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14:5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近几年来,教育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如何创新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探讨的问题。要想实现创新教育,首先要在心理上转变原先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去动脑筋,改变教育方法。
【关键词】创新 两个第一 开启 学生 智慧之窗
Brief talk about “innovation education”
Han Hefeng
【Abstract】In the recent years, education reform is being developed vigorously. How to innovate education is the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discussed by each of our teaching staff. To achieve innovation education, what we should do first is to change the old education idea from our mind, based on which, to change the style of education.
【Keywords】Innovation Two “first” Initiation Student Window of wisdom
近期的报纸上有着这样一则报道:几年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11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调查评价。调查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知识;二是学习中创造性品格所占的比例。调查结果出来了,在文化基础知识的评比中,中国排名第一位,确实很令中国人骄傲。可是在第二个方面,即在学习中创造性品格比例的评比中,中国排名第十一位,也可以说是倒数第一位。两个“第一”都属于中国。这样的一则报道使我想到了我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已在我国提倡了多年,而创新教育则是教育改革中的一朵奇葩。这则报道像一声钟鸣,引起了我对创新教育的思考。
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为自己找一个正确的定位,要摆脱原有旧的保守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先进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并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并不是粮食,用填鸭的方法怎能输入学生的大脑?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去“吃”。教师要认识到教育不只是教学生“1+1=2”,让学生记住就可以了。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记住“1+1=2”后,自己能开动脑筋探索,使知识面扩大到“1+2=3”、“1+3=4”……
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的引导,教师应勤动脑筋,改进教育方法。教师应改变千百年以来形成的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育模式,逐步探讨,看怎样的教学模式才会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要把课堂当做教师一言堂,应打破课堂上沉闷的气氛,让学生去放飞自己的思维,大胆地思考,提出质疑,说出学生内心存在的真实想法。有这样一道老少皆知的智力测验题: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下一只来,树上还有几只鸟?你若问成年人,十有八九他会告诉你说树上没有鸟了。想一想,的确也是,打死的那只肯定掉下来了,而另外九只鸟也不是呆鸟,听到枪声当然会跑了,那么树上自然没有鸟了。但是,同样的问题拿到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回答会使你大开眼界:“阿姨,阿姨,我知道,树上还有一只鸟,那只打死的鸟挂在树上了。”“不对,不对,你说得不对。树上还有九只鸟,那个猎人是用无声枪打的。”“阿姨,我爸爸告诉我,不许打鸟,鸟是人类的朋友。”当老师听了孩子这些天真烂漫的答案后,告诉孩子们说:“你们的答案都不对,正确的答案是树上没有鸟了。记住,答案是树上没有鸟了。”于是,孩子们齐刷刷地说:“树上没有鸟了。”看似很成功的教育,但是老师们是否想过,我们在自以为是地传授给学生正确经验的同时,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应当让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早已设定好的框架之中,而是应当想方设法地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打开创新的研究之路。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已有不少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产生了一些有关于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这些完全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我们应当像蜜蜂一样,广泛地吸取大量先进成果,通过思考,形成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以全新的形象走上21世纪的讲台。“勤学、好思、笃行”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其中也包含着对教师的要求:勤于学习,真正做到学博为师;爱好思考,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落实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师应不断努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奋斗!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47-01
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我们发现创新在教学领域里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名词,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尝试、总结和努力,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水平也随着创新理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的提升。通过近三十年的数学教育工作,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剖析,我在这里将从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数学素质的关系、创新能力与数学素质的关系及新形势下自我素质的完善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创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理解,希望通过不断地总结,进而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一、新的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的长处是学生有扎实的双基,短处是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教育的宗旨本来是传道、授业、解惑。数学教育则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职校的学生。但是,在过去不恰当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有些学生对数学教育比较抵触,加之数学本来就比较枯燥,所以学生容易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众数学”的思想体系极为重要。它作为一种数学教育思想不仅在国外流行,而且得到了国内数学界的认同,其基本内涵是数学大众化,为大众所掌握和利用,是大众必需的数学修养,是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掌握的数学。 “大众数学的目标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好数学,人人学更多的数学;其特点是它要求在教学中要更突出具有共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它要求教学要重过程,重推理,重应用,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它要求教学是发展的,动态的,这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实施数学素质的教育,就必须以大众数学为指导思想,以此来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我在这里提出的教学文化的概念,其灵感来自企业管理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管理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管理原理和我们教学原理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成熟的管理方式,来优化我们的教学,不断丰富管理文化的内涵,以此使我们的学生受到更大的益处。这里的教学文化包含教与学两方面的内容,以一个教师的角度阐释自己对学生和对职业的理解。
二、教学文化的内涵
所谓“教学”者,乃“教”与“学”也。教学是教授者和学习者这两个主体的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学文化也就相应涉及我们的学生和我们教师自身这两个不同的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所得直接体现着我们教学的成果,我们要做的所有工作都是要围绕着怎么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来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培养他们以下四种能力:
1、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自学,与其说是一种能力,它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面对未知事物或者是遇到问题,都能通过自主的思考、探索、实践、总结,进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精神。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应该逐渐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加以适当的鼓励,从而让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便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从来都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我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定位决定了这种能力的养成与否,如果我们一味认为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创造的话,那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就太高了,我们况且不敢说有发明创造的能力,显然,用这种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那就更不合理了。我认为我们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着重在他们对于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时的思考方式,是思维上的创新的培养,鼓励他们对待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方法,抛弃标准答案,探索能更好解决问题的途径。创新的目的不是创造新事物,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更优化的事物,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这是创新的本质。
3、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是要直接面对社会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具备更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实际的课题,要想适应社会,就必须要明白社会优胜劣汰的不变法则,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给他们相互比较的机会,让他们心存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明确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社会的现实,再加之过硬的专业技术,对于他们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来说,应该是大有帮助的。
4、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除了以上几种能力之外,我们的学生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听起来有点老套,但是绝对的真理,是他们在未来人际交往中的关键。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我们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随着创新理念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职责早已不仅是昔日知识的灌输者,时代对于我们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而我们的教学理念也正处于一个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提升自己,实现自我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0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不少欠缺之处。须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一、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创新教育也随之形成。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并未达成一致,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创新教育只是一个噱头而已,他们认为当今学生的生源质量日益下降,传统的学习成绩提高都难以实现,创新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多数学生则对创新毫无兴趣,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竞赛、考试,为了分数而煎熬,所谓的创新、研究、合作等等都是奢谈。
2、传统教学管理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度的保证,但是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与创新教育要求明显不符,过分压制创新人才教育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传统教育体制过分注重整齐划一的管理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计划制定、考试考核要求、教师教学评价、教育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等方面都缺乏灵活性,而@些对于创新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制度的改变很难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3、创新教育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虽然这几年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日益加强。但是,离预期的目标仍然差距甚远,没有在广大的师生中形成足够的氛围和导向。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创新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保障,比如在教师的业务考核中要设置创新教育评价指标,并在职称提升和绩效管理中予以体现。因此,从政策上对创新教育予以倾斜是实现教师对创新教育产生足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二、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指导,没有正确的理念,很难实现正确的行动。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创新既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新,也包括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些创新则必须要基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如果仍然死守传统教育理念,很难真的实现教育创新。所以,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吸收新兴的教育理念,注意吸收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创新步伐。创新教育不是仅仅为了破除传统教育方式和观念,而是在破除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渗透当今世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最新教育理念,努力将人才培养成符合时代精神的建设力量。创新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养,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顺利转变。根据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来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制。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依赖于高校课堂的改革,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学科设置都要进行创新,构建符合创新人才要求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提升质量,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的思路过程,通过最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成果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创新、教学创新和课外培养创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其中教学创新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教学的创新无从谈起所谓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只有通过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拓宽专业范围和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学科综合型人才。
3、实施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政策导向
创新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保证。通过改革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减少各种浮躁之风,功利之心,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价值导向。科研奖励更要注重提高科研创新指标的权重,侧重科研成果的影响因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此外,要积极引导和推动教师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对于教师的教育创新探索和积极支持。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在教育创新、科教兴国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物理创新教育,首先要物理教育创新
物理学本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没有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就不会有物理学研究的进步。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反驳,就没有人类对力学的进一步探究。同样,没有我们对物理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物理创新教育。
1.物理教育观念的创新。在物理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原来的教育观念。把我们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自主教学,把上课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没有创新,我们就不会有进步。教育观念的创新,首先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的要有创新意识。
2.物理教育内容的创新。在物理课本上,我们除了有新课程内容,还有科学世界、STS、小实验、小制作等。在以前的教学中,可能我们重点讲解的事新课程内容,而对其它会置之不理。但是,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及好奇心会越来越广。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教育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学习和补充把学生的学习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教育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创新。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教学者推崇,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发展,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应运用实验的作用,第一?课,我们都会做一些小实验,如将一烧瓶中盛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倒过来淋上冷水,水有沸腾了;在冰柜中取出的冰棍向下冒白气等。这些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智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因;一个好的环境,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诱因。教育环境,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环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并且让学生能大胆的质疑,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校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针,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创新教育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要激励学生提出在学校看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如看见亮着的灯,思考为什么会发光;看见流出的自来水,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压强等。这些在增进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家庭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启蒙教育的第一学校。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它成绩并不理想,但就是喜欢摆弄各种电器。又一次在家中,他居然拆开了家里的电视,慢慢地欣赏起内部电路。这时,他的父亲下班回家,看见了拆开的电视后,不但没有发火,反而鼓励他说知道电视是怎样放出的图像吗?然后和他一起研究。并鼓励他认真学习,在书中会学到更多的电器知识。在他的努力和家长的激励中,该生成绩突飞猛进,高中毕业后居然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在大学期间还有多项电学方面的小发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就不会有那么强的创新意识。
3.社会环境对创新教育的作用。在我们的周围,自然科学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认真抓好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那么可以让学生能认识物理,认识科学。与此同时,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知识能进行一些尝试。发挥物理学科“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特点。将创新教育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
三、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执行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谭小金是一位敢想、敢干、敢担当的汉子,自2004年上任伊始,便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信息强校、特色扬校”为办学宗旨,提出“让全校所有学生都能参加一项自己所喜爱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思路。
学校还专门组建了“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副校级领导及各处室主任为成员,统筹整个学年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又成立了科学实践活动教研组,组织各相关学科的教师成员负责辅导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等日常工作。
“宜章一中的创新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的‘理化生实验’就已经开始了,每年一届的科技节到今年也有12个年头了。”谭小金认为,校园创新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既要让学生有凌云之志,又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以获奖和升学为目的的创新教育都不可取。”
为保证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了各科目创新活动的活动地点,做到定时、定人、定点,确保活动长期开展。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好的科技创新方案因材料、元器件等无钱购买而放弃制作,学校每年都会拨出一部分经费扶助科技创新活动。仅2012年,在校园创新中的支出就超过了十万元。
“累并快乐着”是学校专职科技辅导教师张永强、肖圣新从事创新教育10多年来的共同体会。在其他老师眼中,科技老师三天两头出差,四处带队参加比赛,看似风光无限,然而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从事科技创新教育10多年来,越发觉得这份工作很苦、很累。为了研究一个课题,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妻子也会问,老肖,你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值得吗?在我看来,只要学生喜欢,就值得。”肖圣新自豪地说。
张永强告诉记者,当初选择科技创新教育这条道路,完全凭着自己对科技的喜爱和执著。“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社会对校园科技创新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参与到创新教育的队伍中来。”张永强说。
为了充实创新教育师资力量,学校还特意聘请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玉平、副书记杨忠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李文健为校外科技辅导教师;莽山的“蛇博士”陈远辉、“鸟王” 站长陈军、莽山林业管理局科技科科技长肖小军也相继成为学校的科技指导专家。
每年4月是宜章一中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在这一个月里,全校4000多名师生都会参与到不同科目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科技节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有科技小论文、科技创新作品、技能竞赛、科普电影、科学活动、科普知识黑板报、主题班会、科普讲座等,深得师生们的喜爱。
2011年,宜章一中投资600余万元买下学校后山的200多亩荒山改造成植物园,目前已初具规模,园内树种多达百余种,林中鸟类上万只,这些都成为师生实践创新活动不可多得的财富。
为调动学生的热情,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独特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课题、小研究,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在课题立项、调查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学生肖丹、吴飞燕都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她们上高中之前,总觉得发明创新离自己很遥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现在已经喜欢上了发明创造。
“和以前相比,现在我的动手能力变强了,思维变活跃了,这些都得益于创新教育。”吴飞燕说。
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着眼于校外,充分利宜章县范围内的省、市、县科技基地,积极引导兴趣小组和特长队开展实地调查和校外科技活动,先后到莽山考察野生兰花、生态环境调查、野生动物养殖,到瑶岗仙进行有色金属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研究等,为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十多年来,宜章一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累累硕果。学生获各级各类奖励近60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九项;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先进单位;校长谭小金、副校长曹初凯、教师肖圣新先后荣获园丁奖;教师张永强被评为“第31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师”; 在2011年的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谭小金校长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教师”,并获“科技教师精英奖”;学生陈鑫磊获“〈鸿鹰翔〉科技创新英才奖”。
学校先后被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授牌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湖南省科技活动示范基地”;2009年被湖南省科协评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优秀示范基地”;2011年被郴州市科学技术局、郴州知识产权局授予《郴州市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试点学校》;2012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芙蓉创新奖、优秀组织奖。
关键词:创新教育 解放 创造力 理解 尊重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49-01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教育,在妈妈的肚子里我们感受着胎教,当我们出生时,我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习着生活教育的点滴,当我们到了学习年龄,更是体验到了知识力量的伟大,当毕业踏上社会,我们还在学习教育的成长路上一直摸索。真可谓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是受益无穷的。
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接受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提倡创新教育,即创新、创造力,它不等同于智力,它更是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不同,创新教育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提出,但直到科学发展的今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创新教育铭记于心,将其真正地应用。
1 创新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
1.1受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我们教师习惯于传授知识,学生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这种学习氛围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激情也被埋没,只能表现出更多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1.2家长过分地关注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
往往有许多家长喜欢将成人思维强加在学生身上,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喜欢与别人比较,而忽视了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辛勤努力。长期以往,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丧失信心,变得怨天尤人,甚至一蹶不振。其实家长不知道孩子自主的学习过程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步骤。
1.3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素质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实施创新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尊重学生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强烈的创造意识,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潜力的水平,要有创新教育的技能。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将“创造”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才能陶冶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2 实施创新教育的作用
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他大胆提出创新教育,并将其躬行于实践中。他认为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对人类科学的进步,都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
3 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只有承认儿童的创造力,才能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想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3.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幼儿对一切事物都特别敏感、好奇,他们很容易接受教育。但幼儿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强加在儿童身上,要知道儿童的思维与我们成人不同,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想象空间。当他们的想法与正确答案大相径庭时,我们也不要对其责骂。就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说: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3.2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打开创造的大门
手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幼儿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大脑发育。由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幼儿创造动手机会,如:在美术活动中锻炼儿童的撕、贴、涂、剪等动手能力,发展儿童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发展手脑协调,促进儿童思维、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自主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打开创造之门,走进绚丽缤纷的世界。
3.3解放儿童的双眼,让他们看清奇妙的世界
眼睛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年龄尚小,我们要引导幼儿多观察、多发现,给他们观察的机会,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幼儿通过眼睛看世界,感知经验就越来越丰富,这不仅能拓宽孩子的眼界,满足其好奇心,还能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幼儿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3.4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探讨生活的千姿百态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表达思维的过程。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让他们想说就说,自由提问,发表独立的见解,我们更要有一双发现孩子兴趣点的双眼,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发挥幼儿提问的价值。
3.5解放儿童的空间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我们不要把孩子关在封闭的小环境中,我们要让他们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扩大认识的眼界,带他们去亲身实践和体验,去尽情拓展广阔的天地,获得不同的知识技能和品质。
3.6解放儿童的时间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民族的未来;小组创造性活动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hen Wei
Shanwei Ci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Abstract: The power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huge economies of scale, advanced military technology, as an economic power and military technology to support - technology is the most powerful competitive place, and decid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 the important factor is innovation.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as a sourc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determines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It is because of China's educational decision-makers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proposed, but currently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or take the old exam-oriented education, evaluation means a single, most still use paper examination form.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you can use "group creative activity"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to evaluate.
Keywords: innov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the nation's future; group creative activity
2010年是一个令每位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一、创新是国家强大的根源
那么美国的强大之处到底在那里?笔者认为美国的强大之处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规模的庞大、军事技术的先进,作为经济和军事技术的支撑力量――科技的强大才是其最具竞争力之处,而决定科技强弱的重要因素就是创新精神。
在经济科技领域,以产品的超前设计和技术创新而闻名的美国苹果公司(Apple)的iPhone手机、iPad和Mac电脑风靡全球、持续热销。苹果公司的产品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创新,iPhone、iPad和Mac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它们将科技和艺术进行创新性的完美结合,消费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产品,而更像一件艺术品。著名电脑软件制造商美国Microsoft公司独霸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领域多年,无人能撼动。Windows操作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图形用户界面用于电脑操作上,使人们告别了令人头晕的操作指令代码,可以完全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操作实现管理工作,真正使电脑走进千家万户。
在互联网科技领域,美国Google(谷歌)一直都是独树一帜的公司,持续的创新,使其成为神话的缔造者。谷歌不断改良网络搜索技术,其目标就是让搜索变得更加准确和智能。著名媒体《Fast Company》评出2010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榜,社会化网站的霸主美国Facebook成为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
反观我国,却有很多公司还在走模仿美国产品的老路,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山寨“产品,这种没有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必将会走向衰落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曾经说过,“山寨现象”不值得做任何肯定、宣传和欢呼,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侵权、盗版来生存和发展,是没有前途的。
在军事科技领域,信息战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是由美国军方首先提出来的。信息战就是为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也指战场上敌对双方为争取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美军信息化作战创新是以战场信息系统为依据,从作战能力创新、作战体制创新和战法创新三个层次上展开的。美国新军革的启示是:新军革是科技创新。
二、创新与教育分不开
美国的创新能力与其创新教育水平分不开。基础教育阶段,在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美国学校允许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小学与初中,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放学后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美国的老师很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学生从小受到鼓励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美国创新精神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与国的竞争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作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源泉的创新教育决定着民族的未来。
三、创新教育与民族未来
我国教育决策层正是因为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适时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确立、课程结构的革新、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却做得不够,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已经影响到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然而国内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评价手段单一,大多数还是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的评价。试卷题目‘难、偏、旧’,将纸笔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忽视了评价的创新教育功能。
笔者浅以为可以采用“小组创造性活动“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纬度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评价不仅涵盖了智商,也包括了情商,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纬度全面的评价。
小组创造性活动的成果多种多样,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通过小组创造性活动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创新教育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为实现语文的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抓住“教师和学生关系”这一主要矛盾,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要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目标的综合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
1.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仿效和认识的榜样;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创新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调动语文教学动力,不断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完善、和谐。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勇于发散思维,紧跟教师思路,焕发课堂活力。
二、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在提问过程中,要保证所提问题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凸现学生人性,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被认可、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最强烈的求知欲望。
1.对提问进行创新,提问要注意吸人眼球,引人入胜。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将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一定要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一种更新颖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形成思维的跳跃。
2.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针对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多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在初中语文提问中,扭转目前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要多设置情境性问题,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感受,有利于激发其思维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抓住契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三、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的发展。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因此身为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
1.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向学生传达语文课本的人文精神。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为引导学生体验父爱的深沉博大,我用作品中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濡染父爱氛围,达到丰富学生人文情感、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这样既发挥了语文教育的优势,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了学生的美好心灵,完善了学生的人格。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教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要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逐步掌握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而且其求知的欲望和激情也会被点燃,创新能力会得到增强。
四、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往往是一讲到底,“一支粉笔一张嘴”,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勇于实践,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1.创新教育需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因此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使学生顺利获取新知识,以期达到实现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2.主体参与。在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等,使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真正成为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
3.精心设计,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先转变观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入手,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有很大的作用,它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因此,需要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意识,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可以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在探索教育的新理念的过程中,许多有志者在他们施教的过程中总结出令人注目的经验之谈,给我们身处一线的施教者提供了珍贵的启迪。纪连海老师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一、 从应考前,看纪连海老师的创新教育
应考前是学生的备考的最后阶段,从学生的角度看,绝大多数学生惶惶然、不知何从。纪老师觉得此时学生的心态和身体特别重要,放松身心效果最好。但几乎所有人关注的都是知识和技能,却把心态和身体放在一边。纪老师讲,“我看到,大多数学生越到了高考前学的越累,不轻松的心态会让身体特别疲惫,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其实,身体很重要,没有一个好身体,高考就可能失败。我经常见到学生在高考前几天得病,这是非常要命的。”正因为纪老师看透了关结,所以他所进行的教育很特别,不是强调知识与能力,而是“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们没得病的赶紧得病。得完病高考那天就没什么事了。”季老师的教育是有道理的。“弓满了必然会断,你晚断不如早断,早断了还来得及修复,真等到高考那三天得病,那真的就是一切都“病”了。这就是纪老师的创新教育,正给我们高中毕业班任教老师的不可含糊的启迪。
二、从应考的对策上,看纪老师创新教育的光点
显然素质教育在改革中取代了应试教育,但是应试考试依然独占鳌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势头仍是有增无减。面对着这种现实,纪老师在他的教育中亮出了他的对策,实在让人从中获启。第一个对策,“考完前一科后千万不要对题”。他认为,在高考中,很多学生经常受头一科“考砸”的影响,其实这里面大有说道。实质这就是一个心理问题,会影响到下一科的考试的发挥。纪老师给出的对策是“考完了一科、就想下一科。考好的学生,感觉不错,下一科的考前状态就更好了;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只要自己认为别人比自己答的还要差,心理状态就会好多了。第二条对策,是临场考试时要注意答题的章法。纪老师讲,在他眼里,临场很简单,前提要看自己的性格。平时比较自信的学生,倒可以在答题前先粗略地流览一下整个试卷,从头到尾那么两三分钟的时间看一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选择地先做比较容易的题,再做比较难的题,这样有利于时间的合理分配。而对于另外一种学生(一坐到考场里,心就发慌的),千万不要采取上面的做法,干脆就按着顺序一道道的做,不会的先空下。对于不会的题,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沉稳。在此时要鼓励自己,你不会的题,别人也不一定会,这样就可以放松多了。第三条对策,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纪老师强调、现在高考试卷实行标准化,大都是选择题。在答完题检查时一定要注意保持第一印象。许多考生在交卷前往往有十几分钟的剩余时间,往往特别喜欢用在选择题的复查上,对自己的第一次答案产生怀疑。纪老师在临考前对学生心理教育上、强调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第一印象,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要改变自己已经想想好的答案。(这是心理学中的下意识)
从以上三条对策来看,虽然对点不同,但从纪老师的教育上,亮点却相同,他闪亮的是重在心理教育,他把心理教育至于知识教育之首,这是他重要的创新教育的主体
三、从课堂教学,看纪连海老师的创新教育
纪老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善于思索,勤于纠误,勇于创新,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在创新教育中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有五点:一是“改变不了学生,只能改变自己。”纪老师是一个爱激动的人,同时也是一位特别尊重学生的老师。在课堂上如果有一个学生睡着了,他不会当众把学生叫醒,而是偷偷地走过去摸摸学生的头让他醒来。他认为学生上课睡觉,肯定是自己的课讲得不好有关。他说:“教和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要矛盾,所以学生出了问题,不是学生的责任,是你老师不行。”这句话就成了他20多年教学实践中座右铭,在实践中创造了与学生相容的独特风格,是一个敢用评书来正说历史的风云人物。二是变“历史课无趣为有趣。”纪老师调查过,大多数的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他认为历史中给后人影响最大的是人物。比如刘邦,由一个小痞子,当上了皇上。他是如何能做到的?比起那些知识点,这些东西是真正影响人生的(这就是创新教育),也是学生爱听的。所以,纪老师希望让历史课以人物为中心。他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高一、高二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采取展开讲。到高三开始转为应试,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第三是让学生感兴趣,会质疑,会借鉴。纪老师认为,要学好历史课,首先是让学生产生兴趣。每学期第一堂课却不讲课本,而讲历史的重要。他对学生说:学历史既有用、又没用。没用是因为历史不能让人赚到大钱,但有用是他能让你好好地活着。看看历史人物刘邦、曹操,哪个不是三灾八难的。成功的人物有几个没经过磨难的。学了历史,了解到伟大人物是如何成长的,在遇到什么样的苦难,你都会好好的活着。纪老师把有关的书和传记推荐给学生,只要学生随便打开一本,就会对这个人物、或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也会明白学历史有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他们的经历、做法可能给我们的学生一些启示,对他们的人格塑造起到促进作用。第四点是要教会学生看书和背书。这点启示并不让人感到新奇,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尝出新味。纪老师讲,许多学生都到了高三了,还不会看书。纪老师举了个例子,他问同学中国近代史第一章讲了什么?你分别用一句话和三句话概括出来,有关的同学就傻眼了。用一句话怎么能概括呢?纪老师告诉他,用一句话就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了。问他们熟不熟悉,都说熟悉。哪来的?都知道是第一章的题目。用三句话,不用老师再指点了,学生自然会去寻找了。我们的学生就是不爱总结,需要老师去引导,让他们把书读薄。背书,要抓住关键字,结合上下文去背这样就可以较正确地理解这句话了。第五点是“建议学生读励志的书”。他对学生讲,他在中学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童第周传记。童第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生物学家。由于家庭贫困,十七岁才迈入学校。中学时由于基础差,学校还令其留级。就是这样一个人,去比利时留学读博士,取得的成绩,让外国人瞩目,这个故事感动了他。所以纪老师建议年轻人一定读读立志的书,给自己树立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虚度时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可行的目标,并鼓励他们完成。
纪连海老师的创新教育,并非只适合于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他的创新的重要启迪是对我们一线实施者都是有益处,他既有教育理念的创新,又有教育模式的更新,更有教育实施的立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进一步展开,“创新”一词在教育领域获得了最高的使用频率,尤其面对全球只是经济的时代,学校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已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处于教育的突出地位。而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呢?我个人认为,应从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入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一、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一词可简单的理解为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它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是一个民族发展中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
1.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的教学观。
苏霍穆斯林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创新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树立创新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各种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接触到的事物持批评和怀疑态度,刨根问底,主动地选择新方法和新途径来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
2.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观。
创新教育既需要常规思维,又需要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及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标新立异的思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开,通过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来解答问题,这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培养创新的目的。而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且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由、自主、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引向创新之路,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
3.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才观。
从研究学生入手,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以教师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教师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意志,以教师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创新,培养出具有个性化的人才。
二、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以至于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认识的误区,认为学习书本知识知识死记硬背,不懂得去理解、去运用,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探索、研究认识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走向创新。
1.创设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保证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体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思考。正如冰心所说:“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不能给她们以思想……”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批评,应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用另一种方法来提问,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民主、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维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教育 独创性 教学 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开展语文课改中的创新教育。
1.以阅读为起点。读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指导学生先读预习部分,或是和课文相联系的课外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指导学生,对重要词、语句进行重点阅读,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化,领悟中心。另外,我在阅读中还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2.“问题”是关键。创新始于“问题”,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同学不敢问,主要是自卑心理或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这种两种心理。例如可以讲一些爱因斯坦、牛顿等名人的故事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第一可以激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其次,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问问题不能无目的乱问,而应问到点子上。在这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如在课堂教学写记叙文时,设计如下问题: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通过这样示范学生今后在学习写事的文章时就知道怎样问问题了。最后,要适当解答学生问题,对问题可以给予正确答案,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者相互讨论。辩论等自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独创性。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有耐心。(2)对学生的问题予以鼓励。(3)面向全体学生。
3.探究,讨论是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探究、讨论的方法进行课文的精讲,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间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及时鼓励敢于发言的同学。另外,教师也要置身于讨论中,并在讨论中适时的概括、总结和点拨。用精练而概括的语句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讲透。例如本册《捞铁牛》一文重点是理解怀丙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教师先演示实验,创设新意识,然后让学生探究讨论铁牛是怎样捞上来的?最后得出结论:铲沙一船身漫漫上浮―铁牛一点一点向上拔一拉上岸,这样很复杂的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了。
4.课堂小结是提高。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的知识以达到掌握或基本掌握。但这种掌握是零散的,学生没有整体印象。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进行课堂总结,将知识连片。在总结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就是一种创新。例如《海滨小城》一课,让学生根据要点进行总结,学生总结出全文主要写海滨和小城两个地方,写海滨抓住海面和沙滩景色,写小城,从庭院、公园、街道三方面来介绍,最后文章总结海滨小城的特点美丽、整洁,这样学生对整篇文章就能整体掌握。
5.反馈练习。整篇课文讲完后,就要进行一下反馈练习,主要是总结本课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化印象,并了解本课的教学效果,并及时对教学不足进行个体辅导。使其跟上教学进度。反馈可以让学生提问,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另外也可以口头和书面进行检测,通过难易适度的检测,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教师的要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语文课改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民主、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维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途径:
一、 在知识传授中夯实学生创新的基础
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语文知识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尤应给予相当的重视。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新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很难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这里要指出的是,我们也不能把语文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来追求,不能满足于学生只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储存起来,而应当引导他们拿出来应用,去获取新知识,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创新。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教学目标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搭一座桥”,他认为在搭桥前,先应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创新。
当然,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削弱了创新力产生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课本,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甚至向其他学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我们知道,广博的知识修养是创新智慧之花盛开的沃土,特别是在当今各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尤为重要。
二、 在改进教法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对学生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新知识中,学生才能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就范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前一种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创新式教学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思维活跃、透明,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教师也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师生在寻找答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都有效地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 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个人的素质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让人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创新性成就的则是水下看不到的那部分――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性格。所以,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创新性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性格比训练创新技能更加重要。因为我们知道,中学生还未进入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主要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新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性格,创新性格要通过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培养。培养创新性格,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胸怀宽广、坚韧不拔及自尊自信等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奠定下深厚的人格底蕴。实际上,我们语文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四、 在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取知识,能促进他们追求、探索新知识。近年来我校举办的语文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向个体活动,如古诗词欣赏、办语文手抄报、时文选读等。这类活动不仅使学生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使他们孕育新的观点,激发创作的灵感,并诉诸笔端;另一类是多向集体活动,如文学沙龙、热点问题讨论以及学生辩论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以及其他外来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宽松地进行思想的交流,同学们常常超越老师思维范畴,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这些观点和想法也许对于别人是陈旧的,甚至还是幼稚的,但对于他们来说可是难能可贵的新思想的火花。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实在是一举多得。
五、 在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忽视生活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则是最有害的一种。生活对于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来说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众所周知,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较其他学科更紧密,语文学习一旦失去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就很难谈得上真正在教学中培养创新力。所以,语文实践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语文课堂成为展示生活的舞台,生活实践成为语文学习的课堂。要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时间去接触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诸如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社会动态,组织新闻采访,参加公益活动,品尝生活甘苦等。
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人生、洞察世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同时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健康、丰富的生活爱好,从而陶冶情趣、情操,愉悦地开阔视野,振奋精神。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只要回归生活,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的源泉。
六、 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例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传统教育之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和它相配套的评价体制束缚了师生的手脚。要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就要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在评价中凸显个体的创造性,给个体以独特的阐释、理解、表达的空间。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想改革教学评价体制谈何容易,但我们不能知其难而不为之,我们要在允许范围内进行努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例。比如在平常考试中,我们在考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的同时,还可考一定量的没有统一标准、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创见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重视自己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考试形式上,我们还可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和开卷相结合。总之,教学评价要力求民主性、开放性、激励性,以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