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教育的概念

安全教育的概念

时间:2023-04-11 08:3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教育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教育的概念

第1篇

一、安全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劳动大词典》:安全是指不发生导致人身伤亡、职业病、设备和财产损失的状态。笔者理解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保证,是人类与生俱有的概念。人类要生存就要克服、避免威胁生命的种种不利因素及危险,争取安全的生存环境,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所以说安全与人的生命、财富、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生活、生产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保存自己,延续生命的手段。

二、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观点

技能训练中心的安全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正常教学的安全措施,安全技能及安全教育。二是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培训。他们都必须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

1、预防为主。要高质量地完成技能训练及教学任务,必须走预防为主之路,这是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进行任何的教学和训练,从理论和客观上讲,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都可以通过各种防范措施来消除隐患,或把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限度。

2、安全第一。“安全第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体体现在:在思想上安全高于其它工作;在工作中安全重于其它工作;在安全知识更新上,安全知识学习优先于其它知识学习;在考评上安全严于其它考核工作;当安全与教学和训练发生矛盾时,安全优先。因为安全是我们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础。

三、加强安全教育

所谓安全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培训。

1、思想教育。思想上的安全认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长期安全学习和安全理念知识灌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我们现行的只对学生进行短期安全教育的方法需要改进,要让安全教育贯彻整个实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始终。最终达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形成一种安全风气。

2、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的教育除掌握一些普遍性的安全知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安全知识。例如要掌握一些日常的安全防范知识,防震知识,防水,防电以及意外伤害

的知识,一旦发生危险应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等等。这些安全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安全教育这条途径。

3、应急措施及逃生的训练就是很好的安全技能训练,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技术部门的一致肯定。而校园事故,如果广大师生训练过成中的应急措施,也许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四、搞好安全教育的措施

1、安全教育要从习惯抓起。习惯一旦形成具有很大的惯性,好的习惯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而坏的习惯就很危险了。。

2、有计划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要做好年、月、周、课时的计划。计划中要有学习时间、有主讲人,并按照计划逐项实施,杜绝学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概念,教育管理

近年来社会上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与高校相关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事故等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影响了在校中职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然而,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仅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

一、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概念

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策等为依据,以促进中职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育等为教育途径,使中职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二、中职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需要。从以往高校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来看,中职学生一方面容易成为伤害案件中的被侵主体――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伤害案件中的施害主体――施害者。在实施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更需要培养中职学生安全责任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会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中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中职学生安全教育入手。

(二)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中职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职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因此,加强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大学校园从封闭式逐步转化为开放式,校园与社会融合进一步得到加深。尤其是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得高校中人员结构变的更为复杂,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被盗、被伤害等案件有随时发生的可能,给在校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中职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强中职学生安全教育。

(四)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当前中职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普遍形成了较强的唯我独尊意识与较弱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较弱的承受挫折能力,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反差。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三、中职学生安全教育“重与轻”现状

(一)重管理,轻教育。随着校园安全事故的频发,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认识到中职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上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的投入,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往往被人们忽视。

(二)重形式,轻内容。当前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重视并得到强化,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旧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

(三)重事后,轻预防。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未雨绸缪,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只有做好校园安全预案管理,加强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却并非如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卫处处长王有洪曾指出,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三个阶段,但传统的观念,使我们更注重“惩治”而忽视“防范”,注重“事后处理”、忽视“预案管理”是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普遍现象。

(四)重行为,轻心理。在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关注的是中职学生的行为是否遵纪守法,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异常状态常常忽视。发生在高校的类“马加爵事件”,却往往是心理疾患引起的。

四、中职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四重视”

(一)要重视中职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健全。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确保其效果,就必须做到健全制度,落实责任。首先,要完善安全领导组织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再次,要建立安全教育监督机制。

(二)要重视中职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明确了高校在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中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然而,在现行中职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中,高校普遍侧重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对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很少,如有也仅仅是停留在说教层面。如今,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构建“安全知识教育+逃生技能演练+安全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使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安全素质。

(三)重视高校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编制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制度,对于提高高校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构建平安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3篇

作者简介:张娜 (1982-),女,河南濮阳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摘 要:介绍了生物安全教育概念和内涵,分析了生物安全教育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相关性,首次提出在中医院校开设生物安全教育的初构想。

关键词:生物安全教育,医学微生物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医学微生物学》是高等中医院校本科生培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部分。由于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笔者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学时安排紧凑,实验课多是将实验材料提前准备好,由学生按照步骤开展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效果一般。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事件、禽流感事件、布氏杆菌病事件、流行性出血热事件等,使高校的生物安全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1,2],进入高等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由于其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要关联性,笔者首次提出了将生物安全教育引入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构想。

1生物安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处理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对人体危害的综合性措施,生物安全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生物安全教育是指通过学习生物安全相关知识达到保护医疗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以及周围环境的目的[3]。医疗工作者、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学生都容易接触一些生物样品,如血液、体液、组织、菌液、培养基等,这些都是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随意处置这些生物样品,将对接触人员以及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生物威胁。因此,开展生物安全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在本科生培养阶段树立生物安全意识,有助于进行医疗卫生和实验室相关标准操作。

2生物安全教育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相关性

医学院校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医学微生物学》有重要的相关性,都是以微生物概论、微生物形态生理、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消毒与灭菌等,为基础内容,在《医学微生物学》现有课程基础上教师容易向学生引入生物安全的概念,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

3生物安全教育的初构想

3.1 教学准备

对许多医学院校而言,生物安全是一种新兴内容,又是备受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内容,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可以被我们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要针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有所取舍的借鉴其教学经验。为此,要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专家成员从新编排现有《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加入生物安全教育的章节,组织授课老师集体学习,安排试讲,加强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可以结合国内外突发的生物安全事件进行导入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教学内容

生物安全教育涉及内容较多,针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内容上有所取舍,侧重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重点阐述实验室中的个人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等级划分,实验室规范操作等内容,教材可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实验室生物安全》一书[4]。

⑴生物安全概论:介绍生物安全的概念、历史发生的由于实验室微生物感染引发的重大的生物安全事件,介绍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经验,以及我国颁发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⑵实验室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实验室常见对人造成威胁的病原微生物,针对微生物危害的实验室安全等级的划分,介绍在相应级别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规范。

⑶人员自身防护:介绍进入实验室后人员的自身防护,应按照要求穿戴工作服、口罩等防护工具,当操作对象具有高度传染性时,应在生物安全柜、或隔离器等设备中进行。

⑷突况的应急预案:介绍在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时,如何采取快速有效的应急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恶化。

3.3考核形式

生物安全教育将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章节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专题论文两部分,请相关教师设计,安排,使考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灵活运用,主动查阅文献,获取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生物安全技能。

4结语

生物安全教育与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验、实习、以及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都密不可分,了解生物安全,避免由于无知造成的职业暴漏,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生物安全教育是使医学院学生受益终身的一门课程,需要引起社会和教育者的深刻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冰雪,王峰,吴丽圆,等.亟需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114-115.

[2] 董智强, 罗雷, 王玉林,等.广州市某高校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14-16.

第4篇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因此,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止受到伤害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重于泰山,防范胜于救灾,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结合物理教学谈几点做法。

1在学习基本概念规律的过程中进行安全教育

概念、规律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其中潜藏着很多进行安全教育的因素,如在学习《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引导学生分析爬山时适宜穿什么样的鞋,为什么?冬季路面结冰时,在冰上洒些渣土,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又如在学习《压强》时,让学生讨论,若在冰面上滑冰时,突然听到“咔嚓”一声,应怎么做?不小心,陷入了泥塘中,为什么越动陷的越深,该怎么办?再如学习了《浮力》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人在水里是要下沉的,千万不要去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地方游泳,不会游泳要使用救生圈,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概念规律,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安全意识。

2在实验中进行安全教育

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渠道,如在进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引导学生讨论实验需注意的问题,如实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被开水烫伤;要正确使用酒精灯,防止酒精着火;避免烧坏等玻璃仪器损坏划破皮肤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又给出了若万一出现上述情况应如何处理,又如在《组装简单的家庭电路》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闸刀开关为什么不能倒装;用电器的开关为何要接火线;螺丝口灯泡的螺旋套为什么接零线;大功率用电器的插座,为什么只在火线上接一根保险丝等,这样,学生既培养了实验能力,也受到了很好的安全教育。

3在习题中进行安全教育

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在学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学生分析:“铁路部门在站台的两边画有警戒黄线,当有列车通过时,严禁行人在铁道边黄线内行走或停留,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了快速行驶的列车周围空气流速增大,因而周围气压减小,行人靠近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容易被卷入火车轮下,又如在学习了《惯性》后出示题目:“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与伤害,是与物体具有惯性有关的,为了减少此类事故的再发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要求和措施,就你所知,请写出任意两条,”再如学了《透镜》后讨论这样一题:“小红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矿泉水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安全意识。

4在物理实践活动中进行安全教育

物理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巩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安全教育的内容,我们开展了题为《安全用电,人人有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如不爬电线杆、变压台,不晃拉电线;不在家里或宿舍里私接电线,不乱用大功率用电器;不用湿手去接触开关、灯头;不在电线附近放风筝、钓鱼;发生火灾,要赶快切断电源,不带电泼水救火;有人触电要赶快切断开关或用干燥的木棍竹竿将电线挑开,迅速使触电人脱离电源,并进行抢救,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在班内校内交流展览,向自己周围的人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另外,针对夏季是雷击灾害的高发期,我们开展了“防雷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了解防雷知识,学会自我保护,增强安全意识,并自觉进行防雷宣传。

第5篇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学校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有很多学者研究这个新课题,一般来说,学者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而国外的专家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学生远离、暴力、自杀等等教育。而本文探讨的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合理躲避自然灾害,他人伤害、交通事故伤害、食品安全等等,另一方面,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要让学生学会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

 

二、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国外的生命安全教育发展的很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并且他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国外的生命安全教育很关注健康、关怀生命,这种观念也逐步在全球得到推广,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随后的研究中,学会生存、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被日益强化,并逐步纳入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在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凑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三、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联系

 

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需要身体身体操作性,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来说,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并且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四、学校体育教学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并且与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契合的。“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上和教育观念上,都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体育教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学校应当回归体育教育的本性,以“以人为本”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思想都是学校体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源于生命,这都要求学校体育功能要实现向生命的回归。

 

2.建立优秀的体育教育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应当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教师要当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技巧,在科学合理组织教学、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避免课内出现安全事故,同时需要掌握并传授大量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3.合理利用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在体育课理论教学中,要合理利用体育教学课堂,安排一些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利用室内体育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教会学生多种基本生存、逃生、自救、救人技能等本领。例如,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灾情场景,让学生判断,这种灾情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思考遇见了该怎么办。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出险情到来时的预警、怎样迅速撤离险区以及常见自救与互救方法,教育学生身处险境时,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求生的成功。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通过观看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资料,教育学生如何在艰难的情况下都拯救拯救的生命,以积极的心态和采取力所能及的方法对待困难与挫折。

第6篇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两个比较相近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讨论的前提下,首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考察,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两者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通常情况下,生命安全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因此,生命安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教育的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部分。对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了安全教育,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基本技能,懂得并运用其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对社会来说,通过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使受教育对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效保障国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安全,也促进了社会变化和发展。1968年,美国人J.DonaldWalters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阿南达学校,在该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实践经验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在书中最早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安全进行教育,即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主体,运用情境体验、运动和身体练习等基本手段,按照年龄段和活动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现场模拟等手段,传授给学生面对各种危险情况的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并强化学生野外训练的能力及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能力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状况、后果以及预防措施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在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体育教师为承担主体、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使学生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确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作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让他们远离危险,健康地成长[1]。通过对很多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虽然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名称、形式或者手段,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体育课这个共同的平台来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虽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非只能通过体育课这唯一的途径,但是采用体育课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绝大部分是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虽然很多的安全教育内容并没有完全的渗透在体育课程当中,课程内容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但有一部分与体育课很好的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其安全教育的内容,达到了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作为信息化、全球化和需要综合性竞争能力的时代,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未来世界只有全面发展的才有可能成为最成功的劳动者。但是纵观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因为教学压力大、学校设施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逃生能力差,无法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导致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事实证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它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如此巨大的中小学生伤亡数目,其背后有太多的原因,暂且不去追究其它,只考虑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就可以发现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绵竹市富兴二小13岁男孩杨阳利用学校教授的逃生知识成功逃过了这次灾难;另外在电视新闻中还介绍了一个班的学生在地震时无一死亡,只有几个受了轻伤,究其原因,是学校上午刚刚进行了怎样防地震的知识学习。一个个10多岁的孩子,在地震时能够保持镇定,利用学习的防震知识逃出来,有的学生还是顶着桌子出来的[2]。

由此可见,仅仅一两次课的学习就能够挽救很多鲜活的生命。为此,在学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家庭一个孩子,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就会对家庭造成致命的打击,这也迫切地要求我国开展安全教育。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安稳,从根本上高度重视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一项重要课题。雅斯贝尔斯[3]在《现时代的人》中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事业,在这事业中,被迫加入这个劳动过程的人类所寻求的无非是他的直接自保冲动的等价物。”他认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的冲动。李力研[4]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健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保护是人的生命基础。因此,学校的体育课程不是为了练习几个项目,为了考核,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即身体的自我保护、身体的强壮以及使个体具有生命力。学校体育课程既具有学科性的特点,又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并且它还以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体育课程除了具有强身健身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它除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避免外在环境造成的各种伤害之外,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5]。因此,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我们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体育课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今后研究与贯彻的重点内容。#p#分页标题#e#

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又是实现学生“全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然性。把生命安全的教育逐步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和集体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实现健康、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这正是人类在展开自身的生活、推进自身的生活,是人类大踏步地走向未来的象征[6]。就目前来看,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开发,能够充分地体现对于人本主义理念的追求,还能够直接影响学校其他相关课程的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够决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其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课题,许多国家都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东南亚国家等就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关的防震防灾教育。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还可使体育教学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作为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以身体运动技能为主的课程,体育课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就需要保证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而就体育课来说,由于它大都在室外进行,首先就为各种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间难过了必要的场地、器材等,便于学生进行实战模拟;其次,体育课还为逃生自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足够的时间;第三,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逃生自救是相互兼容的,例如田径、体操以及武术等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方便逃生技能教育项目的开展,上述都是体育课在逃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二者教学目的的相似性学校体育是一门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广大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的身体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7]。

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一,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学校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卫防身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实践能力、预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方法;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优良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困难面前的互帮互助,学会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体会无助的痛苦、互助的快乐和生命的可贵[8]。综上可知,学校体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二者教学作用的统一性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且,二者的教学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互通性。

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各方面的生理机能,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树立其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在传授学生基本技术和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情景及环境变化的亲自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在困难环境中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学校体育课程是传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而生命健康教育是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二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别人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合作,体验受教育的过程中角色的亲身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协调相互间人际关系的能力。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不仅在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相似性,例如他们都可以利用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配合结构教学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7篇

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随着工厂不断招收新员工,为工厂注入新鲜血液,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已成为各级领导的日常管理主要工作之一。新进人员刚刚进厂,对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做好安全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工厂在每批新进人员上岗工作前,把安全生产思想教育,也就是安全意识教育,作为“三级”安全教育主要内容之一。近几年工厂一直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三级”安全教育。

    思想教育。包括安全生产的概念、安全生产的意义;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与作用,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育。通过对新进人员进行安全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安全生产这个客观事物,掌握和明确什么是安全生产,什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保证安全生产为什么一定要制定各项政策,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运用新的技术等等,只有在思想上对安全生产建立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新进人员以后更好的安全生产打下好基础。

    安全生产感性教育。根据新员工的心理特点,仅有安全思想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安全生产感性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促使新员工对安全生产建立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新员工自进厂那天起,他就是工厂的一员,分到工段、班组后,就是那个工段、班组的成员,所在分厂工段、班组获得的荣誉,也就是自己的荣誉,但是安全生产与集体的荣誉也是密切联系的,出了事,即使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评不上先进,所以作为集体的成员要有集体荣誉感,为集体争荣誉、做贡献,总之,利用情感教育,要用个人的安全,集体的荣誉等来促使新员工对安全生产建立良好的情感和情绪,共同搞好安全生产。

    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和违章违纪教育。“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这是搞好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对新进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中,一定要把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不违章作业,并且随时要制止他人违章作业,积极参加各项班组安全活动并爱护和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工具以及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责任,宣贯到位,教育员工要时刻牢记严格履行。

    抓好遵规守纪教育。“国有国法、厂有厂规”为维持工厂生产的安全秩序,工厂根据生产状态,制定“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作为管理者,在新进人员进岗的“三级”安全教育中必须把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宣贯到位,要求新员工严格遵章守纪,做一名合格的员工,新进人员遵章守纪是每个员工的应尽义务。

    鼓励新员工积极及时参与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使他们认识隐患排查的重要性,并掌握排查隐患的技能。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教育 儿童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随着民众安全感的普遍逐年下降,对儿童进行心理安全教育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儿童心理安全教育应以让儿童体验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为价值取向。

安全问题与人类同在。尤其是近年来,一起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一次次性质恶劣的人为灾难接连不断,人们的安全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调查表明不仅我国民众安全感在逐年下降,全世界民众都是这样。成人尚且如此,那些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那些自我保护能力、应对外界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不及成年人的青少年儿童肯定更甚!每一次灾难过后,他们所受到的冲击肯定比成人还要强,他们的安全感经受着现实更大的挑战。因此,儿童心理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但,儿童心理安全教育作何价值取向?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略表拙见。

1 安全概念

1.1安全的基本含义

1.1.1语词学意义:中文解释只是从客观事实、结果来论述“安全”,而英文解释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安全感”。

1.1.2逻辑学的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与“安全”词义相近的词语,如安心,安宁,心安理得等,与之词义相对的有:危险,恐惧,害怕,不安全等,不仅习惯用法是如此,几乎每一本汉语字典也都将“安”与“危”相对立,由此,或许我们能更深切地领悟到安全的真正含义。

1.2安全的科学含义

1.2.1生命科学中的“安全”:学会自我保护,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仅要懂安全知识,还要具备安全意识,更要培养安全应对能力。

1.2.2社会学中的“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之稳步快速发展。

1.2.3心理学中的“安全”: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安全是指心理的稳定感和基于现在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也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

由上可见,安全一词不仅在字典里的释义有些出入,在不同学者的眼里,其词义也有不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安全”一词意义的理解也有差别,虽然不是基本涵义的不同,但是各有侧重。在传统文化中,“安全”多指的是人身、物质上的安全,而现代的“安全”内涵明显扩大,不仅包括人身、物质安全和社会安全,也包括精神安全。精神安全中,最重要也是正日渐成为关注焦点的是心理安全,包括认知安全、情感安全和意志安全。

1.3“心理安全”概念的由来

关于“心理安全”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就提出来了,罗杰斯根据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创造性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但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安全都未受到重视。直到美国9.11事件以后,心理安全才开始受到世界人们的高度关注。

2 儿童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儿童也同样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任何的精神需要都是建立在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让儿童体验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其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同样不容忽视。

2.1自然需要

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的自然需要主要体现在生理安全需要,即人身财产安全。可以说人身财产安全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满足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顽强地与当时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虽然没了担忧,但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却并不亚于原始人类。要保障青少年的人身财产安全,不仅要在交通、消防、活动场地、设施安全等方面下功夫,也要在保障校园安全,如校舍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花大力气;不仅要加强民众安全保护意识教育,而且也要增强法律政策的保障。

2.2社会需要

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的社会需要更集中地体现在群体安全和环境安全上。群体安全中最受关注的是校园安全。据统计,2000年至2006年,全国中小学因设施不当,出现学生因楼道拥堵挤压、被踩死踏伤的事故就达十多起,死、伤中小学生数百人。还有因危房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也多次发生,加上生活设施乱、脏、差而危害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另据团中央、教育部等组织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表明学校已经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校园安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格外重视。此外,生态和环境安全也都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和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也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要满足儿童的社会需要,就要在保证校园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下功夫,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

2.3精神需要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精神的需要。人的精神(意识、心理)由理性、情感、意志三个部分所组成。“人的这三种心理因素、活动和内驱力便相应产生三种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心理安全。

2.3.1认知安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首先是一种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精神的最高层次,“求知”是理性的根本属性。认识的目的是要为人的活动提供依据、尺度、准则和界限。要求得心理安全,必先满足人的认知需要。只有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形成过程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的时候,才能拿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或应对策略,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求得心理安全。

2.3.2情绪/情感安全

情感是人的心理因素的核心部分。不同的情感对人的身心健康及人的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不但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消极忧郁的情绪则不但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幼儿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为依恋。鲍尔比曾指出:依恋是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情感纽带关系的倾向,在个体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依恋这种情感的心理背景是安全感, 依恋形成以后便成为幼儿与他人交往的安全基地。儿童一旦与他的依恋对象分离, 便产生一种分离焦虑, 即由于安全基地的消失而带来紧张和不安。

情感安全不仅要在追求个体的情感安全上下功夫,也要注意在群体或团体中创设集体的情感安全氛围。此外,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给交往双方一种安全感,被信任感,使双方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相互的交往活动。

2.3.3意志安全

人还是一种有意志的动物,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勇毅、自制和不屈不挠等精神。无论是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艰难、困苦和险阻,这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要注意培养、锻炼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提出“挫折教育 势在必行”的观点。

3 论证儿童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

关于儿童教育的价值取向,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认为教育应该发展健全的人,有认为儿童教育要兼顾前瞻性和后顾性两方面,前者立足于现在、后者注重未来。还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就是使个体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促进人的认识能力、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赋予个体生存的本领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借用熊华生教授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观点,笔者以为,儿童教育在兼顾上述四个方面即儿童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儿童当前生活与其未来成人生活的同时,应当有所侧重,即侧重于儿童的个人发展及其当前生活。儿童的教育应以为儿童提供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促进儿童个体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而心理安全教育更应以为他们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维护其心理安全为价值取向。因为,毕竟儿童还小,他们无法肩负社会发展的重任;再者,儿童还只是处于对当前的世界充满未知、充满好奇的时候,在对当前的世界都无法控制、无法预测的前提下,谈何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总之,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安全舒适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要保证儿童的心理安全,绝不能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安全感。这里所谓的安全感,不仅包括对生理安全的体验,也包括心理安全的体验。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前期儿童尤为重要。因此,儿童心理安全教育应着力于帮助儿童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只要有利于提高安全感水平的办法或策略都可以而且应该要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双桥.论人的需要[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2]叶志平,李卫兵.心理安全同样重要[J].中小学管理,2004.4.

[3]王福显.保障小学生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2005.6.

[4]刘翔平.青少年为什么安全感匮乏[J].北京日报,2003.3.26.

[5]江琳.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童年[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3.1.

[6]刘宣.国外幼儿园安全教育述评[J].幼教园地,2004.9.

[7]刘世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儿童中心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7[3].

[8]陈宝祥.试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1[3].

[9]罗虹苑.安全教育勿忘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1998.02.

[10]李建梅.教师应维护学生的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2002.6.15.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学生安全意识培养与防范能力提升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尽管学校通过组织讲座、播放教育片、开展征文演讲及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但是,学生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给学生本人、家庭及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党委、校长室高度重视,由分管副校长牵头于2014年成立以学生工作处和各专业部分管同志为主的问题研究小组,在充分研究分析传统安全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尝试并提炼出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该方法实施两年来,学校安全教育成效显著、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二、认识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

(一)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概念

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是在安全教育内容项目化基础上,围绕不同项目设计活动方案并组织学生实施,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的一种体验式教育方法。

(二)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特征

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与学校传统安全教育方法比较,具有显著特征:1.安全教育内容项目化学校根据日常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要求,将教育内容划分为一个个不同项目,例如:交通安全项目、消防安全项目、网络安全项目、防溺水安全项目、预防安全项目和食品安全项目等,每一个项目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时间节点和项目负责人,形成校本特色的学校安全教育项目目录。2.安全教育项目活动化学校组织专人并借助社会资源对每一个安全教育项目设计对应的教育活动方案,努力做到活动内容紧扣项目要求、活动形式学生喜闻乐见、活动组织易于操作。3.教育活动学生主体化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状态,让学生成为安全教育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活动体验中提升安全教育成效。

三、运用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

(一)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实施原则

为确保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原则:1.针对性原则中职学生能够意识到安全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日常学习、生活中却又因为防范意识淡薄、防范能力匮乏等原因导致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学校应当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按发生频率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结果就发生频率高的安全问题优先设定教育项目,突出中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2.开放性原则学校根据安全教育项目目录分别设计各项目教育活动方案时,不仅要充分挖掘本校教育资源,更要面向社会,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走进安全现场,如交警队、消防队、戒毒所等部门,尽量避免关起门来进行书本式安全教育。3.科学性原则要对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充分论证,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活动兴趣与能力强弱,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为目的,提高活动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活动内容是否科学、流程是否合理,要多听一线管理人员意见、多听专家建议,努力优化活动方案,确保科学性与易操作性相结合。

(二)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实施过程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校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取得了阶段性实践成果,其主要分以下四个步骤予以实施:1.确定安全教育项目学校对照校本安全教育项目目录,根据中职学生安全认知实际并结合不同时间段特点,确定学年拟开展的安全教育项目与实施时间。例如:三月食品安全项目、五月防灾减灾安全项目、六月防溺水安全项目、九月交通与疏散安全项目、十一月消防安全项目等等。2.制定项目活动方案根据确定的安全教育项目制定对应活动方案,方案要突出学生亲自体验与动手实践,以“身教”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危险并增强避险能力。方案具体包括: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校内或校外安全现场)、活动流程、人员分工(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社会人员角色)、活动要求等。3.组织活动方案实施活动前,学校必须将方案文本印发至班级并利用校会进行详细解读,让每一位学生清楚活动的安全教育目标、活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活动指导者(教师、社会人员)必须充分明晰自己的具体职责。活动中,指导者要及时帮助并督促学生完成安全教育各项任务,注意消除学生的畏难或轻视情绪,要规范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动作要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4.落实教育效果评价活动结束后,学校要及时组织安全教育效果评价,要让感性的活动过程迅速内化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能力。一方面,通过校会就活动整体情况进行点评;另一方面,通过班会由学生自己谈活动的感受、讲活动的得失。学校应当在上述评价结束后,围绕安全教育的活动主题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征文、演讲等比赛,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提高安全教育实效。

四、反思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

我校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但是,回顾既往,我们发现该方法在安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一是学校设计并实施的安全教育项目难以覆盖安全教育全部内容;二是很多安全教育项目难以通过活动方式予以实施;三是活动体验方式教育方法实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四是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沟通协调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满足安全教育活动实施需要;五是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时可能存在各种安全风险等等。

(二)后期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充实安全教育研究与实践人员队伍,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逐步完善前期已经开发的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形成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安全教育项目系列活动案例集;三是加大社会资源开发力度,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学校安全教育活动之中;四是强化活动后安全内化功能,及时将学生获得的安全活动体验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避险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中职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彭奇林.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生;《安全用电》课程;安全素养;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67-02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学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打造和谐教育,而安全教育是基础和前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加强中职生安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非常重要的环节。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解释过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结合教改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可以这么认为: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素养。而习惯是通过反复实践养成的。所以,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迫在眉睫。

安全素养的内容及意义

安全素养是人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总和。安全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主体的人是安全工作成败的关键。无数安全事故案例证明,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遵章作业意识淡漠、作业技能或防护措施滞后、相应安全知识匮乏。无论在工作生产还是生活娱乐中都应树立安全意识,善待生命,增强风险意识、科学意识和守法意识,熟悉安全知识,了解危险因素及预防和应对方法,掌握安全技能,包括现代社会中安全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技能、遇险正确逃生和事故应急方法与技能。

完全的安全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遵章意识(意识层面)、作业技能(技术层面)。只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安全素养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才能使事故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中职生所需要的安全素养

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饮食安全、宿舍安全、卫生防病、交通安全及校内外活动安全等。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学校还须特别关注实训安全教育。中职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自理能力较差,安全意识薄弱,面对突发安全问题经常会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教师应经常对中职生进行各种安全知识教育,尤其是系统的职业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其责任心,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增加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

中职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主力军,直接从事基层生产劳作和管理,如果操作或管理上稍有差错,轻则造成企业及个人经济损失,重则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应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弥补教材在现场实训安全上的缺陷,以提高中职生对危险因素的观察能力、预见能力和处置能力。

《安全用电》课程培养学生安全素养的尝试

《安全用电》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安全素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 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在安全教育中引入现实事故案例,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材本身提供的案例很少,我在备课时就查找一些本地的、近期发生的、较有影响力的安全事故与学生一起探究。比如某场高楼大火、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核危机事故、723动车追尾事故等,我都会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运用安全用电理念来分析为什么这些事故会发生,在发生前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应该如何防范和改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只适时做一些点评和引导。

情境讨论 中职生即将面临职场考验。在授课时,教师应及时营造一些工作情境,让学生面对各类工况场景,应用所学知识讨论进入该场景要准备好哪些、进入后要注意哪些、可能会发生哪些情况、会不会发生更恶劣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如何防范。比如,模拟变电所场景,作为一名运行值班电工,该具备哪些知识及操作技能,应熟悉掌握哪些规章制度,工作时要穿戴哪些防护用具、工作器具,什么是两人原则,常用的工作术语有哪些,常见的工况处理原则是什么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

身教胜过言传 在安全教育方面,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行为稍有不当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比如责任心,每次离开教室、实训场前,我都会在学生注视下检查一遍各分路开关,关闭总闸,关闭未关好的门窗、灯等,如果有学生提出帮忙我都会摇头并回应:这是我的责任所在,必须亲自完成;比如守时,每次我都会早几分钟到教室;比如6S管理,我的工作台、办公桌都干净、整齐、一目了然……

提问及巡查 (1)《安全用电》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电类专业岗位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规范。此外,对于学生容易忽略、概念不清的地方,教师需要通过反复提问、检查,直至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2)听其言,观其行。安全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除了在课堂传授相关知识,更需要观察学生在日常活动、实训操作上行为模式是否符合安全规范。比如,学生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电器散热方式处置不当、插线板负载过大、实训场所不穿工作服及绝缘鞋、未依照“没电设备按有电操作”规范等等。针对学生经常容易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因势利导再教育,以固化学生的安全素养。

布置作业 尽量少布置死记硬背的概念型题目,多采用工作任务、项目开发的开放性题目。比如,撰写某一电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巡查检修流程的安全规范及某一电气事故处置的安全注意事项等。每一名学生的作业内容都不一样,作业点评完善须让全班参与,而全班学生的作业完成后就可形成一个小型知识库供资源共享。

一体化教学 目前,《安全用电》教学仍大多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时再由教师简单讲解温故。一些知识点在理论授课时无法及时与实践相联系,起不到概念强化作用。可以逐步将《安全用电》课程与实训内容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

改进考核方式 学生大多不喜欢死记硬背,不喜欢考试。可以考虑让学生做项目、做任务,以接近企业工作任务考核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如考查应对某一突发状况的安全注意事项、设备保养前的安全措施流程、某一家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设备安全检查内容等。

收获和思考

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将安全理念融会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影响周围的人,使得一个群体安全意识提高,是教师的最大喜悦和收获。我教的2010级4个班学生,布置的《安全用电》作业形成了设备安装、设备使用、设备巡检、设备维护四个方面的安全规范、注意事项和应急事故处理方案,学生完成的作业汇总后即成为一个共享资源库。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不断扩容、更新这个安全知识资源库。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是人类社会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和前提。中职生基础素质差异较大,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安全教育难度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不断优化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采取加强师资培训、寻求家长和企业的支持与参与等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式下中职生安全素养培养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梁芸.浅谈中职学校对中职生的素质培养[J].职业圈,2007(12):145-146.

[2]张畅,李汉军.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J].教育,2008(20):46-47.

[3]崔宝发,方杰,李凌燕.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安全管理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44-147.

[4]张帅.加强高校信息安全教育初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32):145.

[5]王兆晶,阎伟,吴波,张宏伟.安全用电(第4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11篇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成长需要和社会要求,教育管理者依法对处在高校和社会环境中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加强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助推高职院校良性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践行活动。

二、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要求加快安全教育实施步伐

社会要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快速推进,总体社会环境趋好,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普遍疲软,高职院校内导致出现了财产性犯罪、暴力犯罪、诈骗犯罪、盗抢犯罪、网络犯罪、涉性、涉毒等各种犯罪的情况,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现状亟待改善。

(二)高职院校德育现状要求加强安全教育建设力度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和德育工作两者有机统一、不可或缺。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模式已发生较大转变,逐渐从以政治教育为塔基、思想教育为塔身、道德教育为塔尖的金字塔式转换为以道德教育为塔基、公民教育为塔身、政治教育为塔尖的模式,从而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基石作用,更加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这种模式间的转变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提出了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要求,催化了安全教育意识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建设。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定位、目标、执行力仍浮于表面。一方面,学校强调安全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强调了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缺乏真正的重视,只是将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口号,作为出现问题后的“灭火器”,缺少系统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安全教育文化体系。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与德育发展缺少协调统一,两者间发展不相匹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

三、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践行的现状

(一)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心理状况堪忧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整体上看是好的,大学生对安全教育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但有一些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却不容乐观,甚至处于盲目状态。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特点,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心理状况堪忧。这与高职院校的特点密不可分。

1.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三种:(1)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学生;(2)职业高中参加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3)各高职院校注册招生的学生;生源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综合素质偏低等特点。第一类学生曾经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踏入本科学校的大门,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最终进入了高职院校,此时由于缺乏对高职教育的职业认同感,他们与踏入理想大学的同学相比自叹不如,甚至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主观上忽视对其自身要求,对各种教育活动积极性不够。第二类学生由于初中时的成绩相对落后而进入职业高中,但仍有圆大学梦的念想,通过再努力积极学习考取大学,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专业技能较好,与周围同学相比反而有种自豪感,对各种教育活动有较好的理解,在安全教育方面更易接受。第三类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综合素养处在最底层,对自身要求较低、自控能力最弱,对各种教育活动无所谓,特别是对安全教育更加逆反,缺乏自律能力。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1)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职业认同感。多数高职生对职业院校认同感不高,不愿正视自己的身份,学习积极性不够,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自己人生价值缺乏正确评估,对“成功”的体验方面与普通高校同窗相比存在自卑心理;(2)自我意识较强,缺乏组织纪律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均是95后出生且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未吃过苦头加之父母的溺爱使部分孩子具有任性、自私、占有欲强、敬畏心弱、集体观念差等特点,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组织纪律性;(3)自控能力弱,易受不良影响。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由于自控力薄弱,已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方式,中学时有父母在身边,至少有所约束,但进入高校后,突然失去父母的监督管理、客观上放松了自我约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和网络不良现象的入侵,部分学生极易受到不良影响,直接体现在违章乱纪甚至违法犯罪等方面;(4)学习目标不明,缺乏学习主动性。纵观高职学生,说起学习目的,很多人都摇头。他们中大约一半的人会回答: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有车有房;另有大多数回答:不知道。在回答不知道的人中大约有一半会成为正宗的“啃老族”。这些学生无论专业技能还是安全防范技能及安全知识都是被动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安全防范技能欠缺

大部分高职生对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防范能力薄弱。随手乱放财物,宿舍、教室、操场是丢失财物的主要场所;在消防逃生方面体现在遇到情况不知如何处理,不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在网络安全方面体现在不能及时正确识别相关信息的真伪、对网络诈骗的方式方法知之甚少、不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随意交友、不注重人身安全防护,对于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预防不知所措;在校园治安方面体现在遇到问题时易采取过激行为,不能用正确方式对人对己;在交通安全方面体现在“横行霸道”、不知礼让,存在群体性占道现象;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体现在虽知道第一时间报警但不知采用何种方法、手段进行应急处置;总体上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比较欠缺。

(三)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

很多高职院校中没有专门设置安全教育课、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重要内容来对待,个别学校即使开设了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亦显简单、粗糙、课时少、涉及面窄、仅限于人身、交通、消防安全等方面,对于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创就业安全、网络安全、防诈骗等方面涉猎甚少。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高质量的安全教育教材;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缺乏统一的安全教育课程管理和建设,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在大学和中学安全教育模式之间游离,缺乏具有自身特点的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建设。

(四)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缺位

“学校安全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预防和减少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安全事故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将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态度及行动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融入学校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尚停留在感性层面,还未上升到理性高度,缺少安全文化评价标准,尤其缺乏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安全文化发展脉络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性安全文化体系。

(五)校园安全隐患突出,安全教育压力山大

高职院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既有一般高校和中小学校的特点,又具有其独特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最大的校园安全隐患来自于学生个体的习惯特点和安全理念。校园安全隐患形式多样化,学生间及校内外的暴力、打斗(包括群殴)、欺诈、侵权、吸烟、中毒、火灾、网络诈骗、害、网恋、恋爱纠纷、黄赌毒及交通事故等现象屡见不鲜,安全教育存在很大的压力。

四、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发展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自信心培养,提升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思想及相关行为能力特点集中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普遍体现出其在诸多方面缺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得过且过、自暴自弃之嫌,缺乏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和担当意识。当前,高职院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应积极主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

1.建立目标导向激励机制。虽然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目标———顺利毕业。但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不明确,缺少对职业生涯的总体规划,缺乏对阶段性成功的体验。针对此情况,江阴一高职院校对“成功”概念的重新诠释———“与昨天相比做进步的你,与他人相比做特长的你”,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方法,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情感体验式的教育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通过经常性的短期目标导向激励机制,学生对学习、生活、守法的信心大增。

2.发挥志愿者队伍羊群效应中的积极作用。新时期,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出现了多种志愿者服务队这一公益性团队。志同道合者、有热情、有激情、有理想、有责任感,这些学生分布面广、量多、引领作用突出,容易带动其他同学、容易发挥羊群效应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只要从源头上把握志愿者队伍的正确方向,必将发挥其正能量之作用。

(二)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建立全覆盖的宣传教育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现象不断涌现,过去利用课堂单调的思想教育、对安全教育的简单处理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今,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涉猎面广泛,接收信息渠道多样化、接受教育形象化、技术平台多元化、安全教育亦应同步适应新的变化,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

1.着力改善学校教学体系。安全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另外,课堂安全教育应由说教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的多渠道、网络化、多元化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从而使安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2.建立家校联系平台。现今,各中小学校大多数已建立了畅通的家校联系平台———校信通手机短信或集团短信,家校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同样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电话、短信或集团号等现代化技术资源建立家校无障碍沟通渠道,形成家校安全教育合力。

3.建立安全教育体验馆。建立集互动性、体验性、知识性、趣味性等多种特点于一体的安全教育体验馆。以交互式体验为主要形式,以菜单式课程教学为主要内容,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抗灾自救等安全技能,使安全教育形象化、常态化、公益化。

(三)整合资源构建安全教育“信用卡”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均已实现所谓的“一卡通”即用一张磁卡在校园内便可进行就餐、洗浴、健身、取水等等各种生活消费,但很少有学校将学生的受教育信息和诚信信息纳入此卡。利用目前的科学技术手段,学校很容易做到集学习、培训、考核、生活消费和诚信信息管理为一体的“信用卡式”管理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这样的校园“信用卡”不仅更加方便学生的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更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形成精细的服务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管理的制度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

校院安全网格化依托统一的学校教育管理及数字化的平台,将校园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相互分离的形式,将过去的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对于学校安全部门而言,主要优势是能够主动发现、研判、及时处理,从而加强学校对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能力和处置速度,将问题解决在苗头之前。

(五)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文化体系

从加强安全文化用语建设、安全文化理念建设、安全文化宣传建设、安全文化制度建设、安全文化网络建设、安全文化硬件建设、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通过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方向,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开发安全教育共同体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引导其身心阳光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但是,在实践“中国梦”的社会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也屡见报端。目前,对安全教育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开发安全教育共同体的需求和时机已成熟。所谓“安全教育共同体”是指在对待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保障、营造安全氛围和安全环境等方面,学校、家庭、警方将安全问题视为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全面形成合力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的统一体。

1.建立“三方”联系制度。在搭建三方联系平台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的家庭、学校、警方相互联系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三方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家庭教育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促进校、警间的协调配合,做到家、校、警间安全教育的及时对接。

2.建立“三方”联动机制。在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安全思想意识教育、安全问题的处置等方面建立常规联合行动机制,通过深度配合确保三方安全教育的合力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

随着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多,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已成为重要的教育问题之一。据统计,交通死亡是10-24岁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淡薄和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对大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笔者对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状况的长期观察,总结了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几点现状、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对策。

1大学生交通事故现状

大学生参与交通中,常见的交通事故形式有三种:

(1)行走时发生交通事故。随着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几乎完全替代了电脑,成为当今大学生的新宠儿。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从而造就了低头一族。在通过路口时,甚至车子已经到眼前了也没有及时发现。这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长沙发生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2015年6月12日凌晨1时许,一台奥迪Q7越野车沿湘江路由南往北行驶至杜甫江阁路口时,与正在斑马线上横路的两名女性行人相撞,造成一名行人死亡,一人受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她们一直低头看手机,根本没注意车流,麻痹大意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

(2)乘坐交通工具时发生交通事故。近几年发生了几起较典型的大学生搭乘黑车或出租车而被抢劫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大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多,乘坐各种长途或短途的交通工具,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例也较多,教训惨痛。如20岁的重庆女大学生高×,2014年8月9日错上陌生人的车后,失踪多日,经警方侦查,高×搭车途中与司机发生争执,司机将高×杀害后潜逃;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失联,后调查得知小金被黑车司机绑架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

(3)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考取驾照,并拥有私家车。由于思想的麻痹,安全意识的淡薄,近几年大学生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已有多起,均造成很大的损失。如2010年10月陕西西安发生的一起恶性事件,一名女士张×在骑电动车时被汽车撞倒在地,驾车者拿随身携带的尖刀在她的胸腹部连刺六刀,导致张×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杀人者是西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大三学生药家鑫。2014年1月20日发生的一起5名如皋籍在校大学生在驾车返如途中,在淮安境内发生交通事故,致全部当场死亡。

2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力度不足

虽然近几年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大部分高校对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已经提高了认识,但是还不够,主要体现在:(1)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2)缺乏交通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仅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对入学新生进行常规安全教育,专业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3)缺乏相应的交通安全教育教材,对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课件、视频。

2.2大学生缺乏交通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淡薄

据调查,20%的大学生不能完全认识道路交通标志,90%的大学生闯过红灯,50%的大学生坐过黑车,60%的大学生不知道遇到车祸后该如何正确处理。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上没有系统地接受交通安全方面教育。进入大学后,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并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有一些高校在新生入学初开展了一些关于安全方面的教育,有一些高校的新生一学期只见过班主任或辅导员一两次,大学生无法从正规渠道了解并掌握相关交通安全知识,只能从一些新闻中了解到交通事故,所以很多大学生就对车祸没概念,无法理解车祸如何发生,觉得车祸这种事情离自己很遥远,认为只要红灯停,绿灯行就万事大吉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有很多案例都是司机闯红灯发生车祸的。文明交通的参与,需要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有的学生横穿马路时,低头看手机,听音乐,发生紧急情况时根本就听不到刹车声和喇叭声。总而言之,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缺失,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车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3校园周围交通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管理

校园周边交通混乱,是很多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很多高校处于闹市区或者郊区,闹市区的车流量较多,管控较复杂,郊区管控容易,但车辆车速过快,在一些阴雨天,或者车流量较多的时候,由于大学生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另外一般高校门口附近都是流动商贩、饭店的聚集地,人员流动密集,一些商贩自制三轮车等占道经营,都是车祸发生的隐患。如某高校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就是司机为躲避商贩,而将路边准备过马路的同学撞到在地,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却永远失去了自理能力,发生这样的交通事故对大学生本人、家庭都是无情的打击。

3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对策

3.1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责任化

校园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由“分管校领导”总负责,由交通安全工作室对全校交通安全课程进行安排,学院或系,到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各宿舍长,最后是学生,使交通安全教育形成责任化。

3.2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常规化

笔者在高职院校担任汽车专业教师,开设了近七年的交通安全选修课程,共授课人数达2500多人,但选修该课程的人数仅占总人数20%左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正规的专业的交通安全教育。通过对选修过该课程的学生回访,进行问卷调查、测试,90%的学生在交通安全意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能对事故做出正确的处理。笔者建议,将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将交通安全教育常态化。同时可以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培训,使交通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可以组建交通安全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对全校交通安全教育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

3.3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内容、方式多样化

现在的大学生认为最感兴趣、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主要是技能类课程,所以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把交通安全的教育内容转变为实用型课程。高校有优势的教育资源,可以整合资源对交通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开发,使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内容更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进一步升华,把交通安全课程内容进行技能化,通过技能考核来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方式上应该突破,如把教学课堂安排到交警队,交通繁忙的马路上,亦或是交通事故现场,营造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氛围。

4总结

当前,各高校对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方面仅局限于宣传教育的阶段,还没有达到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层面,但交通安全教育绝不仅限于表面的安全教育工作。交通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非常必要的教育内容,交通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基本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大学生人才保障的根本,始终存在于人才教育的全程中,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仅影响到学生个人,影响到家庭,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要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与育人环境、校园及社会稳定、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等相联系。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关注,需要高校各部门通力合作。通过专业的交通安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增加法制知识,提高预防能力,处理事故能力,使之成为一名文明交通参与者。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章.总则.第六—十条.

[3]余德锋.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2):94-96.