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土资源论文

国土资源论文

时间:2023-03-28 15:1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土资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土资源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背景下,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闸门”,其重要性日渐明显,国土资源管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作为国土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规范管理秩序,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职责。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出发,就加强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进行全面论述。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国土资源法律法规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和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依法行政,确保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合我们宁夏国土资源管理现状,客观论述了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面临形势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深刻而详实的分析和探讨。并从存在问题入手,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等手法,阐述了我区目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述了在执法监察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对进一步加强全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当前,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既面临着前后未有的好机遇,又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新挑战。

一是从案件发生情况看。土地方面,2002年发案362件,比2001年494件减少132件,比2000年742件减少380件,分别减少26.7%和51.2%;矿产方面,2002年违法案件104件,比2001年33件增加71件,比2000年61件增加43件,分别增加21.5%和70.5%,呈上升趋势。

二是从违法案件种类看。在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中,未经批准占地居首,共1073件,占立案总数的67.1%;在查处的矿产违法案件中,违法开采居多,共194件,占查处案件总数的98%,其中无证开采130件,占65.7%。

三是从违法主体看。个人违法用地、采矿多于集体和企事业单位,个人违法用地1427件,占89.3%,个人违法采矿156件,占78.8%;企事业单位违法用地97件,占6.1%;县级机关违法用地23件,占1.4%。

四是从违法案件发生的区域看。农村违法占地问题多于城市,但城市个案违法占地面积大大高于农村。

五是以“建设城市新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养殖业”、“发展旅游业”为名,无限制的扩大城市外延,大量占用耕地和国有未利用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状况,不仅使大量国土资源流失,也给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执法难的集中表现

“执法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一大难题,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五难”:

违法行为发现难。就全区而言,在有限人员编制下,既要监管土地,又要监管矿山,面广量大,加之基本装备缺乏,交通工具等保障条件较差,全覆盖、高频率动态巡查力所不及,致使有些违法案件很难及时发现。

违法行为制止难。表现为土地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占地施工、矿产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开采抢运,制止起来非常困难。

违法案件调查取证难。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违法者拒不配合,或者借故拖延,而执法人员没有强制调查取证的手段,导致调查工作陷入僵局。

违法案件处理难。由于当前法制环境较差,致使查处案件面临着“严格执法”和“法不责众”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理更是难上加难。

违法案件执行难。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强制执行的权力,实践中种种原因而使案件在执行环节受阻或搁浅。

三、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市(县)领导以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为借口,违法批地、违法用地、非法出让和转让土地,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违法行为不断发生;

二是监察体制不顺。目前这种管理体制,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的“单向”体制,难以形成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下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三是执法手段不硬。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以必要的查封、扣押、拆除等强制措施的权力。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制止。

四是执法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审批发证,轻监督检查的倾向;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执法监察不够经常有力。

四、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必须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出发,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宣传法律,使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明白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运用行政的手段,建立一套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运用经济的手段,一方面全面推行“招、拍、挂”等市场化配置方式,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抑制多占、滥用和浪费土地现象。

(二)以贯彻国务院《决定》和《通知》为契机,始终保持执法监察高压氛围

以卫星遥感执法检查为抓手,突出严肃查处新发生违法用地与政府违法用地两个重点,切实解决基层政府依法用地意识不强和顶风违法问题;建立健全协作办案制度为契机,借助兄弟部门力量,形成国土资源大执法格局;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查人与处事相结合,继续保持严肃查处违法用地的高压态势。

(三)以切实加强执法巡查为载体,努力把土地违法抑制在萌芽状态

违法者的利益有多大,执法的阻力就有多大。查处违法用地只是手段,目的是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土地动态巡查,进一步狠抓源头防范。构建完整的执法监察网络体系。要做到防范关口前移、预防重心下移,逐步建立“上有卫星,下有百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立体防范监管体系,提高案件发现率、制止率和立案率,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四)以严肃查处违法案件为重点,着力提高执法监察效力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强力渗透,无疑对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作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创新,它突出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近年来受到我国企事业及机关单位的欢迎和推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一系列变革,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这是因为: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办公的需要。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由以纸、笔为主体,到以电话、传真、打字机为主体,其效率都较低。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劳动工具,不论是人员培训、岗位分析、招聘和录用资料的处理,还是面谈、笔试、绩效评估,计算机在国土资源系统的应用都很普遍。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使系统内的员工和领导前所未有地相互连接到一起。一方面,高层管理者可以做到向全体员工即时信息、实施在线培训和交流,员工也享有前所未有的相互交流信息的权力。另一方面,网络使得员工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工作及团队合作,加快办公现代化、自动化的进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是我们各单位深层次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单位员工个人的知识、才能、经验和抱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而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项全能,这就要求员工重视相互交流、学习,重视依赖彼此的长处完成共同的任务。例如,我们国土资源系统建立自己的网络并与因特网互联,就有可能穿越时空利用单位内外部的人力资源解决好这一问题,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增加人力资源组织有更多的柔性,增强单位或部门的竞争力或适应性。如今,跨职能部门工作的高效团队出现也就充分印让了这一点。而国土资源系统作为国家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部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二、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国土资源系统人事劳动部担负着各单位机构设置和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的评聘、劳动组织管理、本单位工资、奖励基金和津贴的归口管理,职工继续教育和新进职工岗前教育的归口管理,职工奖惩管理和劳动人事方面的经济责任制考核,本单位社会保险的归口管理,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的统计、规划、分析、预测等工作。原有的人事管理系统突出表现在以手工方式和人事档案信息的静态管理、分散管理为主,这种传统的人事管理软件已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系统本身存在许多缺陷,涉及的面也只局限在人事档案的简单统计及工资奖金的管理。其中,很多管理系统由于开发时不够成熟,存在系统故障率高,实用性差的缺陷,由于缺乏维护,部分功能已经瘫痪。加上各项目劳动人事数据由各家自行管理,存在数据散乱、共享性差,集成化程度低的缺点,造成了数据格式、报表格式的多样性和操作上的复杂性,不利于纵向、横向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远远没有发挥出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不符合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要求。

三、加强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准确掌握本单位有多少人、发多少钱、缴多少费,能够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对信息的及时、精确、有效的要求,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能够减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单位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更好地贯彻落实企业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与合理安排

一方面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难度要有足够的估计,对建设过程、模式的认识要统一,在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开发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要有效沟通和协调。另一方面,作为本单位领导,应充分重视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根据国土资源系统目前的实际,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载体,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升本单位“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构建完全开放性的应用平台,通过不同的权限设置来实现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有效整合当前最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软件应用贯彻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运作之中。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面向网络,采用大型、通用性好的Oracle9i数据库机制。充分考虑系统在实现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方面的需要,保证数据库结构的统一性和相对独立性,以及数据在传输时的绝对安全性。

2.根据用户业务需求和功能要求,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充分考虑用户利益,保证浏览查询者方便操作,系统更新简单,维护简单灵活,易于操作。

3.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提供灵活的建库机制。系统在信息指标、信息代码等方面遵循国家信息标准,保证数据的规范性、统一性;同时提供多种数据转换接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数据库类型的成功转换。

4.提供灵活、易操作的业务管理功能,实现人事业务职能化管理与基础信息管理的有机结合。

5.提供用于输入的列表、模板组件和用于输出的报表组件,使系统直观,操作性好。

6.为适应人事管理工作需要,提供安全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

7.灵活的数据导人导出及强大的图表分析统计功能。

(二)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和设计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是方方面面的,因此,系统的设计务必灵活、方便、周到。在选择应用软件开发合作伙伴时,不宜迷信有关现成的软件,建议事先应该有整体的设计思路。在硬件投入上,应及时到位。当然,如果经费有限,可根据实际需要的轻重缓急,在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就当前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我们可采用eHR(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即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单位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提高效率是eHR的根本目的,而电子化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一方面,eHR可以缩短管理周期,减少HR工作流程的重复操作,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另一方面,eHR可以使HR部门从提供简单的HR信息转变为提供HR知识和解决方案,可以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还可以建立支持HR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可将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分解为最基本的5个元素:人员、团队、职务、职务簇、关联。通过这5个元素的不同组合,最终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在五大元素的基础上,再根据数据管理、流程管理、工具管理、战略管理的顺序逐层开发,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从基础层到战略层全面深入的管理。

(三)注重基础工作,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基础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重要内容,将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成败。而就当前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基础工作来说,主要包括有几个方面:

1.人事综合档案管理。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即实现对人员基本信息库的增、删、改操作及人员基本信息库的导入与导出,并能实现对人员有关基本信息的综合查询及打印功能。

人员统计分析管理:实现人员档案库中所有人员按特种类别进行的综合统计分析,并能以形象的图表格式显示。

人员变动数据库管理:当员工的基本信息发生改变时,此时由人员基本信息库动态生成人员变动数据库及离退休人员管理数据库。

2.综合业务管理。新进员工管理:实现对系统内各单位所有新进人员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个人基本信息和上岗前学习培训情况及上岗工作分配情况的有关信息管理。

员工内调管理:实现对系统内所有内调人员调动前后的基本信息管理,并对职工基本信息库进行及时更新。

职工离退管理:实现对在职人员的离退变更管理及离退通知单的打印.并实现离退人员的基本信息向离退休库的自动转换。

人事调动统计管理:按年度汇总统计职工变动情况,为人力资源统计分析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便于上层领导随时掌握。

技能鉴定管理:实现对所有参加技能鉴定人员的相关政策查询,网上报名、资格审查、成绩等功能,并能实现对相关内容的打印功能。

3.离退休管理:包括离退部门及离退类别数据字典维护,实现对企业内部:离退人员基本信息及工资相关信息的维护、查询及统计,并实现数据的导入和导出。

4.工资奖金管理。工资变动管理:实现对全局岗位工资及非岗位工资的变动通知管理,并实现变动通知单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月工资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单位月工资的统计汇总及打印。

月奖管理:实现对系统内各单位各有关部门月奖的核算及部门发放通知单的打印,并实现月奖汇总管理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一次性奖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单位一次性奖金的发放及统计汇总,并实现一次性奖金发放通知单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经济责任制奖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单位经济责任制奖金的发放及统计汇总,并实现经济责任制奖金发放通知单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零星奖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单位零星奖的发放及统计汇总,并实现零星奖发放通知单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奖金汇总管理:可灵活按用户的汇总时间要求对系统内各单位或部门发放奖金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管理,并实现报表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5.系统维护,即主要包括用户口令权限设置、系统数据字典、平均工资设置及年工资数据维护。人力资源中的每项数据都关系到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信息,为了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系统必须有严格的权限控制,系统管理员可根据业务性质分配权限,各授权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对每个字段或每个模块进行数据录入、查询及修改。严格的权限控制确保了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值得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式应符合劳动人事部的功能需求并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的管理理念来设计和开发,首先应关注“员工信息”和“职务职能”两个最基础的数据管理,在数据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再遵循人力资源自身的业务特征和管理逻辑。依据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并借助这个平台,通过“组织管理”和“员工管理”两种最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

当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而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适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力资源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王宏.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助服务[J].有色金属工业,2005,(9).

[2]宋荣国.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革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10).

第3篇

关键词:科研基地 各异类型 研究成果 科学实验

深秋九月的呼和浩特,暖意融融,绿色盎然,一派“夏日”风景映入眼帘,舒怡人心。2011年9月27日上午,土地勘测规划院迎来了“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正式落户揭牌的日子。为此自治区领导、中国土地规划院、国土资源厅和科学技术厅等领导,通过亲临现场或委托专人代表等多种形式对“内蒙古科研基地”揭牌进行了支持和关注。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内蒙古土地资源科学利用的重视,也体现了自治区对国土资源利用及科学研究基地成立的高度重视。“科研基地”的揭牌成立,开启了自治区土地资源利用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窗口,为国土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形式的探索找到了有效的实践途径,也为我国北方地区各异类型土地利用在内蒙古区域内相应类型的土地利用研究及成果、经验的推广找到了最佳实验基地。如何发挥好“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科学实践的作用,值得深思!为此笔者认为统筹“科研基地”目标,规范“科研基地”制度,明晰“科研基地”程序,营销“科研基地”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品味发展成果 推进平台建设

成立于1954年的土地勘测规划院,历经机构称谓及职能变迁的历史过程,至今终于回归到成立初期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土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及地区土地利用特征调查研究政策建议成果输出职能的机构,实属不易,认知难得。五十八年的规划院发展历史,让我们在土壤普查、土地利用调查、土壤化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牧场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地形测量、工程制图、数字土地工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建设,取得几十项省部级荣誉成果。并在学术研究上收获了近四百篇论文及十几部专著成果,特别是近几年在规划院鼓励学术创造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每年有三十多篇土地利用及相关内容的学术在省部级刊物上,而且每年有几项土地利用专项研究课题在开展着。对于拥有近170名职工及10多名招聘人员的土地勘测规划院,又迎来“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的落地,是可喜的大事,值得熟虑。对比拥有同样工作人员的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2004年成立)的中国土地规划院所取得的成绩,土地勘测规划院更应把握契机将自治区国土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实做牢。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短短的二十五年中,取得1000多项研究成果并有100多项国家、省部级荣誉成果。深厚的学术积淀,铸就了辉煌业绩,必有厚重下的果实为基。以2005年学术成绩为例:30余篇技术专著,400余篇专业论文的数量为中国土地规划院赢得年度科研国家级荣誉。如何借助“内蒙古科研基地”平台,推进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学术研究进程,并全面服务于自治区经济建设及北方区域国土经济发展,是值得琢磨的!统筹“科研基地”工作,规划“科研基地”活力是基本建设原则。

二、凿定原则范畴 控制基地方向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作为国土部门土地利用及地政研究两目标实验室(中心)之一的“利用基地”落户于土地勘测规划院,是国土资源厅领导班子对规划院的信任;也是对规划院机构建制职能的肯定。为此“科研基地”在建设上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下原则:要结合内蒙古经济建设形势和土地自然条件、现状利用形式及国土厅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指示精神开展土地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并采取灵活多样的研究形式,开展自治区各异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方法的研究,要凸显重点研究目标。同时,也要把常规研究项目做好做实,为未来十几年、乃至几百年的区域土地利用研究夯实基础。

“科研基地”建设要有条不紊的进行,以纲举目张的方式开展。首先,要进行“内蒙古科研基地”规章制度的建设。用制度规范行为,使核心科研目的明确;统一认识、服务目标,把自治区国土资源利用的各层面研究,及涉及的各领域研究内容规划好,做到统筹有序、张弛有度。其次,要明晰“内蒙古科研基地”科研程序秩序。用程序引领多种科研形式及灵活方法的实施,使国土资源系统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积极参与到自治区土地利用的研究实践中。让成果丰富;使人才展示,把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自治区国土科技力量建设。再次,要制定“内蒙古科研基地”土地利用科研的中、长期目标规划,特别是,要把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科研规划目标,制定好、衔接好。使“科研基地”有的放矢,防止“蛮牛”乱撞现象发生。最后,要落实、激活“内蒙古科研基地”土地利用研究成果的综合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科学转变的理念价值、觉悟价值,及研究成果能够不断产出的激励机制效果价值的运作机制价值。

科学实验是需要经济支撑的,同样“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的科研活动也需要经济经费来支持。如何统筹“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的经费利用是考量国土厅及规划院领导智慧的课题!也是土地利用科研成果能否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课题!关乎国土资源土地利用工作职能效果的问题!也关乎“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科研平台服务于内蒙古经济发展效果的问题!应加以重视。 虽然,国土厅和规划院对“内蒙古科研基地”的项目经费使用有了统筹规划,但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好经费作用?如何使经费利用创造出更大的科研成果?需要有灵活的机制进行运作。既要把有限的经费利用好,又要使经费利用带来更大的研究成果效应。其需要“两条腿走路式”的利用:(一)通过科研申报程序确定的重点科研项目,要进行固定经费科研利用,要明确法人或项目带头人下的责任和义务的项目研究,同时对那些国土厅审核后具有重大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的项目课题,进行一定数额经费的支持研究,但必须有“合同式”责任和义务及科研成果的研究。对区域针对性常规土地利用现状科研项目要进行维持性经费支持,百年大计持续是基;(二)对于众多土地利用研究及学术论文、论著和土地日常优秀可推广的技术成果,采取年度申报的程序,由“内蒙古科研基地”评审组人员由厅领导和专家组成进行评审。评出的优秀成果进行奖励,特别是利用民间资金对内蒙古土地利用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获奖后要进行“特殊重大成果”奖励。激活国土资源各部门及社会力量进行土地利用形式的研究,使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建设。要清醒的看到土地利用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是国土资源职能工作的重大内容,是国土资源经济生产力的贡献内容。

三、拓宽研究领域 增强科研实力

国土资源土地利用形式研究是一项涉及领域广、影响面大、延伸细微处的科研活动。不是简单的土地利用方式、方法在农牧业上如何利用的工作,而是对城乡各异类型土地在经济活动中深入在各个经济领域利用带来的综合效益效果考量度的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效益程度的研究,是国土资源土地利用生产力的科学实验,是对土地生产力的研究。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步入狭隘的经验主义泥潭中,更不应该陷入到无知自大的本位主义上。土地利用,上关乎物种繁衍的生存质量,下关乎人的衣、食、住、行安全度、舒宜度、满足度。关系重大!研究必然。研究,要自由宽泛,更要“时尚”现实。鼓励对现状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关系土地生产力的研究,以及土地利用生产关系的研究。“内蒙古科研基地”的规范研究,既鼓励涉及各个领域的研究,又有基本目标要求的研究,把“科研基地”的职能作用发挥好,力求研究成果丰富多样。譬如:黄土丘陵区沟壑土地如何高效利用;赤峰地区某旗县的某小山村的土地利用如何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满山青绿、泉水长流的利用方法,又如:露天煤矿的土地利用怎样降低粉尘污染;荒漠化草场利用植被恢复的有效办法;区域某地城镇房地产土地供给量的合理性研究;城市中如何配置休闲绿地等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进行开展。但是,“内蒙古科研基地”必须要有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主流方向的研究课题,作为机构职能内容进行落实。同时,必须把自治区重大土地利用问题作为重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譬如:自治区草原土地利用脆弱性―即荒漠化趋势的土地利用形式如何转变的研究;呼包鄂环经济圈土地利用生态覆被度高比例目标如何实现的研究;兴安(岭)带土地利用绿色经济提升的低碳效益率与农牧业补偿效果的研究;内蒙古经济发展热点区土地利用的GDP贡献度研究;城镇土地利用如何控制PM2.5研究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课题加以实施。“内蒙古科研基地”的土地利用重大项目科学研究要始终坚持以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为核心进行土地利用形式的研究―即利用方式、方法科学、合理性研究。

“内蒙古科研基地”是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全区土地资源利用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生态性研究的基地,隶属于国土厅,委托土地勘测规划院进行日常管理。由于土地利用研究涉及的基础信息资源较广,牵动的部门较多,简单地依靠土地规划院技术力量进行综合性较强的土地利用研究,有“小马拉大车的嫌疑”,为此要整合系统力量和社会各部门的力量进行自治区国土资源利用研究,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到自治区土地利用的研究中来。同时,要充分利用、联合自治区各大学和学院的专业特长及学术资源力量开展土地利用相关内容的研究,把先进、前卫的技术和知识、方法利用在研究上,实现调查、知识、研究一体化运作工作模式,提升土地规划院研究的“软”实力。

四、结束语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研基地”的成立,开启了统一、规范、系统、合理的土地利用研究平台,为国土资源生产力的合理、科学利用开辟了最佳科学实验途径,掀起了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研究的新浪潮。其势必对内蒙古土地资源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利用规划带来新思路、新认识、新理念,对现状土地资源利用必有创新举措的贡献,我们“国土人”应具备这样的认识和觉悟。“内蒙古科研基地”要在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融汇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智慧,采取一切灵活、多样的研究形式激活土地利用科学实验的大活动,为内蒙古经济建设,为北方地区各异类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探索出国土资源生产力发展的新办法。战略统筹“内蒙古科研基地”是必须的、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英文名称:Resources Survey & Environment

主管单位:国土资源部

主办单位: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4814

国内刊号:32-1640/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5篇

关键词:国产基础软件;分布式;总体架构;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3.004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继续加大对国产基础软件的支持,国产基础软件的技术已逐步趋于成熟,应用也逐步扩大。可以预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企业的投入加大的大环境下,国产基础软件有逐步进入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主流核心业务中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受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支持的“国产基础软件重大示范”在国土资源领域率先推进,其首要问题即是对采用国产基础软件来构建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整体架构进行顶层设计。

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1 研究目标

本文研究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架构技术,提出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应用架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服务架构体系以及标准规范,为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实现奠定基础。

1.2 研究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 技术方案设计:针对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需求,分析国产基础软件特性,进行技术选型和技术方案设计。

2) 架构体系设计:在技术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应用架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进行研究,形成国土资源信息服务架构体系。

2 技术方案设计

2.1 技术路线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采用的技术路线如下:

(1)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均采用J2EE技术体系,B/S结构。J2EE作为一个标准中间件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跨平台运行能力,能够简化和规范多层分布式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部署,而且J2EE是一个开放体系,完全有能力适应未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基于国产基础软件产品,进行技术和架构方面的整合与集成。

(3)以Web Service接口方式,实现基于internet上分布式环境下系统之间的信息通信、共享。

(4)在软件架构设计方面,遵循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基本思想。

(5)在元数据目录服务方面,遵循国土资源行业相关元数据标准进行元数据采集和加工、按照国家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2部分技术要求”中有关目录服务接口要求建立并向用户提供目录服务。

采用异步数据访问技术以及图片缓存技术,实现大数据量的网上快速访问。

2.2 技术选型

在技术选型方面,以跨平台性、扩展性、集成性、技术稳定性等为技术选型标准。在基础软件方面,采用国产基础软件为支撑环境,构建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环境与应用。包括了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国产中间件、国产安全中间件,如表1所示。

3 架构体系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一个综合的多层面的环境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与实施。具体涉及到分布式环境建设、应用系统研发、应用试点及示范推广。在分布式环境建设方面,包括了管理办法、流程、规范和研究报告和关键技术攻关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应用系统研发方面,包括了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的研发;在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方面,包括了非公开数据申请应用示范和推广、公开数据申请应用示范和推广。

总体技术方案从以下角度来自顶向下设计:

1)从服务用户角度看。通过internet方式,以Web站点渠道,登录非公开数据申请应用和公开数据申请应用,浏览自己关心的信息,并可以对它们无偿或有偿查询和下载。

2)从信息获取与共享角度看。国土资源信息是物理分布在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及地方国土资源厅局,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将建设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体系。

3)从IT基础设施角度看。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包括一个信息中心的综合信息服务中心、15个数据共享节点的基础设施(服务器、网络等)、约300个地方国土局申请处理终端(计算机、扫描仪、二维条码扫描设备等)及一个CA中心建设。

4)从运营管理角度看。将要建成的系统贯穿整个层面,将来可以从信息共享中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用以维持运行、改进服务、取得收益,并吸引其他尚没有共享的数据参加到系统中来,使得系统不断扩展,价值不断提高。同时,对社会各界来说,使它在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和明显的效益,所以将要建成的系统包括访问控制管理子系统、结算子系统、运行监控子系统。

3.2 总体架构设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总体架构,概括为“五层架构、三大体系”。其中,五层架构自顶向下指的是:门户层、应用层、信息共享服务层、数据层、IT基础设施层,三大体系指的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是以管理机制、标准规范为保障,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互联网,以土地、地质矿产、海洋、测绘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国土资源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地质调查数据管理中心、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和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中心,覆盖15个省的数据共享服务节点,和覆盖300个国土局的数据申请处理终端,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以下分别对五层架构和三大体系进行详细描述:

1)门户层:门户层是通过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为窗口,对外统一提供信息查询与下载等无偿或有偿服务。以HTML页面和Web Service接口方式实现分布式环境下系统之间交互操作。

2)应用层:该层是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为用户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应用层包括了公开数据服务子系统、非公开数据申请子系统的土地信息申请查询子系统及运营管理系统。

3)信息共享服务层:该层在整个总体架构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应用系统层和数据层之间。提供信息获取、共享及服务功能的实现,包括元数据共享子系统、数据共享子系统、数据加工管理工具。

4)数据层:数据层由国土资源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地质调查数据管理中心、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和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中心及源数据库构成,源数据库主要为四大管理中心(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地质调查数据管理中心、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和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中心)提供源数据获取与更新。

5)IT基础设施层: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IT基础平台主要采用国产基础软件和相关国产硬件进行集成,为将来开发的应用系统提供支撑和联调集成测试。

6)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通过构建CA认证系统保障统一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应用等安全。

7)标准规范体系:以上各个层面和支撑体系的建设,需要依托于现有的标准规范和针对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需要制定的应用和管理规范才可成功运行。

8)运行维护体系:通过管理机制和运维流程及制度进行维护,确保系统不间断正常运行,若有故障,能及时解决异常问题。

3.3 应用架构设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应用架构的网络域划分为互联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互联网与政务外网是逻辑隔离,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是物理隔离。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访问对外统一服务窗口的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登录非公开数据申请子系统或公开数据服务子系统,就可以浏览自己关心的信息。系统会自动驱动元数据目录服务子系统,通过元数据目录服务子系统对外提供数据资源的查询检索以及共享访问的入口,通过元数据目录服务子系统将互联网用户的各种数据需求进行分类与导航,最终使用户进入到相应的数据资源中,用户在进行不同类型数据的访问过程时,系统将会自动调用不同的国土资源服务系统对其进行数据共享服务。节点部门的政务内网国土资源信息的获取与更新是通过在节点安装部署一套数据共享子系统实现,然后通过人工方式把获取到的国土资源信息到政务外网上,以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为中转站,把信息传递给互联网用户。应用架构如图2所示。

3.4 信息架构设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信息架构从数据获取、数据共享服务、数据利用与展现、数据维护与管理四个层面进行描述。在数据获取层面,数据获取主要从地质调查部门、测绘部门、土地部门、海洋部门,形成以测绘数据为基础、整合土地与地质矿产数据资源、联合海洋领域数据资源,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基础;在数据共享服务层面,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安全保密的具体特点,采用网络在线和离线两种服务模式,最大程度的支持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基于服务架构(SOA)的设计思想,实现“资源物理分布部署、信息逻辑集中服务”;在数据利用与展现层面,互联网用户对其数据以多种方式利用与展现,支持在线浏览、信息查询与信息下载等方式;在数据维护与管理层面,对其数据维护管理、数据访问策略、数据备份与恢复、元数据管理。信息架构如图3所示。

3.5 体系架构设计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采用多层体系架构,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建立在统一的信息资源基础之上,具体包括:

1)信息资源层: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地质调查数据管理中心、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中心以及综合中心存储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为基础,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机制,形成以测绘数据为基础、整合土地与地质矿产数据资源、联合海洋领域数据资源,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基础。以数据集为单位统一进行数据服务规划,用户在访问每个数据集过程中,后台系统将采用相应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技术提供共享服务功能,信息资源层所有数据均统一通过国土资源服务系统对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界面。

2)服务管理层:在信息资源层的基础上,以支撑共享服务的建立和运行为目标,按照在线网络和离线服务两种不同模式的要求,建立必要的管理工具,包括一站式信息共享服务网站、用户授权与访问控制、运行监控管理、数据加工管理工具;提供必须的共享服务支撑功能,包括对外界用户提供统一的共享服务入口、实现分类用户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控制、实时监测共享服务系统的运行情况、加工整理各类共享数据。通过服务管理层的设计开发与建设,实现对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提供用户注册与权限访问控制、综合中心与各个专业数据中心的运行监控、各类数据加工与产品化工具以及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设计与后台管理功能或工具,为共享服务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转提供后台技术保障。

3)共享服务层: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安全保密的具体特点,采用网络在线和离线两种服务模式,最大程度支持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基于服务架构(SOA)的设计思想,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实现“资源物理分布部署、信息逻辑集中服务”。共享服务层主要是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基于国土各类数据资源的共享服务能力,主要面向国土资源内部、政务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元数据目录服务、基于图片的空间数据快速浏览服务、基于WebGIS技术的空间数据服务、非空间数据共享服务、数据申请审批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其中,基本服务功能部署在各数据管理中心,由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进行集成,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4)用户层:用户层主要是指访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的各类用户。信息资源服务系统通过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由外网、政务内网等不同网络为金融机构用户、社会公众各类用户提供共享与服务能力。不同等级、不同类别以及不同权限的各类用户通过国土资源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进行注册与登录,通过系统提供的用户身份认证与访问权限控制,实现对于该用户开放的各种数据资源与共享服务功能的浏览、访问以及服务功能。共享数据存储在各数据管理中心;综合信息服务中心部署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包括元数据目录服务系统、基于图片的空间数据快速浏览服务系统、基于WebGIS技术的空间数据服务系统、非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非公开数据服务系统;同时部署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包括用户管理、运行监控、一站式共享服务网站等。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系统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涵盖了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国产基础软件及硬件平台、CA认证中心、应用及管理标准规范,其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

互联网用户通过信息资源服务系统驱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通过调度功能完成节点部门的国土资源信息获取,把获取到的国土资源信息结果反馈给用户。

国产基础软件及硬件平台对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营管理系统起基础支撑作用,为应用系统提供支撑服务。

应用及管理标准规范对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营管理系统起运行保障作用,通过遵循现有的标准规范和制定新的应用及管理规范更好地为应用系统提供运行保障服务。

CA认证中心贯穿各个系统,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安全保障。

4 主要技术创新点

1)从采用国外软件产品向全面支撑国产基础软件的创新:近几年,我国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面,尤其在大型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国外基础软件作为支撑环境,放弃了国产基础软件的集成。国土资源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拟采用国产基础软件产品与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和测试。因国内已形成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中,分别有多家具备一定规模的国产软件厂商,这些厂商不但拥有自主产权,同时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在国内市场也有一定范围的应用,本项目从采用国外软件产品向支撑国产基础软件方面的创新。

2)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应用创新:在国内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面,大部分的系统是集中式,但对于广域范围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给IT维护部门增加了工作量,导致了人手不够的情况时有发生。国土资源分布式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将基于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拓展为一个广域互联的分布式大规模的在线信息浏览、信息查询及信息下载的应用。

3)以空间数据访问与网格技术进行集成的创新:以网格技术为支撑,研究开发高性能、高可用性的网格GIS应用服务软件平台,突破网格环境下海量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服务,分布式环境下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访问与网格技术集成应用的创新。

4)基于WebGIS的空间数据共享模式的创新:WebGIS是网络技术与GIS结合的产物,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浏览WebGIS服务器中提供服务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其基本思想是将桌面GIS系统的功能扩展到互联网上,让用户通过浏览器浏览并获取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功能服务。WebGIS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不仅仅是矢量化的空间信息,还可以包含遥感影像、动态视频、文字说明等多种信息。

参考文献

[1]虞慧群,钱之琳,朱仲英,基础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微型电脑应用,2010,26(8):1-5

[2]谢谦,高林,杨建军,李海波,周平,国产基础软件标准化——与研发、测试、应用的互动,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6):4-8

[3]李强,政府领军全面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发展,OA'2006办公自动化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15-17

第6篇

而这接踵而至的采访要求,皆源于一纸书。书当中的被告,分别是国土资源部、教育部、科技部。

清华大学、女研究生、三部委被诉,仅这几个关键词就足够吸引眼球了。李燕接到很多记者的电话,也看到了网友的一些回复和问题。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有些受宠若惊,也感受到了压力。”

申请过程各种设限

事关政府信息公开,起因是李燕的毕业论文。

因为是行政法专业,经导师提点,李燕初步的毕业论文设想是,国内各部委的副职研究。她想了解副部长的职责权限到底是什么、行使职权的模式是什么。

着手准备论文资料期间,李燕发现,国务院各部委的副职资料十分有限,要想顺利完成论文,必须掌握相关资料。于是今年5月份,李燕向各部委申请公开相关资料信息。

起初,她以为这就像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一样轻松,在她看来,副部长的职务信息,一点都不“敏感”,只要手续齐全正确,得到相关回复应是轻而易举。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申请公开信息,李燕碰了一鼻子灰。

她一共向13个部委申请公开各部副部长的分工职责情况,包括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其负责联系的单位。

很快她就发现,信息公开的申请方式和条件五花八门,各部门回复方式不统一,回复态度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就连拒绝原因,也是出于不同“规定”。

比如科技部的网申系统只能提交固定电话号码,李燕是在校学生,没有固定电话号码,因此申请被连续退回两次。

在向民政部申请时,对方要求李燕把论文中哪一段需要用到这项信息点明出来,李燕便觉得有些苛刻。很多时候,相关资料不是在论文完成之后才需要的,而是在论文写作之前就有需要。

此外还有的部委提出要求,李燕必须证明自己的学术研究,这需要院系的盖章证明。

刚开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要求她提供具体的文案号,否则不予受理。

更有甚者,文化部曾口头告知李燕要延期答复,但却不愿意出具书面的通知书。李燕力争,一旦发生纠纷的话,没有正式的答复,无法证明已经告知了。对此,文化部的有关人士回应称,如果通知你了,你说没通知,这是“人品问题”。

“我是学法律的,尤其是学行政法的,他们的某一些回复,在我看来真的没有办法接受。他们怎么会给我这样的答复?这种不专业的处理,让我挺费解。”李燕质疑道。

虽然过程相当曲折,但部分部委还是给出了回复。其中,有两个部委把信息公布在网上,另外有四个则直接向李燕本人公开。

然而此次被诉的三个部委的回复,李燕表示无法接受。

难以打开的信息匣子

科技部的回复是,科技部有五位副部长,在部长的领导下,各位副部长的分工是机关内部工作协调机制,工作分工随工作的发展和领导职务的变化不断调整。

“这样的回复没有实质意义,不是我想要的。”李燕说。

教育部则直接拒绝了信息公开申请,其答复称,所申请的“各副部长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负责联系的单位”等信息,属于我部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的内部管理信息,且与你的特殊需要无关,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2008]36号)及其他文件规定,一般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至于“其他文件”是什么文件,教育部工作人员称是一个“内部规定”,至于具体的文件名称和文号,均不能告知。

国土资源部回复称,该部已经在国土资源部门网站公开了部领导的有关信息,请李燕在网站上查询。但李燕经过查阅并没有在国土资源部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副部长的分工职责。

用李燕的话说,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让她血气方刚地想做点什么。

9月9日,李燕向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递交了三份书,状告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及科技部。

事实上,李燕的个案并不是孤例。大量的公开资料显示,因为不满一些部门为信息公开设置的或隐或显的障碍,各种社会力量尝试过不同的诉求方式,其中不乏律师、学者以及媒体从业者。

譬如北京首个由个人向企事业单位提出公开申请的案例,便是由北京大学三位教授王锡锌、沈岿、陈端洪完成的。2008年,三位学者向北京市发改委等3部门分别提交了3份政务信息公开申请,要求了解机场高速公路收费数额、流向等信息。借此质疑高速公路贷款是否早已还清,而终止收费却仍遥遥无期。

然而最后的回复结果,对“贷款总额和收费资金去向”这一核心问题未给予直接答复。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实践政府信息公开的王锡锌教授就此回应时代周报记者,当时就是做一个尝试,本来可以进一步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的,但因众多公事缠身,才无奈放弃。

而河南南阳市一名叫王清的市民,曾经在2009年向南阳市共181个行政部门,提交了7项政府信息公开书面申请。面对各部门的迥异态度,王清最终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司法途径,才顺利拿到所有回复。但是,回复结果却不甚满意,王清表示,各部门对他申请公开的事项,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无依据公开”,可以说没有一份是完整回复。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大部分信息公开申请最终都以这种形式不了了之,如石沉大海。

即便是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正式公布的第四个年头,信息公开的申请仍然是一场“无言的等待”。2011年5月,北京律师李劲松接连向各个中央国家部委申请公开“三公”消费开支的信息,仍有部门回复,“数据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你没有资格申请”。

今年7月份的温州动车事故,媒体人陈宝成曾向国家铁道部申请要求公开事故调查过程和死亡人数,最后得到的回复竟是,让申请者通过媒体查询。“只能说,有回复总比没有的好。”本身便是媒体从业者的陈宝成无奈回应道。

“这等于把信息公开的责任反而推给媒体监督了,如此做肯定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对本报记者如是说道。

北大学者阎天在《政府信息公开公民指南》中的一段话,大致可说明当今国内信息公开的现状。“政府像个巨大而神秘的匣子,几乎把一切信息和资源都装进去,近于‘全知全能’,而你从外面却窥不到究竟。”

撞钟的人

譬如“三安全一稳定”的解释条例,经常被有关部门当成万能挡箭牌,并且屡试不爽。

但事情也在渐渐起变化。8月15日,最高法的“新”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刊载在最高法的官网上。《规定》吸收公众意见,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的“三安全一稳定信息”和“过程信息”的分类,以是否作为信息公开与否的判断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三安全一稳定”作为不确定法律概念,涵盖的信息范围过于宽泛,且与国家秘密等制度之间存在竞合关系,没必要单独列举。

此外,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将“过程信息”也列入可以不予公开的范围,同样招致不同意见。在8月份的新司法解释中,删除了该内容。

只打行政诉讼的浙江律师袁裕来,接触信息公开申请是家常便饭。“太多了,几乎每一起行政诉讼都要申请一次信息公开,不公开就得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袁裕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业内也都知道我的经历,新的司法解释出来以后,法院更没有理由拒绝立案,所以一般都可以达到目的。”

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接到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根据李燕提交诉状的时间来计算,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决定是否受理最后的时间为9月21日。

9月20日,袁裕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他的经验,李燕状告三部委一事,立案的可能性很大。“近些年来法院对申请信息公开的审理已经趋于正规了,依据法律法规,予以立案才是合理合法。”因此,袁裕来鼓励公民通过法律途径,对不满意的信息公开提出异议。

21日,经过一天的等待,李燕直到下午六点才接到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的电话通知,电话中法院称,由于事关重大,是否立案还要继续研究,推后立案通知日期。至于何时另作通知,则不得而知。

第7篇

关键词:土地档案,开发利用

 

土地档案是国土资源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光盘、声像、电子文件等材料。它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反映着城镇和农业建设生产用地发展的历史真实面貌。了解土地档案的作用,大力开发土地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土地档案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1.土地档案的作用

近年来,在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和深化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新形势下,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提速的过程中,土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主要表现在:一、土地档案是确定土地权属,是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科学管理土地的基本依据。二、土地档案是征用土地和处理土地纠纷、查处违法占地凭证。三、土地档案是重要的技术资源,是研究如何管好、用好土地资源的基础,它不仅用之于现在,还要服务于未来。

总之,土地档案是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档案制度和措施的汇集,也是各项技术成果的真实记录。它对于保护国土资源、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具有凭证、参考作用。它不仅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土地档案的综合利用率日趋增多。因此,做好新形势下土地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至关重要。

2.提高土地档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2.1做好土地档案的收集基础业务工作

2.1.1丰富馆(室)藏量,优化馆(室)藏结构。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馆(室)藏与档案利用的效果是成正比的。馆(室)藏越齐全、丰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会就越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扩大收集范围,丰富馆(室)藏内容。首先,按照制度、规范要求收集整理好机关文书、人事、会计、基建、实物等档案。其次,着重抓好土地占用、土地审批、建设用地补偿使用费征收及使用、“招拍挂”运行等土地资源使用与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土地档案。最大限度地增加馆(室)藏量,努力创造一个门类齐全,分类编目正确合理的综合管理体系。另外,还应加强档案鉴定工作,及时将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鉴定销毁,这样既可以降低保管成本,又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2.1.2加强土地档案的管理工作

(1)重视土地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档案信息量充足、完整、真实、系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加强土地档案的标准化文件的制定工作。使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环节都按一定的标准来进行。。

(3)建立、健全科学的、实用的土地档案检索体系。提高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土地档案信息的工作效率。

(4)注重做好土地档案的编研工作,以便有针对性的搞好服务。

2.2主动服务,变封闭为开放

由于档案本身具有的潜在价值不能自发地实现,必须借助人们的开发利用活动,才能使其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新形势下,土地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为经济建设和各项国土资源工作服务的思想,改变过去那种看门守摊、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变封闭为开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一方面,紧紧围绕社会的需求,找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把握时机,主动配合社会活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凭借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利用网上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优势,与其他档案机构联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增强全社会的档案信息意识,宣传土地档案效益实例,扩大档案的知名度,使人们了解土地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土地档案的社会地位与影响,便于今后的利用。

2.3提高土地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的实施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档案业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必须重视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二、努力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加强学习档案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和拥有现代化的知识及其他社会、科技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档案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业务性很强的重要工作,要做到档案材料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及熟练的专业技能;四、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更新服务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五、具有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保守机密、自我牺牲的品质和综合协调能力。

另外,建立合理的档案利用制度,也是提高土地档案利用率的又一有效途径。

3.做好土地档案利用工作,提高土地档案利用率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土地档案的业务管理工作已经由整理、保管、利用逐步转移到档案的开发利用上。这不仅是土地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整个土地档案工作的目的所在。加强对土地档案的管理利用,不仅可以为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能够为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提供法律凭证和依据。只有搞好档案的利用,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不断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才能使人们重视土地档案工作,才能提高土地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因此,依法合理地利用好土地档案,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档案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对档案的大力开发利用,来增强档案管理的活力,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扩大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8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失地农民 生存保障

土地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来源。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土地的征用量逐年攀升,由此产生的农民失地问题也日益严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说,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大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政策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很多失地农民成为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形成的新的困难群体,他们担负着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成本,面临着生存、就业、养老等多方面的困难,已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严重隐患。

――失地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

2004年,我们对鞍山市开发区、营城子分区、沙河镇等重点集中征地地区的失地农民的现状作了实地调查,调查中我们发现,失地农民很多面临“进无出路、退无保障”的尴尬状况,虽然目前依靠一次性安置费用,生活水平还没有明显地下降,但从长远看,随着安置费用逐渐用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凸现,给社会稳定留下极大隐患。

1、出路问题。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本的出路在于就业。但从调查情况看,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在鞍山营城子分区抽查的40家被征地农户中,就业率不到50%,村里更是出现了一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

2、退路问题。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随着土地的丧失,这些农民就失去了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习惯生存保障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的安置资金随着后续生活及通货膨胀的销蚀,又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生计。一些大龄失地农民尤其是老年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也没有什么社保和低保,势必成为社会中又一类困难群体。

――“两大难题”形成的原因

1、失地农民就业难。失地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不畅通,导致很多失地农民无法向二、三产业转移。即便有一些由政府安置就业转移,而一旦企业合同期满或精简人员,这部分人往往首当其冲被裁减。

2、保障体系不健全。从总体上看,目前各类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普遍偏低,而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还没有全面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失地农民也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主要考虑的是今天能分到多少钱,很少考虑今后的出路问题。村里由于资金等原因也无法将土地征用款用于解决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3、补助方式不完善。当前政府和农民普遍乐于接受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的办法,但从长远角度上看,该办法没能充分考虑到土地对于农民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生存和生活的保障的事实。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便永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如果缺少谋生手段,就会坐吃山空,成为"三无"(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农民。

――“两大难题”解决的办法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出路和退路问题,维护好农民切身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关键是要构筑四条保障线,逐步建立起“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经济补偿”三位一体的长效保障机制。

1、构筑就业保障线。失地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就业,政府在征地的同时,应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实施体系。一是安置就业。对失地农民实行“开发性安置”,即以土地换就业。推荐失地农民到用地单位和园区企业就业,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对多招收失地农民的企业还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补贴;二是自谋职业。免费为失地农民办理农转非手续,建立失地农民的劳动力档案,统一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三是自主创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建立失地农民就业援助制度,让他们享受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发挥其农业生产技能,承包经营农业园区、基地等,继续从事种养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解决生活出路。

2、构筑养老保障线。养老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土地被征用后,建立适合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一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引导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二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对所征缴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设立专门机构,实行专户储存和管理,确保失地农民保障资金规范化管理、安全运行和实现保值增值;三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统发机制。基金主要用于充实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中基本保险部分和补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对农村被征地人员在按一定标准缴纳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费后,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办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使被征地人员在年老时有稳定的基本生活费。

3、构筑生存保障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一是对60岁以上或没有达到城市低保标准的失地农民,全部进入城市低保,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让失地农民中的困难户、特困户直接进入城镇居民的低保体系;二是在保证失地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的同时,为失地农民统一规划建设了安置房,实行集中安置,为失地农民提供住房保障

4、构筑政策保障线。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也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难点。政府作为征地所有权的绝对拥有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逐步建立既兴国又富民的配套政策。一是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改变用压低地价来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的投资理念,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二是改变货币补偿方式。对征地时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可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对征地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并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达到15年的,可帮助办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不能满15年的,可帮助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征地时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可建立基本生活补助制度。

总之,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切实解决土地征用以及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才能保持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简介:

杨凯,女,出生于1975年10月15日,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系,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现工作于鞍山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经营管理处、职务科员,职称工程师,从事地籍、土地市场管理工作。

:《谈谈土地统计》《浅析城市用地规模扩展因素》

第9篇

我国未来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贸易、城市化、人口健康、资源综合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改善和国家安全等都需要地理科学做出积极贡献。地理科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前沿并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自1986年创建以来,长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内涵建设,已于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惟一的地理科学专业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一、专业办学条件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博士后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专任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中科院的北京地理所、成都山地所、新疆地理所等,具有良好的人脉资源与学缘结构。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教授与副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近年来,专任教师先后主持或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国土资源厅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2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58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项,科研考核连续5年获全校理科第一名。同时,专任教师还主持或承担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9项,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奖励8项。建设有四川省级重点课程1门(人文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4门(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旅游学、水文学),校级精品课程3门(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课程数量位居全校前列。

该专业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所需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较为充足。学校图书馆藏书230余万册,有地理类藏书近10万册,有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ebscohost、eco psp、ccc、isi proceeding等多种中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学院资料室的面积约200m2,有100余种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和近万册藏书,每年新增图书、杂志1 000余册。专业实验室面积约5 400m2,有基础实验室28个、开放实验室23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余万元,万元以上大型仪器28台;有arcgis、erdas、mapgis、geostar和cass等国内外专业软件实验平台。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丘陵地区国土资源统筹利用工程实验室为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心为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惟一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专业的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基地不断完善。1996年,经四川省国土局同意、省教育厅批准,由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和川东北地区58个市、县国土资源局联合成立“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董事会”。董事会不仅为专业建设提供资金与智力支持,同时为学生的实习和见习等提供条件,这也是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此外,还有南充市污水处理厂、青居曲流国家地质公园、凌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嘉陵江中游阶地等近郊实习基地;乐山—峨眉山地区的部门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成都—西安—延安地区的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以南充市5所中学为核心,辐射四川盆地的广安、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德阳、乐山、眉山、内江、南充、遂宁和雅安等12个地市的70余所中学地理教育实习基地。

二、主要优势特色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固有的优势和特色。作为四川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历来把师范专业特色建设作为提升办学实力的根基。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学科特征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厚基础”、“强实践”。

1.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服务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必须能够结合实际、灵活自如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课程与课堂教学是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于2008年修订、实施。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新方案将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单独设课,并开设天文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数字地球导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土地法学、房地产估价、可持续发展导论等与中学地理教育和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的选修课程。为了夯实学生的教育教学功底,新方案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书法和地理学科教学论外,还增设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地理素描与三板艺术、地理活动与地理教学、中学地理微格教学、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等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还组织

转贴于

编写《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必读》供学生查阅拓展阅读书目、地理学人风采、专业期刊网站、报考研究生及地理教师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

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除了落实新生入学教育、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员制、期中教学检查和严格考试纪律等常规管理外,还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固定时间、固定教室上自习。大一学生参加手工绘图技能比赛,大二学生参加自然地理野外调研报告比赛,大三学生参加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所有学生选择性参加数字测图技能比赛、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技能比赛、遥感专题应用技能比赛、城市规划软件操作技能比赛、autocad软件操作技能比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设计比赛等,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了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除了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评聘基础教育兼职教师外,还定期邀请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如四川省教科所张白峡教研员、南充高中何从春高级教师、南部中学赵海特级教师、德阳二中饶萍教师(第五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给学生讲授示范课,还定期将学生带到南充市5所中学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评阅试卷等,还选派优秀本科生去顶岗实习或参加中学地理教师置换培训项目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真刀真枪地磨炼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2.校地合作、科研强化,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学人,必须具备丰硕的实践经验、敏锐的学术思维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已建立起由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到设计、由设计到创新,“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探究实验”逐步推进,“实验—实训—实习”互为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互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专业教育与择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必修课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均有严谨的教学大纲及配套讲义,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9.9%;一些技术性或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地图制图、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特别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占其实验实践学时85.0%;近郊乡土地理实习、乐山—峨眉山部门地理实习、成都—西安—延安区域地理实习、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等,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20.3%。

作为地处非中心城市的地方性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建校65年来历经两次分合、七易校名,学校建设发展深受无区位优势、队伍不稳和投入有限等问题的困扰与制约,但西华师大人一直秉承团结一致、毫不气馁、孜孜以求、积极作为的优良传统。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承蒙社会厚爱及董事会成员单位支持,已在嘉陵江中游、川东北地区、川中丘陵区、四川盆周山区的土地利用与保护、城市与区域经济、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数字地貌与环境信息等领域主持或承担200余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研项目。教师以身作则,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所学专业。利用教师项目较多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地图数字化与专题制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与维护、遥感图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区域综合调查、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等工作,通过科研工作磨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学生结合科研工作申请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和撰写毕业论文等成效显著,广泛涉猎土地利用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评价、区位优势分析、教育教学改革等领域。

第10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09-04

土地资源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十分稀缺且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必需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形式用地需求增加,土地的刚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突显,尤其是与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激烈。如何在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大力促进集约节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土地利用效率高、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湖南建设“两型社会”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土地集约节约研究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我省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又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是我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第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深化对新型城市化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型城市化实施质量;第三,通过对湖南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研究,为“两型社会”在新型城市化的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和改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提供依据。

本文以湖南省新化县为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新化县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一、新化县概况及土地集约现状

(一)新化县概况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娄底市西部,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69%,占娄底市面积的43.94%。新化县境内多为山丘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开发矿产主要包括煤、硅、钨、砷、石墨、锡、铅、锌、铜、锑、镁、黄金、高岭土和石灰石等,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在经济发展方面,新化县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及相关配套产业,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在农业发展方面,作为特色产品的茶叶、烤烟、中药材等,已建成了“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

(二)新化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2015年8月份新化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变更调查报告,截止2015年8月全县共有国有土地22691.76公顷(34.04万亩),集体土地339301.82公顷(508.95万亩)(具体见表1)。

在土地利用方面,新化县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土资源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制定了本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新化县的地理特征和非农建设用地的现状与特点,新化县在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原则下,对非农建设用地按照“一心”“一轴”“三线”战略进行布局调整。

二、对新化县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设立与评价方法的选取

评价指标的设立应从影响新化县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因素中找出有关对应的指标,我们可以借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来进行初步评价。在评价中,其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各因素权重值,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开展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评价。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设定评价指标权重

1.建立层次模型。

2.求积法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方根。

(1)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为:

0.569 0.429 0.524 0.702 0.3600.080 0.061 0.035 0.036 0.1200.112 0.184 0.105 0.059 0.2000.186 0.306 0.315 0.178 0.2800.062 0.020 0.021 0.025 0.040

(2)按行相加得:

J=1

W1=0.569+0.429+0.524+0.702+0.360=2.584

W2=0.080+0.061+0.035+0.036+0.120=0.332

W3=0.112+0.184+0.105+0.059+0.200=0.66

W4=0.186+0.306+0.315+0.178+0.280=1.265

W5=0.062+0.020+0.021+0.025+0.040=0.168

(3)将向量W=〔2.584, 0.332, 0.66,1.265, 0.168)T正规化,得

EW=2.584+0.332+0.66+1.265+0.168=5.01

J=1

W1=2.584/5.01=0.515

W2=0.332/5.01=0.066

W3=0.66/5.01=0.132

W4=l.265/.015=0.253

W5=0.168/5.01=0.034

求得特征向量W=〔0.515,0.066,0.132,0.253,0.034〕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

AW= 1 7 5 3 91/7 1 1/3 1/5 31/5 3 1 1/3 51/3 5 3 1 71/9 1/9 1/5 1/7 1 0.5150.0660.1320.2530.034

(AW)1=1×0.515+7×0.066+5×0.132+3×0.253+9×0.034=2.702

(AW)2=1/7×0.515+1×0,066+1/3×0.132+1/5×0.253+3×0.034=0.337

(AW)3=1/5×0.515+3×0.066+1×0.132+1/3×0.253+5×0.034=0.687

(AW)4=1/3×0.515+5×0.066+3×0.132+1×0.253+7×0.034=1.389

(AW)5=1/9×0.515+1/3×0.066+1/5×0.132+1/7×0.253+1×0.034=0.175

?姿MAX=(AW)1=2.702+0.337+0.687+1.389+0.175

Nxwi 5×0.515 5×0.066 5×0.132 5×0.253 5×0.034

=1.049+1.021+1.041+1.098+1.029=5.238

(5)一致性检验结果

CI=?姿max-n=5.238-5=0.238=0.060

n-l 5-1 4

CR=■=■=0.053

CR=0.01 排序合理。

同时我们采取与以上同相的方法,经过一致性相关检验,分别得出该县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度的各因素权重值。该县这三类用地集约度权重值分别如表3,表4、表5。

(三)对新化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依据该县土地利用呈带状分布特点及相应建设特征,我们经选定、划定的各用途样本片区的实际数值,经调查统计,计算分析得出如表7、表8。

(四)对新化县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与评价,我们看到新化县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业用地集约度水平差异较大。中部工业园区最优,指标值为97.2,北部园区指标值为75.45,南部产业区指标值为75.43,北部与南部有较多的有待盘活的工业用地,这两个区域都有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总体上讲,该县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该县在城市发展布局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各用途之间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形成和发挥辐射力、吸引力较强的商业中心的带动功能,商业布局呈现分散、零乱局面,不利于第三产业的集约发展。

3.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过于侧重于建设新的经济开发区,而忽略了原有城市土地及设施的再利用和改造升级,使得原有存量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原有城区由于投入不足,城市功能没有提升,经济效益与居住功能低下。虽然梅苑经济开发区发展较快,但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影响整体城市形象,且造成土地使用的不节约、集约。

三、对新化县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实施城市土地置换力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置换是在满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将来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规划,以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的转变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不断调整,逐步转变城市土地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更新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限定城市边界的手段。

通过这样的土地置换方式,调整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布局,从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同一城市不同级别土地利用的效益划分,降低城市土地闲置率,加强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实现城市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

新化县城区很大部分的土地被传统的工业企业所占据,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这些工业企业土地使用数量巨大,但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传统型的生产企业从事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传统型的工业企业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对土地优势利用明显不足,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外部性现象,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大大降低。因此,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地效益,调整土地结构,挖掘深层潜力尤为重要。如何对新化县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城区土地位置优势,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政府部门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杠杆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优势产业而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土地。通过土地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减少土地浪费,从而提升土地集约化水平。

(二)要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要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首先要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增强土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集体建设用地在土地流转中的交易价值,减少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加强土地执法力度,设定专门的国土资源公安执法人员,让国土违法和浪费行为得到应有的遏制;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激励体系,对那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个人和部门进行奖励,通过资金和土地指标这两个内容的奖励来组成鲜明的奖惩措施,从而让集约利用土地工作能够快速步入正轨。

(三)加大城区建成区土地监察力度,盘活区内闲置土地

新化县的土地利用的现状主要是低度和粗放利用,@种低效的利用方式让新化县的土地利用出现了严重的浪费,所以对全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显得非常有必要。利用土地监察和清理等方式将这些浪费的以及闲置的土地盘活。对于那些已经停滞且投入大量资金的项目来说,政府在审核同类项目时可以将这些项目考虑进来,将资金投入到这些半截子工程上,这样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够缩短建设周期,加快形成产能,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重点推进耕地保护

1.加大对耕地保护力度。让耕地保护指标全面纳入到县镇村的考核体制中去;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真正做到“占一补一”,通过占补平衡来最大限度的节省耕地资源,从而为今后的土地利用奠定基础;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在积极的工作中让百万亩低产土地得到应有的整治,最终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双重提高的目标;要对各种违法违规用地实施零容忍。

2.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首先做好土地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土地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深入村组;组织人员对区域内的农村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来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计划。其次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村镇建设规划这两个规划的要求出发,以空心村改造、中心村合并等方式来实现旧村改造的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引导村民的住宅向城镇集中;对农村宅基地的审批程序进行完善,对宅基地的申报和审批程序进行公开;要强化动态巡查的制度,对违法占地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查处,如果出现了非法占地建宅的情况一律严查。第三,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对申请条件进行极其严格的审查,对土地利用的审批程序进行严格规范,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能够依法使用;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闲置宅基地处置工作,推动旧村改造的步伐,做好村内空闲地利用的工作。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新化县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使得土地资源非常紧张,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相关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层次模型中的求积法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根,经过一致性检验,分别得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集约度各因素权重值。包括居住功能区集约度权重值、商业功能区集约度权重值、工业功能区集约度权重值,之后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依据呈带状分布特点及建设特征,经选定、划定的各用途样本片区的实际数值经调查计算分析,得出目前新化县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即在城镇中,工矿用地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对于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相对不合理;区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无限制扩大城市,随意进行开发区建设,使得过多的优质土地被占用。新化县正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工业化极其重要的时期,所以从保护耕地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行集约和节约用地。这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也是经济转型效果的表现。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县域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12YBB199)的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戴均良,高晓路,杜守帅.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J].地理研究,2010

[2] 张远索,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土地市场统筹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3

[3] 孙平军,丁四保.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3

[4] 王克忠,周泽红.论新型城市化道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 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市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与未来总体战略构思[J].农业经济问题,2010

[6] 李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7] 王玉静.周口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⑶蹇.新型城市化视角下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9] 陈递宁.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效率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59)

第1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法律制度,耕地保护,土地登记

 

一、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耕地整体素质下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加快,耕地总量的增加是困难的,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减少,更糟的是耕地整体素质趋于恶化:优质高产农田在减少,劣质低产农田在增加。论文格式。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资料,中国位于城镇郊区和村镇周围的耕地减少2/5,有些地方甚至超过3/5,这些区位的耕地通常都属于优质高产田。

(二)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从合理开发的角度看,在0.35亿公顷成片荒地中,约有0.133亿公顷可作为耕地用,按垦殖率60%计,可净得耕地800万公顷,后备耕地严重不足,甚至难以弥补现有耕地的损失已基本成为事实。并且宜耕地0.133亿公顷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极易受风蚀、沙化、盐渍化和潜育化影响,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三)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小

建国50多年来,中国耕地统计面积累计减少4273万公顷,扣除开荒造田的2633万公顷,耕地净减少1640万公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占用不可避免,加之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中国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进一步下降,中国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减少,必将加重本已紧张的人地、人粮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耕地资源恶化的原因

(一)认识原因:

认识到耕地保护重要性的主要以学术界和中央有关部门为主,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迫切性,更不知道保护耕地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一样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论文格式。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不少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将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护耕地对立起来,缺乏保护意识。另外,我国的耕地还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对农民来说,失去耕地,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在我国还不能将失去耕地的农民很好安置的情况下,现在的征地补偿不足以让农民安身立命,社会成本很高。考虑耕地的这许多功能,将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它的产出价值都算在征地成本中去,提高征地的经济成本,从而保护耕地。

(二)深层次原因:

(1)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与新《土地管理法》相配套的各种单行法律还欠缺或不够翔实完善,使全国土地管理工作缺乏很好的法律依据,对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约束力不够,不能很好指导操作。如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经济组织,既可以是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村民委员会,还可以是乡镇农民集体等等,这种土地所有权产权界定不明晰,产权主体模糊的直接后果,会造成土地保护、监督上的乏力,集体对耕地保护非不为,而是不能为,无权为;如仍缺乏土地征用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致使征地权力的滥用并以低廉的价格征用农用土地用于非农建设,导致耕地大量损失。(2)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念。现在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是经济增长、城市扩张,而不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衡量,政府官员的耕地保护的积极性难以提高。 三、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思考

我国对耕地进行保护的主要法律有《环境法》、《刑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条例》、《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更多是从经济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及土地的权属问题进行规定。但对具体实施则比较笼统。如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中对耕地保护的一些特殊制度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与审批、节约用地与耕地、土地整理与开发生产区相结合制度等,只规定了制度而对具体的实施没有应对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因此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相配套的各种单行法律,如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责、权利、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登记、土地征用、耕地保护、土地保护、土地租税、土地监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这些配套法律应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条目内容详细,便于实际操作。一旦这些土地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就应作为全国土地管理工作的依据,成为约束全国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统一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快土地管理立法工作,建立以新《土地管理法》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下的土地法律体系。

四、完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

(一)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十分紧张的国家,当前,我国的经济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征用土地是土地管理的一个经常性工作,尽管《土地管理法》对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但修改后的土地征用制度在征用目的、补偿标准、征地程序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补充和完善。论文格式。因此,征用制度完善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以农地基准地价为基础测算征地补偿,提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标准,调整征地过程中政府、用地单位和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加上规划、计划等行政管理措施,有利于建立保护耕地,高效利用土地的制约机制。

(二)完善土地整理制度

在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前提下,土地整理力争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并重,保证补充的耕地质量不下降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仅仅是数量的平衡,而是数量和质量的双平衡,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能制定出相应得可操作的土地整理质量标准,使土地整理质量的提高有章可循;其次,应对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凡是对整理对象的土地其适宜性评价不宜用耕地的土地,政府部门不应投资对其进行整理;凡是通过土地整理用作补充耕地的地力或耕地的总生产能力与已占用的耕地不相对等的,政府部门在验收时坚决不予验收合格。

(三)污染综合防治制度

污染综合防治制度强调队土壤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这实质上是一项严格的许可准入制度,要求利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洁净的原材料和有效的污染防治手段,同时对生产者的生产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对耕地保护最大的一块是农村土壤的污染防治和保护,这要求对耕地生产者实施严格的管制,特别是对农药化肥的生产者进行控制,鼓励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生产无害得制品,鼓励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因此加强“三废治理”,提高农业科学技术,防止农田污染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必不可少的措施(四)建立检查考核制度

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土地管理职能,强化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特别要加强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职能,树立规划的权威性,省级土地管理部门每年要将本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情况向国务院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要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领导责任制,把完成耕地保护和节地挖掘指标的情况作为考核政府工作和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郝晓辉,《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00年,174页

[2]叶枕,《完善土地管理法律制度,走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并重之路》,载民主法制综合网

[3]钟京涛,《我国土地立法评价》,载于《国土资源管理与科技》,03-07-05

[4]戈华清,《西部地区土壤保护法律制度分析》,2002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第12篇

英文名称: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院

主办单位: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0504

国内刊号:13-1330/P

邮发代号:18-2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