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1:0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2具有协调作用。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1.3具有引导作用。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创新工商管理观念。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3.2创新工商管理体系。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3.3创新工商管理方法。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J].河北企业,2019(7).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15-01
1 当前服装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装生产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服装企业存在着设备老化、产品单调陈旧、技术落后、生产停滞不前、销售下滑的现象。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被动地靠降低价格来维持现状。可是结果不如人意——由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工资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工人的积极性每况愈下,(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大批工人流失)有的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
边缘。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刻不容缓,十分必要。
2 实行科技创新的基本原理
科技创新,就是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的创造和发明的全新的各种生产,生活和技能与手段,是一个特定区域内以前未出现的技术形态,它具有全新的技术内容,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劳动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全新的推动作用。
3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是创造学家从大量成功的创新实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创新的经验和技巧。主要是研究在创造发明和创新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设想,产生新方案的规律、途径和方法。常用的创新方法有:
1)组合法:组合法是指按照一定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把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现象、物品进行适当组合或重新安排,以产生发明创造新思路或新成果的方法。
2)移植法:是一种将某个技术领域的原理、方法或成果引用到不同技术领域或相同技术领域的其他研究之上,用以创造新的技术产物或改进原有技术产物的创新方法。具体形式包括技术原理式移植、技术手段式移植、技术结构式移植以及技术功能式
移植。
3)联想法:联想法是一种人们利用大脑的联想心理机制,由一种事物联想另一种事物,并由此形成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案的创新方法。主要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
想等。
4)设问法:设问法就是通过提问来发现事物的症结所在,继而进行创新与创造发明的创新方法。巧妙的设问可以启蒙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
简而言之:①能否他用?即现有的产品或发明成果有无其他更多的用途。②能否借用?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利用类比能否产生新概念?过去有无类似的问题可以模仿解决?能否以现有的发明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③能否改变?现有的产品能否作某些改变,比如颜色、形状、声音、味道、式样、花色、品种以及制造方法能否改进。可否通过旋转、弯曲、扭转回转等方法加以改变?改变后的效果又如何?④能否扩大?现有产品能否增加使用功能?可否增加新成分?能否增加频率、尺寸、高度、强度?能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价值?可否附加功能提高性能?⑤能否缩小?现有产品能否减少尺寸、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否省略某些部分或者零部件?能否浓缩化、微型化,能否分割、简略?⑥能否替代、现有产品能否用其他原理、其他材料、其他方法、其他结构、其他工艺、其他动力、其他成分、其他设备来代替?⑦能否调整?现有产品或成果能否调整原有布局?有无可互换的成分?可否变换配置、顺序、模式?可否变换操作程序?可否变换因果关系?⑧能否颠倒?现有的事物能否从相反的方向来作考虑?位置能否颠倒?关系能否颠倒?现有产品的工艺过程能否颠倒?上下颠倒、内外颠倒、正反颠倒。都有可能产生新的
效果。
4 科技创新的内容以及运用科技创新产生的效果
科技创新的内容就是通过科研活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增加科学知识的总量,以及用新的知识,通过不断实验、发展和应用,从而使创新的知识形态转化为企业、社会经济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内在动力的活动过程。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创新过程。材料既是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具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材料创新是整个科技创新的基石。简而言之就是开发新的材料,或者使原有材料发挥新的
用途。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开发拳击袋产品的例子,便是一个佐证。2009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侵袭而来,对服装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使该公司的销售逐月下滑。为了寻找新的机会,该厂技术人员从广交会上了解到全球最大的拳击袋采购商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拳击袋材料,但由于它的材质未通过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而不能进入欧美市场。于是,该厂的技术骨干立即研究对策进行立项试制,经过反复实验与研究,终于成功地通过了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与客户建立了拳击袋贸易合作关系。
其次是工艺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造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自从进入美国拳击袋采购系统以后,不久便得到了第一批采购订单,但客户对该产品的缝制工艺作了特别的要求,即袋口与链条的连接处要新增一个打叉的方块,但缝制的方法要从原来的直线改为“W”线,目的是为了提高袋子悬挂使用时的牢度以便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这就给生产工艺增加了新的难度。为了使科技成果得以应用,该厂技术人员通过了3天的努力,对车间里的2台闲置设备进行了改装和技术攻关,并根据客户的工艺单进行了反复调试,使这一课题迎刃而解。全面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合同订单任务,获得了客商的信任。
再次是工具创新过程。工具是企业生产进步的必要手段,生产工具的创新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该厂随着拳击袋订单的逐步增加,客户不但对产品质量要求有所提高,而且要求每一批产品的出货时间必须提前。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该厂及时配置了2台电脑打叉机,使每一批产品的生产周期比工具更新前加快了近3成。
最后是实现产品创新过程。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只有及时改造老产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虽然在08年通过了可口可乐公司的验厂,但始终没有订单。原因是产品比较简单、陈旧、“老脸孔”,吸引不了客户。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就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发了10多个“式样脱颖而出,功能迎合新潮、品质绿色环保”的新产品,博得了外商的青睐。不到30天,就签订了700万元供货合同,扭转了企业销售下滑的被动局面,使该厂的年销售额从2009年的2183.84万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286万元。
5 结论
由此可见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科技创新不但对企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更是提高企业生产力,走持续可发展道路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芳.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及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胡蕾.四川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模式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3.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系统
一、科技创新的概念及其类型与层次
(一)科技创新的概念
1.一般意义上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英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是innovation,意指“更新”、“改变”、“制造新东西”。汉语中容易与之混淆的词汇包括“发现”与“发明”。其中发现(discovery)意指揭示新现象,认识新规律,即对本有事物或规律的探索;发明(invention)意指创制新东西或是研提新方法,是对未有事物或方法的探索。两者之中尤以发明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最容易混为一谈,而其区别在于:只有把发明引入生产系统才能成为创新,没有引入生产系统的发明因为无法被广泛地应用而不能成就为创新(在由发明到创新的引入过程中其最大的推动者是企业家,其次是政府管理部门)。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创新。其中,从广义层面看,创新活动可以发生在多种领域,诸如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等,它可以“提出一种新的思想,做出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构想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政策体系、决策机制、制度框架,或者产生一个新的发明创造等等”。狭义的创新一般特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它包括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等等。
2.经济学领域的创新概念
一般而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创新”,通常将之定义为一种“生产过程”。
作为1912年首先提出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基于它的概念可以将“经济学领域的创新”理解为如下几种情况:
(1)创造一种新的或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使已有产品具备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
(5)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3.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
在我国经济学界以及现在的企业界,通常将科技创新的概念等同于技术创新,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适用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二者之间存在差别。探究这种差别的工作应该始于“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异同”。
都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与“技术”,它们是一对关系紧密的词汇,其紧密的关系表现在前者科学原理的发现与证明为后者技术突破提供基础,后者一定时期的技术手段为前者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工具性的支持。因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合二为一被称为科技知识,成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又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而后者主要回答“做什么”与“如何做”的问题;此外,科学的任务是要有所发现,而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前者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后者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科学的目标往往是不确定的,其结果具有惟一性,有正误的区别与判断,而技术活动一般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其结果具有多样性,有效与无效、可用抑或不可用是其主要的判断标准。
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异同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科技创新主要是借助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研究的发现,从而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以达成创新之目标;技术创新主要是借助技术上的突破与新发明的实用性转换来达成创新之目标。从定义上看,科技创新的范围要广于技术创新同时又包含了技术创新的活动,它既强调科学研究与科学发现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强调技术突破与新技术实用性转化在创新过程中的强大功能。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这种关系体现在具体的微观企业中,就表现在技术创新的两大主要借助力量上,单纯讲技术创新时就是指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它主要依靠企业自己内部的研究与技术力量而不使用外力;如果讲科技创新时除了要依靠企业的内部力量自主进行技术创新以外,还要联合与借用企业的外部力量,这些外部力量的提供者包括其它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所、其它类型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发明专利的持有者等等。
以上对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梳理有时在企业界恰恰被颠倒过来理解,即很多的企业家认为,不是科技创新所涵盖的范围广,而是技术创新所涵盖的领域宽,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既包括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又包括了借助外部科学研究力量进行科技创新两种途径。
但是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包括科学研究和发现,又包括技术突破与发明的科技创新概念成为当下最为主流的观点。
4.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的概念源自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又丰富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其主要的不同在于科技创新对于科学研究与科学发现的重视。如果忽略这一点不计,那么科技创新的概念就可以等同于技术创新的概念。而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国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将这些看法进行归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1)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认为,一项发明当它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2)英国的弗里曼指出,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工艺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等步骤。
(3)美国的迈尔斯和马奎斯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4)澳大利亚的唐纳德・瓦茨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成果进行开发,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
(5)国际经合组织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的产生及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化以及新工艺的产生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过程。
(6)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以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国内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在众多学者的观点中,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
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组织的过程,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基于以上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的成果,再加上科技创新对于科学研究及科学发现的重视,可以将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为:竞争于特定市场中的不同类型企业,在充分整合企业研发力量与外部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持力量后,不断地运用新的科研成果与知识,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工艺,占有新资源,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市场的系统运作过程。
(二)科技创新的类型与层次
1.科技创新的类型
科技创新的模式有很多种,基于创新模式的不同,可以将科技创新划分成很多的类型,如表所示: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比较看重后一种创新类型划分,即基于科技创新的不同来源与技术途径将科技创新划分为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模式。
其中,“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其成功经验和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其核心技术和其他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以达到创新之目的。一般而言,模仿创新的投入与重点是放置于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完全借助自身技术与研发部门的力量,通过组建技术攻关小组等模式来对某些技术进行探索以谋求重大突破,从而达成创新之目的。这一创新类型基本上融括了整个创新的环节,包括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业化,并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润。“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改进,从而达成再创新之目标。
2.科技创新的层次
科技创新除了可以基于不同模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以外,还可以基于不同的规模、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环境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企业科技创新及其创新系统、城市科技创新及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及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及其创新系统。
其中,“企业科技创新系统”更多侧重的是企业技术创新,其独立创新的系统能力相对较弱,所处的创新环境由城市而区域而国内至国际依次展开;“城市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城市中,由众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政府管理部门、中介组织、法律制度、消费文化等等要素所形成的创新系统,这个系统有其独特的创新能力,有其特殊的创新文化,有其种类繁多的创新产品;“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以集聚的产业群为支撑且包括了众多的产业和众多的城市在内的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国家创新系统,它应该包括如下一些核心要素,即企业、公共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等。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企业科技创新系统。
二、科技创新的主体及其动力激励系统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
谁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向来存有争论,争论的观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1.企业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科技创新的关键人物是企业家,只有在企业家的领导和推动下科技创新的活动才能得以开展和顺利实施,而且企业家的主体作用贯穿于从新观念的产生到创新活动的开展之全过程。“企业家善于提高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善于规避科技创新的风险,善于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市场化,善于筹措科技创新所需之巨额资金”。所以说,企业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2.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科技创新的过程只能由企业来完成,且科技创新的结果只能通过社会生产过程来实现,而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至于企业家,虽然他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重大,但一力还无法承担创新之任务,是以不能给予其主体的称号。
3.综合主体论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等在内的组合主体。其中,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直接主体,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间接主体。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多元要素参与的系统过程,在这个系统过程中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市场、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其它要素都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具体的分工表现在:企业以科技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承担着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以使之实现市场化和价值化的重任,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因而赋之以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高等院校以知识传播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国家级研究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具体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工作,并需要与企业的研发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各级政府应该避免扮演直接组织创新活动的角色,而应该将自身定位为服务者与支持者,将工作的重点向以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间交流与合作为主;各种市场中介机构和组织,在政府部门的管理和规范下,主要为科技创新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二)科技创新的动力激励系统
科技创新的动力激励系统由三个层面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个层面是企业内在的动力激励,要通过产权安排、组织设计、管理制度创新,从企业内部构建企业的激励系统;第二个层面是市场层面的外在激励,是通过市场体制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交易,形成规范的竞争市场,从企业外部以市场力量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第三个层面是政府层面的外在激励,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法律政策、专利保护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等的完善与创新,用非市场的手段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导向和激励,并为其构建一个理想的政策、法律环境。
这一基本架构最终所要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从企业内外两个角度来对科技创新的活动产生积极刺激,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动力系统,在企业外部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激励和支持系统,从而不断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持
续和高效开展。
三、科技创新的系统构成
(一)科技创新的企业微观系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涉及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系统,在这个创新系统中,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企业微观系统与社会宏观系统两个子系统。其中,在科技创新的企业微观系统中,包括了如下一些构成要素,即研究开发部门、技术管理部门、企业决策部门、工程设计和制造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等等。这些部门以及这些部门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员和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运作的企业微观创新系统,其结构如图2所示。
在这个系统中,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来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以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标,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动必须要始终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群体的偏好及其消费能力,通过企业的市场部门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并在专业的技术顾问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与重点。
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企业家的推动与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决策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研究与技术开发部门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它们承禀企业家的意志,借助市场调研及技术顾问委员会提供的信息,全面利用本企业既有的技术积累来开发市场上更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活动,研究与技术开发部门的工作终止时,科技创新的活动却并没有完成,它需要借助工程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力量,将无形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有形的产品,并通过销售部门与客户服务部门将之输送到消费者手中。当最终产品或服务被消费者广为接受时,一个创新循环中的整体目标才算实现,而又一轮创新循环会从消费者更新的消费品味与更强的消费能力反馈那里开始。
基于系统和谐性的要求来看科技创新的企业微观系统,它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企业自身应该为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部门的所属人员充分创造发挥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要确保个性的有序张扬以激发其最大化的创造力与主动性;
(2)各部门及其所属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其足够优秀以胜任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需要;
(3)各部门及其所属人员与企业的高层领导团队及企业自身应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彼此之间应该平等、共享、合作与相互促进。
(二)科技创新的社会宏观系统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是消费者群体,科技创新的推动者是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科技创新的知识源泉来自于各级各类的科学研究机构,这些部门和机构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大系统的社会宏观子系统。如果将这一子系统视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系统来分析,它又包括了科学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五个构成部分,如图3所示。
其中,科学子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大学、各类型的科研机构及其科学研究人员,他们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科学知识和动力;技术子系统主要由技术开发部门、工程师、各类型技术人员以及各种发明专利的拥有者等构成,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经济子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市场、消费群体、资源、能源等等;政治子系统的构成主要是指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及其制定的各种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对策;文化子系统主要是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导向、消费观念。
在这个系统中,企业家的推动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而企业微观系统既可以当作是科技创新的一个独立子系统,也可以视作社会宏观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一子系统中的技术开发与研究部门无疑将成为科技创新的绝对主力,而其系统本身自然会成为整个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
高等院校为企业以及城市的总体科技创新活动不间断地输送人才血液,同时又以自身的研究力量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的自办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作为功能最强的原料提供给具有创新资质的企业,借助企业的力量实现科技成果到产品或服务的转化。
各种类型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微观创新系统之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前者以后者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和动力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后者以前者的科学研究成果来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前者提供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以后,二者来共享因此而创造的利益与价值。
政府管理部门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间接推动者,是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它对于整个创新系统的构建、完善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企业进行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一个城市要做好科技创新的工作就必须构建起一个完善的人才体系,使之不仅包括高科技人才,还应该包括金融、财政、税收、教育、研究、文化等等的相关高层人才。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与管理部门,作好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培养、流动的工作,就等于是抓到了科技创新促进工作的根本。
社会中介机构是企业和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助推者,其本身还是解决就业和引进人才的前沿阵地,因此,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其提供的服务与支持,与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城市管理者在构建促进科技创新的系统时,应该充分重视其中介功能,扶植其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是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的最大诱因,而市场环境本身的水平及其规范的程度将决定着企业以至城市自身的创新水平。只有在公平竞争、讲求效率和能够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不被任意侵犯的市场环境下,各种创新活动才能得到长足地发展。
在科技创新系统中有一类子系统属于是非制度的因素,它们包括社会文化、消费者群体心理、风俗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会从细化的角度和层面对整体的科技创新产生具体而微妙的影响。
本文作者:
李文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
关键词:金融结构;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66-05
一、引言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比如2012年5月1日深交所正式推出创业板,2013年7月20日央行正式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3年12月13日建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金融资产规模也快速增长,截至 2014 年2月末,全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3.30%;沪深股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达到 3490家;2014年2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不含公司债和可转债)达28.94 万亿元,其中,2013年末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额为27.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0%。但是,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体系的融资服务功能与科技创新资金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协调情况。江苏沿江八市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研究区域金融结构优化是否有助于推进当地企业科技创新,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区域金融结构如何进一步优化,并结合实证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完善金融结构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结构与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最早是源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熊彼特(1912)最早指出,金融体系中银行对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认为银行能够通过鉴别及支持具有新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以促进科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谢勒(1999)认为金融结构影响投资效率,进而决定资金和人力资本这两个科技创新的核心因素,从而对科技创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重点在不同金融结构在金融体系功能效应组合方面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导致的不同金融结构与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关系。金融体系功能一般包括风险分担与管理、信息获取与资源配置、资金动员、监督与激励等。King Levine(1993)认为有利于风险分散的金融结构可以加快科技创新。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中介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相对效率。Benston (1994) Saunder and Walter(1994,1996)认为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中,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有助于降低道德风险,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或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信息处理、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方面各有优势,不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共存与互补。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问题。王莉(2004)认为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性质、阶段、程度和企业的规模等具体因素。
金融结构的优化促进科技创新,反过来科技创新也推动金融结构变化。范方志,张立军(2003)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结构转变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促进金融结构的转变。
三、江苏沿江八市金融结构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正如引言中提到的,江苏沿江八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本文选择江苏沿江八市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自2009年至2012年的江苏金融年鉴,2009年至2012年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和南通市统计年鉴。实证分析主要采用软件DEAP、Eviews进行。
(二)指标选择
根据研究,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或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无绝对的差异(王莉,2004),不同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是相似的,不同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影响的差异可用金融投入的产出效率来测定和比较。为测定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相关指标选定如下:
1、金融结构指标
(1)融资结构。用年度各城市股市融资规模与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额的比例来表示。
(2)股票规模。各城市股市融资规模与名义GDP的比例。
(3)贷款规模。各城市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名义GDP的比例。
2、科技创新指标
(1)科技创新成果。用年度专利申请数表示。
(2)科技创新产出。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份额表示。
(三)实证分析
1、DEA分析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创新效率的评价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是使用线性建模方法构建非参数分段面来计算相对于前沿面的效率。首先进行产出导向DEA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分析结果,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南京市2007-2012年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基本均是低于1,存在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要素投入效率低下的问题,不过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基本在逐步增长。规模报酬由递减转向递增。
镇江市2007-2008年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基本均是低于1,自2009年开始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提升明显,特别是2009-2011年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要素投入发挥了最充分的效率。2007-2011年规模报酬报酬递增或不变,2012年规模报酬递减。
常州市2007-2012年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经历了提高到下降再逐步提升的过程,2008-2009年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均达到1,但是2010-2012年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均低于1,这是值得注意与反思的。除2007年和2010年规模报酬递减外,其他年份规模报酬保持不变或递增。
无锡市与常州市类似,2007-2010经历了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逐步提升的过程,特别是在2010年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均为1,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要素投入发挥了最充分的效率,但是2011-2012年又降低,且2012年效率指标还低于2011年。无锡市规模报酬除2007年递减以外均保持不变或递增。
苏州2007-2012年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均达到1,表明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要素投入发挥了最充分的效率。规模报酬2007年至2012年连续6年保持不变。
扬州市与南通市2007-2012年都是经历了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逐步提升的过程,扬州市自2009年,南通市自2011年开始,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均为1,连续实现科技创新的金融要素投入发挥了最充分的效率。扬州市规模报酬2007和2008年连续两年递增后,保持4年不变。南通市相反,2007-2010年连续4年规模报酬递增,然后2011年和2012年保持不变。
泰州市2007-2012年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基本呈现前1年充分效率后1年效率较低的间隔反复的情况。规模报酬也是一年递增一年不变的间隔出现。
其次,由于表1中各城市不同年份的综合效率值和纯技术效率值基本不一致,因此选用Malmuquist DEA分析方法对江苏沿江八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将江苏沿江八市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影响效率及其差异进行测定。结果表2所示。
从上表(表2)可以看出2007-2012江苏沿江八市普遍经历了2008-2009和2009-2010年连续2年的金融体系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下降期,自2010年开始通过资源配置、规模效率、技术组织创新等途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得到改善和提高。以2010-2011年度为例,除无锡市以外,江苏沿江七市金融投入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有提高,因此七市金融支持创新的效率得以提升。
2、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分析
为验证上述结果,建立年度专利申请数(取对数)、融资结构、股票规模、贷款规模的面板回归方程,解释各城市的金融结构促进科技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因为各城市在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和方法基本类同,因此假设金融、研发投入的边际产出趋于一致,将年度专利申请数(取对数)(P)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科技创新的产出水平;融资结构(R)、股票规模(G)、贷款规模(D)作为解释变量,反映金融结构的特征,建立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
其中,A反映江苏沿江八市的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产出的平均效果水平,Vi为随机变量,代表城市i的随机影响,反映各城市之间的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产出的结构性差异。
输出结果包括加权和未加权的两种统计量,其中未加权的EGLS估计的R2值为0.3118,调整的R2值为0.2649,SSR值为13.8535,F值为6.6454(Prob F-statistic值0.0008),表明估计结果比较理想。江苏沿江八市的随机影响Vi的估计结果如下:
Vi为随机变量,与金融结构指标无关,反映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促进的绩效,Vi为正值说明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有正向绩效,反之亦然。从表3可以看出,无锡、苏州、扬州、南通的金融结构促进了当地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南京、镇江、常州、泰州的金融结构阻碍了当地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分析结果与表1分析的情况基本吻合。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分析2007-2012年江苏沿江八市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静态走势,各城市金融结构促进科技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M指数)动态变化,发现江苏沿江八市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并不是完全跟经济实力相一致,各个城市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体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但是在2008-2009金融危机阶段部分城市也出现支持效率下降的情况。通过以年度专利申请数为被解释变量,以融资结构、股票规模、贷款规模作为解释变量,建立随机影响变截距的面板模型,验证了金融结构促进专利发明的自主效率水平与各城市的金融结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趋势具有一致性。
因此,对于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推广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完善企业档案库,实现单个和批量企业查询、固定统计分析报表等信息查询分析,从企业的基础经营、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行业风险六个方面对企业情况进行分析测评。为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企业保险平台建设。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科技保险业务,为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提供创业、研发、贸易、融资、并购等提供专业服务。二是建立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中心,负责提供科技企业信息,为科技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的融资方案,开展科技金融或创业投资项目对接。三是积极引进和支持信息咨询、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中介及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逐步建立一批集评估、咨询、法律、财务、融资、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三)完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体系
首先,完善信贷支持。一是在梳理从事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情况的基础上,分类整理,定期筛选优质科技创新中小企业企业,推荐给信贷机构。二是鼓励银行机构设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鼓励在科技创新集中区域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开发专门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三是建立多层次合作平台和全方位风险管控体系。对于科技银行发放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所发生的不良贷款净损失,按照相关规定,由各级担保公司分担风险。
其次,鼓励风险投资。一是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孵化+创投”发展模式,主要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以满足创新型企业初始阶段投资需求。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推动创业投资机构向成长期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投资,扶持成长期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再次,积极融入资本市场。一是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做好上市后备企业筛选和培育,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或到境外上市融资。二是拓展科技创新企业债务融资。推动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持续盈利能力强、风险控制能力强和偿债能力强的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行科技企业集合债券、科技企业集合票据、科技企业集合信托等直接融资产品,重点满足科技创新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支持各类专业机构为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提供专业化、一站式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建明.民间资本参与中国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78-81。
[2]王毓军.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及创新效率比较研究[D]. 西安:西安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0。
[3]程贵.技术创新与金融结构关系的研究进展[J].财会研究,2011,(7):72-74。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教育
一、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作风意志。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学业的完成和提高。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各个实践环节的锻炼,不但使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而且提高了参与科技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形成深入地学习、积极地创新、广泛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容易实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会使社会发展产生不竭的动力,使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不断得到强化和社会的认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还能使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功利化,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为了早出成果,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部分学生忽视理论课学习,偏重实验和实践。个别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学不到新知识,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没什么用”,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做不到全面发展。
三个课堂未能完全做到有机整合。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带动和指导第二、三课堂的力度还不够,没有为第二、三课堂提供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支撑。第二、三课堂的质量和水平不够高,促进和推动第一课堂质量提高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院自选的”知识型、学术型、创新型的第二、三课堂品牌活动比较少。
学生学术科研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面还不够广,有相当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薄弱。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兴趣和必要的动力。校园文化的学术底蕴不浓厚,“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学生搞科研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强,因而科研质量不够高。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健全“两个机制”,为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为做好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出台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提高重点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把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一,增设科技创新成果奖,把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获奖与评优、党员发展等挂钩,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引导,全员参与。要建立从领导、教师到学生的三级科研路线,建立“党政领导带头,学历、职称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带头,学生科技骨干带头”的“三带头”机制,及时发现、培养有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营造全员重视、师生共建的良好氛围。
2.创新教育观念
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增强内收外化的效果。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从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讲,应加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的探索性、启发性,学生主体的发挥效果等要素的评价,鼓励教师与学生协作,共同完成科研、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开发与研究;从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讲,应建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科研意识、创造能力等综合评定方法,改变单纯以课堂知识为考核的状况。加大学生创新培养的资金投入,学校应划拨相应的专项经费,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激起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3.创新课程体系
要实践创新教育,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多元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可以实施“平台+ 模块”为结构特点的课程体系。
按一级学科和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构建公共课程基础平台,按二级学科要求构建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方向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教学计划,压缩课内学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课程设置分层次、按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开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创造条件,扩大优秀学生直升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立课外素质能力学分,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倡导个性教育,教育者应当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尤其是要摈弃“差生”概念,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4.创新教材建设
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加大基础课程的比重,开设课时充足的选修课,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相互渗透,融会贯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教材内容滞后已成为突出问题,由于教材更新的周期较长,课程编制重知识结论的传统模
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知识的接收,制约了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大量书本资料的浪费。因此,加快教材的开发,推广远程教育、多媒体教育既可以节省资金,又可以拓展信息的传播,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另外,在课程编制上,要注重知识的发现过程、分析过程。
5.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校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创造,自己首先要练好创新本领。创新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接受学生挑战的勇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6.实施“四个结合”,深入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院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教学工作中,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博士沙龙”等,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采用强化专业知识的“宽口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学习中将科技创新的课题案例引入课堂;通过讲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技创新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实习实践环节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立项相结合。科技创新立项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学院要重点动员,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和“第二课堂”自主立项双管齐下的方式深入落实、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思路、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在全院形成“学生自主找课题,教师课题找学生”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学生科技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一方面,在全院开展大众化的科技创新比赛,让全体同学在参与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重点支持有实力的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赛练结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导师项目、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着力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制作模型、成果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等形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
7.搭建“双轮驱动”基地平台,力促大学生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搭建校内实验基地中心、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科技创新基地的形式构建“双轮驱动”基地平台。学院要加强工程中心、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建设,配备教学、科研设备,实验基地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践实验平台。学院要加强与知名企业联系,选择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签订大学生实习研究基地协议。校外基地通过承接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研发,设立专业技能竞赛等有效措施,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对高等学校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切实要求。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了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科技竞赛 大学生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和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新的科技实践活动[1]。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推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一方面,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还可以大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诸如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等。因此,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的一种很好的创新教育方式。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因为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全面的综合的活动,也是一项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活动,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解决了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从而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些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与运行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主要有:
学术氛围欠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不高[2]。比如,笔者所在校区,当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时来参加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是因硬性要求来参加的,这种情况下各种学术讲座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很多学生缺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往往是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一般只能按照老师的课题步骤开展辅研究。
教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的积极性也不强。因为教师自身有着较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要完成,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费时费力,再加上科技创新活动以参加竞赛居多,能获得预期的奖项的只是少数,所以目前大多停留在自发阶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可持续发展式的投入。这里主要体现在高校缺乏长期的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划,忽视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队伍及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关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和硬件设施资源不能保障。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性发展。
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作用,通过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管理机构,优化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团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制度上,要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制度保障体系。这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要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稳定、规范发展,必须有一套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作保障。应成立以教学部门为主的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创新基地建设、资金筹措及使用、指导教师的选拔及考核等等[3]。
从硬件上,要优化资源,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基地。这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场地和设备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载体,高校要提供一些开放的实验室、通过自建或与企业合建的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形式作为科技创新的实验场所。甚至可以在校外通过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利用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从团队上,要两手抓,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队伍。既要调动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也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首先要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鼓励教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发挥学生科技社团的骨干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骨干分子的示范带头作用。这样以点带面,就能全面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从策略上,要以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为抓手,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建设。这是开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有序建设。目前全国众多的在校大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参与“挑战杯”各级选拔赛。二十多年的“挑战杯”竞赛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商业精英[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从科技竞赛入手,发掘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吸引力、感召力,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率与覆盖面,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的需求。
4 结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必定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科技竞赛为抓手,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不失为一个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15.
[2] 林凌,庄文敏.普通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72-74.
[3] 胡涛,金叶玲,陈静,等.大学生自主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和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26-27.
为了进一步落实龙王庄煤业公司科技兴企战略和人才战略,规范我队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落实创新工作责任,构建我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形成科技管理网络,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完善科技创新工作流程,提高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保安全、增产量、降成本、提效益、促发展,特成立采煤二队科技创新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由创新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小组成员负责全队的科技管理工作。
附:采煤二队科技创新管理图。
一、创新小组科技管理职责
(一)科技创新小组职责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
2、贯彻执行上级领导机关下达的科技工作任务;
3、审定队内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4、审定科技创新成果及奖励;
5、负责履行对专利等其它重大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
(二)创新小组组长职责
1、负责对科技创新小组中长期及年度工作重点的审定;
2、负责全队科技创新工作的方向性决策;
3、负责队内科技创新工作相关重要事项的决策;
4、工作紧急时负责直接召集科技创新小组成员讨论并决策科技工作有关重大事宜。
(三)副组长职责
1、科技创新小组副组长作为组长的助手,并主持科技创新小组的日常工作;
2、负责召集和主持科技创新小组日常会议;
3、负责科技创新小组内部及公司科技创新相关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4 、协助组长做好其它创新相关工作。
(四)创新小组成员职责
1、负责具体办理科技创新小组对各班组部署的各项工作;
2、负责向公司科技创新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反映并协助解决本队科技工作中存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负责根据公司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区队实际创造性安排并做好本区队科技创新工作;
4、负责协调队内班组力量,确保班组科技工作按照队内统一要求的进度高质量完成;
(五)各班组负责人职责
各班组负责人作为生产一线的负责人,具体负责本班组高效执行上级部署的各项创新工作;
负责向本班组技术骨干及时反映班组创新工作存在问题,并提出班组科技创新工作的改进建议;
负责发动本班组成员做好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群众创新工作;
负责带领班组人员钻研业务,创建班组良好的科技创新工作氛围。
(六)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鼓励、支持采煤二队全体员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积极开拓思维,更新观念,勇于革新工艺,创新方法,促使采煤二队工作效益提高、施工管理成本降低,特制定本办法。并规定申报、评审、奖励创新成果程序。
第二条 创新定义,在采煤二队所管辖范围内管理,施工工艺,安全,质量,进度等各方面,在满足各项规章制度,符合规程规范及相关法律前提下,打破现有的条条规规,以提高质量,安全、效益为目的的一切方法、手段。
第三条 创新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采煤二队所有员工。
二、管理创新:
1、突破思维,在工程管理上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益或改善劳动环境;
2、安全管理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在不降低经济效益下,安全成绩突出;
3、在各项目上创新技术管理模式,技术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整体工程质量优良。
三、制度创新
1、修改和完善了原有的管理制度。
2、结合安全、质量、成本、进度提出和制定了结合实际的新制度。
四、活动创新
1、策划和组织了有利于职工生活、学习、健康的特色活动。
2、策划和组织了有利于提高施工水平、降低工程成本、促进团队和谐、加强党的建设的活动。
第四条 创新成果申报范围:
1、各项创新成果向采煤二队进行申报,由队创新小组上报公司;
2、创新成果申报材料包括创新成果申报表,及文字材料,申报材料应包含成果应用情况简介,成果图文资料,成果应用情况及效益,效果的评价。申报材料两份文字版及一份电子版。
第五条 创新成果评选及奖励:
1、采煤二队按年度组织创新小组成员对所有申报成果进行择优评选,评选结果在采煤二队内部进行公布;
2、创新成果奖励根据成果效益大小分别给予个人及团队进行物质奖励,奖励金额为公司奖励的一半;
1.实际生产过程中缺乏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行动城郊煤矿作为煤矿企业中的佼佼者,领导和员工实际上都已经意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和解决煤矿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煤矿企业已经将科学创新管理应用到煤矿生产中,包括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从中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但是对于所引进的科技成果很多并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缺乏将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行动。除此之外,矿井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也努力的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研发出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因此,将所引进的技术和自主研发成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生产力,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矿井生产也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2.员工中缺乏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后续培训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企业之间也包括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竞争中尤其是科技因素即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竞争的重点问题,因此,即使已经成为煤矿行业的佼佼者,城郊煤矿还是必须要重视对科技人才进行培养的问题,这是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的。
3.不重视对科技资料的管理,管理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科技资料是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资源,其承载着企业引进和研发的科技成果,在煤矿企业进行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然而,当前对于煤矿科技资料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科技资料的管理工作较缺乏,管理方法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人员的调整、调动使得之前的原始资料不能很好的保留和完善的保存。
二、科技创新管在煤矿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1.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长远计划和规划对于每一个煤矿企业来说,只有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长远计划和规划,才能更好地将科技应用于煤矿矿井的生产,促进煤矿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技艺、设备水平和实际生产状况,制定出煤矿矿井的长期计划和规划,并与之相对应地制订短期的安排,才能促进煤矿的科技发展。只有制定出以科技创新管理为基础的长远规划,才能使企业得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跻身为一流的煤矿企业。
2.建立员工激励的机制,成立专门资金科技创新管理需要激励机制的作用,因此,煤矿还应该建立专门用于奖励科技创新的资金,并制定完善的奖励制度,对企业中有价值的优秀的科技创新进行奖励。在奖励制度中,不仅要对具有专业性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奖励,还应该要鼓励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开展创新活动。这样,就能使企业中营造出科技创新的气氛,提升煤矿矿井的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从而能够改善公司的煤矿生产,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
3.引进先进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引进之后,能够极大地促进煤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矿井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促进矿井生产的发展。
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煤矿企业还应适时地开展适应现代化科技创新管理的培训课程,引进现代煤矿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管理方法,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培训体系,不断地提高公司员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公司在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要重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尤其是矿井生产中的一线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一线人员的素质,提升他们的科技水平,才能在矿井生产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将其排除。
5.规范科技资料管理,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煤矿应提高对科技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员工对科技资料进行管理的意识,将科技资料的归档工作纳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计划当中。同时要建立起科技资料的科学管理体系,改变以往传统的科技资料的管理方式,加快科技资料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科技资料更有效地为具体生产服务。
三、结语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技创新;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03-02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克服惯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即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设想和新方法。创新思维的运用目的,就是用新眼光看旧问题,克服思维定式,从而打破常规求得创新。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者都是看似不同实则一致。因为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这些的基础都是新思想的产生,就是打破原有思维上的新思维,新主意。因此可以说创新思维引领着科技创新。
二、创新思维的类型
1.创新思维的新异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的改变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是完全不存在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的,这就需要人们的思想也在时时刻刻跟进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创新思维的新异性就表现在这里,“新”是指创新思维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会有一种新的思考方法来处理事情,从而产生新的解决方法,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成果。“异”是指创新思维也是一种求异思维,“积极的求异性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发觉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现象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已有权威性理论持分析、怀疑、批判的态度、奇异的实质在于创新。”[1]
2.创新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发散性是指人们的思维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敢于打破常规,用新颖的思路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可以使人们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的闪光点,让思维尽量扩展。
3.创新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思维的开放性是指,要突破狭隘封闭的思维,避免把事物独立、割裂起来看。“所谓开发型思维方式,就是指人们在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时,使自己的思维超越既定的时空界限,以天下之长补己之短的一种思维方式。”[2]
三、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实力的体现。科技创新能力形成需要以下因素:良好的文化环境、较强的基础条件以及有效的制度支持,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理念。人类社会中,完成一件事需要人、财、物三者的结合。因此,可以说,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的是创新理念,而理念的创造者是人。科技创新就是人、财、物三者的自然有效结合,实现理念的商品化,而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作用。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
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式。所谓思维定式,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式所支配。思维定式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式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式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式,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创新性思维不是离开一般思维的“天启”思维,而是一般思维形式的共组。首先,创新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没有丰富的直觉。”“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
在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为补充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通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于创新同等重要。只运用发散思维,不重视收敛思维,就会胡思乱想,一事无成。只运用收敛思维不重视发散思维,则会因于成见,难干创新。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靠运用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它要求有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这就必然要打破现成的框架,冲破传统的约束,而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价值所在,而这也是科技创新的需求。
四、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1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思维
首先,要改变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树立起创新的意识。但是,无论是林业科技方面的创新,还是组织结构体制方面的创新,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意识的改变非常难,假如仅仅进行人员调换,不仅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且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建议可采用淘汰制度,将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一些工作人员淘汰,以达到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2.1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体系为了保证林业科技的创新合理有序的进行,要求我国相关部门构建科学的创新体系。该体系应该紧紧围绕林业相关企业进行,辅以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各大高校的研究教育,同时,利用好社会机构和政府等部门的帮助,担任起创造并传播新的科学技术的职能。该体系虽然只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小部分,但它同样要求我国的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因素相互配合,协调研究。
2.2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林业方面的科技创新我国颁布实施的《森林法》是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表现了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视。但要做到更快的发展,更早地应用,则要求更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
2.3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现阶段,中国的林业科技和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林业体系内部的经济构架的调适,但为了适应当今市场经济,要将其转到林业和相关学科之间的研究。要达到林业快速发展的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的推动力,通过林业的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排除在林业方面的经济运行方面出现的阻碍,才能将我国的林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2.4加大林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培训力度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林业产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创新人才的短缺成了我国林业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我国林业方面从业人员还多是持有以往的旧知识,更没有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高素质。这些人力资源不能够胜任科技含量高的新型的工作,因而不能作为推动林业企业前进的重要动力。这样低效的人力资源不仅不能作为建设现代林业的攻坚力量,而且还会成为林业科技创新前进路上的阻碍物。所以,要做到林业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要求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水准的人力作为资源和动力。人才推动林业发展,反过来,林业的科技创新也会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提高了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2.5政府部门要着力建设服务林业企业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该体制必须包含林业科技创新的全部流程,因此,该流程中所有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教育机构都应该作为该体系的一部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并不是林业创新的主要研究部门,也不是主要人才培养基地,但它却是应用创新技术的主要承担者,这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所决定的。企业通过招聘相关的人才或者利用社会其它机构来进行市场评估,在确定能够盈利的方案后,为了获得资金投入时的人才技术优势而进行专门人才的招聘,这一系列的流程都可以交由相关企业完成。当一项创新后的科技被投入到企业使用,并且帮助企业获得了一定的价值,那该技术创新体系从微观角度来讲已经建设成型。
3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体系,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林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加大林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培训力度以及政府部门要着力建设起服务林业企业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作者:袁财圣叶德胜单位: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
作者:杨小磊 李志勤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一)创新思维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一切发现、发明、创造,都可以归入科技创新的范畴。而这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成果产生的第一步,就是创新思维的出现。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正确的创新思维作指导;缺乏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具有创新特质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其产生的第一步必然有创新思维作为先锋。而创新思维之所以能够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是因为它具有联想性、发散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创新思维,把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路发散开去、再整合起来,不断发现其中新的联系和新的可能,从而引起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二)科技创新激发和促进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通过创新思维产生出来的科技创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后又反作用于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是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创新思维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的发生同样来源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这一需要被满足的过程势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为科技进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使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必然。科技创新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也就是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又引起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创新思维的物化,即科技创新的发生,使人类的视野得到了更大拓展,思路得到更多启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更加便利,这也就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科技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的当今时代,创新思维这一孕育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创新思维活动要以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前提,在实践中通过对思维发散与转换、想象与综合、启发与辅助、实践与反思等促使创新思维发生的要素的推动,来实现思维的突破,进而引发科技创新的发生。那么,在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呢?(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性能力的人。这一理念要求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忽视学生主体性,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强调“灌输式”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世界、人生、环境、命运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局限的能力,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探索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培养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他们创新思维发展营造主观条件。(二)强化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曾寄语全国青年,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促进大学生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全面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以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及时地发现信息,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使创新思维的产生成为可能。二是能提高大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问题,能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践证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成为有怀疑、探究精神的人。三是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在极大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同时,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观点和假设。这一过程,是对大学生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大学生思维能力积极提升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四是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开放性、创造性,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突出思维方法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引入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是激发类创新思维训练。如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它将一组人聚集在一起,对某一特定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修正、补充,激发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再如德尔菲法,它通过组织专家在限期内填写意见征询表、对意见征询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再次进行意见征询等科学步骤,探求解决困难的明确方案。二是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属于或然性和似真性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在思维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训练法主要是类比模拟训练法,包括拟人类比、拟物类比、因果类比、象征类比等。比如具有非常规性和挑战性的逆向思维,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其他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发,找到新的思路的侧向思维;突破问题的结构和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横向思维。“顿悟”也是思维创新的一种形式,然而,顿悟的灵感来源于“渐修”的积累,来源于长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科技创新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丰富和发展,而创新思维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维动力和源头活水。这一能动过程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为历史的必然。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成为这一能动过程的助推器和加速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成果以及高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目前在我国高校开展的以各类比赛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大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个方面的问题,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欠缺
近期对安徽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参与创新的想法。然而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时临时组织,部分学生只是具有一时的热情,没有把科技创新作为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学生获得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渠道较少,通畅性较差。(2)大部分同学对创新的兴趣高、持久性较差。(3)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概念模糊。(4)学生科技创新与基础学习不能均衡发展等一系类问题。
1.2 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力度不够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模式化,教学过程中往往与学生缺乏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学生受到中学阶段的灌输式教育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度不高。(2)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科技创新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3)对学生的指导持续性较差,往往都是突击指导,科技成果较差。
1.3 高校工作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建国至1985年期间国内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经历了“行政体制”期,“停滞和倒退”期,“逐渐转轨”期,1985年至今高校进入“全面改革与发展”期,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科配套、专业配置合理、组织及管理机制科学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1],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仍需要不断改进。
2 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保障体系的构建
发挥专业指导学术优势,科学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发现我国高校科技体系已经得到不断完善和健全,逐步形成了学科配套、专业齐全、资源丰富、组织结构较合理、管理机制较科学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高校在我国科技、经济、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1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
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在改进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要积极的创新与之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以及奖励机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2]。建立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机制:目前高校的技创新工作的制度尚未形成理想的管理政策环境,高校要不断探索和建立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环境管理体制,激发进行科技创新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关配套政策,及时跟踪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培养过程中的政策落实情况,从科研立项、科研研究成果、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等各个环节保障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2.2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