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学学年论文

心理学学年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学学年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学学年论文

第1篇

1.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庞杂,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学科本身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宄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命性、教学方式的现代性。根据不同的主题,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求新的研宄课题,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宄。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第2篇

〔关键词〕美国;学校心理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7-03

学校心理学是20世纪缘起于美国的一门新学科,美国学校心理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日臻完善。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对美国学校心理学进行系统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且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论文类。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工具,以“美国学校心理学”“美国学校心理”为检索词检索了2000年后的文献,对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概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初具规模的专业队伍

1950年,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约为一千人。1970年,上升到五千人。20世纪70~80年代,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突破了两万人[1] 。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提出每千名中小学生至少应配备一名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标准 [2]。直到1999年,全美已有 218所研究生院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五分之一的学校心理学专业能授予博士学位,其余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学校心理学专家资格证书[2] 。■2000年,美国约有22000~25000名获得州或国家学校心理学家证书的工作者,这个数字包括培训者、州政府管理人员以及从业者。2002年,美国学生与学校心理学家之比大约为1800 :1[3] 。截止到2005年,估计全美已有32300名学校心理学家。目前,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充之中。

二、完善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

培养一名学校心理学家的完整过程包括:首先申请进入具有认证资质的大学;然后进行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实习与见习、职业道德培养;最后资格审查、获得资格证书或执照。中间环节缺一不可 [5] 。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校心理学专家培养计划,为学校培养解决问题的专家,是目前广为流行的培训方法。学习者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或相关的心理学硕士学位。第二类是博士培养计划,培训研究者与从业者,或者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心理学家的培训计划分为培训课程和实习两部分,培训课程通常为60个学分,另外还有为期一年的实习。这种培训内容集中于心理健康、儿童发展、学校组织、学习、行为和动机几个方面。当代的培养计划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注重实际经验的积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见习与实习的机会[3] 。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ASP)规定:“在适当督导的条件下让候选者有机会表现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其学校心理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NASP将见习期定义为一种经验积累的重要过程,一般为一个全日制学年,或半日制两年,也有的多达数年,并且其中至少有600个小时必须在学校环境中度过。此外,NASP在1992年建议一个学校心理学家在其从事学校心理工作的头三年,每周必须接受至少一个小时的面对面督导 [6] 。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有两种模式,即“科学家―从业者”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和“专家―从业者”模式(professional-practitioner model)。这两种模式由于各自的培训理念不同,分歧很大。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科学家―从业者”模式“流露”出“科学家”这个词有点不妥。在“专家―从业者”取向中,强调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课程内容安排应该多为技术,而不是理论;应该寻求临床的敏感,而不是学术的睿智。这种专家训练模式就是让专家帮助求助者评价问题状况、确定干预目标,并通过矫正无效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或环境因素来寻求恢复求助者心理困境的方法 [7] 。

三、规范的资格认证制度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分会(APA)负责对全国各所大学的心理学、教育学院系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进行全面认证。认证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学习实践等多个方面。这两个认证机构定期对专业认证标准进行修订。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共有52所大学的学校心理培养计划通过了NASP的专业认证标准 [5] 。

在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必须获得所在州或者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证书委员会颁发的证书方可从事学校心理学工作。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出现了最早颁发学校心理学家证书的州立教育机构。1960年,美国共有50个州实行学校心理学家证书制度。1977年,美国所有的州都颁发学校心理学家证书[1]。2002年,美国全国教职专业标准委员会(NBPTS)制定了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提出了优秀学校心理学家所应达到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美国学校心理学家专业发展的理想目标。每个州的资格认证制度通常都不一样,各州通过立法来规范资格认证和证书评定工作。

四、系统化的学校心理学服务体系

我国学者对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常常将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咨询视为同一问题。然而事实上,这些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服务对象不同。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为在适应及发展方面需要帮助的部分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为全体学生;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则为在适应和发展方面出现困扰并主动寻求帮助的个体。在这里,笔者将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咨询统称为学校心理学服务,它是心理学理论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属于学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健全的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

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可分为四种,即:(1)学校为本的服务(School-based Services),主要是指在学校情境下由学区雇用心理学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以学校资金付费;(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School-linked Services),这是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人员提供服务,他们的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Community-linked Services),这是指把学校和社区连接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区基金付费,在学区内实施服务;(4)社区为本的服务(Community-based Services),这是指由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人员为社区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这些人更多地是在其他背景下而不是在学校工作,这种模式适合于传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7] 。

如果从时间维度上将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分为传统的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和现代的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则医学模式是前者的代表,生态模式是21世纪的新模式。受医学模式影响,传统的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将儿童的心理障碍看作是疾病,教育所做的就是将有心理障碍的儿童与正常的、健康的儿童分开,并放到特殊班或特殊学校中去。这种模式往往将儿童的心理障碍看成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学校心理服务生态模式则认为,个体的某一方面“功能不良”与其身处的环境有关,应该努力寻找有效干预这种环境的办法;学校心理学者应该是儿童、家庭、学校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以学校心理服务生态服务模式为理论基础,当前的美国学校中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主要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与学校心理学服务两大部分组成,在美国的学校以各种心理服务中心的形式出现,服务人员一般由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专家组成,其中有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甚至还包括语言矫正师等特殊专家,他们组成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多层次、多内容的心理服务 [6] 。

(二)发展性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性心理辅导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1)邀请模式,它是构建在邀请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体系。邀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校要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潜能,充分调动学校所有人员、物质条件、规章制度、教育政策、各种教育计划和活动等方面的资源,把学校变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学生在学校里应感到自己是受欢迎、被接受和被欣赏的。(2)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它由组织管理和教学计划两部分组成。组织管理部分包括:确定辅导模式的定义和教育宗旨,教育设备和资源的管理,顾问委员会的组成和运作管理,教学及管理人员的使用及费用预算管理等。教学计划由四个部分组成:辅导课程,个体教育计划,应答和系统化支持措施。这些计划规定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关人员的具体职责、工作或学习计划和程序。综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突出辅导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确规定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内容。(3)顾问教师计划,该模式的出发点就是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心理发展的支持性人际关系,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一种支持性环境。在此模式中,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是学校成功实施发展性辅导的关键。学校中的普通任课教师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学生信赖的指导者,可以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五、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

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了积极心理学思潮,其倡导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不同于以往关注心理疾病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爱、勇气、正直、诚实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将心理学的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它提倡通过激发人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来解决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学校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开发。该模式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形成以幸福感、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成长为中心的课堂气氛,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消极心理的调整和干预转移到积极品质的研究和推进上来,着眼于积极的发展层面,对受教育者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结语

美国学校心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拥有完善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规范的资格认证制度、系统化的学校心理学服务体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学校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成功经验,在某些方面可以为我国尚在发展中的学校心理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但鉴于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在吸收和借鉴时要避免简单移植,应考虑我国具体国情,将其本土化,使其具有适应性,以切实提高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J]. 济南大学学报, 2000, (3): 44-46.

[2] 乔佳.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对我国心理教育工作的启示[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36-38.

[3] 佟月华.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职业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8): 57-61.

[4] 官群.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系统分析及启示[J].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 (2): 58-62.

[5] 王宏方.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过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 (9): 24-26.

[6] 汪亚芳. 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研究及其启示[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7] 任其平.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7, (1): 49-53.

第3篇

关键词: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医生培养

一、西欧国家的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

(一)英国

英国的医学学位包括内外科学士、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等类型。

1.内外科学士学位

医学本科教育学制5-6年,其中包括2-3年临床前学习阶段和3年临床学习阶段。在第6年,医学生将集中学习作为住院医师所应具有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分担住院医师的部分工作。对于成绩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大约90%的医学生在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后选择进入医院从事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其余10%的医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理学硕士、哲学博士等研究型学位。英国共有27所医学院校,每年约有4900名医学生毕业,医学院对报考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较高,平均报考录取比为6:1。

2.外科学硕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外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外科学硕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1-1.5年与外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外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外科学硕士学位之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3.医学博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内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医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3-5年与内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在注册后的5年内,提交博士论文,对于资历较高的医生,可以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内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英国1983年颁布的《医学法规》明确规定:取得医师资格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英国任何一所大学授予的内外科学士学位。英国没有国家统一的医师执照考试,凡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并达到英国医学总会实习医师标准的医学生,将自动成为临时注册医师,在教学医院内科和外科各进行6个月的轮转实习。

英国医学总会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委员会负责对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开展培训,包括制定培训标准和进行培训质量控制。全科医师培训3年左右;专科医师(58个专科)培训5-9年。培训通过者成为注册全科医师或注册专科医师。

(二)法国

法国医学教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年)和第二阶段(4年)为医学院教育,第三阶段为毕业后医学教育(全科医生3年,专科医生5年)。法国有49所大学医学院,平均每个医学院每年招生140人。法国每年的高中毕业考试由政府统一命题,通过率约70%。凡是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没有名额限制,但在医学院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医学会考”的严格淘汰。在第一次医学会考时,法国卫生部按照人口与医生比值以及各大学医院接受医学生能力,确定进入第二学年的医学生人数,通过率一般在15%左右。第二次医学会考指的是每年6月份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通过这次会考,才能获得第三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资格。

法国医学教育第一阶段(PCEM)主要课程包括人文科学和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课程。PCEMl阶段相当于大学预科,全国第一次医学会考通过率较低,体现出医学教育的“精英”特征。第二阶段(DCEM)各学年的课程有所侧重,在DCEM1学年,医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在DCEM2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课程;在DCEM3和DCEM4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临床医学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同时在医院的临床科室轮转见习。第三阶段(TCEM)包括毕业后教育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参加每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排名和个人志愿,通过者被分配到某医院临床专科,进行5年专科医师培训,学业结束时须提交博士论文,成功通过论文答辩者获得“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证书。而那些没有通过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的医学生,则进入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医学生通过临床理论课程考试,完成临床实践和论文答辩,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证书。法国法律规定,只有通过医学教育第三阶段TCEM,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并向医师协会注册取得医师资格者,才能开业行医。

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和医师培养体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住院医师培训是在高等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进行,承担住院医师培训的医院都是综合性或专科性国立大中型医院,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均是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授课教授。二是住院医师培训纳入国家整体计划,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按照培训计划学习临床理论课程,在教授指导下参加科室临床轮转培训,并具有独特的“双重”身份,既在大学注册为医学生,又在卫生局注册为医院雇员,由国家付给相应工资。

(三)德国

德国有39所大学医学院,全国每年招收医学生约12000人。高中毕业生可以凭借“完全中学毕业证书”直接进入医学院学习,但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淘汰率均为30%-40%。第一阶段考试在第二学年末,通过第一阶段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第二阶段考试在第六年末,通过者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

德国的医学教育学制6年。医学教育计划包括课程学习、急救工作训练、3个月护理实践、4个月医院见习和1年临床实习等教学内容。德国没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属于研究型学位,医学博士学位和医生职业准入没有关系。对于那些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学业,通过两个阶段国家医师考试的6年制医学生,颁发“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德同对医师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只有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者,才能成为注册前住院医师。注册前住院医师在医院没有处方权,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经历18个月培训后,到各州医学会申请注册医师资格,经官方认可后,在各州的医学执照管理机构注册并获取行医执照,方可成为独立行医的注册住院医师。在德国,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35%-50%,培训时间3年,合格者获得全科医师资格证书;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50%-65%,培训时间4-6年,合格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二、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的特征分析

西欧主要国家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在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的关系、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衔接等方面,都和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一)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

在美国。医学博士学位(MD)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医院的毕业后教育不再授予高级专业学位。

在西欧国家,毕业后医学教育还可继续授予医学专业学位。英国内外科学士学位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通过毕业后教育,医学生可获得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法国医学专业学位只设博士层次,包括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和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两类,医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是具有行医资格的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德国医学院的毕业文凭证书类似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人的基本要求;医学博士学位是科学学位,和医师准入制度无关。

(二)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

在美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划分明确。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只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一名专科医生的学习和培训时间从大学起,可长达15年之久(文理学院4年+医学院4年+住院医师培训3-7年),并需要通过多次考试。在医学院,医学生前2年学习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微生物等基础医学课程;后2年进行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科和家庭医生科等临床专业训练。在二年级结束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USMLE)的第一部分测验,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高年级学习。医学院毕业前进行USMLE的第二部分测验。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第二部分的医学院学生,才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获得后,在1-3年内参加USMLE的第三部分测验,通过者获得行医资格。其后,还需进入为期3-7年的按专业定向的住院医师训练,住院医师培训期末,再参加由各医学专科委员会组织的专科证书考试,通过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在医院工作的专科医师收入高于主要在社区工作的家庭医师。家庭医师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

在法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有机融合。医学生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第一、第二阶段(共6年)学习后,在第三阶段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期间,凡通过临床专科培训(5年),论文答辩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证书;其他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者,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证书。

在英国,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内科医师可以申请攻读医学博士(研究型学位),外科医师可申请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高级专业学位),只有获得医学博士或外科学硕士学位的医师才有可能成为顾问医师。

三、借鉴与实践

第4篇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8,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论文百事通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新晨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

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跟踪学前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演练。当然,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长期的见习、实习,在反思、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经验,提升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前教育;学业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述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也就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此概念最早在197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是否有能力进行某项具体学习活动的预期和判断,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自我效能在学业领域内的表现。它与学生已拥有的技能无关,而与学生在不同的情景要求下对自己是否能将学习认知、社会实践、个体行为等技能合成行动过程以服务于不同学习目的的能力的判断有关。

二、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1.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态度的关系

刘惠娟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能够调节和控制学生对学习的耐心、努力程度、自我监控、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等,最终使学生学业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因此,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态度也越好。

2.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牛丽凤的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上没有差异,而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各个维度与学习适应性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所以,学业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学习的适应性。

3.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关系

肖志玲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发展能力自我效能感均对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和合成动机有显著相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女生显著地高于男生。

4.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关系

曹文飞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都有一定作用,而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有更佳的预测效果。

5.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与学习适应性

李洁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其学习情绪,从而影响其学习适应性。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对自己能力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业。而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面对学业任务时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思考如何完成任务,导致其学习适应性不良。

6.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刘芳的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就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就。

7.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郭炫汝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普遍较高,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生理状态、学习动机、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所学专业的兴趣程度等因素。

8.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单颖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呈显著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预测变量。

三、启示

通过分析上述的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态度、学习适应性、成就动机等研究的现状可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验、情绪和生理状态、言语劝说、学习动机、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所学专业的兴趣程度等因素。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其学习态度越端正,学习情绪越积极,学习的适应性越强,成就动机也越强,这样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业任务。因此,我们从影响的因素出发,通过改善因素来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首先,在大学的前期通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学业的兴趣,增加其学业的投入;在大学的后期,学校提供机会给学生到合作幼儿园进行模拟实训课,这样能有效地增加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增加其社会适应力。同时,学校设置每一学年的学习进度安排可引导大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立清晰而又明确、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超出学生能力之外的目标,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使他们能够较容易地觉察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进而会增加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依据心理学规律和学生个体的心理矛盾,在教学实践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及心理训练等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有客观的认识,建立合适的要求和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从而获取成就感,渐渐累积体验成功的喜悦;还有让学生正视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在挫折中磨练意志、锻炼个性品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此外,父母和长辈等合理的言语劝说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惠娟,彭湘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态度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第31卷,总第178期

[2]牛丽凤.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09.

[3]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2)

[4]曹文w,张乾元.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新乡学院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1674-3334-(2013)04-0131-04

[5]李洁,宋尚桂.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与学习适应性[N].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21卷第9期

[6]刘芳.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10期

[7]郭炫汝,刘博扬,王佳星,董雯婷、张应浪.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西汉中(723000)社会心理学第31卷2016年第6-7期.

[8]单颖.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新余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

[9]答会明,席丽,豆宏健.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科版).第24卷,第9期.2011(9)

作者简介:

龚毅清(1995~),广东增城人,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大三学生。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校企合作,精神资助

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高校的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加,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贫困生的资助与教育是项政策性很强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事关高校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免费论文。本文主要分析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试图通过企业与贫困生的互动的方式,就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方面作些探索。

一、贫困生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以广东药学院为例,据2006年初步统计,该校56%的学生来自经济不发达的粤北、粤西、粤东农村。免费论文。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8%,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

分析造成学生生活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多子女家庭,上学的多,且家庭收入较低; (2)父母双亡、单亲家庭;(3)下岗职工子女(4)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开销较大,而家庭困难;(5)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逐步建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生比例。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贫困,使这些学生在物资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举步为艰。据有关资料报道:有60%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1]。江苏大学孔永明老师对该校贫困生和其他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一次测查,得出结果如下:

1、焦虑自评结果(SAS)显示:在有焦虑的大学生中,贫困生和普通学生的比例分别是13.4%和5.9%。

2、抑郁自评结果(SDS)显示:有较重抑郁倾向的,贫困生为20.92%,普通大学生为2.4%。

3、人格调查结果(UPI)显示:贫困生中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为32.8%,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的8.3%。[2]

从以上调查我们不难看出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分析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极度自卑与极度自尊的矛盾性。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三、校企合作,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一直在探索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广东药学院在开展贫困生精神资助工作中深深体会到:1、助困容易助心难。2、帮助贫困生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信心,确立健康的心态不能单单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不能仅仅停留在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的层面上。如何加强贫困生的精神资助?该校主动寻求企业的帮助,试图通过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新模式,加强对贫困生全方位的资助。

企业在广东药学院设立助学金,并在科研、实习、就业等多方面,展开细致、深入的合作,以建立一种更深入、持久、互利互惠、互动双赢的合作关系。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经济意义上的援助和支持,也在于精神上的鞭策与激励。

1、企业的专家可被学校聘请为客座教授,为学校学生定期不定期举办讲座。内容涉及到企业的创业历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企业的要求等。同时学校还邀请企业员工中曾经的贫困大学生与贫困生进行座谈。通过现身说教,教育他们要积极对待人生,将贫困化为一种动力,奋发图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2、企业定期分批邀请贫困生参观企业,与企业职工联欢。在企业的互动中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心理的发展。同时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激励他们“立志、成才、奋斗、报国”。免费论文。

3、企业为广东药学院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学校优先推荐优秀贫困生到企业实习,乃至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消除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其一诱因。

贫困的家庭无法选择,但人生价值可以创造。作为高校,对于贫困生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要育其精神,是他们在贫困中奋起,在逆境中成长,自强不息,顺利学业。

参考文献:

[1]陈斯邦.高校贫困生心理障碍与调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42-143.

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根据这一要求,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为前提条件,以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为立足之本,具有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业务技能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首先要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这是适应社会环境、克服困难挫折、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使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时刻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执著的追求感;也会使他们更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还会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与困境面前百折不挠,迎来新的机遇,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如工作分析技能、薪酬体系设计技能等等)。而且也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这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立足之本。

然后,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包括人际关系技能、学习技能、创新技能、表达技能、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能等的业务技能培养。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

1.理论教学课程的设置

这部分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其中对于属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宜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分模块进行设置和实行模块化教学。

第一,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法律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理论、体育等有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就不受限制,学生在达到规定的学分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的课程,以提高自己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修养,扩大知识面。

第二,学科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学科选修课的设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一般应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来设置。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经济法学、生产运作与管理、劳动心理学、企业薪酬管理、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培训与开发、社会保障学、职业安全与卫生、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等课程。对于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有较深的掌握。

2.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实践性教学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调查、金工实习、管理认识实习、公益劳动、学年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处理好人才培养的统一性和特色性的关系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办学模式。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遵循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追求共性的同时,还要体现特色性,要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特有能力,这是提高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培养方法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并进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实践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封闭性、灌输式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不要流于形式,要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课程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搞好社会实践教学。

3.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注重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调整。要求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观念,拓宽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构建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就是要做到“高素质、强能力”。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不断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且要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非常的重要。

参考文献:

[1]赵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内容及培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

第8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产生缺乏自信心理因素的分析,采用调查、访问和研究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产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及基础;并探讨利用大学体育课这个特殊的教学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以便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们今后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合肥学院04届(教育系同学);03届(旅游系同学)共计:204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访问法我们对合肥学院04届、03届(部分同学)计2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前拟写了调查访问提纲。为了使调查深入细致,所得材料可靠和准确,对个别学生曾多次走访,并进行课堂观察(利用自己带这些同学的体育课一学年)。做了详细的访问和观察记录等。最后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归类,分析和研究。

1.2.2文献资料法为了开阔视野和掌握较多的材料,以使所研究的问题尽可能符合实际。我通过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吸取了正确和有用的部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我们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将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缺乏自信心现象归纳为是由以下三种心理因素产生的。按照不同年龄段对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信心现象产生的三种心理基础再进行归纳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1)在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易发生缺乏自信心心理的年龄,男生在20~21岁(20.59%~28.92%),女生在18~19岁(26.47%~43.62%)。(2)产生缺乏自信心心理的三种心理基础中,自认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因素占第一位(77.94%),其次是过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70.1%)。(3)生理年龄越小,自认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和过强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对其影响越大,自认缺乏交友能力心理因素对年龄较大者影响较大。

2.2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我们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导致缺乏自信心心理因素产生的三种心理基础进行如下分析:

2.2.1学生自认为缺乏运动能力的心理因素与缺乏自信心的关系体育课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化课中,学生只要深刻理解概念,就基本可以解题了。可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学生理解动作概念后还得通过反复练习,变成肌肉的感觉才可以真正完成动作,形成技能。而大学生在体育课上,所要求掌握的运动技能的难度却比他们在中学时期要难了许多,可身体的协调性往往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少年笨拙期”。于是学习运动技能时总不能得心应手。特别是新生在其他文化课上会因为与中学学习上有很大的区别,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和压力。于是自我觉得干什么都不行,产生了心理学称“习得性无能”的心里活动。l3长期下来学生们缺乏了运动和学习的成就感,学生产生了自认为缺乏运动能力甚至会延伸到缺乏学习能力的心理。可见学生在运动学习上的困难而产生的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70.1%)。研究也表明这种心理的产生与长期运动没有成就感成正相关。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小,自信心越容易缺乏。(见表1)。

2.2.2过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因素与缺乏自信心的关系学生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这些学生的思维敏捷,勤于思考,但是爱走极端;对周围反应快,又易主观或以偏概全,有独特见解,由于自尊心强且膨大,往往先是过高估计自己,遇到困难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用这种思维特点去分析周围事物就不可避免的表现出逆反心理或自我放弃。如在排球教学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学生们在练习中要注意掌握正确基本技术动作的重要性,但往往是事与愿违。特别是上述学生好表现自己,甚至有些学生用一些希奇古怪的动作,如用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空中霹雳”、“空中旋转扣球”等动作,这些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排球技术”,以此来标新立异自己与众不同;结果当然是打不好,于是又开始缺乏自信心。从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可见:过强的好胜心理和没有成就感是阻碍大学生们学习成功的又一心理因素,也与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2.2.3学生在学习中自认缺乏交友能力心理因素(客观定势作用)的影响客观定势指的是在一定的客观形态影响下形成的某种定向的认识。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因自身条件(身高太低,体重过重,年龄太大)等因素,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掌握不住或不能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不到一定的运动指标和学习成绩等是理所当然的。这在表1中的统计数据中可见,在年龄段中受该因素影响的学生年龄都较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综上所述,大学生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就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此外,如果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那么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其中包括:对他人或对社会,表现出抗拒心理(如拒绝上学、自暴自弃、厌恶集体活动等);有时又表现得对家长和教师过于顺从以致完全丧失自我,跟家长的关系或过度冷淡或过度依恋;个别会经常借口身体不适而逃避体育课;也有经常无端发脾气的现象,或莫名其妙地故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十分自负(逆反心理)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培育学生的自信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呢?缺乏自信心理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因势利导,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2建议

3.2.1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段从调研统计表中我们可知,男生在17~19岁,女生在17~18岁这个年龄段上易产生逆反心理。就其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经历失败多了,一时找不到成就感和好胜心强产生的反判心理。因而,在教学中要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一是对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适合他自身的要求,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二是及时给予每个人多方面的表扬,让他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三是在体育教学中,搭起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教育。例如:根据这些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结合心理学课或举办心理学讲座,向学生讲述和分析缺乏自信心存在的客观性和危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时时自我反省,自敲警钟,自我约束。这是消除缺乏自信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3.2.2发扬教学上的民主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学,多看,多听学生的反映,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当在教学中学生出现缺乏自信心理时,要正确对待,不要简单的否定和批评,而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要时时启发他们认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尽快正确掌握所学内容。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辅导员工作;思想沟通;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04-03 收稿日期:2016-05-10

课题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1年校级课题(XYS11Z16)。

作者简介:文 红(196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主力军,也就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2010年湖南省各高校都进行了“心理沟通平台建设”的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0年申报了省级科研项目“心理沟通平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双元结构’的实践探索”,我作为我校一名专职辅导员,于2011年也申报了校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辅导员工作探悉”,探讨新时期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手段。近几年来我校的教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当重视,配备心理专干一名,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定期开展了很多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和讲座活动,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动员全体辅导员和班级心育委员大面积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心理交流,解决了在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交友不慎、世界观人生观交友观有偏差的学生的认知问题、思想偏差和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化解了由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矛盾,良好地处理了学生突发事件,连续几年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院部。现将我院2013―2014年学年度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介绍给大家,以期与各位学者、各位从事学生管理事物的领导、同行们商榷。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包括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少数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初级目标――化解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并科学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

2中级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各高校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内心冲突,消除人际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3最高目标――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这一目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吸收和借鉴一些开发心理潜能的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有独立意识、智力充分发展、人格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高校心理健康的内容

1三个层次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识别心理异常现象,透析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科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2)传授心理调适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及时调节负性心理和情绪,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开发心理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人格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四大领域

(1)学业发展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考试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其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以及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帮助大学生克服不利于学业发展的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2)生活适应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3)生涯发展教育。通过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具备生涯发展意识,客观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倾向、职业兴趣,做好升学、择业的心理准备。

(4)生命质量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进而欣赏、热爱并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二、学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大学辅导员要能自觉地参与我院心理沟通平台的工作;通过培训掌握心理沟通的基本要求,熟练运用有效心理沟通的方式方法,能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对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行之有效的方法。

(1)辅导员利用院部建立的“心理沟通室”,并充分实现其功能的延伸,通过网络、电话、面谈等形式,与所有学生建立起全方位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从而全面带动班级其他工作的开展。经常性地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把大多数的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争取杜绝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

联络班级心育委员、团支书和寝室长,通过朋辈辅导助人、自助,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心理弹性得到增强,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现实困境,从而保证班级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

(2)一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是1∶3000~1∶5000,专职人员远远不能直接面对全体学生,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是对学生进行一种专业的“心理咨询”。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心理疾病,只是在学习、交往或者家庭问题上出现一些纠结,需要找人劝解,或者是一种郁闷和负情绪的宣泄,甚至只是需要一种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即“心理沟通”。在其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运用“无条件关注”“倾听/关怀”“(让学生)宣泄”“心理支持”“交互式沟通”等方式(见下图),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扰。

三、2013―2014年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措施

1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本学期,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宣传工具、机会以及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常规宣传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利用新生入学的心理筛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世界精神卫生日、毕业生的心理测试、评先评优、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大规模的普查机会,开展相关调研,理清班级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联性,以学校德育学科研究基地作为依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交互结合的工作模式、工作途径和手段,以开放式的问卷方式和面谈,从每个班选拔部分合作意识强、善于学习和为他人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到前期的调研中。

2提升班级心理沟通人员的知识能力,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

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矫治为辅。因此我们在重视对全院学生开展发展性辅导工作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案例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院学生,并使自己在实际和研究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行习惯

良好的心行习惯是学生正常生活、有效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行习惯是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我院在2014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意给学生加强了心理健康小知识方面的宣传工作,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作用。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特点,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心理健康不是单方面地从以政治思想道德角度为出发点进行指示与说教,而是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过程、心理机制的帮助与辅导,运用“关注”“倾听”等沟通技术,让学生的情绪和心情得到慰藉,感到被关心、被重视、被理解,并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帮助和指导,达到能主动疏导自己情绪的效果。

5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如“心理成长咨询室的大力推广”“心理健康调查表、心育报告”“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宣传栏”等。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因此教育科学学院在2013年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开展次数,覆盖爱情、人际交往、压力释放等方面,让学生们学会一定的心理健康小知识,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四、2013年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在系统、规范、有序中顺利进行

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考察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借鉴已有教育资料,举办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扎实工作,拓宽渠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学生心理咨询室(又称心理沟通成长室)在工作日始终向全院学生免费开放,个体咨询与辅导的案例也随着学生求助意识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学生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能够较好地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释放心理压力。

(2)2013年举办第一届“遇见明年的自己”活动,面向全系学生征集一封写给明年的自己的书信,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对明年的期望,从中发掘积极意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努力方向与改进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2)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和文化活动来推进我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比如表演心理剧、心理小报、心理小论文、团队心理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3)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关心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我院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了探索:每个班选拔了部分合作意识强、善于学习和为他人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到前期调研工作中,各个班普及心理沟通的内容;对学生干部,则以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提高朋辈辅导能力为目标,进行不断轮训,注意朋辈沟通、热线电话、网络博客、创办手抄报、宣传画、知识展版、征文、广播稿等多种形式;在全院形成一种重视心理卫生,加强心理问题的防范和介入的良好氛围,广泛发动学生积极投入心理沟通之中。这样,院部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郑少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法研究大连:大连海事学院出版社,2006.

第10篇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努力培养诚信自律、自信活泼的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体与身心健康,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耐心教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教学述职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体育教学述职报告一

做一名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做一名魅力教师更是我长久的追求。自20__年毕业至今,我踏上三尺讲台也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我热爱这份平凡而伟大的工作,我更爱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为了能给学生“一杯水”,一直以来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油。20__年取得体育中学二级教师资格,现已满5年。下面我就近5年来的工作作一简单总结。

一、思想。

作为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我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顾全大局,积极服从学校各种临时性工作的安排。

二、教育教学工作。

五年来我一直担任体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我注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坚信“良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句话,努力构建平等_的师生关系。虽然有时不是班主任,我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努力培养诚信自律、自信活泼的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体与身心健康,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积极向本教研组的老师学习,通过听课、请教,让我不断进步。其中每个学期,我都要上一节公开课。任现职以来,我在积极完成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认真做好课外体育训练工作,训练工作不仅耗精力还很耗时间,但是我能积极克服困难。其中在20__年秋平湖市运动会上,我训练的集体项目获得了市第五名的好成绩。20__年6月,我和郑老师合作训练的女篮获得了市比赛的第三名。

在完成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对教科研工作也非常重视。

教学论文《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荣获20__学年平湖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小学体育课堂评价语,让课堂充满活力》一文荣获20__学年平湖市论文评比二等奖,《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尝试与实践》一文荣获20__年平湖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另外还有平湖市立项课题两个,其中课题《小学低段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探究与实践》已于20__年结题,并荣获xx市第九届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另有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课间文明游戏的开发之研究》去年立项,研究已满一年,明年结题。

另有教学随笔《公开课之遐想》在20__年平湖市教育博客征文中荣获优秀奖,并入编市新教育丛书。《xx54》在20__年嘉兴港区教育博客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我的体育课,跟着奥运走》发表于《xx晚报》20__年9月17日刊,《没有游戏的童年是不快乐的》发表于《南湖晚报》20__年12月15日刊。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在嘉兴港区管委会组织的两次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与三等奖。

在继续教育方面,我能积极参加素质提升工程与每年的暑期师德培训。另外20__年,我通过考试取得了心理学_书。20__年2月我取得了湖州师范学院的本科,20__年4月取得《计算机新三级》_书。

作为体育教师,我不仅要求学生积极锻炼,自己也经常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且在20__年平湖市第二届教职工运动会上代表本校获得了800米第三名,在20__年乍浦镇首届运动会上,我代表教育系统获得了3000米第二名。

几年来,我在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获得了几个荣誉:20__年度,被评为平湖市首届读书节“优秀辅导教师”;20__年度,被评为“乍浦镇优秀团员”;同时在2009年度,得益于学校整体新教育工作的突出成绩,我有幸作为平湖市新教育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苏海门九届年会,同时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以上是我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总结,以后我会更加踏实地做好工作,为小学体育教学、也为百年乍小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将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这次职务晋升,无论晋升结果如何,我都将一如既往地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希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体育教学述职报告二

报告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中文系团总支学生分会的第二年又飞快地过去了。在这一年里,在领导,老师的悉心栽培下,在学长学姐的鞭策下,在同学们的鼎力支持下,我和体育部一起茁壮成长,一路走来,有困难,有挫折,也有丰收的喜悦,幸福的泪水。可以说,能在团总支学

生分会任体育部部长一年,是我大学期间最宝贵的经历。那么,下面请允许我花一点时间来介绍体育部这一年的具体工作情况。

1、组织并带领我系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在第十三届校园田径运动会上,我系运动健儿发扬奋勇争先,不甘人后的运动拼搏精神,在上届取得的男女团体总分第八名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取得了男女团体总分第六名的突破性成绩。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为运动会倾注过心血的工作人员和在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面来之不易的锦旗!

2、组织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之“感恩母亲,尊重女性”主题活动,主要内容是征集同学们关于母亲的爱的心语制作祝福墙,以及为各栋寝室楼阿姨送祝福。在10、11级班长团支书的全力配合下,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收到的反响也特别好,赢得了寝室楼阿姨对中文系的交口称赞;

3、组织并带领中文系男女篮球队参加学校系际篮球比赛。这是我系第一年来组队参加篮球赛,训练、队服等等一系列事务都是从零开始,但队员们没有因为我们技不如人而退缩,每一场比赛都全力以赴,打出了精神,打出了风格;正因为如此,即使最后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我们还是得到了组委会授予的“精神文明奖”。我谨代表体育部向每一位刻苦训练,努力参赛的队员致敬!

回首过往,在记录我成长的档案里,写满了领导老师对我的信赖和鼓励,以及广大同学对我的认可与支持。在担任体育部部长的这一年里,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变得更有效率更有目的性,更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让我在与形形的人打交道的时候都游刃有余。从助理到部长,是一个飞跃,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部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是一次转身,也许不华丽,但足够稳健。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成长,不管我能否在团总支学生分会中继续任职,我都将会永远铭记这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最后,还是要感谢两位书记,两位辅导员老师,以及诸位学长学姐,没有你们对我的支持和栽培,也许我就没有这个机会站在这个台上。

我的述职报告到此完毕,谢谢!

体育教学述职报告三

我于20__年_月担任起___中学体育教师,至今已有四年,期间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各方面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认真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今年初三体育升学考试,在三位体育教师共同努力下,又创佳绩,平均分29.3左右,位于全区前列。

2、___教师在体育组成员共同指导帮助下:公开课《篮球运球、变向跑》受体育同仁及教研员的肯定认同。

二、科研方面

1、被推荐为__区20__年区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2、论文《初三体育中考训练模式的比较研究》入选由学校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汇编,荣获二等奖。

3、《如何评价一堂好的体育课》发表于浙江体坛报;《体育锻炼有效解决青少年心理障碍》于陈静芝老师合写发表于20__年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四期。

三、教研活动方面

1、被推荐为区体育学科中心备课组成员。

2、6月份参加全国体育骨干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

3、作为教研组长:不定期组织开展本组教研组活动,组内关系融洽;组外活动包括3月份邀请横街中学来我校进行教研活动,听朱高新教师课。5月份,全组外出鄞州职业高级中学进行校外教研活动。

4、5月份参加宁波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研讨活动(北实验小学)

四、竞赛训练方面

1、4月26日同朱校长参加鄞州区体育竞训会议,积极领会上级精神,校长室与体育组共同召开体育组竟训会议,制订计划,分布工作,落实到人。成立了校篮球队、木球队、足球队、田径队。

2、本人协助田径队总教练何宏明老师,训练田径径赛项目。

第11篇

【关键词】性别差异;数学学习;数学能力

【课题项目】本论文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课题(JG16017)资助.

一、引言

从1999年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等院校的入学率逐年增长,截至2016年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高达40%,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数学作为大学生入学后的一门必修课程,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在学习态度、数学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女生在高等数学上的取得的成绩优于男生;相比于女生,男生的重修率更高.但是男性的数学表现远远优于女性,少有女性在数学上取得成就.因此,探究目前高等院校在数学学习上“阴盛阳衰”现象的背后原因,研究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对于他们的数学成绩有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综合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男女学生在数学上的差异的研究成果.其次,针对某农业大学2006―2015年部分学生,统计、分析了男女学生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考试成绩上的差异.本研究统计、分析了该农业大学在2006―2015年期间参加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的男女生的获奖情况;制订、发放网络调查问卷,了解男女生在数学兴趣、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上的差异.最后,分析、总结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性别差异.我们相信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男女生的学习方式的性别差异,有助于我们根据受教对象的特点而制订合理、合适的教育模式,并最终达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数学学习与性别差异的关系很早就受到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关注.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实验表明,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短时记忆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知觉、分析综合能力及观察、推理和历史知识的掌握方面优于女性.

1993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瑞士召开了“性别与数学教育”研讨会,专门探讨产生性别差异的三大因素:(1)女孩的数学兴趣;(2)社会文化影响;(3)数学学科本身.我国教育家、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男女生在学习中的差异问题,尤其是数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吉林大学王淑荣教授、王亮教授在课题“男女大学生性别差异研究”中调查420名吉林大学的大学生,通过成绩统计以及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男女思维方式差异明显,男生强于抽象思想能力、视觉空间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女生则强于短期的机械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新蓉教授在她的课题“男女大学生哲学和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则提出,男生在思维创造性和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占优势,而女生则在思维的严谨性、准确性和精准性方面占优势,再加之社会和历史遗留原因和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导致了男女大学生在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成绩上存在差异.苏州大学的周川教授和黄辛隐教授在研究“男女大学生智力差异对比分析”中则明确表明男女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智力活动上看男生表现出独立性、灵活性、深刻性;女生则表现出依赖性、刻板性、表面性.

三、研究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学理论进一步完善

就像前面所叙述的一样,虽然有许多实验证明了性别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数学能力,但是对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没有做全面的剖析,也没有针对性别差异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所以,对于大学生数学成绩与性别差异做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大学教育方法的改善,有利于每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的教学理论.

(二)有助于教师因性别施教

对于大学生的数学教育,与学生最直接接触的是教师,只有在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成就动机(包括性别、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师才能更好地针对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不仅因材施教,更是因“性”施教,让每名学生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减少性别差异,保障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

本研究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地了解自己性别上的优劣势,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数学能力上的长处,同时也是挣脱某些传统错误认知的枷锁,更好地走向成功.

四、调查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本研究统计了某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的线性代数期末考试成绩、该大学2006―2015年期间在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的获奖情况,利用SAS软件对男女生的成绩、获奖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男女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借鉴教育学知识,制订并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并统计、分析男女生在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最后,归纳、总结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一)高等数学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

我们统计分析了某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2012级全体926名学生2013学年第二学期的线性代数成绩,其中男生746名,女生180名.利用SAS软件,对获得的数据采取考试成绩分析法,研究男女生两个群体的数学成绩差异.数据分析软件为SAS9.4.

1.统计结果(SAS表中的1指男生,2指女生)

2.结果分析

通过对线性代数的成绩进行SAS的方差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由于P值

(二)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获奖情况分析

我们统计了2006―2015年近十年来某农业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获奖情况.资料由某农业大学数学建模委员会提供.

1.统计结果

2.结果分析

从历年数学建模获奖情况来看,女生获奖所占的比例除去最大值40%和最小值0%,基本稳定在20%~30%之间,说明女生在数学方面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相比于男生稍逊一筹.

(三)调查问卷的处理和分析

为了解男女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差异的内在原因,我们在大量个别访谈和课内外调查的基础上,借鉴教育学、学习理论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本问卷采取网络发放形式,参与研究的对象为在读的本/专科大学生.由于是网络问卷,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水平不一,为测试的客观性、公平性以及随机性提供了保证.

1.统计结果分析

接受调查者有共166名,其中男生76人,女生90人,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主要通过四大板块进行分析,第一个是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的对比分析,第二是男女生数学思维上的差异分析,第三则是大学男女生在数学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分析,第四则是对于数学学习环境的调查分析.

第一,通过SAS分析中的两样本t检验法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男生的高考成绩(对应SAS中的score1,下同)比女生稍稍高一点,主要集中在“良好”(121~135)和“一般”(106~120)区间,女生则接近一半(45.56%)的成绩集中在“一般”,但从大学数学成绩(score2)来看,男女生并无明显差异,女生分布更均衡些,同时也表明女生的数学水平向上变化的趋势更明显.

第二个部分在男女生数学思维上的调查中表明,男生对数学感兴趣者占53.94%,同时令他们感兴趣的是“有些数学问题值得钻研”,女生不感兴趣则高出男生11.17%,其中原因更大部分是因为“内容枯燥深奥”.在数学的重要性的调查上,男生明显更加重视数学这个学科,高达84.21%.在学习数学的目的上来看,男女生大多数都选择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这方面,但女生在“考试需要”这方面则更高,说明女生在学习态度上更迎合于应试教育.而识记方式的差异,男生绝大多数“通过充分理解记忆”,女生则除了这个途径之外,选择通过反复的题海练习来记忆,这反映了女生的识记方式中带有明显的机械识记的成分,男生则更多通过理解记忆主要公式的内涵.在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方面,男生则超过一半人数会选择独立钻研,女生倾向于与同学协作解决,这反映了男生更多倾向思考,女生倾向解决.对于大学哪方面的数学能力有缺失,男女生都选择了“创新能力”上,这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创新能力与水平不足,除此之外,男生在思维能力上有选择,女生则在应变能力上有选择,这也反映了男生想在思维方式上更胜一筹,女生则怕落入刻板印象,希望提升应变能力.

第三部分,在探讨数学学习方式对于不同性别的影响中,采取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数学学习方式上去探索影响的因素.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问卷中的数学应用性调查(对应SAS分析中的use变量,下同)、听课状态调查(efficiency)、课后自主复习调查(review)以及花费在数学上的时间调查(cost),男女生的情r大致相同(参考图中“Pr>卡方”的值,当该值小于0.05则拒绝假设,认为是影响因素之一),说明男女生在大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当中,并无明显差异,更多的成绩差异原因在于学校的高校教育模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四部分,对于学习环境的调查中有两项,一项是对于课堂的教学方式,女生有85%倾向理论与使用相结合,男生除了这方面还有22%注重实用性,这反映了男生在数学学习中希望把数学知识更多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应用意识更强.最后关于培养数学兴趣的措施调查,男女生都希望教师的个人魅力提升,证明现阶段的教师尽管在教学方面突出,但个人魅力不足,无法通过自身魅力去调动学习的学习情绪,有待提高.

五、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点建议

(一)建立正确的男女性别观念

另外,在数学的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也受到社会传统思想所影响,只有当我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提高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认可他们在学习教育上的能力,这种数学能力上的差异就会逐步减少.

(二)改善教学环境减少两性差异

教学的环境与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两性数学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应避免教学中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对男女生有不恰当的心理暗示,同时注意发挥男女生在不同领域上的优势,鼓励男生在思维上更加严谨,鼓励女生在思考上更加独立、灵活,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减少两性的差异.

第12篇

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22)

[摘 要]教师自主的研究主要从教师自觉、自愿、自律、自我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及教师自主与其工作压力关系的研究。Ridgers(2002)认为自主是建立在个体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之上的,自主的行为是一种自愿自发的、自己选择的、自我控制的、并为之负责任的行为。

[关键词]自主;自我控制;大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69-03

1 前 言

1981年顾明远提出:“学生主体”的概念,并通过教学中师生关系、“教育与人”等问题的讨论,演变为一种广泛的教育思潮,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教学自主性成为一个21世纪的教育理论研究课题。

国内学者李志宏认为:“独立自主性是主体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集中表现为自知、自尊、自立、自反、自强等自我意识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使体育教育更突出健身性、主体性、娱乐性、灵活性、多元性,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人格培养。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贯彻“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关键在体育教师。

“自主性”是个体作为主体在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觉性、自我选择性,及个体对社会关系的依赖,包括意识、观念和实践活动的自主,并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造客观世界。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论文近10篇,阅读专业书籍2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10多篇等。

座谈访问法:召开了实验对象座谈会,请他们谈体会,提建议。

实验法:制定自主研究方法,通过使用,修改,再使用,再修改,不断完善。

3 自主性认识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各教育心理学派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社会认知学派的Zimmerman提出了系统的自主学习的框架;Winne 和 Butler认为:心理性结果直接接受内部监控,内部监控接受来自目标和当前学习进展情况的信息,对目标和学习进展情况的比较,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估;然后把评估结果反馈到知识和信念、设置目标、选择策略等过程或成分,来指导下一步的学习。

根据Winne 和 Butler的研究框架,确定研究的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结果、教学环境、教学反思,本研究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思方面进行研究,见表1研究维度及具体内容。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采用集体发放及回收方式,发放问卷34份,删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为94.1%,见表2。

对回收问卷审核,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For Window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 教学自主性与教龄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变量与教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3,以教龄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采用了One-Way ANOVA对不同教龄教师的教学自主性进行多重比较检验(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见表4,自律性(P

运用LSD进行教学自主性各变量与教师教龄的事后平均数多重比较检验(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见表5,了解教师教学自主性及各个维度与教龄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与教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教龄1~5年与6~10年的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存在显著差异(P

教龄在1~5年与教龄在6~10年和11~15年的教师,在自觉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3.2 教学自主性与职称的关系

教学自主性及各个维度为因变量,教师职称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采用了One-Way ANOVA对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及各因子进行多重比较检验(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见表7,自律性和教学自主性与职称存在显著差异(P

运用LSD进行教学自主性各变量与教师职称事后平均数多重比较检验(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见表8,助教与具有讲师职称的体育教师在自觉性、自律性、创新性及教学自主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助教、讲师与副教授教学自主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自觉性、自律性、创新性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性。有研究表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思想素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高级教师多数处于教师成长的发展期,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并有着稳定的职业信念,他们能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因此,他们教学自觉性较高、自律性较强,并在教学中不断的创新。

4 研究结论

(1)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与教龄显著相关。教龄在1~5年与其他各年龄段教师教学自主性存在明显差异,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随着教学年限的增加不断提高。

(2)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与职称有显著相关关系。教师教学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自律性和创新性方面。

(3)有教学自主性的大学体育教师有显著的特征:①有较强的事业心;②对体育教学与训练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③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④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教学和训练中的问题;⑤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⑥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能不断进行教学反思;⑦能积极、主动地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⑧思想活跃,积极接受新事物,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主动进行改革与创新,并能与大学生融为一体。

5 结 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会随着年龄,职称的变发展化而不断增强。教学自主性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深入探讨,为北京高校体育课健康发展做出点滴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玉梅.浅议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自主性[J].长江大学学报,2010,33(4).

[2]李健.中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自主性认识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