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类专业论文

艺术类专业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类专业论文

第1篇

(一)一流中央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7(12):24-28.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处在大众化的背景下。“艺考热”逐年不断升温,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日益增多,而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但市场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其他文、理、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与行业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独特之处,也相应地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与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不同,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个性很强,大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放弃了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这段时间在这家公司做策划,可能很快就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没有正式的就业单位,有的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自己揽业务做设计。一般而言,大学生所选择的设计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企业老板也希望根据项目的疏密程度招聘人员,因此,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性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所以,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用人单位行业的局限性由于艺术类行业的运作特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因此所选择的用人单位大多为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装饰公司等私营企业或者工作室。

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连劳动合同也不签,对他们而言,只要用人单位给单子做,这段时间接这家用人单位的单子,做完之后再去接别的用人单位的单子,以单子、项目结算报酬,落得个人自由。大部分设计行业的私营企业老板也比较偏好这种合作方式,这恰恰也是用工过程中的隐患所在。

就业后工作流动的频繁性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给毕业生就业后更换工作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今天在这家公司,一段时间后又换到另一家公司,有的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据调研,近三成毕业生毕业3个月后即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半年有四成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一年内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更换了两家以上的工作单位。由于工作单位不固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创业的优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更为鲜明,性格更为独立,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情感热烈,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具有自主创业意识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通过对几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占65.32%,没有太多想法的占14.49%,没有想法的占20.19%。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策划、设计等一系列业务。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或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艺术类人才已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每年的学费都在万元以上,大学期间购买绘画工具、颜料、工具书、配置电脑、摄影器材及日常生活开销,一个艺术类本科学生4年的投入接近8~10万元。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就业取向呈现出“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的特点,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尤其是艺术设计类行业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需要熟练工,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自然不可能很高,而且一些私营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宁愿招聘外来务工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对设计软件的“短平快”培训,也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大部分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若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意识和观念形成集中在毕业阶段许多低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才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因此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因此,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于各院校的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及时地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测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权重的大小,构建人才需求与评价模型。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材料的制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务性指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外语更是其软肋,社会经验缺乏致使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科与市场联系密切,具有市场运作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转化为商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第3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艺术专业为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指出了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观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第4篇

文章主要针对视觉传达等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视觉传达艺术专业所面临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企业和科研院所实际科研课题与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相结合,并对其实际意义进行阐述。最后得出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课题,因材施教,营造艺术创作氛围,极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程督促、严格要求,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责任感;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作时效和设计的责任感。从而,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创作的设计并能为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最后一个实践性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又是知识从积累过程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的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它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角色。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学生在指导老师引导下了解和认识所选创作课题的概况和创作研究的基本思路,掌握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和特殊性以及写作的基本方法。对于艺术类的专业而言,本科毕业设计注重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掌握创作和论文之间的轻重关系,毕业作品的优劣可能会直接影响毕业答辩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以及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国内各高校近年来对艺术专业本科学生都有扩招情况,艺术专业学生毕业人数相对增多,就业压力加大。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来看更加强调对学生应用知识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毕业答辩成绩的好坏又会在很多问题上受到直接利益影响。对于艺术类专业开办高校,在基础硬件设施配备上也会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创作设计的进度和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决定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创作设计的因素。另外,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学生,对论文文献检索能力普遍较差,外语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找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其余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指导教师的节奏完成毕业创作。再加上近年来社会对视觉传达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又在不断地提高,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标准越来越讲究时效性和业绩为酬金多少的量化评判标准。尤其以视觉传达等为代表的艺术类专业就显得更为突出,这就更加表明了抓好视觉传达设计本科生毕业创作设计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设计与实际科研院所等项目课题相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及意义

为提高教学的质量和艺术类学生毕业就业的压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高素质的人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科研院所或高校实际项目课题与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结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实践。以这种结合的方式指导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创作设计,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在实践课题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提高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性的毕业创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益处。艺术类专业学生应将实战性、企业性和科研性课题与毕业创作相结合,也可以以指导教师目前所参与或负责的科研课题直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将知识变为能力的培养。针对视觉艺术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特点,通过毕业创作这一综合性环节的训练和应用,使之达到一个综合质的飞跃。可以将它当作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学校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的中间过渡环节。由于课题直接面向社会或科研实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深入课题实际,分析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些环节的学习和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对课题创作的要求、质量、时间等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的效率和时间概念和质量等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求知的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科活跃地创新思维和严谨地执学态度相结合的基本素养。另外,实际课题与毕业设计结合,相对指导教师责任心也会加强,无形中会增强对创作环节的跟踪力度。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科研院所等实际项目课题结合的实践模式教学

实际课题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有许多方面好处,同时也有一些相对不利的因素存在。比如:科研性课题由于周期长,难度大等等因素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毕业创作设计的难度增加等问题。

(一)因材施教,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课题在该专业毕业创作全过程中,选题是第一步,它会直接决定毕业创作设计的方向、范围和深度,也是能否较好地完成毕业创作设计的前提和条件。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对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掌握的程度差异都很大,他们对自己步入社会的定位目标不同,在选题时个性化较强。而选题必须符合艺术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为原则;其次还要考虑能否使理论与实践以及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很好地提高这一重要因素。科研课题很多情况下所涉猎的内容比较宽泛,需要综合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甚至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和一些课堂教学外的常识。而社会企业性的课题除了对专业要求之外,还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目的性很强的进行创作或创新设计,应用性更强。所以,针对视觉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的课题以及正确的引导对于高质量的完成毕业创作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11年以正在研究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图形化设计”国家课题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课题。广告设计的郑晓雄同学刚开始觉得课题难度太大,有点迷惘,根据平时对他专业的掌握情况,考虑到他的造型能力比较强,就引导鼓励他在提炼纳西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做一套以形态造型为主题的创作作品,他觉得很兴奋也很投入,最终的作品和毕业答辩的效果都很满意。其他两名女同学中有一个色彩感觉非常好,就极力鼓励他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来表现民俗文化,通过多次的反复思考和资料的查找,最后,她尽管对自己的作品还不是十分满意,但对于一个本科生能够巧妙的将色彩与设计巧妙结合把纳西族人民心理变化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已是非常难得。当然,该课题的完成除了要学生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加工变形的艺术手段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大众审美的要求等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纳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文化背景等有一定的认知。只能将课题分成几块来供学生选。须注意,这种将整个课题所分的几个部分并不能直接的独立开来,课题的每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各部分之间有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具体,适当降低完成的难度,既能很好地让学生达到训练的目的,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学会了配合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不会感觉所选课题深不可探从而产生心里屏障。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同时,被定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也充分考虑到了是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培养目标。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出发,由学院公布指导教师毕业设计研究方向,提倡和推广视觉传达等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使指导老师和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双向选择的办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就业的需要;导师结合自己参与或负责的课题对学生实行多方位的具体指导、培养和管理。对于学生而言,平时专业综合能力比较强的,感觉实战性、新颖性的课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欲和自己强烈表现欲。而相对专业成绩偏低的同学更倾向于模仿性和大众化的一些课题。为此,在课题的安排和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力争做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和对自己毕业设计作品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和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实际水平。除此之外,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进行的创作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艺术作品创作和创新的质量。

(二)营造艺术创作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营造艺术创作的氛围,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第七学期就提前进行与毕业创作有关资料的搜集和知识的储备,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比如:把学生定期集中起来,把某同学找的资料、构思等在集中时让其他同学一起来分享,这样既可以资源共享,又能使每个同学都即早找准自己的创新点。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充分发展。做与企业相关的课题创作设计的学生,指导方面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以及教育管理协议,将学生在企业的毕业设计工作期间作为该企业的员工进行管理,校方导师要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导师双方通过合理定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促进和帮助他们更好地将自己的灵感很好地表现出来。使教学与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以科研项目为课题的学生,导师要尽量创造能调动学生主动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探究的环境。如:在根据上一阶段学生对课题的了解和创作的进展情况,给学生对下一环节的内容略做引导,要先让他们了解图形的设计原则,加工变形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等,再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将收集的资料讨论和评析,找到可借鉴的有价值的资料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彼此交流和交换意见。使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大胆地将自己哪怕是自认为很幼稚的想法都讲出来。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比如,设计班的马海青同学结合科研课题突然萌发出一个创意想法,想用木刻的方法表现少数民族热烈的节日气氛,通过交流之后觉得创意有可行性,就鼓励、支持、引导她积极去尝试,后来引导她借鉴雕刻类艺术表现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最终创作出较为满意的毕业设计作品。实践表明,视觉传达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如果合理引导,很多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产生创新精神和思维以及对专业浓厚的兴趣和激情。

(三)全程督促,严格要求很多艺术专业毕业设计都是在大四第二学期正式开始,虽说这学期在大学期间属课堂教学任务比较少,但学生面临就业,毕业实习,办理学校很多的相关手续等等,真正用于毕业创作的时间集中起来非常有限,在确定选题之后,指导老师就要随时与所指导的学生联系,督促其进展状况,对创作过程当中出现在种种问题给予及时解决。集中交流时最好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共同讨论,并将前一阶段内完成的工作讲述或展示出来,与其他同学共勉。比如:指导08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设计时,原本要求每周集中一次,一位同学因科研需要在外实习不能每次集中,根据他的特殊情况,就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交流和指导,对实践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全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并严格要求,最终使他既顺利完成了科研课题,又创作出一套很漂亮的设计作品。另外,按进展情况和效果也可以在老师引导下随时调整创作计划和重心。最后,还要严格把好答辩关。毕业设计的评审要严格,时常提醒不太认真或者前一阶段耽搁了时间的学生抓紧时间和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对于太糟糕或未完成的毕业设计,坚决不允许参加答辩。答辩小组成员要求由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组成,要求教师对作品的创新性、艺术性、可行性等能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合理的评分量化。

四、结论

通过对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创作过程实际情况的分析,做出如下结论:各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大部分视觉传达艺术类学生文化成绩不好,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般,个性化太强;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是将效率和业绩直接挂钩。为此,毕业设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实际课题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也可以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增强对创作环节的跟踪力度。但二者如何结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根据视觉艺术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划分和选择适合有效的课题;极力营造学生创作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程督促、严格要求,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创作设计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斯坚,刘文军,李光明.跟进社会变化搞好本科毕业设计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

[2]毛小庆.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3]张超,赵德安.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CEPE中国电力教育,2009(06).

[4]陈丽兰.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4).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大学生扣除正式上课和满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及其生活状态[1]。近年来,有关高职生闲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却缺乏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的专业异质性研究,加强和重视高职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化论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生闲暇教育的成效[2]。同时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传媒艺术类学生存在自卑感强,学习兴趣低,集体观念淡薄,功利性强,责任感和道德观较弱,虚荣心强,相比一般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更为浮躁,甚至出现对课堂上老师的说教不感兴趣等问题[3]。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闲暇生活现状开展闲暇教育,对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其中艺术类学生202人,非艺术类学生200人。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在闲暇时间利用的合理性和满意度以及对学校如何丰富闲暇生活的认识上基本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平均闲暇时间多



表1 每日平均闲暇时间



 

小于3小时

3-6小时

6-9小时

9小时以上

艺术类学生

13.9%

40.6%

16.8%

28.7%

非艺术类学生

31.0%

47.0%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信心 艺术设计 教育 表现

【论文摘要】自信心是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石。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本文主要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信心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着重论述了其在教学中的一些表现形式。

什么是信心?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一种信念和评价。信心可以使学生取得学业上成功,也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自信,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是人格结构的组成因素,代表着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信心教育引入到教学中是创新教育的新思路,是非常有助于教育工作的。

1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就是自己的理想,在部分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遗憾情绪,介于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从高校的录取分数上来说,许多高校该专业的分数低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虽然高于纯艺术类专业,但却没有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精,这种情况下,很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负面效用,造成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学习,对学习也失去了动力。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自己自信心不足,没有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所在,因此不会产生优越感,其次就是教育工作者忽视信心教育的重要性,只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班级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认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专门的去进行教育,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 [1]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开展信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有了信心,就会集中精力去学习,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表现

2.1鼓励,最好的表现形式。

作为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都喜欢被表扬和鼓励,没有人愿意被批评。所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信心教育,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其闪光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但对于以后的目标还尚未明确,因此班主任要给予他关心和鼓励,首先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信念,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肯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大学的校园,相比落榜的学生,他们就比较幸运,完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不认可,避免学生因为专业而产生自卑感。第三就是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打好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去努力 [2] 。日常生活中,教师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学好专业本领的观念,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果。通过这样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的去学习,并且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3] 。

2.2 榜样的作用。

榜样,一直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屡试不爽。它会催人奋进,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知道和他相似,但已经取得成功的榜样来锻炼他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实际上,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有很多出色的设计师,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在工作以后成为优秀的设计人员。通过这些出色的设计人员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虽然自己现在还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学生,但要让其看到自己在毕业以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以榜样来要求自己 [4][5]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2.3专业与就业相结合。

现在,一些招聘单位在招聘时,不仅仅要求毕业生要有学历,有的甚至还要求工作经验,这让很多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境地,因此显得信心不足。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动手能力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强,因为专业的不同,面对的就业形势也就不同,而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则把个人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工作经验不要紧,可以慢慢积累,但是一个人要是没有学习的能力,那么学历再高也没有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不断的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要拥有真才实学,掌握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才会赢得优势。要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专业在就业形势面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立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

3小结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自己来说,要相信自己,并不断超越自己;对于教师而言,班级管理工作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信心教育业不容忽视。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信心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怎家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 张文皎. 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J]. 教育与职业, 2006, (23): 22-24.

[2]谢庆良. 多维度探寻大学生自信心教育的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06, (21): 129-130.

[3]雷逸. 危机 信心 教育[J]. 研究与交流, 2004, (1): 176-177.

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能力;艺术;实践能力;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28-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社会都在转型。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高校要想更好的发展也需要转型,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变,这是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大学向应用型发展,既与地方对接又可以对接产业,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一直以来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影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其必要性。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对自己四年大学学习的总结验收,也是衡量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量化途径与指标,它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而以艺术为基础的影视高校尤其强调实践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如果在毕业设计中能充分体现则必然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性的重要性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中提到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因此实践教育就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本学院为例,作为应用型艺术类院校要求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是检验教育教学目标,衡量大学毕业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成果的综合考评手段[2]。因此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但从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却发现了众多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论文水平方面

以学院影视类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来说,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阐述了毕业作品的准备、制作到完成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毕业作品阐述,以毕业实践作品为基础阐述。近年来发现部分提交的论文首先出现格式错误、错别字比比皆是的初级问题;其次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3]。但是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较多的文学语言, 甚至还用了相当分量的时髦语言和网络语言;再次论文应该有理论依据,实践也是以理论为基础完成的,但是很多论文只有流水账式的单纯记录,内容方面没有理论阐述,没有参考文献,没有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另外还有学生因为没有真正完成实践作品,因此其论文可能就东抄西抄,出现毕业论文与实践作品脱节的情况。

(二)毕业作品方面

毕业作品类型单一、内容简单是毕业设计的主要问题,从近年的毕业作品来看类型主要是MV和短片,部分毕业作品从剧本到策划到拍摄都显得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特别是MV,简单拍摄一些镜头后期配一首歌曲,可能两三天就完成一部这样的作品了。但实际上如此的“实践作品”并不是真正的实践,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没有任何帮助,也不符合毕业设计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部分学生应该是面临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就业的选择,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升学复习考试和找工作各项准备中,因而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就成了应付差事,只要能及格就好,因此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完成。还有部分原因是有些学生当初成为艺术考生并不是兴趣所在,而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单靠文化课难以考上本科院校,因此在应试教育突击培训之后考上了艺术类院校,因此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好好学习各项专业技能,等到四年级时无法按要求完成毕业设计。

(三)教师指导方面

毕业设计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学生通过实践完成毕业作品,整个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指导老师及时给予指正,学生才能学到东西,才能真正提高动手能力,才能增加综合能力,才能有能力去创新。但近年来由于学生数量增加,一个老师指导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学生在天南海北的拍摄,老师会出现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不能及时的给学生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时,也无法保证定期的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完成情况,或者无法严格的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这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措施

既然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和老师都分不开,那么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一)毕业生指导分组

对于毕业生数量较多的专业,可以在大四两个学期交替实习,这样就可以避免都到大四下学期实习时一个老师指导太多学生的问题了。也可以实行每个组固定一个指导老师的情况下,两三个指导老师交叉指导两三个组的制度,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老师各自的专业特长给学生提出专业的指导意见,也能保证学生及时地联系到指导老师。

(二)毕业作品选题

影视专业的毕业设计应该以“影片+论文”的形式提交。在大四实习期开始之前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影视作品的类型,然后根据类型提交选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剧本大纲、组员分工、可行性分析等。选题报告经指导老师审核后给出指导意见,对于个别学生无法修改的选题,指导老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指定选题让其完成。在选题期间,指导老师给出严格的格式要求,格式不正确或者错别字太多也无法通过,从开始就让学生养成重视论文格式的习惯。

(三)毕业作品的分阶段检查

选题报告通过后,学生提交日程表来说明拍摄进度,指导老师按照日程表对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按时且有质量的完成作品,同时拍摄期间遇到问题老师也可以及时的给出指导,帮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即使在天南海北拍摄也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选择,如果没有阶段性的完成情况检查,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最后的作品是突击完成,这样就无法保证毕业作品的质量,学生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实践学习。

(四)提交作品创作阐述

对于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完成作品之后要根据作品写出论文,对于我们学校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论文以作品创作阐述的形式提交,这是从另一个方面的实践性的体现,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可以防止学生为了完成论文从网上抄袭。但是在阐述中一定要有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必然运用到理论指导,列出参考文献。实践一定是有理论指导的,在实践之前一定是有理论支持的,大量的实例作品的分析研究,然后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而这样的作品阐述才有理论依据,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五)教学中的实践

事实上毕业设计与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在大学期间对每个学生多加关注,即使当初是临时抱佛脚而考进来的学生,也说明其是有一点能力的,否则是无法拿到艺术类的合格证的,因此引导这些孩子在大一、大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信好好学习,自然就能够在毕业的时候交上满意的答卷了。

总之,对于应用型艺术类高校来说平时的教学就要注重实践,不能单单在毕业设计时才强调实践。同时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其综合性、创新性,这样在毕业设计加强管理、制定且严格执行好毕业设计指导流程,一定会提高影视艺术类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第8篇

关 键 词:多科性大学 艺术学科 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是指经过采集、开发并组织起来的各种媒介信息的有机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由于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信息类型复杂,信息载体呈现多样化。有文字的,如图书、资料、文件、档案;有声像的,如唱片、CD、VCD、磁盘、光碟等;有各种艺术作品形式的,如书画作品、摄影作品、设计模型、雕塑品;还有各种电子媒介和网络资源,如艺术专业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各种艺术类的网站和数据库等。建立艺术学科信息资源的体系就是要将以上各种媒介形式的信息经过筛选、整理、组织、开发等过程,使杂乱无章的信息成为学科资源,能够满足本院系艺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支持该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科学研究、教学辅导,做到重点艺术学科全面收藏、相关学科选择收藏,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近十年来,高等艺术教育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以及农林、理工、财经、文法等高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从过去的几十所猛增到现在的一千多所,全国每年的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从几百人急升到数十万人。艺术学科也从以往的美术、音乐、舞蹈等传统学科新增了动画、新媒体艺术、艺术管理等新兴学科。相对于多科性大学艺术教育如此迅速的发展,艺术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一流的学科要求拥有一流的学科信息资源。”艺术学科信息资源作为衡量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也日益显得迫切和重要。

一、建设艺术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必要性

(一) 建立完备的学科信息资源体系是艺术学科建设的要求。艺术学科建设是由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要素组成的,学科信息资源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多科性大学近年设立的艺术院系存在有些艺术类专业仓促上马、学科基础薄弱、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样,艺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也面临着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的问题,主要原因有:(1)在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相对于其他传统的重点学科来说是一个普通的新兴学科,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相对缓慢。(2)艺术院系的资料室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处于文本检索的原始状态,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落后,满足不了艺术学科发展的需要。(3)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艺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不但要具备图书管理、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艺术学科的特点。而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门类的跨跃式发展,要求学科信息资源应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能满足艺术学科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需要,为艺术学科建设提供符合要求而且达到一定标准的信息服务。

(二) 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和互联网等传递信息的技术手段迅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了信息化社会。在信息社会,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和网上资源的繁盛丰富使网络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获取多种信息的重要途径。国内多科性大学普遍建立了校园网并逐步进行校园数字化管理,图书馆也正着手实施文献信息数字化,从而,老师与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从图书馆的网站检索到所需信息。艺术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最新、最全的大量信息,由于校园网络资源具有广泛的共享性,而且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很好地满足艺术学科的要求。因此,艺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要改变传统模式,在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下实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满足艺术专业师生的需求。

二、构建艺术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议

(一)了解和掌握自身艺术学科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特色的学科信息资源体系

首先,结合实际,实事求是。艺术学科包括音乐、艺术设计、动画等专业;音乐专业有声乐、作曲、乐器、指挥等学科方向;艺术设计有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艺术学科庞大丰富,艺术专业繁多复杂。虽然目前国内有一千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但专业方向不尽相同,学科发展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进行学科信息资源建设首先要摸清本院系艺术学科的实际情况,找到自身的优势及不足,了解和熟悉本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明确本院系师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制订出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

其次,坚持特色,发挥优势。做别人没有的,就是特色。而别人也有,但做得比别人强的,就是优势。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千变万化,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环境下,要做到坚持特色、发挥优势,需要学科信息资源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要在“专、精、新”方面狠下工夫,把相关工作做细做足,辅助本院系师生深入详尽地研究艺术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使他们能够准确迅速地了解艺术专业国内外的最新、最有价值的知识和动态。

最后,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艺术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应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都应该具备敏锐的知觉和超前的意识,艺术学科信息资源体系要能满足本院系未来学科规划和建设的需求,走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开拓学科视野,创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体系

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大学艺术教育不应只是培养具有专业技巧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应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要融合其他相关学科,创建多元化的体系。一个能够成功设计出新颖且受大众欢迎的产品的现代设计师,往往在于他拥有宽广的视野和巨大的信息量,丰富多元的知识是艺术创作的需要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从艺术学科的性质来看,艺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与最相近的文学学科相比,也具有本身的特殊性。但艺术学科又与哲学、科学、历史、考古、伦理、民族文化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学科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使艺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可选内容丰富多样。

转贴于 因此,艺术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不应只局限于艺术类学科本身,而应拓宽学科视野,依托多科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资源共享的优势,创建开放、包融、多元化的信息资源环境,引导广大师生放眼看世界,引领他们关注艺术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关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关注艺术与人类其他精神产物如宗教、语言、哲学、科学的联系。

(三)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的联系与协作

在进行艺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中,艺术院系资料室更接近教学研究的第一线,能够直接与本院系师生进行沟通交流,快捷地了解本院系师生的需求,及时调整信息资源的建设,以促进艺术学科建设,有效提高本院系教学科研水平。但是,资料室由于经费不足,管理员缺乏信息资源建设专业技术知识等问题,需要学校经常与图书馆进行联系和沟通,争取图书馆在经费投入、信息管理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加快艺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步伐。

(四)艺术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构成

在现代通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一般由传统的印刷型文献、新兴的电子文献及数字化文献信息的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组成。

1.健全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建设。艺术学科在多科性大学是一个新兴学科,成立的时间比较短,从图书、期刊、资料等方面健全纸质文献收藏是首要任务。第一,应首先着眼于从本院系艺术学科的发展规划和侧重点出发,优化藏书结构,建设比较完整的藏书体系,达到从该藏书体系中就可以了解到艺术专业的发展历史、脉络和最新动态的要求。第二,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一些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都会最先在权威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师生对艺术学科资源“专、精、新”的要求。第三,参加全国院校艺术教育研讨会或外出交流学习的教师所带回来的资料,很多反映了艺术专业最新的动态、观点、方法。注意收集整理这些资料,有助于不断完善本学院的重点学科和主要研究方向。

2.适当选择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形成互补。电子文献按出版形式分为两类:一是光盘、软盘等形式的;二是网络电子文献。电子文献具有图文并茂、检索方便快捷等优点,如以下几类电子文献大大方便了教学工作:(1)中外美术史、艺术设计史、中西服装发展史等史论类的电子文献;(2)服装、家具制作工艺流程;(3)艺术设计中涉及的各种软件;(4)新设计产品会、时装会等。因此,适当收藏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进行合理配置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强虚拟资源建设。虚拟馆藏是相对于静态、具有物理实体的现实馆藏而言的,即对艺术学科的网络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和使用,建立虚拟化的网络馆藏。首先,建立网页,根据本院系开设的不同艺术类专业进行分类,并设立相应的栏目。其次,采用购买、自建、合建等多种途径建设科学适用的数据库。一些精品素材库包括绘画、设计产品、建筑、雕塑、工艺品等方面多数是由专业单位或公司制作,品种齐全、质量较好,一般可根据教学科研需要选择自行购买或几所艺术类兄弟院校合作购买的方式。对于精品课程、优秀老师的课件(教学档案)、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及留校优秀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名师名人来校讲座等可自制成数据库,为师生提供一个借鉴参考的作用和互相学习交流的渠道,也可作为与其他艺术类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学习、实现资源互享的前提基础。最后,整合和网上免费资源。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选择链接相关的学术网站,如中国美术家网、中国数码视频、设计在线等。对于在网络上的国内外关于艺术方面的展览、比赛、评奖活动的信息,资料员要尽快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及时,为本院系师生提供更好的参加多种实践的机会。

4.积极组织和开发二次文献数据库,将纸质文献、数字化资源库运用数字技术和统一的标准进行整理、编目,形成二次文献,满足广大师生的进一步需求。

结语

目前,关于建设艺术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研究论文不多,也处于刚刚起步的研究阶段,本文是一个有益的探讨与尝试。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加强艺术学科建设的需要,艺术学科信息资源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力组织和开发艺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关于建设艺术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研究成果一定会越来越多,艺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也将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炜韬,王铁,武净鲜,武翔宇.学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J].晋图学刊.2006(4):8-11.

[2]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46-52.

[3]钱惠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构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39-41.

第9篇

    “目录”两字为黑体3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第一层次标题“一、”顶头,黑体、小四号,第二层次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第三层次再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页码加小括号,页码前为连续的点,垂直居中。

    如果采用“1”、“1、1”、“1、1、1”的形式,则每层缩进半字。

    参考文献按第一层次标题的格式。

    正文

    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每段开头空两字,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理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6000字,工科、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字数视专业情况而定。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毕业论文内容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产权,凡引用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计算的数据要求真实、客观、准确。

    标题

    所有标题左侧空两字,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 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空两字,或者采用“1”、“1、1”、“1、1、1”……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顶格。

    注释

    采用本学科学术规范,提倡实用脚注,论文所有引用的中外文资料都要注明出处。中外文注释要注明所用资料的原文版作者、书名、出版商、出版年月、页码。

    图表

    正文中出现图表时,调整行距至所需大小,返回正文再将行距调整为22磅。

第10篇

音乐学院始建于1994年,现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音乐学硕士授权点一个。有建筑风格典雅的音乐楼,音乐实验楼和现代化音乐厅及舞蹈厅、多媒体教室、合奏厅,排练厅等等。现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套MIDI音乐制作系统、数码钢琴150架。

一、招生计划

2016年招生计划为:音乐与舞蹈学类140人(含音乐学[师范]100人,音乐表演40人),具体分省计划由我校报安徽省教育厅和有关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二、报考条件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报名条件且有艺术专业基础者均可报考。艺术文、理兼招。

三、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江苏、山东省实行网上报名(考前三天停止报名),具体报名时间见省教育考试院及考点公布时间。

2、报名时请提供下列材料:本人身份证、考生所在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

3、缴纳专业报名考试费。

四、考试地点及时间

省份

考    点

地址

咨询电话

考试时间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02583598977

2月1日

山东

山东淄博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05332793622

2月20日

说明:考生须到户口所在省设置的上述考点参加考试,不允许跨省参加考试,同时按户口所在省的招生规定须参加省统考合格。

五、考试科目及分值

主项(65分,主项为声乐的考生,副项从器乐、舞蹈中自选一项;主项为非声乐的考生,副项一律考声乐)、副项(10分)、视唱(25分)。

注意:①考生参加考试所需的乐器(除钢琴)请自备;②参加声乐考试的考生,伴奏由考点统一安排;③考生报考中一切费用自理,食宿自行解决;④考试所需伴奏音乐由考生自备CD盘或U盘;要求CD盘U盘中只有本次考试所用音乐,考试中如发生CD盘音质不清楚或无法正常播放等问题,一律由考生本人负责。

六、分数查询

根据考生成绩及各省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划定艺术类专业合格线,考生2016年4月中旬可在我校网上查询本人成绩及专业合格线,专业合格证不再寄发,网址:chnu.edu.cn键入考生号即可。

七、学费标准

2015年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学费5000元/人·年,音乐表演专业学费7000元/人·年。以上学费属2015年标准,供参考,如有变动,按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八、录取原则

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即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省划定的艺术类文化分数线,专业考试获得省统考及校考合格的情况下,由学校根据考生所填院校志愿(所报院校必须填写第一志愿)及专业志愿,按综合分(综合分=70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30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九、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入学资格。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相山校区)

邮编:235000 电话:0561-3803276

网址:chnu.edu.cn/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始建于1994年,拥有音乐学硕士授权点一个,设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2016年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两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拥有建筑风格典雅的音乐楼二座,现代化音乐厅一个,中西乐器齐备,并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套MIDI音乐制作系统(价值50多万元),拥有数码钢琴67架(价值90多万元),舞蹈房、排练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合奏教室等,设施齐全,教学条件优越。音乐学院《声乐》课程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音乐史》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音乐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教授3人,兼职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20人,硕士14人,博士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各1人。

二十年来,音乐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厚。近3年来,音乐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重点20篇,15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编写教材4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教研奖励6项,省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15项。

在办学过程中,音乐学院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学院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定期举办教师、学生专场音乐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和科学研究。近3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奖70多人次。

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去向有高等院校、艺术团体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广东等地的中等专科学校及重点中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管理工作者,并且担负着向更高层次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手风琴、古筝、二胡、小提琴、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音乐文献学、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教学法等必修课及其他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选修课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突出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钢琴(普修)、和声学、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表演专业课(包括声乐、键盘乐器、中国乐器、管弦乐器、指挥、舞蹈等)、重唱、重奏、曲式与作品分析、形体舞蹈、电脑音乐欣赏与制作、电子乐器的功能与演奏、歌剧(音乐剧)表演(声乐)、艺术指导(指挥、钢琴专业)、合奏(器乐专业)、舞台艺术实践、意、德、法语语音与艺术歌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文献学、民族音乐学概论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

培养目标:掌握舞蹈与音乐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舞蹈表演、编导与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教学、编导及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艺术 素质 评价 人性化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专业建设改革的强大力量。然而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却有一个怪圈:以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由于专业扩展迅速,在社会上的人才积累不足,使得真正的专业课教师中高职称、高学历的数量少,基础课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多。占据学历职称优势的教师大多是学科型教育背景和精于理论的研究型人才,这些教师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的高职高专教育系统内本不应作为主流力量,而现实中,这些教师却往往在专业建设上有着一定的话语权。如何根据高职艺术专业的特点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异常重要。

一、高职艺术专业教师素质评价现状及误区

中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教师评定标准沿用一般高校的问题还未被重视,其中存在一些误区:

1.高学历等同好教师

学习有很多种方法,特别是艺术类的专业,高校只是其中一种途径。而我国的选拔考试制度,与普遍偏重理论的高精尖研究内容,使得每年艺术类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里面适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其实并不多。而以学历定门槛、定薪酬的方法,使很多优秀人才不太容易投身职业教育。

2.高职称等同好教师

我国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制度侧重文字理论,是主要评审条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贝蒂艾德华博士研究认为,语言与图形视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事实上不善写作是很多艺术专业人才的软肋,这里面也包括一定数量的艺术专业教师。而艺术类专业又是技能型的专业,艺术工作的评价很难用量化指标完成。所以以职称评定艺术专业教师的做法是欠全面的。

3.态度和蔼等同于好教师

近年各高校都引入了学生评议教师上课情况的管理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学,但另一方面,对于艺术类专业却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管教产生了顾虑,遂以好态度和降低要求换取评分。艺术类专业讲求技术与感觉并重,是一个严师出高徒的专业,有时需要通过严苛的训练达到某种极限。这种评价制度让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多少打了折扣。

4.遵守规章制度等同负责任的教师

大学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规范了学校的管理,各个学校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与文件的工作。然而教师不是流水线工人,教育学生也不是生产定型产品。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因材施教,而不是不加思考地遵守规定。独立思考与勇于创新永远是大学里最可贵的精神。

二、教师素质的主要组成

笔者认为教师素质主要由几个方面组成:职业道德、专业素质、教研能力、授课技巧和人格魅力。

1.职业道德

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有着把教书育人作为终生职业的决心,并严格自律,有良好的师德。由于职业教育针对实用的技能培训,教师要求双师素质,既是行业上的能手又是教学上的良师,这要求教师起码要遵守教育行业以及所在专业行业的基本操守。

2.专业素质

职业院校要求教师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能解决并传授实用的技能。与一般的高校教师相比,职业院校的教师有着双重的压力,既要有行业的技能又需要有足够的教育能力。

3.教研能力

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学的设计,如何通过创新的课堂设计与各种方式方法,有效地把技能与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总结归纳,如何把经验升华为理论,以文字的形式固化,与更多的同行和社会大众交流并得到认可。

4.授课技巧

艺术专业学生特有的不受约束、标榜个性的特点使得高职教师的授课技巧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让课堂充满吸引力,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5.人格魅力

单纯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必定得不到学生的尊敬。特别是艺术专业,很多人看到的是艺术家生活随意、不受约束的表面,却不知道他们为艺术坚韧不拔的付出。一个形象正面,拥有独立思考、不卑不亢、大公无私、积极乐观、追求完美、不屈不挠、善良宽容等品质的教师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人格健全、品格优秀,这往往比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更加重要。可惜的是,由于很难量化标准,使得很多学校都注重格式化的数据,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的素质。

三、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职艺术专业教师队伍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由于生源与教育类型的原因,与一般高校相比较,对教师的要求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之处,而艺术专业本身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艺术专业教师的评价标准与培养方式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切忌在评价与管理上搞一刀切。

1.建立立体的评价系统,有效评估教师的工作

教师工作的评估大概由学生、领导、督导的评价组成,可以说已经关照到几个方面的评价。但是一、二年级学生往往对专业还不了解,在评价的时候往往不能全面,很多学生(转第页)

(接第页)只关注到教师的态度并心存疑虑地草草完成填写任务。毕业班由于外出实习,操作上有难度,所以一般不参与评价。而笔者认为毕业生的评价恰恰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对行业已经比较了解,更能判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内容的适用程度,思考问题也更成熟。

2.提供个性化培训与辅导,帮助教师成长

目前大多数院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普遍把培训当作任务和考评内容。教师缺乏主动权,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使得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必须针对每个人具体的问题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例如有些教师知识渊博但教学方法刻板、有些教师教学有热情但内容组织不够有条理、有些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准确等。艺术专业教师面临的问题种类和数量更可能会超出想象。对于这些问题,那种大而全、没有反馈、泛泛而谈的培训不可能帮助他们一一解决。

3.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建立一个正确的宗旨:评估教师的工作情况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排名,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难点,提高工作效率与改善教学效果。

4.对症下药,防止教师流失

在高职艺术教育交流会上曾有教师说,高校之间人才交流是好事,但是一不小心就把优秀教师交流走了。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依靠档案制度等办法阻止人员的流动,如何吸纳优秀人才和让不合适的人(不一定是不好的)离开岗位,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个课题得到解决,提高教师素质才有保证。

5.制定科学、实用、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笔者理解的管理制度包括两部分:一是管,二是理。而目前很多高校着重“管”的部分,各种制度主要告诉你需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没有下更大的力气去帮助大家把事情做好,更有甚者通过管理反而增加了办事的难度。

艺术类专业有它固有的特殊之处。我们知道效率再高、再聪明的机器人和电脑都不能代替人的艺术创作,艺术专业每个环节的复杂情况决定它的管理需要更大的空间和人性化、个性化。首先“艺术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本身各有各的特点,如设计专业跟表演专业不同,造型专业跟设计专业不同,甚至表演专业里面舞蹈类跟乐器类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管理上应该把重点放在“理”的部分,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需要全面、彻底、深入地理解具体专业的具体情况,然后理顺各种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因果循环,这样专业才能办出特色并且越办越好。

(注:本文2011年在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获管理类甲组一等奖)

参考文献:

[1]罗红艳.试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中的人本缺失{J].教育探索,2007(5).

[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艺术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3-0058-04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for the Arts by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bstract The author introduces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A Framework for the Ar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and analyses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reference value of the framework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in China is discuss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system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art colleges

1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对个人信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将信息素质定义细化为高校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具体信息素质能力指标集合 [1]。它的建立能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明确培养目标,并为评估信息素质教育成果,检验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水平提供依据。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如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ACRL)于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小组(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ANZIIL)于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等都是通用层次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其体系中细化的是基础的、通用的信息素质能力[2] 。

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人的信息素质具有各自的特点、内涵和评价标准。因此,结合专业背景,对特定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信息素质教育领域的主要趋势。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许多国外高校图书馆在本国通用层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教学目标,构建了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即属于这种形式。

艺术类高校是培养高等艺术人才的摇篮。适应信息社会,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艺术人才的需要,也是增强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需要。墨尔本大学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对我国艺术类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墨尔本大学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结构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以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协会(The Council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Librarians ,CAUL)2001年批准执行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质评估框架为蓝本,结合墨尔本大学教学目标的九条原则和教学管理计划,分析了艺术专业特有的信息素质技能,构建的艺术人文学科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该能力指标体系横向则由3项学习成效水平等级构成,这3项学习成效水平等级作为对各个年级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纵向由7项一级评价标准,25项二级评价指标和102项三级评价指标构成。

2.1 三项学习成效水平等级

水平等级一(Level 1):主要考察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成果。最低要求为在大二结束前,大学生至少掌握以下技能:①读懂老师给出的推荐书单;②独自分析一个课题;③构建检索策略;④有效检索图书馆书目;⑤用简单检索策略对艺术类相关索引和数据库进行有效检索;⑥明确艺术类资源在本大学图书馆中的位置,并实地亲自实践查找;⑦客观评价检索结果;⑧合理使用信息资源的引文体系。

水平等级二(Level 2):主要考察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成果。最低要求为在大三结束前,大学生至少掌握以下技能:①确定所需信息的主要来源,例如:是第一手资料,艺术品,新闻报道,微缩资料还是图像等;②合理使用艺术专业数据库的引文索引;③运用高级检索策略进行有效检索;④熟练运用因特网进行检索;⑤客观评价检索到的网络和学术资源;⑥在检索和使用信息资源时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水平等级三(Level 3):主要考察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成果。最低要求为在毕业前,所有大学生必须掌握以下技能:①熟练使用图书馆资源;②确定特定课题所需研究资料的来源,例如:是第一手资料,艺术品,新闻报道,微缩资料还是图像等;③检索和利用其他研究机构所拥有的信息资源;④使用一定的电脑应用程序来完成研究工作和论文写作,例如:Word,Excel等;⑤熟练运用书目管理软件和引文体系;⑥掌握可靠性评估技术。

2.2 七项一级评价标准和二十五项二级评价指标

标准一(Standard 1):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能确定自身信息需求的性质和范围。①评价指标1:确定并表达信息需求;②评价指标2:理解各种形式的信息源;③评价指标3:考虑获取所需信息的成本和收益;④评价指标4:重新评估原有信息需求,拓展需求(见表1)。

标准二(Standard 2):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能有效、充分地获取所需信息。①评价指标5:选择最有效的检索工具和检索策略获取所需信息;②评价指标6:构建和实施有效检索策略;③评价指标7:使用多种方法进行信息检索。

标准三(Standard 3):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客观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并有所选择地将信息纳入自身的知识系统和价值体系。①评价指标8: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②评价指标9: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总结出主要观点;③评价指标10:明确信息和信息源评价的初始评价标准;④评价指标11:通过与专家和其他人交流,有效地理解信息;⑤评价指标12:确认初始信息需求和检索策略是否需要修正。

标准四(Standard 4):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利用和创新。①评价指标13:整理、记录和管理信息和信息源;②评价指标14:维持完整的信息源、信息设备、信息系统;③评价指标15:合法获取、存储和传播文件、数据、图像和声音。

标准五(Standard 5):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能结合原有知识和新的理解来拓展、重组和创造新的知识。①评价指标16:将新旧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②评价指标17:总结主要观点构建新的概念;③评价指标18: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来界定信息增加的价值和含义;④评价指标19:修正原有工作过程;⑤评价指标20:与他人进行有效地信息交流。

标准六(Standard 6):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在信息使用过程中加深对文化、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并合法使用信息资源。①评价指标21:正确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中的文化、伦理、法律和社会经济问题;②评价指标22: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③评价指标23:表明所使用的信息来源。

标准七(Standard 7):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需要信息素质。①评价指标24:信息素质是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必须的基本素质;②评价指标25:明确信息与民主制度、个人价值和消除分歧的联系。

墨尔本大学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102项三级评价指标是各个二级评价指标的细化、量化标准。每个二级评价指标均拥有2-6个不等的三级评价指标。三级评价指标是二级评价指标的延伸和扩展,反映了艺术学科专业所需要的专门的信息素质能力。

3 特点分析

3.1 与本国通用层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保持一致性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标准中有4项与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协会(The Council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Librarians ,CAUL)2001年批准执行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质评估框架一级评价标准完全一致,其余3项则是在CAUL评估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基本的精神仍保持一致。

3.2 体现学科特色

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将学生是否能区分并了解各种潜在艺术信息源的价值如:艺术家、艺术机构、多媒体、论文数据库、网站、视听资料、图书等作为评价标准细节;同时在水平等级中对开展特定课题所需研究资料的来源做了相应的限定,多数为第一手资料,艺术品,新闻报道,微缩资料,图像等体系艺术学专业特色的资源。

3.3 与本校的办学目标相结合

墨尔本大学于2002年制定了本校9条指导性办学原则,其中对关注和支持个人发展、培养个人终身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在其说明中明确提到该体系的建立切实反映了学校对个人信息能力的关注,它确保了信息能力的培养能有目的地被纳入整个大学本科课程中,并逐步展开起来。这一体系建立的出发点与学校强调掌握信息能力技术的意愿是一致的,它使得信息能力成为学校认可的,对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学习技能。

3.4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水平等级评价标准

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年级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年级的信息素质教学提出了最低要求。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分段连续教学的形式,有利于学习的循序渐进,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新知识的规律,也使得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层次分明,重点明确。

4 对中国艺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启示

4.1 创造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校园环境

信息素质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必要素质之一[3]。艺术类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适应了信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使得高等艺术教育能够面向社会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艺术类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职能部门的图书馆领导要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到图书馆日常工作计划中去,并积极地争取学校高层领导的重视。学校高层领导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认可,可以为艺术类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经常性的指导意见,并能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去,使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得到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建设提供物质保障[4]。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应该以本校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充分体现本校特色[5]。

4.2 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艺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大量的图像、声音、影像等资源[6],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应该结合艺术专业特点,开发多媒体信息素质教育相关课件,使得信息素质教育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教学。同时,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多数拥有自身特色馆藏资源,如本校毕业名家的作品真迹、名家表演的珍贵影像资料等。针对这些外界不可多得的特色资源,可以进行数字化开发,形成本馆特藏的数字资源,并根据这些特色馆藏资源开展专题研究讲座等。

4.3 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

在艺术类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评估标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分段连续教学形式;对于不同专业学生特色,采用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专题教育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可以以基于图书馆现有资源的学习为主导,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侧重于图书馆信息资源、以及服务项目等介绍,让他们了解信息资源对社会发展、工作学习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加强信息道德的教育,保证自己和他人在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安全,不受侵犯。对高年级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应该以网络信息资源和数据库的检索、利用方法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查找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并结合专题研究或是毕业设计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将新的信息与自身原有的知识相结合来拓展、重组、和创造新的知识。

5 结语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培养适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是艺术类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墨尔本大学艺术类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对我国艺术类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但信息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需要的是实践。因此,建立艺术类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开展实践教学还需艺术院校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祖茂,张桂花.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曾晓牧,孙平.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础架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103-106.

[3]王丽华.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及实践情况[J].图书馆杂志,2007,(2):61-63.

[4]朱甜.美术类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8):17-19.

[5]陈晓林.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对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