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内控机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研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简称内控)的概念源自企业经营管理,自企业经营开始就存在于企业内部,后来逐渐发展到商业、金融、证券、保险等诸多行业的风险管理领域。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内部控制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及风险整合框架等阶段,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向多元化、集成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广义地讲,内部控制是经济实体内部建立的对经济行为形成有效管理和制约,保证清晰准确的会计信息记录,从而更好地实现的外部监督与审计、保障资金财务安全、提升管理效率等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质结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承担部分国家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市场经济行为中来,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承担诸多国家级、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成果转化以及产品研发等环节,涉及大量经费往来和市场行为,因此建立并完善有效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十分重要,对于保障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科研经费的安全以及科技事业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与此同时各相关部委及省级地方政府分别就《规范》落实推出相应实施办法。针对科研经费管理问题,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159号、160号、163号和219号,以下简称《办法》)。为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亟需结合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剖析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主要问题,建立合理高效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从而满足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安全性与科学创造性的双重目标。
一、国内外相关行业内控问题研究进展
内部控制在企业组织管理与风险控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众多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展了企业及公益组织等内控问题的研究,根据我国的情况,国内众多研究人员分析并探讨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以及财务管理问题,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发展策略。针对企业内控问题的研究发展时间最长,相对较为成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建立机制,美国的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企业风险整合框架阶段,2005年10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组织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行更新,以应对企业所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风险,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将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化,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建立了会计内控、财务报告内控、内控信息披露、内控鉴证、内控审计等制度体系。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基于现有内部控制概念的产生过程以及于审计视角研究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张应从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挖掘现代内控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特征,并且总结职责分工、权责对等、计量与报告、偏差纠正等基本原则,认为基于麦卡勒姆管理思想的内部控制概念可以作为当前内部控制理论范畴赖以存在的现实前提。陈志斌等对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和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开展了深入研究,该框架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讨论执行机制的成本与效果,模型包括执行机制、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成本与效果等四个要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稳定偏好、个人的理性选择、可比较的均衡、对尊重的投资、信任尊重和互惠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市场环境、行政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刘静等和吴秋生等分别就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评价整合开展研究工作,认为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机构,既不同于政府部门,也不同于公益性组织,同时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与市场经济职能,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的研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唐宇系统介绍了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和国际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以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以及国际组织为例,从责任主体、内审独立性、测评标准体系和法律理论基础等四个方面,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国际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内控准则的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提供参考。此外,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科研(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研究都对类似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内控制度缺乏、内控意识薄弱等若干问题。尽管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角度归纳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 内控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内控问题研究存在形式化、全能化和空洞化的弊端。对内控的研究需要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体现实体主义风格,确立以风险防控为目标、以运营管理层为主体、以内部牵制为核心机制的内控内涵,需要关注内控的本质内部牵制机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具体化、创新性研究,提升内控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内部控制的复杂性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不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普遍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更加需要目标明确、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建设,本文将系统分析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特点及主要问题,并探讨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最后以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具体的内控管理模式。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特点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具有明显的自身管理特点,其中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问题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相比,即存在许多共同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我国主要的科学研究事业执行与实施机构,与普通事业单位相比,共同点在于都存在固定资产、三公经费、基础建设等财务管理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事业单位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问题基本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与一般事业单位相比,科研事业单位承担大部分科技项目和科研经费,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要突出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在普通事业单位管理服务职能基础上,还具有科技创新的目标,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科研经费管理与行政事业经费管理不同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包扩科研经费与行政事业经费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行政事业经费是我国用于满足事业单位日常运转及办公服务目标以拨款形式发放的经费。而科研经费一般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通常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目标或科学探索目的,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基金会等通过委托方式或者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的方式来分配,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科研经费通常有一定的科技和绩效目标,特定的预算、执行、验收管理模式,与一般行政事业经费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大差异。
(二)科研项目执行过程预算外资金管理
科技项目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执行过程中通常会伴随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科研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实验环境以及实验室建设等行为与普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具有自身特点,通常包括适应科技目标的特种设备,存在很大程度的非标准化问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产生预算外资金和经济行为,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应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科技创新目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GDP的比重日益增长。科技创新目标需要依托各类科技项目实现,而科研项目的执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科研经费管理的影响,因此科研经费的管理非常重要。科研经费管理过程通常需要与科技项目执行进度紧密相关,这就要求科研究费在财务管理环节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预期性和独立性。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控面临主要问题
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情况和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特点,可以分析得到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和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意识、制度体系、组织架构、技术手段、运行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
(一)整体内控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包括科研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与企业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大部分科研核心人员对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没有明确概念,甚至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在内,内控观念意识相对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因此,强化整体内控思想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思想因素。
(二)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
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等行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完善。针对事业单位就内部控制标准而言,尽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一系列的机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逐渐转变,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建立,中国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已成雏形。然而,仍然没有专门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准则,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日渐深化的预算支出财政改革以及多元化的科研相关经济行为。因此,亟需建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细则条例,制定统一化标准和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
(三)内控组织构架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面向内部控制目标的组织构架不合理,财务管理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相对独立,协调程度和同步性不强。现行体制下,大部分科技项目的立项、预算编制等重要环节未涉及财务部门的参与,财务部门仅参与经费的日常管理以及验收审计等环节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衔接、预算契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适应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目标,建设有效的参与制衡机制,从而增强控制约束力,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
(四)内控信息沟通不畅
因科研任务不同通常科研事业单位会设置多类部门,包括不同科研业务部门以及管理服务部门,科研业务多涉及多部门协调,各部门之间、管理层级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化传递手段,导致信息沟通不畅,领导层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核心业务、关键数据不能及时、系统地知情掌控;另一方面也造成行政审批效率低下、行政管理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内控信息沟通不畅成为限制内控体系建设的技术性因素。
(五)新形势下内控的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导向,是科研事业单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的在当前大力倡导反腐廉政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各级审计机关、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对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经费的关注日益增强,如何确保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稳定高效运行是一项重要任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建立有效内控机制的关键性因素。
四、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
针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和内控制度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应从系统全局的角度着力,采用自顶向下的建设理念,建设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理论思想体系与现实执行制度,形成覆盖内控意识观念-规范制定机制-规章制度体系-权力制衡机制-目标优化管理-风险控制约束-执行效率评估-管理技术手段-创新人才培养等环节的一套完整的实际操作方法。
(一)建立完善内控规范制定机制,保证财务和内控制度合理规范。
规范的制定机制是决定规范质量高低的首要因素,内控规范质量的高低与相应的制定机制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包括制定机构、制定程序是内控体系制度建设的根本。由单位领导层、财务部门、科技部门、核心业务部门关键人员共同组成单位内控规范制定委员会,并制定指导性内控制度制定办法,保证财务和内控制度合理规范。
(二)完善财务业务流程制度化管理,建立监督机制
在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约束之下,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科技项目预算、经费执行、收支管理、财务报销、结题验收、项目审计等系列规章制度,实现财务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流程管理。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三)建立各方职能权力制衡机制,强化内控审计
以支撑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保障资金安全,防范经济活动风险为目的,建设科研事业单位领导层、财务管理部门、核心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能权力制衡机制,明确细化各方权利与责任,防止单方面权力无制约、无限制的财务执行程序。建立并强化内控审计机制,强化对各方职能权力的制衡,从运行机制的制度根源防控财务风险。
(四)建立科研经费高效管理服务模式
科学研究是科研事业单位的首要目标,即使对于高等院校类的科研单位而言,科研工作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科研经费高效管理服务模式,保证科研经费执行更好地支持科研项目的进展,更好服务科研是内控制度必要目标,同时,科研项目内部绩效评价机制也是促进内控体系制度完善的有力措施。
(五)建立预算外资金内控制度,应对科研工作不可预期风险
针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预算外资金和财务行为,结合科技项目本身具体情况,建立预算外资金内控制度,确立风险控制目标,明确领导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外资金审批权限与责任,建立与领导层和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风险评估与预报机制,在保证科研工作顺利执行目标下,有效降低科研工作不可预期风险。
(六)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执行效率评价以及完善改进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提升内控管理效果,并降低内部控制的行政管理成本,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执行效率评价十分必要,建立有效的内控评价机制,结合行业单位特点,构建内控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内控体系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完善改进不合理因素和制度,从而促进内控制度向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
(七)建立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降低人为干预因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模块化,建设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还可实现基于内部网络的实时在线审批,从而实现操作流程的自动化约束,降低人为干预因素,从而降低科研经费使用与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也是保证内控制度落地实施的有效措施。
(八)创新管理方式,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人员因素是创新管理的核心,是建设高水平内控体系和制度的基本保障,此外,内控体系高效率、高质量运行也依赖于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创新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财务管理与内控管理专业人才,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组织和业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建设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是落实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途径,将上述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法集中整合,设计开发科研事业单位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对于内控制度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基于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进行信息化、模块化建设,具有财务管理的全局性、经费执行的连续性、账目信息完整性、合理审批的实时性、资金风险的可控性、问题纠正的及时性、外部监督的有效性等显著优势,可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并有效降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资金安全风险。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和步骤:
(一)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特点,将科研经费、行政事业经费、基础建设经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收入等不同类别的经费分别管理,针对不同经费和业务类型,制定规范化、标准化业务流程,分别制定预算、申报、审批、验收、审计等具体业务的制度化实施细则。
(二)核心业务信息化、模块化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核心业务,设计架构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经费管理、项目验收、财务审计、科技合同、成果转化等功能模块,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电子化、信息化,集成各主要功能模块构建基于内部网络的财务管理与内控信息化平台。
(三)管理与审批权限、完善在线审批操作模式
分别对领导层、管理部门、核心业务部门设定不同管理权限,各主要分管领导、管理中层、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权限参与执行科研项目和日常业务,在业务管理标准化基础上完善不同层级和相关人员在线审批。
(四)自动化约束机制以及风险报警机制
针对不同权限的参与方,信息化内控系统添加自动化约束机制,有效避免传统的财务管理和内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疏忽。同时,引入风险报警机制,对科研项目执行与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及时提出风险分析和预报。
(五)科技经费绩效分析模块扩展
内控管理系统添加科技经费绩效分析扩展模块,在预算申报、项目执行、结题验收、财务审计的全程信息化基础上,结合单位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对研究性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性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性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综合绩效分析评估。
(六)科研项目预算外资金风险评估模型扩展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外资金,可通过启动申请程序,由主管领导审批的形式进行操作,与此同步,扩展建立该类型预算外资金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资金类型、用途、金额、周期等具体因素综合评定风险,从而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定量化依据。
(七)针对具体业务相关法规制度的在线培训
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支持财务管理规定和内控制度相关在线帮助,实现对不同用户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在线培训,从而达到强化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风险意识的目的,为内控制度深入推广产生积极影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分析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并结合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不可预期性风险等特点,提出面向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的框架,包括建立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内控评价、控制财务风险、信息化内控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等具体措施并探讨构建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而满足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安全性与科学创造性的双重目标。
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结合自身行业、领域、地区特点,建设有效、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开展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高水平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有效提升科研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强大的发展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益兵.内部控制鉴证:动机、价值相关性与内控效率:(博士学位论文)[D].上海:复旦大学,2010
[2]F. H. Fadzil, H. Haron, M. Jantan, (2005),"Internal auditing practices an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 20 Iss 8 pp. 844-866.
[3]F. Fang, H. Zhou.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Internal Control, and Disclosure Transparency" In Transparency and Governance in a Global World. Published online: 2012; 11-37
[4]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 内部控制: 融入现代企业制度引发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11, No.11, 47-51
[5]唐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 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余黎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J]. 会计之友,2014, No.28, 46-48
[7]胡革峰,程茜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 财会通讯, 2012, No.11 , 157
[8]王宝庆,王弘毅. 行政事业单位推进内控规范若干问题认识[J]. 会计之友, 2014, No.6, 22-24
[9]聂菊玲,李丽霞.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No.13, 40-41, 48
[10]王世录.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J]. 财会研究, 2010, No.19,49-51
[11]姜雪莲.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3,No.23,127-128
[12]赵红丽.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基建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No.25, 66-67,56
[13]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J]. 会计研究, 2007, No.10, 46-52,95-96
[14]陈志斌,陆瑶. 内控规范制定机制[J].会计研究, 2008, No.4, 62-69,94
[15]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5, No.2, 73-75
[16]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 会计研究,2011, No.9, 55-60
[17]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 会计研究,2013, No.6, 54-61,96
[18]田小萌.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19]李阳. 我国内控审计规范问题研究-基于美国改进内控审计准则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20]王凤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关键词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 内控审计 债务成本 权益成本
在日趋规范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对于内控信息的披露以及成为监管机构的关注重点。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应当对内控报告进行披露并对此作出自我评价,并由审计师对报告进行鉴定。2008年和 2010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审计署、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签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元月1日起,境内外同步上市公司”及“自2012年元月1日起,境内上市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内控报告披露和审计报告披露。这一规定表示国内审计领域已经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间建立起有效连接,并逐步达到国际要求水平,信息披露也有自愿方式转变为强制方式。
政府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市场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灵问题。投资者根据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能够准确判断该公司的市场盈亏以及后续发展状况,同时对市场风险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这些都是投资者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与股票投资方式相比,债券交易者在信息掌控方面已经处于相对劣势。如果某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投资者主要通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其进行初步了解,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公司财务运行情况,如果披露信息不完整,则会造成投资者风险判断能力下降,对于风险控制的把握不足。因此投资者往往会才会高回报率进行信息不对等造成了经济损失,这也为上市公司提高了一定债务成本。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考虑我国现有国情及我国企业经营现状,怎样高效地将国外较成熟的成功经验融入到我国现有的内控管理体制中,做到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又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体制规范,这是学术界一直讨论的课题,同时也是政府竭力解决的难题。
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债务成本的影响
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与政府强制性披露不同,是一种在“市”场作用下,上市公司与外部信息需求者间进行内控信息配置的行为。但伴随着内控信息披露而产生的披露成本的显著增加,即使是内部控制较健全的公司也可能存在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动机不足的问题,而那些本身就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就更缺少动机主动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了。理论指出,相关利益的结合构成了企业组成的元素,而债权人优势企业关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契约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这些风险将由债务人承担,这就使债权人对风险成本进行提升,所以企业方面的债务 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同时信息失衡理论指出,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均衡,掌握一定信息者会进行利益剥夺,而未掌握信息者将处于被动位置,从而使未掌握信息者提高收益率以弥补信息失衡造成的损失。债权人不具备信息优势,只能够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其它相关数据进行评价判断,以此判断投资效益以及回报率,最终会对公司的债务成本造成累积。如果上市企业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披露制度,那么信息失衡现象将大幅度降低,投资者根据相关的信息情况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进行把握,就会对债务成本要求较低。反之,如果上市企业的内控披露较多,投资者将对公司的财务风险有更全面认识,债权人会由此要求高于原来成本的风险补偿,从而造成公司承担更高的债务成本。由此可得出结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债务成本之间成正比例,即披露信息越全面,则公司的债务成本越高。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权益性资本的影响
从内部控制产生的原理来看,委托与内部控制之间有着必要的市场联系,做好内部管控,能够有效降低人道德风险指数,同时也使逆向选择风险有所下降,人与委托者之间的矛盾将得到环节,同时这也是股东权益得到保障、企业运营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内部控制不到位,则会无形中加大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概率也会大幅增加,从而加剧委托发与方的矛盾激化,企业管理行为缺乏有效监控,从而使企业运营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样的企业将被划归到高风险行列。由此可见,对于投资方而言,内部控制不完善的企业,主要表现为问题不过关,它将造成运营风险不断增加,投资者对企业风险评估的调增,同样会使权益资本大幅上涨。
三、内控审计对债务成本及权益性资本的影响
内控审计作为一种外部监控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的缺陷,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债务成本。在信号传递这一理论基础上,上市企业会更倾向于对外界披露积极信号。所以,为了是外界接收到更多关于企业内控的积极信息,企业出具内控监督报告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内控审计是较为有效的外部监督方式,具有独立操作性,较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能够使信息传递更到位。投资方通过内控审计信息,对上市企业内控信息具有充分了解,会增强投资者信息度,从而有效把握风险评估,减少由于风险溢价形成成本变动,最终达到债务成本下降的目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企业债务成本与内控设计之间具有负向相关,也就是说企业实施内控管理会有效降低债务成本。
信息传递理论指出,上市企业如果具备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披露行为,那么对于内控审计报告的披露也会更加积极。作为有效的外部监督形式,内控审计是较为有效的外部监督方式,具有独立操作性,较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能够使信息传递更到位。投资方通过内控审计信息,对上市企业内控信息具有充分了解,会增强投资者信息度,从而有效把握风险评估,减少由于风险溢价形成成本变动,最终达到债务成本下降的目的。
四、内控审计的调节作用
强制性内控信息披露给市场带来了增量信息,促进了股票市场和债权债务市场等的资源配置优化。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势必会反过来激励上市公司加强自身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尤其是改善公司治理,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上市企业决策层应当对内控评价负责,同时也决定是否对外披露内控缺陷。如果披露过程完全处于自主状态,缺乏外界监督,信息受众必然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质疑。内控审计行为能够对企业内控信息披露作出有效的外部监管,企业引入内审机制,将使信息受众对企业的信息披露保持信任。同时,内审制度的实施,会减少投资方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失衡,从而对企业的权益成本形成良性影响。内控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缺陷披露多造成的权益成本增加,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内控审计,信息接收方会对投资方企业的内控缺陷有更多认识,这种认知会有效降低投资方风险系数,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内审机制,上市企业的信息缺陷风险将转化为投资者的信心下降,所以投资方对于风险补偿成本要求会进一步增加,最终造成上市企业权益成本的增加。第二,内控审计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投资方对于上市企业的财务信心,从而对于回报率要求有所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上市企业权益成本的下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内控审计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也就是说,上市企业的内控审核会加大内控信息缺陷对企业造成的成本附加影响。
上市企业决策层应当对内控评价负责,同时也决定是否对外披露内控缺陷。如果披露过程完全处于自主状态,缺乏外界监督,信息受众必然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质疑。内控审计行为能够对企业内控信息披露作出有效的外部监管,企业引入内审机制,将使信息受众对企业的信息披露保持信任。同时,内审制度的实施,会减少投资方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失衡,从而对企业的权益成本形成良性影响。内控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缺陷披露多造成的权益成本增加,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内控审计,信息接收方会对投资方企业的内控缺陷有更多认识,这种认知会有效降低投资方风险系数,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内审机制,上市企业的信息缺陷风险将转化为投资者的信心下降,所以投资方对于风险补偿成本要求会进一步增加,最终造成上市企业权益成本的增加。第二,内控审计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投资方对于上市企业的财务信心,从而对于回报率要求有所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上市企业权益成本的下降。
五、结论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从上市企业、投资方和监理机构三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上市企业应当在内部控制上加大管理力度,同时跟进内部审计控制,提升内控信息质量,尽量较少企业与投资方的信息失衡,从而提升投资方对企业的信心,通过内控信息的完善和披露,使公司有效降低权益成本。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与企业的权益成本成正比例,内控信息披露不完全会造成企业权益成本的直线上升。
第二,投资者应认真判别和分析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信息进行客观评价和全面理解,从而对投资回报率有客观认识。在企业内部,债务成本与审计结果两者间并不具备吗,明显的负相关联系,如果市场对企业披露的内控信息不予认可,则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果不会增加投资方对于企业信息的接受度,从而获得债务成本的明显下降。
第三,监管机构在监督过程中,有权利强制执行企业信息披露要求,保障上市企业信息的高质量披露。对于审计市场操作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整治,同时加大质量监督力度,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投资方对于审计结果的信任度,从而实现资本市场整体信息高度透明。这样行为也假发信息披露制度从自愿到强制的明显改变,是内控监督作用得以积极发挥。监管机构应当对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作出明确的制度规定,逐步扩展内部监控体系范围,同时还要将监控工作落到实处,做到长远,是资本市场意识到监管机构对于审计与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利于建立投资者的市场信心,同时对审计师的信任度也会相应提升,最终形成上市企业自主自愿型嘻嘻披露,并出具更为真实客观的审计报告。审计信息能够形成披露缺陷与债务成本之间的制衡作用,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如果上市企业没有完整的进行内控信息披露,通过审计行为企业债务成本会相应降低。如果上市企业对内控缺陷进行披露时,审计结果反而能够提升企业的债务成本,但是提升成都并不明显。
总之,内控信息披露的轻质执行制度,对上市企业的内控管理、内控体系、监督体系、成本回笼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内控信息的逐步转型,要做到稳定、谨慎,保障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完备,取得更为显著的实际效用,使资本市场的有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 内部控制应对措施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并发现会计管理中出现的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进行及时纠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效益,从而制定的相关制度和办法。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随着企业会计行为产生而产生的,它应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进行规范。但从我国企业会计管理总体上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虽然基本健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执行情况和效果参差不齐,而且在运行中突现的问题也有待研究解决。
一、企业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1.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工作环节各不相同,都要求企业在日常财务管理中按照工作性质、内容、范围的不同进行控制。通过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价值控制,可将不同的部门、岗位、层次的业务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控制。通过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堵塞企业经济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增加企业财务执行力。
2.通过贯彻关于企业财务内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科学合理实施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处理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问题,可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促进企业财务规范运行。
3.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强化企业会计内部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强化财务管理,优化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责任人内控意识薄弱。目前大多数企业责任人只重视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资金主要来自经营所得,资金的使用只要按照需要支出,合理安排便可,结果导致经费支出出现经常性失控的现象;还有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内控制度,但在运用中不懂的内控制度运作环环相扣的特点,在业务运作过程只关注内控制度实施的文字编写环节,反而忽略了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未使财务内控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缺乏系统的内控制度和措施。目前许多企业仍然未制定系统规范的财务内控制度,致使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此外由于诸多企业实行的是股份制或家庭式管理方式,在实际运用中缺乏必须的监督机制,致使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会计内控办法和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或不愿严格执行,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3.预算控制及执行比较薄弱。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无视预算安排,随企业责任人的意愿任意扩大开支范围,转变企业资金的用途,私移资金使用方向的现象经常发生,而且随意提高资金开支标准,甚至在会计账务中虚列支出。结果致使不少企业资金安排年终决算与预算脱节,不能科学的反映企业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真正起到计划制约作用。
4.资产不实不清。大多数企业在资产管理上缺乏有序管理,不能严格执行内部管理制度和财产盘点制度,造成资产家底不清。特别是在大型企业中企业内部资产转移、变更,因为管理人员众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结果致使诸多资产转移和变更缺失相应的手续,出现企业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现象,也致使企业财务实物管理失真。
5.企业审计和监督机制缺乏。虽然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在管理中并未引起企业责任人的重视,在人员设置上,内部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往往由一人兼任,岗位责任制不明确,没有独立性。而税务及相关企业主管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督机构,对企业财务监督制度也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在企业会计监督管理上更多的停留在一般经济事项上,对被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进行,没有规范的监督和考评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三、 应对企业内部控制不足之处折对策及措施
1.强化企业内控意识,营造良好内控环境。会计法规定,企业负责人在会计管理上,要对本企业的财务真实和完整,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负主要责任。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将其当做日常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让各业务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并积极配合与协调。为了规范企业内控制度,按照权责明确的原则,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要及时明确内部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分配,对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和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进一步制度化。
2.企业会计制度落实要扎实。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造成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甚至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提升企业内控水平,为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要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彻底改进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控制作用。并建立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全面检查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
3.严格企业内控监督机制。由于企业的从业会计人员依附于企业及其企业领导,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切实负起内控的作用,从而致使企业内部监督软弱,要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作用,就必须要消除企业的领导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由企业的举办机关或同级财政部门,直接掌握企业会计人员的任免、升迁、奖惩,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
4.完善企业预算制度强化控制。企业在预算编制环节要细化预算,把在综合预算的基础科学合理安排。特别是要明确企业的各项收支费用的方向及用途明细,在资金使用上细化到具体项目,以防超预算支出等行为的发生。同时严格做到企业在执行预算时,紧密结合企业内部的责任预算实际,规范调节机制,严格责任考核机制,使资金使用在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快捷、简便、高效地及时调整预算。
5.企业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完善要科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当前必须要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工作。企业内部审计要围绕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为主,并严格强化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行使内控职权。同时,企业主管部门要通过定期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审查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是否良好有效,并评价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控制度的情况,从而为企业责任人管理提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企业有效地执行内控制度。
6.切实加强企业资产控制。企业资产管理关键是要妥善保管企业涉及资产管理相关的各种文件资料,同时定期对企业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比较盘点结果和会计记录。对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不一致的地方,应及时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对企业内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企业内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
四、结束语
实施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虽然取得了成绩,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控制度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从而切实设计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匡志鹏..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陈业菊.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选择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3]陈筑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其选择已经研究消费导刊,2008(2)
[4]王俊敏.加强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措施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8)
关键词:高校;财务;信息化;内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和内部控制概述
高校财务信息化主要是指高校的财务业务流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利用财务信息平台整合财务信息,为高校的运营觉得、战略决策和管理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系统。财务信息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者为了保护财务信息而组织的资产安全系统,只有通过内部控制系统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才能促进财务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为高校财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成功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并且实现财务信息共享和信息整合,促进财务管理与高校管理的现代化。成功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高效实施和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中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给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系统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血液。使得财务内部控制成为系统安全保障和稽核牵制相结合的控制体制。财务内部控制系统一般来说可以分为系统控制和管理控制两大类:
1.系统控制:主要是指财务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以及运行维护的过程,同时还包括网络维护和系统检测的控制制度。通过系统控制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
2.管理控制:主要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学知识中的组织规划和资源整合等技术,制定财务业务流程、业务程序和岗位职责分工等一系列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高校财务信息化中实现合理内控的对策
1.在财务信息管理中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
高校为了适应财务内控环境的改变,需要完善和制定相关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培养高校财务系统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形势下,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风险评估体系将财务的流程控制、系统控制和管理控制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和汇总,继而对统计和汇总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再结合高校的财务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内控的风险评估,为高校内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反馈机制。
2.加强对财务信息系统的全面控制
一个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需要及时对财务数据进行检查纠错和预防,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双重环境下,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财务信息的决策和信息资源整合过程提供了战略机会,也提供了预防和纠错的机会。随着计算机在财务工作中的广泛使用,财务管理部门对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和财务报表信息越来越依赖。但是计算机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计算机病毒会攻击篡改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所以要对计算机中的财务信息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核对,这就要求加强财务信息系统的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并纠正系统的运行错误。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能控制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3.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更新
在信息化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准确的获取来自高校的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财务数据,同时在内部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财务工作人员有效的获取相关控制信息和要履行的责任。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使得财务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随之也增加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有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注意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完整,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及时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一般来说新技术带给人们的方便快捷使得大部分人们没有完全意识到其自身存在的风险,所以财务信息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更新,控制系统程序和高校的具体环境息息相关,当新的业务和信息流程提出后,控制目标应当保持不变,但为达到该目标的具体控制措施必须改变,以适应新的形势,不要让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程序限制财务管理更加有效的运行。
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财务内部控制框架得以完善和改进,同时财务信息系统也发生着新的变化。而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作为支持高校发展的关键动力,也要随之改变高校的财务管理环境和内部控制理念,不断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效率,增强财务内部控制效果。要知道高科技在给财务管理过程带来新机会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所以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风险,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合理科学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财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系统在一个良好的平台上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维宁.高校财务信息化集中与内部控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2]荆华.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J].全国商情,2008(11).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企业
1引言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运营水平的高低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是由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建立来保障的,所以,企业要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加强建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因此,本文展开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建立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进行发展和经营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资金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就需要企业加大对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视程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促进企业财务资金的有效控制,防止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伤害,促进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财务风险的预防。同时,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也是加强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和谐氛围的构建,实现企业凝聚力的提高,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现状
3.1对风险控制管理缺乏认识
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大部分企业对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在相关经济活动制定过程中,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计算,导致经济活动的风险不能够及时规避。
3.2财务内控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由于企业对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立不够完善,导致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应有的功能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整体呈现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
3.3对内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中一些管理方法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都是从西方的大企业中引进来的。然而有些企业在借鉴的同时,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改,导致实行的结果不理想,进而慢慢的忽视了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对其重视程度越来越小[1]。现阶段,一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认识还是不够,进而对其采取忽视的态度,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提高效率。
4完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对策
4.1健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
为了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以及对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水平进行提高,就需要企业健全相关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健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引进其他企业成功的案例,但是不能够照搬照抄,要注意取其精华部分,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保障体系建立的有效性。
4.2明确责任
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人员进行责任的明确,并制定出有效的奖罚政策,保障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由于员工在长时间进行一项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疲劳心理,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为此,企业可以实施定岗轮换措施[2],这样不仅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4.3提升财务队伍专业素质
在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工作。首先,企业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招聘门槛,多招聘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其次,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企业可以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的进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保障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最后,企业可以指定绩效考核制度,对财务人员的每个季度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让员工发现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并及时对自己进行充电,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3]。
4.4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监督力度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可以监督财务部门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的进行之中,财务人员的工作是否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行,是否违反了企业的相关规定,是否有泄露企业财务信息的嫌疑。总之,加强企业的财务部门监督管理力度,对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5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的有效手段,其可以约束企业财务工作的内容,更是企业进行健全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工作。在实际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工作过程中,企业相关部门一定要配合、协助有关人员的工作,帮助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有利于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方向进行一个重要的审查工作,监督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企业的更好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4.6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开展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有效保障,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保驾护航。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评价机制的存在。评价机制的存在,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刺激员工主动的、积极的参加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构建的目的分析
5.1可以保障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障企业财务状况的良好发展,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保障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
5.2可以更好地落实相关法规
国家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一般都是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手段的基础之上实现的。所以说,企业构建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是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更好的落实的有效手段,是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企业跟随国家的脚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5.3可以及时监督会计工作
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一个工作内容就是要对会计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性,避免一些不法行为的出现,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企业中对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认识程度不够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企业要加强对内控体系的健全、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明确责任、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监督力度、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做好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振.试析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J].科技展望,2017,27(2):56.
【2】范火盈,贾雨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40-40.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措施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商业银行的财务危机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全,乃至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只有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有效的识别和化解危机,才能优化自身内部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风险是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财产、收入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获得收益的不确定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是银行在其正常经营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相关因素的预测和分析,以及宏观环境的变化、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失误等难以预料的因素,导致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存在一些差异,从而使产生财务风险的几率增大,或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应该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控制财务风险,使商业银行能够灵活地应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表现
(一)内控风险
内控制度不够完善。首先内控制度在设计上还是不够科学,或者存在业务流程制定的不够规范不易于执行的情况。有些制度只是粗略制定了一些皮毛的东西,其实用性并不强,只是形同虚设而已。而针对一些新业务的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时缺乏全面的考虑,甚至没有相关制度来规范,使得一些新业务品种在试办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其次,在电算化管理方面,也缺乏一套规范的内控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控制系统,一旦有人利用电脑作案,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市场成交量不足或缺乏愿意交易的对手,导致未能在理想的时点完成买卖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主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表现为存量信贷资产的不可流动性,只能等待借款期满,借款人偿还本息。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导致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可以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及黄金商品价格风险。
由于市场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政治、经济、意外事件等同时反映到市场上,短时间内银行面临的环境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市场风险相对于其他风险隐蔽性更强,危害程度也更高,很容易引发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四)信用风险
在银行业中,借贷主要由商业银行来经营,会生产显著利润,但是也可能导致损失。借贷是风险最高的活动,因为在发放贷款时,银行承担任何全部或部分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非恢复风险,这种类型的风险,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被称为信用风险或债务人的破产或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构建完善的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从源头上遏制财务风险。为防范财务风险,我国银行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业务管理模式,建立起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使内部控制制度延伸、覆盖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全面、有效、规范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对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重新进行评估,若存在已落后于业务发展、不合时宜的制度应及时进行调整、更新、完善;对尚未有制度规范的新业务及时制定相关制度,以规范新业务,促进新业务更好的应用与发展。
(二)加强对财务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降低财务风险。实行稽核派驻制度,将商业银行中业务素质高的并具备内审资格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稽核队伍中并采取直管方式,履行稽核审计职能,保持稽核独立性,提高稽核工作水平。银行应随时监控各项指标,对风险信号及时识别、评价,例如应收的账款增大,呆账、坏账等增多,成本上升等问题,就应该及时分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积极采取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的水平。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必须及时对分析资料和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财务风险档案,为以后防止类似风险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三)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控制机制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新产品和新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清晰有效地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借鉴国际先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不断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而言,当前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加大对“假权证、假报表、假按揭、假注册资本”等“四假”问题的查处力度。加强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继续加强监测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防止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和蔓延。同时,继续建立和完善区域房地产市场监控体系,并积极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财务风险上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相应政策的制定,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自身不断的自我完善。只有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正视现实,客观分析和识别财务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才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慧.中国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2):195-195.
【论文内容提要】财务检查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真抓实干,不走过场,按照自己的职责和企业的经营导向进行工作,检查分支机构违反国家财经法纪、法规以及企业自身制定的文件规定的会计事项,主要看会计处理是否规范,财务处理流程是否正确,资金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等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财务检查内部控制监督
财务检查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也是会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发挥出它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财务检查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真抓实干,不走过场,按照自己的职责和企业的经营导向进行工作,检查分支机构违反国家财经法纪、法规以及企业自身制定的文件规定的会计事项,主要看会计处理是否规范,财务处理流程是否正确,资金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等重要内容。
一、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现状
(一)会计基础工作较差
从事相同业务,会计科目运用不一致,帐务流程错误,出现现金银行日记帐不是跟着凭证登,而是直接跟着原始凭证登录。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不规范;会计处理基础工作较差,部分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不规范;银行帐户管理不善,不会编制银行余额调,对帐不及时。
(二)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有些企业违背岗位职务分离原则,出纳兼管往来帐,银行印鉴和支票没有分开保管;现金付款没有收款人签字或没有交款人签字,预收货主款不打收据,大额提现退货款等现象。由于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制约,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停留在本本中,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来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没有硬约束、硬程序,有章难循,有章不循,致使管理工作陷于被动。很多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分支机构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监督工作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则触目惊心。
(三)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目前在多元企业中,对自己所属的分支机构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无控制现象。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但因不能及时掌握分支机构财务资金全面情况,很难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存在的原因
(一)人员素质比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
随着多元经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多元经营企业的财务人员中,不少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知识与经验,自然就很难发挥正确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内控制度是以确保会计资料真实性、可靠性与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为目的,来规范会计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有效的控制机制。目前,部分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控制体系,或虽然设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并没有付诸实施,这样就不能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企业财产的安全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如何完善和发挥财务检查的作用
如何发挥财务检查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增强服务,加强管理
加强财务基础管理,根据多元经营的实际情况,对业务相同或相似的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帐务处理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实现其统一性;对企业的财务要求既有统一性,又要有独特性,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统一性和个性化的有效结合。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思想,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即资金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通过“收支两条线”来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同时增强财务人员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下财务工作的要求。
(二)搞好培训,制定制度
有些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不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具体业务,集中培训、提高水平,使其有效的做好本职工作。
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制定相关的财务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监督。与其他规章制度一样,一旦制定,就要确保得到严格执行,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逐步形成以制度化管理,用制度管理取代以人管理,实现财务制度化。通过财务检查定期对分支机构的财务进行审核,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
(三)加强控制,开拓创新
加强对自身以及分支机构运行成本的控制,实现费用支出合理化、明晰化。财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转变工作作风,调整工作思路,开创工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服务好。
(四)加强财务基础规范化建设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待提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细微之处做起,可以采取理论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逐渐实现财务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
(五)财务检查日常化,形成长效机制
明确财务检查方向和目的,检查人员对本企业的情况熟悉,应将其检查方向放在经营管理及财务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并对整个运作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开展财务检查,不应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对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六)加强财务检查的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论文关键词:企业单位 财务管理 财务分析 对策
一、前言
为保护企业资产提供保障,能够加强其真实性和可信性,其目的是对各项管理措施的有力执行.能够使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扩大。施工企业要抓住机遇,树立全新理财观念,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降低施工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资金积累.为今后施工企业扩大再生产打好基础.发挥企业内部控制措施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一种符合企业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极大的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以期达到期管理的促进作用,其目的是起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止财务风险和严格财务纪律目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加强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从而推进企业更好的走向市场经济一定会起到巨大作用。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现状及及主要问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决摒弃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牵制.虽然在形式的表现上似乎是按规则或相关准则及规章制度来执行的但依然存在与科学和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存在十分大的差距的。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l、财务管理较混乱,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有些部门、单位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赊账过多、过滥,对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有些财务人员是领导的关系或亲属,有的未经业务培训,有的政治素质不高。
2、内部控制意识不强:企业内部控制度执行不力。有相当一部分单位认为建立各项控制制度必然要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其消耗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认,因此,并对内控制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
3、财务的基础工作薄弱:有些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低下.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极少进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也大有人在。在企业中单位财会人员是一岗多职以及岗位之间也存在没有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作用。
4、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一是有些企业单位利用国家赋予的职权、巧立名目,对外乱收费,存放于有关科室,用于干部职工的生活补贴。
5、考核与相应的监督机制不到位:内部审核机构大多数与财务部门并行且依附于执行机构,独立性、权威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对企业单位内部各个组织机构所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定涉及很少,也从根本上起不到监督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情况。同时,企业忽视内部财会控制制度与考核相挂钩的监督保证机制.形成了重复考核而轻视内部财会制度控制的现象。
6、财务报告失真,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一是单位的财务报告本应根据总账和有关明细账中的部分数字来填制.而目前有些单位却根据不同需要和目的来填制财务报表。从而出现了同一单位同一时期向不同的部门报送的财务报表其数据各不一样。
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是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进行依法治理和管理.并且将企业内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制度标准以及工作程序以企业立法、建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此来作为规范企业组织行为的准则。
1、加强思想的统一和认识的提高。各级财政管理部门要及时调整好新时期财政工管理的规章方向,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与改革种,不要时刻惦记“分钱”的怪圈,切实加大个部门预算支出的监督和管理以及检查力度只有如此才能极大的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率。
2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制定一套适应适合本企业自身特点与管理要求的内部财务制度,从而规范企业财务的行为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3、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了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企业要结合自身定制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始终如一地地贯彻执行。企业不仅要制定详细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必须搞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4、加强集中核算制度的力度。是将企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支付和统一开户并实行分户核算的管理的科学模式,是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和强化预算约束并加强预算监督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一项新的有力措施。在财务管理工作总是核算中心将企业单位的财务核算集中起来,财政部门将企业的财务监督从事后转变为事前与事中以及事后全过程监督这有利于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并对加强财政监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5、完善企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难点和困难,有关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各业务主管单位应对企业单位进行定期财务审计。
6、全面提高企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加强企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建议主管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管理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针对企业单位行业分散、规模较小、服务形式和会计核算各有差异的特点,对所属企业单位财务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督,促使其做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财务管理 重要性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更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强大支撑,随着电力行业的繁荣,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并获取到优势地位,必须要加强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加大了对电力基础建设的投入,使得电力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契机,施工规模日渐扩大,施工标准也越来越高,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还是工程成本的竞争,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是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以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电力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材料设备价格的上涨,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必经之路。
二.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及重要性
1.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般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法制管理。电力企业由于资产性质的特殊性,同时肩负社会责任,其财务管理较其他企业具有特殊性。首先,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要影响 。电力企业的电力定价、税收优惠等财务工作均需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执行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 。严格的政策规定一方面使电力企业财务工作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也使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面临较大的政策性风险 ,无法从自身实际出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其次,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多、金额大、规格不一致、分布点多面广、在资产总额中比重较大。相较于一般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再次,资金管理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电力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所需资金很大程度依赖银行,资金成本控制成为财务工作的重点。
2.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投资逐步转向多元化,电力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为了适应电力企业当前的这种发展需求,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必须。通过调查,上一个年度工业企业的经济分析报告显示,电力企业是我国利润总额超一千亿元的企业中一直居榜首的企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从报告中也不难看出,我国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我国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弱点。之前的一千亿元的利润总额也只能代表过去的业绩,所以针对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不断的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已经成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三.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许多电力企业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进行管理,是一项贯穿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而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存在“大会计小财务”现象,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为会计核算。正是因为一些管理者相应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使得企业的管理活动仅限于生产经营的管理活动,没有给与财务管理应有的重视。
2.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不准确。传统的观念认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是我国企业财务的首要目标,知识经济的到来使这种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要求财务管理的目标重新被定位,财务管理的目标不能仅仅考虑股东的利益,必须也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利益,这就使得财务管理的目标逐步的走向了多元化。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作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以价值化、资本化管理为特征,并以价值和资本的增值为目标的一项管理活动。很多企业错误地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导致定位不准确。
3.财务风险和危机不可避免,由于电力企业投资风险不断的增加,各种需求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也促成了信息风险的增加,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树立科学的风险观,缺乏应有的思想高度,缺乏眼光的远瞻性,缺乏科学的评价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所产生的后果难以预计,难以防患于未然。
4.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伴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所以对高科技人才需求也不断的增加。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电力企业的会计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普片不够,这就严重制约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5.对人才的管理不到位。一些电力企业的发展中,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获得,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使很多财务管理人才流失,造成电力企业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电力企业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是必由之路。
6.内控制度不完善,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众多,明确的授权审批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等的缺乏、不完善导致财务管理粗放、低效,没有考核标准,不能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激励机制,导致职工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手段认识不足,甚至有消极情绪。
四.提高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加强财务管理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是适应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一流电力企业的迫切需要。电力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电力企业内部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坚决避免“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情况发生,把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2.建设现代、科学、合理的财务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治代替人治已成为必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有效、有据可依。明确责任分工,规范工作程序,健全文件记录,完善授权分权,加强内部稽核,将内部控制制度涵盖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3.全面开展预算管理,严格落实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在管理上重产值产量、轻成本利润,没有树立牢固的经济核算观念。要加强对企业成本的管理,应对成本费用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核算,并严格进行考核。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中,人是预算信息的制定者、执行者和考核者,因此必须要每个职工都深刻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关注预算,及时纠正预算差距,为企业“节流”。
4.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应树立风险意识,做到能够客观预测风险,科学规避风险,适当分散风险,勇敢承担风险,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充分认识风险的存在及影响。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减小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5.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要求。改革财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是电力企业对财务人员管理的基础性措施。此外,电力企业要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加强对职工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6.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工作效益
会计核算作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应该是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建立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系统成为电力企业跟随时展最重要的表现。在建立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系统时,应该注意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培养专业的网络信息人才,加强会计核算软件与安全软件的开发工作,使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更加安全、高速、有效。
五.结束语
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对于电力企业也是如此,在电力企业加强其财务管理的力度,能够充分的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力量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实施财务管理必须要结合财务活动的具体特点,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财务杠杆的作用,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为我国电力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瑞闻ZHOU Rui-wen 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华东电力》 ISTIC PKU -2009年5期
[2]孟志敏 论解放思想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新形势下的作用 [期刊论文] 《会计之友》 PKU -2011年36期
[3]余婕 试析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之解 [期刊论文]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PKU -2010年8期
[4]隋卫娟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浅析[期刊论文]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28期
[5]蒋文华 浅谈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期刊论文] 《新财经(理论版)》 -2012年1期
[6]曹雨 加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浅析 (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19期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代建制模式,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随之逐步加大,因此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成了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控制和防范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同时政府工程项目暴露出许多弊端: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管理经验积累不足、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政府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等,这就很容易造成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超投资、超标准、超工期等现象,也容易给各方提供牟利的空间。因此越来越多的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优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防范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政府开始逐步采取“代建制”模式管理学论文,实现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适度分离,从而有效控制使用单位无限制的扩大项目建设规模,提高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监督力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它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缺乏强制性措施
我国“代建制”政府工程管理企业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一个新出现的且十分重要的角色,得到了政府及建筑业的关注,许多企业也抓住这一契机,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但代建制还属于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相应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只能参照建筑施工企业。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上市公司在发生融资行为时,才被强制性披露其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只要不进行融资,则可以不披露或少披露。这样,就难以达到内部控制报告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在强调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义务和责任、在向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应当强制性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①论文提纲格式。
①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有内部审计来监督执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修改并最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设
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其内部控制组织设置,关键是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目前很多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对于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重视不够,对于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积极整改,或者虽然上报整改方案,但是没有真正执行,等到再审计检查时类似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而且审计人员也没有处罚权管理学论文,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罚,这样影响了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执行效果。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没有制定,而是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来应付上级检查.装订成册或张贴在墙上,但执行中却很随意。像有的企业不相容职务混岗,合同的签订、执行、付款手续办理等全部由一人完成;对项目工程款结算的随意性较大,有的结算原始单据没有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员的签字或签字手续不齐全;有的项目在没有签订供料合同或设备租赁合同,就开始开工生产;有的项目工程合同的内容发生了变更没有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这些环节出现的缺陷都反映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内部控制的薄弱、监管力度不够。
二、强化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建立各自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如陕西、吉林等省份。各界人士面对代建法律法规严重缺乏的问题,一致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重点加强立法调研,尽快研究制订统一、全面、完善的代建制法规规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颁发国家级的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将会对代建制市场的开放、监管主体、代建制单位的设立条件和资质审查、代建制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程序、代建制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代建制项目的业绩评价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代建制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②。随着我国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代建制政府项目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逐步完善。
(二)构建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必须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1)注重风险控制,加强职能管理
①加强会计核算和资金统一管理
集中会计核算和统一资金管理,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②刘笑峰 《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建立有效的内部结算支付制度,对各施工项目部的资金由企业对资金
统一进行结算,按预算下拨,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强化企业的资金调控力度,以便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和有效使用,形成规模效应。
②加强大型设备和材料采购管理
企业建立统一的材料采购与管理、租赁使用和更新改造制度,统一调配,加强管理,避免重复购买,提高完好率和使用率管理学论文,加快更新改造资金的回笼;统一大宗材料采购,加强公司内部的统筹安排,降低经营成本③
③加强市场经营和招标投标管理
从符合企业总体利益的角度来统一调配资源,优化选择,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市场经营和招投标管理职能,统一经营决策,集中人力物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应与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技术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内部有序流动,对暂时无岗人员按待岗制度处理,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其他人员可由施工项目部按工程需要临时聘用;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配合项目经营责任制的实施,真正做到绩效挂钩,吸引员工到一线项目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稳定员工队伍。
(2)建立良好的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应建立对施工项目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
③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④。
①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施工项目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③业务流程的遵循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跨越流程办理施工项目相关业务的现象论文提纲格式。
④责任制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相关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到个人。
⑤各类款项的支付情况,重点检查工程款、材料款、设备等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内部控制定期进行独立、有效和全面的评审,并将结果向管理层直接报告,这是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控制风险的一道防火线。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内审部门应该参与评审和制度制定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内审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体系,发现关键控制点,准确理解各项内控目的、控制环境、控制方法、控制程序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包括内审工作任务、权限、人员分工、人员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档案管理
等管理学论文,制定相应的评审办法,制定审计标准,例如审计实施程序的标准、
④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审计报告的标准等。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通过完善的内审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全面有效审计再监督,及时纠正控制的缺陷将显得十分必要。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会,隆重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就像盛夏里的一场及时雨,指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属于新时期的新型企业,应该参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严格管理,强化控制,对各项管理工作要形成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才能有实力应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2]刘笑峰.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3]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4]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5]陈关中.内审监督——企业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财务与会计,2006.12(J):52-53.
[6]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会计研究,2010.5(J): 3-16.
摘要本论文对内部审计自身缺陷的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综述,并从内部审计重要的环节内控制度角度的缺陷对内部审计有重大影响展开,最后从审计思想、审计制度建设、审计执行和文化建设,以及法律保障方面提出了化解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自身缺陷内部控制
一、前言
任何一种制度的确立都不可能完美,都有其自身的天然缺陷。我们只有对某种制度自身缺陷有着清晰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执行中扬长避短,尽可能使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动作效率。而在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内部审计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内部审计自身缺陷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思想的不完善
我国是官本位主导的社会,并围绕这一点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和理念,对权力自身的监督缺乏思想上的认识。因此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一些领导甚至认为审计工作限制了自己在企业中的活动空间,削弱了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于是,在审计工作中甚至刻意抵触审计工作人员工作,同时减少对审计机构的人员和物力支持。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思想上认识不足、概念混乱,重视程度不够。
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大多不是单独设立,而是置于其它部门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传统的内部审计体制,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出现经理既是审计的领导者,又是内部审计监督的对象的现象,内部审计形同虚设。(2)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首先是内部审计人员身份是单位一员,他们的工资、工作及其它福利都受本单位有关负责人的支配,使他们履行审计责任时有许多顾虑,不能实事求是。再者,内部审计人员来源大部分都是由会计或管理人员兼任,会受到很多利益因素制约,不能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师意见。
3.内部审计手段不科学
我国内部审计范围较窄,更多侧重财务方面,对于管理方面涉及得比较少。审计手段落后,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缺乏有效性。内部审计报告质量差,工作程序不规范。由于审计工作不全面、细致和深入,分工不合理,对查出问题没有仔细分析,不能提出有效的建议,人为降低审计成果。另外审计评价准确性不强,同时受单位领导意图干扰,审计工作失真严重。工作程序不规范,部分审计人员仅仅关注于查错防弊,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同时审计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内审质量标准不明确,往往是事后审计,审计程序未按审计原则,无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审计信息反馈滞后,审计领导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现场审计动态。审计质量不高,通过审计未能发现存在的重大问题。
4.内部审计人员设置不合理,自身素质不高
随着企业经营多元化,企业投资形式多样化,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面也要多元化,不仅懂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企业的各项相关业务。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人员转过来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审计能力不足且后续教育不足。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结构单一,工作效率差。再加上,有的审计人员不能自律,可能利用手中权利营私舞弊,存在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因此,造成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不能细致透彻分析问题,难以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审计成果不佳,难以形成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5.内部控制缺陷对内部审计有影响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部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监督,通过内部审计来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的缺陷必将对内部审计带来影响。(1)内部控制自身局限性。内部控制自身存在不能防止和发现错报的可能性。企业的现行内控制度可能并非十分完善,对于个别的、偶发的业务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制度的滞后性,使其不能很快随经营环境改变而随时调整。(2)内部控制评价不一致,不同注册会计师对同一被审计单位的评价结果不相同。主要因为我国目前多种经济体制并存,内控制度千差万别,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和尺度,加上注册会计师经验不足,使审核报告的可信度不足。(3)风险评估不足,风险意识薄弱。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决策随意大。(4)没有有效的内部监督。企业内部监督失位,流于形式,使内部审计也未能发挥作用,整个监督环节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5)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因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较差,财务会计可信度不高,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6)运行中的人为限制,执行人员难免会有粗心大意、判断失误等错误发生。也会出现部分人员相互勾结舞弊,管理层越权操作、职位滥用等现象,直接影响制度有效运行。
三、对内部审计自身缺陷的化解和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1.加强内部审计思想创新和宣传
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我国内部审计思想大多是由西方引进而来,我们要批判地借鉴国际经验,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面对我国内部审计思想薄弱,概念混乱,我们要加强思想创新,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思想。同时,加强审计思想宣传,明白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上的重要性,转变观念,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2.增强内审独立性,可以考虑内审外包
首先是改变内部审计机构从属于其它部门或总经理直接领导的内审管理体制,将其置于独立的产权主体领导之下,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主动设置,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另外,内部审计的外包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方向,是内审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很好解决内审独立性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内审人员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因此将内审进行外包较为经济,节约企业成本,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3.完善和提高内部审计手段
要提高和完善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并明确以管理视角进行内部审计的思想认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定位要明确,扮演好评价和监督的双重角色,突然其内向服务性的职能。同时改变内部审计传统手工审计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提高内审有效性。企业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审计操作平台,能够对企业资金、各项资产进行跟踪,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和会计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价。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加强人员素质培养
合理调配内部审计人员、实行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制度,使内审机制更好地发挥功效。最重要是提高人员素养,包括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素养。
企业要注重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注重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培养,不断更新充电,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同时利用可行的激励措施来增强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其审计责任感和事业心,引发其内控积极性,保障企业内控机制得以有效落实。
5.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内部审计可操作性
完善企业内控制度,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层次。防止出现错报的可能性,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建立能够独立开展工作,不受企业管理层制约的内部审计体制,统一和完善内审工作规范和标准,做到客观评价。健全企业风险评估和内部监督制度,对会计信息处理要客观真实,才能有效察缺补错,防止舞弊现象。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内控有效性进行监督。只有完善和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增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评述厦门大学.财会通讯.2006.10.
[2]熊晓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初探.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吴玉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分析与研究.财会之窗.现代商贸工业.2008.1.
[4]刘素珍,张杰.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研究.
[5]王宏红.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完善.企业导报.2010.6.
[6]侯渭涛.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新西部.2010.22.
[7]罗彬,孔莉.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环境及其优化.经济论坛.2004.13.
[8]宋世坤.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策略.当代经济.2010.8.
【关键词】 会计信息 防范风险 内控制度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购买中存在的风险
这里主要是指对会计软件的购买。因为多数单位财务都懂得购买配置较好的品牌计算机防御财务风险。而会计软件市场目前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网络财务软件、会计信息化软件、在线财务软件、会计决策软件等多达十几种。许多单位在购买软件时,往往喜欢购买最新的、最先进的产品而忽视单位自身情况和需要,对软件的适用性、通用性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试用及人员培训,结果带来软件适应性差、初始参数设置难度大、软件运行环境要求高、操作复杂、对会计人员技术要求高、运行成本昂贵等问题,软件配置不符合基本要求,缺乏最佳效益原则,导致资源浪费。
1、会计信息系统在系统环境中存在的风险
系统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开发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由于硬件失灵、逻辑线路错误等造成信息传递或处理中的失真,或由于网路软件自身的程序、后门程序、通信线路不稳定等因素都为系统的安全带来诸多隐患,使系统面临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其次,在系统开发方面,主要表现为没有按科学的方法架构网路、开发系统和设计程序,系统未经测试和调试等,而致使财务信息面临被盗取的安全隐患。在自然环境方面,火灾、水灾、风灾、地震等都有可能造成系统的安全问题。
2、系统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风险
传统会计系统非常强调对业务活动的使用授权批准和职责性、正确性与合法性,在会计信息系统下,原来使用的靠账簿之间互相核对实现的差错纠正控制已经不复存在,光、电、磁介质也不同于纸张介质,它所载信息能不留痕迹地被修改和删除,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面临失效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下管理制度方面的影响要素主要有:
(1)在建设组织方面,存在职责不分、责权不明、没有监督机构等。
(2)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或者是有章不循、有规不依、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
(3)在人员方面,存在企业没有对网络会计系统以足够的重视,没有配备足够的人员,尤其是没有配备足够的系统安全人员的问题。
(4)在内部审计机制方面,存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或者建立的内部审计机制没有坚持执行等问题。
会计风险管理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他们主要从会计风险管理在企业运用的必要性,会计风险管理运用的技术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展开,较少涉及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的风险管理。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防范风险措施
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它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经营状况,并为管理、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1、硬件配置、软件购买环节
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具备一定硬件基础和技术力量的单位,都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计算机网路,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会计数据实时处理。因此,优良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是实现会计软件高效运作、信息共享、数据交换、良性循环的必备物质条件。
2、加强系统环境监督,防范风险
保持计算机在符合温度、电压、卫生等要求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网络系统要使用防火墙软件。为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对单位内联网的非法攻击,可以根据网络系统区域划分的不同,设置多级防火墙。一类是外层防火墙,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另一类是应用级防火墙,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繁育统与外部访问区域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透防火墙对会计数据库的非法访问。同时要也安装具有高效实时监控功能的防毒软件。对于软件的升级改造,要充分考虑会计工作的延续性和升级软件的稳定性与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性,既要有工作的热情,又要本着谨慎的原则,避免盲目和冲动给会计工作带来的被动和风险。
3、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包括一般控制制度和应用控制制度。一般控制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控制手段之一,涉及面广,从人员管理到计算机软硬件及对系统环境运行的管理等。主要包括组织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软件与硬件的控制、安全控制、操作控制等。它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责任和义务而采取的控制。拥有一批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系统管理和软件操作人员。再先进的设备和系统软件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来使用和操作的,因此培养一批既懂电脑知识,又精通财会业务的复合型系统管理人才和软件使用、操作人员对降低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有着直接的作用。
应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的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一般分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输入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经审批的经济业务数据准确输入计算机系统,输入控制与组织控制是相辅相成的,业务审批应在电算部门之外。处理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按程序设计的要求进行数据处理,而输出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结果能正确的输出,任何未经授权的人不能取得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完善岗位分工责任制,规范会计操作流程。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保证机内的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密码是限制操作权限、检查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密码是限制操作权限、检查操作人员身份的一道防线,管理好每个人的密码,对整个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实行定期更换。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防止会计人员越权使用软件。操作人员离开机器时,应执行相应的命令退出会计软件。
因此有一种会计理论把会计理解为信息系统,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这样的信息系统无疑就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存储、处理与输出,并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向使用者提供所需会计信息,辅助他们管理、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小彤.论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共享.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