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时间:2023-04-11 08:3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第1篇

上世纪90年代风险管理理论开始进入税收管理领域。在我国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的扩大,跨区域经营、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方式逐步扩展,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收逐渐成为各种利益、矛盾交织的焦点,涉税违法案件也出现许多新的形式和特点,税收征管中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导致税收征管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大。因此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提高征管质效,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

一、税收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重要地位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纳税遵从风险管理,也就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利用征管资源,以有效方式进行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根据风险等级高低合理配置征管资源,以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其中:风险目标规划是管理层对一定时期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主要措施等做出的决策安排;风险分析识别是借助风险特征指标、数据模型等工具,寻找发现存在的税法遵从风险;风险估算排序是对存在税法遵从风险的纳税人进行归类分析,对其风险度高低做出判断形成风险等级;风险应对实施是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采取纳税辅导、跟踪监控、纳税评估、反避税、税务稽查等不同的服务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主要从税法遵从度和征管成本效益两方面对税收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促进风险管理持续改进。

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从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概念来看,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要寻找税收风险存在的领域,即发现并确定风险发生的主要范围,归纳并能准确描述税收风险的共性特征;二是要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发生的具体目标,即利用归纳的风险特征进行全面扫描,锁定符合风险特征的风险纳税人。从税收风险管理的各环节来看,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离的整体,哪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针对层出不穷的偷骗税手法来讲,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将是最重要的一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既使依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征管体制机制,同时无论风险应对人员业务怎样娴熟精通,但是如果税收风险分析识别不到位,所有一切只能成为泡影,不仅仅通过风险管理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也会造成基层税务人员极大的不满和对整个风险管理的不信任,让整个风险管理的体制形同虚设。所以,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风险管理中最能体现“信息管税”应用和防范风险的环节,其在整个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重要作用

一是具体实现税收风险目标规划相关内容的主要途径。每阶段风险管理的目标规划都会基于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的内外部环境的判断,明确一定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等内容。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宏观上分析相关的税收风险的动向,提出防范的要求和目标。而风险分析识别就是这些风险管理目标和重点落实的具体体现,是联系目标规划和其他环节的纽带,分析识别的准确与否关系到目标和重点是否能够实现。

二是风险排序评定、风险应对等环节实施的基础。如果我们考虑税收风险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结合,那在系统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风险分析识别。这是后续各环节的基础,风险分析识别为排序提供了具体的风险信息,为风险应对提供的按户归集的丰富全面信息,不仅为风险应对全面客观的分析风险度的大小和指向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也从分析识别的方法上为风险应对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是风险管理技术含量和不断提升发展趋势的最主要的体现。风险分析识别的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税收业务水平和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并产生效益的过程,它必须对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程序的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才寻找出税收风险所在的环节和领域。当然这些风险存在于哪些纳税人,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在风险分析识别这个环节一定是风险管理中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部分。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我们才可能对风险应对过程中,各个风险特征的有效性和指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并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在风险分析识别方面的思路,使之更趋向于合理、准确,迈入循环提升的良性步调。

四是最能让基层税务人员接受和认可风险管理理念并激发他们参与风险管理热情的环节。在我们看来,通过分析风险管理的各环节的实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理念,会给现代税收体制机制带来深刻且富有积极意义的变化。要贯彻落实好税收风险管理,除了我们在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大力宣传风险管理理念的同时,基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接受与否是其成败的关键。而让基层感受是否有效、能否接受,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其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风险管理对税收征管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以前无论工作的方式、压力、成效都有积极的变化,从而才能认可,使风险管理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基层人员的对风险分析识别的方面的认可度,通过风险应对积累的经验,也会激发其在风险分析识别方面新的思路和理念,促进整个风险管理的向前迈进。

四、加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建设的可行性方法

一是要以现有信息数据为基础开展风险分析识别。要做好风险分析识别,首先要有信息,没有基础信息,风险分析识别就无从谈起。只有积极努力拓宽数据源,特别是内部及第三方信息的取得将会给我们风险分析识别带来更大空间。同时,信息数据的范围、要求是永无止境的,风险分析识别要立足以现有的信

转贴于

息数据为基础来开展。

二是要以与纳税遵从有关的风险作为主要分析识别对象。在风险分析识别方面,首先要进行定位,风险分析识别应该识别什么。在税收风险管理中,有把征管基础类指标、发票监控类指标、税务机关工作差错类指标、质量考核类指标统统列入了风险分析识别范围内,这是不可取的。这些指标也是有风险指向的,但并不是符合纳税遵从风险。所以风险识别的目标一定要与纳税遵从有关的,其他类别的指标也可以作为补充,组合运用的效果更佳。

三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风险分析识别。要开展并实施好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要善于从纷乱复杂的税收经济业务中发现风险;要善于要实践中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要善于从众多繁琐的指标中选择最能衡量和甄别风险的指标;要善于把复杂的风险模型以简单的方式进行展示和描述。

四是要建立机制,从实践出发不断完善和优化风险分析识别。风险分析识别是税收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尤其表现在风险分析识别能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税收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机制,来保证风险分析识别的有效性,且能根据应对结果不断地调整完善和优化整合。这应该是一种保证持续研究分析、寻找识别税收管理中的风险的协调机制。

五、依托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加强税收风险识别建设

1.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建设

“信息管税”已经成为税务部门一个时期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落实信息管税就必须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做好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工作也已经成为贯彻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落实信息管税的关键环节。因此,只有始终坚持风险分析识别是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的认识,在风险分析识别中抓住主要矛盾,从风险管理的整体运行考虑;明确风险分析识别的职能分工,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建立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特别是风险分析识别方面的培训,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建立面、线、点有机联系的风险分析识别的立体框架。

2.加强职能部门明确分工、紧密合作的风险分析识别机制

第2篇

一、企业内部控制不当对税收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纳税人缺乏风险意识

调查显示,许多人将纳税视为一种负担,未能完全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没有意识到纳税是公民应承担的责任。此外,一些人对企业的税收风险也未形成正确理解,甚至将纳税风险看作税收处罚,认为企业如果没有受到税务处理,就没有税收风险。这些错误意识导致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缺乏税收风险意识,不重视企业的税收风险防范。此外,一些企业的税收管理也不够规范,将税收管理依托于社会关系、企业资源。许多企业在出现税收风险时,倾向于通过“找关系”解决问题,忽视了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企业的税收问题日益增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税收风险,导致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企业税收风险控制水平具有直接应香港。就人员层面来看,目前许多企业的税务管理都由内部财务部门复杂,但财务部门甚少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这无疑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纳税管理水平。因此,企业要着力提升纳税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或聘请税务专家统筹规划企业的纳税问题。就制度层面来看,许多企业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建设,众所周知,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纳税工作联系密切,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

(三)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通过税收法律进行调节,因此,国家出台的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有直接影响。税收法律法规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的税收,引起企业税收风险的变化。所以,如果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模糊不清,就会导致纳税概念难以界定,税法的执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导致企业出现多纳税或少纳税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此外,若税收法律对相关程序规定的过于复杂,也会导致企业在非主观意愿下产生违法行为,这同样会提升企业的纳税风险。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税收法律法规逐渐得以完善,但总体而言,税法制度依然较为复杂,导致企业难以把握税法动态。同时,目前,我国的税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企业的税收控制都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国家则很少正式出台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除此之外,税收法律解释权的规定和税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执行力度。一旦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就会对企业造成极大危害,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税收风险

(一)重视税收风险评估

首先,要识别税务风险。企业要切实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因素,掌握和实施税务风险控制措施、控制框架,及时了解税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税收业务的操作流程。合理运用税务风险流程图法、清单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识别税务风险。其次,应当分析税务风险。在识别税务风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措施,分析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内部控制可能产生的影响。明确重点控制、优先控制的税务风险。再次,企业应当应对税务风险。企业要根据分析结果,充分考虑自身的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承担、规避、转移和控制等应对措施。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时常比较复杂,若用单一的应对措施,很难降低税收风险,所以,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性应对方案,综合运用多种应对措施。

(二)加强信息沟通

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可以有效防范、规避企业税收风险的发生,总体而言,企业的信息沟通包括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两种方式,其中,企业内部沟通是指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评估与识别企业的税务风险。企业应当依据税?辗缦展芾碇贫龋?明确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程度、控制范围。比如,要加强和人力资源部的联系,积极组织税收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促使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岗位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且形成整体认知。同时,企业还要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积极构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增强企业内部沟通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鼓励各个部门积极联系,在相互沟通中获取更加全面的企业税收信息,进而有效控制企业的税收风险。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因此,企业的外部沟通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控制也具有重要影响。外部沟通主要是指和相关税务部门的交流,这也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外部沟通可以增强税收机关对企业的肯定。当企业出现纳税困难的请款时,税收机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迟纳税时间,进而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此外,与税收部门沟通交流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而正确规划企业税收管理,降低企业税收风险。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和相关税收人员沟通交流时,应当如实汇报企业税收情况,以便税收人员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企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建议,进而加强税收风险控制。

(三)提高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若违反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就会面临法律风险,因此,必须提升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体现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中,不管是企业的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层都要遵守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现控制过程,进而降低税收风险。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当合理设置业务流程,以促使各个岗位与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此外,在设置岗位时,应当依据节约人力资源的原则,优化处理内部控制各监督岗位,提升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应当增强岗位之间的独立性,在岗位制度建设中落实内部控制条例,并增强内部控制监督的公平性,避免有违反内部控制的特权现象出现,促使各个岗位的企业人员在制度约束下各司其职。除此之外,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还应当增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促使各个环节与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避免因各个部门沟通不畅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只有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与部门岗位的协调,才能够增强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连续性,为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协调配合则需要各个部门设计清晰的控制活动,岗位设置模糊,就会导致各部门之间出现职责不清、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内部控制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四)强化税务风险监督

企业要健全审计制度和机构,制定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目标,且据此监督税务风险管理,并客观评价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了解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策略,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此外,企业也应当联合外部审计机构,合理评价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情况,明确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状况,进而提出完善?务风险管理的举措。

(五)组建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第3篇

关键词:财务;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税收风险的形成

随着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的日渐完善,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事业中均有突出的贡献:增加税收、解决就业、市场多元化等等,不过相比较国有、私有和合资的大型企业,虽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依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而且它本身的一些限制因素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如企业税收风险的产生和纠正。

1.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虽说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体制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在占据了很多优势的,不过就近几年的市场形势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都受到自身内部和政府及竞争的外部影响,发展的速度非常缓慢甚至还有倒退的趋势,而且因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后劲儿不足,使得我国许多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上面临利润微薄或者亏损的情况,以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想要存活下来也是不容易的,而且在整个中小企业的管理上面,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都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相关管理知识的培训,因而在发现企业问题的前瞻性上面基本没有任何优势,在产生财务、税收、营销策略等危险之时,也不能够及时而迅速的解决问题,让企业度过难关;在这样不利的内部和外部形势下,大部分大的企业在生产销售上面都是通过销售来决定生产,基本无法获得有效的效益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可说是举步维艰。

2.中小企业税收风险产生原因

不管是要防范还是治理企业的税收风险,企业管理应该要明确的指导企业税收风险产生原因,从根源上去明确和治理问题:首先,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公司经营项目的资金核算和财务往来的核算上面都是非常仔细与熟练的,可是在财务税收上面却不够重视,这说明在财务管理层上面有着很明显的问题;其次,缺乏税收意识和法制观念。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对于税务的相关法律制度上的了解都是非常少的,所以对于拥有正确税收意识的观念也是非常薄弱的,殊不知这样的缺乏税收意识会在无意识中产生偷税和漏税的情况,所付出的严重代价对于生存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会是雪上加霜;最后,没有系统的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的多元化。一家没有建立系统税收体制的企业,也是造成财务管理和人员对税收知识和风险情况了解不清楚的原因,加上现今企业经营项目的多远化致使税收的收纳项目也是多种多样,所以若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财务税收管理体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给自己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就此爆炸灭亡。

二、企业税收风险的界定和分类

由于财务和业务的不确定性引发的财务后果即企业财务风险,这里所指的后果既包括了不利后果也包括了有利后果,税收风险则是国家在收纳税收收入时因税收制度和手段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税收损失和困难,可分为纳税主体税收和征税主体税收风险,集体表现为企业未能有效遵守税务法规和准则而导致的对企业不利因素或者直接让企业的经济利益遭受损失。

1.企业税收风险的界定

什么是税收风险?在其广泛的定义上是指在征税过程中,由于制度的缺陷、政策与管理失误及不可预知和控制因素引起的税源状况恶化、税收调节功能减弱、税收增长乏力而导致的税收收入无法满足政府实现职能需要的可能性。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财务税收风险上的概念,是企业在税收的相关方面的不确定而导致的或大或小的不论有利还是不利的财务后果。

2.中小企业税收风险的分类

每一种问题都可以将其详细分析进而分门别类的规划出来,中小企业的税收风险亦是不会例外:第一种,可控性税收与非可控性税收风险,是按照企业对税收风险的可否把控度来分的;第二种,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将企业税收风险分为筹资活动企业税收风险、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税收风险和投资活动企业税收风险。第三点,税收筹划和管理这两种风险是根据企业对税收风险的管理进行划分的。其实将税收风险进行分类的角度还有很多,例如:风险的来源、风险可测程度、风险等级评定可以分为税务部门税收执法风险和企业税收管理风险、指标性税收风险和非指标性税收风险、一般税收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又或者按照税务部门税收执法风险的形成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税源管理风险、税收征管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将其分类程不同的样式,不过其虽然名字不相同,可是大概的形式和内容还是大同小异的。

三、企业税收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俗话说的好“未雨绸缪”,在危险还未发生之时就将其预见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防患其产生,当一家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不断的成长时,企业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其中影响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企业的税收风险,因其风险产生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大小不一,因而未避免这种不确定性的危险产生,企业不妨在这方面多多了解,在其产生之前就预见其即将产生的原因,直接解决根源,在其产生后也能迅速的制定相应的应对之策在其危险扩大之前将其解决。

1.中小企业税收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所应该采取的措施,现整理了一些观点:首先,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税收能力和加强财务税收管理。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税法知识的培训是刻不容缓,一定要使财务人员能够知道和区分税法与企业财务核算制度的差别,进而提高税务人员的税收问题的办理能力;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税收体系与加强税收工作的审查。企业管理应该对于会产生的危险有预见性与前瞻性,对于会产生的问题要提前建立起防范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在根源上杜绝问题的产生,即使有了问题也可以快速的解决,而加强企业员工的税收工作的审查是为了督促企业员工对于税收工作的自我意识的养成,让其能尽量的避免在国家税收部分出现问题。

2.中小企业税收风险的管理措施

中小企业税收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其财务税收风险管理问题是极其重要,也是急需寻找对策解决的,也希望在中小企业不断寻求自救的同时政府税务部门也能够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完善税收手段,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一些相关建议如下:第一点,加强税源监控,从税源就杜绝产生其发生问题。第二点,提高自身管理素质,拥有管理服务意识并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三点,中小企业在面临大型企业的激烈竞争时不妨借助“外脑”,高薪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管理。第四点,中小企业的税收风险要将税收管理细化并抓住管理控制的要点。

四、结束语

文章通过了对中小企业的现状和税收风险的形成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后面的关于企业税收风险的界定、分类和税收风险的防范、措施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引起中小企业对税收风险和政府税收政策的关注进而深入的去了解与认识,同时希望能够增强企业对税收风险的防范,对其即将产生的危害小火苗引起重视并在烧毁企业之前将其掐灭在摇篮里。

参考文献:

[1]彭 明:企业税收风险分析[ J ]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8-20,24.

[2]任世明:浅析企业税收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电子商务,2009,(7):21-22.

[3]张戈丽:浅析企业税收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系统的设计[J].企业导报,2011,(14):145-146.

第4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随着税务管理的日益现代化,以及稽查力度的不断加强,涉税风险引起企业更多的关注。据安永公司2006年对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474家公司调查显示,无论是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企业税务部门,还是国家税务机关以及学者都越来越关注税务风险。可见,税务风险已经成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规避企业的税收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税务风险的来源及其后果

(1)税务风险的来源。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业务未能正确遵循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损失的可能性。税务风险既来自企业内部的挑战,也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一,内部原因。企业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制度、经验和能力;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企业管理层依法纳税的意识和风险意识薄弱;涉税人员不能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税收法规和政策;错误地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就是与税务机关搞好关系。不注意通过制度建设规避纳税风险。第二,外部原因。税收政策变化频繁,超过了企业涉税人员的接受能力;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加大了纳税人涉税行为是否合法的不确定性。(2)税务风险的后果。税务风险处理不当,可能使企业遭受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等损失,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第一,法律后果。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的税务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而涉嫌偷税、漏税和不及时进行纳税申报而受到的经济处罚以及法律制裁,包括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以及民事的或者刑事的法律制裁。第二,财务损失。这里的财务损失是指企业由于使用税法不当而缴纳了不应当缴纳的税款,以及由于不了解税收政策失去了应当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该种类型的财务损失往往是由企业的业务活动安排不当和会计方法选择不当所引起,往往隐藏于日常的业务活动之中,因而不容易被人们所发觉,所以企业面临的该种类型的税务风险具有长期性的特征。第三,人格风险。我国税法具有较强的管理色彩,其标志之一是对纳税人资格所进行的分类管理办法。例如,增值税就区分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前者可以使用增值税发票,而后者只能使用普通发票。增值税纳税人人格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纳税人商业地位上的不平等,失去了一般纳税资格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些商业机会。如果企业的涉税业务违反税务法律和法规,除了要遭受经济损失和法律制裁外,还可能会失去本来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待遇和一般纳税人资格。

二、税务风险管理的模式

(1)自我管理模式。自我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所有的涉税业务及其相关风险全面由企业内设的税务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该种模式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企业税务管理人业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及现有的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还取决于成本与效益原则的比较。因此,由于企业自身人员知识结构、能力方面的限制,自我管理模式可能会在企业。(2)外包模式。外包模式是国外十分流行的税务解决方案,它依据的是比较优势理论,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将所有的涉税业务委托给更具有专业比较优势的外部税务师进行管理。由于我国税制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企业承担的税务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涉税业务进行外包,还可以有效地分散税务风险。(3)混合模式。混合模式是指外包与自营相结合的模式,将风险大、事务性、重复性强的非核心功能外包出去,只保留具有比较优势且对企业具有战略价值的涉税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对税务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本的综合考虑,企业更倾向于委托外部专业税务师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以便将主要精力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方面,由于生产型企业的主业在生产和研发,其比较优势不在税务管理。我国税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公认的,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和涉税人员很难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税法和政策精神,更不用说无过错地予以运用。因而非常有要借助于专业税务师的专业优势,以分散税务风险、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法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于2009年5月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国税发2009190号),这是我国官方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税务风险及其管理的概念,并肯定了税务风险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该指引的出台,为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自觉防范税务风险,主动遵从纳税义务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此,企业应当按照指引的要求,认真关注税务风险,完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1)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明确税务管理人员职责。责任会计是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以责任中心的责任为核算和考核对象的一种会计管理制度,它通过会计核算和业绩考核,可以督促责任人按照目标的要求履行责任义务。因而,责任会计也可以用于税务风险管理。例如,对于某一涉税业务,如新签的交易合同,只要税务管理人员能够提出两个不同的税务解决方案,就可以将两个方案纳税差额的一定比例奖励给相关责任人员。(2)合理安排业务活动,正确选择税务方案。纳税义务是基于企业的业务活动而发生的,这就要求企业涉税人员要熟悉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企业业务活动的税务安排,实现税收负担的最小化。例如,现在有一个闲置厂房使用计划,至少可以设计出两套税务方案。第一套方案是租赁方式。经过测算,需要缴纳以租金为计税对象的5%的租赁营业税、12%的房产税、以及按照上述两项税金为计税对象的7%的城建税、3%的教育费附加,税额总计为租金的18.7%。如果改用第二套方案,即仓储方案,经测算应纳税额为:以仓储收入(与第一套方案的租金相同)为计税对象的5%的营业税、以仓储营业税为计税对象的7%的城建税、3%的教育费附加,税额总计为仓储收入的5.5%。可见,税务管理的对象是业务活动,如果离于了具体的业务半自动而进行风险管理,就如同盲人摸象。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的整体行为,绝不仅仅是企业财务部门或者是税务管理部门的事情。为此,企业要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提高系统信息传递能力;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寻求业务部门支持和配合。(3)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业务联系。在企业税务管理实践中,由于征纳双方对税法规定理解不一,企业因而丧失税收优惠待遇乃至遭受税务机关经济处罚的例子数不胜数。对此,企业要建立与税务机关沟通的机制,在重大业务事项的税务处理方面要及时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争取使双方的认识保持一致。另外要改变与税务机关沟通就是“走后门”、与税务机关“拉关系”的错误认识,因为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是:因为目前国家检察和监察部门已经越来越注重于通过税务问题作为检察和监察国家公职人员经济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与税务征管人员搞好关系而换取税收利益的行为正是目前反腐倡廉的重点对象之一。(4)加强税务风险评估研究,提高税务风险应对能力。建立风险评估政策和程序,识别及评价隐藏于业务环节的潜在的税务风险;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和程序等方面体现风险评估的要求,建立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所有层面的风险评估机制。一是通过介入式风险管理,对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从而预防税务损失;二是通过流程式的税务监督,对企业税务活动进行纠错以及对税务损失进行事后补救。定期进行纳税健康检查,并定期对风险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和优化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参 考 文 献

[1]尹珲,张华.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商业时代.2011(19)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问题;对策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税收筹划就是采用严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是对企业支撑的有效分配,以及进行合理的融资管理,进而对企业财务管理形成一定的约束作用,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提供保障。

一、企业税收筹划应用意义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合理税收筹划能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债务偿还能力。对于企业发展潜力而言,盈利能力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参考标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税后的盈利大小对于企业而言才具真实意义。

(一)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从企业的本质上开看,企业一切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税务筹划工作也是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都要寻求降低税金的方法,但同时降低税金的缴纳需要建立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合理地去对企业的税务进行筹划。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过市场化的改革,合理的税务筹划工作也能够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使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增强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符合优化产业结构与投资方向

企业之所以能够通过税务筹划来降低企业的税金支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家通过税务的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经营方向进行引导。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鼓励企业进入到产业机构调整之中,同时这也是目前国家促进产业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式,企业的税务筹划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同时,促进企业的转型。

(三)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税务筹划工作实现了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税务筹划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企业要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变革,需要通过高水平的税务筹划工作提升企业经营的活力,使企业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涉及到了企业的法律水平与权责划分,因此提高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在某些程度上来看就是提升企业的法律水平,促进对企业内的权责进行合理的划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就是对法律有一个的清晰的认识,同时企业内部的权责划分也要明确。只有这样,现代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企业税收筹划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清,重视不足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于税收筹划认识不清,尤其是对其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加上我企业业中税收筹划的应用概念发展的时间较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未能及时进行学习了解,导致在税收筹划方面有着错误的理解,更未能意识到税收筹划对于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盈利的重要性。故而导致税收筹划收效甚微。

(二)税收筹划不够灵活

企业的规模都很大,多数企业税收筹划不够灵活。所涉及到的经营范围从民用到军工无一不包,因此需要很多子公司来分担企业经营管理的压力,一方面可以扩大公司的规模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把企业的风险分散了起来,不可否认这种经营方式在企业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子公司的增加,企业需要缴纳的税款也在增加,会给公司的资金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很多子公司的经营状况无法保证,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三)企业税收筹划存在一定风险

税收筹划是企业执行税法的一项重要措施,不是违法行为。不过就现阶段看来,国内部分企业错误的认为税收筹划只是单纯的少缴税或是不交税,所以导致其在实际税收筹划时出现了一些风险,影响恶劣的还遭到了法律的制裁。不仅如此,还有不少企业并未深入的研究税收筹划的风险,尤其是部分工作人员税收筹划能力有限,也产生了部分人为的风险因素,这些企业均要求予以高度关注,只有做好税收筹划风险的管控,方可切实发挥出该项工作的作用。

(四)专业的税收筹划人才较少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专业人才进行统筹管理,导致企业的税收筹划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尤其是税收筹划缺乏必要的成本意识,具体的工作人员对所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也较为肤浅,尤其是近年来没有深入的了解国家实施的营改增等税收政策,导致税收筹划工作漏洞百出,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三、企业税收筹划应用相关优化策略

(一)遵循税收筹划原则

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原则,才能确保各项具体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才能在开展税收筹划过程中发挥税收筹划工作的积极作用。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首先要确保各项税收筹划工作的合法、合规,同时在税收筹划上注重与时俱进,以最新的法律法规做税收筹划依据,遵循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原则。其次,在选择和运用税收筹划方法过程中,应注意与企业财务管理总体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共同推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注重目标的同时,企业税收筹划也应对成本效益予以同等重视,充分遵守财务决策,最大限度地提升税收筹划价值。

(二)克服体制僵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的最大问题就是体制的僵化,这一点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也要特别的注意。这就需要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对国家的税收政策实时的关注,灵活的对税收筹划的手段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税收筹划调整时,需要考虑到企业的战略布局,不能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发生冲突。

(三)建立健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税收风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所有员工对税收风险管理认识的重要性,要明确岗位的职责,优化企业税收管理及制定方案。笔者认为,可以构建税收政策与法律变化跟踪机制,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准确把握企业税收筹划业务关键点,并建立关键点责任人及其责任单位。其次,定期对税收筹划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一旦发生风险,企业可以有效应对,降低税收筹划风险带来的危害。此外,在税收筹划实际执行中,企业要制定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目标,并且对于可能引风险的因素能够有效的识别出来并且给予关注。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各环节的执行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也能及时发现引发税收风险的细微因素,从而达到有效防控风险的目的。

(四)形成税收筹划合理

全面性与综合性是企业的税收筹划的特点,所以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应当要将该项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积极形成税收筹划的合理。企业可以单独设置税收筹划部门,也可以在其他部门设置,税收筹划部门主要用来组织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讲其他部门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调动起参加到税收筹划当中。此外,还应当要科学制定税收筹划制度,对有关部门与工作人员的全职予以明确,统筹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同时还需要增进与地方税务机关的联系,定期邀请税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发挥出税收筹划的效果。

(五)提高企业税收筹划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企业税收筹划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税收筹划质量和税收风险防范质量。因此,企业税收筹划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对自我的要求。不仅需要对税收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对涉税方面的税收政策及法律制度有所了解。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税收筹划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培训计划,给税收筹划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掌握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了解市场发展的新动向,牢牢跟紧时代的步伐。提高税收筹划工作人员自我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企业整体税收筹划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确保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降低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四、结束语

税收筹划是企业的重要财务工作之一,需要科学筹划,做好相关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筹划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制定高效的税收筹划优化策略,完善税收筹划对策,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税务筹划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吴春红.纳税2018(14)

第6篇

Yan Xianfeng; Gu Lanmin

(江苏科技大学,镇江 212003)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摘要:作为商业风险的一类,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始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风险因素。文中介绍了税务风险的概念,分析了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高校产业税务风险的管控措施,以供参考。

Abstract: As a class of business risk, tax risk of university industry is alway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ax risk,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ax risk of university industry,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to manage and control the tax risk of university industry, for reference.

关键词:税务风险 高校产业 原因 措施

Key words: tax risk;university industry;reason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60-02

0引言

2005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确立了“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高校产业工作指导方针。积极发展与规范管理是辩证统一关系,发展需要规范,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无论是积极发展还是规范管理,都要求高校产业充分认识面对的各种风险,做好风险管理。风险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对实现目标造成消极影响的可能性。企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和状况与预期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但风险是一定能被控制在最小范围中的。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辨别、评估风险及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合理的成本尽可能的减少意外风险损失,放大风险收益的管理方法。作为商业风险的一类,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始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风险因素。随着税收法制建设的规范和税收征管的愈加严格,一些隐而未发的税务风险日益显现,这对高校产业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对高校产业积极发展和规范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税务风险的概念

税务风险是指纳税人的涉税行为在税务管理、计算和缴纳税款等方面因没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等原因而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的可能性;或因为企业没有正确掌握税法的法律精神,对税收导向和优惠政策没有充分理解运用,造成多交税款可能性。

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表现。一种是直接形式,因为主客观原因,企业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产生了偏差,增加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等额外支出的可能;或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多缴税款,或是没有用足税收优惠政策,而直接减少企业应得经济利益,过度承担税务成本。另一种形式是间接的,表现在如果税务检查认定企业存在偷税行为,并处以行政处罚,这种公开的财务信息将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得企业营业活动的合法性、正当性受到公众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企业价值。

2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

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有管理模式和纳税意识的内部原因,也有我国税收环境的外部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2.1 内部原因

2.1.1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影响高校的全资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制大潮中少数几个被遗留的角落。它既有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病,又有个体私营企业经常发生的缺陷。一部分院系教授办公司,把企业当作课题组,把股本金、银行贷款当作不用偿还的科研经费,随心所欲地花钱。有的企业领导就是院、系负责人或者学术带头人,位高权重,容易一个人说了算,没有科学决策和制约机制。有的公司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学校的监管,把“横向科研”作为其主业,实际上是院系的“小金库”,很容易滋生腐败和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等问题。通过近几年的规范管理,很多高校陆续对校办产业进行了改制,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并对经营性资产进行了划转。但是还有很多高校产业没有完成改制工作,即使完成改制的也有很多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做到事企分开,没有建立真正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高校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自然大相径庭,过多的行政干预让高校产业不会也不远脱离高校的怀抱,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自然就带来更多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可能还不止在高校产业层面,还会进一步影响到高校。

2.1.2 高校产业纳税意识影响曾经给予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让很多高校产业没有形成科学的纳税意识,税务风险概念不强。虽然意识到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但是大部分是处于国家权威的强制性,对于纳税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被动的纳税可能会使企业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经济业务的税收使用法规,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企业纳税不准确,没有尽到依法纳税的义务或享受依法节税的权利。由于企业纳税意识不科学及税务风险意识不强,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缺乏对税务风险控制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整体考虑,没能把税务风险控制贯穿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对税务风险的防范缺少整体性与合理性。

普遍存在的几大认识误区:一是认为仅凭财务部门就可以处理好涉税问题。虽然表面上看财务部门负责税务处理,但事实上是业务部门产生税收,财务部门不过是将业务部门产生的税收在账务上反映出来,并履行相应的纳税程序。如果在业务开展之初未考虑税务因素,事后当财务发现问题后就比较被动,处理不当会产生税务风险;二是单纯强调在正确理解税法基础上的全面纳税调整,避免或减少就地补缴税款的发生,这不能从根本上防范税务风险和控制税务成本;三是少数人认为通过关系能解决企业的涉税问题,在遇到棘手的涉税问题时,首先就是“托关系、找路子”,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往往留有很多看不见的隐患。

2.1.3 高校产业内部管理制度影响高校产业内部完整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财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投资控制及担保制度、业绩考核及激励制度、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制度等。高校产业的制度是否健全,制定是否合理、科学,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防范风险的程度。如果企业缺乏完整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就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防范税务风险。

2.1.4 高校产业纳税专业性影响首先是控制体系,机构、人员建设有待加强,许多高校产业都没有内设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充其量设一人岗位,并且往往是兼职角色,缺乏受过税务、内部控制、财务方面系统知识培训的专业人才。其次,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标准和流程,在涉税风险点的甄别、防范和控制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财务人员个人的能力判断,甚至是边干边学或不断摸索,整体税务风险控制能力受到个人水平的制约。由于机构建设和流程体系的不完善,大多数情况下税务管理还仅仅局限于如何尽可能正确及时地缴纳税款,实际上是单一的事后计税只能,而不具备规划、控制、沟通等管理职能。再次,各高校产业还没有认真研究与税务风险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以及调整、完善涉税业务活动的方案,未能建立全员参与、协同运转的机制。

2.2 外部原因

2.2.1 税收政策的影响税收立法不够完善,削弱了税法的可预见性,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首先,税法的规定有些地方不够明确导致企业和税务局的理解存在差异。由于相当一部分具有适用性、比照性的政策处于非公开状态,税务机关对于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一般仅限于有效范围的解释。对于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缺乏提醒纳税人予以关注的说明,因此很容易误导纳税人,使其跌入税收陷阱。其次,由于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总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具有相对较短的时效性。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变动频繁,特别是一些“红头文件”在相当程度上对税收立法做出了隐性或显性的修改,比如税率、抵扣率、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直接影响企业纳税义务的有无和多少。再者,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税收政策的时常变化,增加量企业把握税收政策的难度,就会带来税务风险。

2.2.2 税收执法的影响税收执法不够规范,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税收管理还不够完善,税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不同的税务局甚至是同一税务局不同的税务管理人员对同一事项的处理方法也很不一致,使企业难以确定如何处理是正确的;同时由于有些地方存在税收指标任务导致很多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产生,如收“过头税”、乱罚款等。

2.2.3 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客观经营环境特别是税收秩序方面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对企业税务风险形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交易环节中虚开、代开增值税发票问题,就给正常经营的企业纳税人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还有,在企业兼并过程中,由于未对被兼并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因此可能承担因兼并对象以前经营中存在的税务违法行为而造成的税收补税罚款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这类风险是广泛存在的。

3高校产业税务风险的管控措施

高校产业的税务风险产生于决策和日常经营过程中,风险控制也应置于日常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中。毫无疑问,企业最大的税务风险往往来源于最短的那块“木板”。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这是我国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正式下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虽然大多数高校产业不属于大企业范畴,但我们可以用该《指引》来指导我们管控税务风险。结合高校产业实际,作者认为应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3.1 完善高校产业法人治理结构、做到事企分开高等学校本质上是一个学术性机构,高校产业则属于营利性机构,性质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高校产业要脱离学校的行政干预,建立真正懂经营、善管理、职业化的管理团队,亦即法人治理结构。

3.2 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重视税务风险的存在税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只有提高了对税务风险的认识,才可能真正做好税务风险的应对及防范。上至企业领导下到普通员工都要重视税务风险,对企业的每一重大事项事先进行税务风险评估,树立起“税务无小事”的意识,形成防范税务风险的自觉行为。

企业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不应消极、被动的应对,而应该是积极、主动、事先筹划,变被动为主动。对税务问题的处理要遵循“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才能让“小事”不至于演化成“大事”,立正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及时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3 建立和完善高校产业税务内控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产业税务内控体制,有利于加强税务风险管理。高校产业应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制定覆盖整个环节的控制措施,使税务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在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及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3.4 建立一致高素质的财税人才队伍任何措施和办法都需要通过人才能实施,建立或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税务分线管理的关键。企业需要着力培养和增强队伍的专业业务素质,塑造队伍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工作状态。重视财税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体系,确保其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

3.5 加强与税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增强税务信息获取能力高校产业要注重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加强与之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取得与税务机关在税法理解上的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的处理上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只有得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才能避免无效筹划,这使避免税务风险的关键。另外企业要建立与外部的对税务风险管理的交流沟通机制,加强与外部税务专家、会计师及审计专家的合作,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灵敏度和应对能力。

3.6 开展专业化的纳税工作内部审计,建立定期税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实现企业目标,重视纳税工作内部审计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考虑内部审计委员会中至少有一名税务人员,在日常管理中由税务人员和内部审计师一同完成一些特定工作。

在企业定期报告中,应包括企业年度纳税情况及结构分析、税务违章和纠纷情况等,分析企业各阶段的已发生的税务风险情况以及潜在的税务风险点,企业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等内容。

总之,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税务风险管控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与国家的税收政策、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经营相吻合,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高校产业必须关注税收政策变化并不断调险控制方法,才能保证税收风险管控的有效性。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与所有内部控制体系一样,税务内部控制体系职能为风险控制提供合理保证,并非绝对保证。高校产业应未雨绸缪,尽早制定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和有效运行完善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提高税务风险管控水平,促进高校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Z].2009-5.

[2]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科教发[2005]2号).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度直属高校产业工作的意见(科教发[2009]1号).

第7篇

关键词:纳税筹划;纳税筹划风险;应对措施

近些年来,机关国家对市政企业的税赋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是依然还有十多种,再加上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使市政企业所面临的纳税风险越来越大。所以,科学、合理的筹划市政税收情况可以对税收风险做到有效预防,现阶段,在社会当中也都会如果有效预防纳税风险的产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一、概述

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活动之一,市政企业的纳税筹划主要指的是在给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市政工程企业将政府税收政策作为引导,和企业日常的运用情况和有关财务活动相结合在事前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使市政企业的税赋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比如,假如一个市政工程企业要想跨国进行业务开展的话,其摆在第一位的问题就是要在该国家当中进行分公司还是子公司的办理。如此一来就必须要对该国家对于税收的要求进行充分了解并掌握,之后以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决定是进行子公司还是分公司的办理。对市政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合理合理的筹划在有效缓解企业税赋压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以及相关负责人的个人利益。市政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和纳税筹划工作紧密相连,在本质上来讲属于对技术性和综合性要求较高的一项理财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合法性。

二、纳税筹划风险的特点

(一)客观性

在对具体进行纳税筹划工作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相应的风险产生,这是客观原因而导致,并不受人类行为和意识的影响。再者对纳税筹划风险造成影响的原因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其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规律,要想有效减少风险的影响,就必须要对其规律进行合理掌握。

(二)不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对纳税筹划造成一定影响的原因具有不确定性,而正是因为影响纳税筹划风险的因素及其形成过程所导致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

(三)可评估性

在实际工作当中能够采用的专业的方法来准确地评估出纳税筹划风险的大小,因此,纳税筹划风险具有一定的可评估性,尽管纳税筹划的过程相对较为复杂,但也却能够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尽可能地将纳税筹划风险降低最低。

三、在纳税筹划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确保风险意识,对其不够重视

总的来讲,纳税筹划具有一定的复杂和系统性,然而大多数市政工程企业在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评估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将节税多少个百分点来作为评价依据。再者,在我国当中一些市政工程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纳税标准来进行,而还有部分企业在纳税的时候,纳多少税都是由企业领导来决定的,并没有严格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来进行缴纳,对纳税筹划当中可能会产生的一系列风险不够重视。而要想对其进行科学管控,除了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充分支持和重视之外,还离不开专业纳税筹划工作人员的认真对待。

(二)没有明确的规定纳税筹划的合法性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就是又税务机关来负责的,同时就其性质方面来讲,税务机关不可能对纳税筹划的合法性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作为税务机关的“底牌”,在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当中,税务机关是不可能将纳税筹划提前亮出来的。所以对纳税筹划所存在的风险无法做到有效预防。

(三)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高

不管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还是负责进行纳税筹划的人员,都必须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风险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对纳税筹划精通的人才相对较为缺乏,而同时有对风险管理知识有所了解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如此一来就导致了在现阶段当中从事纳税筹划或者是风险管理的人员综合素养普遍不高的情况,这对于我国纳税抽筹划风险的科学管理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纳税筹划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纳税筹划人员的培养

人是在企业活动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热别是在纳税筹划过程当中,具有超强专业知识和风险经验的风险管理和纳税筹划的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因此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其培养力度,使其可以为企业的税收做出合理、合理的纳税方案,从而帮助企业在合法范围内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对税务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市政工程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管理当中,税务风险始终存在,而董事会是执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而税务风险管理的控制主体则是下属各个部门。如果企业具有较大规模的话可以进行税务风险测评小组的设置,而担任测评小组组长的人员必须要对国家税收政策有一个全面认识,而测评小组的主要职责就是评估并识别市政工程企业在税务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风险,对日常工作当中的所存在的税务风险进行监测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指导和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等。

(三)合理规避税收政策风险

在市政工程企业当中之所以会出现税收政策风险的原因其实是由于相关从事纳税筹划的工作人员没有充分了解我国关于税收的法律法规,没有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全面分析。所以必须要对加强对纳税人员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刚开始的时候,市政工程企业在具体的纳税筹划工作当中能够结合企业的身份认定情况来进行。然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具体进行筹划工作的时候需要就税率方面来进行相应的考虑。同时还需要对国家的税收政策做到实时关注,并与之相结合进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四)强化科学税务筹划的管理能力

自从实施了“营改增”政策之后,就市政工程企业而言,除了对其征税率以及具体的征税对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基于此,企业相关人员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对国家相应政策做到充分关注和了解,树立法律观念,对地方上的一些优惠政策做到充分利用,进行纳税筹划体系的建立。在企业当中要想从根本上确保税务筹划工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必须要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税收人才。

第8篇

关键词:“营改增”;事业单位;税收风险;应对策略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市场的稳定性,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一直在进行调整。其中,以2013年提出的“营改增”影响最深。营改增的出现使得一些重复的纳税环节被有效地削p,同时,加强了部分传统的税收薄弱环节。使得在税收方面,公平性更加。但是,由于其影响范围过于广泛,使得很多单位都没有对应的措施来进行落实。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改增”给其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并存,针对这一情况,事业单位自身必须要加强重视,并就这个影响进行分析,以便于其运作中的应对能力提高。

一、“营改增”的内涵

(一)概念

“营改增”从其字面含义来看,也就是就将传统的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营业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与个人,都需要根据其取得的营业额来进行征收的一种税制;增值税是指以商品或者应税劳务在流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并实施征收的一种税制。从字面上来看,这两种税收类似。但是,从对象来看,营业税的范围明显相对增值税固定。也就是说,营业税受到价值的影响,而增值税更多受到价格的影响。而“营改增”实际上就是将增值税扩大化,营业税取消。在传统的增税环节中,很容易将这两种税种混淆,这就使得征税重复可能性较高,企业承担的压力过重。而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压力减小,并且有效地缓解了间接性税种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影响。

(二)必然性

“营改增”是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变换所产生的一个税收改革制度。其能够相对合理的征收税金,从而使得企业压力降低。而在企业面临的税收压力降低的背景下,其效益自然提高。企业作为经济的基础部分,其生产效益提高也会带动经济的发挥暂,从而使得社会环境相对优化。可以说,“营改增”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三)作用

“营改增”的直接作用是避免重复征税现象的出现。而其间接地也会使得企业面临的税收压力得到缓解,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另外,“营改增”作为税收改革,其实际上也促进了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与进步,进而为我国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营改增”给事业单位带来的税收风险

(一)改革时间相对仓促,使得事业单位突然性冲击增加

从“营改增”制度的提出到推广,其时间相对较为仓促,这就使得很多企业或者事业单位都缺乏相应的准备。在不同的税收制度下,其财务管理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事业单位,在“营改增”改革中,其不仅要实施财务调整,还需要对其业务进行调整。而对于一个已经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来说,短期无法实现。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发展严重受限。

(二)直接增加事业单位的缴税负担

相对于营业税来说,增值税的范围较小。而在“营改增”的影响中,属于营业税的无形资产转让等,也将会纳入增值税,这就使得其在计税方式上相对复杂。而很多事业单位都是以服务性收费作为其主要来源,在“营改增”实施以后,其纳税范围将会相对增加。自然,税收负担也就会间接提高。

(三)过程相对缺乏,容易影响其后续

增值税的申报程序相对于营业税来说更加复杂,在纳税管理的过程中,其采用的方式也相对严格化。在这种背景下,实施“营改增”间接的提高了其申报的复杂性,在新税种的介入下,这种复杂性将会相对提高。因此,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也就相对增加。另外,“营改增”制度实施相对匆忙,很多事业单位在落实制度时,没有考虑到其后续的影响,这对事业单位内部稳定性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应对“营改增”的策略分析

(一)从内部着手,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对“营改增”的认知,将其范围的改变与单位自身的经营联合起来,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自身的税务状况进行优化。同时,其还需要对单位税务管理进行强化,设立对应的部门或者聘用专业人员,将税务成本从资本中分离出来,以使得其内部经济相对独立。另外,在发票的取得上,也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总之,事业单位必须要提高自身对税收的认知,断不可因为纳税负担的增加而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二)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营改增”制度实施以后,传统的纳税计算方式作用不大,事业单位必须要针对新的计税方式来对其财务人员进行培养。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必须要具有充分的了解,方便其对整个税务的管理。因此,针对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笔者认为,财务人员首先应该具有相应的税务知识,然后再具备一定的工作素养。同时,其对整个税收制度的调整需要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以确保其能够进行良好的工作。

(三)提高事业单位的发票控制

发票是税收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营业税征收中,其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营业税税制下,事业单位需要针对自身的服务与盈利开具对应的营业税发票,而在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以后,也必须要其开具增值发票。而在增值发票中又包涵了一般发票与专用发票。这就使得其在整个运用中复杂性较强。故而,事业单位必须要制定对应的发票管理制度,从发票的获取到开具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保证其合法性,避免因为发票控制不到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四)制定对应的缓冲策略

在事业单位针对“营改增”进行适应时,不仅需要正视眼前税收制度改革需要怎样去落实,还必须要针对税收制度改革将会为事业单位日后的发展带来何种风险以及其在日后需要进行何种应对策略进行预见,以提高事业单位后续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保证其长期发展。尤其是在事业单位税收负担增加的背景下,不可盲目地进行税收规避,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发展障碍,影响事业单位存在的价值。

四、结束语

“营改增”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过程。其出现能够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环境的公平性,并且,为更多的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当然,对于部分单位而言,也会间接的提高其缴税负担,但是,其对事业单位的约束力也会间接的促进其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加强其市场应对能力。在未来,我国经济环境越加严峻,竞争成为每个单位都必须要面对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将可能被淘汰。而“营改增”的存在,就能够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其也会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因此,需要事业单位对其加强重视,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以保证自己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丽.“营改增”下事业单位税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北方经贸,2016,03:75-76.

[2]崔丽燕.“营改增”背景下事业单位存在的税务风险及其对策解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321+323.

[3]张丹,王题.基于“营改增”背景下事业单位涉税问题分析[J].中国商论,2016,22:173-174.

[4]柳芳.“营改增”下事业单位税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9:97-98.

[5]李琳.“营改增”背景下事业单位存在的税务风险及其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244.

第9篇

【关键词】税收执法 风险表现 风险管理 防范对策

我国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国家的税收,税务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财政税收使命。目前,由于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不完备、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税收执法风险日益增大。在当前税收的环境下,如何进一步的避免税收执法风险,已成为税务部门的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概述

(一)含义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部门或者是税务执法人员在征税的过程中潜在的,因为税务执法人员的不作为和作为使税收管理的职能不能够充分实现,或者是税收主体在行使自身权利和履行职责中,因故意或者过失,损害了国家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引起的法律后果,需承担民事、行政等法律责任的危险因素的集合。当前,我国的税收执法环境比较复杂、税收法律繁杂,再加上税务执法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对法定的税收执行程序掌握的不够全面等,从而使税收的执法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并贯穿税收执法始终。与此同时,加强对税收执法风险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征税主体的执法水平和效果,提升税务机关以及人员的形象,增加税收收入。

(二)税收执法风险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和对执法所产生的后果的处理方式,可以讲税收执法风险划分为三类:

1.税务征收管理中的风险。即执法人员在税收征收的执法过程中,由于基础管理不到位,而侵害了纳税人的权益。主要表现为税务登记不准确、对纳税人的性质认定错误、对减免税划分不准确、税率执行有误以及违反法律的规定提前征收、延缓征收税款等造成了纳税的风险。

2.税务行政诉讼中的风险。即执法主体因在执法过程中的行政行为而引起的行政复议、败诉、赔偿等不良后果而产生的风险。在此类风险中,主要涉及的是稽查等强制措施,集体表现为税务主体在日常的执法行为中只重实体而忽略了程序。比如在日常的检查时,本来应该出示税务搜查证而没有出示;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收集到的证据来源不合法;没有依据法律规定采取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纳税担保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因为这些不规范的行为所产生的有关司法行为导致了税收执法的风险。

3.税务人员渎职所带来的风险。即税务执行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因主观过失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职责,如不征或者是少征税款、、等违法行为,客观上侵犯了国家的利益,对国家的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因而被追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甚至责要负刑事责任。从而给税收的执行带来了风险。

二、我国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为了提高执法水平、降低执法风险,不断地营造外部环境、优化内部结构、强化监督机制等。但是,目前我国对税收执法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还没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各税务机关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措施都比较混乱,没有逻辑性,整体效果还不够好。

(一)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税法制度的不断完善,税务机关的职责也实现了分工细致、各司其职的完备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风险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的税收执法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还不够全面,对执法责任考核、征管质量考核大多都是事后的应对措施,而事前和事中的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够完备,防控税收执法风险的功能也不够健全。并且在执法过程中责任的承担方面,一线的税收执法人员承担了大部分的违规责任,而对税务部门自身和决策层所应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的划分,因而很容易引发税务部门内部矛盾,同时也容易造成监管的缺失。

(二)风险控制防范意识不强

税收执法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而仅仅依靠税务执法人员个人的力量难以防范来自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风险的。因此,要加强对税收执法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然而当前,我国还没有将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纳入到税务部门的工作中,在大部分的税务人员思想中,税收执法风险是孤立、片面存在的,认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对税收执法的监督和检查,因而缺少执法风险管理的整体意识和主动意识。

(三)风险管理机构的专业程度不高

现阶段,我国的各级税务部门依据职权,通过成立税收优惠减免审理委员会、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税收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等一系列机构,在一定的程度上规范了税收执法,避免了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但是,如果发生执法过错,就很容易发生推诿,相互推脱责任。目前,我国税务系统中还缺乏一个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来专门从事税务风险管理的事项。

(四)风险管理手段不断增多,但是针对性不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税务部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在税务部门中运行的系统有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纳税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的运用使税收执法人员的操作更加准确,大大降低了执法的风险。但是这些系统针对不同的涉税业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些税收风险点得到了防范和控制,而另外一些风险点却得不到防控,业务非防控范围比较小,不够全面。

三、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体系不健全

1.税收立法起点低,法律依据不明确。现阶段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结构不完善,尤其是税收法律的起点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税收基本法。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基本的税收征收法,来对税收法律关系进行宏观规定,税收的立法原则、执法原则、税收管辖权等问题都没有通过更高的法律予以确立,而只是分散于各个法律条文中。二是有关税收的法律层级不高。我国现行颁布的关税收法律文件仅有《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管法》,其他有关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并且还没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法律、法规的层级影响,法院在有关税收行政案件的审理时,往往依据的都是法律,而对层级较低的行政规章只是参照,这就给税务人员的执法过程中产生困难。

2.税法规定不科学,实际工作难度大。有些税收法律对执法过程中某一问题的规定存在冲突;还有些法律条文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难以得到实施等。一方面导致税收执法人员在对纳税主体做出具体的执法行为时,不知道依据那个法律文件去执行。另一方面,如果不按照相关税收法律的规定去执行,又会有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因此,导致税务人员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很难去执行。

(二)内部体制不完善导致的执法风险

1.内部考核指标严格。税务部门以强化征管、严控税源的原则制定了内部考核标准,但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过于苛刻、严格的考核标准会对税收执法人员依法行政造成消极的影响。比如一些市、县的地方税务部门在税受征收较少的情况下,就会对稽查下达过高的税收任务,以此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与国家税收法律的原则和基本精神是不一致的。由于这种严格的任务下达,就会导致稽查工作偏离了执法的轨道,加大了税收执法的风险。

2.规范性文件制定不严谨。在我国,各级地方税务机关为了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实现政策实施的效果,就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具体的业务操作办法和行业管理办法。然而这些管理办法和操作办法的制定,一般是依其上位法,即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是上级税务机关的文件来制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提高征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些操作办法和管理办法由于过高地追求实施效果,从而导致税收执法人员在执法程序上不够合理,不能为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

(三)执法主体素质有欠缺引发的执法风险

1.执法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现阶段我国税收执法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部分税收执法工作人员,对税收执法的过程中缺乏对执法的全面理解,仍然没有从以官为本的思想中转变过来,在他们看来,依法纳税只是针对纳税人而言,而忽视了对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作为一个税收执法者,对税收执法风险缺乏足够的警惕,执法的危机意识淡薄,因而,导致税收征收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下降。

2.税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流通途径也在不断地增多,人才也在向复合型、综合型的方式转变。因而面对当前的环境,税收执法人员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求税收执法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税法等方面的知识,还必须要对计算机运用、经济法规、时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有相关的了解。例如一些税收执法人员只会对纸质账簿进行审核,对于现代企业采用的电子账务系统却一窍不通,因而就无法运用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区查出企业的财务漏洞。此外,仍有许多税务人员用以往的征管办法和思维定式去征收税款,并且执法的方法固化、沟通方式简单、交流不畅,给实际的执法工作造成一些影响,从而增加了税收执法风险。

四、税收执法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1.制定税收基本法。制定税收基本法,主要是对一些共性的税收问题进行规定,以达到统领、协调、指导、约束各单行税收法的作用。实际上,由于我国宪法的内容比较有限,所以为了增加涉税条款而修改宪法是不可能的,然而由于现有的《税收征管法》理论性不够,实际操作及程序性太强,起不到统领税收法律的作用,因而,单独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是完善税收法律体系的最好办法。除此之外,还要对目前冗杂的税收法律加以系统整合,使税的收法律的结构更有条理,并且对税收执法、司法进行更具权威的指导,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升税法的基本法律地位。

2.完善税收程序法和实体法。现阶段,我国的税收程序法和实体法还不健全,在执法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细节,税收法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不利于执法人员操作。因此,需要尽快完善和健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一是构建起法律与经济的互动体制。明确制定出宏观经济与税收收入保持协调的管理体制,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能力,利用税收去降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二是逐步提升税法的等级。以《立法法》为依据,完善对税收的立法,构建一个完备的税收法律系统。从而提高税收实体法的等级,提升税法的效力。三是明确税收执法中的程序要素。目前《税收征管法》是我国税法中唯一一部具有程序法性质的税收法律,对推动我国税收征管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程序法的性质不够突出,覆盖的范围比较窄,并且与其他部门法律也不不相适应,再加上程序法对纳税人的程序权益的保障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显,因此,完善程序法势在必行。对程序法的完善有利于减少税收征收过程中税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行为,从而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二)加强对税收计划的管理

税收计划是我国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在一个时期内的工作计划,是考核和检查税收征收的重要依据。而税收计划管理是税务部门为了能够保证税收计划的顺利实施,对税收的分配执行、落实等一系列活动进行的全面管理,是税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现阶段,税收任务的下达量有所减少,但是如果要按经济增长比例来下达,根本就没有改变过去的税收计划管理体制。比如,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除上级部门下达税收任务外,当地的政府部门还要继续追加税收任务,从而给税收计划的实现带来困难。此外,税收任务主要是按照全国的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来征税,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不利,加重了经济不发达地方的财政负担,从而给税收任务的完成增加了困难,增加了执法过程中的执法风险。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一是建立合理的税收工作考核制度,缓解一线税收执法人员的压力。二务科学的编制税收任。不能仅仅地采用上年基数加成的方式,而是要根据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税务部门可以先根据财政部门的预算计划来制定税收的任务,然后再根据各地的征管水平、税源状况的区别来编制个地区的税收计划,最后用计量经济和科学的统计分析对各地税收计划进行预测评估,得出全国税收计划。

(三)加强税收执法队伍建设

1.提高执法风险防范意识。税收执法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清税收执法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严格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加强对税收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抵挡诱惑,做到为税清廉,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2.加强专业化法制化培训。要加强对税收人员的税收政策培训,防止对政策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执法不到位的风险;强化对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执法操作培训,消除执法管理的程序风险;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法律、财务、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降低因专业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执法风险。

3.创建高校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先进的专业理论,去指导实际的税收执法工作。每年选拔一批能力强、年纪轻、学历高的、有发展前途的税务人员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为培养全方位、更高素质的税收人才开辟新的途径。

4.加大执法责任追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加大执法责任追究的力度。执法监察要定期、不定期的对税收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检查,落实检查的责任,执法监察对再次检查发现问题的,除追究有关税收执法人员的责任外,还要追究与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结论

税收执法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不仅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对于完善我国的税法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通过构建程序严密、制约有效、配置科学、结构合理的执法运行机制,推进税务部门依法行政,最终实现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旭人.中国税收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

第10篇

关键词:税务风险;种类;企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16-02

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可以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没有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法规而导致利益受损,由于纳税行为没有符合税法规定而导致的未纳税、少纳税的可能性。而狭义的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企业纳税行为不符合法规规定而导致加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事处罚等多种风险。站在企业的角度,应该将广义税务风险视为税务风险,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的防范控制措施减少自己承受广义税务风险的后果。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影响

企业的税务风险对企业有多种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直接成本流出、声誉损失流出、其他风险等多个角度进行描述。

第一,直接成本流出。这主要是指因为没有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的处罚成本、监督应付成本,没有利用好税收法律法规的条文而导致的利益流出等。例如,企业由于没有遵守税收法律法规,受到税务机关对其开出罚单而导致的税款流出、滞纳金流出等属于直接成本得流出;而由于其行为而导致税收机关对其进行重点监督,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应付,这就是属于应付成本支出。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企业没有利用好税务优惠条款而导致自身多支付税款,这也是直接成本中利益流出。

第二,声誉损失流出。这是企业税务风险的第二个较为重要的成本。企业的声誉会影响其社会形象,从而影响上下供应商的信心,影响其经营行为。例如,哇哈哈、创维、国美、苏宁、五粮液等公司都曾经深陷企业税务风险中,对其声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一度打击了股东的信心,对其股价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大企业,这种影响更为严重,会严重影响其后续税务操作和社会形象。另外,随着国家逐步完善信用体系的建立,企业的税务操作的不合理势必对其信用产生影响,最终将影响其融资计划。

第三,其他成本流出。企业的税务操作不合理或者没有合理利用优惠条款,这些都会对企业的其他流出产生影响。例如,企业如果没有使用好行业的优惠条款,那么就有可能在计算投资计划项目的净现值会出现误差,如过高地计算了税务支出从而导致项目净值为负,这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了企业可能的投融资计划和财务计划等。再如,企业的税务操作的违法违规有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人员受到法律制裁,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税务资格的认定,如失去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可能无法开具可抵扣的发票等,影响企业经营。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企业产生税务风险主要原因可以从内外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部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税务办理人员和管理层对税务风险认识不足,税务办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税务风险防范控制较难。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税务机关的宣传不足、国家税务政策的变动、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等多个因素。

(一)企业税收筹划的主动性不强,对税收风险概念理解不清

目前大多数企业能够认识到企业纳税的义务,也明白如果出现偷逃骗税后果的严重性,因此很多企业较为遵从税务机关的权威性。这些企业认识到了自身作为纳税主体的义务,却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纳税权利。它们对自己的权利认识不清,对企业遭受的税务风险种类了解不够,容易出现种种不必要的现象。例如,对税务机关过分迎合、纳税缺乏能动性、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整体的税务筹划,导致企业多交税款,不能及时利用优惠政策等。

而企业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的概念理解不强,也导致企业没有能够从整个经营过程中进行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据李新爱(2011)的文献研究,仅“25%的税务风险来源于税务部门,剩下75%的风险是来源于业务部门和功能部门”。企业的税务风险源于各个环节,包括投资、销售、采购、人事等环节,由于管理层总是将对这个风险的认识受限于税务部门,其无法将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也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缺乏各个部门的配合,税务风险的防范控制也就成为较为无力的行为。

(二)税务人员对政策理解有差,税务人员素质不高

税务业务办理涉及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交易方法,一方面要求税务人员对企业的整体业务种类和产品属性有基本的了解,另外一方面也需要税务人员能够了解较为全面的财务、会计、税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准则要求等,这对税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为广泛的要求。很多税务办理人员对这些业务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对相关的法律也没有及时的跟进,在实际操作中就容易出现政策选择出错的风险,这导致无意识的偷逃骗税的风险。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需要税务人员能够了解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各种可能采取的税务方法导致的税收差异等,并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等进行针对性地筹划。但实际上,这会受到企业税务人员的素质的影响,企业税务人员如果对政策没有及时跟进,对税法规定和解释并没有参透也可能导致错误的筹划,导致税务筹划风险。而如果采用咨询外部税务人员的方法则可能因为外部税务人员对企业发展的理解不深入,对企业可以采取的方式了解不全面等,导致了企业可能的税务筹划风险。

(三)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的外部因素

税务机关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税务机关和企业所处的角色不同,其目标也不一致,这就导致二者存在较大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并不会主动地将所有政策全面宣传给企业,有很多适用性、比照性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宣传,或者对这些的宣传并不全面。同时,在新出台的政策上,税务机关有时候因为自身也并不是非常了解,无法回应企业的咨询,导致企业税务操作较为困难。

目前,国内的税法还是属于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税法的变动也较大,变动时间也较为不确定,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如果没有及时跟进税法法律法规和制度,就容易出现税务操作出错,税务风险加大等问题。而政策出于调控经济结构的目的,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税率规定均不同,因此,对于一些涉及多行业发展、多地区设立公司的企业集团而言,其税务操作会更难,也更容易出现税务风险。同时,税收体系较为复杂,既涉及到不同的部门,也涉及到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容易让税务机关和企业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上理解有出入,从而产生风险。

三、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企业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就是要达到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企业从整体经营层面考虑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部门对税务事项的处理符合税法规定,纳税申报、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等符合税法规定。因此,企业税务风险防范和控制主要讲究“合理性”和“合规性”。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控制。

(一)树立正确的纳税理念,依法纳税,依法进行税务风险控制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观念,不仅仅要做到及时纳税,正确纳税,还需要对自身的税务进行合理的筹划,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税务权利,进行合理的税务安排。企业领导层要能够认识到税务风险的概念,将税务风险的防范控制置于公司的战略层面,通过高层的协调和制度的协调,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整体防控,同时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进行税务筹划,根据税收法律的规定,对筹划方案进行审核,避免不合法和不正确的税务筹划。

企业还需要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合理设置相应的税务岗位、建立科学的约束机制等对风险进行识别。例如规范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可以确定公司的税务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风险承受程度,对重大的监督报告进行审批和评价等,企业同时根据内部需要设置必要的税务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约束机制,做好岗位的制衡和监督。

(二)提升业务人员素质,时时关注企业的相关财税政策

企业税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因素。提升涉税人员的整体实力和素质是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企业要采用多种方式对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在提升途径上,企业可以从招聘、培训、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提升,在招聘上要有所关注地选择一些合适的税务人员进入企业,对其学历和教育背景、工作经验进行必要的筛选;在培训上要能够加强对涉税人员的教育,结合案例教学和集体学习等方式加强对涉税人员的教育和再提升;在考核上要能够完善考核指标,对涉税人员进行较为公正、系统的评价,并将这种评价和其职称、职位升迁联系在一起,这样不断提升涉税人员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的内容上,一方面企业要能够让涉税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经营业务和产品类型,并了解投资项目的意义等,这让涉税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行为,并能够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更有利于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筹划。另外一方面,企业要能够时刻关注企业的财政税务政策变化,对国家的经济调控方向、税收政策变动等有所关注,对于本企业的税务信息跟进学习,建立必要的税务档案,及时进行税务筹划等。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外部良好的沟通渠道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理财;机遇;挑战

一、我国中小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近4 00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共提供了75%左右的就业机会,创造了68.3%的出口收入和50.2%的财政税收,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一环

跨国经营是为企业组织创造价值而进行跨国界的创新、前瞻、冒风险的一种行为综合。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对于扩大出口、繁荣经济、缓解就业、稳定社会、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实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谈到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首先要对跨国经营与跨国公司做一个界定。

有人经常把跨国经营理解为跨国公司特有的经济行为,似乎只有成为跨国公司,才能从事跨国经营。事实上,跨国经营与跨国公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跨国经营与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有比较严格的定义,有一系列的特征标准。跨国公司是指在一个以上国家中从事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公司。通常由一个设在本国的母公司和至少五六个国外的子公司组成,它们之间一般在战略上具有高度的相互影响性。

而跨国经营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跨越出国界的业务,包括跨国采购、跨国生产、跨国销售与服务、跨国研发等。

跨国经营应早于跨国公司而存在;跨国公司则是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发展到比较高级阶段的产物。对企业来讲,一般是先有跨国经营活动,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然后才有可能成长为跨国公司。

到目前为止,我国被国际机构认定的跨国公司只有十多个,但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远远多于已被国际组织认定的跨国公司。我国中小企业的涉外业务应属于跨国经营层面。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现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成绩斐然,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4 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6%,在我国进出口额中占到近70%。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的服装、手工艺品、五金工具、轻工纺织等主要靠中小企业提供。近几年我国每年1 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60%左右。截至2004年5月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7 7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96亿美元。行业涉及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工程承包、交通运输、旅游餐饮、贸易和咨询服务等等,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国际创业的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四种:

1.引进国外设备,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在境外直接投资开店或办厂。据统计,到2004年5月为止,我国已有境外加工贸易企业523家,其中近80%是中小企业。

3.对外承包工程。2004年1至5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方面共完成营业额463亿美元,同比增长6.7%。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份额由中小企业承担完成。

4.对外劳务合作。2004年1至5月,在对外劳务合作方面完成营业额2.6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3.5亿美元,共派出各类劳务人数

8. 9万人。截至2004年5月,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总数为50.4万人,大部分隶属于中小企业。

在跨国经营充分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的跨国理财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因不懂国际财务管理而造成的财务失败不胜枚举,给企业和国家都造成了损失。

与国内理财相比,跨国理财环境更为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认清机遇与挑战,掌握跨国理财技能,以便更好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跨国理财中的机遇

这里主要分析中小企业跨国筹资和跨国投资的机遇优势

(一)中小企业跨国融资的机遇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他们的国内理财环境并不理想,尤其是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

国际企业的筹资渠道范围比国内企业宽阔得多,筹资的方式也更灵活多样,尤其是货币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为国际企业在筹资风险和成本的组合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此,从总体上讲,通过国际筹资风险和成本的组合的管理,国际企业可以获得比国内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更低的资金。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承相互推动的趋势,金融工具的增加,期货、期权和指数期货交易技术的发展,资金、债务掉期技术和互换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不仅增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度,而且为市场借贷双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融资方式更趋多元化,国际企业可以根据不同资金来源地的特点,利用不同的筹资方式,构建最优的资本组合,降低筹资成本。

当然,国际融资成本决策中不仅需要考虑融资利率的高低,而且需要考虑汇率变化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机遇

跨国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中小企业跨国投资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对外直接投资看成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才能选择的策略。然而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的今天,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在全球化条件下成长的一般方式之一。若干原来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的公司却通过跨国发展而取得了竞争优势。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利用既有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发挥局部相对优势对更低阶梯的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类是通过跨国经营获取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而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后者。国际投资会遇到比国内投资更复杂的风险,同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并开辟了生存空间。

中小企业从事跨国直接投资的外部机遇优势主要表现在:

1.国际市场消费高度个性化和多元化,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跨国投资提供难得的商机。

当今国际市场,在消费高度个性化和多元化较发达的国家里,对各种各样特殊的专业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大企业在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时,对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由于不愿顾及或其他原因而无法涉足,因而留下了一些市场空隙,这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2.发展中落后国家的结构性需求和贸易平衡的需要,给中小企业跨国投资创造条件。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全球各国经济的互补性发展,相当一部分经济落后的亚洲、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设施落后,急需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这为我国中小企业利用适用技术和小规模技术及比较优势“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等跨国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许多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具有技术适用、小规模市场和价格相对低廉等比较优势,非常适合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3.避开贸易壁垒,享受关税保护等。

企业向那些设置关税壁垒和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和开拓市场非常难。如果企业在该国直接投资设厂,建立生产基地,就可以避开各种各样的壁垒成功地输出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该市场向其他集团成员或相关国家出口。

4.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职能的转变以及中国WTO的加入,为中小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5.弥补竞争劣势。

我国中小企业从事跨国直接投资可以弥补与大企业竞争的劣势;可以突破中小企业在国内扩大规模的种种限制,利用国外的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可以使中小企业增加产品品种,使各种产品的产量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6.享受汇兑收益。

当收益返回母公司时,通常要把子公司当地货币表示的收益转换成母公司所在国的货币,这就存在汇率变动的影响。当汇率向有利的方面变化时,母公司还可以享受额外的汇兑收益。

7.利用国际税收优惠,进行合理税收策划,享受节税收益。

在跨国投资中,各国税制有很大差异,当东道国税制有利好空间时,企业还可以享受节税收益。

三、中小企业跨国理财面临的挑战

跨国经营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理财环境和理财活动中。

(一)理财环境的挑战

1.环境差异性大。

相对于世界范围而言,一国之内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在各地域上的差异比较小,因此国内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一般不会出现与环境的强烈矛盾和冲突。

然而对于国际企业而言,其投资和经营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政治、经济制度的界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种环境间的差异非常大,国际企业每进入一个新的国家或地区,都必然面临不同制度、文化、法律等诸多冲突。

2.环境变化频繁。

国际企业所面对的是世界上各种制度的国家和政府,国际企业随时可能遭遇经营所涉及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的改变,比如吸引外资的政策改变、政治动荡等。环境的频繁变化,相应要求国际企业在管理的组织设计和决策过程方面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

(二)理财活动中面临的挑战

中小企业理财活动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跨国理财的各种风险。跨国理财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跨国理财风险包括国际筹资风险、国际投资风险、国际资金回收风险等一般风险和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等跨国企业所特有的风险。

1.国际筹资风险,是指跨国企业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国际筹资与国内筹资相比拓宽了筹资渠道和方式,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汇率和利率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与国内筹资相比,跨国筹资可能面临更为复杂的筹资风险。

2.国际投资风险,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要进行投资,投资风险意味着“承受风险,以期得到应有的投资效益。”

在国际投资活动中,中小企业遇到的风险也比国内投资遇到的多。除外汇汇率的变化可能导致投资本金和收益脱离预期外,投资所在国的经济状况和市场变化以及政府的更迭、资金管制都会引起国际投资资金回收和利润流回受阻,影响投资的安全性和资金的流动性。中小企业通过跨国投资拓展生存空间,获取发展机遇,但在投资管理时,更需要进行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3.资金回收风险。

企业产品销售的实现与否要依靠资金的两个转化过程。一个是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的过程;另一个是由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这两个转化过程的时间和金额不确定性就是资金回收风险。国际营运资金管理除了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之外,还增加了营运资金流量的管理内容。国际营运资金流量管理主要是指国际企业利用内部资金转移机制实现资金的最佳配置。

国际间存在大量不利于资金转移的因素,比如国际上对资金国际流动的数量限制、进出口经营所在国的资本管制、经营所在国的资本管制等。国际企业如果利用正常的资金外部转移方式转移资金,会导致高昂的资金转移成本,只有借助资金内部转移机制,国际企业才能回避这些资金转移障碍,实现其国际化经营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国际筹资、国际投资中都涉及资金的转移,并且同样面临国际间正式或非正式的障碍,阻碍资金的正常流动。相对国内理财来讲,如何有效设计资金内部转移机制回避障碍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4.政治风险。

企业跨国经营是超出本国界限来从事商业活动的,所以东道国的政治环境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跨国理财的政治风险是由于东道国政府或社会政局的不稳定和政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的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受到影响,并致使其经营管理绩效和其他目标遭受不确定性。

政治风险的后果按其轻重程度主要有:

(1) 政府的非区别性干预。这是东道国政府为了达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而采取的人员、环境、价格、国有化比例等措施以控制在本国的所有外国企业。

(2) 政府区别性干预。这主要表现为东道国政府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

(3) 制裁,即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施加各种压力,最终导致外资企业不能盈利甚至破产。

(4) 国有化。

(5) 没收。这是东道国政府强制剥夺外国企业财产的行为。

(6) 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

5.外汇风险。

同国内企业经营不同的是,跨国理财不仅使用本国货币,更多地还需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打交道,从而就可能产生由于外汇市场上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化所导致国际企业产生现金流量变动的风险,即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又称为外汇风险,企业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对外投、融资等,通常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币,或持有外币债权债务,或以外币标示其资产、负债价值。因此在国际经济往来中,在国际收付结算的时候,会产生外汇风险。外汇风险一般分为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

(1)经济风险,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减少的一种潜在损失。

(2)交易风险,指在约定以外币计价或成交的交易过程中,由于结算时的汇率与交易发生时即签订合同时的汇率不同而引起收益或亏损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

第一,以即期或延期付款为支付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进出口,在货物装运和劳务提供后,而货款或劳务费用尚未收付前,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

第二,以外币计价的国际信贷活动,在债权债务未清偿前所存在的汇率风险。例如,某项目借入是日元,到期归还的也应该是日元。而该项目产生效益后收到的是美元。若美元对日元汇率猛跌,该项目要比原计划多花许多美元,才能兑成日元归还本息,结果造成亏损。

第三,向外筹资中的汇率风险。借入一种外币而需要换成另一种外币使用,则筹资人将承受借入货币与使用货币之间汇率变动的风险。

第四,待履行的远期外汇合同,约定汇率和到期即期汇率变动而产生的风险。

(3)折算汇率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是指折算会计报表时采用的折算汇率发生变化产生的风险。它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因折算汇率变化而发生价值改变的风险;另一项是利润表中的税后利润因折算汇率发生变化而改变的风险。

外汇风险是跨国理财有的风险,它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理财环节,外汇风险管理对于跨国理财非常重要,常用的风险防范措施有: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运用货币保值条款;提前或延迟付款;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

四、结论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创业已成为一种必然的、不可逆转的现实。跨国经营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投、融资活动机会的同时,也为中小企业的理财工作带来了新领域和新课题。中小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外部已有的有利条件,发挥企业自身优势,迎接挑战,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合理规避风险,是中小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

尤其,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疲软,我国国内政策的调整对中小企业构成了新的宏观发展因素,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自身一方面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尽快适应国内、国际市场客观变化的需要,积极开拓国际创业之路。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财务管理,尤其是外汇风险的管理,认真研究分析风险,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回避和防范风险,提高管理水平,走出一条更广阔、更加健康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超英,吴海燕.国际财务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建英,支晓刚,袁淳.国际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国荣.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研究[D].2006:1-191.

[4]朱健,刘学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创业攻略[J].企业研究,2006,(1).

[5]梁云.加入WTO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J].研究与探索,2004,(2).

[6]张建平.加强国际财务管理的紧迫性[J].管理前沿,1995,(3).

[7]高洁.跨国公司是如何规避经营风险[J].国际经济合作,1999,5:31-33.

第12篇

[关键词] 税源管理 征管质量 管理缺位 加强立法

税源是经济税源的简称,即税收收入的来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税源管理可以掌握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及时了解税源的发展变化,掌握税收收入的总体规模及发展趋势。完善和规范税源管理,有助于提高税收的征管水平和质量,有效防止税收收入流失,实现税收收入的应收尽收。作为税源管理的核心,基层税源管理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税收入库的状况。

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加强基层税源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巩固税收基础、壮大税收总量、增强国家、地方财力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我们的基层税源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很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严密,又缺乏相关配套措施,造成基层税源管理水平低下,税收流失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较快、税源结构变动较大的情况下,提升税源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前基层税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基层税源管理现状。从近几年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事实来看,基层税源管理在堵漏增收方面作用突出。虽然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取得一定的管理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的支撑,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焦点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从深层次看,目前基层税源管理还存在水平粗放,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税源监控和分析方式落后等,未能充分发挥把握经济税源发展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优化税制结构等作用。

2.基层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源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税收立法层次较低变动较大。在我国以法律形式颁布的只有《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三部,其余基本上都是税收行政性法规、税收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行政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法律级次比较低,权威性不高,效率较低,内容上则存在重复和交叉,对部分概念界定不尽相同。而且我国至今也没有颁布具有统领性质的税收基本法,税制难以实现统一,因此,税收法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在实际执行中出现的概念界定不清、政策法规变化频繁、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了税源管理工作中出现漏洞,例如,部分投机商人利用税收法律法规漏洞开设的“三资”企业、“福利”企业等情况,造成了大量税源的流失。

(2)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动态管理缺位。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提供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涉税资料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不全面,通过少报甚至不报收入等所谓“避税”手段偷逃税款。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纳税人涉税动态信息库和宏观税收预警指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户数、经营地点、实际收入和税负情况,对纳税人所从事的行业、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对纳税人的开业和关、停、并、转等变化情况,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

(3)税源监控信息不全面,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性较低。现阶段,我国税务机关在税源监控与管理工作中所依据的信息,大多是从纳税人申报资料中所获得的静态资料,且其真实性、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新征管法为税务机关取得其他部门的配合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所规定的只是工商、海关、金融机构等有限部门,没有把涉税信息所涉及到的其他部门纳入,而且对部门的配合也只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出台,跨部门协作较难实现。由于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调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使信息传递不畅通,税务机关无法全面、真实、及时地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从而造成税源失控。而对于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即将发生和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涉税事项等不确定的动态信息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动态信息资料,客观上形成税源监控与管理工作和纳税人的经营行为的脱节。

(4)税源管理信息技术不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我国税务部门已建立起了“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各种软件在征管工作中也得到广泛使用。不可否认我国的税收征管信息技术体系发展较快。虽然如此,这些信息系统还仅停留在表层,尚未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顺畅流动。“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还不能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资金流转等信息进行及时、全程的监控。在系统信息的采集上,企业财务信息没有完整录入,产生的数据也不能满足税源管理的需要,尚未与以加强增值税管理为主线的“金税工程”信息系统实现系统兼容和信息共享,影响了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稽查等税源管理的质量。

(5)纳税评估的监控的范畴仅仅停留在微观税源上。纳税评估作为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过程中,不仅可以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提高税法遵从度。但目前,纳税评估的各项细节性工作未落到实处,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具体指标选择、基础信息采集、评估分析手段等都需要完善。因此没能更好地把评估工作上升为管理效益,纳税评估工作在较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效能作用。

二、全面提高基层税源管理质量的意义

1.全面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强化税源管理将纳税人的重要经济活动更科学地纳入管理范围,实现了对纳税人经营行为的科学监控,通过更加有效的税源管理活动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努力实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基层税务机关通过对税源管理的不断强化,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税源情况,适时调整税制结构,并针对新生税源开征、调整税种和税率,从而防止税收的流失。

2.全面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税收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可以有效地把潜在的税源转化成税收,进而更好地实现税收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强化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更好地在宏观经济与税收收入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数量模型,既可以更准确地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测算出税收收入规模,又可以更精确地通过税收收入来推算出宏观经济状况,进而评价宏观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全面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依法治税的要求。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税。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能够促使纳税人之间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基层税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1.优化税源管理的制度进一步推进税收立法,提高税收法律层次和强制性。以法律形式加强对税源的管理是确保税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强有力手段。一是要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将宪法中关于公民的纳税义务的原则具体化,并为各税种实体法提供依据,使税收的整体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增加有关税源管理的条款,为税源管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同时在税法实践上要依法“严管重罚”,以保持税法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促使人们依法纳税。三是提高税法立法层次,将一些税收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提高立法层次使之成为税收法律。四是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在税收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把税收管理提高到依法管理税源的高度。

2.提高税源管理层次化、分类化、规范化。针对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分散小额税源的差异,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实行税源的分类层次化管理,以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纳税评估等方式开辟一条税源监控的新途径。建立统一的纳税人识别代码。进一步完善统一的纳税登记代码制度,大力推行国、地税对同一纳税人采用同一纳税登记代码制度,对个人和企业法人都由税务机关分配给惟一的纳税登记代码,明确该代码的使用范围和管理要求,使该代码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信用等情况相关联,以便建立税收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控制。

3.切实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税源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一是积 极探索新型的现代税源管理方式方法,实行税源精细化管理,如把税源监控管理划分重点税源户与一般纳税户、发票购领户与未购领户、盈利户与亏损户、申报户与零申报户等类型加以管理监控。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以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三是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制度,夯实税源基础。税源应由基层税务局的税收管理员按所辖区域分产业、行业等逐户逐项登记造册,各基层税务局总的税源情况应有各局税收征管部门掌握,并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4.完善征管监控系统,加强信息互动。整合信息资源,在现有设备及应用系统基础上,根据税收征管的要求,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联通,做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税源管理网络。加快实现本地区金融、工商、海关等有关部门网络连接,及时、准确地采集外部信息,确认纳税人申报的真实程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税源进行监控。

5.加速税源管理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建设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科技加管理”双轮驱动,从而进一步规范、优化税收征管,提高信息利用水平。这主要包括实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对所有的公民都赋予独一无二的终身识别号码,或者以居民身份证作为纳税人代码。通过立法明确纳税人代码的法律地位,纳税人到银行存款、购买股权、进行股票交易,以及从事雇员工作都要提供和使用纳税号,以便实行源泉扣税。

6.完善纳税评估体系。明确纳税评估人员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和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率、平均物耗能耗等评估指标体系,提高纳税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认真对比分析行业总体指标与纳税人个体指标、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与统计的增加值、实现利润等相关信息之间的差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涉嫌偷骗税的要按规定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7.强化税务检查,加强稽查部门与征管部门的工作互动。各基层稽查局应积极查处纳税人偷逃骗抗税和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协查四小票类案件,牵头组织实施专项检查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日常检查要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及时对纳税人进行辅导,将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建立起征管与稽查的互动机制,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偷逃抗骗税案件,要移送稽查局查处;稽查发现的税收管理漏洞,要及时反馈到征管部门,形成税源监控的合力。

四、结论

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基层税务机关应紧紧围绕税源管理这个中心,在制度建设、体系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继续强化税源管理,注重措施科学有效,不断推进基层税源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健全税收法律体系,解决税源控管不严、涉税信息交换不畅、协护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逐步建立完善综合依法治税体系,实现应收尽收,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 源.我国税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北方经济,2010(4).

[2]吴岿岩.加强我国税源管理的探讨.黄山学院学报,2011(2).

[3]雷炳毅.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推动税源管理科学化.中国税务,2009(2).

[4]方铭辉.借力信息化加强税源管理和监控.中国税务,2009(9).

[5]关云峰,崔孝宗.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税务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