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1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管理;作用
在最近的十几年间,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也日趋完善,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各个行业都进入发展进步最好的时期。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中保全自身还能不断进步就需要从企业自身出发,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这样才可以不断地完善企业自身制度,稳定的应对经济竞争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
(一)规避企业风险
在现在这个阶段,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在获得大量的机遇的同时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各个领域间同行企业的竞争也是日益激烈,企业的发展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想要企业能够规避这些存在的风险而更加平稳的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提现到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来落实到实处,而不是只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已。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实施的了解企业各方面的运营状况,对企业各个方面都有深入了解,一旦出现了一些问题,必须可以在第一时间制定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作出处理抉择。
(二)对企业的内控能力进行提升
企业在管理中开展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内控能力。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性的测试评价,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在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收集企业相关的经营管理制度,测试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正确性、完善程度以及相关控制点,并对测试资料进行分析,科学地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和失控点,以便企业及时对内控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增强企业的内控能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三)让员工深刻了解企业文化
企业在实现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及长期、稳定发展,除了具备强大的实力外,还应当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注重对企业形象和员工形象的评价,以便敦促管理者和员工忠于职守、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为企业营造积极、健康以及向上的文化氛围,倡导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四)具有其他形式的间接价值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威慑的间接价值,企业内部审计会对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得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长期处于随时可能被内部审计的监督下,迫使其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秩序。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其他部门的请求,检查该部门的业务流程及程序,以便其业务流程的梳理和重构,从而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确保企业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保障措施
(一)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只有专业从事企业内部审计的人才才能够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做好,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它真正的左右。这就需要企业对内部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完美的掌握企业财务知识、企业管理的相关问题、采购物资的专业技能等等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如果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还可以从社会外界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得到保障,是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内部审计部门结构合理完整
企业内部审计是针对整个公司所有部门进行的,这就需要内部审计的专业人员对公司各个领域进行充分的了解。如果需要一个人去对整个公司的也不进行了解这是十分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审计部门的内部结构进行划分,划分出专门的人去对企业中专门的一部分负责。这样的分配必须科学合理才能保证企业运行起来十分顺利。
三、结语
经过本篇论文的综合叙述,我们可以轻易地了解到在最近的十几年间,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也日趋完善。在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各个行业都进入发展进步最好的时期。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中保全自身还能不断进步就需要从企业自身出发,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这样才可以不断地完善企业自身制度,稳定的应对经济竞争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可持续发展。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手段有两点,第一要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第二则是要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结构合理完整。这样才能使企业向着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静.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经济视野,2014(11).
审计论文范文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及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进步,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如今,会计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进一步分析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经营效益。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控的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未能实现合理管控,导致企业处于分离状态,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各方权益,设立了会计审计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监督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监管财务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尽管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同时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体制尚未成熟,和预期的会计审计目标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够帮助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外,也可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强化会计审计,令相关人员依据有关制度行事,能够保障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由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化,提早发现企业中有关机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进步,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就必须要设立会计审计体制。会计审计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经营管理者及董事会成员积极履行职责、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对此,企业需要设立严谨的内部审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和职业管控双管并立,导致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模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工具之一,承载着监控企业决策合法、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职责,而审计体制同管理机制的失衡,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失了应有的监管职能,双向性的服务体系令内部审计失去了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国内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少财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法律常识等,难以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因会计审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名员工密切相关,它的职能范围也很广,通常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兼备多种知识储备。而现今的大部分会计审计人员还暂不具备这些能力。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会计审计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其由常规的财务审计逐渐向责任审计等方面扩展,然而不少会计审计人员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作业模式当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经验,缺少风险意识等。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论文范文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除了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计机构不独立。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不难发现,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在关系上从属于企业。不仅如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利益甚至要依赖于所审计的经济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有失客观与公正。第二,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不独立。从制度上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合法合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独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权利和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部门从属于企业,部门与个人利益与所审计的经济业务紧密相关,导致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也难以真正独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难免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内部审计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种“跟风行为”。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并未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对内部审计有所误解,将内部审计简单等同于一种财务管理工作,无视内部审计的要求与程序。“有章不循”、“守制不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无论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具体的审计工作,独立性都较差,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对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制度、审计模式等角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形式”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可以看成企业的一种“自我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从属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与企业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机构赋予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第二,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正直的道德品德、独立的精神状态。既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具备必须的职业操守和判断力;又能保证审计结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响。第三,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法制”上的独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法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我国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审计法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之下,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运用。很多企业不仅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工作,很多企业还引入了ERP等数据库管理模式。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审计软件,可以将“自查”作为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相较于人工,审计软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彻底,其能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有财务、ERP等软件,及时搜集和过滤审计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通过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特点,进而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完善措施,可以为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监督;问题;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资金以及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及企业经济活动科学合理,而建立的管理体系。企业内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并能够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促进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实现。
1企业内部控制特征概述
(1)企业内部控制开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是在合法、科学、规范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控制,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来提高企业价值,并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发展规划。
(2)内部控制工作可以避免企业资产的流失。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由于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因而有助于实时动态的监管,进而起到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的作用。
(3)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有完善的内控组织机构,有力的监督评估部门,因而能够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确保各类信息的及时准确与客观公正,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问题分析
(1)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部分企业对于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导致企业内控工作缺乏顺利开展的基础。由于对于企业内控工作的作用及意义还没有形成充分全面的认识,对于内控工作制度体系的建设也缺乏积极性,甚至片面的认为企业内控工作是针对企业部分经营管理内容的重点监督,导致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局限性与不完整性,企业内控工作难以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发挥自身的管理控制作用。
(2)内部审计工作成效较差。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也是使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部分。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较差,经常受到上级部门的制约或者其他职能部门的抵触,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对象难以涵盖企业各级机构部门;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理解存在问题,将内部审计工作错误的等同于会计监督,未能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的优化作用;第三,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基础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势必难以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3)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低,制约了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部分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团队知识结构水平低,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内控管理工作的要求。内控管理工作人员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不足,管理经验缺乏,难以顺利开展具体的内控管理措施。此外,部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较差,难以客观公正的开展内控管理,导致企业内控工作实效性较差,内控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并无实际的意义。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优化管理途径研究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仍属于我国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意义,并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优化管理措施:
(1))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开展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开展企业内控工作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对于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相适应,通过对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明确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重点。此外,还需要注意将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与企业正常管理流程的整合,在保证企业业务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内控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机构设置。开展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也需要全面的内控管理机构设置,对于内控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开展落实。对于内控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首先必须明确工作开展的主要对象以及内控工作的内容,有侧重的划分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关键。同时,应该对设置的企业内控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职能权限的划分,通过赋予其一定的权利保证企业内控工作能够正常开展不受干扰,通过内控管理工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企业内控管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3)强化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及时交流沟通。信息作为企业进行控制管理的主要依据,对于企业内控管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的及时掌握、处理以及共享应用,也是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重点。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可以为内控管理同坐开展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进而提高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在内控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 强化基础信息的控制管理,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并在信息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借助先进的应用软件,提高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应用效率。此外,应该重视企业管理信息数据的安全,避免由于信息泄露造成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
(4)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企业内控管理执行人员必须能够精通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同时熟悉国家以及企业内部相关的法律及制度,并具备足够的管理经验,以保证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企业应该针对内控管理工作人员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对于内控管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高的工作人员给与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内控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通过强化对人的管理确保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企业内控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的关键手段。因此,企业必须针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选择知识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人员进行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6)对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定期进行评估分析。在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定期的依照相关程序进行内控管理工作的评估考核,并及时总结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内控管理工作体系进行动态全面的调整。此外,应该注重不断创新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结合企业经营环境以及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不断革新内控管理工作方式,强化内控工作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职能,确保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确保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在遵守相关法律以及政策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制度及措施,强化内控工作的执行力度,发挥其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弭霞 关于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 [期刊论文] -现代经济信息2011(23).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对策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较好的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内部会计控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但是,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都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论文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引言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有力保障。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是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会计职能、贯彻实施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水平高低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有效调动管理者积极性,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第二,会计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同时,在进行核算、监督、控制等各环节的工作当中,需要以制度作为执行的依据,控制制度能有效避免人为干扰。第三,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规,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贯彻执行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客观要求。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总体效果不太理想
我国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企业往往把内部控制与审计联系起来,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积极性不大,甚至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存有抵触心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根据《会计法》制定的,起着规范指导作用,供企业参考实行,强制约束力还不够。由于这些原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用的总体效果不太理想。有关调查表明:从行业来看,金融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较好;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则相对薄弱,它们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政府要求必须实行所致;从企业规模来看,规模大的企业其控制效果要比规模较小的企业好。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不健全
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营而不重视管理,在制定内部控制的内容上过于简单、片面,在利益的驱使下,更是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失去控制。在真正发生问题时又开始重新强调事后控制,可这样通常是在违规之后再去挽救,也就失去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应有效力。
(三)企业内部审计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为了实现自我监控、自我约束而采用的重要措施,是保证会计资料客观真实、科学完整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当中,他们的发展、升迁都依附其所在的单位,受制于企业经理人员。审计人员有可能因为受到某些因素影响,而不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操作。那样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则会背离客观实际,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被弱化甚至是形同虚设。企业内部监督主体从属于企业经营者,使企业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监督作用。
(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社会监督
目前我国很多的企业在其内部缺乏必要监督,在其外部也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某些企业虽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社会监督的缺失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作用。会计监督机制是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统一。目我国会计监督机制还不太健全,而财政、税务和审计等国家监督机构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它们的监督作用,各个监督主体只在各自领域实施监督,不能有效形成监督合力,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监督效果。会计中介机构本来是属中立的社会监督机构,但是会计行业同行之间的竞争使得它们为求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去迎合客户需求,导致它们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所以不能有效发挥其中立的社会监督作用,最终结果是社会监督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三、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加快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形成适合所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框架,按企业性质和行业特点分门别类地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其次要进一步拓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方法。其内容不仅要涵盖实物资产,还要包括无形资产、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内部会计控制信息披露。应该加快推进方法体系的建设,正式出台相关控制方法的专门规范。再次应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将上市公司建立并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情况作为其监督检查的重点。
(二)企业应该提高认识,自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领导者的思想认识、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关键,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框架,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果领导者不兼容岗位串通舞弊、,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就会降低。企业应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内部会计控制,把它作为内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积极主动地增强自身设计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领导者更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为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度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者的从属和依附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强而有力的内部审计来监督执行。有效的内部审计不但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经营问题,也能更好地规范企业行为,最终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企业只有将内部审计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防患未然,避免企业内部审计失控。企业应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应包括审计会计账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评价,并且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改正,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健康有效运行。
(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社会监督
整个会计控制过程也需要在社会监督下完成,有效的社会监督能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当企业经营不规范的时候社会监督机构可以要求企业及时整改,从而有效地发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立法机关、执法机构、审计部门和监管部门等社会监督力量需要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必要监管。社会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道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社会审计机构在监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提出有效的建设性建议以此帮助企业不断规范经营行为、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国家审计机关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防止舞弊行为和行为的发生,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肯定和支持企业会计的内部监督,以此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姜萍.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议[J].中国集团经济.2008(2).
[2]孙玲.浅谈内部会计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14).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了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内部审计应用于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接着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来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并阐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中小企业为了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含义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中小企业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和评价,注重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为建立、健全企业的各种政策和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深入研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相对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鉴定或评价的保证,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133229.CoM就内部审计组织结构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该企业中的一个具有足够权利的负责人负责外,企业还应设立有关制度,确保审计部门经理和该负责人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就内部审计人员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是专职的,而不能由其他业务部门,特别是会计部门的人员兼任。就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而言,内部审计不能负责内部审计工作以外的计划,不编制会计报表,不直接参与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其独立性。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和范围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涵盖企业的一切行为和所有方面,而不仅仅限于其内部按行政职能划分的部门或单位。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内审人员关键是要确定可审计的活动。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日益融合。现代内部控制已逐渐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与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交织融合在一起,内部控制概念的历史演进充分表明了这个发展趋势。
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在五千年前就出现了。漫长的几千年来,内部控制一直以最原始的内部牵制形式出现在各种组织的管理过程中。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审计理论界及实务界开始关注内部牵制对审计人员的重要性,进而对其进行研究,扩大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企业内部采用的机构计划和所有有关的调整方法和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其会计资料是否正确可靠,以及提高业务效率,促进经营方针、组织计划的贯彻和企业内部所有调查方法的实施。这个定义涵盖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与财务和会计职能有直接关系的内容,而涉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两分法阶段。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但不仅仅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目的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内容,发挥着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作用,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监督等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控制的再控制。尽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外聘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士评价,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等外部的监督检查,以及包括会计监督在内的部门的日常控制,但对这些日常活动控制的全方位的不间断的再控制,则只有内部审计才能做到,因此,内部审计对于完善内部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内部控制系统中,董事会、各级管理层甚至一般员工,都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负责对有关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认定、评价,提出纠正问题和改进控制的建议。
内部审计作为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监控的专门机构,通过对内部控制适时持续的监测、评价,保证了内部控制按预期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合理的调整,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维护的作用。
通过采用询问、问卷调查,观察,审阅各种文档资料,测试等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产生的结果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入,围绕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以查错纠弊为主导的审计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内外环境对风险防范的需求。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更着重关注内部控制制度下审计,变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日益完善,这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主要作用有:
一是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及财经法规和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和对内各部门和流转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合法性;促进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而内部控制审计的评价可有效的确定审计重点、减少审计样查,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达到有效履行审计职责,强化审计监督的目的。
三是突出审计重点。通过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进行鉴定和评价,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分析,明确审计重点和内容,保证了审计重点和方向,提高审计质量。
四、结语
适当的组织目标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是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走向规范的标志。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就等于没有实质意义的管理,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展开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属于开放式的模型,这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及与部门的相互沟通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宏观上审计目标的不断演变。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以组织目标为起点和核心,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完成由监督控制到风险基础,为组织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孝兰,肖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8).
关键词:商贸企业 内审工作 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尤其激烈,处在经济大发展浪潮中的商贸企业更是如此,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环境中站稳脚跟、持续前进成为商贸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这种大环境,企业内审在商贸企业中的作用日渐突显出来,只有全方位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效率,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促进商贸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伴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企业自身监督、强化企业自身管理的内部审计制度出现了,内部审计是企业实现自我升值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企业价值、改善组织运营模式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规范、系统的内部审计方法,改善企业的控制、治理过程,继而帮助企业实现运营目标。内部审计的基本特点包括过程控制性、监督的经常性、事前监督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等几个方面。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即是它的监督职能,基于国家制度规定及各类财经法规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现代企业经营规模的日趋扩大,经营方式的日趋多样化,生产经营地点的日趋分散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困难。除了监督职能之外,内部审计的另外一种重要职能就是它的经济评价职能,通过一定的规范化审核,评定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是否科学可行,继而评定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按照企业的目标和决策在进行,评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理,针对这些评定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继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商贸企业内审工作现状
(一)内审力量逐渐增强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随着企业不断加强管理的需要,商贸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开始加大内部审计的力量。部分商贸企业将内审机构设置为完全独立的机构;部分商贸企业提升了内审机构的领导层次,强调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还有部分商贸企业在原有的内审机构上增加了专业的审计人员,有的商贸企业尽管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但是拥有专制的审计人员。
(二)内审范围逐渐拓宽
商贸企业内部审计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企业审计范围有了大幅度拓宽,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向评价经营管理、防范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拓宽;内审工作也有事后审计逐渐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过度;审计人员开始参与项目论证和材料物资竞标比价采购,内部审计的工作开始深入到商贸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
(三)内审工作进一步规范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贸企业对内审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企业管理者为保证内审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下去,目前有很多商贸企业根据《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建立并进一步健全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制定了《内部审计程序实施细则》、《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
三、商贸企业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商贸企业的管理者已经看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在商贸企业中的开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现状,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整体工作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依然会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依然是制约商贸企业及内审工作的发展。
(一)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有部分商贸企业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很多传统的企业来讲,内部审计部门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切实重要性,不理解内部审计对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依然只是一味的重视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对内部审计的监督约束作用置之不理。再加上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重生产、忽视管理的观念尤其严重,很多商贸企业一时间也难以扭转这种局面,尤其处于现代企业机制不完善的大环境中,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尤其不够深入。
(二)商贸企业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商贸企业内部,从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建立的那一天起,诸多学者就对其先天性的缺陷有所关注,那就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一直都是其优势,内部审计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企业内部人员,因此其活动往往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直接授意,内审人员在公司中没有独立性,在公司中的地位不明显,继而导致很多商贸企业的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三)商贸企业内部审计组织部门构架不科学
由于内部审计没有独立性,内审计制度不够健全,继而导致商贸企业内审部门的组织架构出现了很大问题,内审人员大部分都是有企业管理者授意挑选,大部分还是出自于本公司的财务部门,由于内部审计不能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很多外贸企业的内审人员长期闲置,这些人员成为名符其实的摆设。
(四)商贸企业内部审计方法比较落后
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兴起的整体时间比较晚,很多商贸企业并不是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才引入的,而是迫于政策压力才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审计部门,制度的建立也只是相应政策的号召,但并没有考虑到建立之后的实际效果。因此,很多商贸企业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的操作规范比较落后,内部审计制度的实用性比较差,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真正作用。
(五)商贸企业内部审计的考核及考评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上明确规定,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企业应当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但是在商贸企业中,很多都忽视了这一规定,没有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进行事后考核和评价。还有部分商贸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进行了检查,但常常忽略了过程的控制,很多时候只是出现问题后才补救,导致工作时长陷入被动。
四、提高商贸企业内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
商贸企业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是企业内审工作的重要保证,管理层应该转变思想,主动接受审计人员的监督约束,在制度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财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继而能够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二)健全内部审计的运行机制
商贸企业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还要结合商贸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本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和运行制度,在实际工作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提升内部审计构架的合理性
内部审计制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商贸企业应该借鉴当代西方企业的先进经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模式。有经验得之,内部审计机构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也越强,因此为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可有董事会直接领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审职能的监督约束性。
(四)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内审工作存在于商贸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是代表企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对整个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全程化监督,因此我国应学习国外先进的内审工作的管理方法,并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改变现有的以财务收支作为主要监督对象的狭窄模式,拓展审计工作的监督对象。
(五)完善内部审计的考核及考评机制
完善企业内审考评体系并不仅仅要着眼于事后补救的控制措施,还要在制度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明确各级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强化责任意识,减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内部审计贯穿于商贸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事中、事前的适时控制要比事后的补救有用的多,健全岗位制,开展各级内审人员的相互监督工作,以此保证企业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沁. 企业内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S1)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内部控制是一种再控制行为,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完整,运行是否有效,能否及时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数量众多,规模较大,而且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美国从2002年开始逐步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监管,最具代表性的是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发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提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计的强制要求,并按照上市公司的类型和规模分类逐步推进,强化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一家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还必须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内部控制失效比经营业绩下滑所面临的风险更大,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将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害,如中航油和中信泰富等典型案例。
2.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要求。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所面临的另一种变化就是,商品经营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调查,2009年大中型钢厂全年销售利润率仅为2.55%。微利时代的到来促使许多中国企业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寻求新的经营方式———资本经营。但是,资本经营较传统的商品经营更加充满风险。德隆事件、格林柯尔事件等一系列失败案例的曝光,无不显示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再加之经济的全球化,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如何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制约。
买方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市场更偏重于高质量、多品种、名牌、低成本、规模经济的企业和产品,这就迫使企业不得不苦练“内功”,即重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时间较短。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借鉴国外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经验,对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成立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应该在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下直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其提名或任命具体负责人,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应遵循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规范要求,合理规范审计内容与审计程序,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见。
2.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内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即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按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可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进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审计内容包括:一是控制环境审计。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等。注册会计师应把握国有企业规模大、产权结构复杂、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分散化等控制环境的特点,以确定控制环境的审计重点。二是风险评估审计。内部审计师及注册会计师必须针对国有企业所处行业涉及的影响其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外不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其可能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影响,并审查国有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机制。三是控制活动审计。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对控股子公司、关联交易、重大投资、对外担保以及募集资金使用等活动的内部控制。四是信息与沟通审计。注册会计师要关注企业会计记录是否实行电算化,企业内部各部门是否能够有效沟通,是否按照证监会等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等。五是监督审计。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潜力进一步挖掘,各类市场主体竞相活跃,市场角逐将更加激烈,特别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以及利益集团的逐利性带来各种风险,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使得经济社会中风险无孔不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隐藏着各种风险,使得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和认可程度在发生改变。内部审计作为一种专业性的服务,从各个层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审核,以此改善内部结构和管理水平,更好的履行监督和评价职责,使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
新一轮改革在各领域持续推进,对企业、对审计行业和审计人员等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有利于优化企业组织现有管理模式、实现审计组织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运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审计风险的隐蔽性、多样性、普遍性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和经营管理的难度。所以,论文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措施研究为主题,对内部审计及其风险进行深层次研究探索,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审计的关注度,使审计行业得到进一步深化,日趋规范。有利于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高执业素质,加强专业道德修养,给予必要的指引和提醒,有利于提高识别风险的意识,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完善反应预警机制,将风险扼杀在源头,遏制风险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建立内部审计长足发展的有效机制,更好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I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完善自我。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国内外学者大体上是相同,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其含义:“一是审计人员认为某会计报表是存在错误的,但事实上它是公允的;二是该会计报表已经证实是公允的,审计人员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它没有遵循相关准则,没有客观公允的反应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及经营管理状况,或者是审计人员在审查过程中对存在重要错误的会计报表未能察觉”。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
1. 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
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是存在企业中一个显著的问题,虽然有的企业组织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大数情况下也只是一个摆设,毫无价值可言;如果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监察部或者其他部门,他们就不等保持与之相平等的地位,也就很难对组织其他职能部门开展独立、客观地审查,做出恰当的评价,更无法向组织高层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就很难对所进行的审计事项发表客观、准确、公正的审计意见,进而也将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
2. 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企业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社会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但至今仍没有一部审计行业的专门法律,现行中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法律层次低,严重滞后了内部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经常存在找不到客观依据,只能凭主观判断,依法治审不力,这就会失去审计本质;在某种情况下就会对审计结论、审计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权威性、正确性和客观性丧失,也相应的增加了审计风险 ”。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
1. 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存在局限性
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受审计目的、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审计环境等因素影响,这就决定了所采用的审计方式方法多样性,传统审计方式多采用手工方式,审计工作量大、审计具有盲目性、审计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都会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审计的目的和要求相距甚远。
2. 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强严重滞后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进程。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专业性不强,知识面狭窄,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储备没有及时更新,认识不到位存在轻视心里。
三、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具体措施
(一)加强内审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审计工作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审计事业的成长转型,人们对审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审计的作用和影响力也日益凸显。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结构的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拥有高水平的业务结构。在专业背景方面,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合理配置专兼职审计员,保持合理结构。
2. 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的、全面的专业技术结构。企业人事部门在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时,应尽可能多引进经验丰富、理念先进的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同时也可以引进其他方面的人才,优势互补,拓展他们的思路,解放他们的思想,能够更加积极地参加审计工作。审计机构要为审计人员再学习、再教育提供渠道、资助。鼓励他们回炉再造,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二)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审计的权威性是审计的重要特征,确保审计的权威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被监督对象毫无利益关系并且在审计过程当中得到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充分支持。审计人员结业考试参加国家统一考试,严进严出,从另一层面增加了审计的权威性,这也被各方所接受,国家也要从法律层面对相关规章制度、理论准则做出更为严格的界定和要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要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专门针对内部审计的组织规章,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刚正无私,严肃认真对待每个审计行为以及做出可以量化的贡献,只有保质保量,才能更加保证审计的权威性。
(三) 改革和创新内审方式和方法
1. 改革审计的基本方式
首先,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改革、调整和优化现行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探索适合企业、适合市场的辅助审计。其次,加大对企业资金流的监督,特别是支出资金的审查,进行事前结算,通过全程监控,最后做出合理的审计评价。最后,规范企业内部经济管理行为。对企业的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与审计,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通过改革和创新审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延伸内部审计链条,实现自我约束、自我革新、规范管理,使内部审计形成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覆盖网,实现对企业的重要经济行为全过程审计监控,更好地发挥审计的服务、监督、咨询等职能”。
2. 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
风险的普遍性、隐蔽性,决定了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适应企业内部审计的需要,因此要创新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使防范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更加有效、具体化、科学化、可操作化,革新内部审计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实施内部审计营销战略,广泛宣传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开展相关动员工作,积极拓展和利用各种渠道创新审计工作;一是利用现代化的办公系统和新媒体技术,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网站,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拓宽了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二是设置专栏和展台,宣传审计工作,定期对审计情况进行公示;三是开展模拟审计,测评审计结果,做出合理性判断,及时提前进行整改,最大效率的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合作,协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建设情况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因此,对原有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与完善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这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虽说在现如今,我国公司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内部审计一定能在公司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顾佳英.论企业审计风险及其规划[DB/OL].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2014(06).
[2]张来法.论我国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及产生原因[J].企业导报,2011(03).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机构设置
1 国外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1.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从以查找错误为导向,单纯的监督、控制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警察”角色,发展至今日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
1.1.1 以“控制”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20世纪40至60年代,在内审制度产生的初期,企业只在总公司一级设立内审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巡回式审计,一般由会计部门领导,实质上履行的是会计监督职能。
1.1.2 以“流程”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内审职能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变成以业务流程为关注点,对组织内关键业务流程的设计、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
1.1.3 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演进至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应时而出,主要关注对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的风险的辨识,从而采取措施,降低组织面临的风险。
1.1.4 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转变——认为企业所面临的是包含了财务管理、业务经营、流程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风险,是企业的整体风险,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功能或某一区域。
1.2 国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早在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就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此后,内部审计的定义虽几经变迁,但“独立”作为内部审计的显著特征一直被包含在有关定义中。根据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IIA(2003)也指出,恰当的报告关系对实现独立性、客观性及在组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内部审计有效履行其义务的必要因素。IIA进而提出“双报告模型”。IIA建议:CAE在职能上应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并负责;CAE的行政性报告应当面向CEO或另一位具有充分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以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
2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2.1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1994年)为我国内部审计初步建立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后,就一直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为我国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和其他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级逐步走向职业化。
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为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的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一新规定的颁布,是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标志。
2.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行为越加国际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它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在认识、地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 影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是先天不足。
3.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比较常见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难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约束、独立董事难以发挥作用、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等方面,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
3.2 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呈现多元化状态。尽管一些企业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并规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但是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对财会部门负责,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对总经理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的机构设置,就严重的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
3.3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一名成员,他们的工作、工资、其它福利等受本公司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另外,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被不切实际的精简,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审计部门的前途缺乏信心,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3.4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是在本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直接对公司负责人负责,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及工资福利待遇等都由本单位负责人决定。这也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在经济上不够独立;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公司负责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性。所以,我们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机构设置的现状发现,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该机构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
4 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4.1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
4.2 实行统管统派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内部审计部门统一委派,内部审计部门向委派单位收取一定费用,用以支付派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内部审计人员实行统管统派制,从行政上和经济上解除了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派单位(或称服务单位)的依存关系,消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扩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主权。内部审计部门为了监控审计质量,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绩,要求他们定期制订审计计划,并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要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试用期(如一年或二年),如果在试用期间不合格或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者,除进行必要的教育外,必要时可以撤换。制定内部审计轮岗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负责对某一部门或单位的审计工作,人情因素不可避免,影响其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
4.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除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还要求内审人员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遵守职业操守。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任用内审人员时,仅仅考察其是否具备财务知识。因此,我国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企业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内容,这种状况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
4.4 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除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之外,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地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他们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适当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使得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九五”期末的2000年中国内资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约为42.8%,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比重约为12.6%,二者之和约占GDP的55%。到“十五”期末的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50%,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占到了GDP的大半江山。GDP总量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市场机制的运行也起了先导作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机制在民营经济中体现的最充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目前,民营企业已成为吸收就业的主渠道。
然而民营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仍有许多不规范的行为,非常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民营企业作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如果得到有利的控制,企业就会变的更强大,如果失控就会变的越来越弱,当然如果没有内部控制,企业就会大乱,甚至倒闭。因此,民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建立、健全完善并且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中,民营企业往往会忽略内部审计的建设,最终使得所建立的内部控制难以得到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使命。美国著名内部控制专家迈克尔?海默(Michael hammer)曾说过:“内审机构应将自己视为公司的一种资源。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的达至预期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师的使命将从简单的‘我们实施审计’向‘我们帮助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组织工作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的方向发展。”因此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目前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近十几年,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亟待加强。
一、准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职能是由内部审计目标决定的,而不同的企业审计目标也不同,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受企业内部自身的特点影响。一般认为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服务,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以往民营企业大多都将主要经历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和监督上,而不是对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由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开始便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往往把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很少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点和定位都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模、投资主体等都发生了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更高的要求。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等,这些都需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转变单一的监督职能,增强服务职能,将内审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管理审计上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和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监督工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一般是评价和监督等服务,而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的内部机构职能,还有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为经营管理提供咨询的功能。民营企业产权的特点是:相对外部人员产权非常清晰,但在企业内部的产权很模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具有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民营企业内部的产权清晰了,才能更有效的治理企业。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务。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提供咨询服务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筹资、投资管理,发展战略,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监督,把审计结论报告给管理层,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在民营企业内部要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使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为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咨询,建立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内审凭借自己的特有工作性质,采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构建
1.科学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和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内部审计与民营企业特性的结合。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在民营企业这个大集体中,有可能会出现某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道德约束,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如果没有内部审计人员监督可能会弄虚作假,虚增业绩,转移企业财产。另外民营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所做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的标准,能否真正增加企业价值,需要一个相当独立的机构进行客观的评价。因为每个部门和个人是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行为的。因此民营企业非常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首先要考虑其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要求,确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主要有三种情况:
(1)由董事会的领导。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高而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在不受管理层影响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但是内部审计结果不直接向企业管理层报告,管理人员在根据审计结果改进内部控制方面要迟缓些。
(2)由总经理领导。与前一种形式刚好相反,内部审计机构根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将审计结果直接向其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完善内部控制,但内部审计工作有时会受到管理层的制约。
(3)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与前两种形式相比,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独立性和权威性、改进内部控制方面都比较差,不利于其监督与评价职能的发挥。
民营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特点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功能。在民营企业无论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分离,都应该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负责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监督和控制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越独立、越有权威,其工作效率越高。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笔者建议民营企业应把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大的民营企业,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需聘用职业经理人,审计机构应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对规模小的民营企业,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都比较灵活,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设立在股东大会的领导下,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接受本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并对本单位的管理者负责。但应接受内部审计协会的业务指导,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遵守《我国内部审计条例》和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与重点
(1)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财务审计,并强化其管理审计。首先是保证民营企业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使一切生产流程按照规范运行;其次是把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经营活动的情况及时、准确的报告给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随时调整内部控制。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责,内部审计人员先做好财务审计工作,才能帮助管理人员,提高组织机构运行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在审计产品时不仅应该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并且按ISO9000的标准审计企业产品的质量。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包括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以保证质量达到一定标准。要求企业所有员工齐心协力,对每个工作流程、作业方式、管理方式、质量检查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ISO9000的标准所以内部审计应严格按ISO9000的标准做好质量审计工作,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才会不断提高,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3)民营企业为了长期获得最大利益,必须进行战略审计,并且评估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民营企业目前正在由家族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转化,现在的经营管理模式下,民营企业家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准确的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经营环境,创新能力也不是很强。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非常艰难,当出现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错误时,很可能出现企业现金短缺,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所以民营企业目前非常需要战略性内部审计,评估企业长期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评估企业的业务性质、产品市场占有率、管理模式、企业形象等战略性问题,帮助企业防范长期市场风险,获得长远利益。
(4)要做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做好以下辅助工作: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敬业爱岗精神,更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等,并且审计人员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高度的警觉。在必要的情况下,审计机构可以在外部聘用相关的专业人士协助审计工作。其次,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审计财务,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太注重审计企业的投资是否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管理层必须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最后,改善同审计对象的关系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由于以往的审计理念是对审计对象的监督,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往往造成审计对象与审计主体的对立。实践证明,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审计人员为审计对象提供咨询和建议。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善于为审计对象出谋划策,为其在节约成本、改善管理程序、方法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孟复胡德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3(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程晓陵汤颖梅: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企业管理, 2005.11
[3]刘宏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探讨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2004. 04
[4]刘世谨张继勋: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南京: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1.06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而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已在企业中广泛使用,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如何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信息系统化的运用,原来的手工控制则变为手工与电脑控制相结合或全部由电脑自动进行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与技术管理相对薄弱和稽核监督的长期空白已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信息系统风险控制能力差的现状,迫切需要我们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控。
一、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一)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真正的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在一个绝对的高度上,对企业进行高瞻远瞩的控制,才能做出与时俱进的决策。
(二)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通过对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是否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是否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在监控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和改善,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企业建立健全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服务。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防范信息系统风险中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的存在,很多是由于管理不善或控制不严造成的。一方面,缺乏一套统一的安全策略体系来指导安全管理工作,无法建立系统内部明确、全面的安全规范要求。从现有管理制度规范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可操作性差,条理不清、重叠或遗漏等;另一方面,现有安全管理制度的管理对象基本是网络系统管理员等技术部人员,管理对象没有全面涵盖所有信息系统技术相关人员,包括所有网络系统上的内部终端人员和外部人员。
(二)内部审计在信息系统风险防范中的角色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而逐渐转向事前和事中审计,主动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即承担着评价硬件和应用信息系统安全的任务,如果又同时有参与了系统的开发和实施过程,那么内部审计人员就却乏独立性。反之,如果处于对丧失独立性的担心,内部审计人员有可能会拒绝参与系统和软件的开发,那么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又无法得到控制。
(三)内审部门技术力量薄弱造成对信息系统审计形成风险
审计稽核部门的技术力量薄弱,不熟悉业务系统的流程和功能,对信息系统缺乏必要的认证能力和标准。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审计稽核的手段和方法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不适应信息系统管理的要求,大部分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二是审计稽核部门对计算机账务系统实施审计的依据仅依赖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打印资料或事后资料,计算机账务的真实性审计很难得到保证。
三、加强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对策
(一)构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组织及规范体系
加强信息系统的自我风险评估体系,让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自身的职责范围之内正确识别和评估潜在操作风险,主要包括内控制度的查漏补缺、工作流程的整理和规范、应急预案完善和演练等。同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规范操作程序。一是加强密码管理,明确规定操作人员的权限,操作员必须在规定的权限内办理业务,用户口令及密码必须专人专用,严禁公开口令及密码;二是要建立健全操作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对网络操作人员要明确目标任务,规范操作程序,严格落实奖惩制度。三是要严格岗位设置,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严禁系统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和前台操作人员混岗、代岗或一人多岗。四是要加强系统内部的稽核监督检查。稽核监督应贯穿于网络操作的全过程,重点是加强对系统设计开发、内控管理制度落实、操作运行等方面的
(二)关注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审计
首先,审计人员应运用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识别系统的完整性,该过程包括检查、测试、评估系统的内制,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审计人员应评价系统存在的风险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成为审计的核心工作和基本内容,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根据审计的标准和准则,评价控制环境的和IT基础设施的安全,确保系统满足组织的业务需要,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非授权使用、泄露、修改、损坏或丢失;最后,还应鉴别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必须理解并熟悉操作环境,了解系统技术的复杂性及其对决策的影响;对来自内部的安全隐患,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系统诊断、检验、测试,评价其有效性及效率,以支持组织业务目标的实现
(三)改善内审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培养信息系统审计师
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信息系统审计师也称lS审计师或IT审计师,是指那些既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维护、管理和安全等),又熟悉经济管理的内部审计人才。
(四)聘请专家进行协助
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虽然有助于信息系统的风险防御,但现实中必须承认,在企业中同时具备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专业知识的人才非常短缺。再出色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面临一些系统内的专业问题却无法解决,因此有必要聘请外部专家。可以通过专家的协助测试运用其专业技能测试系统安全,进一步防范和解决信息系统风险的存在。
关键词:财务控制;财务委派;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21-02
2010年4月26日,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之上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新一轮的讨论,财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自然成了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
一般来说,现代公司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或者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2],它的职能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进行审计,这是内部审计的最为首要的职能[3];二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的审计,这将成为内部审计职能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1]。何玉(2009)以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为例说明,为预防职务舞弊,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4]。程新生等(2007)认为狭义上的内部审计机制有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委员会构成,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机构之一,同时拥有这两者的内部审计机制对于提高财务控制水平有显著的影响[5]。徐哲、潘志芳(2008)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作为影响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独立性差、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范围过窄等问题[6]。类似的研究还有时限等(2008),他们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表明,除了存在上述问题以外,在内部审计方法选择上与国外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国内企业更多的是选择“账项基础审计、多种方式交叉使用”[7]。因此,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方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提高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效果,强化审计监督作用的根本出路。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研究多倾向于规范性研究,缺少实证性研究,且大多数学者都选择了“内部控制”这广义范围,而对其核心内容――财务控制却少有关注。
二、预算管理与财务控制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目前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于增彪等(2004)对清华大学140位DMBA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国98.5%的企事业单位已实行预算管理[8],作为企业实现决策与控制的有效手段,预算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学术界和实务界主要从功能、概念、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佟成生等(2011)认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是决策和控制,前者是指通过预算过程将组织中某些专属知识和信息传递到组织的另一部门,以便做出资源配置决策;后者是指以设定好的并层层分解的预算目标为标准,对组织内部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绩效和报酬挂钩,起到控制组织行为的目的[9]。于增彪(2007)将预算管理在概念上分为具有继承关系的三类,一是成本费用预算,这是中国最早的预算管理形式,在中国中小型企业广为采用;二是资金预算,是成本预算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大型企业或集团广为流行;三是全面预算管理,它是预算管理的最高级形式,是资金预算的进一步延伸[10]。旨在提高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学者们近年来关注的又一焦点。罗晓文等(2006)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角度阐述了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措施要靠全面预算来落实,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对内部控制有一定的统驭作用[11]。朱元午(2003)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全局观念统一管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方式,对其注入较新的理论和相应改善后,可以“担当”财务控制系统之主线的重任 [12] 。李国忠(2005)认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宜采取与其管理目标相适应的预算控制模式,中国企业集团大多为战略控制型,较适宜采用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即将集权型和分权型的折中。中国预算管理从理论提出到实践运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内大多数企业已能够建立预算管理系统,但是目前中国的预算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尚未到位[13]。杨有红(2010)指出中国预算管理工作做的十分到位的企业很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预算与战略脱节,忽略预算管理先导性工作,将预算仅仅当成财会部门的事,没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 [14]。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不同的研究者、企业对预算管理的概念、内容与环节、控制模式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预算与战略、奖惩制度以及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预算管理徒有其名,预算“刚性”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理论工作者仍然把预算仅仅当成是财务部门的“自足自乐”。
三、财务委派与财务控制
作为财务控制的具体手段,财务委派制自1993年在中国深圳试行,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和完善,目前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中已得到普遍应用。财务委派制是指母公司为维护集团整体利益,强化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由母公司向子公司直接委派财务人员(总监),并纳入母公司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15]。实践证明(高言,1998;邵进兴,1999;叶新刚等,2000;何力民,2003)财务委派制有利于母公司强化对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财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16~19]。然而,还有一部分学者(邓春华,2000;于曾彪,2004)认为在目前的会计框架下中国的财务委派制不合逻辑、“徒有虚名”、“爹不疼,娘不爱”,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20~21]。究其原因,所有者的缺位,经营者的越权;财务委派总监职能与组织定位不明确;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导致委派的财务总监与子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合谋”(楼土明,2003;耿云江,2006;苏静,2006)是其主要原因[22~23]。为此,对财务委派人员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和组织定位,建立健全独立的委派管理制度和激烈约束机制。
四、结语
国内对财务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中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规范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规范已经开始尝试将与财务控制有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融进财务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但是财务控制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第一,在国内相关财务文献中,关于财务控制的内容少之又少,它们要么是内含在一般的财务管理之中,要么是隐藏在广义的内部控制之中,缺少它应有的相对独立性,而实践中的财务决策、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失控强烈要求理论层面上独立而先进的财务控制研究。第二,国内学者在财务控制方面的研究存在重“技术操作”层面的研究而轻控制制度建设的研究,且在制度建设的研究上国内学者又存在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无法与公司的整体战略、治理结构弥合。第三,财务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创新思维不够强烈,仍然存在较多地对西方财务控制理论的简单模仿,缺少原创性成果,西方经验的本土化和财务管理控制的企业个性化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10,(3):42-26.
[2] 张杰民.现代审计与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1992,(9):19-22.
[3] 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06,(4):87-90.
[4] 何玉.职务舞弊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兼评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例[J].审计研究,2009,(2):91-96.
[5] 程新生,孙利军,耿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2):118-122.
[6] 徐哲,潘志芳.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55-59.
[7] 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23-26.
[8] 于增彪,袁光华,刘桂英,邢如其.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8):22-29.
[9] 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45-49.
[10] 于增彪.全面预算管理:从概念说起[J].财务与会计,2007,(1):56-57.
[11] 罗晓文,朱莲美.论全面预算和内部控制的关系[J]财会月刊:会计,2006,(8):8-9.
[12] 朱元午.浅谈财务控制之主线[J].财务与会计,2003,(11):11-12.
[13] 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J].审计研究,2009,(6):79-85.
[14] 杨有红.整合预算和内控 改进企业预算管理系统[J].财务与会计,2010,(9):11-13.
[15] 耿云江.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反思[G]//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2006:461-463.
[16] 高言.关于会计人员委派制试点情况的调查[J].财会通讯,1998,(3):15-18.
[17] 邵进兴.关于“会计委派制”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9):8-12.
[18] 叶新刚,赵玮.试论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J].经济评论,2000,(3):113-118.
[19] 何力民.委派财务总监加强财务监督――广钢集团委派财务总监的实践和思考[J].冶金财会,2003,(12):4-8.
[20] 邓春华.“会计委派制”的四个悖论及应采取的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9):54-56.
[21] 于曾彪.委派制不符合逻辑[J].新理财,20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