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04:2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艺术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迅猛,为国家艺术事业的繁荣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所获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在全球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但随这几年来的高考扩招,再加上社会对设计行业的炒作,设计艺术的考生直线飙升,这在人数比例、招考方式、选择专业等各方面给我们的设计教育带来诸多的实际问题,如何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又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能更深入的进行精英培养,这都成为中国设计教育最为关r心的问题。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专业选择;艺考;综合
一、走进设计艺术
很多人容易把设计艺术与纯艺术混为一谈,误认为两者都只是关着门搞创作。当然这情有可原,因为设计艺术与纯艺术联系很大,设计可以说是纯艺与社会的桥梁,它把艺术带入设计,让艺术大众化,普遍化,让人们更容易认识艺术接受艺术。而他们同样有区别,纯艺术的创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一幅油画,一座雕塑,它是艺术品,一个观赏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作家的内涵和想法。而设计是先高于生活后回归生活。当设计师提取纯艺作品的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后,这些艺术品立刻变成人们身边最平常的日常用品,而且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设计艺术与文理专业的联系同样不小,在一项优秀的设计中往往要贯穿很多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比如建筑设计,需要数学逻辑、力学、物理专业方面的支持。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生态、人文、地域、气候等多方面的了解。工业设计需要联系人体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市场等专业。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好的综合素质,了解更多的背景和历史,运用更宽领域的知识和材料。考虑面越广,覆盖面越大,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得到广大人的认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设计艺术的教育是多元性的,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专业的学习。设计艺术也同文理专业有很大区别,设计艺术的实践高于理论,技术实做性强,需要创造性思维,并且注重灵活性、创新性。为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性,一般艺术院校主要采用小班制和多元化的授课形式。这也决定了它的考试、教育都应与一般的文理专业不同。
二、对中国目前设计教育的看法
随着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急需大量设计类人才,设计艺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是繁荣经济市场的重要力量。行业中的设计师也成为人才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们认为设计师是前卫的,是开放的,是“洋气”的。再加上近年来国外的各种新设计来袭,这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向往设计领域。促使他们选择走向艺考这条道路,导致艺考升温,竞争强烈。
最近几年来“艺考热”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现实,面临这样的情况,不仅艺术类专业院校在扩招,各类综合类大学也在建立自己的艺术院系。艺术类的迅猛扩招,导致考生的增加,势必水涨船高。由于门槛降低,生源素质也受到影响,艺术类也成了拿文凭的手段之一。我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同学,因自身原因无法通过文理专业进入大学,在最后用三个月突击学习艺术,选择设计专业。这根本谈不上个人理想,也没有明确目标,不在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只为了能拥有外表光鲜的“大学生”称号。这样的扩招也从根本上降低了教学的水平。由于师资水平、培养模式、管理结构等客观资源的制约,在教学环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为了扩招,把小班变成大班,一个设计班甚至高达40人到50人。每个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甚至都来不及听到老师的半句点评,更不要说老师手把手的教授每一个学生技术实践,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对艺考的升温现象应该有所反思,它是把双刃剑,在保证能为国家为社会源源不断提供精英人才的同时也成为学生将来就业的现实问题。不能以牺牲质量为扩招付出代价。学生学有所成才能为社会带来贡献,如果直到毕业也毫无收获,则不仅浪费金钱、资源也浪费了时间。
设计艺术专业除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外。考试也应该有所不同。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设计艺术的招考的方式和文理专业一样八股,而考试内容又和纯艺术一样。单一的技巧考试并不能考验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机械的考试,录取了机械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设计?国外一位著名院校的校长曾说过,既然每个孩子生下了就有不同的外貌、性格、成长环境等,为什么都要一样的方法来培养?而设计专业也有别于其他专业,为什么还要用同样的招考方式来选拔?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专业,更应该看重学生的文化程度,和思维能力。所以,现在的招考形式已经可以适当尝试改革了,当然这种方式还需要探讨。伯乐识马,并非易事,但有一些思路还是可行的,比如加考一些创意表现考试,并提高分值。技法性考试比如素描,水彩可以削弱一些。文化课分值还是保持适中,不能因扩招而大幅降低学员素质。普遍的艺术设计老师们认为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广的学生越适合做设计。总之,设计艺术考试应该有别与纯艺术考试,这样才能招到合适的设计学生。
在专业的选择,以及志愿的填报方面,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就是有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专业适合自己,这个问题的根源来至自身、父母、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在我们的高中,因为填鸭式的教学使我们失去对未来的思考,也失去对兴趣特长探索的机会。有学生高考分数很高,但不知道以后向哪个方向走,填了志愿之后也不知道所选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的是进大学后发觉自己所想和实际所学相差甚远,有时学生的志愿是父母年轻时梦想的事业,有时甚至直接打听哪个专业能赚钱报哪个专业,这些做法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后选择改行。现在不少学设计的同学毕业后因诸多因素没有从事相关专业,好一些的则从事与设计相关的但不同领域的工作,大多都是埋怨当初选择错误。这是我们自己的失误,也是中国教育的失误。社会可以怪我们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但当我们迷茫的时候又有谁帮我们做出了正确的指导?别的专业暂且不说,对于设计类专业有一些帮助是可以参考的。首先,既然设计的基础都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在大一时先学习设计基础。在此期间老师可以对我们进行观察。然后,再邀请社会上各类设计行业的精英如工业设计类的、环艺设计类的、平面设计类的等,或已就业的同学到校交流,使我们能了解行业的信息、工作心得、社会需求及获得利益等等,作为参考。老师再给一些合理的意见。最后,通过一年来自己对各专业的了解,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这对将来的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学校用什么方法,也是体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为何如此强调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有太多人因错误的决定而终生遗憾。
设计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不仅是文化建设的社会公用,它是对人类社会结构,审美趣味等都有全方位的建设。当代的设计教育给我们积累了经验,也给我们提出了教训,人的自由全方位培养与选择是否合符自然规律适应新时代,才是教育设计师的终极目标。中国的设计艺术类起步较晚,但行业发展很快。正是因社会、国家发展对设计急切需求,中国的设计日渐壮大,而中国的设计类教育为应对此问题显得有点焦躁和急于求成,但随着时间推移,相信设计艺术教育会逐渐适应大时代的变化,成为更科学、合理、可持续性的系统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正在日益受到破坏和损害,有的已经濒临消亡,保护、抢救传统艺术,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已迫在眉睫。但是,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艺术的教学及研究缺乏价值认知,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得太窄,内容上又过于强调对西方艺术理论和技法知识的学习,忽视多元文化的发展,造成目前许多高校的传统艺术教学和研究处于空白状况,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脱节。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不深,严重阻碍了高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这种现状与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设计艺术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转的传承性。学生若要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传统人文知识的熏陶是重要且必要的。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同时也对设计艺术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显示历代的设计师与艺术家树立起的一座座里程碑中,文化涵养在其设计与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民族传统艺术基本采取以下几种态度:①漠视——认为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互不相似,干脆弃之不顾;②割裂——将中国传统艺术净化为符合西方艺术观念的“传统艺术”,只寻找与西方艺术相关的东西。③曲解——将传统艺术观念硬套进文人艺术或西方艺术中。结果是将传统艺术的头装进预钉好的框子里,而这个框子又是借来的。[1]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运用民族传统元素进行设计时,能够联想到的只有书法、水墨图案等目前市场上已经泛滥的元素。这个例子突显了目前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没有深入研究。即使学生有意识地寻找一些传统艺术图案运用到设计中,也只有“形”。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某设计学院组织汉语水平测试,内容简单但结果意外,测试实际通过率仅为36%,不少学生在表达、书写、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未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某设计课要求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一广告,文案需编撰古代文人诗词贯穿其中以作为烘托,不少学生设计出色,但由于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之甚少,导致诗词文不对题,错字连篇。很多设计院校学生只顾埋头专业学习,沉湎于计算机技术,对外界事物充耳不闻;另外电视、电影、网络文化等快餐式的流行艺术来势凶猛,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随着当代经济迅速发展,如何使从小深受快餐文化熏陶的孩子们欣赏和接受祖先们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作品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流行艺术是当今媒体时代产生的特定文化,如片面否定流行艺术的价值,其实也就否定了当代文化特有的意义;反之,如果一味迎合当今流行艺术,也将会造成高雅艺术的缺位和传统的丧失,同样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2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群体文化艺术,它融于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风俗和信仰禁忌等的社会生活中。它是原始社会到当今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态中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的艺术形态。传统艺术是指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类艺术思想与作品,它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想、道德、风俗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对现今社会发展起一定的影响与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继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也已经充分意识到构筑国家现代先进文化的奠基石就是传统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观念形态的反映,中国传统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曾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等的影响,并在互相吸收、融合中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是世界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中,强调对中华传统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本质上是民族主体意识对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一种回应,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是缺乏的。有识之士指出,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在于“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的艺术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爱国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树立起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当下流行歌曲、街舞等以日常生活形式深入到大学生的灵魂深处,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文化环境中的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省。同时,中华民族留下的数千年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
因此,高校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对传统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弥补大学生民族审美主体意识的“缺失”,还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人类感。设计艺术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在全国虽然已经铺开,但还没进入科学化、规范化,教学内容里有中国部分,但以汉族为主,其他部分则是发展较快的一些民族,而深入结合当地民族资源的个案仍然相当缺乏。我们应该通过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积淀和艺术形式。从而认同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民族。
2.2可行性
就高校设计艺术教育课程本身而言,利用传统民族艺术资源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把传统艺术资源融入教材中,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多的补充。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为历史、生态、自然、环境、社会等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产生和形成的影响,以及本民族与他民族艺术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2)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少数民族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时,不仅能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将传统民族艺术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使设计充满文化内涵和民族底蕴。
3)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对于民族艺术保护的延续和传承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重视人文,把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传授下去。
3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中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一些思考
高校的重要职能是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设计艺术教育应当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是激烈的,这就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并关注教育立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才能奠定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使他们在民族情感上树立起精神根基。高校设计艺术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教育对象来调整教学内容的比重,注重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对各民族艺术文化的兴趣。通过艺术形式唤醒民族记忆、强化民族意识、确立民族认同、提升民族精神,这就是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文化;大众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美术教育更多的进入公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近年来美术相关展览的增加,艺术品投资的火热,报考各大美院考生的急剧上升等,都昭示着美术教育正进入一个繁盛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大众化呼声渐高的时代背景下,相对于精英教育,我国大众美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影响我国大众美术教育的主要力量是什么?怎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加强我国大众美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本人认为,我国各种设计活动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对大众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同时我们从实现大众美术教育的目的来看,中国的设计在许多方面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设计作为一项面对大众的艺术活动,具有刺激和引导消费的作用,当然也具有教育的作用。几乎每个人每天都接触着各种各样的设计结果,或产品,或媒体,或建筑等等。随着设计活动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设计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活动。它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和传播力远胜过精英教育,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左右大众审美倾向的强大力量。而在设计的教育功能的体现上,设计的艺术与设计的文化无疑是直接影响着大众美术教育的主要力量,成功的设计结果传达出来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信息,不仅能与接受该设计的大众产生美与文化上的共鸣,同时还能使其接受对美与文化的再认识。所以,如何利用好设计所具备的教育功能,更好地提升和引导我国大众美术教育的水平和走向,是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设计艺术对大众美术教育的影响
大众美术教育是以大众为受用者的美术教育,是大众树立正确审美理想,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目的在于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满足人类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Jones在《设计方法纵览》一书中提到“设计是表达一种精粹信念的活动”,是一种直接面对大众的艺术活动,设计艺术与一切艺术形式相同,必将向大众反映的是设计者的艺术思想、情感和技艺水平。各种各样的设计结果都向大众传达着设计者对美的理解,传达着设计者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情感,即设计艺术对大众美术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工业设计的艺术性是工业设计的生命。它与纯艺术不同的是,工业设计不‘炫耀’艺术,工业设计的艺术是完全属于‘大众’的。”[1]以苹果公司iMac产品为例,从1998年诞生,它与前一代电脑的唯一不同就在于产品外观极具艺术性的设计。这款拥有半透明的、圆润的蓝色机身的电脑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的外观,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象征。之后3年内,它一共售出了500万台,与前一代实用功能相同的电脑相比,iMac产品巨大的销量说明大众接受的不仅仅是该电脑的实用性,更重要的还接受了其电脑外观设计的艺术性,所以至今iMac依然是设计师和大众公认的优秀设计。
同样,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也对大众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建筑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雅典卫城那些雄伟的建筑物早已失去了建筑本身的功能,但其具有的艺术性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帕特农神庙完美的柱式就来自数个世纪建筑师对其艺术美感的反复打磨而形成的。正是因为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的完美结合,其具有的巍峨不失秀美,坚强不失柔和的艺术形象使其成为建筑师的圣地,成为后来大众对建筑审美的衡量标准,虽然其形式不断演进,但其艺术性一直影响到了近现代建筑,成为古典美的象征符号。
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建筑设计或是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在其设计史上,设计师们对设计作品的艺术追求与对大众文化的诠释从未停止过。反过来对大众而言,设计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思想是以他们为目标的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这样的形式在符合大众现有审美眼光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大众审美情趣的发展和大众审美观的形成。设计艺术对大众美术教育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设计文化对大众美术教育的影响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设计通过人为的创造活动来实现价值,其创造的结果都有着自身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了设计文化。设计传播的人文文化,设计本身的主流文化,传统设计形成的经典文化及设计语意形成的行为文化等等对大众美术教育都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设计不仅传播美的文化,也传播着人文社会的文化。德克霍夫认为“设计是文化的肌肤”,而文化是设计活动中艺术表达的基本观念,是艺术最核心的内容。例如设计艺术在色彩运用中,红色产生的美感来源于中国大众对民族文化的共识或国外在接受中国民族文化中产生的认同感。2008年奥运会标的设计就是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强烈的传达了民族文化的特点。这就是说设计结果体现的文化或创造出的文化能产生人们对美的共鸣或引导,设计传播着文化观念,改善着人们的审美观。
在室内设计发展中,不管是文艺复兴后古典式的繁复的装饰还是当今流行直线为主的极简主义设计,都在特定的时代,留下了当时主流文化的痕迹,让大众在接受设计文化的同时普及了当时的大众美术教育。在30年代的产品设计中出现的流线型到现在还影响着人们对美的理解。例如,汽车的设计自流线型设计诞生起,它的设计主流至今始终没有脱离以流线型设计为主线。这是流线型的设计文化带来的结果,这种主流文化深刻的影响了人们对产品设计尤其是汽车外观设计的审美意识。
在社会大环境下整体的设计活动形成的文化现象改变着大众审美的整体走向,由于设计文化的历史积淀,设计的经典文化同时还能对大众在具体某个设计结果的审美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也就是说,不同历史形成的设计文化影响着大众对不同设计结果的美感认知,如具有东方特色的门环和现代L型不锈钢门把手的设计分别具有不同时代文化积淀所带来的不同的美感。门环的设计虽然不是当代设计的主流,但因为其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同样能唤起大众的审美认同感。又如1938年推出甲壳虫汽车后,大众品牌在1998年再次推出了新甲壳虫汽车,时隔60年甲壳虫复古的外型在当代主流设计风格面前独树一帜,新甲壳虫汽车的外观再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一实例说明了虽然延续至今的主流的设计文化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但过去形成的经典的文化积淀依然能引起大众对美的共鸣。
不同的设计语意引导不同的行为方式,设计语意的改变产生了新的行为方式。设计语意形成的行为文化必然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观和行为方式的兴趣转变。大众对新的行为方式达成共识以后也就是形成了新的设计文化。这不仅冲击了大众对原有行为方式的审美态度,同时形成了对新的行为方式的审美观。例如从圆环状门环到L型门把手用不同语意形成了人们对直接推拉开门到旋转把手推拉开门两种行为方式的转变。又如,八十年代的电视机等电器产品上布满各种复杂的按钮,以显示其产品的科技美感,复杂的按钮设计传达的语意是一种复杂的操作行为,在当时大众的审美意识对这种复杂的操作行为认为是科技的美,是时尚的,是美的。而现在电视机等电器产品上按钮越来越少,甚至只有一个按钮。一个按钮的设计传达出的语意是使用时一键式的操作,这改变了大众原来的审美态度,开始逐步认为这种一键式操作行为才是时尚的,美的行为。
以上几点说明了设计文化较大的影响着大众美术教育。
三、我国设计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设计艺术和设计文化对大众美术教育有着教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设计艺术和设计文化必须摈弃对大众美术教育的不良因素才能正确引导大众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向。从大众美术教育来看我国的设计艺术和设计文化,中国设计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方面。
1、中国设计需要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
大众美术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这甚至出现在中小学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不同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并以此形成独特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依托,被一些学者称为‘精神植被’,它使得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得一个民族拥有自尊的资本,使得一个民族获得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因此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接触日益广泛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显得尤其重要。”[2]当下中国设计对民族化设计的呼声很高,但始终还没有达成民族设计的共识。由于民族化设计的有无并不影响单独设计结果所带来的商业利益,民族设计并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借鉴日本的设计发展来看,它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强国之一。它的设计以民族化的、具有历史传统的设计和国际化的、发展中的现代设计并驾齐驱,在从模仿西方设计到成为自主设计强国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在设计中并没有削弱反而增强。模仿学习西方设计,对于中国设计的初级阶段来说同样是必须经过的过程。但在设计业快速发展了数十年的当今中国,设计已经不应当只从商业利益出发,更应该兼顾在设计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体现。只有在注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使中国设计在吸收国外设计的精华的同时不至于盲目模仿而造成设计文化松散的局面。美国动画《花木兰》取材于中国,但纵观影片却是美国文化的基调。丹麦的家具设计世界闻名,但不管是中国餐椅,还是埃及凳,这些来自他国文化的元素,最终都成为丹麦设计具有平民化、田园化的设计文化的代表。设计强国正是因为形成了各自的民族化设计以各自的独特性格才能影响着国际设计的走向和环境。国外设计在很多时候也运用中国元素,但这并不影响其自身的民族化设计,这在于他们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独立的设计语言,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支撑。中国设计只有在不脱离国际设计大语境的基础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中国设计的独立语言,才能更好的利用自身资源,弘扬民族文化,形成对大众美术教育的力量。否则,“民族的就是国际的”这句话只能成为空谈。
2、中国设计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形象
设计因其创造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现象,而同时设计因为是人为的创造活动,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迪尔若特在《超越科学和反科学的设计哲理》一书也指出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依附于科技,也提升科技产品的附加值,是对科技产品的再创造。一方面,设计是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它是有条理的科学活动。正因为它的创造活动源于人对更好的设计的追求,包含了人的社会行为与文化思想。在整个创造过程中,设计行业的活动本身就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价值不直接作用于大众,但却会间接影响大众对设计者的观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设计需求变得十分紧缺,由于发展中企业和厂商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设计管理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设计周期缩短。设计流程和设计结果都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厂商对产品的最低要求为目标。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是使中国设计的设计结果缺乏独立的艺术与文化而失去竞争力,我国设计的文化形象也就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以国产手机的设计为例,大量的模仿国外的成功案例的外观,以期从中获得利益,其结果就造成了国产手机品牌在大众心目中低人一等的现状,大众对中国设计的文化观感和信任度也不断下降,不少自主开发的设计成果也得不到认可。难以形成象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设计的良好口碑。近年来我国产品对品牌意识已经觉醒,不少品牌产品在国际上的地位开始提升。例如,联想手机作为国内品牌,以其自主开发的外观设计,多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机型,已经开始开拓自己的市场并逐步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中国设计应该赶上建立自我形象的好时期,作为附着于设计结果的文化活动,各种产品形象应该互相依托提升,祛除抄袭模仿等留下的不良影响,建立起我国自己良好的设计文化形象。
3、中国设计需要加强艺术与文化的统一
当下中国设计气氛活跃,设计从业人员增长迅速,也不乏产生优秀的设计作品。中国设计正处在摸索中崛起的阶段。除了上述两点需要改善之外,在设计活动中,艺术与文化的整合是完善以上两点后急需解决的问题。艺术脱离文化就没有了内容,文化脱离了艺术就没有了形式。目前艺术与文化的相互脱离已造成了中国设计力量的松散。一方面,民族文化和审美价值需要通过设计艺术的再创造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设计艺术缺乏文化的支撑,尤其缺乏中华文化的体现。1988年曾经轰动酒业的“酒鬼酒”的酒瓶设计可以说是个很好的例证,正是因为黄永玉设计出的“酒鬼”酒瓶独特的,极富民族风味的艺术造型的成功,才使中国酒文化的特点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使“酒鬼”打入了国际市场,创造了极高的商业利润。湘泉酒业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但之前湘泉酒的包装设计十分平常,直到湘泉酒推出“酒鬼”酒瓶独特的艺术形式湘泉酒业才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同时,“酒鬼”酒瓶的艺术性来自于酒文化的支撑,其造型来自中国文化的普遍认同。若失去了文化的支撑,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土罐。从上可以看出,中国设计只有加强艺术与文化的统一,才能产生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总之,从实现大众美术教育的目的出发,大众美术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好设计这一直接面对大众的艺术活动,同时设计艺术和设计文化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撑,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并在艺术和文化的统一上加强。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国设计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影响中国大众美术教育的一股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各个层面、各种水平的艺术家都可以在此循环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持续发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在艺术创新创造的道路上能够长足进步。其次,中国高等艺术校园艺术教育普及化的开展方式,非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使创意更加多元。最后,创造人性校园空间和教学空间,低碳,生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从周围的环境理解设计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解读。
关键词: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环境, 社会资源,
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随着中国近十年来经济的发展,很多中过得城市环境,学校的硬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如何把各种资源有效的结合服务于教学。合理优化教育环境不仅影响艺术设计的认知和感受,且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影响着他们的创造力,同时发挥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利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是目前中国高校艺术设计需要突破的地方。
中国高校设计教育和社会资源的结合模式。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一些文化组织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等,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如何将其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甚至与研究方相结合,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改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以教室为主体。美国社会资源和设计教学进行有效的互动模式的典范。如肯特尔艺术与设计学院周围环绕着剧院、画廊、咖啡屋、博物馆和娱乐中心,所在的大急流市,面积不大但很精致,处处能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源远流长的大急流成为城市的中心风景,也赋予设计师丰富的创作灵感。[ 曹盛盛 。“美国艺术设计教育环境的特点及启示――基于对美国三所高校的实地调研 ”大家:2011(23): 155]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博物馆,这是一个拥有8万多件藏品的艺术大学艺术博物馆,成为一部从远古时代一直追踪到21世纪的艺术发展史[ 陈可倩.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学院的各个专业学生都可以到博物馆学习与研究,同时博物馆也通过各种专题展览、讲座、学习班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开放式学习教育中心,博物馆常年有来自全世界的各种艺术与设计展览,是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社会资源和教学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推动艺术的创新。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活动,知道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在社会的那些方面,充分我们发挥专业学术力量,提高学生的专业使命感,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同时也可以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中国高等艺术校园艺术教育普及化的开展方式。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专业影响到学校的每个角落,让不同的学生都分享到艺术气息。比如,也推动美化大学校园、提升校园艺术氛围的活动。其次,如何集合把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在一起进行智慧与创意的碰撞,使创意更加多元,如艺术专业教育可以面向更多的人群,除了本专业,还可包括其他专业爱好艺术设计的学生。这样不仅能促进多学科学生的交流,增加设计创新的可能,同时艺术设计专业也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思维。
中国高校办公和教学环境舒适性和高效性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的校园,办公和教学硬件非常优越,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性,教学的高效性,优质性。 首先,合理有效的使用硬件资源,在真正使用过程中是否得以有效的管理,最优化的分配,让广大的学生受益,而不仅局限于专业教学,使教学设备得以最大价值的体现。其次,合理的校园及其教学环境结构布局的有效性,人性化,如 美国北岭分校艺术设计学院在院子里设有中式的石凳石桌,西式的长凳,周围是茂密的植被,这为师生在课堂以外学术上的讨论或思想上的交流提供舒适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布局,为学生创造更多想像的空间,和舒适的环境。最后,是教学环境的低碳性,生态性。如校园的景观设计在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加以创造,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态的原貌;如对于旧教学楼的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创造新的面貌; 堂课上提供使用的材料和学习用品,学生使用完将其放置固定的回收盒,供下次课的学生使用,既方便又防止材料的浪费.
参考书目:
1.曹盛盛 .“美国艺术设计教育环境的特点及启示――基于对美国三所高校的实地调研 ”大家:2011(23): 155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学科在结构调整上得到了完善和空前的发展,学科建设日趋齐全,已经形成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六大门类,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下,更是遍地开花。一些相关的艺术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 一些新兴的艺术企业应运而生,如广告传播公司、文化发展公司、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公司、演出公司、展览公司或艺术工作室等,他们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已逐步适应文化与经济的综合环境,并在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反映了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与渴望。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市场经济秩序也由过去的不完善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在这种经济环境大变革的形势下,这种条件为设计艺术教育带来了发展空间。在近十年间,人们己经意识到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设计艺术与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通过社会发展的变化人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甚至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生活方式,许多发明创造和新生事物的出现更是引人注目。今天,科技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能使民众普遍感到生活显著变化的便是商品的丰富,这种变化大多与设计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设计艺术已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同步发展,并以鲜明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设计艺术本来是以艺术学为主干的交叉学科,特别是现代意义的设计艺术专业,应是学科兼融或有针对性的汲取相关专业有益成份而发展的新兴学科。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和美术教育的影响,部分院校继承或沿用了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和绘画专业的教育模式,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都是以绘画、绘图为主的训练手法,教学片面单一,缺少必要的艺术设计理念的渗透与移植,造成了涉及设计艺术教学必须的营养缺失。设计艺术的发展还应该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民众生活等诸方面因素密切联系。设计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它要求必须提高设计艺术家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所设计产品要直接投人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专业导人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以后尽早适应。因为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但要当学问去做,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从事的设计。
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艺术教育不过20年的历程,我们虽然在设计艺术创作水平上有长足的进步,并不能说明着我们设计艺术教育的总体水平已达到了完善的高度。设计艺术及其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与其他学科相比,仍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设计艺术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绘画教育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它需要师资、图书和相关软硬件的基础办学条件。要努力提高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规模和质量以及设计艺术总体水平,要尊重现实的客观条件,尊重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脚踏实地的投入到一个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当中去。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是个新兴的学科,应针对我国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合理设置艺术设计的教学点与学科,积极在教学硬件与师资上进行合理的配比,了解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才有可能计划实施各学科的发展规模,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缺乏严谨的学科规范和合理的专业布局,它关系设计艺术学科如何更健康的普及与提高。如果仅仅依靠招生数量的增加和教学范围的扩大,而忽视教学研究的现实条件,或者仅依靠引人国外设计院校的部分课程体系求得改革发展并不是对设计艺术教育的真正关爱,而将会使设计艺术教育步入另一个误区。
艺术设计教育与绘画教育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不同,作为设计师他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设计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专业设计方面,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设计艺术的发展还应该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民众生活等诸方面因素密切联系。设计艺术行为不仅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更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现在使用的设计艺术或艺术设计的概念已超越了工艺美术的范畴,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审美设计,设计艺术与其他行业、市场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设计产品要直接投人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在现在的市场环境的需求下人文教育融入各学科已势在必行。而作为新时代的艺术设计学科既要从传统的美学教育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中汲取有益养分又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工艺,将人文精神和心灵情感融入设计之中,以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增加受试者的相关必要科目
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设计艺术与相关的行业和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的产品要直接进入市场,适应市场,因此选择社会学、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学这些和设计艺术的相关科目。设计艺术属于应用学科,应使学生了解市场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设计艺术的教学不仅应包括市场管理课程,也应该包括理论和实践的训练。教育方应联系业务,联系制造商,使学生能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学生要在许多社会因素之上结合自己对设计实践的理解,来证明自己的设计。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设计的基础。正如先生也曾指出的:“大学是对当局的纯知识的研究,而不是被视为发达的资格和知识出售的地方。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而学习”。这种培训方式符合设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有助于设计师的素质培养。艺术设计师他应该熟悉当代科学的前沿,对科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对人文的关怀,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的特定经济条件。
增加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比例量设计
在大多数教育机构中实践是设计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绝大多数的教师教学只停留在空谈,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使学生的设计变成了相对纯粹的假设,从而造成设计和社会需求分开,结果学生不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虽然大多数的大学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发展他们的思维,但学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和输送人才,如能在学校接受到关于实际生产工作的各种需要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就能更好地使设计艺术教育的最后步骤真正的变成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并努力为当代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标准的专业设置和明确的教学方向
目前专业称为“设计艺术”难免方向太窄,没有符合社会发展应匹配的增长比例。一些专业相关的设计艺术方向太少,而在专业目录规范统一的范围内又不可扩展,因此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和职高教育彼此不能拉开距离,也就不能成为优势互补,这也是设计艺术专业发展的障碍和职业单一的原因。在当前形势下整个设计艺术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专业设置不规范,教师的水平不同;教学方向不明确;缺乏设计实践以及跨学科的链接。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专业院校缺乏开拓新的专业,必然不能适应设计艺术领域发展的需要。
提高材料学的教学实力
如环境设计,如果没有理解和熟练使用新材料,就不可能很好的把艺术和科学相结合,也不可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在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很快,所以面对未来,设计师必须及时掌握材料的变化同时拥有熟练使用其优越性能的能力。材料科学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材料。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使用在设计作品中。在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为了提高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其教育人才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我们设计艺术的教育制度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我们的设计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是否可以更新观念;是否可以优化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设计教育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当下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作者:赵潇 单位:新乡学院
1.选题背景
(1)稳中有进的校企艺术合作
1903年校企合作模式从英国流传出,“SandwichProgram”即“三明治”模式是指、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要求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工厂企业里参加实际的工作,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这种类似于夹心面包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好处在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艺术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产生了现代设计艺术。德国“包豪斯”学校是世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一直被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有争议的艺术院校,它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卓越成就。而这所学校的办学就以“校企合作”为宗旨。可以说,现代设计艺术是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的产物,分开了就无法产生现代设计艺术的效果。近百年来,现代设计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实行校企合作是国际一流设计艺术类院校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把学校设计艺术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艺术设计系就实行了“院、企合作教学,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企业所给的相关项目来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英国伍尔弗汉普大学艺术系有独立的对外开放日,教学设施和实践场地都非常完善,学院和企业联合教学,在专业发展上利用周边企业项目结合课程实施教学,同样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多实行开放式教学,各学院几乎每学期都安排有“项目设计”实践课,“项目设计”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且教学可以走出校门结合企业进行,学生通过“项目设计”的实践,提高和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了解了社会需求,为学生今后参与艺术设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韩国东亚大学纤维造型设计学系从2年级至5年级基本都是理论同设计相互转换、创作相互穿插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制作的工作程序,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期间还与企业进行项目教学,其中包括涉及纺织品流行发展的调查研究和产品开发,这些合作既巩固了学校与产业界的关系,也为学生将来的事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综上,国外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成功对世界各国的艺术院校的办学模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或间接性的校企合作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有利的影响,同时亦能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市场的需求。
(2)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发展势头强劲
当今时代下,校企合作已是必然趋势,这种合作模式推动了当代各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超常规扩张的背景下,推进基于设计艺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将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我国现今已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艺术。这些良好的艺术品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和引导着中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上前进,也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良好的文化基础。最大特点实践性强。因此国家针对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超常规扩张的背景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在国家大力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培训,是改变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实现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最直接举措。通过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资源,两个场所,实现校企双方联动互利共同育人的目标。
2.总结
艺术的真实与客观真实并不等同固然可以反映现实中美的事物之原貌,但不必追求百分之百的“真实”,包括各种比例关系。仿佛当你欣赏水墨山水的时候,心中流淌的是和谐的旋律。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产业界的合作,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由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企业岗位,因此加强与企业联动是必然的!
作者:宋忠春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师资队伍 教学体系 实验室建设
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全国已有近千所高等学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但是,在大规模招生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存在的很大的不足,如: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育理念落后、实践少、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严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等。从而导致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就业市场中形成了非常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一方面是艺术设计类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这种现实矛盾的出现,让我们必须思考现有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以市场的需求,找出一条合适的艺术设计教育道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潜力,为社会培养出的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我国31所自主招收艺术类本科生的院校之一,其设计艺术学院现有工业设计、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其设计艺术学院近年来一直紧扣市场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一群面向企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的从事相关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本文结合陶院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学实践活动对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一切教学实践活动都是镜中月,水中花。因此,人才建设是教学改革能成功的必要前提,教师的认识和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内扶外引并重,优化教师队伍。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本专业教师积极努力提升学历与职称;邀请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知名的设计大师和教学名师来校讲学,使教师接受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通过鼓励教师去其它高校做访问学者和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等手段,促建教师设计理念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为提升专业实践教学实力,学院积极外引,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如陶院设计艺术学院利用江西省的“井冈学者”人才政策,特聘了设计学专家,同时,也招聘了日本、韩国和国内艺术高校的博士进入教师队伍,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素质。最后,师资队伍建行还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利用动力和压力促进教师成长。优秀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学校主管部门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一定要有长期规划,要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例如教师的工作室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此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2. 完善教学体系结构和改革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既不能完全归属于艺术,也不能完全归属于文理,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体系结构的设置上,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应与美术基础课有所区别,课程计划中应结合专业有关人文、自然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方面内容。其次,要根据专业特点,合理架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确定三者的比例关系,合理的安排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开课时间,增加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加大选修课的比重,现在学校基础课以及专业必修课设置过多的必修科目,自然压缩了学生的选修课,因而学生就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自己真正偏好的领域或者方向,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最后,要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和管理。作为艺术设计教学理念及成果的最终体现,毕业作品是大学生在毕业前对所学知识和自身素质的自我检验与实践,对于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在现在艺术设计课程授课中注重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师没有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难免出现整个讲解空洞,学生不感兴趣的现象。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过去注重设计观念的培养,向兼重具体操作、概念设计与应用设计相结合。实践证明,产学研的教学模式能促进了学科建设的正常发展,对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环节是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高等院校虽然招收艺术设计类专业,但确不愿意提供经费,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导致学生实践少、动手能力差,这也是艺术设计类学生难找工作的一个根本原因。设计类实验室能改变纸上谈设计局面, 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设计有了从灵感通往实物的高速道路, 从而使设计概念具备了更实际的可操作性。如景陶设计艺术学院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室建设的经费,设有媒体艺术、数码影视、工业设计、环境艺术、印刷和计算机等多个实验室。当然在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中要注重和理工实验室建设的不同,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有可行的考评方式。
学生的实践教学,还要注重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入社会,参与到公司运营中去,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在社会需求中得以检验和提高。如景陶设计艺术学院有校内外实习基地十余个,与长虹电子、TCL电子、欧神诺建陶、乐华卫浴、东鹏陶瓷、昌河汽车、上海通用汽车、宁波美术馆等各行业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形势下,紧扣市场需求, 加快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左小平, 邓元珍.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装饰,2009(1).
[2] 彭澎. 《构建师资队伍,培养艺术设计人才》[J]. 艺术评论, 2011(8).
[3] 喻建十, 兰玉琪. 《浅谈发挥专业优势,建设创意基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1(9).
[4] 成蕊.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艺术教育, 2011(1).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0 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缺乏创新性的国家显然不是先进的国家。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愈加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的理论,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在设计艺术学专业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1 创新能力概述
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我们能否用现有的非逻辑思维或者逻辑思维,将其进行整合并发展出以前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对高素质、高水平设计人才的需求。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要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紧随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脚步,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科研能力,对于未知的事物还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扎实的人才,而是既能参与艺术设计实际工作,又能进行科研攻关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 艺术类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专业设置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帮助
设计专业的课程包括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目前我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生源数量达到了10万人以上。设计专业是很多学生都比较青睐的专业,也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计专业发展背景是历史转型阶段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存在显著的矛盾和问题,并且我国的设计专业发展时间不长,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不够成熟。虽然这表明了设计专业教育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因此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高校专业建设缺乏指导,严重阻碍了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等。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名称一直不规范,先后使用了工艺美术、美术设计、工艺设计等很多名称。如果专业设置不规范,那么专业建设势必会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脱节,必然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但是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高校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
2.2 实践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设计艺术专业高校的教学方式都是美术教学、绘画教学与设计或者工艺教学相结合,而非专业高校的设计艺术教学则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教学和设计教学,教学比较重视装饰艺术的发展,忽视了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方向和课程设置都不够科学规范,教学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也不够清晰,学生在学习时基本都是简单临摹甚至直接套用模板进行设计。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对设计技术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存在很大的困难。并且,我国很多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教学都是采用示范或者范画的方式,相比之下,学生就不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将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唯一途径,不懂得发散思维和自主创新,学习内容变为了单纯的绘画学习,学生的作品没有思想和灵魂,也无法体现出创造力。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设计艺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我国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方面尚未取得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力度不足,教师水平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3 培养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艺术已经不仅仅是绘画方面的艺术,而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由于设计艺术这种特性,在教学中需要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设计艺术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摄影、电脑设计等。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脑美术设计的发展,在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电脑设计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础摄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而数码摄影和电脑美术设计也是设计艺术学必学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在图形处理、文字处理等方面。计算机美术设计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自己的设计作品有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 培养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4.1 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和义务教学存在的差别之一就是高等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保证出勤率,仍然采用点名的方法,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因此学习也应该能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意愿,以此为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恰当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4.2 重视实践教学
设计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授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也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很多设计艺术专业学生都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重视表现技巧,忽视了设计的重要性;第二是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强。设计和纯艺术存在很大不同,设计需要将概念和创意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设计艺术来说,动手实践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方面,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有进入公司企业实习的机会。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投入资金和人力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意识通过设计作品表现出来。
4.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因此高校应该和企业联合起来,每年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设置一些奖项和赛事,让学生能够得到实际锻炼,并且加深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方面,国外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成功案例,不仅能够起到宣传高校的作用,还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高校还可以和用人单位建立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落实自己的创新课题,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科研水平。
5 结语
培养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鸿明.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艺术审美的继承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4(03):85.
[2] 姚晓晗.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探讨[J].电子制作,2013(20):50.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题,要搞好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又是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重中之重。建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基础是依据楼房而定的,打什么样的基础,盖什么样的楼房。艺术设计的基础如同建造楼房打的基础,它是设计活动的基础,是设计活动者所必备的素质。本文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问题。
近几年,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且招收学生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其教学中难免存在着课程建设尚不完备,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少专业实践等诸多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从事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普通高校是学术性的教育,是以掌握某一种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的教育,以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为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如果盲目模仿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很容易出现知识结构固化、忽视实训环节等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先进行初步实践,再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最后再进行系统实践,学生在专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逐步了解其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中,经过课程设计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知识会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艺术化、系统化的艺术创造活动。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选择的是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是它必须选择的一条路。我们要善于吸收欧美国家先进的艺术设计经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强调基础教学理论课程的预备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专业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消化与吸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创新是激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而且需要教师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因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到实训安排,一切以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三、建立与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手绘制作训练与电脑辅助设计制作训练结合的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手绘操作训练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相结合。作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即良好的素描速写、色彩表达、草图绘制、模型制作等手头功夫,这是今后专业提升的必备基础;但随着现代艺术设计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辅助设计能力也必须过硬,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不是很重视手绘操作技能训练,一味强调电脑软件的学习,客观地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的现象,电脑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被人运用才会发挥作用,而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被电脑奴役的工具。我们只有将手绘操作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设计艺术类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教育规律,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技术性的特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 2006.11
[2]袁熙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 艺术设计教学怎样适应新的经济时代?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这些是目前许多院校正在探讨与研究的课题和加快调整教学大纲的重点工作之一。结合艺术设计教学专业特点、课程设置、艺术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关于加强和改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一些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普及进程的推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应完善专业教学结构,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培养不同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在衡量其是否具有高素质、高质量时应该有不同对待。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就应积极体现社会的需求。在今天这样一个综合的时代,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社会变化不断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同时也需要人才有很强的适应性。
1 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基础教学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艺术设计学生也从过去的凤毛麟角到今天的比比皆是,这必然造成学生素质的下降,从而也影响整个教育的质量。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弱,缺乏扎实的美术基本功,有的学生学习绘画时间很短,素描、彩画、构成等基础较差,所以在专业教学中首先应该强调并强化专业基础。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扎实的美术基础,如素描、速写、色彩,构成等,在素描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上课时间进行调整,如平面设计专业在素描课时除进行石膏或人物头像的基础训练之外,可以进行一些超级写实的绘画训练;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融进一些室内素描和风景写生;工业造型专业可以加进工业产品的素描表现;服装设计专业则可以更多地倾向于人体素描,通过人体慢写、速写和默写,应该让学生掌握人体的比例、骨骼、结构、动态等,在从写生、速写到默写的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造型能力。所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课程的训练方法,同各自的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大量的绘画与强化记忆来提高学生的绘画基础,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设计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
构成教学成为设计院校设计的基础课已多年,但在很多学校的三大构成的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为构成本身而教学,甚至在构成课结束后竟没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学构成,它们和今后的专业设计有何关系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除教给学生构成原理之外,也应该时时处处与所学专业结合,运用设计作品实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原理;如平面构成可结合平面的一些作品理解所讲的点、线、面造型元素及各种形式美法则,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则可以结合一些产品的色彩及立体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完善课程设置,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值得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艺术设计技能的培养。由于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对高级实用型、技术型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得非常迅速,很多是从普通艺术院校转变过来的,其中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依然跟普通艺术设计院校相似,教育特色不很明显。这就要求首先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考虑,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劳动者主体,并在制定教育计划、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的时候得到贯彻和实施。明确普通艺术院校主要是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是不但有市场运作管理和艺术总监方面的知识,而且能掌握技能,能将设计的方案付诸于实施的技术人才。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及制作能力。艺术设计不应把艺术和技术分离,艺术设计教育应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与生产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与传统工艺教育相比,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社会适应性更强。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知识创新是基础,然而要使创新的知识变成现实生产力,还需要经历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技术应用直至实际操作等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因此不能只讲知识创新,必须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提到应有的高度和具体的议事日程上来,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的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等认识误区。许多发达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就目前经济建设对艺术设计人才类型的需求数量来说,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重点也应该是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
面对21世纪新形势的挑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设计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学校能比较深入地真实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能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社会发展的人才,也能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带动科研方面的合作。彻底解构艺术设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壁垒,使设计教育担负起转换生产力的先锋,让教学、科研、创新走向新的融合。
3 艺术与技术并重,全面发展
就我国目前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多年来重视艺术表现,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专业课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缺少实际的项目课程。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但大多不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专业脱离太远。这是从事艺术设计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这显然也是由其职业性质所决定的。
总之,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布局。教育的层次划分是根据专业的属性而定的,若盲目求高,应用性的专业谁办?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谁来培养呢?如果都在追求所谓的高层次发展,就会顾此失彼,其实仍缺乏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总体把握。普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与普通美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差别在于,美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摇篮,而普通院校应培养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设计人才,既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但几十年形成的教育模式,人们已习惯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发展,长此以往,不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所需的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的教育应划分层次发展,普通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不容忽视。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专业表现”,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而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大多是普通教育的翻版,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名称,而不是从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话,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失去高职教育的实质意义,更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
我国的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只不过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发展,形成一种自以为是设计艺术教学的模式,但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显然是欠缺的。设计是作品又是产品的方案,既是艺术的表现又是技术的载体,如果在现代设计上对此问题仍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就不可能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设计家和设计师。也就是说,培养人才的用意是好的,但培养的结果很可能把目标定错位,应该从这些方面总结一些经验,才有利于今后的定位与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使其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灵活自由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这就要求通过不断开拓思维、完善丰富课程设置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提高设计艺术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水平,使设计艺术教学朝着良性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设计艺术教学目标的重点探析[j].设计艺术,2001(4):9-10
[2]卢世主.设计艺术的技术观[j].设计艺术,2005(3):25
[3]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4]马鹏举,吕维正.艺术设计采风教学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126-127
[5]余德华,黄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8(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