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16:2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趋势,形成了了一批知名品牌
河南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如河南漯河发展成了著名的休闲小食品生产基地,郑州则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基地。在漯河、郑州、许昌、周口、安阳、鹤壁的产业集聚区域集中了全省的61.2%的食品工业,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河南各地的食品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了众多知名品牌,如双汇、思念、三全、莲花味精、十三香调料等享誉全国。郑州三全在速冻食品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双汇集团是我国第一个销售额超过百亿的肉类加工企业。华英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双汇、思念、莲花在2009年分别以90.54亿元、44.90亿元、16.08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的第71位、180位和390位。
2.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和完善
河南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众品集团通过多种模式培育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形成了60多亿元的产业链;华英集团坚持“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发展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8000农户、近3万人实现了脱贫致富,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食品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1.产品结构层次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河南食品工业大多数属于农副食品原料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程度不高。产品种类主要是粮食制品和肉制品,粮食制品大部分以小麦为原料,肉制品主要以生猪为原料。由于转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原料没有更充分地高效利用,造成了产品资源的浪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河南大多数食品工业企业规模偏小。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遇到原材料成本上扬、市场激烈竞争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不稳定。企业规模小还造成融资能力不强,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3.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河南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少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机器陈旧,损耗偏高。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全国食品工业的第二大省,河南食品工业的新产值率仅居第七位。
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已经向深度加工转型,高科技、生态型食品工业稳步发展。主要表现是食品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趋势明显,安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河南要进一步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实现从“中国粮仓”到“世界餐桌”的转变,就要紧跟世界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集聚,从强化品牌建设入手,积极开发生态产品,抓好食品安全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促进产业集聚
单独的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资金短缺,信息闭塞、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竞争力。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要发展食品工业,就要改善众多中小企业分散经营的局面,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众多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发展,就能够依靠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应变能力、获得盈利能力的增长,有力促进产业升级、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强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是食品加工企业以品牌培育的需求形式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生产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河南一直坚持实施名牌战略,目前全省共有著名商标9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这些品牌注重生产新兴食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层次,扩大影响力,提高了河南食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借助品牌强大的市场功能、信用功能、识别功能塑造河南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形象,才能在国内外市场创造出竞争优势。
3.发展生态食品
现代消费者对生态食品的需求很高,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健康,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很多发达国家也制定了绿色食品相关生产标准和准入条例。河南食品加工企业要提升产品竞争力,就要勇于和国际接轨,扶持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按要求不使用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等,保证食品不受污染。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有机食品的认证,促进河南食品的出口增长。
4.保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民生之根本,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是食品加工企业的天赋责任。只有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扎扎实实把产品质量做好,河南食品工业才能在竞争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长久的品牌优势。保证质量安全的途径是引入标准化管理。要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积极推行GMP认证、ISO9001等质量管理认证的先进经验,构建与国际接轨、适合省情的河南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建立粮油产品、果蔬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主要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为河南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调整产品结构
1984年美国联碳公司(UCC)成功开发出磷酸硅铝分子筛催化剂SAPO-34,利用该催化剂可将甲醇转化成乙烯和丙烯[1]。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与挪威海德鲁公司(Hydro)合作,利用分子筛催化剂SAPO-34于1995年建成了第1套UOP/HydroMTO示范装置。该装置负荷为0.75t/d,产物乙烯/丙烯配比可调。2008年,UOP公司与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合作,在比利时建设了1套10t/d的MTO示范装置[1]。UOP公司基于上述示范装置,开发了MTO工业化工艺包,向全球推广其技术,但目前尚未见项目建设报道。国内开展MTO研究的单位主要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其开发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已经成功商业化运行,分别建成了包头60万t/a煤制烯烃项目和宁波禾元60万t/aMTO项目,另有多个项目在建。另外,中国石化开发的SMTO技术在燕山石化建有1万t/a的中试装置,在中原石化建成20万t/a的工业装置,并规划多个项目[5]。
2煤制PP装置运行及建设情况
2.1运行情况目前国内建成的以煤、甲醇为初始原料制备PP的项目主要有:2010年8月投产的神华包头MTO项目,产能为30万t/a;2011年4月投产的神华宁煤MTP项目,产能为50万t/a;2012年3月投产的大唐多伦MTP项目,产能为46万t/a;2013年2月试车的宁波禾元MTO项目,产能为30万t/a。其中神华包头MTO项目和神宁集团MTP运行时间最长,目前已经稳定化运行,大唐多伦MTP项目尚未达到稳定运行的程度,宁波禾元的MTO项目完成试车运行。
2.1.1神华包头煤制PP装置神华包头60万t/a煤制烯烃项目于2011年1月商业化运行,其中PP,聚乙烯产能各为30万t/a。该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气化炉为7台,生产阶段为5开2备,气化煤种采用包头矿区和鄂尔多斯矿区出产的煤按一定比例掺混;MTO装置采用大连化物所技术,流化床反应器由中国石化洛阳工程公司设计;PP装置采用Dow化学的Unipol气相流化床生产工艺[6]。
2.1.2宁波禾元甲醇制PP装置宁波禾元60万t/a甲醇制烯烃项目于2013年2月试车,现已进入商业化试生产阶段,其中PP产能30万t/a,乙二醇产能50万t/a。甲醇原料主要进口自中东等国外地区。该项目PP装置采用Basell公司Spheripol液相双环管生产工艺,产品牌号为均聚拉丝料T30S。
2.1.3神华宁煤煤制PP装置神华宁煤50万t/a煤制烯烃项目于2011年4月试车,2012年1月商业化运行。该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德国西门子GSP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气化炉为5台,生产阶段采用4开1备,气化煤种采用宁东各矿区的精洗煤和块煤按一定比例掺混;MTP装置采用德国鲁奇固定床甲醇制丙烯技术;PP装置采用ABB公司的Novolen气相工艺[7],产品牌号有均聚拉丝料1102K、均聚注塑料1100N、共聚注塑料2440K及2500H。
2.1.4大唐多伦煤制PP装置大唐多伦46万t/a煤制烯烃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壳牌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气化炉为3台,生产阶段采用2开1备,气化煤种采用多伦矿区的褐煤;MTP装置采用德国鲁奇固定床甲醇制丙烯技术;PP装置采用Daw化学的Unipol气相流化床生产工艺[8],装置于2009年11月开车。
2.1.5中原石化甲醇制PP装置中原石化20万t/a甲醇制烯烃(乙烯/丙烯配比可调)项目于2011年10月建成,PP装置产能为14万t/a,采用中国石化自行设计的液相环管工艺,现生产牌号为T30S,装置生产用甲醇购自河南煤业化工集团。
2.1.6煤制烯烃装置运行效益我国现有的3套神华包头、神华宁煤、大唐多伦煤制烯烃项目投资分别为170亿元,178亿元,180亿元。与石油路线相比,用煤生产PP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以均聚拉丝料为例,市场价在11000~12000元/t,石脑油裂解的丙烯单价接近10000元/t,加上聚合阶段的生产成本,石油路线的PP生产装置效益很低;而以煤为原料时,PP生产成本在6000~7000元/t。可见,相比传统石油路线,煤制烯烃生产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2.2建设情况
2.2.1在建及规划项目与传统的石油路线相比,以煤为原料制备烯烃在生产成本和原料来源上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国内很多富煤地区在建及规划煤制烯烃项目,以发展煤化工来带动地区工业和经济发展。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现阶段国内在建、规划的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的烯烃生产技术来源和PP设计产能情况。
2.2.2项目建设考虑因素发展煤制烯烃项目必须谨慎,不是所有富煤地区都适合发展煤制烯烃项目,需要综合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1)煤中氢碳质量比在0.2~0.8,而石油中氢碳比在1.0~2.0,因此煤制烯烃相比石油制烯烃需要大量的水作为原料,例如在煤气化制备合成气和合成变换阶段(将H2和CO摩尔比调整为约2∶1)都需要水参与反应;另一方面,气化和变换阶段都产生CO2,其中大部分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在煤制烯烃过程中,生产1t甲醇产生2tCO2,生产1t烯烃要产生6t的CO2气体。(2)煤制烯烃项目投资巨大、风险高。60万t/a的煤制烯烃项目从最初的气化到最终的聚合总投资接近200亿元,而采用石油路线的千万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项目投资约300亿元,因此就投资成本而言,煤制烯烃项目与石油路线相比投资过高;另一方面,煤制烯烃项目中的气化及烯烃制备技术在工业化大规模应用方面仍有待提高,运行过程存在一定风险。(3)国内PP产能的增长速度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2010年国内PP产能为969万t,到2012年增长至1388万t,2014年将达到1897万t,年均增长232万t;而2010年国内市场PP的表观需求量为1510万t,到2012年增长至1740万t,年均增长115万t。近几年富煤省份纷纷规划煤制烯烃项目,如果不进行合理规划而任其盲目发展,可能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3结束语
国内外对社会管理的统筹机制研究首先主要集中在城乡发展统筹机制的研究方面。如高焕喜等(2007)指出我国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存在,城乡统筹将是一个长期的推动过程,为确保城乡统筹的有效推进,构建形成城乡统筹的有效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机制设计理论以及演化博弈论是城乡统筹机制形成的两条主要思路。其次,是对城乡发展统筹研究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如郭怡(2010)指出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着生态城市的构建和规划,可是在全民生态建设意识的提高和普及中人们却疏忽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往往是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如何打造灵活的城乡边缘区,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极矛盾的方法之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统筹城乡发展精神的具体措施。再其次,则是对城乡统筹在具体方面的应用研究。如张风等(2010)在分析城乡金融统筹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城乡金融统筹发展机制形成的一个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来评价我国目前城乡金融统筹发展的状况。最后,城乡统筹机制在现实中的障碍,使研究又回到了社会管理创新思路上来。如袁建伟等(2013)在城乡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指出在关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关注地方政府改革与城乡社会统筹机制建设,提出地方政府在探索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创新中,要努力实现由“管制型”政府机构到“善治型”公共服务机构的变革。我国在生态环境统筹机制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如福建省通过建立上下游横向补偿与省级财政纵向补助相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经济增长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所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按照“受益者补偿”的原则,把上下游横向补偿与省级财政纵向补助相结合,下游受益地区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上中游地区每年配套一部分资金,再加上省财政每年安排的一部分资金组成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用于上中游流域环境的生态整治。同时在生态环境的计量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温作民(2008)等编著的《森林生态会计》一书中,提出了采用系统抽样和第三方独立评估的计量方法,使环境会计信息计量的可靠性显著增加,使我国在森林生态计量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在生态环境补偿和计量的社会管理方面,主要着眼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还没有学者提出整个区域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统筹机制的设想,本研究正要从这一设想出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以单位面积工业产值为标准,以区域经济最大化为目标,以广东省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为研究对象,来验证在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处于类似“二元经济”条件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消除要素流动性壁垒,探索广东省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的统筹机制。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的假设
在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类似于“二元经济”条件是进行统筹机制研究的基础条件,在一定区域内,由于资源环境、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其工业经济效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这里假设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的广东存在类似于“二元经济”条件。
(二)研究指标的构建
我们需要验证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类似于“二元经济”的条件。其表现形式定义为不同地区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存在着效率差异,地区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表达形式等于工业总产值除以区域总面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相对数指标作为效率差异的指标,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虽然经济总量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标志,但是人均经济总量则更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程度。如美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一位的,但是人均经济总量美国并不是世界最高的,像欧洲的卢森堡人均经济总量就比美国高;第二,用区域总面积来求该指标,而没有采用市辖区的面积,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补偿工作的实施地可以在全区域范围内进行,而适合工业发展的区域则要求相应地理、交通和人文等条件,由此,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的高低就可以综合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达状况。考虑到实证研究的需要,为构造地区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这个关键指标,并对这个指标进行相应的分析,设置以下指标:工业总产值、区域面积、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是否达到全省平均和归入分组。对以上的指标逐一说明一下:工业总产值是指市辖区的工业总产值,区域面积则是区域总面积,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是工业总产值除以区域面积。是否达到全省平均是一个是非选项,主要是衡量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是否达到平均水平。归入分组是一个聚类分析项,就是根据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的各项分为不同的组别。
(三)数据指标的时间说明
根据研究的需要,归类分析一般要采用三年以上的数据,因此我们采用2009—2011年的相关数据来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的要求,进行了数据收集工作,对数据的来源说明如下:以上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统计数据网和广东省统计网等相关网站。
四、实证研究的经济分析
根据经济学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原理,绝对优势是指个人、企业或国家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比较优势是指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竞争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在这里绝对优势就是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高;比较优势则是欠发达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补偿的机会成本比经济发达地区的低。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交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也就是说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生态环境补偿活动上存在比较优势。综上分析,可持续发展下的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补偿由于效率上的差别,生态环境补偿工作的统筹需求就显现出来,从地区发展经济发展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将工业效率高的组1城市群体的部分生态环境补偿义务,有偿转让给工业效率低的组2城市群体,既可以让广东全省的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工作得到落实,又可以充分发挥工业效率高的组1城市群体发展经济的优势,需要广东省形成极具可操作性的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统筹机制或法案以消除要素生态补偿资金在区域流动的壁垒,各城市群在因地制宜结构转变中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可以实现区域经济最大化的目标。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类似于“二元经济”的现实,凸显了广东省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统筹的必要性。那么进行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统筹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就是将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量化,计算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成本,按照工业产值的一定的比率,提取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生态环境补偿税(费),在全省范围内统筹使用。对于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征收的理论分析,我们作如下的阐述。先谈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征收主体。从理论上讲,征税主体是国家,国家享有征税权,征税权是国家的一部分。在具体的征税活动中,国家授权有关的政府机关来具体行使征税权。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的作用是为公共生态利益服务的,其性质与税收的性质大体相同,所以,对于广东省生态环境补偿税的征税主体应是相应的政府机关,最好由税务机关征收或代收,这是由两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一是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公共发展中的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在法律上早已得到认可并以许多方式保护,而公众生态权益的保护就是需要国家授权的有关机关通过征税或费的方式进行保护,这是因为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是工业企业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生产的外部性影响,生态环境的服务价值游离在市场之外,工业企业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没有被有效补偿。著名经济学家阿瑟•C.庇古(Arthur C.Pigou)把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分析后,发现非生产性环境资源的功能并不在市场交换关系中,也就是市场价格无法反映这部分资源的稀缺程度,即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同时庇古认为政府有责任通过补贴、赋税或法规使得个人边际净成本与社会边际净成本趋于相等。
所以说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是工业企业社会成本内部化的要求,是工业企业边际净成本与社会边际净成本趋于相等的有效途径。二是我国环境保护收费制度不合理。比如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是通过各地地矿部门征收,财政部门兼管的。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省级以上基本是条条管理,市(地)级以下是块块管理,从而导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截流、挪用,矿产资源环境补偿费无论从管理体制和执行情况方面,都比税收的强制性弱,而税务部门的管理体制和税收的强制性正是解决目前矿产资源补偿费条块分割的有效手段。所以,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的收取最好依托现有的税收征管体系。工业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缴纳主体,是指按照税法或相关规定直接负有缴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由于工业企业是工业生产行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以工业生产获得利益的法人组织,负有纳税义务,因此工业企业是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缴纳主体。工业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征纳客体,也称征税费对象或课税费对象,是指征税费的直接对象或称标的,它说明对什么征税费的问题,在现达国家,把征税费的客体定为物是普遍的做法,所以对于工业环境补偿税费的征纳客体应是工业产品。这是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一是因为工业产品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损失的唯一诱因,所以按照法理学认为的保护被认可的利益要求,使工业产品作为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的征纳客体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二是根据工业产品具有突出的收益性和营利性,就使工业产品具有了可征税性的因素,则使工业产品可以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或费)。对于工业生态环境补偿税的计征依据,是从量定率征收还是从价定率征收,这几年在学者的探讨中从价定率征收的呼声较高,理由是随着这几年工业品价格的上涨,按量征收不能充分获取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维护生态权益的意愿上升,生态权益评估值会有一个递增的趋势,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也导致资源环境价格的上涨,从量征收可以反映出这种趋势的变化。再看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缴纳比率设计。我国工业生态环境补偿税率测算的基本原则:一是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的测算应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能够顺利地衔接。二是考虑工业企业流转税负已经偏高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应保证现行的国家财税框架大体保持不变。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缴纳比率测算方法,一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参考国际通行的惯例,在测算时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税率的因素。二是本着减少污染、对环境进行有效补偿,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工业区的具体特点,结合影响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因素,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理论上的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税率。三是在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上,通过调研,根据实际征收的状况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五、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补偿统筹机制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经济发达地区“搭便车”的心理,对生态环境这个“公共产品”不愿意支付相应的代价,因为,有时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什么也不必做或者是停止某些行为,就是做了生态环境补偿工作;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经济利益外流,即使提取生态补偿基金,也不愿意进行统筹,我国养老金基金的运行中就存在类似的问题;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意被生态环境补偿的义务捆住手脚,虽然通过转移支付,得到一部分经济补偿,但是他们认为进行工业化建设,可能获益更多;四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手段单一,不能进行生态资源产业化的开发,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
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国外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为了促进世界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1999年,在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orldBusinessCouncil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WBCSD)的赞助下,由当时世界10大跨国水泥生产商自发组织起来,发起设立了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促进会(CementSustainabil-ityInitiative,CSI)。CSI的功能被细化为7个行动小组,包括负责任地使用原燃料、混凝土循环使用、对土地及社区的本地影响、二氧化碳及气候保护、排放监控与减排、员工安全与健康、报告与交流。从宏观上看,发达国家自1990年确立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已经把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现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许多国家以立法的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这些法律的要义是:首先要减少源头污染物的产生量,在产品生产和使用阶段要尽量避免废弃物的排放;其次是对在源头上不能削减但可以利用的废弃物要回收利用,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能得到循环利用;对那些确实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才最终做无害化处置。日本、德国、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对水泥产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做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力图通过一系列与固体废弃物管理有关的措施,促进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保护,并保护有价值的资源和能源。1996年,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该法的目的是彻底改造垃圾处理体系,建立产品责任(延伸)制度,要求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在使用后要安全处置或重新被利用。日本在2000年颁布了“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以解决废物问题为起点,旨在改变整个社会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其它发达国家针对国内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也出台了相应的循环经济立法。法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废弃物减量化、循环利用的立法。从微观上看,发达国家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从废弃物资源化开始的。它们利用废弃物的种类很多,而且利用历史也比较早,如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矿渣、尾矿等作为水泥生产配料或混合材,但过去大多是从满足水泥生产自身需要、节省成本角度考虑的,并没有上升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之后,各个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各类废弃物(包括工业垃圾、市政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越来越多,占地、污染、处置等方面的困难和矛盾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便开始探索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废弃物的热能或有益成分。这样做一方面处理了废弃物,另一方面直接为水泥生产提供了原材料,可以取得一举几得的效果。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早、技术先进,而且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瑞士霍尔西姆公司在处置废弃物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霍尔西姆对处置废弃物制定了指导原则,有目录、废物清单,水泥厂可依此操作。霍尔西姆则从收集垃圾开始,并做预处理,再进入水泥生产过程,这样做的利润空间大,价值链控制在自己手中。霍尔西姆在70多个国家设有水泥企业,在其中36个国家中建有废弃物处理中心,其中有17个垃圾预处理站,每年可处理500万t废弃物。霍尔西姆在比利时使用将生活污泥直接从窑头打入窑的燃烧技术。燃烧工业浓废水最节省成本,因为这些工业浓废水中含有10%有机成份。纯低温余热发电是利用窑头窑尾排放废气余热发电,无需消耗燃料,是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在预分解窑系统上加设纯低温余热发电,能将水泥生产的综合热利用率从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纯低温余热发电量现已达到30~40kWh/t熟料水平,使水泥生产线的自供电量达到1/3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窑头窑尾的废气通过余热锅炉温度进一步降低后再排放出去,使对环境的热污染程度大大降低。相比于燃煤发电,利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发出1万KWh的电,可以少排放近8tCO2。目前,许多工业化国家的企业注重采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新建的水泥生产线注意预留余热发电机组接口,水泥生产工艺流程与余热发电有机结合。目前,日本70%的水泥企业在新型干法生产线上都设置有余热发电系统,1995年水泥工业余热发电量占自身用电量的比例就已经达到43%。美国水泥协会在1995年就提出,在降低水泥综合电耗的同时要提高余热利用率,减少对电网供电的需求,争取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厂的余热发电量基本满足企业自身用电的要求。
2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水泥工业走循环经济道路的步伐不断加快,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据水泥产业的特性,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1)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且对所有者而言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半固态物质,都属于固体废弃物。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原则是:一是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和容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改革工艺、产品设计或改变社会消耗结构和废物发生机制来减少固体废物发生量;二是通过固体废弃物处理如压缩、焚烧等处理来减少容积。二是无害化,是指固体废弃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自然环境的目的。三是资源化,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其有用组分和能源,以减少资源消耗,加速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结合水泥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利用各类废弃物,如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炉渣、糖滤泥、矿渣、尾矿等,特别是利用电石渣制造水泥工艺的兴起,有助于推动废弃物的资源化。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对策。加快固体废弃物的法制建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尽快完善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运用经济手段,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合理征收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污费;开发适合于我国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和装备,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化;推行清洁生产,把固体废弃物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常常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水泥窑废气余热利用。水泥制造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等一次性能源,还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虽然随着水泥煅烧技术的发展,系统效率得到了提高,但仍有大量的中低温废气余热未能充分利用,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新型干法窑大都采用其烧成系统的窑外分解系统。水泥烧成系统在热耗电耗方面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窑外分解系统仍有大量的能源浪费,并产生大量废气,而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则是将熟料生产线所排出的中低温废气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加以回收利用。在窑外分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中,窑尾预热器和窑头熟料冷却机的废气除了部分用于烘原料、煤以外,仍然排掉了大量余热,其热量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的30%左右,进一步充分利用这些中低温品位的余热是节约减排的关键。纯低温余热发电方面通过利用烟气废气的余热,变废为宝,降低企业成本,缓解企业用电紧张状况,另一方面排烟降尘减轻余热污染和环境污染。纯低温余热发电由于不是使用燃料的余热利用,所以更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也是政府重点鼓励发展的对象。水泥企业充分利用余热发电,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自身的用电需求,减少外购电,又能降低水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世界水泥工业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能源紧缺国家,充分利用水泥窑外分解系统余热发电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减少废气排放方面,也有许多办法。例如: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生产工艺,提高水泥窑炉的能量利用率,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实施节电技术,采用节电设备,降低生产中的电能消耗,减少与发电相关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大量使用某些可燃废弃物作为水泥窑炉的二次替代燃料;从生产原料上下功夫,使用磨细的矿渣、粉煤灰、天然火山灰或石灰石细粉来替代部分熟料;提高水泥的品质,延长水泥、混凝土和水泥制品的使用寿命,以减少水泥的使用量,等等。(3)利用处置城市垃圾与有害废弃物进行燃料替代。一是可燃废弃物替代水泥烧成燃料。国际上,水泥生产过程中利用可燃废弃物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由于能源危机,燃料价格上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开始研究用可燃废弃物代替燃料用于水泥生产,以降低水泥生产成本。目前世界上有数百家水泥生产企业采用可燃废弃物代替燃料。这些可燃废弃物又被称为“二次燃料”。可燃废弃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利用的主要有废轮胎、废塑料、废纸、木屑、废皮革、稻米壳、植物秆、废油、废溶剂,等等。替代燃料对环境和水泥质量一般无不良影响。水泥工业以可燃废弃物代替燃料,废弃物在炉内高温焚烧,停留时间较长,有机物可以得到分解彻底,焚烧后的残渣完全进入水泥熟料,可实现废物的完全处理等。用可燃废弃物替代水泥烧成燃料,处理废弃物的品种多、数量大,利用现有生产线运行即可,基本上不增加额外投资。二是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水泥。近十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增加、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对城市以及城市周边地区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无害处理和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成为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水泥工业综合、高效地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研究水泥工业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技术,并保证水泥企业的经济利益,是环境保护和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是发展绿色水泥,使水泥企业由环境污染型企业转变为环境友好型企业。利用水泥生产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与单独建立垃圾处理厂相比,既能节省投资,又能节省土地,还能提高处理效率。利用现有水泥厂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投资费用低于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方式,投资只是垃圾焚烧发电的1/10左右。新建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为主的水泥厂投资费用与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差不多,而水泥厂的年产值比垃圾焚烧发电厂高出6.8倍,运行费用远低于其它处理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水泥工业处理废物,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还需要在政策上、经济上、技术上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相关政策与保障措施,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刺激水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混凝土行业被称为在地球上留下一个巨大的环境足迹。首先,在全球范围内,每一年要使用巨多的原材料去生产数10亿吨的混凝土;然而,在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CO2气体,这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并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水泥和混泥土生产对能量的需求、对水的大量消费,以及在建筑过程和建筑物拆建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这些留给人们一个印象:混泥土与环境特别地不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论文总结了改进这种形势的技术和工艺上的新发展。目前,最重要的是胶凝材料越来越多地得到使用,它可以作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的部分替代品,特别是水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作为副产品的材料如粉煤灰和地面粒化高炉矿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各种可再生材料作为骨料的替代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由此可以减少对采石场原碎石的需求。消费后的玻璃,废旧轮胎,塑料,造纸等行业的副产品都可以作为最重要的可再生混凝土骨料。
3水泥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可称之为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其方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这四类企业通过将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用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这不仅减少了废弃物产生量及其处理费用,还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其中,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物进行了综合利用。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的热能;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产厂作原料。同时,还将粉煤灰出售供修筑道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和制药厂也进行了废弃物综合利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放。一座车间进行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每年输送电厂70万m3的冷却水。北京水泥厂从1999年开始处理工业废弃物,之后也开始处理电子废弃物。1999年北京水泥厂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1万t,但仍然不能满足废弃物处理的需要。北京水泥厂目标废弃物的处理量能达到替代燃料50%,替代原料50%,在熟料中占重量5%。北京市提出二大块垃圾处理,即污水处理后淤泥和生活垃圾处理;北京水泥厂回避了生活垃圾进水泥厂,主要是气味太重,需要为生活垃圾建立专门的预处理场所。可以说,北京金隅公司已具备除了处理生活垃圾外的处置废弃物的基础条件。2009年,我国要求各省市建立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北京市的危险废弃物处理工作由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以北京工业大学的相关科研成果为基础,北京市科技局给予资助。北京金隅公司下决心把利用水泥窑处理废弃物作为一个产业来做,自筹资金2亿多元,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了第二条固体废弃物处置线建设,2009年处理了近17000t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为10万t,而北京市每年约产生8.5万t固体废弃物,完全可以承担全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尤其是还可以对医疗、放射性垃圾进行处理。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是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技术途径,也是低成本化大规模处置上述废物的重要措施。
作者:都秀梅单位:新疆米东天山水泥有限公司
论文关键词:工业竞争力,中部地区,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引言:
中部地区跨经两湖平原、黄淮平原及鄱阳湖平原,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81个地级市,土地面积102万km2,占全国10.7%;人口3.61亿,占全国28.1%。东接长三角,西连大西南,北傍京津唐,南临珠三角,是资源要素西进、东出、北上和南下的必经通道和枢纽。尽管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中部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中部崛起,工业发展是核心,据2007年统计数据计算,从产业结构来看,中部地区第一、第二、第三所占比重分别为:14.50%、49.45%、35.9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但要落后于东部地区(51.76%),且中部地区各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各省水平差异明显:山西占60%、安徽占44.7%、江西占51.7%、河南占55.2%、湖南占43%、湖北42.6%。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研究中部六省的工业竞争力,客观评价各省工业发展差距及其原因,可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依据。
1样本选取
选取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部分工业主要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用计量方法对中部地区工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2研究方法
选取各省主要工业指标的统计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n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综合指标(即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指标,新的指标体系可很好的解释原来n个指标,并通过新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各省工业竞争力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计算出各省工业竞争力的排名,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各省按不同工业竞争力分为3大类,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工业发展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3分析过程
3.1对各工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第1步:选取各省主要工业指标,分别为记为X-X:企业单位数(X)、工业总产值(X)、工业增加值(X)、资产总计(X)、流动资产合计(X)、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X)、固定资产原价(X)、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X)、负债合计X)、所有者权益合计(X)、主营业务收入(X)、利润总额(X)、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X),构建原始数据距阵,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可得表1。
省份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山西
-1.2815
-0.4389
-0.3209
0.4425
0.4086
0.4325
0.4205
0.4007
0.8498
-0.1191
-0.4167
-0.2437
-0.0303
安徽
-0.1388
-0.4094
-0.4467
-0.4307
-0.3360
-0.3050
-0.5090
-0.6122
-0.3130
-0.5395
-0.4138
-0.5870
-0.4838
江西
-0.7929
-0.7462
-0.8211
-1.3504
-1.2422
-1.2583
-1.3529
-1.2760
-1.3796
-1.2024
-0.7675
-0.6723
-0.9296
河南
1.5565
1.9947
1.9812
1.2777
1.5122
1.5234
1.3127
1.2252
1.1703
1.3499
1.9908
1.9970
1.9428
湖北
0.1391
-0.0907
-0.0930
0.7923
0.4736
0.4115
0.7722
0.9376
0.4895
1.0605
-0.0833
-0.1166
-0.2205
湖南
0.5175
-0.3095
-0.2995
-0.7314
-0.8161
-0.8040
-0.6436
-0.6754
-0.8169
-0.5495
-0.3095
英文名称:Ship & Ocean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武汉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7953
国内刊号:42-1645/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城市工业遗产;遗产保护更新;工业遗产流逝
引言
近年来,城市中一些原有的工业用地已不再适宜一些传统的工业生产,迫使许多原有的大型工矿企业进行外迁以实现土地价值的最优化配置,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合理化配置不断完善,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完成产业升级的工业蜕变,这些无不导致原有工业产业类型逐步消减、搬迁或消失。
工业用地的发展正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工业发展进程的缩影,见证着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而这些工业遗产以一种特殊的工业语言阐述它特有的价值,同时城市的工业发展史作为城市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城市发展的脉络,对于保护城市特色,保留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目的
我国由于进入后工业时期较晚,因此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问题的研究工作也相对滞后,造成了理论依据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实践经验欠缺等严重问题。而沿海地区许多大型工业城市的发展、建设速度又十分惊人,这当中大多是以高消耗为代价,只顾眼前利益,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因此造成众多具有传承昔日工业文化,反映城市工业发展进程的工业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急速消失,那么这些工业遗产的价值如何评定,以工业遗产价值评定体系为依托的保护与更新机制,在原有工业用地被赋予新的功能的条件下如何应用以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的保护与更新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2.1研究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价值
本研究的意义是通过价值评定体系的建立以及可实施的保护与更新机制的应用,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问题需找出路,试图探寻城市工业遗产合理科学的保护与更新的手段和途径,这样不仅解决了工业遗产自身的保护与更新问题,进而增加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底蕴,使其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让昔日辉煌的工业遗产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也有利于塑造具有特色的全新的城市形象。
2.2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具见证了人类巨大变革时期社会的日常生活。工业遗产记录了普通劳动群众难以忘怀的人生,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构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保护工业遗产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和人类社会创造力的尊重,是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
工业遗产中蕴含着务实创新、兼容并蓄,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精益求精、注重诚信等工业生产中铸就的特有品质,为社会添注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气质。有重要社会价值。保护好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提高对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护某种特定的制作工艺或具有开创意义的范例,则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2.3经济价值
工业的形成与发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城市改造中因大拆大建而把具有多重价值的工业遗产变为建筑垃圾,有助于减少环境的负担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产既能为后世留下曾经承托经济发展、社会成就和工程科技的历史形象记录,也能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更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它们见证了工业景观所形成的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保留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弘扬工业遗产的文化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认定和保存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工业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无时不在提醒人们城市曾经的辉煌和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留下更多的向往。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存在问题
3.1城市工业大部分遗产遭到遗弃毁坏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对工业遗产在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尽管近年来一部分工业遗产开始被列入保护之列,特别是一些传统工业城市,尚未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缺乏对工业遗产的总体评价。但是受法律保护的工业遗产项目仅占应纳入保护内容中的很小一部分长期以来,目前世界各地的工业遗产正面临着毁坏和遗弃以及掠夺式开发导致的严重威胁。
3.2人们对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意识不高
人们习惯于把农业社会时代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作为文化遗产悉心加以保护,而对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则重视不够。在人们开始注意保护数千年、数百年前祖先创造的历史遗存,而往往忽略几十年前在我们父辈或者我们自己手中创造的文化遗存,为了有限的商业利益,不惜将一些经历战争磨难和文化浩劫而幸存下来的优秀工业遗产遗弃或拆毁。
工业发展深刻变革的物证材料对人类而言具有广泛的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这类技术和产品迅速更新换代的生产领域的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工业遗产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4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策略
4.1保护城市工业遗产的措施
鉴于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通过法律手段得到强有力的保护。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有待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充实。
当前,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必须对这类调整给工业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预测,同时制定能够快速应对的各项程序,以防止工厂关闭停产后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损毁或破坏。在未进行认定的情况下应立刻停止正在发生和计划中的对工业遗产的拆改行为。设立专家顾问机构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提出独立意见。一旦工业遗产受到威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具有法律保障的权利加以干预、制止。
4.2 工业遗产更新与重新投入利用
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经济大量向金融、物流、中介、研发等方向转型,所以许多适宜的厂房、通过对独具特色的工业建筑遗产资源的多角度挖掘,能够促进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层面,工业建筑遗产资源可以减少城市的消极景观,在生态和景观重塑方面,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使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工业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服务。
同时人们对于这些工业建筑的文化信息和传统风貌格外珍爱,适度地改造往往仅限于室内,如增加隔热保温措施、进行内部水电改造、添加卫生设施、房间结构加固及装修等,而对于工业建筑的外观和格局及室外环境尽可能保持原貌,以提醒人们这些工业建筑和设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5.结语
城市工业遗产经历蹉跎岁月,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人们在未来只会后悔莫及。工业遗产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失去了它,城市将会出现一段历史空白,这座城市工业发展的年轮与记载将会全部消逝。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将会荡然无存。因此,只有充分调研,形成良好规划,坚持科学、有序的发展策略,才能将珍贵的工业遗产保存下来,形成经济发展与人文情怀互相依存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天津市总体规划(2005~2020)说明书.
近年来我国工业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资源、能源、环境同工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工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实力明显弱化。工业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面临着一次艰难的重大的战略选择。能不能抓住时机,通过内涵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工业自身矛盾日趋突出
1.产业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相当突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滞后,已经对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明显制约。
2.工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链条短、集约化程度低、装备水平落后,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相当严重。长期以来,工业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是典型的粗放式的“见物不见人”的增长方式。
(二)工业外部环境竞争激烈
从国际竞争态势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巨大的发展、变革、调整之中,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一是面临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带来的压力。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以欧盟为主体的欧洲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将成为覆盖整个南北美洲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南锥体四国、欧盟和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印度洋经济圈等加快兴起,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突出区域化竞争与合作,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进一步扩大,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稀有金属、淡水等有限资源之间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正在加速由价值低端向价值高端流动,如果不能融入区域经济板块,经济利益将严重受损。二是面临全球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带来的压力。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把创新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二、工业加快内涵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升级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科技研发服务
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节材节能、新材料等一些重点环节,支持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加快工业企业由“贴牌生产”向“研发设计生产”的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平台,培育发展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扶持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发展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等分析检测服务,鼓励发展检索、分析、咨询、数据加工等知识产权服务,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科技研发服务体系。
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
加快重点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投资以及风险评估等节能环保服务业,着力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积极培育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市场,加快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咨询、合同安全管理、工程建设、产品推广和安全风险评估、装备租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
(二)深化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1.加强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改造是加快内涵发展的必由途径,项目建设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载体。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建设这一根本抓手,实施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努力破解项目建设瓶颈制约,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项目推进工作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植发展新兴产业是当务之急,调整之要,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全力组织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集中做大做强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汽车及机电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形成工业新的竞争优势。
(三)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不断地赢得对手,占领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必须站在产业链的高端,做价值链的组织者,牢牢把握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重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拓宽技术创新途径,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共建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联盟,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
2.更加重视节能环保、管理创新、两化融合
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重视管理创新。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产能普遍过剩、要素成本刚性上升、竞争压力空前激烈的条件下,管理水平高低成为了一个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问题。强化战略管理,提升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水平,科学设计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优势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战略转移。重视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既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应有之义,又是加快内涵发展的必由途径。以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级全面推进,促进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覆盖渗透,着力提升融合硬度、融合软度和融合深度,继续保持信息化水平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营销策划、节能减排领域的覆盖融合,提高工业智能制造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任艳 来源:商情 2015年45期
关键词:河北省;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2-0020-03
一、河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形成了两者相互促进的相关关系。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早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时即得出工业化与城市化正相关的结论:工业化带动非农化,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的上升,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相联,相互促进。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依据钱纳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当人均GDP超过500美元(约3500元人民币)时,工业化开始启动,而工业化超过1000美元(约7000元人民币)时,工业化进程加快。据统计(见表1),我国人均GDP在1994年超过500美元,说明工业化开始启动,而河北省在1995年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在2001年,全国和河北省的人均GDP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超过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工业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普遍采用年末城镇人口数/人口总数,为方便数据收集,本文河北省城市化指标以非农业人口数代替城镇人口数。由于非农人口数小于城镇人口数,因此,本文计算的河北省各年城市化水平的数字偏低。对于工业化指标,文中采用非农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工业化水平。衡量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一般指标是两者的比值(简称CU值),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值在1.4~2.5之间是合理范围。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比值不在合理范围内,虽然一直有上升趋势,但是全国与河北省的城市化发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并且河北省CU值与全国还存在很大差距,说明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与全国存在很大差距。
2003年,河北省把发展城市化作为“四大战略”之一,加大了城镇建设力度,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末,全省共有城市33个,县城110个,建制镇937个,城市区域规模继续扩大,初步形成城镇体系。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河北省启动了大规模城建工程。自省会石家庄到10个中心城市,再到全省县城乃至乡镇。目标是“三年大变样”,实现城市品位的提升。如此规模的城建工程,对于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提升城市品质,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河北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模型分析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的集中效应和积聚效应推动着城市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工业化提供的能源、交通、电力以及丰富的工业产品是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城市经济,带动了社会发展。
此部分分析以河北省工业化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以城市化水平作为因变量,对两者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由于工业化指标包括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两种,所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分析中必须考虑产业结构的问题。本文采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作为工业化指标,在回归分析中,不仅分析非农就业率与城市化的关系,并且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拆分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两个变量,与城市化进行回归分析,以分析不同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本文进行两次回归模型分析,一次是将非农就业人口比重X1(工业化水平)设为自变量,与城市化水平进行回归分析,二是将河北省非农就业人口比重X1拆分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2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3两个自变量,再进行回归分析。
1.将河北省城市化水率U与非农就业人口比重X1进行回归,得到如下方程模型:
U=-0.723+0.410*X1……………………(1)
(2.550)(0.058)
R2=0.716 DW=0.444sig=0.000
由于本文采用的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非农人口占年末人口的比重,与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造成河北省城市化水平数字偏低,但是仍然能够体现河北省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提高0.41个百分点。
2.将河北省城市化率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2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3进行回归分析:
U=6.395-0.335*X2+0.997*X2 ………………(2)
(2.873)(0.217) (0.173 )
R2=0.828 DW=0.624sig=0.000
由方程(2)可以看出,河北省工业化对城市化水平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上。第三产业成为目前及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提高0.997个百分点。
三、河北省城市化推动工业化进程分析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拉动力,同时,城市化对工业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两者正是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城市化水平一般可反映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体现工业化的基本水平。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是对工业投资和人才的吸引,一个地区城市的数量、规模、形象以及城市内部各项基础设施,是企业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包括跨国企业,无不分布在我国的大城市中。城市将各种资源集中起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例如,城市中相对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是工业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空间环境,对于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技术的更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城市功能的完善吸引着各种人才,积聚了大量密集的人力资本,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人力资本将为工业发展提供极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从生产资料市场角度,用于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各种材料形成了对工业的巨大需求,于是工业成为城市的巨大“供应商”;从商品市场角度,城市居民的聚集,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表2是1978~2005年河北省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趋势图,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趋势是一致的。
四、结论
从河北省近年来的数据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整体关系,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集聚效应,推动城市的迅速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是直接和明显的;而当工业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集聚效应被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效应替代,因此,第三产业的后续推动力就表现出来,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河北省工业化起步晚,速度快,即工业化集中于短短的几年内进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集中反映了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中的某一个阶段的模型,因此,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在理论界被称为工业化时代的“早熟”现象,这是由现阶段的发展特殊性所决定的。同时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地区的落后,也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作用力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在河北省城市、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由于河北省第三产业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通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升级带动河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城市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的作用。
2.充分认识城市化对于工业化的反作用。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增强城市吸纳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才能加快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升级,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在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加强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各项配套措施的改革,保证他们的合法权利和合理地位。积极探寻户籍制度的有效形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为社会带来的各种矛盾。
3.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发展城市化不能着眼于城市化率数字的提高。河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差距的缩小,一方面,是由于两者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一直被高估。长期以来“县改市”、“乡改镇”的行政区划的变动,使得城市和城镇的数量大大增加,因此,非农就业人口比例的数字随之抬高。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应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地区经济实力,不能急于实现城市化的发展目标而破坏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2006年末人口总数是6896万人,这意味着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转移68.96万农村人口。因此,应该认识到城市化推进过程的艰巨性,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2] 郭克莎、周叔莲.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02).
[3] 姚士谋、汤茂林.中国城市现代化概念及指标体系[J].城市规划,1999.
[4] 都沁军.河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05).
论文关键词:生产业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价格增值价值链生产服务业PCB企业生产性
论文摘要:强调了在PCB企业中生产业建设的重要性.
PCB企业生产业是属于工业生产业的范畴,它是为工业制造商(者)服务(industriproducerservice),或者说是为生产、商务活动服务而不是为个体消费者服务,也就是说是一种“中间投入服务”,专门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PCB企业生产业是PCB工业发展、进步和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与走向,是从PCB(或其它)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或独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它会像今天的“生活消费业”一样蓬勃发展起来。它也会像生活消费业一样,PCB企业生产业也将覆盖着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产品市场、运输、库存、物流、维修与处理,甚至还覆盖短评与介绍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人事、行政保安、物业管理等等。总之,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和不可忽视的“服务产业”。
这种工业生产业对PCB工业生产能带来什么变化呢?
1PCB企业生产业可使PCB--~-业处于良性发展中的一个必要条件
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加上现代通讯、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对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与进步,使得现代PCB工业生产和相关贸易等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与展开,从而使得相关的中间服务产业,即PCB企业生产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PCB工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加强PCB生产企业内的“生产产业”的各种各样“服务”进行产品生产是提高PCB企业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加强和发展PCB企业生产业可以推动PCB工业生产不断发展与进步。
2使PCB产品的价格竞争走向服务竞争
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从产品为基础的经济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方向转变与发展。PCB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将由价格竞争走向生产业的竞争上来。由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迅速推广和应用,并占有越来越多的比率,创造着越来越大的产品价值,而科学技术和知识大多是通过科研、技术和管理咨询等生产业的投入来完成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将起着把技术进步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所以,生产业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和知识(附加值)含量的必由之路。
3它是PCB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
在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中,企业的利润的主要来源已经不是在产品加工制造上,而是在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市场、服务等的生产链上。大家知道,在PCB产品(特别是新产品方面)生产的上、中、下游阶段都需要投入专门的服务(或服务需求)。
如:产品生产的上游阶段要有可行性研究与评估、产品定位、设计、市场组织、物流研究与制定等;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游)中要有产品的质量控制、设备的保养与维修等的服务,还有与生产并行的会计、人事管理、安全等的服务;在产品生产的下游阶段,需要有广告、运输、销售等。这些生产在产品增加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的作用与份额,也就是说产品生产的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占有最大比率。因此,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取决于产品生产的三个阶段(上、中、下游)的服务优势。
4它是PCB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工业振兴;产业选择;层次分析法;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洲提出了“再工业化”、“新工业革命”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试图推动制造业复兴,将工业的高端化、核心化和关键环节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求进一步引领全球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同时,国内《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等政策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密集出台。表明我国正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等手段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向“工业强国”转变。
在此形势下,作为拥有较完善工业基础和濒临珠三角地缘优势的江西当抓住自身优势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中打造自己的特色工业名片。结合江西本省现有的钢铁、建材、石化、纺织、食品、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等十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给出了江西今后应重点发展产业的建议。
一、产业选择指标
选择某地域工业发展主导产业时,需考虑到主导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将多种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相结合,科学的形成江西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因此,本文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由七大类一级指标(区域比较优势、技术进步优势、产业增长、产业关联、可持续发展、市场前景、发展条件),18个二级指标(区位商、市场占有率、技术进步水平、专利水平、需求收入弹性、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值三废排放量、市场容量、增长速度、竞争程度、现有产业规模、产业层次、要素支撑、科技创新、载体平台)体系构成。
通过对各项指标加工数据的最后加权汇总,最后得到某产业得分;其中是二级指标的得分,是该二级指标在得分中的权重。
二、主要具体指标说明及数据处理
(1)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商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的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明显,竞争能力越强。
(2)产业增长分析
1)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可以定量地反映因国民收入增长而带来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需求增长量,其定义为:Em=(ΔQ/Q)/(ΔI/I) 。其中,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可见,本省应大力发展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产业。否则随居民收入上升而来的消费增长会被省外进口所填补。
2)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通过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来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的盈利状况,进而确定未来工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等;
通过查阅《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2》得到10行业国内的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
(3)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研究产业间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主要由里昂锡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产业关联理论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感应度系数:
(i,j=1,2,…n)
影响力系数:
(i,j=1,2,…n)
(4)可持续发展分析
1)单位产值能耗分析。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其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12%。
2)单位产值三废排放量分析。通过整理《2012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数据可知,以2012年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单位工业总产值三废排放量,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产业单位产业总产值三废排放量最高;其次是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单位产业总产值三废排放量;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单位产业总产值三废排放量最低。
三、主导产业选择分析结论
采用平均加权法得分可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产业、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应是今后江西发展的重点主导产业。因此,这里提出了今后江西省要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这六大产业无论是在国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前景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方面,还是技术进步程度、省内产业间关联程度层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吕明元.产业选择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脉络:1978-2004[J].产业经济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