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1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术失范”的社会学阐释
学术规范是一个以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的大致认同和确认为前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动态性的系统,是在长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指示系统,要求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必须严格遵守。其内涵丰富,绝非仅仅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EmileDurkheim)将“失范”一词引入社会学,描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出现不协调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1893)“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自杀论,1897)。可见,失范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价值和道德伦理性的规则缺席或弱化的状态。借用社会学“失范”理论“学术失范”表现为特定时期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规范的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无序状态。学术失范的表现各式各样,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失范也属于其范畴。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为四类:
(一)学术道德层面的失范
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界或学术共同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具备的学术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遵守的学术伦理准则,强调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截取拼凑和大篇幅抄袭剽窃的现象;或采取改头换面篡改、编造、杜撰科研数据或参考文献的现象。如此往复,大量低水平重复和学术垃圾导致了学术泡沬的产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学术研究程序层面失范
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包括选题要求、文献调研、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术语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收集和筛选资料的要求、拟定大纲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操作技术性的失范。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多数是对已学理论的梳理或重组,缺乏实证性、创新性;对文献的检索搜集不够,积累不够充分,对相关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了解不足,选题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科的强应用性决定了部分选题开展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而多数学生懒于调查实践、闭门造车,甚至编造数据,主观臆造论文结论;参考文献数量较少和质量不高,外文资料的搜集不足,对文献缺乏批判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所选文献的信度没有基本的判断,文献综述不到位等。
(三)学术研究方法层面失范
“科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和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解释性研究、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绎和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方式,缺乏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研究方论的运用,有部分同学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应用,但是显然不懂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四)学术制度层面失范
制度规范是学术规范制度化的产物,是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明文规定,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规范,管理规范、评审规范和处罚规范等。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论文管理工作的统筹不够科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实习、有指导论文进展、另外兼顾学生就业;评审规范设置相对科学合理,但是评审制度落实有待改进,使得评审不够严格,有效的监控流于形式,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态因素:先天的规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释放不足
从行政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术规范建设的历程来看,该学科学术规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缩。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术规范建设历程二者在时间上错位,学术规范建设晚于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管理学术活动在十多年的进行中无章可循、无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中,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的学术规范建设,而且长时间的讨论和争鸣,没有明确权威的规范加以规制行政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学学术规范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基本规范的实操内容没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来具有的正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功能趋于萎缩。
(二)价值因素:价值观偏离和规范内化的失败
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学术规范价值内化失败,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价值和实际利益,价值观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科研基础能力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宽松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监督,使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难以就业,求职时“万金油”专业显得毫无竞争力、加上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冲击,学生浮躁的心变得躁动,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参加没有任何挑战的社会锻炼,部分学生致力于死记硬背备战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门砖,各届学生如此往复地为现实利益奋斗着,现实利益的实现成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术规范内化的学术求真意识、学术创新精神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学生自身科研积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关注重点则是通过顺利毕业,迅速找到心仪的工作,普遍对如何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不感兴趣。本科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习惯人云亦云;资料检索和文献鉴别、文献批判、文献整合综述能力不足,通过分析、鉴别社会现象与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假设、模型能力欠缺,选择适宜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学术话语表达能力需加强;极为重要的是论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极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失范的矫正对策
(一)注重过程监督和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须长期规划的动态师生互动和学生成长过程。要树立大论文观念,即把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体现,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时间长、方面多、环节多,做好过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总体培养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上述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实施路径和应达到标准,真正形成前呼后应的递进关系。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培养过程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价、有激励,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
治理行政管理学术学位论文失范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抓起。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学术界和高校要结合我国转型时期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引领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形成“求真、创新”的良好学术风气,建设专门的行政管理学学科特点学术研究规范,通过多种手段,切实落实在新一届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使这种规范通过长时间的约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科学基本素养。另外,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开展专业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参与学术课题的相关活动,体验和模拟科研的操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三)建立相应课程及考评体系,奠定论文写作基础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和统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阶段和教学管理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评估体系,合理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及通识类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等模块的权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重点要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的比例。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学年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凸显本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实际考察学生的基础科研积累和科研训练状况。
(四)遵循科研训练渐进原则,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就应该科学规划,将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到整个学科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积累基本的科研素养,有了这种平时的积累并将平时的学术积累渗透到毕业论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论文撰写环节的孤立和滞后,而且也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以提高论文的指导质量,进而提升论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大论文观念,科学规划,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将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本科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阶段,奠定论文开展的知识性功底;在三年级开始以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为模拟,完成课程论文的考核,进而将基本学术规范内化到学生的科研行动中。
(五)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规约关联主体的相应行为
2. XX地区优质幼儿园入园孩子家庭背景调查与思考
3. 高入园率背后的思考以XX地区为例
4. XX地区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调研
5. XX地区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调研
6. XX地区各社会阶层的幼儿教育机会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7. XX地区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8.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向调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 幼师生教育实习与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成长研究
10. 就职最初三年与幼儿园教师的生涯发展
11. 艺术素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12. 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调查与分析
13. 幼教职业的德性价值研究
14.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5. 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16.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就职初期的表现比较研究
17. 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18.儿童参与理念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9.从绘本到活动------有意义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20.有效教学原理与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21.学前儿童对绘画作品评价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23.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4.英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5.加拿大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6.澳大利亚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7.新西兰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8.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研究(观察与实践)
29.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展概念、功能、儿童观、教育观等选择一个研究
30.幼儿园蒙氏教育生态的个案研究
31.灾难事件后儿童心理的调试和康复
32.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3.受忽视幼儿的成因及教育
34、儿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儿教师的三重身份家长、老师、朋友
36、幼儿图画书研究
37、幼儿语言教育的演进
38、语言学视野中的语言教学活动
39、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
40、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功能、应用及发展前景(幼儿图画书教学实践研究)
41、民间童话研究(建议结合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
42、幼儿童话作家论
43、语言修辞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园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45、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46、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47、幼儿园文化研究
48、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研究
49、学前儿童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50、幼儿英语故事教学
51、文化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学的结合
52、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调查
53、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4、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55、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56、幼儿园网页制作
57、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58、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59、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6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2、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63、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64、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65、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67、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68、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69、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部分选题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题目参考
4.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词
5.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南开大学城市管理专业2011年酝酿设立伊始,就确定了高起点、国际化的办学理念。2012年6月即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签订城市管理专业“3+1”合作办学备忘录。2013年获得教育部城市管理新专业审核后,两校签署了城市管理专业“3+1+1”合作办学协议。由此,南开大学每年30名左右的城市管理本科生雅思考试达标后,第3学年整建制到英国城市学官方排名第一的格拉斯哥大学学习,第4年回国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可获得南开大学管理学学士和格拉斯哥大学颁发的留学一年课程学习证明。在自愿的前提下,学生第5年可返回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迄今已顺利招生4届,项目运行良好。
与城市管理本科国际项目相配套,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南开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为平台创办了城市学方向的“1+1”硕士项目,即考生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和南开的复试,符合格拉斯哥大学录取条件的通过其教师来南开组织的面试进入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和格拉斯哥大学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1+1”联合培养项目,研究生课程学习全部在南开大学完成,英方派教师来校授课,实行2-4年弹性学制。
经过几年的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我们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材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几点体会。
一、目标定位
按照教育部2012年界定,城市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城市管理政策及法规研究部门、城镇基层社会管理部门、城市社会团队综合部门、市政市容管理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以及具体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南开大学在探索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获知由于发达国家现代化、后现代化的进程总体上快于中国,已完成“现代化进程”的欧美国家的大学基本上不开设“城市管理(urban management)”专业,而是开设与“后现代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城市学(urban studies)”专业。
例如,美国大学理事会(US College Board)对城市学的界定是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来研究城市生活、管理和服务,主要学习如何使城市文化具有独特性,城市地区如何回应复杂问题和事件。简言之,城市学是让你懂得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及如何应对问题的专业。2014年,城市学科在英国官方排名并列第一的格拉斯哥大学官网是这样描述城市学:它让你从学界认可的相关领域的领导者那里学会和获取至关重要的形塑地区、强化社区和改进政策制定的实践知识。城市学涵盖都市发生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物理的所有方面的变化,包括城市的社区、治理、卫生、住房、不平等、规划、交通和房地产等领域(注:住房housing,在西方通常意味着通过政策或财税补贴的政府主导色彩更强,而房地产real estate一般指商业化、市场化的力量居于主导地位)。
鉴于此,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转型期特点,即“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个历史进程高度叠加给我国大中城市治理带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挑战。
二、人才培养
城市管理专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和专业学识。目前,城市管理本科毕业生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各校的培养方向也各有千秋。为此,国内各高校在城市管理专业建设中,应当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来打造其专业特色和品牌,通过服务于城市转型和城市发展提升专业的综合影响力。至于所培养的人才在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当中更侧重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可以集思广益,精心论证。我们在论证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时,考虑到南开在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传统优势,结合格拉斯哥大学城市学系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政策、都市再生、社区治理、城市经济等方向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准,将南开城市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功底,掌握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和城市规划管理动态,擅长城市和区域规划管理、都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城市公共事务应对、城市政策分析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同时利用国际合作办学优势,瞄准部分国际机构和在华国际组织,为其推荐我们的毕业生。
三、师资队伍
打造一流的城市管理专业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近4年来,我们根据课程体系需要有步骤施行优化师资的学缘结构、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在已有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政治学和经济学师资基础上,陆续招聘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从事人居环境治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等专业方向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引进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格拉斯哥大学城市学系在科研、教学上的全方位合作,包括联合申请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重点项目和中英联合资助超千万元的“城市转型”国际合作项目,通过科研合作加快提升年轻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新设的学术团队项目和南开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专项资助等渠道,计划利用3-4年时间把大部分教师派到格拉斯哥大学等城市学排名居前的英、美大学研修,采用与对方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和联合指导硕士生的模式让南开城市管理师资队伍与国际高水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接轨。
1.论大学生社会学
2.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3.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4.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刍议
5.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6.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变量分析——基于越轨社会学主流话语的理论整合
7.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8.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
10.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11.当代大学生厌学的社会学分析
12.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学探析
13.健康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宅族”健康问题研究——基于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14.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消费研究
15.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6.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7.大学生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8.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19.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调查的社会学分析
20.大学生社团社会学角度之考察
2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22.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23.影响大学生体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会学分析
24.大学生就业难:一个社会学的审视
25.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26.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27.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社会学审视
28.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29.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30.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31.大学生犯罪原因之社会学浅析及预防对策
3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社会学浅析——以江苏地区大学生为例
33.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34.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发生要素及发育过程——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释读
35.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解读
36.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7.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38.消费社会学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
39.大学生就业功利化的社会学分析
40.大学生“偷菜”热的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
41.大学生兼职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42.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43.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44.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45.大学生消费新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46.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
47.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48.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49.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特征分析与引导策略
50.对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分析
51.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透析
52.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53.大学生体育课堂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54.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时期贫困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
55.网络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研究
56.关于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57.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管窥
58.越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59.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60.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社会学探析
61.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62.横向学历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影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对2010级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研究
63.论兼职大学生“弱势群体”身份及其特殊保护——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64.在社会学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
65.大学生医学社会学问题问卷调查与分析
66.大学生社会使命感状况浅析——基于社会学公选课的调查
67.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
68.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69.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70.社会学视域下农村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71.法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对机制
7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
73.大学生“毕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74.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探析大学生观念教育
75.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
76.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77.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78.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79.关于当前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学思考
80.大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基于角色扮演的社会学分析
81.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与预防策略
8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猝死问题的思考
83.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8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及培养对策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社会学为例
85.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86.高校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工作社会学探析
87.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88.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89.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90.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91.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92.社会学视野:大学生心理障碍剖析
93.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社会学分析
94.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5.以社会学视角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关注贫困生成长,从“心”开始
96.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社会学解析
97.贫困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社会学透视
98.社会学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研究
99.从消费社会学看《布拉格的大学生》中人的异化
10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01.论强化大学生社会调查内容的教学——基于《社会学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10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03.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学校预防——以社会学为视角
104.当代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
105.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106.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理性的社会学透视
107.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思政课逃课——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方法分析
108.大学生缺失游戏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109.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以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样本的分析
110.大学生自杀成因的社会学透视
111.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
112.90后眼中的网络——90后大学生网络偏好的社会学成因质性分析
1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学解读
114.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
115.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社会学探析
116.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
117.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社会学透析
118.社会学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119.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120.边缘人与漂浮者:关于大学生社会位置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121.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学分析
12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23.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对大学生党员角色的社会学解读
124.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
125.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126.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127.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社会学调查分析
128.情景逼迫:一种柔性暴力的生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失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转贴于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培养目标教师教育 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2.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新旧评估方案比较研究盛正发,SHENGZheng-Fa
3.跨国高等教育属性研究——基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张建林,郑春芳,ZHANGJian-lin,ZHENGChun-fang
4.完善我国博士研究生选拔机制的若干思考吴照云,李春根,邹秀清,WUZhao-yun,LIChun-gen,ZOUXiu-qing
5.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基于我国高校的调查数据万晓文,WANXiao-wen
6.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集群效应探讨朱开悉,ZHUKai-xi
7.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刘建勇,朱学义,朱亮峰,LIUJian-yong,ZHUXue-yi,ZHULiang-feng
8.试论网络教学中的过程控制张铁铸,ZHANGTie-zhu
9.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童绍玉,李秀寨,刘荣,TONGShao-yu,LIXiu-zhai,LIURong
10.商科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赵珊珊,ZHAOShan-shan
11.大学生咨询、信任与友谊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王炳成,李洪伟,WANGBing-cheng,LIHong-wei
12.从校园文化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匡和平,KUANGHe-ping
13.儒家孝道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启迪刘晓春,王岩,LIUXiao-chun,WANGYan
14.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管理邵雅利,傅晓华,SHAOYa-li,FUXiao-hua
15.高校教学竞赛的理论与实践姚琳,YAOLin
16.论学校不得法定解除教师聘用合同的条件设定林雪卿,LINXue-qing
17.基于相关性分析的铝工业生产能耗寻优娄小芳,邹逢兴,LOUXiao-fang,ZOUFeng-xing
18.煤炭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苗敬毅,MIAOJing-yi
19.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实现途径志,宁亚东,ZHUDe-zhi,NINGYa-dong
1.评价视域影响下的隐性契约研究——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例李少华,李汉邦,LIShao-hua,LIHan-bang
2.大学毕业生起薪决定因素研究——来自某工业园区IT企业薪酬调查的证据巫强,WUQiang
3.基于知识链理论的创新教育李建中,LIJian-zhong
4.高等教育管理如何应对"独二代"挑战刘芳,LIUFang
5.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中国化研究徐美娜,XUMei-na
6.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杨翠芬,YANGCui-fen
7.基于价值链的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研究张晓芳,ZHANGXiao-fang
8.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姚晓民,翟志华,YAOXiao-min,ZHAIZhi-hua
9.经管类本科生"现代商务理念"养成研究任平泉,张圣恩,RENPing-quan,ZHANGShen-en
10.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杨勇,YANGYong
11.西方文学对外语学习者思辨缺席症的诊疗作用段国重,DUANGuo-zhong
12.英汉句式组合差异与汉式英语句贾永华,JIAYong-hua
13.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策略贾广芬,JIAGuang-fen
14.英语听力教学研究述评李娜,LINa
1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需要厘清的关系王志峰,WANGZhi-feng
16.高校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郝玉柱,HAOYu-zhu
17.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讨李雅丽,LIYa-li
18.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调查分析王阳,WANGYang
19.高校新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赵璞,ZHAOPu
20.我国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策略研究李岫辉,LIXiu-hui
21.复杂性系统下的人才激励杜刚,坚喜斌,陈玲,DUGang,JIANXi-bin,CHENLing
22.基于创业过程的创业政策研究尚泉泉,SHANGQuan-quan
23.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张子珍,ZHANGZi-zhen
24.中国综合门户网站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冯晓棠,FENGXiao-tang
1.教育水平视角下的收入差距王云多,WANGYun-duo
2.儒家理想人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卫朝,武星亮,LIWei-chao,WUXing-liang
3.政府教育投资经济贡献评价及对策研究李红波,LIHong-bo
4.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几点思考霍再强,顾凯平,HUOZai-qiang,GUKai-ping
5.经管类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周天芸,ZHOUTian-yun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育思想研究徐秋慧,XUQiu-hui
7.会计本科教育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某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研究毕秀玲,BIXiu-ling
8.后现代教学过程观与ERP仿真教学模式创新——以管理类专业为例张香兰,ZHANGXiang-lan
9.西方教育思想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启示——基于新体育课程的视角原军,YUANJun
10.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张君棠,ZHANGJun-tang
11.外语学习网站设计中的交互行为分析曾佑军,齐志,崔晓晖,ZENGYou-jan,QIZhi,CUIXiao-hui
12.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看教会学校英语教学图式尹波,何木英,YINBo,HEMu-ying
13.图书馆功能的时代特征刍议郭燕,GUOYan
14.高校师生关系嬗突的社会学透视王效仿,WANGXiao-fang
15.高校学生评教与教师选择制度——基于"以足投票"理论的分析周继良,ZHOUJi-liang
16.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对现代企业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孙平生,卜春梅,SUNPing-sheng,BUChun-mei
17.浅议高校教育改革唐睿明,王棣华,TANGRui-ming,WANGDi-hua
18.先秦货殖"取予"思想及其商业经营价值薛良贵,吕庆华,XUELiang-gui,LVQing-hua
19.流程银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马芝蓓,MAZhi-bei
20."三圈理论"视野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段宇波,赵怡,DUANYu-bo,ZHAOYi
21.基于品牌价值提升的企业捐赠机理及策略郑丽华,ZHENGLi-hua
1.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根基与脉络肖丹,赵万祥,XIAODan,ZHAOWan-xiang
2.中国城市化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张松林,ZHANGSong-lin
3.基于效率工资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偏向研究殷世钦,YINShi-qin
4.中澳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的比较分析——基于境外消费的视角李冬梅,LIDong-mei
5.人学研究三十年的回溯与思考李莹,LIYing
6.法经济学定量分析的回顾与探索——一个模糊数学与灰色理论分析维度曹飞,CAOFei
7.高校旅游管理专业"3+1"教学模式探讨周柳华,张慧霞,ZHOULiu-hua,ZHANGHui-xia
8.关于实施竞争性教学方案的思考毕世宏,赵寿江,BIShi-hong,ZHAOShou-jiang
9.论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李青,LIQing
10.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思考陈彩凤,CHENCai-feng
11.新体育课程与大学生社会支持能力的构建张凯飞,韩旭,ZHANGKai-fei,HANXu
12.关于国家奖助学金公平分配的思考陈发师,CHENFa-shi
13.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习方法谭建立,TANJian-li
14.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个性培育孔佳,KONGJia
15.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油晓峰,YOUXiao-feng
16.大学生物质责任心问卷的编制及调查赵兴奎,张大均,刘宗发,ZHAOXing-kui,ZHANGDa-jun,LIUZong-fa
17.我国博士生教育体制改革探讨巴红静,BAHong-jing
18.大学毕业生自愿不就业问题浅析郝玉柱,HAOYu-zhu
19.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郑淑蓉,ZHENGShu-rong
20.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银行对策分析黄亚雄,贺正楚,HUANGYa-xiong,HEZheng-chu
21.煤炭企业应急管理研究祁迪,QIDi
1.政府教育投资对私人教育投资的引导效应分析——基于我国政府1978~2008年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孙敏,SUNMin
2.我国高校负债问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基于138项科研成果的分析马焕灵,陈大兴,MAHuan-ling,CHENDa-xing
3.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文忠长,WENZhong-chang
4.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战略取向于凤银,吕福军,YUFeng-yin,LVFu-jun
5.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模型——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刘亮,胡德仁,LIULiang,HUDe-ren
6.晋商诚信教育与信任倾向的实证考察张亚兰,张银龙,ZHANGYa-lan,ZHANGYin-long
7.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侯铁虎,杨志勇,HOUTie-hu,YANGZhi-yong
8.建国以来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何华宇,HEHua-yu
9.会计本科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吴秋生,杨瑞平,WUQiu-sheng,YANGRui-ping
10.开设会计案例教学专题的构想张皓,ZHANGHao
11.从市场营销的发展看宏观营销学的演进费鸿萍,王嘉慧,FEIHong-ping,WANGJia-hui
1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陈俊梁,陈瑜,CHENJun-liang,CHENYu
【关键词】 药学高等教育;药学特色专业;药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 药学高等教育;药学特色专业;药学专业人才
药学是生命科学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和独立学科,它一方面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公民性,与服务对象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又在经济领域中具有着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特征。随着21世纪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安全应用药物和生产药物,使药物完整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及其生物圈家园,越来越成为倍受关注的焦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药物本身,而在控制药物的人。这就要求我国的药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加强药学专业特色,改革传统药学教育模式入手,培养出复合型、服务型的药学专业人才。
1 合理进行课程改革
1.1增设临床医学和管理学课程[1] 药学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以化学模式为主,课程安排上受化学基础越牢、药学水平越高的观点的影响,造成了重化学而轻医学、轻管理的教育框架,使药学专业的学生往往过分侧重于对化学类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医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及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以至难以理解其他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因此,让学生学习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医学院校的药学专业可利用自身的优势,改变药学、医学分离这一传统模式。药学专业还应根据社会对药学人才的要求,增加药事管理学、医药知识产权、营销学、药学经济学、人文社会学等课程,使课程设置能充分体现药学所具有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并聘请社会上成功的药学企业管理者来讲课,以培养创业型人才。
1.2强化药学实践课内容[2,3] 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许多学生在选择药学专业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在真正进入专业学习时,会感到茫然,不知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于将来就业到底有什么用,将来自己究竟能干些什么,他们总觉得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中的这种普遍存在的想法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加大学生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学时,减少理论课学时,使两者的比例接近1∶1,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将实验操作当作培养药学人才基本素质的必要工具。
2 改革教学手段
2.1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4,5] 上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动脑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往的实验课多为验证性的,总是首先由指导老师提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严格的操作,这样死板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对理论课所学内容的理解,但却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要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增加一些设计性的实验,例如拟定1个课题题目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出该课题具体的研究方案,并利用现有的条件予以实施。这样无论对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都是有利的举措,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2 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专业课教学上,可研制多功能的多媒体课件,不但丰富信息量,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的陈旧信息,还应增强信息的表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药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验教学上,建立新的功能性实验室,增强学生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的能力,也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生产车间、医院药房等实践场所,亲身体验,增强感性认识。
3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目前对于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已由过去的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根本,文化素质培养是基础,业务素质培养是本领,身心素质培养是本钱。可通过增设多类选修课,开展组建兴趣小组,办药学简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药学专业发展,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宽学生视野,并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在实践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还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一定的量化评估,而不是定性的评价,这对学生是一种督促。现代药学发展要求药学教育更重视学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转贴于 4 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逐步完善考核制度
将目前多采用的闭卷考试,与开卷的讨论型考试、设计型考试、标准化的涂点法考试及具体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采用国外新型统计方法,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而不是单纯只注重一次笔试的分数,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考核制度的改革,可以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摄取式学习,通过考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5 加强校企联合
以本校的实验室为依托,密切与医药工业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及药检所等机构合作,建立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就业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培养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感进行交流,更加明确自己将来的目标。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论文在医药刊物上公开发表。
6 改变药学教育重研发轻使用的局面[1]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医院与药房分开管理,“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社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及时有效提供医疗和用药服务。21世纪的药学人才将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药物相关性的问题,还要实现全程化药学服务,通过药学服务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素质更加全面,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医药 学知识,还要具备社交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意识,拓宽就业渠道,并鼓励药学专业学生取得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性科学,学生须具有较强的风险及危机意识,药学人才素质标准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并带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掌握好药学实践的客观性、动态性和条件性,具备增强预见、洞察规律、把握适时的能力。而当前药学从业人员素质与其从业需求差距很大,药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药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黄 泰康.现代药事管理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693-696.
[2] 梁 仁,桂克仪,居绍敬. 改革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和实施意见[J].药学教育,1997,13(1):5-7.
[3] 陈 颖,李勤耕,蒋君好.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19-28.
上午好!
2007年10月10日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教育家杨时展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分会选择在此时、此地召开杨时展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确实别有一番深意。大家知道,浙江不仅是杨先生的出生地,也是杨先生曾经长期工作过的地方。今天,我们齐聚人杰地灵、交相辉映的浙江绍兴,共同追忆先生的音容笑貌,研讨先生的学术思想,学习先生的学风人品,对丰富中国会计史研究、促进中国会计更大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财政部并以我个人名义,对为我国会计事业奋斗一生、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杨时展教授表示深切的缅怀和追思,对在座各位会计学者、会计史研究者的辛勤劳作和不懈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座各位有的是杨先生的学生,有的是财经院校的会计学教授,有的是财政官员。大家不远千里会聚这里,都是受到先生深邃的学术思想、崇高的人格魅力的感召而来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斯人长逝,但他留下的大量作品永生,启迪思想、征服人心的魅力永恒。他就像屹立在会计地平线上的一座碑,闪烁在会计学术天穹的一颗星,永远值得我们感佩和仰望。
一、为什么要学习杨时展先生
谈到杨先生,不知不觉间先生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依旧穿那身朴素的蓝布中式棉袄,依旧戴那副传统样式的眼镜,双眸明亮而睿智,话语抑扬而顿挫……真不敢相信先生已经走了十年了!二十多年前,我曾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名湖北财经学院)读书,有幸得到过先生的指导和教诲。在此,我想谈谈心中的先生,也谈谈后辈会计学人应学习先生什么样的精神。
(一)学习先生慎思明辨、砥砺完美的学术品格
在我看来,杨先生的生命历程就是一部孜孜不倦的奋斗史,是一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恢弘乐章,勤奋严谨、追求完美是其主旋律。在他的词典中,似乎没有“大概”、“差不多”这样的字眼,都是“借贷必相等”的要义。大家知道先生的文章多而精彩,《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会计信息系统一评、二评、三评》、《论会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问题》、《效益十策》等文章,可谓才思横溢,影响深远,堪称会计学的扛鼎之作。然而,精彩文章的背后是先生衣带渐宽的辛劳,是杜鹃啼血般的用心,是不为人知的江湖夜雨十年灯的苦思。每次落文之前,先生总是反复思考,反复比较,如负重前行的骆驼;每次初稿之后,先生总是进行反复细致地修改润色,如春蚕吐丝,反复雕琢,每篇文章至少要修改六、七遍方才作罢。不敢说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至少是语不圆满修不止。
先生讲课之精彩更是倍受赞誉。直到今天,我还常常忆起先生的课堂及讲座从来都是座无虚席,有时甚至过道上都站满了人。但先生讲台上的四十五分钟,讲台下却是极其辛苦的备课过程。新讲的课如此,反复讲过的课也如此;对博士生的课如此,对本科生的课也如此。先生是以追求完美的态度来对待每节课的。我记得先生曾说过,他从来不允诺准备时间少于半个月的讲座邀请,因为他需要准备充分到将讲座内容完全背诵下来,一个小时的课往往需要几倍乃至更多的时间准备。正因为准备充分,兼之原本就学养丰厚,如此厚积薄发,使得讲课的先生思接千载,听课的学子视通万里,那份氛围、那份情景、那份感觉、那份享受,所有听过他讲课的人都难以忘记,都回味不已。
(二)学习先生爱生如子、大爱无言的育人情怀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可以归结为四等,由低到高分别是:混沌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正其谊,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的“天地境界”。我认为,杨先生对于教育事业、对于学生的爱是超越功利、不计得失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栽桃培李”的深切热爱,可以说是进入了一种大爱无言的“天地境界”。
杨先生爱生如子的故事太多太多。许多人只知道先生一生著述丰硕,但实际上先生指点别人写文章和帮助别人改文章,都比自己写出的作品要多得多。先生涉猎的领域甚广,对于会计史、审计史、经济史、文学史均有较为透彻的研究,但是囿于时间等多种原因,一直未能系统成书,只是在先生西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了会计史遗著《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这不能不说是先生完美学术生涯中的些许遗憾。但是,先生生前将自己对于会计、审计史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很好地帮助了郭道扬教授《中国会计史》及文硕教授《世界审计史》的成书出版,这也算是对先生毕生辛勤耕耘的一种补偿和嘉奖吧?!据我所知,潘同生教授在编著《中国经济诗今译》一书时,也曾蒙先生多次热心指教和细心点拨。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审计史》,先生也给予了很多的指点、帮助,特别是亲自动手修改至少有三、四遍之多,有的章节中密密麻麻满是先生的批注。至今我还记得其中激发我一生对会计审计投入热情和对事业执著追求的一句勉励性评语――“你对审计史研究作出了你力之能及的贡献”。正是在先生的指导、修改和推荐下,这篇论文得以作为刊首文章在《审计研究》创刊号上发表,并前后被几十家报刊转载。今天想来,这篇文章与其说是我的学术成果,倒不如看作是先生以及郭道扬先生、何任远先生至诚关爱、无私奉献的结果。
(三)学习先生只讲奉献、不计索取的立身操守
先生常言:“人生到底怎样来度过才算有价值?会计上,资不抵债要破产,我想人的一生中,如果奉献不抵享受,恐怕也只能算是一个破了产的没有价值的人,一个道德上有问题的人,一个人格不高尚的人。这个想法经常会使我想起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出、处、辞、受四个字上那种十分严肃、守身如玉的功夫,并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一种我并不总能做到的比较不苟的态度。”众所周知,先生是一位十分注重节俭的人:餐桌上鲜有丰盛的饭菜;数次赴台讲学所着西服只是花八十元钱买布去做的,足下之履乃花五十元钱在小商品市场上买的,而这身行头每每在重大场合用及;因事外出从来不用公车,每每都是以高龄之身与学生们同挤公共汽车。记得有一年夏天先生来北京讲学,他和老伴住在极其普通的房间里,用一台直径只有六寸的小电扇驱暑,让前去看望的我肃然起敬。然而,先生却一举将节衣缩食的十万元率数捐出,在中南财经大学设立“勤诚助学金”以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的一位同学因为偏科而休学,先生数度向学校反映千万不要误了他的学业,还亲自请他到家中长谈,指点他前进道路。先生用他一生的追求,践行了他所列示的“贡献-享受=生命价值”的人生意义公式。
二、为什么要纪念杨时展先生
古罗马人说:“时代呼唤英雄主义,英雄造就时代精神。”这句话用到现在这个场合,我想应该表述为:“中国会计需要大师,大师造就中国会计精神”。我之所以特意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和大家一起追思和纪念杨时展先生,就是想表明一种自觉仰望的姿态,就是想透过纪念先生来表达对所有大师、先哲的尊崇,就是想通过缅怀先生来激励更多的人成为大师、成为铸造时代会计精神的领军人才。
(一)纪念杨时展先生,意在表达对大师、对有学术成就的人由衷的敬意
仁者,国之瑰宝也。纪念先生,是为了缅怀更多仙逝西去、留下宝贵学术遗产的“会计瑰宝”,是为了推崇更多勇于创新、开放进取、追求真理的“会计仁者”。此行浙江,我不禁无限感思。“感”是感慨那些已经故去的会计界前辈,如潘序伦先生、顾准先生、杨纪琬先生、娄尔行先生、刘炳炎先生、李宝震先生、阎达五先生、余绪缨先生、莫启欧先生、吕众文先生等等,他们身体力行地教育着我们作为一位合格的会计人应具备何种人品、何种工作态度以及何种治学精神;“思”是思研仍在老骥伏枥、耕耘不辍的前辈的成功历程,如厦门大学的葛家澍老师、常勋老师、上海财大徐震旦老师、中南财大的郭道扬老师、易庭源老师等,他们一生不懈努力开拓,终成会计审计大家。对于他们的为人治学品格,学生不会忘记,会计人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二)纪念杨时展先生,是为了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成为大师、仁者
对于立志成为大师、仁者的会计学者,不知你们可否想过,你们是不是也像杨先生一样,始终认为自己面对的是未来国之栋梁,不敢丝毫懈怠,时时以传道授业、滋兰树蕙为乐呢?!若干若干年后,会计组织或你们的学生会不会也为你们开这样的纪念会,纪念你们的思想、你们的成就、你们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精神财富呢?!你们的学术成果会不会也能成为中国会计史研究乃至世界会计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呢?!如果你有想过并付出长期努力,说明你已在迈向大师的路途上起步;如果你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在国内外开始得到认可或渐多被引用,说明你离大师的距离趋近了;如果你在临近学术巅峰的同时又是一位人格高尚如杨先生的人,那么你离成为受人尊重和推崇的大师可能就不远了。需要强调的是:我并非讲每个人都要成为大师,但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对于崇高满怀敬意,对于大师满怀敬意。要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大师,通过仰望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翱翔在天际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三)纪念杨时展先生,有助推动我国会计事业走向灿烂辉煌的未来
中国会计事业正处于一个成绩倍出、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将更加海阔天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行之路依旧艰辛:中国会计语言的表达方式较为晦涩,仍需简化、优化、美化,让更多的人读懂它、使用它、接受它、喜欢它;中国会计的影响依旧有限,尚需致力扩大它的影响力,不仅要影响国际会计语言、规则和组织,还要影响国际经济、法律、文化等领域;中国会计服务于经济社会、服务于政治生活的程度仍然较浅,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它、提升它,让会计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流语言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希望广大会计行业的同仁们在前辈大师精神的指引下,团结一致,克难攻坚,致力打造符合时代精神的会计规则和思想,培养促进国际趋同的会计人才和大师,推动我国会计事业迈向一个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灿烂未来。
三、为什么要研究会计史
了解和研究会计史对会计学乃至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能让人系统研究会计乃至经济社会现象运动发展的全过程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说过:“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漫长的, 而现时却十分短暂, 它仅仅是由历史向未来演进的一个转换点; 未来则迫近于现时,它以无限时空一直向前延伸。历史、现时与未来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只有密切结合在一起,方能正确地、全面地阐明及评价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生、发展状况及其历史运行规律。这对于会计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孤立地研究一个会计现象,而不将其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进行观察,进行研究,可能只会得到片面的、价值非常有限的结论。
(二)可以为会计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
中国有句俗语:“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知得失。”比如要修一座水坝,就必须了解该河段洪水的历史记录,这样才能确定水坝的各种参数。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了解这条河流以往发生过多大的洪水,水位多高,破坏多大,然后再决定确定设计标准和投资。会计史研究也有相似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研习会计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了解会计发展的本质规律,吸取会计发展的经验教训,掌握会计发展的基本手段,从会计发展历程中获得教益。
(三)可以让我们窥见会计大师筚路蓝缕的艰辛和做学问的路径
通过对会计史中成就斐然的会计大师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会计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如何研究会计史
既然研究会计史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研究好会计史呢?大家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这里我再谈几点体会,主要是以“中”为原则、以“人”为重点、以“通”为目标来更好的研究会计史。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要用“中”字研究会计史
“中”字再加一笔就成了“史”,于是《说文解字》中将“史”解释为“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记事”。我们研究会计史,就是要保持客观中正的态度,客观地记录下各种不同会计流派相互碰撞的会计学术思想,力争做到忠实于历史,力争做到实事求是。
(二)要用“人”字研究会计史
会计学重要的突破性发展,大多是由会计学大师完成的。现在的会计史研究往往侧重以时间的序列回顾和审视会计发展过程。这种一般的史学研究方法虽然可以向世人展示出会计发展的基本脉络,但却不易于把握会计思想发展完善的精髓。因此,我想强调要注重用“人”字来研究会计史,即要注重研究会计大师、会计先哲们的思想,研究他们思想变化的过程,研究他们思想发展的背景及诱因,研究他们思想中最为本质、最为光亮的地方。当然,也包括适当研究他们学术上的遗憾。还要注重研究大师与大师之间的共性、个性差异比较等等。通过研究大师的思想,可以准确把握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会计精神;通过研究大师的思想,可以透析会计发展进步的本质规律;通过研究大师的思想,可以使后来者在前人光辉思想的照耀下快步走向成功的殿堂。
(三)要用“通”字研究会计史
强调“通”字,即强调融会贯通之意。会计史研究不单单是简单的会计史料汇编,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会计思想摘录,更重要的是会计史实背后的社会,社会背后的思想、思想背后的哲理;会计史也不仅仅在会计史料、会计事项中展现,要善于发现经济社会现象中间的会计、背后的会计;当然,更要格外注重资料、事件、现象、思想的融合与升华。研究会计史,不应囿于一个事件、一个案例,必须敢于打破一些思维的定势和框架的限制,按照历史运动本身来阐述历史,真正进入“整体会计史”的思考境界,做到“站在月球上看地球”。要知道,会计问题之外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之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此,杨先生反复论证了一个观点,即“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这种高超“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视点。”我最早读《史记》、《汉书》时,对当时的西域分为三十六国、四十八国一直心存疑虑,以中国历代皇朝的实力,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散落的小国统一为一个或几个大国?直至有一次乘飞机经过新疆,看到新疆地广人稀的自然风貌,我才恍然大悟――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任何将这些小国结合成更大的政治实体或统一为一个国家都缺乏实际意义。因为要实施有效的统治就得派遣人员、传递消息、征收赋税、交流物资,而这些都很难办到,或者耗费巨大。这就是当时分为三十六国、四十八国的根本原因。如果不从高处、不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对于史料中的记载就难以有准确或深切的认识与体会。
同志们: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座各位都是我国会计历史的书写者和见证者,是我国会计理论界、学术界、教育界的脊梁,也是我国会计事业明天发展的希望。让我们以仰望的姿态,研究杨时展教授学术思想的精神内涵,学师的为人治学的高尚品德,深入研究中国会计史和世界会计史,更好地为我国会计事业大改革、大发展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