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药疗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医学研究领域,领域内专家、学者通常基于定性的研究方法,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其研究经验及积累主观性地识别某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形成综述类文献或报告,以供借鉴。2003年,肖培根院士[2]撰文指出:21世纪,基因技术与中药新药创制、信息技术与中药的发展、中药的可持续发展、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将成为领域内热点研究方向;2014年,李秀才[3]指出,抗肿瘤血管生成为中医治疗肿瘤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并总结了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动物类中药、植物类中药、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2011年,Guan等[4]论述了质量控制、指纹图谱、多组分定性、定量研究等与中药研究相关的热点问题;2014年,旺建伟等[5]总结了中医药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造模方法,指出中医药动物模型的评价将趋于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更多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得到完善。此类文献对我国医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推介作用,但此类研究多为前瞻性研究,需要文献著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较高的学术造诣,主观性较强。
近年来,部分学者借助文献计量学领域的理论及方法,从定量的角度识别医药卫生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高雪等[6]基于1995—2010年WOS数据库中有关蛋白质组学的文献信息,得出质谱技术为蛋白质鉴定的核心技术以及蛋白质翻译、修饰和相互作用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的结论。张明华等[7]基于1986—2009年WOS数据库中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文献信息,识别出PET技术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以前额叶皮质、大脑、活化为主的神经科学以及以记忆、注意力为主的认知科学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赵蓉英等[8]以WebofKnowledge为数据源揭示出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基因技术在新药研制方面的应用为国际中医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黄卓泳等[9]以1990—2009年WOS数据库中中医药类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1990—1999年中医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为中医药领域研究重点,2000—2009年侧重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沈建通等[10]以Medline和CNKI数据库中循证医学相关文献的mesh主题词及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基于共词分析法、PFNET算法及可视化技术发现国内外循证医学领域的7个研究主题。
综合以上学者所展开的研究,可以发现:(1)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已用于识别医药卫生领域内相关学科及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多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单一研究方向,较少涉及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2)在数据来源上,此类研究大多依赖于国外数据库生产商所提供的信息,此类数据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学者的检索技巧、领域知识及英语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无法同时保证查全率及查准率。究其原因是国内专门的医学引文数据库较少,部分数据库仅提供引文查询功能[11],无法全面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因此,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1版)》所收录的248种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作为初始数据采集样本,创建专门的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文医药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hineseMedicineSciencesCitationIndex,以下简称CMSCI)。目前该数据库中包含2004—2012年来源文献855669篇,参考文献8079116条,作者信息3549674条,数据量较大。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为本文的核心目标,因此识别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为本文的首要问题。依据现有的期刊目录能较为直观地界定文献所属学科,诸多学者[12-14]以此作为分类标准展开研究,但诸如大学学报类期刊通常刊载多个学科论文,难以归入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因此笔者拟从描述文献分类信息的中图分类号入手,发现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15]中,医药卫生类学科分类号以英文字母“R”开头,我国中医学学科分类号以“R2”开头,据此笔者规定:文献分类号中至少包含2个医药卫生类中图分类号且其中至少有1个为我国中医学学科分类号的文献为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医药卫生类中,“R-0一般理论”“R-1现状与发展”“R-3医学研究方法”3类文献综合性较强、难以归为某个特定的学科,为最大限度保证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笔者剔除了该部分数据,最终于CMSCI数据库中获得2004—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文献13259篇,并收集文献关键词字段,得到2004—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未经形式归并、语义识别的初始关键词81626个,拟据此识别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热点。
1.2研究方法
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知识图谱为信息可视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近年来信息可视化领域的专家逐渐重视可视化工具的开发及应用,主要有CiteSpace、Ucinet、VosViewer、Bibexcel、SPSS[16]等,其中CiteSpace软件为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工具,所绘制的科学引文网络图谱能够展示某个学科最新的前沿领域及其演化进程[17],因此笔者借助该软件绘制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识别领域内研究热点。
学科或领域研究热点往往与时间高度相关,因此笔者将2004—2012年9年度的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数据以时间片段等分为3个时间片段,分年度识别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期揭示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此外,CiteSpace软件仅识别从WebofKnowledge中下载的文献格式[16],因此笔者借助VisualStudio2005以C#为编程语言,自编程序“CMSCI_TO_CITESPACE”以完成CMSCI数据库中数据格式的转化。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识别过程见图1。
2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通常由发文作者依据文章主要内容自行标注形成,旨在高度概括文献的主要内容,但同时存在着(1)关键词意义一致,但表达方式不一致,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存在着“HPLC法”“hplc”“色谱”“高效液相”“HPLC法测试浓度”等。(2)关键词含义相近或相似而表达方式不一致,如“胃癌”会被同时标注为“胃肿瘤”等,因此笔者对关键词展开了数据清洗工作,主要包括含义相同或者相似关键词的归并以及无实际分析意义关键词的剔除2个步骤,以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1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为揭示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采集此时间片段内经过初步清洗的关键词数据,导入CiteSpaceIII软件中,进行如下设置:(1)以文献关键词字段作为分析节点;(2)2004—2006年3年数据作为一个时间切片;(3)选取PFNETs[18-19]为减枝算法;(4)采用阈值插值组合(thresholdinterpolation)控制知识图谱中节点及连线数量(在识别其他时间片段研究热点的过程中,只修改时间切片字段,若无特殊说明,初始设置与此类似,下文将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阈值插值组合生成知识图谱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实验,以得到聚类效果较好的知识图谱,笔者通过大量实验,最终发现设定阈值插值组合(c,cc,ccv)分别设定为(1,1,1)、(1,1,1)、(15,1,5)聚类效果较好,所形成的知识图谱见图2。
综合分析图2及表1,可以看出“药物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医药疗法”“动物模型”“细胞周期”5个关键词词频较高,构成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解读图2归纳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主题。
2.1.1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使用鉴别能力强、准确率高且快速的技术手段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薄层色谱法3类方法依据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对药物质量及药物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表明2004—2006年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薄层色谱法为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手段。
2.1.2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聚类#C2中姜黄素[21]、小檗碱[22]、苦参碱[23]3种物质为中药有效成分,均与“细胞周期”联系紧密,原因为其抗肿瘤作用与调控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增殖有关。同样,黄芪因其主要提取物黄酮可诱导细胞凋亡,故与“细胞周期”共现次数较多。此外,bcl-2基因作为近年来研究肿瘤细胞凋亡的热门原癌基因,在聚类#C2中也与“细胞周期”共现次数较高。
2.1.3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聚类#C3中关键词“动物模型”与“脑缺血”“骨质疏松”共现,表明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对脑缺血动物模型及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较为关注,此2种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对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有重要意义。电针疗法为近年中医针灸学中较为新兴的疗法,该方法用针刺入腧穴以微量电流波刺激穴位,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聚类#C3中关键词“动物模型”与“电针”直接相连,表明在2004—2006年运用动物模型来研究电针治疗疾病的效应机制为其领域内研究方向之一,该研究方向的形成同样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注重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与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
2.1.4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C4)高脂血症与糖尿病都是常见而多发的代谢性疾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饮酒量的上升,二者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其与“中医药疗法”共现,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中药复方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来调节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治高脂血症及糖尿病[24]。
2.1.5中药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鉴别及不同中药炮制方法对其的影响(#C5)该聚类的形成侧面表明黄酮类化合物为中医药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2.2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发展的过程中,研究热点要么针对于历史问题进行理论、方法、技术上的深入研究,寻找学科或领域内的新增长点,要么针对新的科学问题展开新的研究,对研究热点及其关注程度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识别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研究热点,并将其与2004—2006年研究热点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将该时间片段内经过数据筛选后的关键词集合导入CiteSpaceIII软件。通过多次实验模拟,最终确定阈值组合为(1,1,1,)、(1,1,1)、(19,1,5),所得到的79个关键词节点、68条关键词连接线形成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聚类效果较好,见图3。为揭示图3中的主要内容及重点信息,笔者统计了2007—2009年词频位于前15位的关键词的词频、中心度值,见表2。
较2004—2006年,此时间段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较多节点拥有较高中心度值、网络结构较为复杂、连通度较高,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逐步具有了共同研究方向,研究理论方法不断成熟。
结合图3及表2,对比2004—2006年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知: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医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高血糖症及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C4)同样为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但图3各聚类网络结构复杂度均有所增加,表明各研究方向的广度有所扩展。
此外,与2004—2006年相比,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重点研究方向:(1)聚类#C5中,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心力衰竭”直接相连,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构成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重点研究方向。笔者通过查询CMSCI数据库原始文献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防治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医者可依据患者心力衰竭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25]。(2)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开发,中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也呈增加趋势[26],在聚类#C6中表现为“中医药”与“不良反应”直接相连,表明我国中医药学科交叉领域对中医药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为注重,成为领域内另一个研究方向。
2.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为识别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以期为领域内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提供思考,笔者同样借助CiteSpaceIII软件识别该时间段领域内研究热点,经过初始设置、多次模拟,最终确定阈值插值组合为(1,1,1)、(1,1,1)、(8,1,7),得到76个关键词节点,69条关键词连线,所形成聚类效果较好的知识图谱见图4。
与前2个时间片段类似,笔者对关键词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相关统计,得到词频位于前15位的关键词词频及其中心度,见表3。
图4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知识图谱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图4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知识图谱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载原图
表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高频关键词基本信息统计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载原表
表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高频关键词基本信息统计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由图4及表3,与2007—2009年对比发现,高效液相色谱法、细胞周期、药物鉴定、中医药疗法、动物模型仍然为2010—2012年高频关键词,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三大研究方向延续性较好。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构成2004—2006年以及2007—2009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聚类#C4中,关键词“糖尿病”未与“中医药疗法”直接相连且位于不同聚类中,但其与中药“三七”直接相连,同样从属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可视为2010—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侧面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糖尿病,在研究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深入。
图4中,关键词“caspase-3”首次出现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与“细胞周期”直接相连,通过查证发现caspase-3是细胞凋亡过程中最主要的终末剪切酶,与细胞周期关系紧密,该共现关系的出现表明2010—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关于中医药作用细胞周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外,聚类#C2中,关键词“细胞周期”与“抗肿瘤”直接相连,且二者均为高频关键词,进一步研究现有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姜黄素、大黄、苦参碱能够对某些肿瘤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效应途径。综上,中药作用于肿瘤细胞周期,进而诱发细胞凋亡,影响其增殖为近年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
3结语
本文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1版)》所列之248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内中文核心期刊文献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中图分类号(第4版)》识别我国中医学学科与医药卫生领域内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文献,借助CiteSpaceIII可视化软件对其关键词展开共现、聚类分析,最终以3年为时间片分年度揭示2004—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得出以下结论:(1)2004—2012年,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动物模型实验验方法研究、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以及高血脂症与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一直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此类研究方向的形成说明在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中医学与药学的学科交叉为领域内学者学科交叉行为的主要表现,所形成的四大研究方向延续性较好,不同时间片段研究重点有所侧重。(2)2004—2012年,高效液相色谱法、反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3种实验方法成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进一步表明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我国中医学与药学学科交叉得到了广泛关注,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为该领域内研究热点。(3)2004—2012年,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构成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的重点治疗方法。传统中医治疗在既有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治疗某些中医优势疾病,如中医药抗肿瘤、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电针治疗疾病的效应机制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心绞痛;中西医结合疗法;冠心病
笔者从2002年以来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101例临床观察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在本院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毕业论文 治疗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40岁。病程最长者18年,最短者2月。对照组5l例,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41岁。病程最长者16年,最短者3月。两组患者在病例来源、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诸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的报告中所规定的诊断标准⋯执行。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方药组成:山瓜蒌25 g,川芎12 g,鹿衔草、丹参各30 g,姜黄、红花、半夏、西洋参、获苓各10 g等组成。每日中药1剂,加水500 mL,用先武后文之火煎煮,煎至200 mL,去渣取汁,每剂煎两遍,共400 mL。早晚空腹各服200 mL,同时每日服消心痛3次,每次10- 。
对照组:每日服消心痛3次,每次10g 。基础疗法:两组患者均每日应用维生素C 2 g,10%氯化钾10 mL,能量合剂2支加入10%葡萄糖5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个疗程连用10 d。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可采用吸氧、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措施;治疗组原则上不采用其它措施,若患者病情加重可采用吸氧、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措施,则按无效病例进行统计。2周为1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再进行第2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终止观察,进行统计学处理。
疗效标准按照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1979年9月·上海) 执行。
3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51%,组间有极度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位在心,与阴寒之邪侵袭及心肝肾功能失调有关,这些因素可导致痰瘀互结,内阻心脉,不通则痛。因此,我们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其主要病机是心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为标的本虚标实证。本着“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大法,选用培本扶正,温补肾阳的鹿衔草;配宽胸利气化痰宣痹之瓜蒌;养血活血之丹参;活血行气止痛之川芎,共达扶正祛邪,祛痰化瘀之效。
有研究证明,该方中药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可使部分病人胆固醇下降。丹参对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均有影响,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凝、促纤溶、降低全血和血浆粘度作用,川芎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抑制AS斑块与改善微循环作用;瓜蒌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鹿衔草能增加冠脉流量及营养性心肌血流量。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该方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加营养性心肌血流量;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能延长心肌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存活时间;能显著降低实验性家兔血清1℃、TG、B一LP[2] ,从实验研究方面为该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两组处理因素的差别,在于是否应用中药复方煎液。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控制心绞痛发作和抗心肌缺血作用优于单纯西药疗法。
参考文献
从我国历史来看,中医在每次的疫病治疗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非典”流行期间,中医药再次显示了威力。对于艾滋病这个世界性的传染病,目前虽然西医在抗逆转录病毒高效联合疗法(HAART)等方面有比较肯定的疗效,但西药在耐药性及毒副作用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治疗成本过高,我国能接受HAART疗法的患者十分有限,绝大多数贫困的艾滋病患者处于无药可用的状态。虽然中药治疗艾滋病还处于研究阶段,但通过对200多种中草药抗艾滋病体外实验,已发现70种左右的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艾滋病病毒的作用。中药在稳定和提高免疫力,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第十一届艾滋病大会上,联合国艾滋病项目规划署号召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把注意力放在传统医学,发掘草药和其他一些廉价有效的治疗方法上。
鉴于艾滋病极强的危害性和快速的蔓延趋势,并针对当前化学药物未能有效控制艾滋病蔓延,且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医药特别是民间中医药介入艾滋病治疗的行动还未能受到现行法律的保障,民间中医药被列入个别医药主管部门排斥的范围内。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了由科技部办公厅组织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问题调研工作。
一、调研背景
2003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河南等省艾滋病比较严重的地区出现了一些中医药介入并取得良好疗效的现象。为此,从今年初开始,课题组先后10余次深入河南省艾滋病多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课题组提出初步的结论是: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确实具有明显效果,不仅成本低、疗程短、疗效快,而且没有毒副作用,深受疫区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欢迎。与目前国家正在推行的“鸡尾酒”疗法相比,中医药的确具有独到的优势和潜力。
办公厅调研室对课题组反映的情况高度重视,并决定将“中医药战略研究”的重点转向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问题上来。今年3月,经过与河南省科技厅协调,我们以软科学计划课题研究形式,推荐北京泰和中医研究所的王文奎大夫,前往河南省科技厅定点帮扶的“艾滋病村”周口市郸城县XXX村,对部分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今年5月,调研室罗晖等同志已经随课题组一起到河南省上蔡、郸城等艾滋病高发地区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这一次的调研是在以前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有关进展情况。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调研,形成一些基本的判断,为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 基本情况
1.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良好效果出人意料。XXX村总人口2000多人,目前已经确诊的艾滋病感染者有160余名,是河南省38个“艾滋病村”之一,也是河南省科技厅的定点帮扶村。从今年3月开始,前后共有40余名患者分批接受王文奎大夫的免费治疗。从我们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普遍得到有效救治,反映良好(见附件)。一些患者很快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甚至开始从事繁重的田间劳动。大部分接近调查的患者,已很难从外表看出任何患病症状。许多患者都对王文奎大夫十分感激,并且强烈呼吁国家提供更多的中医药治疗。
2.多数患者对中医药的认可是建立在和西药疗法强烈对比的基础上。XXX村的艾滋病患者大都是从去年12月份集体接受检查并确诊之后,开始接受西药疗法的治疗,服用国家免费提供的“鸡尾酒”药品。但是,几乎所有人在服药之后都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体力减弱、体重下降、视力减退等。一些本来尚未发病的农民,也因此失去了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有些患者甚至在服药后出现大出血、休克等症状,不得不终止服药。最初一批患者之所以接受中药治疗,实际上是因为已经无法忍受西药的负作用,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而做出新的选择。经过短短3个月的中药治疗,从切身的对比中,越来越多的患者已经自动放弃西医疗法,转而寻求中医治疗。只是由于王文奎大夫个人的财力所限,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3.中医药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未能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目前国家对艾滋病的治疗管理十分严格,主管部门认定的治疗方法基本上只有“鸡尾酒”疗法,中医药介入艾滋病治疗并未得到认可。根据实地调研和有关部门汇报,中医药介入河南省艾滋病防治,经历了一个民间认可、乡村默许、市县支持的过程。XXX村艾滋病患者服用的中药主要是王文奎大夫的“泰和济生方”,虽然免费发放给患者,而且疗效显著,但由于不具有国家药品批号而无法批量生产。尽管如此,由于它确实对艾滋病患者具有疗效,因此,城郊乡卫生部门从最开始的排斥,到默许患者服用,再到目前主动配合对患者服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周口市和郸城县政府部门也已决定拨出专款,支持当地中医院与王文奎大夫合作,扩大中医药治疗范围。河南省科技厅也由一名副厅长牵头,多次到当地了解实际治疗情况,争取向省委省政府呼吁,给予中医药介入艾滋病防治以更大的支持。
三、几点认识
1.许多农民家庭的生活艰难程度令人震惊。这些年来,许多地方的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离真正的富裕程度其实还相当遥远。长期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生的XXX村农民始终未能摆脱贫困状态,所有青壮年农民都是由于家庭经济生活困难被迫卖血。他们每次卖血400CC,所得补偿只有区区50元,而且还要支付5元钱的挂号费。许多农民之所以卖血,只是为了送子女上学或给孩子添置一件新衣,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然而,令他们做梦也想象不到的是,尽管他们几乎都是在政府部门开办的血站卖血,但由于消毒不完全以及操作不规范,导致大批农民感染艾滋病毒。到目前为止,XXX村已有40多名受感染者死亡,不少人丧失劳动力,使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农民家庭雪上加霜,甚至陷入无望的境地。一些艾滋病患者在介绍受感染时的情况时,泣不成声,表现得异常痛苦。我们所走访的艾滋病家庭基本上都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尽管调研组的同志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其景其情,大家仍然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2.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令人堪忧。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医药的判定标准,基本上遵从西医药的规范和要求。由于自身缺乏理论和认识上的突破,中医药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因此,尽管人们对中医药治疗许多重大疾病的疗效普遍认同,广大群众对中医药也有迫切的需求,但中医药介入正规治疗途径仍然困难重重。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国家花费巨资为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的西药被许多患者拒服,甚至直接丢弃,造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疗效、深受患者欢迎的中医药只能在非正规渠道发挥作用,而且由于得不到经费支持只能在很小范围内提供给患者。另据了解,我国从1987年开始,就在非洲部分国家开展了利用中医药救治艾滋病的国际援助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据不完全统计,近十五年来,仅中国中医研究院系统进入临床试验的治疗艾滋病复方就有十余个。近年来,又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罗士德的复方SH、北京高欣908口服液及保艾康胶囊、成都恩威薛永新的乾坤宁、沈阳永正集团的黄参苓等制剂进入临床试验。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类中药正式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尚无任何获得国家认可的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制剂。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在SARS等其他一些重大疾病领域也大都如此。长此以往,中医药前景不容乐观。
3.科技界有必要重新思考学术的使命问题。我们认为,至少有两个重大而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第一,科学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对于广大在疾病和死亡线上挣扎的患者来说,最要紧的是如何尽快恢复健康,是摆脱死亡的威胁。无论西药中药,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药;也无论是“科学”还是不科学,只要能治好病就是真科学。但是,学术界仍然还是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解释中医药,如何出大量的论文和学术成果。相反的,面对中医药实实在在的疗效,学术界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敏感和兴趣。我们无意反对学术界对于“科学”的追崇,但如果由此走向了“科学主义”,对中医药进行削足适履式的“科学化”,那就有可能导致中医药离百姓的需求愈来愈远,甚至离真理也愈来愈远。第二,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究竟为谁服务?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都在积极推崇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说到底就是希望确立中医药的国际地位,让中医药走到国际市场上去,这种思想本来无可厚非。但我们总是以为,中医药首先还是应当立足于为十几亿中国人服务,学术界应当把自己的视角更多地投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历经数千年传承到今天,中医药已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技术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医药有着天然的认同属性,从而决定了我们脚下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壤恰恰正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天堂。未来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将更多地取决于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没有中国文化的繁荣,无论我们在理论和技术上做到什么程度,都很难得到别人真正的认同和尊重。
四、有关建议
1. 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和其它重大疾病纳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鉴于目前我国防治艾滋病的严峻形势,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方面已经表现出的显著成效,建议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尽快列入到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同时,考虑到中医药在防治SARS期间的突出作用,以及地方有关医疗机构在利用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中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针对目前困扰我国的若干重大疾病设立中医药诊治重大疾病的实证研究专项,为今后我国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建设提高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R711.5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37-03
马中夫,男,生于1941年。山东诸城人。早年学医,深得名师教导,细心揣度,精其奥旨,临床得心应手,机变自如,对古典中医集颇有研究,诊余之时,挥毫泼墨,勤于笔耕,多有著述,撰写有学术论文20余篇,专著六部,被评为“沈阳市名老中医”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吾师马中夫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医术精良,医德高尚,勤于思考,博采众长,融中贯西,擅长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及究其医理组方治疗疑难杂症,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急重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吾师资料完整的158例无排卵性功血病例总结如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出血,而非直接由全身及内外生殖器质性病变引起。中医称之为“崩漏”。功血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又以其阴道下血量多,如血崩为急症;因其大量出血与长时间的阴道下血不停,会使患者处于低血色素状态,甚至大出血引发失血性休克状态而为急重症;因其止血困难,以及长期疗效的周期恢复困难而为难症。故又为妇科病的急、重、疑难病。
现代医学将功血分类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无排卵性功血约占80%以上,其中90%见于青春期和绝经期妇女,且绝经前期发病率高于青春期发病率。马中夫主任医师自1995年至今开始应用补肾、祛瘀、清热综合作用的“功血乐”治疗功血312例,取得了止血作用快及较好的恢复有排卵月经周期的显著效果。特提取资料较为完整的158例无排卵性功血病例临床总结分析。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58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其中青春期功血55例,育龄期功血32例,绝经期功血71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0岁。病程最短24天,最长208天,平均114天。以上158例病例辅助检查项目:测基础体温单相反映108例;经期前子宫内膜增值期改变39例;基础体温双相不典型、子宫内膜部分增殖、部分分泌不良36例;阴道细胞涂片1个月无周期性变化6例;推算排卵前FSH、LH明显低于正常值15例。(注:部分患者检查2个以上项目)
治疗方法:158例均投以“功血乐”汤剂治疗。药物有补骨脂、菟丝子、川断、仙灵脾、巴戟天、牛膝、坤草、蒲黄、小蓟、旱莲草、生地、地榆等组成。每日一剂,水煎2次服。
2、疗效标准及临床效果
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疗效标准》:
治愈:服药5d内止血,经期、经量、周期恢复正常,能够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
好转:服药后出血渐止,经量、经期、周期虽然恢复正常,但停药后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
无效:服药5d,出血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临床效果:治疗158例,治愈104例,好转49例,无效5例。治愈率65.8%,总有效率96.83%。
3、病机讨论
马氏提出功血的病机为肾虚――血瘀――虚热。肾气盛天癸至,气血流通冲任通盛,作用于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主要环节;月经周期是肾气消长,气血盈亏节律的体现。按消则长,满则溢,盈则亏的观点,将月经周期分为“经前期、月经期、经间期、经后期”四期,治愈体现了肾气消长、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若肾气亏虚则消长盈亏规律失衡,必然造成冲任失调,气血流通不畅,导致胞宫气滞血瘀,瘀久则虚热内生,进而导致功血暴注或淋漓不尽。因此,本病的病机是肾虚――血瘀――虚热夹杂致病。这与现代医学认为雌激素的不足与过盛波动;孕激素的缺乏;子宫内膜活化物增多;前列腺素变化等病理机制是一致的。
4、立法及方解
针对以上病机,马氏提出:“补肾治虚,活血祛瘀,滋阴清热三法综合疗法。补肾即可调节性腺轴功能帮助内膜增生,又可恢复建立排卵功能及补益气血亏虚等作用;化瘀即可有助于内膜的脱落,又可有助于内膜的新生;清热即可抗菌消炎,又可凉血止血。”
“功血乐”方中君药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川断等五药补肾治虚为本。补骨脂有补肾气、固冲任、治崩漏之效,药理证实其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够增加子宫重量,又能收缩子宫,缩短凝血时间,减少出血量而达止血作用;菟丝子有补肾固冲止崩之效,药理证实其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并有兴奋子宫促进造血,增强机体免疫等功能,故对补益雌激素不足或因失血陛贫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药理证实仙灵脾能提高垂体对黄体生成释放激素的反应及卵巢黄体生成素反应性,明显增加垂体前叶、卵巢和子宫的重量,提高卵巢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受体特异结合力,有促进阳虚动物的核酸蛋白合成及雄性激素样作用,是调整性腺轴失衡所致功血的有效药物;中医谓其有补肾壮阳,助生化,暖冲、任之功。巴戟天有补肾、固冲、益精血之功,药理证实其有明显的促肾上腺皮质作用,并能增强下丘――垂体――卵巢的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受体功能,同时,又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雄激素有拮抗雌激素增强子宫肌肉及子宫血管张力作用,可改善盆腔充血,减少出血量;川断有补肝肾、调冲任、止崩安胎之功,药理证实其有抗VE缺乏症作用,并能促进子宫发育、止血、镇静、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上五药为治疗功血之补肾调衡之品,即可补雌激素、黄酮、孕激素的不足,又可雌雄激素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使之平衡,是调衡下丘――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药物,建立周期性月经的治本药物;同时促进排卵,又是治疗元排卵性功血的关键。方中臣以牛膝、坤草、蒲黄活血化瘀治其标,可促进子宫内膜的脱落,改善内膜增生及修复增生;药理证实牛膝所含牛膝总皂甙有明显性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能使子宫收缩幅度增高,频率加快,强度增强(这对排除子宫淤血有利),同时,由于增强子宫收缩,压迫宫内血管而止血,有能改善血行是子宫内膜得养而创面得以修复进而促进止血;中医谓其有活血化瘀补肝肾之效。佐以生地、小蓟、旱莲草、地榆为凉血清热之品以治其标,药理证实生地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其抗炎作用机理与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及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关,对消除子宫内膜炎症有益。此外,生地还可促进血虚动物细胞、血色素的恢复有显著生血作用;同时又有镇静、促进免疫机能调节、清热凉血止血等功效,中医谓其有清热凉血兼养阴生津。小蓟有抗菌消炎作用,并能明显的促进血液凝固抗纤溶、收缩局部血管而发挥止血作用,中医谓其清热凉血止血兼解毒消肿之效;旱莲草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组织水肿和炎症渗出增加、急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慢性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理为:降低炎症组织中的PGE含量,抑制PGE合成、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直接对抗炎症介质等。本品水提物也有显著止血作用,可使出血时间缩短,中医谓其滋阴凉血止血。药理证实地榆具有抗菌消炎、减少渗出和显著缩短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等作用,中医谓其清降泻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之要药。此四药合伍具有较强的清热凉血止血之功,即可抗菌消炎,又可促进凝血,抗纤溶,收缩血管而达止血作用。 综上所述,本方具有补肾治虚,调平性腺轴;活血祛瘀,促进坏死子宫内膜脱落,新内膜增生,修复复旧;清血分热,抗菌消炎,止血等综合作用。本疗法体现了传统医学的辩证统治和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模式相吻合,为临床治疗无排卵性功血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镜人,中医治疗疑难杂症[M],文汇出版社,1994,818。
2 徒仪,杨家林,妇科专科中医临床诊治[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司
3 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上,下卷)。
4 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5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在西班牙讲学期间对西班牙中医医疗和教育现状的调查,认为西班牙的中医医疗和教育目前存在7个方面的状况,文章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应提出了7方面的对策。
西班牙是欧洲较早开展中医药教育和医疗的国家之一,也是在世界上中医药推广较好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医药在欧洲的不断发展,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与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签订了双方联合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有关协议,由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定期派出教师赴西进行短期中医药教学工作。笔者有幸于2005年9月中旬受邀赴西,在西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讲学和考察工作。现将笔者在西期间对西班牙中医药教育和医疗状况的调查情况作简要介绍,并提出个人的意见。由于在西时间较短,调查不细,管窥之处,敬请斧正。
1现状和分析
1.1中医医疗没有法律的保护,政府支持管理无力
中医药在欧洲及澳洲盛行已10多年,但至今,西班牙政府仍然没有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由于政府担心放开了对中医的政策、中医药进人西班牙后,这种传统的自然疗法有可能会影响他们长期使用的西医药疗法的利益,因而,西班牙政府不承认在西中医药教育的学历及学位,不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不承认中医生的“医师”资格,公费医疗只能享受西医医疗服务。
尽管如此,西班牙政府也了解中医药在欧洲及本国的影响力,故只要没有医疗纠纷,政府对各种机构开设的中医学校及诊所不予以干涉,对市售的各种中成药及单味药颗粒剂不强行制止。
1.2中医药教育规模小,但专业尚全
在90年代中期,我校曾与西班牙塔拉戈纳国家医师联合会合作,在加泰罗尼亚开办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也与西班牙律师拉蒙合作在塔拉戈纳省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高等学校”,两校分别开设了针灸、推拿的硕士课程和5年制本科课程教育。上述两校于1996年合并重组为“欧洲中医基金会”,在西班牙多个城市设有教学点和医疗点,开展中医教学和医疗工作。
现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仍有一所中医药高等学校,该校招收全日制学生,专业设置有中医、中药、针灸、自然医学等,学制有4年制及5年制,有学士学位和大专学历。而“欧洲中医基金会”所举办的学校随着学员的减少和教学成本上的上升,教学机构逐渐萎缩,该基金会现已无学历教育课程,仅在马德里、瓦伦西亚和巴塞罗那3个城市开设有3个集教学、医疗一体的小型学校,学校设有4一5年制周末班和函授班,一般有1一2个教室,教室最大者仅有50一60时,仅能容纳60名左右学员,相应的诊所也设在学校内。
此外也还有一些私立机构举办的中医药短期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主要从事短期的中医药教育培训工作,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培训班的开班时间不定期,学习时间多少不等。
1.3教师魔乏,没有规范教材,教学时间偏少
目前,在西班牙讲授中医药的教师中,大多数是在本国接受了中医药培训的当地人,也有少部分中国赴西班牙定居的中医药工作者;教师中以兼职者居多。由于中医药学校的教学时间少,故兼职者平时在诊所中进行中医医疗;教师中多数只具有中级职称,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偏少,教学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至今为止,欧洲还没有一套符合当地中医药工作实际的统一的中医药学教材,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有的使用自行翻译的中国不同版本的本科或专科教材;有的使用我院于90年代中期为西班牙编写的中医药系列教材。毕竟经历了10余年时间,当时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
从教学时间看,4, 5年制的周末班或函授班由于教学周期不短,学习的时间及效果相对有保障;许多短期培训班的学员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课堂所学的内容极其有限,学时过少,只能把握中医大致的要领,难得精要。西班牙的学员大多重实用而轻理论,他们一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予重视,但对实际治疗方法尤为注重。如笔者在给学员进行的中医神经系统疾病专题讲座时,在讲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内容时学员们似懂非懂,不予提问,一旦讲到具体治疗方法时,则学员们集中精力听讲,相应的问题增加,当介绍到针灸疗法时,则问题各种各样,问题要求具体并具可操作性,比如进针的角度、深度等等。这一现象与西班牙中医药教育程度不高、但针灸在西推广较好有关。
1.4缺乏中医医疗机构,执业规模太小,但就诊及治疗环境较佳
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内,一般没有中医药专科。但在部分医院中设有“疼痛门诊”,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本国学习过针灸的医生为诸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西班牙的中医治疗大多在诊所内进行。中医诊所在西班牙的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其规模较小,大的诊所有100多扩(含教室),小的仅有20余m2。诊所内的设施大多简单而实用,除了就诊桌外,有进行针灸治疗所必需的治疗床,有银针、艾条、梅花针等器械和针灸经络挂图,有中医药书籍、经络人等治疗常用的工具,还有部分外用的中成药。
西方很重视保护患者隐私。在诊所内,一位医生一个诊室,治疗室内各个治疗床之间有隔离板和隔离门帘,床单整洁干净,这样,便于患者坦诚向医生诉说病情,有利于治疗的隐蔽;患者使用治疗床时采用一次性床单,一人一换,让患者在诊所内感觉舒心、安全,毫无顾虑,能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1.5中医治疗以针灸为主,难用汤药
由于西班牙政府不承认中药为“药品”,故不允许中药饮片进人本国,禁止在其国内使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现在西班牙国内仅有由其他国家生产的100余种单味药颗粒剂,50余种中成药,这使得以汤药为主进行治疗的内、儿、妇等科的医师们显得无力施展才华。当然也有少数中国籍或本国精通中医药理论的医生在适当的时候会给患者开具汤药,服用单味药颗粒,或从法国等欧洲国家配方用药。
相较之下,非药物的针灸疗法在西班牙推广较好。在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生绝大多数是针灸专业的,针灸治疗的病人主要有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腰腿痛等慢性病,还有一些疑难疾病患者。
1.6中医师业务知识欠缺,辫证论治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西班牙行医的中医师们,少部分是在国内中医药院校取得了学士学位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公派到西讲学或工作,掌握了一定的西班牙语后,滞留或重返西班牙的中国针灸医生;大部分是在本国经过上述培养方式或其他培训方式培养的医生。
由中国培养的医生赴西后由于从业范围较窄,仅能接触部分轻症患者,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不多,又无适宜的临床基地,故缺乏高水平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仅能处理简单的病症;而在西班牙本国或其他国家培训出来的中医医生,则因学习时间太短、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实践的空间,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难以把握。所以,西班牙的中医生大多只能运用针灸的简单疗法为患者治疗。
西班牙中医药爱好者职业涉及面较广,年龄覆盖面大。比如笔者在西讲学的学员中,有中医(针灸)工作者,也有药师、护士、制药企业员工、医疗设备生产商、教师等;就年龄而言,有二三十岁者,也有六十多岁的人。学员中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名曾到中国学习过中医的学员尽管辨证论治的水平不高,但还会使用“桂枝附子汤”;而有的学员连阴阳五行、脏腑辨证尚不知晓。
1.7缺少宣传报道,民众知之甚少
西班牙的许多民众知道有“中医”这一传统医学疗法,由于政府不倡导,在公众媒体不能对中医药进行宣传,因而中医药知识不普及,不只是一般的民众盲目,就是中医药爱好者,许多人还不知道中医为何物,也不懂得怎样用中医药的知识对自己进行医疗和保健。
至今,西班牙尚无一部中医药专业期刊或报纸。几年前,由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与中国《中医杂志》社合作,在西班牙出版发行了《中医杂志》西文版。该杂志除了全文或摘要翻译《中医杂志》中的部分论文外,还自办栏目,宣传报道中医药在西的医疗、教学情况。这对扩大中医药在西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思考和建议
2.1尽快立法,获得政府支持
法律的保障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在西班牙的中医药立法对于西班牙的中医药教育及医疗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拉蒙先生的介绍,由于中医药“回归自然”的优势及其神奇的疗效使得其在欧洲日益盛行,加之在西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目前西班牙政府已有建立中医药法律法规的意向。估计在2一3年内,有望使中医药在西班牙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认可。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发来的最新消息,今年3月18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卫生部门负责人正式宣布:该大区官方正式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是西班牙政治经济影响力最大的地区,故中医药在该区的合法化将会推动该国对中医药的立法。
2.2加大全日制小规模中医药院校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中医药学术内涵博大精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以及临床各科的知识,任何断章取义、试图走捷径的做法都会违背学习的自然规律,都会把握不了要领,导致无的放矢。
当前,西班牙应该在原有中医药学校的基础上,在马德里、瓦伦西亚等地建立全日制中医药院校,本科教育专业方面可设置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骨伤、中医美容、中药、康复医学等,方可使中医药的教学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效,不断提高本国中医药专业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水平和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2.3注重师资培养引进,编写适宜教材,保证教学时间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个学校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故西班牙应加大中医药学校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专职教师的比例。可采取从中国国内引进或在本国选拔后外送到中国培养等方式,使教师的中医药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教材方面,应该重新组织欧洲中医药专家总结多年来使用的教材的优势及不足,同时聘请国内到西班牙讲学或工作过的中医药高级职称教师,共同编写出适合欧洲及西班牙实际的新教材。教材要突出中医针灸、推拿、中药、中医康复、中医内科等科目,并全面兼顾其他学科。
在有较好的教师队伍并有适宜的教材后,适当增加全脱产学习专业学员的招生比例,增加周末班及函授班学员的面授时间,才能保证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
2.4设立正规医疗机构,有规模合法执业
如果西班牙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则可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设立中医科室,下设中医内科组及针灸推拿组,不仅对疼痛病症,还可对内科疾病及肢体经络的病症实施中医治疗。
散在于各地的各个小诊所,在得到法律认可后,应履行报批手续,获准后由管理机构规范管理;要设立诊所条件标准,如诊室、治疗室,如果有内科诊室的,必须设置中药房;还应有必要的设施、设备要求。
2.5引进中药饮片,发挥中医内服汤药的优势
在上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引进中药原生饮片,至少有300一400种饮片供临床使用。中药的矿物药及动物药在许多急重病及疑难病中能发挥奇特的疗效,应解除对动物药和矿物药的禁忌,让中药饮片进药店;同时,放开对单味药颗粒剂的限制,在正规的药店内凭医师处方配方。
中药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非药物疗法,只有应用了中药,才能体现中医的精髓,整体发挥中医的优势,让西班牙广大的患者受益。
2.6加强对从业中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要使中医药真正在西班牙有较大的发展,除进行初期专业培训外,对已经在西从事中医治疗的医生,也应进行相应的在职培训,如参加个人爱好的专题讲习班,并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强化学习等,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和针灸诊治疾病能力。我校派往西班牙进行专题讲学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基础理论欠缺的特点,讲课中有重点地讲解理论,并了解学员对针灸实用技术需求较具体之实际,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针药结合。即使是非针灸专业的教师,也要注意尽可能地介绍针灸知识。
只有将现已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大夫们的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西班牙民众切实体会到中医药神奇的疗效。
2.7采用报纸、期刊、电视等媒介形式,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
【关键词】不孕症;不排卵/中医药疗法;@活血胤嗣丹
排卵功能失调的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造成闭经、子宫出血及不孕等。西医恢复排卵功能的方法尚不十分满意,祖国医学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古至今一些医家虽重视血瘀不孕,但缺乏与现代医学的诊断分类相对照,并缺乏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因此,以科学的方法探讨促排卵的纯中药制剂很有必要。虽肾主生殖,但有时单纯补肾促排卵,疗效并不理想。为探讨活血是否可促排卵,笔者于1993年12月~2006年12月对补肾活血与补肾促排卵进行了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标准
1.1.1诊断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该病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1]。
1.1.2试验病例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该病纳入病例标准[1]及排除病例标准[1]。
1.2观测指标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该病安全性观测及疗效性观测[1]要求做。
1.3一般资料
将126例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补肾活血组65例,结婚时间2~19年,多数3~4年;年龄22~39岁,多数22~28岁;其中多囊性卵巢综合症24例,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6例,继发闭经14例,无排卵月经21例;中医辩证均为肾阳虚证。补肾组61例,结婚时间2~20年,多数3~4年;年龄22~40岁,多数22~28岁;其中多囊性卵巢综合症23例,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继发闭经13例,无排卵月经20例;中医辩证均为肾阳虚证。对两组间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如年龄、结婚时间、疾病的类型、中医辩证等项目进行了均衡性检验,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间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补肾组采用补肾方(自拟):紫石英30g、川椒2g、巴戟天10g、枸杞子10g、川断20g、肉苁蓉10g、女贞子12g。
补肾活血组,采用以补肾活血为组方原则的活血胤嗣丹(自拟):上述补肾方加炒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2g、川芎10g。
服法:二方皆从月经第1~5天与月经第13~17天各服5剂,水煎服。月经紊乱者,服3剂,停3天,然后再服3天,再停3天。3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该病疗效判定标准[1]判定疗效。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2 治疗效果
126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4 体会
4.1 活血可促排卵
本资料说明了中医补肾法确有促排卵之功,亦证明了中医肾主生殖理论的正确性。经统计学处理,补肾活血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补肾法,提示活血可促排卵,补肾活血法是促排卵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活血胤嗣丹中紫石英、川椒、巴戟天、枸杞子、川断、肉苁蓉补肾阳;女贞子滋肾阴;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川芎活血行气。共奏补肾活血、毓麟之功。笔者临症发现无排卵不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瘀血影响卵子的生长与排出,所以加用活血药提高了疗效。疗效的好坏与患者本身的生殖内分泌功能水平有关,功能失调程度轻者效果好,如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疗效最好,而继发闭经则疗效较差。
历代医家重视对瘀血不孕的研究。晋代《针灸甲乙经・妇人杂病》曰:“女子绝子,血在内不下,关元主治”。此乃血瘀不孕的最早记载。《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说∶“……月水未绝,以合阴阳,精气入内,令月水不节,内生积聚,令绝子”。现代研究认为,在经期或子宫内膜炎时,可导致女方产生抗抗体或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妇人求子》中云:“夫求子者,服药须有次第,……女服荡胞汤,及坐药,并服紫石门冬丸,则无不得效矣”。以其方药观之,可以认为孙思邈主张治疗女子不孕应先祛瘀血、下积聚,再服温肾养血之品。其“荡胞汤”乃治疗妇人断绪二、三十年,及生来无子,并数失子的方药。妇人或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时感受寒邪,寒凝血瘀,或忧思恚怒,血气不和成瘀,胞脉瘀阻,两精不能相合,导致无子,故治疗时当先攻后补,先活血化瘀以祛实邪,复投以温养气血、补益肝肾之药。明代张璐《张氏医通・妇人门》云:“有因瘀积胞门,子宫不净,或经闭不通,成崩中不止,寒热体虚而不孕者”。又道:“妇人立身以来全不产,及断乳后十年、二十年不产,此胞门不净,中有瘀积结滞也”。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重视活血化瘀治不孕,认为少腹逐瘀汤种子如神,并创对经服药法,即月经来潮之日起连服5天以祛瘀生新、调经种子治疗。历代医籍为我们今天研究不孕症积累了宝贵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4.2 血瘀不孕的病机
血液的稀稠度有所改变,呈现浓、粘、凝、聚状态,以致流行迟滞或渗出脉道之外而成离经之血,皆属于瘀。血瘀不孕多因妇人素多抑郁,血为气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不慎,阻滞胞宫,或外感、内伤导致宿血停止,或寒客胞中,血为寒凝,以致血瘀气滞。总之,血瘀之因,常见寒凝、热灼、气滞、气虚或外伤(含金刃所伤)等。其病理改变可见:冲任瘀阻、子宫闭阻、胞脉胞络失畅,导致卵子发育、排出、精卵结合障碍而不孕。
4.3 血瘀与卵子的生长与排出
卵子乃现代医学之名,中医虽无卵子的记载,但应属于中医肾所藏之先天之精。受孕的机理在于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脉通盛,男女正常之精适时相合,便可构成胎孕。气血与生殖密不可分,气血在女性生殖的各个环节中具有营脏腑、灌冲任、携天癸、化月经、养胞胎、生乳汁、资津液等功能,女性生殖功能的成熟无不赖气血营灌。血瘀可影响气血、后天之精的吸收与输布,清末民初名医张锡纯早就指出:非通不能入,通补药同用,可有相互促进之功。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充养,进而影响肾气充盛,与天癸成熟,最终导致卵子不发育或发育不成熟;血瘀不仅影响卵子的生成,且影响卵子的顺利排出,导致排卵障碍。
4.4 活血化瘀可调节免疫促进排卵
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血液的粘聚状态、调节血小板功能等作用,还具有免疫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三七、丹参、桃仁、郁金等活血化瘀的中药能抑制体液免疫反应,抑制血清抗体的形成。活血化瘀方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患。在生殖免疫学的领域,活血化瘀方药可用于消除自身抗体或同种抗体,如抗抗体、抗透明带抗体、血型抗体等,消除抗体,促进排卵。临床上活血化瘀法常与其它治法并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具体运用方面,补肾活血或滋肾活血治疗免疫性不孕,中药复方消除抗抗体的作用优于隔绝法,又可避免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凉血活血或燥湿活血治疗母儿血型不合之新生儿溶血症,可在妊娠中、晚期逐步消除血型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活血化痰祛风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使用经方当归芍药散,消除自身抗体,改善血液粘度和胎盘血流灌注。活血散结止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消除自身抗体,缩小病灶,缓解症状,且不影响卵巢功能,有助妊娠[2]。
4.5 活血可促进子宫输卵管正常运动,促进精卵结合
子宫输卵管运动障碍性不孕[3]乃笔者1996年提出,在人的受孕过程中,子宫输卵管正常的运动是重要一环,精卵的结合除各自的正常运动外,同时还要借助于子宫输卵管的运动,故子宫输卵管运动异常必然影响受孕。以宫运续嗣汤[3]活血能促使子宫输卵管正常的运动,利于受孕。
活血化瘀法可促进精卵结合。血瘀积于胞中,阻止胞脉,冲任不通,两精(精卵)不能结合,以致不孕。因为活血化瘀可通调冲任,使精卵结合之路通畅,促进精卵结合。对输卵管炎症粘连、阻塞不通导致的不孕症,酌情辩证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显著。“瘀血阻络”是输卵管炎症阻塞的病理关键,活血化瘀通络法必须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疏通阻塞的输卵管。“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瘀阻胞宫,两精不能结合成孕”。对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影响精卵结合之不孕,于行经期或出血不止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疗效满意。取环后不孕的原因主要是子宫内膜组织长期受异物的压迫和刺激,引起局部粘膜组织僵硬或萎缩,影响受精卵着床所致。活血化瘀法能改善子宫内膜的营养状况,加速陈旧子宫内膜的脱落,并促进卵巢排卵功能的恢复,不仅为孕育创造良好条件,且利于精卵结合。在流产继发不孕的证治中,即使没有典型的瘀血体征,酌加活血化瘀之药,均立于精卵结合,促进早孕。中药调周法(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均酌加活血化瘀药,促进精卵结合。自1963年江西报道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来,对该法临床研究的报道相继增多,运用中药人工周期治疗不孕症可取得较好疗效。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吸收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模仿妇女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以“补肾”为治疗的基本法则,以调整肾-冲任-胞宫的机能。连方认为“中药人工周期法”的提法有欠妥当,因为中药重在调整月经四期体内阴阳气血的变化,使之趋于平衡,而非象西药人工周期一祥,使月经一定在28~30天来潮。所以称之为“中药调整月经周期疗法”更为恰当,可简称“中药调周法”。三期调整法与四期调整法,均在排卵期以温阳通络,行气活血,以促使天癸的“至”,促进卵子的顺利排出;行经期行气活血,使月经排泄通畅顺利,除旧生新[2]。
4.6 血瘀治法
由于瘀血之生与寒、热、气、外伤等有关,故活血化瘀之法,常据其原发病因相应拟立,若因寒而凝应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因热灼浓粘不畅,则宜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气机不利血行迟滞者,理气行滞、活血化瘀;气虚血瘀,又当补气活血。血瘀是不孕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法的研究临床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单纯辩证论治的活血化瘀法,另一种倾向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活血化瘀法,如针对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取环后不孕及继发性不孕等属于血瘀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活血化瘀法。笔者临床观察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无论有无瘀血证候,酌情加用一定的活血化瘀药物,均有增强促排卵之功。
4.7 活血化瘀方药
血瘀是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有不孕症型也往往因“久病入络”而兼见血瘀的表现,所以活血化瘀方要在不孕症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昔有《千金翼方》荡胞汤,《圣济总录》大黄汤,《和济局方》失笑散,皆是古代运用较多的方剂,药物则多用桃仁、当归、虻虫、水蛭、大黄、五灵脂、蒲黄等较为峻猛之品。明清以后,《医宗金鉴》用桃红四物汤、《医林改错》用少腹逐瘀汤等,当归、桃仁、泽兰、三棱、莪术、赤芍、水蛭、虻虫、五灵脂、蒲黄等则成为常用药物。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往往是许多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种症状。中药辨证活血对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不仅疗效好、副作用少,而且远期疗效肯定,因此有良好的前景。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少标准的诊断指标,大部分采用自拟的疗效判定标准;较少设立对照组,并采用盲法对照,不能避免观察者和受试者的主观性;样本含量少,没有统计意义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影响了临床疗效评价,降低了可信度,因此今后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应提高结论的可靠性,为科研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探索中药治疗女性不孕症找出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北京:1993:276-279.
2 连方.不孕症中医文献的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2002:4.
论文关键词:运动员;竞技健美操;运动损伤
一、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的因素
(一)竞技健美操项目的特点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快节奏、动作变化多的新型比赛项目,其内容丰富,动作新颖独特,难度高,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是由技巧的规定动作创编动作和跑跳结合的单人、双人、三人、六人的徒手操。它是一项以柔韧、协调为基础,以力度、力量为核心,以耐力为保证的表现难美性非周期性的技能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在三维空间交替中进行难度较大的动力性和静力性动作,高频率、大幅度地完成复杂的动作组合,流畅地完成各种托举、支撑配合等动作,因此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身体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一旦这种压力作用于身体某一薄弱环节,在快速变化中完成的动作时稍有疏忽就易导致损伤。通过对62名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及损伤种类和受伤部位构成比的调查,从事健美操运动员都发生过运动损伤。损伤部位大多属于急性损伤,慢性损伤,造成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突击难度动作和准备活动的不充分,如常见的运动损伤有肌肉拉伤,踝关节韧带损伤等,由此可见健美操运动项目是一个易发生损伤的运动项目之一。
(二)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的变化国际竞赛健美操规则演变很快,难度动作的系数越来越大,就2005年版的竞赛规则来说,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规则中对4类难度动作做了相应的改变。A类:俯卧撑、旋腿与分切、开普和直升飞机;B类:支撑与水平;C类:跳与跃;D类:平衡与柔韧。其中,A、B类的动作主要是以手臂支撑动作为主;C类的动作多以跳跃成俯撑或转体成俯撑为主,运动员手腕部位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腕关节受损伤的机会加大;D类难度的纵劈腿、横劈腿必须达到180,垂直劈腿、依柳辛等柔韧类难度必须达到170°的开度,否则将被视为动作未完成,因而就失去了得分的机会。研究发现:A、C、D类难度动作引起的损伤在种类上多为韧带拉伤,在调查中发现小腿和大腿中韧带拉伤中各占6.34%、8.29%的,在损伤病程上多为急性损伤,所以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之中得到较高的难度得分,在平时必须进行强化训练,但是高难度、高强度的专项训练很容易引起肌肉和韧带的损伤。
B类难度动作引起的损伤多为腱鞘炎,在损伤病程上多为慢性损伤。2001年以前的规则之中从来没出现过单个难度动作为1.0的分值,2005年版新规则中则出现了8个单个难度动作分值为1.0的难度动作,并且首次出现了联合难度动作,对于圆满完成的难度动作可以给予0.1的加分,这也直接刺激了运动员选择更高难的难度动作,高难动作的完成需要运动员具有超强的身体素质,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来说在完成高难动作时导致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就会加大,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竞技健美操不象竞技体操的发展那么成熟,包括训练经验、恢复保障手段等,导致了竞技健美操的训练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所以,竞技健美操规则的导向对运动员的损伤存在着潜在的影响。
二、桂林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的直接因素
(一)运动疲劳
竞技健美操要求运动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幅度、高频率、高强度、精确地完成每一个动作,由于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训练时间有限,因此体能储备不足,使得运动员在完成后半套动作时体力不支,完成动作的质量下降,失误率增多,从而导致损伤的发生。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具有双重身份,担负着学业和训练的双重任务,训练时间不足,由于训练时间短,又有获得好的成绩渴望,所以赛前多次重复练习某些不易掌握的动作,势必会造成身体某些部位的局部负担过重,使身体的局部部位产生疲劳,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减弱,协调性降低,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损伤;调查得知有19.51%的运动员认为疲劳是导致损伤的原因,占损伤因素的第一位。
(二)技术因素
竞技健美操还是一个年轻的竞技项目,训练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完善,技术动作还不够规范的现象突出,尤其是在高校。根据调查由于技术原因而导致损伤的占大学生运动员受伤率的15.61%。一名优秀运动员应当具备较强的身体控制能力和精确地完成成套动作的能力,这种身体的控制能力使得运动员的身体稳固性增强了,同时也减少了运动员受伤的机率,因此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场地因素
竞技健美操运动动作内容比较丰富,多以各种跳、转、支撑等动作为主,因此训练和比赛中场地过滑、过硬等,都会影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从而造成损伤,例如在过硬的场地做以俯撑姿态落地的动作,在衔接不好的场地上做大跳等等。据调查有16.1%的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认为场地不适是引起损伤的因素。
(四)准备活动不充分
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神经系统和其它运动器官的功能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还没有达到适宜的状态,就进入联系状态,这样,肌肉、韧带的力量及伸展性都不够,身体的协调性差,就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五)其它原因
由调查可知由其它原因造成运动员引起的损伤约占0.92%左右。造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力不集中:运动员思想上的大意轻敌,在练习时精力不够集中,急于求成,而引起各种性质的急性损伤,如挫伤、脱位、骨折、脑震荡等;2、违反规则:在教学训练中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或动作幅度过大,都会造成自己或其他运动员的损伤。 转贴于
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身体素质训练要全面,注意加强易受伤部位的能力训练
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于人体机能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增强,重视身体素质全面训练,提高运动能力,注意加强易受伤部位的能力训练也是预防损伤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高度发展的身体运动素质和机体的工作能力,才能保证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复杂的运动技术,承受超负荷的训练并能防止运动损伤。依据竞技健美操的特点,应重点发展下肢爆发力、耐力、柔韧性,上肢支撑力量及腰、腹力量。此外,还应加强易受伤部位和薄弱环节的能力训练,有目的地增强有关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韧带弹性,从而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和坚固性,以提高机体抗损伤的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增加运动员专项训练时间
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损伤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订训练计划、训练目标和运动员专项训练时间长短。对于制订训练计划、训练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要根据本队的具体情况。对动作的选择、套路的编排,不要过于求难、求高,音乐的速度不要过于求快,一定要从队员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能好高鹜远。对于专项训练时间长短也有合理的安排,在时间训练上短期的强化训练虽有一定成效,但极易因操之过急而造成运动员损伤。因此,制订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增加运动员专项训练时间,坚持平时训练,是预防运动员损伤的重要措施。
(三)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及负荷,注重难度动作的技术分析和研究
竞技健美操在普通高校开展的时间不长,其教学和训练的方法、手段还处在探索阶段,训练内容及负荷的安排,应符合训练者的实际能力和接受能力、注意循序渐进。内容和量的安排要有针对性且目的明确。要特别重视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受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应该要更加充分。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防止局部负担过重,特别注意在疲劳状态下不要多做高强度、大负荷的动作,因为此时运动能力下降、防护应变能力减弱、注意力分散,超量的大负荷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在一些新的难度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当技术要领不清楚、动作不对、出现错误、违反身体结构与机能特点及运动力学原理时,就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及负荷,深入研究动作的技术特点与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不仅能提高动作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损伤的发生。
(四)加强医务监督,注意消除疲劳、加强营养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训运动量大、负荷重、能量消耗高,因此要特别注意疲劳的消除和能量的补充。每次训练以后不可忽视放松运动,要注意休息,改善膳食,加强营养,这样不仅可以预防损伤,而且可以为后面的训练提供保障。
(五)改善训练的场地与设施,提高保护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竞技健美操具有高速度、大强度的特点,在训练中稍有闪失就易发生损伤,训练场地不平整、地面过硬、训练着装不符合要求、训练时懒散等一系列因素都是造成损伤的原因,消除这些隐患是降低运动损伤、保证运动训练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所以运动员应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保护水平,在训练中做好自我监督,注意自己的主观感觉,当有不良反应时,应做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这样既可以降低损伤的概率,又能使运动员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完成动作提高动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