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文博士论文

英文博士论文

时间:2023-03-28 15:18:00

英文博士论文

第1篇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此前英国媒体曾经报道,英国驻美国华盛顿大使斯恩瓦德曾帮助卡扎菲之子赛义夫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斯恩瓦德方面于4月2日对此正式予以否认。

据法新社4月2日消息,英国外交部确认斯恩瓦德确实在赛义夫留学伦敦经济学院(LSE)期间与其见过面,但坚称他并没有参与撰写赛义夫的博士论文。

英国《每日邮报》此前援引LSE消息人士的话称,斯恩瓦德对赛义夫的研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并对赛义夫的作品提供过“积极的协助”。不过,该消息人士也表示,这种协助是非正式的,而且是合法的。

赛义夫在2003年获得LSE的哲学、政治和社会价值的硕士学位,2008年又获该校的哲学博士学位。

据报道,受到此次“论文风波”的影响,LSE正展开相关调查,该校已成立独立调查部门,调查该校与卡扎菲政府之间的关系。而就在上月,校长霍华德戴维斯因与卡扎菲的特殊关系而被迫辞职,他承认接受了赛义夫提供的30万英镑资金。

第2篇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评阅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并熟练运用,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陈述,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标注,语法和拼写错误等,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拼写和语法错误等,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使用创新的方法,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但是,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

第3篇

1.李大钊著作中“法国文学博士李霞儿”探析 

2.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3.纯美的情感选择——探析中国第一位留法文学女博士陈学昭情事

4.毛旭太:留德文学博士与柱状苹果

5.文学博士眼中的2005

6.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

7.外国语言文学学位论文:用什么语言写作?——谈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文的写作规范

8.我国高校培养出首批俄语文学博士

9.谈古代文学博士论文的写作

10.《诗学中的时间概念》序言:生命与学术——悼念中国第一位比较文学博士

11.巴黎第三大学文学博士拉朗德来我校讲学述评

12.再说《白鹿原》——与陕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西北大学文学博士刘睿对话 

13.2000-2015年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以CDFD为中心 

14.一介书生的选择——访北京大学第一位文学博士、教授和博士导师

15.袁英明:从戏曲名伶到文学博士

16.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审视——’99广东省古代文学博士研讨会述要

17.知行合一 回报社会——记纳西族文学博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白庚胜

18.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19.守成·反思·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博士论文30年 

20.“全国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术研讨会”述要 

21.由现代文学博士研究生试题想起的事

22.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的崭新尝试——中法联合在武汉大学举办法国语言文学博士预备班

23.南陵县首位留美文学博士梅光迪

24.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接受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讲话

25.西方国家水文学博士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26.文学博士谈《名作欣赏》的学术贡献——主持人语

27.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博士学位论文索引(1991—2007) 

28.从重视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的文献素养到维护学位制度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29.台大比较文学博士班简介

30.“我把青春献给你”——文学博士阎延文畅谈她的“台湾三部曲”

31.博士官与秦代文学

32.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博士学位论文索引

33.博学·创新·开拓——简评《中国首批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集》一书

34.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些史实澄清——兼与作家傅光明博士商榷

35.新历史主义与《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

36.米娜瓦尔、胡毅、丁宏荣获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学位

37.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座谈会综述  

40.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

41.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42.Literature是怎样“变成”“文学”的——晚清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的“文学”实践及评价

43.“纯文学”究竟是什么 

44.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

45.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 

46.城市水文学研究综述  

47.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之文学翻译论

48.大江健三郎文学的传统与现代

49.国际政治的文学透视:以莎士比亚《亨利五世》为例 

50.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51.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 

52.“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  

53.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 

54.文学旅游地的空间重构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 

55.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

56.文学期刊与当代文学环境

57.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58.歌德论世界文学 

59.“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学性”问题在1980年代的发生

60.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

61.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62.世界文学与中国

63.从艾丽丝·门罗看加拿大文学——罗伯特·撒克教授访谈录(英文)

64.从文学翻译的倾向性论复译的必要性——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两种译本为例

65.文学文体学与诗体戏剧中“语言变异”的翻译——以《哈姆雷特》为例  

66.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当代文学的英译与传播为例 

67.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问题与启迪 

68.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69.作为文学新闻的“我们的”报告文学——中美文学新闻之叙事比较研究

70.理论品质的提升与理论体系的建立——文学地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71.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文学作为主题”

72.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 

73.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物哀 

74.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

75.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

76.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

77.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

78.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

79.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80.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81.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  

8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别法保护模式研究

83.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 

84.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85.知识、技能与情怀(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

86.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 

87.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

88.世界文学观念的嬗变及其在中国的意义

89.微博文学的定义、发展、类型及特征

90.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I.城市水文效应 

91.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创造”与“文学生产” 

92.文学译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家毕飞宇访谈录

93.“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94.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95.文学翻译:寻找天才的标志——《爱情故事》译后

96.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97.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98.“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

99.“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改革趋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100.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101.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

102.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

103.比较文学形象学

104.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乐黛云教授访谈录

105.略论外国文学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心智成长——以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教学为例

106.社会水文学研究进展 

107.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透视 

108.文学经典的生成谱系与传播机制  

109.论新文学运动中的儿童文学 

110.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 

111.天人关系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变 

112.英语文学体验阅读READ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113.汉赋用《诗》的文学传统 

114.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15.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 

116.文学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建构:以凤凰古城为例 

117.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 

118.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 

119.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 

120.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21.“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 

122.文学:对“单语言时代”的历史告别——“全语言文学”实践对经典文学观的批判

123.文人门派传承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

124.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

125.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

126.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

127.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曾大兴教授访谈录

128.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129.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理念

130.文本系统与汉魏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

131.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第4篇

学会宗旨为促进在英国的法律及其相关领域的中国学者、留学生和法律实务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推动在英国的中国学者、留学生和法律实务工作者为中国法制建设以及中英两国之间的法律交流与合作服务;增强在英国的中国学者、留学生和法律实务工作者与中英两国法学界、司法界以及其他法律实务界之间的联系。

学会创始人及首届主席为剑桥大学经济法专家单文华博士,其他主要创始人有张昕、张卿、习超、唐明毅、楼建波和朱三珠等6位博士。现任学会主席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朱三珠博士。学会在英国除伦敦和曼彻斯特均设有办事处外,还各大学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当地事务。

活动

自成立以来,学会组织了大量卓有成效学术交流活动和法律实务活动,不仅得到了学会会员的认可和欢迎,也逐渐扩大了学会的影响力。

2001年11月25日,学会成立之初,来自英国各地法律界的中国学者和留学生,聚集在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召开成立大学会,并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法制改革举行了题为“中国入世与中国法治”的首次学术论坛。多位学者、法官或律师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意义、世贸协定在中国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人世对某些部门法规的影响和对中国律师业的挑战等进行了分析。

学会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也颇受广大会员欢迎,其中包括“如何学习英国法和比较法”,“法律职业发展”,“LLM(法律硕士学位)考试的准备与考试技巧”等等,为会员之间进行学术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积极推动在英中国留学生、学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为中国法制建设以及中英法律交流与合作服务,是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会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参与同国内法律界、司法界等相关同仁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中英两国法律界提供了一个结识同好、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而且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2004年10月,以中国人民大学曾宪义教授为团长的中国法学教育代表团,对欧洲进行了为期2周的访问。学会在曼彻斯特的理事协助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并组织相关会员与代表团成员进行了交流。

2003年2月、2004年11月,学会与英国驻中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在北京举行联谊活动。2004年,学会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联合筹办“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访穗暨与中国留英归国法律工作者聚会”活动,30多名来自广州、深圳的留英归国法律学人,与首次访穗的伦敦金融城市长高文先生及其随行的多名金融、法律界人士和政府官员进行了友好交流。

2005年12月,学会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举办“公司法修改国际论坛会”。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宋晓明法官、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朱绍平主任,及中外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演讲。演讲结束后还进行了沟通技巧与价值观提升的拓展游戏。

2005年2月,学会组织伦敦地区学会理事和会员参加中国驻英使馆《反国家分裂法》座谈会,表示维护中国统一的决心。

此外,学会多次组织或参加法律方面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括组织英国赫尔大学蒂奈斯教授、曼彻斯特大学的张卿与周祺两位博士,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作法律经济学系列讲座,为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谋献策;应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或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的邀请,积极参加与中国在英国高校和企业任职的教授、学者的有关座谈会,建言献策。

学会年会

学会每年春夏季举办“全英中国法学会年度学术会议”,会员聚聚一堂,相互交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学会至为重要的一项学术活动。

截至2008年止,学会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年会。每一届年会的成功举办都得到了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每一届年会都举办得别有新意,吸引了众多在英国的中国法学学者,律师、法官和法学学生前来参加。

2004年4月16日,全英中国法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年会在习超和张卿两位会长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召开。新会员超过180人,来自全英各个法律院校,是当年留英学子中的一盛举。

在6届学会年会中,特别要提到的是2008年的全英中国法学会法学博士学术研讨会。

2008年4月,学会主席朱三珠博士开始召集积极活跃的在读博士留学生和学者,商议讨论2008年度的学会年会事宜,逐渐形成了由朱三珠博士带领下的7名积极会员组成的会议筹备小组,并确定2008年会名称是“2008全英中国法学会法学博士年度学术研讨会”。

会议筹备小组由西英格兰大学法学博士生马芳,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刘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生张晓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访问学者余俊,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博士生李文,曼彻斯特大学法学博士、谢菲尔德大学讲师周琪,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博士生殷素数组成,他们和学会主席朱三珠一起为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

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筹备,2008年6月26日,全英中国法学会法学博士年度学术研讨会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中国法,特别是中国民商法为主线,从比较研究的角度,以促进中国法律改革和发展为目标,学习,探索和借鉴国际先进立法技巧,以及如何为法律全球化贡献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大会共收到14份专业学术报告,探讨涉及中国法律的诸多方面,从最热门的公司证券法到新兴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从人权到法律实施的现状等。出席会议的来宾有近百人,包括研究中国法和中外比较法的国际知名教授、全英中国法学会历届理事会成员及学会会员、全英各法学院的中国法学博士研究生(含在读和已毕业的)、留英的中国法学访问学者、法官和律师。此外还有一些对中国法和中国问题感兴趣的西方学者和律师,以及部分法学硕士研究生。

会议由学会主席朱三珠博士主持,并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学会的概况,及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他说:“举办这次大会一是为推动中国法的研究。在英国的中国法学博士生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他们的研究涉及各个前沿、新兴领域,对推进中国法,特别是中国民商法在21世纪的进一步改革有宝贵的价值。

二是运用比较借鉴的研究方法,加深对中国法的理解,探索中国法的发展方向。本次大会为中国法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学术研究磋商提供了一个极

好的平台。”

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一秘张总明也在会上致辞,他对全英中国法学会自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预祝大会成功举办。随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国际商法皮特(Peter Muchlinski)教授做了有关中国法和外国法比较研究的精彩报告。

会上,4位法学博士生分别做报告,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李文,他代表信息技术法和知识产权法方向,做了有关中国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法律问题的研究报告;来自杜伦大学的卢嫣斌代表刑事法律和公法方向,做了题为“无罪推定原则在国际人权标准和中国刑事诉讼法实践当中的比较研究”的报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吴倩岚代表经济法方向,发表了关于竞争法的和谐,及竞争法在中国的发展的学术报告。最后,同样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张晓晨代表商事法律方向,做了中国上市公司中有关股东机会行为的法律问题的学术报告。然后,与会嘉宾就报告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从法学学术和法律实务两个方向提出问题。演讲者和听众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互动交流。

之后。会议以分组讨论的形式继续进行。根据与会嘉宾感兴趣的话题和参与人数,共分成4个小组,召集人分别是曼彻斯特大学法学博士、谢菲尔德大学讲师周琪,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税法学博士生史若明(Berna rdSchneider),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知识产权法学博士生张南,以及伦敦大学学院环境法学博士生刘瑾。经过各组召集人的精心组织和准备,每组都由事先选定的嘉宾围绕该组核心议题做学术报告,然后各抒己见,讨论感兴趣的相关学术和实务话题。这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既保证了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表意见,同时也使得讨论会围绕核心议题展开,大家都觉得受益颇丰。

与会嘉宾认为,鉴于当前国际商贸发展环境,中国与其相配的法律规范、商贸法和公司法及其实施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本次学会年会的举办,是中国法学界在全英范围内进行交流的难得机会,也为与会者提供了解中国法律的平台。大家都意犹未尽,期盼下一届学会年会的到来。

发展展望

第5篇

过去一年的成绩(26)

下一年的任务(17)

过去一年的成绩(26)

学科建设(5)

教学(8)

科研(4)

学术交流(4)

其他(5)

学科建设(5)

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

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

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

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教学(8)

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00级博士生26人、2001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

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

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科研(4)

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

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

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

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 学术交流(4)

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

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

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

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

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

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

其他(5)

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

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

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

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

下一年的工作(17)

学科建设(6)

教学(2)

科研(4)

学术交流(2)

其他(3)

学科建设(6)

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

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

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

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

教学(2)

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

科研(4)

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

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

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

学术交流(2)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

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

其他(3)

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

第6篇

哈尔滨医科大学2018年申请审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精神,全方位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为提高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质量,强化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经研究决定,我校在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试行“申请-考核”制方式。

一、选拔原则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选拔原则。在选拔中以考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潜质、专业知识、外国语水平和已获得的学术成果为依据,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学术专长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博士毕业要求

1、毕业学位论文要求

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应发表SCI收录的原著学术论文,其类型应为论著,不包括综述、Meta分析、会议论文、个案报道、摘要等。导师应为通讯作者,论文和导师署名单位应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收录学术论文的SCI期刊应达到单篇影响因子≥5.0或累计影响因子≥7.0,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同硕博连读博士生要求。其他有关发表学术论文和学位申请的有关要求同全日制统招博士研究生。

2、培养过程要求

以“申请-考核” 制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按博士研究生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如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中无法达到我校相关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则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处理。

三、组织形式及职责

“申请-考核” 制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是博士招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采取学校和学院分级考核和管理。由研究生学院进行报名形式审查、学校统一组织考核选拔、导师所在学院考核的形式进行。

四、招生专业目录

根据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需要,以“申请-考核”制进行博士招生的导师见《哈尔滨医科大学2018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附件1)。

五、申请考生条件

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国家卫计委、中国残联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文件有关指标,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申请考生原则应按所获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专业进行报考,以国家招生专业目录为准;且必须为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即2018年9月1日前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

3、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与报考学科相关的领域中取得较出色的科研成果者。

4、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5、英语水平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不招收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

(1)国家英语六级考试≥425分;

(2)新托福(IBT)≥90分或老托福(PBT)≥580分;

(3)雅思(IELTS)≥6.0;

(4)GRE≥305/1200;

(5)第一作者收录学术论文的SCI期刊达到单篇影响因子≥5.0或有国外留学经历满一年者。

6、报考类别必须为非定向,录取后调取全部档案,全日制脱产学习。

六、申请材料及办法

(一)申请材料

1、《哈尔滨医科大学“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见附件2),其中包括个人总结陈述、硕士期间科研工作总结、个人研究成果及博士在读期间研究设想等(中文2000字以内);

2、各类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及复印件等;

3、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硕士阶段科研成果、学位论文(应届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简介及研究进展)、SCI文章、专利、省级以上课题、省级以上科研奖励或是否有成果转化等)复印件及SCI收录论文检索证明复印件;

4、其他材料:

(1)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2)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及相关材料:《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请登录学信网查询并打印,网址:chsi.com.cn),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查询不到学历信息的考生必须申请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具体申请办法及程序详见chsi.com.cn/xlrz/。

(3)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及相关材料:①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复印件)一份(请登录学信网查询并打印,网址同上),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②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考生提交硕士《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复印件)(请登录学信网查询并打印,网址同上),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查询不到学历信息的考生必须申请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具体申请办法同上。

(4)《哈尔滨医科大学“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见附件3)2份(须报考学科相关的正高级职称推荐人填写并签字);

请将以上报名材料A4规格纸张打印或者复印,考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将本人打印及复印材料按上述顺序左侧装订成册,所有证书(证件)原件切勿装订入册。

(二)申请办法

1、网上报名

2017年12月1日8:00-12月10日16:00登录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网上报名系统(网址:yjsy.hrbmu.edu.cn:807),提交报名信息。

2、现场确认

2017年12月11日(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13:30-16:30),地点为研究生学院A227会议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对考生材料进行资格初审工作,缴纳报名费300元。

3、12月15日,考生领取准考证。

4、学校综合考核

学校考核专家小组对考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以面试为主,其中面试时间不少于15分钟。考生做中文PPT(2007版本),英文科研汇报10分钟,并对专家提问进行答辩5分钟。考核内容包括外国语能力、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综合素质等。

5、学院考核:学院专家考核小组进行考核。

6、学校和学院考核总成绩排名第一者参加导师面试,导师面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七、录取

研究生学院按照考生考核成绩及导师招生计划确定拟录取名单,并进行公示。

八、录取类别和学费标准

“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录取类别为非定向,须缴纳学费,博士研究生收费标准为10000元/学年,学制3年。

九、助学金政策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全体在读博士研究生,标准为每生每年13000元。

十、监督机制

1、严格实行公示制度,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2、对考核过程中出现的投诉、申诉问题,由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按相关规定处理。

十一、其他

1、资格审核未通过或综合考核未被录取的申请者,仍可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选拔。

2、有以下情况之一者,经查实即取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

(1)提供的佐证材料不真实;

(2)应届生入学前没有毕业或无法获得硕士学位等。

3、信息咨询及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招生办公室 ;

联系电话:0451-86630322,86671349,联系人:朱老师,于老师;

请考生随时浏览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网站以便了解最新信息,主页网址:yjsy.hrbmu.edu.cn/。

本简章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1:哈尔滨医科大学2018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

第7篇

编者按 在追寻“中国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科学把握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是每一个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历史学博士研究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本刊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优秀博士生论文的选择和刊用,这组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于文杰老师组织的博士生文章,敢于打破既定的历史叙述,从不同侧面对西方主要国家文化发展模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刘畅认为英国的政治思想家对于英帝国的维持和发展有自己的设想,哲学家伯克对首任印度大总督黑斯廷斯进行的弹劾与之前数年伯克推动几次印度法案时的发言,给了研究者一个充分的样本来考察伯克对于英属印度的反思。梁远以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城市为例,对近代英国工业城市兴起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欧洲大陆文明与英国本土工业文明的交融历程。管洪亮从光荣革命及其历史修辞性书写的源头起步,通过考察具体的战事和细节,重新审视了这场对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毛杰对彼得卢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彼得卢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于曼彻斯特当地治安官的预谋以及托利党政府的默许,在于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义勇骑兵队对工人阶级的仇恨,该事件对英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组文章对英国近代文明中的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创新性,有利于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英国,黑斯廷斯弹劾案,工业城市,光荣革命,彼得卢屠杀

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12-0021-13

在历史学研究中,拨开尘雾,揭示真相,是每一个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生教学是提升历史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最近,在英国文明史专题研究的教学过程中,英国文明演进的方式引起了博士生们的关注:一个率先崛起的殖民主义世界帝国,它走的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1966年,美国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提出所谓英国的渐进主义发展道路。这一观点在1987年被介绍到中国,且影响中国英国史研究20余年。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们在教学讨论中深化了对该问题的查考与论证,希图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探求历史的真谛。

刘畅的《道德的审判:从黑斯廷斯弹劾案看伯克对英属印度的反思》通过对首任印度大总督黑斯廷斯弹劾案的关注,以思想家伯克数年推动印度法案的发言,给人们一个充分的样本来考察伯克对于英属印度的反思。伯克不仅重视改善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更重视分析产生殖民剥削统治的原因。伯克认为,英国殖民者与人民对于印度缺乏了解和同情心是造成英国在印度治理不善的重要原因之一。赫斯廷斯案件表明,所谓普世帝国的公平与正义,大多只是一种虚构历史的谎言。

梁远的《试论英国早期工业城市兴起的原因》一文,充分展示出罗马征服给不列颠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尤其是不列颠诸多地域早期的城市化进程,可以看出来自罗马人、法兰西人的智慧。令人反思的是,早期罗马凭借暴力征服的殖民主义开辟了英国早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道路。暴力与温和、国内与域外等多种文明因素的融合,最终造就了英国的城市文明。

管洪亮的《流血的光荣革命》从光荣革命及其历史修辞性书写的源头起步,通过具体的战事考察与翔实的文献资料,从根本上厘清所谓不流血的革命这一虚构的改良与渐进的谎言;只是暴力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特点,即在权力斗争核心区域流血很少,但在权力斗争边缘地区血流成河。究其原因,乃是植根于当时英国及美洲殖民地等不同地区的政治传统、宗教差异、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国际环境。总之,革命的光荣只是一种历史学的修辞而已。

毛杰的《试论彼得卢屠杀发生的原因》是法国大革命后英国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矛盾深化的结果。彼得卢事件的发生,原因在于曼彻斯特当地治安官的预谋以及托利党政府的默许,也在于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义勇骑兵队对工人阶级的仇恨。彼得卢事件后,激进派改革运动高涨,保守党政府颁布六项法令,改革浪潮逐渐退去。该事件表明,暴力与改良同时伴随着19世纪英国的现代化进程。

诸多案例证明,在英国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军事、法律、道德,还是文化建设,暴力是其起点也是其过程,直到当代世界也从未停止,因此可以说它伴随着整个英国的历史,只是间断伴随着改良与渐进。暴力与血腥才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暴力与改良并存、国内与域外互补、多元制衡与融合,使英国演变成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博士生们提供的诸多案例及其分析,既还原了英国殖民主义强大帝国的历史原型,也体现了中国青年研究生的真理意识与创新精神。

第8篇

中国的“少年大学生”

出生在福建临安的刘宏自小生长在一个非常稳定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在县政府工作的干部,母亲则是一位医生。受家庭的熏陶,自小刘宏就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优秀。

刘宏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是当时在家乡传及一时的“少年大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沾了“跳级”的光。曾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后来又跳到高年级。

刘宏高考那年,恰巧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那时候,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当时,同年参加高考的同学年龄最大的是34岁,刘宏考了390分,他所在的学校有8名同学考上了重点大学,刘宏就是其中之一。

刘宏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读完四年本科后,紧接着又参加了厦门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项目,最后拿到了复旦大学的硕士学位。在那个毕业包分配的年代,成绩优秀的刘宏无疑成了“抢手货”。临近毕业前,共有三个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把他列入接收对象,最后他还是服从分配留在了厦门大学。这种平静的选择,为刘宏以后的发展铺就了道路。

6年拿下美国博士

人生的道路关键时候只有几步,但其中偶然的因素占了很多。刘宏笑谈自己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几次“偶然”。

1987年,刘宏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当时,阿姆斯特丹大学到厦门大学挑选进修生,研究印尼问题的刘宏正好符合他们的选择要求,顺理成章,机会落到了他身上。

走出去才能发现差距,刘宏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呆了一段时间后,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到阿姆斯特丹大学后,虽然荷兰语学了一部分,但在研究中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障碍。由于研究的是东南亚方向,却对当地语言不了解,造成了研究印尼不会看印尼文的局面,而周围的同学不仅懂印尼文,还能用当地语言去交流。看到这种情况,刘宏感觉到,如果不攻破语言关,自己很难有成功的研究,只有掌握了语言工具,自己的研究才会更深入,才会对整个社会的科学理论框架熟悉起来。正当他全身心想攻破语言关时,一个更大的“偶然”又降临在他头上――到美国读博士!

当时,在美国研究东南亚的有8个研究中心,其中俄亥俄州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教授恰巧就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研究东南亚方向的刘宏就这样又抓住了第二次机会,如愿到了美国深造。

跟所有留美的学生一样,刚到美国的时候,刘宏对美国的人文、环境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最大的心理适应是在学习上,他没想到在美国读博士竟用了将近6年的时间!他说:“在美国读博士跟其他国家不一样,不仅要上很多课,还要经过很多资格考试后,才能开始做博士论文,但在做博士论文前按规定还要会除英语之外的另两种语言。”因为刘宏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与印尼的关系,所以他要有很多观察和调研,刘宏在读博士期间先花了一年时间到亚洲各地去做调查,又用一年的时间掌握了印尼文和马来文,并通过了考试后才开始写他的博士论文。

总结自己在美国这阶段的留学经历,刘宏很感慨,他告诫将要去美国的留学生们:“去美国留学,首先要在心理上有准备,其次选择做研究时一定要到研究对象身边去,这样才能理解更深。”

新加坡给了他终身教授资格

在读博士的第四年,同很多留学生一样,他也做起了兼职,一份是在本校的研究中心作研究助理工作;另一份是在美国华盛顿的图书馆亚洲研究部做助理研究员。对他来讲,这两份兼职提供的不仅仅是生活补贴,更多的是学习机会。由于他的勤恳努力,被兼职机构作为正式研究员来看待,并允许他参与各种活动,借此机会他对世界各国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如果说目的性很强的打工丰富了他学习期间的视野,那勤恳的学习和艰苦的钻研又为他毕业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博士毕业的刘宏应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的邀请前去工作,负责做中国和东南亚关系研究,这一做就是10年。新加坡执行的是英国的管理制度,在经历了10年的辛勤工作后,刘宏如愿拿到了“终身教授”的资格。在新加坡,能成为“终身教授”真的来之不易,任何一所学校对评“终身教授”都是非常慎重的,要通过全世界范围内6个知名教授的评审。

成为“终身教授”后,刘宏应该很踏实了,因为后半生有了非常稳定的职业,应该在四周羡慕的目光中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生活有时候真的很戏剧,正当刘宏一心一意为自己的研究努力工作时,又一个挑战性的机会从天而降,令他措手不及。用他的话说,又是一个偶然。

长达十几年的东南亚研究,纯正的中国背景,再加上他孜孜不倦地追寻,刘宏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不断攀升。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一点不假。2004年的时候,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合并后成了英国最大的大学。拥有36000多人的大学有个新的设想,想开发和涉足一个新的研究和教学领域,确定的领域之一就是“中国研究”。设定此学科的原因,是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兴起和在全球业务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校方觉得在大学里增加对中国的教学研究应该很有份量。在经历了英国式的严格选拔后,有深厚研究功底的刘宏在众多候选人中胜出。

英国让他一切从头开始

虽然刘宏知道了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的消息,但是,真的要离开新加坡去英国时,他还是犹豫了:自己在新加坡工作10年了,虽然到了英国也是“终身教授”,但意味着要放弃在新加坡很稳定的环境资源,一切要重新开始。到了英国也许会有更大的发展,如果这次放弃,也许这样的机会就永远不会再有了。从学术的角度考虑,英国是一个文明的发源地,到了英国可能会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更有帮助。反复考虑后,他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狠下心辞掉了自己在新加坡的工作。“迈出这一步确实很艰难,要下很大的决心”刘宏说。

去年7月,刘宏正式就任,并在短时间内就着手筹建了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和孔子学院,开始了招生工作。今年3月,针对大学生鲜有到中国游学的问题,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第一次推出了由教育部资助的中国夏令营计划,其宗旨在于鼓励大学生到中国,不仅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也亲身体验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并在将来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学业或职业。曼大中国研究中心和孔子学院在这项全国性的选拔中,成功地赢得了英国教育部中国夏令营的主办权。今年夏天选派了200名大学生到北京。仅为这一项目,教育部就投入了25万英镑的经费。

第9篇

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品行端正。

2、报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满 6 年(到录取年的 9 月 1 日)的人员,可按照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名者,须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已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3、身心健康状况符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要求。 4、申请不转档的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为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二、报名申请

1、采取网上申报,我院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时间为 10 月 16 日 12:00 至 12 月 8 日 12:00,详见博士研究生报名公告(网址: 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2、申请者于2018年1月2日中午12:00之前向我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寄(送)达以下申请资料。我院预计于 2018 年 1 月中下旬公布考核候选人名单。

(1)北京大学 2018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请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admission.pku.edu.cn/bm)进行网上报名,上传相关材料,并打印“北京大学 2018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录取后须补交学历和学位证书,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到注册;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者,报名时须提交硕士或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国(境)外学位证书者,报名时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3)身份证复印件。

(4)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论文目录等)及其他代表性学术论文(是否发表不限;发表论文可提供含杂志封面的复印件)。

(5)毕业院校的正式成绩单原件。

(6)个人陈述(含对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拟定研究计划,3000 字左右,下载网址: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7)两封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信(下载网址: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8)三年内(2014 年 10 月至今)的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复试时携带原件进行确认。

备注:(1)以上所有申请材料,请按序号顺序排列并用燕尾夹夹好,放入大信封中再寄送。大信封封面请注明:申请人姓名+申请导师姓名+申请人手机号。

(2)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 5 号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19 室,研究生教务(收)。快递单上请注明:博士申请材料。邮编:100871。电话: 010-62753291。邮寄请使用 EMS 或顺丰,以保证寄达学院。面交材料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 8:30-11:00,下午 1:30-4:30),地址同上(北大南门内路东第二栋楼)。

(3)所有申请材料恕不退还。

三、选拔方式

我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选拨工作。“申请-考核制”分初审和复试两阶段进行。

1、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根据素质审核结果,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

2、考核将根据各专业的具体要求采取专业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对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

3、外语能力:以下英语水平证明可以得到认可(复试时需出示原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成绩 60 分及以上,本年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报名时间为 2017 年 10 月 16 日 12:00 至 12 月 8 日 12:00,考试时间为 2018 年 1 月 6 日。英语托福 90 分及以上;英语雅思 6.5 分及以上(A 类);国家英语专业八级成绩合格;三年内在相应的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位。提供其他语种(仅限学校规定的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语言水平证明的,须由院招生工作小组评估和认可,也可参加 2018 年 1 月 6 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小语种考试(合格标准另定,该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4、复试时间一般安排在 3 月中下旬(以学院网站通知为准)。申请人须参加专业笔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长 3 小时;综合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30 分钟。面试形式为向考官进行陈述,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的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并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

5、笔试或面试任何一项考核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从合格考生中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报经研究生院批准后公示十个工作日。

6、被录取新生的入学资格只在当年有效。新生入学进行体检,合格者方可正式注册,体检不合格者可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保留入学资格一年。

五、考核范围说明

考生应具备扎实的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基础。其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言要素研究领域:重点考察语言学理论、汉语语言要素及教学研究等领域,特别是语法、词汇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理论与教材研究领域:重点考察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研究、汉语教材研究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习得研究领域:重点考察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习得过程、影响习得过程的因素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

六、其它事项

1、学习年限、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按我校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2、有关招生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参阅我院网站“师资队伍”栏目;

3、如发现申请人提交虚假材料、作弊及其它违纪行为,将根据学校规定严肃处理,包括取消录取资格及学籍等。

七、招生咨询

第10篇

通过这次成功举办世博推介伦敦“上海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上海和上海世博会的海外宣传推广工作要按照“低调、务实、对路”的指导思想,配合国家外交大局,依托中华文化资源,瞄准时机,精准定位,开拓创新,致力于影响主要地区、主流媒体、主流社会,实现外宣效应最大化。主要体会如下:

打大局牌――主动融入国家外交大局,准确把握活动时机。立足国家外交大局,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展上海的外宣工作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国家活动,更应当主动融入我国重大多边国际活动的公关宣传。本次世博推介伦敦“上海周”抓住总理访英这一国家重大外交活动契机,利用欧洲广泛关注中国的热情和良好舆论氛围,有效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此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近年来欧美许多国家和主要城市都纷纷举办中国新年庆祝活动,伦敦已连续6年举办这样的活动。本次“上海周”活动选择在中国传统新年之际,以伦敦市中国新年庆祝活动为平台,寓世博推介和上海城市形象推广于节庆文化外宣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成效明显。

打文化牌――充分依托中华优秀文化,搭准国外受众需求脉搏。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和上海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一直是上海对外宣传遵循的原则。本次活动的成功经验表明,针对英国这样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以中华文化为依托,有深度、有历史地开展海外宣传推介,有利于国外主流社会更多地了解上海世博会、认同上海世博会。上海市委外宣办在深刻分析英国主流社会的特点和文化兴趣的基础上,根据我驻英使馆的倡议,最终选择了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中国青铜玉器展作为“上海周”的主体项目。这次展出的上海博物馆馆藏国宝级中国青铜器、玉器文物,一方面集中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城市文明,另一方面以“物证”形式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上海世博会主题。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大英博物馆馆长麦克・格瑞格的话说,“上海为推介2010年世博会而举办‘上海周’,它让英国人民能有机会在大英博物馆中一探中国青铜文化,这实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展览吸引了包括英国王室成员、英国政府官员、专家、普通民众乃至欧洲旅游人士等大批观众,许多观众表示,青铜玉器展是了解中国文明的“取景器”,也是理解和认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主题的一把“金钥匙”。

打创新牌――精心选择海外重点地区进行世博推介,有效放大宣传效应。韩正市长在“上海周”电视致辞中指出,伦敦“上海周”活动,是上海与伦敦之间一次富有创意的“对话”。伦敦是第一届世博会举办地。英国是历届世博会的积极参与国,也是上海世博会重要的招商、招展、招客国家,因此本次伦敦“上海周”把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上海与首届世博会举办地伦敦之间的对话作为主线,贯穿活动始终,在科学策划的基础上创新实施,实现了市领导对活动提出的“精心策划,扩大影响,关键在实效”的要求。除了青铜玉器展的文化“对话”外,世博论坛选择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该博物馆是在首届伦敦世博会场馆水晶官旧址上建成的,让英国城市规划及学术界专家学者在这里畅谈世博、聚焦上海世博会,无疑是一次有深厚世博历史底蕴的“对话”;另外,上海在伦敦旅游局大厦设置的电视演播室,围绕世博与历史、世博与世界、世博与上海等内容,对多位中英各界知名人士进行专访,实现了新闻“对话”。双城间一次次跨时空的“对话”是本次活动重要的外宣创新,既增加了新闻亮点有效扩大传播,也通过互动有效地对英国社会进行了渗透式宣传。这些开拓性经验表明,海外宣传推介活动只有不断突破既有模式和手段,增加参与性、互动性和可看性,才能取得更显著的实效。

打主流牌――大力增强推介亲和力度。全面锁定主流社会目标群体。从目前国外舆论环境及上海城市形象推广发展阶段来看,主流社会是上海世博会,以及上海城市形象推广的重中之重。要达到影响主流的目的,主体项目的场地选择、内容选择、合作对象选择等环节都置关重要。此次伦敦“上海周”,上海市委外宣办精心策划,选择了著名的大英博物馆作为主体项目青铜玉器展的合作方,并选择其历史最悠久的威尔士王子厅作为活动主场地,把“上海周”变成了上海与大英博物馆的共同重大活动,调动了大英博物馆的积极性和资源。活动期间,大英博物馆承担了贵宾邀请的任务,并打破了250年来不为非展品提供场地宣传的惯例,在正门悬挂了2幅4.5米长、1.5米宽并有世博会会标的“上海周”宣传条幅,在圆形中厅放置了2个充气海宝及2台播放上海形象片的大屏幕电视,向来宾和参观者宣传上海和上海世博会,有效地扩大了上海世博会在英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力。

打媒体牌――广交国际主流媒体朋友,充分发挥大媒体传播影响力。本次伦敦“上海周”活动得到了《泰晤士报》、《金融时报》、BBC等近40家英国主流媒体重点、积极、友好的报道,这归功于新闻宣传工作准备早、策划精、落实细,重视突出国际重要媒体的影响力和放大效应。从活动筹备之初,市委外宣办就与万博宣伟等国际公关公司接洽,充分发挥其国际公关优势,就“上海周”活动的理念、内容、主要媒体邀请对象等进行沟通。上海的新闻主管领导和英国主流媒体高层广交朋友,在增进感情的同时促进报道工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主任宋超与现任《泰晤士报》执行总编的詹姆斯・哈丁以及《金融时报》副总编张力奋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全面介绍“上海周”的创意和方案,引起对方的强烈兴趣,为媒体活动报道打下基础。在活动期间,市委外宣办和世博局落实了BBC World每日30秒、在黄金时段播放35次上海城市形象片广告,在《泰晤士报》投放量半版世博广告,气氛良好的“上海周”新闻会也催生了大批新闻报道,有效地对主流社会受众进行了信息覆盖。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与国际频道、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中国网等中央媒体与港澳台媒体也对伦敦“上海周”活动给予全力报道,凤凰资讯台连续4天正点滚动播出“上海周”消息,凤凰中文台每天播出长达10分钟的“上海周”报道荟萃,凤凰欧洲台连续4天播放活动专题报道,让“上海周”以及上海世博会的信息传递到更多港澳地区及欧美观众中去。

第11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6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成都山地所是中科院的以山地灾害与环境为研究主攻方向的国立研究所。我所面向国家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需求,在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山地环境退化、山地灾害防治与环境保育技术示范和山区可持续发展三个学科方向开展了长期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土壤侵蚀等山地灾害的形成机制、动力学过程和减灾理论与灾害防治工程;山地环境退化与重建、大型工程环境影响和山区环境规划与管理;山区农业、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地图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应用研究等。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勤奋学习、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需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三)已取得学士学位满六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同等学力与跨专业(指所学专业与报考专为完全不相关学科)报考人员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8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

(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以课题主持人身份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四)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最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两年学制或两年半学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需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具体报考要求请向我所咨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五)身体健康;

(六)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

(七)硕博连读考生需为我所非定向在读学术型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并满足以下条件:

(1)硕、博专业一致或相近,且本科课程成绩优良;

(2)硕士入学考试初试和复试成绩相对优良,或者为推荐免试生;

(3)第一学年全部必修学位课程考试成绩的平均分须达到80分以上,没有重修、补考、不及格记录,通过了博士学位英语考试;

(4)第一学年未通过博士学位英语考试,但满足以上其他条件的考生,如果硕士学位英语达到70分以上,可以参加当年中科院研究生博士入学英语考试并达到合格要求。

(八)直博生,从当年优秀推荐免试生中遴选5-10名,占当年的博士招生指标,直博生录取情况,请关注录取信息专栏http://www.imde.cas.cn/yjsjy/zs/lqxx/,直博生的录取名单在每年的10月初进行公示。

(九)在职定向报考考生,我所不鼓励在职定向报考,同时限制定向报考考生比例。详情可咨询我所研究生部(028-85233672)。

三、报名方式及报名手续

1.报名采用网上提交报考信息的方式。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一般在2016年12月10日—2017年1月30日间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填报报名信息(具体时间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公布时间),网址:http://admission.ucas.ac.cn/ 。

2. 2017年1月30日前在网上报名同时将以下报考材料邮寄或送交至研究生部。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纸质材料或者未进行网上报名,视作放弃报考。(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生部3-11。邮编:610041,联系人:姚彩云,联系电话:028-85233672)

1)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培养单位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1)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打印件;

(2)两名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的推荐书(附件中下载);

(3)硕士课程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报考秋季入学博士的应届硕士生,在报名时可先提交硕士生学生证复印件,并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有效证件复印件(居民身份证或军官证、护照、港澳台身份证);

(5)同一底片的一寸免冠照1张;

(6)硕士学位论文和论文评议书(应届硕士生可在2016年5月底前提交);

(7)以下考生还须出示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报考证明,证明上必须写明同意报考类型是定向还是非定向,签署意见并盖章;

①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

②拟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考生;

③现在履行合同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

(8)报名费200元/人(请转至山地所授权报名费接收账户: 账户名:姚彩云 开户行信息:交通银行磨子桥支行帐号:6222620530006942726。请在转账时请使用银行网银,切勿使用支付宝等三方平台转账,第三方平台转账无法显示转账者信息,不利于所财务调取转账清单及核对,同时将转账信息截屏发送至yzb@imde.ac.cn)。

2)硕博连读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以下材料:

(1)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打印件

(2)两名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的推荐书(附件中下载)

(3)转博登记表和考核情况表(所内网“研究生教育”下载)

3)直博生

(1)于2017年4月20日前提交最后两学期的学习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①最后两学期所学课程及已结课的课程成绩;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践活动)选题及进展情况;③政审表。上述材料须加盖所在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公章。

四、普通招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1、本所一年招生一次,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均在本所内进行。

2、初试的笔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申请免试)、英语(听力测试在复试中进行)和两门业务课,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政治理论课、英语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命题,业务课由我所命题。

3、初试时间为2017年3月,以准考证上的时间为准。

4、同等学力考生除了必须进行政治理论课笔试外,还必须加试报考专业的两门硕士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

5、复试的时间在初试成绩公布后,预计在2017年4月下旬,具体时间、内容和方式按照我所《2017年博士生复试细则规定进行》。

五、录取

优先录取第一志愿,

根据当年国家下达给我所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成绩)、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政治思想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录取名单,其中政审、体检或复试任何一项不合格的考生均不予录取,录取本所硕博连读考生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录取总人数的40%。

六、2017年博士专业目录

参考书目

第二单元:

2201 自然地理学:①《现代自然地理》,黄秉维,科学出版社,1999;②《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202植物生态学:①《植物生态学》(第二版),姜汉侨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②《植物生态学》(第二版),杨允菲、祝延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③《森林生态学》(第二版),李俊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203 土壤学:①《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②《土壤资源概论》,赵其国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

2204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205地理信息系统概论:①《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陈述彭、鲁学军等,科学出版社,1999;②《数字地球导论》,承继成、郭华东. 科学出版社,2007; ③《现代地图学》,廖克著,科学出版社,2003.

2212 弹塑性理论:①《弹性力学》,吴家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②《塑性力学概要》,陈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211 数值分析:《数值分析》(第四版),李庆扬等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三单元:

3301 植物生理学:①《植物生理学》(第七版) 潘瑞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②《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四版),陈晓亚、薛红卫,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302 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学》(第二版),王礼先等,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303 生态学:①《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尚玉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②《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方精云,高等教育出版社

3304水文学:①《水文学》,黄锡荃、李惠明、金伯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②《水文学原理》,芮孝芳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305遥感地学分析: ①《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一版),赵英时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 ②《定量遥感》,梁顺林等,科学出版社,2004.

3306区域规划理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豪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311工程地质学:①《工程地质学基础》,唐辉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312 水力学:《水力学》(第四版),吴持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313 高等土力学:《高等土力学》李广信,高等土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注:1. 专业课恕不提供历年真题及大纲,请考生勿以任何形式,任何途径向我所索取其它年度真题及相关信息。

2. 以上内容如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新政策为准。

七、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4430(063)

单位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联系部门:研究生部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电话:028-85233672

联 系 人:姚彩云

第12篇

潘文国:高中阶段,是我走上“古今中外”道路的真正起步。诱因之一是,在高中三年,我有三位语文老师和三年一贯的英文老师。高一语文老师邹兆玲将我的作文当作范文朗读;高二语文老师陈砚田与我诗词唱和;语文泰斗高三语文老师余邦彦也对我刮目相看。承蒙三位恩师的青睐与指点,我对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增。英语老师金峰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前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口漂亮的英式英语,加上一手好钢琴,迷住了很多人。听他上课,特别是英文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在金老师的熏陶下,我整个高中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能遇到这几位老师,就连我自己也觉得天生与英汉双语有缘。

诱因之二是,当时我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享有进图书馆借阅书刊的特权。一般同学每人一周至多借一本书,而且只能按目录卡填借书单,再由我代同学去借。后来我跟图书馆老师混熟了,能在里面自由自在地看书,也先于同学们读到他们所要借的书,这样我的阅读面和阅读量等于甚至大于同学们的总和。我在高中阶段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历史传记、科普常识乃至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书籍,这就使得我日后知识面相对较广、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

《求学・考研》:为什么您本科专业选了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却选了汉语音韵学?

潘文国:高考后我的两难选择就是报中文还是报外文。如果当时有对外汉语或者翻译专业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反复权衡的结果是,志愿一、三、五、七序我填的是中文,二、四、六、八序是外文,结果就听天由命吧。后来,我没有被第一志愿复旦大学中文系录取,却被录取到第二志愿复旦大学外文系,而当年外文系的录取分数比中文系还要高!后来有老师告诉我,因为我的口试成绩特别好,因而被外文系横刀夺爱,也不知是真是假。

我本以为将与中好告别,不料复旦外文系特别重视中文。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外文系接连用中文开设了文学概论、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四门课。上课的教师有吴欢章、翁世荣、顾易生、潘旭澜等,他们都是日后中文系的著名教授。我的中文不但没有抛弃,反而受到了更系统的教育。回想起来,这一段时光是我走上“古今中外”道路的关键。

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我报考英语当然是最自然的选择,然而我却报了几乎不为人知的汉语音韵学。其实这是我的“扬长避锋”之举。如果报考英语,我有一大批同学想回上海、回复旦,同门厮拼在所难免,我并没有必胜的把握;音韵学非我专长,也是连中文系多数学生都不懂的“冷门”,凭我研读诗词的积累,未必输给别人,加上我有外语的绝对把握,偏锋取胜的可能性极大。考试结果不出所料,我以全校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华东师大,开始了我正式的语言研究生涯。

《求学・考研》:按现在的说法,您属于跨专业考研。您怎么解决“横跨中西”的困难?

潘文国:汉语音韵学的基础是等韵学。等韵通,则全盘通;等韵不通,就只能做门外汉。为了从根本上弄通这一学科,我必须攻克等韵学。因为我原来的中英文基础都与语言学无关,所以我不得不从零开始,穷尽一切可能地阅读、自学。

同样,我的国学素养也是“赶鸭子上架”逼出来的。1988年,我被公派到英国留学,我告诉导师,我想写一两篇系统研究构词法的论文。导师建议:“要研究一个问题,必须透彻全面地掌握资料。”我沉下心来再一次从头做起,系统阅读、整理700多份海内外有关汉语构词法研究的文献,短短两年内做了几千页的读书笔记和摘录。原材料充足之后,我便着手撰写专著。一年后,我完成了计划中文献整理部分,结成《汉语的构词法研究:1898-1990》一书。

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喜欢善于自学的学生的原因。我以前经常对学生说,“一个问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一个回答不了学生问题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我喜欢学生提问题,也喜欢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研究进入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因为那可以促使我自己去做相应的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彼此联系的,没有什么严丝无缝的学科界限,尤其在思维方法上,各种研究都是相通的,可以一通百通。学习阶段包括博士生阶段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学生已经有了这么一个基础,那是我最欣慰的。我最不喜欢的那种只会死背答案的“职业考生”。在了解考生背景时我特别关注那种爱跑书店“淘”旧书或爱“泡”在图书馆什么书都翻翻的人,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求学・考研》:您为什么不招硕士研究生?这会让您错过很多善于自学的学生吧。

潘文国:目前在多数高校,一个导师往往既带博士,又带硕士,有的干脆不给博士生开课,让他们去听硕士生的课。如此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根本区别不开,博士生只是硕士生的加强版。这是造成中国博士生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因此自从我开始带博士生不久,就停招了硕士生。这造成我的学生中,博士生人数要大大多于硕士生,这在全国估计是不多的。

《求学・考研》:您有没有一种感觉,现在的研究生好像太多了。对某部分人来说,读研成了推迟就业的代名词。

潘文国:这背后有个深层次的原因,社会真需要这么多高学历的人吗?现在就业和扩招成了恶性循环,大学生无法充分就业,就扩招研究生;研究生无法充分就业,就扩招博士生;学术型研究生就业难,就大招专业型硕士生。教育部门跟着市场在起舞。学生看中的不是专业和学术,而是就业和收入。学生的质量只能越来越低,就业的困惑也只能越来越往后移。另一个方面,在一切向钱看的背景下,我们所看到的市场是扭曲的,并不能反映真实的需求。许多市场迫切需要的工作和地方都招不到人,例如某些高级技工或边远地区。人们眼中的“市场”如果只是大城市、金融业、高级“白领”和公务员岗位的市场,即使全民都成了博士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我倒想向真正有志成才的学生提几点建议:考本科看学校,考硕士看专业,考博士看导师。为什么本科要看学校?因为好学校能给你好的学习氛围,让你懂得怎么去读书。为什么硕士要看专业?因为到本科为止的学习都是在打基础,读研要开始规划人生了,必须选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一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二是能实现你对人生期望的。为什么考博士要看导师?因为选博导也是在选人生导师。人生导师的标准用传统的话来说是“道德文章”,要两者兼备,而以道德为先。光有学问的导师并不应该是首选,光有“门路”的就更不用说了。

《求学・考研》:部分导师会让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项目,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又衍伸出“导师是老板、研究生是打工仔”的说法。

潘文国:这种说法主要盛行在理工科的各专业中,特别是实验性比较强的。理工科的导师接的项目大,需要也可以进行分解和分工,项目的经费也允许他让研究生做很多工作。而人文学科的课题,个体性和思辨性很强,他人很难介入。以翻译为例,各人的翻译观、审美观不同,请学生译了,我仍然要花同样多的时间修改。写论文也是如此,同样的观点,学生写和自己写,在行文和语气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硕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和写学位论文,参与导师的课题不是他们的任务。我的课题有时会请学生参加,都是在不影响他们学习或者在与学习有关的前提下做一些基础工作。事实上,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到导师的项目里来本身就是一种理工科思维。

《求学・考研》:您是不是认为当下的理工科学生需要提高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