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诵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言:“经典诵读”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据研究发现,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理越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文本根据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实践的缺失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表明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观点,并总结了几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严重缺失“经典诵读”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1]。
1.1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均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被溺爱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使得小学生身上存在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变少,而我国经典著作所传扬精神的皆是仁、义、礼、智、信,小学生对道德情操的修养以及素质的培养逐渐减少,个人主义过于强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层。
1.2经典诵读内容过于陈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的经典著作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对课本的知识,教师只注重“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教师处于比较茫然、模糊的状态。然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经典著作的阅读,可适量在教科书以外进行延伸。语文教师作为文学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文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建设。
1.3教学形式落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教学形式往往是,一边阅读一边讲解,讲解完之后由学生各自做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对象而非学生。学生缺少对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并不理解,并对这种“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形似产生反感,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经典著作更提不起兴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典诵读”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2.1以校领导为龙头,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以学校领导为龙头,通过行政渠道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及教师对“经典诵读”实验的认知,并知其重要性,从而在“经典诵读”实践上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2保持课题组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课题组成员的责任、任务,监督项目研究进度,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脉络,交流心得体会以及发现的问题。同时建立课题组QQ群、飞信群,确保成员之间能不受时空的制约保持双向沟通,能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讨论,能在第一时间分享课题研究中的新发现。
2.3提高教师关于“经典诵读”的理论水平
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师的培养相结合[3]。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两次,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的研讨活动,学习经典诵读新思想、新理念,讨论在“经典诵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好的思路,观摩课堂经典诵读教学,反思教学行为,同时要做到培训内容具有广泛性,培训形式多样化,使“经典诵读”培训正规化、常态化。
2.4开展针对性的前期调查
谈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成长经验,以此掌握学生的特性。问卷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接触经典诵读途径、“经典诵读”选取、家庭有无“经典诵读”教育、家庭藏书、经典诵读内容来源、经典诵读兴趣、经典诵读内容取向、每周经典诵读时间和量等方面。通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特性和学生对“经典诵读”的了解程度,从而因材施教,设立不同的“经典诵读”实践计划。
2.5学校制定教学改革措施
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确保“经典诵读”实践能正常进行,同时将“经典诵读”实践纳入教师考核中来,与教师效益考核挂钩,并制定具体的考评指标体系,确保教师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经典诵读”实践教学。
2.6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理念
首先,坚持“走出去”的学习策略,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参与各种与“经典诵读”有关的培训活动、研讨会、报告会等,聆听著名学者对“经典诵读”的见解,学习他们的关于“经典诵读”的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的提高课题组对“经典诵读”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结语
“经典诵读”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多吟诵、多积累”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范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叶蓉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3-11.
我校从2003年提出“三礼”教育至今,学生的文明礼貌修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学生仍然缺乏书卷气,学校的人文气息仍然不够。面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现有资源,本着“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原则,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将诵读经典作为提升我校学生人文气息和文化素养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的办学愿景。
一、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文化气息
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我校打造校园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校园门口两侧建立“诗词墙”;校园操场建立“雅仪厚德文化”长廊;“孝悌”文化墙;“论语”墙;“历史故事”墙等,教学楼各个楼层根据不同的主题,展示各有侧重的经典文化:经典名画,经典唐诗,经典宋词,经典人物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紧紧围绕传统经典文化来布置班级墙报;每月在校园展示橱窗展示传统经典文化主题;校园网站、微博上定期介绍学校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动态;每天上学、放学时,无论学生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在学校生活中处处与名人、名家、名作、名画、名曲作伴。
二、校本教材,编撰经典文化读本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学校组织队伍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选本》《三礼小手册》《国学小知识》等读本,从知识、文化到行为,把传统经典文化知识与行为习惯融入国学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每日行为。
三、国学课程,经典文化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应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大新小学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开设国学校本课程,每学期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有检查,以校本教材为主,兼收并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校本课程中。教育形式多样化,鼓励各年级的语文课教师大胆进行创新,以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并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学校设置《国学》课程,开设《国学》早读,建立国学诵读制度,编撰《三礼小手册》,编撰《古诗词诵读选本》等,内容主要包括《三字经》《古诗诵读》《弟子规》《论语》等选篇,让孩子与经典同行,和圣贤对话,让琅琅书声弥漫校园,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仁义敦厚品行的培养,也让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得以延伸。
通过每日一读,每周一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的教育目的。语文科组开展“读国学经典,诵中华美德”朗诵活动检查孩子们诵读成果。
我们还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书法社团、古典乐器社团等,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孩子们学国学兴趣盎然,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有显著进步。我们相信经过小学六年的坚持,孩子们儒雅的风度定会得以彰显。
四、活动丰富,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在经典文化教育中融入丰富多彩活动,每周分年级开展诗文诵读、名家介绍、名曲欣赏、名画鉴赏集体展示活动。每学年开展古诗考级、诵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书香家庭评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等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国学活动月,活动形式丰富,包括国学知识竞赛、国学作文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等,在活动中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五、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讲座,教师读书、分享等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为老师们开展讲座培训,分批次派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经典文化素养。学校连续三届参加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研讨会活动,均有老师参加赛课、论文比赛,成果丰硕。
其实国学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词语。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早在《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近代学者们一致地把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及其研究的学问作为国学的通常定义。我国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言:国学者,一国固有之学也。
1.国学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
现在国学不仅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认同,更得到国家的认同,认为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本。国学经典中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优秀的古代文化,传承并发扬这些经典,在现在仍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近几年我国各个省份的中小学的课堂陆续把国学教学引入其中。一方面使国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再次重新认识和重视这些经典文化。
2.国学有助师范生树立良好的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这句话,许多师范生并未体会其真正的含义。少了些许高考的压力,师范生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师范生,首先要理解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这是教书育人者的根基。通过研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进入师范院校之后很多学生放松了对学习的劲头,没有考试的压力,变得懒散失去目标,而在这成长的关键期,树立终身读书的习惯,不论是之后成为老师,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有极大的益处。
通过熟读这些经典,在心中确立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要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要有厚德载物的胸怀,要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通过对国学的学习,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品德。
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特别是师范生年龄较小,三观尚未形成,并且脱离父母的直接管束,通过手机接触到良莠不齐的思想,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而师范阶段的学习生活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形的时期,接受经典的熏陶有助于形成优良的品德。
二、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1.系统地开设国学课程
在经历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大部分的师范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较为独立的思想,如在教学中加入国学课程,既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又能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更能使学生进一步地领悟国学的精华。
可以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一年级完成《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的诵读和理解,以诵读为主。二年级学习《论语》《孟子》等,以背诵和研读为主,三年级学习《老子》(选)、《庄子》 、《史记》(选)、《资治通鉴》(选),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研读能力的培养,四年级能撰写相关的国学小论文,系统化地学习国学知识,并落实在每个学期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背诵并理解经典文化的习惯,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整合教学资源赋予国学新生命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如信息技术、场景教学等,为国学教育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制作精美的课件,提供丰富的资料,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经典,使学生爱上国学,这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好方法,同时也是赋予国学以新生命。
在国学课程中,诵读尤为重要。对于国学的诵读也可以有多种方法。老师有感情地示范诵读,使学生在视听等多方面感受国学的魅力。结合形式多样的诵读形式,使学生爱上诵读经典。
开设书法、美术等艺术课程,在其中融入国学的内容,书法国画这些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国学内容很好的体现,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国学兴趣。
3.举办丰富的国学活动
关键词:经典 诵读 语言生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变化巨大,城乡之间、国内外之间交流频繁,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语言观念日趋开放、多元,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正如国家语委主任、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同志在2009年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任务愈显重要和迫切,这是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奋斗目标。”①为此,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者提出要求:“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发掘新的工作增长点。②”
国家语委从2007年开始启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08年开始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发展为全面展开的群众性“中华诵・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受到了全社会的响应。诵读经典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既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语言文化素质,因为“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学习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过程,也是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过程,更是重拾经典、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③。
经典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
所谓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其内涵应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揭示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意蕴,并能实现超越时代、民族之间的交流。
经典对于我们的意义何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经典能够“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可以穿越时空,长久地散发魅力,可谓“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后进追取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正因为如此,经典才有鼓舞人心的审美力量,感发并激励人们行端品正,而这样的品行,又反过来由经典记载,传之后世。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也极为看重经典的价值,并以此来对抗越来越喧嚣的文化多元主义对经典的解构,他认为文学经典对于我们的最终意义在于使人类认清自身的命运,“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的自我成长”,“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当代美国学者列奥・施特劳斯从价值等级来展开论述。他说,由于我们的不足,我们需要和伟大的心灵交流,而最伟大的心灵就是我们最终的老师,“自由教育在于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异和卓越”,“这种哲学化思考首先且主要地在于倾听伟大哲人之间的交谈,或者更普遍更审慎地说,在于倾听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交谈,因而也在于研读那些伟大的书”??。所以,经典是民族的财富。经典的文学作品最能表现某一时期甚至一个时代全社会的人生观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创造力、想象力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培养、自我成长的过程。经典的文学作品,因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长久地感动我们,培养我们的人格,端正我们的品行,激励着我们追求真善美,让我们将优秀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诵读文学经典,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语言文化素质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当代文学名篇……文学经典聚集了古今文化的精华,融汇了大师的真知灼见,富含人生哲理和生命体悟。它们无不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着作家对人生与自然的所思、所感、所悟。阅读这些经典名篇会让我们感到喜悦、痛苦、震撼、沉思……总之,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和生命的交流。
“诵读”的含义在于读出声音,如朗诵或背诵,即熟读成诵。这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过程,其次还是一种鉴赏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中国古人提出“涵咏”,即是反复吟咏讽诵。金代元好问在《与张中杰郎中论文》中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强调的是通过诵读去领略其中的真味。古人读诗强调从诵读吟咏入手去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进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如《乐记》中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与诵读相关联的,中国古人还强调对诗歌的“妙悟”。妙悟作为一种鉴赏方法,强调的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凭借心灵的体验和感性的直观去把握诗之真味,它摆脱了文字的羁绊,与读诗者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穿透作品的表层意象,寻觅与咀嚼隐蔽在表象后面的深层意蕴,欣赏活动也随之达到了高峰。
诵读文学经典在当代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愈加频繁,对于语言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获取知识、学习文化、参与社会劳动、人际交往都需要正确地使用语言,特别是标准语言。诵读文学经典与推普工作结合,能够加强人们对于普通话的训练,提升人们的语言文化素质,更好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尤其是能够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我,准确地接受信息,更好地服务社会。语言素质的提高,又与全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语言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上世纪50年代中央就确定了“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字规范化”为语言文字的三大任务;80年代,又确立了新时期语言文字的工作方针:“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工作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进入21世纪,语言文字工作与科教兴国战略紧密配合,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展开,无疑是语言文字工作在新世纪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一个重大举措。
诵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和体验文学经典,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髓,提高人们语言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构建精神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将诵读文学经典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对于传承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正如教育部办公厅2009年2号文件中指出,启动2009“中华诵”、“中华赞”活动,是“为充分利用这一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和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有效载体,发挥其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目前,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响应,许多大中小学都建立了诵读基地和诵读社团,不少学生也真正从这一活动中获益。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在文学与法政学院成立了诵读协会。协会的宗旨是:诵读古今美文,弘扬传统文化,品味中外经典,提高人文素养,推广诵读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为繁荣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从2008年开始,每年暑假以诵读协会作为协办单位开展关于推广普通话、传播诵读文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协会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到徐州市铜山县刘集镇小学、睢宁县南门中学、大吴镇运河小学展开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与师生进行交流。他们还深入到农民家中体验生活,展开普通话使用调查。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从经典诗文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广大师生深刻感受到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深入基层,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毅力,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融入社会和实践的能力。在农村中小学中进行普通话推广和诵读活动,关注农村未成年人,提高了社会对农村未成年群体发展的关注度,大学生与农村中小学生的交流大大激发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其次,活动的展开对于提高新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和谐农村的建设步伐十分有利;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活动使他们了解到新农村建设成果,感受到改革开放新风貌,分析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变化。再次,通过深入推广诵读文化,尤其是学生深入到农民家中调查访问,既激发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又提升了村民语言文化交流的能力,还宣传了中国语言文字工作政策,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村民语言文化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事实证明,文学经典不仅具有典范的意识,还具有崇高价值的承载,它是作者生命的燃烧,体现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发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作用,努力发掘经典诗文蕴涵的丰富资源。比如,脍炙人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者所宣扬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新的内容,激励学生敢于自我超越、顽强拼搏,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价值。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的修养、责任心、国家精神的强调等,能够培养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另一方面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公民。像《论语》中的智慧、《史记》中的历史精神、《炉中煤》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红旗谱》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典文学中的优秀资源有待我们不断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待我们激活,使之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召开30周年纪念会讲话中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它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语言训练中,并与传承中华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使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子孙后代所传承,使经典流传于后世,成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推动力,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普工作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辐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SJB740019)
注 释:
①②③赵沁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语言文字》,2009(6),第3页,第4页,第5页。
④⑤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据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页,第32页。
⑥哈罗德・布鲁姆[美]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⑦列奥・施特劳斯[美]著,一行译:《什么是自由教育》,载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转引自王一川:《大学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页。
⑧教育部办公厅2009(2)号文件。
论文摘 要: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是民族文化智慧的体现,“四书”中蕴涵着有益于中学生素质养成的深刻全面的教育思想:重视伦理教育、重视高雅音乐教育、推行“知行教育论”。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对“四书”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师资配备、教材选编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在今天的学习中,语文教育应担负起提高中学生伦理道德的使命,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经典亦灿烂辉煌。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含有有益于中学生素质养成的教育思想,是当前语文教育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对“四书”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学生中的教育和学习程度、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还未见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关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体现“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教育价值,使其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语文教育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四书”中有益于中学生素质养成的教育思想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对今天的教育也有诸多启示。“四书”蕴含的有益于中小学生素质养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伦理观念的养成
“至圣先师”孔子,作为中华承前启后的伟大师者,特别强调教育的伦理意义。这个“伦理”它包含丰富的理念。在此,仅列述一条: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在人口富庶之后,还必须“教之”,而使百姓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修养和高尚的品格。“教之”是“庶富”之后,必须首先进行的大事。如何去教呢?有一条纲目性的文字出现在《论语》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清代秀才李毓秀按次第先后把这几条编成家教经典《弟子规》。分别按照“入则孝”、“出则悌”等写成六章,推演为1000多字,讲的全是孔子这句话。这句话涵盖了一个人为人的基本伦理要求。今天,《弟子规》风行于世,伴随着国学热得兴起,《弟子规》在青岛的民间、企业、学校、幼儿园全面开花。事实上,这是对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很好阐释与实践。在250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仿佛又重新发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伦理价值。以此看出,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和适用价值。只有发挥教育的伦理教育功用,使每个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才有家庭和谐,才会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
《孟子》进一步发展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要人们遵守和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尽人皆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提出的。由自己一颗爱人的心延伸开来,而去关心更多的人。并且,孟子认为这样甚至可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即所谓的“天下可运用于掌”。而这种想法的实现,须有赖于教育使人们达到“明人伦”的目的。这种教育目的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也使得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中庸》进一步提出由“诚”至“道”的教育目的,也是由伦理而教育的主张。可见,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始终是和人的发展完善、和社会的安宁和谐联系起来的。
(二)重视音乐的教育意义
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认为:要达到明人伦的目标,就要礼乐相成,即思想认识的提高与艺术熏陶相结合,认知和情感教育相辅相成。《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道、德、仁”与“艺”构成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而“六艺”中的“乐”与“礼”构成了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古人特别重视音乐教化的价值。《论语》说: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只有在音乐方面有极高造诣,才能算是“成人”。孔子曾经“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乐代表的是古代音乐中的雅乐,是雅正严肃的高雅乐曲。这种思想与今天所谓的“寓教于乐”是一致的。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非常薄弱,基本上已经放弃了用音乐来教化学生的古老原则,因为音乐课不被认为是核心课程。
无论古今,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培育人发展人,皆宜提倡礼乐结合的教育理念。当前中小学生喜欢追逐流行音乐,对于不利身心健康的内容缺乏分辨能力,难以形成高雅的音乐素养,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礼乐相成的教育思想更有利于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回归到传统经典文化上来。
(三)推行“知行教育论”
陶行知的名字很有意思,代表了中国人对儒家“知行”理念的深沉思考。《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思是:不是认识艰难,付诸行动才是艰难。《周易》有:“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意思是:深刻领会,才能学以致用。《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大学》则提倡以“修身”为本,所有这些,对今天的教育学习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包含深厚的人生哲理,对中学生的素质成长将会起到巨大影响。研究和推广“四书”中的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学习“四书”,让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儒家经典,耳濡目染,能够给当前的素质教育和中学的语文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四书”教育学习现状
(一)台湾中学开设“四书”课程情况
目前,国内外热衷于国学教育者组成了全国性的经典教育合作组织,如“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下设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指导委员会,致力于推广国学,“四书”是一大重点。台湾一直在高中开设国学基本课程《四书》,任继愈先生在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序》中力推“四书”,认为对中学生素质成长有莫大意义。《国学基本教材》是一套在台湾历经了40年教学实践与检验的国学教材,它汲取了台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经验,影响过一代又一代台湾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评论者认为:这套教材完整解读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所作的最具普及性、也最具现代性的一次阐释。近年,此书已在内地出版,它的出版,表明内地“国学热”正悄然回归到一个理性建设的阶段。
(二)国内中学语文教学中“四书”学习的基本情况
1.师生对“四书”学习的认识
在百家讲坛中于丹老师讲的“论语”,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其中也不乏大量的中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学生有兴趣和能力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学生对“四书”的了解和学习又是怎样的呢?
在初中学校中,学生大多能够了解“四书”的一些基本常识,例如“四书”是哪四本书,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等。但也存在着不少农村中学生根本不了解“四书”的情况,反映出教育在这个环节上的薄弱。从学生了解“四书”的途径来看,只有很少同学读过“四书”的一部分原著,并且学生了解靠的依然是课堂上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在调查中,大多数同学表示渴望对“四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接触,认为以此可以促使他们“道德素质的养成”、“古文鉴赏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据同学们反映,目前“四书”学习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学生的古文知识储备不够,课堂上老师讲解枯燥乏味,另外功课紧,没有过多的时间阅读。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学里没有形成传统文化学习的大环境。部分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没有制定或者没有认真落实这方面的教学计划。小学比中学状况乐观一些,以青岛市为例,在教育部2010年开始组织的“中华诵”工程中,青岛市被作为试点城市,于是几乎青岛市区的所有小学都制定了详细的儒家经典诵读计划,上级教育领导部门还要对每所小学进行抽查。学生背诵了四书中的大量格言条目,得到了经典的最初浸润和陶冶。但是如果真正重视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给经典课程一个相当的地位,以设课来保证其修习,这是台湾《国学基本教材》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2.教材选编情况
在语文课程中,以人教版和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涉及到“四书”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如下:
人教版3篇:①《论语》十则;②《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孟子》(鱼我所欲也)
鲁教版2篇: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进孔子》、《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从结果来看,在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四书”选编的篇数极为有限,并且篇数多集中在《论语》、《孟子》,而《大学》和《中庸》的内容没有涉及。在选择的篇目中,内容主要涉及名言警句,论说哲理类,带有哲理教育的意味。
与初中语文教材相比,高中语文教材中对“四书”的学习情况要更好一些。尤其是各种版本的高中选修课程教材大量增加了“四书”的内容。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包括:“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当仁,不让于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教无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共七章。涉及到了《论语》中的几条有名的人生格言。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包括:“王好战,请以战喻”、“王何必曰利”、“民为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人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共七章。
山东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也包括《论语孟子选读》,选择篇目较多,扩充了必修课教材中的“《论语》十则”及《孟子》选文,并搭配以译注资料,以供学习。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出,“四书”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少的,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学生的阅读量,换言之,学校没有相关的“四书”教材,无论是统编还是自选教材,都比较缺乏,是造成中学生对“四书”、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了解不够的重要原因。由于设课的问题,中学生的课业比较多,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
三、学习“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建议
(一)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国学研究小组
教育部门要成立国学研究小组,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当地大学的中文系教师、地方图书馆的古典文献资料,如山东省的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等,审慎选择经典素材,正确选择、编制材。选教材要选择对学生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有作用的优秀篇目。根据中学生的水平,“四书”众多经典篇目完全可以选入教材。例如像青岛出版社曾经专门为小学生编选的注音版《国学启蒙经典》读物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会很好地引领中学生学习“四书”等儒家经典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四书”学习师资力量的建设
按照教育部试点工作的要求,经典诵读工作包括诵读、书写、讲解三个方面。对此,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专业国学教育技能。“四书”的学习师资的建设尤为重要,当前可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引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师,选择部分中学作为示范学校,“以点带面”,定期举行“四书”的相关学习。同时为解决师资问题,应邀请专家对经典诵读指导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例如举办“四书”兴趣班;开展“四书”诵读活动;“四书”心得感悟征文活动;请“四书”专家讲解授课内容;以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专业引领者,带领学校开展以“四书”为校本课程特色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
在通过教学实践而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后,根据实际情况,教育部门可以在中学中全面推广“四书”等国学课程。学校要合理调整其教学计划,给“四书”的学习留下足够的时间,必要时可以对“四书”进行学业考核。借鉴台湾中学开展“四书”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
教师在讲解“四书”以及其他国学经典的时候,要多注重一些教学方法,不能采用一味课堂灌输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探求新途径。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新时期的内在要求,以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为基础,进行学习和研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总之,儒家经典的精髓就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明确以“四书”为代表的经典国学内容,并将诵读和学习发展成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来规正自身的行为和思维习惯,通过国学经典来促使青少年高雅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陈杰思.中华十大义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李鎏.国学基本教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张为才.国学启蒙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M].青岛出版社,2005.
一、妙设导语,调动学习动力
如于漪老师所说,导语就像敲击学生心灵的第一把锤子,只要能激起他们的心灵共振,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习动力与潜力。导语在迅速集中思维,衔接新旧知识,升华审美观念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很多老师将议论文学习划归到了理科知识的范畴,对导语设计环节不甚重视,严重削弱了议论文的课堂魅力。我们要纠正原有的思想观念,在妙设议论文课堂导语方面给予充分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八年级下册《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设计课堂导语时颇是动了一番脑筋,渗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作为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有老人上车,她就是一把拐杖;有盲人乘坐,她就是一双眼睛;有外地人问路,她就是一个向导;遇上老百姓,她就是一个女儿……爱岗敬业,是李素丽不变的人生理念,也彰显了她强大的人性光辉。
2、霍金,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因广义相对论、宇宙论,被称为“宇宙之王”。探寻霍金先生的成功之路,热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在初中阶段就对物理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认为物理知识能够解决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现在还在这里等玄妙的问题。
另外,在课堂导语环节,笔者还即兴朗诵了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经典片段。
二、指导诵读,濡染学习兴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纵观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师生们多急功近利,将诵读学习丢弃在了无人关注的角落。尤其是议论文这样重思维严谨、语言缜密的表达文体来说,诵读似乎是多年从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这一误区,在指导诵读,濡染学习兴致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主要采取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赞颂了白求恩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限于久远的年代阻隔,现在的初中生对白求恩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单纯的理性分析又难免会陷入干瘪应试的窠臼。为此,我指导学生对以下两个句子进行了有感情地诵读,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致。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生怕人家不知道。”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朗读指导中,笔者尤其强调了两个“极端”,还有双重否定句中的“不”“无不”这几个词汇要重读。课文最后几句话,笔者指导全体学生以重章叠唱的方式进行诵读,在讲解之前,便让学生以这种方式体悟到了白求恩的精神,以及他所产生的伟大意义。
三、激活思维,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尤其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传统语文课堂最为人所诟病的,无疑便是僵化的课堂模式,死板的知识体系,狭窄、固定的习题答案,这一点在议论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鉴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文言文与议论文学习能力,笔者结合《鱼,我所欲也》开展了对比阅读教学活动,向他们出示了下面这道题目:
与《鱼,我所欲也》相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在论证思路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联系到了总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还有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还有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知识点,悄然升华了自己的议论文学习能力,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一般而言,议论文学习的尾声,教师都会给出一道“同学们,请说说你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想呢”这样的题目。教学这篇议论文时,笔者别出心裁,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以孟子的口吻写出几句格言,要求语言凝练、思想性强。
一、整合本学科教学资源,把经典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一旦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就会产生质的变化。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五册必修为了考虑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类型的文章,所选的关于孔孟的文章仅有《寡人之于过也》和诗歌散文鉴赏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及必修一后名著导读提到《论语》,重大篇幅都体现在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的相关选段,例如《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贵》等文章。如果按教学任务的安排,学生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接触这两部经典的机会并不多。如果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经典名著的教学,那么在教学中就应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把两部经典名著的内容按不同分量放在每堂课的课前,利用3—5分钟诵读一段经典并不定期地进行总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一段时间,形成一种学习惯性后心理上就会慢慢接受经典阅读。时间拉长加上系统性整合,就会使学生慢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行为上的转变。
二、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合作
在高中教学中,语文、政治、历史等涉及传统经典文化学科的教师较多,可以通过各学科对《论语》等传统文化主题的共同研究和从不同角度的解读,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解读经典思想,向学生传递优秀文化。同样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历史教师可从古代史《诸子百家争鸣》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角度,来解读经典思想的碰撞和儒家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而政治教师可以用哲学思辨的角度,客观看待与解析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要求与社会作用,从而让学生能辩证地分析看待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强大作用。而同样是解读经典《论语》,语文教师除了践行字词积累、文言翻译,了解基本内容等工具外,分析主题思想,结合现实展开思想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所以,如果教师不把经典名著学习看成是单独语文教学的任务,而是把经典名著看成是各个相关学科知识的一个交结点,改变孤军奋战的局面,那么通过各学科的通力合作,形成更强大的教育合力,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必将有明显的提升。
三、把校园文化作为经典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中注入经典的思想,引导学生利用经典解读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灵魂,各学校的校训及校园文化很多来自于经典,在具体解读中注入了时代的血液,如果能深入解读校园文化,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与内涵,不仅能增加学生爱校、爱国、爱真理的情感,而且对经典名著教学来说也是一条很好的解读途径。例如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是来自《论语》中子夏的言语,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思想时刻激励着复旦学生。经典就是现实哲理的沉淀。同样的,作为高中学生,应从校园文化中去解读经典,如果教师组织引导到位,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经典的良好渠道。例如某校的文化核心是“协和”,其校训是“协爱正德,和美善真”,相关“协和”的字眼在校园中处处可见,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每天可见的字眼当中通过经典解读来加强传统思想的教育。通过校训的来源:《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及其所表现的儒家和谐思想,让学生了解到其中很多的文化理念就来自传统的儒家思想,“协爱正德,和美善真”等字眼融入了儒家“仁、礼、智、廉”的基本思想,在践行校训要求的同时,其实就在学习传统经典思想,通过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充分解读,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四、拓展挖掘经典教育渠道,有效利用地方社会人文资源,从社会寻找学习素材
生活处处皆经典,社会中处处是经典思想的渗透,只要用心,经典名著的学习可以立体、生活化。例如,笔者所在的城市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笔者曾经因为经典名著的学习组织了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访问某某古镇,研究古镇文化”实践活动中,先让学生在《论语》和《孟子》中找到“仁、礼、孝”的相关语录和内容,并在了解古镇某名人的生平和事迹后,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经典充分解释人物事迹所包含的儒家思想,深刻领悟儒家“仁、礼、孝”等文化的内涵;同样的,在“参观某纪念馆,学习英雄事迹”活动中,学生们运用儒家经典很好地诠释了一位民族英雄“忠、义”的思想。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经典名著在学生眼里不再是刻板枯燥的理论,而是一种立体可感的思想,学习经典名著的热情也随之高涨。另外,校园文化很多是相通的,在突出个性的同时有许多共性,例如这座城市的另外两所学校的“孔子文化”、“崇德文化”也同样有儒家的思想内涵。通过各学校间校园文化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丰富学生传统经典底蕴的目的。
五、巧借“东风”,搭建经典名著学习的新平台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开展了传统国学教育活动,国家与社会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语文经典名著教学也可借助这股东风,把经典名著的学习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经典文化的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例如,在近来全国各地举行的“道德讲堂”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为“诵一段经典”。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可以把经典儒学的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思想境界。另外,“穿汉服、诵经典”“经典诵读比赛”“学习经典名著小论文征集”等活动,也是可选择的教育平台。总之,经典名著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经典,使他们能够运用相关的经典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学习到的经典知识转化为提升自己人文素养的食粮,让其在整个人生成长过程中树立健康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拓宽经典名著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为学生多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户,让他们终生受益。
作者:邱绍春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
一.抓龙头,德育工作做得实。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杜绝教职工涉黑涉恶,杜绝校园欺凌。
至少间周一次全体教师会,开展政治、业务学习,研讨布置学校工作,统一思想认识,提供工作效率。
每周坚持星期一的国旗下演讲,每天大课间经典诵读、体育锻炼活动正常。升国旗视频、大课间视频已经拍摄参加上级评选。
坚持家校联动,每学年初的幼儿园新生、一年级班级家长会,学年末的幼儿园大班、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家长会,效果都很好。
特别是《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执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执业行为十项准则》,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学习,开展自评互评,大大提高了教师爱岗敬业意识!
二.有重点,安全工作做得细。
安全第一,安全为天。每学期的安全第一课,每月的安全一月一主题,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安全主题班会。季节性的重点工作,如交通安全,法制安全,防溺水安全。安全警钟长鸣,提高师生安全意识。11.9消防安全疏散演练、5.12防震疏散演练,又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三.绕中心,教学工作抓得牢。
做好教师业务培训。教师全员网络培训正常进行,全部合格。教师全员参加继续教育,正在进行。2019.5.8语文教研组教师赴桐城观摩优质课大赛。校内培训也在同步,2018.9.25的教师三字两话(画)展评,2018.9.21的一年级教研会,每学期一次的校内公开课教研,效果很好。学校教师积极撰写论文,2019.6月公布的县市教研论文评选结果,我校教师论文送市6篇,获县级奖8篇。教师积极承担县镇公开课,在县首届督学沙龙会议期间,我校4为老师上了县级公开课,获一致好评。还有送教下乡优质课评选,郝慧老师获县级一等奖。
学生的教学比赛,学校开展了学生语文数学学习能力测试,学生作文现场比赛,汉字听写大赛。学生参加县征文演讲,家训家风征文获县级一等奖二人、二等奖三人,三等奖二人。县等单位组织的爱国主义读书征文,征文获县级一等奖二人,二三等奖二人。演讲获县级三等奖二人。在2018—2019 学年年段验收考试中,我校获第一6人,第二8人,第三4人。
四.做活动,师生文化生活丰富。
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给师生提供舞台,丰富师生文化生活。
这两个学期开学,学校都分别举行了第六、第七届富盈奖学金颁奖暨开学典礼,鼓舞了师生士气。学校每天的大课间经典诵读、体育活动正常有效。戏曲进校园让同学们长了知识,不少学生学唱黄梅戏,学校的黄梅戏表演获县奖,将参加市赛。校运动健儿参加镇运动会第一,遥遥领先。参加县赛,获得了全县第四,校运动会更是如火朝天。学校啦啦操表演队,参加县赛,获得了全县第五,是二等奖第一名。
学校还组织高年级学生附徽州黄山研学旅行,圆满成功。一年级文博园研学,留守儿童参加开发区、文博园等单位组织的文博园研学,都取得圆满成功。
学校运动会、元旦联欢、六一文艺汇演的圆满成功,使学校进一步获好评。
五.谋进步,变化发展再继续。
骑龙学校日新月异变化大。2018.11塑胶运动场竣工,2019.5学校再一栋综合楼动工。
一、诵读积累,形成语感
语感专家王尚文指出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而培养语言最关键、最基础的就是读和听。训练初中生的语感,诵读和倾听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文本进行过度解析,而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语言学习机制,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感。
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具有独特的风格,而《林中小溪》则是他创作的经典之作,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诵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展现出的大自然之美和小溪的生命力,更能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之美,形成一定的语感。诵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按照文章的层次分段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自读,在诵读的同时勾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还可以让学生一边思考问题,一边齐声读,感受小溪如何在林中冲破阻碍奋勇向前,并思索这其中体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想读得其法,不但要读懂作者写了什么,更要和作者形成共鸣。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带着情感诵读文本,他们便可以更好地融入文本之中,感受文本的意境,并逐渐形成语感。
二、读写结合,转换语感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阅读文本和写作分开教学,但是殊不知如果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这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更能让他们在强化书面语言训练的同时将自己思考到的内容转化成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感鉴别能力。
《范进中举》选自吴敬梓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展现了科举时代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面貌,而《范进中举》是其中的经典片段,其中的主人公范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培养语感,可以采用一“抄”、二“仿”、三“改”的方式,让他们在读写结合之中更好地感受范进这个人物的特点。例如可以让学生寻找并摘抄描写范进中举后发疯之态的句子,并尝试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展现了范进的状态;随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仿写,描写自己观察过的某人的行为动作等,尝试和模仿的文章内容与片段一样,起到讽刺的作用;另外,在改写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原材料改写成议论文,发表一下自己对范进发疯这件事件的感想,说说什么才是造成范进发疯的罪魁祸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范进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样也在尝试仿写、改写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思考,让他们将自己获得的感受转化成Z感。
读写结合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读得更加彻底,更能让他们尝试将学到的客观语言进行内化,形成自己的主观语言,在这种逐步转化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语感也自然有所提升。
三、想象联想,升华语感
精彩的文学作品总是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本的表面含义,更要深入进去,体会文本的言外之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激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可以得到一定的升华。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写景散文中的名篇,这篇文章紧紧地抓住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将济南温暖晴朗的冬季展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形成了一幅美好的图画。不仅如此,这篇文章还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在描写济南风景的同时写出了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尝试将文章中的词句想象为美好的图画。可以让学生将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浓缩成几幅画,并逐一说说哪些画描写的是山景,哪些画描写的是水景,这些景物分别体现了什么特点,让他们尝试用一两个字来概括这些图画。在充分联想之中,学生用“慈善”一词来形容阳光朗照下的山,用“秀气”来形容薄雪覆盖下的山,用“水藻之绿”来形容济南冬天水的清澈和透明。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对济南山水的喜爱之情,在此过程中他们对于文本的感受更为具体,更具有真实感,而他们的语言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一、革新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观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观念,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固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校采取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人人钻研业务、学习业务教育书籍。全体教师做到了:一读(坚持每天阅读有关教育信息、经验文章,名师教育专著,新课程理论等);二写(每天坚持写笔记,每课写教学随笔或反思);三上(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做到了四会,即:新课堂教学模式理念会应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观摩会评价;教学风格会创新。通过这些手段加速了教师由教师匠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转变。全新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学习改变了我校教师的精神气质和教学品位,增长了教师的职业智慧。如今,教师自己学习已成了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校在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管理。学校注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并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弘扬爱国、爱家、爱校思想,坚持每周升一次国旗,并在升旗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每日“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播报好人好事,重要信息。学期初,修订了“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日、周托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安全注意事项”还制定了“流动红旗班评比制度”,“课间操抽查评比制度”,“卫生检查与评比制度”“放学路队管理制度”等。长期的坚持使学生得到了积极的锻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创建优美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校园建设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改善办学条件,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今年,我校在县政府、教育局、中心校及南关村村委会的鼎力支持下,建起了新式餐厅,三层宿舍楼,厕所,加固了东院宿舍楼,硬化了整个操场,彻底解决了学校风天满园尘土飞扬,雨天遍地泥水淤积的状况,从而使我校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在各教室硬件设施配备到位后,又进行了整理布置。达到了教育技术装备规范化、现代化标准,学习活动环境温馨舒适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物质条件。十一月份,顺利通过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评估组的各位领导对我校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教学活动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一致肯定。同时,幼儿园接受了市教育局等级达标验收,我园以达标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师资队伍、规范的园务管理,优质的保教质量被评为一类园。
校园环境犹如一个人的仪表,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办学思想和目标,对小学生身心的愉悦、情操的陶冶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校园建设上又制定了三个目标:校园绿化、环境美化、卫生经常化。春季,我们在校园花池内补植数种名贵花木,更新标语牌。秋季,各班教室门边贴有图案美丽、语言凝练、造型美观的班风牌,教室外墙挂有经典字画,各班教室积极创设班级文化建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师生共谋,群策群力,亲自动手,发挥各自优势,布置出了一个个漂亮而具有浓浓文化气息的教室。并且充分发挥教室每一面墙壁的多功能作用,教室空间的有效利用,为班级管理学生多元化评价,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优化教育管理,增强办学活力
“以管理促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已成为我校领导的共识,并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可和拥护。本学年我们在管理方式上提倡合作性,研究性,竞争性。规范教学行为,增强制度化调控、评比、导向的力度,实行管理工作的透明化、民主化、制度化。从校领导到一般教师,有老教师到年轻教师,全校上下你比我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景象。
1、严格制度管理。严格的制度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为了加强管理,我校继续实行集体办公制度和签到、查课制度、会议制度,各项活动评比制度等,有专人负责检查登记,并进行量化打分,将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评估考核中。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坚持以教研组为单位,采取同级集体备课形式,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研教研学。在研讨中,获得别人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听取别人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不断提升自己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备课要求做到“五全一有”。所谓“全”就是环节齐全,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有即课课有教学反思。并要求做到:每上新课之前,同年级同学科的备课进行交流,批注,取长补短,拓展教学空间。各教研组长定期对备课进行认真检查与指导,并做到查后有登记,及时了解备课情况及教学进度,做到问题当面指出,经验当众推广。
3、坚持说、讲、评一体化。开学初,青年教师率先做“课改”的先行者,开展了课堂新模式赛教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后,做好校级培训,进行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教研组内,校内的优质课赛讲;老教师的家常课;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随机的推门课等,一次次的高质量讲课,一位位精彩到位的点评,给教师充分提供展示个人成果和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品尝成功的快乐。从而锻炼提高他们的执教水平。本学期,我校李妮、王莉、刘瑞荣、王芬、尉章丽五位老师参加了中心校名师赛讲活动,全都荣获“教坛名师”称号。孙红梅、王莉、赵萍老师被评为“市级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张丽芳、武亚妮老师被评为“运城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卢美娟、阴良娟老师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马秀花老师被评为“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文运芳老师参加了市级课件制作大赛;武亚妮、刘英老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武亚妮、孙红梅、赵萍老师荣获国家级论文奖;姚丽老师荣获运城市“安全与我同行”主题征文大赛优秀辅导奖。孙红梅、李妮老师在市班主任才能展示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在中心校组织的多次各年级学科统考中,我校各班班容量较大,且频频取得优异成绩,走在中心校前列。
4、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有效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我校的教研工作不仅扎实,而且是有特色的。学校采取教研组长负责制来落实常规教研工作,校领导和教研组长在全面分析学情、校情、师情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学期的教研课题和教研计划。这学期,我校“学校的教学方式特色”之课题得到省教科院课题组的批复,并被确立为特色实验校。我们围绕大课题,确定小课题,每周一的第一、二节课是各学科集中教研活动时间,做到了组织有计划,人人有专题,周周有活动,并要内容、人员、时间、地点四确定,活动前要研究,活动中有记载,活动后有小结。
5、构建课堂新模式。我校根据中心校倡导课堂教学模式及诠释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结合课堂实际,围绕教学模式初步探索,不断实践。学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课改新理念,开展“课堂新模式”实验公开课活动。并采取课改优惠方案,解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大大激起了教师们勇于探索改革的热情。
四、以活动促发展,打造特色学校
经典诵读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感悟人生,陶冶情操。我校以科研为龙头,以经典教育为基调,以各项活动开展为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得到社会认可的特色学校,我们制定了特色工作总目标、阶段目标,成立了学校特色教育领导小组。力求学生多诵读雅言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永恒经典作为孩子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的文化精神储备。
1、全校师生人手一本《弟子规》校本教材,每天早读前10分钟为诵读《弟子规》时间,周一、周三、周五语文老师负责,周二、周四数学老师负责,使学生每天诵读,日日接触,并把每天诵读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板报,让学生耳濡目染经典文化,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
2、利用课间操时间,全体师生共同学习《弟子规》。每页内容分两天学习,有普通话标准的老师轮流领读、学习,通过赛读,抽读理解等形式,使全校学生学习《弟子规》热情高涨。
3、为了加强校园经典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效,在教学楼三层楼道的墙壁上都张贴了《弟子规》板面,并在校园各个醒目的位置张贴了书香校园的警示语、口号等,营造了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4、为创新诵读形式,我校部分教师齐心协力,编排了一套《弟子规》操,把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广播操中,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文化,使诵读活动丰富多彩。
5、为了深入践行《弟子规》,我校自去年以来先后举行了《弟子规》诵读比赛,《弟子规》情景剧表演,《弟子规》操比赛等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德育工作的进展和素质教育进程。
6、多样兴趣小组活动有序开展。每周六第三四节课为兴趣小组活动课,配备了专职教师,认真辅导训练。现已成立“书法”“舞蹈”“绘画”“诵读”“腰鼓”等兴趣小组。一年来,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越来越多,学生的各项特长都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发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在中心校组织的读书演讲比赛中,我校5名学生参赛,并取得了三名获一等奖,两名获二等奖的好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精彩而动人的演讲,打动了会场的每一个人,甚至感动流泪;在中心校组织的读书笔记展示活动中,我校16名学生参赛,11名学生荣获前15名,六级四班的景一凡同学取得了中心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吴佳一同学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在第25届运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14名同学参赛均获奖,卫永洪、吕小英、秦瑛老师荣获优秀辅导奖;胡梦雨同学荣获“安全与我同行”征文大赛奖。在中心校组织的第二届冬季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中,我校取得了团体冠军;庆元旦特色活动展示中,我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赢得了家长和学生们的称赞。
五、强化电教意识,全面普及应用
我校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在依靠制度评价使教师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多种活动,检测教师应用情况,提升应用能力。我校50岁以下教师在县上信息技术能力考试中,成绩全部合格。
1、开设信息技术课。我校3——6年级各班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学生从熟练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到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学生的兴趣很浓,应用能力很强。这学期,32名学生参加了市组织的“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
2、坚持“实名制”上课,“一帮一”模式形成。根据实际,安排了“实名制课表”。每周安排62节多媒体课,并开足开全课程。所有节课的66名教师中,63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教师使用率达到95.5%。并且每节多媒体课都由专人登记、落实“实名制”上课情况。同时,根据年龄稍大的教师在这方面接受较慢的实情,“一帮一”帮扶模式形成,共有10名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成对子。
3、搭建交流平台。现在,我校校本资源库初步规范形成,有学校资料,教学光盘、卫星接收下载资源,校本资源等,老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各类资源。此外,每位老师都建有自己的博客,老师们经常在博客上、会友聊天、写教案、日志等,促进了老师之间的交流。在今年县上组织的“电教新秀”评选活动中,我校的孙红梅、赵萍老师脱颖而出,特别是孙红梅老师被县上推荐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电教能手评选活动,并受到评委们的一致称赞和肯定。
六、注重细节管理,规范寄宿发展
一位智者曾说:“把简单的事都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都做好就是不平凡”。根据寄宿生的特点,我们从细微处入手,注重每一件小事的落实。首先强调的是寄宿生的安全。未经生活老师的许可,坚决不准出校门,有事请假写假条,家长接送要签名;其次是合理安排学生的吃住,每位生活老师负责管理四个宿舍48名学生,监管学生的一日三餐情况和睡觉卫生等情况;其次是对学生纪律方面的要求。我校每周对宿舍不定时检查评比,学期末评选“优秀宿舍”和“优秀周托生”。今年,我校为每位学生购置了铁皮柜,学生就可安全管理自己的东西,为每层楼道安装了一台电视,为每位学生添置了一个塑料凳子,可让学生学习、看电视、洗漱时使用。
七、确保学校稳定,创建安全校园
初中语文信息技术诵读教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语道出了诵读对语文学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诵读的认识和运用,往往是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现代课堂上学生们更是对“枯燥无味”的诵读教学缺乏兴趣。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则能创设直观、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诵读教学效果。
如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让诵读教学绽放新姿?
一、确立诵读目标
诵读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落实各自的目标。
1.认读性的诵读
目的在认读文字形式,认辨字的音、形、义,认识词、句、段的涵义。
2.理解性的诵读
意在披文入情,循文释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
3.评析性的诵读
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作深入研读。这样的诵读,或对文章进行评论,或对文章进行赏析,或对相关文章进行比较等,诵读的要求比较高。
4.巩固性的诵读
功在识记,抑制遗忘。这样的诵读,往往从反复的诵读中默记所要识记的内容,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二、创设诵读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迅速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有效地提高诵读教学效果。
1.配乐诵读,激感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的音调、音高、节奏、旋律等,与人的朗读有着奇妙的吻合,可以从心性、情感、灵感方面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诵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诵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学生的情绪会特别高涨,诵读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时,我选了一曲婉转、哀怨、凄凉的“琵琶乐曲”,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如泣似诉的背景音乐配合下,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配乐诵读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2.图像再现,体验情境
无论文学作品写得如何激情澎湃,由于学生缺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感受,读来还是味同嚼蜡。如何走出这种困境?照片、图片、纪录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还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同欢同悲,增强诵读效果。
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图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画面融为一体,进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
3.视频资源,震撼心灵
视频资源把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具有丰富性,直观性,动感性的特点,感染力强,符合学生学习并接受知识的心理特征。用视频资源创设情境,能够轻而易举的创造和谐、共鸣的教学环境,使诵读教学达到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播放视频:飒飒秋风中,残破的茅屋前,一个老人倚仗独立,满目焦虑和无奈……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心境,很多同学都流下了泪水,理解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美好愿望,是建立在诗人的凄惨厄运之上的啊!
三、促诵读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使诵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可以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1.营造氛围,提高效果
我校在营造诵读文化氛围方面有独特的做法:早读、午读、晚读都由科代表带读,班长督促,每个时间段都有领导检查读书情况进行评分;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全校近四千师生进行“传承文明,诵读经典”千人诵读活动;每个学期都结合重大的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诵读经典等活动。正如孟子所说,要学齐国话,将儿子置于齐之庄岳之间数年。
2.形式多样,增加趣味
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水平,灵活运用各种诵读形式,使看似“呆板”的诵读富于变化,增强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加快学生养成自觉诵读习惯的步伐。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由诵读,个别诵读,教师范读和引读,听录音读,配音诵读,师生共读,个人或小组轮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师生互评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3.借助网络,拓展范围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学生诵读的内容非常之多。入选初中语文每册书的诗文都是文化宝典中的“精品”,自然是学生诵读的首选。为了进一步促成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我借助网络帮学生把诵读内容拓宽。我把搜集到的相关课外古诗文(包括注释等)发到“校讯通――同步课堂”或者班上QQ群里,推荐给学生诵读。并在QQ群里与他们交流,询问他们诵读情况,及时鼓励、表扬他们。三个学年下来,学生们因此积累了一笔丰厚的可以享用终生的文化财富。
4.严格检查,巩固成果
在诵读习惯的养成上,教师除了设法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外,还必须严格要求,并随时检查督促。对于课本规定背诵的诗文,学生自背熟练后向学习小组长背诵,小组长向语文科代表背诵。以一周为一个时间段,教师把每周要诵读的内容提前一周向学生明确,并借助“校讯通平台――家长短信箱”告知家长,让他们督促检查孩子的诵读情况。在每周五早读课把本周要背诵的内容默写,并把默写情况以短信形式发给家长,鼓励他们以后做得更好。当然,诵读和默写都要不断反复,这样才能很好地巩固所获的成果。
诵读,给学生无限丰富的知识;诵读,给学生正确深刻的思想;诵读,给学生真挚细腻的情感;诵读,给学生鲜明完善的性格;诵读,给学生无比愉悦的美感;诵读,给学生编织语言的艺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创设一种“德馨满园,书香满楼”的校园诵读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将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积淀。让我们与时俱进,善用信息技术手段,使传统的诵读教学绽放出美妙的新姿!
参考文献:
\[1\]郑有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3\]霍坤,谭莹,徐世成.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中小学电教,2002,(04).
一、树立学生的习惯观念
首先要树立学生的习惯观念。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教师应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从而自觉要求自己养成好习惯,改掉不良习惯。如列举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的例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清晨尽早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块面包,然后就开始工作,当他习惯了六点钟开始工作以后,又努力再提早十五到二十分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问断。他三十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和三百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在早上五点到八点写成的。好习惯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经典文化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我每天安排学生诵读经典,还针对班内出现的问题,编排了弟子规情景剧,排练了弟子规团体操,利用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里。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的的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会较大的改变。在教学中,也经常用经典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学习方面,有的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让他们背诵“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来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珍惜美好的时光。班内同学犯了错误,就利用“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来教育学生。孩子们学习经典,逐步改掉了许多自己的不良习惯。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榜样作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班内一些好同学,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下积极为同学服务,工作任劳任怨,教师要教育让孩子们以身边的先进为榜样,学有目标,找出自己的不足,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修正。
教师在行动上也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小学生习惯未定,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教师的身教。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整洁,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
四、要从细节开始,常抓不懈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书本的摆放,坐、立、走的姿势,读书姿势,写字要做到三个“一”,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作业的字体要美观,布局要合理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五、给学生自由的心灵空间,让他们展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