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学心得

经济学心得

时间:2023-04-10 11:0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学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学心得

第1篇

才放那么短短的30多天假就要被导师要求看着这两本书过年,一开始,我真不懂为什么,单单只看书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看这本无聊的书,又有点不爽,但耐心去看,又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接受,内容也还是可以的,就硬着头皮把书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了。看完之后才发现,把《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比成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着名的经济学着作并没有夸大,那是名副其实的。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继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国富论》正是李嘉图接触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本作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几大主题和《国富论》的主题有相似之处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这两本如此着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处,还是各有优劣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也比不上《国富论》,《国富论》所讨论的更加广、内容更加多。即使思想上被影响,李嘉图还是能够对亚当斯密批判地学习而非盲目认同、全盘接受的,还是能够就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讨论“分工”的问题,而是就“价值”展开叙述。而且李嘉图并没有按照常理只是谈论价值问题,而且他还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一般利润等等的存在,并且就这几方面也论述了一番。这些问题本应该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但李嘉图却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一面。

接着就是“地租”问题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的对地租问题的讨论,李嘉图在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点逊色、不够深刻、不够有针对性,李嘉图是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见解为前提展开论述的,而亚当斯密是围绕自己独到的看法,围绕如何让国富民强去写的。因此,就这一主题,李嘉图还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点。

接着所说的价格、利润、工资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前面几章价值、地租的概括、补充。其实这本书看下去真的觉得内容很少,但里面的思想却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例如他的价值论就认为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别出心裁,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二元观点就有所不同,也正正因为他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一面,让他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作品也一度热销,供不应求。

其后,李嘉图还谈及了许多赋税原理,对税种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税种的来源还有征收税对各阶级的收入与发展生产的影响。他还认为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所支配的一个部分,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资本又或者是由这个国家的收入来支付的。税收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和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和再生产的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税收却又是一个国家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国家要实行一切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又或者是要加强国家实力、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了金钱,一切都只会是空谈、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税收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国家也有这个责任让每一分每一角纳税人上缴的税款都用得其所,而不是成为某些官员贪赃枉法的工具。李嘉图个人主张遵循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且还依据这个原则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赋税的利与弊及其对各个阶级收入的影响。

第2篇

经济学具有国际性,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和研究。中国经济学概念的出现和发展具有必然性,然而这一概念具有多种含义,而这一点并没有被足够重视,以至于在对待一些事宜时容易失去较为合理的态度。

中国经济学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含义:一是中国的经济学,这是经济学的地域属性或是文明属性,中国经济学家致力于这一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我们讨论中国经济学时也往往以这一含义为出发点、对象、目标和归宿;第二层含义是经济学在中国(EconomicsinChina),这与中国的经济学(ChineseEconomics)不同,经济学在中国根本上是一种学科传播的结果,例如我们学习研究西方经济学,只能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而不可以说成中国的西方经济学;第三层含义是研究中国的经济学;这一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者的主体为中国的经济学者,但包括一些外国和国际机构经济学家,说明这一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和中国经济的经济学;第四层含义是中国人研究的经济学,包括华人经济学家,就目前来看,许多华人经济学家成就大,与国内联系密切,关注中国的经济和经济学,而我们在不经意中也把他们的研究包含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从罗素描述词理论的角度来说,中国经济学对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解释,而较为公认的观点是学术理论社会选择的结果。

中国的经济学思想已经存在数千年了,但“中国经济学”有无形成尚待探讨,因为探讨对象没有统一标准,任何结论都不具备让他人接受的条件。严复译《原富》拉开经济学在中国的序幕,已经百余年了。现实中,经济学在中国和研究中国的经济学占了绝大多数,如果把这转换为中国的经济学那么就是偷换概念。哲学家指出,人不仅是自然人、社会人,也是文化人。经济学人并不例外,中国经济学人的中国经济学意识,已然反映了其文化属性,套用行话来说,中华文化是中国经济学人研究经济学行为的约束条件,经济学研究如果不注重文化属性,就会使得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与现实不符,许多现象就会解释错误。应当指出,我们也受到非中华文化的约束,经济学的引进已经上百年了,其他文化中的许多观念、方法、思想等已经正式的和非正式地影响我们的知识结构(当然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也影响了其他文明,例如重农学派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主要就是我们的学科体系、学科概念、学科划分等学科构成是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其思想通过西方文明的历史深化并东渐到中国。笔者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学现状是中西学术、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经济学的未来也同样受到如此影响,至于孰强孰弱的程度和范围决定了中国经济学以后的发展轨迹和状态。

平心而论,我们希望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经济学。但现实文化、国情、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等不同的约束条件导致不同的经济现象和人的行为。换言之,如果存在单一经济学,又何来学科本土化?诚然,文明不可比,但同样诚然的,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差异表示在具体的某一方面有此长彼短。我们应该承认落后的经历,承认先辈和我们也学习过其他文明优秀的文化、知识和思想。中国经济学概念的提出是因为文化属性归宿的需要,是一种集体的需求。

对于如何通过学习来发展中国经济学,可谓见仁见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的先发优势,数百年的历史领先不仅使得经济学体系,而且经济学说史上学派纷呈,各领。这是一种资源禀赋。如果我们不去学习这些理论,幻想另起炉灶,那么交易费用奇高。对于经济学者来说,学习欧美经济学理论是追求最大效用的。因而集体的学习行为可以看作是囚徒困境,但交易费用过高使得这也是集体理性的。中国经济学的建立是一个超赶过程,我们应该发挥资源禀赋,例如我们的社会体制、文化体系、独特历史、现在的伟大的经济实践等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而稀缺的前提是存在差异,存在的差异使得建立中国经济学有了可能。如何在整合的同一的趋势中把握独特性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文明交往和发展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经济学注重研究细节问题,发展中国经济学的关键同样在此,唯有把握了我们独特的体制、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并作为约束条件具体分析,解释文明体系下的行为和现象,才能对经济学做出贡献。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中国经济学只有在为整个经济学提供了多样性样本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被承认的完整的独立的体系。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开展对话和交流,一方面是降低学习的交易费用,进而加快学习进度和加强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交流,在学习的同时及时传播我们的学习状态和心得。由此可知,中国经济学不可能是刻意为之的,因为学科发展有路径依赖性,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才不会走弯路。但无疑地,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任重而道远的。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改革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经济学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相适应,经济学教育教学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在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业调整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经济学课程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但是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认为经济学难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另一方面是我们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善。通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笔者对现在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些认识,并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以飨读者。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国情与体制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重结论而轻过程,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重过程而轻结论,并且有时结论是隐含在具体的行文中。另外,我国的国情、体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而且定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现行经济学课程内容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来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的经济现实具有很大的差距,会使学生感到现实与理论脱节,甚至感到迷茫。

(二)教师“满堂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而学生则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记笔记、下课全忘记”。这种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学”的全包制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把精力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单调,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单一的书本讲授,内容重复陈旧,使该学科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失去了学生。另一方面考试方法过于简单,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试不规范,不能对连续几届的学生成绩进行跟踪,形成不了科学的考核体系;第二,没有建立题库,教师出题的任意性随机性很大,不利于对教师出题形成一种监督机制;第三,投机性很大,如果一纸答对,就会金榜题名,如果失败,一个学期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这种考试方式缺乏整体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四)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

目前国内高校通常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对成熟理论体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忽视了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被认为完善的理论也需要经济现实的验证,也难以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心得

(一)教学方式现代化

西方经济学部分有大量的图形和公式,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讲授这些内容,往往板书就要占据较多的时间,引入多媒体后,不但可以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视觉特点突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省去很多的板书时间,教师可以这段时间来更为详尽的讲解这些图形的真实内涵,说明理论的具体应用。如在讲述市场均衡理论时,可以将四种市场类型均衡状态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垄断企业的工资特别高,而农民的收入却非常低。

(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觉得经济学就在身边,当然,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思考、多积累,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信手拈来。比如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应用经济学原理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家庭收人最大化的两个来源是夫妻双方有薪水比较高的工作和资产收入,尤其去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下滑,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国政府出台的救市政策,关心CPI、PPI等一些经济数据,从而决定自己的消费、投资理财等经济行为,其实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日常生活的自觉应用。

(三)推行启发式教学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高等数学课程采用启发型、研究型教学法,改变传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科研的角度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高校教师在转变教法观念的时候,不能仅仅重视“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还应该加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实验和实践。例如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多用引疑释疑的方法,制造学生内心中的认知冲突,开展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等等,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学”,在教学中成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第4篇

冉晓章是金市的老人了。2002年,冉晓章在北大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不过,毕业后他没有选择金融行业,而是凭借本科的法学学士文凭,走进律所成了一名律师。都说“熊与鱼掌不可兼得”,但冉晓章偏偏不信这个邪,“很多人都说既然我做律师,根本没必要去读经济学的研,还预言不出一年,我在北大课堂学到的经济学知识,会全部还给老师。”

“知识是不愁用不出来的。”2003年,股市不好,通货膨胀严重,市面上的投资品种缺乏的情况下,冉晓章把自己的闲散资金全部投入了黄金市场。“我最开始做的是黄金实物,2003年到2005年间,收益翻了两番。”

经此一役,再没有人质疑冉晓章为何要读研了,反而纷纷向他打听投资之道。不过冉晓章认为,“投资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在我身上奏效的经验,未必在别人身上同样奏效。我只能分享我自己的心得。”在他看来,对其投资最有助力的无疑是多年学习形成的知识结构,“不是我狂妄,但的确不可忽略知识积累的力量。同样是一则新闻,有的人会看得云里雾里,有的人已经在其中发现了投资机会,那是一种条件反射。”

2006年,2007年,冉晓章又试水了黄金期货和黄金T+D投资。战绩也很不错:黄金期货赚了60%,黄金T+D不赚不赔。“黄金期货的风险有点大,如果你做多,但开盘就低开,或者你做空,开盘就高开的话,直接就爆仓了。而黄金T+D,交易时间太短了,不适合我这样喜欢频繁操作的人。”至于黄金实物,虽然是冉晓章进入金市的第一选择,但时至今日,他觉得黄金实物更适合那些有时间没技巧的投资者。冉晓章没碰过纸黄金,理由是“既不能提取实物黄金,又不能做空。”

几乎把所有黄金投资渠道尝了一遍之后,冉晓章在2009年把眼光投向了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推出的“天通金”,因为“既可双向投资,也有杠杆,而且能24小时交易。”不过“天通金”的门槛相对有点高,最低得有10万资金。

冉晓章毫不讳言他现在是在投机黄金,而非投资。“80%的精力都在炒黄金。几乎每天都交易,对我来说,一周已经是长线,一个月已经是超长线。一种赚钱的欲望驱使着我,而金融来钱最快。我始终觉得,只有把赚钱当作一项事业来做,才能成功。”

我10次投资有8次是赚的,总收益从来不曾为负数过。”除了知识构成的帮助,冉晓章还有另两个特征助益于良好的收益:一是承压能力强,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一是每次出手前精打细算,在投资前计算好准备赚多少收手,赔多少割肉,并严格遵守。

综合冉晓章多年的黄金投资经历,“10条新闻里,能有一半可信就不错了。真假需要自己甄别――哪些会对黄金走势利好,哪些会是利空。”所以他建议想做黄金投资的投资者,“事前做功课。连最起码的知识都不太懂就进入,肯定是去交学费的。任何投资都一样,不能社会热什么,就一股脑儿蜂拥而上。”

除了投资黄金,冉晓章也有几十万资金在股市里,不过买的几只股全是贵金属的,最近也涨得很好。

第5篇

“资产经营等于是在做加法,资本经营却是在做乘法。如果加法和乘法一同做,企业自然会像滚雪球般做大做强。”从理论上讲,资本运作就是利用货币的分配职能,以价格作为掩护,占有社会的财富。

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内地的地产业务在李嘉诚和黄整体地产业务中的盈利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和黄地产一位高管也表示,目前上海楼市的利润在亚洲仍属偏高,去除各项成本,写字楼每年纯回报率有5%至7%,住宅的纯回报率高达8%以上。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近两年和黄所拿地块不再局限于所谓“中心城市的中心地块”,武汉、成都、西安、长沙等二线城市更受到李嘉诚的青睐,在巨大的潜在利润空间面前,与新鸿基、恒基等相比,和黄凭借老辣的眼光已经占尽了先机,长线而渔的战略也显露无遗。

快圈地慢开发的长线战略

就和黄竞拍所得成都温江地块而言,一位新希望集团高层人士估计,以现在成都房价走势分析,销售价格即使是控制在3800元至4500元/平方米,和黄也应该有13.7%至25.3%的利润。“而这在成都南部新区区域价值提升中,显然还只是保守估计”,这位人士坦言,“相对东部而言,由于不少中西部城市房地产没有细分成中高低端市场,物业开发结构上有欠缺,导致某些核心地段的高价值没体现出来,而如和黄这样经过香港市场多年磨练的港商,正好是做高档住宅及商业办公物业等高端产品的行家,它就是瞄准这些极具升值潜力的地块来的。”

上海世邦魏理仕物业顾问有限公司住宅部董事张青说:“和黄随时随地寻找着机会,一旦有优质项目进入他们的视野,和黄往往会长远考虑,只要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消费能力达到一定水平,项目的地理位置又适当,估算投资能带来合理稳定的回报,他们就会采取进一步行动。”张青如是评价。

中原地产研究及顾问高级经理关志康指出,与香港地产不同的是,李嘉诚坐拥强势资本的好处就是,用时间的代价令土地自然增值。和黄的每一步落子,早已想好了相应的后招。

“更关注中长期市场的发展,战略不受短期市场变化影响。”这是和黄地产中国事务部总经理谭健旭给出的说法。他的言下之意是,对和黄而言,现在土地储备远比发展项目更重要,时机更难得。谭健旭表示,长实和黄在内地及海外开展的地产业务,将均从不同的入口,采取扩大投资组合的中长线投资策略,而且“这种策略取向将会是持续性的资本扩张”。

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对本刊记者说,李嘉诚的长和系地产发展策略一向是“以时间换利润,注重长线投资”,大幅拿地,然后分期开发,注重的是长线投资。而这样的运作方式同样是在和黄强大的资金流保证下,和黄进行着良性循环的地产发展。一方面资金充足可以坐待土地和物业升值,一方面升值后的物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更加充实资金。

李嘉诚圈地心得:地段、利润和风险的博弈

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是香港地产大亨李嘉诚投资地产的心得。李嘉诚在香港拿地,往往首先着眼于地块未来的升值前景,并以眼光独到、出手锐利而闻名。

谢国忠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内地情况与香港有根本不同。内地地域广阔,中国的黄金地段到处都有;香港的黄金地段寥寥。香港土地稀缺,内地却有大量地块待价而沽,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开发,使内地房地产开发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大量圈地囤地也拉升了中国内地房价上扬。

第6篇

根据亦舒小说改编,由马伊琍、靳东、袁泉、雷佳音主演的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正在热播。该剧开播后收视一路走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也带火了此前很少听闻的咨询行业,引发了众多观众的热议。那么,咨询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真的可以拿到千万年薪吗?咨询行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虽然炒股不可能赚到钱,但工作人员还是很赚钱。里面的人才需要评经济师、高级经济师这样来评职称。也要发表职称论文,要写好这个专业的论文,需要认真分析研究题目,做好相应的实践内容,特别是一些具体设计内容,是整个论文的重点。我们来看下如何写好?

对于咨询行业而言,各省(市)对于职称论文重复率的标准设定略有差异,大多会设置在20%-30%左右,有些会在当年的评审通知中明确,有些省份未做明确但实际上会进行处理。因此,拟参加评审的人员要结合所在省(市)的重复率标准,在前使用软件进行检测,对于重复率较高的文章要认真反复修改,直至将重复率严格控制在20%以内。以前曾看到有评委爆料说评审时发现有评审人员全文抄袭自己的文章,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通过也会被评委投反对票。但并不意味着整篇论文都需要是作者自己原创,论文创作时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语言进行整合,同时应在论文中或参考文献中加以注明。

第二步骤是要过内容关。论文质量直接影响评审时科研部分得分,而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是衡量职称论文质量高低的三个重要标准。创新性是指论文内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工具、新方法、新操作或新启示,进而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形成作者的一己之见,使论文对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同,职称论文大多是实务文章,选题应源于具体财务实践,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指导实践,因此论文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介绍、背景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启示、管理对策上,即使是理论型文章也要着眼于对理论成果的应用探讨。可读性是指论文内容要写得通俗易懂,在文字使用上要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应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和阐释清楚。同时,论文选题、内容最好能和作者过往的工作经历相匹配,如制造业从业者宜围绕制造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展开,尽量不去挑战所在行业之外的研究领域,用于高会评审的论文选题应围绕单位或行业的经济学、财务、内控等问题展开。

第三步骤是要过细节关。一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发表时间。论文通常在通过经济学中级职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预计参加评审前的2-3年内均衡发表最好,切记不宜在截止时间前的最后1-2个月才发表,以免给评委留下突击发表的不良印象。二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篇幅字数。一般来讲,除了要满足所在省份对论文字数的基本要求之外,实务论文的字数不宜过多,但也不能过少。字数过多会显得论文拖沓冗长、啰啰嗦嗦,对于发表在收费期刊上的还有要多交版面费的问题;字数过少会导致很多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不够充分,让人感觉研究不深入,读起来会显得余尤未尽。参考实务期刊的征稿要求,文章字数宜控制在3000字-5000字左右。三是要留意与其他科研项目的叠加。除进行论文创作之外,编写(编著)书籍、参与(主持)课题也是科研能力的有效证明,申报人员要善于把握机会,积极参与专业课题的申报、书籍的撰写,特别是由国家财政部、各省财政厅(局)、各省经济学学会立项的课题。四是要留意论文创作的行文规范。论文标题和结构要合理,论文语句要通顺,应避免明显的病句、错误的用词,也不能出现明显的错字、别字。五是要留意评审时论文提交的规范。提交论文纸质材料的,要包含杂志封面、有刊号页、当期目录(最好用荧光笔划出送审文章的标题)、正文等;提交论文电子版的,要记得预留时的电子版,文章排版要整洁,字体字号要美观大方,不能引起评委的反感;发表多篇论文的,主送论文要用最能体现申报人科研能力的论文。

第四步骤是要过刊物关。一是要发表在正规的期刊上。正规期刊是指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期刊,有正规的国内刊号(CN)和国际刊号(ISSN),通常还可在清华同方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网、龙源期刊网等合法的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发表文章时要注意进行甄别,不能发表在假刊、副刊、增刊、内刊(评审委员会认可的除外)上,有些省份对于发表在报纸上的论文也予认可。二是要发表在适配的期刊上。

咨询行业是一个多金专业,总结这篇心得,我是应结合论文选题和创作质量,紧扣期刊的采稿特点和排期要求,在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选择时优先考虑发在核心期刊,在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选择时优先考虑发在国家级期刊,在经济学类期刊和非经济学类期刊选择时优先考虑发在经济学类期刊。

第7篇

宋承先指导的1987级硕士、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海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宋先生课的情形。那是1987年的9月,天气还留有夏天的燥热,坐在学校一教一楼的教室,还能听到窗外的蝉鸣声。

张明海的心情却没有这么轻快,他正试图艰难地跟上宋先生的思路。宋先生吸烟,上课时也常常右手擎烟,左手托着代替烟灰缸的烟盒,讲课的思路也像烟雾一样散开。他常常提到一种理论,给出一些精辟的评判,又瞬间去讲另一个似乎并不相关的经济学家,也并不完全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和范围。

宋先生根据前沿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的现状,给研究生开出多门专题讨论课,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激进经济学和通货膨胀。讨论课的地点也时常变化,张军就曾在自己的寝室等过前来授课的宋先生。宋先生带着手写的讲义,上面是各种颜色密密麻麻的批注。同学们围坐在桌子旁边,宋先生讲到得意处,还会敲敲桌子,示意学生看讲义。

在武大和南开求学的日子

青神,属四川眉山,以祭祀蚕从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山民多植桑养蚕,宋承先即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位数学老师,母亲和姐姐则打理着家里20余庙山田,植桑养蚕的收入帮助宋先生完成了学业。

1941年,宋先生考入了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时局动荡,生活艰辛,师生大多极清贫,但教学和研究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仅如此,武大还积极延请愿意来华的外国学者来武大讲学。宋先生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教育,并在毕业后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三年后获得了当时国内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硕士学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初汇聚了众多从国外名牌大学得到学位回国的学者,有博士学位者占老师的一半以上。其教学中,即要求深入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也极重视考察中国经济实况,鼓励师生进行社会调研。抗战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唯有经济研究所因创始人何廉在重庆政府任职的缘故在重庆重建。老师虽有流失,但何廉(耶鲁博士)仍任所长,方显廷(耶鲁博士)、李卓敏(加利福尼亚博士)、陈振汉(哈佛博士)等老师也仍旧授课。

根据资料记载,宋先生就读研究生的第一年主要接受基础学科训练,包括近代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高级统计学、社会科学方法等。第二年则从事专门学科研究,并开始撰写论文。宋先生为何选择《经济进步与经济恐慌》为硕士论文题目,我们已经不可得知。但这两年无疑为宋先生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学术

宋承先在早年经济思想史扎实的学习中,将马克思经济思想置于整个西方经济学脉络中考察,这帮助宋先生深入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和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分化。复旦大学在1977年到1983年间出版了一套《资本论提要》,前三卷由资本论专家张薰华与洪远朋老师写作,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四卷则由宋先生执笔。

上世纪50~60年代,宋先生专注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写作了数部评价西方经济学的著作,包括《马尔萨斯经济理论批判》《论重农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等。

改革开放之后,他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中可以借鉴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说和方法,先后出版了《增长经济学》《当代外国经济学说》《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等著作,同时还在积极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

《现代西方经济学》上册1988年出版,这是宋先生倾注极大心血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宋老师自道“本书如有任何特点的话,是在适当的地方,用对比分析的形式,陈述了我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些心得体会。”这一年,宋先生已经68岁了,年岁日增,身体抱恙,但他希望尽快写就《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完成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论著的心情更加急切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明海常常下班后夜晚到宋老师在复旦第七宿舍的家中拜访。他记得宋老师书桌上总是摊开一大堆稿子,桌子玻璃下还压着纸条,简单地记着国外某个经济学家的生卒年月。

在女儿宋慧毅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在那一方靠北的斗室中伏案写作,每次回家,映入眼帘的总是背影。在这种高强度的思考和写作中,宋先生一直保持着一种规律的生活,晚上九点钟入睡,早上七点钟开始写作,每到饭点,夫人做好饭摆上桌,宋先生的思考告一段落了,就出来吃一点东西,然后返回去继续工作。

1994年,《西方经济学》(下册)出版了,规模比上册更添10万字。三年后,77岁的宋先生再次对书作了修订,添加了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内容。《现代西方经济学》初版发行后20年间已经累计售出近一百万套,帮助了大批希望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学子。

在学术上,宋先生是自信的。上世纪80年代,急剧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给经济学家提出新的问题。宋先生也开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来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有效的对策。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和政策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相当部分关注通货膨胀这一重要问题,宋先生坚定反对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膨胀、投资饥渴和货币超量发行造成的,是“需求拉上”型的,对经济发展有害;认为中国并不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说的短缺经济,而是潜在生产力逐渐释放后的结果,是为了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此外,他还强调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主张应当允许一定的财政赤字。这些论文中的28篇后来作为专著《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在书中,宋先生回顾十年前写的论文,自述“现实的发展证明我是正确的”。

但在真理面前,宋先生是绝没有傲慢的。陈鸿仪还记得,每次课上有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宋先生无法当堂回答,他从不装懂或者含混过去,而是非常诚恳地告诉学生:“我也没有答案。不过你可以从某某经济学家的某部著作中去找一找。”有时候,学生已经把自己过去问的问题忘记了,他却会在某一次课上告诉这个学生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给以详细的解释。

第8篇

能容纳数千人的场地,无数的掌声、疯狂的尖叫、光怪陆离的声光效果、有节奏的呼喊此起彼伏……所有这一切都直接点燃了现场热情……

但,这并不是娱乐圈里的演唱会、见面会现场,也不是时尚秀场,而只是某款新产品的现场;台下的观众并不是为了偶像明星而来,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汽车、手机、皮包等产品。

这些看似冰冷、毫无生命力的产品,却聚集了一群为之疯狂的“粉丝”。他们毫不吝啬对自己钟爱产品、品牌的喜爱之情,乐于分享自己的感受,愿意体验新产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扩散自己的使用心得,并且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疯狂的背后,必定有让其疯狂的理由。当粉丝、粉丝经济、粉丝经济学都早已不再是新鲜名词的时候,我们将用下面这三个例子来告诉你,如何建立强粘性的用户关系;如何通过一系列手段不断强化这种关系,并且将其变现。

年轻的小米,以专业的手机论坛为突破口,寻找智能手机“发烧友”,邀请他们参与“MIUI”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设计研发,建立了自己独有的“部落”,并迅速聚拢了最早一批小米粉丝。也正是有了这一批最早的“MIUI”粉丝,小米手机才能在推出短短两年多时间内销量高达2000万部,并拥有了千万级别的“米粉”。

自1959年诞生起,MINI风靡王室,被深深地刻上“Made In Great Britain”的烙印。这款小车表现出的个性与时尚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MINI全球嘉年华(MINI united festival)”则一直带领着粉丝在全世界感受MINI身上的英伦气质以及汽车文化。

小米、MINI之所以能让亿万粉丝为之痴迷,固然离不开其自身优秀的产品,但它们依托产品打造品牌、经营粉丝的心思同样值得学习。类似的成功者还包括苹果、ThinkPad等。“粉丝经济学”在新的产品时代将最大程度地被企业重视。

还有另外一种“部落化”形式:它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平台,聚集特定人群,并形成社交圈子,如正和岛。事实上,互联网本身就是“部落化”存在:从BBS,到博客,到以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SNS,再到微博、微信,每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的出现,都是一次“部落”迁徙。

在社交媒体时代,存在着无数圈子和“部落”,每个人都是粉丝,同时也在被粉。而且从小米、苹果等品牌的身上,还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粉丝不仅仅是产品的用户,而且还会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及制造当中,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只会嘶声呐喊、盲目掏钱的传统粉丝了。

神一样的乔布斯只有一个,但“部落化”的规则却永远存在。谁能把握其中的奥秘、谁能真正懂得粉丝们的内心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公司运营者们所必备的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正在逐渐变成一条基本的生存法则。

第9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84-02

一、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上学期,笔者带了金融学专业4个班的国际经济学,共有280个学生。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算是基础比较好的,但是在学习国际经济学过程中也发现他们学得很吃力,听讲效果不好,缺勤现象也比较频繁。

(一)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的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所讲的内容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对外贸易措施、国际经济一体化、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外汇与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内容比较多,涉及范围比较广。

(二)教学方法

笔者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讲授以上各章内容。除了传统讲授以外,还让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小组对某些章节涉及到的一些现象进行案例汇报,个别时候播放一些视频让大家了解和关注教材里提到的相关理论与经济背景。

(三)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

学校采取这样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25%,期中考试占15%,期末考试占60%”,这几部分成绩的综合作为最后的评定成绩。期末试卷题型包括单选题(20分)、判断题(10分)、计算分析题(15分)、简答题(35分)、画图分析题(20分)。按照这样的考核比例和考试类型,综合评定下来,280个学生中有65个学生是不及格的,不及格比例23%;如果按照期末卷面成绩计算的话不及格的会更多,每个班有40%的学生卷面成绩在60分以下,有些学生的卷面成绩只有几分或者十几分。这样的成绩说明,这些学生一学期下来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反思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后应该怎样来讲好这门课。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枯燥而且难学的课程。教学效果不太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任课老师的原因,笔者虽然教书10年,但毕竟是一个阅历比较少的教师,没有企业方面的实践锻炼,所以,在讲课过程中不能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来传达一些心得,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觉没有多大的兴趣,另一方面应该跟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有关,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高。就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综合。虽然这些课程各有侧重,但内容重复的还是比较多的。有些内容在其他学科里接触过,有些学生已经开设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了,再学习国际经济学就觉得没有新颖了,没有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国际经济学上。但是,国际经济学是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学生没有重视,导致最后成绩不理想。还有些专业的学生在开设国际经济学之前,没有接触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虽然有学习的兴趣,但由于同时学习贸易和金融理论和专业用语,对他们来说有点难度。

(二)理论过多,且与实际脱离

国际经济学包括古典、新古典、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及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等,这众多的古老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离,运用这些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让学生觉得这些理论太空虚、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学不像国际贸易实务那样能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抽象的理论内容让学生提不起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三)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加大了学习难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延伸,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扩展,很多章节都用到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原理,比如相对优势理论的分析,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一般均衡来分析贸易利益。很多学生对生产均衡、消费均衡、生产可能性曲线等西方经济学知识学得都不好,现在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再学习国际经济学,这更加加大了学习难度,导致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四)图形分析过多

国际经济学大量采用数学模型和图形分析贸易利益和金融理论,比如第二章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利益的图形分析、第四节的国际均衡相对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以及第五章经济增长与贸易变动的图形分析等,这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理知识和抽象的图形分析能力。由于三本院校学生的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导致学习国际经济学难度比较大。文中的图形都是静态的,很多学生不愿意动脑去分析,有些还不了解每条线的含义,使得他们不能理解图形所反映的经济含义。国际经济学的特色就在于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通过作图来反映国际贸易的,在考核时这应该是必考的,这让很多学生失分过多。

(五)课堂教学互动少,学习参与度不高

虽然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来讲解教材内容,也让学生分组来进行小组汇报,但由于每个班人数众多以及课时限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一个班70多个人,如果人人参与,课时绝对不够,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只能是每个小组找代表来汇报成果,案例分析和小组汇报只能提高个别学生的查阅资料、做课件、讲课的能力,还有很多学生压根就没有参与到这个学习过程中,坐享其他学生的成果,自己只注重平时成绩、老师考勤,而不关注课堂听课质量。由于班级人数多,老师又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导致一学期下来,一部分学生就没有学到知识,期末考试题不会做。

三、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创新

对于国际经济学课程体系内容来说,一个老师是无法更改的,这需要学者再编国际经济学课程时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引入一些实时案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在既定的教材下,任课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只能通过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途径来实现。

(一)推进互动式教学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课堂上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围绕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第一,加强学生对实时热点经济问题关注。可以利用每次上课前的几分钟,提前安排某个学生在课下准备近几天的国内外经济热点新闻,以便在下次上课时对全班同学进行阐述或抒发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这一方面能尽最大能力调动全班的参与性,另一方还能充实所有学生的实践知识,能更好更多地了解和把握国际经济局势。第二,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上课前就给学生说明老师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回答好的可以加分作为额外的奖励。这会让学生能专注地听讲内容以备老师提问,如果老师都是满堂灌从不提问学生,那么就有一些学生会在课堂上走神,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让学生讲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挑一些简单的章节或一个案例,让学生自己预习、搜查资料、自己做课件,然后给大家讲解。这能提高一部分学生的查阅资料、设计课件和讲课的能力,当然,由于学时的限制,这只能对个别学生,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

(二)充分运用网络实时视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就学习知识来说,凭着当代大学生的聪慧,如果努力学,没有学不会的,之所以考试效果不够好,就在于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式,没有花时间备考。所以,要把精力放在平时,让学生在平时就能轻松而且有效地把知识掌握住,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任务。面对抽象的理论体系,只通过枯燥的讲解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借助发达完善的网络工具,学生也非常喜欢声色并茂的东西。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播放与课程有关的视频。比如,在讲国际贸易理论时可以播放大国崛起、货币专题,也可以关注财经郎眼、经济半小时等财经节目,把某些经济热点专题播放给学生,通过这些图文、声音、动作把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重视案例的运用,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理论较多,需要用一些实际案例把理论具体形象化。比如在讲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的增长将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时,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时,可以引进“荷兰病”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查阅“荷兰病”的起因和表现,然后让学生结合中国实际来分析中国是否有“荷兰病”这一病症,从而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在学反倾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反倾销”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为什么遭受反倾销案例频繁,以及如何应对,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更多的反倾销知识。

案例教学虽然能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但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案例。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应该组建国际经济学课程组,由多个任课老师来建立国际经济学案例库,达到资料共享,单凭一个老师案例教学效果是很有限的。

(四)改良考核方式

我们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考核方式,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内容限于教材并且还要求题型不少于五大类型。这种考核方式出现以下现象:一种是平时成绩不错,但最后期末考试时没怎么复习,导致综合成绩不及格。这一方面原因在于平时不缺席但没怎么听课,只是应付老师点名;另一方面原因是平时作业抄袭其他同学的,自己压根就不会。还有一些学生平时成绩平平、缺勤比较多,最后期末考得也不高,导致综合成绩不及格。这种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应试考核,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所以,要想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整体成绩,需要改良一下考核方式,让任课老师有更多的权利。可以尝试把国际经济学的课程考核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不要局限于卷面考试,闭卷考试占一定的比例,以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其他考核可以通过提交学科论文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来获得成绩,前提是必须是自己写的,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锻炼他们的搜集资料、帅选资料、构建框架、组织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本科生搞科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如何讲好这门课,让学生都能乐于学习这门课,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任课教师从能力、课堂设计、教材选取等众多方面来全面改进提高。本文里给出的一些教学分析和改进意见,希望能给将来的国际经济学教学以启发,让更多的学生乐学、爱学国际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姜文学,邓立立.国际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 朱坤林.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

第10篇

走进天津,分享双率波动下的财资之道

《首席财务官》杂志携手摩根大通银行于2010年12月22日在天津莱佛士酒店成功举办了以“汇率与利率双重波动下的财资管控之道”为主题的沙龙,共同探讨了波动时代的财务管理策略与全球化财资实战经验分享。

在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活力日盛之际,当地企业如何在汇率与利率双重波动下把握机遇,创造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这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的诸多CFO面临思考和决策的关键挑战。《首席财务官》杂志特别邀请到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CFO林清棠先生针对主题与嘉宾分享了其十年在康师傅集团进行财资管控的实务操作中的经验和心得,摩根大通银行资金管理部总监许晟就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要点与到场的嘉宾进行深入分析与点对点沟通。最后摩根大通大中华区经济学家姜璐对中国经济未来存在的风险与机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预测,以帮助在场CFO对宏观经济的走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判断。

2011年度首站卓越财务绩效论坛成功落幕深圳

2011年度,《首席财务官》杂志联合全球著名管理软件巨头SAP将在全国主要城市举办一系列的“卓越财务绩效论坛”,与国内CFO们传递全球财务管理的新趋势,并分享本土CFO引领财务变革的创新实践。2011年1月13日,双方将首站论坛地点选在了深圳马哥孛罗好日子酒店,与众多上市公司CFO和大型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信息化主管部责任等业内精英,SAP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侠等多名演讲嘉宾针对“财务共享和外包”、“加速集团关账”“全面预算管理”等热点财务问题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和在场CFO们深入探讨财务管理新方法的实施落地,共同最求达成财务绩效的卓越之道。

携手ACCA,广州聚焦今年经济走势

2011年1月14日,华南区“ACCA答谢晚宴暨认可雇主颁奖典礼”在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宴会厅隆重举行。《首席财务官》杂志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深入参与了此次活动,与一百多名来自各界的ACCA认可雇主代表、各大合作机构及ACCA资深会员共聚一堂。

本次话动也特地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晓博士主讲“2011年世界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解读”讲座,讲座内容涵盖了全球经济复苏、房地产、股市、通货嘭胀等诸多经济热点。赵晓认为,中国经济有机会继续实现新的黄金增长10年,关键是中国能走城市化基础上的内需增长之路,这是中国经济在中长期发展中仍能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唯一出路,“如果中国经济转型,意味着中国经济有机会继续实现新的黄金增长10年”。

2011开年重磅首演,共品大师巨匠传世名作“中国风”艺术品鉴暨海外上市公司CFO专场沙龙

回眸2010,中国公司在海外各大主流资本市场的融资额均创历史新高。一时间为全球所瞩目。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社旗下的“中国CFON人会”联合“中国海外上市企业协会”以及高触传媒,共同5=2011年1月8日在北京高端私人会所――“藏品汇”(原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别院),特别举办“中国风”艺术品鉴暨海外上市公司CFO专场沙龙活动。中海油CFO吴孟飞、环球雅思董事长张晓东、当当网CFO杨嘉宏、联拓国际CFO余平、九城网络副总裁赵巨涛、思源经纪CFO李凯、德海尔医疗CFO刘峥、酷6网CFO沈潇同、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FO尤强、鼎联控股CFO董鹏宇等三十余位海外上市企业CFO及高管们汇聚一堂,在著名艺术家、收藏家和鉴赏大师――中国书面艺术研究院院长田原老师的引领下,一同品鉴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干等三位中国画顶级艺术大师的多幅传世名作真迹。诸位海外上市公司CFO们于寄情写意山水之间,乘兴纵论海外资本市场大势,席间《首席财务官》杂志社更专程定制了庆祝蛋糕,以共同庆祝中国公司2010年度海外IPO融资再创新高。

第11篇

为什么一直到现代,普洱茶还缺乏真正拥有深厚品牌文化的顶级品牌呢?核心在于尽管它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多企业却缺乏研究历史文化与品牌价值的意识,或者说根本不懂得去挖掘这些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品牌文化中。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政治、历史的因素使得普洱茶出现了近百年的断代,另一方面是中国真正跨入市场经济仅仅30多年,普洱茶企业和全国企业一样在品牌经营上还是一名是小学生,更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急功近利,“赚快钱”,将攫取市场份额当做首要的目标,这就导致了在品牌建设上较为短视。2006年一2007年上半年,大量游资进入普洱茶市场进行商业炒作,普洱茶平均升值10096―200%,有的甚至升值超过10倍以上。物极必反!普洱茶全行业一头扎进“冰河期”。普洱茶的价值也开始从被炒作转向被低估。

在本期“独家关注”中,我们对2006~2010四年间普洱茶的品牌建设进行了盘点。阳光里的乌《我们承诺什么7》是作者对普洱茶品牌建设得与失的深刻反思,四年的破冰之旅,终于使诚信,这个做人、为商、做品牌的基本法则在和江湖习气、草根习气、丛林法则的艰难博弈中逐渐占据上风。而这,可能是普洱茶,也是中国茶,甚至是“中国制造”最大的希望和福音!郑永军的文章《品牌生态,共生共荣》提出,普洱茶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品牌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利用,以现代品牌理念经营普洱茶大品牌。品牌不在于企业资本的大小而在于产品质量和服务等文化内涵。但大品牌的前出,不是以吞噬小品牌为前提。大小品牌共同存在,才符合普洱茶市场的多样性的生态观。

四年来,普洱茶的品牌建设正在摸索前进的路上。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企业一如既往地谱写着自己的品牌故事。《“中茶”老字号范儿》、《下关沱茶,百年攻守》、《大益70年的传奇》,这些成功的品牌故事,它越过了人们的心理门槛,成功地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

四年来,普洱茶品牌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但有勇气的企业还是会抓住机遇果断亮剑。本期“独家关注”还集中采访了一些敢于在冰河期破冰前行的茶企业家,他们的普洱茶品牌建设心得止八为之动容。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处于低谷的普洱茶的品牌价值显然没有被埋没。龙润率先打响了上市第一枪,天士力更是手握30亿元资金拍马赶到,普洱茶开始出现带着品牌创新入市的大资本了。毫无疑问,大资本的介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普洱茶产业。《葡泊洱,科技旋风》、《龙润茶,开创蓝海》力您勾勒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JA Schumpeterl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提出的创新经济学理论的中国特色实践。

投机者与投资者只有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与前几年充斥普洱茶市场的大部分投机者相比,如今,投资者的光顾,使普洱茶产业脱离粗放、原始的发展模式,进入到精耕细作的现展。现在看来,2007的那场泡沫正好淘汰掉大量的投机者,而留下了真正有实力、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这些企业才是未来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且已经开始改写行业规则。

第12篇

原书名为The Art of Serategy,直译为“策略的艺术”。从《策略思维》到《妙趣横生博弈论》,固然大部分材料是新的,但是书名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作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事实上,两位作者写道:“在创作《策略思维》的岁月,我们还太年轻,当时的精神思潮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后来,我们才彻底认识到合作在策略情形下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良好的策略必须很好地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从“策略思维”到“策略的艺术”,准确地体现了人类认知的进步。

正如作者强调的,博弈论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人们在本性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提高到“策略的艺术”的层次,那就不能囿于以自我中心,而是要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人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对对手的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怎样很好地把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艺术。这是我对于“策略思维”升级为“策略的艺术”的第一层体会。

大约在10年前,我们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本科学生希望我给他们的毕业纪念册题词。我题词的大意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运用是一种艺术―科学的本领有赖于训练,艺术的才华讲究悟性和心得。”现在我感到高兴的是,作为一位教师,我的这个体会有点接近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对于博弈论所说的一些话。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说:“科学和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策略艺术的修炼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远非完备,(所以)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他们写作《妙趣横生博弈论》的目的,是把读者“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更佳实践者。不过,对策略艺术的良好实践,首先要求对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有初步的掌握”。

具体来说,“面对如此之多很不一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良好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种艺术。但良好的策略思维的基础,则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这些原理就是正在兴起的策略科学―博弈论”。他们写作的设想是:“来自不同背景和职业的读者,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以后,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策略家。”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还告诫我们,许多“数学博弈论学者”倾向于认为,一个博弈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与博弈相关的各种抽象的数学事实―参与者人数、可供每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的数目,以及与所有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相联系的每个参与者的博弈所得。他们说:“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由社会中相互影响的人参与的博弈的结果,理应也取决于博弈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在因为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就论述风格而言,1994年获奖的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和2005年获奖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可以说是这个绚丽光谱的两个端点。纳什“惜墨如金”,他的论述全部见于匿名审稿论文,数量不多,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完全是数学形式的讨论。相反,谢林则以出版学术著作著称,而且这些著作多半以老百姓能够从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与时下经济学主流的论述风格大相径庭。纳什天才地提出并刻画了博弈的均衡的概念,并且在很宽泛的条件下,证明了博弈的均衡的存在性,为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谢林的著述,不但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哪怕这些思想未能刻画为数学形式的经济学模型),而且为博弈论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这个世界在20世纪经历了可怕的核竞赛,可是幸运地没有发生过核大战。现在许多人把核大战最终没有发生,看作过去的这个世纪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曾经几次眼看要发生核大战了,最后却还是有惊无险,从学理上说,这是因为谢林提出的思想理论说服了人们。

迪克西特教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大师。他是经济学模型的高手,在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博弈论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很快,但除了谢林的著述以外,几乎所有论文都采取数学形式的讨论,这使得博弈论在很长时间里都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学科。在经济学大师的行列里面,是迪克西特教授首先认识到,“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因为博弈论的洞见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有广泛的应用。迪克西特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身体力行,将博弈论的重要洞见从原来数学形式的理论,转换成日常语言的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了理论化的命题,呈献给广大读者和广大学子。他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进行思考”。第一本这样的著作,就是差不多15年前迪克西特和耶鲁大学奈尔伯夫教授合著的《策略思维》,出版以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就博弈论而言,可以说迪克西特教授很得纳什和谢林的真传。纳什那样数学形式的讨论,他驾轻就熟,因为他本科学的是数学。而像谢林那样日常语言的著述,使他的读者比谢林还多,因为谢林非常成功的著述,旨在影响学界和政治家,而迪克西特及其合作者则专门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和其他关心博弈论的读者写作。如果不是迪克西特及其合作者的努力,我们真是很难想象,今天的MBA学生、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怎么能够理解博弈论的一些深邃思想和精彩篇章。

我个人与迪克西特教授的交往不多。1991年在普林斯顿向他请教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他对于提供曲线(offer curve)的看重,对我有很大启发。2004年,也是在普林斯顿,我陪尔山与他共进午餐,他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更多的是从阅读迪克西特的论著中得到教益。相信广大读者也一样能够从阅读他的著作中得到许多教益。

大家都知道猜拳的“剪刀-石头-布”游戏吧。就在现在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中,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和你玩剪刀-石头-布博弈,而且把它升级为如果是“布”赢就得5分,因为“布”需要张开5个手指,如果是“剪刀”赢就得2分,因为两根手指表示剪刀,如果是“石头”赢则只得1分,因为只有一个端点。你说,这样的博弈论著作,是不是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