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现状,结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提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方法,并进行改革效果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曾思通
1前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别于一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在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各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因而如何实施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历来是各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和难点。
台湾技职教育在毕业设计特别是实务专题制作上颇有建树。2017年,笔者赴台进行为期33天的教学改革学习,深入了解了台北城市科技大学毕业设计(实务专题)的设计及制作过程,观摩了台湾科技大学、正修科技大学等电机工程系的专题成果展;再通过对大陆相关院校的调研,以及根据自身多年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经验,总结目前高职院校毕业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法。
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以毕业论文取代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位资格而撰写的学术性较强的研究论文,是衡量可否毕业及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依据,要求在一定的研究方向内选择论题或课题,对相应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论证[1]。针对本科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并不适合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要求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沿用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势必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以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作为毕业设计终结材料有些院校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理论水平不够,无法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于是索性放弃毕业设计环节,直接让学生提交一份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作为毕业设计材料。这些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往往又有教材、网络资料可查阅、参考,于是一部分学生有恃无恐,很少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最终提交的材料质量往往让人大失所望。
以下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以毕业顶岗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的高职院校也不在少数。通过调研和下企业检查,毕业顶岗实习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和目标。企业鉴于自身经济效益、管理模式以及实习学生能力的考虑,往往让学生从事相对简单,重复性、专业性不高的工作。在毕业顶岗实习还不尽如人意之际,简单地让毕业生全部以实习报告顶替毕业设计,往往导致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虚构实习内容或网络抄袭相关实习报告。
以实务专题形式开展毕业设计以实务专题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是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的方式。实务专题是借鉴台湾技职院校各学科专业普遍推行的专题制作课程,通过专题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整合应用专业知识及综合技能,还能提升团队合作、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论文撰写与口头报告等诸多能力[2]。实务专题环节主要包括:根据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情况,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确定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选题;提交方案的可行性报告、实施计划、耗材清单预算、采购方案、预期成效;按计划开展实务专题制作;提交设计说明书、答辩PPT、视频;展示产品的功能等。
实务专题制作相比于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一定的优势,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一些问题。目前实务专题面临的主要瓶颈有选题难度逐年增大、专题工作量差异大、考核标准不统一、教师指导工作量大、资金有限等。
毕业答辩流于形式通过广泛调研,不少高职院校存在毕业答辩不规范、流于形式,毕业设计通过率百分百甚至没有毕业答辩环节的现象。于是不少学生心存侥幸心理,简单随意应付毕业设计,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难以遏制,对学生越来越没信心,最终使毕业答辩越来越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作用。
3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理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提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特殊性,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理念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降低理论要求、精选设计内容、加强基础技能训练、突出应用实践”,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
4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各级管理毕业设计工作涉及学校培养目标、科研水平、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因素,在所有教学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应建立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明确相关管理机构、系部、教研室及相关人员职责;各系部、教研室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和实施方案,并上报相关管理机构审批。相关规章制度应包括:选题审批制度;开题报告环节,建立过程考核特别是中期检查制度;答辩资格审查制度;答辩制度等。
将技能大赛与毕业设计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3]。相关高职院校都在机电一体化竞赛仪器设备上做了大量投入,而很多机电一体化竞赛平台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素质上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省级、国家级相关的技能竞赛主要有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各院校的硬件设备都较为丰富,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综合性硬件平台,可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多年的摸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过竞赛平台开展毕业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利用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平台开展毕业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作为福建省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基地,拥有多套不同系列自动化生产线平台。为了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较为系统地应用所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基于自动化生产线平台设计与实现的、学生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有: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自动化生产线相关背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学习和掌握亚龙三菱335B自动化生产线平台,涉及PLC技术、传感器技术、气液动技术、变频器技术、组态技术和电机驱动等;根据生产实践案例,设计基于亚龙335B平台的仿真实践系统,自行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目标和控制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细节,并展示系统功能;查阅相关技术手册,整理归纳亚龙335B自动化生产线平台西门子和三菱系列的区别,最后将完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相关的控制器、变频器等由三菱系统改造为西门子系列;完成毕业设计过程的设计说明书、相关视频、答辩PPT等。
将创新融入毕业设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在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越来越重视创新创意的教学与实践。毕业设计作为高职院校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应大力提倡创新设计、创新意识,逐渐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始终贯穿创新性原则;其次是允许老题新做,追求在某些环节、机构、功能上突出变化,不断提升专业专题设计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后要积极鼓励学生就毕业设计中设计并完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参加相关成果展、创新创业比赛以及申请相关专利等。
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经济型激光雕刻机毕业设计专题为例,该作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机电创新专题”DIY作品。学生利用数控知识,借鉴3D打印机的相关原理,设计了激光雕刻机的机构、控制电路并编写了控制程序。激光雕刻机设计并实现后,学生利用该作品免费给广大师生在U盘、手机、纪念品等物品上雕刻姓名、图案等,取得很好的影响。该作品参加了2016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暨两岸教育成果展并荣获一等奖,在学院首届黄炎培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申请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调整毕业设计时间多数院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难免造成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就业的冲突。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期教学安排以及毕业设计的特点,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做了调整,主要有:
1)实行导师制,在第四学期初为学生安排毕业设计导师,并于第四学期末完成选题,汇总教研室;
2)第五学期前两周完成开题报告;
3)第五学期期末完成实务制作,并开展中期检查,要求学生在中期检查前完成实物制作并展示作品功能,中期检查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
4)第六学期期末完成实务专题设计说明书、答辩PPT,参加毕业答辩。
5毕业设计改革实践成效
首先,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完善了学校、系部的教学管理体系,强化了师生的质量意识。
其次,通过技能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有效利用了技能竞赛设备平台,也缓解了毕业设计选题难的局面,同时活跃了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氛围和热情,提升了学校技能竞赛的成绩。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获奖名单,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获奖数量达57个,位居全国第二名。
再次,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学校的科研创新水平得到提升。在毕业设计环节大力提倡科研、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相关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都得到提高。
最后,毕业设计改革提升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社会对学生和学校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赵艳霞.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分析与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4):104-105.
[2]张丽霞.高职院校实务专题制作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6):136-138.
毕业论文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plc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plc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九五”期间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要形成经济批量。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1995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15、20%、5%、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150亿元;“电力电子”的销售额可超过20亿元;plc模糊控制器等销售额可超过15亿元;汽车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工民用电器产品销售额可超过25亿元。机电一体化产业不仅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五、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北京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是。同时,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北京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北京“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北京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北京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北京“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多次强调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若按照传统重视理论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则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3]。对于相对新兴的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其专业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决定学生面临的毕业实习与设计问题更复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就业与选题的矛盾。基于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目前就业意向主要有三:一是在软件产业从事编码测试、系统分析设计或具有软件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服务、销售和管理(软件方向);二是在机械电子工程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机械研究、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工程应用方向);三是考研、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等(考研方向)。因就业方向的多元化、毕业实习设计老师(包括软件企业导师)的专业领域和人数限制、实习条件的限制等多重原因,学生难免产生选题与就业意向不相符的矛盾。(2)毕业实习设计与考研、公务员招考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毕业实习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7学期、第8学期,而这期间,每年一度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公务员的国考、省考也同时举行,这就导致“考研方向”的学生在备考和完成学业间的矛盾,如不进行相应调整,势必影响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3)软件方向与专业方向的不协调因素。软件方向学生一般采用3+1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第4学年大多在软件企业完成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工程应用方向和考研方向往往还有几门课程需要在校学习,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往往存在冲突。(4)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机对接。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准备阶段,毕业实习要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毕业实习的内容和质量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毕业设计要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与毕业实习的实践相结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毕业实习的效果[4]。软件工程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使其对毕业实习与设计的衔接要求更高,而且该类专业多元的就业意向及其他复合因素使得学生的实习与设计内容往往不能有机衔接。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设计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就业自主化的严峻形势,存在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效衔接、教师对两者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离以及忽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问题,因此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毕业实习设计指导需考虑的因素
1)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5]。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是激励、指引、维持、调节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6];学业成就指经过学习和训练后所获得学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校毕业班级学生处于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而走向社会的特殊阶段,毕业、考研和就业等诸多问题以及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强烈冲击,对其学习和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7]。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选题入手,贯穿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融学生兴趣爱好、就业意向与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取得好的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项目驱动。有效地整合指导教师的各类纵向、横向在研项目并将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炼,根据毕业实践环节具体要求细分软件工程项目,将其引入到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管理体制与实验室运行机制,探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实践教学过程可控化、项目实施团队化、项目资源共享化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3]。3)导师制。采用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是确保后续创新模式实现的关键。导师可以是从学校选定的各方向专业教师,也可以是从企业选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双导师制)。导师既要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又要完成这两个环节连贯且相互渗透的业务指导工作。为确保这种教学模式有条不紊地实施,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相应的职责。首先,根据毕业实纲和设计大纲的要求,与企业协调好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课题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及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其次,要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方案论证,及时提供指导和质量监督,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4]。
3毕业实习设计指导创新模式的设计
结合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专业特色,在现有基础上设计的毕业实习设计创新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以学生为本,模块化组织。基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某方面的专业特长和未来的发展取向,该模式分为3个大模块:以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为目标的软件模块(软件方向);立志于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模块(考研方向);面向工程的工程应用模块(工程应用方向)。大模块下再设子模块,如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的模块又分为UG、PRO/E等大型软件的工程应用模块;以单片机、PLC等程序开发为主的工控模块;CAD、UG、PRO/E等面向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模块。学生根据学业基础、就业意向及学习兴趣自主选择。2)毕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二者人为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二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软件模块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形成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与大型软件公司合作,安排在第4学年,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工程应用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实习、设计由同一导师指导,采取集中实习和反复调研的形式,实习围绕设计的需要展开;考研模块则将实习和设计的时间提前,第6学期即由指导老师提前介入,预先安排相应工作,在充分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为考研创造条件。至于软件方向与背景专业方向课程安排上的冲突,软件学院采取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达到多元方向的均衡。3)导师制和项目驱动贯穿始终。采取导师负责制,将部分学生(考研方向)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6学期开始,到第8学期结束,历时1年半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开展的工作包括文献检索,熟悉设备,仪器校准,实验计划,实验开展,项目调研、开展、改进和总结各环节。基于项目驱动,每一学生的实习设计选题均为某方向科研子项或工程子项,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链,在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和科研组织等环节基础上,全面培养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4)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全程”指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实验、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答辩评分、总结归档等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以制订计划、明确目标执行计划检查、反馈处理、纠偏制订新的计划、目标为质量监控途径。针对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制订详细可行的规范,把握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考核标准,目前要求教研室审核的关键节点包括选题、任务书、开题、中期检查、综合评价、答辩等。
4工程实践环境的构建
要保证上述模式的良好运行,必须有一个稳定而可行的工程实践环境。我们一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与IT等用人企业的合作。从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开办以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先后在中兴软件、中天电子、江西微软、上海杰普等多家大型软件公司和IT培训机构建有校外实习基地,在江西铜业公司、中金岭南股份公司、恒天动力有限公司等建有校外专业背景方向实习基地。打造相对稳定、整体素质较高的导师队伍是实现该创新模式的有效保障,学院应考虑:①从实习基地遴选指导教师;②选派软件方向教师到合作基地工程实训;③选派专业方向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访学。对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软件学院制定有详细的《毕业实习设计规范》,系部成立“软件工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教研室针对该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与问题分析,在教师中开展动员,提前落实并布置工作;在学生中宣传动员,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准备,重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强调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及时跟踪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结语
摘要:基于FMS技术开发了模块化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柔性制造的方法,最后以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例,论述了该系统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为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筹建了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我们开发了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省部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一、FMS系统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训练设备,包含一条闭环柔性输送装置和六自由度并联加工中心(加工站)、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四自由度上料检测站及其控制系统、搬运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智能分类站、现场总线、多层次立体原料库及其控制系统、多层立体成品库及其控制系统、自动化输送线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PLC数据采集及物料监控系统、系统监控及管理控制软件。
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运动控制卡发送位置信号给旋转立体上料库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旋转一定角度,实现零件位置对准,同时设置检测开关,通过PLC采集至计算机,判断托盘上相应位置是否存在零件。自动上料机器人将待加工物料送至加工位置后,系统驱动锁紧装置进行物料定位固定,上位机按指定程序控制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零件前序的加工。在主界面中点击数控雕刻机控制按钮,进人数控雕刻机控制界面,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主要实现对工件端面的雕刻,通过用户编制G代码也可以用软件将模型转化为G代码,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G代码传到雕刻机,雕刻机执行G代码。
零件前序加工完毕后,计算机控制零件搬运机器人将加工完的零件搬运至下一工序的加工位置。在主界面中点击立体仓库状态按钮,进人立体仓库状态界面。立体仓库状态是用来实时显示立体仓库仓位的占用情况,系统实时检测各个仓位的状态,然后系统给码垛机发指令决定码垛机下一次将装配的成品放人哪个仓位,操作者通过观察状态位的图标情况,操作者就可以知道哪个仓位是否为空,并且知道各个仓位物件的重量,通过生产统计还可以知道立体仓库一共有多少个成品,每一类成品的个数及总重量。
二、系统特点
(1)包含多种关键技术及单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机器人技术;物流仓储自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线;自动码垛机;物流仓储管理和监控;PLC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多轴运动控制器;气动技术;步进电机及驱动;伺服电机及驱动;VC,VB等高级语言编程。
(2)结合机电教学,编制了的实验指导书,包含多个实验:为了方便教学实际使用,我们为系统提供了专门实验指导书,其内容涵盖机械、控制、机器人示教、插补、自动装配、码垛等多项实验,供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专业选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3)交互式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控制软件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交互式和图形化特点,操作简单易学,自动化程度高,使教师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掌握对系统的操作。
(4)丰富的状态反馈功能:通过计算机与各单元及传感器的通讯,将系统中各环节的状态显示在操作界面上,使操作者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系统各环节的工况、状态、运行数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5)完善的生产及物料存储统计功能:根据现代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及仓储物流的发展动向,不但在工作过程和原理上仿真实际生产过程,而且开发了生产及物料存储数据库,根据系统的运行随时记录和分析生产和存储数据。
(6)开放式系统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结构,提供了完善的控制功能动态链接库和二次开发函数,不用了解底层复杂的时序和操作过程,只需要在VC或VB中简单的几行代码,学生即可开发出自己的运动或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网络化视频监控模块,使操作者在操作系统的同时,也可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看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控制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解,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观看现场实验过程,提高系统利用率,也可实现远程教学。
三、如何应用FMS进行本科实验教学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上升,而大型实验设备台套数少;而且大型实验设备的实验通常包括编程、上机、结果分析等,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大型设备开设的实验不能简单的照搬其它实验教学的模式。我们分别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
3.1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本中心老师提出项目申请,参加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工程实践”和机电工程学院组织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项目。这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双向选择接受学校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学生分为2-4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查阅文献和学习FMS的有关知识,编制程序,上机测试;实验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而定,一般涉及多种设备;实验时间根据老师和学生双方商定,实行弹性制,不拘泥于课堂安排的时间。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做到师生面对面的随时交流。例如: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
“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加工工件信息,设计一个单件小批量零件加工的“作业计划与调度”的仿真系统,使目标函数“最长流程时间”的值最小,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作业计划与调度”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调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一个很好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使学生知道他们是在那个车间、那个环境为加工那些工件设计“作业计划与调度”的方案;
(2)提供一个很好的仿真环境及工具,用来建立仿真模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车间调度的运行过程;
(3)提供实现“作业计划与调度”的算法和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该算法的原理,并在仿真环境中实现算法,得到仿真结果;
(4)提供一个真实环境,如FMS车间或可真正运行的FMS车间模型,在此环境中对上面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针对“FMS教学实验系统”只讨论一种特殊情况,即最长流程时间Fmax的计算先讨论n/m/P/Fmax问题,目标函数是使最长流程时间最短。最长流程时间又称作加工周期,它是从第一个工件在第一台机器开始加工时算起,到最后一个工件在最后一台机器上完成加工时为止所经过的时间,由于假设所有工件的到达时间都为零(Ri,I=1,2,3,…,n),所以Fmax等于排在末位加工的工件在车间的停留时间,也等于一批工件的最长完工时间Cmax。
设n个工件的加工顺序为S=(S1,.S2,……,,Sn),其中Si为排第i位加工的工件的代号。以CK(Si)表示工件Si在机器Mk上的完工时间,Pk表示工件Si在Mk上的加工时间,K=1,2,3,……,m;i=1,2,……,n,式(1)是一个递推公式,当由式(1)得出Cm(sn)时,Fmax、就求得了。在熟悉以上公式之后,可以直接在加工时间矩阵上从左向右计算完工时间。对于某一工作地,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顺次决定下一个被加工的工件。
3.2开设选修课
由于学习FMS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大型设备一般只有一套设备,要面向学生人数众多的本科生开设实验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开设了FMS的选修课。在讲授FMS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FMS的上机实验课,学生分为3-5人一组。由于课堂讲授FMS的时间有限,加之是选修课;因此,在实验课之前,面对设备再介绍一次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用途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编制程序、适当的上机操作,辅导学生处理实验结果。
3.3为本科毕业设计提供实验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实验设备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四、FMS进行本科教学的体会和希望
4.1FMS进行本科教学的效果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向本科生开放大型实验设备,对学生选择专业有一定的帮助,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就业等的竞争力。例如,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了“FMS研究”项目后,对数控技术有关知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报考研究生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另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学习了切削图形设计、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观察不同的切削过程,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了作业计划与调度的原理、立体仓库的基本操作;该生通过面试后顺利地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近年来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在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和选修课时,也接受其他学院的学生。学生结束项目后,对所参加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兴趣。
相比较而言,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明显好于选修课的实验。前者由于有充分的时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验证实验的模式,采取了“双向互动”,教师以更多的精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实验模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现代科学技能的理论和知识;在实验方法,应用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存在的问题
Abstract: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double subject talent training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as the two main body, take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and train qualified talents enterprises need fro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development, double-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experimental training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post ability standard tes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rospective employee" certificate in internship assessment,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关键词: 校企合作;岗位能力达标测试;准员工;质量监控体系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post ability standard test;prospective employees;quality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76-02
0 引言
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发挥学校和校企合作企业“两个监控主体”的作用,进行双重监控。学校在育人的过程中采取“院系二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监控”的原则进行逐级监控,校企合作企业在育人过程中进行学期末岗位职业能力达标测试和“准员工”证书发放等方式进行监控,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1 学校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
1.1 “15679”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内容 “15679”中的“1”即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根据国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根据各教学环节,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即《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出台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为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依据。
“15679”中的“5”是由“教务处教务科、教学督导小组、专业指导委员会教研室专业负责人教师和学生” 这五个层次构成五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见图1),即建立了五级监控系统,并明确了五级监控系统的各自职责。
“15679”中的“6”即建立了由教务处、二级教学单位、招生就业处、教师、学生、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参与的六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见图2)。
“15679”中的“7”是指采用职业岗位能力达标测评、信息反馈、教学测评、会议会诊、奖惩处理、管理纠偏、质量跟踪等七种方式(办法)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
“15679”中的“9”即重点监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的质量、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工作规范的执行情况、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管理工作规程的执行情况、毕业生质量等九方面的内容。
1.2 “15679”的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情况
1.2.1 在学院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
1.2.2 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是在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由教务科具体负责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工作的总体协调,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监控为主,具体表现在对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教学督导小组直接对教学副院长负责,发挥其决策、咨询功能;校企合作单位在学期末对订单培养班级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达标测试”,判断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2.3 教研室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过程中,以教学环节的日常监控为主,教研室主任负责各类检查评估,组织本教研室的试卷命题、阅卷、试卷质量分析、听课、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工作,从而严把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
2 企业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主体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育人过程中,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
校企合作企业在教学过程中,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用企业的标准、员工的考核办法去要求学生,同时校企合作企业每学期对订单班进行岗位能力达标测,在毕业实习中颁发“准员工”证书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
3 双主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
双主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1 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技术领域,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2 大力推进专业调整与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优化专业设置,科学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完善整体教学改革方案,形成了以“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为龙头专业的学校的专业架构和布局,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学院生源得到了长足发展。
3.3 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将“教、学、做”融合为一个整体,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4 实训教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并在教材中注重与实际生产的相结合,保证课本教材的实用性。
3.5 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与选聘。根据当前的形势,严格按照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大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在学校上课的比例,加强任课教师资格审核、监督力度,规范教师聘任,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3.6 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及评估体系。针对实践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制(修)订实验教学工作规程、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教育(教学)实习成绩考核办法、毕业论文工作条例等文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与评价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7 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严把选题关、指导关、答辩关及成绩评审关,完善毕业论文工作的奖惩机制,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的组织和质量分析工作。
3.8 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加强对学生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毕业率、就业率及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的调查与统计分析,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改进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育人中的双主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我们还会不断吸收其它先进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办法,不断完善双主体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耀忠,李裘.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关键词:机械工程 专业硕士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30-03
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基础是从事复杂机械装备设计、先进装备制造、机电系统控制与监测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机械工程实践环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时间较短,开展机械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及开发技能,同时满足机械工程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
1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方向的确定
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及工程能力培养要求,才能确定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该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的设计、分析、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现代制造工程,机械性能分析、设备故障诊断、状态监测与维护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技术,工业设计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具有从事机电新产品、制造装备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水平高,掌握先进设计、分析、检测、制造等现代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
由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现代设计与方法、先进制造与装备、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向。
2 培养环节的设计
2.1 实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该领域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且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一学期内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般由学校导师所合作的单位内具有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指导学术、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的模式为主。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特别是理论部分)的指导。学校导师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负责。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经常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共同指导从而保证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4-5]。
2.2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6]。学位论文形式可根据行业特点,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课题最终成果,要以具体的设备、系统来体现。学位论文完成后,按有关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审议,充分考核其实践能力,验证课题论文具体实物成果,然后才能将相关材料上报研究生院,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获得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3 实践课程的设定与实施
3.1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代设计与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实现。该实践通过使用ProE绘图软件和PowerMill软件以及数控机床来实现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首先学生通过使用ProE软件来设计出需要的加工零件,然后将绘制好的加工零件导入到PowerMill软件,通过此软件来实现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需要加工轨迹代码,在仿真检验后将代码导入数控机床中来实现零件的加工。图1为学生完成的零件三维造型及加工轨迹设计。
3.2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在对先进制造与装备的认知基础上的实践能力。该实践课程培训在西门子840D SL数控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如图2所示。教学试验台上配有针对机床常见情况(如运动、故障报警、加工状态)的演示盘,通过各种信号灯的显示可模拟机床的刀库的旋转、换刀以及机床辅助动作的状态。学生可进行西门子840D-SL系统的连接调试、西门子840D-SL系列S120伺服轴调试、西门子840D-SL系统参考点建立调试及故障诊断、西门子840D-SL系统所用Step-7 PLC指令编程与调适、ShopMill CAD/CAM编程实践、PCU单元OEMs HMI扩展界面开发与编辑、SIMATIC WinCC flexible开发工具包的使用及数控加工程序测试,完成图形仿真训练。
3.3 机电系统测控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方向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测试和控制技术的认识与实践能力。该实践通过数据采集卡来实现对模拟量的采集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控制,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据采集卡是如何将外界的模拟量转换成电压,然后将电压转换成人们熟悉的数字值;明白数据采集卡是如何控制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编程来实现对直驱试验平台的控制。通过该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先进制造与装备的概念,还能够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位机来调用动态链接库函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图3是学生通过变成编程软件实现的简单测控界面。
4 结语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过上述环节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为我国制造行业提供实用型科研、技术人才,间接促进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宝营.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5,13(25):120-122.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设备监理》编辑部.工程硕士培养应以行业队伍建设需求为目标――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高彦芳副教授[J].设备监理,2013(2):34.
[4] 郑文轩,杨瑛,田贝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154-155.
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解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专业专项能力课程、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拓展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基本素质拓展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借此产生的“导学”效果使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实施课程学习引导制实施课程学习引导制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兴趣。如在电路、电子技术等课程学习过程中,校内导师适时地引入Multisim或Proteus等仿真软件,通过仿真演示充分展现出抽象理论知识的形象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构建自己的知识信息网。由于目前仍存在任课教师“一门一门地教”,学生“一门一门地学”,而并不关注课程间的关联性,课程结束后留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知识孤岛”,因此校内导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将课程间的知识融合衔接起来,形成纵横的知识网。这张知识网会随着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拓展由小到大、逐步延伸,并由平面到立体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实施科研创新指导制当前科研项目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普遍受到重视。自2010年开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部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本科、专科)科研创新项目。
除校本部的专项经费外,2012年高职学院也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学院级)项目经费,鼓励学生申报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每个院、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经费均在4500~6000元之间,目的是通过科研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团队导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上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从选题的基本原则、内涵到项目的应用价值,从项目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到预期成果的形式(调研报告、论文、作品、专利)等,以及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的撰写等各个环节,学生均得到了导师组悉心指导,10名学生先后申请了3个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2项,院级1项)。目前2项校级项目已结题,其中1项拟申请软件著作权,另一项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此外,科研创新指导制的实施效果也在竞赛中突显。在2012年6月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决赛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派出由3名选手组成的参赛队伍,其中2人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师制试点培养学生,另1名同学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机械制造于一身,该竞赛任务难度大,竞技水平高,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46所学校、51支队伍、153名选手参与了此次大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参赛小组在比赛前期只能用很短的业余时间参与集训。经过3天紧张的比赛,小组最终荣获了团体三等奖,这是高职学院参赛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主要得益于团队导师制的培养。
实施毕业设计辅导制近年来,随着就业难度增大,毕业生找工作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导致毕业设计与用人单位的面试或实习经常发生冲突,毕业设计已成为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尽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前后出台过一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如规定学生必须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日志,每周指导教师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检查并填写评语,但这些措施很难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这一培养学生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讲已经流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极大地削弱了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毕业设计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其实质是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或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将毕业设计这一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提前。在此过程中,有5名学生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在专业团队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高精度数字电压表”“频率测试仪”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设计、组装与调试,此外还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所承担的横向项目,如“折页机单片机总线控制系统”等。在毕业设计阶段,这些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前期科研创新项目中获得的灵感和思路,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毕业设计作品,切实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施企业导师专业实习负责制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实习生招聘机制,实习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而实习经历又是就业单位非常看重的,所以实习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困难。实施企业导师专业实习负责制,就是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生制订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以实习促就业,要就业先实习”的良性循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10名学生深受实习企业青睐。目前除专升本的几名学生外,其余都找到了较为理想的工作单位。同时,这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工程素质和专业技能也为其他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课程学习、大学生科研创新及竞赛、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要覆盖全院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1)师生比不尽合理。导师制通过师生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亲近互信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导师制应有合理的师生比。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是l:3,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l:17[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实施导师制试点的师生比为l:3,保持着理想状态,但很难在全体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原因是满足“2+1”结构的团队导师队伍数量少,师生比将达到1:15。2)激励机制及相关制度不够健全。“2+1”结构的团队导师制对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产学研水平、工作热情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方面要求较高。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高职学院的导师工作还未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导师的业绩在职称评定和晋级中不能得到有效认可,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也未能计入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这导致部分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上述问题与学院积极探讨有效解决途径,如改“2+1”结构为“3+1”结构(增加1名校内跨专业导师以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迁移能力)等,以促进导师制在高职学院进一步推广。
作者:彭远芳 刘素华 刘启中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模式;认识实习;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鲍怀富(1955-),男,山东临邑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教授。(山东济南250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02-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粗浅的见解。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利用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上。目前,各职业院校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最为常见的有“2.5+0.5”、“1+0.5+1+0.5”、“2+1”等培养模式。我们采用的是“2+1+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是“一认识、二调查、三培训、四顶岗”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是2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还要补充部分认识实习、暑假企业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前专项培训。
一、“一认识”的教学模式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到校,对专业认识的认知非常肤浅甚至一点也不懂,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学什么的,自己毕业后去做什么。为了使学生认识这个问题,目标明确,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除了进行较为细致的专业教育以外,到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安排1~2周到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参观、认识实习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结合专业教育,很容易就理解了自己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自己以后的工作是做什么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热情和积极性,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我们通过2届学生到济南慧诚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大汉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济南吉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青岛腾龙门窗制造有限公司等几家典型的实践基地参观实习,配备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现场指导和讲解,认真安排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和管理,详细周到考虑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搭配分组,取得明显效果。
二、“二调查”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特别是通过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认识实习,对专业建立了感性的认识。但是,要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知道专业具体有哪些岗位群,有哪些典型的岗位和典型的任务,企业急需要哪些专业人才,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的文化素养需求等都需要深入的调查、学习和在学生内心深处不断地积淀。我们安排学生通过暑假近2个月的企业实践和专项调查,不但收集到上述信息,还提前进入了社会,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为学生奠定了学好专业的基础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安排这一环节过程中首先要精选实训基地和企业,也就是专业教师首先要确定调查的目标、方法方式、计划要求、调查报告内容和要求,然后进行企业调查,选出满足学生进行企业社会调查要求的企业。特别是组织安排,选择哪些企业,每个企业去多少学生,选择多少企业,有哪些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负责管理和指导,制订哪些规章制度和措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等等。这些问题工作量大,还要针对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这一“调查实习”环节的效果好坏和成败。通过2年的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也取得许多成绩。通过社会和企业调查实践,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初步确定了自己将来希望做什么,自己可能要做什么,哪些工作和岗位适合自己,自己今后要学习什么,重点要学习哪些科目、哪些知识,特别是今后要学习哪些技能、哪些技术。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增强,效果显著。通过社会和企业调查,大多数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认真听课的多了,提问题的多了,迟到旷课的少了,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的少了;课外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学习看书的多了,上网玩游戏的少了,特别是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多了,破坏纪律的少了。许多学生变得明显成熟了,长大了,懂事了。我们的确尝试了学生进行社会和企业调查的甜果。但是也得到许多教训,比如组织安排的不好、企业课题选择的不当、指导检查不到位、经费不足,特别是领导和教师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更重要的是企业和社会不配合等等。这些都会大大降低企业调查效果。所以,“二调查”的教学模式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决不能“放羊”。
三、“三培训”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2年的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验实训、间断的校外实习参观、专项校外教学和假期企业社会调查实践,已经完成校内教学计划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基本条件。但是,为了使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缩短熟练顶岗的时间,下厂前要对学生有针对性训练和培训。如要针对具体企业的产品生产进行基本工艺和设备的培训。对于专项技能如钳工、电工、计算机绘图、数控编程和操作等进行强化训练。经过3~5周的专项培训和强化训练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企业非常欢迎。针对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专项培训难度很大。因为企业产品工艺和设备变数较大,范围较广,特别是先进的技术和领先的设备,专业教师掌握十分困难。解决的办法是,首先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立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后要求专业教师固定企业实习和下厂锻炼;个别情况可以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内或在企业对师生进行专项讲座和培训等。顶岗前的专项培训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专业培训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产学结合的基石,是建立良好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保障,是解决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难题的有效方法,是搞好后继学生顶岗实习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领导,特别是系部领导必须对这一环节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确保这一关键环节的有效落实。
四、“四顶岗”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其中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各研究机构和各职业院校都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力求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归纳和总结了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
针对专业岗位群要尽可能宽和全面。学生顶岗实习不是就业,不能在一个岗位实习一年,学生要在专业岗位群不同的典型重要岗位轮流顶岗实习,进行较全面的实习和实训,以便毕业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中专和技工。在这方面一定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尽力协调企业的利益,确保企业的支持和配合。精选企业,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适当给予企业和技术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便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2.教学指导
教学指导主要由企业导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兼职教师来完成。学院专职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现场实地指导,和企业兼职教师有效配合,做好教学内容的计划、组织和安排协调,进行理论、实践和思想等全面的、深层次的指导工作。同时,要求和学生通过网络、QQ等方式进行交流指导,保证达到顶岗实习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兼职教师的选择、培养、管理和附加待遇等问题,这也是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3.组织管理
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环节的成败。首先,学校要制订相关规定,保证有章可循。在学生确定实习单位时,通过双向招聘会进行初步定位,学校在根据学生和企业实际进行综合调整,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保证顶岗实习期间的稳定性。特别是严格控制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情况,在严格审批手续的同时,家长、学生和学校签订顶岗实习就业保证协议,确保学生就业的前提下才能自找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专职教师定企业、定学生的方式,和专职辅导员以及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自找实习单位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过程表现、实际能力、实习周记、毕业答辩评定顶岗实习成绩,严格控制,对实习不合格的坚决不发毕业证。在此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初到企业,方方面面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必须依靠学校,特别是专职教师、辅导员的引导教育,逐步变成一个合格的企业人、社会人。学生的实习补助待遇、工作环境也要和企业友好协商,这也是保证顶岗实习稳定的重要方面。切忌使学生放任自流,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习效果。
4.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结合顶岗实习的内容,编写研究报告、工艺或工装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建议、综合报告等。没有必要撰写不符合实际的研究论文。再说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顶岗实习无关的内容和资料。学生也不一定必须回校集中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指导教师可以到学生集中实习点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这样既合情合理,也便于操作,确实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指导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也可配以校外具有指导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为辅。重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专业内容、格式和写作等方面,同时根据实际给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和进行适当范围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切忌走马观花、得过且过的做法,确保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
5.与就业结合
顶岗实习单位的确定就是双向选择,学校精选企业,这本身就是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的企业在顶岗实习开始就和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熟悉企业,企业了解学生,实习结束后学生和企业都相互了解,确定是否相互满意,是否签署正式就业劳动合同。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法。
通过几年的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企业配合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过程完全按照计划运行难度较大、变数较多等等。如何和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深度合作的关系,如何更好、更实效地完成校外实践教学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们人才是高职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24).
[2]何应林.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职教论,2006,(1).
[3]杨金土,孟广平,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
1999,(10).
[4]李萱.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J].社会科学论坛,
2005,(6).
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结构布局的关联特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和地域性三大特征。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属性之一,区域性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反映其重要的价值取向。[1]因此,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重要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更是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志。
(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专业设置提出新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之间的竞争在表面上是现代科技、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本质上则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特别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及与其对应的教育的竞争。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的技术升级不断加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和其工作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和市场驱动下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不断分化,使岗位技术层次高移,这导致岗位技术成分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从而造成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明显高移。[2]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人才专业结构及其培养质量能否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和市场驱动的人才结构的需求变化,对当前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而又充满竞争的时期。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唯一选择。而立足地方、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则是赢得竞争的基本途径。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社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纽带,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设置布局和调整优化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顶层设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点,只有紧密对接和适应区域产业特点并适应其发展需求,紧跟产业升级步伐,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实生产的无缝对接,才能彰显出高职院校专业的生命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价值。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特征及调整优化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其主要目标就是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其专业结构具有“高技术性、职业性、区域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基本特征。[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应该遵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主要原则。
一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及调整优化应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同时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结构主体框架的依据。
二是统筹规划,科学系统设置。其根本内涵就是要求专业设置科学规范化,在量力而行基础上的适当超前原则。[3]专业划分既要符合教育部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外延要科学清晰,课程结构组合要合理,在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时,要考虑其经济是否合理,效益是否最佳。在专业设置之前,应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认证,分析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充分考虑设置专业能否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学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强化实践环节,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4]依据学校和行业、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应有效地参与学校专业规划和结构调整优化,这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满足行业企业当前的需要,更要满足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是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今天,职业岗位系统正在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要培养出“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的高素质技能复合人才,高职专业教育必须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顶 岗实习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
三、常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一)常州市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现状
近年来,常州经济稳定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8.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50.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72.0亿元。全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2:51.6:45.2。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第二、第三产业作为主要支撑,并逐渐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过渡的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9299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5016美元。[5]
但是,常州市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各种要素成本加速上升,工业经济效益形势严峻;外需市场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企业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压力较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还有待增强。为此,为了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常州分别出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十百千“计划等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文件,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后一段时期,常州产业发展的工作、政策和各类要素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汽车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另外,服务业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常州将按照“突破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消费业,培育发展民生业”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6]
(二)常州市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常州高职教育形成了以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常州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常州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常州市产业布局特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在提升改造专业建设的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由于专业设置和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常州高职院校在专业布局设置方面问题依然突出。本文通过对目前常州主要6所高职院校2014年的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各学校专业布局分散,数量偏多而规模相对偏小,专业特色不够鲜明。根据2014年各校招生计划,6所高职院校招生专业数目均在40个以上,最多的院校招生数目达到47个,专业间冷热不均,最多的专业招生人数达335人,而最少的专业只招20人左右。
二是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高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加剧。根据表1各校2014年的招生计划,计算机类、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专业占据各校的主要招收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招生数量在各校均比较靠前。
三是部分专业设置不够规范严谨,专业间界限和培养规格、目标不够清晰。比如某高职院校,在同一学校中经济贸易系设置了市场营销、医药营销专业,计算机系设置了网络营销专业。再比如某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动漫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与设计制作专业,这些专业之间界定不明,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用人单位都不知道这些专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区别。
四是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地方经济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与院校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逐级放大。[7]一方面,专业设置前瞻性弱,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明显滞后。随着常州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物联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地高职院校根本无法满足供给。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由于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彰显专业特色,毕业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四、转型升级背景下常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及建议
(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专业主动动态调整更新机制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易受到区域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影响。[8]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和岗位变化更加频繁,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逐步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严重依赖,产业由投资驱动型逐渐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制造业将逐步摆脱对劳动密集型的依赖,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抗御风险能力成为地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出路。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机制。通过经常进行市场调研,围绕常州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发展,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主动实施专业动态更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特别是常州市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节能和生物技术及制药等常州市重点发展的专业;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的技术,优化配置专业课程,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凝练特色专业和打造品牌专业,真正做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在增强自身服 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二)搭建平台,改革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由于目标不同,利益诉求有别。应当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为主导、行业部门中观指导为依托、多种合作主体协调发展为基础,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主体办学新机制。从政府宏观层构建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从学校、企业微观层构建校企“互动对接”的激励机制能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岗位群”的对接,突破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9]政府对本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优化进行宏观指导,搭建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信息平台,促进院校专业信息、市场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信息的交流互动。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主领、校企主体、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立足区域经济,推动校企合作,逐步形成“政行校企”四方共赢的生态。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应当积极探索“引企入校、进企办学、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四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需要、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实际、教学科研对接企业产品开发与工艺转型升级,引导和发挥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确保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推动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调整优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关键。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修等形式开展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和特殊要求,实现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到行业企业引进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充实到学校专业建设队伍中,组建一支动态性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积极鼓励企业行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展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开发、标准制定、教学实施等,将企业的环境、项目、资源引进到学校来,为教师、学生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通道畅通。
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高职院校之间在教学上的差异,一般以实践性教学的差异最为显著。高职院校可与合作企业成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政府应积极探索通过补贴、购买服务成果等方式,支持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建立生产实训基地。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校企共办的非营利性教学实训场所用地可列入教育用地范围,应当减免企业相关税费,同时按照土地使用标准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除土地取得成本费用外,可减免实训基地建设各项规费。[10]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转型升级要求,应当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并制定了课程标准。通过这些项目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让学生练就职业技能、掌握职业规范、强化职业情感的目标。在常州科教城高职园区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通过不同院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进而使各校的专业建设既能体现各自办学特色,同时又能实现院校间的互补。
(四)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行业优势及院校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增加吸引力的名片。[11]对高职院校来说,选择特色专业既要考虑院校自身的传统和基础,又要考虑常州产业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在紧紧围绕市场发展导向的基础上,必须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联系,遵循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创新中保持优势。高职院校在建设特色专业的发展战略中,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龙头作用,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
五、结束语
当前,常州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作为常州一张靓丽名片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的同时,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建立起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改革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定位,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22-24.
[2] 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39-42.
[3] 占德胜.系统论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8-70.
[4] 李永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5-29.
[5] 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 OL].http://cztjj.gov.cn
[6]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EB / OL].http://jiangsu.gov.cn /
[7] 郝福锦,蔡瑞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实证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10.
[8] 乐军波,朱晓卓,祁义霞.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4-66. [本 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9] 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4):97-100.
关键词:民办高职质量特色延伸发展
浙江江南理工专修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学院,地处浙江东南玉环县,现有学生3000人,占地150亩。民办高职受教考分离的约束,要自筹经费、自找生源,如何生存和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拼搏!从学院三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的体会是:质量是生命之源,特色是立身之本,延伸是发展之路;办大、办强、办出特色是学院追求的目标。
一、教育质量——“宽进”“优出”
民办高职在其他高校之后招生,生源质量相对偏低,学生缺乏刻苦的学习态度,文化基础较差,有的学生生活散漫,有逆反心理,不愿受管。将这样的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培养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并非一件易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提出了“宽进”“优出”的指导思想。对民办高职来说,“宽进”“优出”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不“宽进”,没有生源,“优出”无从谈起;只有实现了“优出”,培养出高质量的有用人才,学院的社会信誉才会提高、生源才会拓展;有了生源,资金、设备、师资就容易解决。在“宽进”的条件下实现“优出”,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必须做实实在在的努力,必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教育优化
1.要关爱尊重学生对“宽进”学生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去分析,他们也有许多优点,如大多数人幼稚中透露出单纯,倔强中反映出豪爽,固执中反射出开朗。他们需要关爱和尊重,关爱可消解他们不服管的逆反心理,尊重可重树他们的自信,鼓励可促进他们的转化。教师要有转化学生的信心,学生才有信心转化。
2.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方面。一个人有了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远大理想,就会坚持发奋学习,就会注重锤炼品德,就会勇于进取创新。因此,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要做细、做实,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
3.要重视教育管理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进行,要有配套的规章制度,要公布、宣传、实行这些规章制度。在执行规章制度中要重视检查、督促,要有奖有罚,奖罚公平得当,奖罚要能服众。有的学生对“管”有习惯性的反感,我们反复强调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必须学会被人管,学会管别人,更要学会管自己。工作中,我们强调要重视过程管理,学院的领导和管理干部都着重抓过程管理、“事必躬亲”,以抓好过程管理来实现目标管理。
4.要培养学生干部要重视发挥团委、学生会各类学生干部的自治自管作用,全校学生干部的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这些干部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那么管理工作就能好做得多。对学生干部要重培养、严要求,还要讲清工作任务,提供工作方法。我院的学生,以前在学校里大都没当过主要干部,干部该怎么起作用、有哪些职责、应讲究哪些工作方法,他们都不太了解,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要精心选择干部、耐心培养干部、大胆使用干部。
(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严格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学院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符合专修学院特点的教学计划,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实践和军训等方面;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授课学时上,要严格遵照上级规定,统考课加强,校考课开足;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注意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委托主讲教师制定了所有校考课及大部分实践环节的大纲,使讲课、辅导规范,检查有据。教学计划中,还增加了某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增加一些课时,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2.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学校逐步完善教学规章制度,立下规矩,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师、学生的考勤和考试制度,校考课区间学分制,考试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辅导制度,教与学的奖励制度,管理干部听课、下班检查制度等。
3.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了“精讲多练、勤考核、细分析、有措施”的要求。“精讲”是指因材施教,以“必需、够用”为度;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反复讲,分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讲。“多练”、“勤考核”是按考纲要求,编出能覆盖全部知识点的练习题和考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尤其是复习迎考阶段,一定要拿出规范的模拟试题给学生练习,并进行考核。“细分析”就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对每次考试成绩,进行认真分析,细分成绩档次,分析教与学的经验或问题,细找学不好的原因。“有措施”就是通过分析后进行查漏补缺,属于知识性方面的缺陷,由主讲教师和助教去解决,根据后进生面的大小,或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和分层辅导;后进生面过大,可安排多个教师帮助辅导;对于学习思想、学习态度上有问题的学生,则由班主任或教务处、学生处干部负责教育,务求人人有所进步和提高;对于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良的学生,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表扬,努力营造勤学、好学的风气。
4.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江南理工专修学院自创办以来,就高度重视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克服困难,以比较优惠的条件从知名和重点高等院校中聘请专家来治校、教授来教学,并依靠这些专家教授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逐步顶班上岗。学院给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业务提高方向,指导他们制定三年进修计划,一般要求他们经两轮全程助教,经过几次试教后才开课主讲;对于课程设计、大型实验之类的实践环节,都要求在主讲教师指导下试做一遍,然后去指导学生,给青年教师打下扎实基础,使学院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办学特色——“明需求、高起点、重实践”
上级领导非常重视专修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专修学院办大、办强、办出特色。特色是专修学院的立身之本,有特色才能吸引到生源,才能将学院办大、办强。我们经过周密思考、准确定位,提出了“明需求、高起点、重实践”的办学特色。
(一)明需求
1.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急需专业玉环县原是个“小岛、小农、小企、小城”的小县,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弘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创造一流”的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县和浙江省教育强县;年销售上1000万以上的企业已有169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6家;1978年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从4750万元增加到190亿元。民营企业飞速发展,已形成了科技、汽摩、机电、阀门、包装和眼镜六大县级工业园区。但县领导也清醒地看到,玉环企业装备落后,科技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科技人才匮乏,全县职工16222人,持有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仅300人,这已成为玉环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玉环县办专修学院,突出理工,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工商企业管理和会计等最急需的五个专业。
2.根据社会和群众的需求,指导招生和就业学院一直将社会调查作为办学中一个经常性的课题。申办学院时,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作过周密论证;各专业的招生,是分别对玉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对各职业中专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升学意愿做了详细调查后确定的。学院还走访、调查了十几个工厂、企业,向厂长、经理、车间主任、工人师傅了解毕业生在实习中的能力和表现,征求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要求;向实习生了解进厂的感受,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要求,以有效地改进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
(二)高起点
1.聘请高素质的教师学院从办学第一年起,就以比较优惠的条件,从多所名牌高校聘请领导干部和教授,到目前已聘请了43名正副教授,其中有专家,有原大学里的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有研究生导师,有双博士生,有高级工程师。他们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治学精神、人格魅力,吸引、教育了学生,社会影响很大,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提高,通过老教授的传、帮、带和青年教师自已的努力进修,学校已有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有5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有15名青年教师被聘为助教,其中12名已能独立开课。
2.购置高标准的实验仪器设备办学初期,学院经济困难,在县领导和各企业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努力,投入专项资金500多万元,添置了15台普通机床、10台数控机床、2台铣床、2台磨床、350台电脑,建立了多媒体语音室、财会模拟实验室、制图力学实验室、电子电工机床线路控制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等10多个实验室和3个金工实习车间。
(三)重实践
1.重视计划安排学院将学生实践教学分成设计型、操作型两大类;操作型实践教学又分成校内操作和校外实践基地、岗位实习两类。在计划安排中要保证实习、实践教学的时间,前5学期,每学期安排2星期校内或校外实习,最后一学期安排3个月社会实践。
2.提出明确要求在组织领导上,由院长亲自挂帅,教务处、学生处、实训处分工负责;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对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也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他们写出说明书,画出课程设计的全部图纸,经领导审查后上岗指导学生,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正规化。
3.加强教学检查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生的思想工作;学院领导和管理干部,定期下实习单位检查毕业生实习情况,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最后要抓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组织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完善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办学特色是办学综合效果的体现。首先,要有一个素质高、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要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改革热心人,要有脚踏实地干工作、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思想作风;办任何事业,人是决定的因素,领导者和骨干教师的素质,是形成特色的关键。其次,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特别要在有人才供需关系的企业建实践基地,既直接为当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服务,又为培养人才服务。第三,还要注意对学生德、智、体、能诸方面的全面素质教育。
三、延伸发展——大中专专业衔接、中高等教育融通、成职教同步发展
浙江江南理工专修学院,是由原坎门西台初中——坎门职技校、坎门文化技术学校——玉环县技工学校、玉环职业教育中心延伸发展而成的;目前的办学格局是三校一地,统筹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中专专业衔接,中高等教育融通,成职教同步发展,并与国外几所职业技术大学达成了合作办学意向。目前在校3000学生中,高职生1200人,中专生1200人,成教学员600人,这种发展道路和办学格局,显然具有小县城民办高职的特殊性,也具有民办高职发展的共同规律。
1.大中专专业衔接、中高等教育融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玉环县地方民营企业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工场,到简单机器操作的工厂,到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上档次、上等级的工厂,再到自动化程度提高、流水线生产、产品畅销全国、远销国外的实业公司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各厂工人的数量从十几人增到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这些工厂对工人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过去只要求能干体力活的工人,现在既需要技术人员,又需要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WTO后,更需要科研开发人员和外经贸人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及其家长对子女的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只要求进厂找份工作,现在却要求有技术、有专长,目光远大的人还要求有学位;反映在就学的要求上,开始只是进职技校学点技术,现在却要求上大专,有的还想读本科,也有的想出国深造。上述发展趋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共同的。所以,学院大中专都办,中高等教育融通,相同专业大中专专业衔接,这是社会的需求,是时代的必然;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群众收入的增加,又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专修学院要以校养校、滚动发展,收费显然较高,但据我们在玉环当地调查,87%的家庭都能负担子女的学费;对于13%的困难学生,学院依靠企业的委培制度和投入的教学奖励基金,以及学院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可以予以解决。
1展示教育的内涵
科技馆整合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创新技术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是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科技馆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科技馆已不再是一座传统的科技博物馆,而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一个适合于时代和未来教育要求的特殊学校。从本质上看是与科学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这种基于开放和自主的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在面对将来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时能够以一种自觉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形成更具广泛意义的科学教育优势。
2展示教育的新理论——“变构模型”
长期以来,在教学领域主要有三大传统模型,直接传递模型、行为主义模型、构建主义模型,这三种模型都具有局限性,存在者某些缺陷。经过研究,教育专家又提出了关于学习的另一种模型——变构模型。新模型最具启发性的观点是认为构成学习者思维独特性的并非是其所录入的观点序列,而是学习者能力启动和调用的关联,教师及其他媒介要通过运用旨在与学习者的概念体系相互干预的教学环境来促进学习。当心智活动和为促进学习而设计的环境之间建立起丰富互动的时候,知识就开始在学习者的头脑里增长。教育环境同时还必须刺激学习的愿望,并为所提议的活动赋予含义,只有当教学环境与学习个体的思维体系相互干预,才能发挥达到学习的目的。
3展品资源的丰富性
科技馆展示内容丰富,展品形式及体验方式多样。展示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展品为载体开展的,最常见的是直接利用常设展中的展品。这些展品具有创新性、综合型、互动性特点。从机械互动展品、多媒体互动装置、模型、复杂机电一体化装置到综合剧场及特种影院等。这种开放性的社会化学习环境,为实施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其他教育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在科技馆里,通过参与、互动与体验等学习方式可以引发内在的学习变构,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变成主动的科学知识的探索者,引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科技馆在展示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入中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其教育形式呈多样化态势,主要有科普剧、科普表演、科普讲坛、科技竞赛、小实验、小讲台、主题夏令营、DIY动手做等教育形式。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设计学习单,出版科普读物及开发学习资源包等。在教育活动中,强调科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在过程中强化互动学习,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激发学习潜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5教育研究的前沿性
科技馆聚集了大量的科技、教育复合型人才,与地方教委、科协、科委有着密切合作关系,承担有较前沿的科学教育项目及课题。如科技馆进校园、流动科技馆、二期课改、中小学生科学课件开发、科学实验、科普表演形式研究等。馆内举办的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也能够提供专业动态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科技馆多渠道开展国际化的科普研究,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较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新路径的思考与对策
当今,科学教育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解读科学技术,突出科技和社会发展、科技与人的发展等问题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这是当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高校应提高对合作方式、实施模式、培养重点等方面的认识,积极探索新途径。
1创新合作方式,扩展实践基地
首先是要创新合作方式,高校和科技馆共同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依托科技馆展示教育的优势资源,把实践内容与教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学习一调查一了解一研究—改革—提高—实践”的体验式教学形式。这种紧密联系学生今后工作对象的开放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充分做好实践前的预先布置任务,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让实践性课程成为常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和连续性。
2增加实践时间,采用阶段实施模式
实践性课程应包括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建议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实施,将科学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延展到整个学习阶段,实践时间应不少于30周。第一学期侧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增设观摩课,了解科技馆展示教育的多种形式。第二学期,要求熟悉中小学所涉及的科学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训练。第三学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训练,拓展学习最新的前沿科技。在第四学期,进一步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教育的目标、过程和原则等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教育的课程设计、活动方式、创设环境以及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
3注重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互渗,提高综合能力
科学素养是旨在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的基本理解,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人文素养则强调对精神、意义和价值的关注,是以人为对象,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它不仅能使每个人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以明智的态度思考技术问题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实践性课程应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通过科学和人文的相互渗透,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熟练掌握科学教育的基础原理、具备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创新型人才。
4建设馆校间的网络平台,拓展互动学习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学习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教育也更显示出开放性特征。传统的学习平台大多以提供学习类资料为主,往往忽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高校与科技馆之间应建设互动网络平台,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新型学习环境中获取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经验与最新信息,进行自学、交流、答疑等,让互动网络平台成为实践性课程的有力延伸与补充,并及时反馈信息。
5加强指导教师的作用,完善实践评价标准
指导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者关键性的作用,高校与科技馆应新成立专门的对接部门,在科技馆内选拔一些经验丰富,具责任心强,善于沟通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应该更加关注过程,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引导者,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组织形式独立或集体完成各种课业活动。逐步完善实践性课程的评价标准,增加一些新的隐性内容的考核,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的进行考查。通过定期而高质量地评价,能够及时检测并修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持续的完善动力。
结语
[论文关键词]产学合作寓学于工人才培养
一、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行业)根据各自所承担的使命与职能,在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框架内,依据市场的“游戏规则”所进行的人才培养实践。它涉及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策略研究、方案落实、关系协调、成果共享等。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产学双方合作培养人才。本文侧重于后者。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展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更加重视,在一系列重要法规和文件中都作了相应规定,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我国的教育方针对此也有明确的表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wWw.133229.cOM”这些规定和要求,既是为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高职教育迎接经济全球化、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产学合作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在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校企竞争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基础之上的“互惠、多赢”的产学合作目标。其鲜明特征是: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真实的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工程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接触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优先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多突出“产学合作”的特征。首先产学合作的理念比较清晰,认为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强调产学合作是保证质量的“助推器”;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人才培养与就业制度的衔接,如德国的工程师、经济师,英国的技术工程师,美国的技术员、技术师,法国的高级技术员和高级管理员,韩国的多技能技术员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能力本位),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联合国劳工组织推广的mes模式(技能本位),美国的工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印度it业的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模式等;在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上,从制定法规、建立组织、规范制度、理顺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制度化的体制和机制;在人才培养结果评价上,德国由企业、学校、工会和行业代表共同实施,美国由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标准,加拿大由合作教育协会制定标准,澳大利亚由行业协会制订培训计划和标准(培训包)。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产学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有很多优点,符合高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所有问题的根本点就在于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既体现了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高职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二、打造“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合作为纽带,以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教学团队打造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壁垒,创新、完善“寓学于工”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广泛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采取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渐进方式,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掌握融入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环境中。
(一)产学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按照国家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学院确立了“走产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学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学生专业岗位及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行业标准、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制定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培训软件包,确定技能训练项目模块,全面创新学习考核评价方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构。
2005年,学院以产学合作为平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开始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首先通过到邯郸市晨祥建筑有限公司、招贤建筑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学合作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了建筑施工一线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岗位;进而邀请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召开专题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并确定建筑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学习领域和内容的目的性、指向性同岗位工作过程准确地联系在一起;再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职业标准的最新要求,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重新编写各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最后,通过建立的“优质资源库”大量选聘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并与他们合作开发和编写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识图与构造》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理论及实训配套教材,逐步构建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拆分—建造”课程体系。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在2007年“中德高职建筑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了德国专家及与会单位的好评。
(二)产学合作打造教学团队
长期以来,学院采取“送、下、带、引、聘”的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1)先后输送一百八十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专业进修和业务培训,先后选派38名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业务培训。(2)以产学合作单位为基础,建立起由各个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教师资源库,资源库中拥有各类兼职教师2355名,实现了实践教学主要由来自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进行讲授和指导的目标。(3)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建立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实习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及答辩等人才培养的各主要环节。(4)与产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相应制度与计划,确保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下企业一线锻炼实现制度化、连续化;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发挥专业特长,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咨询等各方面的服务。经过不懈的努力,学院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各一个,已逐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双师素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与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产学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确立了“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的育人理念。为落实该理念,学院以产学结合为纽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通过社会投入、校企合作共建等各种有效方式,在校内重点建设一批区域领先、国内一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有效运行提供支撑平台。
1.“筑巢引凤”。学院通过设计、建设适合企业经营的楼宇场所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了美食林集团、中国移动(邯郸)公司、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与自身专业联系紧密的不同类型的企业进校园,为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双职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战提供了舞台。
2.“借鸡下蛋”。学院与邯郸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合作在学院成立了“邯郸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借助召开建筑材料博览会的契机,为其提供场地和服务,由20余家公司共同出资40万元,建成28项工程实物模型,展示建筑工程材料及各种构造和标准做法、推广行业新技术,并在会后作为现场教学的教具留在了校园内。此外,产学合作单位邯郸市招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还提供设备和劳务费用共计20万元,在校内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起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型和工种实训现场,为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拆分—建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操练做好了铺垫。
3.“借船出海”。围绕邯郸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邯郸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经过多方努力,由邯郸市信息中心、建设银行邯郸分行、西安西雅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下属北京华信智原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共同出资一百余万元,在校内建成了嵌入式软件实训室、网络软件项目开发技术、大型数据库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微机组装与维护等7个实训室和2个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实训中心,为软件技术类专业的“分层项目引导”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奠定了基础。
4.“合作共赢”。学院以土地、政策等作为投入,先后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并在校内投资建设厂房,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训安排上,由学校提供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实训,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