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1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化学生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化学 科学 人文精神
本文认为化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人文价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化学学习能使人形成严谨、朴实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做化学”的方式实现化学的“再认识”、“再创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做化学”,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实现化学的“再创造”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实现人文价值
1.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的良好品质。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介绍门捷列夫、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和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及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曾有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让学生明确化学结论的准确性,理论推断、实验证明的严谨性,感悟到“求真”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感受到人性中“善”的一面。
2.化学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需要。激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去克服困难,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科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化学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合作、民主的精神。无论是课堂还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都应在学生中多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民主的气氛,培育他们的民主精神。合作学习,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情感,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格,谦逊的品格,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通过化学史,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钠的化合物》时,教师可联系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制碱法等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化学课程,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发生着重要影响,使化学课程真正成为一门以培养具备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出发点,强调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互沟通与融合的现代化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绿色化学;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44-02
绿色化学,也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或无污染化学,主要是指在化学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原则来减少、甚至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或在过程中的生成的化学。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原子经济性”,基本原理是公认的十二原则。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与环境保护不同,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是从物质产生的源头控制废物的产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绿色化学对环境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与现代化工工业发展趋势相吻合。
一、绿色化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未来的生力军,在大学课程中开设绿色化学课程,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污染,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绿色化学及相关知识引入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并系统传授给学生。
随着对绿色化学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逐步为人们接受,并被引入高校教W活动中,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绿色化学课程。绿色化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与化学其他课程不同,绿色化学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大纲,因此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和专业知识,为大学生讲授绿色化学课程,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作者从2009年开始在江苏师范大学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绿色化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绿色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绿色化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精选教学内容 启发学生的兴趣
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很快,但没有较为成熟的教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这也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思想、提供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绿色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有机化学联系紧密,涉及很多有机合成反应的方法和条件,如果只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结合实际生活,用生动的实例充实课堂教学,展现绿色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白色污染”及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就会对绿色化学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绿色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很快,而且涉及很多化学相关领域, 因此我们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并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一些相关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另外,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数据库资源来提供关于绿色化学的最新科研成果的链接,以便学生随时阅览、学习,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研究动态及最新进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启发学生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讲解―接受型”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少,教学气氛沉闷,也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研究性教学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
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绿色溶剂技术这个章节时,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的科学前沿内容。在该章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这节课的10~15 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对绿色溶剂技术的理解,分组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这种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作为一门专业课,绿色化学每节课要传递的信息量非常大,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绿色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处于抄笔记的状态,没有时间去消化和思考教师讲授内容,不能和教师互动,只能被动接受课堂内容。所以要改善教学效果,就应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不同教学手段间的配合使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主要场所,但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素质,我们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基地,有合作的化工厂或制药公司参观调查并进行交流。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验教学来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绿色化学观念,如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设计性实验中分别采用有机溶剂和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让学生对两种合成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使他们用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性,增加他们迫切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另外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中有意识按绿色化学要求进行,开展专题讲座,环保展览宣传等,让绿色化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主动学习积极性低,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平时成绩,抄袭别人的作业。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化学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课程论文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在每学期的授课中,我们通常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前给出课程论文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根据绿色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结合课程论文的具体要求,查找和阅读有关的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和撰写课程论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个环节通常也会给出一些相关指导,如每个数据库的使用教程和视频等,课程论文的完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检索文献、阅读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化学的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率,作业和课堂表现构成。不同于其他化学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在绿色化学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及课后心得体会也计入平时成绩。如在某些章节的课堂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组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课堂教学中,每组可派出代表对相关问题给出解答,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更深刻地掌握教学知识点。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将这部分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课程结束后,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要总结该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对课程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部分内容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这门课程中,部分评价意见如下:1.绿色化学这门课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感觉很有用;2.课堂上老师举的例子很生动,学到了很多东西,扩展了知识面;3.通过准备课程论文,感觉自己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4.喜欢老师的讲课,内容吸引人,但是有部分反应有机化学里没学过,能否多讲一些。
总的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程度高,总体满意程度也比较高。
三、结语
绿色化学是一门面向21 世o的高层次化学,它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在绿色化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常伟,李贤均.绿色化学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2] 张礼和.化学学科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沈玉龙,王克诚.国外大学的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 2006(10):63-64.
[4] 仲崇立.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结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双语教学和创新性实验等,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重要的边缘学科,是物理、化学等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所产生的交叉学科,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知识密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记忆性强、实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生物专业学生分配就业时所遇到的困难,本文针对传统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
1.1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生物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实时更新内容。讲到基因表达时,可介绍我校主持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建立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并把有关基因组草图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2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讲授理论课时,可通过联系周围的生命现象和生活常识了解生化问题,激发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如脂类代谢部分,可以介绍目前世界肥胖人数已超过16亿,肥胖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死因,再结合脂代谢机理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饮食平衡营养控制肥胖。另外,可以通过设问方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短跑后人会感到小腿酸痛?为什么不能常吃生鸡蛋?为什么加卤水可以制豆腐?为什么多吃糖会发胖等等。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既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了学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1.3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成倍递增,涉及的许多概念及反应过程非常抽象,尽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感到概念模糊和难以理解。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载体,集声、像、动画、音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等优点。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如用ChemOfficeUltra8.03绘制氨基酸或核酸的三维立体结构,录制视频介绍几种层析法等实验性强的理论知识,运用Flash动态画面模拟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线,遵循内容精简、版面简洁、色调清晰,动画科学,切忌将它制成电子黑板。在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化效果的渲染下,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图像宏观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
1.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引导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对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然后以答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开展课堂交流。
在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参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网络图书馆等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或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相互交流。
2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的精神,逐步推广和实行本科生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新时期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在生物化学的双语过程中,首先处理好现阶段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提高教师的双语执教能力。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口语,组织教师到英语国家培训。另外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材,采用循序渐近的教学方式,实现双语教学目的。
3开展创新实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一流的人才,谁就可站在科技的制高点。开展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3.1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安排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环节,从试剂配制到实验的预试及分析均由学生完成。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开展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课时和经费限制,很多学校主要开设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至关重要。如设计“鸡蛋清SOD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鉴定”实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酶的性质、酶的分离及纯化关键技术、酶的鉴定方法等知识。
3.3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不再仅仅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现代化教育技术必然会引入教学领域,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教育研究领域和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1.利用信息技术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譬如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查看国内外的化学教学信息,或者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教学。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讲述"CO2性质"前,我将意大利峡谷之谜、动物进入古老山洞出现死亡的现象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演示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奇的论文。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非凡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把握提供充分的感性熟悉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原子》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动态演示的原子结构模式,再根据原子的结构,讨论原子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原子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认为原子和分子具有相似的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都有间隔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升华。
5.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5.1 利用信息技术剖析化学机理。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机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计算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STS;渗透
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意为“科学、技术、社会”。是由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和日益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趋势而提出的[1]。STS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它主张探索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强调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有整体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STS教育的思想和理念,顺应了当今全球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需要,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扩大。
高职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生的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的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但在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上尚显不足。而STS教育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导意义。那么在高职化学教学中,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如何进行STS教育呢?
一、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途径
(一)在化学必修课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在化学必修课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实施STS教育的主要形式。高职基础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化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为开展STS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此,我们分析和把握化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实践的结点,并进行适度的扩展、补充和联系,将STS教育渗透到每一节化学课教学中,渗透到每个化学知识点上去,使教学内容形象化[2]。
在化学必修课教学中,STS教育切入点的选择及每个切入点内容的筛选,是实施STS教育的关键。我院的高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相对来说文化基础弱、知识面不宽、对新的科学知识了解不多。结合我院高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个专业与化学知识的联系,我们将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内容与STS切入点进行了系统归纳。现将高职一年级第二学期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有关切入点总结如下:
表中涉及到的有化学史、能源、资源、医疗、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懂得学好化学知识是发展社会生产的需要。在高职化学必修课教学中,我们在进行第二章烃第一节烷烃的教学时,及时补充了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甲烷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石油资源枯竭引发的战争、石油造成的大气及海洋污染。让学生了解到当今社会存在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在高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STS教育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例如在烷烃一节的学习中,对农艺专业学生,我们增加了国际上农业科学家为减少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甲烷的排放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的相关内容及视频。对畜牧专业的学生,我们增加了在畜牧生产中,牲畜体内甲烷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有关内容及视频。这样的讲解,使枯燥无味的理论一下子生动有趣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结合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渗透STS教育
选修课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可以使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特长,激发其探索精神。[3]通过选修课可以弥补化学必修课教学中STS教育渗透的不足。我们结合化学与专业的联系,开设了《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营养》等选修课,供全院学生选择。配合选修课,我们邀请了市环保局、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题报告,从社会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同时,在选修课中安排学生撰写有关的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如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课中学习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后,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农场、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进行调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三废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走访市场,了解市场中各种绿色食品,无氟冰箱、空调的生产销售情况,了解当前社会上市民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三)通过实验训练,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亲历。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结合化学实验实训课开展STS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一些与生活生产相关的化学实验,如指纹鉴定、焰色反应、食醋中酸的总量测定、水中铁离子的定量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的测定、头发中Zn元素含量的测定、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及测定、RNA的提取及测定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学生自己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锻炼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而且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进而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通过课后练习,渗透STS教育
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用来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设计与化学相关的来自科技、生产的信息给予题,注重科学方法培养的探究题,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开放题等。通过练习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与科技,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与化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效果
几年来,我们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以上几种途径,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多元化的化学STS教育,促进高职生的科技素养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STS教育,增强了学生现代科技意识
在STS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化学化工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化学。抽样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关心化学信息和环境热点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二)通过STS教育,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STS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等,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学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通过STS教育,提高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STS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注重联系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改变了通过那种重理论知识轻实际应用的倾向,提高了学生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愿意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进行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
三、高职化学教育中渗透STS教育要注意的几点
(1)要依据高职化学教学大纲,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且相适应的部分;(2)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3)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生活感受和体验,所选用的化学教学内容能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4)要重视学生科学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5]。
四、结 语
在高职化学课程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正确社会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6]。
参考文献:
[1] 吕素巧.浅谈STS教育的理论特点[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 高汉运.STS教育的理论与高职教育的实践[J].山东师大学报,2004,(4).
[3] 梁英豪.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技术—社会(STS)[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4] 刘创.STS教育对搞笑课程改革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14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化学竞赛共获奖162个,其中省级一等奖81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22个;国家级一等奖14个,二等奖1个,特别是从1993年至1997年5年中,共有6人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金牌4块,银牌2块。我校成为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奖牌最多的学校之一。
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我校在培训化学竞赛选手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显示了我校化学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广泛地开展化学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它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抓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
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趣与主动性、与热情同在,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据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题,参加过化学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
化学竞赛活动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经受磨炼、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面对众多的强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例如1994年我校高中毕业的一位同学,曾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通过参加化学竞赛,他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被保送上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一年级英语通过了四级,二年级英语通过了六级,而且他的各科成绩在系里名列前茅,系里决定他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总分考取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他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在师大附中三年的学习给我最大的益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这两种能力,在学习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在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化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具有发展型和探究型两大特征。
发展型知识结构是知识信息的时代特征。化学竞赛活动的内容不再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之中。现代化学的内容经过化学教育专家之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再现在中学生的面前,使中学生及时地受到现代化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甚至于有些化学家苦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就到达中学生的手中。例如c60是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通过实验得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1992年1月全国化学竞赛时就出一道有关c60的试题,这道试题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这种传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渗透了现代化学的内容,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进步更新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型知识结构是科学人才的突出特征。化学竞赛内容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仿型。与课本上的常规题不同,高层次的化学竞赛题大多是非常规题,所谓“规无定规、法无定法”,就是说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是需要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法,解题的途径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辟蹊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会了独立解题的方法。
2.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化学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呈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天下的事都可以做好,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化学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娶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
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有激情,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化学竞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化学教师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教师,为了辅导好学生,除重新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重新阅读一些有关的大学教材,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化学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的最新化学研究课题,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化学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我校化学教研组共12名教师,其中有7名教师,均能参加指导竞赛培训。在这些教师中,尤其一批年轻教师是在化学竞赛中成长的,他们努力钻研,勤于思考,不但能教好高中的化学课,还利用假期到湖南师大化学系去进修提高,读函授研究生,从而使自己能胜任大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促进了我校化学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化学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化学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1.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灌输方式,即遵循“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知识在原有的框架内重复出现,是一种再现性思维的模式。它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而化学竞赛活动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就是要贯彻“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它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引而发之”,像放鞭炮一样,教师点着引线,使学生内在潜力迸发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学生学习、模仿,称为学习阶段,那么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就不应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了新的见解,称为第二个学习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称为创造阶段。这时学生可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出教师的思维模式,甚至达到一种新的知识境界。几年来,我校在竞赛中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化学竞赛活动,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导向、启发作用,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2.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化学竞赛是化学科技活动的一种形式。化学竞赛活动包括竞赛培训和经常性的化学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化学竞赛培训、化学魔术表演、举办化学游艺会、办化学小报、组织参观工厂等的深入广泛的开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课内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外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激发了兴趣爱好,发展了个性能力,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品质,形成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近几年来,我们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学。请他们讲化学的最新成果、化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化学与生活、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发展概况等。通过化学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组织学有潜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自学基础上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设想。特别是那些各抒己见的争论,对于激发参与者的灵感和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大有裨益。课外兴趣小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我们还经常组织同学撰写化学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小论文从搜集信息到提炼主题,从谋篇构思到行文表达,都有赖于科学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好的文章还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他们觉得在化学领域一旦自己的能力智慧得到老师的承认,甚至还能在杂志上发表的话,更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献身于化学。
根据教材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学生参观与化学化工有关的工厂,学习了解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的领域,同时也使他们对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和技术改革的日新月异有了新的感受,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化学知识的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
要提高化学教育质量,首先要从教师自身抓起。作为化学教师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雄厚而精湛的专业知识。对与化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要有所了解,如化学与工业、农业、军事,化学与医药、生物,化学与环境、生活等方面有所了解。除此之外,也要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经济建设等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化学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能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坚强意志,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有了这种意志,学生就能刻苦学习,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探究
(一)教学中重视课前反馈信息,认真备课,把问题想透,讲优质课。
由于教材和参考书里没有学生,不对教材重新加工、变换和构思,不把教材的静态信息变为易于输出和吸收的多种形式的动态信息,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备课时,要把教材中最有价值、最精华的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突出显示。在教案中要体现知识线环环相扣,教与学一一对应。在设计教案时要做到:1.将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微观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2.思考课前反馈信息,分析知识的障点和拐弯处,估计学生可能犯的错误,准备弥补措施。3.根据学生个性和不同基础,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和措施。
(二)加强课堂化学实验教学,注意科学的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渠道。它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在学生实验中,有的学生只是照实验课本机械地操作,不注意科学方法的训练。任何一个实验操作步骤的失误,不仅会使实验失败,还可能导致危险事故发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传授新课中,务必做好每个演示实验,讲清实验的目的和操作要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兴趣,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实验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能主动、积极、认真地做好实验,学好化学。
(三)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愈来愈先进的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手段为教学目标服务。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一些实验的操作要领,可采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电脑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充分发挥多媒体电脑的灵活、方便、高效,图文、音像、动画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的情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加强辅导,培养个性发展和整体提高。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更是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之一。它是在了解学生的已有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教育,是素质教育个性化的具体体现,是着力于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辅导中既要让尖子生得到求知欲的满足,也要使后进学生由厌学到好学,再到会学,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辅导中要建立跟踪记载表,做到“四个落实”,即对象、时间、内容、效果落实。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后进生积极参加兴趣小组,做到寓教于乐,培养能力。坚持不懈地抓,才能使后进生面越来越小,及格率和优秀率不断提高,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挫折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挫折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到高中,许多学生没有经历过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用辩证唯主义观点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挫折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
三、加强学习研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化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接受新事物,要经常阅读有关报刊杂志,对他人的教材研究、教学经验、实验改进、学法指导、解题技巧等加以借鉴。学者未必为良师,但良师必为学者。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研究化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从中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化学教学规律。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选定课题,善于搜集并积累丰富的资料,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科学结论。
化学教师可以在现行教材的条件下,以课本知识为中心,广泛和生产生活中的具体物质、实际的化学现象和事实相联系,为传授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化学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相结合做有益的探索;也可以联系化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和探索精神,揭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和献身精神,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一些化学问题甚至课题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和手册,让他们通过自学来研究、探索,以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此,化学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研究,做学习者型的教师,把教师职业变为教师专业。
近年来,桥头镇坚持以“教育强镇”为发展战略目标。2011年,桥头镇抓住创建清远市教育强镇为契机,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全力以赴推进教育工作向高层次方向发展。2011年该镇投入近1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投入600多万元按市教育强镇的标准改造英东中学。
英德市英东中学创办于1942年秋,是一所“全国少有、广东仅有”的革命老区学校,英德市直属完全中学。英东中学创办之初,校址位于桥头板甫第八保的潭峰寺,现地处英东片中部、滃江河畔的桥头镇桥头街。69年的风雨历程中,校址迁移一次,六度更改校名,先后使用过“新中中学”、“私立初级英东中学”、“桥头中学”、“翁源县桥头中学”、“英德县英东中学”、“桥头中学”,现名为“英德市英东中学”。
英东中学占地160亩,校园布局合理,主要由教学区、运动区、学生宿舍区和教师生活区四大部分组成,环境幽雅。校园内既有气势恢宏的现代化综合大楼,又保存着有近70年历史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并给一代代英东学子留下美好记忆的“老礼堂”。整个校园绿树成荫,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区域分明。不仅有雄伟的校门,宽阔的广场,功能齐全的教学综合大楼,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学生饭堂和小型超市,卫生方便的学生宿舍楼;还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历史室、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室、美术室、音乐室、生物园、地理园等功能场室以及标准的400米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一批。2011年,该校为配合桥头争创广东省教育强镇,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桥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共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兴建了一幢综合办公大楼,重新装修改造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礼堂,对校园进行了全面的整治,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添置了一大批教育教学设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英东中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6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113人。近几年,先后有50多人次被评为省、市、县、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有70多篇教师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2008至2010年,该校连续三年选派教师参加英德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均获得了全市总决赛一等奖。
2011年英东中学有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多人。学校秉承“特色立校,多元育人”的办学理念,实行班主任、科任教师责任制、学生午休制和“半封闭式”管理,全力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学校以体育、音乐和美术教育为特色,从高一开始开设体育、音乐和美术专业班,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学校还开设了计算机、英语等双学历班,学生只需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和参加计算机的学习并考取技能等级证书,就可以参加高考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让更多的英东学子轻松上大学。
近年来,英东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美术、音乐和体育类学生高考上线率高达80%以上。学生中有20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县各级竞赛或比赛中获奖,有60多人次被评为清远市或英德市的“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学校多次获得“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一等奖”、“教学质量一等奖”、“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2010年顺利通过了广东省的普高检查验收。
如今,英东中学正借桥头争创省教育强镇的东风,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日臻完善。“以文化教育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为创新,以艺术和体育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正在形成。这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老区学校正以稳健的步伐,向着现代化特色品牌学校大踏步迈进。
首先,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譬如,在讲“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训练不到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错误;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仅仅局限在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就会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重视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方法的依据。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过重点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者将难点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标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成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1.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规范简练、表达清晰、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的讲解,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板书恰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数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观,往往重复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板面不整洁,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再看一遍,有错的要及时修改。同时老师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
3.教具的使用、实际操作要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食品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悉,或是操作错误。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面对全体学生。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培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些教师会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的太少,从而使好的学生昂首阔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2.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要有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掌握问题的实质,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讲授方法,加强学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方式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教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现代教学技术对化学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应探索开发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信息化资源更有效地融合于高校化学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在化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不少化学教师感到现在化学专业的参考书越来越多,教学时数越来越不够;学生更感到应接不暇、不知所措。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解决今天化学信息系统化、网络化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合理、充分地设计、开发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信息化资源更有效地融合于高校化学教学,使之成为改革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完成高校复杂的教学任务显得非常重要。
一、现代教学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设备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用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
(一)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化学反应机理、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它们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吃力。教师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动画,生动、形象、直观地模拟进行解释。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时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超文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贮存量大等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效率,是其他教学媒体所难以相比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学活动。计算机存储量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得学生思维不仅横向发展,更向着纵向发展。计算机网络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互助合作的优良素质。如电子图书馆和网络的服务,允许用户把信息(电子邮件)传给本系统的其他用户,更可以通过一些学校或企业创设的网校进行交流与学习。
二、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一)微观粒子的变化、运动、结构。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观具体地描述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原子轨道的形状和空间伸展方向,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从不同角度观察共价键和晶体等的形成过程,以有效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以C60结构为例,课本上仅为平面结构,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三维立体图像可以让学生选中一个碳原子,然后叠加成C60,使学生形象地了解C60实际物质结构与空间距离、键角等的关系,有利于理解碳的空间结构。
(二)元素化合物的实际用途或现代化科研设备与化工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的演示。
对现代科研设备与工艺流水线,教师可以把一些较为复杂的设备与工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图片,模拟反应原理,使学生清楚明白地看清原料的加入、气体的流向、产品的流出等过程,让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取得实地参观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效果。
(三)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
如一氧化碳、砷化氢等毒性实验,铁的生锈,煤和石油的形成等,常规教学只能教师口述,而多媒体课件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借助计算机,师生在教学中可以交互显现信息,整个教学组织过程教学信息的流通不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变成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的双向反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教学技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单纯的演绎或归纳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逻辑思维体系基础上的全方位认知发展过程。
这种互动性不但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情况,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与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及时提供指导信息,学生也可以主动向教师咨询请教,实现个别化学习,促进个性的形成,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除了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必备的教育理论外,教师应注意搜集与整理教与学所需的各种信息,把各种教学资料存储到电脑中,以便编制CAI课件。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化学课堂上适当的应用,教师还可以自己进行脚本设计,使得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生动,更有说服力,与化学教学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
四、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能替代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现代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粉笔和黑板仍应是教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师也需要精辟的讲解配合有条理的板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变的。
板书是教师用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媒介,在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将教学信息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便于联想记忆。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产生就源于板书的启示。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知识具有层次性、阶段性,没有板书或者仅仅只是展示一下板书,知识的全面性或者层次性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否则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声音、动画有较强的记忆,而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大,节约课堂时间。但是在课堂时间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知识过多,学生只能跟着课件大致浏览一遍,往往课上听得明白,课下却用得糊涂。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改良和重新组织。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尽管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和否定其他的教学手段,只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完全补充、完善和发展。今天的化学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完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究式学习都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科学素养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刘爱兰.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提高化学教学质量[J].鄂州大学学报,2007,(05).
[2]赵立芳,房喻.大学化学.2004.2,VOL19,第1期.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一、更新教学观念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结构,更主要的是化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学以致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思想,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的教学观念,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成为一名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
二、更新教学形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这个主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新教材,放宽视野,延伸视角,挖掘素材,从日常生活、新闻事件、重大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中寻找,既贴近社会又贴近生活,还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适时合理的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化的学习中激发思维火花,实现情感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运用知识来理性看待问题,并从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究才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1.教学目标多维化。多元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和态度六个维度,化学教育已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包括教育的深层含义,注重实际运用、探究问题、个人体验、观念思想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
2.课堂形式多样化。教师要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有序思维、逻辑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评价体系多元化。教学评价应该走向多元评价,从多角度和多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对学生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化学学习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还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要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笔试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相结合,观察、访谈与测试相结合;在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师观察日记、访谈记录、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习笔记、测试成绩、作品(小论文、课题报告、调查报告、小制作)等。
4.实验功能多样性。化学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手段就是实验。加强实验探索,尤其是充分挖掘和发展多样性实验的功能,将会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不仅是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培育基地。除要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外,还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把实验室延伸到课外,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包括就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以实验检验某个结论的正确或错误,以及把实验知识与工业生产、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增大教学和思维的开放度。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性实验;化学教学;评价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特征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参与和体验过程;要始终坚持民主、科学、开放的原则;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地感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结合以往的教学任务和对新课改的学习,现就对化学新课改中的几点认识做如下说明: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面对新课改,教师们的心态不一,存在不少心理障碍,如“换汤不换药”,对新课改缺乏正确认识、有的则担心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新课程的特点有:①课程突出了过程和方法。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是终身受益的。②课程突出了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新教材的内容,有明确要求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明确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③教材现代化。将学科中的新成果吸引进来,使教材反映现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④教材灵活性。⑤教材生活化。在教材中加强生活中知识的比重,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得东西用触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让知识、方法和能力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被学生接受,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观。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眼看,动脑想,动口议。在实验中,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在每一个实验中,都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结论和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际现象,去说明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去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学习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重视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新课改提倡“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调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就要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解无机物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
四、改变评价方式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应大力倡导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人为本,强调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使教育摆脱知识至上、分数第一的束缚,回归神圣的本意,给每个孩子以机会,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让化学教育由“为了应试”走向“为了生活”。学生学习化学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为了考试。试想,即使学生在学校化学考试得满分,化学竞赛拿大奖,但在生活中不会利用化学知识,甚至人为引起化学事故,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化学知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检测,学生自编自测,分组竞赛,撰写化学小论文,进行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竞赛,对某一实验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比赛,这样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其次,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新课改的教学改革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钻研,要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基础课程新课程实施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