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课堂心得

德育课堂心得

时间:2023-04-10 11:0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课堂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课堂心得

第1篇

关键词: 德育课 活动 实践 任务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如何创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德育与学生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相连、实现课堂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历来是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关注与探索的课题。通过实施一个或多个完整的活动开展的“德育活动教学”,不仅使德育课堂教学体现出任务性、情景性、生活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而且使德育课堂教学任务明确、活跃生动,促进学生主体与体验性,并将德育课涵盖的人文知识、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融合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活动教学案例,就中职德育课堂如何开展“德育活动课”这一问题谈些肤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中职德育活动课教学的含义及提出背景

2014年《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指出:“中职课程设计应该增强实效性和注重灵活性,改革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课堂教学模式应积极引导、组织中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导学式的学习方式的探索,构建诸如产学研一体化、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

德育活动课是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德育活动构成一堂德育课,这些活动有明确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包括活动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探索性和现实性需要,以“德育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已成为职教新课改的重要思想。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任务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所谓德育活动课就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德育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将需要解决的德育实际问题、德育课相关的任务、职业能力培养、人生规划设计等方面以活动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以小组或与家长配合为单位,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联系同学、家长、教师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视野,起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工作。可以说,德育活动课是师生家长共同完成活动、共同取得进步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德育课当下的一些现实问题,并体现德育课堂教学的情景性、生活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等特点。

二、中职德育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例选

德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实施一般经历“活动选择――明确任务――制订计划――任务分解――行动实施――成果评价”等环节。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先交给学生一个“具体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或与家长配合为单位,在合作、讨论、探究等互动过程中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任务。下面结合中职高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创业准备”这节内容,就“中职德育活动课”的具体实践进行介绍。教学流程如下表所示:

第一步是活动内容的选择。我们结合学校举行的“第三届的跳蚤市场”创业活动,让学生完成一个创业简案。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制定详细的指导要求、评估标准等,对影响各活动细节问题要考虑好,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第二步是明确任务并建立合作小组。将全班分成若干活动小组。分组时,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情况,让各组力量尽量均衡,小组人数根据活动情况确定,以3至5人为宜。活动小组设立“活动组长”一人,负责本组活动任务落实和完成。各小组成员在活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讨论,集合小组全体人员的智慧,选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交际能力和口才好的成员负责宣传;文字能力强的负责写策划;组织能力突出的负责协调;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计划进行审查并给予指导。

第三步是制订实施计划。针对要求让各组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创业简案,主要由学生动手完成,教师从旁协助、指导。对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易错环节,应集中讲授、说明,确保活动正常完成。

第四步是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在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业任务之后,让学生创业设计的初稿进行上台集中展示,让整个团队学生在展示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次真实演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检查各小组的活动完成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及时更正。同时,构建一个相互评价体系,使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并可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由各活动小组对所有作品按照活动评估标准打分。然后教师总结和点评,肯定做得好的地方,并针对善待改进之处提出建议,也对各组作品打分并给予一定联系知识点的讲解。最后结合两方面的分数,选出最佳创业设计团队。

第五步是交流经验并具体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听取各组展示和教师评价之后,在课后完成对本组创业设计简案的完善与改善,进一步完整设计方案,学校提供相应的机会和环境给予真实的模拟机会,举行“校园跳蚤市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检验。

第六步是归档或应用。活动单元完成后,对学生完成的活动创业设计成果进行归档和备份。

三、德育课活动化教学的成效及建议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这就是说,德育课应该创设能让学生愉快、充满激情的课堂,应该体现出学生主动权、参与权的课堂。而德育活动课具有这一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建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占据教学活动的较大时空,师生在角色上经常互换。通过德育活动计划与实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德育课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德育课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整合性等弊端,为学生主体性、团队精神、体验性等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创业课》为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他们以单独或小组方式,自行选择方法,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复杂的思维与劳动;学生是活动任务的探究者,离开抽象的书本,在实际工作任务中,学生找回学习兴趣、找到学习动力,“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他们的共同心得,为使本组的作品获得大家的共鸣和欣赏,为使自己的作品出新、出奇、出众,学生可谓绞尽脑汁,提高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是培养合作探究和团队精神。在合作完成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团队的存在与重要,将自己融入团队是他们今后适应工作岗位最大的精神财富。团队合作发挥最大潜能,团队合作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完成活动的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每个学生在活动完成过程中都挖掘最大潜能。

――是提升学生学会评价和自我发展意识。德育活动课教学中学生还是学习评价者,通过展示工作成果(产品),与同学、与老师一道,从多元角度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仅增强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性,“不害怕负面评价、勇于面对挫折”是学生最有价值的信心体验。在这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对自己、对同伴施加教化与影响,从前的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这是教育主体作用发挥的新境界。

――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在活动完成过程中,他们可以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可以不断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不断反思,不断修改乃至自己原先的设计,因此写作、口头表达、制作、交流等能力与素养都能得到明显提升。

活动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给教师和学生打造课堂利益的双赢局面。我们在实践德育活动课时,还应在活动内容选择、教师的引导等方面注意以下方面。

――活动选择要合理。选择活动是关键一环,事实上,德育课新教材中有很多适合的德育实践课,有现成的活动,也可以有教师创造性的。但选择活动时要结合本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难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简单,要选择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在活动情境下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的“活动”。

――实施过程要可操作。过高的任务与目标难于实现,会给学生带来畏惧感、挫折感,过于简单的任务目标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不认真完成活动。合理的活动单元应当是精心设计的,有一定挑战,又通过努力完成,带给学生一种成就感。活动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学生动手。如果可操作性不强,活动特点就无法体现,效果也不好。总之,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应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活动。

――教师要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应只给予技术支持而不应是实际操作,更不能越俎代庖。借助良好的学习情境与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师生互动频繁起来,这就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德育基本方法异曲同工了,这是德育活动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必能促进德育工作。此外,师生的交往互动是德育的有效方式。师生交往是以知识、技能、情感为载体与中介的活动,是借助一定教育教学环境的活动。一次次提问求教、一次次交流探讨、一次次思想碰撞,师生之间已然亦师亦友。当这种感情进入课堂,“知之深、爱之切”,“亲其师、信其道”。

参考文献:

[1]余素娟.网络环境下中职德育活动课探究[J].企业导报,2014(14).

[2]张轰.中职德育活动课“三段式”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14(10).

第2篇

【关键词】黑箱辨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职德育内容重要组成部分,显示着它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控制论中有一种独特的方法,叫做“黑箱辨识”:主体对客体的研究,要通过外部观测和试验,认识其功能和特性。它是用于对于那些不能打开黑箱系统,不直接考查其内部构造和机理,而是通过研究和控制黑箱的输入和输出变化来推断系统行为规律的方法。

黑箱辨识法是从系统的整体出发,不注重系统的复杂的细节,不陷入难以胜任的局部性结构分解,强调系统综合为特征。那么这样一种科学方法对于德育课教学有何益处?它们可以改变以往只注重个别要素的优化,而不注重优化教学系统的作法。

在以往的德育课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往往很注重个别要素的优化,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在德育课课堂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自认为备课、上课已经做得非常认真、充分,准备的材料也很有针对性,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觉整个课堂还是死气沉沉,学生一点反应都没有,而我们的老师还摸不着头脑,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儿。我想真正的原因在于忽视职校生的心理,缺乏对职校生的了解。所以,解决好每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这就是黑箱辨识法运用到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意义。

本着这个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应从教学系统整体考虑,而不是只强调哪个要素的优化。在以往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跟当下所提倡的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违背的,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是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必须考虑到的。

“怎么做?”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都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内部心理结构视为一个黑箱系统,教师无法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只能通过对黑箱对象施以教育和训练,影响黑箱系统的输入,观察相应的输出变化,从而推断出学生心理结构水平的发展状况。

结合以往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心得,我认为要将职校生的心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职校生生源复杂,普遍带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不专心,爱玩手机,要怎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例如这学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我设计了“职业素养训练”这一环节,让班上同学以“我的职业道德观”为题,发表演讲、说说自己的观点。14计算机的童源钰同学结合自己以往打工的经历,提出“无论做哪种职业,都要爱岗敬业”;蓝全隆同学则认为“不爱岗,就下岗”等等;通过这一环节,在班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气氛,从而带动起大家认真学习的干劲,将厌学的不良情绪一扫而去。(2)在提问环节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问题,打开学生的心扉,积极互动,分享快乐。例如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时,我经常会问学生“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你打工时愉快和不愉快的经历?”、“能不能跟大家说一说将来走到工作岗位,自己想怎么做?”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互动沟通,分享苦乐。

2、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例如我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给14计算机班学生制订一个目标:请每一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图作为学期作业,要求图文并茂,但任务布置下去,马上就有学生喊“太难、不好做”,这既是对困难的一种畏惧心理,也是对学习的一种懒惰的心理,怎么办?在详细分析这个班同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但要鼓励。于是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精选类似的案例、材料,启发学生构思、设计,同时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挑战,调整自己害怕困难的心理,迎难而上,争取期末每人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效果还是很好的。

3、 多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德育课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不应只以学识来征服学生,而应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和他们思想相通,懂得分享他们的酸甜苦辣,做他们的知心人。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自然学生就会亲近你,也才会喜欢、爱上你的课。

第3篇

随着时展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在当代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把本来枯燥无味的说教课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品德修养教育类课,从而激发了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中专德育课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多媒体的。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专德育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63-02

德育课教学的传统课堂模式是以灌输为主,以教师讲课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既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适应现在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对外界信息的简单接收,而是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理解;人并不是对所有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兼收并蓄,而是在知识结构的控制、影响下,只对某些信息给予注意,进行选择加工,与学习目的、任务、动机以及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结构中的概念或命题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意义。⑴

当今的社会需要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⑵多媒体具有综合性、互动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使琐碎的知识完整化;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使授课的容量扩大化。它弥补了德育课堂传统教学的不足,给其他的教学活动增添了新的探索方向。

1 德育课中使用多媒体的好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德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有很多好处:

1.1 对教学的作用。

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案例更加生动形象,在调动学生听觉的同时,也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这对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增加了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助于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局限性。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互动,它可以伴随着学校局域网的建立实现资源的共享,便于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回顾补充课堂上没听明白的问题。

其次,多媒体技术更加方便做教学的反馈和教学活动。利用课件的信息化、数字化可以进行反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问题。如,我在设计《职业生涯设计》中有关职业兴趣测试的时候,采用了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编制的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通过对被试者在活动兴趣、职业爱好、职业特长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验,确定被试者各种类型的组合情况,并根据其个性类型寻找适合被试者的职业。不仅有详细的测试题,对测试结果还有比较详尽的分析,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反馈效果比较好。

1.2 对教师本身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位置的转换,让教师体验到教学创新的乐趣,增强了教师的职业的价值感。德育课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不仅自己能使用的得心应手,而且能与其他同行业、同专业教师的课件交流,技术上能在尽量多的电脑系统中反复借鉴使用,从而实现多媒体资源共享化。

1.3 对整个社会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人们跨越时空了解天文地理、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高新技术、风土人情。从多媒体的发展也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环境乃至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带来了劳动者素质将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会不断提高。

2 德育课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德育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既要掌握一般课件的共性,又要注重德育课程的特殊要求,充分体现德育课的特色:

2.1 多媒体技术是德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德育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并非所有的课件都适于教学。我们在设计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些教师整堂课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按部就班的演示,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准备幻灯片上,忽略的课堂讲授这传统模式。其实,课件里的许多内容教师除了让学生看以外还要注意用讲授的方式强调,教给学生上这样的多媒体课该如何听课,在眼花缭乱的幻灯片中寻找应该掌握的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每堂课的最后尽量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回味、思考,把这一节课中多媒体演示的内容进行吸收或者质疑。而且,不同的专业,幻灯片的内容或许会有侧重点的不同或者是案例的微小差异,在设计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照搬,这样就丧失了因材施教制作课件的意义。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把自己的课件进行调整,同样一课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也许需要准备几个不同的版本。另外,为了屏幕的演示效果,教室光线往往比较暗,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彼此看的不是很清楚,影响了彼此的交流。除了控制好整个教室的亮度以外,教师切忌一直坐在操作台后面只顾演示,适当的离学生近一些,方便与学生互动。还可以考虑在幻灯片上加入一些表情头像,活跃气氛的同时表示自己的情绪。总之,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其定位。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多媒体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的设计思想,切不可顾此失彼,喧宾夺主。

2.2 幻灯片制作需要综合运用及美化。熟练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催化剂”。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要充分发挥自身创意,抓住中专学生的特点,适度选例,熟练地利用课件的背景颜色与布局,文字的字体、图像、动画和视频,把那些时代特征明显、教学内涵丰富、学生喜闻乐见并且熟悉的事例表现出来,协调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优化教学形式和内容,增加主体可选择性,有效扩大主体参与范围,从而在交互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设计《哲学与人生》第二章“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课件时,选择播放著名歌曲“真心英雄”,配合自制幻灯片画面,加以话外音,烘托气氛,强化情绪,不仅课堂气氛得到渲染,大大提高了课件的欣赏价值,更是形象的告诉学生们本课的重点问题:人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

2.3 多媒体教学不忘德育教学目标和原则。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⑶德育课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而且要“相信”教师讲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的想法并最终外化付诸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德育课的多媒体使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净化心灵,但真正改变原来的不良习惯还是要通过实践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需要适当的动脑、动手,以达到教育目的。

2.4 幻灯片内容要有时效性和现实意义。德育课的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而不断的更新。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将德育的现实意义作为基点,进行道德、人格、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品德端正的职业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可以参考最新最近发生的事情,尤其是注意搜集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仔细观察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认识和心理问题,加强引导,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5 教师之间定期的交流讨论彼此的多媒体课件。同类课程教师可以间隔一段时间就交流制作多媒体的心得。大家也可以通过组织多媒体课件竞赛或者是多媒体说课比赛,互相参观、学习和借鉴,把别人的优质课件参考、修改、扩充,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相互的学习,对制作幻灯片和使用多媒体技术有了更深的领悟。

总之,多媒体技术运用得当,能够给德育课的教学活动增加生机和活力,容易让学生在更好的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 多媒体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 白晓戈 (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 72100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9月上旬刊

第4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理念;初中德育;工作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76-02

精细化管理理念是初中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工作必须掌握的首要任务。精细化管理理念,能有效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完善初中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的实际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德育教学的主要施教理念和教学策略,对初中德育工作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制定有效的德育工作计划――提高精细化教育的效率

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与校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为,校长是整个学校的领导者和指导者。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导师制的核心意识,发挥高效领导作用,完善学校整体德育管理机制,落实教育内容,切实导入精细化教育的实践内容,加强学校各部门的有效联合,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精细管理”等工作,让学生自觉地遵守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品德和文化素养。德育和礼仪教育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明白精细化的教学理念,多跟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并明确教学目标,优化礼仪课堂教学,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多给学生进行礼仪熏陶和教育,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礼仪知识。教师可以从初中德育课堂的教学理念出发,不断引入和完善与教材实际相符合的教学内容,配合当今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德育知识的欲望,有效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教学实效。

另一方面,要想让学生重视自身德育品质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深化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多举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教学视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人、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扩展各方面的综合实际能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强化学生的学习观,让学生适应生活,提前了解社会,并运用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使学生合理地构思和想象,自由成长。课堂上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课堂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对德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心理、身体等全方面进行辅导教育,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受行为道德的重要性,并自觉地遵守和履行,从而加强课堂感悟。精细化的教学方法重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构建自主学习过程,提高初中德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准确的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精细化教育的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初中生德育工作也向着“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结合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断完善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精细化教育的质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和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有关系。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礼仪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让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行为意识,全方面发展。拥有高尚的德育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日复一日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精细化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日复一日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不断积累学习素材,养成日常文明习惯。所以,教师要严格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要严格地监管和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坏习惯给生活和身心发展带来的危害。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端正学习态度,他们才能自觉地努力改正和完善生活方式,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品质。

在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教师要坚持做到“四种会”,即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家长会、各个班级每周进行一次班级主题班会、每个月进行一次学校公开例会。各个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掌握W生的发展动向,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方面发展。学校在开展例会的时候,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互相之间讨论学习心得和学习感受,搭建精细化教育平台,丰富学生的沟通活动和心理交流活动,并积极地鼓励各班班主任加强班级团结合作,保证精细化德育教学的质量,发挥整体优势。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各种文化知识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宣传一些文化知识和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丰富的礼仪,扩充知识领域。比如,日本人吃东西不允许发出声音,英国和美国等文化较发达的国家,朋友之间见面会互相拥抱和亲吻以示友好,而中国人则是以握手的形式示好。各国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但又有共同的人类特征。

三、丰富实际的德育教学内容――优化精细化教育的整体性

在初中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精细教育的整体性。教师要明白,精细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把思想政治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把课堂内容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做有文化、有思想、有头脑的合格初中学生。初中生必须自觉了解精细化的德育教学内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感悟和理解,适应生活,提前了解社会。教师要注重日常班级管理方法,并且做好监督工作和分配任务工作。比如,班长负责班级的纪律和同学关系的维护,学习委员负责每日收作业和发作业以及宣传知识等活动,让学生做到“各任其职”,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丰富亲身经历和交际能力。初中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和漫长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感情世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心理健康锻炼,增强社交能力和德育素质,为今后进入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准备。教师要善于发现本质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要严格地监管和教育,让学生改正和不断提高。教师要切实导入生活化和实际化的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技巧,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感受到行为道德的重要性,自觉地遵守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共同进步,不断发展。教师要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心理健康锻炼,增加社交能力和德育素质,充分发挥初中德育工作的优势,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精细化的德育教学主要包括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和学习、启发式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等重要内容,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当代的科技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有效的课堂计划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整体性,加强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集中课堂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合理地构思和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精细化的教育,能在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政治知识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规范的社会离不开有规矩的政治制度。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政治的多元化和实际化,才能真正发挥精密化的教学优势,让学生注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和同学友好相处、共同进步和学习。

总而言之,德育工作是重要和漫长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情世界出发,结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切实导入生活化和实际化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技巧,让学生感受到多元化和体验式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德育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感受到行为道德的重要性,拥有精细的学习理念和意识,高效学习、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立俊.浅议学校精细化管理中的“六个坚持”[J].基础教育参考,2011,(9).

[2] 黄海峰.精细化班级管理研究[J].考试周刊,2011,(46).

第5篇

【关键词】 禁毒防艾 德育课程 途径 师资培养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生吸毒已成为当前一个触目惊心的问题,艾滋病的感染也成上升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禁毒防艾教育迫在眉睫。高校禁毒防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大学生远离,预防艾滋,珍爱生命,珍惜青春。就其本质而言,高校禁毒防艾教育是属于德育的内容,是目前我国新形势下德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禁毒防艾教育在高校的实施过程中应与德育课程融为一体。

一、禁毒防艾教育内容应正式进入德育教材,成为高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门开设的,以学科课程形式呈现在学校课表上的德育课程,以区别于那些虽然不是直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设立,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课程;区别于那些有德育功能的活动课程和通过营造学校德育环境和氛围而形成的隐性课程。②鉴于禁毒防艾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德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禁毒防艾的内容写入德育教材已成必然。在我国,高校《思想品德与法律》是最适合写入禁毒防艾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在课程上对大学生进行有组织且系统的禁毒防艾知识教育,能够引起大学生和教育者对禁毒防艾教育的高度重视,能够高效率的促进学生掌握禁毒防艾的基础知识。

禁毒防艾相关教育知识在德育课程教材中的组织与呈现应简洁明了,要点突出。禁毒防艾教育内容虽然在德育课程中占据主要地位,但篇幅不应太多,包含禁毒防艾的主要知识要点就可以了。比如,就禁毒来说,教材中只需要阐明“什么是、的特征与种类、的危害性、怎样远离、怎样与吸毒贩毒行为作斗争”这几个关于禁毒防毒的关键问题就可以了;对于防治艾滋病来讲,只要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什么是艾滋病,什么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毒的途径,艾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三大板块的要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长篇大论的描述,因为对于大学生德育而言,单纯大篇幅的纯粹的知识呈现和理论说教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德育效果,知识掌握并不等于道德观念的内化,知识内容占据篇幅过多反而会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倦感,同时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二、针对大学生吸食与感染艾滋病的原因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高校进行禁毒防艾教育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内一些青少年吸毒与感染艾滋病案例,笔者分析造成大学生吸毒与感染艾滋病的主观原因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匮乏,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不强,思想幼稚,自控能力差。遇到诱惑时,他们就很难把握住自己,往往随波逐流,被所谓“朋友”劝食,去娱乐场所寻找开心。

二是部分大学生追求金钱和享受。在大学,很多老师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状况,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好,但他们做事缺乏责任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受。甚至认为吸食是时尚,与异性随意发生性关系是人之本能。

三是有些大学生精神空虚。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这一时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一旦遇到生活困难、人际冲突、恋爱失败、就业受挫等挫折,很多大学生就会灰心丧气,精神颓废。为了弥补空虚的心灵,便去寻找各种刺激。

根据这些分析,笔者认为,加强各种方式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目前在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进行禁毒防艾教育的有力措施。

三、禁毒防艾教育在德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禁毒防艾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多种多样,教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收集资料,备课,在课堂中以生动的形式讲授禁毒防艾知识,比如图片展示,讲故事,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使得同学们加深对和艾滋病的认识,让学生切实掌握预防和艾滋病的常识。

2、组织班级同学集中学习宣传资料,观看与预防和艾滋病相关的专题片,让同学们对和艾滋病从本质上有正确的认识。了解“、艾滋病”形势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3、走出教室,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学生参观由公安局或禁毒大队组织的禁毒图片展览,让学生亲自参与现场报告会,参观戒毒所,切身去感受与艾滋病的危害,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禁毒防艾的内在动力。

4、通过板报、图片宣传、多媒体资料、校园之声广播等各种形式,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禁毒防艾教育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创造一个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良好环境,配合课堂教学。

四、禁毒防艾教育师资的培养迫在眉睫

由于禁毒防艾教育进入大学校园时间较短,很多大学教师对禁毒防艾教育内容一知半解,影响和限制了禁毒防艾教育的高效开展。针对目前专业师资的短缺情况,大力快速进行禁毒防艾教育师资培养迫在眉睫。

高校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校内大规模的禁毒防艾教育知识培训能够高效率的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如果能够抽调德育课程专任教师参加专门学校的禁毒防艾培训则能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校内教育知识与经验交流,在校内教育知识与经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资源共享。

五、禁毒防艾教育效果评价应以质性评价为主,结合量化评价

禁毒防艾教育效果评价属于德育效果评价,个人道德水平是一种内化于心的行为标准,一些外在的行为标准往往不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主体内心世界。因此,对于禁毒防艾教育短期效果评价只有采取以质性评价方式为主,结合量化评价的方式。量化评价可以考试、知识问答的形式来进行。而质性评价则可以采取由教育者要求学生提交论文,反思感想,心得体会来进行学生思想观念的评价,通过让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深入思考与反思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和艾滋病的危害,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状况来判断教育的实施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对大学生言行的观察评价,同学间的互评与学习交流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都是禁毒防艾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方式。学生互评一般要分组进行,让同一个小组的同学相互评分。互评要按要求进行,依据平时的一贯表现来评定。学生自评是指学生根据学校、教师给出评价内容和标准,按要求给自己画像。而学生自发组织的禁毒防艾活动则是教育效果良好的最佳体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禁毒防艾教育的效果评价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校园内文明程度的提升,和谐文化的建设,校园有无吸食现象和感染艾滋病案例,甚至是大学生离校后的犯罪率都是禁毒防艾教育的长期效果评价的指标。

综上所述,将禁毒防艾教育融合于德育课程,以德育为前提,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禁毒防艾教育,是禁毒防艾教育取得最佳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张彦 德育发育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2]刘献君.大学德育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丁一鹤.中国大禁毒[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5年版

[4]郭耿玉.高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3,(8)

[5]王增珍.与艾滋病预防教育[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版

第6篇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引导

中职学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方法,从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相讨论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熟知课文,针对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中心思想等巧妙创设情境或设置问题,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作品的精美语言、巧妙构思、作者思路等,并能举一反三,尝试着自己表述一些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2适当变换上课地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一味的采用传统教室授课的模式,时间长了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不愿意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地变换上课地点。例如,在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的时候,在学生了解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一草一木,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产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鸣;在学习《咬文嚼字》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上课地点选在网络机房,通过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时候,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可以了。很少去想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自主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教师更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讲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联。例如:针对幼师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文时与音符相关联;美术设计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与图案创作或默写相关联;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联等等。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掌握相关语文知识,还能活学活用,从而产生新鲜感和学习积极性。

4增加作业展示与评价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重视分析课文、写作等环节,忽略学生作业展示与评价环节,经常是学生在课堂或课后完成作业,教师批阅之后再发还给学生。但是,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发现专业课中的作业展示与评价环节会使学生产生更大的积极性,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术语运用能力、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尝试着增加了作业展示与评价环节,有时候是运用半节课的时间,有时候是专门挑出一节或两节课进行作业展示与评价。经过一个学期,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在写作指导课中,在学生练习完成借条、收条的书写之后,教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展示与评价。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借条与收条的书写要求及方法等知识,然后按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四人分为一个小组,组长带头讨论书写的心得,然后各组学生分别到讲台前利用投影仪等设备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谈一谈自己的写作心得或对书写的认识,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作业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评,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提高并进行思想教育。这样,一堂课下来,学习气氛很热烈,学生们从刚开始的不好意思开口到后来的踊跃发言,积极讨论,从而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这样的课堂比较适合小班制教学,而相对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师可以安排各组长负责,在各组员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组长代表自己组内成员的想法对本组作业进行综合展示和表述。

5加强德育渗透

其实语文课和德育课一样,教学的过程中会很好的进行德育渗透。许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许只在课堂即将结束的小结环节会进行一些德育渗透,这远远不够,尤其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本身文化基础薄弱,在初中更或小学时就有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未来没有目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无论在任何教学环节,抓住一切德育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学些老舍的《母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读完全文之后,谈一谈自己的初步体会,并引申到自己身上,用简短的几句话谈一谈自己的母亲,并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德育的渗透,唤起学生对母亲、对家人乃至对朋友的爱。总之,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达到《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就需要语文教师们不断探索、学习和反思。相信只要找到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模式,学生们就会在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提高和进步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作者:尹雪艳 单位:吉林省安图县职业教育中心

第7篇

一、“三唯两从”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按照县教体局活动安排布署,我校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工作,于8月30日召开了全体教职工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发放了教育宣教资料,并组织精干力量出好了宣传专栏;目前,我们已经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组织学习了“三唯两从”资料,并开展了知识讲座和讨论会,组织学校班子成员开展撰写“三唯两从”座右铭比赛,并落实了“三唯两从”进课堂,在各年级思品课中开设“三唯两从”德育课。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配合学生养成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曝恶习、改恶习”活动,使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得到强化,使教师的思想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开展了创文明班级、文明年级组、文明备课组和文明校园等系列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三唯两从”进一步得到落实。

(一)我们的“规定动作”落实到位:

1.成立了三唯两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王海宁校长任组长,邓晖、宋志敏、张勇、金芳为副组长,各处室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协调日常具体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营造宣传氛围: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动员大会,组织学习了《县中学开展“三唯两从”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出了宣传专刊,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了活动宣传横幅,通过学校广播和主题班会积极宣传“三唯两从”,营造了人人了解活动、人人参与活动的良好氛围。

3.组织学习“三唯两从”资料,并开展了知识讲座和讨论会,组织学校班子成员开展撰写“三唯两从”座右铭比赛,并落实了“三唯两从”进课堂,在各年级思品课中开设“三唯两从”德育课。

(二)我们的“自选动作”有特色

1.开展“做好五件小事,为学校添光彩”活动:要求每位中青年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要求每位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名师帮扶一名青年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帮扶一名学困生;要求每位中年教师为一名留守学生做家长。

2.开展“比师德、比奉献”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从身边小事做起,上课时不接打电话,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用文明的职业语言,不侮辱学生人格,不私自组织学生征订教辅资料,不从事有偿家教,并主动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

3.开展“学名师”活动:10月8日,学校专门组织全体教职工利用晚上工作之余的时间在学校大会议室集中观看了“吉安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录相,并召开了座谈会,广大教师深受感动,畅所欲言,纷纷表示要向优秀教师们学习。同时,结合学校的名师工程,在校内大力宣传我校名师的先进事迹,掀起了学名师、争做名师的热潮。

4.开展“高效课堂”试点活动:组织30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吉水三中进行学习观摩,并分学科与吉水三中“高效课堂”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和主管领导进行细致深入的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了交流。随后,我校立即已经引进了中学“高效课堂”配套教材,在初一、初二年级各选了两个班做为“高效课堂”的试点班级。目前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试点方案和制度,并且已经着手进行教学分组和配套教学设施的准备工作。

二、“三唯两从”主题教育活动下阶段工作打算

1.收集全体教师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心得体会,并组织开展评选活动。

2.召开“三唯两从”民主生活会,结合每位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并组织整改,落实到位。

3.进一步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全体师生的思想素质和文明习惯的进一步提升。

第8篇

[关键词]德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3-04

在德育学科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现实教育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交织在一起。从心理结构层面上说,德育主要就是围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方面展开的,而这知、情、意、行又是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因素。然而,如何在德育学科课程中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设计,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同时适时协调、促进“两育”融合、发展,最终落实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上,转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

一、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效整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教育功效,需要它们在彼此的课程中进行适当的渗透。

(一)在教学目标上的设计

毋庸置疑,人类的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性活动,自然也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德育课程既要有总的教学目标,也要有每章、每节的目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就会促进最终总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德育”的教学目标和“心育”的教学目标有不少是相通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是由知、情、意、行四部分构成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既需要道德知识的习得,又需要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磨炼,还需要道德行为的改进。[1]

德育课程学生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的培养,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另外,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2]德育课程各层级教学目标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德育课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相应的设计各层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做到具体化、明细化,以便落到实处。

(二)在学科内容上的设计

学科课程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载体。在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既离不开我们一线教师,也离不开与学生教育相关的各方。但不管怎样,要在德育学科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一定的附着载体,否则就没有着力点。在借助的载体中,学科课程内容是基础。为此,第一步要努力在德育课程内容上设计与德育相匹配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应该是人的各种心理素质。[3]在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方面,最重要的是学习、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几个方面。在德育课程设计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有梯度地将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恰当地编排在德育课程中。智力因素方面,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思维;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将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调适学生的学习状态。在适应能力方面,重点编排一些内容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现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健康良好的习惯。对未成年学生来说,自我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根本目的,符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服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并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这样才能逐渐让学生养成自我适应和社会适应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不仅是以自然人存在的,更是以社会人而立世。社会交往是人生必修之课。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又相对缺乏。因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教育面临的课题。为此,在德育课程里要适当安排些人际关系互动的内容,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内容。教育学生在掌握人际交往知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不断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在结构编排上的设计

万事万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无论是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还是在德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遵循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德育课程结构在编排上要科学合理。在德育课程的总体部属下,可以适时渗透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内容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德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既可在德育中渗透进行,也可在德育内容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心理层面的分析讨论,具体编排可视德育内容而定。德育中可借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考察学生的情感需要,关心学生的个体意识,这样有助于德育课程深入到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微观层面。另外,在编排上可适当地安排一些活动。活动既可以包括学生个人独立操作的活动,如社会调查、搜集素材、孝老敬亲等,也可以包括一些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户外拓展训练、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得到一定的情境体验,进入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去学习、去感受、去领悟。总之,要使“德育”和“心育”相互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融于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教育整体。

(四)在教学评价上的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效果需要由学生的成长情况来检验。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成长变化上。因此,在对德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多渠道、全方位,既要考查学生道德方面的成长情况,也要观察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情况;既要从授课教师和其他教师处了解情况,也要从学生及其家长处了解情况;既要征询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也要汲取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应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应是发展性的评价,不应是固守的评价模式。而且对德育课程以及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为在较长期的时间反馈下,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情况。唯有如此,教学评价才更具现实性。

二、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为此,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尤为重要,事关教育的成效。

(一)搭建情感平台,为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土壤

人是情感动物。师生之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才易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会更有利于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成效也会因此变得更好。正所谓,尊师,重其道;亲师,乐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激励贯穿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科学的思想道德,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重要的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外,德育教师都要心系学生的成长,既要做好学生的教育者,也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关爱学生,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力争让学生的“德育”和“心育”并进,以达到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保持良好教学情绪和人格魅力,给学生心理以积极正向的影响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育人是个大学问,不仅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还要以己育人,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持良好教学情绪,以饱满的热情、阳光的心态投身其中。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即便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将糟糕的情绪或不好的心情带到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和活动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情绪,给学生以正向影响。学生在教师良好的教学情绪下,自己的心理也容易积极、豁达和阳光。

除此之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中有无数个例子证明,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会更好,学生从心理较易接受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还可能会以教师为榜样,向教师的言行看齐。为此,德育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展现良好的个人形象。教育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保持健康心理,以良好的状态投身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德育活动生活化,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立足于青少年真实世界出发而设计的德育方式,没有基于心理教育平台基础的德育,导致的结果就是5+2=0(五天学校教育效果被两天真实世界生活所抵消)。[4]

在具体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活动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适当将一些当今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如校园暴力案件、社会道德模范评选、志愿服务活动等学生有兴致学、有参与热情的素材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样进行理论教育会更有说服力,心理疏导也会更有针对性,效果自然更明显。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尽力挖掘学生生活素材,从问题入手,从现象入手,从现实入手,教育理论与生活实相联系,与学生一起讨论产生问题或出现现象的根源,分析支配人行为的心理和认识规律,通过比较来判断行为和品质的善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让一切不适宜的思想观念根除,让一切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不良心理得以纠正。

另外,在德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利用模拟社会环境、职业环境或开展一些适宜的活动,如社会调查、搜集现实社会素材、社会公益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独立、勇敢、坚毅、协作、竞争和抗挫折等心理品质。当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德育教学活动的梯级推进;而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德育”和“心育”的双重效果,不断成长成才。

(四)运用新媒体资源,为德育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更新快,传播速度快。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恰当运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适时辅导和疏通,为学生解决道德和心理困惑。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Q群、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开展网上讨论和心灵的沟通。通常,对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或不良行为现象,学生会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只要我们德育教师引导得当。德育教师可以先从班级QQ群里抛出某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同时,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保护学生一定的隐私权,学生可在QQ群里用自己的昵称来参与。言由心生,学生的言语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其心理状态的反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表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其对问题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可以适时与其互动,给予引导、疏通和纠偏,教育便在这有形无形中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必要时可以就网上讨论的情况举行一次专题课,进一步梳理、分析,师生达成一致认识,或者就此话题讨论情况让学生写感想和心得作为作业,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道德进步和心灵成长。

三、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说主要由德育课程教师来具体实施,但离不开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工作人员)、学生和其他相关教育人员与环境。只有各方协调好,相互协助,密切协同,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将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两育”教师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德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常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这显然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此,有必要将“两育”教师协同起来。

首先,“两育”教师在学科教学备课中要相互交流、沟通,更好地了解彼此教学实施情况,便于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两育”教师通过交流沟通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据此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这样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有了针对性,教育教学效果便在自觉不自觉中呈现。

其次,德育学科教师应科学合理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说,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先天的优势,但如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采用传统德育教学方式,教育效果会很有限。“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省;“心育”重疏导和调适。为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尽可能运用“活动”这个载体来实施,如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的小组讨论、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交流对话、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教师应根据自己掌握的和从他处了解到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疏导、谈心谈话、结对帮扶、角色扮演等,必要时还可采取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等辅助手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努力提升教育效果。

(二)在德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科目

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唯有如此,才好保持“师道尊严”。德育教师若要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期望取得实效,自己不仅要拥有较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要有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如何才能做到这点?职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的学习课程中去,职后的培训和考评体系更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里,时刻让“心理健康教育”陪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这样教师在德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才会更有底气,更能到位。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

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成效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可以说,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因素。

为让“德育”和“心育”成效得以巩固和深化,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如公告栏、标语以及校园广播等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活动、比赛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作为育人机构,学校要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挖掘资源,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向他方取经,与学生家长沟通,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德育学科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关涉多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教师有必要适时地向他方取经,既可向同行包括本校和外校的教师取经,也可向相应的专家学者取经,还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之力。另外,学生家长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德育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与学生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掌握,及时解决,达到教育预期效果。

可以预见,在德育学科课程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其显现其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育各方共同努力,齐头并进,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会得到顺利推进,而且会逐渐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针对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我们要坚持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合理性和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学科课程中得以较好地体现、渗透和融入,又使“两育”在学生成长进步提高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不要孤立地进行,要将“两育”协调好,自然地将两者融合一起,在充分发挥“两育”各自功效的同时,整合力量,共同育人。

[ 参 考 文 献 ]

[1] 程伟,于冬冬.关于学科德育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3):100-102.

[2] 方双虎.学科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9):7-9.

第9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中职;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02-02

德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德育工作更显得尤其重要,而当前中职生源的素质却越来越差,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但他们精力充沛,充满好奇心,好表现自己,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较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多年德育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利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展和延伸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中职生思想状况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中学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因初中阶级学习成绩不理想,出于无奈从而选择中职学校。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家长未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从而导致这些中职生缺乏学习动机。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也没有明确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不了解在中职阶段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现状。

2.自我观念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人民群众自身生育观念的转变,使中职生队伍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上升,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遇事先考虑自己,不会换位思考,缺少对别人的理解,很难理解体谅他人,导致其集体观念淡薄和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而网络的普及,也容易导致中职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3.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心

中职生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成为中考失败者的角色形成非常大的心理落差,容易导致他们自信心不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往往成为他们自暴自弃、恶意违纪以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所在。而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身心逐渐成熟,自尊心也不断增强,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对别人的评价敏感,害怕别人谈起他们的不足,这也使他们缺乏自信心。

4.精力充沛,实践能力较强

与普高生相比较,中职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已经掌握的知识层面上相对较低,但他们个性特征更为突出。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社会充满好奇心,好表现自己,动手能力强,喜欢参与性较高的学习模式,在实践操作和活动能力上较有优势。

二、中职德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担负着向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的任务,但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理论性教育。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依赖于德育课教学,而德育课教学又大多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德育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二是灌输性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以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为主,这种灌输性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学生经验与体验的获得;缺乏有效的针对德育教育的设计活动,教学效能低下。

这些原因导致了中职学校的德育失去了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特色和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活动,又是一种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学习体验活动。它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活动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拓展和延伸了中职德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具备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在开始选择、确定活动主题时,教师结合德育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选择关乎国计民生的课题,明确其肩上的责任,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如在开展“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时,学生通过了解活动主题的背景以及对课题研究目的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肩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出要“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强化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收集调查资料。这种深入一线的实地调查方式,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很好地培养中职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在开展“中职生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的调查”时,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就深入地了解到中职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而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并通过改变就业观念来拓宽就业渠道。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设计并组织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尝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实践中形成了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如在开展“中职学校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时,就举行知识竞赛、演讲竞赛、辩论比赛、专题采访活动、创建论坛和微博等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既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个人兴趣为引导的团队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从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开展主题活动、整理调查数据到撰写调查报告,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成员们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懂得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与合作。如开展“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时,就举办“爱心送关怀”系列活动。而在号召本校学生捐物、与汕头福利院联系并探访孤儿等活动的策划与开展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小组内的成员面对困难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后终于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实践中慢慢得到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希望。由于活动开展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主角,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自信心得到提高。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如通过自评,学生如实地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习其他组员的优点,扬长补短,学会彼此欣赏、支持与合作,。通过师评,指导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印发社会实践活动资料以及讲授实践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然后各班进行活动小组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申报项目。在各活动小组上报活动项目后,指导老师将依据活动主题需体现的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等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特别要求选择的主题必须可操作性强,立足现有的或经过努力可能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接下来,在主题确定后,各组将定出活动计划表,开展为期约一学期的调查研究,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开展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在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中,也主要由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总结整个过程,教师在此过程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辩论赛、宣传手册、创建论坛和发起微博等。在完成调查研究后,各组将在整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整理调查数据就是将调查过程中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制成表格或图表进行整理归纳并加以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背景、目的、实践方法、实践过程、实践体会和实践结果等。

最后,在调查活动结束和报告撰写完毕后,就需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学生评价自己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方面的启示、在知识方面的收获、在能力方面的提高,同时,指导教师也需根据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德育教育延伸至社会实践,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创作,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与技能,更培养了其勤业、乐业、敬业的良好职业品德,培养了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中职德育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卓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校德育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德育教育;寓教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21-01

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育阶段是青少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对青少年开展德育教育,会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个时期也是他们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开展好了,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中学政治课程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场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这一情况展开论述。

一、坚持德育主基调,强化学生认识

一般而言,德育思想具有永恒性,它主要包括:基本德育思想本身的永恒性。这一理念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到充分的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另外是与德育思想有关的高尚的事例也具有永恒性。这主要要求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一方面坚持开展德育思想的永恒性教育,另一方面政治教师要在钻研课本上下功夫。

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德育教育典型事例和感染性较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时,会提及岳飞的感人事迹。在课堂上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心里想,何不利用岳飞的优秀词作来感染学生,例如《满江红》、《小重山》等。且重点利用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来让学生欣赏,陶冶学生的心灵。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把《满江红》、《小重山》录入教案,同时附带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将词的全文抄录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诵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岳飞的高尚情怀和为国为民的忠心。课堂上,朗读时激昂的情绪、高尚的思想感情、优美的词句,加上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诗词节拍,自然而然使同学们深刻感知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和高尚节操。同时,让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感悟岳飞的人生哲理,倍加珍惜青春韶华,倍加珍视当前的和平和谐的生活环境,倍加增添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坚持寓教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步

当前,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包罗万象。主要涉及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等领域。在中学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的因为,做到寓教育于社会活动之中,积极给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态的教程中,自然而然接受道德的教育,心灵的洗礼,同时,也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光是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更是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此,就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政治老师可以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到民间去调查、到红色圣地去参观、到有优秀历史积淀的地方去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的一种十分直观有效的方法。

笔者在中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曾多次组织学生到历史纪念馆、红色圣地、教育实践基地等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并在德育基地开展军事训练,让学生用勤劳和汗水感知精神的力量。通过这些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每次活动过后,他们都自己自发撰写心得体会和认识感悟,并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明显感觉他们较之以前,懂事懂礼多了。

三、开展德育讲座,让学生开拓视野

在政治教育教学中,要有效地渗入德育教育,还需要教会学生用更高一层次的思维去理解和感知,比如邀请教授、学者、道德模范等在学校开展德育讲座,让学生跳出自己的定势思维的束缚,从另一层面、另一角度理解和感知道德的巨大作用。如可以定期在每周二召开班会的时候,由学校出面,邀请教授、学者或者道德模范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一场全校的集体班会,这样一方面可以综合利用资源,另一方可以让学生在大的氛围下感受人格的魅力。据我的教学实践,每周的班会课,一般都是由班长去布置班里面的工作,布置完工作后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让学生自习了,但是在很吵杂环境里面,学习效率并不高,其实,这段空闲实践,教师可以轮流交换给各个班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思想,让学校有一种新鲜感,不觉得思想政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在我的讲座中,我往往都会结合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和道德实绩,让他们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感受到道德的强大动力,精神和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洗礼。总之,在中学政治教育中,是可以很好深入德育教育的。

参考文献:

[1] 张付莉.浅谈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政治;教育;德育;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15-01

职业高中是培养德才兼备就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技术人才。而职业高中的政治教育作为对职业高中学生实施思想道德与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对如何强化职业高中政治教育的德育效能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以期更好的改进和提升政治教育的德育效能。

一、建立明确目标,切实提升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凡事要有目标才能有准确的方向和达成的动力,作为职业高中教育来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的良好职业道德同专业技术一样是构成他们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它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所以,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学校和教师都要认识到对职业高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对学生的教育实施过程和结果重视起来、强化起来,以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持续性和均衡性。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纪律教育等重要内容作为职业高中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以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热爱家庭、热爱本职工作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推进德育教育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加强实效意识,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学素质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成绩,强化德育成效,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实效意识。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现状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一些思想政治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理论教学与行为规范与训练相脱离,重学习、重认识而轻实践、轻规范的教育,不注重考核成效,所以就显得德育教育效果不显著。因此,教师要首先确立起实效意识,避免应试教育的干扰,将德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共同作为政治教育的硬任务,加强规范训练和严格考核,以追求德育教育的良好效益。多给学生讲解展示积极的事例,尽可能的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在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多加考虑,深入探讨,切实使学生可以从中受益。教学时,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水平,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是要立足长远、潜移默化。与此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教育水平,为学生做好表率,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素质,强化自身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于言传身教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三、灵活选择教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德育艺术。所以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之上,通过得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加强德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趣味与实践融汇起来,强化其感染力和教化力,加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尤其在当下时期,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风气和行为对于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使学生耳闻目睹,很容易受到腐蚀和侵害。而对于缺乏辩别与抵御能力的职业高中学生来说,教师更要晓以利害、积极引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疏导和教育,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演讲和讲座,参观学习、举办演讲会、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等,在学生们心中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新时期榜样形象,同时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各项活动当中,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按照教学的需要进行有机的选择或组合,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德育教育效能。

四、加强情感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效

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原因在于其理论性和枯燥性,所以教师不能将其作为不带任何感彩的教化说教,直接给学生们灌输讲述,而要想方设法将枯燥平淡的课程讲解得生动感人,赋予感彩。做到既有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讲解,又可以使其理论讲得情理交融,触动学生们的内心,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赋予学生们崇高的理想、正直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使学生们在适宜的教学情境当中,较快的进入角色,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探究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效,使学生们积极向上、全面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效能之强化,有赖于教师们的探索和努力,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学素质、以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赋予感彩,以改进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成绩、提升强化德育效能。

参考文献;

[1] 黄晓波.提高职业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效能[J].新一代(下半月),2010(08).

[2] 高彦峰.如何加强职高政治教育的德育效能[J].成功(教育),2011(12).

第12篇

关键词:德育理论;中学教育;思想品德课;实践性;主体性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指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学生德育和政治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德观念。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它是传授知识,培养大家能力的知识课,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的德育课。然而在很多学校中思想品德课不受重视,现在成为“副科”,中考开卷政策出台以后,更是沦落为“副科”中的“副科”。学生认为拿着书抄就可以了,抄出来的分数再高,也难以说明德育的实效。如何利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鲁教版初一教材第一课,就是生命教育,也可以说是生命德育理论。它着重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现行德育范式应以生命为思维原点,探寻生命维度,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在生命内涵多维解读的基础上,着重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同时,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和更新。这种“生命关怀”取向的德育研究,突出表现在将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死教育、安全教育等作为新时代德育的内涵,生态伦理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网络伦理教育等亦逐步得到重视。生命德育是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命实践息息相关,教育现实也正在呼唤着学校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完善和生命实现。这里所说的“生命”,不仅是指身体意义上的生命,同时也是指精神意义上的生命。初一现在教学中的生命主要是前者。学校德育对于生命实践的脱离,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在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没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来观照;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德育过分强调道德认知的发展。因此,应探讨人的生命本真,分析研究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融合,以及生命实践如何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实施,倡导学校德育对学生生命的回归,对德育过程进行审美化改造,以助于学校德育实践的改善,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因此,使生命焕发生机,使生命茁壮成长,是德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学生是真正的道德主体,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断凸显。在道德教育领域,也相应地出现了尊重学生道德判断权利,将学生作为真正道德主体的发展趋势。主体德育理论正是要生成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而这是提高德育效果的理性选择。多元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理性选择。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训导,是对话而不是灌输。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就实践过程而言,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着力培养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信念。德育过程的特点由德育的目标决定。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主体,都是具有主体性和潜在主体性的人。其中,受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是对立统一的。在两个主体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学生不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同性质的主体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建构的方式也不同。主体性教学建构教师和学生主体性,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德育理论认为,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多参与。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爱心助学会”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爱心助学会”,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道德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靠价值体验调控的自主活动,情感体验是克服内心冲突、产生道德意志的重要条件。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知性德育导致了德育与生活的割裂。德育要创新,就要转换与超越以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德育应回归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学者们认为,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所唤起的是真实的道德需要与情感。德育在实然层面上的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增强德育的生活化。但应避免实然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僭越,防止生活取代教育危险的产生。而德育在应然层面上的回归,则反映了德育的超越性品质,目的是更好地建构生活。但应防止用理想取代现实,造成新的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教育形态。生活德育的优势在于其整体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载体,道德教育总是借助于某种知识学习、劳动活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而得以实施的。生活德育的优势在于其整体性和社会性、实践性。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德育低效问题,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学校德育观念、德育目标等均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德育一支中坚力量的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及时代的特点,并辅之于生动活泼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德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刘强.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成长――新课标下情感共鸣原理在初一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10):170-172页

[4] 蔡秋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0):6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