑付;继续落实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共落实畜牧良种补贴1578.7万元,其中,牦牛种公牛良种补贴资金600万元;藏羊种公羊良种补贴资金332.8万元;能繁母猪饲养补贴资金620.4万元;奶牛良种补贴资金25.5万元。认真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及时开展牦牛藏羊青稞的理赔工作,共计赔付1.86亿元。仅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1项,可使全州农牧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加500元以上。省、州、县草原工作站样方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全州草原植被的平均高度为14.7cm,比2012年下降了1.3%,较2011年增长了17.6%;2013年全州草原盖度为96.3%,比2012年平均增长了0.8%,较2011年增长了4.3%;2013年全州草原鲜草产量5566.5kg/hm2,比2012年减少了4.13%,较2011年增长了16.6%。2014年全州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为5598kg/km2,几乎与2013年持平。据2014年年底调查统计,全州草原中度以上退化面积由217.33万hm2下降为162.47万hm2,下降了25.2%,其中中毒退化面积由81.33万hm2下降到52.67万hm2,下降了35.2%,中度退化面积由136万hm2下降到109.8万hm2,下降了19.2%。2014年,整个甘南州天然草原产量与2013年基本持平,全州累计核减牲畜136万个羊单位,占核减总量的100%。根据监测数据,2014年甘南州全州的草畜平衡状况具体如表3。据统计,2014年甘南州全州禁牧59.13万hm2,草畜平衡面积190.33万hm2。

3影响草原生态工程的困境

3.1草原畜牧业内部发展问题

甘南州虽然通过退牧还草政策和草原奖补政策工程取得一定的综合效益,包括对居住分散的牧户进行游牧民定居工程;对当地的牲畜品种进行了改良,如犏雌牛品种改良,藏羊品种改良(由于藏羊对当地草场破坏程度较大,当地与2000年统一更换品种为欧拉羊);对当地牧户提供生活、生产补贴,提供圈养,暖棚补贴,安装太阳能板等项目。但当地牧户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并没有改变,很多地区的牧户不愿接受外出务工,或者放牧之外的生计方式。且甘南地处高寒边缘地区,弄目录居住分散,草山面积广阔,自然灾害频发,很多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并不如意。

3.2草原生态工程的限制性因素

全区草原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重,草原退化面积216.67万hm2,其中重度54.67万hm2、中度122万hm2、轻度40万hm2;草原鼠害和沙化草原缺乏持续连片治理。草产业发展非常落后。全州没有一处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优质草场种植分散,面积小,不能满足草原畜牧业产业发发展需求。

4草原生态工程发展对策

壮大提升草原特色产业,尤其是提升牦牛、犏雌牛、藏羊的繁育产业。通过大力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着力提高牦牛、犏牛、藏羊三类繁育产业带的能繁母畜比例,努力降低全州非生产畜比例。加快草业饲料基地建设,加强天然草原生态环保建设,提升天然草原生产能力,治理毒害草原。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甘南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调整种养结构,改变当地牧民的传统意识,切实认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优质草场基地。因此,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需长期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锦林.林业生态工程师石漠化治理的根本措施[J].中国林业,2003,6:9-10.

[2]张自和.西部大开发与草业发展[J].草业科学,2010,27(8):1-4.

[3]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内部资料.

[4]汪群均.财政部、农业部将联合推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J].村委主任,2011,11:17.

[5]王国成.基于DPSIR模型的草原生态补偿综合评价———以甘肃省碌曲县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第5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重要资源。教师精湛的教学方法、高深的学术造诣、较高的人文素养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1],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有力的保障。

本课程涉及猪、牛、羊等动物的饲养及育种繁殖,在教学和科研中既有某些共性又相互独立。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我们将师资进行有机整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以学术造诣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作为团队学术带头人,以热心教学改革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团队骨干力量,老中青结合,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教学科研工作的传、帮、带,使教学和科研兼容,理论和实践互通,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师资雄厚的教学团队[2],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学术水平

课程组重视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国内外进修、短期培训、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科研合作等方式,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近年来,有3名教师到欧洲、美国等地访学或参观考察,1名青年教师到中科院动物所进行短期访学和进修。通过这些举措,教师们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畜牧业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及科学技术,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3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动物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由于参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少,实践经验比较贫乏,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进一步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更好地突出我校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课程组鼓励和动员青年教师每年到基层锻炼2~3个月,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增强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4组织观摩教学,提高授课技能

课程组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听课,特别是听取“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的授课,博取众家之长,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也经常组织团队教师相互听课,课后座谈讨论,对彼此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在这种听与被听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授课经验,使教师授课艺术和技巧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显著的国家或省级教学名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实用型人才

1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学科发展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相适应,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3]。多年来,随着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调整,特别是随着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对生产中应用性强的内容,不但从理论上详尽讲解,同时将生产中最常见、最突出的实际问题或生产技术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畜牧生产的需求。对非重点的章节,则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网络平台、课堂、课下进行个别答疑,或者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经过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全面而精炼,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所专,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补充更新理论知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畜牧生产日新月异,各学科间相互渗透,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理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们经常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资料,学习国内外畜牧业生产的新进展、新技术,随时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性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将教师参加的一些学术会议精神以及科研成果与理论授课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既保留最基础性的知识,又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课程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首先,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一方面增加一些生产中操作性较强的实验,另一方面根据生产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与校外大型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把课堂搬进养殖场,边实习边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充分结合,有效地克服了“一支粉笔搞养殖”、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真正践行了理论指导实践、生产促进教学的理念。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多媒体辅助教学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在介绍不同畜禽品种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片、动画等进行加工处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大了教学信息量、丰富和活跃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现代教师的职责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5]。“动物生产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特征,基于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中,使学生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既克服了“满堂灌”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课程组教师大多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长期承担着相关科研工作,从而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把科研成果和科研实践带进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毕业实习或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接纳对本学科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水平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过硬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1选用优秀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质量直接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新颖的课程内容,课程组全部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经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审订的教材,如《家禽生产学》《羊生产学》《猪生产学》均为最新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养牛学》《兔生产学》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内容新颖、丰富,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强的特点。几年来,课程组老师也积极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不断提高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规划教材编写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补充各种图书资料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范围,学院专门建立了图书资料室,购买了大量优秀期刊及各种参考书,供学生课外阅读。另外,学校图书馆也拥有与本课程相关的多种学术期刊及图书资料,拥有如《遗传学报》《畜牧兽医学报》等优秀中外文优秀期刊、图书;拥有如万方、维普、知网、CALIS、SpringerLink等电子期刊和图书网络使用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3建设网络教学环境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网络教育资源”的要求,课程组多方搜集资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并建成了动物生产学网络课程平台,使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更自主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网络课程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的特点。

4强化实践教学环境

动物生产实验室,基础设施齐全,新购进了B型超声多谱勒仪、孵化器、人工授精器械等设备,能够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健全校内基本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又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促进与山东康大集团、得利斯集团、六和集团、益生集团、民和集团、青岛万福集团、青岛博宇畜牧养殖公司等著名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建立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满足了学生实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殷焕顺,钱萍,艾仕云,汪建民.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0(2):14-16.

[2]李亚奎,张鹤亮,张兆琴,王净.猪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1):71-72.

[3]张辉,卢广林.配合饲料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5):157-158.

第6篇

论文关键词 污染 畜禽养殖 社会矛盾

一、乡镇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易引发社会矛盾

当前,随着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规模畜禽养殖业已从城市转移至乡镇,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因此而有所减轻,大量的粪便、污水及有害气体给乡镇、农村群众健康造成危害。更严重的是工业化养殖带来的问题,有些养殖场为了畜禽快速出栏而喂食控制病害的抗生素,使动物粪便普遍重金属、钠盐和抗生素超标。由于无害化处理不彻底,生化指标极高的有害物质经雨水冲刷排入水体,不仅污染地表水,还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质,不但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同时也传播病菌,危害周边群众身体健康。而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引发受害群众上访,甚至与污染企业产生冲突,引发社会矛盾及刑事犯罪问题。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不容忽视,如何做到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案发原因分析

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引发刑事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引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未充分考虑环境容量,选址欠周

当前畜禽养殖产业布局主流从城市回到了农村,但如果缺乏科学合理布局及长远规划、迁入地环境容量的科学考量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处理的有效落实,极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其结果得不偿失。统计数据显示,一只鸡年产生粪便20多公斤,而一亩地仅可消化10只鸡产生的粪便。规模化养殖的畜禽成千上万,产生的粪便随着雨水进入地下水体,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病菌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畜禽产生的恶臭同时也严重影响周边空气质量,给居民生活、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畜牧养殖调度集约的地区,环境压力非常大。有的地方在畜禽养殖选址中未能将新工业发展因素考虑进去,造成未来人居逼近情况;或选址时就已靠近居民生活区,又缺乏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处理的有效落实,必然造成企业与居民的矛盾冲突。

(二)基层综治维稳与社会矛盾化解对接不畅,工作机制不健全,造成问题处理不及时,埋下问题隐患

究其原因,相关职能部门没能对村民的合法诉求认真对待,各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工作合力,对矛盾的风险评估、分流调处、限时办结等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处置不及时,造成矛盾越积越深,受害群众对正常申诉途径失去信心,转而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由于缺少理性的引导,群众被“受害者”情绪所控制,最终引发难以控制的暴力释放。

(三)对污染企业整治不坚决,问题解决不彻底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企业与污染受害者之间往往只扮演中间人角色,对污染企业整改、治理、环保验收关注度不够,或为保护税收治理态度不坚决,企业治理效果无法得到保证。有的企业在村民投诉后也进行内部整改,但只有村民代表对其整改行为进行监督,而职能部门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治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造成问题久拖不决。

(四)环评机构把关不严,环保部门存在监管漏洞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业务量的增多,有的环评机构服务发展意识不强,受经济利益左右,顺从业主意志,环境现状调查深度不足,环评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或掩盖敏感问题,误导环评行政审批;或以编制报告表代替编制报告书,降低环评等级等,导致市场运行秩序不规范,环评标准不清晰、制度不健全,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不高,影响了环评的公正性。同时,由于环境评价机构与环保部门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环保部门也未能对环评机构的环评报告书这个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进行严格审核,对环评机构缺乏有效监管,这也是造成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从长远来看,发展畜禽养殖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是必须优先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会一直累积直至暴发,最终导致付出更大的行政成本,严重的还可能影响政府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削弱政府权威。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解剖,检察机关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由政府主导制定产业规划

畜禽养殖产业的整体布局、实施与落实必须由政府多个相关部门联动完成,要结合本地种养植业发展规划,对畜禽养殖总体规模及总量进行宏观调控,要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禁止建设畜禽养殖业场、养殖小区。严格建场审批制度,限定养殖区域,选址与布局建造畜禽养殖场时应远离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及人员集中地区。地方财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本地区的畜禽养殖业品种、规模、总量等做好前期规划,同时要严格畜禽养殖企业的环保影响评估制度,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必要情况下应以听证、论证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或公众意见,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要严格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二)完善基层综治维稳工作机制

要坚持“综合治理,城乡统筹,部门联动,防控并举”的思路,畅通基层综治维稳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对接渠道,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矛盾排查、风险评估、分流调处、限时办结和业务培训等综治维稳六大职能,打破部门界限,分析研判突出问题,明确责任主体,解决矛盾纠纷;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防范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排查调处矛盾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发生群体性事件,造成重大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表达诉求,为改革发展和经济繁荣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治理

要兼顾污染防治与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在实现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减轻经营者负担,确保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法规做好“末端处理”,即废弃物无害化、循环利用。畜禽养殖业污染废弃物主要是粪便、污水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作为宝贵资源,可以作为肥料还田或者制取沼气、发电等用途。如果处理得当,畜禽养殖废弃物绝大多数可以通过综合利用的形式变废为宝,最终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对不同规模的养殖实行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的污染防治责任对象。对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要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及进行环评等义务。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照管理权限,落实限期整治,对无法治理的责令关闭停业或搬迁。此外,要建立完善畜禽养殖环境监管长效机制。环保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加强污染监测,建立起政府主导,农业、环保、工商等部门相互协调联动的良性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四)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环评机构监管及环评报告审核,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

切实加强对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建立对环评机构的资质管理、业务承揽及环评工作质量常态化检查制度,建立健全环评机构内部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对环评机构的环评报告书这个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进行认真审核,把好环评关口;加强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报告的质量把关,从制度完善、监测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对建设项目环保措施落实和污染物达标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科学评价,提高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水平。

第7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范县县城林业生产现状,就生态环境建设提出范县林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并对重点项目建设和生物保护提出对策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县委、县政府从优化城乡人民生存质量、优化经济环境,提高范县知名度出发,做出了把范县建成现代化生态县的决策,要求尽快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谈谈范县林业发展对策。

1县域林业生产现状

范县地处黄河故道,土壤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贫乏。发展林果业,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范县属平原农业区,林业生产主要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组成,随着“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林业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已初具规模。

2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

根据范县植被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它在生态示范区中的地位作用,植被的发展应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林业生产要按照社会和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措施,优化品种组合,提高林木覆盖率,实现农田林网化、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林业产业基地化、多种经营规模化发展目标。不但要创造出优美、舒适、清新、安宁的生态环境,达到人类、资源及环境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而且使范县建成林茂粮丰、牲畜兴旺、富足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县城。

3重点项目建设

3.1黄河滩区速生林建设

黄河滩区土地瘠薄,风沙土地多,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林业基础差,防护效能低。该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方向应为:①绿色长廊。由南向北沿监黄大堤长42km、宽500m范围内,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和防风固沙林等功能的绿色长廊。②退耕还林。利用“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建设滩区速生丰产林基地。③水土保护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涉及我县5个乡,计划5年时间把水保林工程全部完成。④防沙治沙。重点抓好黄河滩区的沙化土地,坚持以防风固沙为重点,选择速生、经济价值高、固沙能力强、群众易接受的树种,实行封沙造林,对农田林网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乔灌结合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和生态林,适当发展小杂果基地。⑤实施林—草、林—药等间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中药材等多种产业。

3.2贯通县域的绿色通道建设

以我县境内的公路、铁路、河流为主线,省道、县道、乡村道路统一规划,路基绿化和两侧绿化统一布局,实现通道沿线林木连成网,使每一条绿色通道都建成绿化线、风景线、致富线。

3.3平原绿化

按照市“以完善林网抓死角,整体推进提高,突出重点抓精品,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平原绿化总体发展思路和省级平原绿化高级达标目标的要求,发展乔灌结合或多层主体结构农田林网,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9%,由此形成完整防护林体系。

3.4林业生态村建设

林业生态村建设是以增加绿量为主,营造高标准围村林。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绿化。街道绿化以高大乔木、常青树、花冠木、绿篱等为主;庭院前后以小杂果为主,形成村旁有林,林中有村、房前屋后披绿戴花,绿满园、果飘香的乡村田园景色。

3.5新区小型公益林

以改善新区生态环境为宗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设高标准新区绿色隔离带,实现生态、绿化、美化、休闲的统一。运用人文景观和合理配置的植物景观为居民提供休憩、舒适、优美的游乐场所。

4生物的保护

4.1范县生物现状

4.1.1植被。范县的自然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由于耕作历史悠久,历史上连年战争的破坏,以及黄河泥沙沉积的掩埋,自然植被已不存在,现存的主要植被是人工栽培植物和田间杂草。主要有5类:①农作物植被。农作物是我县的植被主体,由小麦、玉米、棉花、瓜果、蔬菜等栽培农作物组成,基本熟制是1年2熟或2年3熟,植被随季节变化而更替,其他伴生植物为田间杂草。②阔叶林。杨、柳为我县乡土树种,是林业建设的主体。刺槐多分布在故道沙荒地,沙兰杨、大官杨、欧美杨多在渠道两旁,柳、杨多分布在黄河滩区和背河洼地,“四旁”树种有杨、柳、槐、椿、桑、苹果、梨等,枣、葡萄、香椿等多在庭院宅旁。③灌丛。主要是紫穗槐、白腊、杞柳,多为人工栽培;白腊常见于滩区,紫穗槐多分布在黄河沙区。其次还有少量怪柳灌丛和紫荆灌丛等。④草甸。分布面积少,多在河滩和沙碱荒地上。盐生草甸,主要分布在低洼潮湿的盐渍地带,常见于背河洼地区的盐碱荒地上;湿生草甸主要在土壤比较潮湿的黄河嫩滩、坑塘、沟渠或粘土地带。⑤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芦苇主要分布在积水、半积水坑塘内,荆三棱、河草沾泽分布在背河洼地的积水地区,莲群落水生植被在坑塘中较常见。

4.1.2野生动物。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我县野生脊椎动物赖以生存的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由于人为捕杀,除哺乳类中家鼠,田鼠;鸟类中麻雀、啄木鸟;爬行类中的壁虎、晰蜴;两栖类中的蛙、蟾和一些鱼类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外,其他野生脊椎动物如野兔、黄鼠狼数量已很少,昆虫类在全县野生动物中占绝对优势。

4.2生物保护措施

4.2.1充分利用林地,丰富乔灌木树种。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出发,继续抓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型公益林、四旁树,积极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的局面,提倡多种树种混交,乔灌草立体种植。适应本县发展的乔木树种除有欧美杨及杨属其他几个品种外,还有旱柳、白榆、刺槐、国槐、臭椿、桑、枣、梨、梧桐等,灌木种类有怪柳、紫穗槐等。

4.2.2填补生态位。有3种做法:①不断改良品种,引进适合范县立地条件的品种资源。②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开拓生态位资源,充实生态位,大力引进多种生物,如引进平度的优质葡萄,辽宁的水葫芦以及引进花草及观赏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③增加水域和湿地面积,保持生境的多样性。水域、湿地和森林的功能一样,能为多种物种的生存提供环境条件。

5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辽西青龙河流域; 自然生态景观; 多样性; 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6602

1引言

辽西青龙河流域位于辽宁省最西部,隶属于朝阳市所辖凌源市,与河北平泉、青龙,葫芦岛的建昌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端,山势险峻,溪流密布,沟谷纵横,青龙河贯穿全境,是华北植物区系向长白和蒙新植物区系过渡地带,动植物资源丰富。青龙河流域具有山脉、河流、森林、湿地、农田等多种自然景观类型,原生性特征突出。笔者通过科学分析流域内景观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开发生态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现状,提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措施。

2自然生态景观分类

2.1植物资源

(1)植物群落景观。经调查,青龙河流域分布有华北落叶松林、天然侧柏林、油松林、蒙古栎林、核桃楸林等21种乔木林植被群落;还有三裂绣线菊灌丛、野皂荚灌丛、山杏灌丛、白娟梅灌丛等10种灌丛群落;芦苇群落、艾蒿群落、菖蒲群落等9种草本群落。各植被群落景观,特别是乔灌木群落,在自然植被稀疏的辽西,弥足珍贵。

(2)珍稀濒危植物。如紫椴、黄檗、刺五加、杜鹃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流域内有许多自然生长,不可多得。

(3)古树群。流域内有几种典型的古树群落,位于河坎子东庄村北沟臧家坟的松栎混交群落,树龄 300年以上,有一棵麻栎树,高达42 m,刷新北方栎树最高纪录;侧柏古树群,在刀尔登至前进乡一带的天然侧柏古树群,树龄在100~200年以上;蒙古栎古树群,南大山天然原始次生林,林龄超过150年;核桃楸古树群,流域内沟谷阴坡有大面积天然核桃楸林,树龄在80~200年。

2.2动物资源

经调查、流域内有国家级一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东方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草原雕、鸳鸯、雕^、勺鸡等23种,在青龙河鸟类栖息地多处可作为理想的观鸟点。

其它野生动物,如东北刺猬、豹猫、狍等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斑蛙、鳖、桓仁滑蜥等12种两栖爬行类动物;草鱼、棒花鱼、棒花L等37种小型野生鱼类,构成鸟类生物链基础,也是青龙河流域独特的竦鼐肮邸

2.3山岳生态景观资源

流域内,以朝阳市最高峰南大山为核心,海拔超过1000 m的山峰有10座,如:南大山(1256.8 m)、红石山(1202.8 m)、河坎子乡与老丈子交界的马头山(1045 m)、河坎子乡与三家子乡交界的平顶山(1056.8 m)等,山峰连绵起伏,卡斯特地貌众多,茂密的植被、多样的地貌景观、蜿蜒溪流,为山地自然景观平添几分秀色。

2.4河流湿地景观

青龙河流域湿地主要有河流及水库,遍布全境的青龙河干支流,主要有:青龙河、窟窿山河、清水河等10条支流,总长度230 km;中型以上水库有八道沟和柏杖子两座。湿地景观赋予了大地灵气,点缀出多样的怡人风景。

3生态旅游的开发

整合流域内自然景点分布,将其划分为3个旅游景区,主要为:红石山景区、河坎子景区、杨杖子景区,各景区森林群落景观、植被季相景观、特色花卉景观、岩石地貌景观、天象景观、山泉溪瀑景观绚丽多姿, 极具观赏价值,可以概括为“春华,夏绿,秋艳,冬韵”:春季百花盛开、夏季绿树葱郁、秋季色彩多样、冬季韵律十足。景区周边结合当地辽代古墓遗址,达摩古寺、白云律寺等人文景观,游客通过生态采摘园、观光农业园中等提升品位,体现出青龙河流域地方特色。

4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生态修复

4.1自然资源的保护

为加强对青龙河流域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等的有效保护,近年来,流域内批建了国家级和省级两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96.1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6.3%。经科学区划,生态旅游开发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核心区域,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性、完整连片性和资源多样性。

4.2汇水区保护

青龙河流域内大面积汇水区,通过封山育林、人工辅助天然更新等措施,促进地表植被形成稳定的乔灌草复层异龄林结构,保证森林植被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的发挥。

4.3湿地修复

在青龙河干流沿岸进行生态湿地修复,主要技术措施为,依托原有河道湿地地貌特征,修建坝体、种植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重建大面积的生态湿地系统,保证具备稳定的湿地水面。茂密的水生植物生长,水体经过湿地大面积的过滤、沉降、吸附、离子交换等,以水生植物降解水污染物,同时完成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实现水质自然净化,湿地修复工程恢复河岸带植被,重建了涉禽鸟类栖息地。

4.4减少人为影响

环保、林业、水务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对河道沿岸企业严格把关,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合格,不得排放;畜牧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沼气池,固体粪便堆肥发酵;沿河居民区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禁止直接排放河道。

参考文献:

[1]

罗菊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白光远.辽西青龙河流域绿色经济体系的构建[J].北京农业,2016(3).

[3]尹俊武,马贺,付学军.资源保护开发同步,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双赢[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0(6).

[4]王晓峰.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1(12).

[5]马淑宪.辽西青龙河流域穿龙薯蓣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J].绿色科技,2015(2).

[6]于梦凡,马贺,付学军.辽宁青龙河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3(6).

[7]宫鹏,牛振国,程晓,等.中国1990和2000基准年湿地变化遥感[J]. 地球科学, 2010(6).

[8]陈成忠,林振山. 从国内学术论文看1992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 2010(2).

[9]傅丽君,杨文金. 恢复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

[10]焦居仁. 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 中国水土保持, 2003(2).

[11]包维楷,刘照光,刘庆. 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1(1).

[12]张宗勤,杨建英,贺燕,等.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研究概况[J].陕西林业科技, 2002(3).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第9篇

关键词:隆阳区西山片 少数民族 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93-02

位于云南隆阳区西山片区的杨柳白族彝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瓦马彝族白族乡是一个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少数民族集聚区,国土面积1099平方公里,有人口97070人,其中少数民族51148人,占总人口的52.7%。这3个乡被人们称为“西山片(西山梁子)”,是隆阳区乃至整个保山市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特殊片区,也是隆阳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西山片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受地域、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山片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群众的生活也始终在温饱线徘徊;加之由于隆阳区不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区,国家扶贫投入有限。笔者站在关注民生、服务“三农”的战略高度,结合实际,找出西山片区贫穷落后的问题和原因,认真分析优势因素,提出制定经济发展对策和措施,希冀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隆阳西山片区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隆阳西山片区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1.自然资源丰富,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地处东径98°50'—99°21',北纬25°02'—25°38'之间,东临保山坝,南接蒲缥镇、道街乡,西至怒江边,北交泸水、云龙县。最高海拔3655.9m,最低海拔680m。西山片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山区气候,呈现北亚热带和南温带两个气候类型,垂直变化大,季节变化小,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区内大部分以石灰岩和砂页岩风化的黄壤、棕红壤为主,适宜种植水稻、包谷、小麦、甘蔗、烤烟、香料烟、咖啡、山葵、亚麻、蚕桑、木薯、经济林果和热带水果等。片区内主要河流60多条,水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39593千瓦。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中草药资源有潞党参、白术、石斛、虫蝼、龙胆草、黄连等;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发现有20余种矿产,其中铁矿储量133万吨、钛矿储量529万吨、铜矿储量1.5万吨、铅锌矿储量178万吨;杨柳盛产的南红玛瑙享誉中外。

2.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西山片属隆阳区西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区内集聚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51148人,占总人口的52.7%。占全区少数民族区少数民族人口的57.5%。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傈僳族的“刀杆节”“嘟哒哒”“瓜庆”;彝族的“火把节”“打歌”“唢呐”;苗族的“花山节”“唱山歌”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不仅是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文艺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此外,西山片还有悠久的南方丝绸古道文化、抗战文化、自然文化等。经过深入挖掘整理后,必将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剩余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只要加以培训和引导,就能有效实现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

(二)隆阳西山片区经济发展的劣势分析

1.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第一产业,二、三产业滞后。隆阳区是一个农业大区,8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村,农业和农村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培育困难,农民增收主要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育不足。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西山片区,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广大群众衣、食、住、行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包谷、泡核桃等产业,农产品结构极其单一,加之市场发育程度低,农民增收空间十分有限。

2.社会发育程度低,人口综合素质差。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科技、文化、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边远山区与外界沟通较为困难,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导致群众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

3.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杨柳乡的罗明坝地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优势明显,土地肥沃,是一个天然温室,良好的气候、资源条件适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其他民族乡多是典型的山区乡,高山峡谷相间,森林茂密,野生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发展泡核桃、甜柿等优质经济林果;草山、草场资源丰富,是发展草食畜类生态养殖的理想场所。但是这些优势资源都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

4.贫困问题严重,脱贫难度大。贫困问题是西山片区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不仅贫困面大,贫困人口数量多,而且贫困深度也极深。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等环境因素和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边缘状态的社会原因,以及人们的历史传统、思想意识、素质技能的主观原因,致使多数群众处于自然环境险恶、社会环境封闭、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文化贫乏、思想观念陈旧、行为方式保守、生活状况困苦的状态。因此,脱贫难度很大,需要各方努力多种措施共同发挥作用。

二、西山片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是保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结合《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科学分析西山片区的区位优势,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实现西山片民族集聚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利用气候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化第一产业。西山片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应努力打造三大高原特色产业品牌:一是在高海拔地区(2000m以上)打造潞党参、虫蝼、石斛、龙胆草、杜仲、红花、秦艽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二是在海拔(1200—2000m)的温凉地区打造以红花油茶、山葵、泡核桃、板栗、优质梨、花椒等高附加值的温带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三是低海拔(680m—1200m)干热河谷区,因终年积温高、雨量少、无霜期长、日照时数长,应努力打造甘蔗、香料烟和热带水果等多种高附加值特色热带作物产业。

另外,西山片有牧场3.4万亩,结合林间套种营养牧草(紫花苜蓿、黑麦草),加上当地丰富的玉米秆资源,可用以发展野猪、黄山羊、梅花鹿等附加值较高的特色畜牧养殖业。

上述特色产业进行产业化,品牌化运作,将使西山片搭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车,实现西山片区经济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是:(1)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走“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贸工农一体化等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民族经济发展活力。(2)延伸产业链,做好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力度,为民族地区群众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能人牵头、农民自愿参加的各种农产品专业协会、技术研究会和流通组织,开展自我服务,增加经济收入。

2.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二产业科技化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第二产业大多高能耗、高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西山片区矿产资源丰富,盲目地开发必将造成对地方生态极大的破坏,打造循环工业园,提高矿物资源使用率是西山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3.发展旅游业,第三产业主导化是深化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从经济发达区域看来,第三产业具有主导地位,其发展程度是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参考。因此,西山片民族集聚区经济发展应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而旅游业的发展少不了文化内涵做支撑。西山片是少数民族集聚区,自身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只有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西山片傈僳族的“刀杆节”“嘟哒哒”“瓜庆”;彝族的“火把节”“打歌”“唢呐”;苗族的“花山节”“唱山歌”等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风情园、民族村落等民族生态旅游项目,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可有效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也为第一产业中的特色畜牧业带来了新的创收增长点,加上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循环工业园也可作为一个特色旅游项目,使得西山片三大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1.校政企三位一体,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发挥劳动力优势。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必然依赖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如果单纯依赖外部的支持和扶助永远无法获得内在的动力,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外来的支持和扶助就无法与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地方政府牵头,招商引资,依托当地高校资源,校政企三位一体,依照产业需求合作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劳动者素质技能之间差距,实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彻底解决隆阳区西山片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

2.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加快发展散杂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少数民族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能力。

3.发展民族集聚区文化。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以各种形式帮助少数民族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双语教学;加大文化扶贫工作力度,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先进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抓住“桥头堡”机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灵活投融资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西山片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状况差,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缺乏。依目前情况来看,单纯靠农村自身的资金积累,远远不能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其他资金来源。引入“BOT”“TOT”融资模式,政府以使用收益作抵押融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少数民族集聚区基础设施落后这一瓶颈。

2.鼓励民营经济,盘活区域经济。西山片少数民族集聚区经济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发展民营经济是有效选择。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参股等方式和途径来发展壮大,使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少数民族集聚区经济的主体,成为乡镇财政的支柱。

3.吸引投资,充实民营经济。实施招商引资的强区战略,发展区域经济,建设财源项目。政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作用,运用市场化手段,走“一争取、二引进、三盘活”的路子,千方百计盘活自有资金,争取上级补助,吸引民间投资,引进外来投资,调动银行资金,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二是争取金融部门的资金投入;三是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四是盘活资产存量,拓展资金渠道,建立多种资本金注入机制。

4.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服务咨询和技术知识、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加大融资和财政的支持力度,还可以通过设立扶持基金、互助基金、搭建融资交流平台等形式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

具体措施是:(1)实施政策倾斜。完善和落实土地、财税支持政策,依法把民营企业所需生产经营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使用计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力保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地需要,并根据投资额大小,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新办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2)优化经营环境。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府职能部门成立优化经营发展环境领导小组,从解放思想和转变作风入手,以行政管理、执法部门和行业窗口为突破口,集中排查和处理各职能部门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加大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通过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为民营企业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3)建立奖惩机制。为调动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并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前来投资,应建立和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奖励激励机制,并定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对在发展民营经济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参考文献:

1.胡刚.民族地区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研究——以恩施州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魏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研究[D].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军扩.中国的区域政策和区域发展:回顾与前瞻[J].理论前沿,2008(14)

4.王晔立等.甘肃省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2008(7)

第10篇

摘要:讨论了我国现有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相互影响,分析了在不影响现有农业政策目标的情况下,农业政策和农村环境政策的协调发展形式: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政策决策者必须在农业污染控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改进制度安排,强化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有关的规定,提供咨询和推广服务,修改与产品标准有关的规定,实施环境成本分担以及加强监测和研究活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在农民收入不受影响或者部分少量减少、增加农民整体收入的同时,减少污染并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关键词:农业政策;环境政策;政策一体化

农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非竞争性的行业,具有市场失灵的特点,并提高了环境质量。由于农业的重要性和其弱质性,几乎所有的国家制定了影响农业市场的农业政策。我国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出台了很多政策,有些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加重了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国家对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控制的加强,农业已经成为中国水域中含氮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水污染已经超越洪涝灾害成为中国政府最大和最难解决的问题[1]。

本文讨论了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来源、现有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农业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影响现有农业政策目标的情况下,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协调发展形式: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

一、中国农业环境问题的来源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工业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环境问题[2]。农业污染指人们从事农业活动时产生的非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农业污染具有广域性、随机性和监测困难等特点,其污染分量小,但总量极大。在发达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欧洲的农业污染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首要来源,农业磷污染占地表水污染总负荷的24%~71%[3],美国60%~80%的水体污染来自农业污染[4]。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用化学品、农业废弃物、农村的养殖业等。

化肥:许多研究都认为化肥的过量使用是造成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在“绿色革命”以后,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等)的投入。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化肥投入的增加,但实际上,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很多都流失到水体、土壤中,有研究表明,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5]。

农药:我国是农药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农药的利用率一直很低,一般来讲,只有10%~20%,大约有80%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造成对土壤、水体、人体健康等的污染,尤其是高毒农药的使用,危害更大[6]。

农业废弃物:包括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农田中秸秆残茬以及田间农膜残片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任意排放、丢弃导致农业污染;大部分农业秸秆被焚烧,污染大气;农用塑料薄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导致土壤的退化、水肥的迁移等。

养殖业: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直接进入附近水体和土地,严重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并危害人体健康。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带来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

二、现有的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

针对以上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出台了很多与农业环境有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农业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农业政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同时,加重了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1)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以保证粮食安全相关政策;(2)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政策;(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政策。

(一)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以保证粮食安全相关政策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增加粮食产量的相关政策。比如国家对化肥、农药、水资源、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农资增支综合直补制度等。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供给,但是这种单纯注重粮食增产的政策也对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1.农药、化肥的污染农业化学品的补贴加剧了环境质量问题,造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导致鱼类中毒或者因为水质恶化导致的其他水生动物的减少,而且农药用多了以后,害虫会对农药产生抗体。

政府一直在化肥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上有优惠政策,促使农户大量使用化肥以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农业产出。农资增支综合补贴政策干挠了市场机制,激励农户去多使用或一如既往地使用化肥、农药污染品。现行的关于化肥的政策环境并没有把化肥施用的外部成本完全内部化,对农户和农业行政部门的环保行为的激励也不够[7]。化肥农药补贴、供水价格补贴等政策的运用从短期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扭曲了要素价格导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的误区导致已有耕种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不适宜土地大量被开垦,对湿地、沼泽地带的开垦破坏了动物栖息地,使得农村的野生动植物日益减少[8]。自1982年,国家确定以来,国内的化肥施用量呈稳步增长,2007年,国内的化肥施用量为5108万吨,较1982年的1513万吨增长了2·38倍,25年以来化肥施肥量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99%。中国化肥施用强度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标准。化肥中大量过剩的氮素流入河流湖泊造成了水体的富养化。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使农业生产呈现出“过量使用化肥—污染环境—土壤结构恶化—地力下降—追加化肥施用量”的恶性循环,既造成环境污染,也使农业成本逐年上升[9]。

2·塑料薄膜的污染国家对设施农业的鼓励以及对农膜的补贴,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农民对农膜的使用。2005年地膜使用量为95万吨,地膜覆盖面积为1351万公顷,分别较2004年增加了3%和3·14%[10]。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残留地膜75千克左右,地膜残留平均每公顷高达64500块左右,全国平均残留率为20%~30%。农用地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大量废膜滞留田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最终破坏土壤,导致作物减产[11]。此外,农村大量的秸秆焚烧也造成了浓重的大气污染。

3.水资源浪费严重现有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导致水价偏低,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美国,对干旱的西部地区的灌溉水补贴,是环境质量问题的主要根源。它导致了河水盐碱化,重金属流入地表水,损害了野生动物。河流减少也损害了野生动物,因为土地都变成耕地,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受到损害[12]。

(二)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政策农村劳动力兼业和非农转移虽然可以稳定和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但是,农户的兼业和劳动力非农转移行为必然会引起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转移,使本来就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加分散,而且外出劳动力绝大部分为青壮劳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和农田管理的劳动力减少。非农就业会对化肥施用水平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13]。劳动力外出转移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导致了农民对除草剂的依赖,特别是在高收益的水果和蔬菜作物的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情况十分突出。

从单季稻生产用工量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0个工降至现在的10个工。在施肥用工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亩水稻施肥用工占总用工的20%左右,现在降至9%左右,降低了十多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减少的用工主要源于不再实行深施肥,而是洒施于土表或水表。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为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农村乡镇企业数量已达到2200万家。

乡镇工矿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剧增。目前,乡镇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占全国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1%增加到50%左右[10]。特别是部分采矿业乡镇企业存在滥采乱挖、采富弃贫的现象,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浪费更为严重。

(三)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近年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措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产品出口。

在我国畜牧业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规模化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保障大、中城市菜篮子供给,方便运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和人口稠密地区,绝大多数畜禽场的粪便没有综合利用和污水治理设施,使得大城市周边地带和郊区农村单位土地面积的粪便承载量过高,粪便的肆意排放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农村大量涌现的养殖小区也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许多畜禽粪便不加处理,堆在路边并通过水渠、河道,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取代了畜禽有机肥,畜禽粪便没有应用出路,使畜禽粪便从“利”变“害”发生了质的变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民认为在放牧养殖和农药化肥方面国家出台的促进政策会对现有的资源保护产生不利影响。

其他一些农业政策也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如农业贸易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农业贸易政策总体上对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JohnK.Horowitz和ErLichtenberg研究了美国中部地区农作物保险对谷农化肥和农药使用的影响。发现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作物保险可能会影响化学品的使用,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比没有购买保险的农户每英亩N肥的使用量多19%,农药多21%,除草剂和杀虫剂分布多7%和63%[14]。在各项具体政策中,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

三、环境政策对农业的影响:

以退耕还林为例同样,环境政策也会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以退耕还林为例进行说明。退耕还林是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退耕还林使得农户收入下降,生活水平、消费支出总体明显下降,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显著的效果,对非农就业的促进效果也不尽理想。张志东等对在张北县l8个退耕乡镇的研究表明,有6个乡镇粮食安全出现了严重危机[15]。

徐晋涛对西部三省的研究表明:退耕还林使退耕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和饲料供给面临潜在威胁。退耕后,农民的人均耕地拥有量大幅度减少,三省总体上减少了三分之一强。其中,陕西省的退耕户在退耕前人均耕地面积最多(3·61亩),退耕后却成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省(1·37亩),耕地减少超过了60%[16]。

四、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协调发展:

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建立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环境管理体制变革的核心。

实现农业污染有效治理必须进行政策创新,采取灵活的、综合运用的政策调控体系,而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政策手段。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经济的发展,为农业和环境政策的一体化提供了机遇,这对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目标双方都有益处。必须放弃工业化初期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和过度抽取农业剩余资本的政策目标,将政策目标的支持重点转移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来[17]。一体化的环境政策要求人们在制定和实施有关社会经济政策的早期就对环境问题加以考虑。由于一体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时也应全面考虑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农业政策可以以一种加强它们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并减少其不利影响的方式得到制定和实施。成功的一体化要求政策制定者了解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了解环境政策对农业政策的影响。一体化的政策工具是一个完整的政策集合,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同时又能够组合到一块交互发挥作用的法律法规、计划、方案、措施等组成。准确把握这些政策工具对政策目标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功制定一体化政策的基础[18]。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组织的一体化最理想的模式是建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来负责政策的制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

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等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之中。农业部门、环境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考虑并接受他们的政策对所有其他部门目标的影响的责任。在不断加强县级环境管理机构的同时,建议在各乡镇设置环保机构,并垂直于上一级环境保护机构管辖、监督,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积极培育农村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促使其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并监督政府和其他环境行为主体的职能。最需要建立的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协调机构,实现农业、环保、水利、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促进环境管理协同能力的提高,改进管理效率,拓宽管理深度和广度[19]。

(二)研究、推广和咨询工具农业活动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农民使用过多的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来尽量减少病虫害等风险以获得最大的产量。

政府可以开展相关研究并更有效地提供推广和咨询服务。例如通过加大控释氮肥的研究,来推广对环境更友好的控释氮肥;通过对农民的培训,使他们获得相关科学的生产管理知识;通过农业技术服务,鼓励农民只使用实现最大利润所需要的化肥施用量;通过加大宣教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来强化农民的环境意识,使农民获得相应的环保知识,使农民自觉、自愿地采取有利于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进行有利于环保的农业实践活动。例如提供病虫害预报和病虫害的准确信息,将有利于农民采取更有效的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提供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农民更合理地施肥等。最终达到农业目标和环境目标的统一。

(三)政府和农民共同分担费用通过政府和农民共同分担费用来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实践证明,当经济鼓励工具被用于鼓励农民进行维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时,效果特别明显。

具体而言,较高的价格会促进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且投入品使用得越多,相应的污染环境的风险也越大。所以,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削弱价格支持降低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把农业部门置于市场压力下,这将建立起一个更有效率的农业部门并反过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对农民的保护性耕作给予成本分担,预防土壤流失。对分散化的家禽养殖场提供畜禽粪尿贮放、处理设施并提供部分补贴。对亲环境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使用和绿色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法规手段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对化肥和农药制定化学标准,对存在潜在污染的农业活动进行限制,对不良农业活动进行禁止,对某些高度易侵蚀土壤的耕作活动进行禁止,对某些活动发放许可证(如对抽取地下水的深井发放许可证),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农业生产活动中人的行为。引入国外的“交叉承诺”制度,即农民获得国家各项补贴以满足一系列预先指定的土地使用规定为条件。这样可以更好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更好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五)因地制宜地调整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农业生产和环境影响依赖于当地具体的环境特征,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致,同一项环境政策在不同区域实施效果会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准确掌握特定地区的生产数据和环境数据,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时因地制宜地调整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

五、结论

农业生产一方面会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也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时必须对环境问题加以充分考虑。环境政策也会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的时候还必须全面考虑它们对农业产量、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粮食价格的潜在影响。政策决策者必须在农业污染控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之间寻找平衡点,实施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政策。

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达到农业环境政策的协调发展:改进制度安排,强化与农业投入品使用有关的规定,加强咨询和推广服务,修改与产品标准有关的规定,实施环境成本分担以及加强监测和研究活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在农民收入不受影污染并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贾蕊,陆迁,何学松.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59-63.(3):70-74.

[2]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7.

[3]VighiM,ChiaudaniG.EitrophicationinEurope,theRoleofAgri-culturalActivities[A].HodgsonE.ReviewofEnvironmentalToxi-cology[M].Amsterdam:Elsevier.1987.213-257.

[4]GriffinRC,BromleyDW.AgriculturalRunoffasaNonpointEx-ternality:ATheoreticalDevelopment[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82,64(3):547-552.

[5]唐莲,白丹.农业活动非点源污染与水环境恶化[J].环境保护,2003(3):18-201

[6]张维理,冀宏杰,KolbeH,徐爱国.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Ⅱ.欧美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控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18-102

第11篇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自今年5月以来,东阿县认真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针对“满、旧、浮、难、小”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学习研讨,认真查摆整改,着重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标准、工作作风、工作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进步和提高,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使思想观念更加开阔,全县形成了加快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东阿的强大合力。今年11月,东阿县被评为“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

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

在历时8个月的时间里,我县紧跟市委部署,坚持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作为全县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稳步推进各阶段工作,基本达到了“观念上有新飞跃、思想上有新突破、作风上有新改进、环境上有新改善、工作上有新局面”的目标要求。

(一)搞好宣传动员,发动群众,营造氛围。

5月份,市委“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议后,我县立即安排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召开县委常委会或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于5月24日召开了全县动员大会,并现场电视直播。在大讨论活动中,县委成立5个专项工作机构,10个督导小组,制订了信息上报、通报和检查考核等制度,共编发信息简报30期,在县电台、电视台和《东阿时讯》、东阿政务网站上开办专栏,累计播放、刊登相关新闻稿件600余篇次,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200余篇次;分别开展了送电影下乡、摄影图片展览、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并结合庆祝建党87周年、建军80周年、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了多场文艺晚会,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向社会宣讲全市范围内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多层次动员宣传,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精神和重要意义逐步深入人心,在全县营造了解放思想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丰富学习形式,开阔视野,提高境界。

在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带头学习,带头开展分析评议,带头抓好整改。县委召开了3次常委会,专门听取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就深入推进大讨论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县委常委和县政府党组成员共参加了36次集中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县领导除集中参加专题报告会、传统教育、警示教育等活动外,还组织了6次理论读书会。制订公布了集中学习计划和参考篇目,每位领导成员集中学习时间均达到50个小时以上,学习笔记2万字以上,心得体会3篇以上。针对思想和工作实际,县委在理论学习活动中邀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的教授和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大检察官--白云分别作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县域经济形势和十七大精神的报告,各乡镇(办事处、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副书记、宣传委员以及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200余人参加。7月上旬,县委组织安排召开了解放思想理论研讨会和吉祥文化学术研讨会,理论研讨会上共征集论文50余篇,其中《关于东阿县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和《交警服务社会发展初探》等14篇优秀论文分别获得全市解放思想理论研讨会一、二等奖。7月中旬,县委分3批组织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江苏、浙江两地考察;组织50余名村支部书记赴泰安等地学习观摩先进经验,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另外,各乡镇、各单位也采取了同样方式进行了学习交流。同时,县委组织开展了向基层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推出了“感动山东十佳人物—陈金良”、“全国百佳医院院长”宋钢兵,“东阿阿胶管理模式”等先进事迹典型,并先后召开了3次农村基层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全县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境界,理清了思路,增强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了解放思想学先进、科学发展创大业的的热情。

(三)坚持查摆改进结合,转变作风,注重实效。

1、现场观摩查改。7月13日—14日,县委召开了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现场观摩会议,全体副县级以上干部、各部门单位、乡镇(办事处、工业园区)负责人共110人现场观摩了12个乡镇(办事处、工业园区)的25个工业企业、商贸物流项目和17个新农村建设、畜牧养殖、农业观光等示范点。会上当场梳理出了7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6项整改指导意见,各乡镇、办事处立即进行了整改落实;39个行政执法和事业服务单位提出了解放思想促发展的新思路,出台了便民利民的新措施,改善了形象,改进了作风,提高了效率,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2、调查问卷查改。7月8日—25日,在全县范围开展了解放思想万人问卷大调查活动,共梳理出10大类20个小项的各种问题和意见建议,涉及经济发展、工作思路、行业作风、文明意识、执法服务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大讨论”办公室撰写了《东阿县委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查摆分析报告》,在市督导组参加的全县民主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100%。另外,县委“大讨论”办公室和督导组还认真组织了对各级各单位的民主测评。

3、集中座谈查改。9月18日、20日、26日分别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家、个体工商业户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大讨论”办公室通过走访群众,发放征求意见稿,当面征求到各类意见300余条、书面意见100余条、电话征求130余条,其中合理化建议60余条,确保了整改方案切实符合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县委先后召开2次常委会和常委扩大会议,每个常委都根据自己所分管工作的实际对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各级各单位也都对本单位的整改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征求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和督导组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整改方案切实可行。

4、明确责任查改。为进一步确保整改目标落实到位,县委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明确整改责任制、公开整改承诺制、强化整改督办制、严格整改评议制等形式,制定了《东阿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整改方案》,并建立了责任明确、流程清晰的整改台帐,形成了长效整改机制。在具体工作中,31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包12个乡镇办事处、7个县委工作部门和23个政府组成部门,县委各常委和政府副县长对十一个方面的问题负总责。各级各单位也分别建立了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密切协作的整改工作责任机制。对需要立即、限期、长期整改的三大类十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整改措施

55条,落实责任部门68个。目前,立即整改的2项已经完成,限期和长期整改内容正在落实中。

5、公开承诺整改。11月、12月份,对公安、工商、环保、交通、地税等重点单位的整改措施在《东阿时讯》进行了公示,各级各单位的整改措施在显著位置进行了公开张贴。并通过开展“十佳文明服务窗口”、“十佳文明和谐新村”、“十佳执法服务标兵”的“三个十佳”评选活动,检验了大讨论活动成果。到目前,全县所有责任部门单位均实行了承诺服务制。其中,县医院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全程就医卡”制度,将病人的病情、用药、费用等情况全部计入ic卡,将整个就医环节置于患者和社会监督之下,既为患者提供了完整的就医纪录,又提高了服务效率。12月份,县委在组织检查验收后,将适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对“十佳”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集中表彰。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县委始终坚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突出第一要务,着力实施“富裕东阿、文明东阿、生态东阿、和谐东阿”四大建设,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使发展思路更加开阔,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富裕东阿建设成效显著。今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5次召开企业发展座谈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并利用各种会议,深入宣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引导鼓舞干部群众开拓创新,加快发展。XX年年前三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29亿元,同比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23亿元,同比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1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03元,同比分别增长7%、19.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3亿元,同比增长37%,增幅居全市第二位。在工作中,突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工业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东阿阿胶、鲁西化工、东昌集团、东阿钢球等骨干企业不断膨胀,阿胶、机械、建材、化工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鲁西化工基地40万吨尿素、10万吨烧碱,东昌焦化80万吨焦炭,华通热电5万千瓦热电,金华钢铁45万吨钢铁联产,东阿钢球滚子及高精密度钢球扩建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其中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47个,过亿元项目9个。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24户,实现增加值27.7亿元、销售收入104亿元、利税13.6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户,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2户。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g5级瓷钢球、型煤粘合剂、水泥助磨剂等一批自主研发、拥有国家专利的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县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山东名牌产品、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民营经济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充分激发民间创业活力。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1110家,实现税收3.7亿元,增幅居全市第一位。以钢球及其相关产品、阿胶系列产品、木材加工等为特色,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实施了“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发展”战略,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65.64亿元。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实际利用外资 100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2300万美元,被批准为“山东省外派劳务基地县”。工业园区建成区达到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八通一平”,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和“省级重点循环经济园区”。

以新的思维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委引导乡镇、农村基层干部努力破除“满、旧、浮、难、小”思想的种种束缚,以规划建设“两区一园”项目为平台,以培植林业、畜牧、蔬菜、桑蚕四大产业为重点,生态农业初具规模,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带动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林木面积发展到5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1%;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到300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8万亩;推广“山农12号”优质小麦30万亩,粮食生产连续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实施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程,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新型农机等一批科技兴农项目得到实施推广,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文明东阿建设稳步开展。县委把推进文明东阿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形势报告会、理论读书会、经济社会发展观摩会等一系列形式,着力解决干部群众存在的自满、守旧、畏难等思想观念的禁锢,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今年的县、乡两级干部考察调整中,全县上下表现出了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顾大局的务实作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村级民主管理,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3处,落实了村级主职干部的工资待遇;“联村自治”、远程教育工作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4期,培训干部3100人次;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举办大规模理论辅导班、报告会十多场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倡树“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保持了干部队伍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共引进科技成果88项,获得专利授权279项。鱼山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进展顺利, “东阿阿胶”、“鱼山呗”被省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吉祥文化博物馆、东阿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设施正在实施。 生态东阿建设持续发展。县委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生态立县”为基本战略,从创建“省级园林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入手,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城区道路框架,建成区面积达到19.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洛神湖景区被授予“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实施了曙光街、环球北路的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形成了以绿色为主体的生态框架,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把节能减排放在重中之重,严把建设项目审批、验收关,对落后生产工艺加大改造力度,第一批城区采暖锅炉治理完毕,工业园区和东昌集团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

充分挖掘开发“一人、一山、一品、一鹊”的特色文化资源,基本形成了以鱼山曹植墓风景区、阿胶工业旅游线、洛

神湖景区为中心,以黄河旅游、农业生态观光为辅助的旅游格局。

和谐东阿建设扎实推进。全县各级各部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召开座谈会110多次,并深入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一线,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县电视台对栏目进行了改版,推出了《点击生活》、《乡村四季》等关注民生的新栏目。针对群众反映的城镇就业保险、医药卫生、执法服务、干部作风等热点问题,分类梳理,责成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措施,立即进行整改,相继制定了《城镇就业、养老、医疗办法》、《加强药械集中招标采购十条规定》等规章制度,使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统筹兼顾,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公路改造1600多公里,公路密度在全市最高,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客车”;改建新建乡镇卫生院11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54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全县新增就业61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76人;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实现扩面7174人,资助困难家庭学生4099人;针对6个药品价格方面的问题,对2100多种药品进行了集中招标,药价降幅达15%;城建系统制定了《建设系统社会服务公开承诺制度》,公开服务承诺11项70多条;工商部门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期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200多件,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投诉135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全县治安联防工作全面推开,截至到10月份,全县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4.5%,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9%,农村可防财案件同比下降32.4%,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三、主要体会和下步打算

(一)解放思想应成为永恒的主题。只有思想的解放、才会有观念的更新。“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形成的在学习中提高、在查摆中改进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形成的一系列学习和工作机制,应该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实现创新学习、创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和措施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健全工作激励机制应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制度。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应建立起经常学习知识、经常查摆问题、随时改进工作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边学边查边改”纳入日常工作中去,体现到干事创业上去,落实到岗位职责上来,通过经常性的学习检查和评先树优,严格奖惩,严格管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切实改进的工作目标。

(三)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应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牛鼻子”,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刺激和带动商贸流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产业发展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以工业反哺农业,统筹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从万人问卷调查情况看,干部群众对发展民营经济、工业、农业和招商引资的支持人数分别占64.56%、60.98%、59.32%和56.08%。为此,要通过抓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园区建设,达到全县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依法办事、文明执法应成为维护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政府职能部门在工作中,一定要按照法律法规依法行政,高效工作,文明办事,热情服务,自觉提高和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避免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的发生。

虽然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是发展不够平衡。在少数非公有制企业、社区、农村等党的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大讨论”活动的一些工作要求仍然落实得不够好。二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问题的整改还没有完全到位。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工作任务仍然较重。

第12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我国大豆贸易的历史和产业现状,分析了我国大豆贸易失衡原因。揭示了当前大豆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缓解我国大豆贸易弊端的对策。

大豆作为人们营养膳食结构中植物蛋白以及食物油的重要来源,在中国食物生产和消费系统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大豆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个净出口国,最高年份大豆的出口量曾经超过百万吨。进入zo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大豆的用途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直接食用为主转变为榨油为主。从1995/96年度开始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出现逆向发展,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大豆供求平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中国大豆贸易的历史和产业现状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如今,中国每年自产大豆量约1500万吨,其中60%用于食用,40%用于压榨,折合自产豆油约390万吨,豆粕500万吨。中国一年豆油食用的需求量平均在800万吨以上,豆粕饲料需求量平均在3000万吨。庞大的缺口只有通过进口大豆或油脂弥补。从1996年开始,中国对大豆进口仅征收3%的关税和13%的增值税,虽然有配额限制,但基本上未实施。2007年,大豆进口关税又降至1%。在国内供给不足、市场需求扩大及有力的贸易政策推动下,中国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29. 4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4255万吨,增加了145倍。中国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转变成为世界头号大豆进口国。

在1996-2000年间中国大豆进口增长并不剧烈。当时中国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多为内资企业,约有1000多家,主要原料是国产大豆,进口大豆并非首选。1999年,国际资本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沿海布局投资压榨行业。国际资本设立的企业远离我国的大豆主产区,意味着要弃我国国产大豆而采购自己掌握的国外转基因大豆。2004年中国大豆加工企业组团前往美国,在大豆价格高位与国际垄断粮商签订期货订单。之后大豆期货价格大跌,由折合人民币4300元人民币/吨回落至3100元人民币/吨。中国大豆压榨企业亏损总额保守估计有40多亿元。国际资本借机在2004-2005年大规模进入中国压榨行业,控制了70%以上的压榨能力。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企业有64家,这64家企业控制了中国大豆进口能力的85%。国际资本注入的附加条件是必须采购其控制的进口大豆,从而完成了对中国油脂加工企业兼并参股,控制了采购权和定价权,使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转化利润的一个链条,通过中国市场来实现国际贸易环节上所赚取的利润。国际资本利用向南美农民提供种子、贷款以及垄断南美大豆贸易的方式,实际控制了南美大豆的资源;再利用中国的大豆加工能力,向中国低价倾销大豆,通过全球运作以寻求利润的最大化。国际资本从上游的生产地南北美洲,到贸易环节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再到我国国内的大豆加工环节都已稳操控制权,实现了对中国大豆产业链条的垄断。形成了一种“巴西种大豆、中国用大豆、美国决定大豆价格”的格局。中国大豆贸易自此完全受制于人。

二、中国大豆贸易失衡原因分析

许多学者对中国大豆进出口失衡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就大豆的大量进口问题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1.国内需求方面

(1)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大豆、豆制品及豆油的消费不断增长。(2)大豆的压榨能力迅速扩张,导致对油用大豆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3)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拉动了饲料用豆粕的需求。

2.国内供给方面

(1)大豆种植面积增幅小甚至滑坡造成大豆生产规模不大。 (2)大豆单产增加缓慢。由于对大豆作物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相对于其他作物,大豆单产的增加较为缓慢。(3)国内政策对大豆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造成大豆发展缓慢。

3.大豆进出口政策

关税配额等贸易政策影响。1996年中国开始对大豆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关税为3%,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配额限制,进口关税几乎全部按3%的税率执行。1999年中国取消了大豆的配额限制,实行3%的单一关税政策,加入WTO后继续沿用3%的关税税率,远远低于加入WTO时农产品平均关税率 (17%)。低关税政策反而刺激了加工企业的大量进口。另外,我国大豆进口征收13%的增值税。此项政策的实施实际上完全放开了我国大豆市场,致使大豆进口急剧增加。

4.国内市场价格影响

随着我国大豆国际贸易格局特别是进口格局的变化,国内大豆价格受到很大影响。

5.中国大豆的生产成本较高

生产成本是决定产品价格竞争力的首要因素。中国大豆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生产国。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种植经营规模小,无法获得规模效益。目前,中国大豆的生产还是以农民的小规模种植为主,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2)对大豆产业补贴政策的缺失。

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中国争取到的农业补贴的上限为每年农业总值的8. 5%。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数额远远没有达到这一上限,另外,中国农业补贴的种类还非常有限,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等在中国还是空白。又由于中国医疗体制、社会保险体制还不健全,农民的生活负担也较重,这必然造成中国大豆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远低于其他国家。

6.国际资本对大豆进口的控制

国际资本在中国加入WTO后迅速进入中国大豆产业,目前四大国际粮商就已控制了中国80%以上的大豆进口货源,通过超额进口国外低价大豆再高价卖给中国企业,实现超额利润,而把低利甚至亏损留给中国压榨业。另外,美国大豆协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通过为中国企业和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代替直接推销,为美国大豆获得了大量直接和潜在的客户。

7国产大豆销售困难

大豆市场控制和企业利益驱动,导致国产大豆销售困难。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相比有170元/吨的收购成本差距,国产大豆根本无力与之竞争。此外,国产大豆的品质也处于劣势。另外,由于农药使用不透明和采购不便,国产大豆非转基因优势也被削弱,出口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

以上种种原因,深刻揭示了中国大豆产业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之处,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实施改进的良策。但过去几年至今大豆产业失守于国际资本的现实说明,仅仅围绕大豆产业自身而采取措施,处理矛盾时站在矛盾之中,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中国大豆产业的问题,应该站在矛盾之上,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即应该跳出大豆产业自身的范畴,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大豆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国际资本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资本运作消灭对手,垄断市场,从而操控价格,牟取巨额利润。国际资本使用转基因大豆战胜了国产大豆,控制了我们日常食用油的价格,初步具备了影响中国CP工的能力,对中国未来的通货膨胀将有更大的主导权。中国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面临着威胁。这就是大豆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三、中国大豆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1.国产大豆种植量缩水影响我国大豆产量

2进口依存度过高,下游产业发展面临风险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没有大豆定价话语权,大豆进口受制于人。一旦国际大豆市场出现波动,国内企业将处于被动局面承受巨大风险,也将对国产大豆下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伤害,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危及国家食用油及粮食安全。

3.国际资本垄断大豆压榨行业,本土企业处于困难境地

国际资本大量涌入造成中国的大豆压榨行业产能过剩,给本土压榨企业及国产大豆带来冲击。国外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不仅扩大了在中国的加工能力,挤压了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而且掌控了压榨业的进货权,大量进口国外大豆,对国产大豆形成冲击,给中国农产品安全带来隐患。

4.大豆种子供给变化带来风险

中国每年的种用大豆在54万吨左右。由于国产大豆的劣势地位,大豆种植会发生面积萎缩和改种国外转基因大豆两种倾向,无论是哪种倾向,都会给大豆种子企业以致命的打击,而从事大豆种子经营的跨国公司己对国内市场虎视耽耽。中国已加入WTO,大豆种子市场迟早会放开,若是失去了国内种子企业的抵抗,连大豆产业的源头市场也被外国控制,就会产生更严重的局面。

5.大豆期货交易经验不足

期货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平衡产、供、销,规避风险的工具。中国大豆加工业缺乏期货交易经验,缺乏准确及时的国际期货市场供求信息,过于依赖美国农业部的产需报告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市场价格,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另外,由于中国参与CBOT不足,没有自己的直接采购网点而依赖跨国公司采购,在国际大豆定价上却没有发言权。

6.美国政府的大豆补贴政策对中国大豆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

受进口美国大豆低廉价格的影响,中国的大豆行业市场、工人的就业机会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开始受到严重影响。

四、缓解中国大豆贸易失衡的对策

大豆贸易弊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行业弊端,它己经通过数量方面的极高进口依存度、质量方面的转基因隐患和产业结构的外资高度垄断三管齐下严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大豆种植面积继续萎缩,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阻止外资全面垄断,保障农民利益,保护大豆产业。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市场及各相关利益方的共同作用。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加大补贴力度,鼓励豆农种豆。

(2)建立基础设施,减少农民种植成本,缩小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收购成本差距,与国际大豆市场接轨。

(3)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协作,消除进口管理上的障碍。发挥整体优势。

(4)加大科研投入,培育高油品种,提高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竞争力,培育高产品种提高大豆单产,保障自给。发挥中国大豆非转基因优势,提高大豆蛋白含量和质量,绕开压榨业竞争,开拓出亚洲乃至世界市场。

(5)完善政策法规,扶持民族企业,健全市场体系。控制大豆进口速度;削弱转基因大豆的竞争优势;限制跨国公司对中国进口大豆价格的垄断;阻止外资的掠夺式并购;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组织力量统计并及时大豆产业的相关信息;鼓励企业进入;加强经济立法和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有序、健全的市场环境。

2.依靠市场调节机制

大豆加工企业需要发展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包括管理创新、生产技术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及供销体系创新。要加强行业协作,组建油脂企业集团与外资油脂企业相抗衡。种子企业需要抓住机遇,提升实力。大豆物流体系需要建立和完善,降低国产大豆收购成本,提高其竞争力。大豆期货交易市场需要建立健全,掌控国际大豆贸易定价权。

3.各相关利益方的协作

美国大豆产业从生产到出口每一环节都受到呵护。美国种业巨头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和高质量种子,大豆协会致力于大豆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及大豆行业信息数据的,大豆基金会进行市场调控,大豆出口协会协调大豆出口,CBOT降低美国大豆交易风险,ABCD四大贸易商为美国大豆开拓市场,政府对大豆种植、生产、出口各环节进行巨额农业补贴,并依靠农业部的世界大豆市场数据左右国际大豆价格,保护美国农民利益。中国大豆产业急需产业链上各相关利益方密切协作,建立组织体系,使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处于全方位保护之中。

4.从产业链安全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