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渠道工程论文

渠道工程论文

时间:2023-03-28 15:16:35

渠道工程论文

第1篇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由于渠线经过地段地质、土壤条件较差,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容易产生滑坡。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5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6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上述是山区渠道滑坡常用处理措施,滑坡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用。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单,彻底整治。

3.渠道滑坡防止

(1)渠道滑坡防止应从设计规划入手,摸清渠线地质结构情况,避开地质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切实可行工程措施以予防止。选择合理渠道结构和边坡,确保渠道稳定安全。

(2)施工阶段,应平台开挖后抽沟,开挖坡度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对设计边坡过陡给予修正,确保边坡稳定。对施工中发现可能滑坡的地段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在渠道日常维护管理中,渠道应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运行,要加强渠道巡视检查,检查排洪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渠道杂草淤积要及时清理,对局部渗漏破坏和集中漏水,应查明原因,堵死通道,做好渠道防渗处理。对于渠道裂缝,应查明裂缝类型并进行处理。对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处理,对较深的内部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置。

4.结论

对于渠道滑坡的处理,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排水措施,无论何种滑坡,都必须进行排水处理,水对滑坡体滑面有软化、加剧滑坡体发生的作用,所以大多数渠道滑坡都发生在雨季,须加强渠道巡视检查,争取做到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美]R.L.舒斯特R.J.克利泽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1958年.

[2](日)矢野义男等著;周顺行,李良义译《泥石流滑坡陡坡崩坍防治工程手册》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3]郑颖人等编著.《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

第2篇

进行农田灌溉渠道的建设前,应该对农田灌溉渠道做出合理的设计,这是保证农田灌溉渠道效率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根据农田周围的气候和环境,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出合理的渠道建设方案,并且对灌溉渠道进行科学的规划。要在施工前把准备工作都做好,尽量保证渠道的施工建设又快又好的进行,下面是在渠道设计时的常用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

1.1小型农田灌溉渠道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农田灌溉渠道施工前,根据已经规划好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的设计图,并且在保证灌溉渠道灌排功能高效的基础上,将灌溉渠道工程的对农田的占用面积缩小到最小。对于灌溉渠道的路线也要合理的裁弯,尽量保证灌溉渠道路线的平顺。这些是进行小型农田灌溉渠道设计时的基本原则。

1.2对渠道断面的设计。

进行灌溉渠道设计之前,要对农田灌溉区域的状况进行实地考查,把农田灌溉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农田的灌溉面积等问题结合起来再进行设计。根据灌水渠道的流量值等因素确定灌溉渠道的尺寸和类型,设计出合理的渠道断面。

1.3进行农田灌溉渠道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农田灌溉渠道的设计时,应该把现有的灌溉设施考虑进来。可以利用农田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在保证灌溉渠道的质量安全和对农田的灌溉效率的基础上,将农田周边原有的沟、渠等灌溉设施纳入灌溉渠道的设计范围。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还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灌溉渠道的建设成本。另外在田间灌溉渠道的设计时,要注意到渠道水位线深度的设计,一般水位线的水深不能小于10cm。

1.4设计时要注意细节,消除安全隐患。

在农田灌溉渠道的施工过程中,新渠和老渠的连接往往会被人们忽略,结果导致农田灌溉渠道的设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这灌溉渠道设计的时候,要把这些细节考虑进去,设计出相应的方案解决问题,增加灌溉渠道建设的牢固性和安全性。要从细节入手,保证整个灌溉水渠工程的安全。

2、农田灌溉渠道工程设计时的主要内容

2.1流量设计。

流量设计是对灌溉渠道的水流量的计算,等于未记的渠道输水的损失,田间灌水损失的流量等各方面流量损失之和,也就等于灌溉渠道设计的灌水率,流量设计的准确度对于整个灌溉渠道设计有这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农田灌溉渠道的设计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设计方案也要根据这些因素进行调整。例如,农田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将灌溉面积扩大,这时的灌溉渠道就要具备允许大流量水安全通过的能力,所以在进行灌溉渠道的设计时要适当的考虑加大流量。这就需要根据开始设计时灌溉水渠的流量,结合农田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适当的增大灌溉渠道的流量,在保证灌溉渠道流量的同时,也维持了灌溉渠道的稳定性。

2.2断面设计。

灌溉渠道的断面设计一般包括渠道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的设计两部分。在进行两种断面的设计时,要以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为基础。进行灌溉渠道的横断面设计时,要遵循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与灌溉渠道中能够过水的断面面积成正比的原则,并且将渠道的水力半径和灌溉渠道的纵坡高度考虑进去。因此,在进行灌溉渠道的横断面设计时,应该结合灌溉渠道的纵坡高度进行水力计算,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灌溉渠道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并且还可以缩短灌溉渠道建设的工期,减少渠道的工程量,节约工程的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如何确保农田灌溉渠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农田渠道灌溉工程的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决定农田渠道灌溉效率的高低,影响到农田渠道灌溉效率的发挥。因此,加强农田灌溉渠道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农田灌溉渠道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可以使灌溉渠道的设计发挥应有的效力,也可以保证施工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3.1施工前质量控制工作。

在农田灌溉渠道的施工前应该加强对人员和施工材料监督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工作能不能落实,主要取决于工程建设中相关的建设、设计、监理等部门能否履行其相应的职责。因此在灌溉渠道的施工前,工程建设的所有有关部门应该共同努力,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农田灌溉渠道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完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对施工前的各方面质量问题进行监督;将所有人员的工作分配到位,明确自己的职责;建立相互制约与监督的管理体制;明确施工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操作规范。施工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对施工场地的选择,科学合理的选择施工场地是顺利安全进行施工的基础。

3.2施工时质量控制工作。

做好施工时的质量控制工作是整个农田灌溉渠道工程的重中之重,是整个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在施工时进行质量控制工作应该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因为技术人员在进行农田灌溉渠道施工前已经将施工方法、施工中会发生的情况、施工材料的选取、施工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考虑到并写入了施工方案。

3.3加强施工时管理。

农田灌溉渠道施工具有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在进行施工时管理的难度比较大,针对这些特点应该采取分散施工,统一管理的方法。建立起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切实的将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一道工序完成后,施工部门必须对其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将这道工序的质量报告交给验收方验收,完成后才可继续进行下一道工序。对于不合格的工序要进行重新返工,在这道工序合格之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3.4做好施工日志。

在施工时相关的质检人员要认真的将施工日志做好,对施工时发生的问题、每道工序的质量、工程的进度、现场检查的情况等问题详细记录,这样有利于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方便随时掌握施工中质量的情况,为施工质量的控制提供充足的资料。

4、结语

第3篇

[论文摘要]渠道是常见的水利工程,它包括一系列配套建筑物。渠道测量要把这些建筑物的中心线位置和特征高程按一定的标准实测出来,为渠道设计提供充分的测量资料。 

渠道测量的目的,是在地面上沿选定中心线及其两侧测出纵、横断面,并绘制成图,以便在图上绘出设计线;然后,计算工程量,编制概算或预算,作为方案比较或施工的依据。渠道工程的勘察放线,是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只有在现场放线位置合适、测量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的做出经济合理的工程设计来。 

一、渠道现状(树形)导线图的绘制 

首先考虑由建设单位代表提供精确的可满足测量要求的渠道现状(树形)导线图;若设有,再考虑由建设单位代表提供渠道导线图的草图,根据草图出本次测量人员会同三方(建设单位、测量、设计)一起完善渠道现状导线图;如若连草图都设有,则由本次测量人员会同三方一起用手持gps测定渠道现状导线图。渠道现状导线图应明确标出渠道各个拐角、拐点及起点、终点的位置,分水闸、节制闸、桥涵等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位置,上下级渠道和各个建筑物的名称。各个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也要标明,如不同渠段的设计流量(加大流量),节制闸、分水闸的流量,交通桥的过荷要求等。渠道现状导线图的绘制目的是便于这次渠道测量和绘制渠道设计导线图。使用渠道现状导线图可以使渠道测量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渠道测量的准确性。 

渠道上的闸、桥、涵等交叉建筑物称为其配套建筑物。渠道测量的技术要求应按《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j3-81 dlj201-81ch2-601-81)》执行。渠道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渠道及配套建筑物平面位置的测定、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渠道横断面测量等三部分。 

二、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 

为了绘制渠道设计导线图,应当精确的把其位置都在渠道设计导线图中标出来。这项工作主要是使用gps来完成的,主要测出渠道拐角和渠道始点、终点及其配套建筑物中心位置点的坐标,并在图纸上用适当的比例和图例明确表示出来。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是利用间视法测量路线中心线上里程桩和曲线控制桩的地面高程,以便进行渠道纵向坡度、闸、桥、涵等的纵向位置的设计。为便于计算渠道长度、绘制纵断面图,沿渠道中心线从渠首或分水建筑物的中心,或筑堤的起点,不论直线或曲线,均应用小木桩标定里程,这些木桩称为里程桩。木桩的间距一股为100m或50m,自上游向下游累积编号。这种按相等间隔设置的木桩称为整桩。在实际工作,遇到特殊情况应设加桩。整桩和加桩均属于里程桩。 

1.下列情况应设置加桩:中心线上地形有显著起伏的地点;转弯圆曲线的起点、终点和必要的曲线桩;拟建或已建建筑物的位置;与其它河道、沟渠、闸、坝、桥、涵的交点;穿过铁路、公路、和乡村干道的交点;中心线上及其两侧的居民地、工矿企业建筑物处;由平地进入山地或峡谷处;设计断面变化的过渡段两端。为了注记地表性质和中心线经过的主要建筑物,必要时要绘制路线草图。

2.纵断面测量时需要连带测定的数据和注意事项 

(1)渠首交上级渠道的桩号,及交点处的坐标和渠底高程、水位高程;(2)已建节制闸、分水闸应测出闸底、闸顶、闸前闸后水位高程,闸孔宽度和孔数;(3)已建桥(或渡槽)应测出桥顶、桥底高程;桥面(路面)宽度和其跨度;(4)已建涵洞或倒虹吸应测出其跨度和顶部高程;(5)已建跌水或陡坡应测出其宽度、长度、落差和级数:(6)渠道拐角、拐点及翼再睽邕施物的中点坐标;(7)与河沟、排渠、道路和匕下级苴的交角;(8)渠道穿过铁路时应测出轨面高程;穿过公路时应测出路面高程;同时应测出道路宽度;(9)渠道沿线所留的bm点的高程和位置坐标;(10)渠道末端坐标,及其所灌溉的农田地面控制高程;(11)如果大段的渠、堤中心线在水内,为便于测量工作,可以平行移开,选择辅助中心线。 

三、渠道横断面高程测量 

对垂直于路线中线方向的地面高低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横断面测量。横断面图是确定渠道横向施工范围、计算土石方数量的必须资料。横断面测量的精度要求:横断面地形点的精度,包括地形点对中心线桩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应±1.5m,山地、高地应≤±2.0m,地形点对邻近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0.3m。横断面测量的测设要求: 

1.中心线与河道、沟渠、道路等交叉时,应测出中心线与其交角。当交角大于85°、小于95°时,可只沿中心线施测一条所交渠、路的横断面;当交角小于85°或大于95°时,应垂直于所交渠、路和沿中心线方问各测一条断面。 

2.横断面通过居民地时,一侧测至居民地边缘,并注记村名,另一侧应适当延长。横断面遇到山坡时,一侧可测至山坡上l-2点,另一侧适当延长。 

3.横断面上地形点密度,在平坦地区最大点距不得大于30m。地形变化处应增加测点,提高横断面的精度。 

4.渠道沿线察看。渠道放线测量的f司时应注意观察沿线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并以桩号为准做好记录。新建渠道应察看是否穿越农出或林带、居民点等;老渠道应查看已建建筑物的使用状况,并应做好记录。注意查看渠道沿线是否有可供渠道施工用的道路、水源和料场。较重要的交叉建筑物还要测大比例尺地形图。 

四、提交测量成果 

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经过资料整理、数据计算、计算机绘图等内业工作后,最终应向设计人员提供测量成果。设计所需要的测量成果包括渠道导线图、渠道纵、横断面图及其软档文件,其技术要求均应以满足设计需要为准。 

1.对渠道导线图的要求:应包括上下级渠道中心线(及辅助中心线)、渠道拐角、拐点及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中心点位置和坐标,渠道与河沟、排渠、道路和上下级渠道的交角等实测数据;渠道及其配套建筑物名称;制图比例和指北针等。 

2.对渠道纵断面图的要求:渠道纵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标明拐点桩号及拐角;标明已建或拟建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主要特征高程、其中心点的桩号;标明渠道沿线的bm点的位置坐标和高程;其它关键数据也部要标出。 

3.对渠道横断面图的要求:渠道横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横断面图上应标出渠道中心线桩的桩号、高程和在横断面上的位置。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渠道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86-01

前言

渠道是在水利工程中最常用的输水建筑物之一,修完以后渠道的防渗和维修的好坏直接影响它的过水能力和使用寿命,所以为保持正常运行状态,在运用前和运用中要进行渠道维护。从当前的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在加强人性化管理的同时,针对整个发展的现状进行思考,并围绕渠道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全方位的考核、奖励、惩处机制,形成技术性运用、制度化管理等全面化的管理模式,更好的发挥出水利工程渠道建设的长远效用,将有着很大的实际效果。

一、渠道的控制运行

1.水位控制

为了保证渠道安全输水,避免溢堤决口,各渠段必须有明确规定的最高水位,不得超限输水,在渠道工程设计中堤顶高出最高水位的超高,一般应不少于下表列出范围:

在风力较大的地区,如流量大于50米3/秒,其超高应计人波浪高度。冬季放水,寒冷地区要及时打冰,防止结冰拥塞,抬高水位,导致溢堤决口。

2.流速控制

渠道输水流速过大、过小,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冲刷或淤积,影响正常输水,所以,在管理运行中,必须控制流速,在渠道设计时,根据渠道土质以及衬砌情况,依据纵坡情况要求,渠道的最大流速不应超过冲刷流速,最小流速不应小于落淤流速。在渠道弯道处不应转弯太急,以免冲刷毁坏外堤。

3.流量控制

渠道放水一般应维持设计流量,放水时流量增大或减少,均应逐渐变动,以免猛增猛减,造成冲淤或垮岸事故。如遇特殊用水要求,也可加大流量(一般只允许加大20%),运行时间不宜过长。

二、渠道检查

渠道检查,是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危害,保证渠道正常运行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形成制度,坚持进行。

1.渠道每次放水前,应检查有无裂缝、沉陷、冲深、滑坡塌边、防渗层损坏以及渠内是否有堆积物或杂草等。

2.渠道过水时期,应检查各段水流是否平稳、均匀,是否有阻水、冲刷和渗漏破坏现象。有无较大漂浮物冲击渠坡、以及风浪影响和渠顶与水流的超高是否足够等。

3.放水结束后,要全面检查渠道,工程如有损坏,应抓住停水时机,及时修复毁坏部分。

三、渠道维护综合管理流程

对于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中,强化管理措施,实施综合管理,结合当前现代化管理技术,建设综合自动化信息管理,实现对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利用,可以有效提高水利工程渠道维护综合管理质量。水利工程管理渠道维护综合管理流程如下图中所示:

对于水利渠道工程综合管理中,开发综合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多种传感器,强化水渠综合管理能力,利用电子、传感器以及网络技术,实现水利渠道工程维护监测,并确保渠道闸门控制以及水情测报,配置水利渠道工程维护各类数据功能,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渠道维护现代化水平。

四、渠道的维护管理措施

1.强化自动化管理措施

针对国家水利工程渠道维护管理中,大力推进水利渠道综合管理信息化力度。实现对工程渠道的安全监测,以及对水利工程渠道的水情、流量、闸门监控。严格根据实际水利工程渠道维护管理工作的需求,采用面向对象模块开发技术,采用 C/S 结构,实现洪水预报、闸门调度方案,使水利工程渠道综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动化管理系统,随时查询水利工程渠道维护管理信息,提高了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更达到预定目标。

2.强化渠道维护监管

切实做好相关的安全管理监控工作,切实的记录好相关料,并且在具体的水利工程渠道监控过程中,确保水利工程渠道施工安全。在水利渠道工程中,强化渠道维护中的通信措施,做好通信管理措施,避免因地域的施工信息,不能及时传达水利工程中的渠道维护信息,造成的安全事故。一定要完善工程维护管理制度,能够贯彻执行水利工程渠道维护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水利工程渠道综合管理工作水平。

3.强化渠道防渗措施

在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维护中,强化质量控制工作,严把施工的质量关,根据渠道工程特点,选择防渗原料,做好温度控制工作,适当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效避免骨料在阳光下暴晒,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水平与抗裂能力,对于渠道渗漏的区段,可以进行防渗维修,这样可以防止土壤的盐渍化与沼泽化,避免渠道冲刷坍塌,提高输水效率。渠道维护中,若是渠道出现损坏,需要有专业人员及时查明原因,针对相应渠道渗漏部位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对渠道进行翻修、灌浆以及翻修灌浆相结合施工对策,土料防渗层的裂缝、脱落以及孔洞等损坏,将会造成渠道渗漏,应该清理干净损坏部位,用原填筑土料回填夯实。挖开患处重新回填夯实渠道。水利工作渠道防渗管理中,可以改变渠道土壤透水性能,也可以在渠床上加做防渗层,造价低廉,便于管理养护。在渠道维护施工中,一定要确保施工材料无杂质,合理搅拌施工材料;还应该注意对渠道施工完成后,做好防晒网铺设工作,注意养护渠道;确保混凝土贴面防渗效果,对于防渗施工养护中,依然要做好温度控制工作,可以通过洒水、遮阳的方式,对混凝土浇筑后进行加盖处理,提高渠道防渗质量。

4.强化渠道防冻养护措施

在渠道工程维护中,针对水利工程管理渠道防冻养护中,首先应该对渠道采用合理的断面形式,采取弧形底梯形断面以及U形断面,这样不仅可以使渠道接近最佳水力断面,还可以增强渠道的防冻胀变形能力,对外部的冻胀力有抵抗。同样在渠道防渗工程中,在养护方面还应该采用合理的衬砌结构形式,针对有防冻害衬砌渠道养护中,应考虑其水利工程基础的防渗排水问题,采取降低地下水位,减小基础土体含水量的措施,隔断渠道渗水与大气降水对渠基的水量补给,减轻渠道冻胀的发生。也可以在渠道防渗工程中设冻胀变形缝,并在变形缝内充填沥青以及玛蹄脂等变形材料,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渠道的防冻胀管理,在冬季的渠道防渗工程施工中,应严格切断水源,以此来减少渠道的含水量,防止冰冻破坏渠道。针对水利工程渠道维护综合管理中,避免养护期渠道养护膜被风吹起,清除干净风沙残留,并将膜覆盖在混凝土板块的侧壁边缘,预留10cm后压上砂石, 使用宽透明胶将膜搭接口处粘好,提升渠道养护质量。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渠道维护管理中,应用综合管理手段,强化维护管理措施,结合现代化管理技术,应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对水利工程渠道维护实时测控、安全监测,提高水利工程渠道综合管理效率,确保水利工程渠道运行通畅。

参考文献

[1] 方国华;毛春梅;陈阳宇;节水型社会建设多元化筹资途径研究[J];中国水利,2014,07(18):41-42

第5篇

关键词:南水北调 引黄济青不良地基处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济南~引黄济青明渠段输水工程开工以来,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局部渠段揭露了不良地层,已开挖发现的相对较长的不良地基有两段,与地质勘察补充进行的查淤泥资料基本相符。本文详细论述了两段地基的处理方案。

1.施工2标设计桩号11+236.8~11+543.4段

1.1不良地层分布情况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济南~引黄济青新辟明渠段输水工程补充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桩号11+105~11+650范围内分布有Ⅰ②-1层淤泥,棕褐色、软塑、土质不均一,局部夹砂壤土薄层。施工实际揭露淤泥层位于桩号11+236.8~11+543.4范围内,在勘察确定的范围之内,该段以前可能为渔塘。根据勘察成果,本段Ⅰ②-1层淤泥层底高程在18.40~13.10m,相对较厚,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击)2击。本段南水北调输水渠道设计渠底高程为17.29~17.28m,淤泥层基本分布于渠底上部1.11m至渠底以下4.18m。由于淤泥土压缩性较强,影响渠道边坡稳定,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根据现场开挖地层及边坡稳定复核情况,需对本段进行处理。

1.2不良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初步设计阶段,选取1+234~2+462渠段进行方案比选。1+234~2+462渠段分布有淤泥,层厚1.70~2.00m,层底高程17.35~17.87m,设计渠底高程为18.13~18.04m,渠道设计渠底基本坐落在淤泥层上。

经边坡稳定计算,在边坡放缓至1:4.0的情况下,渠道边坡满足规范规定的1级边坡稳定。但该段渠道位于济南市主要城市道路荷花路和小清河之间,一是渠道布置空间受限,二是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已有多条管线从该渠段下穿越,因此,在该渠段内已不具备通过放缓边坡满足渠坡稳定的可能。

鉴于此,提出了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矩形断面输水型式、换填软弱夹层后采用原梯形全断面防渗衬砌输水型式和采用φ500的砂桩对淤泥层进行加固处理三种方案进行方案比较。挡土墙方案对挡土墙底板及渠底以下淤泥全部换填砂壤土;原梯形全断面防渗衬砌输水方案,对渠底以下淤泥层全部换填,同时按设计断面自渠底脚两侧各向外延伸4.0m换填,其中在下部淤泥层的换填开挖边坡为1:4.0,上部非淤泥层边坡1:1.0;砂桩加固处理方案沿渠道两侧坡脚布置砂桩,每侧4排,间距2.0m,桩基至淤泥层层底。

经比较:换填后采用原梯形全断面防渗衬砌方案既满足稳定要求,且工程投资较小,故选用换填土方案;方案比较成果见表1。

表1 1+234~2+462渠段基础处理方案经济比较成果表

方案比选结论:通过方案比选,一般当不良地层底面高程分布在设计渠底以上或者虽然在渠底以下但小于0.5m时,采用换填处理方案经济合理;当不良地层分布在设计渠底以下大于0.5m、且厚度较大,采用换填方量过大时,采用砂桩加固处理比较经济合理。

1.3处理方案

根据现场施工情况,经过分析计算复核,并征求施工单位意见,提出采用换填处理方案:在充分降水的条件下,自渠底衬砌结构底面向下0.5m,再沿渠底脚两侧各向外延伸5.25m(自渠道中心向两侧各12.0m)挖除淤泥层,换填0.5m厚粗砂砾料,粗砂砾料粒径范围0.5~60mm,要求级配连续均匀,相对密度不小于0.7;渠底以上淤泥层沿渠底换填边缘按1:4边坡开挖,上部非淤泥层的换填开挖边坡为1:1,回填土压实度不小于0.96。换填方案详见下图。

图一:不良地基段换填处理设计横断面图

该方案考虑了渠道边坡的稳定要求及下部淤泥层固结排水问题,渠堤采用开挖的砂壤土换填,渠底下部换填一定厚度的砂砾料,有利于下部淤泥层排水固结。经过复核,换填后各种工况条件下渠道边坡稳定满足规范要求。

为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施工期间应加强降水,地下水位降至换填底面以下0.5m,严禁在开挖边坡外侧堆土加载;换填土应控制含水量接近最优值,分层填筑压实。

1.4边坡稳定计算

①断面选取:选取11+405为典型断面进行边坡稳定复核。

②计算工况:正常输水期渠道内坡;设计水位骤降至地下水位时渠道内坡;施工完建期渠道内坡。

③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计算断面物理力学指标的选取,参照地质勘探成果,选用各断面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2。

表2边坡稳定计算参数

④处理前边坡稳定计算结果

处理前边坡处理前边坡稳定计算结果见表3,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未处理时,边坡稳定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

表311+405断面换填前边坡稳定计算成果表

⑤处理后边坡稳定计算结果

各种设计情况下河道各堤段计算结果见表4。

表411+405断面换填后边坡稳定计算成果表

2.施工1标设计桩号5+950~6+200段

2.1不良地层分布情况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济南~引黄济青新辟明渠段输水工程补充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桩号5+980~6+250范围内分布有Ⅰ②-1层淤泥,灰黄~浅灰色,流塑,偶见小贝壳片。

实际揭露的淤泥层位于桩号5+950~6+200段,基本与勘察成果范围相符,起止点位置稍有差别。根据勘察成果,本段Ⅰ②-1层淤泥层底高程在13.07~18.77m,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击)2~3击。本段南水北调输水渠道设计渠底高程为17.59~17.57m,淤泥层基本分布于渠底上部1.20m至渠底以下4.5m。由于淤泥土压缩性较强,影响渠道边坡稳定,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根据现场开挖地层及边坡稳定复核情况,需对本段进行处理。

2.2处理措施

该段不良地层与施工2标基本情况相似,故采用相同的换填处理措施。经过边坡稳定复核,换填后各种工况渠道边坡满足规范要求。

结语:本文通过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济南~引黄济青明渠段施工案例,对不良地基的情况及处理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升了工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干旱;防渗渠道;裂缝

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近些年来,水利和农业开发等技术逐渐被投入到实际的农民生活当中。防渗渠道的建立就是对水利条件的具体改善。根据研究发现,防渗水道的建立对减少输水损失和节约灌溉用水等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土地环境以及地下水环境的保护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防渗渠道的裂缝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渗渠道的固有作用。所以在防渗渠道的应用过程中,除了进行养护工作外,还要积极查找裂缝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笔者对温度、气候、施工等因素加以考虑和分析,结合防渗渠道的裂缝产生原因具体提出了几项处理方法和养护建议。

一、干旱地区防渗渠道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干旱地区防渗渠道裂缝的产生原因很多,具体来分,应该分为客观气候原因与主观的施工原因。下面笔者就对这两个原因作出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1.客观气候原因

(1)干旱气候导致的缩裂。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就是干燥缺水。所以无论任何工程都会面临着这一考验。而防渗渠道面临的考验将更大。因为如果防渗渠道出现缩裂,也就起不到防渗的作用了。对于防渗渠道来说,一般在施工时会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然而混凝土在干旱燥热的气候中被使用过久时就会发生水分损失严重而导致的混凝土缩裂与粉末化。这是干旱气候导致的最直接的原因,然而,混凝土的材料配比是否科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防渗渠道的具体裂缝问题。

(2)温度引起的裂缝。干旱地区一般温度较高,很多时候昼夜与冬夏温差特别大。这就对防渗渠道提出了另一种技术要求。一般来看,干旱地区夏季很热,而如果混凝土材料中胶状添加剂过多的时候就容易引起较为明显的膨胀式裂缝。另外,温差较大为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既不能留过多的缓冲缝,也不能不留。属于干旱地区许多工程施工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施工原因

施工原因比较多,笔者下面进行整体的概述。首先,材料的选取原因。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材料尤其是混凝土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防渗渠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根据上文介绍可知,无论是干旱引起的缩裂还是温度引起的碰撞裂缝都是混凝土选材不稳定造成的。其次,施工的工序原因。施工过程中,如果有工序的错误和减少很容易造成防渗渠道的不稳定,尤其是混凝土浇筑,灌浆排空气等。最后,人为原因。由于人为因素的参与,导致施工时的偷工减料,再加上监管人员的不利,更是让工程从开始就存在着隐患。

二、防渗渠道裂缝的具体处理方法分析

在经过上文对防渗渠道裂缝的具体分析可发现,防渗渠道的裂缝问题主要出在客观环境上和施工过程中。也就是说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才能解决具体的防渗渠道裂缝的具体问题。所以笔者就从这两个原因出发深入探讨防渗渠道裂缝的具体处理方法。

1.缩裂的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首先,对于已经发生缩裂情况的防渗渠道要进行修复和处理。理论上来讲,灌浆处理应该是最好的处理方法。因为混凝土的缩裂从根本上讲是混凝土表面与深层的水分蒸发度不同且温度也不同而造成的裂缝。所以可以利用液压灌浆或者气压灌浆的手法从深层次中解决裂缝问题。其次,对于水利工程来讲,预防要比后期处理更重要,所以要在施工过程中预防缩裂的发生。由于混凝土的缩裂很大程度上受水灰比的影响,所以要控制好水的量,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加入减水剂,严格控制水含量,水含量减少,水的损失也就自然减少了。在施工完成后,要加强早期的维护,通过早期发现问题要比后期维护效果更好。

2.温度裂缝的处理与预防。上文已经提到,温度裂缝主要是发生受到高温以及温差影响产生的裂缝,对于这种裂缝应该主要致力于早期养护。在施工时,要改善混凝土的配比,适当加入混合料以及塑化剂减少水泥用量。同时,分清冬天施工和夏天施工的不同,将温度变化问题考虑到实际施工中去,利用浇筑手法和厚度掌控热量的吸收的散发。对于这种裂缝的处理方式一般采用表面涂抹和补灌沥青的做法,利用这些防水材料将温差产生的裂缝加以封堵。而温差裂缝不适用灌浆法的原因就是这些防水材料的弹性要比灌浆好,更能适应于温差变化较大或较快的地区。

3.施工原因的处理与预防。如果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预留工作缝或者处理不当造成的问题更多的应该由监理工作人员进行检测并责令翻工或者改修。这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管理要求将达到更高的层次。如果由于施工材料选取有误而导致的防渗渠道裂缝可以采用混凝土置换法进行后期处理。混凝土置换法通俗来讲就是将原有受损混凝土剔除,再置换成新材料或新配比的混凝土。不过这一后期维护费用较大,应更多的提倡以施工过程中的预防为主。

三、干旱地区防渗渠道裂缝维护分析和具体意义

1.防渗渠道裂缝维护分析。施工问题对防渗渠道的影响分为施工的技术问题和质检问题对路面的影响。首先,施工的技术问题是由于不同的技术对不同的路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了防渗渠道表面出现问题。这种影响是不易避免的。比如以混凝土的使用为例来说,混凝土在硬化时其表面温度略低,而其内部温度确实显著升高,而且混凝土对热的传导性十分差,所以在这中膨胀不均匀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裂缝的存在。这种问题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甚至对施工的时间要求也比较高。所以这种问题对防渗渠道的影响多要通过具体的方法进行后续补救。其次,由于施工质检问题对路面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大多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对混凝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的质量的质检不过关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施工的正常进行。导致路面耐久性的下降,由于这种现象导致的路面破损和毁坏是可以避免的,要加大质检的具体工作就能完成。

2.防渗渠道裂缝维修时的具体方案总结和意义。首先,对于防渗渠道的表面损坏现象来说,要具体分析表面损毁的原因和问题所在。比如缩裂、网裂等问题都是不同的,是由于施工问题还是由于后期养护问题造成要加以研究和调查。不过这种问题的解决自然是从施工抓起。而材料选取的不当比如由于泥沙含量过大而造成的防渗渠道表面的损坏。由于这是在施工前对原料的选取不当造成的,所以应该责成质检方面工作人员予以负责。防渗渠道的建设本身就是我国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集环境保护与水资源节约于一身的惠民工程。所以对防渗渠道的养护也具有了重大的意义,这也要求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在不同阶段对防渗渠道进行养护与维修。

四、结语

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近些年来,水利和农业开发等技术逐渐被投入到实际的农民生活当中。然而在干旱地区防渗渠道总会发生裂缝现象,经过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干旱地区的防渗渠道裂缝主要是由于防渗材料的老化以及施工阶段对干旱气候考虑不足等原因造成。本文具体介绍了由于干旱引起的缩裂问题、温度引起的膨胀问题以及施工时材料的选取问题,并给与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总的来说,水利工程面临的问题要从预防开始,才能更低廉且更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贺延辉.关中灌区混凝土防渗渠道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5):21-21,36.

第7篇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 分销渠道

[作者简介]郭宇环(1979-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市场营销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44-01

一、引言

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过去一直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等环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局限性就是实践教学完全作为一个独立环节进行,无法与理论真正地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教学整体效果不佳。因此,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做”同样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其理论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即“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场所合二为一,在一个实训室内,完成师生双方的教、学、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替,直观与抽象的交错,进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分销渠道开发与维护”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必要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建设,经过改革建设,使课程框架更加清晰、任务具体明确、更能通过设置的实训操作任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终完成教学做的一体化,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二、课程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不符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目前使用的“分销渠道管理”的教材,大多通篇都是介绍性的理论,概念、特点、原则和注意事项多,过于强调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上的严谨性,书中虽然附有案例,但大多仅供学生们课后阅读。教材内容设计安排上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学”,无法实现“‘做’上学”,理论与实践难以交替。

2.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符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互动与交流 。“分销渠道管理”的教学全部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中心,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采用较多的就是案例教学,学生仅能在案例分析中与教师有些许交流。即便如此,学生在学习之后也无法阐述清楚如何构建分销渠道及从哪些方面对渠道进行维护管理。

3.单一的考核方式不符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依然主要凭借学期末的闭卷考试,而这种考核在试题题目的类型设置上,往往多是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这些死记硬背的考核内容,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分销渠道开发与维护”课程改革建设

1.课程改革建设思路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该门课程的改革,打破原有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用“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学生组建若干工作小组,每个组模拟创建一家公司,选择好经营的产品,对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完成分销渠道的开发与维护任务。课程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正确处理好教材的继承性与先进性、知识性与方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保证校园的正常学习外,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实践,锻炼自我,开阔眼界。

2.课程内容的选取构建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该门课程在内容的安排选取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贯穿整个课程,即通过创建一个模拟的情景——创建一家公司及生产经营的产品——将企业分销渠道从开发到维护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下面将本课程内容的选取构建简单说明如下:本课程选取分销渠道开发、维护管理2个大任务,构建了8个子任务来完成2个大任务的认知与学习,在重点及可操作的任务上安排有学生的实训操作,以使其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

课程内容选取构建如下:课程从企业对渠道的选择、开发及维护3个内容入手,将3个内容整合为2个学习任务,完成渠道结构的设计、渠道成员的选择及管理、渠道的绩效评估、渠道冲突的预防与管理、渠道激励的方法与途径等内容的学习。在任务1分销渠道的开发中,下设2个子任务,分别为:分销渠道认知和分销渠道的构建开发,主要通过该部分任务的设置完成分销渠道设计的准备工作和分销渠道结构的构建开发;在任务2分销渠道的维护管理中,其下又设置了6个子任务,分别为:分销渠道费用及账款管理、分销渠道激励管理、分销渠道冲突管理、分销渠道绩效评估管理、分销渠道经销商的维护管理和分销渠道终端的维护管理,完成对分销渠道的维护管理任务。

3.课程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做一体化。首先,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教学实践,分销渠道开发与维护课程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求方法与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味的理论讲授,而是有目标性任务的确定,使原本被动听课的学生成为活跃的、积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主人,各种问题随时被提出来,而解释这些问题的却不仅局限为教师。各小组成员围绕任务,展开讨论,随后进行分工协作,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直到上交小组任务作业,然后由其他小组提疑、点评,再由教师点评,最后拿到点评意见的小组做最后的修改。通过 “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其次,运用“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使用任务驱动法,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在学生学习中充分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在理论的讲授即“教”上以够用为标准,强调学生的实训操作的“做”中“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通过课程的改革建立课堂授课与实训相结合、知识讲授与应用相结合、思考与操作相结合的完整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最后,建立一体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坚持以实训操作能力考核为主、理论测评为辅的考核评价方式。每名学生的总成绩计算方法如下:总成绩=平时课堂表现×10%+实训操作成绩×50%+期末理论测评×40%,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实训操作成绩都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时及在完成任务的实训操作环节的表现予以给定分数的,其考核的方面包括学生的主动思考力、动手操作力、分析问题力、专业能力、协作能力等,此外,通过实训环节的设置还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表现力和沟通理解力。最终我们借助于这种一体化的考核方式,完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之后的能力提升的综合评价,体现成绩的客观公正。

四、结束语

“分销渠道开发与维护”课程的改革,首先使其更易为学生所认知,尤其在内容的设置上——渠道的开发与维护管理——形成了从渠道的定位设计、维护运营管理的完整的可操作性。其次,经过重新的安排与调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渠道问题的理论知识,又能抓住渠道问题的精髓。最后,教学中大量富于启发性的案例、完整详细的操作流程、从实际入手设置的实训操作任务,满足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在“做”中“学”的要求。最后,“分销渠道开发与维护”课程的建设正是借助于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做到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师生的交流性、学生动手的实践性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水车;水磨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3-0131-04

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域民众对其开发利用由来已久。清代本区的水利开发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效。“洮水之流虽及于河州、皋兰,而其利则在狄道。”从清代史料来看,本区开发洮河水利、改善农业条件的活动也集中在洮河急转弯九甸峡以下的河段,即狄道州、河州地界。根据清代本区的历史特征、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因素,本文拟分前中期与后期两个时段来探讨,并总结特征,分析其原因。

洮河流域属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两大高原的交接地带,也是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交融区,从农业生产方式来看既有农耕区,也有畜牧区,主要的分界线在清代大体以洮州与狄道州边界为基础,洮州及以上为畜牧区,中下游的狄道州及河州部分地区为农耕区。所以本文探讨清代洮河流域的水利开发与工程建设等问题,主要区域仍是中下游地区的狄道州及河州部分。

一、清代前中期水利工程建设

本区康熙及以前水利工程如《狄道县志》所记:唐古泉水由清水渠至番城,灌地二百余亩。洮河水由深沟儿至郡城西灌地百余顷,年久淤塞。三岔河水至野门口灌地百余顷。柳林沟水由好水沟至洮河灌田一顷二十亩。合水沟水至康家崖灌田一顷五十亩。新店于(子)沟水至税家湾灌田一百顷。太石铺沟水由古城至洮河灌田八十余亩。牛头沟水至朱家沟灌田三十顷。安家河水至李家湾灌田五十亩。申铺沟水由蒋家山至沟口灌田二十顷。

文中所记共10条渠道,主要利用方式是自流灌溉,灌田面积大小不等,最大的一处灌田达百顷,其余较小者灌田数十亩。所记“三岔河水至野门口灌地(百余顷)”,而《临洮府志》则记载为“十余顷”,从今天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狭小的三岔河谷地引水灌溉百余顷土地确实有一定难度,《狄道州志》记载该渠灌地也达不到百余顷,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该渠灌地应是十余顷。这些灌溉渠道一般在洮河支流汇人洮河的河谷平地,与河流平行而开自流渠道。

雍乾时期,尤其是乾隆时期(1736-1795年),由于地方当局的重视,兴修渠道之多,浇地之广,前所未有。《狄道州志》记载较为详尽(见表1)。

道光《兰州府志》关于本区水利的记载有《狄道州志》所记的杨家庄渠、边梁孙三姓渠、新店子新渠、古城渠、田家嘴渠等五渠,它志不载的还有石户渠,“自红石嘴至家沙台,止长两千九百八丈五尺”,但未记灌田亩数。此外还有“河州东乡宏济桥于乾隆三年引洮水开渠一道,灌田一万余亩”。

艾冲先生认为,雍乾时期得洮河滋润最多的狄道州境内引洮灌渠工程达34条之多,加上河州地段的1条灌渠,共计35条。艾文中没有具体列出这35条数据如何得来,所引渠名也不是按照他所引用的《狄道州志》所列名称排列,前七条与《兰州府志》所列一致,后14条还夹杂沈青崖《上甘抚德中丞书》的记载,这为统计带来凌乱。笔者推测,艾先生应是将康熙《狄道县志》、乾隆《狄道州志》、道光《兰州府志》三志所列渠道合并,而后相加的结果,其中《狄道县志》所列共10渠(康熙《临洮府志》与之记载相同);乾隆《狄道州志》所列16渠,其中5渠名称与《狄道县志》所列相同;道光《兰州府志》所列7渠,十户渠与河州的宏济桥渠与它志所列不重复,志载沈青崖《上甘抚德中丞书》中有12条雍正年间开凿的渠道,以上所列之和刚好为35渠。其他如《西北通史》、《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等著作或魏静论文中亦有水利的探讨,但因不是专门论述水利工程数量,所以具体的数目含混不清。

第9篇

关键词 知识共享 知识流动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 人际网络

分类号 G302

1 引言

知识共享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及其在知识管理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使其处于知识管理理论、实践探索的中心,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成为企业知识管理涉及最多也是最成功的领域。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分析、组织文化分析、技术支持分析和激励制度分析都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

但随着企业知识共享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仅从静态意义上的知识存储出发,借助实践社区、知识库、企业文化和知识激励等被动的方法已不能帮助员工有效开展知识共享,知识共享面临瓶颈:员工不愿意在工作之余再花费时间来进行知识共享,而企业文化等软性措施也常常因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调整缺乏稳定性。波拉德(Dave Pollard)(2003年)也指出,通过一些激励和制度措施来试图改变员工的组织行为是不切实际的。本文以推动企业知识共享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为初衷,提出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新思路,以此来改善企业知识共享被动、低效的现状。

2 知识流动的相关概念

根据知识波粒二象性(实体和过程)的观点,知识流动是知识动态过程性的表现。知识流动目前无统一界定: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扩散和转移。企业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动是指在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与相关要素之间发生的知识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共享、转移、创造、学习和运用上,知识流动是企业内部个人之间知识行为或者企业获取、知识活动的结果。知识流动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促成机制,包括主体(知识源、知识受体)、客体(知识)和环境。

与知识流动相关的概念主要是知识流和知识流程。本研究认为,尽管“知识流动”和“知识流程”在字面意义上有相通之处,但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①知识流程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以知识生命周期为基础的完整过程,而知识流动只是强调一种“流动”的状态,并不一定完整包含所有的知识活动;②知识流程多是作为一个名词被用来描述知识从创造到应用的过程,知识流动则是兼具名次和动词的作用,可以同时表达知识过程的状态与内容。对于两者的区别,笔者认为,知识流动强调的是知识的流动状态,英文应为“knowl-edge flow”;而知识流则是强调表现为流动状态的知识,英文应为“knowledge flows”。

从本质上看,知识流动理论是知识波粒二象性中“过程维”的体现,它强调知识在不同主体、不同空间、不同背景中的运动状态。正是这种运动状态使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也正是这种运动状态催生了知识在知识需求和知识供应源之间的流动。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流动需要三个要素:知识流动的方向、知识流动的动力、知识流动的效率。知识流动的方向指知识从哪里流向哪里,知识流动的动力指是什么促进知识在不同主体间流动,知识流动的效率指单位时间内知识的流动能够实现多少价值,即解决多少问题。

3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

3.1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背景

传统的知识共享理论和方法(实践社区、知识库、最佳实践)是建立在对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上:人具有理性化行为,可以根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专家愿意与他人分享的知识是其拥有的全部知识或最佳知识;成功的行为模型可以被正确地理解并再利用。但是著名管理咨询公司KPMG开展的三次知识管理实践调查却显示:企业在知识共享等方面缺乏有效方法,员工认为知识管理浪费时间;企业知识需求被忽视。实践的停步不前使得研究者必须关注理论层面的原因。

正如艾莉(Verna Allee)所言,组织中的知识就像一个水库,不仅有静态意义上的存储量,还有动态意义E的知识流。知识正是借助各种渠道不断进行流动来改变组织的内部知识结构,实现对个人和组织的意义和价值。现有企业知识共享研究对知识在组织内如何流动关注甚少。知识共享这一复杂的活动中,人是知识共享的主体,知识是共享的客体,知识共享过程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以及知识共享实现的客观呈现,同时知识共享活动又都受到企业的内外环境影响。现有研究大多从知识共享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出发,探讨如何从文化、制度、心理和组织结构方面促进知识共享,具体的知识共享过程被遗忘。而恰恰是以知识流动为基础的知识共享过程决定着知识共享的最终效果。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程度、丰富程度、易用程度决定着知识共享的最终效果。因此,笔者拟从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提升知识流动渠道的数量、质量和易用性来改善知识共享的效果。

3.2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内涵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就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通过以人为主导的方式增加知识流动渠道数量、提升知识流动渠道质量,进而实现知识的自然流动和受控转移。它以人为核心的软管理为主、技术为核心的机器管理为辅,以知识供应环境、知识供应技术和策略为支撑,实现知识在人、组织之间的高效通畅流动。具有以下特点:①管理的对象包括任何形式的知识流动渠道,既有人际渠道,也有技术渠道,前者占主要地位;②以人为核心,人是渠道的构成主体,也是知识流动的主要载体和主要推动力,技术因素不再是知识活动的主导;③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对知识流动渠道节点和环境的维护与控制来实现知识需求的满足。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思想,强调知识管理的重心不在“藏”而在“用”,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实践思路。本质上讲,知识共享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途径。因此,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也存在知识需求方、供应方和知识供应过程。本文试图通过知识流动渠道管理来提高知识共享效率和成果,而不仅仅借助对需求者或供应方的激励、组织文化的培养。本研究的基点是承认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个人是非理性的,因此通过文化和激励机制强迫人们进行知识分享,远不如承认人们在知识共享上的“自私”,转而建设更为自然化的、丰富的知识流动渠道来促进人们“自觉自发”地进行知识共享。

4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共享方法

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核心是人际渠道,人是渠道的核心和载体,从知识流动渠道管理的视角分析知识共享方法,提出以技术手段为支持、以人为主导的知识共享方法,具体包括:开放对话、主动学习、互动人际网

络。其中,开放对话着重培育知识流动渠道的背景,主动学习则是着重于知识的受控转移渠道,而互动人际网络则是增加知识自然流动和受控转移的渠道数量、提升渠道的传递效率。

4.1 开放对话

“对话”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互动方式之一。开放对话方法中的“对话”与传统意义上的“对话”既相同又不同:同在都有对话情景,不同在前者中的对话情景是虚拟和现实共存,且更加完备。开放对话通过模拟面对面的情境来进行知识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流动以及受控转移,其中“开放”强调知识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话”强调知识活动主体依靠直接的点对点交流实现供需满足。具体包括叙事数据库(narrative database)的方法、虚拟与现实的空间对话方法和讲故事的方法(story telling)。

4.1.1 叙事数据库的方法叙事数据库是让当事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完整地讲出来,用录音、录像的方法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故事来源,然后按照故事的主要要素(比如人物、主题、故事名称等)将其重新整理,并以文字再现,最后根据一定的排检方法将大量收集的故事归类,供使用者获取。其核心是力图重现人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面对面分享知识的情境,以此来改善知识管理中各类数据库、知识库只重信息知识、不重背景的弊端。叙事数据库的具体做法包括两个步骤:①获取知识;②创立排列检索方法来利用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包括现场录音和实地采访。施乐公司创建的Eu―reka系统也是一个叙事数据库,该系统收集了大量关于复印机维修人员的成功故事,它可以通过网络向遍布全球的维修网点提供丰富的知识源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叙事数据库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各种实地实人获得第一手资料,使用者可以通过查询相关主题而获得多个故事,从而获得看待问题的多个视角。真实性、富于背景性和多用途性是叙事数据库相比于传统数据库、知识库、最佳实践的最大优点。使用者在叙事数据库里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背景紧密结合,这为信息和知识的再次利用提供了背景。同时,叙事数据库中知识和信息的表达方式是以对话、叙事的形式力图再现知识和信息流动的全面背景。

4.1.2 虚拟与现实空间对话的方法虚拟与现实空间对话的核心是鼓励人与人之间进行自然的、非强制性的、自发的交流,缩短知识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流动时间和流动成本,尽量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知识需求得到实时满足,在自然交流中实现隐性知识(为主)和显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同时增强人际网络的强度和关联度。在具体做法上没有固定模式,企业需要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客户吸引进来,并将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记录保存。有效的现实与虚拟空间对话的实现需要管理者的倡导和培育。主要措施有:鼓励在非正式场合(吸烟室、茶水间等)进行畅谈,扩大工作空间、增加设施,形成传统;定期组织全体、部门或项目的员工开展集体活动;鼓励个人开设博客,多人开设社区网页;企业领导倡导自由和宽松的工作氛围(比如趋势科技)。

日本连锁零售商Mujirushi的夏令营为客户提供了体验Mujirushi环境的度假机会。在夏令营里,客户可以使用Mujirushi的各种新老产品,包括食品、化妆品、服装等。参加夏令营的员工则可以通过与客户的不断对话来形成隐性知识。在夏令营过程中,员工通过体会客户使用Mujirushi产品的经历吸收其隐性知识。

4.1.3 讲故事(story telling)的方法讲故事的核心是将隐性知识外化并进行传播,它将知识嵌入到具体背景当中,为听众提供可利用的工具和观念,最终为企业提供一个灵活的、有效的、有组织的交流空间,使企业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复杂外界环境。讲故事的方法与叙事数据库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和私密性,更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和人际情感的培养。此外,叙事数据库是将整理好的故事做成系统,而讲故事的方式则是在人们交往中随时随地进行,或是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定期展开。讲故事的方法可以运用在项目管理、员工培训和客户管理等领域。

4.2 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互动式的学习,其核心是员工通过主动的学习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现实知识需求和潜在知识需求。包括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前者的典型是师徒制的干中学。

4.2.1 师徒制的干中学 师徒制干中学的核心是徒弟通过观察师傅、模仿他的举动,学会并掌握包括师傅本人也不明了的技巧,是受控知识流动渠道的一种。“干中学”为徒弟提供了技能知识主动学习建构的过程,徒弟带着课题在实际工作中思考,遇见技术难题时可以请教师傅或与师傅协同解决。师傅、徒弟的技能知识随着时间动态变化而不断重新建构。随着作业实践的增多,徒弟的隐性知识存量呈现递增规律。

4.2.2 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通过构建积极主动的知识流动环境来实现企业显性知识需求和员工潜在知识需求的满足。圣吉认为它是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这两项修炼的基础之上。团队学习主要通过构建互动的、面对面的知识实时交流环境来实现个人和企业的知识需求。个人知识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团队成员日常的集体交流来实现;企业知识需求的满足(主要是某一项研发任务中的知识需求)主要通过团队有目的的讨论、互相激发和交流来实现。

4.3 互动网络

建立互动人际网络不仅意味着人际网络中的成员拥有的技能、经验等不易或不能描述的知识能够被网络成员利用。更重要的是,互动的人际网络可以为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提供更为有效的渠道――人际关系,员工和企业的知识需求可以借助这一更加高效的知识流动渠道得到更好满足。通过在企业中实施人际网络策略,可以改善产品质量、增加利润,也可以更好地把员工和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互动的人际网络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人际网络,包括工作关系结成的正式人际网络和非工作关系结成的非正式人际网络。

第10篇

关键词:混凝土衬砌板;渠基顶托;渠基沉降;安全计算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1 问题的提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一期工程冀京界以上长1196.2km采用全断面混凝土衬砌明渠输水,渠底宽26.5~7.0m,水深8.0~3.8m。以京石段为例的衬砌采用4×4m等厚素混凝土板,板厚边坡10cm、渠底8cm,混凝土标号C20F150W6。

总干渠沿线已实施及拟开展的下穿主要包括隧道及管道工程。穿越方式主要包括明挖、暗挖、顶管、定向钻、盾构等。在总干渠渠底以下穿越的工程,对总干渠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土扰动造成的隆起回落沉降变形。当基础变形超过衬砌板的承受能力时,则会导致衬砌结构及基础破坏,进而威胁总干渠安全。

本文就渠道衬砌板在基础遭遇顶托及沉降情况下如何分析其适应基础变形的能力,进行计算方法的探讨,以期对施工沉降变形提出控制指标。

2渠基顶托情况下衬砌板安全计算

2.1计算目的

在下穿工程施工基土受顶托情况下,进行渠底衬砌板稳定及结构安全计算,分析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顶托力。

2.2计算过程及方法

2.2.1典型选取

以定向钻施工对衬砌板造成的影响为例进行计算。

2.2.2荷载组合及计算工况

(1)主要计算荷载

主要计算荷载包括:衬砌板自重、渠道内水重、定向钻施工压力、土压力等。

(2)参数选取

主要计算参数:水容重取9.8kN/m3,混凝土容重取25kN/m3,土容重取19kN/m3。混凝土强度等级:渠道衬砌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3)计算工况

根据总干渠自南向北设计情况,选取不同设计水深及渠内无水情况进行计算。工况Ⅰ:设计水深8.0m+结构自重;工况Ⅱ:设计水深6.0m+结构自重;工况Ⅲ:设计水深4.3m+结构自重;工况Ⅳ:渠内无水。[1]

2.2.3衬砌板受力分析

渠底混凝土衬砌板受垂直向下的水重力、自重、以及定向钻垂直向上的顶托力,定向钻的压力通过一定厚度的土层传递到衬砌板。

设定向钻与渠底板之间土层厚度为H,定向钻施工集中力在土层中以30°角向两侧扩散传递,考虑到定向钻压力在土层中传递受土层自重的影响,故传递到衬砌板的均布荷载应为定向钻压力与土层自重 G土的合力。渠底衬砌板受力示意图见图2-1。

渠底影响宽度

定向钻压力F传递到衬砌板的顶托力均布荷载q为:

2.2.4衬砌板稳定计算

计算渠底混凝土衬砌板在定向钻施工压力作用下整体的抗顶托能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K― 抗浮安全系数,取1.1;

∑P― 沿混凝土衬砌板法线方向垂直向下荷载之和;

∑N―沿混凝土衬砌板法线方向垂直向上荷载之和。

图2-1 渠底衬砌板受力示意图

2.2.5衬砌板结构计算

根据《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191-2008)进行衬砌板结构计算。

①内力计算

按受弯构件计算内力:

跨中弯矩计算公式:

支座剪力计算公式:

式中:q―均布荷载;L―计算跨度,取单块衬砌板宽度4.0m;

②抗弯结构计算

按矩形截面素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衬砌板弯矩设计值:

式中:K―承载力安全系数,根据素混凝土受弯承载力按规范取为2.2;

M―弯矩设计值(N・mm);

γm―截面抵抗矩塑性指数,取1.55;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C20混凝土按规范取值为1.1;

b―截面宽度(mm),取单位宽度1000mm;

h―截面高度(mm),衬砌板厚度80mm。

③抗剪结构计算

按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截面最大剪力设计值:

式中:K―承载力安全系数,根据素混凝土受弯承载力按规范取2.2;

V―构件斜截面上的最大剪力设计值(N)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C20混凝土按规范取值为9.6;

b―截面宽度(mm),取单位宽度1000mm;

h0―截面高度(mm),衬砌板厚度80mm。[2]

2.3计算结论

2.3.1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在衬砌板抗浮稳定及抗弯、抗剪的承载力计算中,满足衬砌板稳定要求所能承受的顶托力最小,满足衬砌板抗弯要求所能承受的顶托力最大。因此,应以满足衬砌板抗浮稳定作为定向钻施工压力的控制条件。

随着管顶至渠底间土层厚度增大,施工压力对渠底板的影响宽度逐渐增加,土层厚度从2~15m时,影响宽度从2.3~17.3m;底板受到的顶托力为线性增长,能够承受的定向钻最大压力成指数增长。

以定向钻位于底板下10m为例:底板影响宽度为11.5m,在渠内设计水深8m、6m、4.3m及渠内无水4种情况下,满足渠底衬砌板安全稳定的定向钻压力最大值分别为1940kN、1734kN、1559kN、1117kN,超过后衬砌板将遭破坏。

2.3.2结论

针对具体工程,应根据总干渠设计指标、定向钻施工压力等参数,合理选定管线埋深。一般地,在定向钻埋深10m时,渠道设计水位情况下定向钻压力不应大于1.5MPa;总干渠无水情况下定向钻压力不应大于1.1MPa。

3渠基沉降情况下衬砌板安全计算

3.1计算目的

在下穿工程施工期及后期造成渠基不均匀沉降情况下,进行渠底衬砌板结构安全计算,分析其所能够承受的沉降变形情况。

3.2计算过程及方法

3.2.1典型选取及分析软件

以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为例,采用MIDAS/GTS专业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总干渠渠底衬砌板应力及变形计算。

(1)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

查阅有关国内外地表沉降研究成果,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槽及横向地表沉降槽曲线分别见图3-1、图3-2。

图3-1地表沉降槽示意图

图3-2 横向地表沉降槽示意图

①地表沉降与沉降槽宽度计算公式

国内外很多学者相继证明了隧道开挖引起的横向地表沉降槽符合高斯分布,即:

式中:S―距离隧道中线处的地表沉降;

Smax―为最大地表沉降(y=0处);

y―地表点与隧道中线的水平距离;

i―隧道中线到地表沉降槽反弯点距离,它定义了沉降槽的形状与范围。

沉降槽曲线反弯点距离i,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许多学者发现了同样的规律,且多数学者认为沉降反弯点i与隧道埋深有直接关系,与隧道直径和开挖方法的关系不大,研究公式如下:

式中:zt―隧道轴线埋深(m);

k―沉降槽宽度参数,主要与地层条件和施工方法等有关。

②k值研究结果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粘性土k值得变化范围为0.4~0.6,砂性土K值的分布范围为0.25~0.45。

(2)衬砌板结构计算MIDAS软件

MIDAS/GTS 是为了能够迅速完成对岩土及隧道结构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开发的“岩土隧道结构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GTS 是“Geotechnical & Tunnelanalysis System”的缩写。[3]

3.2.2控制条件

根据《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191~2008),1级建筑物素混凝土的基本组合中按受拉承载力计算的受压、受弯构件,承载力安全系数为2.20。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为1级建筑物,混凝土板的强度等级C20,轴心抗拉强度为1100 KN/m2;当考虑安全系数2.20时,混凝土板的抗拉强度应控制在500 KN/m2以内。

3.2.3计算条件

①把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位移规律用于土体中,通过土的位移变形,计算隧道等穿越总干渠时衬砌板的受力变形。衬砌板受力稳定的最大沉降值就是对地表沉降的控制值。

②砂性土弹性模量较大对板更为不利,采用砂性土作为计算对象。

③总干渠底板计算尺寸为4m×4m×0.08m。

④采用二维计算,认为板的沉降在开挖隧道的轴线方向上变形一样。

⑤施加的荷载为6m水头的水荷载,并考虑了土体和混凝土板的自重,位移加在土体上。

⑥取沉降槽宽度参数K为中间值0.35时,隧道轴线埋深分别为3m、5m、8m、10m、12m、15m、18m时,寻找衬砌板的破坏规律;取K值分别为0.25、0.35、0.45时,寻找隧道轴线埋深为5m时衬砌板的破坏规律。

⑦在给定衬砌板基面不同下沉程度下,分别计算隧洞轴线位于衬砌板的1/2处,1/4处、0(边缘)处的应力及变形情况。[4]

3.3分析结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下穿工程的埋深增大,其对总干渠渠底的影响宽度也逐渐增大。轴线埋深从3m到18m,渠底影响宽度从5.3m增加至31.6m;对应衬砌板允许拉应力500kN/m2、单块4m×4m×0.08m衬砌板可承受的沉降值从19mm~145mm。以隧道轴线埋深10m为例,衬砌板允许的最大沉降量为61mm。隧道轴线埋深与渠基控沉关系见表3-1。

表3-1隧道轴线埋深与渠基控沉关系表

4结语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全线竣工通水,日后开展的下穿总干渠工程,必须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总干渠的安全运行。本文探讨的混凝土衬砌板稳定安全计算方法,希望能对穿越工程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给出的结论也仅限于文中所述的特定条件,对于不同穿越工程的地质条件,还应进行相应的参数调整。[5]

参考文献:

[1]SL 191-2008,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GB 50286-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

[3]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石家庄至北拒马河段)初步设计报告[R].天津:水利部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4.07.

[4]其他工程穿(跨)越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风险分析与解决方案研究报告[R].天津: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3.11.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渠道混凝土;防渗

现阶段,我国的水资源正处在一种紧缺的状态中,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之间的协调成为了水利部门的工作重点,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如何有效地节约农田的用水同时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是非常关键和棘手的。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渠道混凝土防渗工程应运而生,渠道防渗能够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流失,进而保障了水资源的灌溉需求,通过渠道防渗还有效地处理了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之间的关系,将我国的节约型用水政策落实到了实处。我国现阶段将节水型的社会建设列入了非常重要的日程中来,我国是农业国家,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基于这样,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就要在节约用水方面做相应的改变,节约用水在我国的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每一年由于土地渗漏的水能够占到总灌溉水量的40%,因此防止灌溉用水渗漏非常关键。有渠道防渗的水利工程和没有渠道防渗的水利工程相比,能够节约用水50%。因此为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了水资源的灌溉效率;为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都要重视渠道的防渗施工,根据现场使用的反馈来看,去渠道防渗施工能够有效地防止水资源的流失,减少了农民在灌溉过程中的用水量,节约了水费的支出,因此要在保障防渗效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1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渠道防渗施工的地基处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渠道防渗的地基处理主要有两个过程。首先是施工前的放样,我们要在强度满足施工要求时进行渠道的开挖,同时还要处理相关的施工基础;其次是进行土质回填,回填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夯实的过程,防止雨水等的冲刷和破坏。在渠道防渗混凝土施工前几天要在此对基础进行相应的处理。

2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渠道防渗施工使用的混凝土材料

关于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渠道防渗施工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的阐述和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在混凝土材料中对于工程用水的质量相关要求。第二个方面是在混凝土材料中对于水泥的相关质量要求及控制。第三个方面是在混凝土材料中对于骨料的相关质量要求及控制。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2.1 在混凝土材料中对于工程用水的质量相关要求

在工程施工中,只要是能够引用的水源都可以进行混凝土的搅拌,但是工业没有达标的废水是不能够使用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的。

2.2 在混凝土材料中对于水泥的相关质量要求及控制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使用的水泥有很多的种类,主要有通用水泥和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我们在使用水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水泥的质量和品质,要按照施工要求中的说明进行选择。

2.3 在混凝土材料中对于骨料的相关质量要求及控制

关于在混凝土材料中对于骨料的相关质量要求及控制的阐述和分析,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粗骨料的相关质量要求。第二个方面是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细骨料的相关质量要求。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2.3.1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粗骨料的相关质量要求。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2/3、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对少筋或无筋的混凝土结构,应选用较大的粗骨料粒径。

2.3.2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细骨料的相关质量要求。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4~2.8范围内,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2~3.0范围内,使用砂、粗砂、特细砂应经实验论证。

3 水利工程施工中渠道防渗施工混凝土的搅拌及运输

关于这一问题的阐述和分析,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搅拌施工。第二个方面是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运输。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3.1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搅拌施工

在渠道防渗施工中,搅拌就是将砂石和石料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搅拌,在混上水泥就形成了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有可能还会使用振捣来让混凝土夯实。

3.2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链接环节,混凝土运输的上部环节是混凝土的搅拌;下部环节是混凝土的浇筑,因此在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两方面的施工时间,保障混凝土处在最佳的施工性能。

4 渠道防渗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工作

关于渠道防渗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工作的阐述和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混凝土浇筑之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第二个方面是混凝土的入仓铺料。第三个方面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平仓和振捣工作。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4.1 混凝土浇筑之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4.1.1 浇筑前的基础面处理。砂砾地基,应清理杂物,整平基面,再浇10~20cm低标号混凝土作垫层,以防漏浆。

4.1.2 浇筑前的施工缝处理。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将老混凝土表面含游离石灰的水泥膜清除,并使表层石子半露,形成有利于层间结合的麻面。

4.1.3 浇筑前的支模施工。模板要求拼装严密准确,不漏浆,表面平整,不产生过大变形,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值不得超过《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4.2 混凝土的入仓铺料

在浇筑混凝土前,如果渠床干燥起土应首先洒水湿润,以避免浇筑好的混凝土板因水分过度流失,表面出现细裂纹。

4.3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平仓和振捣工作

卸入仓内的成堆混凝土料应及时平仓振捣,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或过振。

5 渠道防渗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文章阐述的渠道防渗施工是常规渠道施工的一种延伸,在性能和施工方面有别于常规的渠道施工和性能。渠道防渗在施工和设计过程中都要注意工程的实际使用,同时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地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一旦出现不符合要求的施工,就会严重的影响渠道防渗的使用质量。因此在渠道防渗施工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实际的工程现场,现在总结了四个主要的问题。问题一:在进行渠道防渗工作前,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问题二:渠道的防渗施工必须要符合农田的滴灌工程要求。问题三:渠道的防渗要做到新渠道,老渠道协调。问题四:渠道的防渗要有严格的现场监理。

参考文献

[1]许建民.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衬砌渠道渗漏分析与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5).

[2]艾强.混凝土防渗渠道的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8).

[3]覃振常.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浅论[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

第12篇

关键词:渠道,湿陷性黄土,处理

 

1、湿陷性黄土概况及影响

黄土湿陷性是指黄土状土在浸水后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附加压力和土的自重压力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强度随之降低,并且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

我国的湿陷性黄土约占黄土地区总面积的60%以上,且多出现在地表浅层,如晚更新世(Q3)及全新世(Q4)新黄土或新堆积黄土。如果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忽略了湿陷性黄土的特性,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则一旦浸水湿陷,将会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和安全,造成损失,反之,如果采取措施过于保守,则会增加基建投资,造成浪费。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选择非常重要。免费论文。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某段渠道工程为例,沿渠线分布的湿陷性黄土累计长度约占渠道总长度的98.5%,严重危及渠道安全。该段湿陷性黄土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但局部具自重湿陷性。沿线黄土状土湿陷性在空间分布上的随机性较大,相同地层相邻地点的湿陷性差异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深度的湿陷性差异亦很大;部分地段垂直湿陷不连续,呈层状相间湿陷;反映了黄土状土的湿陷性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具有不均匀性。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和湿陷原理,受水浸湿是湿陷发生所必需的外界条件;而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成分是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原因。因此,处理时应综合考虑渠道的挖填情况、湿陷土层分布、湿陷程度、地下水位、建筑物及施工条件等,对不同的渠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2、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一般有预浸水法、换填法、夯实法、挤密法、深基础、硅化法等等。

预浸水法一般使用于湿陷深度大于10m的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可消除地面下6m以下土层的湿陷性, 6m以上的土层还应辅助其他处理措施。它耗水量大、处理时间长,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自重湿陷性黄土分布不多,且湿陷深度大多在10m以内,因此不考虑该处理方法。

换填法是用灰土(三分石灰七分土)或素土(就地挖出的粘性土)分层夯实回填,处理厚度一般为1.0~3.0m。

夯实法是用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消除黄土湿陷性并提高其地基承载力。夯实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Sr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Sr≤60%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根据起吊设备、锤重、落距的差别可分为重夯法和强夯法。重夯法可消除在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强夯法可消除4~6m范围内土层的湿陷性。

挤密法是用打入桩、冲钻或爆扩等方法在土中成孔,然后用素土、石灰土或将石灰与粉煤灰混合分层夯填桩孔而成,用挤密的方法破坏黄土地基的松散、大孔结构,达到消除或减轻地基的湿陷性,适用于消除5~10m深度内地基土的湿陷性。免费论文。

硅化法是用硅酸钠溶液通过有孔的注射管压入土中,它与土中原有的大量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后形成硅胶,把土胶结,使土产生不透水性和谁稳定性,提高土的强度。

3、渠道中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在自重压力下并不会产生湿陷变形,只有当土层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大于土的湿陷起始压力时才发生湿陷,故黄土状土的湿陷性对渠道挖方渠段影响不大,一级马道以下过水断面的衬砌可按一般渠道进行处理,一级马道以上坡面常年遇雨水冲刷易形成鱼鳞沟,需采取加强保护措施,可用C15预制混凝土六棱体框格埋入坡面固坡,并在框格内填土种植草皮。

半挖半填及填方渠段因在原地层上增加了荷载,则要考虑黄土状土(特别是具中等和中等~强湿陷性的黄土状土)的湿陷变形对渠坡和渠基稳定的不利影响;对于自重湿陷黄土状土渠坡,不论渠道的挖填类型,均应考虑湿陷变形对渠坡和渠基稳定的不利影响。由于夯实法处理效果显著成本低,已成为处理湿陷性地基广泛采用的方法。

对渠底、渠堤下湿陷性黄土地层厚度在1~2.5m左右的,不必计算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处理深度,直接确定用重夯法进行处理。

对渠底、渠堤及由外水控制的非标准堤基础湿陷起始压力小于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的所有土层进行消除湿陷性处理深度的计算,依据计算结果选择不同的夯实方案,即:计算处理深度小于2.5m的,采用重夯法,大于或等于7m的,采用挤密桩法,其余采用强夯法处理。

4、方案设计

4.1土挤密桩处理方案设计

桩直径0.4m,桩长超出湿陷性土层厚度约0.5m。桩间距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S---桩中心距离(m)。

d---桩直径(m)。

---桩间土的最大干密度(t/m3)。

---地基处理前土的干密度(t/m3)。

---桩间土经成孔挤密后的平均挤密系数。重要工程≥0.93,一般工程≥0.9。

---成孔挤密深度范围内桩间土的平均干密度(t/m3)。

经计算,桩间距为1.3m。按正三角形布置。挤密填孔后,3个孔之间土的最小挤密系数,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 ---土的最小挤密系数:甲、乙类建筑物不宜小于0.88;丙类建筑不宜小于0.84。

---挤密填空后,3个孔之间形心点部位土的干密度(g/cm3)。

桩内回填土的平均压实系数应不小于0.97,桩间土的最小挤密系数不低于0.88。免费论文。土挤密桩处理范围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3m。土挤密桩处理典型断面图见图1,桩位布置图见图2。

图1 土挤密桩处理典型断面图

图2 土挤密桩桩位布置图

4.2强夯处理方案设计

单击夯击能2000kN•m或3000kN•m。

夯锤:锤重20t。

夯锤底面直径:2.5m

夯锤落距:按式Z=a计算

式中Z---处理地层的埋深(m)

Q---夯锤质量(t)

H---夯锤落距(m)

a---因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一般取0.3~0.5。

初步拟定夯锤落距10m或15m。

设计采取10击3遍,第一遍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中距6.5m,第二遍夯点在第一遍夯点之间布置,第三遍满堂布置,夯锤落距可降低至4~6m,夯击3次。

强夯处理范围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3m。强夯处理典型断面图见图3,强夯夯点布置图见图4。

图3 强夯处理典型断面图

图4 强夯夯点布置图

4.3重夯方案设计

夯锤:锤重3t。

夯锤落距:6m或9m

锤底直径:1.4 m

夯击点布置:满夯布置。

夯击击数及遍数:夯击3遍,累计夯12击。

重夯处理范围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2m。重夯处理典型断面图见图5,夯点布置图见图6。

图5 重夯处理典型断面图

图6 重夯夯点布置图

由于沿线黄土状土的湿陷性差异大,设计中只能对处理方案的各项参数提出理论设计值,在各段施工之前要进行生产性试验,其目的是通过试验,对处理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选择适合工程地质条件的施工参数。

5、湿陷性黄土处理中的几种特殊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道线路长,沿线布置有大量的桥梁、涵洞、倒虹吸等交叉建筑物,且各段黄土状土的湿陷性、地下水情况以及施工条件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对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5.1施工顺序

在基础处理当中,为减少施工时振动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应先进行夯实处理,再进行土挤密桩处理,最后进行建筑物施工。

5.2含水量

采用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土的天然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的1%~3%,施工时应通过增湿、晾晒或其他措施使土的含水量达到最优含水量以保证夯实效果。

5.3地下水

地下水的水位对黄土状土的湿陷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大,设计与实际施工时间间隔长,施工前应探明地下水情况,若与设计时采用的地下水位相差大,黄土状土的湿陷深度有可能改变,则需根据施工期实际情况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另外,如遇地表层为细粒土,且地下水位高的情况,为保证夯实质量,夯实处理时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垫层或人工降低地下水,目的是防止夯坑积水或夯击效率降低。

5.4村庄

对采用夯实处理措施的渠段范围附近有建筑物的,为防止夯实振动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在夯实边缘处设置减振沟。

5.5高压线

为保证施工安全及质量,对高压线下不能进行强夯施工的渠段,应改用挤密土桩或换填法进行处理。

5.6地下管线

湿陷性黄土处理时应查明处理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及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情况,尽量避免在其上进行强夯施工,否则应根据强夯的深度影响,估计可能产生的危害,必要时采取措施,以免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6、结论

(1)由于湿陷性黄土的存在,渠道建成后可能发生浸水湿陷,影响渠道安全运行。因此需要研究湿陷土层的性质及其对渠道的影响,考虑是否需要采取工程处理措施。

(2)在以往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当中一般采用强夯法处理。渠道线路长,分布范围广,沿线各段湿陷性黄土分布及工程情况均不一样,采用单一的处理措施可能导致局部处理不完全或是部分工程量太大造成浪费,处理时尽量根据各段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措施,综合考虑安全与经济因素。

参考文献:

[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3]龚晓南等.地基处理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

[4]顾晓鲁等.地基与基础(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