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1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硕士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19-02
硕士毕业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三年的总结性成果,它不仅是评判研究生学习和学术研究工作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最重要的科学标准。川北医学院自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截至2012年12月已有3届毕业生,其中有很多毕业论文被广泛参考引用,有的还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对正处于研究生教育起步阶段的我校既是机遇又是考验,我校应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力争以此为特色创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品牌。本文以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为例,分析当前硕士学位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从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有效监控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一、此次参与调查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论文创新能力较差
创新是硕士学位论文的灵魂。但我们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论文创新性在几项得分中偏低,具体表现在论文选题、研究方法、论文设计等方面缺少新见解和新思路。
2.论文写作能力欠缺
论文写作能力主要表现在论文中图表的规范性、参考文献引用的正确性、论文格式的统一性,以及论文中数字、计量单位、外文字母、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等方面。此次参加对外盲评调查的10篇论文,均存在计量单位、插图制表、文字表达不规范的现象。
3.文献收集整理利用的能力不强
以10篇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时间、外文文献比重等方面做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总体文献引用数量和外文文献引用比重均较高。但由于外语水平的限制,一些研究生没有能力进行外文文献的查阅,因而对自己研究领域在国外的研究状况了解甚少,不能及时跟踪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4.科研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设计是研究者对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的基本构想和计划安排,包括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等。比如在调查设计中抽样误差大小和样本含量直接相关,不少同学对样本含量的把握还不十分准确,这样就造成样本过大而造成调查不够细致,或样本过小而造成指标不够稳定、检验效能低等问题。
5.论文格式不规范
我校结合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出台了《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但由于学生对论文格式规范性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疏忽等多种原因,造成已经出台的文件不能按要求落到实处,60%以上的论文存在图表应用不当、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有误、论文各部分顺序错乱等论文写作规范问题。
二、原因分析
1.指导教师水平能力参差不齐
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我校仍有少部分新聘用不久的指导教师,尤其是校外的兼职指导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力量比较薄弱,不能保证有效指导。
2.毕业生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
毕业生们在最后一年除了要撰写毕业论文外,还要应对来自就业、升学和出国深造等多种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导师科研课题多、临床工作繁忙,还要帮助导师完成导师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因此时间紧、任务重。
3.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校尚存在开题把关不严、中期检查走过场等问题。目前我校除了参加“双盲评审”的论文是评阅人由学校单方面联系,其他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等均是学生自己联系专家。这就造成论文评阅和答辩的专家往往是学生指导教师的熟人、朋友,使得论文评阅和答辩流于形式。
三、提高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学位论文的具体指导者,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等对论文指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我校现有硕士生导师211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62人。目前,我校已出台的《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与奖惩(试行)办法》、《川北医学院实施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暂行办法》等导师考核管理相关文件。文件明确规定: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须每年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停止招生一年,三年之内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将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考虑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将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考评作为单独的硬指标纳入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体系中去。
2.加大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训练指导
“语文”、“论文写作基础”、“信息文献检索”是为撰写论文奠定写作基础的三大基本课程。鉴于我校研究生教育在校授课时间短(仅有半学期课程学习时间)、学生临床实习任务重的特点,建议我校在研一下学期和研二阶段灵活开设一些“论文写作基础”和“研究生语文”等讲座,并将讲座视频投放在学校相关网站上,以供我校校外联合培养点的学生下载学习。另外,还可请相关领域专家编印一些语文知识、论文写作指导、信息检索指导等方面的小册子发放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学习。
3.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我校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失范现象。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应加强研究生处在学位论文管理中的监控作用,建立论文评阅和答辩专家库。由研究生处牵头联系校内外专家,对专家的科研水平、学术诚信、工作态度等做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专家资格审查,对审查不合格的专家坚决从专家库中予以剔除,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以壮大论文评阅及答辩专家队伍。
参考文献:
[1]宋国建,王倩飞,崔斌,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初探[J].教育广角,2009,(6):87-88.
[2]张云仙,吴学东,姜禾娇,等.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2,(6):14-17.
[3]刘存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校管理,2012,(5):259.
[4]党传升,罗梅娟,等.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5):71-74.
[5]李安萍.地方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18-22.
[6]朱陶,李健,等.某海上石油海上钻井平台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现状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8):383-385.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9,原文: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作者:张红)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技巧及范文
2008年08月25日 星期一 上午 08:50
1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
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9,原文:“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作者:张红)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
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
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 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一. 思维的奥秘
1. 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 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 理性思维程序化
4.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 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 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 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 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 设计计划方法论
4. Step to 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 一起来吧(具体案例)
6. 计划书
a. 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 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 计划书的构成
d. 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 十八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三.计划从身边做起
a. 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 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 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 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二. 参考书目(仅列二十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麦肯锡理念》/ [美] 埃森?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4
6.《企划书实用手册》/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
10.《企划训练入门》/ [日] 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 —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11.《设计过程与方法》/ [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47.《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
48.《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4
50.《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图分类号:R 4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一)
首先,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赵仲堂教授。当我面对科学的高峰有些彷徨时,是导师在鼓励我,“攻坚莫畏难,只怕肯登攀”;当我在科学的殿堂中步履蹒跚时,是导师在指点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埋头于书本执迷不悟时,是导师在明示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导师在引导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的导师,学识渊博,对专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百忙之余仍然读书不辍,不断探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传道授业,呕心沥血。如果说我从导师那里学会了怎样做好学问,那么首先应该说我从导师那里领略了真正的学术精神,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韧的探索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
衷心地感谢李士雪、王志玉、徐凌中、姜宝法、王束玫、彭绩、方鹏骞、卢祖洵、李立明、曾光等教授的鼎力支持,以及王陇德、姚志彬、江捍平、张丹、钟育新、陈广源、王立新、刘松暖、陈金喜、钟天伦等领导,在我工作和学习中,时常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衷心地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的全体老师。当我在千里之外迷茫、徘徊时,是他们慷慨地为我敞开了大门,把我领进了一个深奥而又迷人的殿堂。感谢亲爱的师兄弟们,感谢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衷心地感谢深圳市卫生局、宝安区卫生局及各系统、各部门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在我平时工作及完成论文过程中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衷心地感谢宝安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区编委等各级领导及区人事局、区计划局、区局等部门、各界对我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衷心地感谢宝安区公共卫生系统的各位同仁以卓越的执行力作出的突出贡献!(孙玉卫博士)
(二)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李会庆研究员三年来呕心沥血的培养。
三年来,在课题设计、现场、实验室工作、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导师给予了悉心和无私帮助。导师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忘我的奉献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赵仲堂院长、谢克勤教授、王志玉教授、王洁贞教授、王束玫教授、王志萍教授、姜宝法教授、徐凌中教授、贾存显老师在学习、研究等方面给予的帮助指导和支持。
衷心感谢李士保老师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诸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站丁树奇站长、赵民书记及全体工作人员在现场调查、患者追踪、样品保存、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衷心感谢我的同学刘洪庆、郑文贵、李林贵、周英智、杨艳芳、郑国华等在学习、生活、实验室工作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科学院施胜芳老师、刁玉涛同志在学习、研究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潍坊市妇幼院妇科周兰英医师在提供CytoThin宫颈取样专用毛刷、缓冲液、预实验所用样本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郭教授、潍坊医学院病教研室郭文君、刘汝清老师、整形医院唐胜建主任在标本超低温存放、宫颈细胞学检测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妇科王立杰大夫在提供HPV阳性标本方面给予的帮助。(陈会波博士)
(三)
本课题是在我的导师李会庆研究员的精心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导师严谨的科研思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对科研工作敏锐的洞察能力是我毕生学习的楷模。在此,对导师三年来对我学术上的精心指导与生活上的关怀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赵仲堂院长、王永杰副书记、姜希宏副书记、李士葆老师等在业务与生活等方面给予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姜宝法教授、王束玫教授、贾存显老师、王洁贞教授等在我学习上提供的帮助。
感谢山东省科学院生物中心高雪芹老师、黄海燕老师等在我实验中给予我的无私帮助。
感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化验室邢杰大夫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防治所科的李娜大夫等在标本采集中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感谢章丘计划生育服务站、诸城计划生育服务站、岱岳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无棣计划生育服务站的领导与有关人员在现场与标本采集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所流行病研究室的刁玉涛老师在科研工作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师兄弟、师姐妹王志萍博士、郑国华博士、陈会波博士、周英智博士、杨艳芳博士、房学强博士、郑薇硕士和黄克锋硕士在我学习与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全力支持和关怀。
最后感谢在我学习、生活及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过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刘洪庆博士)
(四)
本课题是在导师的悉心和殷切关怀下完成的,在此衷心感谢导师对我的谆谆教导,以及对我在生活、工作、学习、研究等各方面的无私帮助。王老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不知疲倦的的工作作风,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都将使我终生难忘,并时时鞭策我努力工作,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发向上。
特别感谢流行病与卫生研究所的王洁贞教授在本课题的统计学分析方面给予的指导。
本课题整个实验过程中得到了王桂亭老师、宋艳艳老师、姚苹老师、许洪芝老师、龚忠发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薛永磊、王小凡、王战勇、任桂杰、陶泽新、宋绍霞、张文强、吴冰、刘晓丽等师兄、姐、弟、妹的无私支持和帮助,他们帮助我解决了很多的困惑,帮我完成了实验以及论文中的部分工作,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共同进步。特别感谢我的师姐王战勇在我的实验过程中给我的无私帮助。
本课题还得到了卫生Du研究所的谢克勤教授、于丽华老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研究所的王束玫教授、汪心婷老师、免疫学研究所的马春红教授、学院的王凤山教授、刘一红同学、李媛同学、腾莉同学、徐洋同学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我的同学张翠丽、孙秀彬为我的课题提供的帮助。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对我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温红玲博士)
(五)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毕振强主任医师在我硕士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悉心和帮助。他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更加有信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我的另一位指导导师王志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们不仅支持我的研究工作,也关心我的生活。两位导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我会牢记终生,它将一直Ji励着我将来更好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各位领导的支持。特别感谢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的王显军所长、王玫所长给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其它老师的热情帮助,使我的课题在那里能够得到很好的完成。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本教研室王束玫老师、姜宝法老师、贾崇奇老师、贾存显老师的热忱指导和无私帮助,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李建同学、房学强同学、杨丽萍同学、刘兆兰同学给我的无私帮助,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
最真诚的感谢对我理解、支持、帮助的各位!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的理解、支持和关心,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马卫胜硕士)
(六)
看似漫长的学生生涯即将结束了,心里实在舍不下山大这美丽的校园,更舍不得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
三年前,我怀着无尽的遐想,来到山大,来到卫生教研室,三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老师们的关爱和教研室同事们的无私帮助
衷心感谢导师丁守銮副教授,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高度的敬业精神,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让我感到惭愧。在我写毕业论文期间,导师虽远在国外,却无刻无刻不在鞭策着我的学习,给予我勇气和动力去继续完成我的论文,我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衷心感谢导师王洁贞教授给予我学习生活中的教诲和在毕业论文上的极大帮助
衷心感谢本教研室全体老师和同学曾给予我热情的帮助
衷心感谢师兄孙秀彬三年来给予我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衷心感谢山东学院田金方老师在时间序列知识方面给予我的
衷心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在我写论文处于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衷心感谢那些曾默默支持过我的朋友,在这里请接受我真挚的谢意
三年光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不得不将要和大家说离开,但是,一想起
曾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我都会像今天这样感动,这种感动,将会伴随我的一生。(王强硕士)
(七)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向尊敬的导师王洁贞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三年来,导师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果断干练的作风、诚挚谦虚的品格和宽厚善良的处世方式,永远值得我学习和效仿。导师在我的学业上尤其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我许多教诲和,将使我终生受益。多年来,导师还在生活方面给予了我诸多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护,使我在感Ji之余常常感到心有不安。我将更加努力,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薛付忠副教授对本研究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鼓励。薛教授勤奋的科研作风、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和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真正体现了一位学者的风采。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山东省CDC的康殿任和王志强医师,以及莒南县和平邑县CDC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本研究的资料收集还得到了山东省CDC陈仁友、张晓菲、郭婕、范轶欧和袁群医师以及本教研室孙林博士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在我学习期间给我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本教研室老师和同学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关心。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弟弟,每当我在学业上受到挫折时,总能从他们那儿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我还要感谢一直支持我、关心我和照顾我的男友,在地图测量、论文资料整理和图像绘制过程中,他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使我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爱护我和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再一次致以诚挚的谢意!(张娜硕士)
(八)
本课题是在导师于素芳副教授的悉心和殷切关怀下顺利完成的,导师对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均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三年来,您使我懂得了学无止境,在学业上不断求索;学会了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您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宽以待人的处世风范,我会牢记终生,并将永远受益。
本课题从设计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还受到卫生Du研究所谢克勤、赵秀兰教授、于丽华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劳动卫生和卫生学研究所李杰教授、李国珍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无私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特别感谢宋福永师兄、宋美芳同学、乔春霞同学,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配合,希望我们以后还有机会继续合作,共同进步。
感谢师弟和师妹们的帮助和合作,希望我们的友谊永存。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予我支持和鼓励,使我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谢谢!(易超硕士)
(九)
三年紧张而又充实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硕士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支持、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衷地感谢尊敬的导师蔺新英教授的谆谆教诲。三年来,蔺老师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学习和锻炼,可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蔺老师的心血。蔺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深厚的学识功底,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工作作风,都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本论文是在蔺老师的精心下完成的。在论文的选题、实验的进展以及文章的修改等环节,蔺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谨向蔺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课题在实施中,得到了山东省立医院两腺科马宏岩主任及本教研室所有老师和同学热情的帮助与支持,还要感谢病Du所的姚平老师和Du理所的于丽华老师以及实验中心的郭冬梅和王淑娥老师,他们的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导师蔺新英教授和所有支持、关心、帮助我的人们!(赵妍硕士)
(十)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在将近三年的学习生涯里,曾经得到过许许多多老师、同学和同事的热情关怀和无私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谢克勤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胸襟坦荡,他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为我树立了榜样。三年来,学习上谢老师对我严格要求,精心,并很早就向我提出论文的指导意见,帮助确定论文的主题,从论文的主题、内容、到整体的结构都给予了细致、有效的指导。在写作过程中,谢老师不惜休息时间,细致、耐心的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是论文得以顺利完成。他对我孜孜不倦的耐心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难以忘怀,受益非浅。
在专业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开展期间,还得到赵秀兰、赵丽、张翠丽、于丽华、朱振平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另外在实验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还得到王青山、张利平、郭新、宋福永、周贵珍和潘光兵等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以及所有这三年学习过程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我帮助的亲人和朋友们!(朱英建硕士)
(十一)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徐凌中教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从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到论文的撰写等全程的悉心和帮助,对导师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王兴洲老师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分析等诸多方面给与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对本文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荆丽梅、杨学来等同学在资料收集与分析讨论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无私帮助,给予了许多方便,在此表示感谢。
在现场资料收集过程中,威海市卫生局、威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威海市卫生监督所、文登市卫生局、文登市卫生防疫站、乳山市卫生局、乳山市卫生防疫站、荣成市卫生局、荣成市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现场组织协调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威海市各市(区)参与本次的全体人员。
最后,特别感谢威海市卫生局对本项目提供的特别资助以及有关领导给予的高度关注。(高校教师侯淑军)
(十二)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李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终身献身科学和献身事业的动力。
在攻读硕士的这三年里,导师不仅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科研和学习环境,使我得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自由翱翔,同时在思想上、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方面给予了谆谆教诲,这些教益必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
真诚感谢教研室的XX博士和师兄XX硕士,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我指引,而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知识。感谢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开发中的互助合作,正是集体的努力才使得项目进展顺利。
由衷感谢我的室友同学,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无数次的争论和探讨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
关键词 青少年;羞怯;音乐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分类号 B844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11.004
1 问题提出
羞怯是人际情境下的一种常见现象。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羞怯个体通常会表现出如脸红、出汗等一系列的身体症状,以及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同时由于过度关注自我表现和他人评价,导致羞怯个体无法恰当自如地表达自己,因此往往会逃避社交情境(克罗泽,2004)。尽管有研究者提出“积极羞怯”的概念,认为羞怯有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羞怯给个体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消极的,一般羞怯个体的社交范围狭窄、朋友较少(蔡政玲,2001;李菲菲,罗青,周宗奎,孙晓军,魏华,2012),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时常感觉到寂寞孤单(Ashe & Mccutcheon,2001)。此外,有研究者还提出,羞怯很可能是社交焦虑在初期阶段的表现,若羞怯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则有很大可能发展成社交焦虑障碍(金一波,李娇,张锋,2014)。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本来就处在自我意识高涨,极度关注自我形象的阶段,如果他们一直遭受羞怯带来的困扰,就可能会更加回避人际交往,刻意躲避公众场合的自我表露,逐渐自我封闭,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高峰强,宫瑞莹,祁冬燕,王鹏,2011;韩磊,窦菲菲,朱帅帅,薛雯雯,高峰强,2016)。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重视如何通过干预减少个体的羞怯行为以消除羞怯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干预在解决羞怯、社交焦虑等方面有良好效果,其中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产生的效果也颇为显著(Schneier,2006;李荣刚,2009)。近年来,表达性艺术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音乐治疗作为其中的代表性方法之一,在调节心理状态、缓解情绪障碍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Kain,Caldwellandrews,Krivutza, Weinberg,Gaal, & Wang, & Mayes, 2004)。所谓音乐治疗,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以音乐为媒介,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音乐经历及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邵丽,王庭槐,2009)。有研究者提出,音乐治疗尤其适用于语言表达或人际交往技能不足的个体,也适合于人际敏感性较高的青少年群体(孙琳,钟佼妤,孙宏伟,2015;徐光兴,2001)。那么音乐治疗能否缓解青少年的羞怯?与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羞怯的认知行为疗法相比,音乐治疗是否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此外,已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羞怯与其自我发展密切相关,其中自我接纳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羞怯行为(李依雯,胡雅庆,王玉花,2015)。那么,音乐治疗是否可以通过缓解青少年焦虑情绪、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接纳水平进而改善青少年羞怯行为?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以羞怯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音乐治疗对羞怯青少年的干预效果,与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效果优劣对比分析,并通过对青少年自我接纳水平在干预前后的分析揭示音乐治疗对青少年羞怯行为的作用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研究者通过海报、微信推送和课堂介绍的方式在北京市某中学招募志愿者,随之进行问卷筛查和逐一访谈,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选择符合筛选条件的小组成员。筛选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符合羞怯标准但未达到社交焦虑障碍,羞怯量表得分高于34分且社交焦虑量表得分低于38分的个体;(2)面谈中有羞怯表现、有较强意愿来参加团体活动、且能保证全程参与的个体。最终确定参加实验的被试30人(平均年龄15.13±1.26岁),其中男生9名,女生21名,并随机分配至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组(10人)、音乐治疗干预组(10人)及控制组(10人)。
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等组前后测及追踪后测”实验设计,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组、音乐治疗干预组两组被试各接受每次2小时,共计8次的团体辅导,课程内容框架见表1;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前、干预后和干预结束3个月后,运用羞怯量表、自我接纳问卷等工具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
2.3 研究工具
2.3.1 羞怯量表
采用Cheek和Buss(1981)编制的羞怯量表。该量表是目前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测量总体羞怯的工具之一,共13题,采用5级计分法,分数在34分及以上者被认为是羞怯个体。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2.3.2 社交焦虑量表
采用何燕玲和张明园(2004)修订的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共24题,分别评定恐惧焦虑(主观体验)和回避(客观事实),采用4级计分法,以38分为界诊断社交焦虑障碍。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2.3.3 自我接纳问卷
采用丛中和高文凤1999年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共16题,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接纳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3 研究结果
3.1 音乐治疗团体干预的效果分析
对三组被试在干预前的表现进行Z检验,结果发现,三组被试在羞怯和自我接纳上的基线测查分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结果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基本同质。
对音乐治疗组和控制组在干预前后的自我接纳和羞怯分数进行Z检验,结果发现,音乐治疗组的被试在羞怯水平上的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分数都有明显降低,而自我接纳水平分数显著升高,但控制组被试的羞怯水平和自我接纳水平均无显著变化(见表3)。结果说明,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羞怯水平。
3.2 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和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的效果比较
对音乐治疗组和认知行为组干预后在自我接纳和羞怯水平的分数进行Z检验,结果发现,音乐治疗组和认知行为组的即时后测得分在自我接纳和羞怯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延时后测的分数上,音乐治疗组的羞怯得分显著低于认知行为组(见表4)。结果说明,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在改善青少年羞怯表现的延时效果上优于认知行为团体干预。
3.3 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青少年羞怯行为的作用机制
为了探讨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青少年羞怯行为的作用机制,以音乐治疗组被试的自我接纳水平改变量为自变量,以羞怯水平改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接纳的改变量(即时后测-前测)可有效预测即时后测中羞怯的改变量,并能解释羞怯改变量(后测-前测)变异的32.6%;延时后测的自我接纳改变量(延时后测-前测)也可有效预测延时后测中羞怯的改变量,并能解释羞怯改变量(延时后测-前测)变异的58.4%(见表5)。结果说明,音乐治疗团体干预方法可以通过提升青少年自我接纳水平进而改善青少年羞怯表现。
4 讨论
4.1 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改善青少年羞怯的有效性
本研究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时,并没有简单地从羞怯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着手,而是结合青少年羞怯的相关心理机制,从自我接纳的结构内涵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
基于音乐治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基线-后测-延时后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三组被试在基线分数没有显著差异的前提下,音乐治疗组被试的羞怯后测得分明显低于控制组被试,可见音乐治疗团体干预的确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羞怯水平。并且在干预结束3个月之后,音乐治疗组被试的羞怯水平依然低于控制组,说明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青少年羞怯的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4.2 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改善青少年羞怯的优势
尽管在即时后测时,认知行为干预组和音乐治疗组在各方面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但在延时后测时,音乐治疗组的羞怯得分显著低于认知组。这一结果说明,首先从短期干预效应来看,音乐治疗与已经被很多研究证明行之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一样有效;其次,从持续影响的角度来看,音乐治疗可以起到比认知行为疗法更好的延时效果。可见,音乐治疗团体干预的确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羞怯水平,并且其干预效果更具持久性。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认知行为干预的结构性和理论性更强,因此该组被试的学习更多体现在认知层面,但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个体并没有充分尝试去真正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运用合理的人际技巧来修正自己人际交往模式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宁雯,2013)。与之不同的是,音乐治疗组的被试更多是在直接的活动体验过程中学习和感受适合自己的交往模式。在音乐所创造的和谐、愉悦的氛围下,团体成员通过非语言表达的途径,在活动中一步步去探索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交往技巧。比如在集体音乐绘画时,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画面的一部分进行绘画,每个成员发挥自己所长,共同完成作品。因此相比于认知行为组的学习,音乐治疗组更具灵活性,在团体辅导中所掌握的技能技巧能够更加容易地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这同时也说明,可能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体验式的团体活动去逐步发掘自身资源和力量,是更为适合、可靠的干预方式(方建移,刘宣文,张英萍,何伟强,2006)。
4.3 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改善青少年羞怯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发现,应用音乐治疗团体干预方法,羞怯青少年自我接纳的改变量能够有效预测其羞怯改变量。羞怯个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不能成功地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不能够正确地接受自己,自我评价低下(韩磊,高峰强,贺金波,2011)。音乐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创造出来的安全氛围可以成为个体表达自我的媒介,成为促进个体自我成长的途径。在音乐支持的自我表达过程中,羞怯青少年内心隐藏的情感、观念得到了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共鸣,成员之间的反馈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于是小组成员开始逐渐打开封闭的内心,更清楚和客观地意识到,虽然自己并不完美,但是依然要积极地接纳自我,勇于表达自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任务,制定合适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可见,音乐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而自我接纳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羞怯水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李依雯,胡雅庆,王玉花,2015)。
4.4 研究启示和展望
本研究对于未来的羞怯干预有两点启示:一方面,对于羞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认知行为导向的团体干预固然也可以有效改善其羞怯现状,但该疗法的效果持久性不如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因此可以更多采用音乐治疗方法去改善青少年的羞怯行为;另一方面,自我接纳的提升是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改善青少年羞怯行为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因此有关青少年羞怯行为的干预方案都应关注与羞怯密切相关的自我接纳水平变量,在考察这些方案有效性的同时更应关注方案发挥作用的原因。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干预时间较短,活动只进行了八次,内容还是不够深入,相关治疗方法的效果还是发挥得不够充分;其次,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被试都来源于同一所学校,这可能会影响到本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在未来的青少年羞怯干预研究中,需要更大样本、多元化的被试选取以及更长时、分层的干预,以提升研究的信效度。
参考文献
蔡政玲 (2001). 小学高年级儿童害羞与生活适应的相关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台湾静宜大学.
丛中, 高文凤 (1999). 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8(1), 20-22.
方建移, 刘宣文, 张英萍, 何伟强 (2006). 心理咨询新模式: 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 心理科学,29(2), 430-432.
高峰强, 宫瑞莹, 祁冬燕, 王鹏 (2011). 小学生羞怯与孤独、同伴接纳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 心理研究,04(1), 69-75.
韩磊, 窦菲菲, 朱帅帅, 薛雯雯, 高峰强 (2016). 羞怯与攻击的关系: 受欺负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1), 81-83.
韩磊, 高峰强, 贺金波 (2011). 人格与羞怯的关系: 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心理科学, 34(4), 889-893.
何燕玲, 张明园 (2004). 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3(2), 89-93.
金一波, 李娇, 张锋 (2014). 害羞者对模糊情境信息的解释偏向. 心理科学, 37(3), 700-703.
李菲菲, 罗青, 周宗奎, 孙晓军, 魏华 (2012). 大学生羞怯与网络交往依赖的关系: 人际交往困扰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 182-184.
李荣刚 (2009).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苏州大学.
李依雯, 胡雅庆, 王玉花 (2015). 大学生羞怯与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教育, (1), 140-141.
宁雯 (201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回避行为的干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
邵丽, 王庭槐 (2009). 音乐治疗的现况与进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4(10), 959-960.
孙琳, 钟佼妤, 孙宏伟 (2015). 艺术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3(10), 1552-1557.
克罗泽 (2004). 理解害羞. 上海: 三联书店.
徐光兴 (2001). 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Ashe, D. D., & Mccutcheon, L. E. (2001). Shyness, loneliness, and attitude toward celebrities. Current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6(9), 123-133.
Cheek, J. M., & Buss, A. H. (1981). Shyness and soci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41(2), 330-339.
Kain, Z. N., Caldwellandrews, A. A., Krivutza, D. M., Weinberg, M. E., Gaal, D., Wang, S. M., & Mayes, L. C. (2004). Interactive music therapy as a treatment for preoperative anxiety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esthesia & Analgesia,98(5), 1260-1266.
Schneier, F. R. (2006). Clinical practice.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55(10), 1029-1036.
一、确立与制度目标协调统一的法律硕士管理和培养模式
法律硕士(J.M)学位设立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法律专业人才,这不仅是法律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而且也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首先,它借鉴了美国的J.D法律教育模式,以弥补中国法学教育过分偏重学术教育、本科教育之缺陷。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都以“本”为本,基本上是从本科教育开始的,主要是一种学术教育而不是实务教育。而美国的法学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实务型人才为主。考虑到法学是一门涉及到社会生活多方面的经验性的学科,一个人只有在具备了较为全面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因此美国的法学院一般会要求申请进入本院学习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个非法律专业本科以上的学位。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弥补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带来的理论思维的浅显和社会实践知识的不足等等弊端。[①]
其次,从招考实践来看,法律硕士专业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直都名列各高校报考研究生热门专业之前茅,最多的报考人数,最低的录取比例,法律硕士一时间成为考研招研的社会新宠,有些教学单位甚至提出要将法律硕士打造成为与MBA一样的金牌学位的口号,这一切无疑都证明法律硕士的设立合乎社会发展要求,其培养目标定位极端必要、高度可行。
基于此种目标,法律硕士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培养宽口径、重应用、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来进行。但是,这种法律硕士教育的应然性要求与我国现行法硕教育的现实情况和培养模式之间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此结合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2003年底进行的一次关于法律硕士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②]对目前法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叙述。
(1)目前我们在法学学位上实行的是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齐存的双轨制,对此有部分大学的法学院也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试验,但究竟法律硕士如何进行培养,还没有多少经验和制度设计,许多法律硕士教育单位中仍然沿袭和简单复制原有法学硕士、博士教育那一套,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学习效果差,从而使得法硕教育和培养没有特色、缺乏应用性,缺乏特色和深度,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教授的话说,就是:“对于法律硕士,不知是当作法学硕士来培养还是当作法学学士来培养。我作为一名法学教授,同样存在这样的困惑。给本科生上课,我知道应当讲些什么;给法学硕士上课,我也知道应当讲些什么,就是给法律硕士上课,我不知道应当讲些什么。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一套形式与内客俱佳的法律硕士教科书。即使是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也存在争议。”[③]
(2)目前各高等院校法学院相对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其法律教育资源的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本来就十分有限,而面对研究生连年扩招的时代背景更是“捉襟见肘”,不仅使之在法硕招生收费和学生住宿安排等问题上屡遭质疑,[④]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法硕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这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法律硕士制度的整体形象和社会评价。目前在校的法律硕士在被问及对法硕教育的总体感受和评价的问题时,只有2.25%的被调查对象感觉很满意,感觉良好的占17%,而感觉一般和不好的却分别占到41.1%和39.7%.而对于认为社会可能对法律硕士作出何种评价的问题,有67.3%的被调查者选择一般,25%的认为较差,而只有7%多一点的认为很好或好。
(3)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律硕士教育体制与法律职业需求以及司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之间相互脱节,相对脱离法律实务,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较少,致使法律硕士的就业优势无法体现,成为法律人就业市场中的“鸡肋”。尽管有很多人呼吁尽快确立J.M教育在我国法律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也已经有不少高校的法学院也为此进行了多项制度改革,将面向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公安人员的社会就业问题,看成法律硕士教育的“指挥棒”和“晴雨表”。然而,由于其培养法律硕士的动机和方式均非为着满足实践部门的需要,而是偏重于理论性法学教育,培养研究性人才,加之学制较短,法学知识的传授尚不全面,故此在法律硕士的就业问题上,同法学学士、硕士以及法学博士相比较,总处于劣势,形势不容乐观。在调查问卷中,当在读的律硕士被要求就自己的就业前景对作一个预期时,问卷一中58.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对报考法律硕士者的调查问卷即问卷二中则有76.3%的认为就业情况会一般。
(4)除了在培养应用性和高法律素质的法硕人才方面尚有欠缺之外,宽口径和复合型这两项要求也还需进一步落实。尽管法律硕士学生分阶段涉猎了两种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而普遍(58.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理应属于复合型人才,但也有40.2%的人认为自己的法律理论基础薄弱,同法学硕士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另外,对于如何将法硕阶段的法律知识学习与原背景专业相结合的问题,回答说不知道如何结合的竟然占到53.8%.
显而易见,法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高热度与社会对法律硕士的满意度并不成正比,二者之间也绝非简单的数学公式。当前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按照法硕培养目标来建(重)构各高校法学院系的法律教育培养模式,改变法硕培养中的“本科化”局面,变单纯“以本为本”的法律教育为学术教育(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和实务教育(法律硕士)并举,并形成按照两种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执行的两套可操作的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实践的平衡。
二、建设结构合理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
在攻读法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问题。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宗旨,就是安排结构合理、循序渐进、互为支撑的多门相关课程,实现法硕教育和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的关键就是把握好基本的法律知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把培养学生的法律理念和习得法律实务技术结合起来。
在过去的几年里,针对法律硕士课程设置这样一个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⑤]人大法学院针对实践要求,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改进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计划,使学习更具系统性。按照法硕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保持在45学分以上(其中必修课不少于3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的基本要求,在开设通行的法学必修课之外,注意做到:(1)系统开设多项程序法使之同实体基本法相配套,如民诉、刑诉、仲裁法、行政诉讼法等);(2)对于各个实务性部门法,均安排相关案例法选修课(如民法案例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民诉案例分析、刑诉案例分析、经济法案例分析、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等);(3)案例课采取法学院教师与外聘实务人才相结合授课的办法,发挥两个积极性;(4)专门就法学新兴应用学科和社会热点领域开设选修课程(如法律经济学专题研究、信托法、房地产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物证技术学等)。这样一来,尽管法硕招生数量和规模仍相对较大,但是通过面向法学实务,每学期滚动开设近30多门的任意选修课程,既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方便选课,又确实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
当然,围绕着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组织的其他环节也要与之紧密配合,一体改革。其中包括:(1)选任合格的、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主讲教师,合理安排指导老师,改变法律硕士学生没有导师的现状,在选择指导老师和专业方向方面,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靠抽签或指定的形式,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制度的积极作用,如建立导师与学生的固定联系制度,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处理案件的活动等等;(2)加强教材建设,组织优秀、精干的法硕教育专家(包括一定数量的资深律师、法官以及立法、执法人员参加)编写一套适合法硕培养需要的专用教材,并同司法考试与培训书籍相互配套;(3)鼓励法律硕士同学学以致用,与法律实务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普法活动,还有就是由法学院统一组织以法律硕士同学为骨干的模拟法庭活动;等等。
针对学位论文问题,我认为按照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在修满必要课程学分外,获得学位的最终环节不应以撰写毕业论文为唯一条件,也可以是某种调查报告(如案件调查、立法调查等)、毕业设计(如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等)甚至于某种特殊贡献(法医学鉴定成果、证据认证方案等)。而论文也不应强求多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一般要具体、应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三、推进密切联系实际的法律硕士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于法律硕士教学方法的问题,在调查问卷一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法律硕士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这个比例占到了69.2%,此外还有27.8%的人认为目前(2003年前)的培训方案很糟。至于具体的改革方案设计问题,有73.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与法学硕士有所区别。
如前所述,我们对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非研究性专业,换句话说,它要培养的是法律实务人才,而不是理论家(当然也有不少法律硕士选择考博或立志做研究,但由于其比例极少,暂不讨论)。所以,在法律硕士的教育中应该突出其实践性和针对性。在这方面,法律硕士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问卷一中,在问及法律硕士相关教学方法的缺陷时,有61.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用性不够,56%的认为针对性差,而在问及所钟爱或认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多选)时,案例教学法排到了第一位,占78.6%,61.3%的人选择小规模教学,59.5%的人选择互动式分组讨论,54.2%的人选择情景模拟教学。同样,在被调查者的建议中,多数也反映教学没有针对性,教师没有考虑到法律硕士的特点,即各有特色的专业背景,而是“一视同仁”。
对此,我们要认真改进教学方法,使其更适合法律硕士的特点。这样的改进方案,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1)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2)改变现有大班(通常是200人左右的大教室)授课制度,采取小规模教学模式;(3)法硕分班分组,在课前、课中、课后均进行互动式分组讨论;(4)针对具体法律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采取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等。
法硕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普遍感觉到,法律的概念、规则、制度、法律条文都非常抽象,其之所以抽象,因为这是法学家们通过长期对诸多复杂的法律现象进行抽象逻辑思考后归纳整理出来的。对于这些抽象的法学(不仅是法理学,还包括民法、刑法等各个部门法)理论,单纯的死记硬背是无济于事的,很可能一个法律制度,学完以后,能说出其中所涉及概念的定义、法律特征、构成要件,可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依旧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候,“案例分析”方法就是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法学理论真正与法律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桥梁,它非常有利于培养法硕学生作为一个法律人应具备的能力。
以民法的案例分析教学为例,首先,对于初学民法的学生来说,应该选定一到两本非常简明、清晰的民法学教科书,认真读上几遍,对书上讲到的民法的基本概念、规则、制度都非常清晰的通盘了解。这是下一步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对民法理论掌握成都的根本前提。然后,学生们可以在得到老师的指导帮助或聘请高年级同学加入的前提下,组成案例分析小组,三五人或七八人都可以,从一本好案例分析的书籍(如果没有也可以直接从我国各级法院已经公布的案件)中选择一个案子,发给参与讨论的同学。获得案例后,由小组选出一位负责的学生将案例材料复印分发给大家,同时规定一个时间,让大家各自研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等待开会讨论的前四五天由这个负责的同学收上来,交给老师或高年级的同学(或邀请到的法学硕士),由他们选择一到两个主题发言人。在开会时主题发言人先就各自对案例的研究做出主题报告,其他人既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冲撞砥砾,好的思想观点自然脱颖而出。会后参与讨论的全体学生中分析的不正确的同学应该应反思自己为什么分析的不对,找出原因,发现问题,然后查找资料,进行核对,进而重新学习没有理解透彻的民法理论,此时他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的。如此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穿梭于法律与事实之间,循环往复,持之以恒,就会有非常大的长进。
四、完善面向就业和社会需要的法律硕士管理和评估体系
(一)从法律硕士的管理体制上讲,招生规模问题、学制问题以及收费问题至为关键。
首先,关于招生规模的问题。对此目前学生们的反映比较大。在问卷一中,有51.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适当缩小规模,44.2%认为应该大规模削减,只有0.6%的人认为仍有扩大招生的余地。实践中,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许多学校盲目扩大法律硕士的招生规模,把法律硕士视为“创收”的重要途径,法硕人数的激增必然导致听课效果的降低。尽管国家教育主管机关最近作出了继续扩大硕士招收的决策,但如前所述,考虑到目前各高校现有教室、教师等教学资源相对有限,捉襟见肘。因此,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只会进一步降低法硕培养水平,导致低水平的教育和低水平的就业二者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目前的招生规模条件下,不再认为扩大,而是进一步改革挖潜,优化资源,合理安排教室,最大程度解决法硕教学“座位紧,上课难”的具体问题。
其次,就法律硕士的学制问题,有63.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用三年的时间读完该专业,只有13.8%对目前的两年制感到满意。在问卷一中,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对于法律硕士是远远不够的。对此许多任课教师也是这样反映。法律硕士入校后,除去写论文,找工作,真正学习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一点甚至不到一年,而即就是在这短短一年里,也无法进行深入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对此,我认为,应该改革法律硕士目前实行的两年学制为的弹性学制,一般毕业为2~3年,个别人提出延期答辩的还可以再行延长。在实际操作中,应该针对法律硕士不同的背景,实行不同的或相对灵活的学制,平均下来,一名法硕学生在校修完50学分,应该花3年时间,其中优秀者,则可以提前申请答辩拿到学位。
最后,关于法硕收费的问题。有超过8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收费偏高,10.1%的人认为适中,0.6%的人则认为收费偏低。尽管各高校的教学水平、所处地域、市场平价等具体情况都有不同,从而导致法律硕士收费不一。但也应该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认真讨论,关键是要做到培养费的收费透明化,然后依靠人才使用市场的供求来决定最终的收费。
(二)法律硕士的质量评估体系
一、多因素促动下的数量扩张与最新发展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不是什么新事物,但大规模发展却是近二三十年的新现象。其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此类研究生教育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除此之外,政府引导、人口变化和就业趋势等也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第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盛密不可分。这种经济高度依赖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髙要求,促使其延长受教育年限,将专业教育从专科和本科层次提升到研究生层次。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新专业层出不穷,如金融数学和油气工程。同时,一些原先没有像医生和律师那样被视为“专业”的行业,也慢慢跨人了专业或准专业的轨道,如作曲和创作。结果,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门类日益繁多。
第二,研究生教育层次新专业的设立,有时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直接相关。当国家和地区需要发展某一产业时,往往会与高校联手,有针对性地设立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学位项目。20世纪90年代,西澳洲政府决定把油气开发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并为发展该产业培养一支当地的技能型劳动力。于是,州政府与石油企业和地方高校合作,由当地一家主要的石油公司出资,在西澳大学设立了油气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同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艾德华兹维尔分校新设的生物技术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也呼应了将圣路易斯市建设成“生物技术区”的政府目标。
第三,人口结构的变化有时也会影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医疗卫生行业尤其如此。随着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从治病救人转向提供医疗保健指导和临终关怀服务。同时,全球人口流动的加速要求地方医疗卫生机构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保健观念的人。医疗卫生人员必须与病患沟通,了解病患如何界定“疾病”,制定能被病患接纳的治疗方案。于是,20世纪80年代起,护理实践方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相继出炉。1986~2006年间,美国开展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机构从 220个增至518个,硕士学位项目由180个升至417个,博士学位项目也由39个升至101个。
第四,有时候,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学生的就业取向有关。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但事实是,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并不从事学术工作。美国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该国的博士生中,只有一半想在大学教书丨\这项研究突显了研究生教育的传统目标与实际效用之间的偏差,引起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与批判。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之外,增设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批判的回应。
第五,少数情况下,研究生教育层次新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吸引生源,维持相关学科的生存。例如,美国不少数学类专业团体(如美国数学学会)积极推动两年制的产业数学和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原因之一是为了通过专业型硕士生教育,让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像法律和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那样,也享有丰富而灵活的就业机会,从而将其保留在数学领域。
在上述五项因素的促动下,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有了显著增长。在美国,1984~2000年间,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授予量从27.1万增加到36.6万'增幅超过35%。与此相关,有权授予研究生学位的高校也在增多。以美国为例,2000~2004年,其3856所高校中,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从260所增至406所。尽管最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仍然掌控了50%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但与20世纪末75%的比例相较其控制力已明显减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澳大利亚。1990年,澳大利亚只有一个博士层次的专业学位项目,到2001年,这一数字升至131个。1996~2008年,澳大利亚名校的博士生人数占该国博士生总数的比例,从56%降至48%。可以说,如今,参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研究生教育正在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
近年来,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发展上又呈现出两种新动向。首先,一些非政府专业组织和基金会积极参与,大规模资助高校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使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由个别高校的自主行为,转变为一种集约化的行为。例如,成立于1934年的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AlfredP.SloanFoimdation)专门资助美国科技与经济方面的研究和教育。1997年起,它选择14所研究型大学,为每所大学提供不超过45万美元的资金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开展两年制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此后,它又在另12家研究机构,出资设立了一套生物信息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到2005年,已有约45所高校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开设了专业科学和数学硕士学位课程。
其次,专门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学院得以成立。1997年,美闰成立了第一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学院凯克研究院(KeckGraduateInstitute)它隶属克莱蒙特学院,致力于生物科学的教育与研究。2000年,凯克研究院招收了第一批28名学生。如今,它与企业和其他高校密切合作,提供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和双学位教育,并设有生物科学管理方面的博士后工作站。
二、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若干特征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有如下明显特征。
其一,由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具有强烈的市场取向,所以在设立新专业之前,高校一般会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对相关专业的需求,判断设立新专业的可行性以及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以美国为例,1999年,肯塔基大学护理学院在开设护理实践博士专业之前,向州内382名卫生保健机构的主管发放了问卷。其中,60%的主管有兴趣聘用该专业的毕业生,并估计说未来五年内,可以为毕业生提供80个就业岗位〃\斯隆基金会在资助专业科学和数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前,一般要求院校建立企业咨询委 员会,分析企业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了解它们希望毕业生具备何种技能。市场调查不仅有助于提高相关专业与课程的适用性,而且可以建立业界对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信任,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网络。
其二,接受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企业中担任中层或高层领导。他们在工作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希望在专业技能之外,掌握其他领域的本领,如市场营销和通信技术、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财务规划和人事管理,以便更好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与此相关,接受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学生以在职为多,愿意辞去工作,全力攻读学位的仅为少数。西澳大学油气工程研究中心招收的硕士生,平均有近十年工作资历,全日制学生只占15W。在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70%修读专业物理学学位的学生还从事其他工作。
其三,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专业多出现在跨学科领域,如金融数学和计算化学,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和学生高度关注专业之外的知识与技能,如客户心理分析以及与他人共事的技巧。例如,斯隆基金会称其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科学+”(science-plus),即把严格的科学和数学学习,与管理学、政策学和法学等内容相结合,并强调培养协作与交流能力?。可以说,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不仅是高级从业人员,还有专业型管理人员。
由于单个院系很少具备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条件,所以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通常依靠多个院系甚至多所高校的合作。如西澳大学油气工程专业的教学,由来自当地三所大学七个学院的14个系共同承担,有些课程还聘请了西澳洲之外和国外的教师前来讲在一些高校,专业型博士生不像学术型博士生那样,由一、两位教授指导,而是由一位主导师与来自其他院校的专家小组共同指导。
其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多样化的考察和实习为核心,以便学生了解企业或行业所处的社会与经济环境,把握劳动力市场和客户的动态,协助企业解决真实的问题。而且这种考察和实习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工作场所中所需的闭队合作技能。在美_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二年级研究生用一学期时间,结成六人一组的酒店发展咨询团队,考察相关酒店,访谈酒店管理人员,分析其各类的资产与市场,探访酒店的竞争对手,撰写酒店发展计划,并向业界代表作口头陈述。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纺织与服装系为专业型硕士生设计了四类实践项目:一是在企业指导下的实习;二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市场调查;三是为企业做一个项目,如广告、推销和时装展;四是完成一份企业分析报告,评估其优势与不足。这样的实习对在职学生有不小的吸引力,因为他们可以与自己就职的企业一起,开发各种实用项目,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
其五,企业的参与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如前所述,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项目在设立之前,往往需要开展以企业为主的市场调查;设立成功之后,高校也要借助企业的力量,为学生安排考察和实习。除此之外,企业还在教学和学生指导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西澳大学的油气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由企业员工讲授的课程约占课程总数的一半一些企业还为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提供奖学金和设备等资助。例如,凯克研究院与企业有着广泛而深人的联系,单是实习项目就得到了13家公司的资助。事实上,向凯克研究院捐资的企业如此之多,2005~2010年间,研究院便募集了3000万美元。
其六,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多种多样。由于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差异纷呈,除高级从业人员外,还有专业型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所以即便是同-个国家的同一门专业,其学制和课程要求也千差万别,学位名称亦各不相同。以英国的医药工程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为例,各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从一年到三年不等,在A校可以得到大量学分的“生物工程”课程,在B校也许只是几个小小的单元。至于学位名称,牛津大学称之为“生化工程”,利物浦大学称之为“医药T:程”,帝国理工学院称之为“医学工程与物理科学”,此外还有“生物医药工程”、“医药工程与物理学”和“医药技术设计”等。
在授课方式上,为了照顾在职学生的需要,夜间授课、周末授课和网络授课等形式日趋普遍|91。有调査显示,美国的专业物理学硕士学位课程中,有五分之一开设了夜间课程。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保健物理硕士学位项目专门面向在职人员,多数课程可通过远程学习完成%。一些高校还将课程划分为不授予学分的独立模块,方便学生短期学习。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学生评估上。一般而肓,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有校外专家参与的答辩。虽然一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项目对学生也有此项要求,但总体而言,评估方式差异很大。例如,美国护理专业的博士生,一般需要在毕业前完成一个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项目,如发起一项改变或改良实践的行动丨151。此外,企业也在判定学生学业成败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三、面对的挑战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因其贴近市场、政府、学生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某些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已经得到行业协会或专业团体的认可,成为相关行业或专业的人职条件\不过更多时候,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不得不面对质量保障不够完善、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1.质量保障的缺失
如前所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极为多样,不同院校同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学位名称等,都可能大相径庭。如何保障这形形的专业教肓项目都能达到最基本的质量标准,便成为各国面对的首要难题。
高等教育阶段,院校或专业在设立之前,一般需通过政府认可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否则,院校或专业很可能得不到政府资助,在生源和劳动力市场上也缺乏公信度。不过,这些认证制度主要面向本科层次的教育。由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大规模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相应认证制度仍在建设中。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高校有权授予研究生层次的学位,那么它就可以自行开设专业型研究生学位项目。例如,A大学有权授予硕士学位,那么它虽然不能自行开设专业型博士学位项目,却可以提供专业型硕士学位教育。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主要依靠相关院系和高校的自律。
不过,在一些专业团体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下,个别专业开始有了全国性的设置标准。例如,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髙级护理实践硕士教育要素》和《高级护理实践博士教育要素》,设置了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但它同时指出,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各不相同,有的担任机构领导,有的是诊所专家,有的是政府医疗卫生系统的决策者。所以各院系在设计课程时,重心可以有所差异,或以领导技能为主,或围绕高级临床实践,或关注信息技术等,实习内容也可以多种多样,有的管理某个护理保健机构,有的照料病患,有的制定并实施卫生保健政策。可见,这两份《要素》给院系留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更重要的是,《要素》不是专业认证标准,仅供院系在自愿的基础上参考执行。所以总体而言,《要素》对相关的专业教育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皇家护理学会作为英闰最大的护理专业团体,于2010年了专业护理研究生教育的认证标准,从课程、设施、学习资源、招生、管理、师资和实践等15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细则。例如,课程必须兼顾理论与实践,实习时间不少于500小时,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业界的需要,并通过有效途径,让业界参与质量反馈和评估。同样,美国教育部也已批准美国婚姻顾问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MarriageCounselors)对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行认证。
总体而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设立多由高校自主决定,来自专业团体和行业协会的认证只是刚刚起步,涉及的专业领域极为有限。而且,即便在那些已经设立认证标准的领域,也有不少不愿接受认 证的院系运作其中。
除专业认证外,另一种质量保障模式是制定全国或地方统一的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framework),如英国的国家资历框架和澳大利亚的资历框架。这些框架写明各级资历拥有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标准,从而引导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但是,为照顾不同专业和课程的需要,这些资历框架的用语一般较为模糊,院系要达到既定标准,难度并不算大〃。此外,至少在英国,院校有权选择不参与此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质量保障缺失这一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虽然一些人批评说,认证和评估机制的薄弱造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混乱与低效,但也有人认为,研究生教育的无政府状态是其灵活性的反映也是其成功的秘诀明。
2.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竞争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不得不承受来自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竞争。一些研究发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如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虽说前者培养的是高级从业人员和具有技术专长的管理者,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却发现自己必须听从持有学术型博士学位的上司之令。这迫使不少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持有人,最终只能回到学术的轨道上。例如,南加州大学的专业科学硕士学位项目,第一届共有15名毕业生,其中7名决定留在学校继续深造,只有3名进人了企业界。新泽西理工学院亦是如此,11名计算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在医药公司工作的仅3人。宾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10名硕士毕业生中,也只有3人进入了企业界网。
与此同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正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其传统的刻板形象。例如,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了“综合型研究生教育研究与培训”计划(In>tegrativeGraduateEducationResearchandTrainee-ship),实施以专题研究为核心的博士生教育。它以问题为导向,倡导跨学科研究。基金会已在五年的时间内,向55所大学的70个博士学位项目拨发了6400万美元%在英国,政府协同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知名高校等,将研究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于2000年开展“新博士学位”教育(NewRoutePhD?)改革。“新博士学位”教育仍以学术研究为主,招生标准与学术型博士生的标准相同,学生仍需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传统的答辩,方可正式毕业。不过,它在课程中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内容,如演讲与交流技巧、团队建设与管理,此外还有企业培训。目前,已有伦敦大学、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等16所高校参与其中,涉及生物科学、商贸、教育、工程、环境科学和法律等13个学科领域气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变革,使其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晰。调查发现,髙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具有足够的弹性,能包容各种新颖的课程和研究课题㈨。既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巳不再那么刻板,既然它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也能给予学生跨学科的体验和实地培训,那么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当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缺乏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同等的吸引力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该何去何从?
3.其他挑战
除质量保障薄弱,缺乏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同等的竞争力外,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还面对着以下两道难题。第一道难题是资源短缺。提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是因为,首先,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一般针对性较强,每个专业的生源市场都不算大,所以各专业的在校生规模较小,难以获取规模效益。其次,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对跨学科教学的要求较高,需要开展跨院系、跨院校甚至跨国合作,所以在交流沟通和课程实施方面,牵涉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再次,实习是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这就要求院校与业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这既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又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所以对教师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挑战。最后,由于专业型 研究生很少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所以导师的工作量加大了
【摘要】 目的:探讨我县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糖尿病筛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60例,对目前公认的6种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肥胖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筛查应当作为产前保健门诊常规检查项目,尤其是对肥胖和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更应密切关注。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病因;肥胖
Gestational diabetes cause analysis in Xinjin county of Chengdu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in our county. Methods: We included 60 case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pregnant women, by diabetes screening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2 in our hospital,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currently recognized six kinds caused. Results: Obesity and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is high impact factors of pregnant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Conclusion: Diabetes screening should be used as a routine examination of the prenatal care clinic. Furthermore, obesity and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pregnant women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Key words】gestational diabetes; causes; obesit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量的逐渐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由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无明显症状,且最大危害在于母婴并发症增加、围产儿死亡率增高。因此加强产前诊断门诊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工作,将有助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控制糖尿病病情,减少对母婴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我院产前保健门诊进行糖尿病筛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且自愿进行该研究的孕妇60例,进行目前公认的6种致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新津县妇幼保健医院产前保健门诊自愿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孕24-28周的孕妇。
1.2 方法 受试者于上午8点前,空腹6-8小时以上采静脉血2ml。参照2010年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ic pregnancy study group,IADPSG)推荐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诊断标准为:妊娠期采用75g葡萄糖负荷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OGTT的诊断界值如下:空腹、1小时、2小时血糖值分别为5.1、10.0、8.5 mmol/L(92、180、153 mg/dl),任何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界值,则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测量肥胖的标准参照肥胖度BMI值:体重(KG)/(身高M)2= BMI,20~24之间正常,超过24为肥胖。
筛选出妊娠期糖尿病且自愿参加该研究的孕妇60例,进行影响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性因素分析。高危险性因素包括:(1)年龄≥30岁;(2)既往有妊娠期糖尿病史;(3)糖尿病家族史;(4)肥胖;(5)有妊娠期糖尿病家族史;(6)本次妊娠,胎儿过大。
2. 结果
研究发现,在纳入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有54例体重超标,37例存在糖尿病家族史,其次就是年龄≥30岁的孕妇也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险性因素。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不同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异常,也就是先怀孕,之后发生的糖尿病。孕妇本来没有糖尿病,受孕以后,性激素分泌增多,它们在人体组织外周有抵抗胰岛素的作用。随着孕周的增加,不断增多的雌、孕激素可促使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保持正常的糖代谢。由于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人的胰岛都有那么好的代偿能力,对于代偿能力不好的人,可能会表现出糖代谢异常,或者胰岛素敏感性不够,妊娠可促使隐性糖尿病变为显性。
妊娠期糖尿病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因为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正常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因此,我们参照国际标准主要探讨了孕24-28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高危险性因素。目前,妊娠糖尿病相关的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过去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或新生儿死亡、前胎有巨婴症、羊水过多症及孕妇年龄超过30岁等[1,2]。因此,我们选择了目前公认的6种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就本研究发现,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险性因素,其次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也应引起产前保健门诊的医护人员足够重视。此外,尽管既往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孕妇仅有5例,但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过2次妊娠史的孕妇较少,这可能与目前计划生育工作(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关,也应当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险性因素。以上结果与田宇[1-3]报道的沈阳地区妊娠期糖尿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论一致,作者同样认为妊娠合并肥胖、孕前体重指数及糖尿病家族史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此外作者还发现,孕后进食水果量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保护因素。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应当注意:首先控制饮食[4],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推荐接受营养师的饮食建议。另外,运动也能帮助孕妇糖尿病的女性降低血糖水平,运动可能会帮助降低对胰岛素的需求。那些已经在经常坚持运动的准妈妈,被鼓励继续她们的运动项目。最后,药物治疗也非常关键,经过严格的饮食管理和运动疗法,血糖仍不能有效控制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就应该接受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可导致孕妇自然流产、早产、胎儿畸形、新生儿低血糖、羊水过多、巨大儿,巨大儿易引起难产、产伤、新生儿窒息,并增加剖宫产率以及产科感染率。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危害孕妇及围产儿健康。因此加强产前诊断门诊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工作,将有助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控制糖尿病病情,减少对母婴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蒲杰 李蓉 王浩,等. 成都市妊娠期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 2010; 7: 873-875
[2] 阮丹杰,王伟,李继红,等. 北京市怀柔区妊娠期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18: 2533-2534
【关键词】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学》课程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主要解决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如何将其产品或服务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的问题。虽然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立不久,业已成为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也是本科院校“学科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受制于其自身的学习基础比较差这一客观因素,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无法灵活运用理论于实践,无法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该课程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陈旧的教材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显示出很大的教学缺陷。每个学科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论研究,而是为了实践服务,市场营销学也不例外,对于高职院校,合理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教学课程改革尤为迫切。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使用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十二五”高职高专财经类规划教材,该教材分为十四章,在每章首,列有知识要点和能力要点,在每章中间,列举大量的案例支撑营销原理,在每章后,列有本章小结、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题,供学生思考和练习使用。对于十四章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中包含市场营销概述和市场营销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专业知识中包含市场营销环境,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分销策略等。
(二)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体系主要采取的是一个学期的讲授及一周的市场营销系统实训。
1.在教学环节,大部分的市场营销学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图、声、文并茂这些特点,但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对于教材的单纯讲授,给学生展现的只是PPT课件,而且一个PPT很多情况下是以一个模板扩展下来,没有实质性的更新。此外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为辅,导致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突破,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达不到预期。
2.实践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实训室的投资,引进了模拟市场营销整个流程的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与竞赛系统,该平台虚拟A公司的营销环境,将市场营销环节分为直销、批发、零售,针对不同的规则,需要在市场对抗的环境下,精确地选择目标市场,紧跟市场变化,有效制定最佳的营销策略组合,赢得市场先机,取得市场份额。学生对于该系统平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一周的实训时间学生只能初步掌握各个环节的步骤,了解具体操作流程,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个系统。在培养学生更灵活的应用营销方法、培养学生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按营销环节进行细分,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营销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可是出发点是好的,却缺乏必要的实际营销策略讲授。就像高职院校其他课程一样,市场营销学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实践。实践出真知,往往市场营销的成果都是实践中产生的,并不存在纯理论的研究。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老师都存在课堂纯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的现象。
2.教学内容陈旧。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教材大部分都是借鉴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教材,内容庞杂,而且难度大。大部分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本科院校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为:培养掌握营销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没有显示出高职高专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特点,高职院校要求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陈旧的本科教学内容完全无法满足要求。此外在所用的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多为上世纪的案例虽然十分经典,但是已经时过境迁,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满足当前的市场要求。
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案例式教学,主要有教师口头表述案例、课本阅读案例以及综合性案例,这种教学方式在选取合适的案例的前提下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是却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枯燥,往往达不到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目标。
三、《市场营销》课程改革途径
《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向客户传递有用的价值。《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既要满足开放式课程学习的要求,又要通过扩展自学提高学生在营销实践中灵活应变的能力。教学方法需要呈现多样化态势,各种教学手段综合利用;教学评估不仅多维化,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和测评,实用性更强。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案例教学法。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了全
(下转第88页)
(上接第87页)
球各所高校竞相模仿的典范,但并不仅仅止于此。对最新出现的典型营销案例进行剖析,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按营销环节进行细分,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营销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态势,各种教学手段综合利用;教学评估不仅多维化,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和测评,实用性更强。对于教学方法,欧美高校主要实施有案例教学、课堂讨论、面对面反馈、问题解决部门、角色扮演、学习实验室、激励、小组合作等方式。对欧美部分高校的研究分析表明他们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方面体现了更多实践性的特点。
2.项目教学法。在完成每一专题的课堂教学后安排一次实践性操作。如讲授完营销调研专题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市场调查,内容涉及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主题和内容的确定、调查工具(问卷)的设计、调查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案的设计、调查费用的预算以及调查的组织实施、调查资料的整理、编辑、分析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等。课程实践的内容、组织、考核等均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在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题实践,其内容是营销专题调研(如产品市场供求状况调研、企业营销诊断分析等)、企业营销专题策划(如专题公关策划、专题广告策划、专题营销策划等)。这一实践一般都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超过10人),分别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企业1个月,在专业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完成。
3.校企结合模式培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不一定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的第一线,市场营销学实习基地相对于航运专业的实习基地,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市场中的形形式式的企业、店铺、商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然后在第一线实践,了解社会的需求,积累一定的经验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的完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企结合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
4.新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市场营销学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分两种评价方式,考试和考察。考试课的卷面成绩占70%,同时对于校内的市场营销实训平台加强推广,并作为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化的重要部分。这种方式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且可以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实践,从而能够改善过往实践环节的薄弱不足,这对于实践化教学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来确定教学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娟.《市场营销学》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经济,2015年第8期P115-116
[2]冯彬蔚.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2011年第8期p26-28
[3]陈英梅,刘晓伟.基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年5月P91-92
[4]李晓辉.FZ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5月
【关键词】因果关系推定;环境侵权;盖然性;疫学因果关系;间接反证
在环境污染事故引发的环境侵权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一个确定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关键问题。但与一般法律关系比较,环境法律关系当事方之间总存在一个中介——环境,由于环境破坏和污染具有长期性、潜伏性和积累性,损害致因的复合、复杂性,人类对其认知意识、认知技术能力水平的有限性,使得环境法中要确定必然性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鉴于此,环境侵权领域发展出了一系列新型的因果关系推定理论。这些因果关系推定的做法在司法实践中被大量应用,有必要进行总结,归纳不同方法适用的场合与规律,构建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应用方法体系。
一、因果关系推定原则适用的相关做法及其优劣分析
(1)盖然性说。盖然性说又称优势证据说,是指环境侵害案件中只要因果关系存在的盖然性(即可能性)大于因果关系不存在的盖然性,就可以认定因果关系存在。即只要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有超过50% 以上的盖然性证明度,即可作出结论。显然这种证明方法并不完全科学,如果双方提出的证据价值均很低时,其弊端更是显而易见。因此,优势证据说未被广泛应用。(2)疫学因果关系说。疫学,是医学上普遍采用的确认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病原因、机理、途径以及易感人群及其发病率如何等的科学和方法。在四日市大气污染公害诉讼案中,日本法院查明,自企业开始运营的20世纪60年代起,津矶的二氧化硫的浓度逐年增大;而对四日市不同污染地区的调查结果是:与污染程度低的调查对象地区相比,津矶罹患支气管哮喘病的比例逐年明显增加。综合以上事实,因被告六家公司的排烟导致的大气污染与原告公害病的发生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此说降低了优势证据说的盖然性,提出了一种具体的标准,可以对复杂的因果关系做出有效的判断,所以为许多国家引用。其不足一是只适用于环境污染造成人体患病的场合,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对于非特异性病患,仅以现在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就要直接证明污染与每个疾患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可能的,需要更科学的严密性。(3)间接反证说。主张这一理论的人认为,由于环境侵权的因果关联因素较多,如果原告能够证明其中的部分关联事实,其余部分的事实则被推定为存在,因而被告负反证其不存在的责任。在日本新泻水俣病案一审中,法院对事实因果关系的认定过程是:“(A)被害疾病之特性及其原因(病因)物质;(B)原因物质到达被害人或被害地的途径(污染途径);(C)加害企业原因物质之排放(从产生到排放的装置)。……在类如本案的化学公害案件,要求被害人进行自然科学上的解释和证明,确实有背于作为侵权行为制度基础的衡平原理。因此,对上述(A)和(B)的事实,依据情况、证据的积聚,如果能够就因果关系的科学关联作出没有矛盾的说明,就应当解释为已经证明了法律因果关系。如果上述(A)、(B)的举证已经完成,就污染源的追寻而言,显然已经到达了企业的门口,因此于(C)部分,实不如认为,因果关系的存在应予以事实上推定。如果企业方面不能证明自己的工厂与污染源无关,即应认为原告已经尽了法律上因果关系的举证。”间接反证说大大缓解了原告在环境侵权案件的举证上的困难,操作较为便利,适用也较为广泛,但原告究竟要对哪些步骤或部分进行举证,各家学说有不同的看法。而且,由主要事实推定其他事实的过程中,究竟是以谁的经验为标准,是以社会大众的经验为准还是某些特定人群的经验为准,仍存在一些争论。
二、我国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推定存在的问题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称《民诉法若干意见》)第74条和2002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证据规定》)第4条对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对环境侵权案件的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单纯适用该原则处理的案件为数众多。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性地运用因果关系推定理论的案例。仔细考察这些案例,问题也不少。
1.未厘清因果关系推定与举证责任倒置的关系。在上海“猫叫综合症”案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根据证据规则,被告应就其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前提是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间存在疫学上的因果关系。但从本案来看,被告排放的物质均不能引起五号染色体短臂缺失,且原、被告提供的科技查新报告、专家咨询意见及已有的科学常识中,也未包含两者间存在致害可能性的明确陈述。故而,法院认为:原告主张的致害因子与致害结果间的疫学因果关系尚不成立,引发本案举证责任倒置的前提并未达成,不足以推定因果关系存在,由此法院未支持原告提出的赔偿请求。《民诉法若干意见》第74条和2002年《证据规定》第4条对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并未设定任何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加害人承担环境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该案一方面想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另一方面又顾及到因果关系推定原则,最终没有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2.因果关系推定适用的具体步骤做法不一。在王娟诉青岛市化工厂氯气污染损害赔偿案中,法院创造性地援用了医学旁证、家族病史等间接证据,并考察了氯气泄漏与受害者患病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最终推定被告的氯气泄漏事故与原告患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判令被告承担赔偿责任,在该案中法院并未要求原告王娟对因果关系作“初步证明”,而在浙江平湖师范农场特种养殖场诉嘉兴市步云染化厂等五家企业水污染致蝌蚪死亡案中,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首先肯定了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与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是世界各国处理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普遍适用的原则,也肯定养殖场证实了五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及可能引起渔业损害两个事实,但仍以“蝌蚪死因不明”为理由,认定养殖场所举证据未达到适用因果关系推定的前提。实际上仍坚持让原告(养殖场)承担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另外,在刘哲好诉青岛勤益水产有限公司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中,也采用了类似的因果关系推定步骤。
3.机械化套用因果关系推定法。从盖然性说、疫学因果说和间接反证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是针对特殊情况而产生的,不能简单套用。因果关系的认定因具体案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有所不同的,每一因果关系理论所适用的案件范围也是有限的。由于新型的环境侵权案件也在不断发生,应鼓励法院创造有针对性的因果关系推定做法。我国法院对因果关系推定法的适用尚处在借鉴和摸索阶段,不免出现类似案件不做类似处理的情形,而且对国外已经成型的做法简单应用,不在判决书中详细阐明其逻辑过程的例子也不少。在程贤文等诉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大气污染赔偿案中,法院推理逻辑如下:(1)被告曾排放含二氧化硫的污染物;(2)在被告排污期间,位于其下风向的农作物受害;(3)农作物受害症状呈典型的二氧化硫污染特征;(4)在同一区域内没有其他二氧化硫排放源,且可排除农作物病虫害、气候灾害及农业自身管理等干扰因素。法院在这一案件中运用事实推定说展示的逻辑推演过程,值得提倡。
三、完善我国因果关系推定原则适用的对策
(1)厘清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关系。环境侵权诉讼中的因果关系推定与举证责任倒置是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因果关系推定是指对于某种表见事实发生损害,受害人无需再证明其间的因果关系,即可对表见事实行为请求损害赔偿,而被告只有举出反证证明损害与该事实无关时,才能免责属于证明方法规范;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环境侵权诉讼中出现的案件事实应当由谁来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以及在诉讼结束时,如果环境侵权案件仍然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应当由谁来承担败诉或不利的诉讼后果,其属于证明责任规范。在诉讼进程中,推定与举证责任的适用是分处于不同阶段的,两者并不冲突。(2)统一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步骤。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环节应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受害人初步证明。受害人可以通过优势证据、间接反证和疫学因果关系等方法简单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第二步,加害人反证,即由加害人就因果关系不存在举证,依然可以通过优势证据、间接反证和疫学因果关系等方法;第三步,运用因果关系推定,如果加害人不能反证,法律就可以推定因果关系的存在,推定的效果是使被害人承担环境侵权的责任。第四步,确定加害人有无免责事由,即法律规定了免责条款,在免责事由下,致害人可以不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3)区分不同案件运用不同因果关系推定理论。第一,对常见的侵权相邻关系的环境侵权案件如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噪声、振动、粉尘、恶臭、光照妨害等引发的诉讼,双方当事人举证能力较为均衡,适宜采用盖然性理论中的优势证据说。在诉讼中,由双方当事人分别举证支持自己的主张,并对对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只要证明因果关系存在的证据的盖然性大于不存在的盖然性,即可推定因果关系成立。第二,对于大气污染或水污染导致的农民、渔民、牧民的种植业、养殖业受到损害等财产权益的损害,可采用间接反证说推定因果关系。即只要受害人能够证明因果锁链中的部分事实,就可推定整个因果关系链条都成立;若被告有异议,则应排除上述推定,否则被告就要承担对其不利的判决后果。第三,在环境污染造成多数人罹患特异性疾病的案件中,适用疫学因果关系理论。这类案件主要包括因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引发的侵权案件。其特征在于,环境污染已经造成多数人患病的损害事实;根据现有的科技水平,无法认定污染与人体发病之间的确切关系,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此种污染具有持续性、积累性,往往经过较长时间才出现健康受损症状。第四,对于潜伏期较长、危害范围较广、历时久远而取证困难的环境损害应考虑当事人的地位,被加害人的社会关系的种类、损害情况等综合运用各种学说确定因果关系。最后,环境侵权的司法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类型在增加,环境侵权的司法实践也会面临更多的新型案件。在其因果关系认定发生困难时,应当允许法官依据法律规定,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创造新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因果关系推定理论。
参考文献
[1]汪劲.《环境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8
[2]日本律师协会.《日本环境诉讼典型案例与评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