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培训总结

医学培训总结

时间:2023-04-11 08:3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住院医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23--01

医学教育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个医学生从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只获得了在工作中能够使用得上的10%的医学基础知识,其余90%要通过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才能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住院医师接受严格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掌握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我校人才培养,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我校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我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情况

1988年,我校在军内最早参加了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工作。自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工作的通知》以来,学校坚持以临床专业学位为导向,引导住院医师(Resident,R)通过参加规范化培训,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Medicine,M.M.),晋升主治医师(Attending,A),再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Doctor Of Medicine,M.D.),形成了R-M(M.M)-A-D(M.D)两段三站式培训模式。

该模式在2003年正式确立并运行,6年来,我校三所医院共有626名住院医师参加了规范化培训。其中,五年制本科毕业生311人,七年制和硕士研究生315人;已完成培训者239人,正在培训中的387人;参加全程培训的275人,直接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的351人;500人通过了全国医师资格考试;60人通过培训获得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88人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198人完成培训后顺利晋升主治医师,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我校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

(一)领导高度重视。我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末,当全国试点刚刚开始,当时的校领导就决定,要积极参加到试点工作中去。2003年,校党委从附属医院医师队伍的实际出发,为了避免研究生教育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果断作出“住院医师不参加脱产研究生培养,通过规范化培训全面提高临床能力,在职申请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决定。这一做法,在全国卫生系统中是罕有的。但在学校党委的坚持和医院党委的支持下,该规定顺利推行,避免了受训者中途转考研究生而中止培训的弊端,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措施全面到位。

1 基础培训阶段。各医院参照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卫生局的培训细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了具体的轮转计划,涵盖了10个二级学科和18个三级学科。培训前,受训住院医师必须先接受岗前教育,明确轮转目标,熟知轮转计划。医院邀请著名医学专家开设人文讲座,树立廉洁行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医德和良好医风。培训过程中,教研室给每位受训住院医师及培训教员定期发出规范正式的轮转通知,明确其交接日期、下一个轮转科室、报到日期,提醒受训医师及时上交上轮科室考核成绩及科室反馈。

2 提高培训阶段。此阶段的参训医师已明确学科方向,医院针对受训者不同的专业,为他们个体化安排培训计划。参训医师主要在本学科内部和密切相关学科的轮转学习,以期在诊疗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多数科室都安排了一对一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负责受训医师的医疗工作能力及科研工作能力的指导,并定期督促住院医师的学习和工作。

3 学位申请阶段。受训者在完成规范化培训的第一、二阶段后,鼓励他们申请临床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学校训练部和研究生院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安排进入学位课程的学习。

(三)考核严格把关。为确保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得到落实,每位住院医师人手一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册”,由住院医师本人如实填写培训情况,带教老师、科室主任进行核定签字,最后由教研室主任签字核定。另外,根据学校规定,规范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晋升主治医师。6年来,学校和医院机关严格把关,先后有17人因为培训不合格而延迟晋升。

三、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主动适应变革形势。根据国家卫生部部署,住院医师培训将逐步过渡到专科医师培养,从形势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多的变化。实施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是卫生人才建设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主动适应并参与其中。做好住院医师培训与专科医师培训的交接工作,加快推进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

第2篇

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日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将一直推崇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到“培养临床能力型”的教学模式上来。结合西方的医学教学改革经验,日本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开始逐步推广样板核心课程和“PBL”教学模式。从2001年4月起,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供全国各医学院校参考应用。样板核心课程的实质就是要课程之间的联系系统的进行课程整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挑选和改革,重点在加强临床教学,其总体目标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师。根据2005年的调查,日本有66所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另外,日本一些医学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始追求教授内容新颖化、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根本上革新了教学理念、学习理念。PBL教学法病案是线索,问题是平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偏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只充当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角色。其设计思路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PBL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首先它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量当场暴露,并在讨论中加深印象;另外它能锻炼学生文献检索、逻辑推理、查阅资料、总结陈述等多方面能力。1990年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率先实行了PBL教学法,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紧跟其后,其中79所医学院校中有63所(80%)已将PBL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另有13所院校正在计划之中,各医学院校PBL教学时段不同,但所有PBL方案均为与讲座相结合的杂交型。PBL在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对本科生临床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始重视起来,率先引进了PBL教学方法并进行大力地应用和推广,随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对PBL教学方法也开始积极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体制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模式。对于如何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和推广PBL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热点话题,也是难点问题,这需要一批高等医学院校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及一些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科研能力培养。

日本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部分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本科生的科研培养计划被作为必须课安排到第四年进行,各院校首先向每位本科生介绍各个实验室的科研内容、导师及实验员的科研方向,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实验室安排导师介绍自己的实验研究,并与本科生相互交流,本科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导师和相应的研究方向。然后在导师安排和指导下,本科生进行一些简单实验以熟悉实验过程、实验仪器及设备。之后本科生通过对实验的熟悉和文献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每周实验开始前本科生都被要求汇报自己本周试验计划,并且实验室将定期举行研讨会,会上学生向导师和其他实验老师汇报自己实验进展,听取导师意见并进行总结。第四年结束后,院校将组织专家以答辩的形式对每位本科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本科生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我国教育部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比较重视,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基金”等多项基金支持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并且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设立自己的基金支持本校学生的科研项目。本科生首先需要自行联系一位或多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作为自己项目的导师以及数名本科生形成科研团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自己的项目计划书,包括项目内容、时间、预期效果、经费预算等,并向学校组织的专家团进行汇报,经专家审核通过后学校发放经费开展项目,项目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中期,专家组将对项目实行情况听取本科生汇报。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并须向专家组递交结题报告书,专家根据审核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来决定是否给予结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作为必修课,而是在课余时间进行,这大大限制了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但随着国家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视和在资金投入上逐年增加,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会参加到科研项目中去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三、临床技能培训。

日本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见习一般在第四年,实习在第五年。由于在第四年、第五年仍然穿插着基础课程学习,所以临床见习和实习周期相对较长。日本法律规定未获得医师资格的公民禁止进行医学操作。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只能在学生和学生或者学生和老师之间模拟医生与病人进行操作。这明显限制了本科生对临床诊断技能和操作方法的掌握。近年来,随着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的出现,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经过培训后的正常人在临床教学或考试中充当病人,医学生在模拟病人身上进行相应的诊疗操作,病人做出相应的表现,整个过程中,模拟病人担当了评估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我国,第三年下学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临床见习在第四年与专业课一起进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十分严格,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见习和临床技能培训部分可以在病人身上进行,但随着2002年4月4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观点提出以后,患者的权益开始得到充分维护的同时,本科生的见习和临床技能培训资源缺乏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临床技能培训也从科室走进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SP教学法开始推广和应用。但由于需要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充当模拟病人而且培训资源缺乏,目前只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等少数院校开展,且大多数是以“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StandardPatient,SP)的形式进行。

四、临床实习。

日本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要求本科生在第五年开始进入临床实习。平均为40周,共计1100学时左右。从2005年12月开始,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经过临床技能培训后,必须通过公共成效考试(TheCommonAchievementTest,CAT)考试才能进入临床实习。CAT包括计算机考试(Com-puter-basedtesting,CBA)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根据样板核心课程而定。日本的临床实习分为三种:诊疗见习型、模拟诊疗型和诊疗参与型。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实习以诊疗参与型为主。住院医师与实习生组成诊疗小组,实习生参加实际的日常诊疗活动中以提高实习生的临床能力。各高等医学院校对实习生采取观察记录、共用考试和OSCE进行考核。其中半数以上学校采取网络版医学测试(NationalBoardofMedicalExamination,NBME)进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结束后,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临床技能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医学院校本科生一般第五年进入医院实习,时间为一年。实习采取轮转制,学生轮流在各科室实习,每个科室实习三个星期左右。在各科室实习期间,实习生由带教老师一对一指导,并参与到带教老师所在的诊疗小组中,且实习生需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病史询问、病历书写、病人处理和一些常规操作。在每科室实习完毕后,经过出科考试,带教老师给予评定并提出意见,然后科室负责人给予评定合格后,实习生方可转往下一个科室实习。在一年实习结束后,实习医院根据实习生表现,给予评定,评定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五成绩考核和学位授予。

日本各高等医学院校在第六年末自行举行考试,一般为书面考试,也有OSCE形式,但考试内容不同,通过考试者将会颁给学士学位。在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在第五年结束后组织考试。大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的规定,一般要求在五年内各科考试平均成绩及格、实习合格者准予毕业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后安排。

在日本,当年毕业的本科生可参加当年举行的国家医师考试。国家医师考试一般在每年的2月举行,时间为3天,要求必须有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的证书才能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多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必须正确80%以上,选答题根据当年形势而定。考试合格者后授予国家医师执照。根据日本厚生省颁布的法令,强制要求所有获得国家医师执照者参加毕业后临床培训(man-datorypostgraduateclinicaltraining)或称住院医师培训。毕业后培训一般为期2年:第一年培训内科(不少于6个月)、普通外科(不少于3个月)和急救医学(包括麻醉);第二年培训儿科(不少于1个月)、妇产科(不少于1个月)、精神医学(不少于1个月)和社区医疗服务(不少于1个月)。培训机构分为独立医院、协作医院和行政医院。独立医院为各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可单独负责毕业后临床培训,而协作医院和行政医院必须联合培训。经过毕业后临床培训后,他们可选择攻读研究生而进行专科培训成为一名专科医生,也可以直接进入社区作一名全科医生。

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在第五年1月份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被报考的高等医学院校院校录取者,可于本科毕业后进入该院校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未参加“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和参加考试但未被录取者可选择参加临床工作。选择参加临床工作者可在所选择医院进行住院医师学习,并参加“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临床操作部分,两部分均通过者,相关部门授予医师执照和处方权,准予参加临床工作。近年来,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结合国外经验,形成了系统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北京为5年,上海为3年。2013年起,我国将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培训者颁给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受训者通过“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后方可参加临床工作。

第3篇

傅茂恒既是中华武林百杰、朱砂掌大师杨永先生一脉传人,中华传统养生大师张华卿先生的传人,南京医科大学李作汉教授的弟子,亦是台湾脊椎矫正学会创会理事长谢庆良教授弟子,并且先后拜师百病神针大师李柏松先生等十余位名家高人,吸纳总结了现代10余位在中医药、针灸、武术养生方面卓有成就的名家大师毕生的实践经验,悟创以调理人体脏腑机能及气血阴阳平衡为目的,化繁为简、百病通治的“经络复能养生体系”、包涵了道医学、武医学以及自己临床20多年治病救人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针对调理身心衰老健康自助调治方案.

中医传统不可丢

“认为主动的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成果是传统中医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医要生存,必须要与现代科技成就相结合,必须是以临床实践的确实的疗效为立足点,经得起现代科技检测手段的客观评价,仅仅是突出中医的神秘化、玄学化的所谓‘文化中医’将死无葬身之地”。

傅茂恒说,他现在所讲的方法是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法和针灸学、经络学结合、现代神经医学、美国脊柱康复医学的研究成果及日本骨盆医学的研究成果,荟萃古今中外,加之道家内功修炼的精华,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把精、气、神三关对应到后背脊椎的三个节段,重新提升出来的一套新的理论方法,这种方法既源于传统,又源于现实,既高于传统中医,又与现代医学相对接,在整体理论创新的前提之下,真正实现了一套理论,多种方法,知行合一。从理论根源的高度实现了砭、针、灸、药、食疗、各种外治手段的系统整合,有的放矢的相互配合,取得复合性的疗效,实践效果远远超出单一手段。避免了传统中医技术师出多门,甚至自相矛盾的冲突,更加的直观,看得见,摸得着、立即学得会,用得上,解决了传统中医难以复制的问题。

他认为中西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关系,中西医研究的都是人,完全可以互相印证。“中医现在的状况非常不理想,几乎谁都可以说自己懂中医、懂养生,因为中医养生系统没有可以判断对错的量化标准,所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中医发展需要和西医互补,总之,创新与实效才是传统中医学的真正生命力所在,体现出中医的活的灵魂。需要我们萃取中医精华,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现在的傅茂恒在养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把道家、儒家的一些知识融汇到药理养生之中,他要求人们多读《大学》、《中庸》、《道德经》、《心经》等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

中医是最集中保留中国人传统思维知识、中国思维哲学精华之所在,学好中医必须具备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就是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只有回归传统,掌握中国人应有的思维方式,以此理解中医的典籍,才能回归本源,顺流而下理解古典医籍蕴涵的思想精髓,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典籍中的实质和核心。”

养生治病更治人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

强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傅茂恒用这些话来阐述自己对“不衰老”的观点。他说,人到最后都会死,简单的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根本就不能作为不衰老的特征,无病无灾只是延续生命最基本的条件,一个人真正的不衰老,是达到自我内在的完美,特别是对社会的完美,也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死而不亡者寿”,人虽死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在傅茂恒看来,孔子便是“死而不亡者寿”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傅茂恒的观念中,判定一个人是否衰老的关键是在于这个人的内在思想。同样,他认为一个人生病在很大程度上也跟内心有关联,人的内在精、气、神的整体状况改变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万病皆有心念起”,疾病不是无缘无故来,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各种情绪,这和内气有关,之所以有这些变化是因为人的内心有舍不得又放不下的贪念。世上几人可问心?是内在的心灵不纯净了才会有外在的百病缠身,治病是小事,救人才是关键。

当今人们近乎迷信于中医养生,傅茂恒提醒人们,真正的养生并不是通常理解的揉揉掐掐,做做针灸,拔拔火罐,相反这些只是消除病症的手段,养生要从自我的内心修养开始,内心光明、健康了,所谓的“大毛病”也能成为小问题,现在的临床医生更多的是追求治疗外在的病症,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真正的医者不仅要解决病人现实的痛苦,更要帮助病患回归于内心的安宁,这才是真正回报社会、造福人类的大事。

坎坷行走只为医

傅茂恒开设养生培训班的过程并不顺利,一路走来坎坷荆棘。2011年9月起,傅茂恒开始开设公益性的养生培训班。傅茂恒说:“这个事情我一直都在思考完善,一直都在做准备,一直都渴望找到一个平台把自己学的东西传授出去,让大家分享,但就是没有机会,后来想想不能干等,我想能有‘飞机’就飞上天,没有也要赤脚走路”。

第4篇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医学实习生;技能操作

【中图分类号】R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36-02

为了适应临床专业不断发展和医院对医学实习生技能操作的要求,学校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医学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因为在校时学校老师已经反复使用传统的演示教授法进行技能操作培训,有的学生已经对这种传统教学法感到厌倦了,所以在医院实习期间仍运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技能操作培训,除了不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外,更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多方面考量,现尝试引用一种“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新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1],旨在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14年临床实习生,共27人。男生女生都有,年龄20-24岁。所用教材为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第二版)。

1.2尝试教学法的实施

1.2.1课前准备:每个医学实习生随机抽取一项临床技能操作项目,然后各自回去查阅资料,结合理论进行操作准备和操作练习。

1.2.2组织方法:尝试教学法课程:学生先在示教室集中,由授课老师安排操作演示顺序后,学生们进行操作准备。

1.2.3授课方法:通过步骤深入的尝试教学法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1)准备好操作物品。

(2)实习生按顺序开始进行操作演示,操作演示过程中,逐一讲解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3)实习生操作完成结束后,先进行自我评价,尤其容易出错的环节。

(4)其他实习生针对该实习生操作进行点评,指出操作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5)授课老师进行总评价,并作出指导。

(6)操作实习生在听取意见及及时记录要点之后,向授课老师提出问题,以便于完善操作规程。

(7)实习生们一一进行操作演示,并听取同学们和老师意见。

(8)所有实习生操作演示完毕后,授课老师进行总结,给予实习生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9)实习生在听取意见后反复练习,改正之前操作不当之处,达到规范的技能操作。

(10)科教科对实习生规范操作过程进行录制,制作成光盘,方便实习生用于临床技能操作培训考核的“生动”参考。

2 结果

经调查,实习生对尝试教学法效果满意率为100%,实习生对新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非常感兴趣,一致认为比传统的演示教授法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印象更深。

3 讨论

3.1传统演示教授法效率低,学习效果不好

(1)传统的演示教授法,不利于实习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实习生在接受太久的讲解时间后,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因为演示教授法对学生更侧重于单向的知识传授,是接受性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而实习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一定限度,久则易产生疲劳而致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比较强调知识结构,所以对于实习生思维活动会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2)传统的演示教授法,不利于体现实习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式地给实习生传授知识,实习生也是机械式接受,老师活动为主,实习生自主性比较少,这样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从而使其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同时也不能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易发挥。

3.2尝试教学法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尝试教学法更能吸引实习生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动手,注意力惠更加集中,尝试性教学更侧重于实习生自己思维锻炼,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更容易让自己领悟其中要点。能很好克服传统教学法中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2)尝试教学法更加体现实习生的主体地位。实习生能更专注于自己操作,自己也能容易接受其中的细节和操作规范,不再机械地接受知识,实习生自主性更多,不再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不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与老师和同学们有更多的互动互动,容易发挥积极性。

(3)通过尝试教学法规范了实习生临床技能操作后,进一步制作成教学DVD,有利于实习生对除了自己演示的操作项目以外的项目进行查阅,复习。正因为演示者都是实习生互相熟悉的同学,培训印象能更深刻,这样就能够更全面地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培训。

4 总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尝试教学法给予实习生更多动手机会,让实习生更自主地学习,较传统的演示教授法效率更高,学习效果跟好。引用尝试教学法,能让实习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技能知识。

第5篇

关键词:阶段式医学模拟教育模式 临床技能操作 临床思维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44-02

一、阶段式医学模拟教育模式产生背景

临床技能训练作为临床医学五年制和长学制培养方案的一门实践性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和即将参加毕业考试的前期。传统临床技能训练模式注重临床技能操作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较少关注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人文关怀以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一旦投身临床,却无法将学习过的临床技能准确地应用到真实的临床病例中,造成学习与临床工作脱节的局面。

阶段式医学模拟教育模式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不同阶段培养目标的设定,分为临床技能操作训练阶段、临床思维培养阶段和综合素养提升阶段。已经将此医学模拟教育模式应用到58名2010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和68名2011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中,教学反馈效果较好,其中4名学生代表我校出战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荣获佳绩。

二、阶段式医学模拟教育模式

1.临床技能操作训练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学生对需要掌握的临床技能操作项目,达到熟练、完整、规范的要求。根据培训项目的先后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护理操作项目培训阶段和其他项目培训阶段。护理操作要求的无菌观念强于其他临床技能操作要求,首先开展护理操作项目培训有助于学生培养严格的、规范的无菌操作意识。

开展本阶段培训时会出现如下几点疑惑:(1)引入理论知识的程度:该阶段的技能操作培训涉及的理论知识仅限于教科书上介绍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等,不需要拓展延伸;(2)临床技能操作的流程与标准:开展常规教学任务时,可参考教育部临床能力认证系列丛书《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但在备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时,承办分区赛的院校在设计评分标准时,采分点和得分权重可能稍有不同,有必要全面、仔细研究不同赛区的评分标准,尽量考虑周全,避免疏忽;(3)操作的速度和质量:标准的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可有效地避免变形操作,因此在培训初期不可盲目追求操作速度而忽略操作质量。

2.临床思维培养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将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等设计成病例,学生针对病例给予诊断与治疗,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每个病例涉及的考点可安排1至2个,可以设计多个病例涵盖每个章节的全部考点。示例病例如:患者男,朱洪明,52岁,以“腹胀、乏力3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有长期大量饮酒史,4天前自行用药后皮肤出现皮疹,以左侧下腹部为主,表面有渗出。腹部查体:腹部高度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为明确病因并缓解症状予以处置。

开展本阶段培训时会出现如下几点疑惑:(1)学生对于疾病的常规信息如部位、症状、发病程度等没有直观认识,与实际临床情景发生偏离:大部分院校都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设计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是学生了解临床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本阶段可以有选择性地到个别科室观摩特殊病例和典型病例,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3.综合素养提升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反复处理综合性临床案例,通过实际演练,初步具备临床胜任能力。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根据涉及的学科数量可分为学科系统内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阶段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阶段。

综合素养提升阶段是学生大局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综合病例时,学生会出现无从开始、先轻后重、团队协作混乱等现象,导致错失最佳救治良机、救治失败等情况。面对类似情形,培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理清团队协作中队员的角色定位。

三、阶段式医学模拟教育未来可开展的工作

阶段式医学模拟教育模式作为众多医学模拟教育模式中的一种,虽然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能力,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疑惑与难点。如单一模式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下降,临床技能操作标准还需继续细化,客观教学环境落后于先进的医学模拟教育理念等。因此有必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达到提高医学模拟教育质量的目的。

1.设计临床技能标准操作规程,提高医学模拟教育质量

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最初源于企业内各种俗蓟管理认证和产品认证的需要,是行业内部将各项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格式描述出来,用以指导和规范日常工作的规程。[1]临床技能标准操作规范,则是指对临床技能操作流程以及水平加以规范,保证其完整性与准确性。目前,已经有部分院校针对自己总结的培训经验,面向公众分享并设计出版了关于临床技能操作类的书籍。例如陈红教授主编的教育部临床能力认证丛书系列的《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南华大学教授、张秀峰教授出版的《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翔教授和吴静教授出版的《湘雅临床技能培训教程》等,这些珍贵的教学成果对于医学模拟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临床技能标准操作规程,在医学模拟教学的实际开展中,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存在模糊、歧义和混杂的情况。从备战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角度出发,由于同届不同赛区和历届同一赛区的承办院校在设计评分标准时,采分点存在差异甚至互斥的问题,导致参赛院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被保密的往年设计的评分标准,难以最大化地达到推动全国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

2.加强医学模拟教学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搭建高质量的医学模拟教育平台

医学模拟教育的发展与医学模拟教学中心的载体作用息息相关。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设有自己的医学模拟教育中心,装备的医学教学模型包括基础解剖模型、局部功能型模型、计算机交互型模型、生理驱动系统以及虚拟训练系统[2],为医学模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高水平的软硬件操作平台。

高水平的医学模拟教育平台还对医学模拟教育中心的运营理念、内涵建设、师资队伍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严格的要求。运营理念关系医学模拟教育中心开放的专业、设计的课程、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等;内涵建设包括中心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或者作为各级别、各专业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包含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和学缘结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建设则包含数量配备、岗位分工、技术能力等有关情况。

3.改革教学方法,增加阶段式医学模拟教育的多样化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医学模拟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与探讨,包括与PBL和CBL教学模式进行结合:如第三军医大学龚自力对医学模拟教学联合PBL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M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医学模拟教学联合PBL教学模式可有效改善学员的学习能力,同时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等矛盾[3];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林菁艳等认为CBL结合模拟教学与单纯CBL相比,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技能中心蒲丹等研究认为医学模拟教学联合CBL在急诊科进修医师培训中具有可行性和较好的效果[5];还有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进行整合的研究: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冯敏对医学模拟教学进行了优化组合,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达到了有效促进临床教学的目的[6];其他对教学方式进行探索革新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韩加刚等以“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课程”为契机,采用“自我识别”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为基本操作教学探索新的有效途径[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许臻晔对学生实习后期规范青年教师团队进行了实效分析,结果表明经规范化建设的青年教师团队,可以胜任实习后阶段临床医学模拟教学实训课程的授课,并达到理想的效果。[8]

四、结语

虽然阶段式医学模拟教育模式仍存在某些局限性,但较之于单纯的医学模拟教育模式已经具备清晰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目标。医学模拟教学代表一种趋势,一种先进性,未来我们将持续对医学模拟教育作出改进,使之符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更适用于医学教育领域。

参考文献:

[1]刘刚,宫亮,梁艳等.SOP在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中的应用及思考[C].第十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4:103-105.

[2]刘震雄,秦明,王旭霞等.模拟医学教育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415-418.

[3]龚自力,朱h轩,王礼等.医学模拟教学联合PBL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见习中的运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1589-1591.

[4]林菁艳,杨丽娜,何剑. CBL结合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5(3):78-80.

[5]蒲丹,唐怀蓉,陈相军,韩英,贺漫清,赵蓉,周舟,马俊荣,陈敏.医学模拟联合病案教学在急诊科进修医师培训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5(6):1039-1041.

[6]冯敏,李艳霞,孙博等.优化组合医学模拟教学及传统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8):1263-1265.

[7]韩加刚,王振军,翟志伟,李辉,孙继红.“自我识别”教学方法在“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课程”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11):37-39.

[8]许臻晔,耿志超,龚笑勇等.实习后阶段临床医学模拟教学中青年教师团队规范化建设的实效性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51-53.

第6篇

1.1神经外科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及问题

20世纪末,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可,作者所在院校的神经外科较早的引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导学习和获得结论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大量研究客观证据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教学方法日现弊端,需要转变医学教学模式,通过更好的应用科学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如何收集、评价证据并为我所用成为面临的问题。

1.2神经外科循证医学教育的应用及问题

1992年David Sackett教授首先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模式,其后欧美等国开展的循证医学教育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循证医学以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性评价或Meta分析,特别是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双盲RCT的客观证据为基础,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和可信性,使众多临床治疗决策发生了根本的观念性改变。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上述循证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其优缺点有所扬弃,在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论,尤其是注重实证,以临床证据为行动依据,注重依靠证据评价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但目前神经外科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中的循证医学教学内容相对缺乏,神经外科学特别是近年来涉及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和肿瘤学的理论与技术日新月异,许多治疗方法、方案大量出现,所以出现文献报道结果不一甚至相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依靠教师个人临床经验积累、观点缺乏共识甚至矛盾等,较易令学生重主观,重师承,轻客观,轻实证,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神经外科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计划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通过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并综合分析,最后获得合理的循证医学结论,可有效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结论,据此指导神经外科临床实践,对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大有裨益。

2结合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循证医学培训体系的内容和评价

2.1培训体系的建立及具体授课内容

循证医学相关课程培训:①循证医学课程理论授课。介绍文献检索、证据获得及评价方法;②循证医学专题讲座。Meta分析在神经外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实例;③神经外科案例分析。重点选取脑肿瘤目前诊疗进展及治疗方案荟萃分析评价。举办循证医学杂志沙龙(Journal club):①选择相关的新发表的论著作为Journal club交流文献。文献质量由主讲教员把关,以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和讨论热情。②组织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背景材料,准备多媒体资料、幻灯片、手术录像等,提出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并汇报文献。③组织提问和讨论,讨论内容多集中在文中研究方法、统计方法是否得当,文中对研究数据的解释是否合理,文中的研究结果是否有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问题为基础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教学具体授课内容:由1名主讲教员和3名见习课、讨论课授课教员组成教学团队,主要由7个学时完成。具体授课内容:①选取神经肿瘤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疾病诊断、治疗等需要解决的问题;②组织学生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通过EBM网站及其他文献检索途径,查寻最新、最佳证据;③根据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对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并结合病例具体情况,阐述自己的诊断和治疗;④指导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最后提出临床处理方案;⑤密切观察和随访,总结临床经验,对已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后效评价;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的评价。问卷内容包括循证医学教学是否能够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是否有利于临床技能的掌握、扩大视野、开拓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否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是否赞成该教学方式等问题。

2.2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神经外科专科见习及培训结束后,增加循证医学案例分析考核评价内容,使其成为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评价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循证医学案例分析考核评价的结果,反馈到教学各环节,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医学生应用循证医学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作者所在校2009级军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员中,共发出不记名评价表60份,全部收回,并有效。80%以上学生们认为通过引入循证医学的教学法能提高学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很有必要开展PBL结合EBM教学。

第7篇

【关键词】PDCA循环医院感染管理重症医学科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常规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9岁~72岁,平均年龄(60.82±0.63)岁;重要脏器功能衰竭12例,休克11例,脑血管意外11例,消化道大出血12例,内分泌急症14例。管理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29岁~73岁,平均年龄(62.11±0.55)岁;重要脏器功能衰竭13例,休克10例,脑血管意外12例,消化道大出血11例,内分泌急症1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家族性精神类遗传病以及存在沟通障碍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包括生命体征检测、一般性抗感染指导等。管理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即:①计划阶段:成立PDCA循环管理小组。小组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结合重症监护病房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严格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计划。②实施阶段:根据制定的管理计划,组织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熟悉重症监护病房常见医院感染类型、预防措施以及护理技巧,要求临床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并定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设备仪器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③检查阶段:小组成员收集资料,评估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以及临床护理人员培训情况,针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④处理阶段。小组针对前三个阶段的管理和评估评价资料,进行总结,制定改进护理措施,经开会讨论后进行实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环节。

1.3评价指标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对比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8.33%(P0.05)。

第8篇

关键词 全科医学 教学模式 门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2-0028-03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l of general practice teaching out-patient clinic in rural areas

YUAN Meijuan1, ZHU Shanzhu2, GU Jie2, CHEN Haiying1, JIANG Hua1, GU Xiaoqing1(1. Xid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01, China; 2. 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the teaching level of the teachers, Xid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has established Zhongshan -Xidu General Teaching Out-Patient Clinic relying on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in May 2015. After one year practice, the initial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necessity, setting and standardiz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Teaching Out-Patient Clinic.

KEY WORDS general medicine; teaching model; out-patient clinic

随着我国全科医师制度的普及、发展与提高,社会及民众对全科医师的需求日益迫切,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关键取决于全科师资的综合素质。有研究指出,要做好社区带教工作,首先要有一支稳定的、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1]。目前,上海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包括临床教学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两个环节。临床教学基地通常由大学附属医院承担,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但社区基地的教学却存在较多问题:①多数全科师资从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即使是社区业务骨干或重点培养对象,他们的临床经验、医疗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也参差不齐[2]。②许多社区教学基地的带教老师是通过岗位培训、转岗培训或职称考试取得全科医师资格,实际对全科医学的了解比较局限,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落实全科教学计划[3],且传统的教学均以老师为中心,存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现象[4]。③现有全科医生的社会认同度、自我认同度较低。全科医生沦落为“只会开药的医生”。这种情绪也影响到师资带教热情[5]。④全科师资数量上的不足和结构和质量上的缺陷[6]导致其教学积极性差、教学质量欠缺、实践性教学能力薄弱和社区普遍存在的教学观摩场地设置不合理,成为了制约我国全科医师培养的瓶颈。

奉贤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全科医师247名。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于2013年11月成功创建为奉贤区唯一一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教学基地,不仅承担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5+3),还负责助理全科医生培训(3+2)和在岗全科医生实训。中心教学任务繁重,急需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进行探索和创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1994年成立全科医学科以来,始终致力于探索全科医学的毕业后教育(即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7]。2015年5月,中心依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雄厚师资力量,利用现有的教学观摩场地和设备,尝试开展中山-西渡教学门诊,并摸索教学门诊设置、运行和管理方法。

1 全科教学门诊模式建立规范

以本中心为例,开设全科教学门诊需要在教学设备、教学人员、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监督4个方面设置相应规范,以促进教学门诊的标准化和可持续性。这些规范在相似的区域和条件下是可以复制的。

设置规范标准不意味着拒绝创新,实际上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各中心开展全科教学门诊时均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1.1 教学设备

教学门诊需配备全科诊疗室及教学观察室,全科诊疗室不小于15 m2,配备诊查床、壁挂式血压计、测温仪、眼底镜、耳镜、遮阳帘、洗手池、音频采集设备。门口张贴告病员书,便于患者了解全科教学门诊功能、模式,如就诊中需涉及录音、录像,应签署病员知情同意书。教学观察室场地不小于10 m2,配备单向观察玻璃、1台连接声音处理器的电脑及可播放大屏幕的视频设备。

1.2 教学师资、学员

带教师资为三级医院全科专家和中心高年资主治医师,应符合下列条件:大学本科学历、具有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临床业务素质良好,具有临床教学热情和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能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教学对象:①5+3规培医生,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社区实践阶段是全科医生执业上岗的实战阶段[8]。②3+2乡村医生,即3年医学专科教育加2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9]。③本中心低年资全科住院医师。接受带教医生统称为学员。

1.3 教学方法

1.3.1 教学门诊带教

就诊时间:教学门诊接诊时间固定为每周半天。②预约方法:采用预约及随机挂号模式,以初诊患者为主,为保证病种来源与多样性,预约的外科、妇科、儿科患者由医务科协调中心其他全科医师一同接诊。③接诊要求:三级医院全科专家及中心全科医生师资共同带教5+3规培学员、3+2乡村学员和中心低年资全科住院医师。原则上1名师资最多带教2名学员。由学员轮流独立接诊,带教师资进行提醒、指导,如遇疑点、难点,请教三级医院全科专家,全科专家负责观察接诊过程。接诊每例患者时间一般为15~20 min,一般半天可接诊8~10例患者。④总结反馈:接诊结束后进行病例讨论,2名学员简单归纳各自接诊病例情况,由全科专家阐释疑难点,带教师资对学员接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指出其理论、思维方式、处置的缺陷和不足,使其逐渐养成全面、客观分析病情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学员提升临床专业知识和接诊技能,遇到类似问题能够触类旁通。

1.3.2 教学录像回放

教学过程中可分别对2名学员的接诊过程进行录像采集。在当天接诊结束后选择具有疑点、难点、知识点的教学病例进行教学录像回放,通过观看视频直观地了解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再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有利于学员提高临床接诊能力。

1.3.3 教学PPT学习

对接诊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布置下次小讲课题目,以PPT形式展示,于下周接诊结束后由学员进行小讲课,一般每人5~10 min,参加人员包括中心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全科医生。

1.3.4 教学病例整合

每次教学门诊结束后,2名学员应就接诊病例进行病例总结,即门诊病历书写+相关知识点发至带教老师邮箱,由其阅读、反馈并整理后分别发至教学办公室及全科专家邮箱。

1.4 教学质量考核

通过每3个月的教学门诊-教学录像回放-病例讨论-病例总结-小讲课的全科教学模式,对2名学员进行考核,着重考核学员接诊患者是否熟练、诊疗是否规范、医患沟通是否良好,具体评分参照全科医生门诊接诊能力评分表。为保证考核质量,可由第三方担任考核专家,如可邀请区级医院临床教学基地教学师资担任主考。

2 全科教学门诊实践结果

2.1 教学门诊接诊情况

经过2015年5―12月的实践,为期35周的教学门诊共接诊患者233例,初诊病例156例。其中心血管系统患者67例(30%);呼吸系统患者36例(15%);消化系统患者14例(6%);内分泌代谢系统患者48例(21%);神经系统患者12例(5%);泌尿系统患者8人(3%);外科患者19例(8%);儿科患者9例(4%);妇科患者5例(2%);其他包括皮肤、口腔、风湿性疾病、血液、躯体形式障碍、睡眠障碍患者等15例(6%)。

制作小讲课PPT课件60份,涉及心血管系统13份;内分泌系统12份;呼吸系统7份;泌尿系统4份;消化系统3份;外科如急腹症、关节炎、甲状腺癌术后替代治疗等6份;另涵盖皮肤科、神经科、血液科、临床化验指标意义等小讲课15份。病例讨论时间900 min,教学录像回放500 min。

接诊病例中平均每次预约患者5~6例,实际如约就诊3~4例。每例患者平均接诊时间28 min;就诊患者处方总费用11 890.7元,人均药费51.0元; 总检查费用8 155元,人均检查费用35元;药占比68.5%,比同期普通全科门诊下降10%;转诊病例38人,占比16%,比同期普通全科门诊下降20%。

2.2 教学门诊问题

2.2.1 病例数少

按半天可接诊人数为10例统计,33周接诊患者应为330例,但目前实际接诊量仅为233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为:①学员问诊时间过长,问诊技巧欠佳,缺乏逻辑性;②学员对电脑系统操作不熟练,延长接诊时间;③教学师资对带教过程尚不熟悉;④社区接诊病例多为慢性病患者,一次就诊主诉过多,就诊目的宽泛,造成问诊困难;⑤老年患者与学员普通话交流有障碍,导致问诊困难,延长接诊时间;⑥预约制度存在缺陷,患者随意性较大,未能如约就诊。

2.2.2 病种单一

从数据中可看出,儿科、五官科、妇科患者仅寥寥数例,无外伤病例。儿科、五官科患者稀少可能与中心检查设备、专科药物缺乏有关;妇科、外伤患者往往需配备有单独检查室、换药室,而所需诊室与教学门诊所在地有一定距离,造成接诊不便。但最为本质的原因是全科科室功能并未完全转换,仍按照原有专科模式进行就诊,有文献报道,我国的全科医生队伍高素质人才较少,知识结构比较陈旧[10],因此有部分专科患者较少在全科诊室进行就诊。

3 全科教学门诊发展方向

教学门诊的开设志力于提高学员的临床诊疗思维,加强学员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全科师资带教水平,实现教学相长。规范化诊疗能切实降低患者就诊医疗费用,全科专家坐诊能吸引患者到社区就诊,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在第一阶段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山-西渡教学门诊取得了一定的反响与好评,目前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可进行如下措施:①完善预约制度,预约后应于就诊前1~2 d电话确定就诊时间,对于屡次未按预约时间就诊的患者纳入黑名单,减少预约患者随意性;②与其他全科医生互通信息,如接诊中遇到疑难杂症可预约转诊至教学门诊,如此可避免教学门诊的病种单一问题,拓宽学员知识面;③加强预检分诊,如遇到外伤换药病例可分诊至教学门诊,由其中一名学员去换药室进行换药,如有需要,外科医生可协助带教;④增加儿科及五官科的药物品种采购,可聘请上级医院专科医生协助带教;⑤诊疗室添加多功能检查床,有利于妇科或其他外伤患者进行检查;⑥加强学员全科门诊接诊时间,如有单独执业资格,应尽量单独接诊;⑦加强师资理论培训及实践技能训练;⑧定期召开全科教学门诊小结会议,将就诊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⑨应及时听取各方建议,可进行学员反馈表、师资反馈表、病员反馈表的收集,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着重与普通门诊对比);⑩设立教学管理小组并明确其职责,完善全科门诊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师资带教热情。

随着全科理念的深入,社区全科教学势必成为常态,教学标准将趋于同质化,望我中心的这一模式能带来创新思维,有助区域内兄弟单位借鉴。

参考文献

[1] 郝永红, 冯海凉. 社区全科医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1): 11-12.

[2] 韦长元, 李绍森, 葛莲英, 等. 从临床医师到临床教师的培养[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105-106.

[3] 赵洁, 张渊, 黄艳. 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11): 943-945.

[4] 景汇泉, 李军, 孟群.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9): 1036-1038.

[5] 杨静, 鲍勇. 上海市全科医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2, 32(10): 1364-1367.

[6] 杨辉, Shane Thomas, Colette Browning, 等. 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标准研究―学徒式培训的启发[J]. 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13): 1046-1051.

[7] 寿涓, 祝珠. 中山医院全科医学毕业后教育及评估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1): 8-10.

[8] 线福华, 路孝琴, 吕兆丰.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22): 2498-2501.

第9篇

【关键词】检体诊断学;带教老师;实时考核系统;反馈系统

诊断学为一门桥梁课程,是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过渡的一门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1]。包括理论知识和见习课两大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临床基本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诊断技能、防止疾病的误诊、误治至关重要,是临床各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诊断学见习是学生接触到临床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初次接触患者,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检体诊断学教研室的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以本人亲身的带教经历,就检体诊断学见习中需注意的问题加以阐述。

1见习带教老师的相关思考

1.1见习带教老师素质的重要性与理论授课不同,学生与老师的更多接触是在见习课上,见习带教老师的教学意识强弱、带教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甚至一部分理论知识的答疑,也在见习课上。因此见习带教老师的素质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1.2见习带教老师素质的提高措施1.2.1加强教师岗前培训。首都医科大学检体诊断学岗前培训于北京宣武医院进行,达到规范教学内容、检体程序、检体手法的目的,同时学习现代医学教学方法学[2]。医院组织带教师资参加学校举办的师资培训班。能让带教老师,短期内提高带教水平,但是一些查体手法的细节,不能全面掌握。仍需要其他方法来补充。1.2.2院内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不能拘泥于走形式,需要从往年带教经验和经历方面,进行集体备课,分析往年学生的查体成绩,总结学生的常见问题,商量授课对策,统一方法,对教学内容和程序有统一的要求。1.2.3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反馈系统。使新老教师结成对子,一对一传、帮、带。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优良的教书育人的意识,是新教师学习的榜样。同时,新教师具有较新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网络知识,可以给老教师一些启发。1.2.4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反馈系统。学生其实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在以往的带教中,我们发现学生可以发现一些我们认识不到的问题。这些新鲜因素,对于教学改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需要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必要时候需要提交首都医科大学检体诊断学办公室,为检体诊断学的更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3见习带教老师知识更新1.3.1直接参加首都医科大学检体诊断学的集体备课。在见习带教过程中,不同学院的带教方法有较大的差别,究其原因与知识更新速度不同有关,故应让见习带教老师参加检体诊断学的集体备课,而不是教研室主任,只有一线带见习的老师才知道问题所在,为了解决问题就需要真正的集体备课。1.3.2理论知识的更新。检体诊断的见习不仅仅是正常人的查体,而是需要掌握一种手段去发现病变,因此理论知识的更新尤为重要,尤其是临床知识,故需要见习老师在各专业的异常体征方面积累经验。比如:肺部异常体征中异常呼吸音的判断,循环系统中杂音的判断需要带教老师有丰富的经验。1.4见习带教老师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必备要素,每次入病房见习,均需要带教老师充分的准备,无论从患者病历资料的准备,患者及家属的思想沟通,病房医疗安全的兼顾等方面,均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高质量的完成见习任务;见习后的归纳总结等等都需要带教老师的责任感。

2如何引导医学生的思考

2.1不同方法调动不同性格学生积极性新时代的学生在性格方面表现不尽相同,差异程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体制的变化日益严重,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老师讲,学生听”,互动不多,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成绩出现差异化。因此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交流,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同性格的学生调动积极性的方法不同,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需要正确引导,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需要鼓励,主动给予机会,激发表现欲,增加交流沟通能力,展现真实能力[3]。2.2实践活动的轮流责任制见习实践活动对于医学生的能力锻炼是很重要的,为保证公平性以及更好的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在见习活动的我们实施轮流责任制,作到公平、公证,在学生心里塑造“人人平等”的信念,避免给学生贴标签。2.3实时考核系统以往的教学采取期末集中考核,检体诊断学见习内容较多,包括一般检查、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腹部系统、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每一部分要点颇多,如果采用一次集中考核,可能手法的精确性不能很好掌握。因此我们认为授课1周后,实时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教学质量[4]。2.4增加入病房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对于医学的兴趣有促进作用在我们的带教过程中,发现每次进病房,学生的积极性和认真度都明显提升,患者是激发学生“救死扶伤”信念的良好刺激,另外,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多接触患者能够消除学生对患者的恐惧感,消除目前不良医疗环境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一点,可以提高学生沟通的能力,这个是模拟患者不能代替的[5]。

3考核系统的思考

3.1考官的一致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考核,必须有一致的标准,与理论考核不同,见习考核受考官主观性影响,因此在考核方面,我们需要对考官进行培训,知识更新,统一标准。避免学生不知道“谁是对的”。以往的教学中,带教老师教一套,辅导老师辅导一套,考核老师点评一套,套套标准不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认可度。3.2考核后的反馈系统分数不是目的,考试对于老师老说,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因此考核后的问题反馈,尤其是共性问题的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个性问题,需要单独与学生一对一再次辅导,不能选择放弃。总之,检体诊断学是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十分重要的课程,是医学生所有临床学科的基础,对医学生成为一名称职的医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优质的完成检体诊断学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黄跃芬.关于检体诊断学实践技能教学的改革和探讨[J].淮海医药,2009,27(3):273-274.

[2]张健,刘玲玲,刘力戈,等.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病案,2011,12(2):65-66.

[3]翁一洁,江丹贤.检体诊断教学方法新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1196-1197.

[4]熊梅,谢来燕.通过诊断学教学开启临床医学宫殿的大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175.

第10篇

关键词:中医类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现结合吉林省及我校情况,将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做以总结,以期为工作推广提供依据。

1.背景

医学终身教育包括本科基本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在我国毕业后教育包括了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占据了医学终身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含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形式均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必经阶段。但二者之间同时存在一定矛盾,后者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卫生部出台,与前者之间衔接不够,相关制度间有所重叠又不统一;同时二者之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否定,如一些省市、医院要求研究生毕业后重新进行住院医师培训,而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可允许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却仍要再经过3年的培养。因此为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应用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在住院医师培养中实现在职研究生教育与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创建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统一的医学教育制度,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在上海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改革试验工作”,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了“4个相结合”和“4证合一”的改革思路与做法,但两种制度的结合仍然存在若干冲突和矛盾,同时,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考虑较少。

2.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与实践

长春中医药大学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2001年获准开展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及培养。2013年经请示,省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厅学位办已批准为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试点单位,经多方讨论研究,制定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探索,为吉林省推广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2.1明确报名条件,做好新培养模式宣传

在改革试点中,始终紧抓改革关键点,一定是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报名人员必须为被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的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医学本科的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到培训人员招录与研究生招生相结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临床轮训不少于33个月,因此被招录的学员在9月份须进入轮训基地,故在研究生招生复试过程中,通过网站、发放宣传页、答疑等形式在考生中做好宣传,使考生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及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解决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报名、招录及进入基地轮训的时间问题。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研究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指导者,导师是否积极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对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培训基地通过宣传板展出、会议政策讲解、导师培训等形式在导师中做好宣传,使导师支持并深入思考、合理安排研究生(学员)学习与实践。

2.2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新培养模式开展

为保证各项工作资金用度,对新培养模式的运行申请划拨专项经费,做好资金预算,学员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进入基地,接受面对面理论授课、网络自学、临床轮训均在基地完成,而培训基地临床实践氛围很浓,很少有理论授课的专门教室,因此有必要开设专用教室、专门网络课程平台,保证学员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体系;新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度,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用宿舍,保证培训时间要求与学员生活;首批学员在改革试点阶段独立成班,他们有着与其他研究生不同的经历与须解决的事宜,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门负责人,保证学员管理、上下沟通与服务;学员相关科室轮训占据了临床轮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因此规范带教教师带教形式与程序、提高带教质量才能保证学员培养质量。

2.3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推动新培养模式

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一线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需要决策者的政策支持,因此建立一线专门负责人、培训基地与学校项目负责人、中医药管理局与学位办项目负责人的三级联动机制,根据事宜难易、涉猎层面等情况分别在不同层面得到及时讨论、解决。

2.4采取多元培养方式实现“二个相结合”

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等)、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我们将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理论课程体系在晚间及周末面对面讲授或使用网络平台自学,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与住院医师理论教学相结合。

各个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医院后,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实践训练和各项考核,研究生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长春中医药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试行)和《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指导医师和导师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年度考核以及研究生中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及参加结业综合考核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依据;在临床轮训过程中增设实训教学环节,夯实临床基本技能;中医的传承教育是学院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中更能体现师承的重要性,因此对学员在培养中要求每周跟随导师出诊一次。实现 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通过以上培养方式使学员达到二者要求的专业素质于一身。

在上海的改革试点中,要求做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在我省的试点过程中,采取了保守策略,达到各自标准分别获得相应认定,取得不同证书,同时达到标准获得四证。此举能推动研究生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积极性、能保证稳定性。

第11篇

新生儿专业是儿科学中建立最早和规模最大的专业,新生儿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以及知识运用脱节是儿科教学的突出问题,由于临床医疗质量监督的特殊要求、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以及新生儿科学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对新生儿学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理论程度,对新生儿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技能的培养及知识的拓展运用。在其他相关临床学科的学习中,同样的状况并不少见,这也使得很多医学生走出校门即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医学生对于新生儿疾病的了解停留在课堂讲授的层面,缺乏调动学生主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学习的手段;(2)《儿科学》课程设置中缺少对于新生儿相关技能培训的安排,没有直观的教材和生动的专题对于新生儿疾病相关技能的运用做详细阐述;(3)缺乏针对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学习新生儿学的社会人文科学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搜索、总结、调研的意识不足。

2STS教育意义和作用

STS教育{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该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诞生以来,在全球各大高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广。自上个世纪末引进国内后,在医学教育学领域的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STS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科学教育要着眼于现实的世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要学以致用,要涉及当地与医学相关的事物或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现有基础渗透

STS教育思想,实质就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通过新生儿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医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在讲述新生儿学基本概念和病理的课程的同时,应适当介绍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二是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新生儿科学发展促进人类健康,推动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需求又为新生儿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所以,现代新生儿学作为临床学科,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是我们也应该尝试渗透STS教育理念,将医学知识和社会生产及生活现象相互联系;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发散式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技能和知识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和教学现状,我们在临床医学《儿科学》课程新生儿学的教学中,建立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新生儿学STS教育专题,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的习惯,继而规范临床见习课程中新生儿相关技能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鼓励临床医学生开展社会人文科学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新生儿临床疾病的现状调查,并可能对临床医学中其他课程的STS教育的实施也具有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讲授法和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生儿疾病知识的同时,一并渗透STS教育观念,使学生了解STS教育的内涵,并开始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在课后利用在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心得以论坛发帖或讨论的形式,反馈到教师处。

(1)制作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各个专题:搜集资料,制作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窒息、黄疸专题、新生儿复苏、氧疗后ROP专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回肠造瘘术专题、新生儿早期信号专题、新生儿口腔功能异常专题、新生儿先天性甲低、唐氏综合症专题、新生儿唇腭裂、外耳道闭锁、多指专题、新生儿静脉内应用造影剂过量专题、新生儿输液液体外渗导致的腔隙综合征专题、静脉营养液引起的新生儿组织坏死专题。教学准备是一个非常严谨和复杂的过程,对于题材的挑选,不仅要根据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现状乃至国情,并且还要考虑到本教研室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基础,因此,我们选择的专题必须是临床常见、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生儿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我们有足够的临床病例及治疗经验,配合教学的实施。

(2)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课程完成对专题的总结及: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整合,完成相关专题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的制作,将专题在网络课程中。多媒体制作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将本身技术性很强的临床新生儿学融入多媒体中,对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资料整合编辑,选材以及教学设计很重要,后期制作也需要有相当的医学美学基础。我科已有网络课程系统,可供数百名学员同时在线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答疑及考试,课程网站中的论坛作为开放的交流区,为师生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组织学生利用教室和宿舍的计算机终端自主学习相关专题:仅仅通过授课和被动的阅读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无法得到实际的增强。这和教师的引导及督导作用不够息息相关。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无法抵制网络中无效信息的诱惑,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和小说阅读中。对于真正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往往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因此,我们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这个高效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监督导其学习效果。网络课程中在线时间的控制,自学笔记本、知识点习题以及在线自测等一系列教学手段,都为教学督导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且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而在网络课程中,即使通讯软件的使用,则更好地将我们的网上教学从一代、二代的被动和延迟交互模式,逐渐过渡到同步教学的模式。

(4)利用儿科技能培训室,以PBL教学法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上进行技能培训:目前,临床医疗质量监督要求严格,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再加上新生儿学的特殊性,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不得不依赖模型和教具,儿科技能培训室便应运而生。许多在真实人体上实施的临床操作都可在高仿真的模型上进行,例如心肺复苏、误吸急救、气管插管、胃肠减压、导尿、清创、缝合、穿刺、输液、腰穿、骨穿、胸穿、腹穿、脐部护理等操作都已一一实现。我院已经建立的儿科技能培训室(临床技能培训室),包括标准化新生儿、新生儿护理模型、新生儿复苏模型、新生儿静脉穿刺模型、抢救台等。其适用于学生技能操作训练和考试,解决了学生临床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成为理想的教学辅助工具。对于临床较少能实践的新生儿疾病的查体、护理、静脉注射、心肺复苏等一些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可以在技能实验室供学生反复训练,促进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技能培训中,教师在讲解操作步骤和示范教学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在该过程中,我们将PBL教学法贯穿始终,以模型模拟的疾病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整个操作中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整体的概念,对于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把技能培训当作单纯地在模型上重复机械的动作。

4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前景

新生儿教学渗透STS教育在现有基础上,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相关设想如下:

第12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中医医院;实践

继续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终身性、连续性医学教育,目的是使广大卫生技术人员能快速了解医学科学的前沿动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是医疗机构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结合《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的方针政策,以医院作为中医医疗集团抓手,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我院为核心,辐射全省的中医药网络,并在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医院,同时为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总医院、云南省针灸推拿康复医院、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也是全国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每年除承担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承担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护理、检验、影像等业的教学与实习,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2012—2014年间,获准并举办国家级项目29项;获准并举办省级项目41项。同时积极开展医院继续教育活动,平均每年开展45次院内讲座,接收进修156人,基本可以满足全院继续教育培训需求。此外,教育经费占全年收入比逐年提高,2014年占比1.14%。

2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

2.1医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医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升诊疗水平及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医院党委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推行以继续医学教育为基点,提升学历教育为出口的政策导向,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医院设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安排专人管理,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定期、不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相关会议。在执行继续教育相关管理规定时,院党委行政统一思想,真正落实了继续教育不合格职称晋升一票否决的制度,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并纳入医院规划及规章制度中,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是继续医学教育得以持久、深入、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2012年以来先后10余次修订了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制订和修改继续教育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要求。规定所有人员每年总分必须达25分。①临床医学(含中医)、检验、影像、药剂等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分具体要求为:副高级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分。I类学分不低于15分,且国家级I类学分不低于5分,远程学分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推广项目除外,以下类同),II类学分5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中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I类学分不低于15分,且远程学习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II类学分5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I类学分不低于10分,II类学分10分,均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②护理、公共卫生类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分具体要求为:副高级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分,I类学分不低于12分,且远程学习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II类学分8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中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其中I类学分不低于10分,且远程学习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II类学分10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I类学分不低于10分,II类学分10分,均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对院内继续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了特别要求[2]。在制度落实上,不断规范继教对象及学分审核、登记、验证等环节,逐步完善继教工作的过程管理。同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约束力与强制性,保证继教工作有序开展。并将继教项目的申请、举办、全员培训项目达标率、合格情况等与科室年度考核、晋职晋级、任期考评等实际利益挂钩,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2.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样化

双轮驱动院内外人才培养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培养对象的不同,遵循启发、互动的教学理念,突出理论、实践与实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采用启发式、案例讨论式、互动式及邀请院外知名专家到院开展学术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医院长期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系列活动、名医讲坛等中医课程以及法律法规、心理培训、科学前沿等课程,营造良好的中医学习氛围;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临床实践,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医学人文关怀”针对性开设人文知识、伦理道德学习。并通过临床技能模拟实验课程的学习与掌握,让来院临床实践各类人员“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全程临床”,还针对性的开设了社区实践、门诊跟师等2个环节的临床实践,并开展特色教学,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双语教学、“小老师”计划等课程,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全科医师、骨干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才培养,采取带教老师与受训学员的角色互换模式培养。

2.4传承与创新

名医经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了进一步将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全面有效、真实客观地予以保留,实现传承与创新,建立名医工作室,规定了名医工作室的遴选程序,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工作任务与工作要求及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职责;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室、观摩室、资料室。同时在名医馆选定房间安装一套摄录系统,可实时记录名老中医药专家带教情况,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经验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及教学中。出版了《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系列丛书,全套共13册,该系列丛书详细记载了名老中医医事传略、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跟师心得、体会与临床应用,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整总结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擅治常见病、疑难病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20种,并推广运用于临床及我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疗效显著,社会反响好。

2.5完善软硬设施环境搭建现代平台

为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支撑条件,设满足100人以上学生上课的大教室3间,示教室28间及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移动多媒体设备。医院图书馆有藏书2万余册,每年订有各种期刊250余种,位于院本部备有60台计算机,可供职工、进修、实习人员上网学习。同时备有专门的临床思维训练及评测系统、医学在线考试系统及医院科研、教学、继续教育、人员技术档案专业软件。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启用为远程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使更多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就近、方便地参加和学习相关的卫生技术知识。

2.6因地制宜标准化培训

积极开展面向全省,乃至基层的云南省中医药标准化培训为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满足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实施推广等工作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发挥中医药标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根据国家中管局《关于印发2012年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标准化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法监政法便函【2012】20号、《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卫发【2012】553号、《云南省卫生厅关于下达中央补助我省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云财社【2012】87号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3年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云南省中医医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省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首批42个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之一,自2012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以来,积极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知识推广培训,对标准化的发展形势、标准化相关知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中国标准化运行体系和国际标准化运行体系、中医临床指南评价技术和方法、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定方法学、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应用、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推广,并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也为大家指明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标准能力素质,培训了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医院共举办了云南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骨干专业人员培训、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实施推广培训及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实施推广培训8期系列培训,完成了2500多名人员的培训。立足中医药标准化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基层医生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培养中医药标准化技术骨干。

3中医医院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3.1变被动为主动转变观念

目前,在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上,仍然存在高职人员不再受职称晋升限制,医务人员对学分获取途径单一,学习过程存在重学分、轻学习的现象,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提高认识水平,加强观念转变,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同时医院要通过奖惩并举、激励引导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学习新业务、新知识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2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改革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并在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学习及学分审验平台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借助远程医学教育模式的开启真正使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体现了“按需学习”的教育理念,合理解决了工学矛盾,并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3]。

3.3健全制度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规范管理是继续医学教育运行的关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的流程及规范制度严格管理;加强学分管理,注重学习效果,严格学分审验的每一道关口;建立科学、合理、实用与竞争、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作为衡量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务必健全考核评估体制,完善项目质量控制及反馈机制。

3.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经典与医学前沿为导向,丰富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内容名老中医经验及中医经典的学习在各中医医院中已逐渐淡化,为此,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必须在内容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各类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因此,需要我们继续推行“跟名医、学名师、颂经典”及引入中医药标准化培训,不断在授课教师、授课内容上下功夫。结合三基知识系列讲座、前沿学科进展及开设公共课类课程学习(心理、人文、传染病防治等),通过专科间的沟通与交流,优化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医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为中医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迈向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海涛,陈自强,彭霞,等.综合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医学,2007,36(2):116-117.

[2]王红英.医院继续教育项目学分管理的问题与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