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生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20年武汉市中考具体时间是:7月20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4:30至16:30,道德与法治17:00至17:40;7月21日,物理、化学9:00至11:00,英语14:30至16:30。
语文、数学、英语实行闭卷考试,数学考试考生不得携带计算器,英语考试含有听力测试;物理、化学合卷,实行闭卷考查;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考查,允许考生带初中各年级教科书和平时上课所做的笔记。
鉴于疫情,体育与健康考查以学生初中三年平时成绩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查暂停,历史、地理、生物结业考试由各区统筹组织实施。
考核科目为音乐、美术(或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等,一般应在学科教学结束时随堂进行。考核方式和形式要灵活多样,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采取纸笔测试、听力测试、面试、实验操作、作品展示、才艺表演、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布兰登大学(以下简称BU)的教育体系和大部分北美大学一样,一年有六个学期,其中两个是正常学期(General session),分别是1―4月份和9―12月份,其它四个学期为夏季学期(Summer session)。大部分学生是在正常学期中学习的,他们利用夏季学期的四个月时间去打工,为下一个正常学期筹备学费。夏季学期主要是留学生和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在校选修课程,所以教育学院在夏季学期特别忙。大部分教授也是在正常学期中施教的,夏季学期他们外出旅游、参与或组织社会活动,搞科研或为新学期备课。
这所大学普遍采用学分制,其学位授予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学士、荣誉学士和硕士。一般学士学位的学制是三年,修完30门课程,90个学分,荣誉学士修完40门课,120个学分。课程分为主修和附修两种类型,主修48―60学分,附修18―24学分。主修学分不超过72学分。
二、BU音乐学院的学制与多元化的办学方式音乐学院是这所大学的特色专业,其办学思路开阔、方式灵活,它担负着音乐表演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院还担负了许多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学院设有音乐表演、音乐理论与历史、音乐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个系,学院的学位授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两种类型。
1.硕士学位BU的音乐硕士学位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了,专业方向是表演与文献(钢琴、弦乐)和音乐教育。这两个专业的明显特征体现在高学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上,即: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人需要选择所学课程,他们可以在一年或两年内完成学业,对于那些已经从事专业表演或教育职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必要常年脱产学习,其学分可以通过学位论文和举办演出获得。
2.学士学位本科音乐教育中没有三年制的一般学士学位授予。本科的学位类型相对比较丰富,有荣誉学士学位(学制四年)、表演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学校音乐教育学士学位(学制五年)和教育专家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四种。
A.荣誉学士学位(Honours)这是一个可变的四年制学士学位授予类型,学生可以专攻音乐理论作曲或音乐历史文学专业,同时要在艺术学、科学和教育学中选择一定的附修课程。也可以在音乐教育或表演专业中选择副修课程。这个项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免选一门必修课程,但为了更高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所免选课程相同水平的音乐训练的经历。
B.表演学士学位(Performance)这一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或可持续发展的表演技能,学制四年,一般在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之后,由专门的委员会或公众认可通过后方可选择。可选的专业有:键盘、弦乐、声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这一专业的选择是针对那些将来意欲以音乐表演为职业的学生。
C.学校音乐教育学士学位(Major in school music)这是可以获得专业音乐和音乐教育双学位的学位授予方式,学制五年。其教育的目的是为拓宽学生们更加广阔的音乐技能,为他们将来作为一位中、小学老师的职业做准备。学生可以确定两个发展路线:即基础合唱或器乐。获得双学位的学生可以从省教育署获得五年有效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
D. 教育专家学士学位(Specialist in school music)学制四年,学生应该在两年的学习中获得额外的学术成绩(3.OGPA),要求有更广博的音乐背景。意欲获得这个学位的学生,在经过两年额外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并获得资格证明后,可以从省教育署获得六年有效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
3.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也是BU音乐学院的重要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组织音乐培训和演出,整个音乐学院担负着绝大部分市民的音乐启蒙、音乐技能学习、组织不同层次的演出任务,同时,学院中部分教授和学生也承担音乐家教的工作,收费相当低廉。
A.铃木(SUZUKI)音乐学校是BU下设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音乐培训基地,其培训专业已不仅限于小提琴,他们将这一教学体系延伸到吉他、大提琴、管乐、音乐启蒙等方面,每周定时上课,并以举办阶段性的演出活动来汇报教学成果。
B.弋格音乐学校(Eckhardt-Gramatté Conservatory of Music)这是为纪念加拿大作曲家、小提琴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弋格(Sophie-carmen Eckhardt-Gramatté,1899―1974)而设立的。学校承担着本省主要的社会音乐教育任务,其课程涉及到器乐、声乐、音乐启蒙等,并设有奖学金。
4.音乐比赛与交流BU是布兰登市唯一的大学,市民对音乐非常热中,每年有许多不同层次、类型、规模的演出活动,可以说许多市民的生活都是围绕着音乐演出活动来安排的,他们以欣赏或参与众多的音乐演出而自豪。由于办学特色和地处东西海岸的中部地带,BU音乐学院在加拿大的音乐交流与学术活动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经常承担和组织全国范围的音乐交流与比赛。
A.布兰登爵士节在每年3―4月份举行的每年一届的布兰登爵士音乐节是规模盛大的爵士音乐逢会,是爵士音乐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成果展示与汇报,也是学习和交流的佳好时机。每届爵士节有来自加拿大或美国不同城市近200个乐队、约七千余人云集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整个音乐节的内容包括:乐队展示、专家点评及现场指导、分组讨论与交流、专家讲座、爵士音乐会等。2004年笔者曾经现场观摩了第22届爵士音乐节。
B.弋格音乐比赛这是一个全国性音乐比赛,也是以已故著名音乐家弋格的名字命名的,这一比赛在加拿大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每年一届。其比赛的内容是按照声乐演唱、小提琴演奏、钢琴演奏三届一个循环的形式进行的。2004年举行的是第二十七届,内容是钢琴演奏。每届半决赛和决赛都是在BU音乐学院举行,并由加拿大CBC(Canada BroadcastCompany)广播电台进行现场直播。
三、BU音乐学院多元化的课程设置BU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体系完备、机动灵活、循序渐进等特点,同时学生按照比例选修部分理科课程。另外,学院根据需要经常变动和修改课程计划,学生没有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选择一定程度的课程,在完成了规定学分后方可毕业。各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3.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音乐心理学、科研方法、课堂讨论课;选修课程:在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和人文学院部分课程中选择。完成24个学分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在音乐学院选修的课程主要是近现代音乐、加拿大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主修音乐教育的学生必须学习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科达伊、奥尔夫、铃木等音乐教学体系。
四、BU音乐学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布兰登音乐教育者们的教育思想很是开阔,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吸纳国际上优良的音乐教育体系,并努力将这些体系本土化。在具体教学中,教授们将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特点。
比如他们将诞生在日本以小提琴教学为特点的铃木教学法顺利地移植在自己的附属学校,发展了铃木音乐启蒙、铃木吉他教学等并成功地将科达伊、奥尔夫等教学方法融合其中。
五、BU音乐学院成绩考核的多元化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BU音乐学院的教授们总是运用最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果进行考核,其基本特点是:表演类专业以规模不等的音乐会或演奏会等形式进行,由相关专业的教授共同评定结果;理论类课程以笔试为主,将其中考试、平时考试与结业考试紧密集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研究型课程总是以论文和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考核的,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以上为笔者对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的整体教学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意欲探讨其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我国专业和师范音乐教育提供微薄参考。
参考文献
1.《加拿大布兰登大学课程表》,2004年1月印制。
2.《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课程表》,2004年1月印制。
【摘 要】最为著名的黎族本土音乐学者的代表王文华先生,为了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王文华的求学之路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其坎坷的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断层问题,并给出一些培养建议。 【关键词】王文华;求学之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03-01一、王文华求学之路(一)王文华简介。王文华,1944年出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介村,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音乐家。王文华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同时兼任海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王文华先生深入研究了黎族音乐典型特征,对海南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文华著有《黎族音乐史》《黎族乐器集锦》等书籍,先后发表了《黎族竹管乐器――利咧》《黎族民歌特征》等大量的关于黎族本土音乐的论文,其先进事迹被《中国人物志》等文献所收录,并于1994年被评为海南省先进文化工作者,此后一直在琼州大学音乐系做兼职教师。(二)王文华求学之路。王文华先生求学之路充满坎坷,无论是孩提时代的学习,还是后来在歌舞剧团的实践学习过程,以及中年时代的大学教育,王文华先生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学习之路。王文华先生6岁时,跟随王亚华(当地的音乐教师)学习黎族本土乐器演奏,13岁时考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剧团,又师从潘家修以及韩应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乐理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年少的王文华还学习了其他地区的黎族方言,并于1957年至1962年这几年中,先后在莫斯科、越南以及赫尔辛基进行演出并屡次获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王文华先生先后于1959年到广州音乐学院进行学习,1961年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师从著名三弦演奏家李乙)。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王文华先生的音乐素养逐步的提升,尤其是在1985年,年过40岁的王文华仍然参加了85届中国函授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学习,同时,王文华又于1990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进修班学习并结业。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分析上文通过简述王文华先生的黎族本土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主要在语言问题以及传承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语言问题。首先语言问题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本土的音乐学者,需要具备海南黎族方言能力,而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仅仅有发音,另外海南黎族聚集地的五大方言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本土的音乐者培养过程中,语言障碍往往成了其进行交流沟通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另一方面,黎族本土学者还需掌握汉语普通话的交流能力,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音乐优势,不断完善和发展黎族本土音乐,这是黎族音乐发展的需求。(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传统继承问题。除了语言问题,对于本土音乐学者音乐传统继承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上文中王文华的学习经历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对于黎族本土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需要热情,还需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不断的积累过程,这是一种对待黎族文化的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金钱、青春、地位等都是巨大的诱惑力,这对于黎族本土音乐学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对于黎族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需要传承人的培养、还需要社会的关心以及政府的重视。三、加强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建议结合海南省黎族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可以加强与本省高校的合作,开设黎族音乐特色民族专业,并提供一定的岗位支持,全面提升本土音乐学者培养,努力形成人才供应链条,将黎族本土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结合黎族本土音乐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语言方面、黎族文化、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推动本土音乐学者的培养。另外,对于一些海南省黎族分布区域的民间艺人,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通过政府、社会提供一定的平台,一方面加强其知识结构与音乐素养的培养,使得具备更为专业的音乐素养,在不失民间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其音乐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文化效应,提供民间艺人生存的空间。最后,应大力宣扬王文华先生为代表的黎族本土音乐人,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电视平台等媒体,将其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大力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黎族人能够喜爱民族音乐。参考文献:[1]张睿,徐敦广.管窥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案――以海南黎族民歌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54-57.[2]伊乐.试论海南本土音乐在海南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5,(13):108-109+115.[3]张艳军.黎族音乐学者王文华生平研究[J].黄河之声,2013,(11):90-91.作者简介:张艳军(1973-),男,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博士,现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海南省三亚市)工作,主要从事海南黎苗族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研究。
学在北大,顶尖大学体验,留学过渡;北大结业证
一流师资,多种教学方法,多彩活动,精细化课程
国内+国外,课程量相当于2.5年,自然衔接,省时省钱
学生实际1.5年考入日本名校,留日时间规划
锁定日本一流名校,全日本升学率,签协议保障考入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简介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早在2009年就已成立。2012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整合各类国际项目,将韩日英澳各留学班归口,截止2014年2月底留学韩语春季班开学后,我院国际项目学生每届已达500余人。北京大学留学日语班与日本多所院校合作,为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提供留日通道。现已连续开办6届,学员结业时由外事专家亲自负责签证事宜,往届学生100%获得签证,全部成功入读日本院校。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系名校方向的留日班,入读本班的学员在北京大学接受为期半年的日语强化培训(实际900课时,相当于1年学制),将与北京大学统招生一同排课,上课、饮食及其他课外活动均在北京大学。“大师身边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学生能接受北京大学一流师资的教学指导,可自由参加名家名企讲座、学生社团,或到北大图书馆借阅图书、自习等。真实体验一流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为迈入国外大学做好准备,形成良好过渡。
为保障学员考入日本名校,北大日本留学班班还与日本升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采用科学教材,针对不同考试自编辅导材料,针对不同大学制定应考策略等。学员将在中日两阶段课程中顺利过渡,既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日本语,又能在最短时间内考入日本名校。
本班坚持高品质教学与留学,是众多怀有留日梦想学子的选择!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报名网址:pkupj.com/
联系电话:010-52881631 52881632
传 真:010-52881631
邮 编:100871
日本艺术留学概况
艺术生留学日本,选择最多的是动漫设计,原因日本是中国“漫迷”喜爱的动漫大国,这也就是学生学动漫的首选留学国家。津桥留学提醒,学习插画等专业也是学生成为动漫人才的一大捷径。日本动漫氛围浓郁,但日本漫画家却很少科班出身,而且日本漫画主要以精彩的故事内容和巧妙构架取胜,因此,除了学习比国内先进的制作技术外,也别忘了多学习日本动漫的故事策划的能力。
1、艺术设计类专业:A 纯美术(绘画,雕刻,工艺) B设计(平面设计(视觉传达,美术印刷设计等),环境设计(空间设计,装饰等) C建筑设计 D漫画(插画,漫画等)E影视(影视,艺术表现,摄影) F艺术学(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等-理论性的)G文化保护与修复。
2、留学费用:艺术类学费,国立的60-80万日元左右,公立70-100万日元,私立100-200万日元。
3、学校: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就一所);公立艺术类大学,私立艺术类大学,国公私立综合大学艺术学部(很多)。
4、考学:日语,小论文,实技,作品(本科还加上,文理科的科目)。
5、转专业:非艺术类转艺术类,首先确定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日本艺术类考试不像中国的艺术高考,中国的艺术高考基本就靠绘画+素描,但日本的艺术类,除纯美术要靠绘画+素描,设计类还要考设计能力,比如你要考平面设计,那就要拿出平面作品,而不单单只是绘画+素描。
艺术类学生想去日本留学,除了动漫专业还有很多优势专业如:
美术:建筑设计、视觉艺术、绘画(日本画、油画)、雕刻、工艺美术、设计科。
音乐:作曲、声音、管弦乐、打击乐、指挥、钢琴、民乐。
电影:导演、录音、灯光、摄影、影视。
北京大学留日班艺术留学概况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直录大学在
校考方面的优势,比如考试相对简单,优先与保证录取本班学生,1+4省时省钱等,因而非常适合有意留日攻读动漫专业的学生。而且,北京大学学生社团——元火动漫社,该社成立于1998年,是北大社团,14年的发展历程,在校社员就高达800人(总共2800人),分为技术部、COSPLAY部和动漫研究部等五个部门,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入读本班的有动漫基础的学生可以参加该社,能全面提升动漫技术水平,包括动漫理论等。目前,至少有四所直录大学开设有动漫专业,即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数字好莱坞大学和仓敷艺术科学大学。
日本动漫专业比较好的大学(可以入本科、插班):
数字好莱坞大学、京都精華大学、倉敷芸術科学大学、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
大手前大学、京都造形芸術大学、日本大学、多摩美術大学、武蔵野美術大学、別府大学
東京造形大学、東京工芸大学、名古屋造形大学、大阪芸術大学、文教学院大学
文星芸術大学、女子美術大学、神戸芸術工科大学、大阪電気通信大学
徳山大学、東京家政学院大学、創造学園大学、東亜大学、宝塚造形芸術大学
另外:数字好莱坞大学、京都精華大学、倉敷芸術科学大学、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是北京大学合作院校,有相应的学费减免制度(学费减免30%-50%)和奖学金制度。
京都精華大学仅仅需要留考的日语成绩,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入读。
数字好莱坞大学、倉敷芸術科学大学、西日本工业大学、吉备国际大学仅需要参加北大留学班结业即可入读。
其他合作机构
官方机构:日本驻华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日友好协会、日中友好协会、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保障大学:保障大学,是指符合本班录取条件的学员,入读本班后根据文化课成绩和日语水平等实际情况,可签署协议保障其考入的大学。根据往届成功案例,这些大学有:东京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一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筑波大学、横浜国立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上智大学、东京理科大学、神户大学、御茶水大学、首都大学东京、埼玉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千叶大学、金泽大学、 信州大学、名古屋市立大学、关西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明治大学、青山学院大学、立教大学、中央大学、法政大学等国公立大学和优秀私立大学。
学业计划
大学与专业。入读本班的学生,将在中日专家的共同规划下,选取多所本简章里的保障大学作为志愿,这些大学既有非常努力才能考入的,也有稍微努力和正常发挥就能考入的。学生只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学业,基本都能考入理想大学。在选择专业方面,决定之前会有科学分析,一旦确定好专业,由于一些名校有面试、校考甚至小论文,我们还将提供专门的课程,加深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和理解。这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考取该大学,更多的则是在帮助其着眼于未来,做好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计划。
学业时长。参加留考的高中生,北大0.5年+日本5.5年本科毕业,其中北大的0.5年为高三下半学期。国内大专毕业生编入日本大学的,根据其编入大学层次和专业课开学时间等情况,分为日本阶段2.5年、3年或3.5年毕业。
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部分师资
一、国内阶段师资
安炳浩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入选世界名人录,出版专著多部。曾获韩国总统奖,安氏发音法的创造者,在北大从教近50载,桃李满天下。安教授精通日韩双语,现任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班教师,并兼任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班顾问。
金满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日语翻译,1977年留学日本,多次多年在日本讲学,且自1984年起至今曾多次担任国内及日本的大型
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工作,是我国日语教学领域专家,长期从事高端日语教学。
孙晓勇 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在天津科技大学执教10余年,后入职某日资公司和某日语教育研究机构。现为本班专职教授,教学之余,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长期与北京市一线日语教授交流互动,每月都参加教学研讨会。
鲁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硕士,熟练掌握日语和蒙古语,高级教师,教学特点为思路清晰、严谨认真。现为本班班主任,兼负责与日本大学联络交流等事务。
其他日籍教师,均为北大、北外在读日本留学到中国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中日语言功底深厚,教学认真负责。
二、国外阶段师资
张 成 日本留考(EJU)日语科目主讲老师,曾在华中师范大学日语系任教,现被教育部公费派往日本一桥大学,言语专业博士在读。
薛 扬 留考数学主讲老师,高中曾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后保送南京大学数学系,现在就读于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评价9.6分(满分10分)。
姚韫一 留考数理化全能讲师,当年参加留考物理和数学都获满分,现就读于东京工业大学国际开发工学科。
马 赛 留考化学主讲老师,国内高考化学满分,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职化学老师六年,曾编写高中化学参考教材,现就读于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
孟驰也 留考文科综合主讲老师,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本科在读,曾连续三次综合科目满分。
刘云龙 留考英语主讲老师,拥有上海市高级口译资格证,曾在新东方任教并被评为年度优秀教师,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教育博士在读。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8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8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六、最后:
[关键词]高职高专 “概论课” 考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50-01
“概论课”是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概论课”教学的最终环节,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考评十分重要,这既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亦关乎教师的德育成效。推进“概论课”学生学业考评机制的理论探索对实现“概论课”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高专“概论课”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评结构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概论课”的成绩构成多数是笔试+平时成绩,其中笔试占80%,主要是理论考核,包括简答、论述、辨析、材料分析等传统题型,试卷结构僵化,而平时表现仅占20%。但是由于“概论课”从课程性质到教学目标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概论课”教学不仅要达成知识目标,还承担着学生能力塑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其知情意行的复杂过程,这与学生专业课学习更侧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考评过程相对具体、客观的特点存在差异,故而单纯侧重理论考核的考评机制是不尽科学的。此外,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旨在培养专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所以一般高职院校学生都有实习和实训任务,偏重理论考核的考评结构导致教师对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行为表现的考核出现真空地带。
(二)考评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概论课”考评依然主要由课程主讲教师一人负责,过于单一化的考评主体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由于“概论课”课程本身除具有较强理论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德育目标往往要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过程来达成,故而,在“概论课”的考评过程中,主讲教师倾向于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情绪、情感带入到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去,很难完全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态度,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其次,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不是专业课,故而师资普遍紧缺,导致“概论课”课堂常以“合班制”的组织形式存在,在有限的课时里,主讲教师难于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之下,由于主讲教师缺乏伴随学生实习、实训的制度保障,单靠主讲教师一人很难真实地考量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政治素养、道德行为、心理状态等“概论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
(三)考评形式过于陈旧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概论课”结业考评中多以笔试试卷、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为学生学业成果的呈现形式,形式过于陈旧,囿于这些僵化、传统的考评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难以得到激发,加之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弱的特点,单纯以笔试考核为主要的考评形式很难让学生将所学所得完全展现,故而,创新“概论课”考评中学生学业成果的呈现形式是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探析完善高职高专“概论课”学生学业评价环节的路径
(一)丰富考评内容,创建多维度的考评机制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概论课”考评中考评内容过于僵化,学生成绩构成不合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优化“概论课”考评结构,缩小原有理论部分的考评比例,增加实践环节在考评中所占比重。创建“1+3”模式:“1”代表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40%,同时在理论部分秉承侧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考评的导向;“3”代表实践部分,占总成绩的60%,其中包括三个部分:课堂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实习及实训,每个部分各占20%。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为思想进而外显为行为,将规范的知情意行的标准延展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当中。
(二)丰富考评主体,创建多元化考评机制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概论课”考评主体过于单一,局限于主讲教师这一现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和相关教学、行政部门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概论课”考评主体。结合上述“1+3”考评模式,有针对性地安排考评主体为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其中,理论部分由于其专业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考评主体由“概论课”主讲教师承担。实践部分的考评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其中课内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部分的考评主体由“概论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教师评价占60%,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20%;而实践部分的第三部分即企业实习、实训部分的考评主体由伴随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和辅导员来担任。
(三)优化考评形式,创建创新型考评机制
伴随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的新趋势,学生“概论课”学业成果的呈现形式也应该随之更新。除传统的试卷和论文等笔试形式外,在理论考核部分应该将口试、讨论式、辩论式的考评形式纳入到考评形式中来。在实践考核环节,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包括调研报告、PPT成果、摄影作品、音乐作品、微视频等其他多媒体成果。
沉甸甸的成绩单离不开校长对学校的规范管理。对于办学,校长龙土发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办学思路。“一”是指“一个目标”,即“培育少年英才的精品校园与素质教育基地”;“二”是指“两条途径”,即“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的道路”;“三”是指“三种理念”,即“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人本理念,“宽而有度,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育人理念;“四”是指“四种机制”,即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合作机制;“五”是指“五项工程”,即优质生源工程、名师工程、德育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和精品校园工程。沿着这样的办学思路,阳朔中学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成为阳朔县高中教育的窗口学校。
内外兼修气韵佳
龙土发校长说:“我校十分注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和文化育人功能。”园林式的校园环境、舒适安全的校园生活、充满人情味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阳朔中学“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人本理念与“服务学生、关爱学生”的办学宗旨。
走进阳朔中学,仿佛走进了一座大花园。四周青山环抱,犹如碧莲簇拥,依偎漓江之滨,龙脊山之旁,大自然赋予了阳朔中学得天独厚的灵气。现代建筑、校园网络、先进设备则彰显出阳朔中学的现代意识。
该校于2009年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学校安全工作的有效探索”课题研究,2012年10月已顺利结题。在三年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龙土发、王宇红、林木青等13位成员分析“显性”与“隐性”的安全隐患,并提出解决措施,同时投入240多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安全设施:修建300米塑胶跑道,增建15个球类运动场;建立校园监控系统,增添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增添食堂卫生安全设备,修建预防山体滑坡防护墙、隔离带等。同时还建立了桂林市三级心理辅导室——“心灵小屋”,改建了学校医务室,增添了2名医务人员。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为学生提供了舒适安心的生活环境,学校也由此获得系列荣誉:学生食堂被评为桂林市学生示范食堂,学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卫生学校”、桂林市中小学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在该校求学的学子们都说,阳朔中学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大家庭”。近三年来,该校获得政府拨款、社会筹资33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500人次。学生刘广宏曾因身患重病差点失去学习机会。得知他的病情后,阳朔中学为他筹措了两万多元的医疗费,使他顺利地完成了手术,重新回到了校园。刘广宏说:“我非常感谢阳朔中学,感谢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
在75年学校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阳朔中学大力开发“现代校园文化”,精雕细琢,让每一块石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徜徉于阳朔中学校园,欣赏该校的校园文化长廊、“会说话”的奇石、寓意深刻的宋哲元将军纪念石刻、楼道里学生自己绘制的美术作品,你能感受到阳朔中学高雅浓郁的文化氛围。
阳朔中学以历史积淀为基础,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文化内涵。2012年9月,阳朔中学语文组编写的校园文化读本——《百里漓江百里诗选读》由广西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内容涵盖自唐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名家赞美漓江风光的优秀作品。龙土发校长说:“漓江山水诗词负载着阳朔当地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阳朔当地文化的精华,是优质的人文课程资源。”这本教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创作力,还能激发学生研究地域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的热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阅读、赏析和模仿创作,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创作了音韵和谐、情真意美的诗篇,一些学生还写出了文质兼美、有独到见解的鉴赏文章。
校本培养树名师
阳朔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徐进是阳朔中学的骨干教师之一。从教30年来,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因班风好、学风浓、成绩优而多次被评为桂林市先进班级、自治区先进班集体。他教学方法新、活、精,语言幽默生动,课堂教学特色鲜明。由于骄人的教育教学成绩,徐进曾荣获桂林市首届“教学能手”“2010-2012年度桂林市拔尖人才”“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
阳朔中学拥有多位像徐进这样经验丰富、堪为表率的优秀教师。龙土发校长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就是要造就一批高层次的骨干教师,使学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为此,阳朔中学坚持高标准培养教师,大力开展校本培养工作。
阳朔中学制定有《阳朔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方案》(A、B、C类)等方案,并实施多样化的骨干教师校本培养措施,总结出了骨干教师校本培养的途径,即确定培养对象分类制定培养方案依方案实施多样化的骨干教师校本培养措施对校本培养进行总结。
首先,选苗子,确定培养对象。在教师本人申请、教研组推荐、学校行政会议审核认定后,将教师分为A类(45周岁以下,是本校学科实力的代表人物,综合水平高)、B类(40周岁以下,多年教毕业班,成绩优秀,某一方面有专长)、C类(新教师培养对象,教学工作未满三年,有责任心和潜力)。
其次,分类制定培养措施。每学期,各类骨干培养对象均要承担各级别组织的研讨课、竞赛课、示范课及参加课题等教学科研活动,在相应教师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同时建立教学档案,撰写成长故事、论文、教学反思。通过校内外专家指导A类对象,以A类指导B类对象,B类指导C类对象的形式实施培训。
第三,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实施多样化的校本培养,并总结出“读与写结合式”“专家引领与教师自我反思结合式”“集体研讨与骨干示范引领式”“校内周末讲坛与校际合作式”四种主要培养方式。
该校让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怎样评课》《让生命的价值在教育科研中闪光》《教师100个好习惯》等文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组织教师编写《漓江诗词鉴赏》《百里漓江百里诗选读》以及撰写教学论文、个人成长故事等,有效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该校多次邀请区内外的专家、特级教师来校作讲座,如陈玉秋、彭豪、马子坤、尹顺林等人,由这些专家及徐进、李孟星、龙土发等本校名师对各类骨干培养对象进行指导。同时要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撰写课后反思(随笔)以促进自身成长。
该校坚持两周一次的集体研讨,组织成员进行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每学期,该校均举行“骨干教师优质课竞赛”,让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展示自己的优秀课例。通过以A类教师指导B类对象,B类教师指导C类对象的形式,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近三年来,该校青年教师有300多人次获得区、市级各类教育教学奖。
该校在校内开设有周末讲坛,形式有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习心得体会等。2010年至今,李孟星“谈高考作文素材的运用”、周小明“谈元杂剧的内容结构与角色”等均走上了周末讲坛。此外,“校际合作式”也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和锻炼的舞台。2010年以来,李孟星等教师经常到县里的其他学校上示范课。每一次考察学习后,教师都要作课堂教学汇报,把学习的收获与全体教师共同分享。
目前,阳朔中学拥有中高级教师140人,区市级先进、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拔尖人才等89人,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进修班结业58人,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化。阳朔中学教师钟小飞由衷地说:“我是一名来自外地的老师,学校对师生的人性化管理,对青年教师不遗余力的培养吸引了我,我很喜欢这里的工作!”
多元发展显个性
5月17日,阳朔中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英文歌曲歌唱比赛——“Let’s sing”,本次比赛由英语组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及部分教师参赛。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有外教Richard、音乐教师和高三年级组的6位英语教师。龙土发校长为此次比赛致开幕辞:“学一门外语不仅要学它的语言,而且要学它的文化,英文歌曲是学习外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希望大家能在今晚的比赛上有所收获。”在本次比赛中,选手们的参赛形式多种多样,有器乐弹唱、歌舞秀等,给观众们以美的享受,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经过激烈的角逐,高二(1)班莫云科和高一(5)班唐皓同学夺得了此次晚会的特等奖。
阳朔是旅游名县,每年到阳朔旅游观光的游客很多。2004年以来,有近200多个国内外、区内外考察团到阳朔中学考察交流、参观访问。多年来,阳朔中学聘请专业的外籍教师为学生上英语口语课,并经常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影视欣赏、英文短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长期熏陶下,该校大批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近三年共有300多人考上高校外语本科专业。浓郁的英语教学氛围已成为阳朔中学的教学特色之一。
龙土发校长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是阳朔中学的育人目标,高考成绩在阳朔中学不是成功的唯一尺度,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个成功的学生。”因此,阳朔中学很注重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除了凸显英语教学特色,还积极发展体艺教育特色和科技教育特色。
阳朔中学是自治区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完善的体艺设施设备给了学生良好的训练环境,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体艺特长。近年来,该校有200多人考上体育、艺术类院校,体育特长生陈庭意说:“我们每天在体育场上挥洒着汗水,追逐着体育的梦想。”
2010年6月,学生毛长榕、莫志敏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荣获广西赛区高中组机器人篮球赛冠军,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决赛获得二等奖;2011年5月,该校3个机器人篮球参赛队作为广西唯一的县级代表队,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广西预选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得益彰。阳朔中学每年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月、田径运动会、红五月活动,要求全员参与,让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该校以高中新课改为契机,积极探索特色办学新思路,加强课程设置环节,增设了通用技术、英语口语、语文阅读、影视传媒等课程,开设音乐、美术、书法兴趣班和地理、历史兴趣小组,组建“碧莲春草”文学社以及记者团、广播站,涵盖了各个学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现个性的舞台。
中国与韩国建交已经长达近20年了。自中韩两国于1992年缔交以来,中国和韩国的友好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近年来,前往中国旅游的韩国游客达到近500万人次,而来韩国观光的中国游客也达到了100万人次。据悉,在中国的韩籍人数达100万名,在韩国的中国人也近60万名,这样的数据足以看出两国的交流有多么的深远。
根据上述状况,对两国国情深度了解的人才是当前双方迫切需要的。所以如何在学术领域做好前期工作,加强、加深对彼此的认识则是两国高等学术界需要迫切完善的课题。实际上,2009年在中国国内的韩国关联学科也近180多项,而在韩国国内的中国关联学科达到134项。可以说已经有了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
此外,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留学的储备资金增多,很多有留学梦想的人数也在大幅提高。现在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数近5万6千名,在整个韩国的各大高校经常可以遇到中国留学生。不仅是在韩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激增,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人数也有了大幅的增加。受韩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对韩语人才的需要也日渐增加。
现在,在韩国,针对中国留学生开设的优质语言课程也是日益激增。在韩国首都首尔专门负责韩国语课程的机关透露,平均有1000多名的中国留学生在此学习韩国语。
从无到有勤学奋进
2010年3月16日,首尔东大门区里门洞韩国外国语大学人文馆2层大礼堂,国内外学生齐聚一堂。那天是韩国语文化教育院教育课程的结业式以及整个学期间辛勤准备论文的6级学生们的毕业典礼。这次毕业典礼上20多名中国毕业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毕业仪式开始前,教授们给毕业生授予了结业证。接着毕业生代表发表了感言。从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韩字字母班开始到经过6级的正规教育,并且顺利毕业,王超感慨地说:“我刚来韩国的时候连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托所有一起学习的朋友们和热情相待的老师们的福,现在韩国语已经说的相当流畅了。留学期间真的觉得很孤单,有时甚至想要放弃,特别是学习6级的那一学期,毕业论文很让人头疼,但是现在能够顺利毕业,我真的感到非常地高兴。而一想到要和大学期间朝夕相处的老师、学生们各奔东西,便会产生一丝不舍和遗憾。”
听完王超同学的韩语感言,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本学期完成2级,准备进入中级班学习的董卯卯同学说:“学长的韩语讲的那么好,真让人羡慕,我将以达到6级为目标努力学习。同时王超学长的成功经历带给了我充分的信心。”
王超同学最后说:“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课程,不管是室内,还是户外多样的郊外学习和活动都让我永生难忘。”
丰富生活趣味韩国
2010年冬天为期3周的正规课程结束,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学生们按级别分组各自去了韩国的名胜地。初中高级的学生各自去了首尔最大的室内游乐场乐天世界,游览了能将首尔尽收眼底的63大楼,并且参观了有名的韩国电影拍摄地―――南阳州。
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全任教授郑会兰说:“留学生每学期都享有学习韩艺剪纸工艺品、陶器以及韩国传统(料理)的机会,同时还会了解韩国传统(武术)―――跆拳道的魅力。此外,学习传统音乐四物戏,参观博物馆,访问DMZ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对韩国以及韩语文化的理解能有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在开学初,这样的校外学习机会不但可以促使同学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对以后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氛围会有很大的帮助。
郑会兰教授强调在课上最重要的便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
“学习语言的学生必然会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自己不管说什么都想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这样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以信任为基础进而形成沟通自由的殿堂是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讲师们拥有的共同的理念。
在韩国,阴历的春节是和家人一起度过,3-4天的假期时间就能够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了。这期间汉城和平日相比就会显得格外的冷清。越是这样的日子,留学生想念家人的感觉就越发加深了。一整天,电视播放的都是穿着韩服笑逐颜开的明星们在玩着春节有趣的游戏,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样的场面经常让他们觉得比较陌生。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外国学生们内心都希望有意义地度过韩国的节日,学校为中国学生们特别准备了“春节周”。在课后通过制作风筝,试穿韩服的方法,直接穿上韩服,学习韩国民谣,玩翻板子游戏等进行多彩多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直接感受韩国春节氛围的机会,而且把春节的气氛瞬间推向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们也会为此准备奚琴演奏和四物游戏公演等等节目,师生之间的气氛很是融洽。
这次活动中以出众的说唱能力使观众感动的日本女孩金阳顺说:“在大家面前演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就像韩国语文化教育院这样的春节活动那样,体育大会、世界文化博览会、演讲大会以及唱歌大赛等每学期都会依次举办一次。学生们通过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仅可以增强信心,学习到韩国的文化,而且可以通过介绍本国的文化得到民族自豪感的升华。
严谨创新美好未来
法国的留学生说:“外大的校区虽然有点小,但教育却是最棒的!老师们亲切地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让我在韩国外大学韩语的过程中逐渐对学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这一实际的些例子可以看出,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学生和老师关系逐渐拉近的同时互相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也正是韩国语文化教育院最大的优点。教育院的老师们在每学期会定期性的进行一次面谈。通过谈话了解在课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并且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告诉他们必要可行的学习方法,并且激励他们克服留学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谈话使师生间关系更加亲密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学校的感情。老师的不断努力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夜深人静,我们也能看到在韩国外国语大学韩国语文化教育院本部7楼灯火辉煌……办公室的老师们正在研究上课所需的教材。院长金在旭和教授们正一起对教育院的运营问题进行商讨……金在旭院长说:“现在正在为来本院的学生们提供舒适和快乐的学习环境而努力。”并且他也提到不能忽略对外国学生的各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希望学生们不但能了解韩语而且要了解韩国文化,热爱韩国”;最后也对外国学生啧啧称赞到“在韩国语文化教育院学习韩语的学生就是我们的好兄弟”。
韩国语文化教育院预计2010在龙仁校区为外国留学生开设分院。外大龙仁校区宿舍预计在2012年完工,宿舍完工的话,预计能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充分而又完善的宿舍设施。而且在仁川市松道国际化基地扩大了韩语中心,不仅为留学生的韩语教育,而且也准备了对来韩一般人和外企人员的韩语教育系统。以外大的外国语教育研究为基础,为了外国人的韩国语FLEX(外大开发的完成度很高的国家级7种外国语能力考试)考试开发也在有序进行中。
韩国外国语大学被名副其实地称为“与世界同呼吸的大学”,“引导世界化的第一所全球性的大学”,“培养国际人才特色化的最优秀的大学”,独创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综合大学―――韩国外国语学院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资料链接:
韩国语文化教育院是什么机构?
韩国语文化教育院是具备特殊性和效率性的韩国语言和文化教育的专门机构。
教育院的历史?
它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为了提高韩语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提供更高水准的韩语教育,2006年以前的外国语研修评价院的韩语专业升级成为了现在的韩语文化教育学院。
教育院在地理位置?
位于首尔中心,东大门区里门洞。韩国外国语大学主楼7层。
教育院在韩语教育行业中的地位?
韩国语文化教育院运营着以交流为中心的应用韩国语和高水准的韩国文化教育项目。具有高水准的讲师团队、场景逼真的教育资料和多层次、多领域的研究活动。
教师队伍?
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60余名,其中9名是博士教授,30余名教师正读博士课程。所有教师不仅具备韩语教育专业的知识,而且也具备多种语言背景和经历,有着熟练掌握中文、英文、日文、俄语、蒙古语等16种外国语的教师,可以适应各种学生的要求。
教学方法?
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创新举措就是实际性地会话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课上教师们帮助学生能够流畅地说出韩语,并且总是以开放的姿态倾听学生们的意见。教育过程和课程的构成是以学生的要求为基础。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韩语课是以会话、听力、阅读、写作的能力为中心,有机地综合沟通的课程、多样的实物资料和视听说教材,让大家活用视频,学会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实用韩语。
使用的书籍和材料?
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正规课程分为一到六级,一级到四级用学院开发的会话教材授课。开发的教材以增强韩语交流能力为目的,不仅包含语法要素,而且还具备日常生活用语,教材里出现的人物具备和韩语学习者类似的背景,学生会感到亲切并且很容易接受。
韩国语文化教育院具有各种高科学的教育环境,各个教室都完善了多媒体设施,可以轻松地找到各种视听说资料。本院同时开发了辅助教师的多媒体授课工具K-TAS(Korean Teaching Assistant System)。通过K-TAS可以在教室里统合地使用多种资料,提供优秀的资料。而且K-TAS资料使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更加灵活化,有效地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教育项目有哪些?
韩国语文化教育院的教育项目包括正式运行的正规课程(10周项目)、非正式的短期课程,企业委托课程以及与学习者各种要求相对的特别课程。
详细介绍正规过程!
韩语正规课程由一年四个学期构成,以在韩国居住的外国人和海外同胞为对象,每班7-13名学生。一个学期共十周,每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四个小时。正规课程每年的学员总共约有2000名。
正式上课以前进行分班考试,除了在教室学习韩语以外,第三周星期五进行韩国文化体验学习(野外学习),第八周星期五进行作为特别活动的韩语和韩国文化直接感受活动。
有为中国学生而开的特别项目吗?
中国学生大部分都是以升入大学为目的。为了这些学生,我们运营着以入学考试内容为主的正规课程项目。韩国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教育的综合大学,特别研究了中国文化和学术等多方面领域的成果为培养从事中韩两国友好关系的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培养探求中国文化以及具有中文自由沟通能力的人才,2009年3月,设立了中国语大学。同年十月,首尔大学开设了最早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预计将开通中文教教育、相关书籍的出版、中国文化讲座、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导入中韩语电子教学系统等事业。
中国学生还可以和中文大学的韩国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和其他在韩的外国留学生一起自由地进行语言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三个课堂;兼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075-03
作者简介:周小云,女,硕士,教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徐宏俊,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与心理;刘峰,女,博士,科研主管,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研究”(编号:2013JSJG302)的研究成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我院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主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杜绝生硬、枯燥、僵化与空洞的说教,从2011年9月起,在院长顾定红亲率下,哲学教育研究中心所有思政教师一起摸索践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立足感动教育,以十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次上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思政课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近年来,我院董事会提出,“让每一个来硅湖读书的孩子,都能在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上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让他们重拾信心,发展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潜能,重燃成功的希望;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落实在学生的言行中,而非挂在嘴上。”感动教育正是立足于此开展教学活动的。
思政课程作为一门育人的课程,需要的是呼唤学生情感的共鸣及学生心灵感受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适合社会生存的健全人。作为健全人,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心灵的健康。而思政课作为一门思想性非常强的课程,正是对学生的成人教育,使他们通过情感与实践体验,产生共鸣,从而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注重理论传授向注重学生的素养提升转变,立足感动教育,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及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让学生的“感动度”成为衡量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准。
那么,何为感动教育呢?感动教育是以感动素材为基础,培养教育者的感知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情感素养,并使其产生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升华以及行为提升的教育活动。
同时,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受欢迎的课程,创设让师生感动的课堂,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试点方案主要就是立足感动教育,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而“参与、体验、感悟、分享”则是实施感动教育的重要元素。苏霍姆林斯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模式契合了感动教育的要求,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动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期望达成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在体验活动中获取感性知识。具体地说,在体验中针对具体的体验内容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形成正确、科学的概念。
2.情感目标:通过感动教育,以情感为主线,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实施感动教育,以情动人,通过感动的素材和教师的真情催化学生、感化学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进而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行为目标:改变以往的行为习惯,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落实在学生的言行中。
4.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小组式学习,在体验活动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体验式教学实现了从个体学习向团队学习的转变,注重团体活动和团队学习对学生积极情感的主动认知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共同学习、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同时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实践
自2011年9月我院尝试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以来,该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认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出勤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536名学生分成15个教学班,平均出勤率为97.88%,这在以往的课堂中是很难见到的。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积累了课程相关材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实践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和中期实践工作,为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1.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与实践项目开发:结合教材内容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编写教学活页讲义。以十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次上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结合教材将活页讲义内容设置为13个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块,分别是:模块一、缘:我们是一家人;模块二、爱:我们懂得感恩;模块三、变:我们希望进步;模块四、镜:我们富有智慧;模块五、齐:我们是团队;模块六、新:我们是准职业人;模块七、知:我们是硅湖人;模块八、要:我们可以学得更好;模块九、赏:我们需要激励;模块十、行:把爱传出去;模块十一、能:我们值得信任;模块十二、法:我们是合格公民;模块十三、恒:改变、成就未来。这些模块,将教学的重点立足于感动教育和中华传统的美德上,旨在让学生学会爱并懂得感恩,慈悲为怀,活出真实的自我。在此基础上,将根据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继续完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2.辅助教本的编写:在已设计出的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完成思政教学辅助教本的编写,将每个模块细化为五个环节,分别是项目导入、活动体验、感受分享、点评总结和课后实践。这本辅助教本即将编写完成,等待出版。
3.教学设施。教学资料设施方面,在完成思政课程教学活页讲义的基础上,编写思政教学辅助教本,本学期结束前有望完成。活页讲义和辅助教本的完成将成为感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同时,我院先后完成两个大型培训室的改造工作,其使用面积分别达370平方米和338平方米,班规模均为100人。培训室内设有灯光、宽屏幕、音响和舞台等硬件设施。2013年4月,我院哲社中心又新购置摄像机一台,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设备保障。
三、完善体验式思政教学模式的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完善体验式思政教学模式,制订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及课件库。该库整合所有思政教师的教案及课件,并进行汇总和分类。
(2)多媒体库。包括视频、图片、动画、音乐及课程教学录像,等等。这些多媒体素材都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表明效果显著,将其纳入多媒体库,该库已初具规模,并在进一步扩大中。
(3)学生感言及意见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研究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思政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者,应非常重视学生的心声和感受。该库主要是摘录学生的作业及课堂笔记中的有代表性的话语,及学生座谈时对思政课程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可促进思政课程更好地开展。目前该库已经在建设当中,现摘录部分学生感言如下:
机电一体化专业某学生:思政课改变了无知的我,教会了我感恩,教会了我怎样去生活。如今,我的生活富有色彩,一学期的思修课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真正地找回自我,懂得了怎样做人。不舍,真地不舍思政课堂就这么结束了,更让我不舍的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长,我们的家人。我会好好生活的!
工程造价专业某学生:一群人有组织的分配,一群人从形同陌路到渐渐相识,一群人在别的课所没有的这种体验在课堂中享受着。我喜欢这种课堂,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老师那惊心动魄的话语。
2.教学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感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研究、教学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令人尊敬的人格表率和行为作风。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为学生负责、为学生付出的精神和态度。其次,形成感动的课堂,还要充实令人感动的内容,营造动人的气氛。所以,我院在课程中设有专职音响师负责音乐和灯光的配合,在课堂中还有教辅人员和学长进行护持。每次课堂教学相应的组成人员有主讲导师、教辅、音响师和学长。教学队伍的建设关系到课程教学效果的命脉。
3.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的同时,申报省级以上哲社课题、发表教研及教改论文。将教学探索和实践的成功经验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同时更好地指导具体教学实践。
四、小结
2012年12月29日下午,我院2012级1536名大一学生集体在大礼堂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班的结业公开课,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40多位学生家长以及企业代表和市教育局领导旁听了本次公开课。东方网、人民网分别以《“改变成就未来”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转型》和《“政治思想”课程可以这样上》为标题在第一时间内报道了课堂的教改内容,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体验式教学,对于开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秀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2,(4).
论文摘要:日本教师教育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对我国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环节,修订教师资格制度提供了借鉴。
教师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师素质的培养,影响着教师上岗后的育人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开放化和高师院校发展的综合化,教师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明治时期,日本就提出了教师持证上岗的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师资格鉴定合格证书》的实施,使教师教育走向更为规范化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日本教师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师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主要依托和重要载体,完善的课程体系是确保教师教育的基本前提,日本不断加强教师教育课程种类和课程结构的改革,突显出以下特征:
一是课程类型多样化。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已经形成了由基础教育科目(普通教育和学科专业课的混合)、共同教育科目(相当于教育专业课)和专修专业科目(类似专业课程)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依据。目前为止,日本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九类构成:(1)有关教育的本质及目标的课程,如教育原理、教育理论、教育基础论、教育哲学等;(2)有关青少年身心发展及学习过程的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发展与学习心理学、教育一青年心理学等;(3)有关学生指导、教育商谈指导的课程,如生活指导论、教育指导论、学生指导一心理辅导等;(4)有关教育方法及技术(包括灵活运用情报机器及教材)的课程,如教育工学、教育媒介论、视听觉教育、学习指导论、教育实践论等;(5)有关学科教育法的课程,此类科目没有特别规定,由各学校根据各自学科自行设定;(6)有关教育与社会、制度、经济有关的课程,如教育史、教育法学、社会教育、教育经济学等;(7)有关特别活动的课程,此类科目没有特别规定,由各学校自行设定,但要进行课外活动的研究;(8)有关教育实习课程,如教育实践研究、教育设计等;(9)其他课程,主要用于学生选修。如终身学习论、人权教育研究、教师表现法、环境教育、社会教育、教职演习、视听觉教育等。
二是教育类课程比重不断加大。1997年7月,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通过了《关于面向新时代的教员养成改革策略》咨询报告,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增设了“与执教学科或教职相关的科目”,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998年以来,随着日本《部分修改教职员许可法》《关于在与教育有关职员研修中推进活用卫星通信》《积极活用硕士课程的师资培养,推进现职教师的再教育》等政策、条例的颁布,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得到调整,减少了学科专业课程,加大了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以初中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增加幅度最大,由原来的19学分增加到31学分,高中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学分也增加了4学分。教育专业课程的增加,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教师教育的职业特点进一步加强。
三是针对教师未来就业取向的不同,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比较注重教育技能、技巧等教学艺术类课程的比例,培养初中和高中的教师比较关注专业课程以及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具有全球行动能力的教师,日本教师教育还开设了属于“综合演习”课程。这类课程是基于全球化时代所面J临的地球环境、多元文化、地域纠纷、人类生存等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所设置的课程,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虚拟情景的设置,使学生对国际环境及不同国家的教育现象有所认识,为今后开展相应教育莫定基础。
(二)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日本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在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曾多次增加教育实习的比重和各类教师资格培训课程的教育实践学分,并明确规定,要取得小学和初中教师的资格证书,必须取得5个教育实习学分,占课程学分总数的20%;要获得高中教师资格,则必须取得3个教育实习学分,占课程学分总数的13%。在内容上,已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而更重视教师能力的测试、人品的考察、个性的评价,音、体、美、外语、计算机等技能水平的测验,以及处理教材、板书、编写教案、课堂教学等实际教学能力的考核。日本教师教育实践时间一般为15周以上,其中见习时间一般在7周左右,实习时间一般在8周以上;主要采取分散式和连续式两种方式进行。分散式通常安排在学年末,主要进行集中的强化式职业技能训练。连续式一般安排在学期末,依据课程内容进度进行阶段性的职业能力训练;日本爱知教育大学提出了“四年实习制度”,即由原来的在第三年为期五周的教育实习,改为由第一年为“体验实习”、第二年为“基础实习”、第三年为“教育实习”、第四年为“研究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相应增加了教学实践时间。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日本教师教育机构十分重视与中小学实践基地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成立教师教育实训研究组织。高校研究者可以随时深入中小学,及时了解中小学的需要;中小学也能及时得到高校信息或指导,共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评价上,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内容上不仅评价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对学生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上不仅采用考试的办法,还采取观察、座谈、测评等灵活的评价方法;结果是既有数量上的严格评判,又有文字上的定性描述。
(三)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教师资格认证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是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严格、科学的教师资格认证是日本教师教育的又一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教师任职标准。日本《教师许可法》对教师任职学历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者,且要经过国家规定标准的考试,合格者才能取得教师资格。1983年,日本《关于改善教员的培养和许可制度》对教师任职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与高中教师许可证一样,给幼儿园、小学、初中和聋哑校、盲校、养护学校的教师增设以“硕士学位”为基本资格的教师许可证,促进了日本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二是建立了明晰的资格等级制度。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日本的教师许可证分为“普通许可证”和“临时许可证”两种。“普通许可证”又分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三种,每一种又分为一级和二级。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国会总选举中提出“教育改革七条设想”,把教员许可证分为三种,即“标准许可证”、“初级许可证”和“特修许可证”。1989年4月,日本颁布的《教育职员许可证法》中将教师资格证书等级划分为三种类型:“专修许可证”、“一种许可证”、“二种许可证”;其中获得“专修许可证”的基础是达到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结业程度,目的在于促使研究生院结业者任教,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一种许可证”的获得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者;“二种许可证”的获得者要求必须是短期大学毕业者。同时,为实现适应学校教育多样化,新设“特别许可证”,目的在于招聘有社会经验者任教,主要集中于小学音乐、图画、体育和高中电子计算机等课程。一种资格证书则是一种标准资格,二种资格证书的获得者则必须不断提高,方能获得标准资格。这种清晰的资格层级制度,可以遴选出适合某一层级的优秀教师,同时也激励教师向高一层级努力。
二、日本教师教育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重构课程体系,就是对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革命性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以“老三门”为标签认识教师教育的滞后理念,重新建构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块及其运行机制。要以系统的观点,加强教师教育的独立性思考,建议加快确立“教师教育”二级学科的地位,实施重点建设。借鉴日本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实施“宽、精、新、强”的改革应成为目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宽,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宽,加快建立与学科内容密切相通的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基础。每个专业的建设要首先明确专业知识的构成体系,厘清其间的内在逻辑、主次关系,依次确立相应的课程和内容。二是综合文化素质课程涉猎要宽,对于理工类的学生要加强社会学、文化学的课程设置,对人文类学生要加强数学、科学学科等相关课程建设,做到文理相通、相容。
精,一是专业主干课程要精选,以构成专业基础的核心内容为主线,重构课程内容,去除重复、交叉部分,精简课程门数,精选课程内容;二是对于核心课程、重点内容要做到教师精讲、学生精练,“讲”、“练”结合,把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融会贯通。
新,即课程名称与课程内容要紧跟时展,要反应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陈旧过时、“正确废话”的内容要予以删除。尤其是教师基本功的练习,在传承传统“三字一话”的基础上,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促进作用。
强,是指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优化传统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教师职业养成、职场中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及其使命等课程的开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
(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一是调整实践时间。目前我国教师专业技能实践环节时间一般在12学分,占总学分比重不足lO%,且集中在第七或第八学期。由于第七学期学生面临考研、撰写毕业论文,第八学期学生要参加考研复试、就业等学生密切关注的事项,结果使应有的实践时间既得不到保障,也不能使学生安心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专业技能不能切实提高。学习日本的经验,建议进一步增加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比重,力争使实践环节学分达到总学分的15%左右,约20周。时间分布上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把实践环节融入每个学期。
二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做好高校与实践基地的协调与沟通,增强实践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把实践基地建设纳入教学基础建设,坚决消除“这是实习基地的事情”的偏颇认识,加强投入和沟通,多思考、多运作。不断加大实践基地硬件投入,尤其是微格教室、教学研究室以及相关教学设备、场所的建设,搭建师生交流实践教学体验的空间和平台。
三是完善并落实好实习考评制度。学生教学实践成效考核的主体理应包括教师教育机构的指导教师、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实践对象、实践学生自身四大主体,而目前只是关注了前两者的评价。实践效果如何,应该由实践对象(实习基地的学生)进行评价,而在实践考核制度上,该主体评价一直处于忽略状态;同样,实习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没有重视起来,学生主体反思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多元化主体考核机制,加大考核的客观性、规范性,抵制随意性。
(三)修订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一是提高任职教师的学历要求。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值得肯定的是,《教师法》的颁布规范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三级教师教育制度向两级教育制度的顺利转变,目前新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已远远高于法律规定。在学历上要求上,《教师法》对教师任职资格的制约作用已经不大;相反,由于较低的门槛,使部分临学历界值的人员占据了较多岗位,造成多数高学历毕业生难以上岗。为此,加快修订教师法,提高教师学历的准入条件,势在必行。
二是明确教师实践教学技能任职标准。我国《教师资格条例》对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提出了进行“面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要求,然而对实践教学经历和应达到的学分和等级要求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教师遴选上,实践教学技能考核成为弹性最大的部分,公立学校比民办学校更加明显。学习日本的经验,教师上岗以前,有必要增加“临床”教学经历的考察内容,强化教师职业的实践生成性;对不具备教师任职条件的人员,不能进人教师行列。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技术存在着技术形态原始、承载信息量低、功能简单等问题。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教师须在继承与创新的前提下,着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人了21世纪,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师教学技术的广为应用。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技术的变革。
1.传统教学技术之弊端
(1)技术形态原始
传统教师教学技术基本上是对自然物的直接运用,如视动语言教学手段是对人体的直接使用,口头语言教学手段是对人体语言器官的直接运用。再者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使用,如纸张、笔墨、粉笔、黑板等。
(2)承载信,息量低
无论是视动语言教学手段,还是口头语言教学手段等,传统教师教学技术储存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3)功能比较简单
传统教师教学技术呈现教学信息的手段单一,仅以肢体语言或文字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的方式机械,不能对教学内容在大小变换、远近变化、虚实对比等方面进行处理;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单一,是被动地呈现,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被动的教学信息的感知、理解。这制约了学习活动的生机,导致了学习活动的枯燥。
总之,传统教师教学技术是同古代和近代社会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是对自然物的直接运用或简单加工的运用,具有较大的机械性和较低的智能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教师教学技术遇到了挑战,与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与教学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因此,促进教师教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与时俱进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2网络时代教师教学技术之挑战
(1)网络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21世纪初至中叶,信息网络技术将逐渐全面引进到中小学教育领域,计算机网络将成为主要的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重大改变。
网络教育使课堂内有限的空间得以延伸。学生除了听课外,还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藏书、图片和其他资料。课堂教学再也不靠满堂灌和死记硬背,主要教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注重帮助学生学会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并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在已有的成绩中再创新的成就。
应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室内网、校园网、地区网和互联网。室内网是电脑教室、语音教室、电视教室的完美统一。室内网的教学软件具有自动出题、自动评卷等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地区网和互联网所构建的远程教学体系,使得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可享受与重点学校同等水平的教育,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网络教育中,虚拟学校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虚拟学校里,课程内容将从虚拟图书馆下载:学生和教师在虚拟教室相会,进行“现场”辅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与练习,并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给辅导教师批改;教师给予相应辅导;最后通过网上联机考试,获得结业。
未来教育注重发挥学生个性,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选择余地更大。学生不必拘泥于现在教师讲什么就得听什么的框框。一所学校可以具备50个标准的教学班,每个教室里备有数十台电脑,电脑里有基础水准课程和多层次的专业课程。学生可以在电脑前学习知识,复习功课,测验水准。学生还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阅读或查询大量的电脑书籍,听取不同的课程。
信息时代,网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信息社会是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其中教育的功能、目标、模式和教学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地球在缩小,教室在扩大。原来以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正在受到冲击。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使教学方式生动活泼,使学习成为乐趣。通过动画、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向前发展。这必将促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的处理、存储、传送都可以由计算机实现,同时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被引人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国内(CERNET等)、国际数据网(INTERNET等)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得知识和信息。
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在信息化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他善于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信息时代呼唤信息人才。在信息化社会,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他在教育信息的准备、教育信息的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3教师教学技术革新之建议
(1)继承与创新传统的教师教学技术
就先进性而言,现代教师教学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就其运用效果看,现代教师教学技术以其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多彩而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尽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现代教学技术优,传统教学手段劣。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其所教学的内容决定的,也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现代教学技术虽然有优势,但当它不适宜于一些教学内容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时,就不能说它优。相反,对某一些教学内容,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却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下面这个关于传统教师教学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案例,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我们需要思考和定位教师教学技术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防出现矫枉过正,一味追求现代技术时尚的失误。
上课丢掉粉笔黑板成时髦教师掉进信息技术陷阱
“虽然这次教学邀请赛要求每位参赛老师展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但我们并不倡导老师不分学科实际情况,在所有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汇师小学校长章恒谦近日在“汇师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比武上这么说道。
章校长说,以前的教师是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随着校园信息化的推进,在课堂上使用投影仪、电脑、网络、动画的老师越来越多,各种公开课和教学比赛上使用激光教鞭的老师日增。章校长注意到最近出现一些怪现象:如果不动用电子教具,老师就被认为落伍;比赛时用信息技术的老师得分往往比不用的高;而用了信息技术的,又是动画的比图画的好,原创的比借用别人的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某小学在上语文课时,用投影仪把古诗中的景像用图画的形式 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省却了许多口舌。但是语 文专家提出担心:每个学生原来通过文字想象出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但一个投影就把所有孩子的想象都框死了。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一位教研员也有同感: 我在一个学校听数学课,老师用事先做好的课件,每轻轻点击一下,就向下推导一步。虽然轻松,可是影响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连贯。其实老师用粉笔写出推导过程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跟着一起走。”
许多接受采访的学生和老师反映,电子课件在增加课堂信息量、反映化学的微观反应过程,以及呈现音乐、美术课的画面方面效果很明显,但滥用会适得其反。上海市电教馆副馆长陈家虎说:“的确有不少老师使用电子课件时有画蛇添足的现象存在。其实我们提倡的是信息化和课程的有机整合。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够推进教学,否则过犹不及。”
正因为此,我们面对新世纪的教师教学技术革新,首要的课题还是要继承,即继承传统的教师教学技术的优点的基础上创新现今的教师教学技术。
那么如何实现教师教学技术的传统与时代创新的结合呢?第一,要充分认识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第二,要勤于研究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我们要明确技术永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高效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让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第三,要把粉笔和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教学具有生成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教师利用粉笔和黑板来分析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要有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要有效促进当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做到:
第一,迅速转变教师观念,培养信息意识。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一直忽视甚至缺乏信息素养这一项指标。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尚未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所以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的提出,更有着特殊的意蕴。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所说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师范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培养方案、运行策略,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设计、学业评价、大学生就业、教学方法等要素。作为长期生活在X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中的局内人,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运作比较清楚,避免局外人“进不去”的困惑。对于X学院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客观状况应从主客位两种视角来看:主位视角是“从事件参加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客位视角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6]16。作为X学院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应是文化负荷者———“内部的局内人”,所以,除了向X学院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发放问卷、座谈和访谈外,也向局外相关人员发放了问卷,进行座谈和访谈。综合主客位观点,发现X学院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学业评价、课堂教学和人才就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合理
X学院教育学本科专业根据国家要求、学科发展及社会的需要,在2009、2010、2011、2012级学生中开设的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课,共六个部分。这些课程又可具体归为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三大类。教育学本科专业总学分为154分,其中,通识教育平台课程47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27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27学分,选修课(含专业拓展平台课程、素质拓展平台课程)53学分,实践教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2.6%,必修课程课时所占比例超过总学时的85%。可见,在X学院教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相应的选修课所占比重偏小。实践课程开设少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往往是从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出发、并以对自己未来的展望为依据来适应学校课程的。换言之,学生对课程适应与否,取决于其对自己未来作何展望,或有何期待”[7]。关于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向学生明确交代和清晰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查发现由于不少学生在四年级开始准备考研和为就业奔波,而大学四年级几乎没有安排课程,毕业论文或设计形同虚设,教育实都属于观摩式、浏览式、帮工式的,顶岗实习、实训机会少,实习期较短,实习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不大。
(二)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X学院教育学本科专业设置的教育理论基础、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评价方式主要为考试和考察,教育理论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一般为考试课程,职业技能一般为考察课程。考试课程以结业考试为主,一般是笔试,闭卷考试,每学期仅有一次,考试成绩决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综合表现,该评价方式在学期中没有跟踪、了解学生情况的措施,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专业素养成长动态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能全面展现学生在这个学期中的成长及心理的变化发展过程。课程考试内容以客观题为主,学生往往在学期快结束时根据老师临近期末划的重点内容,临时突击就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种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考察不全面,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得到的反馈结果也不够全面、有效,对教师的教学指导性较差。可见,这种课程考试评价的鉴定功能占主要地位,而激励、促进的功能居次要位置,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而考察课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不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考察课的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该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窄化,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教学需求,测试方式过于随意、简单,测试内容比较单一,不能评判出学生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评分依据不明确,评价结果只有描述性的评价级别,不能很好量化,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学生态度懒散。
(三)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域,传统课堂一般属“知识课堂”,教师虽是“知识课堂”的主宰者,但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其专业发展都不失其工具性。随着对“生命课堂”的呼唤,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日增,但班级大,生源多,X学院教育学专业的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师院校的课堂也在尝试改革,分章节让学生准备并且讲述,但收效甚微。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实践课感兴趣,但实践环节课仅占总学分的15%。
(四)毕业生就业难
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比高师院校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在对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他们大都意识到,因缺少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针对性,就业前景茫然。加上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太明确,学生就业方向模糊,“寒窗十几载,好容易挤进大学的门槛,如今就要走向社会,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8]246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主要趋向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学科性、专业性较强,所需专业具体,相比之下教育学专业处境尴尬。就业的严峻局势加剧了学生对教育学专业的抱怨和不满。除了教育学本科专业缺乏基础教育的学科性之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淡薄也严重影响着他们在未来就业。少数学生贪图安逸,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与那些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的同学相比,求职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提高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不仅需要一批高精尖科技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教育部在200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教学改革具有全局性,地方高师院校应办出地方特色,在课程设置、学业评价、课堂教学、就业指导等方面应突出时代需要和地方特色。针对X学院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一)课程设置的多级化
课程是将一切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宗旨等落实到具体教育实践中去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无法落实[9]128。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及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和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基于田野点的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强化课程,淡化专业;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资源,体现针对性和增强应用性及适应性,以改变目前课程针对性不强、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的弊端;吸收和借鉴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增强学生从教技能的训练,开辟多样化的选修课形式;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重视教育实习实践活动。依据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识,“教育人类学应该建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是将人作为劳动力培养,而是要更多关心人的喜、怒、哀、乐等基本的需求”[10]。这与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可持续、终生发展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专业,X学院管理者可立足于本地区、本学校和本专业传统和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研究方向,开发适合学生发展与就业、教师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校本课程。除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外,X学院管理者还应关注学生课程、教师课程等多级课程。
(二)学业评价的多元化
学业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通过考试、考察等方法对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中取得的成绩进行综合的判断,是进行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11]3。人类学是研究人及文化的学科,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文化具有多元性。基于田野点的教育学专业的学业评价应以考试和考察为主,注重结果的现状,可采用“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强调做而不仅是知道,兼顾过程与结果,这种评价不仅限于文章写作,还包括科学实验、语言表达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等”[12]181。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过程和方式等多元化迎合了新课改的需求,多元学业评价应是田野点教育学专业学业评价的应然选择。多元学业评价模式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发展性评价观等理论。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应该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13]149。据此,他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类型,即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肢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內省智力和关于自然的智力[13]149-150。因此,学业评价不能仅限于考试,还应注重言语、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肢体—动觉、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智力。多元学业评价具有评价主体多元性、环节多重性、内容多面性、方式方法多样性等特点。田野点教育学本科专业学业评价可使评价方式多元化;将传统书面作业、实验操作、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学业评价模式转变为基于教师授课,学生自学教材、选择课题、研究课题、反馈结果、反思讲述内容等多重性评价环节;将传统学业评价只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转变为侧重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等多面性评价内容;由传统学业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书面测试轻实践操作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主体与客体评价相结合、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多方评价转变。“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的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而又指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他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15]625。多元学业评价可改变传统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发展的局面,使具有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业评价回归本质,走向合理与客观。
(三)课堂教学的动态化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动态生成性指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复杂多变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15]278。“教育不是一种可以预料的活动,它不像工程计划那样,人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其结果”[16]47。所以,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既定性、规定性和计划性的重要发展,可以预设但不可预测,它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法重演的不可逆过程,处于流变过程中。因此,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的真正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形式决定的[17]。但目前的高师课堂仍停留在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正如西尔伯曼在《课堂的危机》中引述杜威的话说:“真正的危机在于,表面上呼唤改革,骨子里却在一味地包庇旧的一套,走回头路。”[18]520教学是一个师生及其他教学要素共同推动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它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按照既定轨迹运行,在趋向既定目标的途径中会发生一些意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境界、新事物,尤其是师生积极性充分发挥时,“实然”的课堂教学远比既定的“应然”课堂教学过程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教师既定的“应然”课堂教学过程到呈现的“实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学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转化过程。人类学关于“礼物”的关注重在其“互惠原则”。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航海者》里描述的“库拉”和莫斯《礼物》中描述的“夸富宴”实际上指的都是一种“交换仪式”。在“以人为本”日益备受关注的背景下,个人生活的生动现实无时不在演绎着自身的“文化模式”。早在19世纪,德国人类学家A•巴斯蒂安提出“文化模式”这一概念,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说:“一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贯一的模式。”[19]48每个人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不同文化模式的相互交往就是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交往在不同学生生活世界里所展示的丰富性似乎再次表明任何所谓课堂文化霸权的荒诞性。交往是课堂教学动态化的内在要求,在课堂中教师应积极运用讨论法、模拟法、参与法、问题法等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发挥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灌输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做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人。
(四)就业指导的明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