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

时间:2022-03-13 05:3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工程专业

第1篇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向;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3-02

物流工程是一门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国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少,招生规模也较小。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也不尽完善。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①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②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③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④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6(5):8-23.

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物流工程;项目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朱莉(1983-),女,江西上饶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史超(199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0年底,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已达4.9万亿元,活跃着的国有、民营和外资物流公司已达万家。[1]受物流行业不断变热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影响,我国物流教育从2002年开始持续升温,至今已有378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历史较短、物流教育中尚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物流工程与技术人才缺乏、物流相关专业本科人才供不应求等现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存在(见图1)。[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大力度为新型工业化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工程人才是解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和宗旨,对本科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一、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调

首先,教学手段单调。单以课堂讲授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对通讯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结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程度。其次,教学方法单调。学校过于重视“填鸭式”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读书式、满堂灌”导致学生昏昏欲睡,教师也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2.教材存在缺陷

现行使用的物流工程专业教材模式较单一,不同教材之间内容存在雷同、创新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教材的具体内容与我国物流产业特点结合不到位、与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结合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反映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是按照传统的“3.5+0.5”模式开展: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育安排在前7个学期,只有最后一学期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3]另外,物流工程教学过程中具体课程设置结构不当,重基础课程、轻专业课程;重课堂教学、轻自主学习;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等。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2]

4.校企合作不到位

一方面,纳入物流工程教学的校企合作体系单位少之又少,且校企合作形式仅仅停留在参观学习阶段;另一方面,本科高校对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不够重视、大多物流相关企业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的高效管理、业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都与员工的素质紧密相关,导致低效合作,校企双方很难有所实际收获,双方缺乏继续加强合作的动力。

二、物流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针对上述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提升学生实践就业能力为核心,借鉴“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和宗旨,紧密结合实际提出改革建议,以切实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指导思想。

1.标准化

我国目前物流工程专业教学刚刚起步,各方面缺乏规范、统一权威,故急需对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进行规范化和模式化处理,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标准的物流教学体系。

(1)教学计划标准化是物流教学标准化的基础。教学计划标准化设计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学校既要重视物流专业课的学习,也要重视物流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即物流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要以专业运用为导向、普及专业常识,要为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专业方向性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且应加大其在整个物流工程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2)教材标准化是物流教学标准化的重要条件。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教材的编取,可由教育部牵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各高校联合承办,由物流企业参与评审。首先在全国各地选出经典优秀的物流工程教材,然后由上述承办方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可行性评估,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评估较好的教材。教育部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教学的总体方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教学与物流产业的结合,各高校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相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具体理论的实用性等,企业相关人员的评估应侧重把握物流教材理论与具体应用实践过程的紧密对接。

(3)教学基础设施标准化是实现物流教学标准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各本科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提出的较高层次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对物流操作单据的管理还是对物流数据的传输,都要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支撑。首先,可建立物流工程和物流信息管理的模拟实验室,能够使学生熟悉各项物流业务单据的填写、传递、核对和差错处理操作,掌握各种物流相关信息的汇总、分析和处理技能,掌握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处理程序,以加强对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关键物流环节的认识。其次,可购置物流教学模拟软件,提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采用演示教学法,运用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阐释物流操作的过程,这种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2.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采取讨论或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主要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作为专业实践课的重头戏,同时作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物流专业的案例教学大多采用引用一些企业经典物流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的方法,[4]但经典案例毕竟只代表历史,很大程度上不能与时俱进,且经典物流案例所存在的环境有时也与学生实际所处环境大相径庭。针对这个问题,亟需对物流案例教学进行一定创新,这个创新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当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此时高校与企业就分别扮演着智囊团和决策者的角色。

(2)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优势。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优势在于此模式能够促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处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更加熟悉物流操作流程,从而提升个人业务操作等实践能力。另外,由于案例的真实性,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会更加谨慎、更加认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学术理论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得到更多的决策参考建议。此模式尤其适用于中小型企业:首先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经营业务和操作流程较为简单,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可能性较大;其次有志于从事物流行业的学生在将来就业实践中所遇的问题及环境,同刚起步中小型企业的相似度较大;最后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储备、企业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对较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3.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物流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物流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具有较强实践性,尤其卓越计划更倡导本科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熟悉物流运行模式、提升业务操作能力。

(1)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模式。项目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事件,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示范下让学生分组并围绕各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对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适应性地改革和优化。为了使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走上岗位后能尽快胜任相关工作,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模式,选用一些物流行业中热点课题作为研讨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相关项目的综合技能学习,即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步骤。可采取以下步骤来实现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的结合(如图2所示):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兴趣或专业小组-企业提出问题并且给出必要的背景资料介绍-师生围绕问题进一步了解各方面相关情况,获得更为真实可靠更为全面的信息-运用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找出理论上的最优解决方法-企业对解决方法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采纳。

1)划分项目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方面的特长,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不同小组可被安排在不同的物流环节(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

2)提出问题。企业提出自身在物流操作不同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且以问题为中心给出企业在运营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方便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3)分析问题、制定方案。首先明确问题所处的环节,也就是明确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将问题细化,以理清导致问题出现的若干原因;最后,根据原因寻找理论知识的支撑,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

4)筛选方案。筛选方案是整个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模式的特色环节,通常包括三个程序:讨论、实践、筛选。首先学生通过讨论淘汰掉一部分在理论上不可行的方案;将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放到企业实践环境中进行模拟运行;最后对方案在模拟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且选出效果最好的方案作为最优解决方案。

5)评估方案。经过筛选之后,企业已经得到了几个在模拟运行过程中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保证方案在更为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同样具有可行性,企业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估。

6)可行便执行。解决方案是否可执行的决定权在企业方,如果优化方案经论证切实可行即可被真正执行。

三、结语

综上,在物流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国家卓越计划为契机,鼓励各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物流工程人才,强调物流企业深度参与、强化培养学生的物流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与优化措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充分就业做好准备。当然,物流工程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故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仍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探寻和完善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

致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史超、章苗苗、周摞、徐雅雯和黄伟)承担了部分调研工作,且对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何黎明.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EB/OL].wuliu.acs.省略/sites/xmwz/gyjjc.jsp?contentId=252873647405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荆浩,姜宝山.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

第3篇

关键词 整合思维 物流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0 引言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急迫,近年来很多高校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培养物流人才,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但截止到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工程的一本、二本高校接近60所,仅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6%左右,物流工程专业年均毕业生数量大概不到5000人,从数量上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仅存在数量上的矛盾,更表现出了两者之间的结构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社会对物流工程人才的强烈需求,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另一方面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和自我期望之间的落差,造成学生离职率和跳槽率也较高的局面。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学科,更是管理、经济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交叉融合的学科。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现代化物流运作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物流工具、技术的物流系统规划与应用的能力,但现实人才培养中一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上引入整合思维的理念,在培养学生技术思维(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上,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掌握物流工程理论知识,理性思考现实和自我期望之间的距离)能力。

如何将整合思维理念运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是提升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整合思维视角重新审视教学体系的构建。

1 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现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从2013年开始招收物流工程本科学生,在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指导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构建凸显了这一特点。

1.1 人才培养

面对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开设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现状,为了能够突出本校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我校将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航天事业发展要求,具有系统的管理学、工学基础理论,能在各类物流领域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仿真、优化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知识结构要求是: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外语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能解决物流工程项目设计与策划、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等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1.2 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分为航空物流、快递物流以及港口物流等三个方向。其中,航空物流方向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有:航空物流、航空物流设备、航空货运管理、配载与平衡、航空货运、机场运营与管理等;快递物流方向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程有:快递运营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快递业务流程设计与优化、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客户管理、快递网络规划与设计等;港口物流方向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程有:港口物流管理、集装箱运输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港口布局规划、国际货运、港口作业系统规划等。在整体课程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课程占总教学学分的79.9%,集中实践教学(含公共实践与专业实践)占总教学学分的20.1%,实践性教学(含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占总教学学分的37.8%。其中,课堂教学课程中必修课(考试)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80.3 %,选修课(考查)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19.7%。

2 整合思维理念在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张俊(2014)指出:“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罗杰?马丁较早地提出了“整合思维”概念,并认为:“整合思维是人的头脑整合直觉、理性和想象的一个过程,即当一个问题存在多个对立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整合思维更加倾向于全面衡量不同方案的情况下,经系统分析、综合多个方案的优势后找到另外一个全新的方案。”同时,马丁教授认为整合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理性思考的态度和思辨的方式,人们能够通过培养、训练而提升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思维能力具体可以区别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能力,并且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物流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传统固定的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对多学科内容的综合学习和运用。将整合思维理念植入物流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中,将会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掌握多学科知识以及更加科学真实地看待未来的就业。

3 整合思维视角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1 课堂理论教学改革

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和现有师资等资源,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如我校开设了航空物流设备、航空货运管理、配载与平衡、航空货运等课程。同时要界定课程之间的界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整合思维等理论课程纳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理论上提升对整合思维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和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多元化,提高学生对多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接受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很多高校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以及现实问题小组讨论法等。

3.2 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要避免传统实践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内容单调、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际生产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保证实践课程实践基础上,设立综合性的“实践+实习”综合实验实训课程。如可以开设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实习、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实验、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实验、物流系统仿真实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实验、综合技能训练等,全面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更贴近实际,既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内容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多元辅助教学改革

整合思维理念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思想的培养,多元辅助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创造与企业家和创业者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条件可以多多聘请这些人才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醒学生整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其次聘请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进行物流工程方面学术交流,介绍当前物流工程发展的前沿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针对性。最后可以与其他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立交换生培养机制,让不同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能够相互融合。通过多元化辅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需要的,并将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更能够清晰地认知自我学习和自我职业发展,进一步增强自我职业发展的弹性。

参考文献

[1] 马乐等.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物流科技,2013(1):31-35.

[2] 孙亮,谭德荣,刘秀清.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物流科技,2014(2):371-373.

[3] 张骏.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物流技术,2014(12):135-137.

[4] Martin R L.The opposable mind: Winning through integrative thinking[M].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9.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1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只重视物流基础理论教育,物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物流业的实际运作差距较大,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忽略了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和实操性。这些既反映了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如何通过改革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有:

(1)面向实际的物流实践训练不足。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实际,而不能过分侧重物流专业理论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还要使学生“会”。这不仅是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同类院校成功教育的经验。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等原因,且惯性认为文科只需一本书和一只粉笔就能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比重较小。就算是安排有实习的教学环节,时间也较短,和母体高校基本相同,也是两个月时间的实习。大部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本科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

(2)目前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由于独立学院原有母体培养体制影响及学生重授课轻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设置过细、过于狭窄的问题较为明显,学科交叉的专业偏少,而学科交叉对现代物流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露,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国际化的要求。

(3)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非工程化”倾向严重。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没有在企业和工程部门的工作经历。他们许多人一直呆在学校,这些教师不仅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更缺乏对工程、生产、操作流程、物流企业人文环境的了解和感情,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出神人化更无从谈及,这就难以焕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热情。

(4)目前独立院校的评价体系和指标错位。目前我国在评估学校和评定教师职称时,通常是过于看重论文的数量和科研经费,而忽视了论文和科学研究的背景和社会价值。有的论文没有任何科技和工程背景,内容空洞。而在学术论文和技术开发应用成果两者之间,重前薄后。很多学校出现论文多多,而具有可以转化为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论文却少之又少的情况。这会使教师生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忽视,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类工程技术人才。

(5)目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工程专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物流管理工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主修领域,除了提供物流管理为主的工程教育计划,还提供交通运输学、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学科、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计划。现行的物流工程教育不仅要加强管理、系统思维和团队协同合作与交流、职业道德和法律、创造性工作和工程设计等能力培养方面的规划统筹,还要把物流工程教育置身于全球经济背景中进行系统规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工程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2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鉴于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借鉴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CDIO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为此CDIO工程教育特别设计了CDIO教学大纲,CDIO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综合地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和职业的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对于工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必须发展成为完整的、成熟的、有思想的个体,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与推理的基础;并在现代团队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交际技能;必须了解如何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系统以达到最后创建和运作该系统的技能。

针对独立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对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按CDIO能力培养大纲要求,制定工程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旨在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我们在以往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往往是以学科来编排教学大纲的,将物流管理工程实践置于次要地位,物流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学生的物流操作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物流管理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改革,严格按照CDIO能力培养大纲的要求,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制定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CDIO能力培养大纲,大纲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项目为培养主线,坚持物流理论与物流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4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面向物流企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它主要是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目标,培养学生过硬的物流工程管理实践技能。借鉴国际先进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对传统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新型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摒弃以往本科教育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观念,以物流工程管理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目的,采用模块化课程教育方法,以工程实践项目带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主动地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

对此,我们构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积极倡导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依照CDIO理念培养学生。将“构想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作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尝试以物流管理工程专业相关的项目作为工程实践教育的组织原则,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多学科、大系统的掌控意识和能力;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

(2)建立基于问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于问题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就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工程项目,让学生组成工程师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项目设计及管理所需的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工程创新思维。

(3)改革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培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课程大纲强调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理论教学进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又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技能型人才。

(4)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工程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对路适用的物流管理人才。以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相关的物流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不是安排在课程进行中或学期结束之后进行,而是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以毕业实习的形式进行。这样虽然学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工程实践,但是这种实践与理论学习相隔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工程技能的锻炼。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按CDIO标准,有层次、分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校企合作,不光是在毕业实习环节进行物流项目的操作训练,更要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过硬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5)积极采用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中心的并行式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一系列串联步骤,忽视了学科之间,尤其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也是当前大多独立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而在并行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课之间同时在线,理论和实践之间交叉平行,同时进行。并行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组织上的并行;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并行。在汽车服务工程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并行式教学模式。

第5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第6篇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5]高和鸿,郝建彤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C

第7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管理;教育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的概念为很多人熟知,所谓“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改变传统的各行业的发展方式,使其进入一种全新的发展状态。多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了很多传统行业,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物流发展的遏制,尤其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和物流发展的后继无力。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于我国物流人才的缺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估算,现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就达到600万余人[4],未来5年内我国物流市场有一千亿以上的发展空间[1,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我国物流相关岗位招聘经验分布要求中应届毕业生仅占4%[3],与每年新增物流岗位130万多相比,每年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有20万人。物流人才的缺乏追根究底是我国的物流管理的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本文希望,从物流人才的需求到培养目标、从国内高校物流课程设置的分析到欧美及日本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来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教育改革意义,寻求更佳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途径,并对此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教育改革的意义

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体系在信息技术要求、服务增值、服务人性化等许多方面与传统物流渐行渐远,为了迎合这一需求,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以及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由于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有着很大的缺口,教育改革势必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我国物流行业步入成熟阶段。

(二)有利于满足物流教育的创新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没有创新的改革不能称之为改革,所以物流教育的改革必将会带领学校走向创新型教学模式的道路。一旦这种创新模式为社会所认可,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求学。

(三)有利于满足物流学生的竞争需求,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从长风网调查制作的有关物流岗位招聘经验的要求分布图不难看出:物流岗位更多的需要有经验的人来胜任,这无疑会加重物流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解决这对矛盾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必将充当着“调和剂”的角色。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职高、技校等。其中普通院校主要培养本科以上的理论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职高、技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对这三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以2013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法律、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物流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还要熟练地运用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具备从事物流业务运作、物流综合管理和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等能力。

(二)课程设置

1.起源。我国的物流概念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两条国外途径:一是欧美国家的市场营销学中包含的“实体分配”概念,另一条则是来源于日本的物流概念。相对于国外,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北京物资学院目录外本科专业首次招生;2002年增设3所;2003年迅速增加为11所。在这一批新增的学校中,大连海事、武汉理工为物流工程类,其他则为物流管理类[5]。到2014年低,已经有47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6]。

2.国内高等院校物流课程设置对比分析。总体来看,我国的物流教育主要以高等院校教育为主,下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面。其中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是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物流电子设备设计和物流机械工程技术等,而物流管理则是主要是学习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目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因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的不同使得其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差别,现做如下总结:(1)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工科类,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其中清华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平时学习主要是进行国际合作并且选用国际一流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使用的外文教材。另外北科大拥有一所专门从事物流教育研究的学术机构,为国家许多企业、公司、政府部门及军工单位等进行物流系统诊断、物流发展规划与方案设计等服务。(2)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管理类,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这类高校主要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管理。平时学习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国外物流等课程。(3)某些特殊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港口知识学习,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这两所代表学校,在平时让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知识外,还注重让学生学习港口运输知识。

三、国外物流教育体系

国外物流起步早,美国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全面进入了物流领域,90年代进入供应链管理,相对来说国外的物流教育处于比较成熟完善的阶段,他们的教育体系同时包含了高等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

(一)高等院校教育

高等院校的物流教育分为商学院下的物流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商学院的物流管理课程侧重于供应链管理和战略分析;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课程则主要对港口、交通运输、地理信息等系统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说,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核心是运输与配送,强调从货物装车到送到目的地或者客户手中的过程与方式,专业设置结合了学校特点和就业方向。往往在办学之初各大高校就会体现不同侧重点,注重不同物流分领域。

(二)物流职业教育

国外物流教育与国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依赖高等院校外,还具有非常完善的职业培训教育以及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二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十分重视实践。

1.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在英国,目前实行的是由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推出的ILT认证体系[7],它是基于各个级别的物流专业管理人员所应具有的能力模型设计,其认证考试也兼顾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个方面,普通高校教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美国和日本,同样具有企业和物流协会开设课程,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过程。其中美国主要是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组织物流在职教育,而日本主要是由日本通运、山九株式会社等组织物流人才培训,他们对物流人才的职业认证和教育要求对于培养专业物流人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物流教育中的实践。在德国,物流管理的教育实行“双元制”,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8],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则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德国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严格的规范化操作习惯。因此,学生要以正式工人身份进行生产,实习中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双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学生,有1/4以上的时间都在企业,内容是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课程设置

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除公共课外课程设置主要有:物流学概论、物流管理学、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与库存控制、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第三方物流、运输经济学、零售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贸易、国际货运、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管理、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等。图1为我校2013级课程设计关系。

(二)我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国内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对比与正常上课与考核体会,我发现以下问题:

1.我校物流管理课程庞杂琐碎,缺乏侧重点。经过比对,我校物流管理课程交叉学科丰富,偏重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大类,缺少对专业物流的侧重和重视。这样的课程设计导致了培养方向太过宽泛,更多能培养出的是万用型的物流人才,他们或许适用各类与物流相关的经济部门和工商企业,但是在运输、仓储、物流设计等高精尖领域缺乏竞争力。

2.我校物流管理课程理论比重过大。以供应链管理为例,老师在讲解系统运输规划模型的题目时注重的是过程的推导和求解,目的在于解开题目而不是实际问题的说明甚至解决。学生的确掌握了该课程的应试解题能力,然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具体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本校老师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博士,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课堂知识传授都来自于理论教导,课堂的实际视频展示多来自网络,这样一旦老师想要进行知识拓展就会遇到困难。

五、总结及建议

(一)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方向课程的设置改革

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主打领域和倾向性。以日本为例:东京都市大学和福山平成大学侧重物流方向,而大阪市立大学、东京工科大学、名古屋经济大学则侧重流通方向[9]。他们的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开始对于物流人才的设定就是将来能够进入某一物流细分行业,相比我国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他们的学生在未来物流分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更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有必要加强电子商务方向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对学生电子商务实践的培训。即使学生将来读研,做学术研究,也不能脱离实际去建立纯粹的数学模型。

(二)加强学生和教师实践的学习

由于中国各个高校急于开办物流专业,其中快速填补的教师空缺大多由同经济管理大类的学者用物流的课本执教[10],这使得他们在授课中缺乏知识的拓展和对于实践的描述。再加之国内上机课程和实践课程名头过于实质,学生缺乏对物流产业的了解,更不要提学生的专业素质[11]。所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培训,尽早构建他们与物流企业的联系对于当今教育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最后,国内物流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补充和衔接。国内有物流师资格证考试,当时普遍社会重视度和认同度不高,缺乏实质意义,对就业的帮助较少。大部分思想还是注重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直接追求经验的累积,缺乏对物流人才的进一步深造,没能很好的衔接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就业要求。

(三)“互联网+物流”等创业课堂及创业大赛的开展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快速成长,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时展背景都要求物流人才能够学习有效技能,毕业后同现有物流模式接轨。因此,培养物流人才我们要从课程设置、主导教育思想开始,稳扎稳打,使专业物流学生能够切实的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大电商自营仓管及物流配送,普通超市等运营场所仓库管理与采购等方面有所贡献。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原因,希望就普通高校而言,尤其是对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言,能够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增强实践及上机模拟课时,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丰富的外出交流比赛信息渠道和机会,只有这样,我校才能涌出更多的物流人才并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上站稳脚跟。

作者:马鹏 郑慧雯 周清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陶峥,张兰.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9):54-55.

[2]董鹏.电商热潮背后的物流人才困境,2014.

[3]物流行业就业形势数据分析.长风网

[4]中国现代物流人才缺口600万高端设备依赖进口.一财网,2013

[5]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6]何黎明.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5年展望.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7]平海.国外物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45-47.

[8]潘文军.差距.现状.举措———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70-72.

[9]陈俊英.战后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27):44-47.

第9篇

一、前言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物流行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热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在高速度的背后,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物流人才的紧缺和低质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底,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8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5.271%。[2]至200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增加到1087所,从现有数据看,已有22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占全国872所高职学院的25.229%,有的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多下工夫,在结合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输送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高职物流专业设置分析

从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总体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含物流经济)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物流学科是在每个高职院校自己的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形式也借鉴了这些相关学科。拿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该院于2002在经济管理系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也借鉴了这两个专业。还有一些学校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程、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交通工程为相关专业,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应该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突出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基本原理与方法、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的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物流学科的特点,有必要对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做一个划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现状,现阶段可以大概把物流学科的研究、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

1.物流管理工程方向

物流教学的重点是对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与运作。涉及的面比较广,是物流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交通运输、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背景的专业都可以归为这个培养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2.物流信息技术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在与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及管理。注重信息流在物流系统中的通畅流动。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3.物流设备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物流设备与设施的设计、使用与保养、维护等。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现代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方向)、北海职业学院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4.国际物流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懂得国际物流法律与政策,国际物流事实务。能进行国际物流活动的人才。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开设物流相关课程。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随着物流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有必要建立物流一级学科并可考虑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并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四、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均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块,即支撑知识、核心知识和外延知识。

1.支撑知识

由于物流学科是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学属性、工学和理学属性。因此物流运作离不开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对于支撑知识的课程的设置与不同的院校的学科背景有关。如果物流学科设置在有经济管理背景的学院,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经济管理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置在有交通运输管理背景的学院,运输系统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立在有海事背景的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会丰富一些。但是不管设立在哪个学院,物流专业人才的支撑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物流专业培养体系中应该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物流环境与地理、物流基础设备管理与养护、环境工程、运筹学等课程。

2.核心知识

是指物流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解物流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会用物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解决物流领域的一般问题,能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工具支持。从目前来看,在高职课堂上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商品养护与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案例教学、国际物流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等核心课程。

3.外延知识

一个物流人才出去以后,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个人素养,才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延知识主要包括个人品质、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语言能力、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在大学课程中主要开设:思想道德、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外延知识。

五、高职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高职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上下功夫,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要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根据物流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结合对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了解,对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建立了以下的模式。#p#分页标题#e#

1.课堂教学环节

该环节以理论讲解为主,可开设的课程有(表略)。

2.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用人单位对我们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物流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其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整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了培养物流管理一线、实践型、岗位操作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操作与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选出针对培养目标的实用性理论知识,增加实际岗位训练和实务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实践教学模式。

(1)建立校内物流专业技能训练中心 校内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操流程,让学生进行定岗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实习基地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对有些专业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可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把相关课程安排在企业中,并邀请有经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和模拟实训后,一般能满足企业相应岗位的任职要求。不过,学校的模拟训练环境与企业实际运营环境毕竟有一定差距,为了真正能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实践型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最大可能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必须经过企业实地演练这一环节。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相关物流企业或物流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同时,还应安排相关老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与指导,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结。在此特别提出的是,对于毕业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我们除了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外,还应尽量争取使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可以留在该单位,以部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3)招企业进驻学校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等,即学校留有一些实训空间,招企业进驻学校,而企业的运营可由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如“华润万家校园超市”进驻于各大高职院校,首先选派华润万家的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培训,然后提供商品给校园超市,由在校学生全权负责校园超市实体店的运营,包括超市中商品的定价、进货、理货、销售、货款结算、退货、运输等。这样不仅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也为物流专业甚或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平台。

(4)积极开展各类物流竞赛活动 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性物流知识、技能竞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进取精神。

(5)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聘请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的物流专家和代表定期地为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3.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环节

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3]同时,有条件的学院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近早在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方便学生的培训和考证。目前,物流专业可以考的资格证书很多,如报关员、外销员、外贸单证员、助理物流师、进销存管理师等。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指导学生考证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物流行业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和选择,但要注意尽可能多的提供可考取的证书类别,使学生在考证上能有更多的选择。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相关专业之间进行证书替换,如,学生可以用助理电子商务师证替换助理物流师证,或用高级营销员证替换物流师证。这样即能保证学生的“双证书”要求,又可以满足个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六、高职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经验少,且大多数教师原先所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开办物流专业上整体起步较晚,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专业建设上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物流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物流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为迫切的任务。我们认为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优良的物流师资队伍。第一,引进高学历人才,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物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和硕士学位。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派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班和物流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论坛。第四,从企业、社会和有关学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教师。#p#分页标题#e#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物流;运输方案;优化

工程项目物流是指在水利水电、石化、冶金等大型建设项目中,通过大型货物和设备的运输为基础平台的物流活动。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的逐步发展,全球范围内大型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工程物流概念和配置措施不断应用在各种工程建设中。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工程物流的深入研究不足,成果较少,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都无法满足当前工程物流的运输管理要求。随着近年来工程物流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学者和专家逐渐开始关注物流领域的研究和优化。

1、运输方案优化选题

当今的世界是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全球范围内各种大型物流公司不断兴起,为各种大型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和生产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有力保证。工程项目物流服务是为了满足各种大型建设项目所需要的物流计划、执行和各种控制过程,为各种项目建设工程提供成套的物流解决方案和专业的服务。由于在物流运输中各种设备价值高、运输和装卸风险大,因此就需要在运输方案中进行优化和选择。

2、工程物流的概念

工程物流是一种近年来经物流市场专业细分化形成的物流分支。是一种服务形式,是以工程项目为服务对象并为其提供物流服务的体系。工程项目是一个专业术语,属于项目的一个大类,是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有开工时间和竣工时间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为了满足在工程项目中的各种设备需求和材料需求而进行的物流计划、执行和控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完全解决方案。

3、工程物流特点

工程项目物流由于其专业特性,与其它细分的专业物流领域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工程项目物流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物流主体的特殊性

工程项目物流主体的超重、超大、价值昂贵等是工程项目物流的主要特征。由于大型水利、电力、石化等建设项目多是耗资巨大的大型工程项目,其成套设备中的的工程核心设备通常是价值昂贵、重量超重、体积尺寸超大,产生的物流活动和其它货物形式的物流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工程项目物流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大型超限货物及其配套设备的差异化的物流活动。

3.2 物流技术的特殊性

在工程项目物流中,大型货物的跨国运输是工程项目物流的重要内容,其涉及的诸多环节需要通过科学的计算和论证,并通过采用一系列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手段来实现其运输过程。因此,工程项目物流的技术水平又是物流领域中的高端。

4、运输方案优化原则

4.1 安全性原则

运输方案的安全性是保证物流运输的前提,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是保证运输安全性的首要条件,它包括人身、设备和被运货物的安全。为了保证运输安全,应首先了解要承运货物的特性,如重量、体积、贵重程度、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易碎、易燃等危险性),然后选择安全可靠的运输方式。

4.2 及时性原则

设备运输的在途时间和到货的准时性是衡量运输效果的又一重要指标。运输时间的长短和到货的准确性对生产的顺利进行影响极大,由于运输不及时造成用户缺货,有时会对客户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3 低成本原则

运输成本是衡量运输系统的综合指标,也是影响物流运输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运输费用似乎和以上的两个原则存在悖反,如为缩短运输时间,选择速度更快的运输方式,一般会引起运输费用的增加。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即保证生产的顺利开展,又要运输系统的成本较低,需要综合考虑全局之后衡量一个最优的方案。

5、制定运输方案的步骤

5.1 方案策划

制定物流运作模型后,即可着手于物流方案的策划阶段。策划的主要内容包含多条运输路线、多种运输方式和多类型运输工具的相互组合即选择,装/卸货物方式、具体实施步骤等。每个方案考虑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例如装船方案就主要考虑船舶的类型和货物的配载;运输方案则主要考虑运输线路等因素。制定物流方案的两个必要条件如下:首先,必须满足客户提出的物流需求,其次,物流方案需要必要的、科学的技术论证。满足客户需求是制定方案的首要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定性的标准,达到足够满足客户提出的需求即可;对定量标准,则应尽量满足客户需求。论证物流方案是指判别物流方案可行性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依据经验判断、数据分析及实验论证。

5.2 运输方案的选择

由于不同工程项目物流对运输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社会发展中,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是提高运输质量、保证运输效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工程物流广泛采用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进行物流项目运输。多式联运是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多种方式的紧密衔接和密切协调。优化多式联运运输方式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通过最佳的联运方式和运输路线减少物流成本。由于工程项目物流的多式联运涉及多种运输方式且运距较长,所以还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工程物流运输方式的选择,通常基于以下三要素:一是运输的安全,安全性是工程项目物流运输方式选择中的首要要素,也是客户关系的核心问题。二是运输的时间,工程项目物流中对运输的时间有较高的需求,货物是否及时运抵收货地将影响整个大型项目的建设进度。三是运输的成本,即以最低的运输成本完成符合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因此,工程项目物流运输方式的选择是综合考虑上述三要素后,在确保运输安全的前提下,能符合客户运输时间要求的运输成本最低的多种运输方式联合的方案。

第11篇

关键词:物流专业;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8-03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紧缺人才。2012年,教育部将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批准为一级学科,全国各工科院校几乎都增设了物流专业,也培养了大批的物流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物流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涵盖了许多方向,如物流机械、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等。虽然都称为是物流专业,但各院校针对本校的特点培养的方向有所不同,各院校为不同方向的物流专业所设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也相差很大。有偏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类的,有偏重运输与仓储管理类的,有偏重企业供应链管理类的,有偏重物流信息技术及物联网软件开发类的,也有偏重物流机械设备设计与配置类等。但无论培养物流专业的何种方向的人才,各校都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物流建模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其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现代物流系统中常见的优化问题及求解方法

物流被称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通过规划建设现代物流系统和改变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可大大降低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物流专业人才之所以缺乏,是由于在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处处都是较难解决的优化决策问题,必须应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才能得到好的结果。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中常见的优化问题和解决方法。

1.物流需求预测。在物流系统规划中物流设施(仓库、设备、停车场、车辆数等)规模的确定,物流管理中的物流仓储控制等都需有科学准确的物流需求预测作为决策基础。然而由于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准确预测物流需求是相当困难的问题。物流需求预测问题分为单品种货物与多品种货物的物流需求预测、单个节点与区域内总物流需求预测、近期与中远期物流需求预测等多类问题。目前各种中样的需求预测模型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一百多种。除定性预测外,常见应用于物流需求的定量预测模型有增长系数法、趋势外推法、曲线拟合法、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原单位(生成率)法、类别生成法、生长曲线法等。目前较流行的还有应用一些启发式或亚启发式算法进行区域内的物流需求预测,如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动态预测模型等。在实际的物流需求预测时,经常同时应用以上多种模型构成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数理逻辑学、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2.物流系统总体设计。物流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物流的运营成本及运作效率。物流系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内系统物流节点的数量、规模和位置的确定;各物流节点的功能定位和功能设施(含停车场)的合理配置;物流节点内部设施布局;物流运输通道设计及能力分析等问题。其中区域内物流节点的数量和规模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对区域内物流总需求的预测结果。常见的模型有成本分析模型、随机报童模型、数据包络模型以及参数标定法等。物流节点的选址问题是物流系统规划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单一设施选址与多设施选址、连续区域选址与离散点选址、单纯位置选址与具有客户最优分配的选址、有能力约束选址与无能力约束选址等。本科生需掌握的典型物流选址模型和方法有:重心模型及不动点算法、交叉中值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因素评分模型及层次分析法、多点解析模型及鲍摩・瓦乐夫启发式算法、奎汉・哈姆勃兹启发式算法、P-中值模型、集合覆盖模型、最大覆盖模型等。目前较常用的还有设计计算机算法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模糊群决策法等。这些算法的思路物流专业的本科生也应有所了解。物流节点内部设施布局是指在物流节点的规模与功能已确定的条件下,进一步设计节点内各设施间的位置关系,大多是引用工业工程法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常用的模型和算法有系统布局法、关系表布局法、CORELAP布局算法、ALDEP布局算法、CRAFT布局算法、MultiPLE布局算法、数据包络分析布局模型等。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系统工程学、工业工程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3.物流运输组织与运输管理。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是减少物流总成本的重要手段,在货物运输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优化管理问题,如运输方式(工具)、运输线路、运输链的优化选择;车辆与货物间的最优配载、配送计划及配装计划的优化编制;物流企业车辆的最佳拥有台数、运用与维护方案;车辆、船只及集装箱等的优化调度等问题。常见的模型有总费用分析法、综合性能评价法、公路货运交易优化配载模型、物资调运模型等。其中有关配送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是实际应用最广、理论上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所考虑的因素分为了许多类型,如纯装问题、纯卸问题和装卸混合问题、对弧服务问题和对点服务问题、车辆满载与车辆非满载问题、单配送中心和多配送中心问题、运输车辆有距离上限约束和无距离约束问题、路网上线路距离无方向(对称)和有方向(非对称)问题、运输车辆是同类和异类问题、客户装卸点有时间窗约束和无时间窗约束问题等。由于每一类问题在理论上都属于NP-困难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常设计近似算法进行求解,求精确解的算法,可求解小型的配送问题,如分枝定界法、割平面法、网络流算法以及动态规划方法等。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建模基础、图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4.物流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库存具有对不同部门间的需求进行调节的功能,库存物品过剩或者枯竭,是造成企业生产活动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货物供应及需求受大量因素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影响,库存控制也是物流管理中较为困难的决策问题。库存控制包括单级库存与多级(供应链)库存、确定型库存与随机型库存、单品种与多品种库存等问题。物流仓储管理还包括仓位计划和拣货计划的编制、物流成本分析及风险分析等内容。物流库存管理的典型模型有经济批量订货模型、二次方策略模型、有数量折扣的EOQ模型、一次性进货报童模型、定期盘点库存模型、(s,S)型存储策略模型、鞭打效应分析模型、多级批量定货模型和直列系统多级库存模型、单级和多级概率库存模型、动态规划模型、最优匹配模型和网络最短路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等。以上模型主要用到的理论基础是运筹学、图论和算法设计等。

二、物流专业的数学基础要求

通过以上对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及物流运营管理中的各类优化决策问题的介绍可知,要培养从事物流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数学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具体来说,物流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以下基础理论知识结构。

1.基础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目前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本科都会开设这些课程,而物流专业应特别加强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多变量解析、回归分析等内容。

2.建模及优化理论。主要包含数学建模方法和运筹学理论,我国大多数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这两门课,也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物流系统模型”或“物流运筹”等课程。其中运筹学是解决物流优化决策问题的重要方法,如规划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存贮论、排队论、决策论、模拟模型法、图与网络理论、启发式方法、数值分析法、费用便利分析等方法。

3.计算机算法设计及仿真。计算机算法设计及计算机仿真是求解物流系统中各类优化模型的基本工具,要使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动手能力。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为求解物流系统中的优化决策问题,建议还应开设“数值计算与算法设计”、“系统仿真基础”等课程。

4.系统设计与分析理论。在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过程中,还要应用一些系统设计及系统分析理论,如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大系统理论、系统控制论、系统动力学、IE(工业工程)法等。虽然对物流专业本科生不能要求都掌握这些理论,但需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内容应有所了解。

三、加强物流专业本科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

由以上对物流专业本科生基础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到,物流专业学生需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学生在学习基础课时还未涉及专业内容,各项基础理论不知道如何应用,往往是学过了就忘。而在学习物流专业课时,较注重具体管理方法的使用,不知这些方法是如何得到的,使得学生当遇到没有学过的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因此需有一门课程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通过提出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中各类优化决策问题,帮助学生应用各种已学到的基础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求解这些模型的计算机算法、分析比较各种求解方法的优劣,我们将这门课程称之为“物流系统模型”或“物流运筹”。属于物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物流系统模型”课程主要有以下三大教学内容。

1.常用物流系统模型的推导及介绍。提出以上物流规划与管理中所列举的优化决策问题,介绍解决这些问题的典型模型及求解思路。对相对简单的模型及算法,引导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来推导解决该问题的模型和方法,使得学生在后面学习专业课时遇到这些问题和方法时有较深刻的印象。

2.介绍一些新的优化理论和相关算法知识。如系统分析理论、系统控制论、系统动力学、IE(工业工程)法等,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开扩学生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第12篇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不过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各个高校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物流工程”专业往往是在理工科背景的高校设置,该专业侧重于用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物流的问题,与生产运作、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较为紧密;而“物流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偏重于文理科的大学设置,主要侧重于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系统。据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9日举办的关于“制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全国设置“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的高校有200余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强调课程体系符合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其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相互协调的高素质人才;再者,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还要着眼持久的发展潜力。每个专业按照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遵循上述开发路线进行分析,分解成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对应课程响应,最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根据知识、技能的渐进教学规律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划分成三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模块之间的理论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内部贯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和依托。课程体系构架严密、环环相扣、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摘要:分析当前高等教育中物流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从培养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