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new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9.致谢
致谢部分主要用于答谢对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1.标题
(1)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三级,具体的格式要求为:
1级标题:中文黑体,三号(21px),段前、段后间距均为1行;英文为timesnewroman.2级标题:中文黑体,四号(19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newroman.3级标题:中文黑体,小四号或(16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newroman。
段前、段后的间距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2)标题的表述可以用“章、节”、“一、(一)”、“1、1.1”等形式。其格式如下:“第一章(一级标题,居中,单列一行)”“第一节(二级标题,空两格左对齐,单列一行)”“一、(三级标题,同二级标题)”对于其他样式的格式,要求不变。
对于其他级次的标题或者需要突出的重点部分,可用五号黑体字体进行标示,也可单列一行,或者放在段首。
2.正文字体
(1)硕士论文的正文中,如无特殊要求中文一律采用简体,特殊情况可用繁体,字号为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
(2)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3)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4)阿拉伯文、日文等其他文字使用该文字的惯用字体。
3.图表、公式
(1)硕士论文中的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的备注置于表的下方。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一般不要分页显示。
(2)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的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形不能跨页显示。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
(3)论文中的公式为居中对齐,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需要加线条。
(4)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4.注释
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脚注)的形式。注释的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类型的标识,每页需要重新排序,不得与上页累计。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页一律放在正文后面,可不编序号,但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编号项目及次序与引文注释的格式基本相同,但不不要标注页码。
中文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按照引用著作、论文、电子文献的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升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升序排列。外文著作、论文用原文罗列,无需翻译。
6.页眉、页脚文字
页眉、页脚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论文题名,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页眉下横线为上粗下细文武线(3磅);如果论文采用单面印刷,则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
7.页码
页码的起始编码页为第一章,按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第一章之前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所有的页码均置于右下脚。
三、硕士毕业论文的页面设置要求
1)开本
论文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壮大,国家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在这种情况下,各类综合大学,财经类高校纷纷开设会计学专业,并不断致力于完善会计学教学课程体系,期望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规格会计人才。各类专科和高职院校也纷纷探索如何从职业教育角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工作人员。研究当前国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规划会计人员职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会计人员类别,形成以普通技能教育为基础,进而通过继续教育和考试遴选选拨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稳步高速发展,市场经济走向繁荣,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等经济实体数量不断增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融资、投资业务,国企股份制改造还有证券资本市场的繁荣都对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当下会计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也成为制约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主要有以下问题:
1、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在现在的全日制会计人员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所占比重仍相当大,而专业理论往往着眼宏观,缺乏细分。进而导致学员在学习中学得很多,用的上的很少。
2、没有规范的会计人才培养教材选用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的作用相当重要,好的教材往往精炼易懂,有利于更好的帮助我们完成培养目标,使学员能够更省时、省力的理解知识点,并掌握相关理论精髓。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学员的实践课程安排没有与教材和学生将来的就业预期紧密结合,实践课往往缺乏管理和控制,形式上没有创新,没有为学生营造工作情境,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也无法及时向教师反馈和请教,进而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会计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脚步。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普遍应用于当前的企事业单位之中,而会计教学依然以手工记账模式为前提进行。而实务中会计电算化和手工记账对于工作时间的分配和工作重点的选择完全不同,因而导致会计教学在核算工具和方法上与时代脱节。
二、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会计学,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位的经营收支活动。职能是核算、监督和支持决策。对其进行核算,分析其内涵的经济信息进而指导管理和经营的实践是会计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
针对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会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一个方面着手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有针对性的设计会计课程。在会计职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完全抛弃应试教育的樊篱,以素质提升和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不重要的或者不应学的要尽量少学或者不学,而与工作和社会需求相关的课程要多学并且学透论文格式。在未与实践结合前,课程要简单,以基础为重点。通过实践考核,在学员可以熟练运用会计工具的情况下再增加复杂业务和特殊业务核算的课程。
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学生的就业预期相联系,对课程设置的评价重点应抓以下儿点:一是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二是基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三是综合则务分析能力和不同岗位适应能力。其评价方法,既有客观定量的方法,如通过率、考试成绩,也有定性的方法,如教师的综合评价认定、实习单位的评价、个人的自我评价等。四是在课程管理上,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上作及文件的形式,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高度关注会计职业领域国家出台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政策措施等;广泛泛吸收采纳政府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会计、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单位则务会计部门的专家及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符合规范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2、要彻底改变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教育观念,研究构建全面的学员素质评价方法。要确定学员培养目标,离不开对学员素质的评价。如果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员,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的学员。学员的素质不仅包括其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其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全面客观的评价是对学员最好的奖惩和激励,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客观评价固然是容易实现,不过这显然容易抹杀学员的个性特点、学习潜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研究如何建立全面的学员素质评价体系。
在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培养模式时,应从会计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围绕所需能力,形成全面综合的素质评价体系。会计职业教育,应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学员的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如何加强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方式,以准确评价会计人员素质为前提,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适当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是密切相关的内容,增添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加强对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是直接面向社会会计岗位的需求而进行的,高职教育执行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原则,应重视实践教学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创新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是达到预期培养日标的重要前提。
在实践教学问题上,研究重点应放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加强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要对实训课程的设计进行督促和评价,要把实践同学员所学理论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实践课和理论课时间,趁热打铁,在学员尚未遗忘理论知识之前利用实践课加深学员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使学员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要点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并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密切联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做到学有所用,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要能及时与教师沟通,进而达到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学的目的。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会计职业以监督、核算和支持决策为主要职能,而所有职能都要求会计人员要公正、客观、严谨要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对待本职岗位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较好的完成会计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自古以来中国教育讲究“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排在第一位,重视的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德育,而会计人员教育同样需要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通过言传身教,使学员明白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有素质的人的一项重要品质。
关键词:专业资料室;学科发展;文献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9-02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学科应运而生。作为最新知识的专业传授载体,高等院校在新学科的研究发展上走在最前沿。而新学科的分布地――高校各具体院系,其专业资料室是院系学科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应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专、精、深等的独特性,围绕教学科研搞好自身建设,进而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浅析如何围绕学科发展搞好专业资料室的建设。
一、我院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政教系,于2001年合并市场营销系而建院。现发展为七个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有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a企业策划与咨询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学院还拥有河南省唯一的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硕士学位授权点也由原来的两个发展为现在的四个: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下我院学科发展的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从研究生论文选题调查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院(系)专业资料室的一个特色收藏就是本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导师和学生几年来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所在学院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或是学术骨干,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也有许多是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经济与管理学院从有硕士点以来一直不间断地收藏本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变化就可看出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动向。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结合点很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发展也从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一点从硕士生的论文选题上可见一斑。过去研究生大多撰写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发展到现在选题则广泛得多,研究内容更加实际,更注重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以前从未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财政、国际贸易、房地产、企业管理、企业兼并等文章方面已占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现在的研究生以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等的选题是越来越少,而对当前经济热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热点的分析研究呈上升趋势。一些在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更是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热点,这些变化正是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的需要。
2.从师资建设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在2002年以前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所开专业也大都是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等。随着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引进和自我培养多学科硕士、博士越来越多,学科发展也越来越快,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带来了学科建设的大发展。这些在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学成归来的博士很多都是行业内大家的弟子,感知着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有的还参与了导师的国家级经济学管理学的重大课题研究,他们的学成归来为我院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对专业文献资料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围绕学科发展,加强院(系)专业资料室建设
专业资料室因其所收藏文献资料及服务和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其在学科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文献信息提供角色。在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优质的服务是其责任,它的建设应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展开。
1.围绕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资料室的建设与图书馆不同,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专业性、学科性的特点,在资料的收集和开发上要根据本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形成有本专业学科特色的研究级的文献资源。随着新课程的增加,学院的文献保障体系需要针对学科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变化及时调整文献信息资料的采编计划。如,从2002年后,针对学院新开的课程,如金融、证券、跨国公司、企业兼并、产业链、物流管理等,资料室采纳相关专业教师意见,调整了期刊征订和图书采编计划,并形成制度,每年的期刊征订及每次的图书采编都会充分征求教师意见,作出相应的调整。学院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及学者,开设的一些新的课程,学院专业资料室由于经常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就可以反映他们的问题,在采编文献的过程中与教师保持畅通的渠道,增加新学科需要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资料室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最新的书目和期刊与教师见面,为满足学科发展研究的需要,提供全新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做好学科发展的文献保障。
2.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人员服务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期刊专著毕业论文、电子刊物等文献逐年增加,建立现代化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而目前院系资料室虽然配备了计算机及一般的基础设施,但也只是将它的功能定位在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管理上,缺乏综合处理技术和必要的数据库,导致检索困难,利用率低下。这种落后的技术手段不仅不利于文献的综合利用,更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服务要求。所以,文献保障体系必须适应当前信息化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建立现代化的服务设施,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如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于在2010年中的通货膨胀、新会计准则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就采用了网上订阅。并与校图书馆共同对室藏文献进行了回溯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了资源共享。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目前,资料室人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普遍缺乏,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都影响了资料室作用的发挥。所以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适应这种深刻的变革,提高自身素质,以保持资料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好信息保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日益频繁,学科发展不断加快,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重要信息的保障阵地,不仅要向客户提供一般性的参考、咨询服务,还应提供更加专业性、深层性的学科信息服务。这就对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岗位要求:一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要增加职业意识,要坚持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加强与学科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围绕学科用户的需求积极开展工作;三是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极为学科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服务,既要为学科用户主动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又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既要积极开展信息的收集工作,又要主动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编织成二三次文献,针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保障学科用户的需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克服经费难题,为学科发展开拓服务。现在由于文献资料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院系资料室的购买力下降。由于现在许多高校的图书购置的费用都直接拨付给校图书馆,而图书馆又因为与教研一线的专业人员很少直接交流,不了解学科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使得服务与需求之间脱节严重,而院系专业资料室又由于经费所限,使得一些需要较大量资金支持的又是学科建设所需要的文献无力收藏,而资料室人员及时的联系双方进行沟通,使资源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如本人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进行学科建设做一些课题时,学科带头人提出需购置专业数据库,几十万的资金对院系来说有些困难,通过资料室进行反映联系,双方联合购置,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共同购置的中宏数据库和国研网正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联合对解决文献购置经费的来源上提供了新思路。校系文献共建共享是高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学科发展与专业资料室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2]李霞.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这学科建设的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4]刘芬.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Building the Departmental Reference Room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Taking the EMC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Hui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关键词:创新能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
中图分类号:R-01;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专业是医学和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群,重点培养能够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研究生毕业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卫生事业实际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时代呼唤。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问题,调整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能够总体上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
一、目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和重视学术的传统,一些高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与管理实践、管理技巧相关的实务课程在师资和教材上都明显匮乏,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也有待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得比例很少,形式较为单一,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不够全面。一些学生对毕业实习应付了事,毕业实习考核、反馈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也应进一步提高。对毕业通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2015近5年研究生毕业分配情况调查发现,90%左右的毕业生分配进入医院机关、高校、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部门,只要不到10%的毕业生能够继续读博或从事教学科研相关的学术工作。可见,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实践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重视理论素养,轻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点的各大院校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课时比重较大。由于高校教学重理论、重学术的传统,高校普遍重视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师资力量配备较强,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课程较少,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较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就业,除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应重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增加实用性和实务类课程,如美国雪城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包括公共事务讨论、领导艺术等实用性课程等。
3.部分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部分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根据现有师资开设课程,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部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价值和实用性较差。创新往往来自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往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选修课范围有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待加强,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医学社会学、循证决策、健康和疾病社会学、卫生职业社会学、社会行为学等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且与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都可以纳入选修课中,并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美国各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满足研究生的兴趣和专业需要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比如Harvard大学为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共开设18门选修课,Iowa大学为研究生开设26门选修课。
4.方法论课程开设较少,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方法论课程通过对研究方法的讲解与总结,有助于研究生夯实研究基础,与国际学术界研究方法接轨,有助于研究生在宏观层面上把握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及趋势、特点与局限性等,对于研究生如何正确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生通过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不仅有利于掌握正确而严谨的科研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对科研的兴趣,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助于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创新。目前,方法论课程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偏低,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着逻辑分析与推理能力较弱,缺乏严谨的实证分析,数学建模能力有待于加强等问题,应增加方法论课程的开设,如卫生服务研究方法、卫生项目制定方法、高级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模型等方法学课程都可以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加强相关师资力量,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研究生应用创新能力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科研实践,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在导师已有课题思路的基础上,学生参与从开题、立项调查分析、课题实施、结题验收整个过程,熟悉研究课题的每一个步骤,通过建立学习型小组,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同一课题组研究生之间定期研讨,鼓励研究生发表创新性科研论文,为研究生今后独立从事科研打下良好基础;二为社会实践,增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研究生顺利就业的需要,也是提高其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学院应创造条件积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推荐研究生去医院、医疗管理机构、政府部门等参加社会实践,并改革和完善考核、反馈机制,将实习单位的考核纳入到研究生总体成绩的考核中。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增设交叉学科和方法论课程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拓展和调整。具体来讲,在公共必修课上缩减政治理论、公共外语课时,增加专业外语课时比重;调整基础课程的设置范围,增加理论前沿性和探索性的课程;以重点学科方向重新整合专业方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激励导师开设前沿性、开拓性强的选修课,如艾滋危机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聘请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兼职导师,举办跨学科专题讲座或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的有利支撑与补充。增设交叉学科和方法论课程,鼓励学生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中寻找创新点,通过方法论课程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创新。
3.实行“双导师”制,保持导师制和课程设置协调发展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为促进研究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协调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采用双导师制,导师组由2名导师组成,要明确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医院管理岗位的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理论学习与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习实践、项目研究、调研过程、政策研究等实践环节指导,促进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毕业论文由两位导师共同指导撰写。同时,完善导师评价机制,改变实践评价流于形式的现状,在研究生总体成绩中增加实践环节成绩的比重,保持导师制和课程设置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卞永桥,等.优化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4.
[2]洪学智,程薇,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4.
[3]孙娜,刘晓晶,等.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2
[4]满强,凌志海,李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岗位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5,7.
[5]王琳琳,何敏媚,洪学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调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5.
作者简介:何 畅(1981-),女,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药技术性壁垒。
左 军(1971-),男,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方剂。
关晓光(1963-),男,哈尔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通讯作者。
一、多因素促动下的数量扩张与最新发展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不是什么新事物,但大规模发展却是近二三十年的新现象。其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此类研究生教育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除此之外,政府引导、人口变化和就业趋势等也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第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盛密不可分。这种经济高度依赖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髙要求,促使其延长受教育年限,将专业教育从专科和本科层次提升到研究生层次。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新专业层出不穷,如金融数学和油气工程。同时,一些原先没有像医生和律师那样被视为“专业”的行业,也慢慢跨人了专业或准专业的轨道,如作曲和创作。结果,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门类日益繁多。
第二,研究生教育层次新专业的设立,有时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直接相关。当国家和地区需要发展某一产业时,往往会与高校联手,有针对性地设立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学位项目。20世纪90年代,西澳洲政府决定把油气开发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并为发展该产业培养一支当地的技能型劳动力。于是,州政府与石油企业和地方高校合作,由当地一家主要的石油公司出资,在西澳大学设立了油气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同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艾德华兹维尔分校新设的生物技术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也呼应了将圣路易斯市建设成“生物技术区”的政府目标。
第三,人口结构的变化有时也会影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医疗卫生行业尤其如此。随着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从治病救人转向提供医疗保健指导和临终关怀服务。同时,全球人口流动的加速要求地方医疗卫生机构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保健观念的人。医疗卫生人员必须与病患沟通,了解病患如何界定“疾病”,制定能被病患接纳的治疗方案。于是,20世纪80年代起,护理实践方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相继出炉。1986~2006年间,美国开展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机构从 220个增至518个,硕士学位项目由180个升至417个,博士学位项目也由39个升至101个。
第四,有时候,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学生的就业取向有关。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但事实是,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并不从事学术工作。美国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该国的博士生中,只有一半想在大学教书丨\这项研究突显了研究生教育的传统目标与实际效用之间的偏差,引起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与批判。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之外,增设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批判的回应。
第五,少数情况下,研究生教育层次新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吸引生源,维持相关学科的生存。例如,美国不少数学类专业团体(如美国数学学会)积极推动两年制的产业数学和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原因之一是为了通过专业型硕士生教育,让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像法律和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那样,也享有丰富而灵活的就业机会,从而将其保留在数学领域。
在上述五项因素的促动下,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有了显著增长。在美国,1984~2000年间,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授予量从27.1万增加到36.6万'增幅超过35%。与此相关,有权授予研究生学位的高校也在增多。以美国为例,2000~2004年,其3856所高校中,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从260所增至406所。尽管最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仍然掌控了50%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但与20世纪末75%的比例相较其控制力已明显减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澳大利亚。1990年,澳大利亚只有一个博士层次的专业学位项目,到2001年,这一数字升至131个。1996~2008年,澳大利亚名校的博士生人数占该国博士生总数的比例,从56%降至48%。可以说,如今,参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研究生教育正在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
近年来,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发展上又呈现出两种新动向。首先,一些非政府专业组织和基金会积极参与,大规模资助高校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使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由个别高校的自主行为,转变为一种集约化的行为。例如,成立于1934年的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AlfredP.SloanFoimdation)专门资助美国科技与经济方面的研究和教育。1997年起,它选择14所研究型大学,为每所大学提供不超过45万美元的资金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开展两年制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此后,它又在另12家研究机构,出资设立了一套生物信息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到2005年,已有约45所高校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开设了专业科学和数学硕士学位课程。
其次,专门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学院得以成立。1997年,美闰成立了第一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学院凯克研究院(KeckGraduateInstitute)它隶属克莱蒙特学院,致力于生物科学的教育与研究。2000年,凯克研究院招收了第一批28名学生。如今,它与企业和其他高校密切合作,提供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和双学位教育,并设有生物科学管理方面的博士后工作站。
二、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若干特征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有如下明显特征。
其一,由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具有强烈的市场取向,所以在设立新专业之前,高校一般会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对相关专业的需求,判断设立新专业的可行性以及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以美国为例,1999年,肯塔基大学护理学院在开设护理实践博士专业之前,向州内382名卫生保健机构的主管发放了问卷。其中,60%的主管有兴趣聘用该专业的毕业生,并估计说未来五年内,可以为毕业生提供80个就业岗位〃\斯隆基金会在资助专业科学和数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前,一般要求院校建立企业咨询委 员会,分析企业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了解它们希望毕业生具备何种技能。市场调查不仅有助于提高相关专业与课程的适用性,而且可以建立业界对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信任,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网络。
其二,接受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企业中担任中层或高层领导。他们在工作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希望在专业技能之外,掌握其他领域的本领,如市场营销和通信技术、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财务规划和人事管理,以便更好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与此相关,接受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学生以在职为多,愿意辞去工作,全力攻读学位的仅为少数。西澳大学油气工程研究中心招收的硕士生,平均有近十年工作资历,全日制学生只占15W。在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70%修读专业物理学学位的学生还从事其他工作。
其三,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专业多出现在跨学科领域,如金融数学和计算化学,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和学生高度关注专业之外的知识与技能,如客户心理分析以及与他人共事的技巧。例如,斯隆基金会称其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科学+”(science-plus),即把严格的科学和数学学习,与管理学、政策学和法学等内容相结合,并强调培养协作与交流能力?。可以说,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不仅是高级从业人员,还有专业型管理人员。
由于单个院系很少具备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条件,所以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通常依靠多个院系甚至多所高校的合作。如西澳大学油气工程专业的教学,由来自当地三所大学七个学院的14个系共同承担,有些课程还聘请了西澳洲之外和国外的教师前来讲在一些高校,专业型博士生不像学术型博士生那样,由一、两位教授指导,而是由一位主导师与来自其他院校的专家小组共同指导。
其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多样化的考察和实习为核心,以便学生了解企业或行业所处的社会与经济环境,把握劳动力市场和客户的动态,协助企业解决真实的问题。而且这种考察和实习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工作场所中所需的闭队合作技能。在美_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二年级研究生用一学期时间,结成六人一组的酒店发展咨询团队,考察相关酒店,访谈酒店管理人员,分析其各类的资产与市场,探访酒店的竞争对手,撰写酒店发展计划,并向业界代表作口头陈述。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纺织与服装系为专业型硕士生设计了四类实践项目:一是在企业指导下的实习;二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市场调查;三是为企业做一个项目,如广告、推销和时装展;四是完成一份企业分析报告,评估其优势与不足。这样的实习对在职学生有不小的吸引力,因为他们可以与自己就职的企业一起,开发各种实用项目,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
其五,企业的参与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如前所述,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项目在设立之前,往往需要开展以企业为主的市场调查;设立成功之后,高校也要借助企业的力量,为学生安排考察和实习。除此之外,企业还在教学和学生指导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西澳大学的油气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由企业员工讲授的课程约占课程总数的一半一些企业还为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提供奖学金和设备等资助。例如,凯克研究院与企业有着广泛而深人的联系,单是实习项目就得到了13家公司的资助。事实上,向凯克研究院捐资的企业如此之多,2005~2010年间,研究院便募集了3000万美元。
其六,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多种多样。由于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差异纷呈,除高级从业人员外,还有专业型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所以即便是同-个国家的同一门专业,其学制和课程要求也千差万别,学位名称亦各不相同。以英国的医药工程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为例,各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从一年到三年不等,在A校可以得到大量学分的“生物工程”课程,在B校也许只是几个小小的单元。至于学位名称,牛津大学称之为“生化工程”,利物浦大学称之为“医药T:程”,帝国理工学院称之为“医学工程与物理科学”,此外还有“生物医药工程”、“医药工程与物理学”和“医药技术设计”等。
在授课方式上,为了照顾在职学生的需要,夜间授课、周末授课和网络授课等形式日趋普遍|91。有调査显示,美国的专业物理学硕士学位课程中,有五分之一开设了夜间课程。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保健物理硕士学位项目专门面向在职人员,多数课程可通过远程学习完成%。一些高校还将课程划分为不授予学分的独立模块,方便学生短期学习。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学生评估上。一般而肓,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有校外专家参与的答辩。虽然一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项目对学生也有此项要求,但总体而言,评估方式差异很大。例如,美国护理专业的博士生,一般需要在毕业前完成一个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项目,如发起一项改变或改良实践的行动丨151。此外,企业也在判定学生学业成败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三、面对的挑战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因其贴近市场、政府、学生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某些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已经得到行业协会或专业团体的认可,成为相关行业或专业的人职条件\不过更多时候,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不得不面对质量保障不够完善、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1.质量保障的缺失
如前所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极为多样,不同院校同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学位名称等,都可能大相径庭。如何保障这形形的专业教肓项目都能达到最基本的质量标准,便成为各国面对的首要难题。
高等教育阶段,院校或专业在设立之前,一般需通过政府认可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否则,院校或专业很可能得不到政府资助,在生源和劳动力市场上也缺乏公信度。不过,这些认证制度主要面向本科层次的教育。由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大规模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相应认证制度仍在建设中。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高校有权授予研究生层次的学位,那么它就可以自行开设专业型研究生学位项目。例如,A大学有权授予硕士学位,那么它虽然不能自行开设专业型博士学位项目,却可以提供专业型硕士学位教育。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主要依靠相关院系和高校的自律。
不过,在一些专业团体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下,个别专业开始有了全国性的设置标准。例如,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髙级护理实践硕士教育要素》和《高级护理实践博士教育要素》,设置了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但它同时指出,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各不相同,有的担任机构领导,有的是诊所专家,有的是政府医疗卫生系统的决策者。所以各院系在设计课程时,重心可以有所差异,或以领导技能为主,或围绕高级临床实践,或关注信息技术等,实习内容也可以多种多样,有的管理某个护理保健机构,有的照料病患,有的制定并实施卫生保健政策。可见,这两份《要素》给院系留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更重要的是,《要素》不是专业认证标准,仅供院系在自愿的基础上参考执行。所以总体而言,《要素》对相关的专业教育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皇家护理学会作为英闰最大的护理专业团体,于2010年了专业护理研究生教育的认证标准,从课程、设施、学习资源、招生、管理、师资和实践等15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细则。例如,课程必须兼顾理论与实践,实习时间不少于500小时,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业界的需要,并通过有效途径,让业界参与质量反馈和评估。同样,美国教育部也已批准美国婚姻顾问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MarriageCounselors)对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行认证。
总体而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设立多由高校自主决定,来自专业团体和行业协会的认证只是刚刚起步,涉及的专业领域极为有限。而且,即便在那些已经设立认证标准的领域,也有不少不愿接受认 证的院系运作其中。
除专业认证外,另一种质量保障模式是制定全国或地方统一的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framework),如英国的国家资历框架和澳大利亚的资历框架。这些框架写明各级资历拥有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标准,从而引导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但是,为照顾不同专业和课程的需要,这些资历框架的用语一般较为模糊,院系要达到既定标准,难度并不算大〃。此外,至少在英国,院校有权选择不参与此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质量保障缺失这一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虽然一些人批评说,认证和评估机制的薄弱造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混乱与低效,但也有人认为,研究生教育的无政府状态是其灵活性的反映也是其成功的秘诀明。
2.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竞争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不得不承受来自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竞争。一些研究发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如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虽说前者培养的是高级从业人员和具有技术专长的管理者,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却发现自己必须听从持有学术型博士学位的上司之令。这迫使不少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持有人,最终只能回到学术的轨道上。例如,南加州大学的专业科学硕士学位项目,第一届共有15名毕业生,其中7名决定留在学校继续深造,只有3名进人了企业界。新泽西理工学院亦是如此,11名计算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在医药公司工作的仅3人。宾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10名硕士毕业生中,也只有3人进入了企业界网。
与此同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正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其传统的刻板形象。例如,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了“综合型研究生教育研究与培训”计划(In>tegrativeGraduateEducationResearchandTrainee-ship),实施以专题研究为核心的博士生教育。它以问题为导向,倡导跨学科研究。基金会已在五年的时间内,向55所大学的70个博士学位项目拨发了6400万美元%在英国,政府协同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知名高校等,将研究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于2000年开展“新博士学位”教育(NewRoutePhD?)改革。“新博士学位”教育仍以学术研究为主,招生标准与学术型博士生的标准相同,学生仍需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传统的答辩,方可正式毕业。不过,它在课程中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内容,如演讲与交流技巧、团队建设与管理,此外还有企业培训。目前,已有伦敦大学、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等16所高校参与其中,涉及生物科学、商贸、教育、工程、环境科学和法律等13个学科领域气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变革,使其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晰。调查发现,髙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具有足够的弹性,能包容各种新颖的课程和研究课题㈨。既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巳不再那么刻板,既然它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也能给予学生跨学科的体验和实地培训,那么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当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缺乏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同等的吸引力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该何去何从?
3.其他挑战
除质量保障薄弱,缺乏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同等的竞争力外,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还面对着以下两道难题。第一道难题是资源短缺。提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是因为,首先,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一般针对性较强,每个专业的生源市场都不算大,所以各专业的在校生规模较小,难以获取规模效益。其次,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对跨学科教学的要求较高,需要开展跨院系、跨院校甚至跨国合作,所以在交流沟通和课程实施方面,牵涉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再次,实习是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这就要求院校与业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这既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又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所以对教师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挑战。最后,由于专业型 研究生很少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所以导师的工作量加大了
[关键词]就业;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7)10-0006-03
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和每位在校生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理论上,硕士研究生经过两到三年的高端学习,应该比本科生更容易就业且就业层次更高。但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两所高校,通过对两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剖析,来分析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的关系,以窥见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的问题与对策。HK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处在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其高等教育学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HB是一所省属大学,所处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办学历史与师资力量也相对较为匮乏,其高等教育学专业虽是省级重点专业,但是教育资源仍然捉襟见肘。这两所高校分别代表了我国两类不同等级的高校类型,同时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在同级高校中都属于发展比较好的,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及就业现状
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学点发展迅猛,出现学位点多、在读学生多、指导教师多的繁荣局面。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在它下面的二级学科中,高等教育学的人数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因此,要了解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可以以教育学的统计数据为参考。如图一,教育学招生人数从2008年的14793人,增长到2015年的33612人,年均增长32%。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必然日益严峻。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有近120多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在读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超过3000多人,从某种意义上看,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己经从“纯精英”逐步进入了“类大众”阶段。2011年一项对30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有8所学校认为就业情况“一般”,2所学校认为就业情况总体“较差”。结果凸显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艰难处境。
由于种种原因,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有很大的局限性。进高校工作的机会少之又少,因为一般高校现在都只要博士了;进中小学,专业不对口;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竞争的人数非常庞大。令人唏嘘的是,很多跨专业考上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年学术生涯结束后,不得不去从事自己本科所学专业,用本科文凭去竞争找工作,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一定意义上更是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失败。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接受笔者调研时说:“在本科时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还挺有成就感的,但自从上了研究生,就觉得自己整天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因为很多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进行了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学术研究,但是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要求学生做出学术论文,这种培养方式可能会对日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有益,但是并不适合大部分今后不可能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再加上有些导师忙于自己的事务,无暇关注学生的心态和学业情况,因此,很多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很焦虑,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究其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非常明显的“学术性”倾向。笔者通过调查各校培养方案了解到,大部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都是致力于培养出学科理论知识雄厚、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型人才。但这种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造成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尴尬境地。
二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各高校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集中反映在各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上。现以HK和HB两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发现其在培养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
在培养目标上,HK较为具体,主要培养“教育学科教学研究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辅导员及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和其他”。这样言简意赅的表述,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行业,方向较为明确。相比而言,HB的培养目标较为笼统,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学科知识、外语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最终培养的是“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HB的培养目标与大多数的高校类似,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可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HK做到了,它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这样就给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
(二)课程设置不足
两所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设有公共课、学位必修课、学位选修课。两所高校开设的公共课程一样。在学位必修课上,两所高校都开设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中外高等教育史和高等教育管理学,HK还另外开设了教育社会学,HB另外开设了大学课程论和当代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在学位选修课上,两所高校都開设的有SPSS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HB还开设了高等教育哲学,HK还开设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社会学理论与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国际高等教育认证与评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比较、院校研究概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题研究、大学教学与教师发展研究。很明显,HK的课程建设更为丰富,尤其是在专业选修课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也为就业的分流做好了准备。
通过对这两所高校课程设置的比对,发现HB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在选修课上相对不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视野,也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当然,HK尽管在课程体系上较为规范,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高等教育学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属性。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纸上得来终觉浅”,不与实践结合,学生的能力就不能得到提高。在就业时,即使有好的就业机会,也会因能力不足而与之失之交臂。
(三)培养方式低效
HK和HB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都采用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发挥导师的力量,又要发挥整个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每位导师指导1~3名学生,并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学习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并重的方式,导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督促学生学习。
两所高校的培养方式有其合理性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强调了导师的作用,但是并未明确提出导师的职责,并且缺少考核检测,从而会导致很多导师的指导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指导。其次,这种培养方式缺乏对学生业绩的考核,很多学生处于懈怠应付的状态,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实践训练缺乏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训练必不可少。但是仔细翻阅这两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发现在这个环节上都比较模糊。HK只是提及要有“校外调查及学习、教学实践”,但是具体如何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并未说明。HB提出教学实践是参加本科生的教学一线工作。“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组织课堂讨论等”。虽然HB明确提出了教学实践的要求,但是也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有能力给本科生上课吗?这是在拿本科生当“小老鼠”做实验,这既是对本科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硕士研究生的不负责任。况且,很多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并非走进一线教学课堂更很少进高校教学课堂,即便进高校也多是做学生管理事务,这样的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令人质疑。
三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优化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社会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岗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校大扩招的最初几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有很多进入高校做了教学和管理工作。但近年来,高校在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时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很少能进入高校工作,即便有幸进入高校,也多是管理岗位或学工队伍。这就导致大部分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与实际就业的严重错位。
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是从事高教理论研究的学术性人才,而就业市场大量需要的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当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对这一需要设定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高校任何一个部门工作,都几乎完全是生手。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要下大功夫,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更要确保学生实践能力锻炼。虽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岗位尚未实现专业化,对管理人才并无专业上的特殊要求,但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才会具备集中优势,在未来就业时能够直接上岗。
(二)优化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真正意义在于使研究生通过形成以本学科专业知识为内核,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为外围的多维立体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以服务于科学研究需要。”[1]从对以上两所高校课程设置分析看来,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理论性课程开设过多,实践性课程几乎没有开设。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学术性的课程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符合实践性强的人才呢?此外,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过小。尤其是HB所代表的这一类高校,受师资力量所限,无法开设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虽然HK这类高校确实开设了很多选修课,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仅仅局限在了高等教育这一领域,并没有其他学科专业的拓展。诚然,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需要多方面加强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但这也将导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思维的局限性就会使得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因为管理岗和学工队伍都是一些實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领域。因此应适当加强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的拓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过程考核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培养质量的第一把关人,导师指导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对导师指导工作进行规范跟踪管理,相对较为随意,这样就很难保证研究生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及时的指导。
因此应该对导师的具体职责、评价与考核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表扬,对指导效果差、难以满足研究生发展需要的导师实行淘汰制,不断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并将此种制度切实落实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与此同时,培养机构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增加淘汰和分流机制,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早谋求合适的出路。严格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环节,并且对评价标准从为学术创新转向学术与应用兼顾的价值取向,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取向采取多元的毕业评价标准,在美国“‘档案袋’和‘课题研究设计’等实践性强的毕业考核项目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的学位论文”[2]。我国当下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学习美国的做法,以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以求有更为满意的就读需求。
(四)重视实践训练
结合HK和HB两类高校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要求来看,主要还是在校内面对本科生进行一线教学。但是,考虑到大多数实际就业的情况,高校应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训练。
相比担任本科生教学工作,还不如让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的见习辅导员,或者兼而有之,从教学实习和管理实习两方面进行实践训练。教学实习可以参考“导生制”进行,即先跟着实习指导老师观摩学习,然后自行备课,并与实习指导老师不断交流,待时机成熟时尝试进行教学。管理实习就是让其对某个班级进行管理。实习考核从实习指导老师和所带班级的学生两方面进行,确保实习工作的圆满完成。此外,根据就业实际,鼓励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走出校门,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增长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都是必要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要突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象牙塔’式的学校育人环境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3]。当然,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四结语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培养问题的存在与就业难形成正相关关系,因此,要积极重视就业问题,办学改进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此,有必要重新设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招生环节,注意招生有一定学校教育实践基础的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多元和灵活,允许学生在中期考核的时候分流到专业硕士学位就读;在课程设置上,加大研究方法课、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给学生更为开阔的视野;培养过程更加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度,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在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对于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标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研究生教育规模在迅速膨胀,高层次人才数量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必须与毕业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虽然不能说培养为就业服务,但没有足够就业质量的人才培养肯定不是成功的。就业不好的专业势必为社会所淘汰,也为学生所厌弃。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自觉完善适应自我发展的调节机制,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培养与就业的匹配。
作者:解悦等
参考文献
[1]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7-50.
在我看来,真实的公关,说的高一点,就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的理论一点,就是打造利于客户的拟态环境,让受众在良性友好的拟态环境中对客户反应和行动;而说的通俗一点,公关就是传播。但与以往的单向传播不同,公关传播是基于对受众接受程度、认知空缺以及反馈的充分分析,是双向互动的传播,是要求“舆论成果”的传播。
> 由记者开始
老实说,毕业那会儿没想过以后干公关,那时只是个浮躁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在哪儿投入青春和激情。但是我牢牢记住我的导师陈力丹先生的话:30岁前,一定要去多尝试、多经历、多历练,这样在而立之年,你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什么,该为之付出全部心力和热情的专业是什么。
2005年,告别我最爱的人大,怀揣着新闻理想,进入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记者的话语权是很大的,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更知道了踏实的意义。以前在学校,我们写的都是《论中国报业集团的改革》、《影视媒介整合何去何从》之类的“大手笔”。而真正工作了,才明白细节的意义,才了解认真的可敬,才知道加班是一种对责任的坚持。
两年后的一天,我不经意间看到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大众传媒在政府公关中的作用与影响。我觉得自己还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觉得公关行业看起来是这么有趣。其实那时,我业余时间会帮公关公司的同学写软文,有篇某昂贵矿泉水的软文在《新周刊》两整页刊登,这让我感到自己能做好这一行。
因为没经验,大的国际公关公司都不理睬我的简历。但我没有气馁,转向本土公关公司。当时的副总颇有豪气,给了高级客户代表的职位,我至今都很感激他。进入公关公司以后,我接手的第一个客户是法国ESSEC工商管理学院。
> 第一场战役
虽然研究生时曾经在博雅受训,然而自己独立做客户还是第一次。现在想起来ESSEC的案子幸亏稿子发得好,有惊无险,整个过程是出了很多错误。比如翻译,因为媒体招待会在上海做,所以托朋友找了他的某个所谓英文好的朋友当交替传译。在会前的媒体专访环节我就感到坏了,这个人貌似很稳当,但是漏翻、翻错的情况很严重,我不得不全程陪同当助理翻译。正式的招待会开场,台下的校友马上发现翻译问题并表示不满,无奈我只好硬着头皮上,算是顺利地过了这关。前天一宿没睡写稿子,本想开会时能歇会儿,谁料到干了件更累的活。后来反思自己,真的是错误重大。撇开翻译选错这件事不说,开会的时候应该是最紧张的,要随时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没有状况也要尽力维持场面活泼和谐,怎么能想趁机休息呢?所以,后来进入爱德曼,做活动的时候数我最勤快,穿着高跟鞋跑来跑去。
但无论如何,我所做过的最爽的案子还是ESSEC,因为没上级审稿。当时刚入行,自己根本不知道流程,不知道要把稿子先用英文写好交给客户确认。跟ESSEC校长吃饭的时候,谈了稿子涉及的几个要点,就傻大胆地自己冒然写了。虽然公关公司的副总对文章提出了几点质疑,但那时我年轻气盛,就是跟他打太极,不改稿。当时稿子共两篇――通稿《中法百年名校校长汇聚同济 共商中国职业经理培育大计》,特稿《中国企业发展呼唤优秀职业经理人》。衡量新闻稿的标准是标题的采用率和内容的采用程度,这两点我都很满意。
加入本土公司一个月,我在爱德曼的官网上阅读6:00AM博客,看到了中国区总裁Charles 的邮箱,给他写了封热情洋溢的自荐信。信发出10分钟,手机传来他亲切的英国口音,他那时在香港休假,询问了我的情况,马上安排人力资源部面试。几天后,我步入了梦想中的世界最大的独立公关公司。
> 让公关的心脏健康跳动
爱德曼被称为公关业的“西点军校”,在这里我真正得到了最系统完整的培训:大到做提案、舆论定位、媒体选择、制定预算、监控活动执行、写新闻稿、发言稿、主持人手稿;小到定机票、定酒店、选地址,这些东西都是同事教会我的。这里有世界上最可爱的人,虽然公关公司跳槽很频繁,大家在各奔东西后,仍会聚在一起,谈论公关时事,这就是我和同事的“月旦评”。
目前国际公关公司、外企公关部中,90%的员工是外语专业出身,然而基于我从业的感受,我建议公关公司多招聘记者背景的雇员,因为记者是最好的公关人。现代公 共关系起源于美国白宫的新闻办公室,第一批现代公关前辈是记者。美国记者Harold Burson创办了博雅公共关系公司,被称为现代公关之父。在中国有些优秀的记者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成功的公关人,比如来自《中国日报》的毛京波在领军罗德北京公司多年后又执掌奔驰中国市场部、来自新华社的宁述勇领军陶氏化学亚太区公关部。因为,没有谁能比记者更知道如何与大众沟通,更没有谁比记者出身的公关人更懂得如何与记者打交道。
正因为自己的新闻从业经历,在爱德曼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媒体关系。记得新人来的时候,总要帮他们快速入行,我能教的就是如何跟记者朋友打交道。在我看来,媒体关系分为三个等级:最初级就是用你的真诚和热情打动他们,这通过一通电话就能让对方感受到。同事每每听我给记者打电话,总会打趣说:只要他还有点儿良心,就无法拒绝你。不是什么魔力,是因为我打电话的时候笑容就挂在脸上,诚意不是装出来的,相信他们也能听到。
媒体关系的第二等级就是你成为他们的助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媒体从业经验。很多时候,记者由于涉及的报道面过广,他对客户的了解未必有公关人懂得多,你要成为他们的资料员。一些国外通讯社和电视台的驻华机构,就有这种资料员,他们在记者的指导下,阅读大量中方文献并做出简报,供外国记者写稿使用。公关人的资料提供工作,相比普通资料员要更主动、更有引导性,通常会找出一些与客户相关且有趣的选题,或挖掘出很多值得报道的故事,供记者选择,并与记者充分沟通。选题和故事,是打造良性媒体关系的基石。
第三等级也就是最高级,是记者能够尊重你、赋予你话语权。他们希冀通过你得到妙笔文章,而你的客户又通过你毫不费力地达成了与大众的沟通。需要指出的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摒弃“公关体”,不能开篇就“XXX公司在5月31日宣布……”,这样的文章是既发表不好也没人看的。要做好文章,首先要问问自己,写成这样自己愿意看么,观众喜欢看么,媒体不用编辑就能发表么。要学会妥协,100%的单向宣传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竞争对手,很可能就是充斥着艳照的花边新闻。在有限的阅读时间、无限的阅读版面情况下,怎样才能让读者阅读并读下去,怎样让文章有趣又不失严谨,是公关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模块教学;训教对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65-04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在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推动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带动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重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不能满足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启动实施了“模块教学、训教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是国家深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政策引导,明确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理念更新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办校特点,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统筹学校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构建与实施于生产项目的“做中学”课程体系,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引企入校,厂内设校,大力推进“校中厂”、“厂中校”的学教体系。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再次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近几年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河北省每年都有近10万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受挫。根据教育部2012年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后高校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通知还要求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让2013届699万名毕业生为之拼搏的就业季刚刚落幕,2014届727万名毕业生又迎来了新的就业季。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却又出现了持续多年的用工荒。为什么出现这种就业的“两头落空”现象?其重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学生自身定位存在误差。高职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到稳定清闲、社会福利高的大城市、大公司工作。在择业过程中过于考虑地域、单位规模、收入等眼前利益,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多作考虑,因而常常出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合适的现象。其次,缺乏人力资源市场中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渴望招到的是只要花简短的时间了解企业具体情况和程序之后就能实操应用“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当下高等教育过分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让求职者一岗难求,但大量高级技工岗位出现空缺的矛盾愈演愈烈,缺乏职业技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根软肋。
3.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2013年上半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在2012届624.7万名大学毕业生中,8.5%的人还处于失业状态,约53万人。根据蓝皮书对2013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2013届未签约毕业生中,硕士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为70%,本科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为69%,高职高专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为66%。为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高职教育的重要转变,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及运行模式进行改革。当下,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有一些问题。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很好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有“跟风走”的情况。哪个专业热门就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盲目跟进,而一些社会急需人才却因为需要较多自己投入而相对较少。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决定继续联合举办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有全国各地的2745家中小型企业纷纷上网或更新其招聘信息,但从学生投放的简历方面看,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较少。大部分还是几年前比较热门的计算机、会计、英语、贸易等,这些专业的人才可以适用于各类行业,但是对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带来的作用相对较弱。其次,在课程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忽视了高职院校自身培养人才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导致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训教学力度不够,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学的内容无法迅速应用于岗位。对口的实训岗位数量不足,校企协调沟通不够,导致工学结合达不到预期目标。
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合就业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院校也都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新模式,如: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
二、模块教学、训教对接的人才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1.模块教学可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发展形势呈现多样化趋势,高职院校应始终明确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区别于本科阶段的学术教育,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要能直接运用于经济建设的某一方面。因此,“工学结合、模块教育”的培养模式,寓教于工作,寓教于实践,培养具备较强的时间能力的人才成为省会对高职院校的直接要求。
2.模块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的一项突破性改革。所谓模块,是指把事物分成几个板块,就是将一大事物按需要、特征分成便于管理、便于运作的若干小块。模块教学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是学院以某一专业的市场、行业、企业要求,有针对性的将专业学科分解式教学,从而达到某专业所需求的,应该掌握哪些应知应会的知识和相关技能,更具体、更实际、更适合用人单位所需的一种教学方式。如:旅游管理专业,在基础课模块学习基础上再加之酒店管理、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三个模块教学。改变以往的单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学习过程中也较容易接受相关知识,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训教对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在模块教学中采用实际训练和理论学习对接,让学生走出现有教室,到实际操作场地边训练边学习,达到干中学,学中干,使学生通过训教对接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工学结合”、“模块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掌握就业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在学业有成的同时,技能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知识+技能”双丰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战场”,而学院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直接上岗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形成学院、企业双促进的局面,进而推动校企的发展。
三、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实施训教对接的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我院初步形成了学院的办学特色,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人才需求状况和自身条件,经过认真研究,拟建设计算机技术、涉外护理、酒店管理和建筑工程四个重点专业。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成立以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酒店管理学院院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酒店管理学院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教学工作的督促与落实。领导小组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就是明确办学方向,确立办学定位,解决好“办什么样的酒店管理学院”、“怎样办好酒店管理学院”、“学院和酒店之间如何取得共赢”等问题,确保“工学结合”、“模块教育”的教学模式得到落实,确保“技能+学历”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推动学院、学生、酒店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2.合理安排教学资源。第一,彰显酒店管理学科特色。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重在日常服务与经营管理,通过在酒店日常服务实践,结合教师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工作的同时,体味理论知识的运用,充分掌握学习内容。第二,整合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石家庄外事教育集团资源整合优势,对现有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改革,将酒店管理团队与教学团队相结合,紧紧抓住集团外事会馆、快捷酒店的扩张契机,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第三,抓住市场机遇,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与重点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聘用合作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优秀团队,在学院开办专题讲座,将现实生活紧密贴合的实例编订为课堂教程,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技能教育。
3.进行教学计划调整。学院综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酒店日常运营管理模式,教学模块按前厅、客房、餐厅、酒店财务管理、综合行政管理及教学实训总结报告六个板块展开。①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即第一个教学模块),以前厅接待为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前厅运转与管理》、《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酒店服务礼仪》、《计算机基础》。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即第二个教学模块),以餐厅服务为主要内容展开。课程设置包括:《餐饮美学》、《食品营养学》、《中国饮食文化》、《宴会设计》。③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即第三个教学模块),以客房服务,附带旅行社接待为主要内容展开。课程设置包括:《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公共关系》、《中国旅游客源国概论》。④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即第四个教学模块),以酒店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展开。课程设置包括:《财务管理与预算》、《经济型酒店财务管理与培训》、《会计基础》。⑤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即第四个教学模块),以酒店综合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展开。课程设置包括:《酒店服务心理学》、《餐饮经济学导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⑥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即第六个教学模块),以教学实训总结报告为内容展开。所有学生统一返回学校,汇总各模块实操报告,并装订成册,完成个人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毕业考核合格后,根据自愿及双向选择原则,推荐学生就业。《商务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块的始终。
4.培养适应教学改革的教师队伍。集团外事会馆锻炼了一批优秀的酒店日常管理人才,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酒店管理学院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足之处是教学理论化成果相对较少,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而学院青年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一线具体工作经验。因此,要将“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多渠道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推动该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层次、数量和结构渐趋合理,形成合力梯队,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5.多渠道、多形式、零学费招录学生,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加强酒店管理学院招生宣传工作。在学院招办的带领下,结合学院招生工作大局,抓住“工学结合”、“模块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高等专科院校“免除学费”的宣传亮点,充分利用试点专业已在教育厅立项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突破单一的高考录取传统模式,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考察。酒店管理学院开展“单招”、“五年一贯”、“对口升学”、“普通高考”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工作,通过“笔试+面试”的方式,为广大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顺利升学的平台,让更多学生拥有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
“零学费”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集团所属深圳艾利威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议金地产公司、外事会馆和大外物流中心等一批中型企业为实行“零学费”的优惠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免除学费后,保证学院正常运行的资金缺口由用人单位,石家庄外事教育集团和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共同承担。其中,用人或实习单位承担学费的70%,集团承担学费的20%,国家有关资助政策承担学费的10%。“零学费”的教学模式,是适应酒店管理教育新形势下探索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资源均衡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实行“模块化教学、训教对接”教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1.建立了企业与高职院校两个学习场所。企业和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约占整个教学的70%左右。通过企业实践与企业一起成长,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工作纪律的习惯,树立起自觉的工作意识。高职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学生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学习时间约占整个教学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专业课与公共课的比例大约是7:3。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校内实践课,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
2.明确了学生的企业学徒身份。由于学生在两个学习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学生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学习期间所应履行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学校,他们是学生,要接受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
3.培养了一批实训与理论教师。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师,是“模块化教学、训教对接”的两类师资。实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部分,他们由企业提供,一般是具有多年职业实践经验,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成为实训教师的,而理论教师则是高职院校内有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
4.完善了适应教学改革的实训与理论教材。实训教材根据职业特点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组成,并辅之以专用工作记录本、测验习题集、工作评估册、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选用高职院校专用教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教学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不搞以学科为体系的“三段式”教学。
5.实施了技能与专业理论的双重考试。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最后参加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以技能测试为主,学生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可获得毕业证书和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
五、进一步深化模块化教学、训教对接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要创新思路,高职院校应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全面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模块教学趋向实用性,综合知识传授的教学,它要求对现有“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的三段式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现行的课程对职业实践的需求重视不够,特别是专业课、技能课课程门数多而单一,理论多又实践少,这样学生所需的实用性技能操作难以达到“进企业能顶岗”的目标。模块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按需实教”的特点。授课过程轻松而愉快,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此必须改变现有教学计划以适应模块教学,在课程设置中以围绕“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根据专业特点减少理论课,以够用为度,不求全、不求深。
2.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模块教学、训教对接服务。模块教学特点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与企业联系紧密,搞好这一教学改革,创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之服务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在课程分配上要明确学校和企业分管的专业课程,并确定课程标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时,校企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和财力条件下,学校要与企业协商如何科学有效地确定学生应该在基地训练的项目。实践基地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体现不同的能力训练体系和不同的课程体系,从而确定不同的专业训练模块。其次,企业选派的教师要能达到教学的要求。企业员工是学校的兼职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也是师傅,企业要注重这方面师资的培养。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积累实训教学的知识和经验,企业实训教师要与学校专职教师进行交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以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加强校外企业实践基地的管理。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证合作正常进行。寻找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制定合作规划;过程中要拓宽合作领域,挖掘合作深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努力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同时要善于总结合作经验,加强合作理论研究,以此指导合作实践。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平台,学校可以适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社会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3.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适应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是综合性课程教学,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素质能力,基础课教师应对其所任专业班级的专业知识技能有所了解;专业课教师应具备有与所设专业模块适应的技术职务和实践能力;实训老师必须能顺利完成操作示范和指导,还应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有较高的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原所学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跨出学科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成为教学模块技能操作的行家里手,能为学生示范。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没有与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交流,教学双方就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法有效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再次,实训基地操作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掌握模块理论知识,做到不仅能讲操作还会讲理论。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模块教学、训教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属于新鲜事物,它的发展实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同,所以我们要加强高等职业教学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宣传,增强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同时也需要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加强引导,以保证高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总之,采用模块教学、训教对接的教学改革方案必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理论,掌握了技能,为社会、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增长才干,提高业务素质;使实习基地(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高职院校实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吴薇.浅谈高职学生就业定位问题现状及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8,(15).
[2]赵进忠.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J].高职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0,(93).
[3]程春鹏.高职院校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金职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文献管理;经济文献;分馆化
作者简介:刘敬芹(1971-),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郑惠伶(1965-),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23-03
学科分馆制是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图书馆发展规划进行馆藏定位,按学科类别集中文献信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的新型图书馆。[1]从实际调研及文献分析得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存在多元化管理模式:[1-10]一是院系资料室独立管理自己的文献资源,不接待外院读者;二是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合作管理,文献由院系独立出资购买,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院系,文献编目工作由学校图书馆负责,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部分开放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三是共建模式:院系与图书馆共同出资建设,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二者所有,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较前者加大;四是图书馆分馆化管理:原所属院系完全出让文献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图书馆在接收其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分馆,对全校读者开放借阅权限,学科分馆隶属于总馆,服从总馆的文献资源调配及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图书馆分馆化管理模式开放程度最高,而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合作及共建模式是高校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融合的渐进过程。
北京地区高校实行院系资料室分馆化改制起步早、且成效显著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5-7]中国人民大(以下简称“人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化管理以2005年经济分馆的成立起步,该分馆成立前对上述高校学科分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借鉴,它是在人大五大经济类院系资料室(经济、商学、统计、财政金融、农业发展)基础上合并重组建成的,以服务经济类院系师生为主,对全校读者开放。
一、学科分馆的馆藏文献特点
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是以专业学科文献的收藏管理、信息服务为特点的专业分馆,馆藏文献内容以满足读者群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学科分馆一般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下运作,与总馆共享统一的文献采编流程和编目分类。在文献采购方面,收藏更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
1.经济分馆馆藏文献特点
根据人大经济类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研究需要,人大经济分馆以经济类书刊和学位论文的收藏为主,同时收藏一些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如院系内部资料、会议资料等。按中图分类法归类,经济分馆的文献以F大类(经济类)文献为主,辅以少量其他类的文献。按来源分类,经济分馆典藏文献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资料室转交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及学位论文;另一部分是分馆成立后新入藏的文献,包括新购入中文图书、中英文期刊、报纸、世行知识中心图书及经济类学位论文。按文献类型分类包括中文图书、刊、学位论文、报纸等。
由于经济分馆是在原学院资料室基础上合并成立的,而原资料室各自为政,资源重复购置,资料室转交给分馆的文献中以核心期刊、年鉴和原版英文图书重复率较高,有些复本多达3-5本,资源浪费严重。分馆成立后,规定各专业书刊只订购一本(套),资源共享,避免了原有资料室学术资源的重复购置。从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把学科专业相关的院系资料室合并成立图书馆学科分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经济分馆文献采访模式: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广开征路
人大经济分馆文献的采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网络荐书系统:读者随时可以通过图书馆网上荐书系统推荐书刊;二是通过图书馆BLOG荐书:该专栏每天及时解答包括读者荐书意见在内的所有问题;三是问卷调查:经常发起网络问卷和实际问卷调查,征集读者意见与建议;四是通过学科联系人架设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桥梁。人大经济分馆面向每个经济类院系设有一名学科联系人,他们都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或者原来就是所在院系资料室负责人,充分了解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授学者的研究方向,再加上经济分馆与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使得他们能经常深入院系,听取各专业专家的要求和建议,组织专家参与选书,这样确保信息量大、价值取向鲜明的文献资料及时补充进馆藏,选出的书刊具有较高学术性。
从2010年起,人大图书馆在馆内聘任了30多名有学科背景且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学科馆员,原来的学科联系人继续任职。由院系推荐的教授学者担任图书馆学科专家,从院系推荐图书馆学生代表,学科馆员、学科联系人、学科专家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及专业数据库的购买问题,主要由用户作出决策,充分保障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建设。
二、学科分馆馆藏布局及文献管理模式
各高校学科分馆的馆藏设置基本上采取读者就近原则,学科分馆一般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5-6,10]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多数学科分馆是由院系资料室直接转交过来的,变动的只是人员和文献的管理、归属问题。人大经济分馆与前者不完全相同,除了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它还把相近学科的院系资料室整合重组,在馆藏位置、规模、人员和文献管理上完全不同于原来的院系资料室。人大经济分馆接管了院系资料室转交的文献资料后,根据文献类型,设立了图书、期刊和学位论文三类阅览室。
1.图书阅览室布局设置
人大经济分馆图书阅览室经过多次大的布局调整。建馆初期,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思路,将图书文献细分为经济馆新书、经济馆中文、经济馆特藏和非经济类图书四大类并据此分库。运行半年后发现这样分类虽然明确了文献特征,但给读者找书造成麻烦。读者最直接需要的是文献的馆藏地址,文献特征对他们并不重要。分馆利用假期时间及时调整书库布局,将特藏书库里的非经济类图书挑出来与其他非经济类图书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找书的麻烦,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2010年暑假分馆又对馆藏布局作了彻底调整。按照总馆图书分类法的调整规划修改图书索书号:1995年以前出版的中文图书沿用原来的人大分类法,专门建库,这类文献利用率相对较低,既尊重人大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史也保护了馆藏;1995年以后出版图书使用中图分类法,与国内图书编目统一起来,利于实现网络大环境下的联合编目,统一检索,资源共享。对中图法分类的图书再按照到馆时间的先后重新组库,调整后的书库格局包括新书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人大法图书阅览室,这样书库的划分是以时间段为依据,标识简单,易于读者找书。
图书管理模式:以分馆为试点,建设特色馆藏。在图书文献管理方面,人大图书馆以经济分馆为试点,组建新书阅览室,将到馆一年内的新书集中收藏,改变了传统阅览室新书被分散的局面,新书管理模式在文后参考文献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11]经济分馆设立年鉴工具书专架,将非流通参考工具书全部集中于一个阅览室,专架展示,专业年鉴的收藏非常系统完整,便于读者对工具书的查找利用。年鉴工具书的多余复本置于分馆库本室,采取与普通图书一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流通借阅,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人大经济分馆没有外文书库,外文图书一般用于教学科研,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科专业分馆,应该保证这类专业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建议将总馆的专业外文图书集中于分馆收藏。
2.期刊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期刊文献是研究型读者利用率最高的文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最近二、三年内的专业期刊利用率最高,期刊阅览室首先建成现刊库,开馆接待读者。然后逐步建设过刊库,最终建成三个中文过刊库,一个英文过刊库。中文过刊按时间段分区存放,库一:1996年以前的所有过刊,最早可追溯到建校初期;库二:1996-2006年的所有过刊;库三:2006年以后的过刊。英文过刊量相对较少,集中存放。现刊库包括当年中英文现刊、报纸和上一年的过刊合订本。从以上分库可以看出,经济分馆期刊文献库藏分散,单个书库馆舍面积较小,且管理人员有限,致使大部分期刊处于闭架管理,这种馆藏结构不利于读者对文献的阅览利用。
期刊属于周期性文献,过刊的下架、装订等管理会间接影响读者,为此,人大经济分馆期刊阅览室过刊的下架、装订管理与总馆从时间上错开。当年的中文过刊比总馆错后半年下架装订,英文过刊错后一年再下架装订,过刊的延后装订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总馆期刊装订期间文献资源的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服务与期刊管理之间的矛盾。
3.学位论文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文献收藏价值。人大经济分馆的学位论文包括历年经济类院系博硕士毕业论文及博士后出站论文,每学年接收两批,除了将新增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及时纳入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外,总馆和分馆各保留一册纸本论文复本。考虑到总馆对单册学位论文精装加工,文献保护性好,但加工周期长,经济分馆纸本学位论文采取简编方式,不再装订,排架时按院系分区展示,方便读者查找,缩短文献加工周期,使读者尽快利用上这些最新的文献资源,做到与总馆资源的优势互补。
4.其他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
学科分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还应该包括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人大经济分馆电子资源建设主要依托总馆管理。人大图书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特色资源如电子刊导航,人大文库,经济学门户,外刊投稿指南,学科资源导读等,经济分馆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分馆网页及学科资源导航,但与兄弟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5-7]经济分馆还与世界银行以协议合作的方式承建世行知识中心,丰富馆藏,世行知识中心设在分馆新书阅览室,已经到馆的中英文图书有5000多册,设专架展示,供读者借阅,世行知识中心还提供两台专用查询机,可以很方便利用其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源。
人大文库是人大图书馆的重要特色馆藏之一,旨在彰前贤励后学,系统收藏、全面展示人大师生及校友的学术成果,由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两种载体组成,数据总量近12万条。纸本资源主要是人大教授学者的学术著作及纸本博硕论文;数字资源包括教师成果库、博硕论文库、著名学者库及教师信息库等多个数据库,其中教师成果库将人大教师的各种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影音资料等进行加工、整理,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以上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放共享,是经济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有力补充。
三、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的新思考
人大经济分馆与原有院系资料室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开放性,面对全校读者开放;科学性:使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资源建设更加合理,避免重复建设;系统性:依托总馆现代化的管理架构各类型文献资源全面建设,向学科化方向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大在全国高校的龙头地位,其分馆化进程缓慢且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分馆还是在原有馆藏设计上建成的,遵循既有的图书馆馆藏格局,文献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文献形式分库,电子资源建设有待完善,学科化服务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变化,学科分馆采取的文献管理方式也应有所创新,在文献资源管理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赋予全新理念,遵循学科特征及学科读者群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使用特征,使学科分馆不仅成为文献资源的存储地,更成为学科知识中心,成为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的基地。
1.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分馆化转变
统筹协调学校文献资源建设,打破院系分割,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分馆化模式转变,建成多个专业化的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馆模式:(1)重组模式:如人大经济分馆的组建模式。根据人大的学科设置,可以继续尝试成立管理学分馆、文学分馆、理工分馆等。(2)就地转交模式:以院系资料室为基地直接建分馆。如人大图书馆国政分馆直接在原有资料室基础上落成,与院系的交接工作简单易行,不需要经过大的重组。国政分馆主要服务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对全校读者开放。(3)合作建馆模式:原有的院系资料室资源雄厚,担心影响本院读者使用,不愿意资源共享。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由图书馆与院系合作共建的方式建成分馆,保障本院系读者享有更大的文献使用权,对其他读者放开部分使用权限,然后逐步过渡,最终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完全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法学分馆是人大最大的法学信息文献中心,法学院自身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除了由学校图书馆统一编目外,不对其他院系读者开放,限制了校内资源的有效共享。
2.重组图书馆的馆藏设置
改进图书馆的馆藏设置,打破以文献载体形式分库的馆藏格局,把多种文献提供形式相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在期刊阅览室增设供读者使用的“电子期刊阅览区,将电子期刊服务全面融入图书馆的期刊服务当中,实现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全面统一。[12]2011年5月,人大投入使用的新馆馆藏设置为“完全开放式”的馆藏格局,中英文图书阅览区、期刊阅览区、电子资源阅览区、多媒体阅览区及信息共享空间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之间无壁垒、无门槛,每个空间都是开放的,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各阅览区的网络终端供读者自由免费使用,既可以自带电脑无线上网,也可以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多个查询终端。此种服务模式充分展示了新近倡导的信息共享(IC)空间的服务理念。[13]人大经济分馆限于原有馆舍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种开放的文献管理模式。
3.通过文献传递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阶段,文献传递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形式,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一方面,弥补自己馆藏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对外信息服务的能力,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已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简称B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建立联盟或达成协议,开通文献传递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该工作对期刊文献的利用率较高,根据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状况及文献利用特点,人大图书馆将文献传递工作(原本隶属于咨询部)归入期刊部,壮大人大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团队。学科分馆一方面可以作为文献提供机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扩大和深化对读者的信息服务水平,这也要求加快学院资料室的图书馆分馆化进程,彻底改变其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尽快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孙颉,陈昌林.建设学科分馆,构建学科信息平台[J].农业网络信息,2010,(4):64-66,68.
[2]孙颉,陈昌林.学科分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36-39.
[3]景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之探索――以华南师大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07,(4):181-183.
[4]陈玉青.按学科大类组建图书馆分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1):29-30.
[5]黄力.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0,(2):127-129,133.
[6]袁欣.开启专业分馆特色服务的大门――清华大学专业图书馆的特色学科服务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143-145,165.
[7]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7-31.
[8]丘秀文.重组高校院系文献资源 组建学科分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24(4):50-52.
[9]贾利平.论学科分馆与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57-58.
[10]王刚.以学科分馆的模式整合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J].图书馆学刊,2009,(1):75-76.
[11]郑勤,刘敬芹.高校图书馆新书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0,(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