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1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在职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建设类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是指面向建设行业培养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现今我国已设立38个专业学位类型,这其中与建设行业有关的有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等硕士层次和2011年新增设的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工程硕士中又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8个属于建设类的研究领域。我校作为省属高校面向本地区开展建设类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有以下策略:首先是明确目标,培养目标是核心,是设定培养过程和进行培养评价的依据,具有指导作用。其次是教学培养,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其中又涉及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工作、实践环节等几部分,各部分均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第三是培养评价,评价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最终环节,其中包括教育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二、明确目标,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
明确目标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学位是与学术性学位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两种类型学位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两种学位教育对招生的办法、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的要求、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质量评估的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专业学位,深化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各类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坚持独特的培养理念是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我校来说,必须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制定和修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三、精心设计培养环节,确保培养质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设计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立足基础理、突出实践性、加强选择性。充分听取企业导师意见,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理论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必要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知识结构进行选修;还要兼顾行业任职资格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研讨和试验模拟与传统的课堂讲解结合起来;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做前沿知识讲座,甚至承担部分理论课程的讲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网路教育平台,将课堂搬到网上,使因工作关系耽误课程的学生能够随时补修;加强教材建设,尽量选择教指委推荐教材,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编教材或学习指导书。
2.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配备校内外师资。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系所之间的壁垒,将校内优质资源整合利用,聘请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或是课程教授,弥补自身师资不足的缺点,如:我校工程硕士中的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有个景观设计方向,就是以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学科为主,将农学院的风景园林学和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的部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另外,我们也积极动员校外导师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如: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等就是邀请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和优秀的项目经理来讲授,并为他们配备了相关专业的年轻老师做助教,大多数青年教师,是直接从硕士读到博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给在职研究生上课,就知道讲什么、如何讲,就能够讲授有关本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成为最受工程硕士生欢迎的好老师。这种校内外教学团队每月要开一次研讨会,在一起说课和交流。
3.面向生产实际开展论文工作。
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首先应把好选题关,传统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多局限于科研课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从属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方向;而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用价值,应结合本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等课题,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或是大项目中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由学校导师负责,在做课题时,由校方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这种联合指导方式不仅有利于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是学校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好机会。在论文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进行审议,并对实验条件、经费、工作进度等进行审议。论文评价方面,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1]
四、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体。其中,社会作为评价主体,可以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评价组织等,个体作为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家庭以及高校自身。他们各自对在职研究生教育有不同的需要,各自从自身需要出发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在我国目前社会机构评价还未起步,政府在公共责任方面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在推行资质评估、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质量保证措施的同时,由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领域教育协作组、质量分析组及培养指导组构成宏观监管组织,就各院校的培养特色、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行不定期检查和考评;结合市场的动态需求,制订整体招生计划,在不同专业学位及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总体协调。
我校重视开展建立企业及学员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与企业交流,采用向企业发放问卷,向企业征求需求意见等方式获得反馈意见,评价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及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或者通过企业对参与学习的学员的评价来间接评价院校的办学状况。学员是工程硕士教育最直接的受益主体,他们更注重学校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因而学员评价对院校的借鉴意义也更为直接。学员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接受培养期间,将学员过程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在学员回归企业后,通过跟踪调查的结果评价来改进院校培养思路与培养模式。[2]
另外,高校的自律管理也十分重要,高校要不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调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诸方面以及其间关系的平衡。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我校建立包括专业硕士领导小组评估检查机制、学术委员会监控机制和学员监督反馈机制在内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严把质量关。将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职位晋升、薪酬待遇、荣誉授予等与学员评价、校友反馈以及社会舆论评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把教育在操作性、务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成效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在相关主体的监控、评价下,不断完善,自主发展。
五、结语
培养在职研究生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在职攻读的特殊情况;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又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既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考虑企业工作性质及工作的总体安排。也就是说培养在职研究生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集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备与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一体,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受到聊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研立项的支持,是课题的最终成果。本文提出的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在目前我校的在职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于建设类知识的培训要求,学员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为以后的全面开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和成人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论文标题:
1.2012-2013年中国的日语语言学研究
2.现代日语语言学
3.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4.2014年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综述
5.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6.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日语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7.《日语语言学》述评
8.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9.新时期我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研究《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0.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新尝试
11.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12.关于日语语言学教育——结合音像资料的教学尝试
13.日语语言学家刘耀武教授
14.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支架教学法探究
15.全方位、多层次视角下的日语语言研究《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16.日语语言学举隅文化
17.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8.日语语言学论文
19.博士(日语语言学)毕业后的去路工作
20.浅谈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21.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22.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应用
23.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4.日本语言文化背景对日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25.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
26.2016年考研院校推荐:日语语言学
27.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8.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29.日语语言学概论期末报告
30.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认知语言学入门
31.2007年日语语言学研究现状与动向
32.《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3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34.研究日语外来语的特点,日语语言学论文
35.日语语言学期末试卷
36.理论与应用(日语语言学研究入门)/考研必读系列
37.日语语言学丛书/会话分析
38.浅谈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_日语语言学研究毕业论文
39.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40.日语语言学历年真题中文版
41.日语语言学中瞬间动词的语义分析
42.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43.探讨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分析
44.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45.日语语言学复习题
46.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47.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
48.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二)
49.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50.现代日语语言学丛书:文化语言学
5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语语言学
52.日语语言学课堂重点题型
5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54.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55.广外日语本科 日语语言学
56.日本の若者の言葉について,日语语言学论文
5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58.新日本语学入门:考察语言的结构
59.深圳大学2015年考研大纲(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
60.日语语言学考研调剂
61.日语语言学第十一章言语情报処理
62.日语语言国情学初探
63.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64.日语语言学:惯用语的构成形式
65.语法作用及使用特征,日语语言学论文
66.日语语言文学
67.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68.18考研咨询帖日语语言文学考研
69.日语语言学考点归纳
70.日语语言学入门教案
71.日语语言学讲义
72.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73.南师大日语语言学考研真题
74.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75.语言学中的科学方法论
76.日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精彩:《分析日语语言"沉默"文化的特点》
77.北外日研中心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习主干课程描述
78.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日语敬语新说
79.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80.2008年日语语言学研究动态
81.2012年深圳大学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考试大纲
82.江西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3.深圳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4.上海海事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方案
85.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
86.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87.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88.2015云南大学050205日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89.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考研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
90.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1.adobe日语语言包
92.华中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3.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日语语言文学好吗
94.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5.2014年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6.日语语言文学在职研究生
97.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98.浙江工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一、写“毕业论文”及“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写毕业论文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和验收,如同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是否合格一样。应该说,写毕业论文从本科班学生就开始了,只不过要求没有研究生这么严格罢了。
写“论文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写毕业论文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一位)的帮助下,对论文的选题、论证、意义、价值、依据、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论文写作是否可以进行下去。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学生,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多少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论文),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论文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论文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论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
可见,写“论文开题报告”还不等于“写论文”,只是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写教育硕士论文与写别的论文也存在一定区别,应该弄清楚以下两个重要的不同。
二、写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毕业论文”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而同其他研究生论文比较,教育硕士论文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可能要求没有这么深入、专业、系统;但在实践、可操作性方面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面,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其论文要求必须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所写论文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硕士论文既有写作劣势又有写作优势,劣势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论方面,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方面;优势则在实践方面,在教学经验方面。所以,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在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研究课题,选择适宜的题目写开题报告。
三、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通过几年对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的经验教训,我把论文开题报告的大致要求归纳如下: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关键词等
5、创新点(要重点考虑)
6、论文的理论部分
7、论文的实践部分
8、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论文写作提纲
我觉得,写好开题及论文的关键是先确定好“创新点”和“关键词”,有的学生写开题报告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弄清楚写论文是为了什么,把写开题和论文仅仅当成了完成任务或应付学校的考察。
写论文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别人早就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关键词”恰恰反映了你的论文,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应该围绕着关键词来写,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问题,如果连考虑这个问题都没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论文会是怎样了。
那么,写论文开题报告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四、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论文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论文题目是提前(分配指导教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而且被学校所认可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论文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论文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什么样的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或教学经验,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进行理论升华,通过论文写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四,确定关键词。找出自己论文的关键词,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自己的论文写作,写好开题报告。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自己的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论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甚至写论文时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论文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论文依据。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论文应该注重搜集、引用经典理论,许多人把根据仅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视主流文化,这是在写教育硕士论文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论文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论文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论文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论文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论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论文说服力和全面性,应该注重这个方面。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这是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学生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自己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教育硕士论文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学生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论文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论文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论文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和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学到在平时所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优秀论文,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论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提纲”大致有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导言、引言、引论等,总体情况介绍)
论文的理论部分(理论论述)
论文的实践部分(具体方法、技巧,应有创新性)
反思与对策(有一定的实践证明材料及其对材料的分析)
结束语及参考文献
摘要 “淑女”是一个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对“淑女”含义的理解与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本文对各种英语译文中有关“淑女”的翻译进行对比并加以重点分析,进而指出文化词的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兼具历史性和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同时也与译者的文化底蕴和世界观、审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淑女 文化词 跨文化交际 翻译 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淑女”的内涵意义丰富,在各种有关中华文化的典籍中,均有不少有关“淑女”形象的描述。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睢》);“女儿经,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遵三从,行四德,习礼仪,难说尽,看古人,多贤德,宜以知,为法则”(《女儿经》)。无论是《诗经》、《汉书》等古籍中所描述的善良、美好、有修养的“淑女”,还是发展到儒家文化传统中遵从“三从四德”的“淑女”,在当今社会中已经很难寻觅,更不用说在外国文化中。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已经让“淑女”这个概念打上了浓浓的中国特色文化的印记。而随着“淑女”含义的现代演变,现代淑女气质和风范的涵义已绝对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意义的礼教名词,因为中国传统礼教思想抹煞了女人应有的魅力和价值。现代淑女不仅仅要具备温柔、善良的品行,更需要具备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东西,特别是指紧跟时代潮流并且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我们今天所提倡做的淑女是在传统美德基础上又不失现代社会价值的淑女,是新文明、新文化、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新女性。提倡做淑女,总比提倡做“野蛮女友”、“作女”好。这并不意味着复古倒退、不合时宜和束缚个性,而是使女人更具有个性、魅力和品位,恢复女性的本来面目。
从古到今,对于“淑女”一词的英译,选词多种多样、方式不甚枚举,在各种英译本当中的译法也多达20多种。如何正确理解“淑女”这个特殊的文化词?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如何把这一词汇介绍给外国读者并很好地进行翻译?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译文的传播效果的影响有多大?如何保留其中国文化的特色?这些都是应该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探讨的。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就“淑女”的各种英译形式,“淑女”与英语当中的“lady”、“gentlewoman”等所谓的对应词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难点和策略。
一 “淑女”与英语中“gentlewoman”含义之异同
谈到“淑女”,人们马上想到的是与之对应的“君子”;而一想到“君子”,人们马上想到的是“绅士”。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早已能够脱口而出。“君子”和“绅士”,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学者边立红早就撰文指出两者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但习惯上,人们很喜欢把“君子”翻译成“绅士”,也就是英语当中的“gentleman”。同样如此,很多人也喜欢把淑女翻译成“gentlewoman”。“Gentleman”的来源,前文中已做了详细阐述,那么“gentlewoman”的含义又是怎样呢?
查找权威的英语字典可以看到有关“gentlewoman”的英文定义。如《Compac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gentlewoman”的定义是:“a woman of noble birth or good social standing”。在《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4th Ed)中,其则有如下四个含义:1、(Obsolete)a woman born into a family of high social standing,lady;2、A courteous,gracious,considerate woman;3、(Historical)a woman in attendance on a lady of rank;4、A female member of the 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usually a form of address;often in the phrase the gentlewoman from(a specified state)。
以上是英文解释,再看看权威的英汉字典对“gentlewoman”的译文,基本上可归纳为:1、贵妇人;2、淑女;3、良家妇女;4、有教养的妇女。从以上英文和英汉字典的解释中不难看出,“gentlewoman”的内涵:其一、出身高贵;其二、行为举止端庄并有很好的教养,同时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而从“淑女”的汉语含义来看,它仅仅是“gentlewoman”的含义之一。也就是说,“gentlewoman”的内涵比中国传统文化有的“淑女”的内涵要大。“出身名门的贵妇人”;“王室、贵族的侍女、女仆”;“美国众议院的女众议员”等,都能称得上是“gentleman”。
二 “淑女”的英译及其文化解读
“淑女”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在它身上浓缩了中国女性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人们一旦提及“淑女”一词,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诸如端庄贤淑、温文尔雅、美丽动人等优美的词汇。而在外国文化中,我们很少能找到能用“淑女”两个字来形容的女性,即便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也很难认为是“淑女”。淑女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气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产物。试问,外国诸如英国有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吗?
当然,英国有英国的文化,只是和中国的文化大不相同,尤其是在女性的传统礼仪方面。如朱丽叶是一个心底纯洁善良、爱情炽热奔放、人格自尊自爱的美丽少女,她生活在中世纪的英国,当时的教会左右着封建的家长统治,它所宣扬的禁欲主义把正当的男女之爱也列在其中。而中国的淑女形象正如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下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那个时代的女子受到的是封建礼教的约束。所以说,“淑女”是中国特定文化下形成的产物,有人称之为“封建淑女”,这比较符合“淑女”的本义。现代的中国女子和外国女子从本质上讲都与“淑女”的内涵有所不同,在文化礼仪和气质修养方面的表现更是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只能说现在的淑女都是原来古代“封建淑女”的演变,故称之为“现代淑女”比较合适。
由此可见,“淑女”的翻译也应该是个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词进行翻译,特别是要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文化观而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具体说来,可以采取归化、异化、归化和异化并用以及解释性翻译来创造。
例如,将“淑女”翻译成:“noble lady”、“mild-mannered good girl”、“lass with pretty looks”、“good maiden fair”、“chaste and modest maid”,这些词组基本上采用的是归化和解释性的翻译方法,而且都是出自翻译名家之手。下面看看翻译大师们对《诗经・关睢》中“淑女”的不同翻译法,可以做个比较:
1 James Legge(理雅格)的翻译:“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 lady”。这里译文用了四个形容词,即:“modest”表示淑女的心灵美;“retiring”表示淑女的体态美;“virtuous”表示淑女的品质美;“young”表示淑女的年轻。理雅格一连用了四个形容词来表达“窈窕淑女”的内在含义,可谓煞费苦心。辜正坤教授对此翻译持批评态度,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中,他认为译者对“窈窕”一词把握不住,于是叠床架屋,连用了4个形容词来修饰“lady”,但没有一个用得恰当。“窈窕”实际上就是指娴雅美好的样子,直言之,姑娘文静而又漂亮;用不着转弯抹角地说她“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事实上,欧美人称赞一个姑娘,多半也只用“lovely”、“pretty”或“beautiful”之类词中的一、两个就行了,没有这么做作和罗嗦。此外,lady的用法也值得讨论。《关雎》属《国风》,“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名言其情者也”。这里的“女”当指劳动女子,年龄也不会大,称“lady”似乎有些典雅,不如称“girl”更合民歌风味,可译作“the lovely girl”。
2 Witter Bynner(威特・宾纳)翻译为“pure-hearted girl”。用这个词来译作“窈窕”也不恰当。恐怕打动“君子”(男主人公)的首先是“淑女”的外表秀丽,其次才是她的文静举止。试想,他们还未深交,怎见得他就认定她是“心灵纯洁的姑娘”?此类意译过火了。辜教授对此翻译也有不同看法,他根据自己的观点将其翻译成“The girl is 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辜教授是中西诗翻译的泰斗,只是笔者不解为什么“淑女”一定是“tall”的呢?不敢妄加评论。
下面是国内中文期刊中发表的有关以“淑女”为关键词的文章,文中加下划线即为“淑女”的英译,试做比较:
1 从“南方淑女”到“堕落天使”――《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女性话语的缺失(《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喻红):From“Southern Belle”to“Fallen Angel”-Missing of Women’s Discourse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2 从淑女到毒妇――分析男权社会秩序下艾米丽悲剧的必然性(《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裴琼):From a Virtuous Maiden to a Vicious Woman-Analyz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Emily’s Tragedy Under Male Power Social Order;
3 带刺的玫瑰、叛逆的淑女――评《红楼梦》和《名利场》中两位女权主义人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陈庆生):The Thorny Roses,the Rebellious Ladies―Two Feminist Characters in Dreams of the Red Chambers and Vanity Fair;
4 论李清照词独特的淑女情怀(《肇庆学院学报》,徐定辉):Unique Exquisite Feeling of Gentlewomanliness in Li Qinzhao’s Lyrics;
5 论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的南方淑女(山东大学硕士论文,吕洪波):Comment on Southern Gentlewomen in Tennessee Williams’Works;
6 对电影《窈窕淑女》中的教学法的思考(吉林大学硕士论文,胡瑾):Reflections on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he Film of My Fair Lady。
以上均为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章,从这些论文对“淑女”的翻译来看,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虽然具体地方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既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也算是一种翻译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如:“gentle and graceful girl”、“fair maiden”等。
总的来说,译者对“淑女”的翻译体现了译者不同的文化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对于“淑女”含义的不同理解。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简单地理解为“lady”的,有把淑女和“gentlewoman”画等号的,有把淑女理解成美丽的女子而译成“fair lady”的,有把“淑女”翻译成法语借词“belle”的(其在法文中的含义是美女),还有把“淑女”理解成品行良好的少女而译成“virtuous maiden”的,不一而足。严格说来,这都未曾道出“淑女”的全部内涵,甚至于翻译大师们的译文也难以令人信服,前文已见翻译批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可否用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即保留其中国文化特征,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或者干脆用拼音即用中国特色的英语或称之为中色英语来表达呢?这样既可以进行跨文化交际,又可以显现汉文化的特色,如功夫(kungfu)、豆腐(tofu)等在西方文化中已被广泛接受并已家喻户晓,不正是说明这种异化策略翻译方法良好的效果吗?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 程渊:《诗译之美,译者好逑――〈诗经・关雎〉几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译林》,2008年第4期。
[2]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辜正坤:《译学津原》,文心出版社,2005年版。
[4] 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边立红:《“君子”英译现象的文化透视》,《外语学刊》,2006年第4期。
[6]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7] 李贻荫:《〈诗经・关雎〉的英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5期。
[8]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9]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