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8 15:1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礼仪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礼仪;文化;内涵;

1.概念界定

1.1 礼仪

“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1.2 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2.现状研究:

本人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按1986年N2011年,以“体育舞蹈”为关键词查至iJ904篇关于体育舞蹈的论文,这904篇文章涉及到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技术、功能、特点、作用与价值、规则与裁判法、教学与训练、调查现状、运动医学、运动力学、美学、心理、学科研究、体育舞蹈与全民健身、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体育舞蹈与素质教等研究。在这些文献中,关于体育舞蹈礼仪研究的文献资料只有三篇,马玲《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段桂梅,王冬梅《礼仪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刘芳,韦军湘,赵忠玲《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2.1 涉及体育舞蹈部分礼仪研究的文献:

马玲《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比较 (2)体育舞蹈礼仪的表现形式与手段(3)体育舞蹈礼仪的重要性(4)体育舞蹈礼仪的教育功能, 刘芳、韦军湘等人在《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中着重从锻炼价值、美育价值和终身体育的价值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形体舞蹈礼仪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体育相关项目礼仪研究成果:

侯军2000等也从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形体训练形体舞蹈礼仪形体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中形体礼仪和修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邓惠在《竞技礼仪观刍议》中提出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并从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体育人文精神的冲击、对运动员道德思想的冲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指出了要想建立正确的竞技礼仪观,必须在弘扬人文精神、回归竞技本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竞技礼仪制度,从而突出了礼仪在竞技中的重要性;贺泽江在《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中提出,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选修课有助于维护体育专业大学生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体育强大的公关效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黄荔娟在《从竞争视角探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优势》一文指出了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指出形体训练与礼仪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的教育优势,并总结出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方法:掌握礼仪知识、严格形体训练,不同礼仪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形体礼仪的运用。

3.对所看文献对其进行分类:

3.1体育舞蹈礼仪的社会价值:

王利红《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集体育、音乐、舞蹈、艺术于一体。对体育舞蹈的内涵、体育舞蹈的功能、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几个方面论述。体育舞蹈具有塑造人的形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2从当代体育舞蹈教育角度:

通过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使学生感受形体礼仪的重要并加深对礼仪的理解,讲解课程意义,教师以身作则,言谈举止实训等方法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王怀虎《体育舞蹈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教育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系统阐述了体育舞蹈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符合当今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动作舞姿以及综合素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3从体育舞蹈礼仪的美育角度:

在形体舞蹈、礼仪课中,教师匀称的身体、颜色协调的服装、端庄的仪表、自然大方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形象生动的讲解艺术等,都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以及对审美情感的培养。而学生在动作练奏、肢体运动的刚柔交替、平衡优美的姿态造型等,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美的氛围内,通过自身的参与而得到美的熏陶,刘芳韦军湘赵忠玲《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

3.4从体育舞蹈的健身健心角度:

赵美荣、余彬《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研究,显示了体育舞蹈具有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良好形态、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引导人们参与体育舞蹈,发挥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董焱、谢欣、李琳《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的价值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体育健身舞蹈因其丰富的健身娱乐功能被广大民众所喜爱,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由于其广阔的地域性、悠久的历史传承性、丰富的民族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自身价值也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但究其根本来说该健身手段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健身性、科学性、大众性等方面,也体现在健身舞蹈的社交性、娱乐性、审美性等方面。

4 总结

在期刊论文中由于篇幅有限,对体育舞蹈礼仪相关文章较少,由于近几年体育舞蹈进入各高校的课堂因此对高校体育舞蹈礼仪直接或间接探讨论文增多,研究其社会价值其次,虽从社会价值、教学训练、审美角度探讨了,但是内容还是比较浅显,重复较多,我们应该加大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推广力度,推动该项目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跃华.从全民健身角度探讨体育舞蹈的价值[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

[2] 魏玉琴、 王怀虎.体育舞蹈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教育价值[J].运动2009,(02).

第2篇

关键词:《说文·牛部》,礼仪,尊卑,孝道

 

《说文》作为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音义的字书,其“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1],蕴含着丰富地古代历史文化信息,堪称中国上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对这些信息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样有助于加深对《说文》价值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以许慎《说文·牛部》之45字为例,略探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文化意蕴。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上古社会更是有一整套严格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礼仪制度体现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古人倍加推崇:《礼记·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2]《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3]

许慎在编订《说文》字序时,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严格依照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及礼仪思想依次排列,《说文·牛部》亦不例外:

一、雄尊雌卑(男尊女卑)思想。作为父系社会的延续,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严格的男尊女卑等级思想,孔子曾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4]等。作为男尊女卑思想的投射和推广礼仪,古人对待动物自然也形成了雄尊雌卑的思想。许慎在“牛”部字的排列顺序上也严格遵循这种思想:《说文·牛部》与雌雄性别相关的字有(“犗”字亦与牛之性别相关,但情况不同,下别有论):牡、犅、特、牝,它们在 “牛”部依次为第二、三、四、五字。我们先列出许慎对这几个字的解释:牡,畜父也;犅,特也;特,特牛也(段玉裁注:“特本训牡”);牝,畜母也。以上几字,牡为畜父,当然是雄性;犅、特二字,根据许慎的的解释以及段注亦可知其与雄性相关,牝为畜母,显然是指雌性。牡、犅、特、牝几字,许慎严格按照先雄性再雌性的顺序排列,其雄尊雌卑之思想明矣!

二、尊老爱幼思想。长尊幼卑、尊老爱幼历来为中华民族之美德,《孟子·梁惠王章句》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孟子·告子下》亦云:“敬老慈幼,无忘宾旅。”[5] “孔融让梨”,懂得尊老爱幼更是被传为千古佳话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样,作为长尊幼卑、尊老爱幼思想的投射和推广,许慎在《说文·牛部》的字序编排上亦遵循了这一思想。《说文·牛部》许慎按照尊老爱幼之思想前后排列及解释的字为:牡,畜父也;犅,特也;特,特牛也;牝,畜母也;犊,牛子也;,二岁牛;犙,三岁牛;牭,四岁牛。许慎先牡、犅、特(三字皆可解释为“畜父”)、牝(畜母),后犊、、犙、牭(皆为子辈),先父母后子辈,其尊老之思想明矣!先“(二岁)”再“犙(三岁)”后“牭(四岁)”,先小后大,其爱幼之思想明矣!

三、封建“孝道”思想。“孝道”历来被奉为中国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指导思想,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有专门导人行孝道之书《孝经》传世,后来更是被儒家奉为“十三经”之一。作为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基础之基础,古人把“孝”看做是做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俗语云:“百善孝为先。”《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礼仪,教之所由生也。”[6]而不孝则被视为万恶之最,《孝经》载孔子之语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6]古人之“孝道”内涵丰富、冗杂,若背离孝道就会遭人唾弃。许慎之《说文》亦沿革了这一思想。上文提到,“犗”字本体现了牛之性别,但我们当时未论。《说文》:“犗,騬牛也。”即被阉割过的公牛。“犗”与雄性相关,许慎却将它列于“牝”字之后,为何?《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6]司马迁《报任安书》云:“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7]故“犗”,刑余之牛,虽为雄性,已属“不孝”,“无所比数”,不得与其它表示雄性之字“比数”,只能列于“牝”后。

参考文献

[1]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戴圣.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

[3]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列子.列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1.

[5]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郑玄注.孝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第3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97-0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进而形成了完整的以“礼”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的文明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和繁荣,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无不受到礼学的熏陶。讲究礼仪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而现代酒店业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窗口,代表着国家形象,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服务水平不仅是衡量酒店产品好坏的标准,更是展示国家精神面貌的方式之一。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重视和加强礼仪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的现状

1.中国传统礼仪被忽视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到文明阶段都会出现其独有的礼仪,因而,礼仪是民族文明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中国传统礼仪是我们几千年的古老文明的产物,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以其独有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例如,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礼仪小姐使用的中国传统礼仪就备受关注和好评,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魅力。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礼仪传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西方文化乘虚而入。现在的国人穿洋服,行洋礼,吃洋餐,自己的传统反而知之甚少。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材中充斥了大量的西方礼仪,对中国的传统礼仪却鲜有提及,即使有所介绍,也语焉不详,更遑论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涵了。而且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说是缺失的。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不了解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礼仪存在的意义和内涵的情况下,冒然去学习异域文化的礼仪,其结果可想而知了。学生的思想西方化,一味要求平等,独立,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懂得宽容。学生的行为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揖礼”,只知道“握手礼”。长此以往,中国的“礼仪之邦”也只落得徒具虚名而已。

2.礼仪教育的功利性问题突出

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有很高的要求,礼仪的核心是“敬”,诚于内而形于外,我们首先应教育学生要有“自卑而敬人”之心。但是这种内心的修养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也是无法量化考核的。酒店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需要员工能够熟练掌握礼仪服务技能,而这些技能是有详细的考核指标的。具备这些技能的学生就业时就相对多了一些优势,所以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育就干脆跳过了“礼”,直奔“仪”而去。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行为训练上,如训练学生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在微笑时能够恰好露出八颗牙齿。而学生就成了一个个只知笑、只会动,而不知为什么笑,为什么而动的毫无思想的“工具人”。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往往显得后劲不足。现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缺乏,职业忠诚度极低,人才的流失量很大,而这些问题也成了制约酒店业发展的行业难题。

3.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酒店礼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所以该学科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理论上。但我国很多酒店礼仪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礼仪教师在传统的教室里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讲。在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极差,效率极低。有些学校增加了形体方面的训练,但是训练内容也仅仅是基本的体形塑造、职业礼仪技能,如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和微笑等等。这样的训练方式无疑是闭门造车,和我们的礼仪要求相距甚远。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酒店缺乏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很陌生,对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没有任何了解,怎么可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工作角色呢?当然更谈不上爱岗敬业!所以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要同自身修养,行为习惯,道德观念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服务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做到礼仪精神的化于内而施于外。

二、改善酒店礼仪教育的途径

酒店礼仪教育的改善对于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素质至关重要,针对目前的礼仪教育状况,可以采用的途径有: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非常注重礼仪教育,而且是高效的礼仪教育,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儒家很成功地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与完善的礼节。这种礼节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其次,古代的礼仪教育从一个人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说话这些细节入手,使中国传统礼仪“自卑而敬人”的思想深入人心,每个人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种教育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为基石,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教育效果而言一定是事半而功倍的。因此现代礼仪教育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借鉴古代礼仪教育的经验,通过我们的教育把酒店礼仪转化为每个学生内在自觉行为,使学生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礼仪传统,一方面树立了注重自身修养的人文精神。

2.确立正确的礼仪教育价值目标

对于酒店礼仪教育来说,首先应明确礼仪教育的价值目标。礼仪教育有显著的教化功能,它涵盖了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对于个人、社会和民族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的目的只为了就业和谋生;没有责任心,行为自由放任,对自己和家庭毫无责任感;缺乏道德观念,功利主义盛行,考试作弊,追逐名利。那么当他们在酒店工作时,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毫无抵抗力,很快就会迷失自我,步入歧途。而酒店礼仪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礼仪之民,这才是我们酒店礼仪教育的价值目标。

3.以教师为镜,发挥楷模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作为礼仪老师,不仅要教好书,更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应该自觉的充当学生的礼仪楷模。首先礼仪的学习贯穿整个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寻找模仿的目标,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而在学校里,教师要当仁不让的承担起这份责任。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先正己,教师应时刻留心自己的一言一行,待人处事更应表现出较高的礼仪修养,这样有利于提高礼仪教育的效率。其次,教师的礼仪行为,无论是正确的着装,还是规范的举止都能给学生带来感观上美的享受。而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这种礼仪之美会为我们的教学营造出一份和谐完美的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4.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酒店礼仪教学模式落后,使得学生面对教师的单向宣讲兴致索然,教与学成为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改单向宣讲为双向互动,改课堂教学为和情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过情景的体验,让学生在行为选择中体现礼仪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本质。新的教学模式要摆脱单纯的课堂讲授,强化情景教学,突出酒店礼仪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礼仪教学应以各种教学活动为基础,要针对每一授课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首先,可以进行情景的模拟,由教师先做讲解和示范,然后请学生演练,发现问题现场纠正。比如可以模拟待客,从宾、主的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及常用礼节进行模拟训练。其次,可以建立实训室,用于专项训练,如对酒店专业学生进行站姿、走姿、蹲姿及服务性手势进行规范;进行中餐和西餐的礼仪培训;可以分性别,分组进行,然后进行自评和互评,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可以校企合作,带领学生进入酒店进行现场的观察和短期的实践,把学到的礼仪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体会礼仪形式的作用和礼仪服务的技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酒店礼仪的认知。

5.改变教学考核方式

由于酒店礼仪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学生由“礼”及“仪”的实践情况。所以,礼仪课程的考核应包括三项内容,首先是对礼仪理论的认知,可以通过试卷或论文进行考察。其次是日常礼仪规范的实施情况。设立这一考察内容,主要是因为礼仪应是自觉的习惯,涉及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平时的表现,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可以反映礼仪精神的贯彻程度;第三,职业礼仪水平的考核,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理应具备专业的礼仪服务技能,比如:握手、鞠躬等日常礼仪,迎送礼仪,岗位服务礼仪等。这些可以通过技能测试来评定。最终的成绩由这三项成绩共同构成,所占比例为3∶3∶4,这样能够强化学生学礼仪,用礼仪的意识,督促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达到以礼育人的目的。

总之,酒店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礼仪教师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努力完善符合现代酒店业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礼仪教育,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更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提高学生的礼仪交往能力,使之奋发向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

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4]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5]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濩》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1、巫术仪式

巫术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对神秘的异己力量有所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自然产生的言辞和行为,并使其固定化的结果。原始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某些神秘联系的观念,幻想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影响自然和他人,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仪式一般包括巫术行为和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巫术观念。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宗教信仰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关的神话和巫术。中国早期巫术涉及古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除个体巫术外,还有公共巫术,如禳灾巫术有《山海经》中的驱旱魃巫术,《吕氏春秋》中的汤祷桑林的止旱求雨巫术;顺祝巫术有《吕氏春秋》祈求农业丰收的“葛天氏之乐”;诅咒巫术有《尚书·牧誓》中的克敌巫术等。

2、占卜仪式

占卜仪式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一些特定的事象诸如气候、天象、梦境、卜兆等出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根据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结果的占卜仪式。主要有龟卜、筮占、谣占、梦占等仪式。《史记·龟策列传》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仪式。如西藏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贵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种占卜仪式。

3、祭祀仪式

史前社会的祭祀仪式种类繁多,说明祭祀仪式在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仪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当属蜡祭、社祭与祖祭。张光直先生认为:“仰韶时期农村里最要紧的仪式是祈丰收,拜土地;在他们仪式用的器皿上画几个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纹样,正说明我们祖先祭祀时的虔诚,并吐露作为这片诚心之原动力的耕作生活之艰苦。[6]这就是后来的蜡祭。所祭之神有八种,又称八蜡,是在十二月时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农业丰收。社祭是对社神的崇拜仪式,源于史前时期对土地的崇拜,后来演变为人格化的土地神灵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农业神与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仪式最早可能在龙山期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在仰韶村(龙山时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据张光直先生推断,这是中国史上拜“祖”的最早实证。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祖’字,本来是个性器的图画,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7]

4、傩仪式

“傩”据说产生于黄帝时, 傩祭开始时只限于宫廷,谓“大傩”、“国傩”。逐渐遍及于乡村,谓“乡人傩”。殷商时起就可见此宗教仪式,周代举行最为盛大。传说方相氏可以驱鬼逐疫,最迟在汉代,驱傩已与蜡祭发生联系,在蜡祭前一日,宫廷中要举行大傩。《后汉书·礼仪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就要装扮成方相氏,身上穿着熊皮,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边开路,一边喊:“傩!”率领十二个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戏剧性已为人们所公认,后跟一百多个扎红头巾、穿黑衣服、手执拨浪鼓的少年儿童,到宫室、房舍、各处跳跃、呼喊,并合唱祭歌《赶鬼歌》以驱逐“疫鬼”,最后,把鬼赶到河里,把火炬丢进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们歌唱、舞蹈、打斗,场面甚为壮观,也极其富于戏剧性。据《论语·乡党》记载,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举行傩祭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阶,观乡人傩”。

5、人生仪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过度到另一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仪式强化人生转折时期的标志,表明先民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珍爱。有诞生仪式、冠礼、葬礼等。其中,冠礼最重要。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或“入社式”。

以上仅简要罗列了中国早期社会仪式生活的发展演进和最为重要的几类仪式生活。

可见,上述仪式内容已经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活内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而这些仪式大多数都要借助乐舞的形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伴随着早期先民的各种仪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先民的仪式活动服务的,也是整套仪式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8]

参考文献: [2] 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版。

[3] 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第5篇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开展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通过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小学生培养崇高的品德、健全良好的个性、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方式,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和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小学生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摒弃陋习,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在社会上,有如下几种社会现象

 

(一)不尊重长辈、父母。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少年对父母的情感即是依恋父母,又有抱怨,因为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昔日在他们看来是最完美的父母和老师,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尤其是当父母和老师继续把他们当孩子看时,他们就会产生反感,认为是对自己不尊重,不信任的反映,所以他们把成年人正确的规劝也看成“监护”来反对。对父母和长辈就产生了不尊重的表现。

 

(二)对长辈、祖辈的称呼改变。称呼也应该是一种礼仪。可是现在流行的称呼似乎都不规范了,比如“老爸、老妈”早就成为孩子们最常用的称呼父母的称谓了,对祖父祖母的称呼就更是别说了“老头子,老太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向来重视礼仪,称呼更是倍显尊敬,可是这样的流行在我看来是一种挑战,虽然,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称谓看成是一种“时髦”或者看成是一种“亲近”。但是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对父母长辈确实不很尊重。

 

(三)在学校里,学生看见老师也常常是视而不见。或者故意避开,如果离开了学校,在校外遇见老师,就更加不予理睬。

 

(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导致了人情谈泊,同学间彼此对立,同伴之间不尊重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提出加强礼仪教育的理论依据

 

小学生礼仪习惯形成十分重要。《论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说,他研究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等,他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提出要求,中国的传统礼仪也是中国论理学的要求。自古以来,礼仪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中,诗、书、礼、乐,就是一起提出的。

 

德育学的研究任务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依据。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改革变化的时代,开拓的时代,人们观念更新十分迅速。德育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德育的任务,就是研究新时期,新形式对德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之一——如何保持民族的优秀传统。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所解决的是人的方向、动力、表现的问题。培养人,必修以德为本。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如果在思想上,品德上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他们今后走上生活就起了一个定向的作用,在良好的条件下,能够成为一个良好品德的人,人们的道德观念、觉悟水平和文明行为和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程度密切相关。

 

在我们德育中,集体教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集体中必定会和同伴产生交往,交往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礼貌待人这个问题。如果在集体中发生了集体和个人的冲突,要克服个人的小利,顾全大局。

 

三、培养小学生的礼仪应该做到

 

(一)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1.称谓礼仪。2.问候礼仪。3.就餐礼仪。4.穿着礼仪。5.尊师礼仪。6.同学交往礼仪。7.升旗礼仪。8.活动礼仪。9.接待礼仪。

 

(二)把知识教育和文明教育结合起来。文明是从知识开始的,没有知识的原始人是不讲礼仪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礼仪教育就显得分外重要了。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增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

 

(三)要和其他各育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体育中结合礼仪教育,在各种体育竞技中,比赛重要还是文明礼貌重要,学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赛,去帮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还有在劳动教育中,互帮互助也常常见到。德育本来就是渗透在各育之中的,离不开教育,就像在语文教育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背名句,读故事。语文教育只能德育渗透其中,缘文释道,因到解文,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

 

(四)提出行的要求指导孩子去实践。有一位教师是这么做的,他在执教《爸爸妈妈的手》这么一课,在课上提出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一年级的孩子还不会主动对父母表示感谢,这位教师就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他说:“我就是你的爸爸,现在我回家了,很累,你会对我说什么,为我做些什么呢?”孩子们马上动起来,有的帮“爸爸”捶背,有的倒水,有的对“爸爸”说:“爸爸,今天你辛苦了,我来做饭吧。”小孩子们就以实际行动实施了礼的行为。

 

为了让礼仪教育真正有实效性,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让他们终生受益。

 

礼仪教育则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礼仪素质的活动,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人格教育。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是基础,对于对小学生礼仪特点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礼仪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6篇

关键词 礼仪 健身健美礼仪 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礼仪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健身健美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公关作用,假使在一些重要的健身健美活动中不在意自身的礼仪往往会陷入尴尬的氛围。于是,健身健美活动中礼仪日渐重要,如何知礼、用礼和守礼就成为健身健美专业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作为推动健身健美发展的后备力量,健身健美专业类大学生应当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和健身健美专业所蕴含的礼仪标准,以完善自身形象和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实现自我在健身健美活动中的价值。因此,对于健身健美专业类大学生,开设现代礼仪学课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健身健美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的必要性

(一)时代进步及健身健美专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健身健美以渗透到各个领域,超强的感染力和传播速度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一些重要的健身健美活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代礼仪和健身健美所蕴含的礼仪规范。在当今这个健美健身全球化的波浪中,外交活动日益增多,作为未来世界的掌门人,健美健身专业类大学生应知晓最基本的礼仪文化,了解一些健身健美的礼仪规范和习俗和尊重国际风俗习惯和,以便更好的发展健美健身事业。

(二)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其要求培育的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包括礼仪常识和规范。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是人生旅途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在完成学业,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外,还需要理性地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有助于健美健身专业大学生提高良好的综合素质

当今许多的有识之士抗议,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诚然,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并不是缺乏书本上的文化知识,而是出现精神上的断层。所谓提倡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广泛提高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细节决定一个人的教养,细节又体现素质,人们往往会把别人的言行举止和这个人的素质相联系。假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由驾驭礼仪规范,那么往往会获得积极的评价。虽然礼仪和金钱并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礼仪的丢失却只剩下物质的皮囊,那将是全人类最悲哀的事了。因此,健身健美专业大学生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注重礼仪的学习,实实在在地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社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名片。

三、构建健身健美院校礼仪教育的措施

(一)结合健身健美教学的课堂进行礼仪教育

教师的宗旨就是教书育人。礼仪教育需要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如课堂内外、考试和日常训练等。教师要努力把握好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潜移默化地礼仪教育,遵循健身健美教学的规章制度,建立课堂常规。这就意味着健身健美教学更够确保良好的比赛制度,促进学生技能的学习,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加强礼仪教育,营造校园良好的气氛

高等教育体现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修养和完善。组织一些多姿多彩的礼仪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礼仪学习的兴趣,鼓励大学生走出去,引进来,同时又展示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通过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如廉洁文化宣传,组织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弘扬礼仪文明之风,让礼仪规范洒满校园。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弘扬礼仪文明

礼仪教育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可以产生无法估量的效应。网络信息因其传播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广泛,使得礼仪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礼仪规范与技巧,激发大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

(四)注重仪态教育

美育因素是健身健美教学的一个分支,而健身健美教学的基本责任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形体美。作为专业的健身健美教师,应当科学指导学生身体锻炼,强身健体,努力改善各部位的肌肉和组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专业的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姿态包括站、坐、行和走,严格要求学生站要挺直,坐要端正,行要轻盈,走要沉稳,尽可能展示出当代大学生的年轻姿态和风貌。

总而言之,礼仪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当代大学生应时刻要求自己知礼、懂礼和守礼,时刻提醒自己以高标准、高学识和规范的礼仪对待这个名族和社会。规范的礼仪不仅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内在魅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潜在动力。作为健身健美教育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构建礼仪学习模式尤为重要。只有大学生认真规范学习礼仪常识和习俗,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为今后走出校园奠定夯实的基础,同时也展现出健身健美教学的强大功能。

参考文献:

[1] 林峻峰.和谐视野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礼仪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报.2010(08).

第7篇

关键词:护生 行为规范 形体礼仪 教育

本文隶属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项目《高校开展形体礼仪教育对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重要性研究》

【分类号】G641

在教育领域,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传统的文明教育复兴,高校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在学生中开展行为规范与形体礼仪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知书达礼。而护士被誉为白衣天使,更应该容貌服饰端庄大方,言行举止优雅得体,这样才能显示出护士的独特韵味。在校护生作为储备护士,更应严格要求自身,树立专业素养,养成专业习惯。

一、护生行为规范与形体礼仪标准

(一)护生仪容、仪表

首先,服饰整洁、平整、无破损,不穿热裤进教室;第二,手部保持整洁清爽,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戴戒指;第三,头发要保持自然色,整齐、清爽;第四,不穿拖鞋进教室:第五,做事“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做事轻。

(二)护生举止

首先,站姿。挺胸、收腹、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双肩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或重叠置于腹前,双腿直立,保持身体正直。膝和脚后跟要靠紧,脚尖分开呈45-60度呈丁字型;第二,坐姿。上半身挺直、两肩放松,下颌内收,颈直,腰立,使背部和臀部成一直角,双膝并拢,两手自然放于双膝或椅子扶手上,亦可双手叠握置于一侧大腿上,或两手相握置于两腿上方中部。穿裙子入坐时,一般坐椅子前1/3部,双手双腿同时向右平行45度;第三,行姿。收腹立腰,步态轻快、稳健,两臂自然均匀摆动,昂首挺胸,双目平视,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身体重心居中,幅度为30度左右;第四,表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大大方方,不可矫揉造作,微笑待人。

(三)护士谈吐

首先,护生在交谈时应注意语言亲切、语气温和、语音亲晰,交流中认真倾听,语调适中,使用尊称和敬语;第二,谈话态度,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静的心态,做到自然大方,发音吐字要稍缓,声音委婉柔和;第三,提倡礼貌用语: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第四,公共场所注意形象,不大声喧哗。

(四)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首先,求实进取,对护理技能精益求精;第二,对同学以诚相待,互敬互让,通力合作;第三,举止端庄,文明礼貌,遵纪守章,助人为乐;第四,尊敬师长,热爱学校;第五,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第六,以奉献为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第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第七,尊老爱幼、团结邻里。

二、护生在校行为规范与形体礼仪标准的落实

(一)教室内行为规范

首先,在上n铃响之前,学生先进教室,做好准备,静候老师前来上课;第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有疑问,先将疑点记录下来,待老师讲授告一段落后,再举手提问;第三,上课时应保持仪容整洁,衣着大方,夏天不得穿背心、热裤、拖鞋进入教室;第四,对课堂教具、设备、墙壁、门窗等须备加爱护,不要随便移动,不得污染或损害;第五,教室内外要保持清洁,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皮等杂物;第六,上、下课时,走动、移动桌椅动作要轻,避免发生嘈杂声,影响其他班级学习。

(二)宿舍内的行为规范

首先,自觉遵守宿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管理、主动配合宿管人员的检查;第二,宿舍内要加强团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邻宿舍的同学要互相尊重、友好交往;第三,遵守作息制度。在自习或别人休息时,动作要轻,打电话时要节约时间、控制音量。不得在宿舍区喧哗、打闹;第四,宿舍里要注意语言美,不讲脏话、粗野的话。严禁将易燃、易爆的物品带回宿舍,宿舍内严禁私接电源。不准自行留客住宿。不得抽烟、酗酒;第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警惕,防火防盗。休息或外出时要关锁好门、窗。发现可疑人员要立即询问、报告,确保宿舍治安安全;第六,注意公共卫生和宿舍卫生,起身后要及时叠好被子,注意床上整洁,床下鞋子要放整齐。

(三)公共场所行为规范

首先,护生平时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有礼。师生见面,应主动打招呼行礼。同学之间,也要以礼相待;第二,行走时,要注意姿势,遵守规则,同老师相遇,应让老师先行;第三,进办公室应先敲门或打招呼,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内;第四,爱护公共财物自觉维护校园绿化;第五,过好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遵守校园网络的有关规定,文明上网;第六,不在校内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第七,要珍惜学校的荣誉;第八,男女生之间要文明交往、举止得体。

三、护生在校行为规范与形体礼仪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基地,在学生中开展行为规范与形体礼仪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首先,可以有效提升个人气质。让“白衣天使”的气质随着自己崇高的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从优美的流露、散发出来。其次,有效提升个人心理素质。使学生自我意识、主观意识、自信心等心理素质更加稳定和成熟。

通过本次护生行为规范与形体礼仪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内在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高择业、就业的竞争力,全面提升护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辉、秦东华.《护理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2014.2重印),ISBN 978-7-04-035798-1.

[2]王静、周丽君.《人际沟通与交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2013.8重印),ISBN 978-7-04-035221-4

第8篇

论文摘要 :从丧葬礼仪中体现孝道思想的观念 自古有之。现今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表现得非常突出。文章通过对霍山县农村丧葬礼仪的分析,说明其在 当今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中的作用。

丧葬礼 仪与孝道 观念 是 中国传 统 思 想文 化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自先秦开 始 ,二者 便 有机 地结 合 起来 。古 人 把送 死作为尽孝的极其重要的标志 ,《中庸》记载 :事死如生 ,事亡如存 ,仁 智备矣 。儒 家是 孝道 思 想 的主要 倡 导者 ,十 分 重视“孝 ”在丧 葬 中的作 用 。孔 子 有言 日 :“生 ,事之 以礼 ;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主张从精神上悼念亡者。他的孝道观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孔子继承人的孟子和苟子,都是儒 家孝道丧葬观的典型代表。孟子认为孝道是丧葬观的主体精神,主张厚葬就是为了讲礼尽孝否则即为不孝。苟子也十分注重孝在丧葬礼仪中的地位 ,他认为“厚其生而薄其死 ,是敬其有知而漫其无知也 ,是奸人之道”。在儒家几位代表人物的积极倡导下 ,两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奉行“慎终追远”。“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观 ,认为孝莫重于丧。这种观念代代传承,如今 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现今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诸多丧葬礼仪仍然能凸现出较为浓厚 的孝道观念。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 ,大别山北麓 ,地势南高北低地貌特征为“七山~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可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交通相对落后,尤其是那些地 处深山的农村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新事物、新理念的影响较小,旧风俗很容易被保留,体现孝道思想的诸多丧葬礼仪就是其 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兹挑选当地农村丧葬礼仪中与孝道思想相关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守灵

当地葬礼的整个过程一般为 3天时间,即死者要在家中正厅停放 3天。3天里要举行诸多与死者相关的仪 式,“守灵”就是其中的~项。“守灵”即在停放尸体 的正厅里要昼夜有人守着。守灵的人基本上是死者的子孙或其直系亲属,儿子往往 因为白天的事务 比较繁忙,所以白天的守灵对他们是不作硬性要求的,但是在夜晚 ,儿子是一定要参与守灵的。守 灵 的 同时 ,还要 在 正厅 大 门内侧 事先放 置的一 个谓之 “老盆 ”的容 器 里 祭 烧 “表 纸 ”,且 边烧 边 念 叨着 “×××来 领钱”之类的句子 ,以此祈求死者在阴间能有足够的花销。如果子女不在死者身边守着,死者则会显得很孤单 ,这便意味着 子 女 “不孝 ”。

(二)哭丧

当地某人去世后 ,其亲人都会痛哭流泪。姑且不论所有痛哭之人是否真的悲伤 ,但痛哭的程度足以显示他们是否懂礼或孝顺与否。尤其对于女眷,她们须不时地在死者面前高声嚎哭,同时述说着死者生前的好处,或者喊出死者命苦之类的言辞。一些会哭的女性在很多时候还会采用一种近似唱腔的音调来倾诉 自己的情感。哭的越“悲伤”,在外人眼里就越能表现出她们对死者逝去的伤痛。哭丧之人如若是死者的同辈,别人会认为她们非常的懂礼;若是死者的晚辈 ,则 说 明她们 既懂礼 ,又孝 顺 。如果整 个 葬礼 中听不 见哭声 ,则与死者相关的女眷们会被他人视为不懂礼或不孝,同时 也会让操 办 丧事 的主人 家在颜 面上 大打 折扣 。

(三)二次葬

所谓二次葬 ,即人死后将装有尸体的棺木停放在地表某一特定的位置,随后通过 自然腐蚀的方式处理尸体 ,等到尸体的骨 肉完全分离后再收骨埋葬的过程。第一次葬,在地表停放棺木的地方叫厝基 ,棺木在此处停放的时间为 3年或更长时间 ,3年后开棺整理骨骸,然后再埋入地下。地表停放的时间越长就越 能显示死者后辈的孝顺。一般情况下.小孩夭折,非正常死亡或死者生前孤身一人,则省去第一道程序而将其直接埋入地下。“这种先停尸后下葬的做法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孝”的内容,表达活人不忍亲人离去的依依之情”[1]。另据《墨子·节葬下》:“楚之南 ,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由此推断,春秋战国之际,在我国南部地区就 已出现了先让肌体腐烂,然后在拾骨埋葬的二次葬俗,而且在当时,人们 已经把这种习俗与孝道观念联系起来了。

(四)满五七

下葬后 的第一个七 天 叫“头七 ”。接着 是 “二七 ”、“三七直 至“五七 ”。“五七 ”是指 下葬 后 的第 五 个七 天 .当地 人把 这一天称作“满五七”。“五七”是“头七”至“五七”中最为隆重的一 次祭 奠。 “五七 ”这一 天要 举行 的 主要 的祭 奠仪 式被 称作 “烧 库 ”。按 传统 观 念 。人 们 大都 相 信人 死 后会 有 灵 魂 存在,现世中的人在逝世后可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此 。人们在 以现 实生 活为 原型 的基 础 上 ,为 死者 即将 在 另一个世界 的生活 做好 准备 ,“烧库 ”就是 一 个典 型 的 例子 。其实,这里所说的“库”。就是请专门的工 匠一般用红麻的桔梗捆扎起来的房屋状的结构.在 内部陈设一些 必备的“生活用品”和“家具”,这些物品都是 以现实生活为模型的,如衣物橱具、柜子、电视机 、手表等。“库房”扎好之后。四周再用不同颜色 的纸裱糊 起 来 。“烧库 ”的地点 通 常较 平 坦 、空 旷。烧的过程中,附带将死者生前的衣物一起烧掉。孝子们要跪在“库”的 四周 ,直 至其 烧尽 为止 。如 果 死者 有 已出嫁的女儿“五七”当天的开销一般 由女儿家(其实 即女婿家)支付。俗称“五七不吃家中饭”.女儿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她们尽孝的义务,算是她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后一次回报。当然 ,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也有将“烧库”的程序省略掉的情况。

(五)新七月半

“新七月半”是指死者下葬后 的第一个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参加祭奠的都是死者的直系亲属。是一次小范围的祭奠。参加祭奠的人会携 带一些礼物至丧主家中.数量较多的“纸币”是礼物中的重要一项。一般午餐过后的下午,大家会带 上准 备好 的酒 、菜 、纸钱 和 鞭 炮 之类 的物 品 来 到 坟地然后鸣放鞭炮 ,祭烧纸钱 ,并将酒菜泼洒在坟头。当然,一些女眷通常会象征性的嚎哭几声。当地习俗有将农历七月十五 定为 “鬼节 ”的说 法 ,既然是 阴 间 的节 日。那 么 身在 现 世的子孙下辈为他们 已过世长辈的第一个节 日做适当的准 备自然是义不容辞的。如果不按期操办。则可能会被 民众斥为不孝之子。

(六)守孝

古人有“三年之丧”一说。孔子弟子子宰认为三年之丧太久 ,孔子批评道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 ,然 后免于 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论语邛日货》)。小孩子出世后 ,三年不离开 父母 的怀抱 ,故父母亡故后子女要还报三年。按传统规定 。在这三年之内要穿白鞋。不可以结婚。三年内过年时门上 的春联不可以是红色的。一般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为绿色,第三年为紫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要求开始慢慢变得不严格起来.不过春联的贴法在当地倒是比较完整地保留着 。三年之内的这些做法仍然是出于对逝者的尽孝。三年后则基本上宣告“守孝”的结束。

(七)坟她 的选址与坟墓的维修

当地对坟地的选址是非常考究的,因为人们相信祖上坟地风水的好坏 。将影响子孙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子孙如若升官发财 ,升学就业 ,家道 中兴等 ,人们往往会迷信地认为其祖坟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 .用当地的话叫做 “老坟葬得好”,“祖坟冒了青烟”。反之 。也会归咎于祖坟的选址出了问题。坟地是风水先生当时选址的.但对坟墓的维修则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 。有些 家 庭 因受经 济 条件 的限制 .在 死者 下葬 的当时不能将坟墓整理的非常讲究。但往后会慢慢弥补。如坟地 的绿化 ,立碑,用砖 、石块和水泥将坟墓加固等。如果出现坟墓长期失修或坍塌不修的情况。则死者的后辈将被冠以不孝之骂名,甚至连死者本身也会被咒骂一通 .说其“没有下辈 了”之 类 的话 农村丧葬礼仪根植于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观.其精华与糟粕并存,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下 ,既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合理 的因素。

(一)体现 在丧葬礼仪中的孝道现的正面作用

目前在广大农村 ,人们过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人际关系表现 为 紧张 与不 和谐 ,尊 老 养老 敬老 的思 想观 念和传 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 日趋淡化,青年一代缺乏基本的养老礼仪,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 的现 象时常发生。因此.与诸多丧葬礼 仪相 关 的孝道 观 的倡 导就 显 得十 分必要 。

首先 ,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在农村地区 。一个大家族可以由很多个同姓支系构成,每个分支又是由众多个体家庭组合起来的。在 日常生活中,各家顾各家的情形在事实上已非常明显。一般说来,“是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利益有关常常决定了人们是否会继承或者珍视传统”。[2]flI]是说 ,当牵涉到个体家庭的实际利益时 ,人们往往不会顾及家族传统的.因此出现为某事互相争执不休以致于大打出手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当家族内部有丧事时 ,人们 暂时会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将人力、物力、财力投 入到葬礼之中。本来可能是兄弟反目、长幼无序 的家庭此时往往会变得步调一致.更多地服从于葬礼 的安排 。因为此时谁也不会因平时的利益冲突而遭受公众舆论的压力。背上不懂礼或不孝的骂名。由此加强了农村大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联 系.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和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孝道观相联 系的丧葬活动此时已成 为一种消除社会矛盾的平台。

其次 ,它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从目前中国人 口发展的总态势看。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速度惊人。据有关报道 ,现在 已有 1.43亿人超过 60岁占 13亿总人口的 11%。超过 85%的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保险,只能依靠家庭。就安徽的情况而言。“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已占全省老龄人口的 76%。今后几十年内。老年人 口的数量将以年均 3%以上 的速度递增,至 2050年 。全省 65岁以上老年人 口比重将迅速增长到 25.69%”。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生活质量不高,同时缺乏良好 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农村老年群体必将给家庭 、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不能很好解决 。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与文化难题.如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社会伦理道德观的 日渐沦丧等。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稳定。孝道思想的倡导就是要时刻提醒人们尊敬老人 、爱护老人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给老年人 以全面 的照顾 。让他们健康长寿 .使其老 有所 养 。老 有所终 。

(二)与丧葬 相关的孝道观的负面影响

其实,一味地强调与丧葬礼仪相关的孝道观念.长期将必然导致该观念在农村丧葬活动中的地位日渐上升 ,以致于 仪式的操办者在整个丧葬仪式举行的过程中,会处处受制于仪式的种种安排是否能真正体现出他们尽孝的意图。因此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因为顾及到个人或家族的面子问题 ,在举办丧礼时时常带有十分牵强的意味。往往做出一些自己很不情愿去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以此来证明他们是真的“尽孝”了。在外人看来 。他们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孝子”。又如,许多参加丧礼 的女眷。她们 是哭丧 的主要 力量 ,“哭丧 ”对 她们 的要 求就是要大声地哭。即使她们并不能真正地伤心流泪。但是,她们那种似哭非哭的唱腔往往成为他人评头论是的标准 ,她们放声大哭了。就能说明她们是非常“懂礼”或“孝顺”了,对她们自己也是件非常体面的事。这 即是典型的“愚孝”。

在人们的传统生死观中。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祖先灵魂的庇佑与否是其自身及其子孙后辈能否顺利 以致黄腾达的标尺之一。人死后所到的另一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似的。有自上而下的掌权者 ,也有贫富差距等等。对灵魂的信仰使得生者大办丧事以取悦死者 ,祈 求平安 。“即使那些曾在死者生前极为不孝的子女。这时也希望把丧葬仪式搞得隆重一些 。显示他们还是很孝顺的,以求得死者的谅解 .不至于遭受惩罚”。[4]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愚孝”观念。要改变这些思想观念 ,必须要解放思想。用教育的手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

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 的直接体现。丧葬礼仪作为中国传统 民俗的一部分,农民和农村地区是其依存的主体和主要地区,因此,它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民俗有体现真善美和健康伦理道德的良风美俗。也有凸现假丑恶并束缚人们 思想观念的卑劣陋俗。在当今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优良民俗,抵制和反对各种陈规陋习 。

中国农村人口众 多。农民知识水平低下,小生产者意识相对浓厚 .相 当一部分农民的文化生活就是在接受传统民俗文化。参与现实民俗活动 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体现孝道观念的部分丧葬风俗 。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风水迷信,鬼神观念等唯心主义的成份。因此,农民在参与丧礼 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另~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后辈文化往往是前辈文化的复制 ,前辈的价值观念。行为礼仪等均可能为后世所仿效,进而导致后辈 自我意识、创新意识 的缺失。故上一代在葬俗 中所遵循的种种规范与禁忌很容易影nr~ ,J他们的下一代 。继而这些规范又有被继续传承的可能。传承的内容,有优良的成份,但也有很 多糟粕,如人死后的灵魂不灵观 。坟地选择过程中浓厚的风水观等。这种传承性在文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败坏农村社会风气的同时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自古至今一直左右着人们的丧事行为 。其主旨就是要求人们在对待死者的态度上要与生者等量齐观。对待长者的丧事要慎重,要严格按照丧葬礼仪的程序行事 ,这样才是行孝的最佳体现 。如果子孙后辈为前辈举行的丧葬仪式过于简单。就 会被民间社会舆论斥为 “不孝”。其 次,丧葬仪式的隆重与否 ,排场的大小,“吊丧 ”人数的多少及参与“吊丧”者的身份是死者及丧主社会地位及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 。是衡量后辈对长 辈是否“孝顺”,炫耀家族 门风的标志。因此,不少地方在举行葬礼的过程中,讲究排场 ,相互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这些观念的长期存在 。必将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 农 民思想 观念 的现代 化进 程 。所以对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要逐步加以改造。用简单文明的丧葬新风尚代替旧有的繁纹缛节。最后。诸如丧葬仪式中的二次葬俗 。占用了农村大量的山林和土地 。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将装有尸体的棺材停放地表 ,肌肉腐烂会产生大量的细菌,很容易传播疾病,不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 ,对农村聚落的空气 质 量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

社会转型时期 ,新风尚与旧习俗交替发展。因此要时刻教育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时展的要求 ,积极引导民风 ,倡导农 民 风 易俗 ,摒弃传统礼仪 中的不 良成 分,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新葬俗。以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伦理道德与思想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

[1]方百寿.安徽方庄的丧葬礼仪[J].民俗研究,1996,(2).

[2]马种炜,何以“当大事”——双凤村丧葬个案的人类学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第9篇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

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4]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5]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濩》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1、巫术仪式

巫术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对神秘的异己力量有所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自然产生的言辞和行为,并使其固定化的结果。原始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某些神秘联系的观念,幻想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影响自然和他人,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仪式一般包括巫术行为和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巫术观念。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关的神话和巫术。中国早期巫术涉及古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除个体巫术外,还有公共巫术,如禳灾巫术有《山海经》中的驱旱魃巫术,《吕氏春秋》中的汤祷桑林的止旱求雨巫术;顺祝巫术有《吕氏春秋》祈求农业丰收的“葛天氏之乐”;诅咒巫术有《尚书·牧誓》中的克敌巫术等。2、占卜仪式

占卜仪式起源于原始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一些特定的事象诸如气候、天象、梦境、卜兆等出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根据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结果的占卜仪式。主要有龟卜、筮占、谣占、梦占等仪式。《史记·龟策列传》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仪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贵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种占卜仪式。

3、祭祀仪式

史前社会的祭祀仪式种类繁多,说明祭祀仪式在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仪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当属蜡祭、社祭与祖祭。张光直先生认为:“仰韶时期农村里最要紧的仪式是祈丰收,拜土地;在他们仪式用的器皿上画几个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纹样,正说明我们祖先祭祀时的虔诚,并吐露作为这片诚心之原动力的耕作生活之艰苦。[6]这就是后来的蜡祭。所祭之神有八种,又称八蜡,是在十二月时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农业丰收。社祭是对社神的崇拜仪式,源于史前时期对土地的崇拜,后来演变为人格化的土地神灵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农业神与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仪式最早可能在龙山期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在仰韶村(龙山时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据张光直先生推断,这是中国史上拜“祖”的最早实证。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祖’字,本来是个性器的图画,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7]

4、傩仪式

“傩”据说产生于黄帝时,傩祭开始时只限于宫廷,谓“大傩”、“国傩”。逐渐遍及于乡村,谓“乡人傩”。殷商时起就可见此宗教仪式,周代举行最为盛大。传说方相氏可以驱鬼逐疫,最迟在汉代,驱傩已与蜡祭发生联系,在蜡祭前一日,宫廷中要举行大傩。《后汉书·礼仪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就要装扮成方相氏,身上穿着熊皮,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边开路,一边喊:“傩!”率领十二个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戏剧性已为人们所公认,后跟一百多个扎红头巾、穿黑衣服、手执拨浪鼓的少年儿童,到宫室、房舍、各处跳跃、呼喊,并合唱祭歌《赶鬼歌》以驱逐“疫鬼”,最后,把鬼赶到河里,把火炬丢进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们歌唱、舞蹈、打斗,场面甚为壮观,也极其富于戏剧性。据《论语·乡党》记载,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举行傩祭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阶,观乡人傩”。

5、人生仪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过度到另一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仪式强化人生转折时期的标志,表明先民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珍爱。有诞生仪式、冠礼、葬礼等。其中,冠礼最重要。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或“入社式”。

以上仅简要罗列了中国早期社会仪式生活的发展演进和最为重要的几类仪式生活。

可见,上述仪式内容已经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活内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而这些仪式大多数都要借助乐舞的形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伴随着早期先民的各种仪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先民的仪式活动服务的,也是整套仪式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8]

参考文献: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版。

[3]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4]《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5]张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第10篇

【论文摘要】当前教育体制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养成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是顺应学校的发展,形成的一条新的教育途径。

一、以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养成教育

中国自古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悠久的文化,深邃的精神智慧,良好的道德风范,朴实的民族风俗,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因此,使山区孩子从小就懂文明,讲礼貌,守纪律,做真人,做善事,成了我们拍石头小学一贯坚持的养成教育原则。

第一,编写校本教材。为使山区孩子“脱土求洋”,2006年暑期我们编写了《拍石头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为使校本教材走进课堂,学校要求各班每周必须拿出一节课时间进行礼仪教育,真正利用好校本教材,使其发挥效益。

第二,营造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因素。我们除了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外,还注重加强校园的教育化内容。如在每一扇门上写着“请讲普通话”等。

第三,践行文明礼仪。我们以推广普通话为载体,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首先成立了“推普工作领导小组”及“推普团组织”。各班通过竞选产生推普正副“团长”各一名,推荐出六名普通话好,讲文明礼仪的学生为推普团员,安排他们负责监督,发挥引领作用。并在每周晨会上对上周表现情况进行通告。现在走进拍石头小学,你将听到的是发自孩子真挚内心的“您好”、“你好”、“老师好”、“谢谢”等等天真无邪的文明礼貌用语。文明礼貌的用语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又促使了学校文明礼貌用语校风的形成。

第四,创设优良环境。为使文明礼仪活动健康发展,激励师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学校对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每月评选出“文明礼仪小标兵”,不仅在校会上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以这些先进典型为榜样,带动全体学生自觉接受文明礼仪教育的熏陶。

二、创新养成教育方式

以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往往是引自《小学生守则》中的词句:你应当用心听课,你应当认真完成作业,你应当……。同学们的行为与教师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是两张皮。说实话,学生们很清楚什么是良好行为,什么是不良行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因此我们不再以对学生不良行为的谴责为基础,而是以学生对正确和良好行为的向往为基础。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不再是禁止,而是对存在着不可容忍的不良行为利用晨会与同学一起作深入的剖析,让学生从心底里说出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认识到不良行为触犯的是整个集体的利益。然后提出任务:试一试你能否做得正确,请自己检查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不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而且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很快就能养成。

1.创建快乐课堂促进养成教育

市教育局实施的五个课题为我们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现状,提出了“创建快乐课堂,培养快乐孩子”的新教学理念。我们通过研究,决定从校本培训,教研活动为起点,以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为抓手,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为此,我们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但我们发现个别教师仍然教法陈旧,对新课程无从下手。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对个别教师进行磨课,终于使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改善。教师讲课活了,学生敢于质疑、发言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快乐课堂生成了。不但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也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提升了我们的办学水平,优化了养成教育。

2.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养成教育

(1)兴趣小组活动。每周二、四下午第三节和每天晚上是我们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周二、四下午主要开展体育方面的专项活动,如打篮球、打乒乓球等项目;晚上主要是看电视、讲故事、书法练习、手工制作等项目。这样使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活动,满足了同学们的不同需求。

(2)开展读书活动。每天早上走进拍石头小学,仿佛走进一座充满诗意的殿堂,从孩子们口中发出的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背诵和有韵味的经典诵读,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再看校园的墙壁上、楼梯口,都传递着诗的语言,同学们可随处阅读。为全面落实市局“五个课题”精神,实现新课标理念,学校从顺应孩子喜欢读书的愿望出发,充分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学校图书室实行借阅开放,班级图书角摆放着孩子们相互借阅的书籍。读书使孩子们得到了快乐,读书成了孩子们的习惯。

(3)社会实践活动。为改变孩子们一天到晚都在校园学习、活动产生厌烦的心理,开阔他们的视野,学校规定间周各班必须有两节时间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山坡上、建筑工地上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让孩子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4)实践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为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我们规定每周一下午第三节是全校学生的动手活动课。同学们可在“文化墙”上、教室外墙的“风采展示窗”上,展示出自己最感满意的作品供大家欣赏。让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锻炼和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各班还组织学生创办“数学月报”,“手抄报”等作品,每个月出版一期,并上交学校,进行展览评比。

第11篇

[关键词]法制建设;现代农村休闲旅游;女性;旅游者;服务者;诉求;职业素养

发展现代农村休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之一。把农村的自然风光、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项目。不仅使旅游者领略和感受当地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甚至把休闲旅游产业、休闲旅游产品、休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高效益的多功能产业。目前,我国学者对女性休闲旅游的现状、特征、问题与吸引策略等进行了研究,且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何贵香《基于CNKI文献检索的我国休闲旅游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综述》中认为休闲旅游产业、休闲旅游产品、休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文化对休闲旅游发展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张红萍《女性休闲的现状与问题》中认为透过休闲生活的质量,可以看到女性解放的程度。蒋素梅《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女性休闲旅游吸引策略研究》从社会存在的阻碍因素、旅游环境中所存在的阻碍因素,女性个体中所存在的个体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女性旅游的阻碍因素,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吸引女性旅游的策略。新的《中国旅游法》的出台,使中国的旅游业逐步走上正轨。但是法制建设下的现代农村休闲旅游中,对女性旅游者角色的法律诉求与服务者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却是不多,且未受到重视。

一、女性旅游者角色的法律诉求

旅游者是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女性旅游者,对旅游消费无论是在心理、能力、时间、保障上都有很多的诉求,并在努力寻求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1.消费心理和能力的法律诉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需要。把收入一部分用于旅游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女性的青睐。有的不仅用于国内旅游消费,甚至走出国门,去领略和感受世界各地的美景、美食、购物和文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第二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明文规定,女性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家庭生活中都依法享有各项权益和权利。使女性旅游者有能力去旅游成为可能。

2.消费时间的法律诉求

根据《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第十条用人单位在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第四十五条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使女性上班族利用节假日旅游或带薪休假旅游有了法律的依据。

3.消费保障的诉求

作为女性旅游消费者在旅游中有:①交通、设施、设备、通讯等安全的需求;②消费项目多样化的需求;③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需求等。《旅游法》第四十九条明确作了规定: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第五十条旅游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二、女者的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和途径

现代农村休闲旅游中,女者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代农村休闲旅游行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女者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势在必行。

1.生存技能的培养

《旅游法》第二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培训的内容和途径有①专业知识的培训,如组织学习旅游景点和文人景观的相关知识,举办各景点旅游知识的比赛;②专业技能的学习,如农用机械的使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劳动技能的正确展示,如印染、织布等;③民族乐器的演奏,民族舞蹈的表演;④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⑤带有民族印记的特殊的生活场景如迎亲、祭祀等重大节日仪式的展演等。通过各个方面的培训,提高女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自身形象的打造

“人无礼则不生,国无礼则不宁”。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社交场合,个人的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个人的礼仪既包括个人的生活礼仪,也包括个人的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甚至外交礼仪等。要求仪容仪表得体大方,言行举止谦恭礼貌,热情主动,有礼有节地为顾客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

3.服务能力的培养

女者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对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综合化、规范化和现代化。(1)与人相处能力的培养。女性广泛服务于各旅行社、旅游景点、宾馆、酒店等各个地方,有的从事旅游产品的制作和经营等。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旅游者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确有必要。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①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语言表达亲切自然、规范准确、吐字清晰、语音语调和谐流畅。②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求态度认真、语气自然、是非分明、得体大方。③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女者无论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还是对方的立场,都能以大局为重,讲究团队协作精神,以营造和谐的旅游氛围。(2)化解矛盾能力的培养。在为旅客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如车祸、患病、失窃等突发事件或与顾客的矛盾和纠纷等,女者应充分发挥沟通联络的作用,化解企业和顾客的矛盾,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达到企业和旅游者的双赢。①以礼待人。孔子说:“礼者,敬人。”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遵循规章制度和惯例,有礼有节地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②以情待人。要善于洞悉旅游者的心理、旅游动机、心理需求、兴趣偏好使旅游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③掌握沟通协调技巧。a、原则问题是非分明b、趋利避害c、婉转拒绝顾客无理要求d、微笑不语e、保护和尊重顾客的隐私。

4.寻求保护的能力

女者不仅应履行应尽的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寻求保护的方式主要有:①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②单位的保护;③个体自身的保护;④其他组织的保护等。农村现代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不仅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搞活了当地经济,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更为保护本土资源和文化、增强当地农民的自豪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法制建设下的现代农村休闲旅游对女性旅游者或服务者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会是女者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蒋素梅.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女性休闲旅游吸引策略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2),64-66.

[2]何贵香.基于CNKI文献检索的我国休闲旅游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8).

[3]张红萍.女性休闲的现状与问题.杭州:2004—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

第12篇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builders of our future and successors of our country. So, carrying out the "educated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ood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should adopt positive solutions, such as organiz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ampus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 to cultivate the college students' good social and moral character,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关键词: “知书达理”教育;综合素质;对策

Key words: "educated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comprehensive quality;solu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283-02

0 引言

“知书达理” 出自: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理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其中,“知、达”意为“懂得”、“书”代指“文化”、“理”代指“事理、礼节”。“知书达理”用来形容一个人有知识、明事理、懂礼节。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秉承着知书达理的精神理念。

大学是知识文化的殿堂,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更应该明理修身,成为知书达理的典范。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多读书、读好书,更要注重自身修养,以礼待人。因此在大学中开展“知书达理”教育十分必要,通过“知书达理”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弘扬传统美德,加强人文修养,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1 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在日常交际中更容易游刃有余,在事业上更容易取得成功。然而,由于家庭教育的忽视、素质教育的缺失等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仪表不规范、仪态不文明 仪表形象可以直观的体现一个人的教养和品味,也可以客观的反映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大学生应该衣着整洁干净、发型简单整齐、不袒胸露怀、不光膀露背,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然而现今的高校里,种种仪表不规范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例如:学生随意穿着拖鞋进入教学区;背心、超短裙等出现在教学场所;女生浓妆艳抹、男生发型夸张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学生的身份极为不符,是大学生生活态度懒散、精神面貌消极的客观表现。

仪态文明主要体现在仪态端庄大方、待人尊敬有礼。在日常交往中,大学生应该举止合理、行为雅观。对待同学,要热情大方、谦恭礼让;对待师长,主动问候、起立迎送;在公共场合,不高谈论阔、不随意打闹。然而,在高校里,大学生出口成脏,上课迟到、睡觉、打闹,行为无礼粗鲁等现象依然不可小觑。

1.2 言行举止无礼、缺乏尊重 日常交际素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尊重、敬意、亲善和友好的行为准则与交往规范,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在高校中,大学生言行举止无礼、缺乏尊重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出口成脏、不懂得尊重他人。交谈时语气不检点,出现急躁、嘲讽、轻慢等容易带有攻击性的信号。

1.3 诚信感缺失、自律性薄弱 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作为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规范之一,也是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基本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履约承诺、言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自尊自爱、自省自律。但在多数高校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种种作弊技巧层出不穷。学术论文不严谨、不规范、论文剽窃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与同学交往中,不信守自己承诺、不遵守约定时间,对给他人带来的麻烦视而不见。在日常生活中,自律意识薄弱,在厕所里、学校里、甚至办公室的墙上涂抹各种话语和广告,更有甚者,在学校公共书籍上肆意绘画,随意涂抹,任意撕毁。

2 开展“知书达理”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必要性

2.1 “知书达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个人的文化素养包含很多方面,比如知识、道德、待人处事的言行举止等等。而致力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知书达理”教育涵盖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精华,通过讲授基本的礼仪知识、增加人文知识课程使大学生认识到服装、外表、言行和举止能够明确的体现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程度以及精神面貌,对学生思想境界、意识形态的构造非常重要。“知书达理”教育指导学生将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促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2.2 “知书达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而言,如何在人际交往的碰撞、摩擦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如吉米·道南所著的《成功的策略》一书中提到,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知书达理”教育通过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举止、强化学生自身诚信度和责任意识,能够帮助学生从人际交往中获得信任和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知书达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 对大学生进行“知书达理”教育,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课本上的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对外部社会有更好的了解,学会更好的沟通方式,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提高社会竞争力。

3 开展“知书达理”教育、培养大学生成才的主要对策

3.1 “知书达理”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高校应把课堂教学作为“知书达理”教育的重要载体,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也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育之外,还必须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知识培训,通过开展社会礼仪教育和教学,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以帮助他们知理、懂礼,在日常交往中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

3.2 “知书达理”教育应以校园活动为补充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知书达理”的教育中,一方面要把教育融入学生的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开展讲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文化、明事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志愿活动,将课堂所学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与人交往、为人处事中真正学会明事理、懂礼仪。

3.3 “知书达理”教育要树立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 通过树立先进人物为榜样,可以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学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积极的校园氛围。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在于他们所树立的人格导向可以有效的激励大学生完善内在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4 结语

“知书达理”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体现。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出了高校的“知书达理”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失。高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知书达理”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方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有效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李娜.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J].中国校外教育,2012,9.

[3]林丽楠.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