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1:0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流通经济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问题提出与文献评述
流通是与消费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之一,商品流通是生产通向消费的重要枢纽,流通业的发展规模、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等都会影响消费的实现。流通经济的结构配置和发展速度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流通经济的发展与消费增长之间具有重要关系。
国内对流通业发展与消费增长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其中采用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献为数众多。冉净斐(2008)采用向量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检验了我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流通经济的发展会促使消费的增长,流通业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高于对政府消费的带动作用,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带动力高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带动力。李骏阳、包伟、夏禹铖(2011)通过全对数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检验了农村流通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丁凡凡(2012)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我国流通业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也有学者从定性角度分析了流通对消费的影响,如宋则、王雪峰(2010)通过分析商贸流通业在增进消费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贸流通业促进消费的发展路径。
流通经济与消费协调性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数据包罗分析方法对流通经济与消费的协调性进行评价。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是以相对效率评价为基础的系统分析方法,它一般采用一定的数学规划方法,并根据样本观测值,对决策单元(DMU)进行投入产出的有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它尤其适用于对同一类型的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系统进行评价。
假定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向量分别为:
X=(x1j,x2j,x3j,…,xnj)T (1)
Y =(y1j,y2j,x3j,…,ynj)T (2)
根据DEA模型的形式,可将评价模型写为:
max μTy0
s. t. vT * x0 = 1,θ
-vT X + μT Y≤0,λ (3)
V≥0,μ≥0
可将上述模型转化为其对偶形式的线性规划模型:
min θ
s. t. θ * x0 - X λ≥0,v
Y λ≥y0,μ (4)
λ≥0
现设S- = θ * x0 - Xλ,S+= Y λ-y0,可采用两阶段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首先,求解对偶形式模型,得到最优解θ*,然后求解下面的线性规划问题:
max w = eT S- + eT S+
s.t. θ* x0 -X λ-S- = 0 (5)
Y λ-S+ = y0
λ≥0,S+≥0,S-≥0
上述模型可用于计算决策单元DMU的纯技术效率,如果θ* = 1,且S+ = 0,S-= 0,那么称该决策单元 为DEA有效;如果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称决策单元为非DEA有效。将模型应用于流通经济语消费增长的协调性评价时,当满足DEA有效时,表明两者的投入产出效应达到最大,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在所有决策单元内也相对较高。
(二)指标选取
流通经济与消费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可构建如下:
流通经济发展对消费的协调程度(记为μ1)。该指标反映了流通产业的规模、技术的实际有效程度对流通经济增长的支持和利用的实际有效程度与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规模、技术有效值的迫近程度。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的协调程度(记为μ2)。该指标反映了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增长支持的实际有效程度与流通经济发展对消费所需要的实际协调度的迫近程度。消费增长与流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发展的协调程度(记为μ0)。该指标用于反映流通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之间的综合协调程度(Louise Crewe,Nicky Gregson,1998)。
本文设计了流通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以及消费增长对流通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以及建立的DEA评价模型,流通经济与消费增长协调性的评价过程如下:
以流通经济的各项指标作为投入指标,以消费系统的各项指标作为产出指标,便可根据DEA模型得到流通经济发展对于消费增长的有效程度θ1,流通经济对消费的综合协调程度θ1=μ1。以消费系统的各项指标作为投入指标,以流通经济的各项指标作为产出指标,便可根据DEA模型得到消费增长对于流通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θ2,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的综合协调程度θ2=μ2。计算反映流通经济与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的综合协调度:
θ0=μ0,其中θ0 = min(θ1,θ2)/max(θ1,θ2) (6)
式(6)表示流通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之间的协调一致程度。协调度越高,则表明流通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之间的协调一致程度也越高;协调度越低,则表明流通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之间的协调一致程度也越低,不是流通经济的发展滞后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就是流通经济的发展超出了消费增长的支撑能力。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6-2011年我国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物流年鉴2012》,所有指标都通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利用DEAP2.1对数据样本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的实证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
从θ1的数值可以看出,从1996-2011年,大部分年份我国流通经济发展对消费增长的带动力比较滞后,只有2006年和2011年这两年我国流通经济发展对消费增长的实际有效协调度为1,即只有两年达到相对有效,有效率只有12.50%。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流通经济发展对消费增长的适应性较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潜力被不断挖掘,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约束,我国当时的投资基本集中于技术设施建设上,而流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的自我积累,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并未及时产生带动效应,因此流通经济发展滞后于消费增长(宋则,2009)。
纵向比较各年度的θ1值可知,从1996-1997年间流通经济对消费增长的支持度有所提高,进入1998年直至1999年,支持度又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在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流通经济和消费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自2000年起,θ1值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回顾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可知,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并出台了促进农村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许多小型超市、专卖店等进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流通网络当时被不断普及,网络设施水平相比20世纪90年代有明显提升,因此它对消费增长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到2006年θ1值达到有效,即当年流通经济发展对消费增长的协调性较高。即便2008年再次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流通经济发展对消费增长的协调性有所降低,但是2009年起协调度重新上升,流通经济与消费的适应性又不断增强。
从θ2的数值可以看出,从1996-2011年,大部分年份我国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比较薄弱,只有2010年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发展的实际有效协调度为1,达到相对有效,有效率只有6.25%。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城市流通业主要通过外延式的方式发展起来,如增设网点、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等,其竞争优势主要依靠区位优势来发挥,且流通市场基本趋于饱和状态,因此即便消费增长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流通经济的增长,但在消费外延式增长的背景下,一旦其趋于饱和,那么流通经济整体上对消费增长的敏感程度就会下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流通业发展走创新道路,而消费增长也要不断促进流通企业改革内部发展机制,提高科技投入水平,不断凸显消费对流通经济的支持作用。
纵向比较各年度的θ2值可知,1996年至2003年我国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不断下降,其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消费与流通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致使居民消费不断表现出对流通业发展的不适应性。但从2003年起,我国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显著提升,到2008年达到相对有效,2008-2011年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基本保持良好水平。
从θ0值可以看出,我国流通经济和消费增长的整体协调性相对较好,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横向比较θ1、θ2、θ0可知,θ0与θ2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我国流通经济和消费增长的的协调主要取决于消费增长对流通经济发展是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国内消费市场,要把消费增长带动流通经济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切不可盲目地追求内需的增加。
综上所述,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协调性在大部分时期都相对较弱,流通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的整体协调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流通业作为连接各个产业与最终消费的重要枢纽,主要依靠引导消费来实现自身的不断增长,因此,要把消费增长带动流通经济发展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点。另外,国内流通企业要不断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实现流通经济向集约式发展,不断适应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改善当前流通经济发展滞后于消费增长的局面,从而实现流通经济与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冉净斐.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商业时代,2008(1)
2.宋则,王雪峰.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0(11)
3.丁凡凡.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李骏阳,包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为了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和中国流通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流通企业必须融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从供应商和客户两个视角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即基于一种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商管理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客户服务管理,优化供应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推动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增长。
关键词:
流通业;新型城镇化;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14
1 引言
21世纪是流通的世纪,经济一体化和分工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流通产业借助全球性的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发展完善,同时也开始打造出新的全球制造网络和全球消费网络,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因此,流通产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中。
以中国为例,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且流通产业占GDP的比重也逐年提高。1990年批发零售业占GDP比重约为6.8%,自此逐年增高到2014年达到9.8%。据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库统计,2010年中国批发零售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不到两年时间也就是2012年,中国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49394.4亿元,接近5万亿元,2013年增加值为56284.1亿元,超出5万亿元,2014年更是增加到了62215.6亿元,冲破6亿大关。
尽管中国流通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需继续发展。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批发零售业占GDP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了15%。因此,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流通业现状,加快流通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增强流通产业主导全球价值链的能力,并进一步地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流通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内的学者林文益(1995)、马龙龙(2015)、丁俊发(2011)、冉净斐(2012)认为,流通是由多个相互独立、互为条件、循环往复的商品交换活动连接而成的有机的运行系统,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体现商品交易的社会性,实现商品流通的价值。而大多数国外学者如日本学者田村正纪、田岛义博认为流通是由起点和终点连接而成的经济活动,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因此也可理解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对流通产业的概念,丁俊发(2007)认为,流通产业是指流通领域内包含的所有产业,包括商业、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餐饮业等几乎全部的服务业。而马龙龙(2014)、刘根荣(2014)认为流通产业只包括商业和物流业,具体指服务业中从事商品采购、分销的批发零售业以及从事物流职能的生产型服务业即物流业。而对现代流通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洪涛(2012)在《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兼对2010年中国零售百强分析》中指出流通产业经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性和基础性产业。荆林波(2013)在《中国流通业效率实证分析和创新方向》中提到现代流通产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引导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动力来源。
对流通产业的结构和发展战略问题,黄国雄教授在《把握商品流通发展的基本趋势――三谈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2012)中针对流通业发展战略,提出八点要求,其中现代化、一体化、连锁化是中国流通业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所要达到的三点重要指标。荆林波,王雪峰《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2)中提出中国流通产业为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实现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对中国流通产业现状和概念的认识,本文结合中国城镇化背景,从供应商和客户两个维度并融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提出能够实现城镇化建设与流通业发展有效衔接、加强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2 新型城镇化背景分析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日趋推进,一方面加快了城乡物资的流通,为现代流通业打开了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准确及时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成为流通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供应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因此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逐渐成为流通业关注热点。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必须以流通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两项并举、相互促进为前提,并进一步地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现代流通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尤其在客户和供应商管理环节。
目前,我国最终消费中由城镇居民来完成的部分超过50%,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在我国最终消费结构中,80%以上都是由城镇居民组成。城镇化成为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需求引擎”。而且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以分散生产、集中采购为明显特征的农产品供应市场,对下游的流通渠道和流通过程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通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变革迫在眉睫。
首先,为了充分彰显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必须促进批发市场、百货商店等传统业态的改造升级,例如打造以连锁经营为特征的城镇商业网点和以天猫超市、京东、唯品会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零售业态,提供满足城镇居民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的商品服务,以此充分挖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扩大的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其次,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步伐,还必须提升农产品的供应水平、拓宽农产品的供应渠道、完善农产品的供应管理,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带动流通业的发展。
3 创新对策
在数字化商业变革的驱动下,中国流通企业从传统的业态和领域转向新的业态――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为托运人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物流战略。与一般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不同的是,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并不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和生产制造,它的上游只包括产品供应商,下游只包括最终客户,因此,现代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创新有两个切入点:客户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现代流通企业应更多地倾向于运用预测型与响应型结合的供应链模式,进行战略规划,并利用新一代网络技术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水平。这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流通产业发展两项并举,充分发挥流通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支持功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3.1 建立差异化、多元化客户服务机制
新型城镇化导致不同收入,不同需求结构的居民逐渐向城镇集中,而不同收入、不同需求结构的人群对商业服务会释放出异质性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一直致力于为一二线城市提供流通服务的流通业,倘若盲目地把大城市的商业运营模式简单地复制到小城镇中,而忽略了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必然会阻碍城镇化建设进程和流通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结合当地城镇化消费群体特征对消费人群进行细分并进行准确地市场定位,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结合实际,由不同流通企业提供不同的流通服务。
一般地,流通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称为流通业态,它往往是企业在认真分析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后得出的决策结果。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流通环境不断更新,迫切要求流通业态也要不断创新,以此获得流通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传统流通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企业运营模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品牌建立和特色创新。例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的连锁商业进行品牌细分形成经营梯度,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选择性,在推进我国连锁商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形成大型县域城镇有大型综合超市、小型区域乡镇有大卖场、居民社区有中小超市、居住小区有便利店的梯度格局。
这种差异化客户服务战略不仅适用于实体流通企业,在网络零售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城镇化中,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如手机、iPad等的应用,移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电子商务更是迅速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网络零售开始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另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高品质的流通服务成为流通企业打开市场的有力武器。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消费结构、特色各异的中小城镇,应适当地结合当地文化、习俗等进行消费群体的划分和消费市场的定位,然后对营销策略和流通服务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购买家电的时候,在支付方式上,往往喜欢货到付款,并且希望厂家提供送货上门和装修服务;新疆,哈尔滨等偏远地区的居民在网上选购商品时则一般喜欢包邮的方式;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县城和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当得的居民喜欢包装精致,大方体面的商品,因此对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包装、加工处理、安全配送等环节更为注重。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诸如类似的消费特征和消费习俗有很多,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如订单信息收集、客户反馈、客服主动咨询等方式,定期对这些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类,并据此重新划分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流通服务方案。如同城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样,流通企业也要以动态、多元的方式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流通服务。
3.2 加强供应商管理
农产品在生产和消费上具有明显的分散生产、集中消费的特征。为了将各类分散的商品集中起来,丰富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产品供应的效率和效益,不能仅从已有的供应商体系中进行选择,必须开发新的、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商。城镇化要求政府加大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在农产品集散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帮助农产品生产商将大量分散生产的产品聚集起来,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集散功能。流通企业也可以采取与农户订立合约的方式,集中收购。但无论是哪一种采购方案,在开发新的供应商的同时也要注重供应商能力的培养,例如,采购方可以派驻地工程师以直接参与的方式,完善批发市场或农场的农产品仓储运输、加工处理、包装、配送、电子结算等信息服务功能,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帮助供应商建立起内部的改革能力,在供应商乐于接受的基础上促进绩效的持续改善,而这些改善也会提高供应方的服务质量和采购方终端产品的质量。
建设批发市场属于流通企业外部的、间接的供应商开发,而推进城乡流通一体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流通组织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直接将供应商纳入自己的职能团队,把供应商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进行管理,这种供应商的早期介入和采购方的早期参与将大大改善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工艺、价值分析等活动,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销售绩效,提升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水平,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产生1+1>2的效果。
因此,要着力引导、鼓励大型的流通企业在农村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这种方式更有利于供需双方的紧密合作,信息的沟通顺畅,更有利于供应链的同步化和一体化。从供应商的角度,可以快速、准确地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对农产品制造和农产品质量的控制,增加制造的精益性。从流通企业角度,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共享生产信息(包括生产计划、库存水平以及销售数据等)在生产上帮助供应商,缩短订货提前期,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库存水平,提高流通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和反应速度,保证送货的准时性;可以共享供应商的技术研发成果,让供应商参与农产品的设计,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革新;作为流通企业自己的供应商,甚至可以共享管理经验,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供应商也会因为受到激励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4 结语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刺激了城镇居民对工业品、农副产品、日用品等社会消费品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商品流通,为加快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条件。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流通企业应该深入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此提高流通效率、改善流通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尤其要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从客户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创新对策,实现流通业和城镇化两者的相互促进发展,在促进中发展,在发展中促进,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参考文献
[1]Anderson H.James,Bentancourt Roger,The Distribution Sector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Are there Patterns?Yes[J].Economic Enquiry,2002,40(2):166176.
[2]林文益.论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特点和有序化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5,(05):1115.
[3]马龙龙.浅谈当前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研究,2015,(03):19.
[4]丁俊发.中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06):2024.
[5]冉净斐.重构流通经济学: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0):1418.
[6]张岩.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流通经济,2007,(02):811.
[8]马龙龙.京津冀一体化 流通产业先行[N].国际商报,20140623(A08).
[9]刘根荣.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4,(03):7989.
[10]洪涛.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兼对2010年中国零售百强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2,(01):1318,32.
[11]荆林波.中国流通业效率实证分析和创新方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3,(06):1317.
[12]黄国雄.把握商品流通发展的基本趋向――三谈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J].中国流通经济,2012,(07):1720.
[13]荆林波,王雪峰.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02):1520.
[14]田野.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服务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关键词: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 菲德模型 实证研究
引言
从2008年河南的胡萝卜、白菜滞销到2011年的河南芹菜、湖北包菜等蔬菜滞销,类似现象的频繁出现,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频发的农产品滞销现象表面上看,反映出广大农民对市场经济下的农产品价格规律还很不适应,在种植结构调整上盲目跟风,最终导致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农产品过剩滞销;但是究其根本,农产品的滞销现象充分暴露了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农超对接不完善等。有关人士在2010年5月的商务部例行会上指出,相较于游资炒作、天气情况恶化这些短期因素,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流通环节成本在农产品方面体现得比较高,是国外的2-3倍。加强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是解决农产品滞销现象频发的根本原因。
文献综述
从国内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专家和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上。
周力、周革非(2005)从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个方面着手,认为要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框架的建设,提出要注重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规范批发市场,还要发展零售市场。主张农村日用品工业消费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应该同时发展,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要加大整顿力度,建立农资价格监控机制和农资损害赔偿机制。要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门槛和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且在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取向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如建设加快政策创新加强法制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呼吁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经济环境等。
刘湖、彭晖(2006)分析了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除了提出新农村现代流通组织网络建设的建议以外,还认为要加强农村流通管理体系的建设,要弄清政府的角色定位,加强农村消费者维权机构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刘建湖(2006)提出不应该采取二元结构模式分割处理城乡商品流通问题,而应采取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否则只能分化和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鸿沟。他主张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
张学鹏(2010)认为城乡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启动乏力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当前各地城乡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体系不完善、规划滞后、监管不到位和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等突出问题,提出一要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二要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三要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
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乡流通体系,本文主要以菲德模型为基础,探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对流通经济的促进效应以及外溢效应。
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必然性
农业是我国举足轻重的经济板块,探索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构筑城乡商贸一体化的流通体系也具有借鉴意义。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而市场的关键在于流通。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是涉及城市和农村的双方的,将流通方向进行分开区别的流通体系。将城市对农村的物流支持和服务体系也纳入了整个农业物流的流通体系之中。
从产业组织层面来说,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可以界定为:城乡流通服务的供给方、需求方或供需双方基于提高流通服务品质并实现流通服务供需均衡的需要,以产权控制或资源控制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对城乡相关流通资源进行整合的行为(聂凯,2008)。
流通一体化意味着将供应链中与流通相关的多个个体整合成为单一个体,由一个组织来完成原本由多个组织承担的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流通活动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强调通过一个系统内所有流通活动之间的协同,去追求流通总成本的最小化和预期的客户服务水平。
建立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利用这个物流渠道将城市工业品送到农村,同时将优质农产品带进城。建立城乡商品双向物流,关键是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要对农村市场进行细致的调研,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及时了解城市和农村的商品流通信息,根据农村市场特点,建立农副产品收购交易平台,在销售商品的同时,收购农副产品,增强农民购买力。同时,将收购的农副产品直接进入城镇市场。
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实证分析
(一)菲德模型
测算社会收益率即外溢性弹性的模型有许多种,菲德模型就是比较适合本文分析城镇和乡村商贸流通的社会收益外溢以及对流通经济增长的影响。
菲德(Feder,G)(1982)在研究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构造出了出口和非出口两部门模型,并且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为了分别测算这两种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菲德提出了两部门分析框架,即将整个经济部门划分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将整个经济领域的生产活动都界定在这两个经济部门中,并且假设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率不同,由此分别构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的生产函数。基于两个部门生产函数的不同,推导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的计量模型。
菲德用该模型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969-197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具有重要的外溢作用。第一,出口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率往往比非出口部门高,这就会使得要素从非出口部门流向出口部门,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第二,出口部门可以带动非出口部门在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提高,出口部门与国际接轨,生产管理技术得益于国际先进经验,这样就可以带动非出口部门在这方面的提高。
菲德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1)
其中:K=KX+KN;L=LX+LN。在式(1)中,Y表示整个经济总产出,X表示出口部门的产出,N表示非出口部门的产出,K、L分别表示投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
(二)基于菲德模型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菲德模型的基本思想,本文将整个流通经济部门划分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和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两大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Z=f(KZ,LZ) (2)
N=g(KN,LN,Z) (3)
式中:Z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产出;N为乡村商贸流通部门的产出; L和K 分别是劳动力与资本要素,下标代表部门。式(3)假设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产量水平(Z)会影响经济中乡村商贸流通部门(N)的产量,即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会受到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外溢效应”的影响。劳动力(L)、资本(K)和社会总产出(Y)可以表示为:
L=LZ+LN (4)
K=KZ+KN (5)
Y=Z+N (6)
用δ估计两部门间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即:令δ=两部门间边际要素生产率之差,表示如下:
(7)
gl代表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gk代表乡村商贸流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fl代表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fk代表城镇商贸流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δ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与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力差异,本文认为其取值为正,即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高于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对式(6)的两边求微分得:
dY=gkdKN+gldLN+gzdZ+(1+δ)gkdKZ+(1+δ)gldLZ (8)
将式(4)、式(5)代入式(8)得:
(9)
其中,α是乡村商贸流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β是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劳动力的弹性系数;γ代表了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γ代表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外溢作用(gz)与两部门间要素生产力差异()两种作用之和。、和分别是总产出、劳动力和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产出的增长率;是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产出占社会总产出的比例;是国内投资占总产出的比例,本文将国内资本的投资视同为资本存量。
为了分别估计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外溢效应和相对要素生产力差异,假设对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产出的弹性是不变的,令θ为g关于Z的弹性,则有:
(10)
将式(10)代入式(9),得到:
(11)
分别将一个常数项和一个随机误差项加入到式(9)和(11)就成为所需要的回归方程。通过式(9)对参数γ的估计,可以得到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对式(11)中的θ和δ进行估计,可以得到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的外溢作用参数(θ)和相对边际要素生产力差异(δ)的值。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本文构建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如下:
其中,C代表常数项,μ代表随机误差项。
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在样本空间尺度的选择上,本文以我国城乡作为样本空间,探究全国范围内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对流通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在时间尺度的选择上,以2001-2011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数据处理的对象。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社会总产出(Y)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劳动力(L)以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作为收集的依据,资本(K)采用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产出(Z)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级数据,县和县级以下数据即为乡村商贸流通部门的产出。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全国的数据进行分析,所用数据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年)和中国统计局网站。
(四)回归结果分析
式(12)的回归分析。对式(12)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R2为0.984,拟合度比较高,F检验值为104.728,因此拒绝总体回归系数为0的原假设。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发现,变量、、()()的t值分别为:2.539、0.650、7.213,分别大于t显著水平值, 因而拒绝自变量偏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式(12)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模型中解释变量前系数均为正,且统计意义显著,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促进作用,即投资率每提高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提高0.33个百分点;前系数为正,且统计意义显著,说明就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太明显。
式(13)的回归分析。对式(13)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R2为0.985,拟合度更高,F检验值为67.146,因此拒绝总体回归系数为0的原假设。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发现,变量、、()()、的t值分别为:1.902、0.208、
-0.288、0.520,分别大于t显著水平值,因而拒绝自变量偏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式(12)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回归方程中,θ=1.611表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产生1 单位时,其中就会有1.611单位的作用外溢到乡村商贸流通部门,从而影响乡村商贸流通部门的产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相对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力的作用,如参数δ(通过计算知δ=1.9)所示,δ=1.9表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两部门同时投入1 元的资金,城镇商贸流通部门获得的产出要比乡村商贸流通部门多1.9倍。这也说明了城镇商贸流通部门有较高的生产率。可以看出,城镇商贸流通部门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为了更好地拟合实际,客观地反映事实,两个回归方程都进行了消除自相关的处理,即引入残差的一阶的自相关系数,D-W统计值均在2以上,可以判定本文的回归已经消除了自相关。
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商贸流通部门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 测度结果发现:第一,从我国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直接影响来看,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是我国流通经济近年来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第二,从我国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间接影响来看,城镇商贸流通部门对乡村商贸流通部门的外溢作用不明显,对流通经济增长起到的是抑制作用。这一结果说明中国乡村流通体系存在较大的问题。
基于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改变以往市场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构建起以县域为中心,集镇网络为骨干,联系乡村分散网点并与农产品采购网络结合起来的设施先进、运作规范、联结紧密、辐射半径大的现代化流通网络。在农产品流通网络组建过程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加盟、连锁的形式,有选择性地吸纳实力雄厚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加入到经营网络中,利用它们商业网点和流动资金解决建设费用缺口。
加强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农民劳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一条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农民消费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搞活农产品与城镇工业品的相互流通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有效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培育农民流通组织发展等措施,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应尽快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采取现代组织方式,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程艳.商贸流通理论的发展及评述[J].浙江学刊,2007(5)
2.汤向俊,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约束条件及其路径选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
3.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流通经济,2007(2)
4.Feder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3,12(1-2)
5.梁云.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及实践[J].商业研究,2009(8)
6.宋宇.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3)
7.陈文玲.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J].商业研究,2006(5)
8.刘湖,彭晖.构建新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城乡和谐发展[J].消费经济,2006(8)
9.聂凯.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Feder,Gershon.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12,No.1-2,1982
关键词:商业全球化 国际化经营 市场空间 商业发展
商业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经营国际化、跨国经营是三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同一的概念。全球化是对世界经济运行特征的描述,国际化与跨国经营则是对企业经营地理范围的界定。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或跨国经营,前者是后者的结果和总和,后者则是前者的基础和条件。商业属于服务领域,商业活动的全球化属于服务在跨国流动。商业全球化表现为三个层面:
流通经营模式和技术的全球化
商业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百货商店之后,相继出现了超级市场、便利店、大卖场、邮购商店、仓储式商店、折扣商店、网上购物等新兴零售业态,以及连锁经营、购物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新型流通经营方式。商业的发展是人类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结果,应为全世界分享。新型业态和先进的流通经营方式可以通过引进、学习的方式在国际间传播,但跨国经营加速了新兴商业模式的扩散,世界零售巨头的海外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国零售模式和技术的革命。流通经营模式和技术的全球化缩短了世界各国(地区)商业发展的差距,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符合商业自身发展的规律。
商品流通全球化
以中国为例,近两年一些世界级零售集团每年前来采购的商品逾百亿美元。世界零售企业在中国大量采购商品决不是偶然现象。全球大型商业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在抢滩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的同时,已逐步清楚地意识到中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制造中心的存在,他们已将中国列为全球商品采购的重要基地。
由于消费文化与传统的关系,居民消费的消费品一般以本国产品为主。同时,商品的充分国际化是不经济的。但这并不等于消费品就不可能全球化。通过国际跨国零售企业的采购,让世界人民享受到了廉价、优质的商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全球化的优势所在。
商业资本的全球化
商业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商业全球化的载体。商业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客观上弥补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商业资本的不足,帮助这些国家尽快发展新兴的零售商业。商业资本国际间的流动体现了各国对这种资本的互相依赖性。
有专家认为,生产的全球化本身是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表现。据此我们认为商业或流通经济的全球化,是一种更为先进的交换方式,是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指出“只要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且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分工给予特殊类资本家的职能,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国际商业资本跨国媒介商品交换,效率大幅度提高。其商业的效率表现在两方面:大量购进,生产企业尽早回收资金;迅速卖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顺利实现商品“惊险的跳跃”。商业资本的基本职能媒介商品交换。商业资本的职能与其归属和运行的区域范围无关。因此,作为一种职能资本跨越国界媒介商品流动合乎规律。
我国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与对制造业的全球化基本认可,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表示欢迎不同,国内对商业的全球化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和排斥。跨国零售巨子抢滩中国市场,引起了理论界和业界深深的担忧。然而人们在高度关注外资商业进入对国内流通冲击的同时,显然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即我国商业资源已经过剩,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世界级的大型商业难以成长。当前我国商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并不是应该如何避免(事实上不可避免)被卷如全球化,而是恰恰相反,如何尽快走出去,主动参与全球化以求得进一步发展。
如何摆脱供应过剩、过度竞争,引导商业持续健康发展?国际化经营、融入全球化经济是有效途径。
国际化经营为国内商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内各地区商业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6%,商业网点占全国网点的比重高达62%。西部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7%,零售网点占全国零售网点的比重不足16%。然而将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仅仅归结于商业企业的布局是不客观的。西部区域内购买力偏低导致商业资源难以在东西间流动。我国市场结构调整需要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即国内的商业资源需要跨越国界进行配置。
商业企业在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国内市场展开,各国市场商业的供求和竞争态势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市场态势在不同的国内市场并存。这就为借助国际市场调节本国商业提供了条件。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商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积极向外拓展。单向开放不仅超出承受能力,而且失去机会。商业企业国际化经营,首先,为国内过剩的商业资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二,互补的国家国民将从中得益;其三,资本对外扩张可以减缓国内市场的竞争,推动市场结构逐步优化。
国际化经营是培育世界级商业企业的必由之路
2000年美国零售巨人沃尔玛一年营业额高达2000亿美元,家乐福年营业额达789.7亿美元,而同年中国的零售业老大――上海联华超市集团一年营业额仅为111.4亿人民币。人们在感叹国内商业与世界商业巨子的规模巨大落差时,很少探究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即2000亿和近800亿美元背后需要有多大的购买力给以支撑。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世界级商业企业,然而简单的合并无法造就中国的沃尔玛和中国的家乐福的,有限的国内市场缺乏培育国际级商业巨鳄的容量。必须走出去,向海外扩张。跨国经营,到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去谋求发展是培育中国沃尔玛、家乐福的根本出路。
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国际化经营涉及各个方面,是国内商业面临新的课题,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思维、探讨新的策略和新经营方式。
多层次展开国际化经营
当前在推动国有大型商业向国外渗透的同时,应当支持富有生命力的民营商业资本到海外去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上世纪末开始,我国一大批地区性民营商业企业开始崛起,据报道这些企业的年采购和销售额已达10-30亿元左右,有的已经入围国内零售前30强。今年初民营企业家,湖南步步高董事长自费请专家起草法案要求制订“大店法”以限止跨国零售在华的扩张,为民企成长赢得时间和空间。然而,且不说《大店法》与WTO的承诺是否冲突,即使通过《大店法》,在国内商业资源已经过剩的背景下,民营商业企业同样难有快速发展的机会。
企业实现国际化
要真正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一部分,企业必须本身国际化。商业企业国际化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经营人才国际化 参与世界市场竞争需要聚集世界一流的管理人才。商业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管理(总部)当局应该聘请国际著名专家,并为他们主持企业(集团)的管理和经营创造宽松的条件。我国一些成功的商业企业领导有丰富的经商经验,但他们熟悉的是国内市场,国际化经营则是新的课题。
企业组织国际化 国内商业缺乏海外经营的经历,应该考虑举办合资公司,通过这种方法使国内商业企业链接到全球化经济中去,“借船出海”。合资可以由外方控股,权利和义务对等,外方占有的股份与承担的风险是对称的。与那些成功外国商业合作可以分享其丰富的经验、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已有的影响力和市场。与当地企业合作则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
谨慎选择目标市场
海外投资目标市场选择以投资环境的评估为前提。政治方面,东道国政局是否稳定十分重要,政府变化必然影响政策(包括对外资政策)的延续。国内是否存在种族纷争、宗教冲突或排外情绪,这都严重影响外国资本的经营。恐怖活动则是当前必须考察的,它将对投资和投资者形成威胁。经济方面,东道国国民的购买力水平制约着市场需求的规模;但从长远看经济的增长率的高低,决定外资能否分享成果;劳动力成本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外资的经济效益。此外,还有法律、金融、文化都是选择国家(地区)需要考察的因素。
我国的商业国际化应从周边熟悉的国家开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我国经济关系密切,目前正不断开放,前景十分广阔。越南、柬埔寨、泰国、文莱、老挝等国与我国有传统经济往来关系,当地华人多,中国商品受欢迎。这些国家同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协议将对我国企业在当地投资提供便利。此外,如果有机会,那些与我国关系友好的非洲、拉美国家,也可以成为国内商业发展的目的地,但目前重点似应在周边熟悉的国家。
根据国情确定业态
零售业态,从百货商店、超市、便利店、品牌专卖店到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店,直至购物中心、销品茂都是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提高相适应的。各国国民的收入不同,需要不同的经营方式与之匹配。同时,零售业态还受城市规划、人口分布、居民购物习惯等众多因素制约,因此,无法确定统一的进入业态形式。
进入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应该从百货公司开始,温州商人在朝鲜的成功就是先例。但在具有资金和经验的基础上,如果当地具备条件(包括当地政府支持,居民收入提高)也可考虑向其他业态发展。进入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则可以考虑筹建大型超市,这种业态商品齐全,能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买服务,价格比较低廉,因而比较容易吸引顾客。但必须考虑当地的城市规划(大超市一般建在城乡结合部)和当地政府的态度(因为此种业态对周围商业的生存影响较大)。
政府支持,企业为主
关键词:现代物流 连锁经营 中央采购 配送中心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70-03
流通经济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从战略上来看,抢占现代流通这个制高点,对于我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等新型流通业态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的一个助推器。作为新业态的现代物流,其快速发展为连锁经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连锁经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一、现代物流对连锁经营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成为继自然资源、劳动生产率之后企业值得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成功的连锁经营离不开合理化、系统化的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对连锁经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提升连锁经营的运作理念。连锁企业传统物流多以产品生产为价值取向,在向市场提供服务时,主要着眼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以自身的成本核算为服务价值取向,企业通过第一方或者第二方物流运作时容易造成服务的被动性、波动性、短期性,从而难以达到服务增值的目的。而以第三方物流等形式运作的连锁经营物流,更具备专业化水平,更加突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导向,促进企业物流服务从传统的单一向综合、一般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推动企业经营运作理念的提升。
2.可以优化连锁经营的管理模式。连锁经营由采购、仓储、流通加工、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功能构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物流合理化则是整个连锁经营管理所追求的目标。连锁企业现代物流的管理更加注重外部关系,将供应商、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物流管理的范围,建立和发展具有网络组织特点的物流联盟。这种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不仅可以降低物流费用,减少商品销售成本,而且可以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物流改善,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最终消费者和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
3.可以实现连锁经营价值最大化。现代物流强调以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联合供应商和销售商,把市场、研发、采购、销售、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的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物流资源配置,通过提供特色和专业物流服务等来降低连锁企业的物流总费用,从而实现物流价值的增值。与传统物流相比,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更加灵活多样,价值实现程度也达到最大化。
二、连锁企业现代物流模式选择
随着现在网络的发展,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从而促使物流配送中心的兴起和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连锁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适时、有效地开展物流体系建设,这已经成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
1.物流战略。
(1)多功能战略。在网络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已不可能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只提供仓库和运输服务的机构,客观的要求必须开展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还需要按照客户的需求提供其他服务。也就是说,这时企业所追求的是全面系统的效果,而不是单一的、孤立的、片面的效果,希望通过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综合运作,使物流达到最优化。在经营形式上,我国连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和需要采取自营物流、合同物流或社会化物流。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现代物流使得企业流通更加地专业化和规范化,运用许多新技术并通过先进的管理系统,使得产供销高效协调进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产力,使流通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心。
(2)即时物流战略。这是从即时管理延伸过来的,所谓即时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必要的时间,对必要的产品从事必要的生产或经营”。这种管理方法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产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浪费和成本上升的库存现象。即时管理是即时生产、即时物流的整合体。即时物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即时采购。即时采购不同于传统采购,两者是有差异的,如下表:
即时采购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从上游厂商向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与传统采购不同,即时采购条件下,一方面要建立稳固的长期交易关系,以保证质量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强化、指导对供应商作业系统的管理,以逐步降低采购成本。
首先是统一采购,降低了进价。国美几十家连锁店都由总部统一进行采购,门店每天都要将货物的需求与销售情况上报分部,分部再将各门店信息汇总上报总部,由总部通知厂商补货。由于国美的采购总量远远超过一般零售商的采购量,使其能以比其他商家低很多的价格拿到商品。由此,分销总量的优势直接转变为价格优势。
其次,谈判能力增强。凭借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和超强的销售能力,任何上游生产厂家都不敢轻易得罪国美,唯恐失去国美就会失去大块市场。因此,在与厂家谈判时,国美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
第三,通过信息沟通保持与厂商的友好关系。国美与厂商相互信任,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确保了所采购商品及时供应,及时补货,商品销售不断档。
第四,即时销售。这是企业的一个重要机能。在零售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当中,物流中心有分散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即物流系统的设立应充分对应一定商圈内店铺运营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商品配送、流通加工的效率,减少销售中的损失,同时也使物流服务的速度迅速提高。
(3)信息化战略。在网络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以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为基础,提供极好的信息服务,进而赢得客户的信赖。在大型的配送中心里,一方面要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如POS系统、数据库存管理系统等,以提高企业内部的销售物流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EOS、EDI等在生产企业与批发企业或零售企业之间实现订货、发货自动化,真正做到销售的在线化、准确化和即时化。而且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还能够使企业及时获得有效客户信息反馈,做到客户需要什么就销售什么。对于连锁企业,总部可以从各连锁分店很快得到销售反馈信息。配送不仅实现了内部的信息网络化,而且增加了配送货物的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降低了成本。成本一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便增强。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就不会有现代化的物流,也就不能有效发挥连锁经营的自身优势。
国美,一个在家电价格大战中脱颖而出的响亮的名字,仅仅用了十来年的时间,就从街边一家小店发展成为一家大型家用电器专营连锁超市的大公司,国美的超速扩张对原有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压力。如何应用现代管理的手段,整合企业资源,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成了国美的当务之急。ERP连锁物流管理系统的引进理顺了销售渠道,实现了企业在门店分销领域管理方面质的飞跃。连锁物流系统的实施,将公司从采购部的订货、财务部的结算、配送中心发货到各专卖店零售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整合,使业务流程更加清楚快捷,信息及时准确,完全做到了数据共享。使企业资源如每天各地专卖店的销售情况、库存变化情况等变得清晰透明,让决策有了科学的依据,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2.物流模式。
(1)建立中央采购制度营造连锁经营核心竞争力。中央采购制度是国美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为只有实行统一采购,才能真正做到统一陈列、统一配送、统一促销策划、统一核算,才能真正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
通过中央采购制度,国美获得了许多优势:
第一,可以提高国美电器在供应商采购合同谈判中的竞价能力。
第二,可以降低采购费用。由于实行中央采购制度,只有总部一套采购班子,而不必像分散采购一样需各店建立自己的采购队伍,从而降低了采购费用。
第三,配送体系的建立降低了连锁店仓储、收货费用。只有集中采购,才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一配送。统一配送,减少了各店自己的仓库,从而降低了仓储、收货费用。
第四,可以使增值利润最大化。所谓增值利润是指供应商为将商品纳入连锁超市公司庞大的销售网络中而付给超市公司的进店费、年节赞助费、促销费等。
第五,可以规范采购行为。通过集中采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制衡机制,解决困扰传统卖场的商业贿赂问题。
这一经验源于国际经验,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公司,也实行统一采购制度。在美国,沃尔玛就设有30余个配送中心,这些配送中心只为本公司所属的连锁店铺配送商品,不接受其他商店的订单,也不实行独立核算。连锁店将订单传递给临近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汇总后报公司总部,商品由公司总部向厂商统一采购。
随着店铺数量的快速增长,国内连锁企业亟需尽快建立中央采购制度。尤其是一些地区性连锁企业,采用密集渗透的开店策略,在实行中央采购制度的同时,由于店铺集中于某一地域内,同时也具备了建立配送中心的条件。当然,由于建立配送中心投资较大,且存在管理及技术上的问题,也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实现集中配送。
(2)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模式。配送中心是连锁经营统购统销这一竞争优势实现的中心环节,其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高度集中的采购与配送服务使流通规模扩大,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连锁企业应当抓住当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多方面培养人才,整合各方面资源,规范内部管理,选择合适的发展建设模式,把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壮大起来。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连锁经营的发展必然走向配送的共同化和社会化。实现配送社会化可以采取三种典型的模式:
第一,连锁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连锁公司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自建配送中心有利于协调与连锁店铺间的关系,保证这种经营特色不受破坏和改变。而且,自建配送中心既可以为本公司连锁分店配货,也可以为其他企业配货,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利益和战略的角度考虑,连锁企业可以自建配送中心。像排名世界500强第一的沃尔玛就自建了配送中心,并采用自己的车队。相同的,国内一些大型连锁企业,如上海华联公司、国美电器公司也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实力强大的连锁企业。
第二,建立联合型的配送中心。目前,国内外都发展了一些联合型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有不同的联合方式:一种是指一家或多家连锁公司与物流企业联合,分别承担不同功能,共同实现配送中心任务,为连锁公司和企业配货。另一种联合型的配送中心是指由连锁生产企业联合,共同建设为连锁公司和其他企业提供配货的配送中心。联合型的配送中心既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又符合我国流通体制发展改革的宏观要求,不失为我国目前配送中心建设的理想类型。
第三,建立社会型的配送中心。社会型的配送中心是指连锁店本身并不经营配送业务,配送业务由某供应商或配送中心完成。它的一般程序是:总部与某一机构或个人(配送中心或供应商)签订合约,通过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担负连锁公司的商品配送任务。
对于我国连锁企业,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模式应根据各企业的具体发展战略和实力来进行。对于国美这样的中国连锁业巨头来说,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战略考虑,应该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而且也有能力自建配送中心。但是,目前我国连锁店规模普遍较小,自身实力较弱,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企业不自建配送中心,转而依托这种社会化的服务方式,不仅仅可以避免由于连锁规模较小而导致的收益不足、抵消建设费用的问题,而且由于利用专业化的配送中心来提供服务,有利于提高配送效率。
当然,配送中心的建设,连锁企业不仅应该避免盲目性,而且应该注重物流配送的实效。不管是自行配送还是社会化配送,连锁企业都应该同时抓好中央采购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真正发挥连锁经营统购统销优势,促进我国连锁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推进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等商业新型业态的融合发展,从而为我国流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其实,除了企业的微观努力外,我国连锁业的发展还需要更为完善的外部环境,政府除了大力改革财税体制,消除行政壁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外,还应重点帮助连锁商业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的信息设施,建立多种形式的物流配送中心,并在资金、税收、管理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扶助。
参考文献:
1.高铁生,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2000-200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秦陇一.中国连锁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面临的挑战.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3)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周锡冰.国美攻略――中国连锁业最卓越的经营模式.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摘 要: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在此过程当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已经不能够对市场方面的需求进行满足。在本文中,将就仓储运输类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仓储运输;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模式
一、引言
在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产业转型方面拥有了更快的发展速度,商业模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态势,社会生产流动对物流服务无论是在质量层面还是数量层面都具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我国市场当中,还具有较多专门从事运输、仓储的物流企业,但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其受到管理理念以及业务模式的影响,使其在具体服务提供的深度以及广度方面具有较大的限制,经济效益较低,不能够对现阶段社会生产的需求进行满足。在该种情况下,就需要这部分企业能够把握市场需求,通过对经营策略以及组织形态的积极调整实现自身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产品内容的转型升级,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掘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进行维持。
二、仓储运输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物流企业转型升级不仅具有内部的需求,也有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
1.内部因素
在企业内部,促使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因素有:第一,领导者认知。在企业发展当中,领导者的认知与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着密切的联系,当领导者对企业目前所处环境以及面临的紧张形势具有把握,认为企业在业务以及组织结构方面需要转型升级、且具有足够的资源与力量对原有障碍进行克服、实现原有结构打破的基础上,该项工作将更加容易开展;第二,能力提升与资源利用方面的需要。技术条件方面较为落后,但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一定数量车辆以及仓库等,是在传统仓储企业当中较为普遍的情况。并因此对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产生影响。要想实现该局势的改变,则需要能够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即通过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服务能力;第三,绩效改进需要。在传统仓储企业当中,盈利环节相对较少。其业务结构单一化情况较为严重。而在现阶段土地成本逐渐增高的情况下,也将对企业的盈利造成较大的阻碍,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方式的应用提升运行绩效,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外部因素
在企I外部,促使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因素有:第一,政策环境影响。在近年来物流需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物流产业具有了更高的重视程度,也在此过程当中逐步完善了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促进、支持作用的指导性政策体系,并因此对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政策环境;第二,经济发展结果。从我国宏观经济层面看来,产业结构调整速度逐渐加快,并因此对物流结构以及物流需求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物流企业能够具有综合化以及专业化的特征,即在实现技术、系统同知识集成的基础上对物流需求进行满足;第三,客户方面需求。目前,物流客户需求具有更为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特征,因此,物流服务在具体竞争当中,使得其服务可靠性、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成为了物流服务竞争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为了能够同来自客户的综合需求相适应,作为传统仓储运输企业,就需要能够对原有业务范围进行积极的拓宽,在实现业务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优势;第四,来自竞争者压力。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更多外资物流企业积极强占我国市场,使得我国具有政策优势、硬件资源的物流企业迅速壮大,物流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深。该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仓储运输企业无法同物流服务最终需求方进行接触,并因此对其发展的主动性产生影响;第五,技术创新力量。目前,射频技术、条形码技术、EDI技术、GPS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日益增多,供应链管理、及时响应等管理手段运用日益成熟,都将对仓储运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力量。
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升级方式
根据目前市场情况以及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作为仓储运输企业,则需要能够从以下方面做好转型升级:第一,业务整合。在未来市场当中,不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供应链相互之间的竞争。作为仓储运输企业,在未来发展当中则需要同核心客户做好战略合作关系,对经营网络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积极参与到客户供应链管理当中,进行全面的管理与设计客户采购、生产、流通以及退货等不同生产环节的物流活动,为生产企业客户提品决策、制造以及销售方面的支持,如订单处理、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库存控制、订单处理以及库存管理等等,以此帮助客户不断实现自身管理水平以及物流控制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客户自身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加快自身响应速度,进而实现供应链服务的提升;第二,仓储现货交易市场。在我国从以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市场当中出现了较多具有专业特征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仓储运输企业运行当中也将因此对部分商贸流通类的客户进行培育。对此,则可以通过这部分客户的存货对自身的仓储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将仓储业务同市场间进行科学的集合,在充分利用企业在库房、库存以及土地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做好现货交易市场的建设,在该市场当中同客户直接进行物品现货的交易。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业务量的提升,且能够在涉足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对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进行建立;第三,仓储运输精细化管理。在转型当中,需要对精细化管理引起充分的重视,在转型升级后,其需要具有加工包装、分拣配送、存货管理以及订单处理等功能。要想对该目标进行实现,仓储运输企业则需要对运输、仓储方面的客户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原有单一的仓储服务扩展到配送、分拣包装、物流金融、装卸以及库存控制等方面,而在具体业务方面,则需要扩展到货物监控跟踪、货物回收结算、运输方式设计以及报关等方面,在对客户需求主动迎合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方式对不同具有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方案进行设计,在对顾客服务体验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创造物流价值;第四,基于保税中心物流。所谓保税物流,即是指在海关监管区域当中,如保税仓、海关监管仓以及保税区当中从事运输、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方案设计、配送以及仓储等方面业务,同时享受海关的“境内关外”以及其余在外汇、通关以及税收方面的特殊政策。在我国外贸经济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国际物流方面也具有了更高的需求,并因此使保税物流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仓储运输企业,则需要对自身在网络以及资源方面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实现保税中心的发展,在对国际贸易当中货物在保税中心当中配送以及转口贸易等方面的需求进行满足,进而对业务模式方面的转型升级目标进行实现;第五,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在仓储运输企业发展当中,信息资源对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包括政府在仓储物流方面政策、规划以及规章,且需要包括仓储运输企业设备状况、运作能力以及布局情况等。只有在实现仓储运输相关信息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够对来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最大限度的满足。目前,很多仓储运输企业自成一体,同外界联络较少,且在具体业务方面也没有同外界做好联系的建立。对此,就需要能够做好完整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加强自身同市场当中供货商以及企业的联系,同时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向外加强宣传,在提升市场知名度的基础上实现具体服务、库存管理以及功能信息的发送,在使更多客户对企业具有了解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某企业为例,其在转型前业务较为单一,在转型后,其业务及收入构成得到了较大的丰富与变化,具体情况如下表:
四、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仓储运输类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发展当中,需要仓储运输企业能够充分认清市场形势、把握内部优势资源,以科学转型方式的应用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宇航,康译文.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助力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J].中国科技奖励,2015(01).
[2]何黎明.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
[3]董千里.基于“一带一路”跨境物流网络构建的产业联动发展--集成场理论的顶层设计思路[J].中国流通经济,2015(10).
[4]王佐.论物流企业转型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4(02).
[5]何黎明.“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4(08).
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的创新管理是应对市场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流通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流通企业创新管理的意义及成效的基础上,总结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的创新管理思路。
关键词:
转轨经济;流通企业;企业管理;创新管理
一、企业管理模式概述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内涵企业管理模式是不同企业设立和运营所遵循的基本规则,是不同企业各具特色的企业制度。企业在总结大量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管理的操作思想和操作方法,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基础性和规范性,是企业应用于管理领域的制度和形式。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通过成套的体系运行来规范整个企业生产方式,使企业的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资源配置、利用方式等各个方面具有程式化和科学化,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是企业运行的基础条件。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对企业管理整体的总结,其主要内容包含了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一些列企业制度基本要素,企业管理模式是由各个相互协调、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运行的质量。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企业管理模式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持一致,还要与企业自身发展相一致,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发展水平、管理思维、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会随着社会经济、制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以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基础的,并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保持企业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创新。
二、流通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的共同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表现为政府高度集权,私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家族管理,在当前经济转轨的发展时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后,我国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但由于当时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造成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管理粗放,运营效率低下,生命周期短,无法实现更高的发展。我国流通企业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具有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大多数流通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模式,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因此,我国流通企业将先进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并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是改善流通企业以上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流通企业的基本职能是商品流通,在经济转轨发展新时期,流通职能的作用不断深化,起到促进和引导消费的功能,因此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商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商品从生产领域的购销运存等一些列环节进入到消费领域,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工作流等重要流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要实现各个流程环节的和谐,就需要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商品流通涉及市场变化、市场竞争、营销风险等多种因素,只有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商品流通的高效完成,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保障流通的高效运行。
(三)有利于适应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前沿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等企业管理思想逐渐转变为文化管理,由资金、人力、设备等物质资料为主的企业管理要素也转变为知识、科技、文化要素,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原来过分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变为运用管理思想提高生产效率,由硬性管理手段转变为柔性的内在管理,这些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给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现代流通企业管理必须与社会发展前沿接轨,保证流通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三、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现代流通企业经营中,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在企业构成与运营中的重要功能作用,并借助文化的融合功能对企业管理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整合,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作为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安排员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充分鼓励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了解和满足企业员工的不同需求,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效率和贡献,实现企业的综合发展目标。
(二)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流通企业的投资主体单一,国有流通企业的发展存在政企不分、产权责任不明、产权制度僵化、缺乏活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后,私有流通企业存在家族干预和决策独断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流通企业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实现企业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及监督权的相互制约。国有流通企业通过实行企业内部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等方式吸引多样化的投资主体,私有流通企业通过新股东的引进、独立董事会的增设等方法实现资产的自然化。流通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流通企业的科学管理。
(三)建立专业化的经营决策团队传统的流通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并与统一,国有流通企业也按照行政干部晋升程序配备经理,这种企业经理官员化的领导机制不利于企业各项权利的制衡和决策的科学性。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流通企业管理中的经理层成为一个独立经营决策的领导机构,企业根据标准配备具有学识、阅历、资历、业绩、品格、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具有敏锐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敢于承担风险、廉洁奉公,具有经营决策的能力。职业经理人有利于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和利益。现代流通企业还建立专业化的企业经营决策团队,团队成员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为企业提供正确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强的领导功能,促进流通企业的成功经营。
(四)实施程序化的业务流程流通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环节纷繁复杂,各个岗位与员工的职能也不尽相同,只要依靠标准、专业、程序的业务流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企业的业务流程指的是企业各类资源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运行的基本路径,业务流程的运行直接影响企业内在机制和管理。现代流通企业通过专业化的流程设置、程序化的流程运行及标准化的流程操作,深刻体现出资源的运动规律和管理制度。
(五)引进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传统流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主要沿用直线职能制,实行“两级核算三级管理”,这种组织结构设置实行分散经营,不利于发挥企业总体控制功能,易造成基层管理部分权力过重,无法进行集中管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企业有关职能部门集中负责企业商品购销、人员调配、资金使用、财务核算等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避免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弊端。
(六)加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还是现代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取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还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阶段,资金、技术等都还很缺乏,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但多数流通企业逐渐开始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先进管理理念下利用先进的网络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加强信息软件的开发等,提高流通企业信息管理的数字化。
四、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和市场竞争力。
(一)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企业进行管理的整体理念和思路,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企业的管理思想决定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向和管理方式,指导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运行,是企业经营的首要因素,也是企业创新管理方法的前提基础。因此,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应首先创新管理思想。
(二)管理目标企业各项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管理目标。企业管理目标的确立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供具体的方向和标准,具有管理约束功能和导向作用,有效的避免企业管理的盲目性。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目标体系,通过实施战略目标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日常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为经营管理问题提供解决参考。
(三)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内容、治理结构等,是组成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能够表现出企业各个生产关系,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要素,促进企业经营和运行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确定企业经营决策权的归属。
(四)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指的是企业内部人力、财力、信息等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企业管理机制形成于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的过程中,是构成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要建立完善企业动力、决策、调节、约束、激励等各项管理机制,通过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管理体制的巩固。
(五)管理系统流通企业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商品购销运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质技术设施管理系统、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行政事物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流通企业应配置每个系统独立运行的流程,促进管理体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六)管理手段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思想手段等,流通企业要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参考各项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流通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郝瑶.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先导性作用再检验及细分行业异质性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2.潘涛.基于细分行业异质性的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先导性作用再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5(19)
3.纪艳凤.基于流通企业外向国际化促进对外贸易增长转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
4.伍海平,徐丹.谈转轨经济期流通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特征[J].商业时代,2010(22)
5.张崴.我国现代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转型发展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一、当前经贸运行情况和一季度及上半年预测
1、工业生产和效益保持稳定增长。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19.4亿元,同比增长19.11%,增幅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高于江苏、广东、浙江、上海3.9、6.4、6.5和3.9个百分点,继续位居沿海五省市前列。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82.3亿元,重工业实现143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和20.7%,轻重工业比达到32.2:67.8,重工业占比进一步提高。烟台、日照、德州等9个市生产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烟台、日照、菏泽增长30%以上。
多数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全省重点调度的120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104种,占86.7%,增幅超过30%的占1/4。其中,数控机床、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光纤通讯光缆、手机等增长1-2倍;原煤、天然原油、原油加工等能源类产品保持小幅增长,增幅在5%左右;硫酸、合成氨等分别下降1.35%和12.3%。济南市重点调度的55种重点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38种,占69%。其中,载货汽车增长41%、改装车增长67.6%、数控机床增长96.4%、光通信设备增长76.6%。烟台市11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64种产量同比增长,占54.2%,其中大理石板材增长14.6倍、黄金增长1.8倍、铝材增长1.5倍、手机增长1.2倍、罐头增长1.1倍、汽车增长95.9%、采矿设备增长56.8%、白银增长52.5%,烧碱、丝织品、中成药、梭织服装等增长均在20%以上。济宁市22种重点产品中,产销量均增长的有18种,占81.8%,重型汽车、推土机、挖掘机、青霉素钠针、阿莫西林胶囊、钢圈、呢绒、棉纱销量增幅都在30%以上。
经济效益同步提高。1-2月,全省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00亿元,增长28%,实现利税820亿元,利润525亿元,均增长26%。从调研情况看,14个市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增幅高于生产增幅。
2、重点企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青岛市重点企业一季度生产可增长17%,十大企业完成产值300亿元,增长8%。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企业,预计完成总产值160亿元,增长7%。青啤产销量分别增长15%和27%。济南市55户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5%以上,重汽集团增长40%以上、庚辰钢铁增长55.6%。潍坊市百强企业完成产值399亿元,同比增长34%,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福田重工、巨能、昌邑石化等26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超过50%。聊城市50户重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全市总量的60%以上。威海市60户重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增长17%,天润曲轴利润增长182.19%,威力工具集团公司利税增长121.8%。烟台市东岳汽车增长98.8%,浪潮乐金增长115.3%,鸿富泰消费电子类产品产值增长6倍,张裕公司利税增长41%。在骨干大企业的带动下,一些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如烟台的汽车,潍坊的机械、食品,聊城市的有色金属、汽车、造纸,德州市的化工、机械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3、工业技改投入平稳增长。1-2月,全省完成技改投资271.1亿元,同比增长11.5%。2月份建成投产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38个,完成项目总投资138亿元,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85亿元,利润19亿元,税金54亿元。重大项目储备充足。全省亿元以上大项目中,储备项目409项,计划投资1773亿元。一季度新开工项目287个,投资700亿元;今年上半年投产项目约195个,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192.6亿元;下半年投产项目约665个,年可新销售收入1983亿元。青岛市一季度新开工大项目60个,上半年预计投产的大项目10个,投资额65亿元。其中,海尔集团投资5.5亿元的家电模具工业园、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投资19亿元的30万辆乘用车、凤凰东翔印染集团投资1.2亿元的蜡染项目5月份可竣工投产;南车四方股份300公里动车组、澳柯玛50万台冰箱、乐金浪潮手机等项目上半年可达产。聊城市一季度和上半年可完成技改投资63亿元和130亿元,均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0%左右。其中,信通铝业2万吨钎焊复合材料、山东省生物柴油公司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冠县新丰钢管有限公司10万吨轴承钢管等7个过亿元的大项目上半年可竣工投产。潍坊市一季度新开工的大项目2个,投资额12.9亿元;上半年预计投产的大项目2个,投资额21.4亿元。烟台市在建技改项目1250个,总投资440亿元,20****年计划投资过亿元技改项目90个,总投资464.6亿元。滨州市过亿元重大项目126个,总投资434亿元。德州市一季度和上半年可完成技改投资55亿元和150亿元,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81%和68%。
4、商贸流通经济运行平稳。1—2月份,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6.1亿元,增长21.9%。临沂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8亿元,同比增长19.1%,增幅为近5年来新高。临沂批发城实现交易额510亿元,居全国前3位。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变化表现不一,基本没有脱销、断档现象,总体比较平稳。威海市粮食、食油用的储备量可供消费约40天,市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鲜菜的日均上市量达62.2万斤,较春节前增长17%。生活必需品价格走势将呈现多元化。近期小麦价格较为稳定,预计二季度小麦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小幅震荡,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花生和大豆的价格呈现上涨态势,增加了食用油的加工成本,虽然当前花生油价格相对稳定,但后期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豆油价格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后期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今年以来,生猪补栏稳步增加,但近期出栏量难有大的增量,预计随着二季度生猪上市量的逐步增加,生猪市场供求形势将在年度中期得到改善,价格将随之出现一定程度回落。牛肉、羊肉随着气温升高需求量下降,价格将伴随猪肉价格出现回落。
5、机电产品进出口平稳增长。1-2月份,全省机电产品出口4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2%,增幅高于全省外贸出口20.2个百分点,在外贸出口中所占比重为38.9%。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及机械设备和零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工器材等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汽车及其关键件和零部件、船舶出口均增长40%;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农用机械及零部件出口分别增长191%、838%和75%;工程起重设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分别增长66%和621%。全省出口企业的数量达5443家,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49家,共出口23.7亿美元,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49%;烟台鸿富泰电子、威海三星、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出口分别增长760%、11.5%和30%。机电产品进口稳中有升,质量明显提高。1-2月份,机电产品进口29.4亿美元,增长61.3%,在全省外贸进口中所占比重为31.6%。生产装备及重要零部件仍是进口的主要产品,电器及电子产品、重型机械设备、航空航天器材等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进口增长51-199%。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24、25号文件,加快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科学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经贸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投入持续增加,规模效益优势更加明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煤电运保障有力(前2个月,全省完成发电量43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1%。截至3月17日,电煤库存达到422.34万吨,可供18天用量。),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国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公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一系列建立和谐社会政策措施的逐步出台,以及奥运经济的拉动,工业流通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预计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7%、利税、利润均增长25%左右;上半年分别增长预计达到18%、26%和24%。一季度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800亿元、增长13.6%,上半年预计完成2400亿元,增长18.7%。
二、各市贯彻落实省委24、25号文件情况
省委24号、25号文件下发后,各市都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两个文件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工业流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心任务,按照两个文件确定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具体落实措施。从调度情况看,烟台、济宁、聊城、淄博、滨州、德州等市已经以市委文件形式下发了贯彻落实意见,其他市也作了专题研究部署,相关文件将于近期出台。各市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两个文件,正在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各市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青岛市正在探索组建“官产学研资介”战略联盟,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机制链接和协调相关利益方,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青岛市还确定以《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为依据,加大对科技进步的奖励力度,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建设专项10至15个,引导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定积累和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巩固行业内的领先优势。菏泽市设立了自主创新重大专项资金500万元,每年筛选10项自主创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进行重点培育、重点支持。滨州市确定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海洋工程和新材料领域为主攻方向,确保百户重点企业分别与3-5家以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或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威海市确定实施“百项重点技术创新工程”,20****年争取新产品开发项目突破1000项,争取新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100项以上,重点抓好100个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各市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中心环节来抓,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支持、市场准入等政策措施的导向作用,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工作步骤。烟台市确定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引导企业将投资重点集中到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和节能降耗等领域,提出20****年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70%,四大支柱产业投资比重达到65%,高新技术投入比重达到70%。滨州市确定了以提升促调整(加快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以发展促调整(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汽车、飞机、轮船、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延伸促调整(加快十大产业集群的延伸)、以投入促调整(按新型工业化标准多上好项目)的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并制定完善了配套措施。济南市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确定以浪潮、齐鲁软件园、中创、力诺等重点企业为依托,突出抓好8英寸和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华光半导体照明、力诺太阳能光伏等重大项目,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电子信息和太阳能两产业大基地建设。
(三)切实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各市依据省委24号文件和省节能减排行动方案,以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强节能执法监察等为中心环节,在贯彻落实上狠下功夫,节能减排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扎实。临沂市确定围绕一条主线(节能减排),落实两个方案(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突出三个重点(消耗定额、“四新”推广、标杆管理),抓好五个强化(节能公告、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超耗能加价、责任考核),通过行政监察、政策扶持、技术推动、典型引路等措施,确保完成节能责任目标。枣庄市完善了市县乡节能工作机构,率先实行能耗容量限批制度,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德州市政府出台规定,明确把能评审查纳入项目审批程序,成为项目审批管理的重要前置环节,市经委在德州市政务大厅设立了办事窗口负责能评审查工作。
(四)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建设。潍坊市在市县两级经贸部门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开通为重点企业服务的绿色通道,全面协调处理这些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年力争有50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威海市确定通过实施“四百工程”(“百项重点银企互动工程”、“百项重点技术创新工程”、“百企登峰攻坚计划”、“百户重点节能计划”),着力协调解决大企业集团发展中的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强化基础管理,提升大企业集团竞争势力。烟台市全力推进“3·50工程”,引导和推动大企业加大项目投入、膨胀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创新能力,实现骨干企业快速扩张,争取20****年有9户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济宁市确定以开放促转型、促发展,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智力相结合,督导利税过千万元企业制定和落实对外合作方案,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坚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与调整市场结构相结合,着力培育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绿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名牌产品;坚持加强国际合作与扩大国内合作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与国内知名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和经贸往来。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部分行业和企业效益下滑。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对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影响很大。2月份,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9.7%,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指数3.1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来差距最大的。目前,我省煤炭平均价格达到613.8元/吨,同比增长42.7%,明水大化前2个月因此减利1852万元;山水水泥吨成本上升15-30元,而节后水泥每吨涨价10元,水泥利润率明显下降;联盟化工全年将增加支出1.35亿元。国内铁矿石价格达到903.6元/吨、同比提高225元/吨,进口铁矿石达到1700元/吨、同比增长65%,青钢预计今年减利因素高达20亿元;济钢集团测算,进口矿石涨价减利和钢材价格增利相抵后月减利3000万元,莱钢、泰钢、九羊三家钢铁企业全年增加采购成本54亿元。钢材价格平均上涨500-600元/吨,同比涨幅超过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受此影响较大,重汽由于钢材、橡胶等石油制品价格上涨,导致单车成本增加近7000元,占单车总成本的3%,在目前单车销价没有上涨的情况下,产品销售利润率仅为5.5%,导致单车利润率下降一半还多;济南二机床集团预计今年增加原材料成本1.4亿元;山东凯马汽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的前提下,利润同比下降34%。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突破110美元/桶,2月份平均价格达到4526元/吨,同比增长66.5%,青岛石油化工厂今年预计亏损近5亿元;齐鲁石化前2个月减利17.7亿元。青啤集团进口大麦价格由去年初245美元/吨上涨到目前的470美元/吨,加上能源、包装物价格的持续走高,预计全年减少企业利润6.5亿元。
目前看,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最重要因素。1月,CPI达到7.9%的同时,PPI由去年11月以前的2.5%-3.5%猛升至6.1%水平,几乎是20****年同期PPI增长的2-3倍。2月份,PPI进一步升至6.6%,虽然低于CPI的8.7%水平,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美元不断贬值、全球大宗产品包括石油、钢铁、铜、矿石、粮食等价格不断大幅攀升和国内煤、电、油等能源价格调整压力增加的情况下,PPI持续走高的可能性很大,会在一段时间后传导到最终消费价格上。因此,由国内外各类要素成本上升拉动总供给而带来的价格水平上升,很可能会成为主导通胀上升的新的驱动力,出现所谓“高通胀低增长”经济形态,有可能引发全面通胀。同时国家严控物价过快上涨有可能影响价格传导,将对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组织经贸运行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2、资金紧张问题突出,融资成本明显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由20****年初的9%调整到目前的1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相当于从市场上收紧资金18000亿元。从3月25日起,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0.5个百分点,将执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1-2月,全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少增1704亿元,春节过后央行五周内资金净回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300亿元,为史所罕见。从这种情况看,今年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资金紧张的矛盾难以缓解。据调度,全省流动资金缺口在600亿元左右。同时,资金供应不足将制约工业投入增加,影响发展后劲。滨州市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缩减信贷额200多亿元;烟台市工业投资项目贷款缺口资金额占所需贷款的70%左右。不仅中小企业担保难、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大企业由于国家信贷政策的调整和生产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企业流动资金也存在一定的缺口。潍坊市百强企业中的27户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达55亿元,其中孚日、潍柴、弘润、钢铁集团等4户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超过5亿元,世纪阳光、潍焦集团等6户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超过1亿元。融资成本明显提高。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达7.47%,滨州市企业年利息支出增加2亿元左右;胶州市40家重点企业全年利息支出增加1869.2万元;莱钢、泰钢、九羊三家钢铁企业全年增加利息支出2亿多元。从今年的形势看,还存在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趋势,企业资金供应紧张,贷款利息增加已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今年1-2月,重工业占比较去年底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全省还有一批在建设重化工业项目,完成20****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还很艰巨。临沂市耗标煤10000吨以上的省重点用能企业有69家,冶金、电力、建材、化工、陶瓷、造纸等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较多,久泰化工集团三期扩建工程和国电费县电厂一期工程二号机组等相继投产,推动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GDP能耗的上升。日照市钢铁、水泥、电力、焦炭、造纸等资源消耗型产业和产品占比偏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工业特别是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减少了节能降耗空间。
4、企业用工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新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企业职工工资和保障标准规范提高,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并且对企业规范管理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烟台、威海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不足问题,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孚日、新郎等纺织企业职工流动性已超过20%。高密市纺织企业由于用工成本提高、出口退税调整等综合因素影响,有60%的企业开工不足,甚至有的企业已停产。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生产成本,引起外资和民营资本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劳动就业压力。胶州的韩资企业因用工成本上升、出口退税调整等因素影响,撤资企业已达到30多家。
5、食用油、成品油供应趋紧。截止3月15日,中石化、中石油两大石油公司的山东公司成品油总库存为48.54万吨,其中汽油17.82万吨,柴油30.72万吨,比上月末减少5万吨左右。进入3月份,成品油消费逐渐增加,3月第二周比第一周汽油消费增加0.17万吨,柴油增加2.14万吨,而同期购进量减少了2.99万吨。受国际市场油价大涨,两大公司控制市场投放,部分地区柴油市场供应不足,枣庄、威海等地区出现限供情况。食用油特别是豆油供应紧张。受大豆原料国际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影响,豆油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去年花生油价格上涨,增大了豆油价格上涨压力,加之豆油市场价格提高幅度与生产成本的增加不成比例,企业对豆油生产和销售的积极性不高,市场供应偏紧。济南、青岛、潍坊、聊城等市部分超市豆油出现脱销,菏泽、聊城市的部分超市开始限量供应。
6、土地供求矛盾加剧。国家对新增工业用地控制更加严格,对用途、容积率等提出了更严的要求,新建项目用地难度进一步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标准提高,工业用地出让实行统一的最低控制标准,工业用地指标不足,企业建设项目落地难度加大。烟台市每个县市区建设用地指标在1000亩左右,无法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7、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导致工业品出口难度加大。截至3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逼近7元关口,累计升值14.41%。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出口成本就增加4.2%;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青岛市预计今年因人民币升值,将影响出货值120亿元左右,影响出口增速7个百分点;工业外向度将降至22%,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青岛即发集团去年订单总额减少2000多万美元,影响效益近1亿元。国家于去年7月1日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潍坊市受此次退税政策调整全年将减少退税额2.1亿元。富康制药因出口退税率平均下降8%,全年增加成本7000多万元;孚日集团由于出口退税率从13%降为11%,全年共减少利润3000万元。今年1月21日,国家开始对589个商品禁止从事加工贸易,这是自去年禁止了1138个商品后的第二次增大范围,此次调整对食品、饮料、皮革制品、钢铁及制品等生产加工出口影响较大。日钢集团1月份仅出口2.4万吨、1943万美元,同比下降70%。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增多,国际贸易争端加剧企业经营困难。美国已经开始对我国轮胎产品反倾销立案,欧盟则提高了环保检测标准。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秘鲁、哥伦比亚等国先后对我国纺织品采取反倾销、特保等限制措施。由于我省在国际市场上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周边国家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加,致使一些出口企业转向国内销售,加剧了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
四、措施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工业流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较多,各方面压力较大。我们正组织有关处室对这些制约因素分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局势变化,及时掌握我省企业实际情况,适时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力争把各种制约因素对工业流通经济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24号文件,确保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的落实。我们起草了贯彻落实省委24号文件主要工作分解方案,包括拟制订的11个配套文件和组织开展的20项重点工作(活动),以及工作要求、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间。目前,我们已将该方案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必要修改后,以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文件印发实施。同时,要求各地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与节能的关系,上耗能量比较大的项目时要求其附加值必须高,以降低其单位GDP能耗,确保年度节能目标顺利完成。
(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25号文件,促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我们把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重点,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将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自主创新人才等九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分解到有关处室和行业协会,分别提出了工作要求,研究采取配套政策措施。需要出台配套文件的,力争5月底前完成。
(三)加强组织协调,依法淘汰落后产能。20****年我省关停和淘汰落后工业产能任务分别是水泥850万吨、造纸0.7万吨、酒精7万吨、味精1万吨,焦化16万吨(焦炉3座)。当前的重点工作,一是抓紧制定下发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实施方案的贯彻意见,确定和公布水泥机立窑列入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目录。二是按照等量淘汰和“上大压小”的要求,抓紧提出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确定各地水泥工业技术改造和布局重点,促进落后水泥产能的淘汰和水泥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制定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由各成员单位根据各部门职责分工提出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实施意见。四是建立调度制度,加强各项数据调度,抓好核查验收工作。4月上旬我们将组织对第一季度落后水泥立窑拆除情况和20****年度落后钢铁产能企业拆除情况进行核查验收。五是严格控制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拆除立窑改建粉磨站的审批,确保立窑拆除并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四)加强监测分析,确保工业流通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密切关注原材物料价格上涨过快问题。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具有普遍性和传导性,因而从根本上看是一个市场竞争优势问题,从长远看,最根本的是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实现从低成本优势向科技优势和管理优势的转变,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近期看,我们要加强监测,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工业流通经济运行带来的消极影响,及时向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予以充分考虑。加强协调,确保重要原料供应不因为价格上涨出现断档,影响生产。进一步完善煤电运保障机制,努力争取电煤调运计划,组织主力电厂扩大煤源,确保电煤安全库存。协调两大油品公司确定日均最低投放量和库存标准,增加油品投放。同时,引导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增产促销、节能降耗、加强管理等措施消化成本上涨压力
二是密切关注以食用油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问题。3月份以来,我们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食用油市场情况报送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切实维护食用油市场平稳运行的通知》,启动了食用油市场供应监测日报制度,及时食用油供求及市场供应和价格信息,对保障食用油市场供应工作作出部署。督促各重点零售企业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巩固进货渠道,切实加大食用油的调运、存储和市场投放力度,确保食用油市场的足量供应。加强对食用油重点零售企业的管理,统筹好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认真落实大型零售企业食用油销售和库存情况,确保紧急情况下调得动、用得上。严格落实商务部《商业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各有关企业不得在非常时期就相关商品开展限时、限购等促销活动,杜绝排队等购、集中抢购等问题的出现。
三是密切关注资金紧张问题。在国家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宏观形势下,资金紧张带有必然性。越是资金紧张,越要加强项目论证,把有限的资金真正投放到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好项目上。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投入上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创造诚信、规范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在山东布点。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信用担保资金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典当等融资方式。鼓励、支持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问题。引导企业加强现金流管理,降低两项资金等非流动性资金占用。
四是协调解决好土地供应紧张问题。切实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工业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指导意见》,鼓励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缓解我省工业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抓好《意见》中一些激励政策的落实,特别是确保建设多层厂房的政策优惠落实到位。同时,引导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盘活劣势企业现有土地。建议:建立重大项目省政府统一协调机制,土地供应向重点项目倾斜,提高土地审批运转效率。
论文关键词: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进展—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25]谭本艳,赵晓飞.创新批发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
[26]杨铭铎.餐饮产品创新系统构建[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 (4).
(一)加大资金投入,为流通经济科学发展固本强基
1、加快商贸服务业大项目建设。通过鼓励市内企业投资或招商引资等形式,新建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商贸流通业项目。2008年全市新开工建设29个商贸服务业大项目,其中投资过2亿的12个,利群集团xx城购物广场和xx中百大厦xx城店、xx佳乐家xx城店、新天地购物广场已开业运营。今年我市把2009年确定为“大项目建设年”,重点筛选了11个服务业大项目作为市级领导包靠项目,加快建设,带动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前希努尔国际商贸城、新天地商贸城、东升物流城、栗园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123家,其中批发企业26家,零售企业65家,住宿餐饮企业32家。
2、加快商品市场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个基地,完善两个体系,建设三个中心,突出四个特色”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目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83处,其中专业市场24个,消费品综合市场159个,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大型市场为龙头、以镇驻地集贸市场为骨干、以村庄便民市场为支点的市场网络。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市场辐射面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81.5亿元,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16个,其中过10亿元的市场2处,涌现出龙海水产城、林家村辣椒市场等“买全国、卖全国”,甚至“买全球、卖全球”的知名市场。希努尔国际商贸城、新天地商贸城、龙都商贸城、舜通汽车城等一批市场大项目正在建设。今年1-2月份,183处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14.8亿元,其中16个过亿元市场实现10.6亿元,占全部市场成交额的71.6%。
3、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承接青岛、黄岛口岸的辐射与带动,加快市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及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我市现代物流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沿胶新铁路、青莱高速两侧分布,物流带逐步隆起。长运物流园区、金安铁路物流、得利斯120万吨粮食加工物流和外贸200万吨粮食物流等大型物流项目已竣工使用;良丰铁路线货场、昌城镇南物流园区、东升物流城正在建设;xx城临港现代物流、贾悦高速公路物流、济铁物流、中丰粮食物流配送及加工等项目已完成规划。同时,新郎、桑莎等大型生产企业,在生产资料采购、产成品销售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物流配送体系。
(二)推广新型流通方式,为扩大内需提供载体和平台
1、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借助我市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积极引导喜相逢、百盛、天益农资等市内流通骨干企业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整合改造社区商业资源,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实现连锁经营向农村社区拓展。目前,全市已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47个,208个农村社区均建起了日用品超市和农资超市。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喜相逢商贸公司、百盛商场为龙头的日用品连锁经营体系,以天益农资和天和汇丰农资公司为骨干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以海王医药为主体的医药连锁经营体系,以得利斯公司和永佳公司为主体的肉品连锁经营体系等。同时,积极推动骨干流通企业加快向市外、省外扩张,推动连锁经营规模化发展,并向生产资料、文化用品和家政服务等行业拓展。
2、积极开展“家电下乡”。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13%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改善民生,在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同时,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有效扩大内需,以化解金融危机。目前,全市9家“家电下乡”定点销售企业向农村居民直销彩电5959台,冰箱12304台,手机609部,实现销售额2997.2万元,落实发放农村居民购置补贴302万元。
3、推进大型网点建设。利用我市楼宇项目已建成的商业面积,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来我市设立分销中心或开设超市、商场,加快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的大型商业网点。目前,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36.6亩的利群购物广场,由全国500强企业——青岛利群集团投资建设,仅用不足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从开工到运营。总投资5.8亿元、占地76亩新天地购物广场今年元月10日正式运营,营业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是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一站式”消费大卖场,全国零售百强企业xx中百、佳乐家来此落户。
(三)关注民生,为流通经济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切实抓好肉品质量安全。2008年以来,向各生猪定点屠宰厂派驻肉品检验监督员,实行24小时监控,从源头上加强管理,确保出厂肉品品质和食用安全。同时,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确保全市生猪定点屠宰率实现100%;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内容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流通业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生产、消费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流通现代化 国民经济 重要作用
流通产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到来,在商品流通领域所进行的变革、创新,以形成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的过程。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变传统流通业为现代流通业。流通产业现代化同传统流通业的区别表现在流通体制、流通组织、流通技术、流通设施设备、流通人才等多方面,而这些区别都同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有关。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流通产业上运用的程度不同,是流通产业现代化同传统流通业最根本的区别,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被普遍认为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流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流通产业的现代化程度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与国内制造业现代化发展的状况不相称。
流通产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流通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经济领域的热点和亮点。2005年4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及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正式确定下来,这是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和里程碑,对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达成理论共识,实现观念更新,是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
很多学者都对流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由于学者们对流通现代化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自然也对其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不同不是本质上的不同,而是形式上的不同,有诸多的相近之处。黄国雄、曹厚昌认为所谓商业现代化,包括:组织流通的现代化、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流通设施和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及信息处理现代化。杨圣明、王诚庆认为流通现代化,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内容,而且要体现时展的内容,包括科学的流通经济体制、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乃至先进的经营方式等。晏维龙认为,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观念的现代化、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流通经营的现代化、流通布局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流通制度的现代化。丁俊发、张绪昌认为,商品流通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人员意识、知识素质现代化;商品流通设施、工艺及标准的现代化;商品流通管理现代化;商品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吴仪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商业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流通管理的现代化、商业人才的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李飞认为流通现代化,包含着物质、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是指市场、商店、仓库、道路、车辆、流通量等金钱物质要素的增长;制度层面是指市场法制秩序、流通体制与政策环境等内容;观念层面是指对市场经济的社会认同和符合市场经济的日常伦理。
总之,流通现代化是我国或我国某一地区的流通产业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是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和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状态。流通现代化不仅是世界流通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流通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流通现代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流通主体现代化、流通运行系统现代化和流通制度现代化。
流通现代化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渐进性、相对性、革命性和趋同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来源于流通系统本身,也来源于流通现代化过程。我国流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一个包含商品流通物质现代化、商品流通制度现代化和流通观念现代化等在内的多目标集合的全面的现代化。具体可以描述为: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行业,流通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具有持续的增长能力;现代流通技术逐步取代传统流通技术,现代化的流通观念成为现代流通发展的关键;流通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专业化成为流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流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流通效率不断提高。
流通产业现代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是充分发挥流通效能的必然选择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为化解产业分工所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空矛盾而存在的,流通的效能在于为生产和消费的实现解决时空限制,保证货畅其流,减少停顿和耽搁,使稀缺资源的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考察流通效能的大小就是要看流通能否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成本、人力耗费,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送入消费领域或再生产领域。因此,提高流通效能的本质要求从时间上必须“减少耽搁迟滞与断档脱销”,加快经济运行的节奏和速度;从空间上看,必须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减少或消除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流通的效能及其本质要求决定了流通对经济发展具有天然的神奇力量。然而,流通效能的大小、强弱,则取决于流通的方式、流通业态、流通渠道等流通自身状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体制、市场、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流通的方式总是在不断从低级向高级、从传统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流通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也会日趋成熟和优化。
随着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流通技术装备起来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使流通的效能得到了空前的展示和发挥,使流通在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降低再生产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正因如此,流通产业现代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繁荣程度的重要窗口。加快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无疑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运转,改变流通产业发展滞后,流通效能失缺,资金周转缓慢,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低下状况的根本选择。
(二)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是发挥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的根本要求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济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一是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告别了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围绕着生产转,生产居于核心地位,只要产品能够生产出来,销售就不成问题,生产决定流通,价值创造是最重要的;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相对过剩的今天,经济活动围绕着流通转,流通居于中心地位,只要产品能够销售出去,生产不成问题,流通决定生产,价值实现是最重要的。
就供应链而言,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下,制造商做“链主”,上游企业整合下游企业,是大生产、小流通,流通成为生产的一部分;在市场体制和过剩经济的今天,流通商做“链主”,下游企业整合上游企业,是大流通、小生产,生产成为流通的一部分。就价值链而言,在制造商主导模式下,其业务流程为:研发―制造―销售(满足需求),销售位于价值链的末端环节;在流通商主导模式下,其业务流程为:销售(满足需求)―研发―制造,销售位于价值链的先导环节。
国民经济运行规则的这种变化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流通产业从过去的被动、从属的地位上升为决定、先导的地位,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流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国民经济运行规则的这种变化同时也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通产业的发展能否实现从末端地位向先导地位的转换,取决于流通产业自身的素质和质量,取决于流通产业效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存在着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批发市场经营方式落后,缺少依托现代信息手段、现代流通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大批发商、大经销商;新型现代流通方式规模小,流通现代化水平低;流通效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偏低;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和决定作用还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只有大力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使流通产业做大做强,才能以大流通带动大生产,以现代化流通带动现代化生产,从而真正担当起实现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开发潜在消费,指导生产经营决策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先导角色。
(三)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节奏、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实力。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立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意义重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的一大痼疾,流通领域粗放型经营的集中表现是:流通方式陈旧,物流技术及其设备、手段落后,流通速度慢,库存率高,造成商品流通在时间上的耽搁、迟滞和资源在空间上的闲置、浪费。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导致流通领域粗放型经营的重要原因,而流通领域的粗放型经营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了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大力进行流通创新,加快推进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借助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是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和保证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投资过多,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投资项目投资不足,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影响投资结构和产业升级。我国经济发展要在高起点上取得更大的跨越,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构建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的产业结构。即以全球化为背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在全球地域空间实现分工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实现这种转变离不开流通领域的创新和流通现代化的推进。
首先,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看,产业结构调整有赖于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价格机制能够及时反映资源的供求状况和稀缺程度,同时,价格机制又能激励人们不断开发替代品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新技术,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和产业。这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只有通过流通体制的创新,建立健全了现代化市场流通体系时才能形成和发挥作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就是流通顺利进行和流通效能发挥作用的过程。其次,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要求看,第一产业要稳定发展,第二产业要做大做强,要上档次、上台阶,第三产业要大力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实质是三次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之间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分工、分离与产业化的过程,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延长、优化与高端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都是依靠流通来连接和实现的。可见,流通产业的发展,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推进,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贸参考,2003(11-12)
2.宋则.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财贸经济,2004(4)
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经贸委的指导下,市经贸委以全市平安泰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不出事、快发展”的要求和“三无两确保”的目标,牢固树立服务发展和以稳定保发展的思想,积极履行职责,立足自身职能,强化指导,搞好服务,推动全市工业流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稳定工作和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好成绩。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深化对建设平安创建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
全市平安泰安建设工作会议后,我们马上行动起来,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围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开展“平安泰安”建设活动,明确“平安泰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召开党委会、委平安泰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紧紧围绕平安泰安建设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把平安泰安建设工作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坚持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平安泰安”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紧密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制定部门平安泰安建设工作规划,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积极主动地参加市综治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的综治活动和平安建设活动,配合开展严打整治等专项治理整顿工作,全面推进平安泰安建设工作深入健康地开展。经过全委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真抓实管,委机关、基层单位未发生任何案件或事故,全面达到了平安标准,较好地促进了全市工业流通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二、切实履行部门职责,扎实做好平安泰安建设工作
经贸委作为全市综治委成员单位,承担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治理公路“三乱”、铁路道口安全监护、民爆行业安全监管等项职能,工作面广量大,需要尽心尽责,下真功夫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我委结合经贸工作实际,对相关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制订工作措施,扎实细致地做好工作。一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认真落实《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扎实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共查处案件35起,查获病害肉4019斤,取缔私屠窝点16个。加大加油站和二手车市场的管理,认真做好年度审验、日常整顿等工作。积极参与市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的工作。狠狠打击非法经营活动,整顿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兽药、饲料、种畜禽市场的监管,积极开展配合税务稽查执法活动,加大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力度,开展规范旅行社经营活动,保证了旅行社经营规范、竞争有序。二是加大了对非法收费站点的治理整顿工作,上路明察暗访20多次,行程2000公里,今年以来我市未发生严重的公路“三乱”案件。积极配合铁路部门做好铁路道口监护工作,确保了无责任事故。三是落实纵向分级横向归口的办法,开展部门内矛盾纠纷排查,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今年以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2人次,处结率100%。四是落实责任,强化督查,做好了民爆器材及电网安全管理工作。
三、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积极主动地为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建设搞好服务,扎扎实实地帮助企业、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我委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节能等一系列政策;开展以创建“平安企业”为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地企共建活动,加强协调,及时化解矛盾。适时对企业驻地周边的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自觉维护企业生产生活秩序,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干部职工的普法教育工作
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对委机关全体同志进行法制宣传、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全委职工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教育大家依法行政,学会用法律武器保卫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制定了《泰安市经贸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2006-2010)》,总结了《行政许可法》贯彻执行情况。今年被市普法领导小组评为“四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市工作先进单位”。
五、真抓实干,夯实平安泰安建设工作基础
一是以建设“六型”机关活动为载体,结合经贸系统工作职能,开展好“平安构建人人参与”主题活动,引导系统内部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平安泰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组织企业及县市区经贸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指导、督促系统内基层安全创建和依法治理活动开展,不断提高各企事业单位的自防、自控能力。二是调整充实系统内部综合治理工作组织,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组织办公室、经济运行处、综合科、贸易流通科、市场建设科、交通科、电力科、企业科、食品办等相关处科室,进一步完善服务“平安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必要的应急预案,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规范。三是做好系统内部单位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抓好工作落实。通过全委同志的一致努力,夯实了经贸系统平安泰安建设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