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中学,98年调到小学,99年到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向每一位老师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同事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他们好的教学理念,力求做到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能够积极指导季冬老师的信息技术课和黄珍老师的数学课,就如何上好课经常和他们进行坦诚的交流。我始终相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我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年,朱思颖同学在张家港市小学生电子报刊比赛中获三等奖,今年黄晓春同学获二等奖。当然比赛结果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是要让比赛带动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为指导,根据开学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努力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教育行为的优化,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提升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实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省二级幼儿园的验收;幼儿舞蹈《千手观音》县一等奖;雷雪峰数学优质课《数数小本领》市二等奖、县二等奖;王晓晶科技论文《浅谈自选游戏与科技教育的融合》县一等奖。幼儿园由于城市拆迁,整体搬迁至红枫苑小区,逐步实施对活动场地进行改造、美化,优化幼儿园环境,同时添置教学设备,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教师的提供高标准的教学条件,是全县幼儿园中维一所绿色幼儿园。食堂分级量化B级。全园教职工将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面貌、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奋进,再创一流佳绩!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为指导,根据开学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努力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教育行为的优化,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提升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实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省二级幼儿园的验收;幼儿舞蹈《千手观音》县一等奖;雷雪峰数学优质课《数数小本领》市二等奖、县二等奖;王晓晶科技论文《浅谈自选游戏与科技教育的融合》县一等奖。幼儿园由于城市拆迁,整体搬迁至红枫苑小区,逐步实施对活动场地进行改造、美化,优化幼儿园环境,同时添置教学设备,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教师的提供高标准的教学条件,是全县幼儿园中维一所绿色幼儿园。食堂分级量化B级。全园教职工将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面貌、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奋进,再创一流佳绩!
小学教师述职报告
本人于年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年月分配到东莱中学,年调到庆东小学,年到东莱小学,一直工作至今。年月经张家港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年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年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年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年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年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八》也被选送苏州。××年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年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关键词]毕业论文 管理系统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79-01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在资料整理、选题、论文撰写及指导、格式检查、资源共享、论文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管理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1]因此,使用信息化的电子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流程进行管理,既方便了老师和学生,也可以节省更多的教学资源,老师、学生还可以高效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仅方便学校对毕业生论文的整个流程的管理,而且摆脱过去由人用纸和笔进行的费时费力的繁重工作。可以把每一年的毕业生论文相关资料存储在数据库中,可随时查看和打印相关数据,既节约资源,又达到对毕业论文统一管理的目的。[2]指导教师使用在线答疑功能,同时,便于导师及时了解学生论文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Internet实现网上操作,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是一个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信息互动的平台,为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毕业设计课题的申报,到毕业设计论文提交,再到论文的评审及成绩的给定,最后对毕业设计资料进行归档,这一系列的工作均可在网上实现,实现高效毕业生毕业设计的高效管理。
一、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应完成的任务
1.能够实现从毕业论文选题到学生答辩通过的教学任务。由指导教师给定毕业设计题目,教研室主任审核通过后,通过系统平台给学生。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通过异地登录选题系统可以查看毕业设计题目,自己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特长及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成功之后,学生需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在任务书中需要明确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预计完成时间以及指导教师等信息。接着,学生填写开题报告,对所选设计题目进行研究方向和可行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和分析。指导教师同意此生开题之后,学生进入设计开发和毕业论文撰写的阶段,在此期间要定时向指导教师汇报设计进度,[3]论文撰写完成之后,将论文提交给自己的指导教师等待审核。若审核通过,则进入答辩环节,答辩完成之后,指导教师及答辩小组老师将成绩输入系统,系统自动生成学生的毕业论文总成绩。最后,会根据论文的专业方向及成绩等级将论文进行分类并存储,以便之后的学生下载、参考,指导教师提交优秀毕业论文。
2.能够实现资料的高效管理、有效利用、快速检索和统计。
3.还应能提供以下服务:、更新、处理公告;相关信息查询;留言、论坛等。
4.对网站进行定期维护,如访问统计、网站日志、权限管理等。[4]
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功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论文进展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功能。指导教师设定时间对学生设计开发和毕业论文撰写进度进行检查,实现论文在线提交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审核书,只有通过指导教师审核的学生才能参加答辩。
2.选题的处理功能。原则上按照教师、学生双向选择模式确定学生论文选题工作,根据学生专业情况进行分流选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于大部分同学采用指导教师命题学生选题的方式,即多对多方式进行师生互选题;对于学习成绩突出的同学可以自主命题,学生选择心仪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对于极少数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指派指导教师督促和指导他们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学习任务。
3.论文综合评分的功能。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进展程度和论文水平,在论文答辩之前给自己指导的学生一个初评成绩,答辩小组老师给定成绩的平均值作为答辩成绩。按照教学的管理要求,初评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应按照一定比例最终给出论文综合成绩。
4.对论文资料统计的功能。对数据库中的论文资料进行导出导入以及打印操作时,使用水晶报表可以实现动态数据绑定,将需要打印的论文资料数据与水晶报表相连接,提高了打印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浩君,吴皖赣.高校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1).
[2]周晓辉.基于B/S结构的毕业设计(论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价值工程,2011(14).
[3]段春梅.基于JSP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福建电脑,2011(09).
[论文关键词]教师 职前教育 信息化
一、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工作范畴,教师职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被教育部门所重视。为了主动适应并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适应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无论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教育改革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然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体艺厅[2002]1号)中强调了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快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从源头上保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能够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合格师资。
(二)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对职前教师的培养,还停留在“职业定向”层次,造成职前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的标准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性知识严重不足。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相对较少,缺乏教育教学实践机会,职前教师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二是教师专业发展信念缺失。职前教师普遍将教师作为“职业定向”,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长此以往,将成为以教师职业为生的进行简单知识积累与重复利用的人,而难以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三是反思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受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职前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严重影响其自我能力的发展。四是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发挥个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求在群体的协作下提升个体发展潜能,但长期以来,职前教师的学习活动普遍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缺少团队的合作意识。
对于以上问题,信息化建设可以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利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通过创设与中小学实际需要相一致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建立良好的网上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共同体等方式,加强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研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使职前教师在这种实践感受、交流合作的信息化环境中树立专业发展信念、提升自我发展意识、获得实践性知识、学会反思与交流合作。
二、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就
一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网络传输和应用环境得到充分优化。二是数学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化资源成为学校的重要资源,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刻。三是课程的内容及实施方式随着信息化发展发生了变化。课程体系中均加入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内容,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引进和开展了大量促进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项目。四是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平台建设快速发展,各种面向教师职前教育管理及教学的系统及平台得以开发和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建设发展不协调。近些年各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投入了可观的经费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但是,在信息资源建设及共享、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信息化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相对薄弱,与硬件建设水平不协调,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教育信息技术的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2.课程体系设置相对落后。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者构成,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和信息技术公共课。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教育实践环节远不能满足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开展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3.缺乏优良的教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对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一直按照教师能力培养理念中的“理智”取向来进行,即对职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基于这种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中的面对面授课。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许多师范院校和职前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展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即采取混合式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网络学习相结合,把技术、方法的学习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案例研究、参与式培训等方式来进行。这种模式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增强了职前教师的个性化学习,但也逐渐暴露出了工学矛盾、学生知能不一等弊端,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是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条件,包括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信息化教学资源相对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前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开展。因此,高校和培训机构应下力气建设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在通过改组、优化配置实现原有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扩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二)优化信息化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应该立足于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体现创新属性。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上体现创新的基本属性,一是相对优越性。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进一步深入和优化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以及信息化教学迁移、信息化教学交往、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协作教学等知识内容。二是兼容性。立足于原有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即保留传统教师教育的优势,又突出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可实践性。职前教师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等应用于教学实践,体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同时加大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例。
2.开发优质教师教育精品课程。首先,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开发,在造就优秀教师队伍的同时建设大量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让职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优势,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其次,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教育课程条块分割的现状,并且可以通过高校之间共创国家级精品课的形式,使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形成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
3.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世界各国对职前教师的培养都很重视,并且多从教师能力源头上入手。如美国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来教师,而我国则主要针对在职教师。我国职前教师的相关能力培养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方面,内容体系并不规范,亟待规范化、标准化。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认证,可以将之应用于教师职前教育,制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明确未来教师职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通过考核认证,促使学习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推动职前教师持续不断地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三)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生态”取向的“学习共同体”模式。教师能力培养理念中的“生态”取向认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不能依靠对少数骨干的精英式培训,而应当构建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和制度,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转向基于生态取向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即从实际的基础教育教学问题入手,以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让职前教师在学习实践中开展合作,培育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理念。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南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教育装备;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21-0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quipment in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Chen Zichao, Chen Junhong, Ou Jianfong
Abstract In Foshan Ci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educational equipment,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features of the educational equip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is the main bottleneck which i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ut forward propos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equipment; urbanization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从而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在教育装备的投入方面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在传统的实验室、实验仪器、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也出现滞后现象。因此,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全市性的教育技术装备专项检查工作,旨在积极推动区域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发展,增加对学校的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教育技术装备薄弱环节的关注,同时为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教育装备建设标准做准备。
1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调查工作结合佛山市中小学“新装备”工程专项督查工作同时进行,调查的重点是实验室、仪器配备、装备的管理以及使用情况等。调查使用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06版)[1-3]、广东省教育厅制定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08版、高中2004版),针对小学和中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制定的。实验室和信息化装备建设的一级评价指标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组织管理、装备情况和教学应用。其中组织管理重点考察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装备情况重点考察实验室(功能室)建设、教学仪器配备和信息化装备;教学应用重点考察科学实验、实验教学研究、应用成果和信息技术应用。
本次专项调查工作在市直和各区范围内抽取了62间学校进行全面检查、其中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完中,另外还对全市各区部分学校的校长、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进行了访问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1)实验室。
①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
实验室:学校的实验室数量达标,面积基本达标,基本能满足目前的实验教学需求;个别小学实验室仪器配备比较残旧;个别中学化学实验室没有安装洗眼器以及没有做到抽风口到台,有的实验室没有信息化教学设备等,在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细节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仪器室与准备室:在数量上和面积上多数学校达标;化学实验准备室和化学药品仪器室都安装了通风设备;易燃、易爆、有毒药品和强腐蚀性等危险化学品基本做到单独存放,但有个别农村学校的化学药品仪器室与准备室合用,化学药品存放较为拥挤。
数字化探究室:约一半学校仍未建设数字化探究室,已经建设了探究室的学校大多数未能真正开展探究实验。
专用教室:音乐、美术、体育等专用教室建设情况基本达标。
②仪器配备。以4个平行班Ⅰ类配备1套计算,学校的教学仪器配备达标,只有个别旧校的教学仪器配备不足。个别偏远地区的新建小学尽管仪器配备达标,但由于缺乏科学教师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教师,导致部分仪器设备闲置。不少中学历年残余的化学药品较多,不知如何处理。
③实验人员。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实验管理员,大多数由科学教师兼任。大多数中学有少量实验管理系列职称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少部分学校基本上没有实验管理系列职称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多数由学科教师兼任。由于实验人员不受重视,职称晋升难,与学科教师相比收入普遍偏低,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政策上解决实验管理人员的编制和职称晋升问题。
④实验教学与研究。从资料上看,学校每学期按教材要求各年级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室内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记录,学生实验的开出率也很高。许多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但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开放工作还未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
近几年,佛山市的自制教具在省内和全国的评选活动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实验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也较多,但这只局限于部分学校。全市的自制教具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也有个别学校对于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实验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较少。
⑤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环境整洁,各项制度健全并且能上墙,不少学校做到实验室环境的美化(如张贴科学家画像、科学标语等)。实验仪器账册规范,多数学校能按照规定,每学年对仪器设备进行核查清点,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仪器陈列基本做到规范、科学。教学仪器的分室、分柜、定位存放基本符合规范,标签张贴基本符合规范,但个别学校标签残旧。各学校实验室基本上都有安全防火设施和防护急救用品,但个别放置位置不当。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保养意识不强,缺少记录。不少学校仪器说明书等资料不全。
⑥实验室工作特色与创新。除传统理科、文科、艺术等专用教室外,根据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建设和配备有特色和创新型实验室或园地,一些小学的特色比较明显,如三水区乐平中心小学的民乐队,南海区樵北中学的田径特色,禅城区第九小学的课外科技活动等。
2)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工作一直以来是佛山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
①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计算机总台数突破145 000台,平均每5位学生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教师则每人1.03台;多媒体约14 800套,约92%的课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9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强,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相当普遍。同时市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全市多媒体教学比赛,今年则改为“微课”比赛,这些活动对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日常更新、维护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部分学校的计算机比较残旧,尤其是小学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督促有关镇街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尽快进行更新换代。
2.2 分析与讨论
1)城乡总体差距在缩小。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乡镇绝大多数新建学校的软硬件情况已经赶上或超过城市学校。这首先是因为城市化速度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程度高,在经费投入和吸引人才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是因为新建学校起点高,具备后发优势。
2)新旧学校差别大。对于城市学校而言,相当部分旧市区内的旧学校硬件设备较差,特别是小学,甚至比不上乡镇的中等学校,具体表现为经费不足、硬件设备残旧、实验教师缺乏,实验开出率偏低,反映出旧市区街道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乡镇学校而言,镇办的中心小学的软硬件普遍较好,具体表现为实验室教学场地充足,设备也相对齐全,学校领导重视,师资力量较好。但乡镇的旧学校情况仍不乐观,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均比较缺乏,甚至个别偏远山区的新建学校师资力量仍然欠缺。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经费投入少和对人才欠缺吸引力有关。
3)区域差距在缩小。调查发现,佛山市下核各区的学校之间差距在缩小,相对落后的区域与相对发达的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也反映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差距在缩小,城市化程度趋于平衡。但值得注意的是,极个别较为偏远落后的山区学校与装备标准仍有较大的距离,这可能要依赖当地经济的加速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4)实验人员素质低、待遇差。这次调查中各学校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缺乏实验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问题的关键是无编制和待遇低,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实验人员素质差,待遇低,晋升难,培训少,不受领导重视,其中小学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个别学校甚至出现有仪器但教师不会使用的情况。
5)数字化探究室形同摆设。调查发现,仍有约一半的学校未建设数字化探究室,已经建设了数字化探究室的学校大多数未能真正开展实验探究,形同摆设。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欠缺技能培训和积极性。
6)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依然严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无论城市或乡镇的外来流动人口都不断增多,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依然严峻。这一方面与政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教育场地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3 建议
3.1 深入开展教育装备建设,努力实现教育装备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根据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的现状,及时启动《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制定一套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装备建设标准,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3.2 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努力提升乡镇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根据新制定的《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标准》,在经费和政策上向乡镇旧学校倾斜,重点解决乡镇旧学校的硬件建设;加强乡镇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根据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特点,加大经费投入,撤销或合并旧学校,按新《标准》的相关规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乡镇新学校;及时调整政策,切实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
3.3 加强市区旧学校的经费投入,努力提升市区旧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
在教育发展策略上不能只顾重点学校,要认真依据教育公平的原则投放教育经费;在经费和政策上要向旧市区内的旧学校倾斜,重点解决旧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结合城市旧区改造工程,适时撤销或合并市区旧学校,按新《标准》的相关规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市区新学校。
3.4 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建设,数字化校园助推佛山教育现代化
从数字教育到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是一致的。佛山的教育信息化目前已经朝着教育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有部分学校正在进行探索实践与推广应用,有望走在全省前列。但要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总结和提高。同时,数字教育或智能教育不仅要做好硬件设备的建设工作,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也要跟上,这样才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教育教学绩效。
教育管理信息化要实现区域性的突破,逐步形成佛山基础教育数据中心。积极发挥地区教育云计算平台的作用,服务各级各类学校。发挥各学科优势,开放协作,共建共享,建设和完善具有佛山特色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丰富资源。同时,积极探索网络道德文化教育,让师生学会聪明地对待各类信息。
3.5 加强实验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将学生的实验技能考核结果纳入升学成绩并常态化,可引起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有利于促进教育装备建设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建议首先在初中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中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最终将考核结果纳入中考成绩。
4 结束语
佛山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教育装备建设已成为制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加速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教育现代化水平必将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JY/T 0388-2006 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S].200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策略
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国家先后启动了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项目,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撑环境的跨越式发展。我省教育部门自1999年开展“校园网”建设工作,推动了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各大高校已建成相对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信息系统,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广泛。但是,在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却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较大城市的信息化发展。那么现阶段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如何?究竟有哪些因素困扰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作者通过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设性的策略和建议。
一、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影响因素
黑龙江省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农业和重工业为经济支柱,近年来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以相对完善,但其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培训、旧的思想观念使用新技术问题、经费投入少且没有得到高效的产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认清现代远程工程建设和应用现状,搞清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农村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作者调查走访了齐齐哈尔市某县的几所农村中学及十几所小学,发现了影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
1.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更新和维护
在黑龙江省2005年的远程教育规划中,计划每个学校将有四个信息化教室:光学投影仪多媒体教室(包括中央控制台,投影仪)、卫星接收室、计算机室、光盘播放室。笔者走访调查发现,齐齐哈尔地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只有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是在2005年安装,安装数量依据学校规模决定。由于设备过于古老,早已没有售后服务维修,在进行计算机简单的日常维护只有每个学校的一名计算机教师。除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外,并不能在其他课程上使用计算机。陈旧的信息化系统伴随的高故障使得学校减少对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互联网,2005年的计算机也不能应用于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视频课程也没用持续使用,设备成了一种摆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现在来看只能是一种口号和愿景。
2.教师计算机技能弱,相关培训严重缺乏
教师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实践者和主力军,也是影响远程教育进程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能力、培训、待遇等一切相关因素都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在本人调查中发现,有近85%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60%的教师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不到35%的教师能够使用其他办公软件,但是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做成课件的却不到15%,且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制作课件时间长,除了公开课以外,教师基本不用课件讲课。教师自身的操作技术和软件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没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教学只能空谈。
3.教师缺乏对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的积极性,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其信息通道、交通条件、信息化环境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教育缺乏竞争机制,教师处于比较稳定的地位,自我提高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我们对部分中青年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询问,他们也懂得设备使用和资源应用的方法,但由于教学思想不明确和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习惯于使用录音机、挂图等常规教学资源,不愿使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课堂教学。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大作用,积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鼓励措施,扫清教师在教学应用中的障碍,尽量为教师使用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资源的良好格局,提高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2.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资源建设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资源的投入建设,特别是各地市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适合本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资源建设上必须保证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保证在政治性、科学性上的正确,要严格审查;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针对青少年心理认知特点,使农村远程教育资源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学校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这方面不是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 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只要是资源库有的都可以拿到教学实践中来。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远程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二是本地资源的不断采集;三是校本资源的开发补充;四是各类资源的互通共享。各级资源中心要优先考虑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数量够、质量高且适合模式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源。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使用,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进行远程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远程教育长久发展的关键。
(1)在短期内,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按照能力不通分层次进行培训。一是开展对模式学校专管员的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设备系统的维护和软件的应用。二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分层次举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建立既懂管理又懂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立足乡镇区域,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2)从长远发展规划,构建县区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立以县区为主的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县级教师学习培训中心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本地区所有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学会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开展教育教学与研究活动,形成群体化教学环境,设立多媒体供应站,通过网络和开发CAI课件多种媒体,不断培训提高本地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进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4.采取多种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可用资源的良好补充。为了使远程教育广泛在教学中应用,消除教师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抵触心理,一方面要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主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定期分发节目预告,让学科教师熟悉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让有能力、有兴趣的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上公开课,要让学科教师看到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调动他们应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教学应用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农村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B/OL],中国教育部网站 moe.省略
[2]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3]宗敏.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10
[4]祝智庭.服务科学视域中的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2008.10
[5]党小超.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及培训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3):69-79
我曾问其作者为何能捕捉到如此精彩而有创意的瞬间,他微笑着回答:“其实美景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善于发现、果断把握和及时定格,就能收获完美。”说这话的人可不是什么从事摄影的专业人士,而是一位优秀的中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他就是广西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柳州铁一中信息中心主任――梁俊敏。
他淡泊而儒雅,淡淡的微笑,淡淡的声调,在冷峻的外表下,却有着不轻易被人觉察的热情。他爱好广泛,喜欢摄影,喜欢运动,还多次代表学校出征羽毛球、气排球赛场,颀长矫健的身姿在场上龙腾虎跃时,让人禁不住拍手称赞。
199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数学系的梁俊敏,没有一直从事数学教学,而是在1994年改行教起了信息技术这门技术含量很高、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17年来,他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领域默默耕耘,坚守着这一亩三分地,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这17年的路,在这个看似冷面却儒雅务实的书生身上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迹?
放飞理想 燃烧激情
梁老师大学期间虽然是在数学系学习,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成绩都特别好,就连毕业论文也是与APPLE II有关的。
20世纪90年代初,在学校稀缺计算机教师的情况下,他教了3年数学后,开始了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时的热点之一。由于条件所限,他只能从“中华学习机”开始。过去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像现在这么智能、高效,每项工作都要编写一个完整的程序,往往一个课件就要编写好几千条语句。1995年,PC机在学校逐步普及,他就开始用C语言编写更多的课件。3年后,作为主要的程序设计者,他编写的《初中平面几何》系列课件在广西音像出版社出版了。
每天一上班,他就纹丝不动地坐在电脑前,全身心地投入,不知疲倦地付出,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用他的话说:“因为我有兴趣!”
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跟上这门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其紧迫感令人窒息,要想在其间游刃有余,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那段时间,逛书店是他的最爱。一有空,他就去淘技术书籍。只要有机会到北京、上海、广州出差,他总要带回一大摞书。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他又成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基础教育知识库的忠实用户。
读书让他的学识得到了积累。他不仅关注专业方面的好书,还喜欢阅读有关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他认为:“能在技术与人文两种文化间健康成长的信息技术人才,将能达到‘诗意地成长’的境界。”
他还常告诫自己:“在工作中,不能只是低头教书,忘了抬头看路。”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像“北京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高级研修班”、“广西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等都有他的身影。“摆脱专业特点和职业特性的局限,接受大师的教诲,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是他学习的收获。
17年,伴随着青春、梦想和激情,他用爱和责任,精心躬耕心头的这块“麦田”,成长为一位坚定的守望者。
突破困境 潜心教学
梁老师长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他发现,信息技术课虽然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学生并不是喜欢教师教的内容和教的方式,而是机房里的电脑。他因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和机器斗争,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他暗暗下定决心。
于是,他抛弃照本宣科,尝试改变自己的课程和教学方式。2002年,校园网刚刚建成,他就开始了建设课程网站的探索。他精心设计的Excel教学网站包括了“抛砖引玉”、“基本任务”、“趣味任务”等板块,同时还有交流、评测模块。上课时,梁老师采用“情境导入―自主协作―展示评价”的方式教学,在当年举行的广西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2006年,他参与了广西电教馆组织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工作。对课程的系统思考和连续3年对中小学教师的教材应用培训,使他对信息技术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课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渐渐地愿意把注意力停留在教学内容上,开始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一棵树上挂着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孩子们都想把它摘下来。但他们的个子高矮不一,有人伸手就够得着,有人跳起可能也无法碰到……”学生能力的差异确实存在,虽然是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最终的结果还是大相径庭,有的学生完成得又快又好,有的却差强人意,甚至一无所成。“要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多元智能理论一直影响着他,他也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2007年,eClass校园综合平台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平台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功能正是他所寻求的。于是,他向学校强烈推荐,将其引入到柳铁一中的日常教学和学校管理中。
由于广西一直没有进行新课程改革,所以信息技术教材非常陈旧。如今,梁老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客观需求,在学校网站上设立了“高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供自己和本学科其他教师共同使用。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柳铁一中信息教研组教师们利用该平台,一起共享信息、共同备课、制作题库、设计练习、评测试卷,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他一直认为,给学生面向21世纪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为重要。让学生利用先进的技术获取知识,比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先进技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记得在进行到“插入艺术字”一课的教学时,正值我国南方地区遭遇60年不遇的旱灾,梁老师在他的“网上教室”中营造了“直面灾难,不负神奇土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完成艺术字的创作。他让冰冷的技术课堂充满了仁爱的光辉。
他很自豪:“现在至少有8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这种喜欢与过去不同,是真正走进课程、享受学习乐趣的喜爱。”由于他在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2006年4月,广西教育厅授予他“特级教师”的光荣称号。梁老师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关注课堂学习,带领同事们一起进行教学改革,为突破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努力实践,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践行者。
眼光独到 甘于奉献
信息技术教师同时具有“技术人员”和“教师”两种不同的身份,同时从事“技术”和“教育”两种不同范式的工作,梁俊敏老师这样概括他的工作。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基础工程。梁老师从2000年开始,就参与柳铁一中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他用科学的分析和翔实的数据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柳铁一中校园网在建设、管理和应用等多方面处于广西领先水平,成为各兄弟学校学习的对象。
2000年,广西教育厅启动了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工程,第一批共有22所学校参加。当时,多数学校采用百兆主干,梁老师建议学校将校园网主干线路的带宽定为千兆。尽管当时是多花了一点钱,现在看来却避免了很快被淘汰的风险。2001年底,学校的智能广播系统也进入选型阶段。在众多品牌中,他做出了大胆的选择,成为当时全市第一所选用这种形式广播系统的学校。多年来,柳铁一中高考听力的播放效果一直是市里最佳的,考生评价很高。直至8年后,其他学校才纷纷配备了同类型的智能广播系统。
2002年,学校开始启用智能广播系统时,他的精神可谓紧张。每次铃声响起,他都会特别关注,生怕有分秒误差。每天早上,起床铃还没响,他就会先醒过来。每天晚上,他要等到熄灯铃响过之后才能安心睡觉。他调侃道:“我都快成铃声了!”这都是他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使然,看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的需要勇气和智慧。
冬日的一天清晨,我很早到校。刚走到办公室门口,只见梁老师从隔壁的卫生间走出,脸上挂着湿湿的水珠,眼睛布满血丝。我不由好奇地问:“你这是刚到,还是……”他呵呵一笑:“我在网络中心机房待了一宿。”不用说,又是熬夜解决网络问题了。力求完美、追求极致的责任心驱使他连续作战,只为尽快解决网络症结,给教师和学生们提供安全、快捷的网络环境。
2004年,学校给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内容的培训、不同问题的处理、课件的制作、资源库的建设等等,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了。随着计算机和课件在课堂上的全面使用,不少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还有不少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2004年6月,广西教育厅授予柳铁一中“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特别奖”,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些成绩的取得的确让人欣喜。在高兴之余,他更精心思索:如何转变更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先进的设备成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催化剂?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对学校教学的冲击力不容小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势在必行,在他的强烈推荐下,学校终于决定安装部署eClass校园综合平台。
新平台的引入,为教师提供了开展网络教学的新空间,但同时对教师的观念和技术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的教师一开始并不认同这样的学习模式,认为对学生参加高考没有一点用处。梁老师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培训―指导―观摩―实践―展示―收获。工夫不负有心人,教师们从最开始的排斥到逐渐接受,从小试牛刀到有所斩获。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了自己的网上教室,互帮互学、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共享资源,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不断摸索前行,一直为实现科学的管理和提高教学有效性而努力。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不言辛苦、甘于奉献,在梁俊敏老师的心里,正是有着这么一块难以割舍的“麦田”,有这份乐此不疲的责任驱使着他,17载,躬耕不辍。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调查
一、背景分析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育部于2004年底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紧接着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河北省也加入了这一建设计划,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中开展了综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
此外,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河北省近几年以农村教育信息化为重点,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起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基本环境。为进一步规范信息资源配备,引导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河北省教育厅于2005年底颁布了《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试行)》。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北省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占据了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的效益的发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以及基础教育质量的持续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综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能否顺利开展。为了了解河北省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我们促进我省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我们对河北省中部地区展开了广泛调查,取得了一些数据,以期为我省后续的教育决策起到一等的参考作用。
二、基本状况
2008年8月,我们利用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放暑假的机会,对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市56所农村初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14个学科的教师进行了调查摸底,其中既有相对较发达的东部平原县市,又有西部信息化发展力量较弱的县区。此外,我们还结合了实地调研、课堂听课、访谈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4份,回收率96%。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远工程”的配备、农村中小学教师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与理解、信息技术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及培训等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
(1)硬件设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就无从谈起。据调查,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投入,已具备一定的成效,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常规教学媒体的配备基本初具规模,有一半以上的学校配备有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等常规教学媒体,而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配备了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信息化教学媒体。
(2)教学软件
据调查,经过近几年的积累与投入,目前中小学拥有的教学软件资源已相对较为丰富,其中,最丰富的是录像带、光盘,其次是幻灯片、投影片,拥有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学校也基本拥有多媒体课件。在这些教学软件资源中,大部分是购买,自我开发的很少,而且有些已经损坏,有些已与教学内容不符。值得注意的是录音教学已呈现极为萎缩的趋势,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2%的老师还采用录音辅助教学。
(3)“农远工程”建设情况
河北省从2004年就开始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因此,此次调查,我们也把“农远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调查内容。根据调查,我省的“农远工程”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在被调查的56所学校中,占一半多的学校已配备或正在配备“农远工程”,模式大部分是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模式,这为实现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搭建了共享平台,为广大农村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实现城乡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保障。
2.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1)认识与应用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已认识到现代教学媒体对其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等常规教学媒体,拥有了使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能够在教学需要时自觉使用,而且自己主动搜集信息资源。而且有近40%的老师正在建设或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或博客。
但是,老师们应用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只有四分之一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辅助自己的教学,有一半的老师是偶尔使用,另有四分之一的老师是基本不用。而且有62%的老师是在做观摩课、公开课或是在领导要求时才使用。原因有很多,教学资源、硬件条件匮乏、设备使用不熟练、学校管理不适应教学需要等问题都存在。
(2)教育技术能力
众所周知,教育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而教学最优化的实现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具备硬件条件的学校,大部分老师能够操作投影器、幻灯机、录像机、影碟机、录音机等常规教学媒体,50%以上的老师能够操作计算机,除了上课使用外,近80%的老师课下利用计算机或查阅信息、解决教学问题,或备课、写教案,或收集资源、开发课件。但是由于能力与网络条件的限制,网络教学还很不普及,只有极少数的老师创建有个人教学网站(网页或个人博客)来辅助教学。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总体来看,无论从硬件设施配套方面来说,还是从教师的教育技术的能力来说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对策或建议。
1.加大教学资源软件的投资
我们知道,如果把硬件比喻做“汽车”的话,软件就相当于“货物”,如果只发“汽车”(即硬件),而忽略配备“货物”(即软件教学资源)的话,其效果无疑等于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投资力度确实在加大,但是,合适的教学资源软件却跟不上,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学校的教学资源软件投资是一次性的,即刚买来设备的时候购买的,其后,无论是损坏还是与教学内容不符了,都不见新的教学资源软件补上。这需要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引起重视,尤其是管理人员积极与部门领导沟通,因为毕竟比起硬件来,软件资源还是要便宜很多。
因此,许多老师呼吁,应多为他们配备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与软件,特别是常规媒体的教学资源,由于其投资小、技术要求低、使用起来灵活方便等原因,在农村中小学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2.注重针对性培训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度的培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被调查的老师中,有近70%的老师承认曾在近五年内参加过培训,而且有三分之一的老师认为培训对他们的教学非常有用,有近一半的老师认为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渴望对他们的培训针对性更强一些,比如加大多媒体素材的处理与课件开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课时比例等。常规媒体教学在农村中小学还有很大利用空间,特别是西部山区,常规教学媒体在其学校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由于应用能力、环境限制等因素,常规媒体是很多老师的首选。因此,在注重信息技术媒体培训的同时,也要考虑常规教学媒体教材的开发与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培训。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多注意引导老师科学选择媒体辅助教学,媒体没有好坏、先进与落后之分,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媒体,其最终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不能让老师们产生出现“唯多媒体”、“多媒体是万能的”等印象。
3.加强管理力度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投资的力度日益加大,但是在信息化管理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比如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技术人员力量不过硬等。据调查,有个别学校到现在还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的学校让其他部门的老师或行政人员做兼职。有的学校倒是有专制的管理人员,但是从本校的老师中任意找一位老师代替,这些老师既不懂教育技术,又没有经过培训,只管开门,不管维修、维护,当老师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时候却无法得到,使得老师们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辅助教学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且,由于管理人员的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有的设备刚用一段时间就坏了;而有的学校管理人员尽管技术力量过硬,但是由于维修维护资金的限制,最后只能将设备“一锁了之”。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对学校的现代教学媒体(含设备、资源)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是否满意时,有将近一般的老师表示不太满意。因此,建议学校在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管理人员尽量采用有教育技术专业背景的老师担任,如有人员编制的困难,由学校其他老师担任的话,就尽量选择懂设备、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来担任,而且要经常不断的送出去参加培训。
此外,还应当有针对性地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展开信息化案例教学、课件开发、论文评比等大赛活动加强农村中小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调动广大农村中小学老师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的扩张,其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期促进高校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连接,改善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已经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从专科、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生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教育规模。但是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也使其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李龙教授[1]在“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中写到,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分别胜任以下工作:
(1)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含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2)各级学校和各级电教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3)教学系统(包括软、硬件环境)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
(4)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
(6)IT产业中教育产品(教育装备、教育网络、教育软件、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
(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传媒公司中广播电视节目和网上栏目的创意、策划和编制。
而在实际的就业情形中,大多数学生流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的甚至从事数理化或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有一些人进入了各类电教部门或企业,但是流向企业的学生数量只占很小一部分。他们的就业情形并没有像专家分析的那么理想和多元化,相当一部分教育技术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原因分析
信息时代需要大量文理渗透、技艺结合、综合型的教育技术创新人才。教育技术毕业生就业难与社会需要大量教育技术人才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社会需求划定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模式左右学科的发展方向,进而影响事业的发展方向。这本应是一个健康的循环模式,但是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偏差。
70年代末,电化教育重新起步时,动手能力的技术员是电教队伍的主力军。社会检验电教专业毕业生的最基本标准就是看能否熟练操作摄、录、编设备,能否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开展网络教学,能否设计一套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建设方案等等,很少有用人单位去考查毕业生的电教理论水平和电教科研能力等。[2]几十年过去了,许多院校仍然沿用着以前陈旧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电教工作技能以及师范技能。电教设施的建设已趋于完善,而信息技术课目前在中小学的地位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也已趋于饱和,这种现状表明,教育技术人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许多学校甚至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产生了“样样学,样样不精通”的问题,使教育技术学毕业生面临着理论不如教育专业学生、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艺术又不如艺术专业学生的尴尬境地。
一个学科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专业特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这是导致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了解不多,认可度不高
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教育理论及教育观念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教育技术人才所能胜任的工作也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不断丰富。但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电化教育阶段,让一个企业聘用教育技术系专业的学生去从事绩效培训,或者让一个网络公司聘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从事专门的技术支持和艺术顾问,他们往往还难以接受。
一个新兴学科从发展起步到被社会广泛接受,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教育技术人都应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为其发展而作出努力。作为教育与信息化之间的桥梁,教育技术在以后的发展中面临着一个很好的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就看我们怎么处理当前的困境了。
3.教育技术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技术学科的交叉性使其涉及自然、社会、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也决定了教育技术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复合性要求,而这也对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高低是信息技术技能型传媒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我国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大多出身于技术领域,教育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术背景不够丰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缺乏底蕴。[3] 例如,讲授教学设计的老师往往自己课堂呈现出一种对着PPT读的满堂灌形式。
在我国,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硕士相对较少,博士生的培养就更少了。我国招收培养教育技术学博士的学校只有10所,而真正有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只有8所高校,每年全国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不足40人。[4]各高校每年能引进的教育技术精英寥寥无几,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也是造成教学质量低、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4.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通
许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清,自己也解释不清自己能干什么,这就为他们选择就业渠道、了解就业信息方面带来了不便。就业渠道、就业信息的不畅通也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产生了阻碍。
改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实行分层教学,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工作者新的使命,他们必须承担起在信息化与教育之间搭建一座畅通的桥梁的重任。正如徐福荫教授在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既懂硬技术又懂软技术,既有信息素养又有媒体素养。只有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各院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生。
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所学基础课程与专业必修课一样,主要在选修课上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例如,信息技术教育、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等专业方向均可设置与其密切相关的课程。
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重理论与技术、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机会,以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丰厚学生的素养。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创作的实验室环境,增加学生的业余活动,如模拟课堂、广告创意、多媒体作品大赛等等;建立创作团队,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让团队承担社会上的一些项目,与社会接触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
2.加强对教育技术的宣传,获取社会的认可
各个院校应该与企业、中小学等就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去单位实习、锻炼,让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校对社会需求作出灵敏的反应,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此外, 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引导学生尽早确立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各院校还应担负起向社会各类用人单位宣传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及专业技能,让各用人单位逐渐了解并认可教育技术学专业。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教学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促进教育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加强他们的能力。
首先,各院校可以将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让教师在切实的教学当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为了确保培训的效果,应对培训设计、保障、实施、评价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最终促进教师的个体成长,完成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其次,学校应引进具有不同背景的高水平教师,如教育学、心理学、电视艺术、媒体艺术等等,以丰富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底蕴,缓解重技术、轻理论的现状。
最后,应加大对教育技术博士生的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紧缺的现状,急需培养一批博士精英进入各院校从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及研究。
结语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技术人才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育技术人才将来能融入各行各业。各高校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技术培养目标,根据自己的特征和类型对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合理的定位,来适应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及社会的发展变化。总之,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未来就业趋势,是要靠我们所有教育技术人的共同努力来改善的。
参考文献:
[1]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5(7):3-8
[2]张小红.美国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给中国电化教育带来了什么.中国电化教育,2004:9-1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整合教学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形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引起课改专家与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
如何跨越整合理念、技术以及策略的高门槛,并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实现有效整合与高效整合,真正惠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同步发展,我校在整合理念、技术应用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引进了概念图这一先进的工具。
概念图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在西方国家,概念图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随着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以Inspiration为代表的,一批功能强大的概念图绘制软件的普及与推广,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更加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习,建构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合作交流,促进意义学习,还可以用来进行网络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整合教学课件制作等,作为指导师生整合教学的实用性工具化平台的价值日益显现。
概念的界定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是指以概念图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概念图应用软件为基础性整合平台,并可实现与信息化媒体资源,以及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多元整合的教学形式。
理论与实践基础
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技术和脑科学现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运用概念图提升整合教学能力的师训研究
课题组从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出发,通过报告、示范、展示、研讨、评优竞赛与网络研习等活动,结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等行动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辅助以考核、激励等策略,点面结合,分层递进,整体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深化概念图的理论研究,从教与学两方面梳理概念图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发掘并拓展概念图在整合教学环境中的功能与应用方式。按学科分类下设11个二级子课题,通过概念图在不同学段与不同学科中的运用,探索和形成可推而广之的应用策略,指导和优化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
(三)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应用模式的建构
以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为整合教学实践的基础平台,积极探索这一软件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同时重点研究概念图Inspiration与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的有效融合。
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探索并总结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教学中的六大应用功能
鉴于概念图绘制软件Inspiration良好的易用性和功能性,课题组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与学中的各种典型案例,提出并总结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整合教学中的六大功能:知识可视化的表征功能、高级思维的发展功能、合作交流的媒介功能、促进教学的评价功能、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开发功能,以及构建网络课程的设计功能等。
传统的概念图通常是用手工绘制的,只要有纸和笔,即可绘出教学需要的各种概念图。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目前手绘概念图已逐步成为师生常态的思维工具与研习策略。实践表明:师生共绘概念图不仅仅可以促进教,而且同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它既可以充当教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学的工具;既可以建构知识与思维路径,也可以同步发展认知与思维能力。
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表明:作为一款集整合技术、功能、理念与应用策略为一体的信息化专家平台,概念图Inspiration软件的推广与普及,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快速成长,符合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总结并提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与课程整合的两大操作策略
策略一:“放眼网络、内外整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构策略
课题组积极地引导教师把目光投向网络,重点依托互联网免费性、共享性资源,以及学科软件平台,提升信息化资源建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引导把教师有限的时间放在资源的合理选择,以及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的设计上,从而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劳动,有力保证了整合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如生物教学中引入的Flasteethwise,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认识牙齿、组装牙齿,而且还可以练习如何正确刷牙等,很有趣味性;如在数学图形教学中引入的七巧板Java动画资源软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化的造型,尝试各种拼接技巧,同时还提供涂色美化的功能,学生非常喜欢;再如在物理光的色散教学中引入的Shockwave动画资源,不仅可以定性地比照各种色光透过棱镜后的偏折情况,而且还提供了偏折角度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定量研究;他们在弥补学生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不足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互动过程,有力支撑了新课标各学科的教与学。
策略二: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
同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一样,博客、魔灯以及一些学科类的教育软件,功能强大且简单易学,是实实在在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往往各具优势与不足,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旨在通过以概念图为支架的多元平台整合,取长补短,弥补概念图单一平台在整合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功能不足,拓展优化概念图的资源开发功能、网络互动功能与课程开发功能。
(三)基于Inspiration等信息化专家平台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初步形成
本课题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纠缠于空泛的理念、策略以及纯粹的技术培训与灌输,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引入技术零障碍,但又饱涵当今先进教育理念与策略的概念图Inspiration、博客Blog、摩灯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又一次快速成功地跨越了整合技术、理念以及策略的“高门槛”。
Blog具有很好的互动特征,但由于本身技术的限制,它的页面结构和呈现方式,则明显逊色于Inspiration的表现。鉴于此,课题组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成功引入整合策略,实现了Inspiration和Blog两个零障碍专家平台的优势互补。借助于Inspiration与Blog的课外整合,有效打破了时空等因素的制约,实现了隐性课堂显性化,封闭课堂网络化,静态课堂动态化,交互形式多样化,教师同行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与Blog进行深度研习和交流反思,有效推进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共享度。
相对于Blog而言,Moodle在教育教学领域则显得更为专业,功能也更为强大。不仅在信息管理方面支持的类型更为丰富,而且最为突出的是,互动形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回复,还可以是投票、讨论、测验、评价、问卷调查等,既可以很好地满足网络课堂教学的需要,又可以在远程网络教学与管理方面游刃有余。而且概念图Inspiration与Moodle的整合也有利于改变Moodle课程界面过于线性化、单一化的不足,课题组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Inspiration 和 Moodle 与网络教学的整合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值得期待。
当然随着整合教学的发展和需要,网络互动平台也会不完全局限于Blog和Moodle,教学中教师们可以结合整合的理念加以发展和充实,但是就现阶段而言,这两个平台应该是当下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网络互动平台的首选,因为它们既不需要额外的经费,也没有高难度的技术培训,但是确功能强大,非常适合整合教学的现实需要。
(四)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师训策略与模式日趋完善
课题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培训与发展的过程,在启动阶段,课题组主要围绕与概念图有关的理论专题研习、技术培训展开工作。整理了《概念图参考文献专辑》,涉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数十篇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有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深化了对概念图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学校每学期均组织2次以上的专题学习,有效推进了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段、不同教师的整合教学开始呈现出许多个性化的亮点,当然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对此课题组及时开展了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展示研讨、教师论坛,以及理论与技术的高级培训,坚持扶持与推进相结合,在有效分享科研集体智慧的同时,有效化解了新的矛盾和困惑,课题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