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就是力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录
第一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1)
第一节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1)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能力培养?????????(9)
第二章 科学研灾的方法?????????????????(15)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15)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 ?????????????(26)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38)
第三章信息检索与利用????????????????(44)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检索 ??????????????(44)
第二节 信息检索工具及其利用????????????(48)
第四章学术论文概论?????????????????(64)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概念??????????????(64)
第二节学术论文的性质??????????????(68)
第三节 论文的特点 ????????????????(75)
第五章学术论文的选题????????????????(81)
第一节课题类型和选题原则????????????(81)
第二节 选题的途径、步骤?????????????(100)
第三节 选题的方法????????????????(105)
第六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 ?????????????(109)
第一节 拟定提纲?????????????????(109)
第二节 写作初稿?????????????????(112)
第三节 实施论证?????????????????(114)
第四节 修改论文?????????????????(118)
第五节 论文定稿?????????????????(122)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一节社会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二节 自然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33)
第八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151)
第一节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概念及常用标准的使用??(151)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相关要求????????(152)
第九章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167)
第一节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167)
第二节 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评价??????????(175) 3/27/2013Page 1 of 5
第十章 部分专业论文示例???????????????(183)
范文一:少数民族研究论文?????????????(183)
范文二:教育学类论文???????????????(191)
范文三:文学类论文.???????????????(197)
范文四:英语类论文????????????????(204)
范文五:数学类论文????????????????(2l0)
范文六:物理学类论文???????????????(2l6)
范文七:化学类论文????????????????(224)
范文八:生物学类论文???????????????(230)
附录一学术论文的编排规范??????????????(240)
主要参考文献?????????????????????(250)
后记???????????????????????(250)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
本章从介绍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特征开始,对科学的概念、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建立基础等等问题做了探讨。并强调了要以更快的速度促进科研创新,必须对科研能力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a”,意为“知识”、“学问”。16世纪传人中国,当时将英语“science”译成“格致”,系“格物致知”的简称,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含义。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学家福泽吉把“science”译成“科学”并在日本广泛应用。1893年.康有 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替代了“格致”,并沿用至今。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使用和讨论“科学”这一范畴时把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时,进一步把知识与科学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我们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知识,但是却不能说“知识是科学”,即有的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有的则不能。那么,哪些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呢?罗素曾经把“科学”规定为诉诸人类理性的“确切的知识”,指关于有限领域、有实证根据、有明确适用范同的知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指出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J.D.贝尔纳说,“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这一定义首先规定了科学的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规律。这个确定研究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的前提。我国的《辞海扒1979年版)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应该按照内在迟辑关系把已知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综合化,使之成为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知识体系仍旧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1.科学是知识体系
这是从理论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所谓知识体系,是说科学不是零星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系统化的知识总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从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受到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它又是促进整个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
科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发展着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科学的萌芽还没有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并且与原始乙术、原始宗教结合在一起;古代科学除少数学科取得理论形态外,绝大部分是实用科学,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是15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从19世纪末叶算起.其历史
才100多年。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特殊的认识方法——观察、实验、模拟、科学抽象、假说和理论等一般科学方法,各门学科还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的方法;而科学方法一旦形成,反过来就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科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是认识过程本身,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20世纪初,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六大基础科学以及电力、机械、建筑、钢铁、医药、农学等工程科学都已比较成熟,科学不再只是事物或规律组成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许多知识单元组成学科,由学科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用其头脑对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2.科学是社会活动
这是从社会分工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其结构只能是各种知识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其结构则必然是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认识的主体是集体,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而不是个人;科学只能是社会集团的活动,是社会事业,不是个人活动。科学活动的工具包括思想工具和物质工具.由世界观、信念、理论、方法和仪器等组成,科学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
科学家共同体、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活动的对象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即所谓的科学的“三体运动”构成一定的科学活动方式,使科学成为整体性的统一事业。不同的科学活动方式,决定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形态,正如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一样。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并不在于它拥省多少可靠的知识,而在于内这种特定的“三体运动”所构成的自觉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研究活动e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的科学观是:科学是科学家集团即共同体的活动。认为科学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堆砌,而是人类探索知识的活动。
3.科学是实践力量
这是从作用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从科学结论的实际应用与社会作用方面的考察,提示了科学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人类信赖科学才得以建立起今天的物质文明,而到了现代.科学已成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因素。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力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科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最终将把我们引领何方?乐土抑或深渊?要把科学放置于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去思考,因为科学只有和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呈现出正面的价值。因此我们说,科学的发展,更增加了人类自身的责任,保护他人,发展自己,保护地球,发展未来。
最早把科学作为一种力量来认识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辨,而是一种力量,是认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滋养信仰的力量、社会改革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成为科学最概括、最切要的箴言。
总之,科学的概念应当是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力量的统一体,即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事实,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科学作为社会活动是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繁衍;科学作为实践力量是作用,是人类文化的动力组成。因此,科学有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定义: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与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二)科学与技术
1.技术的概念
“技术(technology)”一同来源于希腊语,是希腊语“techne”(技艺、手艺)、“logos”(文字、语词)的组合,本意是一种实用的技艺,包括艺术、技能、本领等。与科学一样,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技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当人类创造第一个生产工具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生产技术。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就是人类自然肢体的延长。古
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看做是制作的智慧;17世纪培根提出技术是操作性学问;到了18世纪,法国科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人类借以改变或改造其环境的方法或活动,“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20世纪以来,技术的含义更加宽广,除了技巧、技能以外,还包括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技术中最基本的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科学实验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卫生技术、日常生活技术等各类非生产技术;根据不同的性质,技术可分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的硬技术与运用各种物质手段的软技术,如决策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技巧手法,以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软技术。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技术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中心技术和相应的辅助技术。能量转化是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力、电力、核力的能量转换方式的变革,每一次都引起了重大的技术革命。原始社会以石器技术为中心,以后是青铜技术、铁器技术,现代则以机器和自动化技术为中心。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过去的技术主要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则几乎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是把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生产过程,以达到利用和改造世界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艺,是一种既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等硬件,又包括工艺、方法、制度等软件的技术系统,是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对于科学而言,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二者足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上一次读者笃定地谈论学术出版的盛况,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有点出乎意料,随着“80后”的成长成熟,出版业再一次迎来了学术出版的繁荣。中间漫长的等待让这个繁荣“赢”得并不轻松。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华书局于2014年8月17日首发的《史记》修订本,迄今为止,算上平装与精装两个版本,已经卖掉将近五万套,在这个频频唱衰纸本书的时代,如此销量,无疑是惊人的。较之于《史记》,2015年9月上市的新旧《五代史》修订本肯定属于“冷门”书籍,即便如此,出版短短一年,也卖出了将近一万套。
不仅古籍大受欢迎,译著同样如此。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的“甲骨文”丛书,收录的多是《罗马帝国的崛起》与《忽必烈的挑战》这样主题宏大而深奥的书籍,无一例外,这些书都成了畅销书。
至于国内,10年前为喜欢《三国》的读者所津津乐道的,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悄然间,他们已经开始引用《东晋门阀政治》与《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作为谈资。王森、罗志田、罗新、陆扬……这些专业的历史学者,如今都在学院之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收获了众多“粉丝”。无怪乎有媒体人惊呼,我们迎来了学术出版和学术阅读的盛世。
对此,有人指出,应该归功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就根本而言这自然不错,却失之于笼统,还需要更加具体地分析。
就出版业来说,国外一些出版社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为国内出版业的转型和出版物的运营提供了现成的范例。
10年前,还常有读者抱怨国内书籍在装帧和版式上的“傻大黑粗”,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抱怨现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对国内出版书籍“颜值”的赞美,过去这常常是日本出版物才能享受到的赞誉。而中华书局在销售《史记》之时采用了“全球同步”的时髦手法,这无疑是来自美国的先进经验。
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和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达,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说,根据传统的经验,6月本来是图书销售的低谷,因为每当这个时候,常规书籍不得不在很多实体书店下架,为教辅读物让路,现在有了“6・18”之类的促销活动,网店的销售不仅能够填补实体书店的缺口,甚至还能增加销售业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达,更使得相关出版信息不胫而走,任何对学术出版物感兴趣的读者,都能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时甚至还要经受密集的信息轰炸。
而更关键的,在于读者和作者的革命性改变,不妨视之为学术出版业的“消费转型”和“产业升级”。70后、80后甚至90后正在成为学术消费与学术供给的主导力量。
对年轻一代学者来说,学术写作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学院以内,而是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前述仇鹿鸣所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就被读者评为“像国产修真小说”,“作者估计看了很多悬疑推理类小说”,而这本书原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曾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仇鹿鸣出生于1981年,正是上接70后的“80初”学者。
而对年轻一代读者来说,作为成长于开放年代的年轻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信息、所具备的视野,使他们的知识结构、阅读趣味和欣赏能力都远超自己的长辈。在他们眼中,学术著作不再是晦涩、艰深的代名词,而是获取可靠知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学教学;话题作文;拟题
【中图分类号】G6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话题作文是近些年中考语文试卷中一直采用的作文测试形式,“自拟题目”则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要让学生写出具有才情和个性的文章,好的题目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得好“题好文一半”,好题目要夺人眼目。文章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人的精神面貌,是文章的第一道风景。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同学们把话题当题目,使所拟的文题呆板僵化,缺少生气,读之令人如同嚼蜡,这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诗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出文章的灵魂。中考作文,阅卷者看到一个漂亮的题目,往往会“因题而爱文”,提高你的分数。
怎样教学生拟一个好的标题呢?如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比喻、对比、引用、设问、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命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比喻式
如《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人的记忆比喻为“在杀伤别人时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准确而形象;又如《生活不妨喝点苦酒》《生命如花》《放飞灵感的白鹤》《拾起那一枚贝壳》《人生是一张答卷》《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等,这样拟题,更加贴切、形象、新颖。《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孝”话题),《脚印处有我的人生》(“关注生活”话题),这些题目都富于文学色彩,使读者一下子感到其内涵的分量,产生迫切追读的愿望。
2.对比式
客观事物本身都存在着好与坏、新与旧、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的方面,通过多角度联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加以对比,使读者一见便知正误,细读便明是非。如《“我要学”与“要我学”》、《律人与律己》、《扫一屋与扫天下》、《冷面孔“菩萨心”》、《天才与笨蛋》等,这些题目使人一目了然。
3.引用式
引用就是把诗词歌曲、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用到标题上,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又使文章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直挂云帆济沧海》、《罚你没商量》、《知识就是力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做生活的强者》等。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Four in love
4.设问式
用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思索,如说明文的题目《地球是圆的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议论文的题目《老实人总是吃亏吗?》、《什么样的青春最美》、《“顺境出人才”吗?》等。又如《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再如《我是谁?》、《21世纪你怎样做?》、《你拒绝精彩吗》等,这些文题以其强烈的语言气势,充沛的感彩,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警思。
5.对偶式
用工整的对偶句式做标题会给人简洁明快之感,如《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斩断亲情,昭显正义》等。
二、符号法
用符号拟题,形象生动,清新活泼,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1+1=?》、《金钱≠幸福》、《爸爸+妈妈
三、反常法
运用多角度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考构成文章题目,往往能收到奇效。逆向思维,力求出新:如《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竞争”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关注生活”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素质教育”话题)。又如《近墨者未必黑》《“闲书”不闲》《不知足者常乐》《好人一生平安?》、《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些题目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式,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巧换法
利用语言的双关或语言关系,巧换字词或其意义,能使文旨了然,产生绝妙的艺术效果,《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莫让春游变“春忧”》、《谨防“打假”变“假打”》。
五、移用点染法
运用或模仿中外文学名著书(篇)名、名人、名事、名物拟题。如《道德苦旅》(模仿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诚信无价》(模仿电视剧《情义无价》)等。如此机智地移用点染,推陈出新,妙趣横生。
六、反常法
逆向思维,力求出新:如《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又如《近墨者未必黑》《“闲书”不闲》《不知足者常乐》《好人一生平安?》,这些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无情的父亲》、《说谎的老师》用形贬实褒手法,反弹琵琶式的作文标题,反而比正面选题更能吸引人。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因而只关注如何把知识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觉得这样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不管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现如今轰轰烈烈的课改,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传统的历史教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台上一个人表演,一讲到底,“满堂灌”,结果学生觉得枯燥无聊、兴趣全无,更别说提高能力了。现在很多的公开课、评优课,甚至赛课基本都是播放几段视频,设计几个讨论环节,演个课堂情景剧、小品就算是走在课改的大道上了,殊不知这只是花架子,有些课堂上讨论环节问题的设置,要么简单得无可救药,要么深奥得无话可讲,好不容易能讲上两句吧时间到了,课后再探讨吧。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一样忙着看、听、演、说,学到的只是一些书本上现成的史实,了解到的只是表象,没有能通过讨论、思考得出一些结论,真正提高历史能力。
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不能直接等同的,就好像学历和能力不能简单画等号一样。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却只能培养,而且传授知识的高层次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标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宁可节奏慢一些,花架子少一些,形式简单一些,也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些“任务”“关卡”让学生来完成、勇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施教,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阐述的是过去的、不可再生的事物,许多内容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简单乏味的讲述,学生听了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应利用故事、影片、视频、课件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将学生带进历史的重重画卷里面去,力求将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情境场面,将单调乏味的图像化为栩栩如生、富有特色的历史再现,使学生觉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唐朝对外交往》时,我找了Flas——儿歌《西游记》,还展示了“鉴真六次东渡组图”,然后由学生结合课本描述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并借此设问:假如你是鉴真,你遇到这样的困难,你会怎么办?你还会坚持吗?以此来体会、感悟鉴真的坚毅品质,归纳鉴真的历史贡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因此得到升华。
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思维开始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喜欢质疑、辨析、争论,常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这种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巧妙地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指导性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带有新意的问题或答案,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重视史论结合,培养学生撰写历史“小文章”的能力
历史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除了能让学生依据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得出自己的历史结论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史迹游记”、“学史一得”、“历史调查报告”等更加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当然,这样的训练要求不能过高,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利用课堂、课后的点滴时间进行点拨指导,教师也要在整个训练期间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便能够更好地坚持这样的实践。
总之,“教育成败,系于老师”。新课改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变化与行为的跟进,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种兴趣,我想不仅仅是一些图片、视频或影视作品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思考而获得的一种成功体验,一种由心而生的喜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付出很多的努力,仔细雕琢方能完成。
从事新闻评论实践,他热情满怀,即使在从实务界转入大学任教后仍然笔耕不辍;从事新闻评论教学,他不懈探索,办起全国大学首家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发表了一批新闻评论理论文章,出版新闻评论学专著,探索与媒体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教学新路。
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新闻评论实践行家、理论专家。
新闻评论是构建公共空间的有力点
记者:赵老师,多年来您一直从事新闻评论实践,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独到之处。请您谈谈对新闻评论功能的见解。
赵振宇:我曾经从新闻传播、社会发展和人的认识论等三重视野来感悟新闻评论的功能。在新闻学视野中,新闻评论传递的是观点信息,满足受众对事实性质、成因、影响等信息的深层需求,这是新闻评论最基本的功能;在社会发展视野中,新闻评论提供讲坛,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提供平台,为建构公共领域创造条件,构建良好舆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其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功能;在人的认识论视野中,新闻评论源于感性认识又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表达作者的理性观点,由此实现其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的功能。
新闻评论的根基是理论。当今新闻评论在媒体上渐趋繁荣,说明整个民族的理性程度越来越高。我相信,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各种促进社会理性提高的因素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思辨能力和理论色彩很有好处。只要我们的民族变成一个思辨的民族、理性的民族,就不会退回到“”那样懵懂、昏昧、混乱的状态中去。而一个民族的思辨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求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履行描述和评论的职责。
帮助同学们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记者:您曾经发表过一个讲话,对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提出质疑,这个讲话被收入《2006年中国新闻年鉴》,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您想借此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赵振宇:在2006年第4期《国际新闻界》上,我写文章谈过,出现“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博士”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生源,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跨学科考入新闻学专业的人很多,这些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对新闻实践基本不了解;二是考试,博士生入学资格考试中没有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提出要求,考试的内容基本上还是从书本到书本;三是考核指标,许多新闻学专业教师本身对新闻业务知之甚少,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如何教学生能够动手?自然,博士生要获得学位也没有对动手能力的考核要求。
其实,这种现象不只是新闻学科的问题,也不只是文科门类的问题,它是整个博士生、硕士生教育体制的共性问题。教师、学生的成果评定不能只偏于校园内的试卷标准,最终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在高等教育中,我认为对教师的考核既要看论文、著作、课题和教学,还应该有对他们实践环节和实际本领的考核,还要看他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否则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就很难实现有效衔接。我希望在大众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学博士(当然也应包括教他们的教授们)能够用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剖析和阐释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也应包括使用评论这种方式。总之,对于新闻学者和学子而言,是要以社会的需要来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用新闻传播知识来说明和服务于社会。
记者:您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办起了新闻评论团、新闻评论班,现在又担任全国高校首家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的主任。如今,新闻评论班已经迎来了三届学生。请您介绍一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教育方面的做法。
赵振宇:2001年11月,我校新闻学院与校党委宣传部联合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杨叔子院士等任顾问,我出任团长兼总教练,面向全校招收有评论特长和兴趣的同学。经学校批准,2005年秋季开设“新闻评论方向”班,每期招收20人,旨在培养评论员和深度报道记者,今年招收了第三届。现在已有新闻学院和学院的5位老师为他们授课,上学期讲授新闻评论概论课,下学期开设新闻评论的专题课,时间达一年之久。2006年学校成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邀一批重点高校的教授和媒体评论员为中心研究员,目的就是将我校建成全国新闻评论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个基地。2003年、2006年和2007年,我校组织或联合举办了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
记者:我们知道,近几年来新闻学院已经培养出一批国内知名报刊的评论员和高校评论老师,您在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
赵振宇:我们强调两方面的素质培养,一是理论,通过课堂讲授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二是实践,这里要进行两方面的锻炼。一是做好调查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家或多家媒体,对其半年或一年内的评论发表数量、标题、内容、作者队伍等情况作调查,以了解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大势。其中很多同学就新华社、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的评论栏目、版面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已经公开发表,如杜秀同学就2004、2005年两年“新华时评”撰写的调查报告已经在《中国记者》发表,还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论文二等奖。二是鼓励大家到媒体新闻评论部实习,为报刊写评论,从小评论写起,加强操练。
对新闻评论事业激情满怀
记者:您在实务界得过不少大奖,后来又成功转型到教育界,您的经历一定可以启发那些想在新闻评论或新闻传播领域有所作为的人。您能谈谈自己的实践经历吗?
赵振宇:我一直都不曾放弃新闻评论实践。即使在来到高校教学后,我在给学生上课和写论文的同时,还时而写点评论,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作为一名教新闻评论课的老师,尽管发表评论不纳入学校考核范围,但是我觉得我应该这么做,而且我坚持这么做。这样做有利于教学,有利于为人师表。同时,我也在思考,在教师的考核体系中,是否也应该考虑纳入教师在大众媒体上通过描述和评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些成果呢?我以为,作为一名新闻学者,不仅要关注课堂,同时也应以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和视野关注和研究我们周边发生和发现的问题。在社会进程中,应该有我们新闻学人的贡献。
记者:您在走进高校后,论文、专著很多,而且受到专家、学子好评,教学也很受欢迎,您能简单说一下您的教学、研究情况吗?
赵振宇:搞好教学、研究,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教师首先应该把课上好,而且我以为这才是考核他工作是否称职是否优秀的主要指标,近年来我连续两次得了新闻学院课堂打分第一名。同时,高校老师也应该在科研上有所成就,这一切也是为了促进教学。到高校后,我出了两本书《现代新闻评论》和《新闻传播策划导论》,我申报的《新闻报道策划》一书已经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即将出版。我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政治学科)课题《政治文明进程中的程序化建设研究》,这也是我十多年来的一个研究项目。关于程序化的建议被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采纳,该项研究成果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二等奖,此外还承担多项省级科研和教改课题。我一直探索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已经在浙江省嘉兴日报运作近一年,初有成效,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我们还想成立中国高校和媒体的新闻评论研究会,目前正在努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今后新闻评论的发展形势?
赵振宇:我对新闻评论的前景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因为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推进,言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这在十七大报告中也得到了体现。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可能出现波折,但我们可以秉持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独立品格、宽容胸襟,来促进问题的解决。这么多年来,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和培养学生的。
记者:请您对初涉新闻评论者说一段鼓励的话。
在压迫中降生,在铁蹄下长大的小玛丽,对世间发生的这一切疑惑不解:为什么波兰的孩子不准学波兰话?为什么波兰的孩子不准看波兰书?为什么波兰的孩子要在沙俄监察员的监视下学习?放学回家的路上,玛丽问她的小伙伴:“沙皇要我们波兰干什么?他难道还不够富有吗?他的国土是那么大。”老师最了解孩子们的心里。当沙俄监察员不在的时候,秘密地讲授着波兰民族反抗侵略者的历史,秘密地传授着波兰的文化和语言,秘密地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小玛丽回到家里,父亲和哥哥秘密地给她讲:“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唤起她追求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强烈愿望。
玛丽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顺利地从小学升入中学,又以获得金质奖章的成绩在中学毕了业。她多么想继续升学和深造啊!可是,带着殖民枷锁和封建镣铐的波兰,大学是不收女生的。她梦想去巴黎学习物理和化学。可是,清贫的斯克洛道夫斯基一家,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又哪里拿得出到外国求学的费用呢?何况她姐姐中学毕业已经三年了,幻想到巴黎学医的计划,一次次都变成了泡影。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使姊妹俩心灰意冷,而是更加倔强地向既定目标挺进。玛丽和姐姐分别去担任家庭教师,一点一滴地积蓄着去巴黎求学的费用。
一个春天的早晨,玛丽惊喜地告诉姐姐,她想出了一个到巴黎求学的好办法:“是这样,你把我们俩个节省下来的这一点钱都带上,先到巴黎去,我仍然留在这儿当家庭教师,把我挣来的钱都寄给你,等你当了医生,再设法接我到巴黎去学物理和化学。”多大的牺牲,多好的办法啊!玛丽的这一番话,使她姐姐感激地流下了热泪。打这以后,玛丽更加节衣缩食,按月把自己挣来的钱寄给在巴黎的姐姐,宁肯自己穷得连零花钱也没有,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贫苦的生活影响不了玛丽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她为了多学一些,养成了每天早晨六点钟以前就起床学习的习惯,而晚上常常自修到深夜。她不仅刻苦自学,而且不辞辛苦地到波兰农村给孩子们讲授科学知识,到工厂女工中传播波兰文化,而这样做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密探们发现,被沙俄监察员抓走的。正像她给自己一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的信中所说:“我用尽了力量来应付这一切,再接再励……我有一个最高原则:不管是对人或者对事,都决不屈服!”
有志者事竟成。度过五年艰苦岁月,玛丽用她倔强的双手开拓了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
玛丽来到巴黎索尔本学院求学,穿着褪了色、挂了丝的衣服,住着难以形容的简陋小屋。钱用光了,常常是整个星期用面包和茶水充饥。大学的图书馆像块有魔力的磁石,紧紧地吸引着玛丽。玛丽像块贪婪的海绵,拼命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汁。有一次,她正在图书馆里伏案攻读,突然晕倒在地。同学找来医生给她做了检查,原来是因为玛丽忘记了吃饭。忘记吃饭,对于玛丽来说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了。每当晚上十点钟,图书馆闭馆了,玛丽才带着惋惜的心情离去,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在煤油灯下继续用功,一直到后半夜两点钟。当她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又被冻得不得不爬起来,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全部穿上,再重新躺下。早晨起床的时候,洗脸盆里的水冻成冰块,就连水壶里的水也结成了冰。艰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弄得这位年轻的姑娘面色苍白、容颜憔悴。然而,在向科学之巅攀登的玛丽,却像那冰山上的雪莲,开得那样火红,放射出绚丽的异彩。在索尔本学院的学位考试中,玛丽以她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第一名。从此,玛丽的研究内容扩充到许多方面。在研究金属磁性的试验中,在物理学会的会议席上,玛丽结识了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他们在崎岖的小路上相识,在向科学顶峰的攀登中结成伴侣。
物理学家亨利・柏克勒尔发现:铀的盐类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当时,这种神秘射线的来源对科学家们来说,还是一个算不出答案的难题。居里夫妇正是从解决这个难题人手,开始了他们共同的生活和战斗。他们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试验,终于从沥青状铀矿石里先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当时,几乎所有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对于镭的发现都持观望态度。因此,居里夫妇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攻坚任务:下决心,从沥青状铀矿石中取出“相当”分量的镭,拿出“真凭实据”来,证明这种“神秘”射线的存在。
没有钱买沥青状铀矿石作试验,他们就用沥青状铀矿石的残渣;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借用所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木板房搞实验。要把大量的矿渣加热,要在盛矿渣的大桶里每次搅拌好几个小时,是一项艰巨的体力劳动。小屋里散发出来的刺激性很强的蒸汽使人窒息。居里夫妇正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着提取“镭”的不懈的搏斗,为了使实验不间断,他们往往就在这里,边做实验,边做顿简单的饭来充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年时间过去了,尽管居里夫妇历尽千辛万苦,可是把镭分离出来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
不卫生的工作环境又使皮埃尔・居里患上了四肢疼痛的病症。玛丽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她需要把大量的矿渣加热、搅拌,把大桶里的流汁倒出来。化学处理的繁重劳动,累得玛丽如同瘫痪了一般。每到晚上,她照料完孩子,又要开始他们的论文写作,有时整年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仅用一年的时间,居里夫妇竟写出三篇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文。正像玛丽・居里后来回顾这段艰苦历程时所说:“在这间简陋的木板房子里度过的几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最幸福的、完全献身于工作的时期。”
1902年深冬的一个雪夜,居里夫妇肩并着肩、手挽着手,迎着万家灯火,踏着厚厚的积雪,习惯地向他们的实验室走去。当皮埃尔・居里划火柴开门的时候,被玛丽・居里拦住说:“不要点亮。”他们摸黑走进小屋,顿时惊呆了。这间简陋的木板房简直成了一个魔宫:从瓶子里、罐子里、桶里放出一片晶莹的蓝光,特别是那支盛试验产物的玻璃管里,放射出来的光更加强烈。看不见的射线,看见了!神秘的射线被揭穿了!他们日思夜想的镭诞生了!可是,谁曾想到这世界上第一克镭竟是居里夫妇从八吨沥青状铀矿石的残渣碎屑中,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才提炼出来的。这一克镭的诞生包含着居里夫妇多少次失败的教训,多少次胜利的喜悦啊!从居里夫人还在学生时代给她哥哥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伟大事业的成功所在:“人必须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我应该相信,自己对于某种事业有特殊的才干,并且应该不惜任何代价来完成这个事业。”
另类“风筝爷爷”
一头蓬乱的白发,永远穿着拖鞋,骑着一辆车筐里插着风车和褪色塑料花的自行车,穿梭在郑州大学校园内,显得格外特立独行。他叫李雪成,今年58岁,是郑州大学新校区附近堂李村的村民。
他没上过大学,却喜欢校园。2006年年底,他家房子被拆后,他就孑然一身来到郑大。在此,他找到了有共同语言的人。他经常推门进教室听课,和中文系的学生聊鲁迅,和哲学系的学生谈尼采,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他还会坐在路灯下看书,痴迷状感动了无数学子。他还喜欢没事时就到操场放风筝,因此得了个“风筝爷爷”的绰号。他讨厌那种混吃等死的感觉,在大学里和年轻人在一起,他感觉自己像装上了弹簧,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7年来,他像普通学生一样去教室“蹭课”,在路灯下看书,在操场上放风筝,和同学们聊人生、打乒乓球。7年来,他从郑大学生口中的“风筝哥”变成了“风筝爷爷”。58岁的他鬓发霜染,却依然在校园内特立独行,唯一不变的是他已成为届届学生记忆中那个永远“追风筝的人”。
【立意角度】
从“风筝爷爷”的角度可立意为:
1.人生因理性选择而精彩;
2.生命的刻度在于自己的理性把握;
3.坚守理想,方能充实人生;
4.守望自己精神的家园;
5.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6.不走寻常路;
7.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8.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
从郑州大学学子的角度可立意为:
1.见贤思齐;
2.敬畏知识;
3.珍惜青春,珍惜财富;
…………
从社会的角度可立意为:
1.正能量的力量;
2.选择活法,成就精彩;
3.全民学习,提高素质;
…………
【运用点拨】
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时,除了可以运用那些广为传诵的名人故事,我们还可以选用鲜活的时事来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以体现作者积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抓取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洞察力。将时代中的源头活水及时注入文章,这样既可以增强文章的活力,彰显文章的时代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与他人素材选用的雷同。
【运用示例一】
人生路上,山重水复,云遮雾障,随时都会使人晕头转向,甚至跌入深谷。只有那些矢志坚守住自己纯洁心灵的人,才能写下人生最完美的一页。“风筝爷爷”李雪成,在知天命之年,孑然一身来到郑州大学并扎根于此,痴迷于大学课堂,醉心于大学生活,以其智慧得学子尊敬,以其痴迷令学子感动,执着于精神的充实和灵魂的自由,生命不停息,求知无止境,坚定地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生命意义的建构之旅中,“风筝爷爷”义无反顾地前行,潇洒而率真;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中,他真切感知自己的真实存在,以执着和洒脱,痴迷与坚守,活出了老年人的别样人生。
【运用示例二】
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不时会有纠结和迷茫:也许会因曾经的伤痛和苦难,让我们再次面对远方时,开始选择沉默;也许会因那些刻骨铭心的挫折,让我们将曾经的梦想幻化为空中楼阁;抑或是囿于这世间的喧哗与浮躁,让我们曾经执着的眼底多了一丝闪烁。其实,当我们身处这浮躁喧嚣的社会,面对这物欲横流的人世时,还得像“风筝爷爷”一样,生命不息、勤学不止,坚定前行在人生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像“风筝爷爷”一样,始终怀抱一种信念,坚守一份梦想,乐于追梦、执着圆梦,在坚守自我的人生征途中,彰显进取心,传递正能量。
【素材展示二】
武汉71岁老人“蹭课”考研 7点到校自习
本学期,武汉大学法学院115教室最后一排,雷打不动地出现一位老者,两鬓斑白,常常提着装书的手袋,行色匆匆,与普通的教授并无二致。掏出来的全都是法律专业书籍。每天早晨,学生们都能看到老先生坐进政法干警定向培养班“蹭课”,已成校园网上的老明星。“蹭课”老者寇学东,今年已71岁,为该校2009届自考毕业生,还打算考研。成为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之后,他的作息时间发生了变化。每天早晨7时左右就坐到教室自习,一天最多要“蹭”8节课,中午就趴在教室的桌子上休息。能在武大听课,他觉得很快乐:“从懂事起,我就告诉自己学无止境。我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我渴望学习,也想一生学习。”法学院副教授罗吉是他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我从教这么多年来,从没见过这么大年龄的老人还坚持学习”。她说寇学东很勤奋,虚心求教,经常“老师老师”地喊她,让她也感觉有点不大好意思。
【立意角度】
从“蹭课”老爹寇学东的角度可立意为:
1.执着源于内心的爱;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成功源于再坚持一步;
4.学无止境;
5.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
6.坚守的力量;
7.追梦与圆梦;
8.心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
9.时不我待,天道酬勤;
10.付出与收获;
11.绽放生命的美丽;
12.求知与做人;
13.人格的标杆;
14.人生贵在坚守;
…………
从武大学子的角度可立意为:
1.机遇永远都只会偏向有准备的大脑;
2.择善而从;
3.敬畏知识,丰盈自我;
…………
从社会的角度可立意为:
1.理智追“星”,向学勤学;
2.知识就是力量;
…………
【运用点拨】
议论文写作时,可先提出观点,再举出实例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举例时可列举一正一反两类事例,于正反对比中增强说服力,凸显自己的观点。
【运用示例一】
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新来过,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色彩。正当青春年少的我们,更应以求知来丰盈我们的心灵,为我们的生命打下亮丽而厚重的底色。因为,任何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都很难攀登到自己梦想的巅峰。古语有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从古至今,因好学而成就自己梦想的人不胜枚举。古有寒门学子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激励了多少人坚定地前行于求学之旅;今有武汉71岁老人寇学东执着“蹭课”,古稀之年一心向学矢志考研。由此可见,好学,在丰盈自我心灵的过程中,既可以不断地通过知识储备来增长见识,也可以不断地丰富阅历,陶冶情操,还可以此来抗衡命运,改变人生的姿态。
【运用示例二】
生命很公平,不论长短,对每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如何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增添内涵、成就精彩?这取决于自我的选择和把握。寇学东老人年届古稀,选择亲近大学校园去“蹭课”,渴望学习,秉持“学无止境”的人生信条,把握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享受学习的过程,并脚踏实地,生动地诠释“活到老,学到老”的意义。他为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奉献着他人生夕阳中的一抹亮色,感动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支撑着我们生命中的精神家园。
【素材展示三】
18岁“学霸”被哈佛录取 共收美国8所高校录取通知书
18岁的兰天星,系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目前,他已收到第8封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包括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排名靠前的美国名校。他与一般想出国的学生不同,没在国际部就读,作为该校理科实验班学生,一边跟班上的同学一起准备中国高考,一边利用自习课、周末或放学后的时间准备美国高考。
喜欢数学的他,一道数学题能够钻研一整天的时间。他说,物理、数学带给他的是“挑战自己智力”的成就感。
他称自己为“理科生中的文科生”。他喜欢电影、环保和心理学。他从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白丝带》中汲取批判性思维的养料――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去寻找事件最深处的原因并把这一思维应用到他最热衷的环保事业上。他发起成立了“熊猫1+ 1”环保协会。在哈佛大学的申请书中,他就是以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为切入点,阐述自己的收获以及对待环保的态度。
【立意角度】
从兰天星的角度可立意为: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坚守梦想的力量;
3.思维一转天地宽;
…………
从社会的角度可立意为:
1.成才中的“阳关道”与“独木桥”;
2.天道酬勤;
3.耕耘与收获;
…………
从当代高中生的角度可立意为:
1.享受学习;
2.业精于勤荒于嬉;
…………
【运用示例】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必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状况
教师的职称、学历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训练的潜在能力。据等人2001年对上海、西安、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0.46%(其中正高的仅为1.86%),而日本全国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3%。1997年底,我国1032所普通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8.9%、28.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8.2%,而美国的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占95%。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高学历人才奇缺。
(二)普通高校教师的科研状况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实施,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工作也愈来愈深入,尤其在当前职称这根指挥棒的导向下,高校教师对科研也越来越重视,并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问题仍旧严重,据调查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近3年发表的人均论文为0.387篇/年,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以上的人均论文仅为0.197篇/年,与高校科研要求不符。
(三)普通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
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除在专业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占优势外,在文化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缺陷。面对全球知识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新趋势,面对学校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校体育教师应学习多方科学,培养多种能力;学习外语、计算机,以便将尽快获取国内外的先进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知识经济的建立,给“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就是财富”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含义。但目前,由于整个体育师资队伍的地位低、待遇差,加上工作环境艰苦,又得不到重视,工作中付出的艰辛与他们得到的待遇形成明显的反差,造成许多体育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增强做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要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教体育人,为人师表。
(二)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在既综合又分化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系统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文化知识大致由普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构成,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博士在北大论坛上指出:普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是新世纪对体育教师的又一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大体育”的概念,通晓“大体育”知识。掌握知识面宽的人体科学知识,深层次的专项活动理论与技术,新颖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掌握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明显优于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体育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据曾吉等人1999年对武汉地区21所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19名教师中,患肝病的占51.9%,患胃病的占8.8%,劳损的占7.8%,慢性咽炎的占51.9%。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一个“高心理负荷时代”。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彻底铲除那种“锻炼身体还不是当务之急”、“体育教师年轻,用不着锻炼”等错误想法。应立足于国家、民族的高度,尽快建立其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劳逸结合,以“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目标,终身进行科学锻炼。
(四)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直接要求是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高校教师就要敢于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惟心,不惟上,不迷信教条,不盲从权威,用创新思维、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评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获取的信息迅速的加以分类、整合,创造出新方法、新思想,提出新设计、新创意、新模式。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
(一)切实加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改革培养模式
从整体上看,体育教师基础文化水平多数低于其它学科的教师,理论知识不够厚,教学能力不够强,极大影响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师资主要来源于研究生,改革高等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体育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模式,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
当前,体育院系研究生招生与其它专业相比,存在着规模过小,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不理想的现象。高校体育院系只有改变招生模式,重视文化素质,狠抓学生知识素
质的提高,才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吸收其它专业人才从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
其他专业的人员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可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取长补短。同时,在综合性院校开办体育专业硕士点,鼓励同等学力其他专业的学生报考体育专业,利于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创新。
3、调整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就要求体育院系调整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增加一些与体育有关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与学生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生存的常识,以及一些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的内容等等,不断拓宽其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的培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教师在岗培训应规范化、目标化、科学化。培训应采用业余与脱产并举,通过各种讲座、教学演示、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组织一批业务拔尖的优秀教师出国学习、短期培训,或定期邀请国外体育专家讲学,进行交流;加大在职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增设体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准许体育教师短期离岗培训外语、计算机,离岗进行科研等也不失为加强在职培训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管理
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途径。目前,多数高校体育院系现行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健全和落实教师考核制度,建立风险与效益并存的制约机制。让高标准与高待遇挂钩,未达标者应承担风险。在实行聘任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和实施导向性政策和措施,处理好教师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建议管理者多注意“感情投资”,与教师建立密切的感情联系,关心他们的个人成长,尊重他们的自尊精神,多为他们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四、对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少,学历偏低;专业过于集中;综合教学能力较差,理论、技能、科研和工作能力达到较好以上的比例小;外语、计算机水平低;裁判员的培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待遇低,工作不受重视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教师的思想不稳定,敬业精神不够;现有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条件差,收入少,不受重视;缺乏岗位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改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
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专业硕士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多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建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等,也是加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四)加大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能力
对中青年教师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加强职业信念、师德修养、法制观念和大局观念的教育;实行导师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逐步落实培养导师,落实传、帮、带任务和措施。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 教学设计
八、九年级初中物理(人教版)是适应国家新课改的需要,本着“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立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教本位,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宗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编写。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联系生活,突出STS思想。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活动中,对施教的主导者——教师来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法,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提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备课的要求更高,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下面,笔者就联系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新教材的备课略作探讨。
一 、课堂内容设计应趣味横生
对现面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教材内容补充的余地较大,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当地的民俗特点,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在备课时可在趣味性上多下工夫。如:
1、 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2、物理历史趣闻: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初二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刊登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这样初中物理教材的“能量”不是更足吗?
二、教学过程应体现主体和主导的最佳配合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为防止出现放任自流的倾向,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过去有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到的是知识的结论,但却往往忽略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初二物理课本上明确指出:“物理课不是仅仅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要实现主体和主导的最佳配合,教师应善于挖掘和调动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特别是初中学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动力。活动课程与物理课有机结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往往是观察和实验,教师应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我觉得,适当增加一些书本外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物理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方法应采取启发式、探究式
教改的其中之一就是改革教学方法,以加强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经近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观察现象(实验)──提出问题──自学讨论──猜想判断──分组实验──启发思维──总结规律──练习运用”的课堂教学结构,而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始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即使判断错了,也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障碍作适当的调控,使课堂呈现合作和谐的气氛,发展学生初步的探究精神。当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上述各环节也可变通或有所侧重,平时可把一些小实验、小制作让学生回家创造条件去做,要把活动课程延伸到课外,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应体现期望性、激励性
2022关于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范文 亲爱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站在理想的大学,想象着自己也有光彩耀人的一天,我想那时的你才是真实的你,是你内心最美好的你。你可以不做别人期待中的你,但你应该聆听自己心中最真的声音,做最好的自己。
考上哈佛大学的那个女孩——xx,从高一高二时的倒数到高三后的哈佛,中间一年的时间改变了她原本暗淡的人生。是什么让她彻底改变?不是别人,而是她那个最美好的自己在呼唤:我要出来!我要爆发!!!从此她认真地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做到极致。她把优秀当做一种信仰,当做一种习惯,那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身边,她是我的同乡,小学时我就听说了xx,那个考上香港中大的女生,那是她在我们学校就颇有名气,主持、演讲、学生会……各个大大小小的场合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那时的我只是投入了羡慕的眼神,并没有看到她的努力。渐渐地,我听到了她中考成绩特别优秀,我更是不敢拿自己和她比较!直到今年,她被香港中大录取,我一是高兴,二是惭愧。她从小都要求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人,到高三她更是努力,再努力。现在面对高三,我不禁想起了郝学姐,想到她奋斗的身影,才明白成功与失败只是心态不同。当别人开始努力做好自己时,有些人还在茫然,这就是差距。那么正在理想的路上徘徊不前的同学也包括我?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甘心永远做落后者吗?静心回想,反思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看若干年后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让那个最好的自己成为自己思想的主宰。
同学们,不要只羡慕成功者的成就,而是要努力地让自己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成功了,是因为他们做了最好的自己,而我们暂时没有成功是因为我们没把最好的自己做到极致。时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优秀的人,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做最好的自己!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者。
高一高二的同学认真度过每一天做好每一道题吧,不要像我们中大多一样到高三时才懊悔高一高二的荒废;高三的同学们,从现在起,认真做最好的自己,相信自己是个优秀的人并努力落实,相信明年六月的辉煌属于我们!
2022关于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
当你们看着可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上快速的列车,接听着越洋电话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翻开20世纪的壮丽篇章,我们发现人类在这百年中不仅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更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19世纪法国着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虚构,当时让人不可思议,他所幻想的登月旅行、飞机、远射程炮等,在20世纪都一一成为现实。在21世纪的今天,高科技更是无处不在。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适应新世纪,担起新世纪的重担呢?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学习科学,让我们从小做起。我们要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因为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对各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多阅读一些;还应该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写科学小论文等,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够热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无论是美国的挑战者号爆炸,还是全球计算机病毒的升级,从来都不能阻止人类的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脍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渴求知识的人。如今,让我们也用它来勉励自己,做一个热爱科学的新一代,担起新世纪的重任,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诗篇!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22关于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范文 亲爱的队员们、小朋友们:
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学校。这一个暑假,我们的周围发生了许多快乐的事。比如我们大队干部参加了成长一日营活动,云南的辅导员叔叔来我校,我们的器乐组、篮球队等获得了那么多的成绩,这是让我们三七市镇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到快乐的事。
那么,这个暑假,你让自己成长了多少,看了多少书,练了多少字,学习了多少,进步了多少?好好总结一下,你的暑假过得快乐么?有些小朋友可能会说,我的暑假一点也不快乐,因为我不是大队干部,没有参加活动;我也不是器乐组、篮球队某个同学,否则我也有成功的快乐……面对这些回答,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题目是《甘为小花》。
有一园丁清早走进花园中,竟然发现一大片的花草树木都奄奄一息,了无生气。
惊讶之余,他问榕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榕树对园丁说它不想活下去了,因为他无法像松树那样高大雄伟。
松树也沮丧地告诉园丁它想自我了断,因为他不像苹果树那样,能结出可口的果子。
但是一旁的苹果树也在抱怨,说它自己不能像槐树一样,浑身散发着芳香。
最后,园丁来到花园的一角,看到一株不起眼的小花,只见它生机盎然,一身绿意。
“你为什么在如此消沉的环境中仍能昂首挺立着?”园丁好奇地问。
“我知道自己不过是株小花,但我同时知道,你是因为需要一棵紫丁香,才会把我种在这里,不然你就会在这里种上一棵榕树、松树或者是苹果树。因为,我决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一朵最好的小花,于是,我也很快乐啊!”不起眼的小花快乐地回答。
【关键词】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特点分析;改进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迎合市场机制快速发展趋势下大量外语人才的需求,各高校扩大招生,三本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三本学生往往是高考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受传统英语教学机制的影响,没有对英语学习形成体系,底子薄,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放弃。本文结合三本学生自身特点,具体分析目前三本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提出如何提高三本英语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对策。
一、三本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特点
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三本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课学制较长,课时较多,学生又是非英语专业,容易倦怠
大学英语课一般安排两学年四学期,每周4-5 学时,总学时300课时左右。尽管有些学校师资力量较充沛,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学校听说课专设外教担任,写作作为独立课程讲授,但能达到此授课条件的寥寥无几。
2、大学英语课每单元的内容相对独立,自控力差的学生,易间断课程学习,择课、逃课时有发生
现在各高校应用的公共英语教程,基本上都由若干个独立的单元组成,讲授的知识点没有前后的连贯性和承接关系。再加之有些学校条件所限,听说,写作课程没有单独开设,主要讲授一门读写教程,即阅读课。课程的单一化与内容的独立性,使学生学习英语变得程式化。一俩次的缺课,甚至终止一段时间的课堂听课,都不会影响到后续英语的学习。一些学生开始放松自己,纵容自己择课,逃课。英语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3、大学英语课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得当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三本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不明确,一提学英语,就是记单词。加之基础薄弱,英语词汇量太贫乏,记忆方法太机械,有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就此放弃,否定自己的能力。有些甚至直言道:“高中英语词汇就跟不上了,读一句英语,大都是不认识的单词,怎能理解句子意思,更不用说文章了!”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听、读、写等技能进一步提高要求,而作为基础的英语词汇学习,就是最大的难题。加之深受高考题海战术的影响,大多学生不重视听课效果,结果得不偿失。
二、三本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及产生的问题
1、大多数三本学生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多数又是独生子,优越的条件造就了被宠溺孩子的性格特点
大学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三本学生大多缺乏一种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端的学习态度和自控力的缺乏,不利于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不突出。
2、目前的三本学生基本上都属于“90“后,情感脆弱,个性突出
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理念。过于自我,敏感,骄傲,浮躁及反叛。这使得学校和老师需要花费很大的心血才能将其管理好。要想培养其逐步成熟,自律,富有责任心,敢于挑战并有合作意识,直至实现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3、三本学生的基础相对一本二本学生而言更为薄弱
很多三本学生高考成绩偏低,主要由于偏科。众多三本学生由扩招而来,成绩不光低,且参差不齐。英语基础本身差,再加上学习带有抵触情绪,甚至放弃,公共英语课堂进展快慢,深浅,常常难以调整。
三、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解决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大多三本学生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的学习远没有学习专业课那样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动机不强,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和公共英语教学的效果。对于老师来说,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去探究激励策略,是非常值得尝试,也应引起业内人士重视的。
1、培养学生的内因性动机和成就动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动机的发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学习的动机,首先是安全的需要,即学习环境、学习任务、教师的态度等因素。难易相当的学习任务,教师对学生良好表现的肯定,甚至一些非言语性的点头、微笑等有助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其次是同学之间的友爱尊重,教师的认可和支持会极大地促成动机的形成。再次是认知的需要,即每个学生都有探索求知欲望,应充分让其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形成需求动机;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学生需要见证自己的能力,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奢求成就感的满足。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学习动机。
2、通过情感力量,促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师生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够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三本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较差,英语学习情感脆弱,为了消除学生的恐惧感、自卑感,甚至对英语教师的排斥感,教师应该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尽可能地认可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这种情感的满足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力量。
对于三本学生,作者也曾跟他们分享我当初听不懂纯英语授课,单词记不住的痛苦经历;第一次面对观众英语演讲,脑袋空白,空场的尴尬场面;第一次写学年论文,不会收集整理材料,论文不合格而被老师频频退回的场面;告知他们谁都有失败的经历。
3、尽最大可能促进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的转化
一次英语课,把全班学生分成八组,做角色扮演活动。在一周认真的准备之后,各组同学充分表现了各自的主题。让老师震惊的是,学生合作的结果远远超出预期,不是一些简单词语句式的应用,不同的主题:《灰姑娘的故事》,《新版大话西游》,《热门外企招聘会》,《皇帝的新装》,《小红帽》,《新版孔雀东南飞》等阐释得很有创意和深度。期间不仅表现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体现出团队合作力,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等。通过表演,还发现班里平时英语朗读不突出的同学却唱出优美的英文歌曲;平时不爱说英语的同学也能自然流利的说一大段台词,同学们之间的亲和力也加强了。真是收获不小。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和自己英语水平的提高,加上教师适当的督促与鼓励和学生本身获得的学习成功的体验,学生将逐渐对英语本身产生兴趣,形成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的转化。
4、树立长远目标,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尽管英语学习,尤其对基础较差的三本学生来说,很多时候是非常枯燥的。但是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英语将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英语人才全球化是迎合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有助于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产生间接和稳定的兴趣,攻克自己的难点,继续努力下去。
四、结语
由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三本学生的特点,使得目前三本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相对于一些技术手段而言,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发,培养三本学生的动机和兴趣,从内因动机抓起,实质性的解决存在的问题,是现阶段非常值得尝试的对策,预期对三本大学英语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主体性是主体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在科技水平高速 发展 的 现代 社会,由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忽略了对象的客体性维度,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要走出这一主体性困境,必须呼唤社会实践中精神文化实践和伦理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维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主体与特殊客体(主体)之间的沟通,达到人自身、人与 自然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主体性之所以被称为主体性,就是因为它是主动的、自主的、创造的,就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但是,在当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人的主体性在扩展中引起了反主体性的问题。
在现代性背景下,主体不断刨造为我性客体、工具,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不断创造与自己作对的“非我性”世界。主体性的发挥常常导致了对主体性的压抑和制度性的驱使,不断制造为我性工具的后果常常是主体成了自己某种力量的工具,改造客体的结果常常是自己成了客体。当代社会出现的反主体性问题包括主体自身的异化、客体的反主体化和他人的非客体性等。主体自身的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马克思的描述是:“……他的活动由此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本身的异化在于人活动的异化,本质上是人生命活动的异化。社会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同化它的成员,以便使他与社会融为一体。在这种同化中,如果个体甘愿放弃自己的个性,或者社会强迫个体放弃自己的个性,那么这种同化实际上就是异化。当人类越来越依赖自己所创造的高新科技产品时,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劳动作为类的发展的自由的活动,变成为个人维持生存的手段,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主体自身的异化。美国 哲学 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指出, 工业 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趋于同一化,“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形式,形成了一种单向度的社会。”“标准化和程式化,使生产性工作与非生产性工作同化了。”“在职业分层中进一步显示出这种同化趋势。”哪在社会整体单调的同一性中,人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被牺牲或压抑了,个人甚至群体的主体性都可能发生异化。这种情况不仅在刚走人现代化的社会中存在,而且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依然存在。
当代主体的困境还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抵制和反抗。主体素来支配着客体,现在却反过来为客体所支配。这种状况对于主体而言是异化,对于客体而言就是反主体化对于人类主体而言,客体就是自然界。自然界作为客体的反主体化,是人类主体控制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危害主体自身的反作用。近代以来, 科学 及其转化而来的技术确实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使人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控制了自然。但人对自然的控制不是单向的,而是必然反过来制约人自身在人类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的情况下,控制自然意味着由某些个人或社会集团完全支配特定范围内的现有资源,并且部分或全部排斥其他个人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加拿大学者威廉·菜斯写道:“在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人成了为控制自然而制造的工具的奴仆,因为技术发明的速度甚至连最先进的社会也不能控制……由于对自然的控制而加剧的冲突又陷入追求新的技术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 政治 控制。”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制造的工具系统,本来是主体用以作用于客体的中介如机械系统、通讯系统、 交通 系统、武器系统等等越来越客体化,也可能反过来制约、束缚乃至危害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反主体的存在物。同时,人类作为主体还创造社会客体,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管理和联系的手段等等。这些由主体创造的为主体服务的社会客体或中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反过来凌驾于主体之上,束缚或反对主体,成为主体的主人。同样的,人的观念的创造物(观念客体)如果被教条化、神秘化或神圣化,成为束缚、压抑、误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东西,或者被统治者用来进行社会控制、思想控制,无疑也会成为一种反主体化的客体。在这种对抗和冲突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是真正的主体,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主体性,这就是把他人当作客体的主体陷入的主体性困境。
二、主体性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主客体之间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
主体性主要指主体听具有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主客体之间这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是主体性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又是主体性困境的根源。在 现代 社会,随着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深入,人将会把越来越多的客体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在各种客体面前获得越来越多的主动和自由,主体性随之 发展 。
另一方面,因为实践是人的一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它既造就了人的主体性,又改造了与人相对立的客体。客体作为人的认识和改造对象,既服务于人,又作为客观力量制约和占有着人。因此,从 历史 的情况来看,人类主体性的实现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特别是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创逝出越来越多的物品和知识,固然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却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二)对主客体关系的片面把握
作为主体的人总是从自己存在和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主客体关系,必然得出主体优于客体的结论。主体凌驾于客体。客体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主体轻视甚至忽略客体的作用,而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这种对主客体关系的片面把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代社会的主体性困境。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莎士比亚的“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无不昭显着作为主体的人类对于 自然 界的优越地位和征服、掠夺倾向。当人类不断捕杀和驯服各种动物从而莫定自身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时,物种灭绝则以独特的方式嘲笑着人类的“强大”。另一方面,在人际关系中,任何人都有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客体,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的倾向,因此难免尔虞我诈甚至征战沙场。
在 哲学 看来,主体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如果主体失去来自客体的内在制约,主体必然膨胀为非对象性的本体,进而变成覆盖整个世界的绝对规定。当主体因对象性关系的消解而被本体化时,主体性本身也就终结了。
(三)主体本质力量的有限性
主体本质力量的有限性是造成现代社会主体性困境最深刻的原因。主体性实际上也是一个表征人的自由状态的概念,人的由是人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依赖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展开。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结蒂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人类走向自由的过程,必然是伴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由人的依赖性到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人的独立发展再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主体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当代社会,虽然生产力已经发达到一定程度,但人类还不具备较好驾驭某些客体的能力。人类发明了核武器,却无法消除它对人类的威胁主体的本质力量毕竟有限,它又怎么在客体面前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主体性呢?
三、立足生活实践,走出主体性困境
面对现代社会的主体性困境,急需寻找一条走出主体性困境的出路,从而引导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要解决主体性困境带来的诸多危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改善主体自身;二是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三是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主体性是现实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等特征。而人则“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可见,入的主体性建立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之上。当然,此处所讲的生活实践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实践,它包括借助工具以满足人类物质生活资料需求的技术实践、满足人的生活意义的精神文化实践和满足人的社会秩序需要的伦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