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卫生机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水平;省份;主成份分析法;健康

一、背景

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组织包括了该国家内所有保障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治疗疾病和受伤的人员、组织、系统和过程。我国医疗与上年(数据发表年的上年,下同)比较,医院增加106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629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91个。 医院中,公立医院13542个,民营医院8437个。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1399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881个),二级医院6468个,一级医院5636个,未定级医院8476个。医院按床位数分:100张床位以下医院13136个,100-199张医院3426个,200-499张医院3402个,500-799张医院1158个,800张及以上医院857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2860个,乡镇卫生院37295个,诊所和医务室175069个,村卫生室662894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6671个,比上年增加106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84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99个、县(区、县级市)级2796个。已设立卫生监督机构3022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85个、县(区、县级市)级2538个。

即使在建设速度如此快速的条件下,仍然避免不了省份之间的发展速度问题,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建设速度相对快一些。并且由于人才流动,导致各省从事医疗卫生的人数不同,导致了各省之间的差异。以下我就将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出各省医疗卫生的状况。

二、数据分析的过程及结果

本次使用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年鉴。为了反应我们所想要的结果,我们提取了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村卫生室个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七项数据。样本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从各主成份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可以看出第一主成份的贡献率为74.831%,第二主成份的贡献率为16.159%。前两个主成份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0.990%。因此,对第三主成分以后的主成份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用前两个主成份可以很好的概括这组数据。

表1给出了未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用前两个主成份就可以概括这组数据,所以应该提取两个公因子t1,t2。

我们设主成份的特征值分别为,分别求出t1、t2。在这里我们给出公式:

t1=(X1/, X2/, X3/, X4/, X5/, X6/, X7/ )

(这里的Xi是第一主成份中的数据)

t2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求出。

最后求出:

t1=(0.4063,0.4247,-0.1062,0.3858,0.4269,0.3902,0.4002)

t2=(-0.1871,0.1777,0.8670,-0.2558,0.0602,0.3216,0.0997)

由主成份向量t1,t2可以看出第一主成份中X1,X2,X4,X5,X6,X7的系数较大,第二主成份中X3系数相比其他数据很大,远远超过其他指标的影响。因此可以把第一主成份看成由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人员数、村卫生室个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所刻画的反映整体医疗卫生的综合指标;第二主成份单独看成由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影响指标。

对应的主成份得分表达式为:

y1=0.4063X1+0.4247X2-0.1062X3+0.3858X4+0.4269X5+0.3902X6+

0.4002X7

y2=-0.1871X1+0.1777X2+0.8670X3-0.2558X4+0.0602X5+0.3216X6+

0.0997X7

接下来将我们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带入到是自中计算得出各主成份得分y1,y2。

三、结论

从表3中得出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的第一主成份得分^高说明这些城市的整体医疗卫生水平较高。、青海、宁夏得分很低,说明水平有待提高。北京、上海第二主成份得分较高,说明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高。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北京、天津这两个一线城市的第一主成份得分较低,但是第二主成份得分较高。这两个一线城市的分析结果可能不是太准确,有可能是我们分析的数据还不够全面。

参考文献:

[1]陈方樱.数据分析[M].机械教育出版社:陈方樱,2014.

[2]骆向兵.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管理制度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骆向兵,2014.

第2篇

关键词:政府卫生投入 资金 绩效管理 指标

2009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加大了资金投入。政府卫生投入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通过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使人人能够公平合理地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政府拨入专项资金管理的现行基本模式是:医疗卫生资金在各级财政预算中以单独的类款项存在,医疗卫生机构将全部经济活动纳入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与控制。财政补助资金将以绩效目标审核作为安排预算的前提,使用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此管理模式在程序上相对完善,然而实际运用中,还存在卫生经费投入与民众健康绩效、民众医疗保健满意度的不匹配,也就是政府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仍没有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因此,要充分发挥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做好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是必要的手段。

绩效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取得相应结果的有效性和效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绩效”和“绩效管理”开始引入政府公共管理,绩效管理成为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绩效管理的“3E”原则(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 )),可对卫生投入资金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追踪问效,通过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效果性,保证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

一、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内容

目前政府投入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承担的卫生公共任务。卫生资源的配置重点是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相统一,因此强调产出或绩效拨款比以投入拨款为基础的模式更有效率。对资金投入项目绩效管理不仅是对卫生投入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更是以政府卫生投入活动的效果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政府卫生投入活动的目标与结果,以及结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确定绩效管理的内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目标要制定合理明确;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管理结果、绩效跟踪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实施考核与评价;强化考评结果的应用,落实整改措施,增强支出责任,压降运行成本,促使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有效。

二、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路

(一)完善专项资金投入的制度与规则

做好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的专项管理,首先要从项目管理的各环节入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项目立项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其次对专项经费拨付与使用形成科学的运作流程,对开支范围、核算方法和经费补助将实现的目标,做到事前控制;最后在项目建设过程、完工验收后要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跟踪问效,确保以制度规范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二)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实行全面绩效预算

绩效管理良好的开端就是要做好全面合理的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一种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绩效预算的明显优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易于横向比较。同一水平的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同样任务,资金如果存在较大差距,可对差异进行分项比较,则低效或无效资金的使用部分就会显现出来。二是便于纵向比较。在专项资金使用跟踪过程中,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的计划目标和时间节点进行对照,查找问题,及时调整偏差。绩效预算实行目标管理的流程一般为: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项目数据库,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选择下一年度优先进行的项目,可自行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明确项目负责人,收集绩效评价数据和材料,对项目首先自评。在编制下一年度收支预算时,同时根据自评结果编制项目立项报告,在立项报告中对项目进行具体的可行性论证,将申请资金的理由、预算资金构成以及未来能达到的绩效等作详细论述。财政专家将根据立项报告对项目进行评审,通过后,财政拨款才正式下达。通过绩效预算,大大提高了政府卫生资金使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强化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监督机制

在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意见》别强调“要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的管理监督。政府卫生投入资金要依法接受人大、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保障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安全使用和发挥效益的关键。因此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为主导,将审计监督全覆盖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结论应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使政府资金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这都将加大社会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管和督察力度。通过建立问责制,落实经济责任,也有效防范医疗卫生机构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四)财政卫生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

对卫生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包括对项目的合规性、效果性、效率性、可持续发展及公众满意度综合分析评价。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操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原则,选择相关的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结合不同项目性质,可研发运用个性指标及绩效标准。在使用绩效评指标时,应结合项目实施部门提供的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支出预算表)、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完工报告以及部门年度预决算。

三、合理选择绩效评价指标

近年来我院根据以上绩效管理思路,合理运用绩效评价指标对拨入医院的各类财政性资金进行绩效跟踪评价,都较好地完成了绩效目标任务,使政府投入的卫生资金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发展、病人救助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效益。现以医院专科建设,使用财政补助资金为例,介绍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

(一)合规性指标

实际到位率: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收到的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到位资金总额×100%

资金流失率:被截留、挤占、挪用等资金总额÷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收到的专项资金×100%

资金使用率:该项目专项资金实际支出÷全部专项资金实际支出总额×100%

预算完成率:项目实际支出资金÷实际到位资金×100%

财政资金投入乘数:(项目投入金额合计-财政投入金额)÷财政投入金额。指因财政资金而能带动的全部资金倍数,反映出财政投入外自我创收的能力。

通过以上指标评价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可以对具体项目实施和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评价,资金使用部门可深入分析是否因项目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或资金流失等情况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及项目效益的发挥。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对专项资金从拨付、使用到最终决算都得到全程监督和控制。

(二)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

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应是指标体系的重点,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对产出的效益进行衡量:对医疗产出的影响、对科教产出的影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项目性质的不同,可选择投资回收期、机器设备使用效率、教学效能、各级别科研项目数量、科研论文数量、资产收益率、应急突发事件能力、服务费用等指标搜集数据分析评价。

医疗卫生专项资金支出能够实现多大程度目标可通过效果性指标反映,代表性指标为专项资金目标实现率:专项资金实际实现目标÷专项资金预定实现目标× 100%

需强调的是根据专项资金支出的目标性质,有些项目的效益与效果用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表示,可使用综合指标进行计算。在各分目标单一指标的基础上,再按各分目标的重要程度加权平均,最终以综合指标反映。如重点专科建成后本地区病人可得到及时救治,降低转诊率,有效解轻病人医疗负担,医疗机构通过人才培养与医疗技术提升,弥补该学科空白,创造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假设项目预定实现的目标为新增固定资产情况、人才培养、项目对新医疗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到临床等贡献能力、医疗新项目开展病人受益情况、病人满意度等6项,总分100分,可根据分目标设置6个参数,前面五项权数为15%,病人满意度的权数为25%,项目考核专家对该项目的评分分别为88、93、96、91、95、92,综合计算该卫生专项资金目标实现率为92.45 (88×15%+93×15%+96×15%+91×15%+95×15%+92×25%)。

(三)持续影响与发展指标

可持续性评价可在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对既定的绩效目标是否按期实现,决策程序是否具有可重复性、项目是否可持续保持产出较好的效益等作出评价分析。可持续性包括:项目效果的持续性、医院发展需求的持续性、人才培训的持续性、社会效益的持续性、环境保护的持续性等。

(四)社会评价指标

政府卫生投入支出的社会效益是长期的、间接的,很难用价值来衡量和评价。可使用定性指标,如受益单位或公众满意率、患者投诉发生率等。通过社会评价指标促使医疗卫生机构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主导,将保护人民群众权益等真正融入到日常运作中,并保持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做好绩效管理及评价,使仅对资金投入的关注转移到对投入效益与目标实现的关注。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投入资金绩效管理所形成的相关项目论证信息、考评报告及自评报告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合理准确地做出项目计划进一步安排,提高政府资金管理决策水平,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会建立健全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引导机制,积极吸引社会有效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卫生投入体系,做好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投资。

参考文献:

[1]陈工.加快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财政,2008;8

[2]万青.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7

[3]张馨,袁星侯.绩效预算改革探析[J].财政研究,2005;10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如医疗卫生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必然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力图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作一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过20多年的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医疗服务公平性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卫生费用不平衡。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费用,而占人口1/3的城镇居民享有3/4以上的卫生费用,而且农村居民占卫生费用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的人均卫生费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低。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尚未参加各类医疗保险,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张冉燃:《权威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

2.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和卫生费用的增长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据统计,从1989年到2001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39.3%,而在同一时期,平均每一门诊诊疗费和日均住院费则分别增长了96.5%和99.8%(葛延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反思》,载《中国卫生产业》2005年第9期)。

3.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投入的绩效低下。有关卫生统计表明,虽然中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却在下降。2003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0.96亿人次,比1993年减少了1.09亿人次。但同期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却从140.1%提高到143.0%。(张冉燃:《权威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另据统计,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24%,2003年超过5.4%(葛延风:《反思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6日)。但尽管如此,居民综合健康状况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

4.卫生资源的布局与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与短缺现象并存。我国的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一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占有率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明显过剩。而医疗机构为了收回投资成本和追求高收益,随意对患者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乱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与此同时,市县以下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却缺乏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和条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要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问题,既不能继续沿着完全市场化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也不能走回头路,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体制。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在总结以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

一是要明确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定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所能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成员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要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目标定位,坚持这一目标定位,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坚持了公平,就会影响效率;讲究效率,就会有失公平。但两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也有相统一的一面。如果经济活动的规则公平,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是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绩效十分显著。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卫生体制改革中,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第4篇

[论文摘要]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具有中观卫生管理功能、卫生资源整合功能和效率促进功能。在集团功能实现过程中,由于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内外存在着组织结构形式、管理能力和手段、利益分配方面的冲突,需要从政策、利益、管理、组织结构、文化等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机制。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理顺了农村医疗服务竞争秩序,缓解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困难,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但是在集团运行过程中,由于集团本身存在时间较短,发育不够成熟,以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集团内外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影响了集团功能的实现[2]。在确立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内外的矛盾冲突及其产生原因,进一步揭示医疗服务集团矛盾根源,寻求建立冲突的解决机制,有利于解决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发展的瓶颈,促进集团发展。

1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的功能

乡村医疗集团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产物,是政府为了改变当时农村医疗秩序混乱、农村居民卫生服务不足的状况而做出的重要决策。从政府的初衷看,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应具备卫生管理、资源整合、效率促进的功能。

1.1中观的卫生管理职能

在传统的合作医疗体系解体之后,农村个体行医、村卫生个人承包使得原有的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机构管理的合法性和可能性丧失,此后村级卫生机构就处于缺乏管理的状态。村委会既不具备管理的能力,又缺乏管理的合法权力基础;县级卫生行政监督部门是村级卫生机构的法定监管机构,但限于其人力、物力条件,往往无法实施足够的日常管理。村级卫生机构处于宏观上有国家卫生政策调控、微观上有卫生机构自己的管理,缺少了中间的行业中观管理的境况。组建医疗服务集团,通过契约的形式,制定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机构的管理权限和管理手段,恢复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职能。但是,在新的集团体制下,乡镇卫生院的这种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与传统合作医疗制度下的管理实现方式具有本质的不同:以前的是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管理,而现在应当是双方平等条件下的契约管理。

1.2资源整合功能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的设立,是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由集团的核心机构——乡镇卫生院主导,制定村级卫生机构设置的标准和原则,以1~1.5公里为服务半径,以3000~5000人为服务对象,对村卫生室的布局重新调整,对村卫生室的房屋建筑、仪器、设备等统一规范,对村医的业务能力、从业资格进行规范化管理,理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关系,避免无序竞争,使农村乡、村二级卫生资源重新纳入有序、规范的轨道。

1.3效率促进功能

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室的整合和管理,能够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安全性。集团的人员共享、乡镇卫生院医技人员和村医的双向合理流动,提高了人才使用的效率。业务、药品的统一管理也有效降低了经济成本,为农村居民提供初步的、安全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农村卫生服务效率的提升。

2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的冲突与原因分析

2.1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的冲突

在集团功能实现进程中,集团内部成员之间、集团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冲突和不协调,影响了集团的效能发挥。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主要集中在集团管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能力、管理手段、集团内外的利益分配和医防业务等。

2.1.1组织结构形式和集团属性之间的矛盾集团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其成员不都是乡镇卫生院的直接下属机构,而乡村医疗集团的组织机构大多数是在乡镇卫生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下,乡镇卫生院内部各机构直接履行集团的各项职能,混淆了集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界限,使得乡镇卫生院过多地替代了集团的职能。

2.1.2形式多样与管理手段单一的矛盾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联结纽带既有产权,也有契约,也有两者的混合体,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形成模式具有多样式特征,这样就使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多样化。基于集团模式的多样化,其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应当是多样化的,但目前实践中所有乡村医疗集团都存在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

2.1.3乡镇卫生院的核心地位与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在乡村医疗服务集团中,乡镇卫生院居于核心主导地位,是技术输出者、医疗业务和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应当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资源供应能力,但由于乡镇卫生院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乡镇卫生院自身大都存在着资源不足、管理能力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和困难。乡镇卫生院院长也普遍缺少管理的系统知识和能力,更缺乏管理集团化组织机构的经验。

2.1.4乡镇卫生院与村医之间的利益矛盾由于体制落后、改革滞后的原因,乡镇卫生院存在着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合理、生存和发展困难的情况。在成立集团之后,在缺少足够约束的情况下,卫生院自然会产生一种用集团收益补偿卫生院的冲动,进而表现出降低村医收入、侵占药品的购销利润等倾向,与村医争夺利益。

2.1.5医疗服务与防保业务之间的矛盾农村卫生中防疫保健缺乏的状况在集团成立后依然没有得到多少改观,政府对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投入仍然较少、乡镇卫生院专业防保人员奇缺、村医只有防保责任和义务,缺少报酬补偿、技术设备简陋,这些都造成了防保业务薄弱,与得到改善的医疗卫生服务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医养防”的局面难以彻底扭转[3]。

2.1.6集团与个体行医者的矛盾在国家有关政策推动下,农村个体开业行医和私营诊所迅速增加,与集团的村卫生院形成竞争。医疗集团化中的村卫生院失去了“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优势,费用有所上升,服务态度和质量、服务便捷性反而都有所下降,与个体开业者的竞争优势相比处于劣势[4]。于是,在一些地区,为了保护集团利益,出现了取缔或限制个体开业行业的状况,实质上阻碍了农村卫生的进一步发展。

2.2乡村医疗服务集团产生冲突的原因

乡村医疗集团上述冲突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产生的,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2.1政策原因政府政策是医疗服务集团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医疗集团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政策上没有对乡镇卫生院本身的运行机制、产权制度、人事与分配制度等改革做出规定,使传统的乡镇卫生院管理机制与体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农村卫生组织结构形态产生了矛盾,旧的机制无法适应集团组织的管理要求,无法处理好集团内外的管理问题。

2.2.2经济原因在政府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不合理的条件下,经济因素成为集团内部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乡镇卫生院占有职能管理之便,出于补偿经费的目的,侵占集团的服务经费结余,使得村医收入下降,服务热情降低。政府投入不足,集团的防保工作依然成为薄弱环节。

2.2.3社会原因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知识的不了解会造成对医疗服务的逆选择;乡镇卫生院管理者狭隘的部门所有的意识也可能导致管理决策中对村医的不公平。乡镇卫生院人才选聘考核机制中权势因素也对乡镇卫生人员的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3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冲突的协调机制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冲突的存在制约了集团功能的实现,也影响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后,农民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冲突的解决有了新的契机。从深层次的原因着手,运用政策和利益手段;从外在因素着手,运用组织管理手段、社会文化手段,综合性地协调解决集团的矛盾冲突,形成冲突解决的有效机制。

3.1政策协调

首先是要加大现有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纠正基层卫生组织在执行政策中的不当行为。在“三制、四有、五统一”的约束下,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职责,防止乡镇卫生院过分追求经济补偿的倾向,杜绝借医疗集团的名义取得或限制个体行医的做法。其次是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政策规章。医疗集团的地域性使得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一体化管理的规章,这些规章贯彻了国家的方针,考虑了地区的具体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也存在着缺乏严密的系统性、严格的科学性,对一体化组织的特征认识不够深入,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加以完善和改进。通过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制约集团健康发展的矛盾冲突[5]。

3.2利益协调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利益协调的基础,乡镇卫生院在分配集团收支节余时,首先要考虑到村医的收入与其作用匹配,收支节余分配与村卫生机构建设的关系,收入向村医和预防保健倾斜。合理制定药品购销的差价分配,对不同模式的卫生室给予不同的分配方法,乡镇卫生院举办的卫生室药品购销差价归卫生院,其他模式举办的卫生室药品购销差价可在收取手续费用基础上返还给卫生室。政府应当保证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维持防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3.3组织协调

实行职能管理的委员会制,民主决策,约束乡镇卫生院和行为。乡镇卫生院院长仍然作为集团的行政负责人,保证在民主决策之下的统一管理。重新调整设立集团的组织架构,在人员精干高效的基础上,成立集团办公室,作为集团日常办公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职能部门和人员独立,全权实施集团的业务、财务、人事管理。

3.4管理协调

建立集团内部有效的沟通、约束、激励机制,协调各成员之间的矛盾。建立定期的会议、通报制度,把集团的业务发展、建设成就、管理成果在集团成员间传播;通过职能管理,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和村医诊疗行为、服务态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行为予以惩处和约束;强化卫技人员业务培训,选拔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奖励业务突出的优秀人员,用激励机制推进集团发展[6]。

3.5文化协调

在产权、体制改革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通过文化协调是提高集团效率和效能的有效途径。改变乡镇卫生院注重短期效益分配的观念,建立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理念。树立群众观念,建立长期效益来自于就医方便、服务价格适当、服务态度较好的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医通过人员交流和互动,建立集团成员“一家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集团文化观念。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产生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它所承受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多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产物,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阻碍集团功能的实现和目标的达成,需要从政策、利益、组织、管理、文化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1]郝模,姚树坤,王小宁,等.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研究和实践概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3):133-138.

[2]汪雪梅,张业武.我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26-29.

[3]杨柳.湖北省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效果评价与完善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9):41-43.

[4]徐杰.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11):22-25.

第5篇

为促进我市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加强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科研氛围,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依照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的原则

为引导、支持、鼓励医疗卫生领域科技人员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市科技局设立了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一般性科技计划项目(有应用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助的项目)的一项补充,采取市科技局立项管理,项目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保障实施的原则。

2、科技创新的原则

指导性科技计划(医疗卫生领域)项目选题必须围绕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战略,符合相应行业操作与管理规范,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医疗水平。项目研究内容应具有新颖性与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指导临床或应用临床的作用。优先支持技术先进、应用前景广、社会或经济效益显著的研究或应用项目。

3、资源整合的原则

鼓励市属及县(区)医疗卫生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优先支持围绕“公益、共性、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和集成创新的项目,以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三、项目申报与立项程序

指导性科技计划(医疗卫生领域)项目的申报立项程序一般包括:市科技局申报通知;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医卫人员申报项目;申报单位组织内部评审并推荐(县、区医疗卫生机构申报的项目由县、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推荐);市科技局审核及受理申报材料;市科技局批准立项下文;双方签订项目合同书。共六个基本程序。

申报单位要严格把关,对所申报项目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内容要组织本单位学术委员会的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并在报送材料时提交推荐汇总表和评审推荐意见,作为立项参考依据。

四、项目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要求

申报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市属、县(区)医疗卫生机构,驻昌高校、部队附属医院,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民营医院等单位。申报单位应具有保障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包括: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自筹、配套相应的科研经费能落实到位等条件。

2、项目组负责人要求

项目组第一负责人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并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

项目组负责人,已申报并立项了当年的一个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不允许再申报当年的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对于承担了我市科技计划项目,正在实施或实施完成但未鉴定或验收的项目负责人的新申报项目,不予受理。

3、项目研究内容要求

指导性科技计划(医疗卫生领域)项目的选题要围绕我市人口与健康急需解决的医疗技术难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市卫生系统“三名工程”建设的要求。项目研究内容具体、技术路线清晰、预期成果先进、应用前景广阔、社会效益显著,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经检索查新,显示国内有技术要点完全相同研究文献报道,研究结论已经明确了的研究项目,原则上不予受理(虽有技术要点完全相同研究文献报道,但在不同对象或扩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改进临床操作技术的项目除外)。

申报书中对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的描述需要明确具体,即要有定性的阐述,也需要有定量的参数。

4、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材料应包括:《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合同)书》、《科技查新报告》和相关附件证明材料。使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一式6份。经所在单位评估审核后,按归口渠道和规定时间报市科技局,同时报送申报项目的汇总表和推荐意见。项目申报(合同)书可到科技信息网下载。

5、申报时间要求

指导性科技计划(医疗卫生领域)项目实行集中申报,每年两批次。第一批申报时间为3月1日-5月31日,第二批申报时间为8月1日-10月31日。

五、项目的实施管理

立项通知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与市科技局签订项目合同书。项目承担单位应将项目纳入本部门和本单位的科技工作计划,配套相应的研究经费、提供实验设备、研究场所等方面的保障,经常性督促检查项目执行,协助市科技局进行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确保项目按计划和合同要求完成。

项目执行期以计划下达之日为始,原则上不超过3年,研究内容与项目组人员不得随意变更。各项目组须在项目实施期内,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本单位科教科提交《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再由各医疗卫生单位科教科统一收集后,报送市科技局。

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变更;因项目主要研究人员的人动和科研内容作重大调整等情况,经本单位科教科同意后,填写《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研究人员变更申请表》,加盖单位公章,报市科技局审核批准;因计划外因素,致使项目研究需延期、调整、中止的,经本单位科教科同意后,提出书面申请,加盖单位公章,报市科技局审核批准;在项目合同规定时间内,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的,市科技局可以采取通报批评,并视情况中止、撤消项目合同、取消项目负责人三年内申报科技计划的资格;项目承担单位不提供科研保障,致使项目研究无法开展,合同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市科技局将调减该单位今后科研项目立项数量。

六、项目的鉴定、验收

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项目研究任务后,应向市科技局业务处室申请项目鉴定或验收,并提交鉴定或验收材料。经业务处室审核材料后,报鉴定或验收责任处室,由鉴定或验收责任处室组织专家进行会议鉴定或会议验收。鉴定或验收的相关材料与表格可到科技信息网下载。

验收材料包括: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项目合同书、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证书》草本、相关附件(如:著作、论文、临床数据等)。

为提高工作效率,项目承担单位可向市科技局提出申请,在同一时间段内,由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同一承担单位的多个归类项目进行集中验收。

鉴定材料包括: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项目合同书、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查新报告、相关附件(专利申请书或证书、发表的论文、用户使用情况报告、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行业主管部门证书或批件等)。具体参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鉴定流程。

市科技局根据专家组鉴定或验收意见,提出"通过鉴定或验收"或"需要复议"或"不通过鉴定或验收"的结论建议,并以鉴定或验收证书的形式下达给项目承担单位。

第6篇

1995年,我县在被列为浙江省县级区域卫生规划试点县后,紧紧抓住契机,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为突破口,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动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开展,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分析现状,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我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7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9个、所属分院31个;有医院床位842张,卫技人员1328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1.43张,卫技人员2.31人;有村卫生室331个,个体诊所70个,乡村医生、个体医生490人。数量规模上,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每千人床位2.21张,卫技人员3.30人),卫生资源利用上存在着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的矛盾。一是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县城现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城关中心卫生院。除妇幼保健院外,其余3家医院功能基本相近,致使床位利用率逐年下降,县人民医院1995—1997年平均下降5%左右,县中医院200张床位规模的住院楼开放100张,且床位利用率几年来徘徊在40%左右,城关中心卫生院的床位利用率仅在30%左右,卫生资源闲置浪费。农村卫生院和分院是按行政区域划分设置,不少是重复建设,中心卫生院几年来平均床位利用率为43.9%,其余乡镇卫生院仅为13.95%。此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乡村医、个体医纷纷易地开业,大多集中到县城和经济较发达的乡镇所在地。据统计,城关建城区内有证开业的个体医就有36家,乡镇所在地平均在10家以上,而较贫困、偏远的山村医疗点缺少,当地农民就医困难。二是医务人员分布不均,我县57万人口中农民占90%,而其仅拥有全县48.56%的卫技人员(其中无学历人员又占到49.93%)。大部分中高级卫技人员都集中在县级医院,导致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技术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同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使大量的病员拥向县、市医院,也造成了乡镇卫生院人、财、物资源的浪费。三是卫生投入不合理,首先是国家财政对卫生投入的相对不足,1995年,县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873.78万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5.76%,与初保8%的要求有距离,卫生事业费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于财政增长速度,也低于物价总指数的上升速度。1995年我县人均卫生事业经费15.25元,低于全市人均21.05元的标准。由于我县卫生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在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是举步维艰。因此,要增加对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的投入则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投入的幅度就减少。1995年全县卫生防疫、卫生执法经费占卫生事业总经费的11%,妇幼保健经费占7.73%,从社会需求、卫生发展的观点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上述问题,县卫生局认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作为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局长负责的区域卫生规划制订小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探索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新途径,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实现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行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需要各有关单位的密切合作。为此,在制订过程中,县卫生局积极做好县政府参谋,及时提供决策依据。初稿拟定后,在县政府的协调下,多次召开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召开工商、物价、城建、财政、土地、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协商会议,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制定的“宁海县区域卫生规划”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卫生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健全网络

区域卫生规划是以保护和增进区域内全体居民健康为目的,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服务需求为目标。为此,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是关键的第一步。按照实际卫生需求和开展区域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我局对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适度建设、合理调整城区国有集体医疗机构。1995年新建第一医院,设床位400张,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成为我县医疗科研教学中心;1996年投入700余万元,撤所建立县妇幼保健院,对全县妇女、儿童、孕产妇、婴幼儿实行全程管理,明显提高了我县妇幼保健整体水平;第一医院建成使用后,原人民医院与城关中心卫生院合并改建为第二医院,规模适当缩小,转变服务功能,以康复为主,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②建立县卫生监督所。设编5~6人,主要负责全县各类卫生监督执法管理工作,加大卫生执法力度。③在建城区内建立街道诊所。县城现有居民区和住宅小区17个,按人口数量,每小区设1~2个街道诊所,对现有的36个个体诊所采用撤并、定位设点的办法,每个诊所人员在2人以上,对不服从分配的暂不发放执业许可证。并严格取缔无证和易地开业诊所,彻底改变目前城关地区乱办医的无序现象。街道诊所主要承担社区保健、小病防治、健康教育、爱卫指导等职能。街道诊所由第二医院负责管理,以此形成区域卫生服务网络。④调整和转换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和功能。撤区并乡后,原有的中心卫生院与乡镇卫生院指导关系的格局被打破,并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各卫生院的规模和功能也将随之改变。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中,我们对乡镇卫生院坚持控制规模、调整功能、分类指导、重点发展的原则,以发展内涵建设为主,加快卫生院的发展速度。对当地经济发展势头好,服务需求高的乡镇,如梅林、西店卫生院在人员、设备、技术上加以重点扶持,尽快向一级甲等医院发展;对路程较远,基础较好,服务需求大的卫生院,如长街卫生院,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外科和急救,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对原来是中心卫生院,人员设备、技术力量较强,但服务需求逐步减少的乡镇,如桥头胡、力洋、深圳等中心卫生院,及时改变服务项目,建设专科特色,如深圳卫生院的精神康复专科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向精神康复医院发展;对卫生院分院进行适当控制。1997年,我局通过广泛调查后,决定对年接生在20名以下的分院取消住院接生,富余人员和产科设备归并到相应的乡镇卫生院,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应用。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把村卫生室由原来村村设置改为服务覆盖,采取多村联办的形式。在城关建城区内,乡镇卫生院和分院所在地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卫生室人员按服务人口1∶1000配置,由卫生局核定,乡镇卫生院统一调配。通过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我县将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服务高效的新型的卫生服务体系。

3加大投入,培养人才,促进发展

县卫生局每年将拨出10余万元,专项用于人才培养和医学科研,各级医院也制定制度,对科研成果和得奖论文给予重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了加快我县卫生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总体要求,制订了《宁海县1996—2005年人才需求计划》,有计划地培养卫生人才。一是培养学科带头人,选定几十名年轻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和医学院校进修培训,使其成为我县各类学科的名医、专家。二是通过进修方式加快卫生技术骨干培训,县级医院每年进修人数不能少于本院卫技人员的4%,乡镇卫生院不少于5%。为发挥业务骨干作用,规定进修后5年内原则上在本单位工作。三是为基层卫生院培养适宜人才。鼓励参加医学自学考试和函授,提高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1997年,我县参加高等医学自考、函授179人,中等医学自考25人。1998年,我们还将在中医大专证书班的基础上,争取开办中药大专证书班,并与浙医大和温州医学院进行协调,争取在我县开设大专函授讲课点,使更多的卫生人员接受学历培训,达到2000年乡镇卫生院有1/5的卫技人员有大专学历的目标。县卫生学校也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我们还计划加大引进卫生人才力度,逐年引进大学以上学历的卫生人才,从人才结构上为提高卫生资源的效益提供保证。三是建设重点学科。按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到2000年,县级医院要建1~2个在全市乃至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科,县中医院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建设有一定水平的中医专科,努力提高中医院的两个效益。四是提高乡村医生的医学知识水平,继续开办乡村医生函授班,到2000年45岁以下的乡村医生都达到中专或相当于中专水平。

与此同时,为了克服医疗仪器重复购置、闲置浪费、利用率不高的现象,1997年,县卫生局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制订了《宁海县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实施细则》,成立了县卫生系统医疗仪器设备评价咨询委员会。按《细则》规定,二级医院购置单价5万元以上、一级甲类医院购置1万元以上、其余卫生院购置0.5万元以上的设备,都要在年初制订购置计划,经评价咨询委员会审定后,报县卫生局备案。经过一年的严格控制,县级医院将更换下来的价值约8.2万元的仪器调拨给乡镇卫生院,因利用率不高或重复购置给予否定的价值达20.28万元,从而使有限的卫生经费得到了合理使用,提高了卫生资源的投资效益。

第7篇

[论文摘要]新桂系主政广西后,大力推进卫生建设,医疗管理机构和卫生法规逐步完善,注意培训公共卫生及医护人才,卫生保健、防疫及学校卫生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卫生经费投入甚至一度领先于国内诸省市。但总的来看,卫生建设的实施未能一以至终,卫生设施数量偏少且多陈旧简陋,医护人员甚为稀缺,传染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卫生意识不强和健康水平不高。

清末以降,广西医疗卫生还十分落后。《广西一览》称:“往昔闭塞之广西,恒亘百数十里而无医药,真有所谓自生自灭之形势,人民之医药知识,诚不足道”。此言虽不十分准确,但也大体反映了当时广西医疗卫生的实际状况。当时除极少数病者求助于传统中医中药外,“乡民有病,多不事医药而求鬼神,致有一病而不起者,则诿为天数”。旧桂系统治时期,当局仍未重视医疗卫生建设,政府不但无卫生管理机构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还借筹饷之名,开放娟,致性病严重传播。对于流行的麻疯病人,不但不予以救治,反而以焚烧和枪杀了事。但同时,已有西医传人广西,打破了单一中医治疗疾病的局面。1925年以前,广西省内的西医机构,主要是一些教会医院和少数私人西药店和小型诊所,诊治范围十分有限。20世纪30年代初,新桂系开始关注卫生事业。在“推进卫生行政,发展人民保健事业”的方针指导下,逐步开展医疗卫生建设。

一、设立卫生行政管理组织,创办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公共卫生及医护人才

新桂系主政广西初始,卫生行政由民政厅掌理。1933年10月,新桂系设置广西省政府卫生委员会,筹划全省卫生事务,常务委员由民政厅长、教育厅长和一位医学专家组成,是为广西历史上第一个卫生管理专门机构。为方便推行政令,1935年5月,当局将民政厅主管的卫生行政拨归卫生委员会办理。同年9月,将卫生委员会裁撤,一切卫生设计事项归民政厅负责。抗战时期,于1940年7月,将民政厅原设的卫生科扩大组织成立广西省政府民政厅卫生处,综理全省卫生行政。

随着管理机构的设置,医疗卫生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一面借图画文字或口头宣传,灌输人民卫生常识,一面以行政力量,督促人民对卫生之讲求,在各大埠之中,举凡关于清洁、保健、防疫,以及卫生之调查统计等事,无不视为建设要政。至于各县,则医院或区乡(镇)医务所,屠兽场、菜市、公厕、鼠箱、垃圾箱等之设置,以及防疫注射,施种牛痘,扑灭蚊蝇,取缔不清洁饮食品,禁售危害药品等等,罔不积极筹划与设施,并举行各种卫生运动,及清洁卫生比赛,以示倡导”。由于新桂系当局重视,20世纪30年代广西卫生保健工作“凡百设施,均上轨道”。

1931年以前,除梧州公立医院(1925年建立)外,广西还没有政府设置的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各地少数的医疗组织均由私人办理。1933年4月,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梧州、南宁、桂林3大卫生区,每区设省立医院1所。1935年7月改划为8个卫生区,每区设一省立医院。1937年再改为11个卫生区,每区除设1所省立医院外,各设卫生事务所1所,专司卫生行政事务,卫生事务所下分设巡回医疗队和检疫所。1935初,省会南宁有医疗机构6所,包括设备较完善的公立广西军医院1所,教会医院有玫瑰医院、道救医院、小乐园医院共3所,私立普济留医院1所,红十字会1所;有中药房59间,西药房16所。到20世纪30年代末,全省省立卫生保健机关共有卫生事务所12所,医疗防疫队15个,省立医院11所。除卫生区设立卫生机关外,县乡镇设医院或医务所,到1936年,1个县设立了县医院,富川、贺县、钟山联合设公医院;73个县设立了医务所,11个县设立了乡医务所25个,3个县设立了镇医务所3个。从而形成了由卫生行政区、省县医院、乡镇医务所构成的卫生保健系统。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广西省政府还于1934年成立广西(梧州)制药厂,1937年成立广西卫生试验所,制造各种药品。还在梧州、南宁、桂林成立医药研究所。为培养医务工作人员,1933年开办龙州种痘传习所,培训种痘医务人员。1934年创办广西医学院,随后又创办省立医药专科学校,省立、县立助产护士学校等。20世纪40年代,广西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机构及人数均有一定增加。如省会桂林(1936年广西省会迁往桂林),1946年除省立和公立医院外,私立医院和诊所有90余所,中西药商领执照者有83间9。全省情况,据广西省政府统计处编的《广西省统计摘在》(第二号),截至1948年6月,广西共有卫生医疗机关198个,其中省卫生处1个、省立医院6个、省医疗防疫队3个、省卫生试验所1个、市公立医院7个、市公立医院分院6个、县卫生院93个、县卫生分院46个、县乡镇卫生所34个。各级卫生医疗机关人员1557个,其中医师284人、药剂师3人、药剂生105人、护士381人、助产士161人、检验员8人、卫生稽查员50人、卫生助理员175人、其他技术人员17人、主计人员(含会计统计员)30人、事务人员(含普通行政人员)343人。

从上述统计数字来看,医务人员数量方面,广西百县医师,平均每县不到3个。如以当时广西约1500万人口计,则平均每万人口只有0.19名医生;设备方面,只有桂林、南宁、梧州等地的几个省立医院条件较好。1942年桂林医院(即省立广西医学院实习医院)分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花柳科、检验室、x光室、药局(房)、护士部、事务部、会计室等部门,分科设置、设备均较完善。但绝大多数县镇乡村卫生机构十分简陋,有的县甚至一所卫生院都没有,医护人员缺乏。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桂系当局注意培训公共卫生及医护人才。首先,设立专门医药学校,以培养医师、护士、助产士、中医、卫生员和卫生警察等专业卫生人员。1940年,各学校培养的各类医药人员共有547人,3年后增为1588人。其次,组织医护人员培训及资格考试。省政府在梧州、桂林等地设医药研究所,“由各县考选中医人才入所研究,以养成中西医生,助产、看护等人才”。医务所还选派医生深入县乡,协助办理医务,招收当地人教授医术。针对广大农村接生条件落后状况,分期培训接生人员等。此外,省政府还自1935年起,开始办理医药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从1941年、1942年的审查情况看,在包括医师、药师、牙医师、护士、助产士、药剂士、镶牙生、中医在内的医事人员审查登记中,1941年请领证书200件,合格者为182件,不合格为18件,不合格率为9.0%;1942年请领证书者439件,合格者计260件,不合格者为179件,不合格率为40.7%。新桂系当局通过审查考察,以尽可能保证医药、护理人员的执业水平。

新桂系当局还注意增加医疗卫生经费投入。1933年以前,广西的卫生行政由民政厅管理,没有专门的卫生经费预算。卫生委员会成立后,开始在财政预算中增列卫生经费。1933年度卫生经费支出为60.81万元,占同年省财政支出1.56%,与同年全国部分省市的卫生经费支出相比,贵州1.53万元、云南1.11万元、湖北2.74万元、江苏5.24万元、浙江l0.43万元、南京31.90万元,广西的卫生经费支出远远超出上述省市,如以人均卫生费支出和占省市总经费支出比率比较,则广西领先地位会更明显。从县市级政府对卫生经费的投入看,1934年~1945年,卫生医疗费支出1.38万元,占总支出的3.24%,除1940年外,也是呈逐年增长趋势,与一般省份的支出比例不及1%相比,广西医疗卫生投入处先进行列。但是151军两次侵桂后,广西的卫生事业受到重创,后物价猛涨,全省经济陷入瘫痪,新桂系末期自身难保,无力投入应有的卫生医疗经费。

二、加强卫生保健、防疫工作

广西地处我国南方,气候湿热,易于疾病的滋生与传播。另外,经济落后和传统社会观念也是导致疾病发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居民普遍营养不良,体质较弱;相信迷信,有病多求神拜佛,缺乏卫生知识,不讲清洁扫除,或随地堆积垃圾,居室又大都未设厕所,随地便溺,雨天粪便流人河沟,居民饮用不洁之水。此外,桂西、桂北等地少数民族多居木楼,人畜同居一室(楼上住人,楼下豢养禽畜),容易导致病源滋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传染病种类大致有甲状腺肿大、麻疯病、鼠疫、霍乱、天花、伤寒、赤痢、白喉、猩红热、斑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破伤风等。

早在旧桂系统治时期,疫病在广西已常有蔓延。1913年北海疫症,“竞有一家大小老幼猪狗同时罗疫毙命,无一幸免者……人民因疫伤毙者不绝于道”。1920年,庆远、怀远一带居民“患霍乱而死者,闻已达四万余人”u,后此疫传至柳州、梧州、平南等地,时逢桂粤军阀混战,政府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与旧桂系相比,新桂系当局比较重视防疫,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防治。省政府颁发一系列法规,要求各地切实执行。例如,《广西医疗防疫队组织规程》《南宁良庆麻疯村组织规程》《广西省大扫除办法》《广西省扑灭蚊蝇办法》《广西省检查妓健康规则》等,不下几十项。对流行较广、于民众健康危害大的传染病,集中力量予以防治。

1926年梧州霍乱流行,“每日罗此病者不下二十余起,而能生还者,不过十之一二而已,一般市民极为恐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除严重取缔街上凉品及无皮瓜果,以减少传染外,更在东门外择广仁医院地址为临时病院,俾一般患病者入院调治”,“并明令市内各公厕,收回管理”。

住血吸虫病在广西宾阳、永淳等县经常发生,省政府专门成立宾阳住血吸虫病防治所,负责防治。该疫区住血吸虫病感染人数,1941年、1942年分别为7967人、8224人。此疫“流行之最大原因,为疫区内之所有各河流暨其支流,均有住血吸虫之中间宿主分布,每至雨季时,河水汜涨,钉螺丝随之移植,及各村均无厕所之建置,便溺随地皆是,一经天雨,粪便则随之冲入河中所致”。该所成立后,在宾阳、永淳等县附近百余村庄、70多条大小河流、95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展开调查,并为民众治疗住血吸虫病。

甲状腺肿大病主要在桂西各县流行。据1937年各县调查,患病者1590人。此病系由饮水缺少碘质成分及母体遗传所致。省卫生试验所配制钾盐一种,分发龙州、百色、庆远各省立医院试用,“俟有成效后,即大量制造,普遍供给人民服用”。

麻疯病对人的生命危害极大,人见人怕,谈“疯”色变。此病以桂南各县居多,1937年调查所得总数达几千人。为加强对麻疯病人的管理与治疗,广西省政府在邕宁县良庆乡设麻疯病人管理所,还设立绥渌县亭良麻疯病人疗养所,又令梧州西医院兼办麻疯病院收容救济此类病人。但由于经费有限,仍未能全部收治。广西省政府又订定《广西省救济麻疯病人办法》,通令各县救济。1940年南宁沦陷,邕宁麻疯病人乘机潜逃,房舍坍塌。南宁收复后,广西省政府拨款4.2万元建南宁良庆麻疯村,1942年3月完工,4月1日开始收容男女疯民41人。但仍因经费不足,且物价高涨,村内一切设备,极为简陋。梧州西医院也曾收容麻疯病者l5人,抗战爆发后经费断绝,1942年将院内收容的病人拨送南宁良庆麻疯村。由法国传教士李玛诺主持的绥渌县亭良麻疯病人疗养所则较有特色。“经费由天主教会拨发,设备颇称完善,管理亦属周密,房舍宽敞,地址相宜,洵为救济疯民之良好场所。该所疯民生产计划,注重开垦种植,及牧养牲畜等,疯民日常衣食住费用,完全由该所供给。”

据此可见,新桂系政府对流行的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比较重视,但限于经费和种种原因,广西的传染病始终得不到根治,仍然不时发生,威胁着人民的健康。

三、加强城乡卫生管理和宣传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当局重视卫生宣传,向人民灌输卫生知识,加强城乡公共卫生管理,开展卫生调查,举行卫生运动,灭蝇灭鼠与健康比赛等。卫生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创办卫生健康报刊,并在各主要报纸开辟卫生专栏。如梧州卫生区省立医院1933年发行《卫生旬刊》,桂林医药社于1943年创办《家庭医药》杂志。二是向民众发放卫生小册子,利用传单墙报宣传,1931年梧州公安局编印白喉宣传资料5000份分发各地。据《广西省卫生行政工作报告》和《桂政纪实》记载,1937年~1943年,广西共编印防疫小册子公共卫生宣传大纲、卫生常识30.14万张(册),发给各县作宣传。三是利用广播、电影进行宣传。或特约医学专家播讲卫生常识,或由电台播出健康讲话和卫生专题节目。1939年,广西省政府曾购买幻灯机和卫生幻灯片下发放映,当年放映幻灯片就有6000多次。四是举办卫生展览和卫生讲演。1941年桂林市举办卫生展览会,参加机关有桂林市卫生事务所、省立医院、卫生署医疗防疫队、桂林市政府卫生科等,参观人数达5.9万人,而1942年全省举办卫生展览达23次。讲演及谈话的主题多为防疫和宣传卫生常识,其中1938年~1943年通过派医疗队下乡巡回作公开讲演及个别谈话的方式,受众人数达181.2万人次[21J。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民众逐渐了解科学卫生知识,从而起到主动防治疾病的作用。与此同时,新桂系还注意公共卫生建设。1932年省会南宁开展规模空前的卫生运动,颁布卫生施政纲要,设立垃圾堆积场,规定时间指派清道夫每日依时洒扫街道运输垃圾两次,张贴布告禁止市民任意倾倒垃圾及保护公共饮水;组织清洁委员会,办理全市清洁,保护公共卫生;检查取缔不清洁饮食物,取缔不合法医生及接生婆,禁宰病兽,并组织检查队检查市内外各住户食物和营业店、屠兽场、公共娱乐场、公共厕所、沟渠等清洁卫生;每年春季,施种牛痘以防天花,夏季则召集市内各医院及慈善团体,共同组织防疫委员会,购办各种防疫药苗,分区实行防疫注射,举行灭蝇运动,以及因疫症而死亡者之消毒等。

新桂系当局还注意加强乡村卫生工作,颁布加强乡村清洁卫生的条例,令乡村开展卫生运动。如规定人蓄分离,鸡鸭猪栏必须设在屋外,并须每日打扫;村公所每年应组织大扫除,派医疗队巡回乡村,治病防疫;乡镇设立医院等。但应指出的是,乡村的所谓卫生运动,大多是走过场,并无多少实际效果。边远地区乡村甚至无人过问,缺医少药,流行传染病之频发,依然如故。

四、开展学校健康教育

第8篇

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全国“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在卫生局中医药管理股和县中医院的大力协助和积极筹备下,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县卫生局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工作在中医药战线上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致以崇高地敬意!

中医药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今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也非常关心中医药事业,给予了许多支持和扶助,使我县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依法、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全县的中医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次会议旨在以继承、发展、创新为主线,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学术发展、科技进步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县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各医疗卫生单位及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还需各尽其责,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县中医院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在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方面,特别是骨伤、针灸专科两方面,措施有力,成绩斐然。此外在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县广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会议收到论文116篇,不少文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在开展新技术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适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今后的学术探讨和工作实践中,积极开创我县中医药科研、学术、临床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二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这次会议之后,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工作指标。

第一、加强中医药学会组织机构建设。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是开展学术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要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和依托,按照改革、创新、服务、管理、经营的办会理念,注重把那些在学术上有造诣,热爱学会工作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和选拔到学会的领导岗位上来,以保证学术优势和学会工作的连续性。在加强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的作用,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发展工作。要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工作者和中西结合工作者全部吸收到这一块阵地中来,共同为繁荣全县中医药学术科研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只有在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疑难病症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医药发展才具有强大内在动力。例如,在今年防治“非典”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了温病学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我们始终把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县中医院要充分发挥其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按照全国、全省中医药工作计划和防病治病的重点,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着力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目标任务。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今年六月二日,以民政发*号文件转了我局制定的《民勤县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动方案》,该方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依据,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是整个创建活动的行动指南。今天在座的有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和中医药骨干,希望大家回去后,以这次培训班、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三大活动为动力,对照各自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单位实际,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对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要尽快建成合格达标,今年十一月份,我局将邀请县人大的领导和人民代表视察创建工作,哪个单位的工作滞后,由哪个单位的负责人和中医药骨干共同负责。

第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医药事业由此将走上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条例》,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条例》,依法管理和发展全县中医药事业。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我县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为中心目标,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使中医药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志们,这次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大家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研究探讨,互相学习,广泛交流,取长补短,更新了学术观念,获得了新的知识,学到了新的思路,了解了新的动态,掌握了新的技术,大家受益非浅,会议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会议。会后,我希望大家更加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发展我县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9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行业英语;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24-01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培养的主要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就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本来就是面向国内涉外卫生机构和国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但是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我院的这个专业输送到国内涉外卫生机构和国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学生并不多,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专业。难怪有些教师会就此提出异议。但是据调查,近年来,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迈入老年化阶段,护士短缺已经超过数十年的时间。在未来,欧美发达国家对护士的需求量会达到数百万计。在这么好的形势下,我院涉外护理专业却把学生送不出去。而出现的这种状况直接体现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英语技能的严重缺失。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之间脱节了。课程是出现这一偏差的主要原因。课程设置是判断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尺。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中的集中完整展现。那么涉外护理行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优化英语课程设置?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所在。

二、研究现状

在网络上通过检索关键词的方式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相关研究的信息。笔者以”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章共有176篇,其中核心只有16篇,数量并不多。但是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大家越来越关心这领域的研究。通过进一步的审读发现,对高职英语课程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某一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祁景蓉(2011)研究的是会计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问题,通过对企业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调查,提出了改革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毛亮清(2011)从旅游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进行调查,阐释了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二是对某一区域内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李响,向前进(2009)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广东省各类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在学时、教材和英语应用能力评估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指出课程设置要适合区域社会需求。三是以某一理论和理念为基础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研究。刘佳真(2008)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高职生语言消费状况,提出应该改革高职课程设置,促进形成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最大化。龚芳芳(2012)以个体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对课程设置的反馈,对社会需求的潜意识等方面的调查,对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议。

以“高职+英语课程设置+需求”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章仅有65篇,主要集中在2011、2112、2013这3年。进一步阅读文献发现,大多数文章都是侧重于介绍需求分析理论,需求分析需要用到的方法以及通过这个理论来评论某些英语课程的设置(李红2013,朱婷2013)。2013这一年出现了少数对社会、学生、企业等需求的调查研究(巫但;曾亚2013,谢艳红2013,李淑苹2013,吾雅平2013),但这些研究都主要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研究的是对英语需求的主观感受,并不具有客观性。完全基于具体行业对英语能力的客观需求的实证研究是凤毛麟角,基于对涉外护理行业英语需求的调研来指导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没有。

三、相关理论综述

需求分析指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进行调查,从而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它“至少有4大重要作用: 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 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3)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束定芳2004: 19) 。

国内外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需求”进行了研究并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Richard 1984);二是“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Huntchinson & Water 2004);三是“ 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束定芳2004)。综合上述几种分类,余樟亚(2012)认为,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其中社会需求包括一般社会需求和特定社会需求,即行业需求。

四、研究设计

本课题选择涉外护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有二:一是笔者从事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多年,具有调查资源优势;二是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强,外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以及我国护理涉外机构对英语好的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研究涉外护理行业需求也是为研究其他行业需求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了解涉外护理行业对英语的需求状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研究,一是护理行业岗位招聘对英语的需求,二是护理行业岗位工作对英语的需求,三是护理行业岗位培训对英语的需求。通过调研,这些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涉外护理行业对英语的需求,能以此为据,优化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家庭医生 发展趋势 对策建议

一、家庭医生的概念

家庭医生,也叫私人医生,是指对服务对象实行及时的、连续的、全面的、有效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具有全面系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能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们极端热情的新型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者。一般是医学本科毕业生进一步规范化培训3年左右,经过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合格者,通过国家科学医学专业委员会认定考试的医生为家庭医生,也叫全科医生或者私人医生。

全科医生擅长的不是社会上的某一个疑难杂症,而是社区居民最常见的日常健康问题,知识深度想横向发展;专科医生解决的是固定临床领域的相关疾病,他们的知识深度是朝纵深方向发展的。

家庭医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领导,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依托,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通过签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每个成员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守护人、卫生经费管理人、卫生资源调配人。家庭医生制度依靠医疗保障体系,实施社区守门人战略,构建双向转诊体系,开通信息网络服务资源。最终目的是保护居民健康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医疗总费用,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区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保证,也是体现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我国家庭医生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新医改制度的建设,全科医生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此文件创新性很大,有很多创新性体制机制措施,从中能看出政府对家庭医生培养的决心。在新形势下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制度。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在不断地统一规范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5+3”模式,即五年的本科临床学习加三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2)培养渠道。由于目前全科家庭医生数量严重缺乏,在未来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也是工作重点。培养模式主要有转岗培训、“3+2”培养模式、免费医学生、提升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到基层服务等。

(3)改革模式。在未来改革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度,建立患者与医生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契约关系,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费用等。

三、我国家庭医生行业的发展建议

目前国内各地方家庭医生制度都不够完善,国家有必要对实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个人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完善法规和配套措施

完善法规和配套措施方面,首先要根据我国目前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时情况,规定适合国情的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包括人员的审核方面也要做出明确且严格的规定,从而保证家庭医生的质量。明确规定诊治方面的流程,借鉴国外的制度,从而减轻我国现在“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等。

(二)建立全科医生服务团队

首先,要在国内医学高校内宣传并鼓励学生去当全科医生。其次可以组建一个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及社区护士组成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对社区进行分组,形成面向一定数量居民的若干全科服务团队。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应建立贴近社区居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依托全科医学的优势,从搜集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出发点,为所在责任区内的居民开展一系列健康管理服务。

(三)提高居民签约量

提高签约量首先要做到宣传要到位,其次不能只计划而不按计划实施,这样会使居民出现抵触情绪。最重要的还是要健全制度,还是需要有一套完整且可行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居民的隐私权、个人权利等来提高居民的签约量。

(四)建立新的支付机制

借鉴美国的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符合我们国家的新的制度机制。可以把以前医保基金对各区卫生局的支付机制改为根据对上年的评价结果弹性支付,每年一次性支付给区卫生局;增加一个管理层,实现目标管理,每年根据上年的评价结果调整支付等级,从而做到监管成本的降低。把以前区卫生局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付机制改为按人头标准等级弹性支付,一年或半年支付一次给社区卫生机构;采用目标管理,每年根据上年的评价结果调整支付等级。

(五)建立信息化健康档案平台

借鉴英国的档案管理模式,在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建立统一标准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此系统家庭医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制定相应模块和功能,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类别,最主要的是可以看清每一位居民的患病情况,从而达到对居民健康状态深度了解。

参考文献:

[1]韩敏,李志军,武艳华,卢金铭. 从心身疾病现状展望发展全科医学的必要性[J], 河北北方学院,2013,(6).

第11篇

2009年全国医政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

本刊讯2月19日,卫生部在云南昆明召开了2009年全国医政工作会议。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马晓伟,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高峰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总后卫生部有关领导和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陈竺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医政工作的显著成绩,并对新时期医政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完善医政管理法制体系建设。把医疗服务的各种要素和每个环节都纳入法制管理中。二是加强准入管理体系建设。要制订完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并确保贯彻实施到位。三是进行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制和体系建设。要建立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执业规则;逐步建立完善国家、区域和省级专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完善医疗服务标准体系;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质量信息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消除医疗安全隐患,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四是强化安全意识,保护患者安全。要完善并贯彻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和医务人员岗位职责,实行责任追究;狠抓对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科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监控和管理;加强质量检查和考核,保证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

地方

北京:重金支持医疗科研

本刊讯2月22日,首批33名医生接受了全国医学专家的“三堂会审”,竞选北京市医疗卫生系统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说,北京将着力培养一批临床科学家。

据介绍,今年北京市卫生局争取了专项资金,规划在未来3年内,从市属医疗卫生机构5万多名技术人员中,选拔20位60岁以下的学科领军人才、100位50岁以下的学科带头人、500位45岁以下的学科骨干(“215工程”),对遴选出的高端人才将进行专项科研基金支持。领军人才每人每年可获70万元科研经费,学科带头人每年30万元,学科骨干每年10万元。

此次选拔与以往主要考核资历、学历、论文及科研项目等的方式不同。“我们会着重考核人才的临床能力,比如能解决什么样的疑难重症、每年的临床工作量,更看重他(她)的发展潜能、团队领导能力和对一种疾病防治的整体规划能力。”梁万年说,此次人才选拔和补贴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卫生局还会对每个人才及所在团队的职业规划进展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者将停止专项资金支持。

进展

美科学家研究发现脑癌最关键基因突变

本刊讯近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科研进展,他们发现了最致命的恶性胶质脑瘤最关键的基因突变,这对恶性胶质脑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是一类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研究人员通过整体基因组测序筛选,结果显示,IDH变异是恶性胶质脑瘤最原始的基因突变,即癌变组织中每个癌变的细胞内都发生了这一基因突变。 而且,研究人员发现,IDH1和IDH2基因突变只出现在恶性胶质瘤中,在病人正常的组织细胞中则没有,这是这项研究最关键的发现之一。

IDH1和IDH2可以用来区分基本的和次生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由于不同的胶质瘤中基因表现不同,因此可以很清楚地区分患有各种胶质瘤的病人,方便医师依据不同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而且,这种临床诊断的实际操作性也很强,由于IDH突变集中在同一位点,只需要针对IDH突变所在的DN段进行测序,就可以判断恶性胶质脑瘤的各种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世界上有效性最高的男性避孕疫苗问世

本刊讯日前,由南京医科大学专家和美国、法国专家联合开发的男性避孕疫苗宣布研制成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男性避孕疫苗,预计3年后完成所有实验。

第12篇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卫生;应用

0引言

近几年,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大数据,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维也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启了新的时代变革。而且随着医疗信息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相关大数据先进技术的逐渐发展,在供需的双重需求之下,使得现代医疗卫生信息数据得到了本质上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虽然使得经济和社会价值得到了提升,但是同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以下针对大数据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

1大数据的基本概述

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带动了信息工具和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脑、手机等各类形式的传感器得到了涌现,数据源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加,这加大了信息数据的数量以及信息数据的复杂程度,而在这些庞大的信息数据当中提取出所需要信息的能力逐渐地成为时展下的要求和方向,即大数据。其可以在庞大的数据信息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此获得有价值的认知,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并且以此为基础实现对组织机构和市场之间以及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改变。大数据本身与以往形式的海量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不仅是在数据的数量之上,而且还在于数据的种类以及价值密度、处理速度及时效性之上(如图1)。目前大数据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金融、经济、农业和医学、交通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数据资源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领域同样吸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信息化的程度也得到了根本的提高,而且我国针对卫生统计工作也构建了相应的国家、省至村不同等级的工作网络,九十多万家各级卫生机构通过直接的统计系统进行年、月报的上报,以此形成一个动态形式的信息库和数据资源库,包括医疗卫生组织机构、卫生人力信息和卫生服务利用、卫生资源和健康监测即疾病报告等各类数据。我国以1993年为起点,开始实施每五年一次的全国范围的卫生服务调查,由此形成了时间序列上的系列数据,信息量巨大。而且信息技术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我国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医院机构也逐渐的建立起了相应的信息系统,一部分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医院也开始建立病人为中心的以电子病例为根本的从挂号到治疗一体化形式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医改的实施和深化以来,各地区也逐渐的建立起药物的基本检测评价和管理体系,由此同样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资源。而且德勤咨询公司针对2020年我国的医疗健康数据进行了预测(如图2),对中国人群的医疗卫生大数据进行了反映。

3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分析

3.1医药研发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的应用战略意义即为对各类医疗卫生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化、专业化且有效的处理,这使得对大众的情绪和行为细致测量分析成为可能。对其基本的症状特点及喜好、行为习惯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而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药品治疗和服务,并且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而且针对医药的开发研究部门或者是企业公司在进行新药的研发制造过程中,同样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互联网络上整体的公众疾病和药品需求的总趋势进行分析,以此来对药物研发生产投入和产出进行研究,对研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而且除了对研发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之外,也可以对物流平台进行管理和优化,以此来更加快速的得到回报,一般情况下,新药从研发到逐渐的推向市场大约需要13年的时间,对信息数据的预测和分析可以加快新药推出的步伐。图3为药企大数据应用的具体分析。

3.2疾病诊疗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国家对居民的健康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关注。通过健康云基础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对一定区域内居民的健康数据智能化采集,而且居民可以对自身的健康数据进行随时的查阅,以此对自身的健康情况进行了解。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专家在线咨询专线,对居民的身体健康进行相应的诊断,对存在的身体问题或者是应该做出的预防措施进行提醒,以此实现对居民疾病的现代科学化管理。针对基础的医疗卫生组织机构,可以对远程的医疗卫生监控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掌控,对其住院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缩短,对急诊量进行控制。目前大部门的医院机构与社区医院之间均建立了相关的远程调控关联,以此来实现服务到家的目标。而且不仅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对诊疗资源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提升医疗的价值,形成高效且个性化的治疗。

3.3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信息可以在大数据技术下得到有效的分析和整合,以此来对疾病的预警和预报能力进行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从而对疫情的爆发进行有效的防治。相关的公共卫生部门则可以对区域覆盖范围内的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和平台以及该区域内居民的健康数据信息库进行运用,以此为基础对传染疾病进行快速的检测,实现全面的、科学的、高效的疫情监测,并且可以积极的通过响应程序和集成疾病检测快速的做出反应,这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医疗索赔等支出进行极大的减少,而且还可以对传染疾病的感染程度进行基本的降低。通过大数据可以为公众提供准确且及时的健康咨询服务,这对于公众健康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3.4居民健康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的积极发展,居民逐渐的拥有了自己的电子形式健康档案,这是居民基本健康管理中极为重要的数据基础,也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体现。大数据在居民的健康管理中可以对相关的个体健康管理服务进行促进,对现代的信息管理相关技术和营养学模式进行改变,从社会、环境和营养及心理等方面对每一个居民进行更为深入的健康服务,对居民进行一个科学的指导,从而使其对自身的健康进行更好的维护。而且,在此基础之上,大数据可以实现对患者各类健康信息的整合集成,为在线的远程诊断及后期的治疗提供基本的数据信息证据,在挖掘数据中对居民自身的健康情况进行信息智能的科学监测。

3.5健康危险因素分析医疗卫生领域中信息系统、物联网和互联网等相关信息化系统的普遍应用,实现了对健康危险相关因素的科学、系统且全面的搜集和分析,其中包括环境方面的因素,例如可以应用GIS系统对土壤、大气和水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搜集,以此对疾病的传染和身体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其中还包括生物方面的因素,例如致病性质的细菌、微生物和各类的真菌等等,对其进行相应的监测,以此形成监测的数据可以为后期的疾病和健康分析提供依据;另外还包括经济社会方面的因素,例如经济收入和基本人口迁徙和营养情况,以及教育就业和整体的城镇化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因素;个人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医疗卫生的基本服务、遗传因素等等同样与健康相关,对这些健康危险因素的科学分析,需要应用到大数据技术,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人群中进行筛选和相应的评估,以此形成基本的医疗卫生健康监测相关的评估图表和数据库。当疫情出现或者针对某一区域进行健康情况调查时,则可以对目标区域内的居民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干预计划制定,从而对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进行根本的提高。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下逐渐的衍生出了大数据,这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医疗卫生作为全民健康改善的基础,对健康数据信息资源进行了大量的积累,而且也与社会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一起,为医疗卫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新时期仍需针对大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应用,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的规划,加大对隐私的保护,以及数据的安全保护,对大数据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积极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周光华,辛英,张雅洁等.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

[2]林青.大数据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

[3]张振,周毅,杜守洪等.论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2014年华南医院信息网络大会论文集,2014.

[4]潘惊萍,张子武,段占祺等.医疗卫生大数据应用探索[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