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驾驶员技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教师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68-02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对价值规律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一批中专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使一大批原来的中职教师承担起高职教学工作,而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却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高职教师的标准,现以本人所在教研室(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学历不达标、年龄老化
本人所在院校是由铁道部所属中专和技工学校合并而成的,历史悠久,有五十多年历史了,但也遗留有很多问题,其中之一是学历较低、年龄老化。本教研室是铁路特有工种(机车车辆)教研室,目前有专业教师15名,其中有本科学历的只有5人,大专学历2人,其余均为中专或技工学历,无一人进修过研究生学历。另外,年龄较大,50岁以上的7人,40岁以下的只有1人,对照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基本要求的标准显然是不合格的。
2.科研能力不足
教学研究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目前,本教研室只有4名老师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过教学及学术方面的论文或参加编写过教材,原因是文化程度偏低,无法将有关教学或专业方面知识整理成论文;另外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了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是否具备教学科研水平则无关紧要。其实,就专业教师的专业程度来讲,其专业性很强,如何寓教于学、寓教于研将会使自己的教学、训练水平得到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把社会性的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中心,才是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3.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有效培训较少
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十分被动,参加各种学习班或培训班学习基本是由系里或学院指定参加学习的,本教研室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专业培训的教师基本是2~3个人,而其余的教师基本没有参加过进修或继续教育学习,这样整体的专业教师发展是不平衡的,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视野被窄化,活动领域也被窄化,教育与教学被割裂了,影响了本专业的专业教学。
本教研室所属专业是铁道机车车辆,随着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和提速的进行,铁路上使用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但是由于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加上学校从铁路中分离出来了等多种原因,专业教师要参加到铁路各站段或铁道部的相关部门举行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培训和学习,比较困难,使教师的专业教学与企业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有一定的脱节,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二 对职业院校中专业教师的其他问题的思考
1.招聘新员工唯“文凭”论的思考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招聘新教师岗位时非硕士及以上文凭者不考虑,过于重视文凭,确实高文凭者在理论知识上是比较丰富的,并且研究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缺少现场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在此本人认为在高职院校里进行专业教学有本科或硕士文凭是能满足理论教学要求了,但实践教学却无法满足,毕竟人是各有所能的,高文凭并不代表着就有高技能,特别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是要真正动手的,文凭高并不表示其动手能力强。
2.关于引进高级工程师的思考
很多职业院校在引进人才时,主要是引进高级工程师,从评估文件上看是有了很多高级职称的人员,但是本人认为实际上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并无帮助。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技师才属于技能型人才。如本人所在教研室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培养的学生今后的主要工作是铁路机车司机驾驶员和铁道车辆的检修人员,属于操作技能型的,而现场的高级工程师们很少有长时间进行操作驾驶和车辆检修的,因此如果使用高级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并不现实。在此本人认为,在引进人才时除了引进部分高级工程师进行专业开发和研究外,还应该引进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高级技师,并且给他们相应待遇。
三 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建议
1.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第一,行业职业素质。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以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第二,行业职业道德。专业教师除熟悉并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第三,提高信息素质。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利用、开发信息的本领,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要求教师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新动向。
2.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第一,职业技能。职业院校应该为专业教师提供方便,使教师能与产业界结合,与产业界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每年都应该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只有具备娴熟的职业操作技能,才能把专业教师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内容,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第二,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教师在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能指导学生参与行业管理,并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
第三,协调、交往能力。在信息社会里,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在学校内部进行交往与协调,而且还要与企业、行业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协调,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市场,其协调、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师应力争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社交家”。
第四,创新、适应能力。学院要为专业教师提供各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使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并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专业教师也应该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
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由三方面构成: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首先应是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关键所在。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及相关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三者构成了教师的专业特性。
4.在学习研究中进行反思
第一,做终身学习者。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看学习者记住和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职业教育要面向未来,对个人来说,今天的教育应满足明天发展的需要;对社会来说,今天的教育应满足变化了的社会的需要。专业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拓展自我效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注重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也应该成为专业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特色,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要素。每个人的进步,都需要自我反思;要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需要人们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反思。作为专业教师这样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群体,在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自我反思。
第三,做研究型教师。一是研究高职教育规律。高职专业教师应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从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寻求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二是研究高职教学中专业教学规律。高职主要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该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该如何有效地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都需要高职教师去实践、去研究。高职教师应从教学第一线找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做到教研相长,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四 结论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继续完善、继续提高。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学习研究中不断进行反思。只有发挥各方面的整体作用,才能培养一支适应21世纪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
[3]张廷武.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要先进[J].中国教育报,2001(10)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摘要】从国家基本建设以及企业设备保有情况,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为新形势下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