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与经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引言
本文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中经济刊物的200个标题为基础,根据其结构特征分为词组型标题、分句型标题和提示性标题三大类, 词组型标题可分为偏正词组型标题(82个,占41%),联合词组型标题(53个,占26.5%),动词词组型标题(5个,占2.5%);分句型标题(4 个,2%)可分为陈述句和疑问句;提示性标题可分为含破折号(28个,14%)和冒号(28个,14%)的标题。下文详细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并提出对应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
2 对词组型标题的分析
词组型标题中的偏正词组型标题可分为以名词为中心和以动词为中心的两种标题。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常使用直译法。中英文的修饰语位置不同,中文修饰语常放名词前,而英文修饰语常放中心词后。如:
(1)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in China(《经济学动态》,2007, 12)
事实上,以动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型标题是由动宾词组演化而来。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有“分析”,“研究”,“考略”,“探讨”等,常将其翻译成名词,如:
(2)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研究The Study of the cost of Inflation in China(《经济研究》,2007, 4)
但有时也为了简练而不译,如:
(3)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Difference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ibid, 2007, 7)
联合词组型标题靠连词“与”“和”连接,英译时采用对应的格式。多数情况下采用直译法,但有动词词组时要英译为名词词组,如:
(4)所有制、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 Ownership,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apital Allocation(ibid, 2007, 12)
动词词组型标题一般英译为名词词组,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有“论”“谈”“评”“议”等,要么不译,要么译为介词on,如:
(5)论又好又快发展 On the Development with Better-fast Growth(ibid, 2007, 6)
3 对分句型标题的分析
此类标题不常出现,可分为陈述句和疑问句,只占2%,一般英译为分句,如:
(6)人民币升值是紧缩性的吗?Are Currency Appreciations Contractionary in China? (ibid, 2007, 1)
(7)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Why Does China Enjoy So Much Bette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ibid, 2007, 3)
4 对提示性标题的分析
冒号或破折号将标题分为前后两部分,英译时基本上保持原格式,或者符号互换(即原标题为冒号的英译为破折号,反之亦然),或者省略一部分不译,或者省略符号合译,如:
(8)中国长期煤炭需求:影响与政策选择 China’s Long-run Coal Demand: Impacts and Policy Choice(ibid, 2007, 2)
(9)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来自11个城市的证据The Impact of SOE Reform on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11 Cities(ibid, 2007, 3)
(10)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Local Officials and Economic Growth(ibid, 2007, 9)
(11)外商直接投资:垂直型还是水平型?Vertical FDI or Horizontal FDI? (ibid,12)
(12)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研究——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仿射模型实证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in China with Kalman Filter(《南方经济》, 2006, 12)
标题作为经济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入研究和探讨其特点,寻找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按标题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提出推荐使用的翻译方法,对其他相关论文标题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Balassa-Samuelson假说”可计算一般均衡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对于一个日益开放环境下快速增长的经济体而言,本币实际汇率是体现该国整体经济基本面变动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对内外部经济关系加以调整的关键价格杆杠。2005 年7月21日, 央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改革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应当与实际汇率的升值相联系;而这也是与“Balassa-Samuelson假说”相关联,它认为贸易部门生产率提高会引起非贸易部门的价格上涨,从而使实际汇率升值。另一个原因是来自于巨额贸易顺差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压力。
从“Balassa-Samuelson假说”角度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展开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肯定者有:俞萌(2001)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部分成员的经济增长与汇率变动的关系做了经验分析,得出了在经济高增长的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实际汇率的上升;王维(2003)采用ADF和Johansen检验方法,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美国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和中国贸易与非贸易品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发现三个变量线性组合中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向量,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弹性较大。否定者有:胡援成,曾超(2004)在估计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模型中对“Balassa-Samuelson假说”进行分析时发现,中国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并不能最终导致实际汇率的升值,究其原因在与中国社会远未实现充分就业;杨长江(2002)采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工资不变作为理论假设,在劳动力无限供给和贸易品部门购买力平价不成立的情况下,本国的价格水平将因为贸易品价格的降低而降低,意味着实际汇率的贬值。在分析方法上绝大多数是理论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而较为少见的是Rod & Dai(2007)使用一个三部门改进的1-2-3(CGE)模型研究了中国实际汇率问题。Rod认为经济论文,对于实际汇率影响最强的力量是中国总储蓄相对于它的投资的增长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在资本帐户上的流出的扩大。鉴于应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的研究较少,我们将从这一新的视角,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经济,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进行剖析。
二 “Balassa-Samuelson假说”与中国实际汇率
(一)“Balassa-Samuelson假说”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认为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也越高,实际汇率的上升也越快。当贸易产品部门(制造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时,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也会提高。国内无论哪个产业,工资水平都有平均化的趋势,所以尽管非贸易部门(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并不大,但是其它行业工资也会以大致相同的比例上涨,这会引起非贸易产品对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我们假定贸易产品(按外汇计算)的价格水平是一定的,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固定汇率制的情景下,会引起非贸易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引起总体物价水品(贸易产品与非贸易产品的加权平均)的上涨。如果为了稳定国内物价而采取浮动汇率的话,则也表现为名义汇率升值。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使实际汇率升值龙源期刊。
如果名义汇率E被定义为由一定数量的单位外国货币表示的单位本国货币。eR表示为国内一篮子商品与国外一篮子商品的交换率。那么一国与它的贸易伙伴国i之间的双边实际汇率可以近似地表示为两国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的比率,PY ( pN , pT )和PiY(piN , piT)/Ei,这里pN 和pT的上标分别表示非贸易与贸易品及其服务。
(1)
以上是实际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基本关系。考虑这样的例子:假设国内与国外价格以共同币值单位表示(Ei=1),在GDP中非贸易品份额为,在国内国外相同,价格近似地使用C-D函数形式,所有贸易品满足一价定律,意味着贸易是非扭曲的,即pT= piT。在这些条件下,实际汇率为:
(2)
非贸易品价格的关键作用是清楚的。当价格以一个共同货币度量,相对于一个共同计量单位,国内与国外非贸易品价格比率对实际汇率起决定作用。为说明对生产率所依赖的关联型,假设劳动是唯一投入,工资是唯一生产成本,国内贸易与非贸易部门每工人产出率为AT和AN。在贸易伙伴国,相应产出率是AiT和AiN。在贸易与非贸易部门中的工资率和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在两个部门遵循均等价格,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相等:W = AT pT = AN pN ,Wi= AiT piT= AiN piN,那么,贸易伙伴国的工资率差距只依赖于它们的贸易品生产率:W/Wi=AT/AiT。如果非贸易生产率水平在所有贸易伙伴中是相同的(AN=AiN),那么就有:,则: 。
根据“Balassa-Samuelson假说”,如果某国具有较高的贸易品生产率增长,经济论文,它的实际汇率必须升值。综上所述:假设贸易品部门遵循一价定律,那么非贸易品部门两国间的相对价格决定双边实际汇率;假设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相等,且唯一的要素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在两部门相等,并也假设贸易品部门遵循一价定律,那么贸易品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决定非贸易品部门相对价格;所以贸易品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决定实际汇率。
进一步的简要总结“Balassa-Samuelson假说”就是:当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它抬高了全国的工资水平,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赶不上全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它只有通过提高价格来提高工资,这就引起了实际汇率升值。从式(1)看出:固定汇率制下,“Balassa-Samuelson假说”表现为通货膨胀,在浮动汇率制下表现为名义汇率升值,如图1所示:
图1 什么是巴拉萨-萨谬尔森假说?
(二)“Balassa-Samuelson假说”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考察
假说的两个关键性假设是:首先,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快,其次,由于联动的工资压力,非贸易的服务价格会相对上涨。我们先考察第一个假设。
表1 部门全要素生产率
%
GDP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86-1989
3.5
1.4
3.8
3.8
1990-1994
5
1.6
7.7
2.3
1995-1997
5.7
5.5
3.7
3.2
1998-2001
4.1
-0.2
8.9
-0.5
2002-2005
6
5.4
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现在一般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依照河流水系水文特征设站,长期不间断记录水文信息是水文的基础工作。因此水文站点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各省水文单位一般采用垂直管理,设立市、县水文机构和水文基层站点,具有典型的事业单位特征。
二、水文专业资产配置管理的主要问题
1、资产配置与具体水文条件结合程度欠缺,每一个水文站点都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与自然环境,比如经济较发达省份已经可以完全取消的对讲机、通信铁塔在偏远省份就必须采用,雨量场设置条件在各省设置条件也不同,因此专业设备配置应考虑实际需求,结合地理、气候、环境条件统筹考虑。
2、资产配置与单站任务匹配程度不紧密。目前各省水文站点资产配置主要依据《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sl415-2007)进行站点,而《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是水文站网通用型标准,且适当考虑了水文任务需求的专业资产配置余量,因此机械照搬规范,容易形成配置浪费。
3、资产配置与管理模式不匹配。水文站一般地点分散、人员相对较少,随着大量的站点建设与设备配置投入,因单位编制岗位的限制,因管理人员不不够、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形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4、资产配置与财务管理结合不紧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特别是专业资产配置,需要专业部门提供需求,一般不属于财务管理职责范围,在没有可靠分析资产使用的经济性、可靠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图方便工作,不管配置使用效率的现象。
5、资产资产编码规则不完整。水文专业资产部分因专业任务需要在国家标准的资产标准里与测绘、气象、网络、通信、环保部门部分重复,按国家标准资产分类不清晰、资产类别不完整。水文资产信息不能实时调整、更新,信息不太准确,给水文站网规划、管理、分析及防汛测报等带来了诸多不便。
6、资产处置报废更新处置程序亟待加强。报废处置与更新配置密切相关,水文行业资产管理通用资产一般各省财政主管部门会出台通用资产配置管理标准,依据《水文仪器报废技术规定》(sl415-2007)及有关国家技术标准文件,但因水文专业资产的专业性,单项资产金额较大,其报废处置更新一般由省水文主管部门负责从严控制,由于现阶段水文专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新不断加快,可操作的专业资产报废处置程序还有待强化,水文行业资产处置报废亟需规范。
三、解决思路
水文站点多、分散但管理架构完整, 水文任务职责分类相对清晰、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基本完备,设备需求相对同质化、批量化,且因水文行业的垂直管理优势,具备统筹管理的基础。省级水文行业的专业资产配置管理应该以各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需求为依据。从各省地理条件、水文监测专业需要出发,考虑各省财政状况和资产管理要求,在分析各地区水文管理架构和模式、水文专业技术标准和条件、水文技术设备应用和推广基础上,通过在分析水文专业要求基础上,建立既满足工作需要,又响应财政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的省水文行业资产配置管理模式,以促使水文行业资产管理规范化。
1 、构建管理架构与模式
省级水文系统生产职能分配方案为:测站——生产中心;县基地——应急、巡测中心;市分局——保障中心;省局——技术管理中心,建立“测站用校结合、基地巡急兼备、分局综合储备、省局统筹调配、行业分析评估”。职能分配结合各省水文任务、管理层次、水文技术装备特点。
依托水文测站,按水文技术标准要求,推行对主要水文观测要素监测“用校结合、测站管理”的基层配置管理方案。
县基地满足县水文巡测任务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满足物资管理的人员配置要求;依托县水文巡测基地,建立“急巡兼备、基地管理”应急、水文巡测配置管理方案。
市基地满足区域水文巡测站点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测洪备用方案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即“储备保障、区域管理”;依托各市分局基地,建立“综合保障、区域管理”技术储备及设备管理方案。
配置重点在省基地的装备, 管理重点在“调余剂缺、统筹管理”。行业管理重点在,统筹分析行业设备状况,分析评估工作方案、技术设备匹配状态,满足技术评价、考核、分析需要。依托省局基地及技术管理力量,实施全省水文生产任务、资产配置的“调余剂缺、统筹管理”管理调度方案;依靠水文系统实施新技术应用标准、设备使用评估“分析评估、应用管理”的五项管理体系。
2 、明确任务需求与技术选配方案
水文资产配置,应着力做好前期工作,细化单站单点任务技术要求、地理位置水系河床等特征,结合水文测验技术方案与经济发展,明确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设备选型,减少盲目配置,解决资产配置的任务匹配、技术匹配、管理匹配问题。中国论文服务网,经济励志打造论文范文格式最完整、管理职称论文范文最详尽的论文资源网站。为广大需要职称评定,经济论文快速写作的客户提供有效参考。
3 、制定统一编码, 提供准确信息
资产配置的基础应建立在统一的水文行业编码基础上,以便于计算管理、分析,适时掌握资产信息,做到科学分析、利用统筹调剂,资产编码的一般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编码要有针对性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细化水文行业专业资产小类时,细化的固定资产必须体现水文行业固定资产特点与工作特征,便于直观统计水文设施与设备。
编码要有科学性选择水文行业资产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细化的固定资产小类在功能上应与其本身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使分类体系结构具有稳定性。
编码规则应系统性将水文行业资产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予以系统化表述,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
编码应可扩展性信息的类别和分类体系结构应适应信息量急剧增长和变化的需要,分类体系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扩展的余地,其中包括新的类别的增补和在原有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细化。
编码应具备唯一性每一项水文行业资产在标准中只有一个分类,不再按照其用途进行多次分类。涉及整个系统的资产只列示一个名称,其所包含的固定资产利用现有资产清单的形式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崇珍,杜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信息技术,2004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2]崔介何主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张晓燕.对中国B2C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5年9月(中),总第443期.
[4]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6]王健,方佳林,美、日、欧现代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7]王淑琴,陈峻,王炜,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研究——以扬州市为例,规划师,2005年02期
[8]梁燕君,《电子商务物流新旧模式之比较》,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年第五期
[9]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01期
[10]李辉民,现代物流的形成趋势与对策,集装箱化,2009年04期
[11]汪鸣,冯浩,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及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12]张林红,陈家源,新世纪我国航运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探讨,世界海运,2011年05期
[13]王成钢,陈登斌.B2C电子商务配送系统建设[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8.
[14]仲岩,芦阳,李霞.电子商务实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常连玉,陈海燕.B2C电子商务配送模式的思考[J].物流技术.2010(8).
[16]孙勇.我国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0(7).
参考文献
[1]张洪斌,赵玉敏.我国快递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物流.1999.
[2]李炎.当前形势下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物流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09.
[3]French,W.BetweenSilences.AVoicefromChina[N].AtlanticWeekly,1987-8-15(33).
[4]晏敬东,石银萍,李谦.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
[5]赵玉敏,张洪斌.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J].2006.
[6]常楠.中国民营快递业SWOT分析及选择[J].商业周刊.2010.
[7]Heider,E.R.D.C.Oliver.Thestructureofcolorspaceinnamingandmemoryoftwolanguages[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
[8]李谦,吕利平,晏敬东.我国快递业的产业环境分析[J].商业经济.2010.
[9]Gill,R.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1985:42-45.
[10]周艳军.我国快递业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1,(05).
[11]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2001.
[12]罗德曼.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与控制[J].2006.
[13]WilliamBronchick.RayCooper.HowToSellAHouseFastInASlowRealEstateMarket:A30-DayPlanForMotivatedSellers[M].Wiley,2008-10-08.93-187.
[14]PorterErisman.ALIBABA’SWORLD[M].Macmillan,2015-05-07.27-83.
[15]吕晓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瓶颈及解决方案[J].科技论坛.2008.
[16]谢勇,廖佑莲.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物流技术.2008.
[17]李善伟.电子商务下网购物流配送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00.
[18]魏斐翡.基于网上消费者风险的快递服务满意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19]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J].2000年.
[20]朱闪闪,方威.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J].湖南省市场学会会暨.2010.
[21]王艳玮,王拖拖,常莹莹.生鲜农产品网上超市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王艳玮[J].经济与管理.2013.
[22]于文静.我国将支持涉农电商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J].2015.
参考文献
[1]黄崇珍,杜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信息技术,2004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2]崔介何主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张晓燕.对中国B2C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5年9月(中),总第443期.
[4]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6]王健,方佳林,美、日、欧现代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7]王淑琴,陈峻,王炜,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研究——以扬州市为例,规划师,2005年02期
[8]梁燕君,《电子商务物流新旧模式之比较》,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年第五期
[9]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01期
[10]李辉民,现代物流的形成趋势与对策,集装箱化,2009年04期
[11]汪鸣,冯浩,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及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12]张林红,陈家源,新世纪我国航运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探讨,世界海运,2011年05期
[13]王成钢,陈登斌.B2C电子商务配送系统建设[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8.
[14]仲岩,芦阳,李霞.电子商务实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气候变化 经济
论文正文:
气候变化中国经济论文
1、数据来源以及处理方法
本文的主要数据源是年鉴资料(1992~2006)、公报资料(1991~2005)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1991~2005)。依据以上数据源,整合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8种影响,即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风雹、低温冻害、病虫害和火灾对农林牧渔业以及其他领域的直接影响。其中的小部分资料为量化非经济指标,参考了1991年以来《中国物价年鉴》的统计价格,先将直接从数据源中获得的量化非经济指标转化为与该时期价格相匹配的量化经济价值指标,然后将量化的经济指标与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取的经济指标按照以上的分类计算得到各种影响的经济损失,8种影响的直接经济损失总和即为气候变化的经济响应评估值。
2、结果分析
2.1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1991~2005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1992~2005年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214亿~1159亿元之间,经济损失的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干旱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102亿~603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1991~2005年风雹、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4亿~90亿元、8亿~74亿元,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亿~245亿元之间,1991~2000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4~2003年台风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经济损失为3亿~58亿元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来气候变暖尤为明显。
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1991~2005年干旱、病虫害、风暴和低温冻害对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呈现上升趋势,洪涝和台风的损失上升不明显。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未来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亦将增加。农业生产将更加不稳定,产量波动增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将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受气候变化影响,农业遭受的损失会更加严重。
2.2中国经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991~2005年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23亿~2551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2亿~603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1995~2005年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4亿~90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1991~2005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亿~308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亿~245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3年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3亿~88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
1996~2002年草地病虫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亿~3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2005年风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亿~138亿元之间;1991~2005年低温冻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6亿~180亿元之间;1991~2003年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17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6~2002年草地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0.06亿~1.25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1991~2005年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相当于当年GDP的1.08%~5.70%,比重呈下降趋势。GDP年际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率呈上升趋势。在GDP增长过程中,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损失显著抑制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削弱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结论和讨论
3.1结论
以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加剧。1991~2005年期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呈明显上升趋势;所占GDP的比重为5.70%~1.31%,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干旱、农作物病虫害、草地病虫害、风暴潮、森林火灾的直接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洪涝灾害和台风上升趋势不明显;森林病虫害和草地火灾呈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一直稳定在相当于GDP1.08%~2.05%的水平,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2讨论
据《中国灾情报告》统计,我国每年仅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7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算成1990年价格):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60年代平均每年约57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约590亿元,80年代平均每年约690亿元,90年代前5年平均每年约1190亿元,经济损失逐年增加。建国近50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高达25000多亿元,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是平均GDP的3%~6%,财政收入的3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数十倍。
我国GDP连续多年保持8%的高速增长,但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逐年上升。1989~1996年,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在3%~6%之间,平均为3.9%。
所不同的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自然灾害不包括地震、赤潮、人为诱导的地质灾害和火灾等。1991~2005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1.31%~5.70%,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之后,2003~2005年GDP保持13.96%、16.99%和33.55%高增长率的情况下,2000年以来经济损失一直维持在GDP1.08%~2.05%的水平上,直接经济损失对我国GDP的负面影响并没有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而减弱。
我国目前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远不止上述8种,还有:20世纪50年代以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3.2mma-1,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层减薄,最大可达4~5m,四川、青海和甘南草原产草量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春季物候期提前2~4d,海南和广西还发现珊瑚白化现象,六大江河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山地森林面积减少16.5%,林带上升400m,覆盖度减少10%,西南地区、三江平原和青海的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气候变化对虫媒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等病例增加。这些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缓变性影响尚没有从经济的角度开展研究,若不采取应对和缓减措施,其中一些影响将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致命的毁坏,功能的衰退或丧失造成的潜在价值损失可能也远超过直接经济损失。我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与2000年相比较,2020年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未来50年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未来100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加重;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
主要造林树种的分布发生变化;河流的径流量下降,平均年降水量偏少,以及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的开花期提前,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仍面临适应能力有限的问题,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危险,缓变性的经济影响随气候变化的加剧继续加重。未来加强研究其经济影响对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气候变化影响至关重要,但是评价难度也远大于直接突变性经济影响,需要各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我国15年来GDP的增长率与气候变化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GDP增长率逐渐下降,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逐渐上升。随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政策性措施的实施,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经济损失增长率应该会有所下降。
但是,目前灾害直接损失没有统计毁坏设施的灾后重建和修复费用,还有一些没有从经济的角度量化到已有的直接影响。因此,对直接经济影响的评估值可能比其真实值要小得多,实际经济损失值增长可能会更快。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评估方法的改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灾害影响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前期的直接经济损失缩微化的程度可能比后期要大得多。
有关建设工程经济论文范文一:浅析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效益
【摘 要】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投入,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怎样才能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水利工程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笔者主要从西藏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出发,在水利工程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经济的影响;最后就如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当地经济效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西藏;经济效益;分析
在西藏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必然会在某些方面对其他设施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方面来看,首先是可以对生产领域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而为当地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其次是水利工程建设为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和调配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因此,总的来说,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水利工程的特点分析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具有涉及面广、投资金额多、操作技术复杂、建设时间长等特点。从水利工程使用的材料来看,绝大部分以土方、砂、石料、木材以及钢材等为主;从施工的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机械开挖、抬、挑、运等人工操作方式;从水利工程的类型上看,不仅有大坝、电站、泵站以及水闸等混凝土和机电安装工程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工程,还包含有河道、堤坝、水土保持以及灌溉排水渠道等劳动密集型的工程项目;从水利工程使用的劳动力来看。由于当前工程施工方式与之前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机械化施工或者技术含量高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以熟练工人为主要施工人群,然而对于人工施工方式的土石方等劳动密集型的工程则主要当地农民为主要施工人群;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位置,可以在农村,也可以在城市,但是西藏地区的绝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在农村。正是鉴于这些水利工程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着差异,当地农民可以从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就业和劳务输出的机会。
2.水利工程建设对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2.1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西藏地区的资源丰富,但是因为水资源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当地建设一定规模的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缓解西藏地区的缺水问题,从而为当地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缩小东西发展的差距,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2.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全国经济发展
西藏地区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水源基地,绝大部分的矿产资源在全国资源的总量中所占比例较高。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更多,但是矿产、能源以及都是高耗水工业,它们的发展规模跟水资源的供给程度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大力提倡水利工程建设后,可以促进这些工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支撑。
2.3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当地粮食产业平衡
由于西藏地区水资源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当地建设水利工程,可以增加工业的供水量,增加农民种植的灌溉面积,促进当地粮食的增收,从而促进了当地粮食产业平衡的目的。
2.4提高就业率,缓解劳动就业压力
在建设水利工程以后,可以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一些矿山的开发和工厂的新建,将有效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化进程。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通过水利工程带动的其他行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将近几百万个就业机会,然而仅仅对于通过第三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的数量就很多。在农村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农民的灌溉面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赚钱的机会,从而有效的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3.如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1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降低水利工程的负面效应
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来看,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自然环境的面貌,对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针对水利工程做出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布局,并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完成了水利工程建设后加强后续工作的处理等等,从而降低水利工程的负面效应。
3.2从水利工程建设的优势出发,大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坝,它们更大的作用是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工程,都会带动一系列与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西藏地区的水土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综合经营,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是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的重要途径。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大力鼓励和提倡水利养殖业,一般一个水库都有稳定的水源,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这无疑给当地开展水利养殖提供了基础条件;二是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一般大型的水利工程本身就可以当做是一种建筑景观,在加上各个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可以形成壮美的自然景观带。三是可以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周边的闲置地营建经济林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还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调节和绿化作用。
3.3建立、健全相应配套设施,从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从西藏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来看,其中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配套设施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尽可能满足主体工程对配套设施的需求,并要争取实现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就应该有对应一套辅助设施。并将这些辅助设施纳入规划议程中,才有可能同时投入使用,以期提供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采用科学性的方法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
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要体现在水利工程建造的过程中,还应该在工程投入的使用后加强对其的管理,从而降低因为对水利工程管理不善引发的各种问题。详细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严把水利工程的招标要求,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尽可能保证招标的透明度,从而防止一些不法分子进行暗箱操作。其次在进行水利工程实际的时候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和精细的设计,要从当地的地形、自然环境以及水文地质等环境设计施工方案。对于跟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型水利工程,要在充分征得农民的意见进行设计。然后,在水利工程的承包中要避免出现层层转包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每一次的转包都意味着利润的产生和工程成本的增减,甚至是降低工程的质量。最后,要制定监督制度,对于工程的施工,要充分发挥监理人的作用,做到环环相扣,健全整个工程的质量监督体系。
4.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相互联系的,只有在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安定。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我们应该站在水利工程的历史角度上,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以及发电等方面发挥泽巨大的经济效益,它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说我国目前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部门不懈努力,探讨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洪小波.论水利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 (5):114-117.
[2]彭瑞雯.浅谈水利建设建筑工程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5(5):47-49.
[3]俞慧芳.水利建设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联动监督[J].上海城市发展,2004(6):50-50.
[4]杨祖雷,曹锐.浅谈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228-230.
[5]邹正波.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8):53-54.
有关建设工程经济论文范文二:浅析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对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编制方法进行浅析,说明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在工程造价管理乃至整个工程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工程造价管理、编制工作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又稳定地发展,建设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开工建设,出现此番繁荣景象是因为建设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积极追求。那么,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是什么呢?按照现阶段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社会全面监督的环境下,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工程造价管理,即是在建设工程项目从策划决策到建设实施,再到整体工程的竣工验收各个阶段进行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工作。其中,在各个建设工程阶段造价管理起到提供审核标准、调整目标、控制导向等作用的,就是运用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笔者曾参与过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工作,现就对其作如下几点分析以飨读者:
一、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
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指以单位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已完工程或者在建工程的经济技术数据的整理、归纳和总结,以建筑面积、体积或成套设备装置的台或组为计量单位而规定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标准和造价指标。
2、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在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贯穿全过程,包括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招标投标与施工阶段,为各阶段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和标准,其主要作用有:
(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可以作为编制投资估算的参考。投资估算的编制人员可以运用技术经济指标,根据拟建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项目技术特征选择部分类似的典型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和对比,并适当地对数据予以修正,结合编制人员的经验,作出可靠度较高的投资估算。
(2)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确定投资额和主要材料计划的主要依据。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主要是建设工程项目的规模、投资数额及来源、主要材料设备的用量、新增生产能力及经济效益等的计划工作,编制计划的工作人员可以运用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固定资产的需要量,然后综合计算固定资金的需要量,落实投资恶和主要材料的使用计划。
(3)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方案比较、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的依据。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设计阶段的费用只占工程全部费用不到1%,但在项目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其对工程造价影响程度高达75%以上,可见设计阶段是建设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的关键。设计人员可以运用技术经济指标,能够快速地计算出各个设计方案中相应的工程造价以及材料的消耗量,通过细化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对比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从而选择经济效益较佳的设计方案。
(4)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招标单位编制招标控制价及招标工程量清单的依据。招标单位在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过程中,由于招标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是由招标单位负主要责任,运用技术经济指标,判断清单工程量计算上是否有漏项、错项的情况,以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招标单位要承担其中的经济风险,亦可以减少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合同纠纷。
(5)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以及制定投标策略的依据。投标单位根据投标项目的特征与技术经济指标中的类似工程的对比,进行成本的测算,预测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和评估项目的风险,为投标报价提供策略性的基础依据。同时,投标单位可以根据技术经济指标中的主要材料指标匡算主要材料的用量,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提供实质性数据,以便中标后能够准确地投入施工,从中追求额外的经济效益。
二、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
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依据主要有:(1)标准设计图纸和各类工程典型设计。(2)国家颁布的建筑标准、设计规范、施工规范等。(3)各类工程造价资料。(4)《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及现行的预算定额和补充定额。(5)人工工资标准、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预算价格及其他价格资料。
2、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可以按以下步骤编制:
(1)成立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小组,拟定工作方案,明确编制原则和方法,确定指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确定基价所依据的人工工资单价、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单价。(2)收集整理编制指标所必需的标准设计、典型设计以及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图纸,设计预算等资料,充分利用有使用价值的已经积累的工程造价资料。(3)编制阶段。(4)最后经过核对审核、平衡分析、水平测算、审查定稿。
3、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具体编制方法:
(1)编制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基础是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积累。通过收集和积累的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决定着技术经济指标的可靠程度和真实性,关系到技术经济指标编制工作的成败。组成基础资料的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包括了建设规模、建设质量等级要求、工程内容、项目结构特征、项目主要施工工艺的工程项目特征资料;第二个是建设工程造价资料,包括招标控制价、施工预算价、投标报价和竣工结算价等的造价文件以及相关的计价依据和人工工资标准、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预算价格及其他价格资料。其中,竣工结算价最能够反映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工程造价,应该作为资料收集和积累的重点。
(2)对收集和积累的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基础资料进行适当的处理。由于收集和积累的基础资料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有可能并不完全直接用于编制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为了使技术经济指标更加可靠以及适合使用,编制人员往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调整。①当出现国家、部门以及地方的相关造价规定已经更新,相关税费已经修改,相关清单编制的方式或定额子目的套用方式已经修改,相关计价程序已经修改,人工材料机械单价大幅度提升等的情况,编制人员应该根据已经更新或者修改的相关规定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适当的处理。②编制人员还必须检查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开项的正确性、套用定额子目的正确性、措施费计算的正确性。③基础资料的统一性处理。由于收集和积累的基础资料可能建设的时期各有不同,编制人员必须对基础资料的人工材料机械单价、管理费、规费税金进行统一性处理,以确保基础资料的相互可比性。
(3)编制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组成内容及表现形式。
①工程概况的编制是技术经济指标重要而不容忽视的步骤,其编制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技术经济指标的运用。编制人员必须将工程的面积层数、结构、外部装饰、内部装饰、电气、给排水、消防、通风空调等的情况在工程概况中描述清楚。以某办公楼工程为例,工程概况应该如此描述:建筑面积、层高为28039,地上9层,第一层6m,第二至九层4.8m,总高度42.6m。结构形式:框架结构,DN500管桩,C30、C35柱,C25、C30、C35梁,C30、C35板,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200mm,内墙200、120mm。外部装饰:外墙涂料,屋面涂膜防水,SGK防水隔热砖。内部装饰:墙面满刮腻子、乳胶漆两遍、卫生间400400抛光砖。地面楼面门厅电梯厅600600抛光砖,卫生间400400抛光防滑砖,楼梯水泥砂浆面层。天棚满刮腻子,乳胶漆两遍,卫生间、门厅、电梯厅、楼梯间铝合金条板吊顶。
②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用来反映建设工程造价的,所以技术经济指标的组成内容主要是工程造价的组成。其中,造价的组成按照单位工程可以分为土建工程、装饰工程、暗装工程、安装工程(包括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电梯工程);按照造价组成可以分为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按照费用组成可以分为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管理费、利润和其他费用。
③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最终成果是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是每100建筑面积工程量指标和单位工程量经济指标。例如,某建筑面积为28039的办公楼工程,经过对其竣工结算价的分析处理,每100建筑面积工程量指标和单位工程量技术经济指标分别是,桩是34.31m、287元,钢筋是7.07t、6815元,模板是312、60元,楼地面块料是96.8、181元,墙柱面涂料是172.67、38元。
财政金融论文2260字(一):关于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中一直以政府财政拨款作为资金支撑,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下,对农业建设的投入的资金较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部门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财政金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措施;分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农产业与工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对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热情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在此背景下,想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进行,需要以财政金融作为支撑,通过提升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意义
(一)缓解环境压力
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受到粗放式经济模式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给予重视,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农药以及化肥,对附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促使农业趋于绿化型和生态型方向发展,缓解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对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优化产品质量
当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对农产品质量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吃的健康。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转变农户固化的生产理念,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和当前市场的需求,进而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加健康的农产品。
(三)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转型,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者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主体中,其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
二、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化途径分析
(一)整合金融机构职能
在开展结构性改革中,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重要职能和关键任务,想要发挥其职能,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和优化,改变以往的职能缺位问题。首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扶持,规范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挥各大银行的核心力量;其次,鼓励国有大型银行的经营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捷、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最后,建立农村区域金融组织,与国有银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鼓励更加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二)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环境改善与优化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对于结构性改革而言,更是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因此,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金融环境。首先,优化征信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全面建立征信体系,完善相关业务、建立农户信用数据库,为征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其次,政府、企业以及银行要构建合作关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信息化平台,政府要起到牵头以及引导作用,与企业和银行机构进行有效对话,根据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金融服务;最后,利用重大节日、农村赶集等途径,普及以及宣传金融知识,尤其对于金融犯罪要重点宣传,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突出金融犯罪的危害性以及严重性,为了帮助农村居民更好的接受知识,还可以利用土话歌谣或者趣味手册的方式进行宣传,促使其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建立完善保险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行业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在众多保险企业中,尚未有一家专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险服务的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和阻碍,因此,国家要鼓励保险企业推出各种农业保险服务,并且从国家层面建立保险企业,落实和贯彻国家出台的各项保护政策。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服务,可以帮助农户分摊经营风险,例转移农业生产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并且通过自愿自主的形式参保;其次,保险企业要积极落实和相應国家相关政策,并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推出各种形式的保险产品,加大在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到农业保险的作用和价值;最后,鼓励各种证券公司、信托租赁以及保险企业向农村转移,与农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多元化的保险组织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与活力。
(四)财政支持创新模式
财政支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和重要驱动力,但是以往的财政支持模式较为固化陈旧,当地政府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引入财政支持创新模式。首先,制定普惠金融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和价值,政策要向农业主体倾斜,提升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率,强化信贷产出和投入效率;其次,对于部分贷款以适当给予政策贴息,并且鼓励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住房财产权和土地经营权抵押朱红,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最后,对于偏远山区要极大贷款服务力度,并且开展各种保险工作,为当地农户提供保费补贴,转变农户对保险的错误认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农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改革进程中,财政金融具有关键作用和重要价值,因此,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有效途径和方式,强化财政金融在改革中的作用性和重要性,为改革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财政金融支撑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浅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在财政金融的支撑下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其不仅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够进一步调整并优化经济结构。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财政金融为其提供了根本性的帮助。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基本阐述,并分析财政金融的支撑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财政金融支撑下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财政金融;低碳经济;基本阐述;现状;问题;策略
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的矛盾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的发展工业,忽略了环境以及资源的可承受能力,继而导致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随后我国便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的矛盾问题,同时还能够解决金融危机,为金融行业探索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低碳经济在财政金融的支撑下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因此加强对其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有必要。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阐述
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各个国家都出现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问题。因为时间的逐步积累,导致了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灾害天气在逐步增加。基于此原因,各个国家都开始提出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实际上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涉及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生产模式以及观念。低碳经济属于全球性的一次革命。所谓的低碳经济,即是从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转变为当下的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等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优化石油、煤炭等高碳资源所消耗的能力,进一步减少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笔者总结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特性。第一个特性经济性,低碳经济是反对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其要求通过更加高效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个特性创新性,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是离不开技术的,通过对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生产的效率,进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绿色发展。第三个特性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技术来控制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耗能产业,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1]。
二、财政金融支撑下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我国虽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财政金融的支撑,但是内部仍然缺乏完善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比如能源等一些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的贷款方面就缺乏相应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不具备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理念。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企业发展时,缺乏对创新力度。同时对资金的管理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这些也都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金融支持能力不足
首先从我国在公开渠道中所公布的政府预算中可以发现,我国用于环境治理的财政支出较少,和英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够。从政府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中可以判断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极度缺乏资金,这也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其次我国财政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时缺乏完善的手段,一般低碳经济中的财政金融支持主要包含财政补贴以及财政支出,其他一些间接性税收优惠政策较少,这也导致我国财政金融支持缺乏支持力度[2],影响了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
(三)财政金融支撑下的碳交易市场并不成熟
笔者在上文简单介绍过我国是建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最多的一个国家,在全球都占据着重要的比重。虽然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国碳交易市场和西方国家相比仍然缺乏成熟度,这也是我国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中仍然无法占据首要地位的根本性原因。我国碳交易市场是从2017年开启的,随后便成为我国的第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但是由于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和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因有两点,第一起步比较晚,第二内部缺乏完善以及先进的金融体系,缺乏对碳金融的全面认知,继而在交易价格方面的设置方面缺乏合理性。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中还表现出缺乏碳金融的衍生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等情况,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财政金融支撑下仍然缺乏健全的环境税收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們逐步意识到资源的消耗以及过度浪费,给人类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重大阻碍,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为了更好的遏制这种不良经济发展行为,于是我国建立了环境税制。例如资源税、消费税以及增值税,这些环境税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调节性作用,但是在对能源消耗补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负外部性的成本,使得节能以及环保的最终效果并未展现,和发达国家在标准问题上仍然相差较大。综合各个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可以发现像西方国家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税收体系比较健全,不仅能够遏制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成本,通过税收的模式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的创新,在内部融入一些新的节能型技术。我国在此方面应该向西方国家多学习。
三、财政金融支撑下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在财政金融机构内部要积极的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比如风险投资机制、绿色信贷等等,不断的完善与之相匹配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及环境评级标准等,进一步发挥出财政金融支持的作用。除此之外,应该对金融机构内部的相关贷款业务进行绩效方面的追踪,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根据当地融资政策合理的引导企业能源审计的相关活动,加强财政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促进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
(二)加强碳金融衍生品的研发,完善碳交易市场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并不完善,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以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展中间业务,例如在内部融入风险投资基金。其次我国要积极的像国外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经验,加大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比如碳期货、碳基金等,拓展内部的投资渠道,通过不断的完善内部的机制,来降低碳交易市场的风险。除此之外像一些低碳型的企业,政府要给予支持,比如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为这些企业在内部建设通道,帮助企业的发展以及上市,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技术,将低碳概念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3]。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丰富财政金融支持手段
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应该合理配置政府的预算,在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治理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支持,通过进一步的完善资金管理的配套性措施以及整合资金来加大对节能以及环保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也应该不断的丰富财政支持的手段,例如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对税收给予优惠等形式,来对低碳经济进行支持,提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技术的积极性,保证资源能够被合理的利用。除此之外了为了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引入相关先进设备来提高内部的生产效率时,财政金融应该给予相应的优惠,便于企业更好的实施低碳经济。
(四)财政金融支持状态下,进一步完善环境税收体系
我国的资源税以及环保税都在面临着改革,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的完善并落实环境税收,保证环境税收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相应的调节作用。比如加大对产能低、耗能高的一些企业的税收,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企业发展时不断的进行技术的创新,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的转型,以进一步发挥出环境税收体系的调节以及引导作用。其次在内部建立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将这类资金主要用于环保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绿色金融的监管机构
关键词:赣菜营销战略经济
论文正文:
赣菜饮食营销战略
一、体验经济与赣菜饮食文化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2002年)一书中对体验经济作了精辟论述,这两位学者将人类经济形态的演进分成了4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体验经济与前三者最大的不同实际上就是经营者需利用消费大众对于亲身体验的渴求心理,将原本不需消费者亲历亲为的生产或服务过程,以一定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因此体验经济具有强调个性化、强调顾客参与、强调消费过程的直接体验等特征。而餐饮业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符合体验经济下的四种消费类型: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
可以说,在餐饮经济内部已经蕴含了体验经济的萌芽,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经济产出的类型去利用和开发。对于赣菜饮食文化来讲,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是发展的最好时机。赣菜作为中华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数千年饮食文化的积淀,虽然不在菜系之列,但是独具特色。赣菜选料广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制作精细,尤其突出原汁原味。从赣菜这些特点来看,完全可以满足体验消费者对于主题体验、文化体验、参与体验等多方面的要求。
二、体验经济时代下餐饮消费者的行为特点
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认为体验经济背景下餐饮消费者的行为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钟情个性化的经历。在体验经济时代下,外出就餐给人带来的主要是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心理满足,温饱已不是消费者的唯一追求,他们想要的是一种独特的,难忘的经历。餐饮消费中,这种经历可以来自于美味的菜肴、热情的服务、优雅的环境、新颖的娱乐项目等诸多因素,这不仅是大众食客的需求,更是旅游餐饮产品在体验经济时代自然提升的关键。
(二)注重高层次的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活动的高度市场化和高科技浪潮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节奏紧促、竞争激烈、变化多端取代了平缓、悠闲的生活工作方式。这种变化使得人们的感情需求日趋强烈,从笔者在一些大型餐饮机构的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外出就餐更多的是享受生活、实现自我或是社交的目的,而不是初级的生理需求。通过这些活动就餐者放松自我、结交朋友、增进社交情感、帮助消费者实现高层次的需求。
(三)乐于主动的参与。在过去的经济形态中,消费者只能在餐厅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成品,而在产品的设计中,并没有完全的话语权。但是体验经济时代里,这些食客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到食物的整个设计、生产、消费过程中,顾客需有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自由享受各种服务设施。当参与过程结束时,游客的记忆将会长久地保存这一过程的体验。
三、体验经济时代下赣菜饮食文化开发现状
近年来,赣菜饮食文化一直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以赣菜的中心南昌为例,市政府将重点扶持以赣菜为主的20家餐饮连锁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建设10条(个)餐饮街(城)、社区餐饮集聚点100个,形成具有南昌地方特色的赣菜品种1000个、核心菜品50个,全力打造江南美食名城。但是现阶段从体验经济角度分析,赣菜饮食文化的经营与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盲目跟风,产品主题不强。
很多赣菜餐饮企业盲目追求多、杂、全,必然导致口味的缺失,可以说赣菜饮食文化的精髓就是在这无形中被转移和破坏的。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赣菜原汁原味的特点,使得各种经典菜肴纷纷串味,失去了赣菜原来的风味特色和魅力。
(二)品尝为主,文化体验不足。
目前赣菜饮食文化的开发基本上以品尝为主,而深厚的数千年饮食文化传统却被搁置。消费者所看到的往往是菜肴的色、香、味、形,用完餐后,留于印象中的只有一时的美味,却没有对赣菜饮食文化的深入了解,这与体验经济的特点背道而驰。
(三)享受优先,参与体验不够。
品尝美食能只能停留在人们初级的生理上的享受,而参与食物的制作和设计过程才能更多地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因为人们的满足感更多的是体现在心理感受的愉悦。遗憾的是,当前赣菜饮食文化产品端到旅游者面前往往是已经加工完毕的食物成品,其间的工艺则被无情地省略。
(四)杂乱无章,环境特色缺乏。
相当数量的赣菜餐饮企业在环境设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餐厅设计没有明晰的市场地位和主题格调,家具配套、空间分割、环境色调等都显得毫无章法;一味的效仿其它菜系餐厅的环境设计,没有立足于赣菜饮食文化创立与之相适应就餐氛围。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缺乏特色的用餐环境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生理和精神需求,也无法为用餐者提供自我展现的空间和机会。
四、赣菜饮食文化的体验营销策略
从体验的角度来看,餐饮业整体上应属于为创造消费者愉悦经历的体验型行业,它创造价值的形式是:以餐饮店的设施、设备与环境氛围为道具和舞台,以员工的接待、服务与娱乐活动的介绍及表演为节目,使消费者融入其中,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餐饮体验。所以,餐饮业在进行营销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情感体验的需要,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站在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尤其要着力于让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消费全过程中的获得独特、难忘的体验。
(一)行动体验营销策略建立赣菜演示练习馆。
行动体验的目标是让消费者全身心体验产品出产过程与互动,行动体验营销通过增加消费者的亲身体验,丰富消费者的生活经历。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食客的积极性,参与到赣菜佳肴的制作当中,笔者认为可以在南昌的独一处、民间饭庄、灶王爷等一些大型赣菜餐饮连锁机构设立赣菜演示练习馆,安排赣菜名厨现场演示具有代表性的赣菜,像三杯鸡、四星望月、文山肉丁以及时令农家菜。对有时间、有兴趣的游客可以通过参与体验,从赣菜的选料、加工、火候、造型、养生滋补等多方面予以全过程享受。通过体验常用的烹饪技艺,了解赣菜独特的制作方法,培养出更多的赣菜消费者和爱好者。
(二)文化体验营销策略创立赣菜文化展示馆。
赣菜源远流长数千年,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事件、传说故事都隐现于其菜品之中,如果能将餐饮、文化、体验三者结合起来,打造一个赣菜餐饮文化体验之旅,必定能为赣菜的发展开拓一片更加广阔的领域。笔者觉得是否可以学习民俗博物馆之方式创建一个以赣菜饮食文化为主的展示馆,此馆主要展示赣菜的历史溯源、地方名宴和特色小吃。通过广泛征集,可将赣菜烹饪典籍、理论研究成果、饮食传奇故事等内容充分展示。另外,通过将历代名厨、原料餐具、制作流程、宴席菜单、名店名菜等以丰富的形式展示于馆内,以供游客参观。把赣菜的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让历史与现代共存,将赣菜饮食文化与体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三)感官体验营销策略设立赣菜经典品尝馆。
由于餐饮产品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作为体验经济时代下的餐饮经营者,必须将各种感官的体验融入到餐饮产品中,感官营销是以五种感官为诉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目标就是创造知觉体验刺激,提供美学的愉悦、美感和心理上的满足。赣菜经典品尝馆可与知名赣菜餐饮企业合作,从中抽取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品尝馆内制作并销售正宗的赣菜菜点,也可建成富有赣菜传统特色的高档会所,在景区或其他区域现场制作销售精品赣菜肴,让来赣的游客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江西美味,又省去东奔西跑的劳顿。同时,赣菜经典品尝馆还需将特色用餐环境(视觉)、地方传统音乐(听觉)、精美餐具器皿(触觉)、正宗美味菜肴(味觉)、芬香扑鼻气味(嗅觉),形成有机整体统一风格,便于就餐者全方位的体验。
论文摘要: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教学体系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新任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课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从适应时展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实训塞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型,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2000年,又提出并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这两个计划(工程)所立项目覆盖了本科教育的各个学科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专业层面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微观研究,出版了一批研究报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报告在对本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历史回顾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似乎都对应试教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批评意见,并提出了新实训课教学的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把国际经济与易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视野开阔且受到较严格的对外交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运用外语从事外贸业务,并且有能力向经济学相关学科领域拓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新实训课教学在高等学校本科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已经普遍形成共识,但是必须看到,实践教学是一项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活动,它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从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合适的实训基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以国际贸易合同内容为基础、以签订合同及履行合同的业务操作为轴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外贸出口具体业务的模拟操作为目标。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外贸业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外贸业务的感性认识,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实务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教学,使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能很快地熟练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让学生在实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1.院校自建模式。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在这种模式里,实训基地由院校自己投资建设、由学院自己管理,院校自建国际贸易实训室的最大好处是一次性投人,使用周期长,便于管理,不用求人,实训室使用频率高,受训对象多。但是,院校自建实训室也有一些缺点。由于实训是通过软件模拟国际贸易的流程,扮演贸易中的各方当事人,而外贸软件只能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与表格晋录、转换,没有业务流程操作的实务要求,没有具体的外贸产品生产跟单形态。因此,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还有较大的差距。
2.校企共建模式。按照双方合作的密切程度.校企共建的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种。第一,浅层次的合作。企业只是院校的实训场所,院校以付费的形式安排学生实训,或者企业通过院校获得廉价劳动力。近年来,由于外贸公司纷纷改制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而学生给外贸公司带来收益的能力尚暂时欠缺,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外贸公司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明显不足。同时,从2000年开始,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而与此同时各外贸公司为提高经济效益,人员不断精减,办公场地相对缩小,因此,各外贸公司也不具备大量接受学生实训的能力。此外。外贸公司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需要,重要的外贸业务一般也不让学生参与。在一些外贸公司,因为责任风险的明确划分,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外贸业务,例如制作单据、发送E一mail等,公司员工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到这类外贸公司实习,形式意义已大于实际意义。第二,深层次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并按照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而院校则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人才输送等,为企业带来实惠。这种合作模式相对于前一种来讲,具有稳同性和长效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大经贸的经济环境下,实训基地的建设并非要局限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一些生产性企业或者外资零售企业都可以作为实训基地,如沃尔玛企业,它既有国内零售业务,又有跨国采购业务。与这样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深人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技巧,熟悉外资零售企业在采购、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运作方法。
3.院、校联建实训基地模式
院校联建实训基地一般是两所甚至更多院校根据资源共享、成本分担等方式,联合共建的实训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各院校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往往要求合作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方案,包括如何去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和效益最大化。这一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对它的运营管理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生存与运营效率问题。科学的管理方法还是应该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比如,由各个院校出资兴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贸企业,企业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各个院校按照出资额多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生的实习可以直接付费或者从出资额中抵减等,具体可根据公司成立时约定的条款确定。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所建立起来的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的框架和教学程序。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交互载体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应用服务的立体化,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借以发挥整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及各要素内部的功能。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运用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
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教学要素组件,实施立体化教学,以完整的要素手段进行人才共育。
国际贸易实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之间始终保持内在的统一性。
1.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原则
以课前课中课后形成立体空间为原则,以教学要素配套组合为原则,形成各教学要素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相互支撑、集合发力、全天候运转的立体化体系和结构。
2.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运行系统
(1)教学内容: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内容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形成二元(理论知识体系和模拟实训)三块(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的结构体系。理论单元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与技术;三是防范与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模拟实训采用两种环境和方式,一是传统情境模拟,二是网络环境模拟,使学生在仿真状态下展开业务活动并进行相关的意义构建。
(2)内容载体:教学大纲、实训大纲、EDI模拟大纲、纸介质主教材、实训教材、教案、电子教案、业务情境范例、光盘、软盘、硬盘、网络课程。
(3)传输环境: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企业及市场、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
(4)辅助教具:投影、图表、数据、单证实物、黑板、白板、录音、电视、电脑、计算机、电子助学课件。
(5)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库、惯例法规库、贸易案例库、贸易数据库、贸易网站库、经济论文库、自编试题库、自编案例库。
(6)教学手段。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三套INT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
(7)实施程序。模式规定了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使师生有序展开教学做活动,按步骤完成设定的任务。操作程序:讲授一阅读教材一体验范例一情境中的模拟操作及现场实训一当面或网络辅导、自测与评价一操作及知识点综合考核。
3.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效果
多重组合的“教、学、做”手段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课前课中课后互为支撑,使学生获得全天候的充实和补偿;师生互动及学生自助辅导,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教材和课程的设计结构,使学生通过持续的情境模拟,获得业务岗位描述的操作技能。
4.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实施建议
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本科及实训课程在不同专业(或学科)的不同定位(导致出现的教学内容、重点、课时、教学条件和师生情况的差异),在运用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使用者应对可供选择的要素和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组合(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网络资源以及不同版本的教材和模拟软件平台等),以体现对不同教学条件下的主动适应。可以对提供的电子教案进行适应性修改,在提供的两套情境范例的基础上提炼和编制新的范例,以提高针对当地外经贸特点的适应度。在全国多所学校开通“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平台”的情况下,各相关学校的师生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校际混合的多角色的模拟仿真实训,使校际师生间展开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可以通过网络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助学系统、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BBS等,直接进行教师间的互动沟通,以即时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教学的实施建议
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可以有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资源情况、招生情况、外围企业及外围院校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果高等院校自身财力有限,那么,可以考虑院校联建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实力较强,招生规模很大,那么,可以考虑自建和与企业共建两者并举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地处外贸活动极为频繁、外贸人才极为短缺的地区,可以考虑校企共建的形式,尤其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计划到大纲再到指导书、从协调实践课程排序到技能考证、从理论型毕业论文选题到实践型毕业论文选题等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1.实训课教学内容设置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之间的实训内容应避免重复,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训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浪费了教学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相关教师应该充分沟通,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
2.实训课教学是综合实训与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
虽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综合实训并不等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在综合实训中,以团队建设为中心,通过团队的形成、工作方法、沟通技能、时间管理等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引导、小组讨论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宏观政策的敏感、商机捕捉、沟通谈判、纠纷处理等能力。
3.实训课教学应把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专业考证的意义。一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某领域实际问题;二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某些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主要集中由此可见,学生选题虽然符合专业要求,但是进行理论探讨的比较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既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素材,选题来源相对广泛,资料收集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强。所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创新知识,提高技能。
一、引言
货币经济论文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因此其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学者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在经济生活中对大众的导向作用也日趋强化,因此正确衡量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进行了区域上及时间上的非对称效应研究。在国外研究中,自Sims(1980)将VAR模型用于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后,学者们开始大量使用该模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冲击响应研究,但这些研究使用的VAR模型的参数多是固定不变。而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模型的参数也在变化,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学者们对传统VAR模型进行了扩展,一种参数可变化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开始用于实践。Nakajima(2011)通过建立两个结构一致的TVP-VAR模型分别衡量了以中期和长期利率为货币政策变量的货币政策有效性。Patrick Imam(2013)通过建立一个包含通胀率、失业率和政策利率的三变量TVC-VAR模型,衡量了美国等五个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认为这五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均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而在国内,目前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多仍基于固定系数的VAR模型,只有少数学者开始运用TVP-VAR来衡量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邓创(2014)运用TVP-VAR模型,以实际同业拆借利率等三种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通胀、产出及失业的影响,认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和经济波动的调控效果呈现明显的弱化趋势,但对失业率的调控却没有明显变化。刘傲琼(2013)通过TVP-FVAR模型,研究以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代表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性,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力度变小且滞后时间延长。上述研究运用最新的TVP-VAR模型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特征,较好地适应了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但其研究的都是货币政策对我国整体经济情况调控效果的变化。而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也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因此,本文旨在从东中西部三个代表省份出发,运用TVP-VAR模型研究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各省份有效性的时变特征,从较微观的角度观察货币政策有效性。同时通过观察不同省份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是否有差异还可以验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区域效应,进而为综合研究货币政策的时变性及区域效应提供思路。
二、模型选取
为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否随着时间推进发生改变,本文选取TVP-VAR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之后采用MCMC算法估计参数。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为包含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或利率增长率)、各省的经济产出及通胀率三个变量的TVP-VAR模型。目前已有较成熟的算法及程序对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及后续脉冲响应分析,模型的介绍和程序详见Nakajima等文献。
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M2和利率i作为货币政策变量,以此衡量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在调控宏观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大小,同时为研究不同地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性,本文选取北京、湖南、甘肃三个数据较为完整的省或直辖市分别代表东中西部,用其产出及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变量来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及平稳性等约束,数据具体形式为:M2选取其季度同比增长率的一阶差分dm2,利率i选取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加权平均利率季度数据的一阶差分di,三个省市的产出为当季gdp值取对数后的一阶差分:dlbjgdp(北京),dlhngdp(湖南),dlgsgdp(甘肃),三个省市的通胀率是各自cpi季度同比增长率的一阶差分:dbjcpi(北京),dhncpi(湖南),dgscpi(甘肃)。所有数据取一阶差分后均在1%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原始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样本区间为1999Q2-2014Q4。
三、基于TV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根据既有文献,我们选择一个滞后两期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脉冲响应分析。每个省市建立两个分别以dm2和di为货币政策变量的模型,因此共有六个TVP-VAR模型。首先,我们在MATLAB(R2013a)中对六个模型分别进行10000次MCMC抽样模拟。表一是不同模型抽样模拟的结果(甘肃的未在文中列出。)
根据表一,可知Geweke诊断值均小于1.96(95%置信区间的临界值),Inef值最大为31.59,表明我们的10000次MCMC抽样模拟是可信的。
1.各省市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特征分析
此部分在上述模型基础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冲击大小为各个数据样本的随机波动率的平均值,并选定1999Q2、2003Q2、2014Q2三个时间点进行冲击对比分析。图一显示了以利率di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dm2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时对北京市通胀率dbjcpi和经济产出dbjgdp的冲击影响。由于各省市的实证结果差异不大,限于篇幅,此处未列出湖南省与甘肃省的相关结果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要。下面,我们对各省市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从上图可以看出,在1999Q2、2003Q2和2014Q2三个时点分别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无论是以dm2还是di作为政策变量,货币政策冲击对各省市dbjcpi和dlbjgdp都没有明显的时变特征,三个时点的脉冲响应曲线几乎重合。然而,当把各图中的纵坐标刻度缩小2个数量级后,三个时点的脉冲响应曲线的确表现出了分离的特征,但是鉴于峰值太大,因此综合来看,各样本省市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
其次,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各省市通胀和产出的调控效果大致相同:(1)利率di对北京和湖南的通胀和产出的调控作用呈现出比较大的波动,即并不是在初期就可以呈现出应有的逆向调控效果,如在对北京dbjcpi的冲击影响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率冲击发生后的滞后一期时达到最大的正向反应,而在滞后两期时才表现出了最大的逆向调控效果。而dm2对北京dbjcpi和dlbjgdp的调控效果则较稳定,其中,dm2对北京dbjcpi的冲击影响在滞后一期就达到了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dm2对北京dbjgdp的冲击影响在开始呈现逆向调控效果,但在滞后两期时呈现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之后仍较为波动。但总的来看,从北京市的样本出发,货币供应量比利率对经济的调控效果更稳定。对湖南的分析结果也可以得出相似结论。(2)di对甘肃省dgscpi呈现出了预期的逆向调控效果,而且dm2对甘肃省dgscpi也呈现出预期的正向调控效果。但是,不论di还是dm2,它们对甘肃省通胀dgscpi和产出dlgsgdp的调控却呈现出比较大的波动。其实,结合北京市和湖南省情况来看,货币政策对通胀率的调控效果也比对经济产出的调控效果更明显,因此,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通胀的影响比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更大。
第三,各样本省市的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由于货币政策变量选取的同是利率di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dm2,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时间点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出不同省份的经济变量对相同货币政策的反应情况。从dm2对不同省份通胀率的调控来看,dm2冲击对北京市dbjcpi的影响使得dbjcpi在滞后一期时达到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为0.21,对湖南省dhncpi的影响使得dhncpi在滞后两期时达到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0.33,对甘肃省dgscpi的影响使得dgscpi在滞后一期达到最大正向调控效果0.2,因此不同省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存在差异的。从dm2对不同省份的经济产出的调控来看,三个省份虽然都是在冲击发生后的滞后两期时达到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但最大值也有所不同。用利率di冲击分析不同省份的经济变量的反应状况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综合来看,我们从上述三幅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确存在区域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货币政策变量、通胀率和产出三变量的TVP-VAR模型,选取东中西部三个省市进行研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不论是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还是利率为货币政策变量来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北京、湖南、甘肃三个省市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而在邓创(2014)的研究中,通过选取三种利率为货币政策变量研究最终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随时间发生了明显的弱化趋势。二者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单个省市的样本,而该文献则研究我国整体的情况,具体差异分析可在未来进行深入探究。
2.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比利率对经济的调控效果更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利率改革并不到位,利率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仍有待提升。根据本文对北京、湖南、甘肃三省市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可知货币供应量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效果优于利率,利率的调控效果更容易出现不稳定性。
3.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变量对于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反应并不一致,也印证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确实存在区域差异,这也和许多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首先,在使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货币供应量发挥的效力仍然比利率大,因此,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的效力,在利率改革上,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价格型工具,疏导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利率在调控宏观经济上发挥更大的效力。其次,虽然本文得到的结论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但是,由于本文选取样本较少,因此,未来可进一步深化对多个省份的研究,并且联系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Nakajima.J.Time-varying parameter VAR model with stochastic volatility:An overview of methodology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J].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2011(3).
[2] Patrick Imam.Shock from Graying: Is the Demographic Shift Weakening Monetary Policy Effectiveness[J] .IMF Working Paper,2013 (9).
[3] 邓创、席旭文.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应的时变特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7).
[4] 刘傲琼.基于时变参数因子VAR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3(6).
[5] 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2502
政治经济学是充当整个经济学科和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基础理论支撑的学科和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 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政治经济学讲授中,深感教学的困难,具体表现在:(1)在教学中煞费苦心地强调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反复讲解重点概念,基本原理,学生仍是不理解,学生学习兴趣丧失。(2)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长期道德说教,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又讲经济,而学生普遍对政治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烦。笔者就曾经遇到有学生一学期学下来仍认为学的是政治。(3)学生课堂听课积极性不高,为得学分而学。(4)学完后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忘完。这些情况使得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尤为不好讲,形成“教师不好讲,学生不爱听”,最后教师和学生都在应付的局面。
2 原因分析
2.1 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学生学习不感兴趣
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基本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学生认为再重新学习一遍意义不大,自然提不起兴趣。而且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又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接受的都是如英语、思想政治,数学等的基础教育,也容易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单纯的一门政治理论课。而对政治的学习,学生普遍不感兴趣。
2.2 课程内容过于抽象、理论,不容易理解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程度很高的学科,学生学习这门课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内容抽象、深奥,基本范畴多而且含义丰富,难以迅速掌握不同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细微区别;也很难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知某些概念,感觉理论与自己很遥远。最后是虽然认真学了,但效果不好,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
2.3 教师创新意识不够,教学方式单一,制约学生兴趣提高
长期以来,教师的创新意识弱,教学方式单一,主要就是教师静态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等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相对薄弱。教师认为只要向学生灌输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就能够把它自觉地运用于实践中。所以虽然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备课准备,但课堂气氛仍是死气沉沉,调不起学生的兴趣。而当今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仅使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更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社会阅历浅等后果。
2.4 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强,对现实问题解释力不够
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阶级斗争矛盾较为尖锐,马克思很强调阶级斗争。而现在敌对阶级已基本消灭,再强调阶级斗争就显得脱离实际了。第二,政治经济学主要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制度。而现实是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回资本主义,而原资本主义国家非但没有灭亡,反而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产生了疑问。第三,由于市场化改革引发的道德疑问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动摇心理,这种心理也辐射到了政治经济学上。在我们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现象,那会不会存在有剥削,我们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不是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等等,使不少学生产生了质疑,也使政治经济学中宣扬的大道理不能令人信服。第四,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学生关心的问题都没有及时在教科书中反映,教材与实践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由于教材中不能完全解释出现的众多经济现象和问题,使得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了。
2.5 政治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不够成熟、完善
与西方经济学相比,政治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不够完善。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运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实证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高效配置和使用资源展开研究,研究对象从个体到整个社会,体系条理清晰。而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较成熟,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定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对经济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而社会主义部分内容体系很不完善,研究对象既有生产关系,也有基本经济制度,既研究经济运行,又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出现的众多新问题。研究方法什么好用用什么。研究的内容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等学科部分内容重合。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就是一个大拼盘,各个章节庞杂、零碎,学生学起来抓不住重点,主线不明确。
3 解决对策
3.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
法国重商主义学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在经济学前面加“政治”,意指“社会结构”或“国家”,也就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而是以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此后许多经济家也都沿用了这一概念,不管是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是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所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属于经济学范畴,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当然,对于各个社会形态来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学研究与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还要弄清一个重要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而政治经济学只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因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还没有社会主义,当然也不可能撰写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是在斯大林主持下编写的。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是在前苏联教科书的影响下又加入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形成的,所以不能一说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部分就认定其也是的。
3.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所以改革教学模式至关重要。笔者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将传统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而由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不同于一般应用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所以要认真选取部分内容采用案例教学。
比如在讲价值决定时,让学生分析“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值钱?”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们可以举铁路火车票价或电价的调整,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走向,以及关系社会民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等例子进行分析。讲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时,笔者结合当时网络热议的“萝卜哥”由于萝卜价高而大面积种植却又遇上萝卜烂市,卖不出去的事件来说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学生不仅由此轻松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讲虚拟经济的发展作用时,可以举例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的危害。讲劳动力商品时,结合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否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矛盾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案例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案例特点和课程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时穿插借助案例进行解释,也可以围绕着某一问题开展案例讨论或辩论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能引起师生互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还可以辅导学生以案例为基础完成课程论文,提高其经济论文的写作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到理论与实际是有密切联系的,抽象的理论也变得不再枯燥,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改变了其长期以来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而厌学的态度。
但是尽管案例教学有很多优点,鉴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不可能像管理学、西方经济学那样以案例教学为主。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仍然应该是基础和依据,案例教学是辅助,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
3.3 加强与当代重要经济问题的结合,提高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应该能帮助我们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进行枯燥的政治说教。在教学中如果不能联系现实,就不能打消学生心中的疑惑,就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而目前学生之所以对其学习提不起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其理论过于抽象、空洞,与现实结合力不强,学生不知道学习它有什么用,或认为其已经过时了。其实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特别是在我国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企业改革,医疗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学发展问题,三农问题,收入分配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以及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等等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结合这样的实际问题讲解,从而打破政治经济学“无用论”、“过时论”的说法。
3.4 讲解要有条理,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政治经济学的各个章节庞杂,如何讲解才能使学生思路清晰,抓住主线和重点呢?这就需要教师下功夫总结。比如讲解资本主义部分时,剩余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但是这部分内容分散于各个章节中,学生不好把握。教师就要说明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实现理论和分配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包括对资本总公式矛盾,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资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分析。剩余价值实现理论包括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研究。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包括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地租的分析。
讲解社会主义部分时,由于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出现一个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至今不过五十多年时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只有十多年,所以不可能出现一本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可能建立起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面对内容体系不够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部分,教师首先要明确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太多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其次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讲授的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主线,以市场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石,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发展的规律,对比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性质的不同进行讲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路清晰,讲解才会有条理,学生才能抓住重点。
3.5 改进成绩衡量标准,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成绩衡量标准,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经常会有学生抱怨平时课堂上认真听讲了,课后作业做了,可最终的成绩却不理想,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改进成绩衡量标准,对于平时课堂上听讲、讨论、提问等环节表现良好的学生加分,并以平时成绩形式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在期末考试时加大案例分析题型的比重,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其的竞争意识,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宏.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困境与出路[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4).
[2]谷书堂.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位置和功能[J].经济纵横,2008,(5).
建筑工程经济论文范文一:浅谈工程建设管理与工程经济
摘要:现阶段,我国工程经济项目是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展,产生了很多对资源供量的需求。但由于当今资源供需紧张,因此给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质量保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就需要对工程建设个方面进行合理的管理,尤其是工程经济管理,以此来有效的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项目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将对工程建设管理与工程经济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经济;措施
近年来,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建筑施工中的管理工作依然有待提升。在目前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完善与改进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需要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的具体情况,完成对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未来改进方向地确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施工管理办法。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其是我国提高国民经济水平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发展下去。企业的工程项目要保障更有效的发展下去就要经营好工程经济,建设适合自己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从而得到更好的工程经济效益。
1、概述
1.1、工程建设管理的意义
对于一项建筑工程而言,工程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多变性,要想把工程中的这些因素合理的处理和解决,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在有效的工期内完成确保质量满足要求,必须在工程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完善工程中的任务组成内容,制定相应的管理施工方案,保证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注重工程管理,不仅在保证工程项目按照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完成,还能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增强工程管理的安全意识,同时也为工程参与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信誉。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建设起到核心控制的作用,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做好调配、管理、控制工作。
1.2、工程经济管理
企业发展离不开管理工作的进行与开展,一个企业合理的工程经济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经济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技术支持、人员管理机制等,都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怎样做好企业工程经济管理工作,这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一也需要企业员工的努力。企业成本核算可以很好的对企业的投资力度做好监控,避免企业浪费不必要的资金,给企业带来不利因素,工程管理牵涉到很多方面,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合理有效的分工,可以为企业减少成本。水利工程建设就是施工单位与企业签订合同,双方做好监管机制,避免出现纸漏,但是对于企业如何做好一个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做好全面的人员配备、技术支撑、风险防范,有效地人员管理,不要出现人员杂多,找不到具体负责人的尴尬情况,对于这一点,企业要做好人员储备,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出现,加强奖惩制度,对于员工及时完成企业的工作并且表现优秀的做好奖励,对于不按时完成工作、拖拉的员工要做好严厉惩罚,使得员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2、工程建设管理
2.1、工程安全管理
项目各要素控制,安全是第一要素。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对直接当事人和其家庭造成极大伤害,而且给企业也带来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使建筑业安全生产做到了有法可依,并对建设安全管理人员有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2.1.1、强化安全意识
工程项目经理作为项目安全生产的总负责人,要注意强化安全生产。在工作中首先要强化相关人员的工程安全法律意识,严格的遵守国家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际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对于工程施工现场的设施搭设要严格按相关标准规范、安排生产工序要保证科学合理、工程各项安全措施要确保落实到位。
2.1.2、强化施工现场安全动态管理
要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以及检查的力度,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对工程安全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有效的确保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工程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力度。
2.2、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近年来,由于公众的工程质量意识以及自身的维权意识不断的增强,所以社会各界以及各类的媒体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知道,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建筑企业的信誉、品牌以及市场竞争力,工程项目经理作为企业在合同项目上的全权委托人,对工程的质量必须严格把关,以此确保工程质量的达标。
2.2.1、用合同明确分包的质量责任
建筑工程承发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主要是通过工程合同来确定的,工程合同的每一条款都涉及到双方的利害关系。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运用合同的法律约束手段,以此有效的明确分包的质量目标以及奖励措施,保证在工作中用经济杠杆来有效促进分包对工程质量的重视。
2.2.2、重视工程技术对工程质量的支持作用
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建设管理者以及施工者共同完成的。所以工程发生质量问题,不一定完全是相关施工人员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工程技术方案以及工程施工管理上的问题。总之,要在工作中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2.3、对实物质量验收标准的直观认识和掌握,达到质量预控目的
样板施工是一个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质量标准的过程;最后还要杜绝发生因施工过程操作质量原因的重大安个责任事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有效质量控制,要以操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2.3、工程进度管理
2.3.1、进度计划编制
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应做到与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气候环境、市场可供资源的相结合。编制合理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在满足确保总合同上期的前提下,要确定完成施工任务所需花费的时间,还要考虑完成施工任务的工程成本。工程施工进度受客观条件影响比较大,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留有余地越详细越好。工程进度计划不但要任务明确,完成任务标准也要明确。与此同时,工程编制进度计划要广泛发动项目管理人员参与计划的制定和讨论,提前把对计划的建议和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集中反映出来。通过不断完善优化,使施工进度计划史加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
2.3.2、进度计划控制
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是计划、措施和资源在施工过程中的有机体现。工程进度管理重在节点控制、工序安排和专业施工的穿插。进度管理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工序安排上,确保各种资源有效有序投入,合理布局扩大施工作业面,为各工种提前准备创造条件,消除施工组织中的不合理停工和误工现象。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实施有明确的层次结构,进度计划最终将落实到各个分包和班组。分包计划在进行资源分析阶段应已总体确定,分包内容、边界条件等应在分包计划中予以明确,工程合同谈判及相关手续完善务必提前进行。在分包合同中设置有关进度计划控制条款。分包合同的工期目标要与项目进度相匹配,与工期节点进度考核和总包付款相挂钩。规定分包要按照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分包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并纳入项目部进度控制管理范畴。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及时掌握分包的实际施工进度,加强过程控制,帮助分包解决施工进度上的问题和困难,为工程总进度计划的按时完成创造条件。
2.3.3、进度计划跟踪
工程的对象、施工条件以及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都给施工进度计划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实施计划跟踪,以此有效的实现工程计划管理。通过计划跟踪,及时地了解进度计划的实施情况,完成进度计划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进场时间以及施工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存在缺口。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以此及时的发现、解决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对计划进行调整纠偏,保证工程的进度。
3、工程经济管理
3.1、人员方面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经济管理不是特别的重视,对于工程的工作人员我们分析出的是由于部分人员偷懒、工作期间懈怠、工作时偷奸耍滑、不认真工作,这些由于人员问题代先进的经济导致的工程经济在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中不能较好的发挥其作用。一些企业看到了许多发展的前景,但员工未能与企业同步,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意识,部分工程项目管理者仍然保持着传统古板的思想来管理体制,没有学习和使用现代先进的经济管理体制,思想以及观念上、行为上都不能促进工程项目的建设,更不能促进工程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经济效益的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员工职业素养的培训,引导和要求员工认真工作,制定相关的奖赏和惩戒规定,对员工要求严格,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将有助于工程经济的发展。
3.2、工程自身方面
对于当今我国企业的工程项目来说,发展水平存在高低不平的状态。其根本还是由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成本间关系的认识不够,质量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成本投入的多少,所以要加强质量与成本之间的联系。社会上有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质量与成本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从而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当中不能更好的权益质量和成本这两人因素,往往会出现两人情形,要么就是由于过于要求成本低而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质量不达标反而要投入额外的成本来修补,这样还会影响了企业形象,要么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过分的强调和保证工程质量但却忽视了项目的成本管理,从而超出了工程项目的预计成本,但由于质量成本的提高随着也达不到预计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资本就会紧缩,这对企业也是一种损失。如果企业不能将这两者平衡好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3.3、成本核算方面
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初期,工程的管理人员未能做好项目成本在施工期间的相互协调,或者忽视了做好成本计算这一重要的细节步骤。工程期间的成本计算就是要在施工项目部运用各种的有效的措施来完成工程项目的目标,在这段时间产生的与工程项目有关的所有费用。如果在初期未能进行成本核算,那么极可能会造成工程资金的浪费。在另一方面,如果忽视对成本的研究,知识一味固执的加快工程进度,这样会导致工程项目成本增加,反而不利于企业工程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成本核算的合理运用,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安检,把握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同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工程成本。
3.4、管理体制方面
管理体制方面主要表现在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作为主体如果对所承包的工程项目做的不到位,就会造成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无法做到权利、利益、责任二者结合较平稳的管理体制,这样就会造成体制上的漏洞,从而导致管理者不尽责,出现错误问题是就会互相推卸责任。因此建立一个健全高效的工程经济管理体制是有必要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可以互相提出建议来改善,上下级之间相互监督,共同发展进步,这样工程项目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就会促进企业工程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科学管理项目方法使用,项目管理建立明确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开展相关的施工项目,以此来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进行,有利于工程项目更快更平稳更有效的进行。同时要加强项目成本。工程工期以及工程质量相互结合的模式,不能单一的只重视其一,要保证管理目标的合理性,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企业要切实做好工程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由于企业管理工作直接与企业经济利益相挂钩,做好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人才管理,对于人才的储备一定要作为企业的重点,经济利益涉及很多方面,要做到技术监管、创新管理模式,以此使企业文化上升到一个高度,加大企业的投资力度,为企业效益谋福利。
参考文献
[1]雷逸槐.建筑施工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2:217.
[2]杨振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0:202.
[3]王永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点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369.
[4]张伟,毛凯歌.浅谈工程建设管理与工程经济[J].江西建材,2014,02:294.
[5]徐东武.对工程经济与管理的相关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4,10:60+127.
[6]胡一靖.浅谈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4,13:246.
建筑工程经济论文范文二:建设工程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项目也不断地增多。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经济管理存在着较多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防范,比如:利用专业知识对工程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风险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合同加强管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从而使企业的施工更加完善,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建设工程;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 A
1、建设工程经济管理项目的管理因素
1.1 工程项目各种管理人才配备
主要有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经理管理人才、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各工种技能人才。
(1)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负责工程项目内部行政管理、人事安排,工程投标、工程项目商务谈判及有关工程项目决策事宜,它直接对企业负责。
(2)项目经理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执行者,负责项目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安排、项目各工种技能施工人员安排。项目资金及材料计划、项目施工进度执行,它直接对工程项目负责。
(3)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是项目施工中各工种配备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各专业的技术、质量监督以及对各工种施工人员的管理,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4)各工种技能人才是项目施工、各工种施工专业性人才。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每道工序落实、质量把关,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1.2 项目资金配备
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它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工程项目施工的根本条件。资金使用前期主要采购工程各种材料用量大:中后期主要有人工费、项目管理费、零星材料费等,资金用量较小。
1.3 材料配备
是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组织、材料进场计划实施过程。只有对材料组织做到周密、详细有序安排,材料进场计划做到精、准、及时,施工中材料的合理化利用,才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资金周转到位发挥最好的作用。
1.4 施工机械配备
完善的施工机械配备能有效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有效克服工程施工难度并控制人工费成本。可见,管理人才为项目工程管理的主导者。资金、材料、施工机械配备为项目工程的根本条件。他们共同配合影响着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生产。
2、建设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建设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
重视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了施工单位的领导以及大部分职工的头脑中,没有具备很强的建设工程的经济管理和成本核算的意识,他们通常都认为只要工程项目能够按时的并且保质保量的完成就可以了,而对于工程项目的资金,反正都是上级按照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的预算拨款的,又没有与施工人员的收入和效益直接关联,所以在施工中只要尽量的节约就可以了。所以,施工单位的大部分领导和技术管理人员都更加重视施工的工期和质量,而忽略了管理的工作,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职工认为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可粗可细并且是可紧可松的工作。
2.2 没有进行全面的建设工程成本核算工作
在工程预算的相关要求中,已经明确的要求了施工单位应依据工程的成本预算项目对每项工程的实际成本进行独立的核算,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大部分的施工单位都没能按照管理和预算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这样工程的实际成本核算与项目的预算就是有明显的差异的,那么成本核算的资料根本也就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工程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情况,从而造成了费用分摊的不合理性。
2.3 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
在我国的《会计法》中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监督应是一切财务管理部门的职权,也是它的重要的管理内容,然而由于很多行政领导都是在实施任期内的责任制的,所以行政领导就会直接的干预和指挥经济活动和财会活动,而这样就导致了财务管理部门对于一些无法计入工程成本费用的开支以及一些不真实、不合法并且不合理的开支都是无法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的,没有了领导的支持,那么对于财会人员所提出的财务管理的办法以及成本核算的建议,其他部门也就根本不会采纳了。
2.4 工程预算与计划投资相脱节
在我国新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为工程施工资金的筹集渠道是有太多,而当增补工程项目的计划已经下达了,预算也已经批准了,但是资金却没有按时的到位,因此施工成本就会增加,工期就会延长。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施工单位为了尽快的完工,就出现了边设计、边施工、边编制预算的情况,在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都无法真正的了解工程的造价情况,经费使用了多少就是多少,根本没有了工程预算这项工作,这样也就无法对工程的费用进行控制和监督的工作,十分的不利于建设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
2.5 材料核算手续不完善
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也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工程的材料费用要占到工程成本的60%以上,但是很多的施工单位在管理材料时却普遍存在着进料不验收、采购无计划、出料没限额等问题,不能合理的布置施工材料,造成了重复运输的问题,增加了工程的实际成本。很多工程项目都没有建立材料账本,材料以买代耗,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材料浪费和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
3、建设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改善对策
3.1 重视对建设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管控工作
(1)首先应提高认识
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建设工程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相关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将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也列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执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应与相关人员的利益紧密相连。
(2)重视材料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材料出库和入库的管理制度,采购是禁止超定额采购,严格遵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把好施工材料的质量关。为避免材料积压浪费的现象,对于一些有定额的或是经常性损耗的材料,应执行限额领料制度,严禁乱领乱用。对于一些要在施工现场大批量堆放的材料,应计算出准确的用量并且按量堆放,防止出现重复运输等现象。而对于一些价格便宜的易耗品,也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真正的做好材料管理工作的进料有验收、消耗无浪费、采购有定额以及领料有限额。
(3)做好对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管理工作
预算成本实际上就是建设工程的产品价格,它也是施工单位统计项目进度以及结算工程价款的重要依据,因此预算成本的编制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施工单位应依据工程预算的项目分别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这样工程施工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就能够及时的与工程的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部门对工程成本的监督和管控的作用。
(4)对项目其它费用的管理工作
对于人工费用,施工单位的财会人员应进行平均工资差额以及工日量差的分析工作,对于一些如工效记录、加班通知单以及施工考勤表等费用相关的工作要及时的进行登记并录入电脑,这样才能控制好工人的劳动工时定额,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工费用的开支。而一些如施工管理费的其它费用也应对比分析预算的成本和实际费用的差异,尽量的解决费用开支。
3.2 做好工程项目的决算和综合分析的工作
当工程到竣工的阶段时,财务管理部门就应依据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资金活动情况,连同工程技术部门一起进行工程项目的决算工作,并且还要进行综合的分析以及综合的评价工作。根据前期制定的各分项工程的预算成本严格的检查各项定额的执行情况,同时还要找到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费用超支或是节约了的影响因素以及原因,从而对工程的决算工作进行合理的并且公正的评价。
3.3 加大建设工程财务监督和核算的力度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财务关系都是要进行监督的工作的,调配工程的资金时应充分的参考工程量的大小以及工程的进度,同时还要依据工程的整体计划,另外还要依据建设工程的对象和性质对其进行分类。
结束语
善于发现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和研究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防患于未然,采用针对性措施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加强工程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相信未来施工项目的开展会越来越顺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