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4-10 11:0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

第1篇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进行股票投资,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相关的理论主要有风险管理理论、资金流动理论、公平竞争理论、金融监管理论和市场发育理论。理论分析表明,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很有必要,但是需要创造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金 投资 股市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理论界对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商业银行可否将资金直接投资于股市,这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理论讨论中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文试从理论上寻求决策的依据,从逻辑上分析商业银行可否将资金直接投资于股市这一问题答案的可靠性。

风险管理理论

同样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却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禁止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依据是:银行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大于银行向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发放贷款的风险;而主张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依据是: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效应,并且,股票投资的风险,未必大于发放贷款的风险。

股票投资与发放贷款,究竟哪种行为风险偏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银行资金投资股票的风险主要有股票价格风险和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当股票价格跌到银行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以下时,银行投资资金就会缩水。股票价格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周期变动、利率波动、汇率波动、政策变动、通货膨胀率变动、股票市场周期波动、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变动、股市投机的影响、银行的股票投资决策者判断失误或操作失当、银行股票投资决策者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道德进行恶意操作等等。上述风险有的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被称为非系统性风险,例如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变动风险;有的则不能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被称为系统性风险,例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有的需要通过严密监控才能防范,例如银行的股票投资决策者道德风险。当上市公司退市时,持有该公司股票的银行就会发生资金流动性与资金缩水的双重损失,特别是如果上市公司破产,银行资金损失就会更大。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主要是贷款本息部分或者全部收不回来的风险。从风险来源看,银行贷款风险主要有来自于银行内部贷款决策者的道德风险和智力风险,国家政策变动和政府干预的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借款人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风险,市场利率变动的风险,借款人的产品销售市场变动的风险,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风险等等。

从风险来源看,银行投资股票的风险与发放贷款的风险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银行投资股票的风险大于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在股票流通的条件下,股票市场价格具有波动性的特点,从而使股票投资的损益具有显性化与短期波动幅度较大的特点,因而对人的感官冲击力较大,风险感受比较明显,而银行贷款风险由于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容易使人产生贷款风险小于股票投资风险的幻觉。

其实,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观察,股票投资的风险管理要比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更为有效。其一,股票投资风险管理要比发放贷款风险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因为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可以通过卖出股票的方式进行止损操作,而贷款的收回周期比较长,甚至难以收回。其二,股票投资风险管理的主动权要大于贷款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因为在操作适当的条件下,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何时变现股票、收回资金(虽然变现率取决于市场状态),而贷款本息能否收回,银行能否止损,银行的决定力往往小于借款人。其三,银行卖出股票的程序、手续要比催收贷款简单的多,风险管理的效率更高。其四,股票投资的信息收集成本要比贷款信息收集成本低,股票投资信息收集数量要比贷款信息收集数量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票投资的风险管理成本要低于贷款的风险管理成本。

从分散风险的角度看,允许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等于为银行增加了一条分散经营风险的渠道,便于银行进行较大范围的资产组合。

需要注意的是,股票投资的灵活性、简便性也蕴含着投资操盘人员的道德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对投资过程的严密监管。

以上分析表明,银行资金投资于股票的风险要小于发放贷款的风险,但银行和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银行资金投资股票的监管。

资金流动理论

维持资金的安全性、追求资金的效益性和力保资金的流动性,这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往往互相矛盾,不可兼得。当三者互相矛盾时,安全性为首选,其次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资金流动性则是为安全性和效益的,其功能主要有四点。一是在资金安全性出现问题、资金可能收不回来时,立即将资金变现。二是当资金出现亏损,其亏损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加大时,果断将资金变现,保护已有的资金运用效益,维持资金的效益性。三是当出现效益更高的投资项目时,将原投资资产变现,改投新的项目。四是当债务到期而无力偿还时,将投资资产变现,以用于还债。在多数情况下,资金如果失去了流动性,其安全性和效益性反而无保障。例如,如果某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本息,银行又不能转让其债权,那么银行的贷款本息余额就极有可能收不回来,安全性和效益性无从谈起。可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资金运用项目主要有放贷、贴现、债券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金银投资、存入中央银行等。这些资金运用项目的流动性均不及股票投资。当然,此处所说的股票是指流通市场或称二级市场中可以交易的股票。股票投资的流动性之所以最强,是因为股票交易程序简单、手续便捷、交易速度快、交易手段先进、投资者集中。股票投资流动性的强弱,还取决于股票市场的状态、股票交易的活跃程度、股票买卖委托量的大小等因素。贷款由于是有约定期限的,而且存在收不回贷款本息的可能,所以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的流动性比较差。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大量的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实际上这些贷款的流动性已经非常弱,而对于成为死账的贷款而言,其流动性已经丧失。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使贷款的流动性增强,但其流动速度不及股票投资。票据贴现的流动性与贷款的流动性类似。债券投资的流动性因债券的流动性而异。有些债券是不能上市交易的,其流动性比较差,因而该类债券投资的流动性也比较弱。投资于可流通的债券所形成的投资资产,其流动性强于不流通的债券的投资。债券投资相对于股票投资而言,低风险低收益,在人们偏好于股票投资的情况下,可流通债券投资的流动性要弱于股票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的流动性与可流通的债券的投资的流动性相似。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的流动性因基金的性质而异。封闭式基金由于可像股票那样进行交易,所以封闭式基金投资的流动性较强,但由于封闭式基金是有期限的,而且其交易量一般不如股票,所以封闭式基金投资的流动性不及股票投资。开放式基金可以反复被申购和赎回,所以开放式基金投资也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由于成交量的限制,而且大多数开放式基金是通过柜台进行赎回的,所以开放式基金投资的流动性也不及股票投资。金银交易的投资者不多,交易量不大,信息披露也不如股市,所以金银投资的流动性弱于股票投资。在中央银行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除外),其资金流动性强于股票投资,风险也较小,但是从全社会来看,这部分资金被闲置起来,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因此,从资金的流动性来分析,应该允许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

公平竞争理论

根据公平竞争理论,同业竞争的各方应该使用同一竞争规则,在市场中的同类主体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负有平等的义务,否则这个市场就是一个带有歧视性规则的市场。当然,权利平等不等于权利一样,因为各主体的条件不一样,只能说在同样的条件下享有同样的权利。所谓的条件,主要包括最低的资本规模、必要的经营场所、基本的内部治理规则、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均具备从业资格等。无论是市场准入,还是经营范围的界定,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歧视。具备的条件不同,享有的权利亦有差异。各主体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同,也未必违背公平原则,只要其市场份额不是靠行政力量的帮助,也不是靠武力强占市场,而是消费者自愿选择的结果,那么各市场主体拥有不同的市场份额也是正常的。

从理论上说,所有经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其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因而应该享有一样的权利,遵循一样的竞争规则。

我国内资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基本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执行同一部《中华人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同一竞争环境下进行经营。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在境内开展业务时,应该遵循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规则,但是如果外资银行投资于中国境外的股票市场,或者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分机构通过其在中国境外的母公司向境外股票市场投资,我们是无法阻止的,在此情况下,从全球的视野看,外资银行实际上是实行混业经营的,其业务范围要大于我国境内的内资银行业务范围,因而实际上在业务经营范围方面,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存在不平等之处,这与公平竞争的理论相冲突。另外,我国内资银行已经向外资银行开启大门,允许外资银行参股我国内资银行,这实际上是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进行股权投资,而我国商业银行法是不允许内资商业银行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还需提及的是,目前中国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上市公司(包括上市银行)的股票全流通,这样,外资银行就有可能进入我国股票市场进行股票交易。所以,根据公平竞争的理论,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进行投资也是必然的趋势。

金融监管理论

此处所说的金融监管不是指政府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而是指政府对商业银行投资股票市场过程的监管和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的自我监管。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具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减弱这种可能性的必要条件。金融监管、银行资金直接进行股票投资、金融危机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金融监管能够及时发现银行资金在进入股市进行股票投资时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进行纠偏,从而避免引发金融危机的后果;如果监管不到位,则银行资金就会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银行体系会遇到支付困难,由此引起存款户的恐慌,引发挤提狂潮,迫使银行关门,并导致一些企业资金链条的中断。

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时,外部监管的内容主要有:银行体系的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比例;银行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安全及增值情况。需要内部自我监管的内容主要有:银行负责股票投资的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察;股票投资盈亏情况;资金账户内资金的去向等。

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时,外部监管的形式主要有监管机构的设立和监管人员的责任界定、法律法规约束、行政监督、股市规则的指引、投资情况跟踪监测等;内部监管形式则主要是监管部门的设立和监管人员的安排、制度约束、投资情况跟踪监测等。

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状况还不足以支持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因为从外部监管看,既缺乏相关的规则,又缺少先进的风险监测跟踪技术;从内部监管看,银行存在的大量不良贷款说明银行内部的监管效果并不佳。因此,从金融监管方面分析,目前尚不具备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市的条件。

市场发育理论

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需要有发育成熟的股票市场。

任何市场都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发育过程。有的主体可以在市场刚产生时就介入其中,伴随市场一起成长,有的主体则需要在市场发育比较成熟时方可介入其中。在股票市场,证券交易主体是投资者和发行者,劳务交易主体是证券公司、咨询公司、投资者和发行者。从谨慎原则出发,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主体进入股票市场时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其条件之一就是股票市场发育成熟,因为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者。一般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之外不经营货币,其投资股票的盈亏对国民经济影响不大,而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存款与贷款,其存款和贷款业务涉及社会公众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如果一家银行因股票投资而亏损甚至倒闭,则会波及许多个人与企事业单位,对国家或地区经济整体影响较大,所以商业银行要成为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应该把股票市场发育成熟作为重要条件之一(不是全部条件),以减弱商业银行的股票投资风险。当然,商业银行股票投资风险因素有多种,股票市场发育程度只是其中的一种,商业银行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换言之,成熟的股票市场可以减弱商业银行遭受股票投资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但不能保证商业银行不因其他原因而遭受股票投资风险损失。

不能否认,国外商业银行曾经在股票市场发育不成熟时介入股票市场,但是,国外商业银行由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又恢复混业经营的过程,恰恰说明商业银行应该在股票市场发育成熟时再进入股市进行投资,我们应该珍惜和利用国外的实践经验,本文的市场发育理论正是建立在国外经验教训之上的。

衡量股票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市场主体的守法率、守规率和守约率、市场规则完善率、违法违规违约案件及时发现率和公平处理率、市场主体合法利益保护程度、政府政策合理化程度及变化频率、披露信息真实程度、信息公开率、信息披露效率等。相应地,成熟股票市场的标志就是大多数市场主体遵守法律法规和承诺,少数主体虽有违法违规或违约行为,但都能够及时得到公平的处理,市场主体各方的合法利益均得到完全有效的保护,市场规则严密、完善,得到公认,政府出台的政策能够较充分地表达多数主体的意志,且长期稳定,所披露的信息是真实的,应该公开的信息均能够及时而充分地、详细地披露。

从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状况看,虽然股票交易手段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是整个市场依然是一个发育不全的市场,主要表现在市场规则不完善而且多变,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和不真实,违法违规违约现象频繁出现,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而充分的保护等方面。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之中,股票市场行情低迷且动荡不定。所以,从市场发育程度来看,我国尚不具备允许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条件。

依据资金流动性理论和公平竞争理论,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有必要及早进入股票市场进行股票投资;风险管理理论也为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提供了依据,但也警示我们要慎重决策;金融监管理论和市场发育理论则告诉我们,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尚需时日,需要政府部门加紧研究对策,加快市场建设的步伐。

第2篇

关键词 凯利优化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最优投资比例;财富增长速率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The Investment Strategy of Kelly Criterion Based

on the Stock Price Following Lognormal Distribution

LU Shijie, YANG Chaojun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a of centralized investment strategy, we combined the stock price following log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Kelly Criterion, so that it can be used in stock investment more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astest wealth growth rate, we deduced 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timal investment proportion and the expectation retur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a stock.

Key words Kelly Criterion; lognormal distribution; optimal investment proportion; wealth growth rate

1 引 言

集中投资策略作为股票投资中的主流策略之一源于一种极为简单的思想:在大概率事件上下大赌注.即在市场非完全有效的前提下,寻找少数最具投资价值的股票,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股票上,密切关注和研究,然后对它们进行大量集中投资,这样不仅能获得超额收益,反而会降低风险.目前,集中投资策略已经得到了理论的论证.

Kelly(1956)提出了凯利优化模型[1],为集中投资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服从二项分布的赌博游戏,即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的游戏,如果成功则赢得双倍赌注,概率为q,若失败则输掉全部赌注,那么理性的玩家每次下注比例应为b=2q-1,从而使自身财富获得最快增长.

Breiman(1961)对凯利优化模型进行了扩展[2],对于任意给定的固定财富目标,凯利策略使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游戏次数渐进最少;对于每次获胜概率不相同的赌博游戏,凯利策略同样适用.Thorp则在实践中证明了凯利优化模型,把凯利优化模型分别运用到了21点游戏(1966)[3],其他赌博游戏(1969)[4]和现代组合理论(1972)[5].

Rotando和Thorp(1992)证明了基于连续分布运用凯利优化模型得出的财富增长速率存在唯一最大值,根据凯利优化模型投资者应该把资产的117%长期投资于标普500指数,即投资者应该以无风险利率借贷17%的资金来投资[6].

Ziemba (2005) 提出对投资大师们具有右偏属性的资产组合进行评估应该用基于夏普比率的一般正态分布进行修正,并深入讨论了凯恩斯、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们对凯利优化策略的运用[7].Fuller (2006) [8]和Lee (2006) [9] 则分别讨论了Morningstar和Motley Fool对凯利优化模型的运用.

Poundstone (2005) 的《财富公式》一书详细介绍了投资者在投资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限制,如对多资产面临的多因素难以理解,短期风险,交易成本等,使得完全凯利优化策略难以实施[10].

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集中投资策略的思想对凯利优化模型进行了优化,使其能更好地运用于股票投资实践中,把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与凯利优化模型相结合,推导出投资者个股投资的资产配置比例与投资者对个股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和标准差预测值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实现最快财富增长速率的目标.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把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引入到了凯利优化模型,代替原有的二项分布假设(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使得基于凯利优化模型的集中投资策略更加适用于股票投资.

2 标准凯利优化模型

凯利优化模型是一种服从二项分布的赌博游戏的最优下注策略.所谓服从二项分布的赌博游戏,即玩家未来只面临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如果成功,玩家获得双倍赌注,概率为q>50%;如果失败玩家将输掉所下赌注.假设玩家每次下注比例为b,那么他第n次游戏后的财富期望值

标准凯利优化模型仅仅是对服从二项分布的赌博游戏的最优下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但是在股票投资实践中,投资者面临的未来股票价格可能性远不止两种结果,标准凯利优化模型难以直接运用于股票投资实践中.本文则基于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把凯利优化模型运用到了股票投资实践中.

3.1 研究假设

3.1.1 假设股票价格遵循几何布朗运动

根据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假设,股票价格服从漂移系数和波动系数均为常数的几何布朗运动,即

dS=μSdt+σSdz.

其中,S表示股票价格,μ表示股票在单位时间内以连续复利表示的期望收益率(又称预期收益率),σ表示证券收益率单位时间的标准差,简称证券价格的波动率,z遵循标准布朗运动.因此,这是一个漂移率为μS、方差为σ2S2的It过程,也被称为几何布朗运动.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股票价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可以表示为股价受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一种因素是股票期望收益率的漂移作用μSdt,另一种因素是股价受随机作用力的冲击作用σSdz(见图2).

4.2 结论与启示

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当期望收益率大,收益率方差小时该项投资才能对投资者的总资产增长起到显著的贡献作用;而如果期望收益率较小,收益率方差较大时,最优投资比例也相应小,那么该项投资对投资者的总资产增长的贡献作用微乎其微.

所以在股票投资实践中,投资者应该集中精力去寻找市场上少有的具有高预期收益率和高确定性的股票,然后根据凯利优化策略进行集中投资长期持有.这样投资者才能获得高的超额投资收益,实现快速的财富积累.

本文提出的基于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凯利优化模型,正是在投资者对股票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有了对股票未来收益率预期之后,可以直接作为其投资实践中资产配置比例的指引.

不过,尽管理论上按照凯利优化策略进行投资能给投资者带来最快财富增长,但是在投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因素限制了完全凯利优化策略的运用:

1)机会成本:当投资者拥有两个具有相同期望收益率和方差且相互独立的投资机会时,最优的方法是对两个投资机会投入相同的资金f*,为了避免破产的可能性,必须有2f*

2)风险容忍度.完全凯利优化策略对于许多投资者具有过高风险,如果用“部分凯利优化策略”,即f=cf*,对于他们会更加合适.

3)低于预期. “真实”场景可能甚至会差于保守估计的下限,此时如果投资者按照自己的预计情况来进行投资,他的投资比例就会高于实际最优投资比例,他不仅会面临更高的风险,投资收益也会更低,而采用“部分凯利优化策略”则可以给他带来一定的保护作用.

4)“黑天鹅”事件.人们倾向于忽视那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偶然事件产生的影响,这些事件将显著地降低最优投资比例.如果不考虑它们,投资者同样将面临投资比例过高的风险.一个有效的把“黑天鹅”事件考虑进模型的方法是用场景最优随机规划模型,即假设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指定它的结果但并不假设这件事情具体是什么.Geyer和Ziemba(2008)在西门子奥地利抚恤基金中运用了这一方法[17].

5)长期投资.凯利优化模型是一个渐进最优的投资策略,只有进行足够长时间的投资,它的优势才能得以显现.

参考文献

[1] J L KELLY.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information rate[J].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56, 35:917-926.

[2] L BREIMAN. Optimal gambling systems for favorable games[J]. Fourth Berkeley Symposium on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1961,1:65-78.

[3] E O THORP. Beat The Dealer[M].2nd Ed.New York: Vintage, 1966.

[4] E O THORP. Optimal gambling systems for favorable games[J].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 1969,37(3):273-293.

[5] E O THORP. Portfolio choice and the Kelly criter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71[J].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2,4:215-224.

[6] L M ROTANDO, E O THORP. The Kelly Criterion and the Stock Market[J].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992,99:922-931.

[7] W T ZIEMBA. The symmetric downside risk Sharpe ratio and the evaluation of great investors and speculators[J].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Fall, 2005,3:108-122.

[8] J FULLER. Optimize your portfolio with the Kelly formula[EB/OL]. [2006-10-06]. ,http:///articlenet/article.aspx?id=174562.

[9] E LEE. How to calculate the Kelly formula[EB/OL]. [2006-10-31],http:///investing/value/2006/10/31/howtocalculatethekellyformula.aspx.

[10]W POUNDSTONE. Fortune's formula: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that beat the casinos and wall street[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11]E O THORP. The Kelly criterion in blackjack, sports betting and the stock market[J]. Handbook of 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2006,1:385-428.

[12]L C MACLEAN, W T Ziemba, G Blazenko. Growth versus security in dynamic invest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2, 38: 1562-1585.

[13]N N TALEB.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M].New York: Allen Lane, 2007.

[14]L C MACLEAN, W T ZIEMBA, Y LI. Time to wealth goals i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optimal tradeoff of growth versus security[J]. Quantitative Finance, 2005, 5 (4):343-357.

[15]L C MACLEAN, E O THORP, Y ZHAO,et al. How does the fortune's formulakelly capital growth model perform?[J]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2011,37(4):96-112.

第3篇

一、美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决策,以确定投资所使用的核算方法(假定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第一,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证券是否为了对其实施重大影响?如果是,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如果否,则考虑此证券是否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吗?第二,如果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考虑购入的证券是否可以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第三,如果能够划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如果不能划分,则需要对证券重新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上述投资决策中所使用的核算方法: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12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5)=300000元。账务处理为: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30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6)=200000元。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账户是虚账户,其余额反映在损益表中。

⑤2004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100000.

(2)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甲公司使用公允价值法

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会计分录同②。

⑥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200000.

(3)若美国公司购买证券后未进行分类,SFASNO.115规定每期末需对投资证券重新分类。若交易行证券转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损益表中已确认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不再调整,只是变更年度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化时变换账户名称。

⑨记录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化时,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⑩若可供销售证券划为交易性证券,则在变更年度应将已记录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通过下列分录转记到损益表中,并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300000,贷记:重新划分权益性证券已实现利得300000.

2、若美国公司运用成本法,则对投资的核算如下: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因为2001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股利收入为400000×20%=80000元,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8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40000.

2003年乙公司未分配股利,甲公司不做帐务处理。

3、若美国公司选用权益法,则进行如下的投资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实现投资收益,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借记:现金2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120000.

期末,由于取得投资的成本高于在乙公司净资产中所占份额,应将此差额(50万-200万×20%=10万)分配给资产及商誉。假定8万分配给未记录商誉,摊销期限20年;2万元分配给低估的固定资产,摊销期限5年,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8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

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

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二、中国上市公司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对购入的权益性证券,按照下列投资决策选择投资核算方法:第一,投资权益性证券是否作为剩余资金存放形式,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如果是,则按短期投资核算,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否,则考虑投资是否是为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第二,如果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权益法;如果不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1、购入的证券作为短期投资时,初始价值按成本计价,每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短期投资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1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短期投资120000.2002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8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3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6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③2004年处置此投资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短期投资38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2、若选用成本法,则进行下列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2002年12月31日,因为2002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0×20%=80000元,收到的股利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额(120000-80000=40000)冲减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借记:现金12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40000.

3、若选用权益法,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月5日记录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10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100000/10=10000元,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1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

⑤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三、中美对权益性证券会计处理的异同

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得出:除了所使用的账户名称不同外,美国和中国运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同,并且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也相同。下面比较两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差异:

1、美国和中国对权益性投资的分类不同。我国将普通股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美国未进行长短期投资分类,而将权益证券分为交易性证券和可供销售的证券。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购入证券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采用成本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公允价值容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法。

2、权益性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同。我国将短期投资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列入利润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投资中列示。美国将交易性证券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在损益表中列示;若可供销售的证券期望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期内变现,则将其列入流动资产,否则列入非流动资产,可供销售证券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列示。

3、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不同。对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短期投资或短期投资变更为长期股权投资,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而美国SFASNO.115要求在每期末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可供销售的证券可变更为交易性证券或相反,并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

4、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不同。在使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我国对低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或未计的商以及高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采用统一的摊销期限摊销于每期的投资收益账户。而美国将股权投资差额分配于资产和商誉或都分配商誉中。

5、非现金方式取得权益性投资,其初始成本确定不同。我国对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以应收账款换入长期股权投资以及以非货币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是以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而美国对非现金补偿方式取得投资,投资成本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

第4篇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决策,以确定投资所使用的核算方法(假定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第一,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证券是否为了对其实施重大影响?如果是,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如果否,则考虑此证券是否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吗?第二,如果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考虑购入的证券是否可以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第三,如果能够划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如果不能划分,则需要对证券重新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上述投资决策中所使用的核算方法: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12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5)=300000元。账务处理为: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30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6)=200000元。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账户是虚账户,其余额反映在损益表中。

⑤2004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100000.

(2)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甲公司使用公允价值法

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会计分录同②。

⑥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200000.

(3)若美国公司购买证券后未进行分类,SFASNO.115规定每期末需对投资证券重新分类。若交易行证券转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损益表中已确认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不再调整,只是变更年度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化时变换账户名称。

⑨记录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化时,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⑩若可供销售证券划为交易性证券,则在变更年度应将已记录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通过下列分录转记到损益表中,并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300000,贷记:重新划分权益性证券已实现利得300000.

2、若美国公司运用成本法,则对投资的核算如下: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因为2001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股利收入为400000×20%=80000元,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8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40000.

2003年乙公司未分配股利,甲公司不做帐务处理。

3、若美国公司选用权益法,则进行如下的投资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实现投资收益,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借记:现金2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120000.

期末,由于取得投资的成本高于在乙公司净资产中所占份额,应将此差额(50万-200万×20%=10万)分配给资产及商誉。假定8万分配给未记录商誉,摊销期限20年;2万元分配给低估的固定资产,摊销期限5年,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8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

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

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二、中国上市公司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对购入的权益性证券,按照下列投资决策选择投资核算方法:第一,投资权益性证券是否作为剩余资金存放形式,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如果是,则按短期投资核算,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否,则考虑投资是否是为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第二,如果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权益法;如果不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1、购入的证券作为短期投资时,初始价值按成本计价,每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短期投资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1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短期投资120000.2002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8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3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6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③2004年处置此投资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短期投资38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2、若选用成本法,则进行下列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2002年12月31日,因为2002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0×20%=80000元,收到的股利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额(120000-80000=40000)冲减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借记:现金12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40000.

3、若选用权益法,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月5日记录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10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100000/10=10000元,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1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

⑤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三、中美对权益性证券会计处理的异同

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得出:除了所使用的账户名称不同外,美国和中国运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同,并且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也相同。下面比较两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差异:

1、美国和中国对权益性投资的分类不同。我国将普通股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美国未进行长短期投资分类,而将权益证券分为交易性证券和可供销售的证券。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购入证券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采用成本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公允价值容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法。

2、权益性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同。我国将短期投资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列入利润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投资中列示。美国将交易性证券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在损益表中列示;若可供销售的证券期望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期内变现,则将其列入流动资产,否则列入非流动资产,可供销售证券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列示。

3、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不同。对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短期投资或短期投资变更为长期股权投资,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而美国SFASNO.115要求在每期末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可供销售的证券可变更为交易性证券或相反,并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

4、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不同。在使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我国对低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或未计的商以及高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采用统一的摊销期限摊销于每期的投资收益账户。而美国将股权投资差额分配于资产和商誉或都分配商誉中。

5、非现金方式取得权益性投资,其初始成本确定不同。我国对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以应收账款换入长期股权投资以及以非货币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是以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而美国对非现金补偿方式取得投资,投资成本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

第5篇

关键词:股票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购买决策

引言

股票投资已成为当前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兴起才二十多年,但是这二十多年里我国股民的数量几乎是呈几何倍数在增长。截止到2011年6月,我国开户股民已经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其中活跃股民大概在四千万。虽然最近十年来,我国的股市经历了一系列大起大落,但是全民炒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现实。在我国,股民具有较强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并且不分性别、年龄和文化职业,只要有购买能力都可以参与股票买卖,成为股民。我国证券投资者中,个体投资者占有绝对的多数。而且,从交易量来看,个体投资者的交易量明显大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个体投资者交易占据主导地位。

投资股票,一般而言是为了投资回报,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历年来中小投资者从上市公司中获得的股息收益非常少,甚至为0,更为重要的是广大散户们炒股用的并不是闲散资金,但却经常被套牢。从心理学方面来讲,人们的特定行为都是受着特定动机的影响,股民们也不例外。股民购买股票的行为肯定受着各自的动机驱使,因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么,激发股民购买股票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大家的动机是相同的,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呢?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能够分析清楚股民购买股票的基本动机类型,将有利于股票发行方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动机理论回顾

(一)动机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动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Weiner,1985)。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motivus(a moving cause),原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王玉帅,2008)。动机概念常被本能、驱力、需要等概念所取代(张爱卿,1996)。学者们对动机的界定一直没有形成共识,张爱卿(1996)通过对历史上动机概念的考查发现,动机的定义可分为三类:一是内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从行为内在动因着眼,如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是激励人去完成行为的主观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二是外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刺激等作用。如提出“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三是中介过程观点,这种观点主张动机在活动的起因和目标实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如认为“动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目前,比较被大家接受的定义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张春兴,1998)。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动机研究的理论就不断出现(刘娟娟,2004),如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诱因论、认知一致论、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及自我调节论等。关于动机的研究,学者们从关注有机体的本能到关注社会因素,从关注外部诱因到关注内在激励因素和强调自我调节。西方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暴占光、张向葵,2005)。

(二)动机的基本分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动机问题研究中,研究者曾对动机进行过多种区分(张爱卿,1996,1999;张剑、郭德俊,2003;王玉帅,2008):

1.根据动机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如饥饿、干渴、、睡眠、防卫等;社会性动机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指由个体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需要而引起的动机,社会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在其心理潜能、先天倾向的基础上,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2.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3.根据对人的行为的驱动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主导动机是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次要动机是对行为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

4.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分类,可以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长远动机一般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它持续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短暂动机常常由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所引起,它只能对个别具体活动一时起作用。

对动机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动机的性质、机制和它在活动中的作用。

股票购买动机分析

(一)股民购买股票的一般动机

第6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居民消费;心理帐户;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F014.5;F069.9;F830.9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the Residents’Consumption Behavior Based on

the Mental Accounting Perspective

——an Example of the Impact From Stock Market

to Residents’Consumption

Chen Qiang & Ye A-Z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Fuzhou University 350002,China)

Abstract: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Mental Accounting to consumption By construct theoretical model of residents’expectation of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which find that because of the mental accounting, consumers’behavior is more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economic operation status, the impact of income volatility on consumer behaviour depends on the changes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come volatility risk..We also fin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at the strengthening of mental accounting’s irreplaceability will promot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to economic quotations.

Key words: stock market;residents’consumption;mental accounting;numerical simulation

一、引言

20世纪初开始,消费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已在众多经济学者对此进行的大量研究中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消费理论大体包括以几个方面:第一,凯恩斯(Keynes,1936)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其强调消费支出是当期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函数,在短期内人们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多少。第二,杜森贝里(J. S. Duesenberry,1949)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其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 而且也受到消费的“示范效应”和“不可逆性”的影响,强调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第三,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dman,1957)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其认为居民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永久收入。第四,莫迪里亚尼(Modigliani,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其认为消费者是有理性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消费者总是根据一生的收入水平安排最佳的消费和储蓄。第五,霍尔(Hall,1978)的随机游走消费理论(Random Walk Hypothesis):其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沿长期趋势呈现出随机行走的特征。第六,里兰德(Leland,H.E.,1968)的预防性储蓄消费理论(Precautionary Saving Theory):其认为当未来收入不确定时,消费者将变得谨慎,用增加储蓄的办法来预防收入不确定带来的风险。第七,迪顿等(Deaton,1991)的流动性约束消费理论(Liquidity Constraint Theory):其认为流动性约束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不论流动性约束何时发生,它都会使一个人的消费比他想要的消费少。第八,卡罗尔等(Carroll, Christopher D.,1992)的缓冲库存储蓄理论(Buffer-Stock Saving Theory):其认为储蓄相当于一种缓冲存货,旨在境况差时维持正常消费或在境况好时增加消费。第九,坎贝尔、曼昆(Campbell and Mankiw,1991)的λ假说社会总体消费理论:其强调消费函数应既符合随机游走假说(即有些消费者按照持久收入进行消费)也要与实际相符合(即有些消费者按照即期收入进行消费)。

传统消费理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相应的行为经济变量也逐渐被引入到消费理论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塞勒、希弗林(Thaler、Shefrin,1981、1988、1992)提出的行为生命周期假说(The Bvehavioral life-cycle hypothesis)。其通过对原先的理性假说添加了自我约束、心理帐户和心理定格三个重要的行为学变量来修正生命周期理论的。行为生命周期模型首先构造了一个二元偏好结构框架,即个人行为包含一对共生的但又不一致的偏好:一个偏好关注长期,另一个偏好关注短期,前者定义为计划者,后者定义为行动者,通过建立计划者与行动者的博弈关系研究了消费者如何依据外部干预平滑一生的消费。特维斯基、卡尼曼(Tversky、Kahneman,1991)进一步作了深入研究,认为由于心理帐户的存在,人们对财产的损失比对财产的增加更为敏感。他们的实证结果证实:损失对人们心理的负影响两倍于所得的正影响。当前,以行为经济学分析消费等问题已逐渐受到关注,这也为我们研究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市场得到了一时的迅速发展,新股恢复发行,市场交易量放量增加。开户数据表明我国居民参与股市的程度迅速加大。根据央行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006年下半年以来,开户数增速稳步上升,在11月停发新基金后,12月的开户数飙升,比11月增加了2.6倍。在当前我国股民不断壮大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对股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便显示出其重要性。由于我国股市建立的时间比较晚,还不成熟,从市场的投资主体到交易机制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深入研究股票市场与居民消费行为的关系,积极有序地发展股票市场,利用股票市场引导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为此,本文试图将股票市场与居民消费结合起来,运用动态经济学的方法,结合心理帐户有关理论,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并通过数值模拟考察心理帐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二、心理帐户视角下的居民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一般来看,股票市场发展程度和居民收人程度越高,居民所持有的股票资产的绝对额也会越大,股票市场与居民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会越强。无论是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已有的实证研究来看,心理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证券市场上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Arthur W.B.,1997;石文典,2001;石文典、肖余春,2004)。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知,人们对不同来源的收入会按不同的心理帐户运算规则来处理,一般对意外收入的支配更倾向于大手大脚。股票投资收入一般比工资收入来的意外,居民对其支配会比对工资收入的支配来得更加随意。本部分模型将通过引入居民的心理帐户特征项,来体现了一般的可支配收入与股票投资收入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差异,并基于股票市场行情与居民心理预期特征构造理论模型,对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倾向特征进行分析。

(一)居民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本文将实际生活中的居民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没有参加股票市场投资的,下文称其为普通居民(N);另一类是有参加股票市场投资的,称其为股市居民(I)。对于股市居民在 时的预期总收入 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具有相对稳定的预期工资收入 ,假定其短期内分布状况为 ;另一部分是预期股票投资收入 ,假定其短期内分布状况为 。普通居民与股市居民在 期都会观察到关于总收入影响因素的经济行情 。 由两部分组成,股票市场行情与股票市场外的其他经济行情。通常股票市场行情对普通居民总收入预期的直接影响较弱,但能较显著地引起股市居民对总收入预期的变化。因此随机变量 可认为是 时期股市居民受股市行情影响而产生的对总收入(相对与普通居民而言)的预期变动差额,其与 相互独立,则股市居民对 的理解是 , , 表示股市居民的股票投资收入预期差额不能相互抵消。因此, 越大,表明股市居民对未来股市行情越看好;反之,表明股市居民对未来股市行情越悲观。 表示股市居民对总收入水平的评价; 表示由于股市居民的总收入预期变化导致对未来总收入变动产生风险估计, 是股市居民特有的预期风险的一种表现。在经济运行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普通居民能从经济行情 中忽视股市行情的影响 ,其对 的理解仍然是 , 。

由于居民心理帐户的存在,对于不同帐户的收入,可以认为居民消费决策的总体表现 是依据心理帐户的影子收入 来做决定 ,即 时期居民消费与影子收入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自发性消费(假定居民的自发性消费相同), 表示 期的边际消费倾向。这种心理帐户上的影子收入可具体表示为: , 为 时意外收入心理溢价系数,且 , 。这说明同等的收入,如果是来自股票投资,则居民对其有更大的消费倾向,这体现了居民对股票投资收入 的消费会更加随意。通常,居民会根据当期的经济行情 形成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即 。

由以上条件知,在经济运行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普通居民能从经济行情 中忽视股市行情的影响条件下,则其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为;

(1)

假定 ,则股市居民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为 :

(2)

其中: 和 分别为普通居民与股市居民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 可看成是经济行情的体现,当 且 时,经济行情表现出比较繁荣的景象,反之亦然。由式(1)、(2)可见,当居民只有一个心理帐户时(如普通居民),其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为一般工资收入的平均水平 ;而当居民存在两个理帐户时(如股市居民),其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还与各帐户的收入波动风险 与 、心理溢价系数 及经济行情 有关。

(二)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

假定居民在 时刻的资产为 ,居民的效用水平定义在居民的消费水平上。居民要依据 期经济行情 选择他的未来消费水平来极大化他的条件期望效用 的贴现和,即:

(3)

其受约束于下面的预算约束条件:

(4)

其中初始的资产 给定, 表示 期居民的消费量, 表示主观贴现因子, 为从 期到 +1期居民储蓄的真实利率, 为第 时刻居民对经济巷情 的条件期望。

为便于简单分析,假定真实利率和主观贴现率相等,即真实贴现因子等于主观贴现因子,因此由最优性条件可求得未来消费关系的Eular方程:

(5)

取效用函数为常数相对风险规避型效用函数 ,其中 是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则最优性条件可写为:

(6)

将 代如式(6)得:

(7)

从而求解得:

(8)

将式(1)与(2)分别代入式(8)可得普通居民与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

(9)

(10)

其中: 和 分别为普通居民和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由式(9)和(10)可看出,不论是普通居民还是股市居民,其消费决策会受到一般工资收入的平均水平 、 期工资水平 与 期各自的边际消费倾向 或 的影响。股市居民的消费决策还会受到各帐户的收入波动风险 与 、由股市行情引致对总收入预期变动差额 、心理溢价系数 及经济行情 的影响。

三、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运行状况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为便于对股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对比,假定 期股市居民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等,即 ,并将式(10)除以(9)可得:

(11)

1.当 不恒为0且 时,即居民有不同类型的收入来源且对不同来源收入存在不同心理帐户时,依(11)式可知: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具体要视 与 的值(注意: 一般为正数,而 可能为正数,也可能为负数);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有 ,即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大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反之,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有 ,即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见经济行情对存在不同心理帐户的居民消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以上结论体现的股票市场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除了受心理帐户特征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到其它一些行为变量的影响,为此,下文将通过对特殊情形的进一步分析分解出这些行为变量的作用规律。

2.(i)当在一定时期内 时 (此种情况可看作股市居民在这一时期暂时退出股票投资),或者(ii)当 虽不恒为0但 时,式(11)都可化简为:

(12)

其中,第(i)种情形表明:当股市居民没有股票投资收入(没有不同类型的收入来源时),即使股市居民存在不同的心理帐户特征,股市居民与普通居民的消费行为差异也与股市因素无直接关系,只与一般工资收入的变动情况有直接关系;第(ii)种情形表明:当股票居民虽然有股票投资收入,若对不同来源的收入只存在一个心理帐户时,股市居民与普通居民的消费行为差异也与股市因素无直接关系。可见,居民不同心理帐户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不同类型的的收入来源,同时不同心理帐户的存在也是居民对不同来源的收入表现出消费差异的必要条件。

根据式(12)知:当工资上涨( )时:有 ,即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反之,当工资下跌( )时:有 ,即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大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股市居民经历过股票市场风险的考验以及具有锚定心理、参照依赖等特征。根据行为经济学中的锚定心理和参照依赖特征知,人们进行判断决策时,常常过于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Kahneman、Tversky,1973),容易将这些证据当作参照水平,并对实际情况与参照水平的相对差异更敏感(Kahneman、Tversky,1991)。因此,无论居民是否存在不同心理帐户特征,只要其有参与股票投资(包括暂时退出股票投资的股市居民),其在进行判断决策时,就容易把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股市投资状况当作参照系。从而使股市居民对工资变动更不敏感(相对普通居民)。以致在工资上涨时,股市居民的消费增加不及普通居民来的明显,以致股市居民表现出更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反之亦然。

总之,当股市居民对不同来源收入即使只存在一个心理帐户时,或者当股市居民暂时退出股票投资时,由于居民具有锚定心理和参照依赖等心理特征,使的股市因素仍会间接的影响到股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另外,对照(11)与(12)式知,若加入心理帐户特征时(如式(11)所示),股市居民的消费决策除了受一般工资收入状况影响外,其它宏观经济变量(如经济行情、收入波动风险等)也会影响到其消费行为。说明,当居民存在不同心理帐户特征时,其消费行为会受到更广泛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

(二)收入波动风险对股市居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依据式(10)知, 是经济行情项 的系数,因此可将其看成是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幅度因子,其值越大,经济行情的影响力度就越大,反之亦然。由上文知股市居民的收入总波动风险水平为 ,可知 的增大对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同样具有不确定性。这要取决于一般工资收入波动风险 与股票投资收入波动风险 的比值。当股市居民收入总波动风险的增大主要来自 时, 变大, 变小,此时,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消费的影响力度会变小。反之,则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消费的影响力度会变大。

(三)心理帐户特征的影响效应分析

根据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幅度因子表达式 知,心理溢价系数 大小同样是修正经济行情影响里的重要元素,且心理溢价系数越大,经济行情的影响力度就越大,反之亦然。当然,根据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表达式(见(10)式)知,心理溢价系数还会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溢价系数的最终影响效应,本部分依据式(10)对股市居民心理帐户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由于此类问题数值模拟的参数设置没有可供参考的先例,为了更好的反映我国现实情况以及便于根据分析结果推断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本文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2005与2006年我国国民总收入分别为184739亿元、211806亿元,股票流通市值分别为10631亿元、25004亿元。说明我国的股票市场投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还很小。同时,考虑到股票投资收入变动的风险一般要比其他收入变动的风险来的大。因此本文数值模拟的参数设置为: , , ,当 时表示股市处于上涨阶段;当 表示股市处于下跌阶段。另外,心理溢价系数 取了1.10与1.15两种情况。

具体模拟时,首先时利用eviews5.0软件生成2000个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若干列,并依据这些随机数按以上参数设置分别产生出 与 序列若干组。通过EXCEL2003进行模拟运算 ,发现不论股票市场是处于上涨行情还是下跌行情,运用同一运算法则(式(10))对不同组的 与 序列的运算既可观测到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情形,也可观测到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情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所采用的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只限定了其一阶矩与二阶矩的值,而对随机数的高阶矩及持续期等特征没做限定,而这些特征的不同取值很可能是影响消费倾向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这说明,要了解经济行情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关系除了把握传统分析中常见的一阶矩与二阶矩波动风险的影响外,对于高阶矩波动风险及持续期等特征分析也是很重要的,关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将是今后金融计量领域需进一探讨的课题。限于本文研究范围与目的,在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其中两组数值模拟结果(见图1至图3的a组与b组),来进一步分析心理帐户的影响响应。

(a组) (b组)

图1 上涨行情时股市居民心理帐户效应的数值模拟结果

(a组) (b组)

图2 下跌行情时股市居民心理帐户效应的数值模拟结果

(a组) (b组)

图3 心理溢价系数为1.1时股市居民消费总量的数值模拟结果

由图1和图2可看出,不论股票市场是处于上涨行情还是下跌行情,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都可能出现上升和下降两种情形。其中,具有较大心理溢价系数的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波动会来的也较大,可见,不同心理帐户的不可替代性越强(即心理溢价系数越大),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受经济行情的影响会越敏感。从总体上看,在预期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上升时(如图1与图2的a组),具有较大的心理溢价系数的居民会趋向于表现为较高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而在预期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时(如图1与图2的b组),具有较大的心理溢价系数的居民却趋向于表现为较低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

另外,对图1和图2的同一组模拟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下跌行情时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比上涨行情的来的相对要大些,这可能是由于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惯性或棘轮效应等特征,使的当股票投资亏损造成总收入减少时,消费并没有及时的做减少调整,以致表现出更高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而当居民由于股票投资收入明显增大时,也有可能使其总收入增加超过其消费的增加速度,以致预期边际消费倾向变小。不过,这并不意味这下跌行情时的居民消费总量会比上涨行情的来的更大。实际上根据图3的股市居民消费总量数值模拟结果 ,可发现,下跌行情时的居民消费总量会比上涨行情的来的要小。因此,股票市场低迷是不利于社会总消费的扩大。

四、结论

本文基于居民心理帐户特征的考虑推导出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一)股市居民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除了与普通居民有相同影响因素外,还会受到各帐户的收入波动风险、由股市行情引致对总收入预期变动差额、心理溢价系数及经济行情的影响。其主要是由于不同心理帐户的存在使的股市居民对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与普通居民不同。

(二)居民不同心理帐户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不同类型的的收入来源,同时不同心理帐户的存在也是居民对不同来源的收入表现出消费差异的必要条件。

(三)当居民存在不同心理帐户特征时,其消费行为会受到更广泛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

(四)总收入水平波动的增大对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要取决于一般工资收入波动风险与股票投资收入波动风险的比值。

(五)当不同心理帐户的不可替代性越强,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受经济行情的影响会越敏感。

行为经济理论表明通常人们都会对不同的收入形成不同的心理帐户,这意味着居民的消费容易受到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合理的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来引导居民消费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随着我国股市的快速发展,股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显著。因此有必要重视股民的心理特征与规律,通过合理的控制股市收益与风险等,来间接来引导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本文的研究对于微观企业把握消费行为规律,拓展消费市场也用重要启示,如可利用居民具有心理帐户特征,为其构造出不同方式的收入来源,以便发挥其心理帐户效应。总之,充分认识消费者特征,并加以利用,这对于更好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持续稳健地发展以及拓展企业发展前景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文典、肖余春.消费心理预期与股票涨跌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4,(4):986~989。

[2] 石文典.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的性质与特点[J].心理科学,2001,(6):698~766。

[3] 王美今、孙建军.中国股市收益、收益波动与投资者情绪[J].经济研究,2004,(10):75~83。

[4] Arthur W.B.etal.Asset Pricing under Endogenous Expectations in an Artificial Stock Market[C]. In W.B.Arthur(Eds.),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 II.Redwood City,CA:Addison- Wesley,1997

[5] Bernanke B.S.and Blinder Alan S.,Is it Money or Credit, or both, or neither? 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8,no.5,1988:435~439.

[6] Carroll,Christopher D.,The Buffer-Stock Theory of Saving:Some Macroeconomic Evidence[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2,1992:61~156.

[7] Deaton,Angus.,Saving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J], Economertrica,59 (Sep) 1991:1221~1248.

[8] Duesenberry,James S.,ncome,Savings,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49.

[9] Friedman Milton.,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 Press, 1957.

[10] Hall, R. E.,Stochastic Implication of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Dec) 1978:971~987.

[11] Keynes John 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 Harcourt Barce,New York, 1936.

[12] Leland H.E.,Saving and Uncertainty:The Precauti onary Demand for Saving[J].Q.J.E.(Aug)1968:465~473。

[13] Modigliani,F.and Brumberg,R.,Utility Analisy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C],In Kenneth K.Kurihara,ed.,Post-keynesian Economic, New Brunswick, 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388~436.

[14] Shefrin Hersh M. and Thaler, Richard H.,The Behabior Life-Cycle Hypothesis[J],Economic Inquiry, October 26(4), 1988:609~643.

[15] Shefrin Hersh M. and Thaler Richard H.,Mental Accounting, Saving, and Self-control[C],in George Loewenstein and Jon Elster,eds., Choice over time. 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 1992:287~329.

[16] Thaler Richard H. and Hersh M. shefrin.,An Economic Theory of Self-Contro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1981:392~410.

第7篇

【关键词】展望理论 股票市场 市值规模 修正的GARCH模型 波动率

Kahnenman与Tverskhy[1]在1979年提出了展望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收益时表现出风险厌恶,面对损失时表现出风险偏好的特点。具体到股票市场的实践中就是,股票获利时,人们倾向于出售手中的股票;股票亏损时,人们往往会产生惜售的心理。展望理论将个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在内,在尚不成熟的中国股票市场中,由于人们的投资技巧和投资心理还不成熟,所以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股票市场更应表现出展望理论所描述的特征。

孙培源、施东晖[2]通过对上交所交易股票换手率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展望理论的实用性;陈绍胜[3]对294支开放式基金进行单因子回归分析,也验证了中国开放式基金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符合展望理论描述;张海峰、张维[4]等运用随机占优理论对中国市场展望理论进行了检验,认为我国投资者整体上表现出展望理论的决策偏好。

以往学者的研究一般是以整个市场为对象,并且只是简单地进行数理统计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将市场按股票的市值规模进行分类,并且运用修正的GARCH模型,来研究不同市值规模股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一、模型介绍

本文研究股票损益对股票成交量的影响,采用修正的GARCH模型进行拟合检验。为了验证展望理论,首先将虚拟变量引入均值方程。检验展望理论的修正GARCH模型为:

lnl■=c+■θ■lnl■+φd■+ε■ (1)

σ■■=?渍+αε■■+βσ■■ (2)

l■为t时刻股票成交量,然后我们对其取自然对数,λ为成交量序列的滞后阶数,ε■是无序相关的随机扰动项,σ■为t时刻随机扰动项的方差,d■为引入的虚拟变量。展望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一个参考点来判断自己投资的损益情况,池丽旭、庄新田[5]对参考点的选取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为了研究方便,选取市场平均收益率作为参考点,所以d■的取值为:

d■=1,r■>r■■0,其他 (3)

r■、r■■分别表示t时刻股票收益率和市场平均收益率。当d■前的系数φ为正时,说明股票收益率大于市场平均收益率,股票相对获利,成交量放大,即符合展望理论的描述。因为当股票收益时,人们表现出风险偏好特征,倾向于出售手中的股票,股票成交量就会放大。

为了研究股票损益对股票成交量波动率的影响,我们在方差方程中引入虚拟变量,修正的GARCH模型为:

lnl■=c+■θ■lnl■+φd■+ε■ (4)

σ■■=?渍+αε■■+βσ■■+μd■ (5)

d■=1,r■>r■■0,其他 (6)

二、实证检验

本文需要研究不同市值规模股票投资者的行为,因此选用样本数据为超大盘、上证中盘和上证小盘指数,分别代表大、中、小市值规模的股票,样本区间为2009年7月3日至2013年7月24日的周数据(数据来源于大智慧软件)。市场平均收益率我们选用上证指数周平均收益率,数据选取时间和来源同上。

(一)数据处理及统计

首先对超大盘、上证中盘、上证小盘以及上证指数序列进行自然对数处理,然后进行差分,得到收益率,同时对前三大指数的成交量取自然对数。

表1 指数收益率与成交量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以发现,指数的平均收益率均小于零,即处于亏损状态,但大盘收益率的亏损最严重,其次是中盘,最后是小,而相对应的标准差依次增加,说明市值规模与收益和风险成反比;JB统计量和p值显示指数收益率不服从正态分布。指数成交量的标准差随市值规模增大逐渐减小,说明成交量的波动率与市值规模成正比;指数成交量的JB统计量和p值显示大盘成交量接近于服从正态分布,而中盘和小盘显著不服从正态分布。

(二)平稳性检验

对指数收益率和成交量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ADF平稳性检验

注: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i表示滞后阶数(本例中采用SIC准则,大盘成交量为1,其他数据为0)

由表2中ADF检验结果得知,超大盘、上证中盘、上证小盘指数收益率和成交量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平稳。

(三)自相关性分析

运用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对成交量做自相关性检验,本文只列出了滞后10期的ACF和PACF值,见表3:

表3 成交量ACF和PACF值

由表3的结果可知,超大盘、上证中盘和上证小盘指数成交量的自相关函数呈现出拖尾的特征,而偏自相关函数在1期后呈现出截尾的特征,因此成交量的滞后期确定为1期,即修正的GARCH模型均值方程(1)式中λ为1。

(四)修正的GARCH模型分析

分别采用修正的GARCH模型方程(1)~(3)和方程(4)~(6)分别研究股票损益对股票成交量以及股票成交量波动率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指数成交量修正GARCH模型参数

注:*代表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和***分别代表在5%和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由表4知,在方程(1)~(3)下,超大盘、上证中盘和上证小盘成交量修正GARCH模型均值方程中,虚拟变量前的参数?渍值均大于零,并且股票市值规模越小,?渍值越大,中盘指数和小盘指数的?渍值要远远大于大盘指数的?渍值,说明在我国股票市场,无论股票市值规模大小,其投资者行为都符合展望理论的描述,但市值规模越小的股票,其投资者行为越符合展望理论的描述;在方差方程中,α+β值都远小于1,说明股票成交量的波动持续性较弱。方差方程引入虚拟变量后(见方程(4)~(6)),发现α+β值均显著变大,说明股票的损益信息增强了股票成交量波动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超大盘和上证小盘虚拟变量前的参数为正,且超大盘参数远大于上证小盘参数,而上证中盘虚拟变量前的参数为负,说明股票获利信息会显著增加大市值规模股票成交量的波动率,但对小市值规模股票成交量的波动率影响较小甚至会降低股票成交量的波动率。

三、结论

(一)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行为符合展望理论的描述

从修正的GARCH模型来看,无论股票市值规模是大是小,代表股票损益虚拟变量前的参数均为正值,说明当股票相对收益率为正时,该股票的成交量就会增加,符合展望理论预测:人们面对收益时会表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急于出售手中的股票。

(二)股票损益信息对市值规模不同的股票影响程度不同

三组指数修正的GARCH模型中,虚拟变量前的参数大小差别很大,超大盘的φ值要远远小于上证中盘和小盘的φ值,说明展望理论对小市值规模股票的预测更加明显,这也与孙培源、施东晖[6]的研究结论一致。

(三)股票损益信息对股票成交量的波动率也有显著影响

从表4两组方程参数的比较结果来看,股票损益信息的加入均使三组指数α+β值变大,说明股票获利信息的冲击能够增加股票波动率的持续性;并且从方差方程虚拟变量dt前的参数μ来看,股票获利信息会显著加大市值规模较大股票成交量的波动率,而对市值规模较小股票成交量的波动率影响作用较小甚至会有负效应。这与吴承尧、刘海飞[7]等验证的利好消息会增加市场波动性,而市场对利空消息反应不大的结论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Kahneman,D. and A.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2):263-291.

[2]孙培源,施东晖.涨跌幅限制降低了股份波动吗?——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1(11):12-18.

[3]陈绍胜.前景理论与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实证检验[J].证券市场导报,2006(1):55-58.

[4]张海峰,张维,邹高峰,熊熊.中国市场条件下前景理论的实证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84-89.

[5]池丽旭,庄新田.我国基金经理心理参考点调整特征的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2,21(1):22-28.

[6]孙培源,施东晖.投资者总是风险厌恶吗?——来自中国股市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2(9):54-57.

第8篇

关键字:市盈率 股价 收益 股票市场

市盈率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在每天的《中国证券报》中都有有关上市公司以及整个市场的市盈率值的报道,并且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许多证券从业者结合市盈率的值来评估某只股票的价值。尤其是在2000年对我国股市市盈率是否过高的讨论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热度,由此可见市盈率的重要性。

一、市盈率的概念

市盈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他在1934年与大卫。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了市盈率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一只普通股的价值是其当期收益的一定倍数,这个倍数一部分决定于当时的人气,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的性质与记录。这里所说的一定倍数正是市盈率的大小。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市盈率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一般来说,市盈率的全称为“市价盈余比率”,亦称“本益比”或P/E值,它是一个将价格与上市公司当前的盈利状况联系在一起的直观统计比率,是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其每股收益的比值,记为P/E(price-earnings ratio),即: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对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票来说,由于它易于计算,使得股票之间的比较变得十分简单,而且能作为上市公司一些其他特征(包括风险性与成长性)的代表,因而在股市投资中市盈率成为十分具有吸引力的选择标准。

一般来说,在理论分析中,市盈率指标中的每股收益通常使用预期收益,即市盈率为PO/P1。而在现实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获得的市盈率指标一般是指每股收益与最近一期会计收益之比,即为Po/Eo。这也是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信性。

二、市盈率的研究意义

(一)可作为股票定价的依据

由于市盈率是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当某只股票首次发行时,首先就要对其进行定价,市盈率可以通过一些既定的方法,比如基础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测算出来,这样,在每股收益已知的情况下便可以得出一只股票的发行价格。

(二)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可据此判断股市泡沫度、健康度

市盈率作为衡量股票投资相对价值的指标,也得到了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应用。政府决策部门常常依据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来判断市场的冷热,以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在实际中,沪深市场平均市盈率的高低,就是国内财经管理当局对股市态度的一个方向标。市盈率过高,容易让决策层产生如下判断:股市过热,系统风险加大,投机性太强,由此就可能采取一些对股市进行降温的措施。

(三)机构、个体投资者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

市盈率是分析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投资者为获得一定的预期收益而付出的成本倍数,它的倒数就是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股票市盈率的高低反映了股票投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同样也体现了股票的投资风险。

股票市盈率常被用来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其当前业绩的偏离程度。从投资行为方面理解,股票市盈率被用来表示投资者对该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预期状况;从投资学角度看,它表示的是投资回收期的概念,即用每股税后利润来回收买人股票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市盈率高的股票,其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就越高,收回买人股票的资金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市盈率越低,其股票越具有投资价值。市盈率给人们评判股票投资价值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标准,成为股票投资分析的基本指标。

三、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分析

(一)我国股市市盈率的历史和现状

考察我国A股市场市盈率的历史可以发现,1996年以前的市盈率水平非常低,约在10~20倍之间,这给1996~1997年度的股市留下了巨大的上升空间。1998~1999年,市盈率在30~50倍间波动,基本在40倍左右。2000~2001年,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在加倍左右徘徊。2002年底沪深两市整体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47.6倍和40.5倍,较最高点时的市盈率分别下降了29.6%和40.0%,与股指的跌幅基本相当。2003年和2004年沪深两市整体的加权平均市盈率分别为33.1倍和31.7倍,已处于较为适中的水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除1994、1995两年外,我国股市的市盈率水平都在30倍以上,2000年的市盈率更是达到了60倍。根据申银万国的统计数据,2007年1月A股市场的静态市盈率已经达到38倍,比成熟市场高70%,比新兴市场高45%,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高的。能够与38倍这个静态市盈率相比较的是,目前欧美发达国家股市的市盈率一般保持在15~20倍左右,香港恒生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6倍。

(二)市盈率是否过高的相关分析

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市盈率是否过高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大多数人认为中国股市投机性太强,市盈率与国际股市相比明显过高。但也有人认为中国股市具有特殊性,市盈率是合理的。双方在2000~2001年期间“基金黑幕”引发的中国股市大辩论中进行了激烈交锋,其中以吴敬琏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市盈率过高。2001年,中国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达到67倍,这几乎是全世界最高的,但如此高的市盈率却没有增长潜力最高的上市公司。

其他有关我国市盈率分析的主要文献如下:沈文浩等(2004)在谈到我国股市市盈率的合理性问题时,通过对市盈率的总量分析,并且考虑到我国基准利率较低、经济增长率较高、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存在2/3的非流通股、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外汇管制较严等因素,合理的市盈率应高于美国的同类指标,由此认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已进入合理区域。于桂琴(2001)认为沪深两市的总体市盈率状况,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经济周期、市场利率水平、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相适应的,没有偏离经济运行的总体轨道。当然,市盈率不高并不意味着股票市场不存在风险,加强监管是化解股市风险、防止股市泡沫膨胀和过度投机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股票市盈率高的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从市盈率的计算公式这一角度来分析市盈率的影响因素。从市盈率的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出:市盈率的高低主要由每股收益和市价两大因素决定。市盈率高要么是由于股票价格过高引起的,要么是由每股收益过低引起的,或者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原因进一步分析如下:

1 市场的过度炒作造成股票尤其是绩差股股价普遍

高估,提高了市盈率。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上,绩差股通常少有人问津,流动性较差。但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情况却完全不同,一方面由于股票长期供不应求,无论何种股票都会得到资金的关照,绩差股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由于绩差股常常有重组题材,有想象空间,因此易受到庄家的亲睐。在庄家的操纵下这类股票常常出现价格奇迹,普通投资者在“奇迹”的刺激下,步步跟进,股价也就步步提升。在我国,还有一类特殊股票,通常由于连续3年利润为负等原因,缩写前被冠以ST。一直以来,ST类股票都受到短线资金的追捧,追捧程度越高,股市泡沫越大。因此,微利亏损股股价高主要是人们的良好预期在作怪,即相对高价反映的是一种透支行为。

2 市盈率高与市盈率的静态计算方法有关。我们计算市盈率通常使用的每股收益指标是上市公司上一营业年度的已实现数,它难以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情况。事实上,我国8%以上的年经济增长率意味着我国企业将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上市公司的预计经营业绩每股收益是有很大潜力增长的,而简单的以上年度已实现数来计算市盈率会导致市盈率偏高。对于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常常通过资产重组改变自己的经营状况,经营业绩发生变化的可能也就较大,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看公司的未来前景的,当绩差股的经营有转好的迹象时,其股价先行反应,而静态市盈率仍以以前的业绩情况计算,难免有被高估的现象。

3 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及投资者的投机行为。由于股票投资是一种“购买未来价值”的行为,朝阳产业中的上市公司往往享有较高的市盈率,相反,夕阳行业中的公司市盈率往往较低。因此,不同行业的市盈率理应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在我国的股市中,行业差异并不明显。以2000年的行业市盈率水平为例,大部分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介于50~70倍之间,只有文化与传媒等少数行业的市盈率水平较大程度偏离此区间。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证券市场不完善,进而派生出的投机行为所致。股票交易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证券市场不完善,进而派生出的投机行为所致。股票交易者对行业缺乏足够的研究,不能很好的识别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当某一行业由于利好刺激而被投资者看好时,其市盈率水平必将大幅上升。

四、降低市盈率的思路分析

从计算市盈率的公式看,降低市盈率主要可通过降低股价和提高每股收益来实现。因此,在考虑降低市盈率的方法时可从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去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

(一)降低股票价格

我国推行的股权分置方案,部分非流通股采取低价流通的方式,将大大减低目前的市盈率水平。相当长时间以来,监管部门将工作主要集中在股市价格的调控上,在降低股价方面已经引起我国监管部门的充分关注。

(二)提高企业的收益

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低收益是造成市盈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真正解决我国市场的投机性,释放风险,降低市盈率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微观主体――企业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是降低市盈率的一大基本措施。近年来,监管部门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上,加强投资监管,降低和防范股市风险。一个投机过度和市盈率水平过高的市场,其股市风险较正常市场的投资风险更大,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监管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强化证券监管,可以有效地抑制过度投机行为,从而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证务市场系统风险的降低,投资者要求的风险报酬也随之降低。从而市场可容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也可以相对提高。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股票投资 利弊分析

股市行情吸引了许多投资者进入股市。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对受访者家庭电话访问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一季度我国新增股民呈年轻化趋势,其中12.6%就是大学生。大学生炒股热的兴起,众说纷纭。笔者作为一个在校研究生,对此进行一点探讨:

一、在校大学生投资股票的好处

(一)培养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在投资股票的时候需要收集有用信息。一般来讲,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股市的行业政策、其他国家股市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国股市的涨跌。大学生如果打算长期投资股票,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和了解这些信息并加以分析。从短期来看,重点在于紧跟股市风向,也就是所谓的随大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可以培养在校大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促使其在学校学习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二)培养信息分享和交流协作意识

大学生在投资股票时肯定会经常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或老师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讨股市的风吹草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分享自己收集的信息,克服了一些学生的自私和封闭的心态。因为相互讨论不光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相互间的协作意识在此基础上还间接培养其他能力。例如,创新能力、提升其对资金的判断和使用能力、提高投资理财的能力等等。在股市中,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性,执行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我们看到学生炒股虽然并非主流,但的确有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学业上。对此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不能掉以轻心,要适当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使其保持健康的状态。大学生毕竟对股票的接触时间短、接触面较窄,很多学生赚钱是因为运气好。但当股票跌落时,他们的情绪肯定会有波动。当他们面对股票大跌时能否坦然待之,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炒股可以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毕竟纸上谈兵总是没有实践来得实在。学生在投资股票的时候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包括金融投资、实务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等,掌握法律、管理、财经等很多学科的知识,这些大学生只靠在书本中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即便是对这类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炒股也不一定能稳赚不赔所以他们需要实际操作,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积累投资经验。

二、在校大学生投资股票的弊端

(一)本末倒置的现象

大学生进入股市有可能本末倒置,因为大学生的资金无非来自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自己利用假期打工所赚来的钱、向他人借钱、银行贷款,甚至有的还把学费拿去炒股。相对而言他们的余钱较少,把钱投入到股市中有可能赚钱,但这会促使一些大学生形成投机心理和拜金主义。影响大学生以后的劳动就业观,让很多学生觉得股市里来钱容易,投机赚钱轻松、可以不劳而获,甚至把炒股当作职业。

(二)学生炒股往往经不起套牢

我们都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作为投资者更应该把这句话熟记于心。对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媒体大肆宣扬股市的暴富神话,使得大学生也开始不断涌入股市,学习和炒股间不断在校园里碰撞出“火花”。大学生的资金较少往往经不住股票被套牢,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不能保证大学生的有效学习,这样有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股票被套牢尤其是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他们的影响比非专业的更大,他们甚至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抵触,导致荒废学业。使得他们在校学习阶段心理失衡影响他们的心情和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

(三)大学生心智不成熟

由于我国股市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对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够成熟健全,客观上他们资力较低经验不足而且缺乏对股市及其背后产业的了解,建议大学生不要盲目冲入股市。当然我们判断大学生炒股利与弊,不能只盯着风险看。要知道股市的走向受经济形势、货币政策、政治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有深入地分析和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对于长期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门很深的学科,进入股市对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其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三、针对大学生炒股的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要以学业为主

在校大学生不能读死书,而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但也不能用股票投资来冲击学业,对于大学生炒股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学生如何分配学习的时间和资金。时间是一定的,用于研究股票的时间越长,留给学习的时间便越少。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不管是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是其他收入,股票赚钱皆大欢喜,一旦赔钱如何收场?如果能处理好这两个问题,金钱学业双赢,相信大学生多数学生很少遇到挫折,不能很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

(二)大学生要全面分析自己

大学生要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看自己是否适合炒股。例如,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为了炒股将学习抛在一边,患得患失。大学生炒股的动机不能太功利,不能只想着赚钱要以“锻炼”为目的炒股,才能坦然处之。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炒股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另外,需要学校进行正确引导,严加管理,借此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对于一些在校大学生只想投机赚钱,连课也不上或是上课不听课专注于看盘,要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学校不能听之任之。

(三)理性看待大学生炒股行为

炒股存在风险就可能带来损失,而正因为有风险换回的成长才更为迅速。家庭、学校、社会给予大学生的关爱太多,希望他们快乐地成长。但他们终是要独立的面对风雨,我们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对于大学生炒股,我赞同学习式的炒股。对于经管、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炒股的好处有两方面:一个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购买股票;另一个是,更好地理解实体经济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通过实际操作来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四)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提高投资经济实践能力

针对在校大学生炒股的现象,倡导在校大学生以学业为主,家长和学校加强正确引导提高学生投资经济的实践能力。促使其学会理性和科学的理财方法,尽量不要盲目跟风,提高大学生控制风险的能力。建立在校大学生进入股市的“缓冲带”。例如,举办各类模拟炒股比赛,模拟理财竞赛,让学生了解多样化风险意识,开设股市和理财专门课程、讲座满足学生需求,对经济条件允许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同时,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减少一些学生的负面情绪以免荒废学业。

(作者单位为民族学院)

[作者简介:徐志茹(1990―),女,山西运城人,民族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和财务。课题项目:本文系自治区重点学科财政学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案例选择上,我们不但要考虑到案例的新颖性,还要注意我们所设计的案例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就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性而言,我们制定的案例目标应是恰当的、可行的、能够实现的。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特征,也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选择案例的适用性和迁移力。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深入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兼顾到教师所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把工程数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分为4个阶段:

1.选择案例。

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选择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案例,选取案例时还要考虑其目的性、趣味性、代表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由案例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案例。

2.分析案例。

在引导学生理解案例的基础上,老师要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去思考,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思考。

3.解决案例。

和学生讨论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得到问题的答案。

4.归纳推广案例。

在完成前面一个案例之后,老师再列举一些类似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解决的思想方法,通过案例之间的对比找到其共性,老师归纳知识点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其他的相关类似案例。工程数学的教学,是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知识在其专业课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选择好案例,老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时要结合实际,尽可能贴近专业。例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用微积分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模型,用高等数学的语言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日常现象成因,我们可以选取如下实际案例:核军备竞赛,影子为什么那么长,易拉罐的形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蛛网问题等;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举的实际案例有:小行星的轨道问题,受教育程度的依赖性,快乐的假期旅游,基因的距离等。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举求职面试问题、配对问题、人寿保险问题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了解了学习工程数学的重要性和其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研和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在案例选取时,老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理论知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所学专业,选择专业案例或贴近日常生活有趣味性的案例。例如:在讲授第二个重要极限的时候可以举金融中的复利、连续复利与贴现的例子,讲授矩阵的性质的时候可以举不同城市之间的交通问题的例子,讲授全概率公式的时候可以举敏感性调查问题的例子等。以下以“金融中概率问题”为例介绍工程数学中案例教学的使用。

1.选择案例。

在现代信息膨胀的时代,不确定的信息随时存在,不确定的事件随时发生,而在股票行业,股票信息更是瞬息万变。为了判定这些不确定信息在某一动态区间是否完全一致或者近似一致,从而提供一种最优的股票组合排序策略。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讲到相关系数的时候可以举在股票中的运用。

2.分析案例。

股票组合投资是对股票投资风险规避的主要方法,其中对各种股票组合投资策略的优劣评价是其关键。现对二级市场上同一行业内的不同股票进行投资价值分析是一个系统综合评价问题。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相关系数可以对股票组合进行相关性分析。

3.解决案例。

利用相关性,经过对于股票投资选择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投资方向和大多数股民的投资意愿。即得出清楚的分类:关于哪些股票适合投资,哪些股票较适合投资,哪些股票较不适合投资,哪些股票不适合投资等。但是这些结论都只是理论的结果,它还需要经受现实的检验。

4.归纳推广案例。

给学生讲解利用Vague加权相似度量优化模型求解指标偏好权系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会得到股票的最优选择策略,并与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把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应用到期权、债券、期货等其他衍生品当中。课后可以给学生留些相关的思考题如:利用本节所讲的知识让学生在其他金融衍生品中实践。通过前面的案例,我们给出了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数学课程中的应用的一个具体应用,通过这个案例给出了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毫无疑问这更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要注意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生之间要有共同的合作活动,要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指导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这样学生才能更系统地掌握该课题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发展为能力,并形成自己的东西。我们学校是一所应用性的大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比较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学校已经长期坚持把案例教学在课堂中应用,通过在课堂上所设计的一些案例教学的使用,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点建议:(1)老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准备与实际生活比较密切的案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2)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先介绍案例,使学生能够对问题有充分的理解。再讲理论,尽量把相关知识给学生复习一下,或者将二者技巧性地结合起来;(3)在采取互动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时,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在案例的讨论中,可以分小组讨论,要注意师生互动、幻灯片放映等过程穿插着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这样学生不会视觉疲劳。

三、结束语

第11篇

文章摘要:传统财务理论把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视作黑箱,简单地将其看成是效用或财富的最大化,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情绪等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无法解释证券市场中的很多异象,在此背景下,行为财务理论应运而生。行为财务理论尝试从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认知科学的视角来研究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实际行为及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EMH;市场异像

一、行为财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管理者、投资者完全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市场异象,比较典型的有:①规模效应。Banz研究发现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的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人尽皆知的信息,按照“有效市场假说”,借此信息应无法获取超额回报。因此,这一发现极大地冲击着“有效市场假说”。②期间效应。French,Gibbons,Hess 的研究显示,股票在星期一的收益率通常为负值,而在星期五的收益率则明显高于一周内的其他交易日,于是可以得出在某些特定时间进行股票交易即可获取超额回报,这显然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③反向投资策略。经济学家发现,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也影响到股票价格的变化, 因此投资者可以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是市场上的公共信息,显然有效市场假说难以解释这一策略。行为财务理论强调现实中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市场也并非完全有效,在这一真实前提下,通过对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过程的探究,弥补了传统财务理论在指导企业实践上的不足。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1、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基于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Shefrin,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Behavioral AssetPricing Model),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BAPM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的噪音交易者,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错误。金融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 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率的;反之,市场是无效率的。

2、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1)理性人假设的局限。大量证据已经表明人带有非理性因素,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2)投资者对待风险态度假设的局限。均值方差模型假定投资者使风险厌恶的,其风险态度始终一致,但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购买保险的人同时购买彩票,两者的风险偏好显然不一致。

现资组合理论的局限促使学者们努力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基于投资者个体行为和心理特征的理论,而行为财务理论正是这样一种思路。行为财务学者Shefrin,Statman(2000)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BehavioralPortfolio Theory)。

BPT 有两种分析模型: 单一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一SA)和多重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 一MA)。S h e l e i f e r ,Statman(2000)指出投资者具有两个心理账户,分别对应高低两个期望值,代表投资者既想避免贫困,又希望变得富有的望。BPT 认为,投资者将通过综合考虑期望财富、对投资安全性与增值潜力的欲望、期望水平以及达到期望值的概率五个因素来选择符合个人意愿的最优组合。这样,BPT 就更为接近实际投资行为了。

三、行为财务理论对证券市场异象的解释

1、股票溢价之谜

通过对证券市场上股票和债券投资收益率的观察发现,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要高出很多。但相对于债券而言,人们在股票上的投资却是非常之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股票溢价之谜”( M e h r a a n d p r e s e o t t,1985)。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会需要更多的收益来弥补。当他们遭受股票投资短期内的损失时,损失厌恶会令多数投资者放弃长期回报率高的股票转而投资于回报率稳定的债券。

2、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

传统的投资理论假定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是一致的,并且一般用方差来衡量。弗里德曼一萨维奇(FriedmanandSavage,1948)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同时购买保险和彩票。他们在购买保险时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购买股票时则表现为风险寻求。这种与传统假设不符的现象被成为“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而且他们在行为时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根据心理账户的相关研究成果,投资者一般将自己的收入分成三部分: 目前的薪资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对于这三种收入个人的态度并不相同,譬如对于未来收入个人总是不太愿意花掉它,即使这笔收入是确定会收到的。

3、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之谜

封闭式基金有两个价格: 市价和净值。若依照EMH,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价格理论上应该等于基金的净值。但实际上封闭式基金的市价一般来说低于净值将近20%。Lee,Shieifer , Thaler(1991)定义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之谜。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持有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中有一部分是噪音交易者,他们对于未来的基金回报时而乐观时而悲观,从而导致基金价格经常性的涨跌变动。

4、处置效应

Shieifer ,Thaler (1985)发现,投资者倾向于过长时间地持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过早地出售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对于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来说,这两种股票在处置上应该不存在区别的,因此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处置效应”。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具有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的心理,投资者为了避免后悔,常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当股票出现资本损失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未来不确定的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当股票出现资本利得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未来不确定的走势,为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回避而提早抛售股票。

四、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证券投资行为、策略和理念

由于一般的理论其假设过于严格且与现实相去甚远,并不能很好的指导投资者。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地,常见的有以下二种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投资策略:

1、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

反转策略是指在一定观察期后,持有前一观察期内下跌的股票,卖出上涨的股票。其理论依据是投资者对新信息存在反应过度,股票价格下跌或者上涨幅度过大,应该回调。惯性策略是指在一定观察期后,持有前一观察期上涨的股票,卖出下跌的股票,其理论依据是投资者对于新信息反应不足,股票价格还会继续上升或下跌。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上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比较明显的反转现象,而惯性不明显。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反转策略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可能更为可取。惯性策略或“追涨杀跌”是最差的策略,这正是中了市场上庄家的套。

2、平均投资策略

平均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预先决定将收入的一定比例投资于股票,然后按照事先定好的投资时间表定时将收入投资于股票。从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投资者在制定投资计划后,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计划,这种策略要比平均投资策略要优。而在平均投资策略中,投资者拒绝了新的信息,因而是一种次优的策略。传统理论认为投资者不会被得意或后悔所影响,但实际并非如此,投资者确实受到了心理的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大都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后悔感强,因此,采用平均投资策略对他们虽不是一种最优策略,但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

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

行为财务理论的科学性在于:突破了标准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开创了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它给出了市场异象的合理解释。行为财务理论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解释的普遍性问题。行为财务模型虽然能解释市场中的某些异象,但尚缺乏一种能够普遍解释各类市场异常现象的理论或模型;理论的系统性问题。迄今为止,行为财务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现象的解释以及实证检验上。而且,心理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不易量化也增加了行为财务研究的难度。

第12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

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 股票投资策略

4.1 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 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