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时间:2023-02-22 19:2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社会责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SA8000国际标准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外延非常广泛,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理论界争论了数十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推广,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是世界范围的共同趋向。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背景

1、国际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理论研究的推动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方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开始了以捐赠的方式回馈社会,并逐步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得企业传统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开始突破企业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形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契约。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全球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也于2001年正式在全球范围实施,虽然这只是一个自愿选择而非强制执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但它已经对全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尤其重要。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上至政府、下至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强调在经营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企业活动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这些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说过:“一个好企业与一个伟大的企业是有区别的:一个好的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品和服务,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3、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的发展观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主张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主张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传统发展观使人类经济奇迹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频频出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和弥补的损失。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新发展模式”或“新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清洁增长”,这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4、跨国公司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社会责任要求

随着欧美等世界贸易大国越来越多地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进口,大量“血汗工厂”的事实被曝光。特别是1993年11月深圳致丽玩具厂火灾事故发生后,海外的劳工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对外资企业在中国违反劳工标准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评,并成立了“玩具安全生产联合会”,以促使劳工标准在这些企业实施。一些劳工组织和跨国公司还针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制定了专门的“工厂守则”要求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遵守。跨国公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中国出口企业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对常年单纯靠“低成本制胜”的中国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及其量化标准,已成为我们得以进入西方市场的新门槛。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国际研究

(1)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通过企业主支配个人财富的方式来实现,而不以企业作为参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持消极的态度,反映在法律层面上,就是对企业使用公司的资金参与社会责任的行为给予限制。

(2)20世纪30至80年代,国际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命题展开的。企业社会责任古典观的支持者,代表了传统的企业理论观点,认为企业管理者只是受股东委托,惟股东利益是从,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其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与古典观对立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他们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二位目标,而不是第一位目标。企业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支持“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之说。其代表人物包括安德鲁斯、罗宾斯、阿奇B.卡罗尔、格里芬等一大批经济与管理学家们。

(3)产生于1960年代,发展于1980年代以后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多个相关利益者所构成的“契约联合体”。认为企业的出资不仅仅来自于股东,而且也来自于企业的雇员、供应商和债权人等。企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实物资本的“集合物”,而是一种“治理与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各种契约形式的集合。企业的风险不是由股东全部承担,其他的相关利益者也在承担着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的所有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的所有人。

(4)21世纪以来基于SA8000标准所做的研究。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适合于企业实施的SA8000标准,它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其核心内容是针对劳工的保护标准,并配套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国际上对SA8000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实施SA8000标准是否会引起长期利润减少,最典型的研究是2002年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C.Verschoor教授和ElizabethMurphy副教授进行的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最佳企业公民”的整体财务状况要远远优于标准普尔500强的其他企业,前者的平均得分要比后者的平均得分高出10个百分点。

实施SA8000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起作用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人会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合适的一把尺子,以及决定自己是否留任的标准。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所供职的公司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另谋高就。

2、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范围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定义方面和对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象范围的界定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企业应该向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实际中就有可能泛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使社会责任承担超出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造成企业负担过重,持续发展困难的局面。四、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内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体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之一是杨瑞龙,他主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另一代表人物是刘俊海,从法学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

2000年以来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卢代富的《企业社会择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谭深等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陈宏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等。

此外,2000年以来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围绕SA8000标准展开的。学界对SA8000标准的认识,从企业社会自然成本效益研究起始,逐渐深入到企业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丰富的领域,特别是沿海地区,对SA8000标准的研究一直处于前沿地位。我国对SA8000标准的研究主要是致力于SA8000标准本土化,首先,提出本土化过程中的立法支持,完善与SA8000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并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劳动法律关系调整的范畴,使公司的社会责任运作走上一条法制化的道路;其次,如何提高SA8000标准在我国的实际可操作性,认识到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考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仅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5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第一个《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引导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行业自律确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不仅企业和政府要有所作为,也应重视研究以行业协会、工会、消费者协会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这些可以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中缺乏的方面。

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考评指标体系的建设方面,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量化考评。我国学界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工作,李立清、李燕凌著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书中,结合SA8000标准设计了相关的考评指标、考评权重和分值对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考评指标体系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2]徐二明、郑平:国际化经营中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3]李艳花、凌文轩: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第2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管理伦理企业文化管理道德

企业管理伦理是企业管理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伦理的核心理念,在企业管理伦理建设中,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企业处理好和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经济效益。

一、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

责任是现代社会道德感受的一个至关重要概念,“它似乎非常适合于通过将实践和理论观念都包括在内的途径来表述人类行为的道德方面”。责任主要涉及到三个组成部分:主体,即谁承担着不能完全由规则和法律所决定的责任,主体应负什么样的责任,以及主体对其负有责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什么。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其在经营决策过程中,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从而经历复杂的过程,但是作为责任主体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可以说企业是它自己的行为者。作为行为者就要承担道德责任,因为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不但具备道德选择的客观可能性,而且具有选择行为的意志自由。企业应被理解成为一个道德行为者,它能够从事道德行为,但这种行为不一定是正确的道德行为,而且,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个体的道德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伦理的核心理念

一般来说,管理伦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组织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是指管理组织的伦理(道德)。管理组织即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的各种管理对象,它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校、医院、非盈利组织等社会其他单位。管理者的伦理(道德)与管理组织的伦理(道德),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应该说,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是管理组织的伦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前者对后者起着重要的主导影响作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对企业基本的管理伦理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单位,它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主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应该以赢利为唯一目的。企业在履行社会经济职能之外,它还是一个社会性实体,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对自己的经济赢利负责,还要对社会全体负责。因此,社会责任必须被纳入到企业管理伦理的视野当中,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都必须体现一定伦理维度的社会责任要求。

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必然选择。从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来看,企业总是运作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环境中。企业管理伦理水平可以从企业及其员工的责任意识上得到集中的反映。企业归根到底是由企业的员工所组成的一个经济实体。企业员工责任意识的增强不但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实效,而且对企业的经济赢利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全体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而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树立敬业、守业、安业的责任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才可能真正地成为企业具有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由此可见,企业自觉肩负社会责任,不但有利于企业管理伦理和企业文化的成熟构建,而且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全面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企业与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在对待社会责任问题上,依据其不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一些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顾社会效益,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只要能赚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2)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就是本企业要自觉地、明确地、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否则是不自觉的,不明确的,或至少是消极被动的。这类企业偶尔也会尽一些社会责任,但积极性不高,是缺乏主观能动性的。

(3)企业第一、社会第二是指在本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也适当考虑为社会服务,这类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一定的自觉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4)为了本企业、必须为社会是指为了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努力为社会尽责,而且必须尽好责,相比较前面三种类型的企业,这类企业能够把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因而具有较高为社会服务的认识和水平。

(5)首先为社会、同时为企业,这类企业非常正确地把握住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摆正了企业在社会中的位置。这类企业能够自觉地把“为社会”与“为企业”统一起来,而且是从意识上到行动上,从战略上到谋略上真正内在的统一。这应当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伦理的指导思想。

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企业社会责任过重且职责不明,企业办社会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大包袱。

(2)企业不考虑环境问题,不考虑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正在进一步恶化,影响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3)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模糊,没有正确的生产经营理念,普遍缺失诚信机制。

(4)我国有些企业没有真正走向市场,企业社会责任机制不健全。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组织存在于社会组织当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应该是鱼水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企业既是一个社会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无论从企业追求经营的良好环境的愿望出发,还是从企业追求长期利益的动机出发,抑或为高尚的履行社会性组织的义务和责任出发,企业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大建.企业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01.

[2]张文贤,朱永生,张格.管理伦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01.

[3]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04.

[4]王小锡.经济的德性.人民出版社,2002,08.

[5]王小锡,朱金瑞.中国企业伦理模式论纲.伦理学,2004,(1).

[6]汪洁.企业管理伦理的运行机制探析.经济经纬,2005,(1).

第3篇

内容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我们理解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结构提供了依据。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日益受到各国学术界及企业界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和分类做了回顾,然后对目前有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模式进行了考察,最后对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战略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战略决定因素

1组织利益相关者:定义与分类

(一)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并没有一致公认的概念和定义。而Freeman(1984)和Clarkson(1994)的定义应该是目前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定义。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一定义突破了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来界定“谁是利益相关者”这一问题的局限性,同时也突破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点。Clarkson(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定义与企业是“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Blair,1995)的观点是有相通之处的。

(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Freeman(1984)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但是单纯的定义和概念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是较宽泛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来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和界定。学者们之所以要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其意图在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存在差异,谁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清晰的界定,是企业开展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基本前提。有研究表明,管理者会用不同的战略来应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并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Sharma,2000)。

Freeman(1984)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时,考虑了三个不同的维度:所有权(ownership)、经济依赖性(economicdependence)和社会利益(socialinterest)。Frederick(1988)以是否与企业直接发生市场交易关系为标准,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其中直接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直接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则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各级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公众等。与此类似,Charkham(1992)以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的合同关系为基础,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

Clarkson(1994;1995)提出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根据相关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险种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的利益相关者(VoluntaryStakeholders)和非自愿的利益相关者(InvoluntaryStakeholders);另根据相关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PrimaryStakeholders)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SecondaryStakeholders)。

Mitchell(1997)从权力性、合法性、紧急性三个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来划分利益相关者。管理者所感知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取决于这三个属性上的累积效应。通过感知到的重要程度对上述三个特性作出评分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被细分为以下三类:确定型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stakeholders),他们同时拥有对企业问题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stakeholders),他们与企业保持较密切的联系,拥有上述三项属性中的两项。潜在型利益相关者(latentstakeholders),是指只拥有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项特性中一项的群体。

Wheeler(1998)将社会性维度引入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中。他认为,有些利益相关者是有社会性的,即他们与企业的关系直接通过人的参与而形成;有些利益相关者却不具有社会性,即他们并不是通过“实际存在的具体人”和企业发生联系的,比如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结合Clarkson提出的紧密性维度,Wheeler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四种: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并且有人的参加;次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联系;首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不与具体的人发生联系;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间接的影响,也不包括与人的联系。

从上述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来看,有的是建立在一些客观指标之上的,如Freeman(1984);Frederick(1988);Clarkson(1994;1995);Wheeler(1998)等人的分类。而Mitchell(1997)的分类是建立在主观指标之上的,由于这些指标的主观性,所以Buysse和Verbeke(2003)认为,在Mitchell的框架中,管理者的感知至关重要,因为管理者最终决定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而这种感知又受管理者价值观的影响。

2组织利益相关者战略

(一)组织利益相关者战略分类

对组织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和分类是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前提。一些学者强调组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高度相互依赖性(如,Donaldson和Preston,1995;Freeman,1984)。例如,Clarkson认为,没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持续性参与,组织很难持久生存。因此,组织会采用一定的利益相关者战略来应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这些方式包括前摄性战略、顺从战略、防御战略及反抗战略(Caroll,1979;Clarkson,1988,1991,1995;Wartick和Cochran,1985)。例如,Carroll(1979)提出,组织会运用前述方式来应对他们的经济、法律、伦理及自由裁量的责任。Wartick和Cochran(1985)用反抗、防御、顺从及前摄等术语来描述组织面对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Clarkson(1991,1995)提出了RDAP等级来度量反抗战略、防御战略、顺从战略以及前摄性战略,并成功运用该等级来描述组织在应对利益相关者时所采用的战略。

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从组织在处理利益相关者问题时的行为特点来了解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战略。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Caroll,1979;Clarkson,1991;Wartick和Cochran,1985),前摄性战略包括对利益相关者问题的诸多关注,如预测并主动关注特定利益,或者在行业中发挥领导作用。相对于前摄性战略,顺从战略在处理利益相关者问题时缺少主动性。防御战略则在处理利益相关者问题时,仅仅满足法律最低限度的要求。反抗战略包括,在面对利益相关者问题时,消极对抗或完全忽视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可以从组织在面对社会责任(如环境责任)时所持的态度和立场,来考察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战略。Clarkson(1995)作出了具体分析,对于前摄性战略,其对责任所持的立场或策略就是主动预测责任,对于顺从战略,其所持的立场或策略就是接受责任,对于防御战略,其采取的立场态度或策略就是承认责任却抵制它,对于反抗战略,其采取的立场态度或策略就是否定责任。例如,DigitalEquipmentCorporation在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时所运用的战略就是一个对利益相关者采用前摄性战略的典型。DG公司把供应商纳入到他们的产品开发团队(Bleakley,1995)。HP公司也运用类似的方法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Burt,1989)。Xerox与供应商分享计划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设计部门(Burt,1989)。前摄性战略包含着强化与特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顺从战略虽然接受责任,但是与此同时,为了争取他人的让步而讨价还价。防御战略包括反对做超出法律最低限度要求的事情。

(二)组织利益相关者战略的决定因素

虽然防御战略及反抗战略与前两种战略(前摄性战略、顺从战略)相比,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要小,但不论组织采用何种利益相关者战略,组织似乎都是出于某种合理的理由。许多学者对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战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战略。

资源依赖理论指出,组织必须关注那些为组织提供其持久生存所需的重要资源的环境中的需求,组织应该更多地关注其环境中控制着关键资源的其他组织和群体的需求,并做出响应。把这个理论扩展到利益相关者中来,意味着组织必须更多地审视并关注控制着组织持续生存所需的关键资源的那些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和要求(Agle,Mitchell,1999)。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在资源上的依赖,就转化为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权利性(Power)(Mitchell,1997),并赋予了利益相关者相对于企业的一种地位优势(Frooman,1999)。权利常常表现为组织对利益相关者依赖程度的函数,一般而言,组织依赖程度越高,利益相关者就越强势,其权利也就越大(Frooman,1999)。Agle(1999)通过运用美国80家大公司的CEO提供的数据的分析,发现高层管理者给予利益相关者的优先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那些利益相关者所表现出来的权利性大小的影响。

很明显,以时间和金钱来衡量,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组织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给予前摄性的关注。有关资源依赖的理论研究表明,组织会对那些控制着组织所需的关键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会给予更多的重视。而组织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重视程度上的不同,会通过其在应对利益相关者所采行的不同战略(即反抗、防御、顺从、前摄)表现出来。当单独考虑前摄性战略、顺从战略、防御战略及反抗战略时,前摄性战略所需的资源是最多的(管理重心与财务支持),而反抗战略所需甚少。例如,关乎雇员报酬的前摄,如支付奖励工资或提供股票期权或利润分成,与防御战略(仅按法律的最低要求行事)相比,如仅仅保障薪酬的支付与提供必需的福利,有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同样,投资于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的前摄性行动,与反抗战略相比(推卸职业培训与职业发展的责任),需运用更多的资源。

3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公司债券定价;企业社会责任;信用利差

一、 引言

公司债券定价是经典的金融学研究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那么,在公司债券询价过程中,机构投资者关注哪些影响因素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公司债券定价吗?进一步,企业社会责任是提高还是降低了公司债券的定价水平了?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学术问题。

本文结合2007年~2012年间我国公司债券发行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相关指标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有序多重Logistic回归等方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显著的降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企业社会责任得分高的公司其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更高,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提高公司债券的市场定价。

二、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公司债券及其他类似债务工具的信用利差代表着对投资者承担额外风险的补偿,实证研究发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是风险溢价的主要构成部分(Nelles & Menz,2007),然而几乎所有关于信用工具的研究显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等并不能完全解释实际的信用利差(Amato & Remolona,2003),也就是说还存在其他影响公司债券风险溢价的因素。本文采用信用利差来衡量公司债券定价水平,并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公司债券的发行市场,重点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

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显示企业的特点,并为自身进行道德着色,如果关于公司特点的这一认知受到社会的信任与认可,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显著的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Jones,1995)。因此,企业积极地从事对社会负责的活动,环境保护等,这将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吸引力、产品的回头率,获得更多政府的税收优惠,相对于其他不太关心自身社会形象的企业,更容易筹集资金。Jensen&Meckling(1976)理论认为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存在严重的问题,企业管理者由于不称职或者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会做出违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定,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强企业利益相关者对管理层的信任,使他们相信管理层是有能力的,称职的,因而降低了由问题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降低了企业的股权,债权成本。具体说来,企业在经营中履行社会责任能够避免或者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获取长期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取竞争优势,降低企业特有风险,股东与债权人间的冲突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负相关;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与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正相关。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从2007年到2013年8月31日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作为研究样本,具体筛选过程如下:(1)剔除其中境外上市公司发行的34只公司债;(2)剔除证券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共28只;(3)剔除其中采用累进利率与浮动利率计息的226只公司债券;(4)剔除12只包含回售特殊条款的公司债券;(5)对于模型中的社会责任指标及其他相关变量需要用到公司上一年的财务数据和其他披露信息,剔除上一年相关财务数据和其他披露信息缺失的公司,最终我们的样本涉及2007年~2013年8月间的99只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发行数据和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万得和CSMAR数据库。公司罚款支出、捐赠支出、环保支出等信息则是通过阅读上市公司2006年~2012年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进行手工搜集、整理得出。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债券定价主要基于上市公司前期的相关财务信息,因此我们采取滞后一期的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 关键变量定义。

(1)信用利差(Spread)代表着对债券投资者承担额外风险的补偿,反映债券本身的投资价值,本文用债券票面利率与同期国债收益率之间的百分点差额来代表信用利差;(2)公司债券评级(Rscore),借鉴国外学者的通常做法,我们将公司债券发行信用评级分别赋值如下:AAA=4,AA+=3,AA=2,AA-=1,数值越高表明评级越高,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违约风险越小;(3)企业社会责任(CSR),本文从相关利益者理论出发,从7个维度来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分别是股东、债权人、顾客、供应商、员工、政府、社会;(4)产权性质(State),本文根据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或实际控制人的性质来划分公司产权性质。如果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是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的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5)发行规模(Amount)指的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的规模,在本文中我们对发行金额取自然对数,用来控制规模因素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6)担保条款(Mortgage)表示公司债券发行时募集说明书上是否约定为公司债券提供担保增信的哑变量。当公司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约定担保条款,取值为1,否则为0;(7)公司规模(Size)是一个控制变量,一般说来大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较低,因此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债券的评级越高,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越低,我们对公司总资产取自然对数来作为公司规模的变量;(8)行业特征(Indi)我们按照证监会2001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对公司所处行业进行分类,一共涉及房地产、制造业、电力、交通基础设施等十个行业。行业因素影响公司债券定价。我们以房地产业为参照,在模型中加入其它行业变量,即Indi(i=1,2,…,9),当样本属于某一行业时,其取值为1否则为0。

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我们构建如下两个回归模型来分别估计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和信用评级:

Spread=?茁0+?茁1CSRt-1+?茁2State+?茁3Amount+?茁4Mortgage+?茁5Size+?茁6-14Indi+?着

Rscore=?茁0+?茁1CSRt-1+?茁2State+?茁3Amount+?茁4Mortgage+?茁5Size+?茁6-14Indi+?着

四、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各因变量,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平均分值为3.337 9,标准差为0.865,极小值为0.326 7,极大值为13.611 7,说明不同上市公司之间,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样本间有着较大的变异性。产权性质变量(State)的均值为0.70表明样本中约70%的公司为国有上市公司。担保变量的均值为0.69表明发行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中约69%的公司为公司债券发行提供了担保增信。信用利差(Spread)的均值为2.65%,标准差为1.04%,说明不同公司间的信用利差差别较大。公司债券评级(Rscore)的均值为3.13,标准差为0.865,表明样本中绝大多数公司的债券评级在AA+及以上。不同行业间的信用利差存在着明显差别,同时对于不同行业之间,债券评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随着公司债券评级的升高,债券的信用利差则逐渐下降,这点符合我们一般的经济常识。

2. 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解释变量CSR与Spread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Rscore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也初步印证了我们的假设,即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负相关,与公司债券评级正相关。控制变量State,Amount, Size分别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负相关,与公司债券评级正相关,并且显著性都在1%水平以上,初步表明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较低,债券评级较高;相对于资产规模小的公司,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较低,债券评级较高。此外,如多元回归分析表中所示,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的最大值为7.76,表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 多元回归分析。从表一可见,在控制行业因素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CSR)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显著负相关,其显著性程度在1%以上。这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风险更低,公司债券市场定价更高,假设1得到验证。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系数为-0.12%,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其公司债券信用利差降低0.12个百分点。公司规模变量(Size)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Spread)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说明资产规模越大的公司其风险越小,公司债券市场定价更高,债券的信用利差越低。产权性质变量(State)、担保变量(Mortgage)、发行规模变量(Amount)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负相关,但都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测试。

我们还分别对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两个子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变量(Size)无论在国有上市公司组还是非国有上市公司组都显著的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负相关,其显著性程度在1%以上,而公司社会责任变量(CSR)在国有上市公司组中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显著负相关,但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却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从统计学角度来看,用来估计模型的样本太少会降低模型的自由度。本文中非国有上市公司组的观测为30个,为了控制行业因素我们引入了9个行业变量,加上其他控制变量,模型中有十几个变量,因此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模型的自由度。此外,我们还对非国有上市公司组进行了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公司社会责任变量(CSR)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Spread)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408 6,P值为0.025。我们采用序列多重logistic回归检验公司债券信用评级(Rscore)与公司社会责任变量(CSR)间的关系。公司社会责任变量(CSR)于公司债券信用评级(Rscore)的相关系数为0.433,两者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越好,公司债券被市场评为较高信用级别的概率越高。公司规模变量(Size)与公司债券信用评级(Rscore)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公司资产规模越大,公司债券被市场评为较高信用级别的概率越高。担保变量(Mortgage)与公司债券信用评级(Rscore)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同等条件下,相对于未提供担保的公司,提供了担保的公司其公司债券被市场评为较高信用级别的概率更高。总体上来看,所有模型整体的拟合程度较好,解释力也比较强。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结合2007年~2012年间我国公司债券发行的相关数据,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考察公司社会责任对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显著的降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分高的企业其公司债券市场评级更高;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对公司债券的市场定价没有显著影响。

本文的研究对公司管理层和债券投资者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从公司债券的定价机制上来看,我国公司债券的发行市场基本上反映了机构投资者所关注的风险因素和债券特征,非国有产权性质的公司债券并未受到市场的歧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债券市场定价机制的效率,说明我国公司债券定价基本合理。同时,公司管理层也应该认识到公司社会责任会影响公司债券的评级,公司债券的市场定价。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够给公司在债券市场融资带来便利,节约债务融资成本。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不是公司的负担,也不仅仅是公司单方面的投入,他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是公司债券市场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们的研究为固定投资者投资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帮助债券投资者识别出那些同等收益情况下,风险较低的债券,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 Nelles, M.V.and K.M.Menz:'Die Empiris- che Bewertung Von Euro-Unternehments Analysis.Finanz Betrieb,2007,(9):513-523.

2. Amato, J.V.and E.M.Remolona:The Credit Risk Premium Puzzle.BIS Quarterly Review Dec- ember,2003:57-72.

3. Jones, T.M.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 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Academic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404-437.

4. Jensen, M.C.and M.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 omics,1976,3(4):305-360.

5. 方红星,施继坤,张广宝.产权性质、信息质量与公司债定价.金融研究,2013,(4):170-182.

6. 胡燕玲.我国债券市场创新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3).

7. 何志刚,胡滨.企业债券融资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上海金融,2006,(2).

8. 胡伟.大资管时代金融理财监管的困境与出路.现代经济探讨,2013,(6).

9. 王锐.银行体系失效与公司债券市场研究.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04.

10. 邢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轨迹探析——兼论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构建.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4.

11. 吴腾华.新兴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12. 吴元波.公司治理结构下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的制度分析.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05.

13. 陈建青.关于证券市场推动国企改革发展实证研究.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05.

14. 周娟.中美企业债券市场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球经济波动背景下R&D投资决策行为心理效应与政策诱导”(项目号:70972112)。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信息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文献综述

企业将社会责纳入到企业文化范畴,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由原来的被动单向逐渐转变为如今主动地披露,即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成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引起我国一些学者广泛的关注,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李文(2010)引入和完善了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建立了立体化的履责和信息披露机制;彭欲云(2009)提出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徐凯猛(2011)从建立公司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公司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建立公司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机制、构建公司社会责任业绩考核机制、构建公司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构建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对常州供电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梁飞媛等(2011)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视角,深化对社会责任风险的认识,探究其成因和产生作用的过程,提出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的路径;田志伟(2007)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优势观;杨谦(2011)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现状的比较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对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提出相应完善建议;应旭婧(2011)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位置、编制内容、编制依据、鉴证机构以及鉴证标准都缺乏具体指导性意见,造成了社会责任报告只有其形而无其神的局面,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进一步详细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王佳(2011)分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并回顾和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外延。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纳入到企业文化的范畴,这是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的一大进步,由原来被动单向的履行社会责任,进行信息披露逐步转变为如今主动互动的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即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的价值观,由此衍生出企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环境氛围、规章制度、素质素养、厂容厂貌等。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土壤,是凝聚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力量,是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动力。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是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有以下的共同点:第一,两者都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标。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需求,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方面是为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是具有较长的时效性,一旦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认同了某种企业文化,则不会轻易改变。第三,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致,其主体是员工,表现形式为企业行为。企业文化的主体为企业员工,而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员工的行为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相似的,真正的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组织的方方面面,而利益相关者理解的企业文化也主要是通过员工行为。

( 二 )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决定因素。企业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决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和形式。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一套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已经得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并广泛体企业的外部行为中。所以,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氛围,注重员工的自我发展,重视团队精神培养的企业,员工的行为意识较强,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注重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对企业文化有积极的强化作用。一方面,企业通过自身的行为履行社会责任,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过程,也是传递自身的企业文化,使消费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能够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有助于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强化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上市公司青海三普的社会责任报告反映,公司与江苏省残联培训基地爱德培训学校合作,对省内外的身障人士进行职业技能的各种培养培训,为我国民间首个大学生综合发展基金出资550万元,开展身障大学生就业创业远东帮扶计划,这些信息提高了企业声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息息相关。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反过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以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利于企业长久、良性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驱动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及信息披露的影响

( 一 )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 (1)非企业文化驱动下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让企业发出反映自身社会责任的信号,这时信息传递机制可由图(1)反映。信息传递的路径:企业(信息源)评价体系。社会责任信息由企业内传至评价体系,须经过一个环节——企业,在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假设下,企业有人为制造社会责任信息,扭曲真实社会责任信息,伪造虚假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2)企业文化驱动下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有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可用图(2)反映,这时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传递路径:信息源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在不考虑审计技术性失误的前提下,这种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如果社会责任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没有任何扭曲,那么此时的信号便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状况。在既定状况下,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达到最大(但不一定最优)。其二,传递路径:信息源企业文化企业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与第一种情况相比较,表达了企业文化对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的有效配置,有助于传递真实社会责任信息的状况。

( 二 )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 (1)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含量。企业文化在获取企业所需关键资源方面作用十分明显,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含量。主要表现在:一是获取信息。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首要条件是将社会关系网络化,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制度空白”及信息缺乏的不足,而社会关系网络化直接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二是识别机会、发现机遇。市场经济中机会或者说机遇转瞬即逝,如何识别和抓住这些机会需要用到企业文化这种特殊的资源,如从网络伙伴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或者建立重要的联系等都需要企业家动用他的社会资本。市场中那些最先识别机会,抓住机遇的往往是那些有着更好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企业家。三是降低交易费用。企业文化在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立竿见影。拥有较多的企业文化在信息收集方面将更加高效,更加经济;与处于企业文化网络中的伙伴进行交易时也没有那么多的讨价还价,契约制订和执行费用也会大大降低,这是因为网络成员之间有着长期合作的基础。(2)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效率。企业文化的关系因素和认知因素是提升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关键因素,正是通过这两种关键因素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完成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一是增进企业内部成员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其本质是建立在信誉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互动机制,这种机制的信任基础使得该机制可以将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顾客紧密的联系起来;二是促进创新。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企业出于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目的,愈发的看重创新对企业的日益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企业间知识的分享与合作来实现的。企业文化为这种合作分享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道,进而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最终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效率。(3)企业文化有助于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关系性嵌入一般包括信任、规范、义务等内容,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信任、规范、义务三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义务只有在可信任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履行;规范用来保障社会化行为的健康发展,要求人们行事时以集体利益为指导,舍弃个人利益。显然,规范和义务都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在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信任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信任体现于他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信赖,相信他能够很好的完成创造任务,并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二是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信任体现在他人对知识创造行动者诚实品性的信赖,正是有了这种信赖,才大大降低了利用对方弱点来进行投机行动的可能性。(4)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能够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际上是一种向利益相关者报告企业社会资本信息的过程,这种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它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市场上找不到这样一种商品。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它是长期投资积累的结果,短期内是无法通过市场来实现的。社会资本的结果因素相当复杂,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本身具有极端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资本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的打交道来实现的,在长期的打交道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合作的信任、交情及信息渠道必然难以发现和捕捉,更别说精准的度量了。由于存在上述这些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智力资本在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上的隔绝机制得到加强,使得其它企业在竞争能力上进行模仿的时候需要克服很大的障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模仿非常困难,难以实现。企业文化还可以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披露,促进企业财务资本得到进一步发展,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持续保持领先,强化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因此,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本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完善,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文化结合企业,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可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传递效率。企业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培养员工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员工更好的积极履行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只有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成为社会责任履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和社会才会进入到良性互动的状态。(2)通过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各利益相关者,才能体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和效率的促进作用。只有明确各利益相关者,企业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履行社会责任,并能够区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因此,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时,应界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企业文化驱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必须实现动态管理,才能维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不仅要在对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方面实施动态管理,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具有动态性;而且企业次要利益相关者获取的社会责任信息也应该具有动态性,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也具有动态性。深入的了解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更够最快的反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尽管次要的利益相关群体不那么重要,但次要利益相关者必定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必然会多于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一般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这些利益相关群体中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最敏感的就是投资者。因此,通过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信息的动态需求,可以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

*本文受湖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02S0112)资助

参考文献:

[1]徐凯猛:《常州供电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第6篇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遭遇近年来少有的严峻考验,内外部发展环境跌宕起伏。特重大自然灾害相继发生,宏观经济在调控中不断减速,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等,都对国内汽车行业造成一定冲击。尽管如此,汽车行业仍保持了一定增长,但增幅比前几年明显放慢,且大大低于年初的预计;出口超高增长势头不再,全年增速预计跌落一半;行业效益增长下滑,靠销量助推利润高增长难度加大。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尝试和传播作为第三股力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产品公关传播和公司公关传播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经过在中国境内18年的实践及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对汽车企业重要程度来说,从公司公益项目宣传不断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目的,以及论文框架;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其在汽车行业的特点、并以中国境内实践较为成熟的乘用车代表――外商独资公司德国宝马公司、合资公司一汽奥迪和商用车代表――沃尔沃集团中国团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的理论和案例基础为框架,归纳分析中国境内汽车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发展规律和特征,传播注意事项;第四部分总结前文,中国境内汽车企业提出建议,以期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传播对象 管理模式 传播方向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2000年以来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以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汽车销量从百万到千万量级的飞跃,至今,中国已连续7年雄踞全球汽车产销量榜首。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遭遇近年来少有的严峻考验,内外部发展环境跌宕起伏。宏观经济在调控中不断减速,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等,都对国内汽车行业造成一定冲击。尽管如此,汽车行业仍保持了一定增长,但增幅比前几年明显放慢,且大大低于年初的预计;出口超高增长势头不再,全年增速预计跌落一半;行业效益增长下滑,靠销量助推利润高增长难度加大。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汽车行业需要尝试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作为第三股力量,与传统的产品公关传播和公司公关传播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前发生了特重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中外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响应伸出援助之手,掀起了“社会公益”的,其中汽车企业也纷纷捐钱捐物,从此开启了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的尝试,因此,可以说2008年是车企企业社会责任元年。之后通过十八年实践及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对汽车企业重要程度不断提升,从“做做公益”逐步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

1.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总结中国境内做在前列的车企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亮点,为其他车企未来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中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有助于共同进步及提高。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目的,以及论文框架;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其在汽车行业的特点、并以中国境内实践较为成熟的乘用车代表――外商独资公司德国宝马公司、合资公司一汽奥迪和商用车代表――沃尔沃集团中国团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的理论和案例基础为框架,归纳分析中国境内汽车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发展规律和特征,传播注意事项;第四部分总结前文,中国境内汽车企业提出建议,以期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有借鉴意义。

1.3研究意义

近十年根据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传统公关传播逐步分出新媒体传播和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两大分支,本文的研究,将归纳分析中国境内汽车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为中国境内汽车企业提出科学化建议,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有借鉴意义。

1.4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记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诞生于90年代的欧美国家,同时段欧美市场车企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实践,至今发展已经非常完备。国内关于车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品牌在国外市场的实践,部分国内车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也涉及汽车行业实例,但多为理论研究。

2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2.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其核心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包括不歧视、不使用童工,不使用强迫性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环境和制度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欧美早已提出多年。在英国的上市公司,每年都出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欧盟目前的官方定义为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

菲利普科特勒在其《企业社会责任》专著中给出的定义为“企业通过自由决定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的一种承诺。在这个定义中,“社区福利”既包含“人际和谐”也包含“环境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含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企业通过自身运营需要实现的基本责任,包括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福祉,与供应商和其他商业伙伴携手共赢,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公司的长期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其二是通过公司经营以外的力量或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力量,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实现价值共享。在本研究中着重探讨第二类企业社会责任。

汽车行业有其特殊性,汽车的发明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世界,同时又开启了环境破坏的一幕,因此较其他对社会影响中立行业,车企履行和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2.2在华车企传播对象

车企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传播对象一共分为六类:监管机构、行业及协会、媒体、合作伙伴、员工和普通大众,因此会侧重这六类人群做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2.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汽车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然而,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关注方面不同,如下: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中,也需要就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点去调整传播策略和传播内容。

2.4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分析

2.4.1宝马中国

2.4.1.1宝马中国简介

宝马公司创建于1916年,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宝马logo的蓝白标志宝马总部所在地巴伐利亚州州旗的颜色。百年来,宝马汽车由最初的一家飞机引擎生产厂发展成为以高级轿车为主导,并生产享誉全球的飞机引擎、越野车和摩托车的企业集团,名列世界汽车公司前列。

2.4.1.2宝马中国最新运营情况

2015年,宝马集团去年在全球一共销售了超过224.7万辆汽车,同比增长6%――这是宝马集团连续第11年在全球高档车市场排名第一位。其中,宝马集团在中国销售了将近46.4万辆,同比增长1.7%,继续拉近与奥迪的差距,并保持对奔驰等追随者的销量优势。

2.4.1.3宝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

宝马中国开始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始于2008年,最早侧重儿童安全教育及文化宣传,初期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项目为BMW儿童安全训练营。同年,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携手中华慈善总会设立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拓展为四大主题:文化、教育、社会关爱和环境。2013年,宝马中国对外企业公民战略,从此着重四大方面传播:资源创新、道路安全以及综合安全教育、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和员工、经销商、车主的爱心活动。

2.4.1.4宝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团队架构

在企业社会责任成立初期,宝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由企业公关兼任,汇报给公关传播副总裁。2013年起至今,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部,由副总裁领导,从此与企业公关传播部平行。

2.4.2一汽奥迪

2.4.2.1一汽奥迪简介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开始组装生产奥迪100车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档轿车的技术转让合同。此后20多年时间里,一汽与奥迪不断深入合作,不断超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作为非常成功的一家合资车企,对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2.4.2.2一汽奥迪最新运营情况

2015年,其全球销量创下180.3万辆的新纪录,同比增长3.6%。去年奥迪在中国市场销量57.1万辆,为了推动2016年销量攀升,将在华十多款新车型。

2.4.2.3一汽奥迪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

2008年一汽奥迪开始企业社会实践,既开展资助少年儿童的教育又开展环保类项目。从2008年到2012年,奥迪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成系统地分为环保、文化和少年儿童三大领域,同时建立专属涉及环保、教育、童梦圆和艺术四大基金。2012年,一汽奥迪再次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进行整合,明确未来关注三大领域,即关注孩子的未来、关注未来环境和文化艺术。

2.4.2.4一汽奥迪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团队架构

在企业社会责任成立初期,一汽奥迪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由企业公关兼任,汇报给公关传播高级副总裁。2012年起设置企业社会责任团队,由总监领导,架构依然设置在企业公关部内。

2.4.3沃尔沃集团中国

2.4.3.1沃尔沃集团中国简介

沃尔沃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商业运输及建筑设备制造商,主要提供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应用驱动系统以及航空发动机元器件,以及金融和售后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1999年,沃尔沃集团将旗下的沃尔沃轿车业务出售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沃尔沃集团1994年进入中国。

2.4.3.2沃尔沃集团中国运营情况

2.4.3.3沃尔沃集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

作为一家外商独资的商用车企业,沃尔沃集团中国在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指导下于2008年开始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沃尔沃集团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维度: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一切覆盖两个或以上维度责任的传播都是鼓励的。因此,沃尔沃集团中国持续致力于公益发展、运输安全、科学教育和环境保护四大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2.4.3.4沃尔沃集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团队架构

在企业社会责任成立初期,沃尔沃集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由企业公关兼任,汇报给公关传播高级副总裁。2011年起设置企业社会责任团队,由总监领导,架构依然设置在企业公关部内。2013年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部,由总监领导,从此与企业公关传播部平行。

3中国境内汽车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发展规律和特征

根据作者对三个中国境内实践较为成熟的乘用车代表――外商独资公司德国宝马公司、合资公司一汽奥迪和商用车代表――沃尔沃集团中国团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三个规律和发展特征:

3.1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主题多样化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开展,车企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主题和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方向基本覆盖:教育(侧重儿童及青少年)、环境、文化、安全、人道关怀等。

3.2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管理模式多样化,其表现形式有三:

企业社会责任起步初期,是独立项目独立拨款的方式开展传播活动;随着3至5年的发展,逐渐开始针对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方向设立专项基金;再经过多年的优化,汽车企业开始尝试创建基金会,未来所有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传播都在基金会运营下开展。

3.3重要性

初期阶段,车企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后逐渐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使得该职能独立,并不断提升至战略层面。

4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方向及传播主题选择标准

4.1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方向

基于作者第三章的案例分析,结合汽车行业专属特点,认为如下方向适合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长期传播方向――教育方向传播:侧重创新设计、新技术及人才培养;环境方向传播:侧重人类进步与自然、物种和谐发展、探索未知大自然;历史文化方向传播:侧重保护中国历史文化资产,关注人文及文化交流;技术孵化传播:为本土从事降低汽车队环境负面影响的传播;回馈社会传播:体现车企关注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传播。

4.2车企在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主题选择标准

从车企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执行来看,需要结合眼下市场传播环境找准某一个方向切入,在选择的时候可以考虑如下条件:与车企特性或与产品品牌关联度;整合营销传播易操作,传播效果易评估;易吸引传播对象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被关注的方方面面。

第7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绩效;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30-03

在工业化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研究就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在企业经营目标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受到了各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加,因此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衡量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

纵观近四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对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学者们都有自己的观点,但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对于通过对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分析,进而探究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1899)在《财富福音》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认为企业和富人应该在社会认为合法的任何用途上,通过谨慎投资使自身的财产增加,从而使社会财富增加。之后美国学者约翰·戴维斯(1905)提出:公司是由社会创造的,因此应该对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回报社会。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学界爆发了“伯利—多德论战”,就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进行争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Rajan和Zingales(1998)也指出社会责任如不完善,会影响投资人的长期投资意愿。

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社会对企业在经济、法律、伦理和其他方面酌情而定的要求”。McGuire& Sundgren(1988)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承担经济性及法律性责任之外对社会应尽的一些其他责任。Epstein(1987)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社会反应三种类型。之后,Carrol(l999)又将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发责任四种类型。

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也有一定的研究。张衔、谭克诚(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除了企业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外,反映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责任,可以划分为强制性社会责任和选择性社会责任。曲宗续(2012)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架构可归纳为紧密相关的四个方面,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沈洪涛(2004)以企业财富创造为取向来刻画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以财务绩效作为因变量,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修正模型,并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分别对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进行了逐步回归,进而对社会责任进行衡量。

可见,企业社会责任是根据社会对企业的各方面要求,反映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责任,主要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等强制性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自发责任等选择性社会责任两种。

(二)企业绩效的衡量

关于企业绩效评价,沈洪涛(2004)等多位学者进行过相应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企业绩效是衡量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标准,是企业价值的体现,主要分为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部分。企业经济绩效则主要有市场收益指标、会计收益指标两大类。认为企业财务绩效的衡量标准主要有市场收益指标和会计指标两大类。如任缙(2010)认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和每股现金流量存在一定的关系。程树(2010)对企业绩效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企业绩效分为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部分,并指出要衡量企业的绩效就要建立合理的衡量标准,如企业经济增加值评价体系、包含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体系和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等等,通过这些指标来对企业绩效进行合理准确的衡量。黄世英、秦学志(2010)明确了企业绩效的内容及评价方法,并且介绍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即在各项重要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出主要分析社会贡献、员工贡献、资金贡献和公司贡献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这为以后结合社会责任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不同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很早以前就开始研究。Griffin and Mahon(1997)统计了 1972—1997 年的 51 篇论文的研究结论,其中正相关 33 篇,负相关19 篇,无相关 9 篇。纵观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仍有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三种结论,而且正相关的结论占了压倒性多数,仅有少数研究得出了不相关或负相关的结论。后两种结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处于竞争劣势,因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公司利益的流出,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绩效。如S.Pasaribu Hadi(2003)对印度尼西亚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无关;Wright & Ferris(1997)的研究结论就是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财务绩效负相关。而李正(2006)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当期价值,但从长期来看,企业价值不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下面本文将主要对近年来得出正相关结论的相关研究,从不同视角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

第8篇

虽然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迄今为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范围和性质仍是众说纷纭,其原因在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随实践不断发展的概念,呈现典型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点。所谓阶段性,指的是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不同;所谓地域性,指的是同一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Sethi(1975)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和认知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会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时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项对15个国家的12000名经理人的调查显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先后顺序在国际间有很大的变化(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2002)。“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是逐步演进的,唯有置身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领会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整意义”(Eberstadt,1978)。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简单套用西方现成的分析框架可能会导致偏差。国内虽然也不乏有对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本土化”的探讨,但现有基于我国制度背景的,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总体来说比较有限,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的差异化研究还相对欠缺。本文拟在对高管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期得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研究方法

(一)样本

本研究对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地的14家企业的22名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其中包括国有企业6人,民营企业12人,外资企业4人。平均工作年限14年,其中男性19人,女性3人。

(二)访谈提纲

为尽可能引导受访者充分表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以企业高层管理者为访谈对象,进行现场访谈或电话访谈。本文研究的主要访谈问题共2个:

结合贵企业实际情况以及贵企业所处行业背景,您觉得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哪些方面?其中,哪一方面的责任是最重要的?您能简单地按重要程度排一个序吗?

您觉得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是一样的?他们之间都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三)访谈记录程序

本论文的调查中,访谈小组由2名成员组成,事先通过对访谈提纲进行学习讨论,对容易产生的歧义进行沟通,确保对问题理解一致。访谈时由一人负责提问,另一人负责录音、记录和补充。访谈在取得访谈对象同意后进行了录音。所有访谈材料都在结束当次访谈48小时内进行了材料整理和文字录入。录入后由访谈小组成员共同补充整理,以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研究结果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构成

笔者根据对访谈笔录的整理,本文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高管认为,企业要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盈利,其次,还有守法、就业、顾客、员工、慈善、环保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家典型描述见表1。

本文将受访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重要程度的排序做了统计,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具体见表2。其中,第一层次是企业必须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第二层次是与企业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社会责任,第三层次是与企业的发展间接相关的社会责任,三者均属于企业自愿履行的社会责任,注重履行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比较

从访谈结果来看,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均具备一定特征,并存在差异性。典型描述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差异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国有企业首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为国家免费或低价提供大量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其次才是盈利,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社会目标要优于其经济目标。

民营企业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盈利和提供就业岗位。

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注重对消费者、员工和公众承担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并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纳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

结论与讨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具有多层次性;二是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均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是其社会责任内容有差异。具体讨论如下: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具有多层次性

我们之所以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层次性观点,是因为:

第一,许多企业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责任概念的科学认识,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做慈善,从而对履行社会责任持消极态度,或是在履责过程中本末倒置,连最基本的职业安全与产品安全都不能保证。近年来各地频发的矿难,劳资纠纷、产品安全事故以及环境污染事故都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企业缺乏社会责任自主治理的意识,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还满足于只承担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漠视企业中小股东、雇员、消费者、社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问题,产生企业社会责任“显性违规”和“隐性违规”并存的局面(李维安,2008),而这将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层次性的观点,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规模以及不同行业乃至不同经济周期的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层次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承担相应层次的社会责任。例如,处于垄断性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除了必须履行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社会责任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履行第三层次的社会责任,否则就会招致广大公众的非议。处于竞争性行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则只需要努力履行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社会责任就可以了,一个连基本的职业安全都不能保证的企业如果频频进行慈善捐助活动,这种不正常的分0 只能被称之为“作秀”。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竞争,可持续发展

2.通讯地址:714000渭南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杨培源收;手机:13110309967邮编:yangpy03@163.com

3.项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0YKF003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全球化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并逐步演化成全球性的CSR运动。同样,企业社会责任也已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随着自然环境恶化、信任危机以及损害员工和消费者利益事件的发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乏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迫切问题。而SA8000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则进一步彰显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不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企业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一、企业社会责任:一个复兴的使命

经济社会学认为企业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企业总是嵌入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环境、资源关系之中的。企业行为除了遵循经济理性之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因此,企业是社会人,它不仅具有经济理性,而且更具有社会理性,并且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理性限制着经济理性。因此,企业的社会属性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根源,社会性始终嵌入于企业性质之中。尽管企业的社会性一开始隐藏在企业的经济性目标之中并为经济性所遮蔽,但随着以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社会性必将从原初的遮蔽状态发展到显现状态,并促使企业社会责任逐步加强起来。[1]

在18~19世纪初期,由于工业革命刚刚起步,企业规模偏小,节俭是占主导地位的美德,企业家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的惟一目标。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能自动地协调。正如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指出的那样,每当个人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时,“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结果“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2]当时,也有一些个人的慈善捐款行为,但遭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攻击,认为对弱者的保护会降低人类的适应能力,是违背自然进化过程的。[3]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企业的力量不断壮大,以及工业发展对社会负面影响的日益暴露,社会对企业的关注上升到新的高度。人们开始探讨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以外,还要承担其他带有一定公共性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奥立弗·谢尔顿在1924年提出,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这个提法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由于美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陷人了罕见的经济大萧条,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才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受自由放任经济学思潮的影响,遵循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资本家大肆地追逐私利,从而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企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于是从美国开始,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一些漠视企业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做法受到一些大公司的经营者和立法者的唾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张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在劳工运动、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人权运动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大的认同,不少企业付诸行动并逐步形成国际化的潮流。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正式提出了企业公民理念,推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一个新的潮流。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明确列入几乎每家大公司的议程。连《财富》和《福布斯》这样的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企业不仅仅是其所有者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它还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产生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是关于一个企业应该怎样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获得利润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就像企业的全球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样,正成为国际上企业经营的全新理念,工商界已经明确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来源。

目前,“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随着可持续发展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深入人心,与社会相适应的指标如综合资本、环保、人文等各项指标的“全面价值观”将取代传统的单一“利润价值观”。[4]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新的竞争优势已经开始体现在绿色企业形象、清洁生产、产品后处理和再利用等与生态和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一系列反映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技术开发与管理等方面。而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大企业、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责任竞争力:一个对关系竞争时代的回应

责任竞争力,简言之即企业在为社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时,要同时能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市场中长期生存,才能持续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5]要成为真正具有责任竞争力的企业,就必须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与企业自身对利润的追求之间求得平衡。传统的市场竞争的方式是沿着“价格—产品—服务”脉络演进的,“关系”竞争模式是市场竞争新阶段,而责任竞争力是企业对进入新竞争时代的一个明智回应。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肇始于价格竞争。价格竞争是依靠低廉的价格与其他企业展开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在生产力水平低,产品同质性强的早期市场竞争中,消费者主要关注产品价格,对产品的品质、服务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因此,早期企业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价格上。其次,产品竞争方式。产品竞争方式是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战略获得竞争优势。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方式也从同质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竞争。企业通过市场细分,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避开单纯价格竞争进而追求产品差异化所带来的垄断性利润。然而随着产品差异化战略走到极致,竞争从产品内涵向产品外延拓展,服务竞争开始登上竞争舞台。服务竞争是通过向顾客提品以外的一系列附加服务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获取竞争优势,服务竞争成为产品竞争之后的又一重要企业竞争方式,然而,服务产品也会由于趋同化而使竞争优势难以保持,激烈的市场竞争呼唤更高层次的竞争方式。

传统竞争模式的有限性推动市场进入关系竞争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市场需求上,出现了带有社会价值取向的责任消费者,并且通过NGO的形式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影响市场竞争的巨大力量。在企业投资来源上,也同时出现了带有价值取向的投资者,因此市场竞争能力取决于对利益相关者的平衡能力。企业实际上已进人利益相关者公司阶段和关系竞争时代。关系竞争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构建竞争优势。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竞争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开始从产品和服务以外寻求新的差异。企业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和盈利能力。发达国家的各种利益集团已将这一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特别是通过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及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导到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身上。另外,这一阶段,责任消费者和责任投资者及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会对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又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说,这一阶段社会对企业提出了全面责任要求,不但要对股东、顾客和环境负责,而且要对有价值取向的消费者和投资者负责,对员工、社区、供应商负责。企业进人了对利益相关者全面负责阶段和关系竞争时代,责任竞争力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基于责任竞争力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企业可持续即为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长盛不衰。[6]因此,企业一方面要正确地确定自身的使命和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担负起企业为社会发展的责任,同时也要保证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顾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环境、生态、资源协调一致,以实现企业的长期高效运行。可见责任竞争力奠定了企业可持续的基础。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其一,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手段的合道德性,以及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大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它作为企业价值体系的核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二,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价值观支持。一个企业能否持久生存下去,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价值观所支撑。而这个价值观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因此企业内的个人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必须和社会价值观一致,取得社会的认同,才能成为一种永久的支撑力。其三,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长期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现管理与伦理的有效结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在于人。当伦理因素注入管理并成为其核心要素时,企业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管理伦理的独特功能才能得以显现,人的主体力量才能得到发挥。

其次,责任竞争力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企业实力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区别。企业硬实力主要指资本、厂房、设备和生产经营设施等物化了的能力和企业员工。软实力则指企业宗旨、价值观、创新机制、市场信用、社会责任意识和由此凝聚而成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软实力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灵魂,企业的社会形象、声誉甚至比企业的产品、服务更重要。因此取得社会公信的企业更会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企业要获得持久的成功,管理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像对待经济问题一样,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逐步加强,顾客不单单注重产品的关键购买因素,如价格、质量、安全、便利等,更关心产品的生产方式及企业道德形象。可见在注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只有当企业遵守了基于道义的社会责任,它才可能赢得社会的认同,提高品牌声誉,并赢得众多的顾客,企业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只有给予社会最优质的产品,社会才会对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企业自身才是最终的受益者。

再次,责任竞争力是关系竞争时代的制胜法宝。以责任竞争力为支点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促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重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承担起对他们的责任。对投资者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在能够进行理性的经营决策,能够及时准确地公布财务信息,能够给予投资者满意的回报。企业与投资者良好的信用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财务实力,增强企业的战略发展能力。一个能为员工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能给予员工公正的评价和公平的报酬,能从制度上为员工提供休假、医疗、养老等基本权益和保障,能全面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的企业,必然能提高员工对它的满意感和信赖感。基于尊重、信任和关爱的劳资关系可以进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企业对顾客承担社会责任就是为顾客提供价格合理的、高质量的、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一个全面满足顾客需要的企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拥有稳定的、忠诚的顾客,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对供应商负责就是企业能在商业往来中讲信用、有效率并追求合作双赢的交往方式,由此可以获得优惠的价格、及时的供应和长久的合作,节约交易成本。一个遵纪守法、照章纳税、有责任感的企业也容易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信任和支持,从而降低监管约束和市场壁垒。企业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轻运营活动对环境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如能源的节约使用、排放物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危险工种职工的安全保障、顾客信息的保护等等,类似于此的社会责任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社会责任风险。企业可以采用慈善捐助的形式投资于企业竞争环境中的某些重要的社会因素,以改善当地的社会条件,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因为这些条件的优化而改善了企业的竞争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这种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目标由内在冲突而走向相互兼容,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享价值。[7]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可帮助企业建立友好的内外部关系,赢取良好的市场声誉和社会声誉,提高企业获取人力、顾客、财务和实物等资源的能力,从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可以获得长远的商业利益。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是针对经济全球化、传统发展观和利益最大化模式作出的战略选择。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构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1 肖日葵. 企业社会责任经济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35.

2 亚当·斯密. 国富论(下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28、130、132.

3 乔治·斯蒂纳.政府、企业与市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姜启军,贺卫. 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与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51.

5 殷格非. 提高责任竞争力应对全面责任竟争时代[J]. 上海企业, 2006(1):23.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指标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39-02

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如何全面地、科学地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及广大的社会公众关心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的环境,以及看重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加以研究比较,以求建立一套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1早期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

较早期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一般先搜寻企业年报(或其他信息源)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然后对信息归类,弄清各类信息的发生金额、在年报中所占的篇幅或字数等,最后用这些量化的社会活动信息作进一步研究。西方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的研究早期采用此法,我国学者李正(2006),田志龙、贺远琼和高海涛(2005)的研究文献中也应用到了这种方法。

另一种是“声誉指数法”(reputation index),用声誉指标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部分或全部度量,企业声誉由业内资深人士根据一个或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公司声誉指标是1992年版的《财富》杂志声誉指标,该方法对公司外部知情者(其他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财务分析专家等)进行调查,也是一种知觉测量。被调查者对公司声誉的8个维度用10分量表逐一评分,最后计算总分。

这两种方法都有比较明显的不足。“内容分析法”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性而非实质性研究,没有考虑概念的不同维度;且由于需要使用公司的内容,属于主观测量,极易被人人为操纵。而“声誉指数法”与公司声誉评价有重叠,可测量全面的企业社会绩效但对社会责任方面比较模糊;且由于是公司外部主体产生,属于知觉测量,有产生晕轮效应的风险。

2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

早期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主要围绕企业如何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来进行的,而到了后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呈现多样性的特征。从SA8000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到英国的 Footise for Good、澳大利亚的 Reputex 等,国际社会越来越看重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加以数据量化处理。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标法”、“问卷调查法”和“专业评估机构数据库法”三种。

“污染指数法”由Griffin和Mahon(1997)最早提出。一般先由政府机构或独立的专业机构制定评价指标,然后利用这套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污染程度。现在学术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指标是“有毒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TRI)”。此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只测量概念的环境维度,属于客观测量,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公司。

“问卷调查法”由Maignan,Ferrell(2000)和Maignanetal(1999)提出,我国学者郑海东(2007)也做过类似研究。这种评价方法先把模型各维度直接操作化,对每个维度都设计一系列测量题项,编制成测量工具,然后通过调查问卷来调查答卷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各个题项的感知,最后根据各题项的得分及维度得分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由于此方法数据是问卷使用者产生,所以采用的指标测量概念要非常匹配。而且主要依赖受访者的知觉,知觉测量可能会受到实施方式的操纵。

“专业评估机构数据库法”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目前该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大多采用此法,学者Preston and Sapienza(1990),Greenley and Foxall(1997)和Hillman and Keim(2001)等都为此方法的研究做出贡献。此方法主要使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专业评估机构建立的数据库进行研究。由公司外部主体产生,多维测量,与理论模型的吻合性取决于机构操作方式和使用标准。唯一不足的是依赖于评估机构的操作方式,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现象。目前世界上比较权威的机构有美国的KLD和法国的ARESE。

KLD公司是Kinder,Lydenberg&Domini Co.公司的缩写。这是一家专门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投资咨询,定量评价企业的社会绩效,并向投资者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的公司。KLD公司建立了一种评价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与否的评级标准,即著名的KLD指数。最初,公司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有八类,分别是社区、员工多样性、员工关系、生态环境、产品、军事、原子能和南非等,构成了一种多维评价体系。前五类指标是有关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打分标准是从(-2,-1,0,+1,+2),评价尺度是从(-2)的非常不负责任到(0)一般,再到(+2)的非常出色。后三类指标是不属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但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打分标准分成三个等级(-2,-1,0),评分尺度是从(-2)的非常担忧到(0)一般。KLD指标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一直不断在调整。在90年代末又增加了两类评价指标,分别是非美国问题和其他。而南非问题目前已经从KLD指标体系中删除。KLD指数被认为是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是因为它一方面公司研究人员尽可能使用定量标准进行评价,若必须使用定性标准,则需要对定性标准进行准确的解释;另一方面,公司研究人员与被调查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办公室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确保得到准确数据,而且每年向被调查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办公室寄送调查问卷,询问它们在公司社会绩效方面的措施。KLD公司依赖丰富的信息源,建成了质量较高的数据库。因此,KLD指数被认为是目前“研究设计最好同时也最容易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

3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

在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由于研究时间不长,总体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国外较为滞后。

陈立勇、曾德明(2002)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评价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演进,从而企业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社会责任分工的边界也在不断调整。利益相关者评价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绩效,也使企业在解决失业、环境保护等过去普遍认为应由政府负责解决的社会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为以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仲大军(2002)的研究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对股东负责,即创造利润之外,还应对全体社会公众承担责任。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四个方面。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主要是企业承担其经济责任;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并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责任的要求。

叶祥松、黎友焕(2004)在《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说:“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特征,第一是法律和制度要求的强制性的社会责任,这类企业社会责任往往是通过相应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度的制定来强制推行的;第二是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求的自发的社会责任,这类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是建立在企业文化中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可上,体现了企业家自身的人文素质与价值观念。”

梁桂全(2004)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

张双武(2004)的研究指出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由于缺少外国研究所使用的类似KLD社会资料库中的数据而无法深入,并且从研究相关性的前提提出当前首先要进行我国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识别、权重分配、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体系及其评价体系的设计等研究。

李富平(1997)鉴于矿山资源型企业本身的特点,从国家、生态、能源、职工、社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资源型矿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综合效果测度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资源型矿山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模糊概念,在评价体系中应用多决策者的AHP法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李立清(2006)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评价了湖南省约三百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选择的问卷调查样本是以湖南省2003年成规模以上企业为母本框进行的,这些企业包括工业制造企业、石油化工企业、零售企业、饮食酒店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筑业、采矿企业、烟花鞭炮制造和交通运输企业等九个主要产业的工商企业。他设计的这套指标体系分为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等五类评价因素,而每类指标的得分都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让企业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打分。请到了5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者、政府官员及企业管理专家,采取主观赋权的方法,根据权数分配调查表提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权数。通过数学统计分析后,原则上取得了各项指标权重,最终应用模糊评价法评价了湖南省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李富平的研究仅仅只征求了少数几位专家的意见,虽然他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但是权重的确定在科学性上有些欠缺;而李立清的研究参与调研的专家达到五十位,所确定的权重较具有说服力,但是每类指标的得分都是发放的调查问卷,并且由企业自行打分,以此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据本文作者看来,企业自行打分的可行性和可信性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4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的前景展望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汲取他们的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借鉴他们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其次,要明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的各个维度和指标,以求建立一个与实践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运用建立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评价,反映当前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状况,并将所得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维政,吴继红,任佩瑜.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J] .中国工业经济,2002.07

[2]黄文彦,蓝海林.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之探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

[3]金立印.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测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消费者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6):114-120

[4]李正.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6,2(215):p77-83

[5]迈克尔•波特,马克•克雷默. 战略与社会:竞争优势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联系[J] . 哈佛商业评论,2007,11:42 -65

[6]沈艺峰,沈洪涛.论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全面结合趋势[J] .中国经济问题,2003,02

[7]徐尚昆,杨汝岱.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7,5(230):71-79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理论;经济力理论;社会力理论;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33-02

出于企业或公司如何获得达到利益最大化核心能力的论说,可以将整个企业发展理论中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大致分为两种:经济力和社会力。即使用纯经济因素解释企业发展模型的理论可以归于经济力理论范畴,而使用除经济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对企业发展模型作出分析的理论可以归入社会力理论范畴。经济力理论向社会力理论的转向现实的是企业发展策略的根本转变。

一、企业理论中经济力理论及其局限

(一)经济力理论

所谓经济力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或公司如何提高自身的赢利能力,诸如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垄断优势对外投资、通过对外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和竞争地位等等。该理论的前提是把企业定位为“经济公民”的身份,这是一切经济力理论研究的大背景。这个理论的另一个暗含条件是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根本目标的,企业的责任在于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要素的投入,绩效来源于经济资源产出的效率。这一点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体现得很有代表性。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无论是“主流学派”还是“非主流学派”、无论是人们所总结的“个论”还是“通论”,对其行为的解释从没走出过企业“经济利益”的地域,始终在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因、动机、目的寻找经济利益的源泉,始终围绕“培育、利用优势,尤其是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利润”这一教条来探索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来源以及如何利用,进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所以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本质上属于经济力理论。

(二)经济力理论的局限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不但是经济利益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各种利益的交集。特别是跨国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此体会应该更加深刻。难道跨国公司存在的价值就是创造经济利益?难道“企业的职责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实际上作为社会细胞,企业同样是社会关系的显现,回答以上问题恰恰是回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本源。除了科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解释了“企业的性质”,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角度解释对企业的性质作出解释?毕竟,企业的本源不但具有经济性也具有社会性。这就意味着企业不仅是“经济公民”,还“社会公民”。

理论的发展总是意味着实际情况已经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诸如:跨国并购浪潮与国际战略联盟、RD的国际化、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柔性化、网络化等等;跨国公司目标向多元化发展,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重视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强烈关注跨国公司社会伦理形象。而且,在所有变化中,都贯彻一个理念,那就是“人性化、人文化”。这一系列新变化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解释,尤其是当今跨国公司把社会责任作为实现其目标体系的重要途径,强烈地追求社会伦理形象,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更是无法合理解释。社会力理论的诞生为跨国公司理论开辟了崭新天地,为合理解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追求伦理形象找到了理论依据。

二、企业理论中社会力理论的发展

社会力理论是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所谓社会力理论,就是研究企业在新的企业使命和多元目标体系下,赢得社会尊重和赞誉的能力,与社会协调一致、与环境相容共生的能力,并解释跨国公司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新的经营战略与行为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任务是应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探索跨国公司实现目标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运行机制,并合理解释跨国公司行为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的产生不仅是跨国公司理论的必然演进,更是跨国公司实践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标志着其已经完成了“经济公民”向“社会公民”的转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经济力(垄断优势、技术、资源、内部化力量等等)的有限性,制约了跨国公司原有经营战略的实施,使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力已经不能构成全球化经营的动力系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迫动性引发跨国公司战略的新变化,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动力源——社会力。把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作为培育社会力的核心,并形成跨国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为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证依据。

随着价值观的转变,跨国公司的目标也不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了,而是向多元发展,形成了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多元目标体系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更关注人性化、人权、公平,还有与社会和谐。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已经无法合理解释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和全球化经营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树立伦理形象的新变化。

三、社会力理论的一般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社会力理论的提出,使跨国公司理论向前进了一大步,为跨国公司如何获得更具适应性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而社会力理论的研究框架也能够为企业理论发展更加一般性的社会力理论提供帮助。虽然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中已经为社会力构成设计了大致的框架,但其设计源泉其实来自于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因此社会力理论的发展还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

虽然从起源到今天,历经“数个世纪”,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在讨论之中没有统一的答案,自然相应的内涵也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1924年歇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这种崭新的思想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出现三种相互联系的观念对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出挑战: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这三种观念开始扩大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大了,包括雇员福利(抚恤金和保险计划)、安全、医疗保健和退休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20世纪60年代环保主义蓬勃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心由赞助行为、提高产品安全度等类似事宜,转向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20世纪70年代,消费者权益运动风云迭起,企业社会责任又加入了新的内容。

虽然不同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相应的理论认知也存在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看作是企业高层作为企业相关者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企业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其中相关的信托受托人实际上指的是公司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和广大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者。而利他行为则是指企业为社会公众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但自己并不直接从中获取经济上的好处。

(二)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传承自国外的相关研究,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需要和面对国际贸易的压力下必然出现的结果。与国外一样,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国内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各有看法,其内涵远未统一。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主动应对的最好选择,也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中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明显不足。其表现为:一是研究成果少而且观点片面。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迄今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成果不够深入,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二是缺少创新性研究。目前国内翻译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原著较多,而国内原著很多都是借鉴或直接引用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科研成果,针对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很零碎,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与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明显不同。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总结

企业角色从“经济公民”转向“社会公民”;企业理论也从经济力理论发展到社会力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正在逐渐掌握更具加适合发展的能力,并通过将社会责任整合入企业战略的形式,在制度上保证了更加有效地将社会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借此发展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但企业理论的这一新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供给企业更强的理论指导,关键在于建立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与企业绩效紧密相联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而这又依赖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竞争的最高境界将是标准和制度的竞争,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内容来规划。要把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变成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而且要争取这种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邓修权,夏国平.企业能力理论及其形成背景分析[C].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3] 卢让林,李子奈.企业理论的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4] 吕中楼.企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4,(7).

第1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息;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33 -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最大限度追逐经济利益带来的“负效应”日益突出,“美的”紫砂煲造假骗人,“富士康”员工的17连跳,让人“心惊胆战”,不论是中石油的管道泄漏还是紫金矿业的污水泄漏,均让大自然遭受了“不能承受之痛”。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的社会角色,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高收益率的同时也要切实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进而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干预。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理论界,主要是法学界,从法律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屈晓华(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和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也是企业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标,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和文化责任等”。

美国最早提出和研究社会责任会计,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美国的全国会计师协会(NAA)在1974年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领域包括社区参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产品与服务等四个大类,共包括21个小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月7日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1条指出,“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在第86条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国资委2008年1月4日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从八个方面概括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即“公民责任: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经济责任: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质量责任: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环境责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责任: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安全责任:保障生产安全;内部责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益责任: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二、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从上市公司社会报告披露的数量来看:在深沪300指数企业中,从公开渠道我们可以找到219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的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3%,81家未报告的企业占样本总数的27%。从数量上看,还有接近30%的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报告。

(一)从行业、地区分布来看

2010年深沪300指数企业中有35个行业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保险业、家用电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表现突出,而石油加工、纺织业、出版行业则表现不济,具体情况见下图:

由图1可见责任报告的行业占整体样本行业的66.03%,而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占总体样本的69%)和中部(占总体样本的22%),西部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只占总体样本的9%,中西部分布不平衡。

(二)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次数来看

在219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当中,有30家第一次社会责任报告,第二次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3家,第三次的有147家,第四次的11家,第五次及以上的总共有8家,其中,3次以上的企业占大多数,5次以上的企业很少,说明我国非财务信息披露起步较晚,并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意愿不积极。

(三)从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状况来看

从调查的219家企业来看,社会责任报告经过第三方机构审验的企业仅仅有16家,占样本总数的7.3%,剩余203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的审验。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有利于于提高其可信度和权威性,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社会责任审计具体准则,因此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存在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的情况。例如,“美的”紫砂煲造假骗人事件,“美的”在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紫砂煲造假事件依然避而不谈,根本未披露这个事件的负面影响;紫金矿业的污水泄漏事件,作为上市公司的资金矿业,信息披露不仅滞后,且对其排除的废水到底有毒无毒也不作准确的说明,无法为利益相关方对其整体业绩作正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依据。

(四)从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来看

2006年以来,深证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国资委先后了有关规范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文件,但不同主体的文件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格式不完全相同,以至我国企业所披露的报告种类繁多。目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行文和阐述上都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名称上来来讲,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在篇幅上,每个企业则有所不同,少则十几页,多则数百页,公司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均系根据不同组织的指南以及行业标准进行编制,有失可比性。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法律、规范的要求

据研究,企业目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都要大于其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做到自愿履行社会责任。要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付诸实践,外部力量的介入即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目前存在的关于规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繁多,但这些法律条文都相对零散,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系统的结构支撑。目前,只有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然而这些规定仅仅是指导性的,并没有具体的诠释及操作规定和保障机制,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实中也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2、利益相关者的压力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对企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有积极作用。而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主要资本所有者(即大股东)会对企业经济责任是否履行进行关注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意识尚须提高。就上市公司而言,企业的小股东中有很大一部分以股票投机为目的,甚至对财务报表都没有足够重视,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职工、社区等)对企业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信息了解甚少,以至难以对企业是否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以及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有较高的关注度。

(二)内部因素

1、公司的规模

大公司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形象与信誉资本,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是塑造大公司良好社会形象和改善公司信誉的有效手段。因此,规模越大的公司,就更加可能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表明自己是负责任的公司。Cowen(1987),Trotman(1981)等的研究也表明,公司规模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

2、公司的盈利能力

Preston等(1997)提出的“提供资金假说”认为,好的财务业绩使公司有更宽裕的资源投入到社会责任活动中去,因此也更有可能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基于企业业绩与一般信息披露的关系,众多学者认为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得公司倾向于披露更多的信息。

3、公司的行业属性

公司所属的不同行业会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某些行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明显多于其他行业。《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要求重污染企业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社区等方面从事更多的社会责任活动,因此,这类企业会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表明自己的行为。

四、改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

为改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本文从信息的提供者即企业,信息的监管者即政府和信息的使用者即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尽快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立法工作

1、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零散的分布在年报内,披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披露规范。要制定有效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对象、内容、形式、工具等做出具体规定;第二,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要求做出明确和强制规定(例如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鼓励企业披露尽可能多的其他社会责任信息,由自愿披露逐步过渡到强制披露;第三,加强处罚制度建设,增强处罚力度;第四,制定具体的执行指南,确保其有效执行。

2、完善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虽然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自然资源法》《公司法》等法律涉及到一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但是还没有有关社会责任专门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如果没有相关的律法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承担社会责任买单。本文认为在《公司法》中规定了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义务主体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现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进行协调,将分散于诸多法律法规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社会责任利益本位理念下,同时积极利用法律中激励性规范(如《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的公益、慈善性捐赠可以税前扣除),可以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二)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自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企业内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动力。因此,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对推动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尤为重要。政府、民间组织和主流媒体加大对企业广义受托责任观的宣传,加大企业对社会责任观的认知,使得社会责任观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引导企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长期定期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用需求。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它从财务报告中脱离出来,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也应当由分散的披露方式向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过渡。2006年,国家电网内资企业首份取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然而,目前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水平不高,很少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部分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建立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基础上,缺乏有力的事实做支撑,显得空洞无内容;第二,公司缺乏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与沟通,单方面闭门造车式的编写报告,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需求没有纳入报告体系之中。因此,上市公司应在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事实基础上,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采纳相关的意见,策划、撰写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

(三)提高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

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属于外部推动力。因此,通过网络等媒体,举办对利益相关者宣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重要性的活动,以提高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之一。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弥补政府在某些方面的“监督失灵”。

(四)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审计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只有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承诺,而没有独立第三方的鉴证,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可信度容易遭到质疑。欧美国家在实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同时,也开展了对此类信息的审计工作。为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可靠,我国也应当逐步开展社会责任信息的审计。我国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目前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比例尚小,且披露时间尚短,因此,试点推行可避免打击企业披露的积极性。二是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社会责任审计准则的制定应当同步进行,只有在存在一定准则的规范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审计工作保量。

(五)加强对社会责任信息计量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基本上都是以文字描述为主,辅助一些图片、图表、数字说明问题,而基本上没有披露以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责任报告。当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不能反映企业社会收益、社会成本和社会净收益,因而,不能反映企业的存在的社会价值,缺乏有用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责任信息计量存在技术难点。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基本上处于引进国外经验的阶段。因此,学术届应加强社会责任信息计量研究,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计量依据,并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05).

[2]NAA,1974,Committee on accounting f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Management Accounting.V0l.56 No.3:59-60.

[3]张旺.中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

[4]Trotman,K.T.and Bradley,QW: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1.6.

[5]Cowen,Scott,S,Ferrari,L.,Parker,L.:The Impact of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A Typology and Frequency-based Analysi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7.12.

[6]Preston,L.E.,Rey,F.&Dierkes,par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Germany、France、Canada and the U.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8,20(4),40-49

[7]彭华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